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健康信息化范文

时间:2023-12-05 18:07: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健康信息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健康信息化

篇1

【 关键词 】 云计算;健康云;信息化;SaaS;SOA

Survey of How to Realize Medical Informationization on “Health Cloud”

Ma Miao

(Beijing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6)

【 Abstract 】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research basis and key techniques of how to use cloud computing on medical informationization. Concretely elaborates 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on the cloud computing and the application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on the cloud computing, including the aspects of system characteristics, platform architecture, etc. It also forecasts the future research development.

【 Keywords 】 cloud computing;health cloud;informationization; SaaS;SOA

1 引言

1.1 何为云计算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发展到今天也没有最为统一的定义,各种组织的看法不一,维基百科对云计算的定义:互联网上某些节点强大的信息资源,包括存储资源、计算资源、软件资源、数据资源、管理资源,通过云计算以互联网上的服务方式,变成广大用户动态、可伸缩的虚拟资源,为用户所用。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实验室对云计算的定义是:“云计算是一个提供便捷的通过互联网访问一个可定制的信息技术资源共享池能力的按使用量付费模式(信息技术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服务),这些资源能够快速部署,并只需要很少的管理工作或很少的与服务供应商的交互”等等。可见,随着人类应用的发展,还会有新的云计算的定义不断产生。

1.2 “健康云”的提出

“健康云”采用SaaS(软件即服务)方式向拥有云计算产业的区域所属医疗卫生单位和当地医院提供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和医院管理等应用服务。这是一种医疗卫生信息扩大化的产业模式,以各个医院为连接点,其上属医院管理机构,连接了医药管理,保健管理,医疗设备的管理等,整合为一个“健康云”的强大平台,为产业链内的居民和患者提供更加便捷和智能的医疗服务,相比运用云平台实现医院管理的内部私有云,“健康云”是一种混合云的搭建模式,是一个新的产业研究发展方向。

2 云计算的研究基础与核心技术

2.1 研究基础

首先,以网络作为开发与运行的平台集中在网络上分布的各式资源,其中包括存储、计算、网络软件、服务构件,再将这些集中起来的资源进行虚拟化处理,可以将存储计算资源进行分布式与并行处理,然后将这些处理后的结果作为服务提供给用户。以前,互联网是作为一个信息源,而现在互联网会作为一个计算的平台为用户提供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每一个资源都是自治的,只要脱离开网络这个计算基础环境它便不能够独自进行工作了,而前端的功能会逐渐萎缩,互联网是基础,各种资源计算整合为大型的数据与计算中心。但是,相对于人们从资源共享的角度来看待网格计算,云计算更是一种资源的分享,它并不只像是新一轮的集中计算技术那么简单,它是一种信息行业基础设施的使用和交付模式,我们通过网络这个基础平台得到我们需要的比如软件、硬件或是平台资源,而我们就将能够提供这些需要的网络叫做 “云”。

2.2 核心技术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云计算”,其基本功能的实现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数据存储能力和分布式计算能力,我们可以把“云计算”分为“存储云”和“计算云”。存储技术是大型的分布式计算资源存储,计算是对资源的虚拟化以及并行计算。并行计算会将大规模的计算任务分解派发到云的节点,然后进行分布式并行计算,将计算结果进行收集整理。虚拟化技术的实现在于节省资源,对云计算中的资源进行优化合理的配置,能够运用云中较少的硬件计算平台解决更多的并行计算任务。

2.3 云计算的特性

2.3.1高效性

总体来看,云计算是将计算资源集中起来在一个大规模的网络平台上运行,对于整个社会资源来讲,起到了合理调控和优化配置的作用;对处于高运转的计算机将其任务分解给闲置的计算机,平衡其高峰与低谷的差值,从而实现了计算资源整体的高效性,而单机用户可以通过租用的方式获取资源。

2.3.2安全性

用户将数据通过云端上传给“云”,服务器利用分布式数据存储特点将数据备份到不同地理位置的数据库中,多个备份为用户数据丢失恢复提供了保障;用户可以享用备份服务,但其具体存储路径却不得而知,从而拦截了黑客和病毒的攻击,提高了系统的容灾能力。

篇2

关键词 公立医院 现代化信息平台 应用 措施

一、引言

现代医院进行信息化建设,不能再是以医疗收费为主的信息系统,而应该是以病人医疗信息为主,以加强医院管理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医院进行现代化信息平台的建设,是为了灵活适应新时期医院的发展要求,为了不断推动医院改革的进程,实现医院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从而为患者治病就医带来便利。

二、新时期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医院管理信息化的认知程度不够,紧迫感不强

对于传统医疗诊断来说,信息医学的发展和推广有可能会威胁到他们的地位和作用,强化了人与物的关系,而淡化了医患关系,从而影响病人对医生的依从性。这种观念严重影响了医院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发展。

(二)信息化发展功能薄弱

目前,很多公立医院其实都已经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信息系统,但是因为起步较早、后期没有继续投入建设,所以往往是传统的以财务管理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其应用水平大多只停留在门诊挂号、住院收费、药品管理和护士工作站,而缺少医院最基本的对于患者的医疗卫生服务功能。

(三)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

国家财政医疗部分还是投入到医疗设备及日常消耗等方面,而对于信息化建设需要的服务器和软件以及终端计算机的投入很少,导致公立医院信息化平台建设难以取得快速发展。

三、公立医院现代化信息平台的应用

(一)现代化信息平台在人员管理中的应用

现代公立医院可以利用医院的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实际情况规范排班字典,实行电子排班,自动进行班次和人员的出勤统计,并纳入绩效管理,各级管理人员也可及时掌握全院人力资源的动态,便于紧急情况下人力资源的调配。还可以增设护理人员分级管理档案及查询统计功能,使各级管理者能够随时掌握护理人员的信息、接受教育情况及科研论文的发表情况。方便了医院工作人员的统一规范管理。

(二)现代化信息平台在公众健康服务中的应用

现代化信息平台在公立医院健康服务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应用。首先,人们可以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健康咨询。医院可以利用现有的医生资源,通过信息化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群众健康咨询平台,患者或公众可以通过文字咨询、电话咨询等多种方式随时与医生进行在线的、一对一的交流,医生也可以随时随地为患者排忧解难,帮助群众进行自我健康检查。其次,通过现代化信息平台可以提供健康档案查询服务。通过医院的信息系统,实现居民对自身、家庭成员的健康档案的查询和维护,并进一步提供检查结果通知、疫苗接种提醒等人性化服务。居民在自己或家庭成员建立健康档案后,可以接受平台提供的基于个人健康档案的服务,也能随时通过系统查询健康档案。

(三)现代化信息平台在预约诊疗中的应用

公立医院可以通过现代化信息平台,建立同城集约式预约诊疗公共服务平台,开通面向公众的“一站式”预约诊疗服务,这样不仅大大节省了公众看病排队的时间,缓解社会公众”看病难,排队难”的问题。公立医院信息化预约诊疗系统分为几个模块:第一,卫生部门监控。挂号统计排行:对挂号数、挂号费用、放号数、挂号率等进行统计排行;用户满意度统计排行;医院放号监控。第二,预约诊疗。一般的预约诊疗流程为:按地域、医院、科室等条件搜索选择医生;选择预约时段;预约挂号;提醒就诊。第三,医疗服务机构预约管理模块。号源管理:录入、删除、修改号源信息;出号管理:显示预约挂号患者的预约情况,并控制出号;停诊管理:设置、查询停诊等。

(四)现代化信息平台在远程医疗中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远程医疗技术已经逐步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远程医疗系统应该是一个开放分布式应用系统,包括客户网络、语音系统、摄像系统、数据流广播模块、图像语音压缩模块、医疗资料查询模块和智能医疗设备接口模块等。能够提供远程诊疗、远程监护、远程咨询等多种功能,并且已经成为现代医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办公室管理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信息化管理已经应用到各行各业。在医院这样一个综合性机构里面,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办公室管理工作,有助于提高办公室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节约办公时间。通过医院办公室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医院管理部门与医疗部门的有效结合,最终达到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的目的。

四、完善公立医院现代化信息平台建设的措施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重视

现代公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必须取得医院领导的重视。医院领导应该站在综合整治医院、加强医院管理和优化工作效率的高度去考虑问题,不能只看见短期的利益,而应考虑医院的长期发展。信息化建设的效益是隐形的、间接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和医护工作者的效率,减少管理漏洞,改善传统的就医模式,为患者提供更大的便利和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这些都对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医院信息共享水平

在医院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医疗信息化是基石,医疗信息共享是发展,二者都旨在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医疗效率,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因此,公立医院在信息化建设共享方面,首先,要更新理念,将医院信息共享与具体的临床诊治、就医流程和医疗管理结合起来,重视信息共享的硬件建设。其次,提高对信息共享重要性的认识,将信息共享纳入医院战略决策层面,加大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为医院信息共享建设提供战略支持。

(三)加强软硬件建设

为了提高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必须加大对信息化软硬件建设投入力度。在软件建设方面,由于软件开发公司是根据软件的功能涵盖范围的多少来收费,所以信息系统的功能只要够用,符合医院实际的工作情况就行,在今后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逐步发现薄弱的环节和需要添加的功能,再逐步进行完善即可。

五、结语

目前公立医院在现代信息平台建设方面还有些不足,但是也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对于医院内部管理、患者诊疗、健康服务、医疗信息共享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于不足的方面,公立医院还应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现代化信息平台的软硬件建设,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进而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作者单位为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 张春莉,樊辉,钱琳琳,等.县级公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及管理[J].医疗装备,2012,25(5):59.

篇3

本次大会以“深化应用、创新服务、助力医改”为主题,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层次最高、最具权威性的医疗卫生信息技术大会。中国卫生信息学会会长王陇德,重庆市副市长吴刚,卫生部办公厅主任侯岩,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香港互联网专业协会会长、电子健康联盟指导委员会主席邓淑明博士,WHO驻华代表处官员,WHO卫生信息技术官员,重庆市卫生局局长屈谦等国内外嘉宾出席了大会。

来自全国各省(区、市)卫生主管部门、信息中心,国家转移支付信息化建设项目地区项目管理部门,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高等院校、学术机构的有关人员,以及国内外知名医疗信息化厂商20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

卫生部办公厅侯岩主任在《我国“十二五”卫生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的主旨报告中指出,卫生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医改的重要任务,也是其他各项医改工作的重要保障和技术支撑。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对于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优化服务流程,方便群众看病就医,改善就医体验,降低医药费用,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中提出“3521”的发展框架,进一步明确了卫生信息化发展思路为整合资源、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发展原则为统筹规划、顶层设计,惠及居民、服务应用;发展的切入点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程医疗;发展重点为加快居民健康卡推进和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要坚持政府主导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和标准、建设信息平台等方面的职责,主导卫生信息化建设,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发挥医疗卫生机构的积极性,以及社会力量在人力资源、信息化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努力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发挥学会作用,推进卫生信息化发展

中国卫生信息学会会长王陇德院士作了《深化应用,创新服务,助力医改,促进卫生信息化发展》的主旨报告。他指出经过两年多的认识与实践,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思路逐渐清晰,任务逐步明确,投入得到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现在,卫生信息化已经成为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医疗保障和卫生监督等各领域的重要技术支撑。卫生信息化在实现便民惠民措施,支撑卫生改革,提高监管、监测、评价能力和工作效率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学会应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政府、用户和厂商的合作搭建活动平台,很好地服务于政府,服务于企业和社会,共同推动卫生信息化发展。为此,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加强学术研究工作;二是要加强技术交流和培训工作;三是要加强学会组织与管理工作,提升学会的业务能力。

抓住机遇,发挥卫生信息化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所做的《卫生统计与信息化建设中的机遇与挑战》报告指出,卫生统计与卫生信息化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不仅是科学管理和循证决策的重要依据,而且是深化医改的重要任务和技术支撑。“十二五”期间,卫生统计与信息化建设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适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求和要求;二是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高度重视;三是医疗卫生机构的内生需求日益旺盛;四是企业的积极参与和供给能力提高;五是居民的广泛关注和要求。基于此,卫生信息化发展要落实“十二五”规划提出的“3521”的框架,并确定了今后一段的工作重点。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规划,统筹管理;二是加强医改监测评估工作;三是推进以健康档案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四是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五是推进居民健康卡建设;六是实施好医改信息化专项等。发挥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关键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从标准研制、标准管理和保障机制入手,加强卫生信息标准建设;二是建立可持续的投入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投入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三是加强卫生信息队伍建设;四是加强卫生信息法制建设,重点研究制定电子病历、电子处方应用和远程医疗的政策法规,以及数字签名、信息安全、隐私保护、信息公开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等;五是加强科学研究与交流合作等。

主会场分享各地卫生信息化建设经验

重庆市卫生局局长屈谦在《卫生信息化破解医改难题的探索》的报告中,介绍了重庆卫生信息化建设思路、进展及其初步成效。香港互联网专业协会会长、电子健康联盟指导委员会主席邓淑明博士介绍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香港的经验》。WHO卫生信息技术官员Mark S.Landry作了《使用标准提高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互操作性》的报告,芬兰SITRA以居民为中心的电子健康服务项目负责人Tuomas Teuri介绍了《芬兰个人健康档案平台和服务》,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长李新钢《网络医学――实践与思考》的报告,与大家分享了医院在建立新型网络医疗服务体系,开展远程医疗业务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分会场就8大应用领域展开热烈研讨

除大会主旨报告外,大会还设立了电子病历与医院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与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电子政务与信息安全、卫生统计与医改监测、基层卫生信息化、公共卫生信息化、远程医疗、优秀论文等8个专题分论坛。各分论坛都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关注,很多分论坛座无虚席,一些代表甚至找不到座位只能站着听讲。

总后卫生部信息中心主任刘运成的《军队数字化医院建设与一号工程升级》、武汉同济医院计算机中心主任张晓祥的《电子病历规划与信息集成》、上海瑞金医院统计信息科主任孙木的《电子病历与临床路径》、北京阜外医院信息中心主任赵的《电子病历建设与服务模式的研究》等报告给关注医院信息化的听众留下深刻印象。

上海市卫生局信息中心副主任谢桦《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上海健康信息网工程》、浙江省卫生信息中心副主任沈剑锋《省市县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和展望》等报告,分享了各地区域医疗以及公共卫生综合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经验。

总后卫生部信息中心远程医学部主任翟新海介绍的《远程医学系统建设过程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总医院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刘丽华所作的《医院统计信息集成与管理决策支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马家奇的《数字医学与信息化公共卫生》等报告,从各自不同的领域与参会听众展开研讨。

篇4

关键词:社区居民;医院信息化;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4-8103-02

以病人医疗信息为核心构建数字化医院,在医院“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现在:以病人为中心。未来:以健康为中心”的发展历程中,成为医院改进业务流程、合理配置资源、降低管理成本、提升服务质量的神经中枢,带给医院“全方位质量管理、立体化成本控制、数字化医疗服务”的全新体验与收获。因此,医院也应该以此为动力,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制定好自己的对策,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不断创新。

1 医院信息化的总体目标

医院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最大限度地实现医院内人财物管理和医疗技术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进程, 从而实现日常医务工作、管理工作、质量监控、数据采集等方面的信息化, 为医院进行医疗改革、信息管理、科学决策提供基本支持。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医院管理水平上层次, 运营成本更低廉, 医护工作高效率, 病人方便更满意。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进行“整体规划”,每个医院必须要规划未来几年的长期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效益。系统在进行局部实施的时候要有一个整体的观念,要能够服从整体的需要。同时,进行了整体规划以后,才能避免各部门出现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另外,进行整体规划还可以降低整个信息化建设的投资,避免资源浪费。

但是,“整体规划”并不是意味着一定要整体实施,而应该进行“分步实施”。 分步实施,可以随时发现设计的问题并将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同时还可以避免医院初期混乱,以免影响到医院的正常运行。期间,我们应该要注重软件的实用性和可行性,要符合我们医院自身的特点。可靠性与稳定性、可管理性、可扩充性、易维护、可操作齐全,系统数据维护方便,备份及数据恢复快速简单。

2 区域数字医疗信息化成热点

区域数字医疗信息化医院是指在传统数字化医院基础上,多家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通过宽带网络和标准协议相连接,而形成的具有高度区域整合、资源整合特征的数字医疗社会服务体系。

区域卫生信息化是目前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领域之一。构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将有助于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的高度共享与交换,有利于规范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促进电子病历和个人健康档案的社会化,形成一个统一的健康服务信息平台、卫生信息平台以及卫生宏观管理支撑平台。应该按照“统一平台、统一标准、互连互通、资源共享”的建设方针,构建一个综合的、多层次的、多方位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网络体系。该网络体系包括与各相关业务单位的横向网络建设和与省卫生平台的纵向网络建设。

具有统一控制的安全机制,保证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网络平台与相关业务部门业务网络各自的安全要求;医疗卫生核心业务部门与相关业务部门的连接通过统一的交换节点,防止分散连接,造成安全上的隐患、资源的浪费以及管理的不便。促进区域医疗信息化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当前区域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社区医疗机构医疗水平落后,且难以获得上级医院的支持。建设区域数字医疗信息化医院旨在充分挖掘大医院的优势资源,有效支援社区医疗和农村医疗,增强社区医院和农村医疗机构的实力,使更多的群众能享受到医疗服务,缓解 “看病难、看病贵、看不好病”的社会问题。

建成包含上级医院和多家社区医院及农村医疗机构在内的一套合作医疗区域数字医疗信息化医院系统,实现区域内的资源高度共享。开展社区和农村基础医疗保健、网络转诊、居民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网络健康教育与咨询等一体化的合作医疗服务。从技术层和管理层,建立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体系和机制,保证此类事件的及时上报、统计、控制和处理。

使社区医院和农村医疗机构也能融入社会信息化体系,以获得上级医院全方位的支持。通过开展数据异地交换、远程会诊和教学等项目,改变当前其医疗硬件设施、工作模式落后和医学人才短缺的现状。

3 医院信息化的解决方案和对策

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就是数字化,表现在拥有网络通讯技术的平台;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采用最优化的工作流程,对医院及其所属各部门的人流、物流、财流进行综合管理;对在医疗活动各阶段中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加工、监控,实现包括医院临床和管理在内的全部信息的数字化;同时还要进行与政府机关、社会相关行业的信息传递。实现数字化医院目标,在医院迈向“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化服务型、经营型历程中提供解决新流程、新目标的应用。业内普遍认为"三无"即“无纸、无片和无线网络”是实现数字化医院建设的标志。确实,医院要能实现“三无”,应该说其信息化建设已达到相当的高度。但应该说,“三无”只是数字化医院浅层次的目标,它不能涵盖数字化医院的全部内容,还具有以下特征:

1) 医院信息数字化、标准化,信息高度共享:以患者为中心、流程优化、 医疗质量控制、无线终端的充分应用.

2) 核心价值:优化了业务流程,改善了医患关系、提高了医护人员工作效率,降低了医疗差错,提高了医疗质量、降低了医疗成本,减轻病人负担.

4 当前医院信息化的一些措施

1) 医院需制定一个短期和一个中长期的信息化发展规划。

2) 加强职工信息化知识技术培训。

3) 改变医院的管理模式: 以数字化管理、信息化管理为核心,形成先进的医院管理理论和医院管理模式,建立医院内部完善的医院信息处理系统。

4) 切实加强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安全保护措施、设备安全系统、防火墙系统、防病毒系统、数据备份和恢复系统的建设。同时严格控制各类操作人员的访问权限,完善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5) 医院制定出基本的信息化规范和标准。

5 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在从事医院信息化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同时也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与支持。该文主要对于医院信息化的进程和发展进行了阐述,也研究和分析了目前国内乡镇医院信息化的现状,希望能抛砖引玉,启发人们将医院的信息化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朱弋,张卫东.数字化医院的管理问题[J].医疗设备信息,2006,21(9):55-56.

篇5

关键词:卫生系统 信息系统 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7-0203-02

随着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卫生部出台的《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目标,希望通过进一步重点加强区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加速推进信息技术在卫生电子政务、医保互通、社区服务、双向转诊、居民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网络健康教育与咨询等卫生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一体化。

1 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必要性及意义

1.1 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必要性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现代卫生体系,保障人民终身健康,是国家对于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要达到上述目标,需要一系列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及强有力的产业和技术支撑。而从目前来看,整合卫生资源、提高服务效率的关键是加强医疗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建立区域卫生公共平台。本文希望以IT技术研究促进医疗卫生信息化模式的创新,以发展医疗服务数据交换标准、建立全民健康数据库,实现医疗资源和信息的融合和共享以发展医疗服务无线宽频网格网络专网为基础,突破传统医疗服务在时间和地域分布的局限性,实施新型低成本的数字医疗服务模式,对卫生系统数据资源存量进行有机整合,为患者提供方便、低价、优质的医疗服务,从而达到改善全体居民的健康水平这一最终目标。

1.2 建设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平台的意义

(1)医疗机构数字化建设的必然发展阶段。数字化医院的建设目标就是要实现临床诊疗信息的一体化、各类医疗机构对临床诊疗信息和全部病历记录的高度共享、严格的数据安全控制、符合国际医疗标准、流畅的医疗数据调用、智能的预警系统,最终实现患者医疗数据的整体性、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有效地优化医疗卫生资源,为就诊患者和健康人群人员提供一个高效的、方便的、透明的数字化窗口,从而提高医院的整体运作效率和竞争能力。因此,建立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平台,既是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必然发展阶段,又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2)最大限度地利用医疗技术资源的手段。全国医疗资源的数量并未到达应有数量,人民群众缺医少药的矛盾仍十分突出,部分高质量的医疗技术资源呈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这种医疗资源的偏态分布和医疗技术水相差悬殊的现象急需通过技术的手段来加以遏制。构建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平台可以让大型综合医院高质量的医疗技术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为更多的患者提供医疗技术服务,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医疗技术资源,较好地解决医疗资源的偏态分布和医疗技术水相差悬殊的问题。(3)落实“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进入到了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正在逐渐深入人心。在这种情况下,卫生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也紧紧围绕这一服务理念,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中心从建设“以收费为中心 ”的医院信息系统逐渐转移到建设“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上来,构建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可以从根本上促进这种转变的实现。地方患者的所有原始临床诊断资料和数据均采用统一数据格式存放在数据中心的集中数据库内,不同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检索、浏览和使用这些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和数据,甚至上级医院的专家还可以对基层医院的临床医务人员的诊断治疗作出指导性意见。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单通”制度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基本上可以得到解决。

1.3 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状况

卫生信息化建设由于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原因,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发展不平衡。从整体上说全国卫生信息化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信息资源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基础设施建设非常的薄弱,没有一个整个覆盖整个卫生系统的管理网络平台。(2)标准不统一。部分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只是进行了一些局部应用,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信息无法沟通,资源无法共享,信息孤岛问题比较突出。(3)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卫生系统队伍在计算机应用方面水平普遍较低,很难满足现代办公需要,缺少复合型人才,严重影响了信息化建设步伐。(4)投入不足。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少且不固定,资金项目往往不能进入医疗单位经常性经费开支预算,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5)重视程度较低。许多基层单位没有成立专门的信息化部门,缺少严格的信息化管理制度,没有明确的具体负责信息化的领导和信息员。

2 项目建设效益分析

目前中国的卫生体制改革正在进入攻坚阶段,“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医疗资源配置和利用的不合理和医疗信息的隔离。医疗信息及资源共享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其必将对医疗行业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目前国内对该方向的目标、实施方案和操作细节都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具体的实践。本文涉及项目的实施将填补这一空白,以高新技术促进区域医疗服务模式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发展医疗服务数据交换标准、建立全民健康数据库,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和信息的融合和共享。这必将带来医疗行业的整体性重组和改革,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建设目标和内容

3.1 主要目标

在国家大政策、医疗卫生大规划政策指导下,根据区域卫生系统具体政策、业务特点,采用国际、国内IT最新技术,建立国内先进的、功能全面的卫生局医疗信息化规划方案。(1)建立和完善卫生局及下属单位的内部信息系统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这些系统包括: 机关办公室管理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涉及科室包括:局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组干科、宣传科、纪检监察科、行政办公室、医政科、行政审批科、人事科、财务科、基建科、疾控科、社区科、妇幼保健科、。医疗单位内部信息系统建设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涉及单位包括:区域二级以上医院、专科医院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建立卫生单位上下级间的公交流传档案管理和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卫生局门户综合网站,并和已经建立网站的各级单位链接,成为区域卫生信息对外公示和交流的平台,实现各卫生单位信息及时公示和,建立信息收集和反馈机制,建立医疗单位信箱或交流平台,同时实现卫生政务网上办公,咨询服务,就诊指南等等,提高社会服务水平。(3)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 建立以个人健康档案为基础,家庭健康档案为核心,能够充分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各项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系统主要包括:基础健康档案、就诊纪录、健康检查记录、预防免疫、计划生育等信息、社区就诊业务分系统、社区药品管理分系统等。实现‘多档合一’体现预防为主的方针。(4)建立医疗服务信息系统。根据全国各地医院的实际情况,对已经建立了部分信息化系统且实施效果良好的医院,保留现有系统正常运行并深入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对未建立信息化或实施部分信息化效果不太理想的医院,考虑重新规划并实施新的一体化信息管理解决方案,推进临床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如电子病历,数字化影像,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等应用,增强管理效率,降低医疗成本,继续完善医院信息系统(HMIS)实现计算机划价、收费、发药、对药、动态药品价格及诊疗项目的标准收费,不但强化了医院内部管理,还能为病人提供高效优质方便的医疗卫生服务,提升医院的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 (5)建立卫生综合业务系统。统一标准,整合现有的信息资源,将财务管理系统,卫生统计系统,科研教育人才管理系统及卫生信息的网上直报系统全部纳入卫生专网,在统一的业务平台上进行不同功能模块的操作,从而实现“一网多用,数出一门”的功能,方便快捷的汇总出有用信息,为领导决策和公众咨询提供服务。

4 结语

进一步适应新形势下的卫生改革和发展,提高卫生信息化管理水平,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推进信息化发展,已成为当前卫生改革和发展进程中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参考文献

[1]宗海斌,董玉珍,赵红星.计算机多媒体在医学技能实验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5).

[2]耿伟.徐州医学院成立医学信息学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3).

[3]王秀梅,刘洪.以卫生经济管理实践需要推进卫生改革[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18).

篇6

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方面,通过建设“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借助市区两级政务外网的信息网络覆盖到600多家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以全市数据大集中的公共卫生数据中心为主,以市卫生局、市疾控中心、市卫监所三个数据中心为辅的“一主三辅”四个数据中心;建成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传染病管理、结核病管理、实验室管理、妇幼保健、卫生监督、血液管理等一系列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方面,较早开展社区电子健康档案的探索和实践,闵行、闸北、长宁等区县开始探索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实现电子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系统的互通。部分区县将电子健康档案直接整合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工作站中,形成全科医生工作站。医疗服务信息化方面,上海市500多家公立医疗机构均已完成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的建设,并全面与医疗保险系统互通。在此基础上,二级以上医院逐步建立起临床信息系统,部分医院已初步建成数字化医院。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在所属34家市级医院中推进实施了“医联工程”,建成了国内最大的院际临床信息共享系统和国内规模最大的患者诊疗档案数据中心,实现了网上查询检验报告,减少往返奔波,实现了医院之间检验检查、用药、医学影像等临床信息的共享,为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验检查和用药提供了支撑。

2010年7月11日,卫生部部长陈竺曾赴上海市调研卫生信息化工作,先后听取了上海市卫生局、闵行区卫生局关于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有关情况的汇报,并实地考察了闵行区古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陈竺在调研时强调了卫生信息化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肯定了上海市推进卫生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绩,上海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

上海市卫生局信息中心副主任谢桦介绍了上海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上海市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全面执行了卫生部‘十二五’框架中‘3521’的规划。其中的‘3’就是三级平台,国家、省、市三级平台,上海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按照目前的进展来说,市级平台已经基本完成。从区一级的平台来说,上海先期启动的项目中有6个区已经基本完成了项目。2012年底全市所有的区将完成平台的全部建设。这里讲的‘2’是两个基础数据库,一个是电子病历,一个是健康档案。上海在这方面的工作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得比较早。上海自2006年开始了医联工程的建设,这一项目在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还打破了上、下级医疗机构间的技术壁垒,令医疗资源得到最大化整合。小医院拍片、大医院实时诊断,看病‘路径’一下子变得简便了许多。遍布全市医院的 ‘医联工程’,在历经多年建设后,已网罗上千万名患者的海量医疗信息。同时,我们还建立了电子病历数据库,而且基本已经成了雏形。目前,市级平台已经基本建立,2012年将扩展到全市所有的区县。另一个数据库是健康档案数据库。针对这个数据库卫生部于2010年了许多相应的规范,并要求到2012年2月份完成健康档案的规范化,建档率要达到50%。上海市作为试点市则要求达到70%的水平。坦白讲做到这一水平很有难度。我们在这项工作上始终把握的一个要点就是,给更需要建档的人建档。上海的常驻人口和流动人口都很多,我们没有挨家挨户的上门建档,而是对到医院就诊或者参加过体检、接受过社区保健的人进行建档工作。在这里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在上海工作的一些白领,他们基本上都是年轻人,不太容易生病,那么我们就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而不是花力气去给这些人群建档,因为他们不是我们急切管理的对象。我们所强调的是建立一个机制,而不是为了建档而建档,建档的目的在于利用。”

闵行区成为全国典范

上海市各区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各具特色,不拘一格,都是针对本区的特点建设的能够切实落到实处的信息化项目,其中闵行区的闵行模式成为了全国最早的典范项目之一。

闵行区根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意见,结合自身多年卫生信息化的基础,与创业软件合作,对辖区内的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系统进行全面整合,以服务居民为中心,以电子健康档案(EHR)为核心,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遵循卫生部统一标准,建立了卫生数据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四级卫生信息网络体系。通过搭建区卫生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平台,开发与整合了集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医疗协作、妇幼保健、慢病管理、疾病预防、绩效考核、业务监督、卫生管理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高效、快速、通畅的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开创了终身式健康服务新模式和现代化医疗卫生管理模式。

闵行区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 医生“刷卡”远程读取健康档案:闵行区在数据中心建立了可实时联网查阅更新的电子健康档案,兼有居民健康资料和电子病历双重功能,并向居民发放健康卡,作为电子健康档案的身份识别证明。

2. 完成医院与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整合:闵行区通过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平台,完成医院信息系统与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整合,同时建立的医学影像会诊平台,实现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之间的双向转诊和检验检查协作流程、会诊流程,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加强医疗协作,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了全区的医疗服务质量。

3. 整合城镇医保和新农合体系:将城镇医疗保障系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系统整合到整个医疗卫生信息平台中,实现社保与新农合实时结算,同时推进医疗保险的单病种结算制度,从而降低了居民的医疗费用,同时还提高了服务质量。

4. 支持绩效考核机制和卫生经费投入机制的改革:闵行区为每个居民发放了健康卡,同时为每个医务人员配备了绩效卡,通过“刷双卡”,每次工作内容都记录到数据库,信息系统可实时统计分析,自动生成各类卫生服务量、医务人员工作量、药品使用情况等报表。

医联工程解决就医难题

2006年11月29日,“上海医联工程”项目在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举行了签约仪式。标志着万达信息承接的上海医疗卫生行业的又一大型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上海医联工程”正式启动。

上海医联工程是为所辖市级医院之间建立的一个信息交换共享集成平台。该平台将与各所辖医院的信息系统联网衔接,以就诊患者个体为本,在医院之上建立电子诊疗信息档案,实现跨医院的对患者临床诊疗信息的共享。同时,以此系统的网络平台为支撑,为作为市级公立医疗机构国有资产投资管理运营责任主体的申康建立对所辖医院的投资、融资、运营、管理和考核业务的高效率运作体系。万达信息承接该项目的总体设计、总集成以及部分应用软件开发任务。

医联工程的体系结构可以概括为:一个临床信息共享平台,一个中心数据库,一个连接各医院的网络,一个可在所属市级医院通用的就医卡,一个对外门户网站,临床医疗辅助决策系统和医院管理辅助决策系统在内的两个辅助决策系统。

医联工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共享,带来医院、医生和患者的“共赢”。通过信息共享,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支出;通过共享为医院、医院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提供帮助,同时,还通过“医疗安全辅助系统”将药物信息的详细内容,包括药物不良反应、过敏指证等提供给医生,为医生用药安全提供信息参考,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除此之外,还可为医院之间的转诊预约、慢性病跟踪等方面提供支持。

医联工程系统的非影像数据交换方式为:定时上传,按需调阅;影像数据的交换方式可概括为:中心调度,可分布存储。医联工程系统的数据包括非影像数据和影像数据。非影像数据采取中心端集中存储的方式;影像类数据采用可扩充为分布式的存储模式。

医联项目中心系统通过交叉比对与各种就诊卡相关联的患者身份信息来进行患者身份认证。调阅非影像类数据时,医院端通过嵌入医生工作站的调阅模块,根据实际需要对临床诊疗相关的数据进行调阅。调阅影像类数据时,中心端根据查询请求进行服务调度,定位并指示资源所在的服务器提供数据。

医联系统建成后效果明显,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医生的诊断更准确,治疗更对症。“医联工程”启用后,患者在“医联工程”联网的医院就医时,经授权的医生可以通过医生工作站调阅该患者近期来在本院以及其他22家市级医院的就诊记录、门诊处方、住院病案首页、检验检查结果,并可以调阅在瑞金、市一级18家市级医院拍摄的医学影像。医生可以更全面地掌握患者以往的诊疗情况,进而做出更安全、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切实减少患者费用。医院之间重复检查一直是患者反映强烈的一个问题。出于自身经济利益及自我保护意识,医院普遍不愿承认其他医院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医联工程”启用后,根据市卫生行政部门有关医学检验检查互认的有关规定,医生在一定条件下应认可通过“医联工程”调阅到的其他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以切实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验检查。

管理更加有效。在“医联工程”启用以后,申康中心的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通过统计分析系统了解到所辖各医院的运营情况、临床医疗质量以及各种医疗专题的深入分析情况,有利于管理人员在全面地掌握所辖各医院市级情况的基础上作出正确、及时的现状判断和政策性的调整。

病人就医更加方便。患者在联网医院一家办卡,34家医院通用,减少了重复办卡的麻烦。患者可以在医联网上查询34家医院的检验报告,也可以通过市民信箱订阅检验报告,减少了往返的奔波。打破医院之间有形与无形的障碍,让孤立的资源流动起来,通过医疗信息化实现医院间信息的共享,疏通有限的医疗资源提供协同服务,上海医疗服务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智能网络时代”。

截止2011年底,已经建立服务3000万人的个人诊疗档案库,其中社保患者1200万。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处方、检验检查报告、影象、病案首页、出院小结,其中可调阅的诊疗记录达到了1.1亿个,处方明细20亿条,病案180万份,检验报告4000万张,检查报告500万。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区域医疗系统。

医联工程自2008年上线以来屡获殊荣:2011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1年度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科技创新一等奖 ;2010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银奖(IT类最高等级奖) ;CCW 2009中国信息化建设项目成就奖;2009年度上海市信息技术优秀应用成果奖;《e医疗》杂志2009年度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创新奖 。

居民健康档案完成全市建档工作

《上海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建设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建设覆盖全市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网,有机整合现有的公共卫生应急信息系统、医联系统和医保系统,夯实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在医疗卫生服务等有关过程中采集居民健康信息,通过市区两级数据平台进行汇聚,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实现自动建档、自动更新,“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

健康档案是居民健康管理(疾病防治、健康保护、健康促进等)过程的规范、科学记录。按照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健康档案的基本内容由个人基本信息和主要卫生服务记录两部分组成。结合上海实际情况,确定健康档案信息内容如下:一是个人基本信息,包括人口学和社会经济学等基础信息以及基本健康信息。二是主要卫生服务记录,是从居民个人一生中所发生的重要卫生事件的详细记录中动态抽取的重要信息,主要包括儿童保健、妇女保健、疾病预防、疾病管理、医疗服务等信息。

上海市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项目是本次医改的重要基础建设之一,该项目的总体目标是:以居民健康管理为核心,建设上海健康信息网,实现人人享有电子健康档案,使居民、家庭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有效共享利用健康信息,为居民开展自我健康管理,享有方便、高效、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信息支撑。主要包括:一是建设一个覆盖全市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网,有机整合现有的公共卫生应急信息系统、医联系统,并与医保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夯实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二是在医疗卫生服务等有关过程中采集居民健康信息,通过市区两级数据平台进行汇聚,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实现自动建档、自动更新,“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三是推行以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医生为依托,以慢性病综合防治为重点的居民自我健康管理模式;四是实现全市公共卫生机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对健康档案信息的互联共享,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用药和检验检查;五是依托健康信息网加强药物管理和医疗质量控制,促进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业务联动,发挥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辐射作用,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篇7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1948年) 建立国家医疗服务系统(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的国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英国NHS在覆盖范围、公平性和成本投入等方面都显现了独特优势,为改善英国国民健康水平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后,NHS虽然实现了择医和预约、电子处方服务、图像存档及通信系统、全国范围内家庭医师间的病历转诊、NHS电子邮件系统网络等信息化措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信息化进程的迟缓阻碍NHS的进一步发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医疗保健服务依赖于高效而有用的信息,这不但应该被人们广泛获取,也应该要有一定的价值和良好的应用。目前,在英国享受医疗保健服务的公众大多无法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事实上这是他们应该享有的权利之一。甚至临床医师和医疗专业人员的信息需求也不能够得到很好的满足。

因此,英国决定通过一场信息变革使已有的一些先进实践经验变成标准。他们对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提出的总目标是:“确保每一个患者和医疗服务用户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信息化变革背景

信息化变革的前提是信息技术已经能够为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提供基本支撑。患者或医疗服务用户的临床医疗记录等重要数据同时还可以服务于其他目的。在很多方面,数据记录和传送方式都需要进行重大变革。

在图1中,外层显示了患者或医疗服务用户的医疗记录数据是如何转变成高质量信息的。里层显示了如何让患者、医疗服务用户以及服务提供者掌握数据。

具体措施

英国NHS的信息化变革主要采取了以下五点措施:

1.患者能够对自身医疗档案进行掌控。建立电子病历档案,患者个人通过访问系统,可以有权查看自身健康状况和疾病历史的信息。对自己的医疗档案进行掌控,能够使患者对自身的健康需求、治疗方法、个人医疗以及其他相关问题有更清楚的了解。

2.医患共同决策,获取明智选择。未来的医疗将会越来越多地围绕患者与医疗保健专业人员之间的对话来进行构建, 随着人们能够更多地为自己承担责任,并充分参与到医疗决策中,他们需要获得足够的信息和支持,以便能够完全了解自身状况和可以采取很多方法。

3.成立医疗信息的监管机构。对医疗单位和患者之间的信息进行监管,每年抽调专家对信息进行抽查审核,确保信息符合相关规定。

4.采用唯一标识号码。NHS号码与英国社会保险号码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提高了协调能力和服务水平。

5.增强医生记录、采集信息的能力,制定一个广泛认同的信息记录、采集规程。

对我国医药卫生信息化的启示

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国“十二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根据相关资料,医药卫生信息化可以定义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和利用的流程进行改造,并因而促进和激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组织结构发生变革,是推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型的过程。

我国现有情况

我国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起步,经历了 30余年的发展历程,从无到有,从局部到全局,从医院向其他各个业务领域不断延伸,逐渐成为医药卫生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据卫生部对全国 3765 所医院信息化现状调查结果,80%的医院已经形成以费用和管理为中心的信息系统。目前,这些信息系统开始向以病人信息为中心的临床业务支持和电子病历应用方向转化。

二是医疗卫生业务的信息化。近年来,医疗卫生相关部门在疾病控制与突发事件应对、妇幼卫生保健、卫生监督、医疗救治、药品监管、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型合作医疗等领域建设各类信息系统,全国性的行业纵向系统超过十个。

三是区域医疗卫生的信息化。一些地区开始进行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为重点,实现医药卫生信息区域共享的试点工作。

主要问题

我国医药卫生信息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是多头建设问题。我国医药卫生信息化各自为政的现象十分严重。不同部门、地区和医疗卫生机构都独立地建设了各自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由于受观念、管理体制、建设时期等因素的束缚,标准、内容都不统一,既浪费了开发成本,造成大量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又制约了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普遍存在协作效率不高、设施和资源共享不足、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

二是“信息孤岛”问题。标准化是信息交换传播和资源共享的根本保障。我国医改方案推出后,标准化方面相继了《居民健康档案数据标准》、《电子病历数据标准》。但是,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统一协调和管理,现行信息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部分标准与产业相脱节,无法在实际应用中推广。由于标准应用的不同,已形成了大量的“信息孤岛”或“烟囱数据”,给后续的区域医药卫生信息共享和部门业务协同带来障碍,并削弱了信息化提高资源配置效能的作用。

三是投入渠道单一问题。目前,我国医药卫生信息化的投资、建设、营运主体主要是各级政府,缺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运行机制。信息化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变化性等特点,需要持续不断地大量资金投入。从近期看,这种资金支持体制,会因财政负担而难以为继;从长远看,公共资源垄断、缺乏有效竞争、没有创新动力的运行机制,也难以形成贴近百姓需求、具有专业水准的公共服务。

几点建议

总结英国NHS的信息化发展经验, 可以概括为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服务集约、监管有效。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借鉴英国NHS的信息化发展经验,需要多措并举地促进我国医疗信息化的发展。

首先,医疗资源整合,提高医患之间的互动和对相关信息的掌控力。将不同部门和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全国性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已是当务之急。该系统应以广覆盖、具高效、可共享和可交互为目的,让中国城市和农村的医院和诊所都能够充分使用和分享到该系统所带来的好处。在全面开始整合前,需利用现有资源和已开展的相关工作,按照地方组织申报、先行组织试点、国家实行后补助的方式,开展试点工作。一方面,建议选取东、中、西部各2个城市,开展以推行电子病历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推动医保、医疗、公共卫生、医药信息整合为重点的区域医药卫生信息化试点城市工作。同时,建议开展以电子病历和药品、医疗器械管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以城市中心医院与社区医院、乡镇医院以及边远地区县级医院网络医疗合作为重点的远程医疗服务等试点工程。

其次,信息共享,统一标准。国家医药卫生主管部门要从国家层面以制度和规章的形式要求医疗信息系统的建设必须标准统一,而且要符合通用标准,如HL7 3.0等,这样可避免“信息孤岛”和“烟囱数据”的发生,提高医药卫生信息共享和部门业务协同的能力,有效地发挥信息化提高资源配置效能的作用。

第三,服务集约化,建立身份识别代码。由于中国有众多的人口,而且大部分人口来自农村,患者身份确定问题是一个重大挑战。因此,以推进医保“一卡通”为契机建立身份识别代码,一卡通的信息除了姓名、身份证号码、医保号码以外,还要增加唯一的身份识别代码,最终将其运用于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的一体化体系当中,连续协调、方便可及地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坚实的信息支撑。

第四,加强监管,务求成效。医药卫生部门每年应组织专家对医疗信息系统进行抽查,从信息记录、信息价值等多方面进行考评,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确保信息是真实有效且能为广大医患更好地使用。

第五,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很多医生对于医疗信息系统的使用还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因此要利用一些手段,如进行绩效奖励等,来鼓励和支持医生,特别是农村或社区的基层全科医生使用医疗信息系统。并且要对他们进行长期、反复、多次的培训,让系统成为他们日常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信息共享为医疗保健带来好处。

此外,就我国目前存在的医疗卫生信息化资金的短板,政府应该大力鼓励民间力量投入医改。医改信息化的投入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具有持续时间长、持续投入等特点,单靠中央和地方政府是难以为继的,必须公正、透明地引入社会民间力量办医,才能打破垄断,为资金的持续性注入活水。

总之,推进信息化是解决和改进全民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抓手之一,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医改经验,将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又好又快地深入推进。

篇8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内涵;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TU24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9-0000-01

Construction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Content&Implementation Strategy

Li Xiahua

(Wenli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Taizhou317500,China)

Abstract:Hospita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s fundamental and necessary for modern hospital management,Only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content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we can find a reasonable and efficient way to improve hospital management,innovative care delivery model,improve medical quality,service quality and even the overall strength,better practice "patient-centered" service concept.

Keywords:Hospital informatization;Content;Implementation strategy

医院信息化建设旨在通过网络互连,实现院内乃至社会卫生资源的共享,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工作效率、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病人、医护人员、行政办公人员。要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我们有必要就其内涵与实施策略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医院信息化包括三部分:医院管理信息化、临床信息化和局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在建设实施中的具体内容有:

(一)院长查询系统。让医院领导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就能很方便地查询全院各类人员结构、临床科室医师及护理人员、医技科室专业人员等有关数据资料;查询疾病统计信息、药品发出频度信息、来院就诊病人基本信息、诊断信息、治疗信息及费用信息;查询全院药品、卫生材料、低值易耗品及其它材料采购、库存和消耗数据以及固定资产的分布与占用等信息。查询全院各部门收入、支出有关情况,进行收支平衡和资产结构分析。

(二)临床信息系统。包括1.医疗资源公示。将医院的医务人员结构、临床、医技科室设置、专家介绍、特色专科等多种信息在网络及院内触摸屏公示,确保患者就医的针对性。2.实行门诊一卡通。患者挂号、交费、仪器检查等均可通过刷卡实现,简化病人诊疗流程,缩短病人等待时间和住院停留时间,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3.实现全电子病历。将医生开写的处方信息、手写体签名以及得到认可的第三方提供的个人数字证书绑定,只要输入身份证号码,即可查询既往病史,利于医院对病人更好地进行疾病跟踪。落实自动化检查诊断仪器的数据、图像的采集及临床申请与报告的快速传递,为医生的诊疗工作提供方便。4.院际一单通。在医院间逐步实行医疗检验、影像检查互认,以简化就医环节,减少重复检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5.远程会诊。由于我国各级医院的医疗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异,为了充分利用优质医疗资源,使病人得到更好的诊治,通过Internet网进行院际联网,以现代通讯、信息手段,达到随心所欲的医学交流,实现远程医疗服务和远程医疗监控。

(三)局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包括电子政务、网上挂号、检验检查的预约、双向转诊、医保互通、居民健康档案、社区服务、网络医学咨询、健康咨询、健康教育等。实现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一体化,为患者提供完善的个性化服务,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二、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策略

(一)医院信息化是医院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工作,因此要加强领导,成立由院领导和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医院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并且有专门的分管领导来具体主持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实施等工作。对于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实施,则应结合医院实际制定出详细的方案,并经过充分地论证后才进行实施。在统一规划前提下,对重大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建立和完善立项、上报、审批、验收等一整套程序。

(二)医院信息化建设需要一定的人才保障,医院应加强所有工作人员的相关业务培训,以提高他们在信息化方面的素质和水平,培养医院自我开发、维护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力量。

(三)医院信息化建设需要资金的推动,因此必须保证每年将医院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信息系统建设。设备和软件的投入应根据医院自身的具体需要和财力,急用先行。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医院使用者个人素质、医院经营状况、医院的发展目标等因素,逐步实现信息化系统的升级,避免设备技术闲置。

(四)加强对设备和信息的管理,强化设备维护,主控机房安装硬防火墙,定期对系统进行杀毒检测,预防病毒的感染和黑客的侵袭,提高整体防护能力,保障信息系统的平稳运行。要逐步建立集医院病人信息、医疗信息、护理信息、财务信息、物资信息、办公信息等数字化信息于一体的数据仓库,高度重视数据的安全性,重要数据实施双重备和加密处理。建立信息安全、信息保密制度,规范安全管理流程,加大政策导向和依法管理力度。

信息化建设是医院实现科学管理、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医院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从医院实际需要出发,有理性的目标定位,有充分的论证、统筹和组织协调,让信息化在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医疗服务水平和医院综合实力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业。

参考文献:

[1]张现辉.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与体会.《中国卫生信息管理》,2009年第03期

篇9

五年,弹指一挥间;

这五年,我们见证了医改的丰硕成果;

这五年,我们经历了医疗信息化的高歌猛进;

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年,一段尚在演绎的历史已经载入史册;

五年来,医疗信息化具有开拓性的工作,不断夯实医改“四梁八柱”的信息化支柱;

“3521工程”,确定了全国卫生信息化的总体方向;

推进居民健康卡试点,为医疗信息互联互通打下基础;

为42万村医配电脑,医疗信息化深入基层;

百家医院参加电子病历等级评测,全面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

医疗软件企业上市成功,医疗信息产业初具规模。

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信息化对于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提高服务质量的积极作用得到业界的高度认同。经过2009~2013年的发展,目前,已建立10个省级卫生信息平台,134个地市和397个区县基本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12个卫生信息化建设综合试点省的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1%;全国3700家医院建设并开始应用电子病历,“三甲”医院基本实现院内信息共享和临床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15个省市开展居民健康卡试点应用;

医疗信息化是一个具有激情的行业,在这个行业中创办媒体,同样需要激情四射。创办《e医疗》杂志如同在一张白纸上描绘最新的图画,每一个创意、每一个灵感、每一段文字及至每一次的思想碰撞、每一次与读者的倾心交流,都让我们由衷地感到快乐和兴奋。而能以严谨和专业的思维采访专家,感知他们的理念并感受信息技术带给医疗服务的价值,更让我们杂志社的年轻人如同冲锋陷阵的战马,乐而不疲。

做有观点的媒体,为医疗信息化的发展贡献力量,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方向。

篇10

近期,财新健康点与埃森哲联合报告对目前中国市场上医疗信息化公司进行了基本梳理和重点解读,旨在探究在分级诊疗模式推动下中国医疗信息化公司的发展现状。

中国医疗信息化产业运行环境分析

截至2016年4月,中的医疗机构总数为98.8万家,2016年全国诊疗人数6.6亿人次。中国的医疗机构每天都有大量的有关疾病、医疗、药品临床试验和健康等数据产生、存储和流动。目前,中国一般的医疗机构每年大约产生1TB~20TB的相关医疗数据,一些大型医疗机构每年产生的数据量甚至达到了300TB~1PB。美国俄勒冈州健康科技大学医疗大数据和生物样本大数据学者陈遵秋和陈漪伊在他们的文章中曾提到,2011年美国医疗健康系统数据量就达到150EB。到2013年,医疗机构累积的数据量比2011年增长了85%。可以预测,随着中国医疗机构医疗信息化的普及和电子病历的推广,以及更多医用级别可穿戴智能设备的问世,届时中国每年产生的医疗数据将暴增。

国家新医改政策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在整个医疗改革中的战略地位予以确认,这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基础保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均支持和鼓励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进行医疗服务模式创新,为信息技术在整个健康服务产业的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尽管有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和巨大的潜在市场,但因为在具体执行中的一些技术、政策、医疗伦理以及市场方面的因素,这些数据中的大部分还是被存储起来,等待挖掘、分析和应用。但是换个角度看,这些被冷藏的医疗数据也说明还有相当大的商业机会等待释放。

中国医疗健康行业数据

服务公司总体现状

医疗信息化指的是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医院与公共卫生的管理系统和各项业务功能系统中,对医院、公共卫生系统进行流程化管理,实现特定的业务功能,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广义的医疗信息化还包括在此基础上衍生的远程医疗、云医院、移动医疗等。

(一)中国医疗健康数据公司市场现状

一般情况下,医疗健康数据公司的主要产品和服务是医疗数据服务和医疗软件产品。因此,它们的市场也是围绕这两个方面。

1.医疗数据市场庞大

医疗大数据的主要来源是医院,而医院医疗大数据的汇集主要依赖于院内信息化建设的程度。我国的医疗信息化建设始于上世纪90年代,在新医改背景下,国家出台了大量关于医疗信息化建设总体要求的政策,对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断扩大,目前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临床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已初具规模,各类产品和服务市场正在快速成长。根据IDC统计,2014年我国医疗信息化总花费规模为223.12亿元,2015年增长至243.60亿元,预计2020年我国医疗信息化总花费规模将达到430.01亿元,其间复合增长率为11.1%;2014年我国临床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约为20.64亿元,2015年达到24.48亿元,预计2020年将增长至52.17亿元,其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6.71%2.

2.医疗机构信息化覆盖程度参差不齐

由于中国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发展时间较短,从总体上看信息化覆盖程度不够,三级医院和三级以下医院、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还具有一定差别,特别是高集中度、高共享度的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覆盖还不够。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CHIMA)的2015~2016年度中国医院信息化状况调研报告统计报告显示,在342家三级医院、194家三级以下医院样本医院中,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整体已实施比例低于80%,其中实施比例较高的有门急诊划价收费系统,已实施比例占75%以上;住院药房管理系统、药库管理系统、门急诊药房管理系统、门急诊挂号系统已实施比例在70%~75%之间;有些系统实施比例则很低,如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仅占12.13%。

在医院临床信息系统总体实施现状中,住院护士工作站系统实施比例最高达到75.26%,其次是住院医生工作站实施比例为74.21%,电子病历系统(EMR)实施比例为71.05%。已实施比例最低的是区域卫生信息系统,仅为8.77%。

从数据看,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和医院临床信息系统中有些细分领域已实施比例比较高,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在样本医院中,三级医院的数量超过60%,而我国公立医疗机构中,三级医院不论是在硬件设施还是优质医疗人才方面,都占有了绝大多数优质资源。因此,从全国范围看,实际的覆盖率要远低于CHIMA的统计数据,同时说明医疗软件市场远未饱和。

3.临床数据成为未来发展重点

另外,从CHIMA历年的统计数据看,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市场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市场已经趋于平稳,而医院临床信息系统建设的比例正在逐年增高,这一市场份额也在逐年扩大。临床医疗数据是医疗大数据的核心价值,因此这一市场也是未来的发展重点,比如临床数据中心(CDR)。

临床数据中心(CDR)是以患者为中心、在医院范围内制作的终生纵向多媒体记录,包含患者所有重要的临床数据,可集成院内各科室级临床信息系统(如医嘱、病历、检验、心电、超声、病理等),实现所有临床诊疗数据的整合与集中展现,并为决策提供支持信息。

在国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最早进行了临床数据中心建设的探索。该院建立了临床数据中心CDR,目前医院集成平台上一共有31个厂商的53个系统,其中有23个系统已经接入了CDR中,CDR中已有410万个患者,9.5亿条临床数据,每天通过集成平台交互的消息有26万条,每个月增长1600万条临床数据。

不过CDR上线会涉及到医院海量数据的历史迁移,不仅耗时长、操作步骤繁琐复杂,还涉及到与HIS、EMPI等平台的交接对应。北大人民医院CDR平台的上线共迁移了1287万条就诊数据、2763万条用药数据,以及1.35亿条诊疗申请数据。

我们统计了中国采购招标网上公示的全国医院临床数据中心信息管理系统设备中标公示,发现建设CDR中心的医院不仅有三级医院,大量的二级医院甚至社区卫生中心也有招标。单体建设金额在230万至2000万元不等。

(二)医疗健康数据公司总体现状

1. 企业数量、体量及主营业务

我们根据手头资料,统计了目前在国内医疗健康数据行业参与经营的320家公司,其中既有国内的上市公司,也有跨国医疗数据公司,还包括大量的创业公司。根据公司的主营业务,我们大致把公司分为四类:医疗信息化公司、专科医疗信息化公司、科研类大数据公司、药事服务和医保数据公司。其中医疗信息化公司大约有177家,这类公司的比重最大,上市公司/大公司多集中在这一领域,同时还聚集了大量创业公司。专科医疗信息化公司大约有48家,这个领域以创业公司为主。科研类医疗大数据公司大约有17家,其中包括专科类医疗大数据,如有思派网络、新屿科技等四家肿瘤大数据公司,也有太美医疗这样专门向药企、器械企业提供临床试验软件和数据的公司。药事服务和医保数据公司大约有23家,在这个领域创业公司占了绝大多数,但影响力最大的是上市企业海虹控股,海虹控股从2009年就启动了PBM业务。另外还有一些在地方医保数据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创业公司,如金豆医疗与武汉医保部门的合作。

2.公司分布地域

从地域看,这些医疗健康数据公司多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这或许和这些地域原本互联网IT公司众多有关。从这些公司的所在地看,北京是全国医疗健康数据公司发展的重镇,聚集的医疗健康数据公司最多,有59家;其次是上海,有26家;深圳位居第三,有25家公司。另外,杭州、广州、成都、南京的医疗健康数据公司数量也都多于10家。

(三)行业竞争状况

1.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医疗大数据的商业价值巨大,获取其商业运营权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 通过医改把现有医疗行业的利益链条打破,使医院有动力共享数据;2. 通过医院、医保的信息化建设获取医疗大数据,并将其标准化。

而抛开政策之外的因素,针对地方政府、医院和医保的各方诉求,医疗大数据公司只有不断推出相应产品和服务满足政府、医院、医保等诉求,并有更多的成功案例,才能有机会获取医疗数据的运营权。而数据就是资本,掌握更多的数据资源,在大数据时代意味着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话语权。

据CHIMA 2014~2015年度中国医院信息化状况调研报告统计,在335家三级医院、235家三级以下医院样本中,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整体已实施比例低于85%,其中实施比例较高的有门急诊划价收费系统已实施比例占80.35%以上;住院药房管理系统、药库管理系统、门急诊药房管理系统、门急诊挂号系统实施比例在75%~80%之间;住院病人入出转管理系统、医疗统计系统、护理信息系统、药品会计系统、手术室排班/计费管理信息系统等的实施比例在70%~50%之间;医疗管理与质量监控系统、医学文献管理系统实施的比例则在30%左右。总体上,三级医院已实施的比例高于三级以下医院。而CHIMA 2015~2016年度报告统计中,在342家三级医院、194家三级以下医院样本医院中,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整体已实施比例低于80%;其中实施比例较高的有门急诊划价收费系统已实施比例占75%以上;而住院药房管理系统、药库管理系统、门急诊药房管理系统、门急诊挂号系统实施比例在70%~75%之间;一些系统实施比例很低,如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仅占12.13%。

在CHIMA 2014~2015年度调查报告中,在医院临床信息系统总体实施现状中,住院护士工作站系统实施比例最高达到75.26%,其次是住院医生工作站实施比例为74.21%,电子病历系统(EMR)实施比例为71.05%。已实施比例最低的是区域卫生信息系统,仅为8.77%。其中体检中心管理系统、医院传染/感染监测系统、手术麻醉信息系统的增长幅度比较大。在2015~2016年度调查报告中已实施比例最高的是:住院医生工作站系统三级医院是76.90%,三级以下医院是64.95%;住院护士工作站系统三级医院为76.61%,三级以下医院为64.45%;门急诊医生工作站系y三级医院为76.61%,三级以下医院为60.82%;电子病历系统三级医院为73.68%,三级以下医院为61.86%。接近一半的临床信息系统在我国医院的已实施比例较上一年度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涨幅最快的有:重症监护系统、临床知识库系统和放射信息系统。

大数据能产生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挖掘的水平。大数据技术实际上是对计算机科学、电机工程、通信、应用数学和认知科学发展的一个综合考量。有些技术条件在10年前才逐渐成熟,我们今天的大数据应用水平依然处在初级阶段。因此,能在大数据技术上胜出则具有先天性市场优势。医疗大数据和精准医疗领域不断拓展和深入,科研类医疗大数据公司因为还没有建立起合理的运营机制,所以从市场的角度看,医疗健康大数据的应用系统仍然处于摸索中。

CHIAM 2015年调查报告显示,医院在选择软件供应商时着重考虑的因素有本地化服务、厂家实力和品牌、成功案例等。其中,有71.75%(409家)家医院首先会考虑该供应商是否拥有本地化服务的机构;其次是厂家的实力和规模,这个比例占到61.23%(349家);最后是供应商是否有大量成功案例,这个比例为55.79%(318家)。

2.主要竞争企业市场份额

从12家上市公司医疗健康数据产品线以及市场份额比较来看,各公司都有自己的优势领域。基于提供医疗软件服务未来市场将形成区域马太效应,获得运营区域医疗大数据后,再落地推进区域医疗服务。

互联网医疗时代对相关行业的影响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推动着医疗产业不断革新,远程医疗、养老、健康管理和医疗控费等大健康机构开始对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和健康管理方面的应用付诸实践。其中,以线下医疗机构资源为依托、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互联网医院,成为2016年引人注目的新生事物。据统计,从2014年第一家互联网医院诞生到2016年11月,全国互联网医院约36家。其中,已经实现落地运营(已提供PC端或者APP端服务入口)的共有25家,其他11家在2016年已经公开宣布签约在建。而IDC 2017年2月的“2017年中国医疗IT十大预测”中,预计2017年将会发展到上百家。互联网医疗业务模式也会逐步落地,预计2016年互联网医疗的门诊量将达到370万,后续几年中继续维持高速增长,到2020年问诊量会达到2.96亿,占到全部就医问诊量的近4%。

广东互联网医院、徐汇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是几家运营较早、知名度比较高的互联网医院。上海徐汇云医院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推出的国内首家云医院。医生通过网络视频与病人面对面交流,通过询问、观察和医疗仪器检测上传的信号数据、影像图片等对病人实施诊断的智慧医疗平台。公开资料显示,自2015年12月16日推出至今,注册用户6万余人,共为30万余人次提供医疗及健康咨询服务,服务范围已达8个省、600余家机构。通过“1+1+1”3级医疗机构及职业医护,为病患提供视频看病服务以及多种形式的健康管理及随访;将医疗服务及健康管理融合延伸至机关单位、社会药房、养老机构、社区街道、居委会、家庭、个人,辐射包括边远地区。

1.广东省网络医院

广东省网络医院是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于2014年10月成立的,截止到2016年6月,已在全省21市58个县设置网络就诊点4800余个,提供专职网络医生57名、兼职医生553名,为全省100多万群众提网络诊疗服务或咨询服务,开具电子处方50余万张。

2.乌镇互联网医院

乌镇互联网医院是桐乡市人民政府与微医(挂号网)于2015年12月打造的“全国互联网分级诊疗创新平台”。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乌镇互联网医院已在全国17个省市落地,并且在四川率先突破性进行在线医保支付,实现了由国家为百姓购买服务,带领互联网医疗行业商业模式的落地。2016年,乌镇互联网医院实名注册用户超过1.5亿,日接诊量超过5万人次,相当于几家大型三甲医院的接诊量。

目前,互联网医院已接入桐乡医疗机构号源,居民通过微医APP不仅可预约当地医院,还可预约全国的专家号。2016年,互联网医院营收近1亿元,成为行业内唯一实现大规模营收的盈利公司。

总结

医疗IT基础完成 数据与AI应用将成竞争热点

通过市场和公司资料调查,以及比较CHIMA两个年度报告数据变化,我们发现:

1. 医疗信息化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建成HIS、EMR、PACS等信息系统,主要集中结算收费药品进销存等财务计费为核心的医疗软件市场已经趋于平稳饱和,多数公司能提供HIS类产品和服务;但是这些系统在支持检查、诊断、护理等核心\疗流程方面是分散的,其保障医疗质量和提高诊疗水平的潜力略显不足。

2. 医院临床信息系统(CIS)建设正在向更细化、服务于流程控制的方向演进,以病人管理为核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安全、基于电子病历的临床信息系统成为市场的热点。

3. 由于医院越来越重视医疗数据的价值,为了打破院内的数据孤岛,实现院内数据共享,投资建设院内集成(开放)平台目前处于高速增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