放射防护的主要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05 18:0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放射防护的主要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放射防护的主要措施

篇1

【关键词】电梯;轿厢;机房;配电设计;报警装置;照明;线路敷设;消防

1 引言:

电梯电气控制设备由制造单位成套供应,电梯电气控制设备的电源进线及控制和配电出线由安装单位配套。建筑中电梯配套的电气设计也尤为重要,须为下列用电设备提供安全可靠的电源、断路器和配电线路。

1.1 电梯主电源;

1.2 轿厢、机房和滑轮间的照明和通风;

1.3 轿顶和底坑的电源插座;

1.4 机房和滑轮间的电源插座;

1.5 电梯井道的照明;

1.6 报警装置。

其中对电梯控制柜、轿厢照明、轿顶插座和轿厢报警装置等用电设备,只选配开关和到开关输入端的供电线路。

2 配电设计

2.1 电梯的负荷分级和供电要求,应与建筑的重要性和对电梯可靠性的要求相一致,并符合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的规定。高层建筑和重要公建的电梯为二级,重要的为一级;一般载货电梯、医用电梯为三级,重要的为二级;多层住宅和普通公建的电梯为三级。高层建筑中的消防电梯,应符合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

普通电梯和消防电梯的电源应分别采用专用的供电回路;消防电梯的配电设备应有明显标志。

2.2 电梯的供电,宜从变压器低压出口(或低压配电屏)处分开自成供电系统。

一级负荷电梯的供电电源应有两个电源,供电采用两个电源送至最末一级配电装置处,并自动切换,为一级负荷供电的回路应专用,不应接入其它级别的负荷;

二级负荷电梯的供电电源宜有两个电源(或两个回路),供电可采用两个回路送至最末一级配电装置处,并自动切换。当变电系统低压侧为单母线分段且母联断路器采用自动投入方式时,可采用线路可靠独立出线的单回路供电。亦可由应急母线或区域双电源自动互投配电装置出线的、可靠的单回路供电。

消防电梯的供电,应采用两个电源(或两个回路)送至最末一级配电装置处,并自动切换。

三级负荷电梯的供电,宜采用专用回路供电。

2.3 每台电梯应装设单独的隔离电器和保护装置,并设置在机房内便于操作和维修的地点,应能从机房入口处方便、迅速地接近。如果机房为几台电梯共用,各台电梯的隔离电器应易于识别。隔离电器应具有切断电梯正常使用情况下最大电流的能力但不应切断下列设备的供电:

2.3.1 轿厢、机房和滑轮间的照明和通风;

2.3.2 轿顶和底坑的电源插座;

2.3.3 机房和滑轮间的电源插座;

2.3.4 电梯井道的照明;

2.3.5 报警装置。

上述照明、通风装置和插座的电源,可以从电梯的主电源开关前取得,由机房内电源配电箱(柜)供电或单设照明配电箱,或另引照明供电回路并单设照明配电箱。

无机房电梯其主电源开关应设置在井道外工作人员方便接近的地方,并应具有必要的安全防护。

厅站指示层照明由自身动力电源供电。

电梯的隔离电器和短路保护装置可设置在机房内电源配电箱(柜)内,选用断路器,电源配电箱(柜)的位置应满符合要求;当电梯台数较多,隔离电器需分别就近设置时,可选用隔离开关,短路保护装置可设置在机房内电源配电箱(柜)内,各电梯供电回路分别设置断路器。

2.4 主开关选择

电梯电源设备的馈电开关宜采用低压断路器。低压断路器的额定电流应根据持续负荷电流和拖动电动机的起动电流来确定。过电流保护装置的负载-时间特性应设备负载-时间特性曲线相配合。

2.5 照明、通风装置和插座的供电回路,根据设备所在部位和工作特点划分,至少应分为两个供电回路并分别设置隔离电器和保护装置:

2.5.1 轿厢用电设备(照明、通风、插座和报警装置)供电回路和保护断路器(如同机房中有几台电梯驱动主机,每个轿厢均应设置一个),此断路器应设置在相应的主开关旁。

2.5.2 机房、井道和底坑用电设备(照明、通风和插座)供电回路和保护断路器,此断路器应设置在机房内,靠近其入口处。

照明一般采用交流 220V电压供电,井道照明供电回路应单设PE线,井道照明灯具外露可导电部分可靠接地。当井道照明需以安全电压供电时,宜提供专用供电回路和保护断路器,照明变压器低压侧宜设隔离电器和保护装置,外露可导电部分严禁直接接地或通过其它途径与大地连接。

插座一般选用“ 2P+PE型250V”。当某处插座需以安全电压供电时,宜提供专用供电回路和保护断路器,变压器低压侧宜设隔离电器和保护装置,外露可导电部分严禁直接接地或通过其它途径与大地连接,电压不同的电源插座,应有明显区别,不得存在互换的可能和弄错的危险。

3 电气照明、通风装置和插座设置及控制

3.1 电梯井道照明

封闭式电梯井道应设置永久性的电气照明,在维护修理期间,即使门全部关上,井道亦能被照亮。井道最高和最低点 0.5米以内,各装设一盏灯,中间最大每间隔7m设一盏灯,照度应不小于50lx,分别在机房和底坑设置一控制开关。井道内安装的灯具需有防护措施和有一定的防水能力,宜至少达到IP21。

3.2 电梯机房照明和电源插座

机房应设有固定式电气照明,地板表面上照度应不小于 200lx。在机房内靠近入口(或几个入口)的适当高度处设有一个开关,以便进入时能控制机房照明。机房内应设置一个或多个电源插座。

3.3 滑轮间照明和电源插座

滑轮间应设置永久性的电气照明,应有足够的亮度。在房间内靠近入口适当高度处应设置一个开关,以便在进入时能控制房内的照明。滑轮间应设置一个或多个电源插座。

3.4 轿厢照明和电源插座

轿厢应装备永久性的电气照明,控制装置上的照度应不小于 50lx,轿厢地面上的照度宜不小于50lx。如果照明是白炽灯,至少要有两只并联的灯泡。

要有可自动再充电的紧急电源,在正常照明电源被中断的情况下,它能至少供 1W灯泡用电1h。在正常照明电源一旦发生故障情况下,应自动接通照明电源。轿顶应设置一个或多个电源插座。

3.5 底坑插座

底坑距底 0.5m处应设置一个电源插座。插座需有防护措施和有一定的防水能力,宜至少达到 IP21。

3.6 层站照明

在层门附近,层站的自然或人工照明,在地面上应不小于 50lx。以便使用者在打开层门进入轿厢时,即使轿厢内照明发生故障,也能看清它的前面。

4 线路敷设

4.1 线缆选择

选择电梯供电导线时,应按电动机铭牌电流及其相应的工作制确定,导线的连续工作载流量应不小于计算电流,线路较长时,还应校验其电压损失(直流电梯电源电压波动范围应不大于± 3%,交流电梯±5%)。

4.2 配线选型

根据不同用途,配线可选用导线、硬电缆和软电缆,应有不同的保护方式和敷设方式:

4.2.1 导线如被敷设于金属或塑料制成

的导管(或线槽)内或以一种等效的方式保护,则其可用于除电梯驱动主机动力电路以外的全部线路;

4.2.2 硬电缆只能明敷于井道(或机房墙壁上),或装在导管、线槽或类似装置内使用;

4.2.3 普通软电缆只有在导管、线槽或能确保起到等效保护作用的保护装置中方可使用。

4.3 向电梯供电的电源线路,不应敷设在电梯井内。

除电梯的专用线路外,其它线路不得沿电梯井道敷设。机房内配线应使用电线管或电线槽保护,应是阻燃型的。井道内敷设的电缆和电线若采用明敷设,应是阻燃和耐潮湿的,若采用非阻燃的电缆和电线,应采用阻燃材料的电线管或电线槽保护。

4.4 消防电梯动力与控制电缆、电线应采取防水措施(如在电梯门口设高4~5cm的漫坡)。

5 防灾及报警装置

5.1 消防电梯和平时兼作普通电梯的消防电梯,在撤离层靠近层门的候梯处增设消防专用开关及优先呼梯开关,供火灾时消防队员使用。消防控制室在确认火灾后,也应能控制电梯全部停于撤离层,并接受其反馈信号。在轿厢到达撤离层后,应保证轿厢的优先招回权,使之在不相应层站呼叫下进行操作。轿厢在达到指定层后就停留在该处,且轿门开着,直到轿内发出新的指令。

5.2 为使乘客在需要时能有效地向轿厢外求援,应在轿厢内装设乘客易于识别和触及的报警装置。该装置应采用警铃,对讲系统,外部电话或类似形式的装置。建筑物内的组织机构应能及时、有效地应答紧急呼救。报警装置需要就地提供电源时,要有可自动再充电的紧急电源,在正常电源被中断的情况下,它能至少供报警装置用电1h。在正常电源一旦发生故障情况下,应自动接通紧急电源。报警装置用紧急电源,可与照明用紧急电源共用。

5.3 超高层建筑和级别高的公建,在防灾控制中心宜设置电梯运行状态指示盘。

5.4 如果电梯行程大于30m,在轿厢和电梯机房之间应设置紧急电源供电的对讲系统或类似装置。

5.5 消防电梯轿厢内应设消防专用固定电话,根据需要可以设闭路监视摄像机。

6 防雷等电位联结

二类防雷建筑物超过 45m和三类防雷建筑物超过60m的建筑,应采取防雷等电位连接措施,电梯导轨的底端和顶端分别与防雷装置连接(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和其它连接导体等)。

7 电梯机房、井道和轿厢中电器装置的间接接触保护

7.1 低压配电系统零线和接地线应始终分开。

7.2 整个电梯装置的金属件,应采取等电位联结措施。接地支线应分别接至接地干线接线柱上,不得互相连接后再接地。在各个底坑和各机房均设置等电位连接端子盒,并与防雷装置连接。端子盒分别单独用接地线接至等电位联结端子板,以便于检查和维护。采用铜芯导体,芯线截面不得小于 6mm2 ,当兼用作防雷等电位联结时,采用铜芯导体,芯线截面不得小于16mm2 。轿厢接地线如利用电缆芯线时,不得少于两根,采用铜芯导体,每根芯线截面不得小于 2.5mm2 。

7.3 电位连接、保护接地及电梯控制计算机工作接地与建筑内其它功能的接地共用接地装置。

篇2

关键词:电离辐射;放射学检查;辐射防护;时间;距离;屏蔽;照射野

中图分类号:O434.11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环境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越来越重视,虽然环保是一个复杂而多因素的课题,但医源性环境污染特别是放射学检查中辐射防护问题日益受到大众关注。为此笔者通过多年的放射临床实践,对此进行了回顾、总结及探讨。

1辐射生物效应原理及影响因素

辐射对人体造成生物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电离辐射的电离和激发作用,它是在原子水平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造成人体的细胞、分子发生结构性变化,使蛋白质分子链发生断裂,造成DNA和酶的结构发生改变,进而引起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活细胞核中DNA分子控制着细胞的遗传和再生过程,当DNA分子发生破坏时,细胞虽然生存,但不能分裂,这些细胞直到老死也不能产生接替它的新细胞,因而造成了被照射组织丧失功能,产生一系列的病理改变。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会产生有害的生物效应,其效应发生的几率及产生效应的严重程度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射线的性质(不同种类的射线电离能力不同,引起的生物效应的差别很大;同一种射线能量不同,引起的生物效应也不同)、剂量(吸收剂量越大,生物效应越显著)、剂量率(剂量率越大,生物效应越显著)、分次照射(分次照射越多,各次照射的间隔时间越长,其生物效应就越小)、照射方式(内照射比外照射生物损伤重)、照射部位和照射面积(人体不同部位对辐射的敏感性差别很大,同时受照面积越大,产生的生物效应也越大)、受照个体与不同器官组织细胞的敏感性也存在很大差别,同时,低温、缺氧、健康状况、免疫力、医疗措施等也影响放射的敏感性。

2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有三项:第一,放射实践的正当化原则,它是指在进行任何辐射性工作时,都应当进行代价和利益分析,对产生电离辐射的任何实践都要进行论证,或确认该项实践是值得进行的,它所致的电离辐射危害同社会和个人从中获得的利益相比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拟议中的实践活动不能带来超过代价的净利益,就不应当采用该项实践活动。也就是说,要合理应用X射线,对这种检查进行利弊权衡,使受检者在X射线检查中所得到的利益明显地大于可能带来的危害,这样的X射线检查就是正当的,否则就不应该进行。因此,只有当通过X射线检查所获得的医学诊断资料,对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很有用时,才能进行X线检查。第二,放射防护的最优化原则,它是指在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因素之后,使任何必要的照射应保持在可以合理达到的尽可能低的水平。也就是说,应当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以放射最优化为原则,在付出的代价和所得净利益之间的多种方案进行权衡,求得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净利益。在具体放射临床工作中,对一切正当的X射线检查,要采用最佳投照条件(包括管电压、管电流和曝光时间)和最适宜的检查方法(包括、焦片距、滤线器、过滤板、遮光器和照射野等),使它既能获得满意的诊断资料,又尽可能降低受检者的受照剂量。第三,个人剂量限值原则,在实施上述两项原则时,要同时保证个人所受剂量当量,不得超过国家标准限值。

经过实践的正当化和防护的最优化,所有具有最优防护的辐射源的剂量贡献,相加也不会超过个人剂量限值,保证放射工作人员不致接受过高的危险度。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在2007年建议书中进一步明确了“剂量限值的应用原则界限,即除了患者的医疗照射之外,任何个人受到的来自监管源的计划照射的剂量之和不能超过ICRP的推荐的相应限值”。辐射防护的基本措施有三种:第一,时间防护,它是指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当尽量减少曝光时间和逗留时间,减少所受剂量。也就是说,人体所受辐射剂量的大小,与放射源接触时间的长短成正比,接触的时间越短,摆脱辐射的速度越快,所受到的照射就越少。第二,距离防护,它是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增大人体与辐射源之间的距离,而减少受照剂量。它依据的基本原理是平方反比律,如果忽略电离辐射在空气中的吸收与散射,那么辐射强度随距放射源距离平方的反比而减弱。第三,屏蔽防护,它是外照射防护的主要技术方法。主要包括机器设备的固有防护、机房设计的科学性、周围环境的综合评估以及充分利用铅橡皮防护用品等。总之,在实际工作中,这三种方法通常都是综合考虑不可分割并相互配合使用,让受检者接受的辐射剂量达到最低水平,以期取得最佳防护效果。

3临床实践中的辐射防护方法

根据辐射生物效应原理、影响因素、防护基本原则及基本措施,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具体方法。

1)严格掌握X射线检查的适应症,杜绝不必要的、不应该的或可减少的X线检查如(1)不顾有无X射线诊断意义或有无医学上的正当理由或已确诊仍做X线检查。(2)当作一种方式,不判断X射线检查是否有用,仅应受检查者要求而做。(3)无症状的患者,或有其它技术可以代替的检查。(4)只是为了积累临床资料。(5)当做常规必查项目。(6)就业前及就业后定期体检(特殊情况例外)。(7)只相信本院的检查结果,不管原有的诊断报告,仍进行X线检查,造成重复照射。(8)为了营利目的。

2)严格控制各种检体的常规胸透,特别对幼儿入托,中小学生升学的健康查体,应取消常规胸透。其它如①孕妇一般不宜做X线检查,特别是受孕8~15周内,以减少对胎儿的照射。②对有生育计划的育龄妇女,首先要问明是否已怀孕,并严格控制在月经来潮头10d内进行检查,以避免使胚胎受到照射。③对婴幼儿及儿童应尽量避开一切不必要的检查。

3)努力降低检查部位受照剂量的技术措施:主要有选择用合适的管电压、选用适当厚度的过滤片、选用合适的焦片距、提高记录系统的灵敏度等。

4)防止非检查部位受到不必要的照射。(1)限制照射野。透射时,应尽可能采用小照射野和间断曝光来观察,并尽量缩短总观察时间。(2)采用屏蔽防护。应当充分注意到非检查部位,特别是对射线灵敏性较高的甲状腺、眼晶状体和性腺的屏蔽防护,当这些器官或组织(非检查目标)有进入直射线束的危险,或靠近照射野边缘5cm范围以内时,应在不妨碍获得必要诊断信息的前提下,尽可能用铅当量不小于0.5mm的铅橡胶板将其屏蔽;使用性腺屏蔽,对男性可降低95%,对女性可降低50%的性腺剂量,使用铅玻璃眼镜,能使眼晶状体的受照剂量降至10%;当患者需要携扶时,对携扶者也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为患者准备了下列铅橡胶防护用品:①高领坎肩式铅围裙(用于牙科拍片)。②铅围裙(用于胸透和胸部拍片)。③护颈防护帽(用于胸部、胸椎、肋骨、锁骨和肩胛骨拍片或胸透)。④防护巾(用于胸部、胸椎、肋骨拍片)。⑤颈套(用于胸部、胸椎、肋骨、锁骨肩骨及头部拍片)。⑥防护三角(用于胸腰椎、腹部拍片、胆系和尿路造影)等。(3)完善防护:选取适当的,使射线束避开对敏感器官的直接照射。如①手部拍片时,若让患者面对球管大照射野曝光,其性腺受照剂量约为背对球管小照射野曝光的3000倍。②头部断层摄影时,只要采用俯卧位,使眼睛向下,后前位投照,就可以使眼晶状体的受照剂量减少到前后位扫描的1/20。③在牙科拍片时,射线束应取一定角度来避开甲状腺,乳腺和性腺部位,使其照射的机率减少到最小。

参考文献:

[1]徐跃,梁碧玲.医学影像设备学[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于兹喜.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洪洋,谢晋东.医用放射防护学[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篇3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辐射防护;实习生;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c)-0150-03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ct、ect、数字减影、核磁共振、超声、放射治疗、医用加速器以及介入性诊断治疗等放射技术已深入到医学诊疗的各个领域[1]。医学影像设备和技术从种类、数量到质量都有较大发展, 与此同时患者接受放射诊断和治疗的频率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技术的发展、设备的更新, 给广大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医学利益, 同时也给放射工作人员带来了潜在的辐射危害[2]。医学辐射安全防护已成为辐射防护领域影响面最广的重要课题。美国密西根大学已将医学辐射防护课程作为学生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并成立医学辐射防护工程学系来研究和开设相关课程[3]。我国也越来越重视辐射对医务人员的影响研究,《放射性肿瘤判断标准》(gbz97-2002)等标准的颁布,对放射工作人员中发生的恶性肿瘤源自辐射的病因做出的判断具有法律效力[4]。但是,由于放射工作人员对射线的危害意识薄弱, 没有严格按照放射防护规章制度操作, 在辐射源操作过程中怕麻烦而不佩戴或少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从而受到过量照射等情况时有发生,放射工作人员存在比较严重的健康隐患[5]。为此,本次研究探讨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提高辐射防护意识,为促进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2011~2012年在西双版纳州某医院实习的218名医学影像学实习生,平均年龄(23.8±9.7)岁,其中男生104名,占47.71%;女性114名,占52.29%;本科99名,占45.41%;专科119名,占54.59%。

1.2 研究方法

对该院全体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进行普查,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学历等基本人口学信息和辐射防护知识来源、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正确的辐射防护措施等调查项目。问卷设计后请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修改,在现场调查前进行预调查,调查员经过专家统一培训,统一标准和认识。现场调查时问卷由研究对象填写,共发放问卷224份,回收问卷224份,问卷回收率100.00%,有效问卷218份,问卷有效率97.32%。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二人平行录入有效数据,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有效数据导入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在α = 0.05的检验水准进行统计推断。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辐射防护知识来源

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有56.42%(123/218)来源于带教老师,55.05%(120/218)来源于课堂学习,31.19%(68/218)来源于课本,20.18%(44/218)来源于同学。本科学历实习生主要来源于课堂学习(67.68%,67/99),专科学历实习生主要来源于带教老师(66.39%,79/119),二者在课堂学习(χ2= 11.300,p = 0.021)和带教老师(χ2= 9.117,p = 0.037)这两种知识来源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辐射防护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以回答正确5个问题及以上为知晓,回答正确不足5个为不知晓,本次研

中本科和专科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6.48%和68.29%。专科学历实习生,本科学历实习生在诊断技术的优化选择和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知晓率高于专科学历实习生,但在正确的辐射防护措施方面知晓率低于于专科学历实习生(p < 0.05)。见表2。

2.3 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分析

以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知晓情况为因变量(不知晓 = 1,知晓 = 0),以性别、学历、民族、知识来源等因素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男生(or = 1.041)是辐射防护知识不知晓的危险因素;本科学历(or = 0.391)和知识来源于带教老师(or = 0.663)是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的促进因素。见表3。

3 讨论

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对其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规定新参加放射性工作的人员要进行放射防护的培训,考核合格并取得放射工作证才可从事放射性工作。所以医学影像学专业医师不仅要懂得自身的安全防护,而且还要懂得对患者的防护[6]。本次研究提示,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主要来源于带教老师(56.42%)和课堂学习(55.05%),本科学历实习生主要来源于课堂学习,专科学历实习生主要来源于带教老师,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可见,带教老师的讲解和课堂学习是影像医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的主要来源,课堂学习是理论知识的来源,带教老师在医学实践中的讲解是会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有研究显示,放射防护课程与其他医学课程相比,存在着内容繁多、学时少的特点,这在无形中使医学生产生“非主科”意识,认为放射防护课程是教学大纲“要我学”,而非“我要学”,在潜意识中影响了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就更需要带教老师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加强辐射防护的健康教育[7]。 生和专科实习生的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6.48%和68.29%。说明医学影像专业实习生对辐射防护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全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本科实习生对诊断、治疗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遵守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在实施放射诊断检查前对不同检查方法进行利弊分析,在保证诊断效果的前提下,优先采用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的诊断技术等诊断技术的优化选择原则知晓率高于专科生。同时,本科实习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知晓率高于专科实习生,说明本科实习生对辐射防护专业的知识掌握程度比专科生全面,需要加强专科学历实习生的专业知识。但在操作前穿铅衣,戴铅帽、口罩、橡皮手套,穿专用鞋,防止污染日常衣物和头发以及吸收放射性气体,严禁在工作场所饮水、进食物和存放食物,以及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认真准备,熟练操作,合理应用时间、距离、屏蔽三种防护手段、降低辐射量等辐射防护措施方面知晓率低于专科学历实习生,说明本科实习生对实践操作中基本的、常规的辐射防护知识有所忽略,需要带教老师强调。二者在辐射来源、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4792-84)以及人体接受过量辐射可以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发生染色体变异或畸形变不可逆的辐射损害等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三方面的知晓率均不高,也需要加强学习。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or = 1.041)是辐射防护知识不知晓的危险因素,说明男生与女生相比对自身健康不够关注,对辐射防护的意识有待提高。本科学历(or = 0.391)和知识来源于带教老师(or = 0.663)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的促进因素,说明本科生相对专科生对本专业知识掌握的更为全面,需要加强专科生的健康教育,同时说明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的健康教育对实习生加强辐射防护知识有重要的作用,每一位带教老师都要积极主动地对实习生进行辐射防护教育,增强辐射防护意识,促进健康[8-10]。

[参考文献]

[1] 强永刚. 医学辐射防护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13.

[2] 陈福华,袁建华. 放射科减少x射线辐射的措施[j]. 中国辐射卫生,2010,19(4):417-418.

[3] 廖永华. 加强医学生辐射安全文化教育的思考[j]. 医学教育探索,2010,9(9):1269-1271.

[4] 汪莹. x射线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的应用及发展[j]. 广东科技,2009,(16):101-102.

[5] 何祥金,陈劲,魏江涛,等. 内江市放射工作人员过量照射原因分析

及对策[j]. 中国辐射卫生,2010,19(4):419-420.

[6] 强永刚,林伟,廖永华,等. 医学影像专业开设辐射防护课程的教学探索医学影像专业开设辐射防护课程的教学探索[j]. 2005,4(2):113-115.

[7] 陈渝,高加蓉,郎朗. 临床放射物理与防护的教学难点及改革探索[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99-113.

[8] 邬仁会. 临床核医学辐射的防护与护理[j].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6):935-936.

篇4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威・康・伦琴发现了x射线,当年12月22日伦琴利用x线拍摄了夫人手的照片,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揭示人体内部结构的影像。1896年x线开始应用于医学,为人类的医学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至今它经历了x线的医学应用,x线诊断学的建立以及医学影像学的逐步形成三个阶段。

x线是什么?在实际工作当中,我们应该如何合理正确应用x线检查,x线对人体会产生哪些危害,我们又该如何正确防护呢?首先,我们需简单了解一下x线产生的原理:x线的产生是高速电子和阳极靶物质的原子相互作用中能量转换的结果;当X线管两极间加有高电压时,阴极灯丝发散出的电子就获得了能量,以高速运动冲向阳极,由于阳极的阻止,使电子骤然减速,约98%的动能产生热量,2%动能转换为x线。x线具有物理效应,化学效应,生物效应三大特性。本文重点论述的是X线的生物效应。

1 辐射线照射所产生的生物效应阶段

1.1 物理阶段:在放射生物作用的初期过程,能量被物体吸收,构成细胞与组织的原子,分子产生激发或电离过程。

1.2 物理化学阶段:在物理阶段的生成物是不稳定的,又与邻近的分子作用,产生二次生成物。

1.3 化学阶段:像自由电子与原子团那样反应性很强的生成物的相互作用,引发与周边物质的反应,其所生成的分子的变化,则将进入生化学阶段。

1.4 生化学阶段:数秒至数小时,由于分子的变化会引起DNA和蛋白质的生物构造的变化。

1.5 生物学阶段:数小时至数十年,在此阶段可观察到细胞坏死,癌的发生,遗传效应等生物学变化。

2 组织对X线照射的感受性

2.1 高感受性组织:造血组织淋巴组织生殖腺肠上皮胎儿。

2.2 中高感受性组织;口腔粘膜、唾液腺、毛发、汗腺、皮肤、毛细血管、眼晶状体。

2.3 中感受性组织:脑、肺、胸膜、肾、肾腺、肝、血管。

2.4 中低感受性组织:甲状腺、脾、关节、骨、软骨。

2.5 低感受性组织:脂肪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

3 辐射线作用于人体后引起的生物效应受下列因素影响

3.1 辐射线性质(种类和能量),x线剂量,剂量率,照射方式,照射部位和范围,以及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精神状态、营养等。

4 在受小剂量,低剂量率辐射的人群中,引起的辐射损害主要是随机性效应

国际放射线防护委员会(ICRP)对于人体受辐射危险的主要组织,可能出现的随机性效应给予了定量估计,规定了组织器官危险度的数值,即WT=组织T受1SV照射的危险度全身均匀受照ISV时的总危险度。

5 在基本认识了X线生物效应给人体带来的危害后,我们有必要了解放射卫生防护的基本原则和目的

5.1

放射防护的目的是保障放射工作者和受检者及其后代的健康和安全,防止发生有害的随机性效应,并将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限制到可接受的水平。

5.2 放射防护原则:建立剂量限制体系,包括辐射实践的正当化。防护水平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等。放射检查必须确实具有适应证,切不可滥用,在保证患者诊断和治疗效益的前提下,辐射照射应保持在合理,尽可能低的水平。

5.3 建立防护外照射:基本方法是缩短受照时间,增大与射线源的距离并尽可能屏蔽防护,屏蔽防护是在射线源与人员之间设置一种能有效吸收x线的屏蔽物,从而减弱或消除x线对人体的危害。屏蔽防护分主防护与副防护两种,x线诊断机房的主防护应有2MM铅当量的厚度,副防护应有1MM铅当量的厚度。

6 在实际工作中,对患者的防护尤其重要

篇5

关键词:医疗卫生 放射性同位素 辐射安全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033-01

随着放射性同位素在医疗行业的应用日益广泛,放射诊断、核医学和放射治疗等技术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已成为了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由于放射性同位素的固有特性,在应用中会对周围的环境和工作人员造成了一定危害和损伤,因此在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辐射防护问题及安全。

1 新疆放射性同位素在医疗行业中应用现状

在医学上同位素主要用于显像、诊断和治疗,另外还包括医疗用品消毒、药物作用机理研究和生物医学研究。目前新疆医疗行业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数量的也占有相当比例,截至2013年底全疆使用密封放射性同位素单位201家,涉及放射源2977枚,其中医疗行业使用放射源数量544枚,占总数的18.3%;非密封放射性同位素使用单位20家,年使用量6.38E+13Bq,其中医疗行业使用非密封放射性同位素的有14家,年使用量5.36E+13Bq占总活度的84%。

新疆医疗行业主要使用密封放射源是60CO和192IR主要用于放射治疗;使用的非密封核素主要有99Mo-99mTc、131I、125I、90Sr、90Sr-90Y、18F和153Sm,其主要用途见表1[1]。

由表2可以看出,2004年医疗卫生部门使用密封放射源仅有31枚,占全疆总数(1598枚)的1.94%,2007年使用放射源数量282枚,占全疆总数(2021枚)的14%,2013年使用放射源数量544枚,占全疆总数(2977枚)18.3%。目前用于放射治疗的设备主要是电子直线加速器和60Co 放射源,这两种设备的市场占有率大约90%以上的份额,由于60Co 源的γ射线能量偏低,在保证杀死癌变细胞的同时,正常组织吸收计量比例比较高。所以发达国家中60Co 源(包括γ刀)正被逐步淘汰。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估计在近几年60Co 源的放射治疗设备和γ刀还会占有相当比例[2]。

随着核医学的发展,放射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同位素的用量将继续稳定地增长,尤其是在代谢治疗、近距治疗和PET显像等方面。体内放射性药物的显像技术现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新的方法层出不穷。我国ECT每年增长5%,而PET数量更是每年增长15%[3]。PET进入临床标志着医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它对人体内部脏器的形态与功能可进行动态、定量、立体地观察。核医学显像技术的进步带动了体内放射性药物的发展。近年来出现的超短寿命正电子药物适应了PET的飞速发展,其中放射性药物18F标记的脱氧葡萄糖(18F-FDG) [3],由于既可诊断心肌和脑部疾病,又可用于人体任何部位肿瘤的定位,因而用量日渐增加。医用同位素除了在临床诊断上可发挥作用外,在放射治疗方面,尤其是近距治疗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3 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应用中存在辐射安全问题及对策

3.1 存在问题。

(1)有些医院不经环保部门批准擅自买卖放射性同位素的医院仍然存在。

(2)而且医护人员缺乏相关的辐射防护知识,自身防护意识和对病人的防护意识较差。

(3)有些医院的放射治疗室建造年代较早,不能满足现在辐射防护的要求,特别是治疗室的防护门和监视窗屏蔽效果较差,射线泄漏问题严重,治疗室内排风系统不好,不能将室内有毒有害气体和感生放射性所产生的短半衰期的放射性核素及时排出,对医护人员和患者潜在危害仍存在。

(4)有些医院没有规范的候诊区,注射了放射性药物患者随意走动,对其他患者和医护人员造成一定的伤害,给管理上增加了难度。

3.2 解决措施。

(1)加大法律法规和防护知识的宣传力度,使辐射工作人员及公众认识到辐射事故的危害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使医疗单位增强守法意识,自觉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提高单位的自主管理水平。

(2)加强辐射工作人员培训工作,严把辐射工作人员上岗关。按照《条例》要求,从事辐射工作人员必须参加相关法律法规和辐射防护知识的培训并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否则不能上岗。

(3)加大执法力度,严把转让审批手续关。依据《条例》,对不经环保部门审批擅自购买放射性同位素的单位进行处罚;对辐射工作场所不符合防护要求的单位限期进行整改,否则不能开展辐射工作。

3.3 医护人员、患者和公众的防护措施。医院要通过加强对医务人员进行放射防护知识的培训,规范对注入放射源药品的患者管理,医务人员和公众的受照剂量;也可以通过改进装置和采用低毒性的放射性药品来降低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受照剂量;采用必要的防护用品达到防护目的,如给患者注射放射性药品是采用铅袖式注射屏蔽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手部剂量[4];通过模拟训练增加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缩短照射时间。

参考文献

[1] 郭志锋,放射性同位素医学的应用,同位素与辐射技术2004.6

[2] 包尚联,肿瘤放疗、医学物理学科和医学物理师制度,中国医疗,2004.2:39-42

[3] 蔡善钰,放射性同位素生产与应用现状及其发展趋向,同位素1999.1

篇6

1.1辐射防护分级管理

大修现场,检修项目很多,交叉作业多,而辐射防护人员的数量和精力是有限的,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是每一个核电厂在大修中都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合理利用现有的辐射防护管理资源,对辐射工作按风险大小进行分级管理(表3),对于那些辐射风险较高的工作则必须在管理上给予应有的关注,甚至逐项跟踪。

1.2辐射防护大修管理的主要工作

辐射防护大修管理一般分三个阶段,即:大修准备阶段、大修实施阶段、总结反馈阶段。1.3.1大修准备阶段“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大修准备阶段是大修辐射防护管理的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只有真正做到人员到位、物资充分、计划完善、文件齐备,在后续的实施阶段中才能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一般大修前7个月,确定大修辐射防护协调人,并上报大修总经理部,处室授予大修协调人安排、协调大修有关辐射防护工作的权力。大修协调人在大修开始前5个月时启动各项准备工作,按照《辐射防护大修行动指南》准备阶段的工作清单分配任务并逐项进行落实,辐射防护大修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见表4。大修文件准备是大修准备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准备工作越充分,实施阶段的工作才更有保障。大修协调人需要对大修总体计划进行深入分析,结合以往大修的经验反馈,编制大修辐射防护的监督方案,同时组织专项负责人对各个高风险的检修作业编制专项实施方案,并对作业中的关键步骤设置控制点,所有用于大修监督的执行文件,只有经批准并加盖大修文件章方可现场实施。此外,在编制辐射防护大修实施方案时还需对下列情况给予高度重视:以往没有开展过或较少开展的放射性工作;以往发生辐射事件较多的作业;连续工作时间较长的作业;环境位置较差的作业等。大修准备阶段还需做好实操培训,特别关注的是那些新员工,这类人群的特点是:缺乏经验、技能不足,容易发生辐射安全事件,根据历次大修经验事件来看,很多人员污染事件是由于附加防护用品使用不规范造成,因此加强新员工的实操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对于高辐射风险的工作还需加强演练,提高工作人员的熟练度,以减少作业时间和个人受照剂量,如蒸汽发生器一次侧装拆堵板作业,此项工作需要在蒸汽发生器一次侧水室内部进行,存在极高的外照射和污染风险,大修前安排作业人员在模拟现场实际工作环境的蒸汽发生器模拟体上反复演练,直至合格为止。1.3.2大修实施阶段《辐射防护大修行动指南》中准备阶段的内容全部落实,标志着辐射防护大修准备的各项工作已全部完成,从而进入大修实施阶段的进程。在大修实施阶段,辐射防护各专项小组将全面运作,根据大修进度,按照预定方案执行各项辐射防护监督任务。大修实施阶段辐射防护主要工作包括:―辐射工作许可证的审批,每日审批未来3天计划开工的主线工作和核岛工作的辐射工作许可证。―参加各类大修相关的会议,包括:大修早会、大修计划会、周安全协调会、处室早会、以及其他各项专题会议。―启动大修辐射防护日报的编制。―机组停堆后不同工况的核岛辐射水平测量,执行热停堆、氧化运行后、低低水位工况反应堆厂房辐射水平测量(在热停堆工况下首次辐射水平测量后,需对反应堆厂房红区进行降级),进行测量结果比较和评价,并对测量图的信息公布。―放射性热点屏蔽。―根据规程要求,增加污染检查的频度和范围。―根据大修进度和辐射防护实施方案,开展各项专项检修作业的辐射防护监督和控制点的释放。―辐射防护巡检及专项检查,包括:定期常规巡检,组织专项检查,参与辐射安全相关的联合检查等,对于发现的问题编制报告,并进行上报及协调整改。―对于发生的辐射事件、异常的调查与跟踪。―计划外新增工作的辐射防护控制。―KRT系统(辐射监测系统)的状态调整及通道大修。―部分管理厂房或区域的状态恢复,如ET出入口停运,设冷水区域重新划分为辐射控制区,龙门架临时污染区的解除等。在大修实施阶段,管理的重点是如何将辐射防护的各项管理措施应用到各项检修工作中去,这里不仅需要将辐射防护实施计划与大修计划保持一致,还需要辐射防护大修协调人、辐射防护值班工程师和大修监督人员的密切配合。大修协调人每日参加大修早会和计划会后,针对最新大修进度将工作任务分配给当日的辐射防护值班工程师,辐射防护值班工程师根据大修行动指南和实施方案中的文件,安排大修监督员逐项完成当日的工作,并将完成情况和发现的问题汇报至大修协调人,通过逐层的责任管理,保证每日的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和落实。大修实施阶段放射性检修作业全面开展,作业集中且参与人员众多,容易发生辐射安全事件或事故,如人员污染、区域污染、意外照射事件等,一旦发生辐射安全相关的事件或事故,需要及时开展调查工作,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开展纠正行动,并形成事件报告。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处理的及时性,及时采取行动不仅能限制事件或事故造成的后果和范围,而且能够更为准确的分析出根本原因。大修实施阶段,除了关注常规高辐射风险的作业外,还需特别注意计划外新增的放射性工作,一般提前列入大修计划内的工作,准备相对充分,而临时增加的放射性工作往往因准备时间不足,风险分析不到位容易造成辐射安全事件,因此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完善的管理流程,使得计划外的工作,能提前被获知,并做好充分评价和必要的文件准备。1.3.3总结反馈阶段大修现场工作完成并不表示大修已结束,只有在完成总结反馈工作后,才真正意味着大修辐射防护管理的结束,在此阶段需要对辐射防护监督计划的实施情况、大修中的经验数据、发现的问题和良好实践都需要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评价,这些内容将被汇总并印制成册,最后通过大修总结会和经验反馈会对这些内容进行学习和讨论。通过总结和经验反馈,使得大修中重要的经验数据得以保留,以便后续的应用,同时总结了大修中良好实践,并对存在的不足开展纠正行动,这些良好实践和纠正行动将会落实到下次大修的辐射防护准备工作中,使得辐射防护的大修计划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这里从下面三个方面阐述总结反馈阶段在大修辐射防护管理中的作用:1)积累经验,实现螺旋化提升中核运行二厂辐射防护科从首次大修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大修总结和经验反馈工作,每次大修结束后,要求各专项负责人编制专项工作总结,大修协调人编制辐射防护专业的大修总结,重点分析大修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良好实践(见表5),针对不足之处开展纠正行动,将这些纠正行动和良好实践应用到以后大修管理中,从而实现大修辐射防护管理螺旋化提升。最终,这些总结和重要测量数据将被汇总并印制成册,使得这些宝贵经验得以延续。2)改进缺陷,保证大修现场的辐射安全对于机组存在的一些缺陷,通过技术上的改造,来提高现场的辐射安全性。例如,1、2号机组建造期间没有对反应堆厂房内燃料传输通道采取任何屏蔽措施,装卸料期间,燃料传输管附近区域的辐射水平非常高,工作人员进入该些区域,非常容易导致超剂量照射事故。2003年101大修卸料期间,两位运行处现场操作员途径燃料传输通道的正下方,适逢乏燃料组件从通道中穿过,两位现场操纵员每人接受意外照射约100μSv,造成小剂量意外照射事件。针对此缺陷,辐射防护科通过现场隔离、技术改造方式,消除了此缺陷的造成辐射影响,并将此项实践经验应用到后续投运的3、4号机组。3)在实践中吸取教训,在管理上加以改进大修期间辐射防护管理经验,可以说是在实践和经验累积中不断完善的,电站投运初期无论是辐射防护专业还是检修单位可能都存在经验缺乏、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通过外部学习和同行经验交流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因此还是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完善,从而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的管理体系。中核运行二厂也是在历次的大修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和改进,从而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大修辐射防护管理体系,例如:(1)2007年203大修期间,4名检修人员在换料水池进行装卸机套筒检修时造成面部沾污,分析污染的原因主要是作业前辐射风险分析不足,导致作业期间采取的防护措施不完善,工作人员在没有配戴任何面部防护用品的情况下进行检修作业。在没有去污的套筒上存在严重的表面污染和大量放射性的浮灰,对设备的操作和接触会造成放射性的颗粒从设备上掉落转移到工作人员身上,在没有任何防护的面部很容易造成体表污染,严重的话还可能形成内照射。针对此情况,在后续的实施方案中要求此项作业调整至水池去污后进行,并在水池去污的工作中增加装卸料机套筒去污的工作;其次,工作人员作业时必须佩戴面部防护用品,需要直接接触设备的作业人员佩戴气面罩等防护器材,此后该项工作没有再发生类似原因造成的人员体表污染事件。(2)301大修前辐射防护大修现场监督一直实行专项负责制度,各项工作有辐射防护专人负责,但随着运行机组的增加,需要分出人员进行其他机组的大修准备,造成每个专项负责人需要承担多个专项的工作,对于大修现场的监督工作往往应接不暇,因此在借鉴国内同行电站大修辐射防护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改进了大修监督管理模式,设置了辐射防护大修值班工程师岗位,提高了现场异常情况的及时响应能力,也实现了大修期间辐射防护人员配置的优化。

2大修管理中的需要重视的问题

大修辐射防护管理除了做好准备、实施和经验反馈三个阶段的工作外,对于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1)大修管理是多部门、多专业共同协作的综合性的工作,辐射防护监督不能孤立于其他部门之外。不仅需要大胆管理,发挥监督与管理的职能,还需要与其他部门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和沟通渠道,积极听取检修部门的良好经验,只有融入电厂正常的生产管理渠道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加强年轻的辐射防护人员的培养与锻炼。大修期间各项辐射防护措施的有效实施,需要一批经验丰富,技能熟练的技术队伍,年轻同志是这个队伍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年轻辐射防护人员的培养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需要给予其机会不断的去磨练,但也需要注意避免“拔苗助长”式的培养,让其独立承担超过其技术能力和经验水平的高风险工作。大修期间检修项目众多,是年轻辐射防护人员学习的最好课堂,在“传帮带”的基础上要给予其不断实践的机会,使其从被动跟学到自主思考,最终成为能够独挡一面的技术骨干。3)辐射防护实施方案的编制需要结合作业现场的实际状况,不能“闭门造车”,仅从辐射防护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否则辐射控制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例如,在某些区域狭小、通风不不佳的情况下环境温度会比较高,如果仅从辐射防护角度考虑,需要通过穿戴附加防护用品进行严密的个人防护,而工作人员在闷热的环境下,往往很难严格遵守辐射防护的规定,如何平衡两者的矛盾,需要在技术上和管理上充分考虑,例如,将该类作业的检修窗口与风机的检修窗口错开,或在防护用品配置上加以改进。4)保持大修辐射防护实施方案的严谨性和严肃性。执行文件的各项内容要简练、准确,避免存在歧义,否则容易引起误解造成辐射安全事件;其次,生效的辐射防护监督计划,需要严格落实各项要求,不得随意的降低了预定的管理要求,确实需要调整的监督计划和防护措施,必须重新进行辐射风险评价,再批准实施。5)大修辐射防护管理中,对两类人群应多加关注,一类是“新员工”,另一类是“老员工”,“新员工”因经验不足容易出现失误,而“老员工”经验丰富也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对于大修期间的辐射防护人员也是同样要求,特别是具有多年大修辐射防护监督经验的“老员工”,不能因为以往的成绩而降低了辐射安全控制的质量,只有在事实和数据的基础上做好全面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3结束语

篇7

关键词: X射线;辐射危害;防护安全管理

1 电离辐射对人类的危害

自1895年发现X射线至今,放射技术给人类带来巨大净利益的同时也承受着一定的危险。X线的照射量可随射线剂量的增大可在体内累积,长时间受超剂量照射将引起全身性疾病, X线可能引起的临床症状如下。

1.1以神经衰弱症候群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为主,诉有乏力、头痛、耳鸣、记忆力减退、心悸等;其次为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痛、少数人牙痛、部分人易感冒、腰痛、关节酸痛等。

1.2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主要为皮肤、指甲的营养障碍,长期被辐射部位容易发生神经性皮炎。

1.3外周血液改变最常见的改变主要是对血液系统中白细胞的杀伤力,使机体免疫力下降而易发生疾病。

1.4易引起细胞染色体畸变。引起人体遗传物质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造成先天性畸形、流产、死胎、不育等病症。

1.5 X线辐射可诱发癌症,如乳腺癌、甲状腺癌、骨肿瘤等恶性肿瘤等。 人体易受辐射的组织器官:人体组织结构和器官形态不同,厚度也不一致。厚的部分,吸收X线多,薄的部分则相反。人体各部位细胞对X射的反应程度不一,其中以性腺最为敏感。乳腺是敏感组织,当大量人群每年普查时,要考虑潜在的致癌辐射风险。与乳腺组织中的脂肪、皮肤、乳晕组织相比,腺体组织对辐射最敏感,在2.25 cm深处,腺体组织的吸收剂量要比脂肪组织的吸收剂量高出30%[1],要求摄影时要合理使用自动曝光系统,在大量普查时按照ALARA原则在考虑乳腺的组成和厚度的不同时,充分利用曝光模式与cR的技术特点将入射剂量最优化,达到降低被检者的辐射危害。

2 防护

2.1机房及机器的防护要求

2.1.1机房宜较大,并有通风设备,就200Ma X线机而论,机房面积不得小于36 m2。另外,机房墙壁应有一定厚度的砖、水泥或铅皮构成,以达防护目的。

2.1.2 X线球管置于足够厚度的金属套(球管套)内,球管套的窗口应有隔光器作适当的缩小,尽量减少原发射线的照射。X线通过人体投照于荧光屏上,荧光屏的前方应有铅玻璃将原发X线阻挡,近代X线检查床改为密封式,床周以金属板完全封闭,可减少散射线。

2.2工作人员的防护要求

2.2.1工作人员不得将身体任何部位暴露在原发X线之中,尽可能避免直接用手在透视下操作。

2.2.2透视时须使用各种防护器材,如铅橡皮手套、铅围裙及铅玻璃眼镜等。利用隔光器使透视野尽量缩小,尽量降低毫安,缩短曝光时间。透视前应该有充分的暗适应用,以便用最短时间,得到良好的透视影像。

2.2.3照片时要避免接触散射线,一般以铅屏风遮挡。如照片工作量大,宜在照片室内另设一个防护较好的控制室(用铅皮,水泥或厚砖砌成)。

2.3患者的防护要求

2.3.1患者与X线球管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不少于35 cm。球管窗口下须加一定厚度的铝片,减少穿刺力弱的长波X线,易被患者完全吸收。

2.3.2患者应避免短期内反复多次检查及不必要的复查。对性成熟及发育期的妇女作腹部照射,应尽量控制次数及部位,避免伤害生殖器官。早期怀孕第1个月内,避免放射线照射骨盆部。对男患者,在不影响检查的情况下,宜用铅橡皮保护阴囊,防止受到照射。

2.4临床的射线诊断检查有普通X射线拍片、胸透、CT、CR、DR片等。均应根据合理地使用低剂量(ALARA)原则,在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辐射剂量[2-3]。实际工作中,曝光量过大过小都是不准确的,若曝光过小,会导致信噪比过小,影像质量下降,但曝光量过大,影像质量不但无改善而且会增加曝光剂量,加大X线对受检者身体的损害,并容易造成设备的损坏[4]。CR摄影技术优点:因IP板动态范围大,线性度和曝光宽容度较大,使获取的信息能自动调节和放大增益,在可允许的曝光指数范围内取得稳定的适宜的影像密度,同时获得高分辨率图像质量[5];DR优点:对低对比度信息的显示功能更强[6],具备UNIQUE图像技术,使低剂量射片成为可能。以选择有效的曝光指数范围,采用在其他相同曝光条件下提高曝光指数的方法来实现降低曝光量和吸收剂量。

3 加强放射安全管理

为不断加强放射安全管理,各有关部门应做到严格监管医疗照射的防护与安全医疗照射防护的最优化,具体如下。

3.1放射工作场所要求 根据规定,新建、改建、扩建的放射工作场所的建设项目,放射诊疗装置的防护性能与技术参数应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要求。施工前应委托有评价资质的技术中介单位出具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报告书,经环保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项目建设。放射工作场所建设项目竣工后,应进行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效果评价,经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使用[7]。

3.2放射诊断设备要求

3.2.1辐射发生器,能清晰、准确地显示各种操作参数(如管电压、过滤特性焦点位置、源与像接受器距离、照射野大小、管电流与时间或二者乘积等)。

3.2.2射线摄影设备,应配备达到预置的参数(时间、管电流与时间的乘积或剂量)后自动停止照射的装置。

3.2.3荧光透视设备应配备只有持续用力按压时才能使X线管工作的控制开关以及配备曝光时间指示器或入射体表剂量检测器。

3.3放射诊断,放射治疗操作具体要求。①确保患者所受到照射是达到预期诊断目标所需的最小照射;②职业医师和有关医技人员应认真选择并综合利用各种参数,以使受检者所受到的照射是向接受的国家质量和临床检查目的相一致的最低照射。对儿童受检者更应该重视参数;③具有采取了严格防护措施后,才可使用携式、移动式放射学检查设备;④避免怀孕或可能怀孕妇女施行会引起其腹部或骨盆受到照射的放射学检查(除非临床上有充分理由证明需要进行检查的除外);⑤周密安排育龄妇女腹部或骨盆的任何诊断检查以使可能存在的胚胎或胎儿所受到的照射剂量最小尽可能对辐射敏感器官(如性腺、眼晶体、乳腺和甲状腺)提供恰当的屏蔽。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为避免不必要的照射,执业医师必须摒弃盲目把各种放射诊断技术作为常规手段的不良倾向,医生在开具这些检查前应切实考虑对患者的影响,影像资料在院内及医院之间尽可能共享,减少因资料管理受检者受到转诊等原因接受不必要的照射。

4 做好防护安全管理

管理措施:健全管理组织。建立完善的辐射防护安全管理度,制定完善的管理措施及防护制度,具体措施如下。

4.1放射科X线辐射防护工作由科主任负责,科室指定兼职人员协助科主任做好X线辐射防护工作。

4.2放射科工作人员要增强放射防护意识和责任性,在放射诊疗工作中应当遵守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科室定期组织对放射科诊疗场所、设备和人员进行放射防护检查。

4.3放射诊断工作人员必须按要求具备相应的资质;各级各类人员应熟悉放射设备的主要结构和安全性能,确保设备安全,防止意外放射事件的发生。

4.4放射科各X线检查室、控制室的辐射防护必须达到国家要求;放射科诊疗场所必须设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和工作指示灯;放射科诊疗场所必须配备工作人员和受检者防护用品。

4.5在放射检查前应事先告知受检者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在登记室、X线检查室设置告示牌。对育龄妇女腹部或骨盆进行X线检查前,应问明是否怀孕;非特殊需要,对受孕后8~15 w的育龄妇女,不得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检查;在放射检查中对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摄片、透视、介入治疗等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和小光圈。

4.6操作人员在放射检查前应关闭检查室门窗,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检查室;确实因病情需要,必须陪同检查者,应给予必要的防护用品,陪同人员应尽量远离X线球管。

4.7技术人员要严格执行各种放射设备操作规程,确保影像质量,减少废片,避免重复照射。有条件的单位尽可能采用数字化X线检查,减少辐射。

4.8放射科工作人员工作期间应佩带个人计量仪,接受专业及放射防护培训;定期健康检查,医院建立个人计量、职业健康管理和教育培训档案。

5 预防与护理

恰当合理科学的饮食也能有效降低与预防辐射。如患者条件允许,则可在接受低剂量X光摄影前,先喝杯橙汁维他命C或牛奶防止钙质流失,且还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及增强对辐射的抵抗能力。如食用具有抗辐射的食品。常喝茶有抗辐射的作用,实用十字花科蔬菜,猪血、黑木耳等。这一类的食物可以帮助我们把体内的有害物质排出体外,不给辐射物质留下丝毫立足空间。

总之,辐射防护的目的就是在不过分限制对人类产生照射的有益实践基础上,有效地保护人类健康,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的发生。并将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降低到可接受水平,以推动合理地应用防护手段来降低辐射带来的伤害。这就要求我们放射工作者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放射防护法规与标准,切实搞好放射诊疗设备质量控制和医疗照射的质量保证,从而使电离辐射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6 临床实践中防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放射防护安全的关键取决于人们的行为表现,法规、标准、操作规程和其他的行政手段虽然都是很重要的,但为达到放射防护或安全标准,其本身又是不够的[8]。还需要各有关放射部门严格审管,各负其责。不断更新和完善辐射防护措施。落实各项辐射安全防护管理制度,加强辐射监测,使辐射安全防护管理工作不断得到改进,让辐射技术更安全更科学的为人类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燕树林.乳腺摄影技术分册[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音像出版社,2007:193-195.

[2]秦维昌,刘传亚.重视医用X线检查低质量成像方法学的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8,42(10):1013-1014.

[3]赵红兰,平杰,等.婴幼儿胸部DR摄影千伏对辐射效能和图像质量的影响[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8):1270-1273.

[4]胡益斌.CR系统曝光量指数的检测及校准[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10):72-73.

[5]陈建新,黄艺生.CR技术应用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20(5):463-464.

[6]李萌.影像技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28-231.

篇8

中图分类号: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7)12-0138-02

护理人员是战斗在临床一线,直接与各种病原微生物零距离接触,面临发生医院感染因素较多的人群,随着国家对医院职业防护的重视,护理人员对职业防护的意识有所提高.但护理实习生刚步入医院临床实习阶段,由于知识缺乏,防护意识淡漠,职业防护教育的欠缺,导致发生职业损伤的事情频频发生.因此减少护理实习生的职业伤害的危险因素,提高护生的防护意识是,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护理队伍,是当今护理管理者的当务之急.笔者对2007年1月至7月在医院实习护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与2007年随机抽查6所基层医院348名护理实习生,其中大专生277名,中专生71名,均已经实习6月。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内容:学校涉及到职业防护内容的比率;护士带教过程强调职业防护比率;医院岗前培训率;自学过职业防护率;实习过程中职业伤害率.职业防护知识的掌握率等.发放问卷348份,回收335份,回收率96.2%.

2 结果

2.1 实习护生职业防护知识掌握率学校为22.5%,医院为26.4 %,护士带教为39.5%,自身为10.6%;其中物理损伤因素所占比例最高达到86%,知识掌握率是63%,其次为化学损害为63%,知识掌握率是39.4%;操作姿势不当引起的损伤占43%,心理因素损伤占14.6%,有双重损伤的占总人数的39%.见表一。

2.2 物理损伤中主要是针刺损伤为47%,其次为安剖划伤为33.9%,噪音损伤为6%,射线损伤为4%,其中有双重物理损

伤的占22%,无损伤的占8.6%.见表二.

2.3 实习护士对发生了职业损害后的态度:发生职业损害后能够按正确方法处理的占25%,能够找带教老师帮忙处理的占27%,自己处理但方法不知道正确否的占41%,不处理的占7%.

3 讨论

3.1 学校方面

加强职业防护知识普及,将职业防护的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相关的专门课程.使学生集体接受防护知识和防护技能的培训.

3.2 医院方面

3.2.1加强实习生的管理,将实习生的职业防护管理纳入医院的职业防护管理中去,确实做好实习生的职业防护.

3.2.2实习前院方组织岗前培训.培训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多媒体授课,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知识测验等.授课内容:让学生详细了解临床护理操作过程中的各种职业性感染损伤,各种污染的方式与途径及危害性,掌握正确自我防护措施.掌握常见容易发生职业损伤的护理操作的正规程序.掌握各类消毒剂的正规配置方法.掌握发生损伤后的处理措施.

3.2.3在护理带教过程中严格带教,不但教会学生护理知识,还要教会防护知识及处理知识.如:教会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具;教会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及抗肿瘤药物的配置方法和防护方法;教会在实施放射治疗时的防护方法等

3.2.4推广使用有安全性与有自毁性能的注射器具.在医院现有的条件下改善环境,有利于职业防护.

3.2.5更新观念,要求护理实习生在操作过程中,特别是在接触患者体液过程中带防护用具.

3.3 实习生个人方面

3.3.1强化职业防护意识,加强自身学习,学会正确处理伤口.

3.3.2做好个人防护,实习前接种乙肝疫苗.

3.3.3实习过程中加强各项操作的练习,严格按正规程序操作.

3.3.4出现职业损伤及时报告医院主管部门,按正确处理程序及时处理.切不能存在饶幸心理.

总之,护理职业防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教育到管理均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实习护士的职业安全意识培养与职业防护技能的训练形成常规,确保安全.

参考文献

[1]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2, 12 (8) : 109~ 110.

[2] 陈炼红.卫校护理职业防护教育现状调查[J]. 实用预防医学.2004, 11 (4) : 406~408.

篇9

现代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新的化学物质及高科技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新的职业性危害。随着对医院感染和职业性危害认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重新评估医院环境及医务人员职业的特殊性对其现存及潜在的危险[1~3]。对职业安全造成危害的因素可归纳为:机械性损伤;生物性损伤;化学性损伤;物理性损伤;心理性损伤;工作环境造成的损伤。本文针对这几类造成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易出现危险因素的重点科室应该如何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进行综述,以保护医护工作者自身的安全并强化自我防护意识。

职业损伤

机械性损伤:重点科室:各临床医技科室最常见为针刺伤,其次为刀片、玻璃等锐器伤。这种机械性损伤多发生在操作中掰安瓿、拔下针头帽、抽吸药液、注射后针头回插针帽时及操作后整理用物和丢弃废物过程中,这些都是发生锐器伤的危险环节,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可能性也最大。

生物性损伤:重点科室:感染病房、供应室、手术室、产房、消化内镜室。①生物性损伤因素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结核杆菌、流感病毒,以及幽门螺旋杆菌(HP)等。而这些病毒传播途径均为:血液、体液的传播。内镜室,特别是胃肠镜室的工作人员,长期接触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HP感染几率增高。②含病毒浓度高的血液和体液依次为:血液、血液成分、伤口分泌物、、阴道分泌物、羊水、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脑脊液、滑膜液、含血液的唾液。含病毒浓度低的体液:尿、便、汗、泪、母乳[4,5]。

化学性损伤:重点科室:肿瘤病房、手术室、供应室。①细胞毒性药物:化疗和介入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护士是直接接触。由于抗肿瘤药物在配制过程中可出现含有毒性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通过皮肤或呼吸进入人体。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使用细胞毒性药物患者的排泄物也是有危险的[6]。②化学消毒剂:是含氯消毒剂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的影响。1个PPM浓度的甲醛可刺激眼、鼻、皮肤、咽喉及肺,引起变态反应、哮喘等。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不再使用甲醛作为空气消毒剂[7]。

物理性损伤:重点科室:临床各科室、供应室、介入室。①负重、运动性危害:在日常基础护理工作中,为患者翻身,卧床患者更换床单,运送患者去检查,助产士常年累月为新生婴儿沐浴,计算机应用等,都可造成护理人员腰背损伤手术室护士站立时间过长,身体长期固定某一姿势,导致患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高于其他人群[8]。供应室还有一项关于物理性危险因素的损伤:用于烘干的烘箱,用于灭菌的高压蒸汽锅温度都高达124℃~136℃,开门取物时稍有不慎就易烫伤。②无防护接触放射线及消毒因子损害:危重患者多的病区及手术室床头拍片多,护士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接触放射线。容易造成白细胞减少、放射病等。

防范措施

机械性损伤的防范措施:①撬瓶盖要用正确的方法:掰安瓿时使用纱布,所有锐器的处理应非常小心,用后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应及时、正确的放入专门的容器中(利器回收器),操作后自己料理用物,以免他人在清理用物时被刺伤(谁使用谁处理的原则)。正确处理针头,禁止双手回套针帽。任何时候不要弯曲损坏或剪割针头,手术刀片不可直接用手装卸,执行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应戴手套。虽然戴手套不能防止针刺伤,但可以减少血液进入人体的量而减少感染的机会。②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流程:采取的措施: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用健侧手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使部份血液排出,减少受污染的程度),反复冲洗(用流动水肥皂洗手)消毒(0.5%碘酒消毒受伤部位)伤口处理抽血化验检查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预防性用药,口服拉米呋啶等抗病毒药物)并通知医务处、院内感染科进行登记、上报、追访。科室内部还要留有记录,记录的内容还包括受伤害医务人员的工龄,学历,受伤经过,血检报告,注射预防用药情况等)[9]。

生物性损伤的防范措施:①建立“标准防护”概念:即假定所有人的血液都有潜在的传染性,医护人员在处理血液、体液时要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为传染源,直接接触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如戴手套、戴口罩、穿隔离衣等。在操作期间,医护人员的身体或衣服有可能被污染,应穿戴塑料围裙;在处理有喷溅污物可能的病例时,为防止污染操作者的皮肤和黏膜,还应戴面部防护用具。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或者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对自身加强保护;同时手套可以防止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转移给患者的可能性;手套可以预防医务人员变成传染媒介,即防止医务人员将从患者或环境中污染的病原在人群中传播[10~13]。②强化洗手戴口罩等基本防护措施,洗手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运用。这是防止交叉感染的一个重要手段,护士洗手每天不少于35次。美国护士普及性预防措施是针对经血液传播疾病所制定的对医务人员的防护措施(主要需要注意的是它要求洗手的时间和时机)。

化学性损伤的防范措施:护士为肿瘤患者配制化疗用药时,遵循两个原则:①医护工作者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接触,防止药物通过任何途径侵犯人体。②尽量减少抗细胞毒性药物对环境造成污染。医院处理抗肿瘤药物过程中的污水,应先在院内污水处理系统中对细胞毒剂进行灭活或化学破坏后,再排入城市下水系统[14]。

物理性损伤的防范措施:①针对负重,运动性的因素,注意操作时符合合理正确的人体力学原理,例如降低重心,增加支撑面等。②供应室注意严格操作规范,遵守操作规程,定期检查维护设备仪器,杜绝热灼伤。③尽量避免无防护接触放射线,或在接触时一定使用铅衣、铅帽等放射防护器具,病房消毒最常用的紫外线、臭氧机消毒时注意不可直接照射人体,紫外线开关专门标示,以避免误开误用。④主要减少噪音的措施是:定期维护设备:电脑风扇定期清洗,工作人员上班严格做到三轻:说话轻,走路轻,开、关门轻。电话,对讲机铃声调整至合适范围,仪器(特别是带轮车),定期上油添加剂减少摩擦产生的噪音。

心理性、工作环境因素损伤的防范措施:针对潜在危害因素就要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自觉遵守操作规程,充分发挥个人应对能力,不过分苛求自己和他人,处理协调好社会、工作、家庭等各种关系[15]。总之,职业性损伤对人体的危害明显,要注重从预防入手,个人增强防护意识,提高自我防护的能力,共同避免职业性损伤,维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使职业性损伤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 谷迪丹.新加坡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其防护[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0):77.

2 董顺红.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当代护士,2007,1:69-71.

3 曾俊,杨燕妮,任辉.护生在手术室实习中受伤情况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6):458-459.

4 袁亚娟.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损伤的情况的调查及防护对策[J].临床护理杂志,2008,7(3):57-58.

5 王晓,张世清,王维.手术人员对职业性感染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的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4):297-299.

6 蔺斌,沃西文,冯望.浅析助产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对策[J].西南军医,2007,9(2):136.

7 杨芳.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损伤防范措施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06,6(8):54-55.

8 贾晓燕,毕月英,于秀芳,曾爱嫦,倪飞飞.对接触化疗药物护理人员实施防护干预的效果评价[J].护理学杂志,2003,18(6):457-458.

9 饶龙华,刘盈.手术室护士职业性眼暴露调查分析及防护对策[J].医药产业资讯,2006,3(19):118-119.

10 王妮,王桂华.外科护士工作中的危险因素及安全防护[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6):2498.

11 张兵,刘坤,吕超英,钟秀玲.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与标准预防[J].中国医院,2006,10(5):13-15.

12 郑婵如,吴少银,吴燕丹.化疗过程中护士职业安全问题的探讨[J].护理与康复,2006,5(3):221-222.

13 高春菊.化疗护士安全防护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6):74-75.

篇10

近年来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各种新型高科技仪器设备的广泛使用等,使得临床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更加复杂多样,其中锐器刺伤最为常见也最为危险,而消毒剂的损害、药物的损害、放射性损害等也不容忽视,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职业防护。

1职业危害因素

1.1锐器刺伤:护士每天都要从事损伤性操作,被锐器刺伤是最常见的事情,在各种注射、采血等操作中,暴露的机会较多,若有不慎常可导致针头或刀片的刺伤。有研究表明,被调查的护士中有80.6%的发生过针头刺伤,其中74.5%是被污染针头所刺伤。而外科护士的危险性操作比内科护士更多,如术前备皮,剪刀的使用等都是直接的损伤因素。

1.2化学因素: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各种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化学因素随处可见。主要包括各种消毒剂,各种药物,各种污染物等。

化学消毒剂是避免各种交叉感染的有效物质,护士又是各种消毒剂直接配制与使用者,护士频繁地接触各类消毒剂都可因其挥发性、腐蚀性、刺激性而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对人体造成伤害,引起接触者的过敏、哮喘、接触性皮炎、癌变等。如甲醛在高达20 mg/m3时,接触者可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持续性头痛,心悸、失眠等。福尔马林等对人体的影响也已经被证实。目前临床护士工作量的66.4%为输液治疗,病人使用的各种药物部分有毒副作用,护士可因药物在空气中弥散和喷洒到台面的物品而接触,药物中危害最大的为抗肿瘤药物,这类药物对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都有杀伤,护士不但配置化疗药物,而且频繁接触化疗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等,防护不当均可对身体造成危害,最常见的表现为白细胞减少,流产率增高,其次为各种抗生素,护士大量长期接触后可使机体内耐药菌株大量增加,不良反应大量产生,可影响到护士的视力、胃肠、皮肤等系统,其长期性损害不可预测。

1.3物理因素:构成职业危害的物理因素主要包括:X射线、激光等放射性元素,这些放射性物质对人体能产生生物效应,对人体的正常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特别对神经、皮肤、造血等系统,导管室从事介入治疗和检查工作的护士因其长时间接触放射线,由此而导致近期及远期血液及肿痛等疾病已经被证实。

1.4心理因素:护士这一职业主要由女性承担,女性特殊的生理、心理状况以及家庭的重担、工作的压力、生活缺乏规律等,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下工作的护士其慢性疲劳症的发病率高于其他人群,表现出睡眠障碍,情绪不稳定,工作效率低下,这种心理性的危害不能被人们重视;护士工作长时间面对病患和意外伤害及死亡,面对病人和家属忧伤情绪都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程度普遍下降,甚至出现抑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护士工作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加上恶性事件以及酗酒、吸毒等社会问题都会在临床护士的日常工作中有所体现,增加了护士工作的风险性以及紧张感,这种长期的压力可导致护士性格改变。

2职业防护

2.1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增强护士接受职业防护教育的意识:护士是医院中与病人接触最密切的人群,但是护士对职业危害因素了解不够全面,在面临危害时缺乏有效完善的应对措施,工作中确立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意识,按要求着装。养成良好的卫生洗手习惯,洗手是提高自身防护的最重要措施之一。护士在护理及治疗中应自觉加强防护,使用保护屏障,充分认识职业危害因素,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2.2规范操作,防意外损伤:规范操作是降低职业暴露的重要环节,护士每天都要从事损伤性操作,工作中必须集中注意力,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小心处理使用过的针头,严格按规定处理一次性用品,禁止用双手回套针帽。

2.3伤口处理与预防:工作人员局部伤口紧急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方法是对穿破皮肤的伤口用肥皂水冲洗,并挤压伤口使血液流出,在流水下冲洗5分钟,然后用碘伏消毒,其次合理预防性治疗也很重要,现在观点是越早越好,延迟预防治疗会增加暴露后感染的危险性。

2.4创造防护环境: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接触对人体有害药物时,强调必须做好防护。临床中使用各种消毒剂,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要严格按使用规定,必要时应戴口罩、手套等。从事介入放射工作的,要加强放射防护意识,必须有合格的个人防护用品,按照操作规范实施,尽量减少放射线辐射暴露时间和机会。对医疗用物严格按要求分类,对所有的污物实行严格的封闭管理,减少直接接触,在处理污物时,必须强调对病人和护士的双重保护,防止交叉感染和职业危害。

2.5维护护士心理健康:重视自我护理意识,正确对待工作压力,掌握适合自己的放松技巧,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帮助护士建立工作的最佳心身状态。

3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