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智能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05 18:0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智能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业智能发展

篇1

顶层设计与产业规划

早在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就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其战略性国家层面的发展契机。

201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细化了具体战略目标:“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10个配套产业集群;工业机器人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机器人密度达到100以上,基本满足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2015年上半年,《中国制造2025》政策重磅来袭,从战略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将“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作为大力推动的重点区域之一。

在近日召开的2015中国(广州)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党委书记宋显珠对《中国制造2025》作出解读:“《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从战略层面描绘宏观蓝图,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目标是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核心是要抢占制造业的竞争点,主要的措施是深入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主攻方向就是智能制造,而机器人、3D打印,是重要的支撑和依托。”

在产业政策的激励和市场需求带动下,近年来中国工机器人 产业实现快速增长,业内领军企化能力不断提升,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新企业也积极投身于机器人产业当中。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56500台,同比增长55 .6%。

产业整合 拓宽发展

即使前景一片光明,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和其他一些客观因素,我国刚刚进入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初级阶段,机器人密度与制造业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同时,虽然我国的机器人销量位居全球之首,但是在这数万台机器人当中,有七成以上来自国外。

面对这样的产业现状,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阳新松”)总裁曲道奎告诉《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现在智能制造的时代已经来临,标志着全球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核心是智能化升级。我国机器人企业不能仅仅依靠自己滚动式发展,而是要更加重视资源、技术整合,“走出一条新路子”。

在做好顶层设计之后,我国的机器人发展应当深入开展系统策划,整合发展,应当从市场导向的系统集成及产业发展着手,促进机器人产业与大数据、“互联网+”、移动通信、物联网等领域跨界融合,整合新兴产业链发展。

篇2

关键词:人工智能;智能家居;智能音箱

一、相关概念

(一)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一门研究、理解和模拟人类智能,并且发现其内在规律的学科。它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试图发现智能的实质,并创造出一种以人类思考的方式做出相似反映的智能机器。同时,它又是计算机知识、心理学知识和哲学知识的集合,模拟人的意识和思维过程,让机器能够做到只有人类智慧才能做到的复杂的事项。

(二)智能家居。智能家居是嵌入式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集合,通过系统将各种家居与人们的居家生活紧密结合,以提高人们生活的舒适感和安全感。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智能家居正与人工智能紧密结合,让消费者享受到更人性化的居家体验。

二、文献综述

欧阳婷梓研究了人工智能对智能家居的影响,认为人工智能应用的落地将会使智能家居产业升级,同时还指出Al技术还有待突破,市场决定人工智能能否再次爆发。荣华英和兼国恩研究了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国际智能家居行业贸易发展前景,认为国际智能家居行业贸易将朝智能产品设计、智能生产制造、智能高效物流和智能商业服务方向发展。吴斌在研究我国智能家居系统发展存在的问题时,指出要制定行业标准体系,降低系统成本并完善售后服务。

观察现有研究,发现有关人工智能时代下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的研究仍相对较少,本文指出Al对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的影响,指出未来发展机遇,并预测未来该行业的发展趋势,对行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三、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现状

(一)国际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现状。美国的Amazon Echo、Google Home和Apple HomeKit占据了国外的智能家居语音控制平台市场,Contro14 利用Zigbee技术可以与世界知名品牌的家电产品连接,控制各种设备和系统;英国的Laing Homt公司早在2000年建立了“智能家居”示范街,给每栋房子都装上了智能管理系统,近年也在国内建立起了一些智能家居体验式展厅;日本软银生产的Pepper人形情感机器人能够读懂人类的情感,并做出相应的反映,在各种场合为人们服务,松下于2017年“Panasonic Home+全屋智能”战略,让全屋各个部分的功能都智能化;德国的Apartimentum未来型公寓将物联网应用和先进科技结合起来让住户的生活更加简洁舒适。据中国报告大厅的《2016-2021年中国智能家居产业市场运行暨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智能家居市场规模逐年上涨,但增长速度开始放缓,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行业开始进入技术融合,技术沉淀打造更加智能的家居用品的阶段,2016~2018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变化如图1所示。

(二)国内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现状。2012年智能家居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深受大众追捧,但进入2015年,销售增速开始放缓,随着政策的扶持,2016年市场规模增速开始上涨。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发展迅速,2010年规模超过2,600亿元,2015年达到7,500亿元,2020年产业规模将突破15,000亿元,物联网在智能家居、智能社区和智慧城市等领域发展愈发强劲。面对如此红利,相关企业加快布局,海尔建立U-home平台、美的建立M-Smart平台、阿里巴巴建立人工智能实验室并了智能音箱等产品。据中国报告大厅的《2016-2021年中国智能家居产业市场运行暨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未来几年智能家居市场规模持续上涨,市场前景看好,市场规模增长情况如图2所示。

智能家居产业错综复杂,涉及众多产品,根据目前各企业涉及的领域,大致分为六个流派:以海尔、美的为代表的传统家电企业,通过将原有的产品智能化提高销售;以阿里巴巴和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通过自产智能硬件或与传统家电企业建立合作涉足智能家居行业;以华为和小米为代表的手机硬件企业,通过研发软件、生产硬件和建立智能家居生态系统进军智能家居行业;以Honeywell、Bosch和松下为代表的安防企业,在本身安防设备的基础上智能化,占据智能家居安防市场;以Amazon Echo和Google Home为代表的国外智能家居企业,通过语音识别和人工智能技术进军国内市场;以及一些提供云平台服务和小型硬件的供应商。

四、当前智能家居行业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规范统一的标准。在整个智能家居产业中,至今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导致各大公司各行其道,各自开发自己的系统,与其他厂商开发出来的系统并不兼容,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是谷歌、苹果、微软加入了高通主导的AllSeen联盟,英特尔、三星、戴尔等公司组成了智能家居设备标准联盟OIC。之后,谷歌在收购Nest之后力推Thread,苹果自家提出Homekit。一方面用户的智能体验降低;另一方面加重了用户的转换成本。而人工智能是一项复杂的产业,它不是一两家公司就能经营好的,它需要各领域的公司参与进来研发技术、搭建平台、生产终端,各司其职,并用统一的标准将各个环节连接起来。

(二)缺乏人性化的伪智能。目前,智能家居产品大多通过手机来实现,但有些厂商以“智能”为噱头,将原本简单的操作强加到手机上,使得手机承担较多的功能。然而,除了年轻人对智能手机的操作较为熟悉,其他用户面对复杂的“智能”操作只能望而却步,严重缺乏人性化设计。

(三)需求低且价格高。一方面智能家居概念映入人们眼帘的时间较短,人们对智能家居还不太了解;另一方面智能家居智能化水平不高,操作复杂,运行过程中经常出错,严重打击了消费者的体验。同时,目前的技术水平有限,技术和产品的研发需要较高的研发费用,加上日常的维护费用,导致智能家居的消费价格偏高,打击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四)信息安全存在隐患。物联网信息传输过程中,个人信息极易被黑客窃取,不法分子通过这些个人信息进一步窃取用户的财产,会造成巨大的社会不稳定,对智能家居未来发展构成巨大威胁。如果智能家居产业在未来想占据较大一部分家居市场,就必须克服信息安全问题,加大信息的监管力度。

五、Al助力智能家居行业发展

(一)AI与智能家居结合进入最终状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智能家居经过了用App远程控制家电的单品智能化和多个电器间相互感应的智能互动两个阶段,以上两个阶段均为弱智能阶段,得通过手机来操作。而第三阶段是家居产品与人工智能的深入结合,赋予家居产品人性化,摆脱手机的操控,通过自主学习、主动记忆、自主决策为用户提供舒适的生活。

(二)提升全新的交互体验。语音交流以其与人交流的亲和感,成为当今最流行的人机交互方式。人类通过语音给机器下达指令,机器通过语音识别执行指令。近几年,语音识别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语音识别准确率达到97%以上。而智能音箱具有语音交互、提供音乐和有声读物等媒体内容、提供多种互联网服务以及可以对智能家居进行控制等功能,深受大众追捧,因而被称为智能家居的入口。为抢占智能家居的入口,互联网各大巨头纷纷加紧研究抢占市场。2014年11月,亚马逊推出智能音箱Echo,至今已有几千万的销量,随后谷歌推出GoogleHome,微软推出Cortana,紧接着国内的京东推出叮咚音箱,阿里巴巴也推出了“天猫精灵”,小米推出“小爱同学”。

(三)提供更安全、可控的应用环境。传统的密码输入和保护方式已经不再满足人们对操作便捷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于是推动了人们对生物识别技术的开发。生物识别是指通过计算机与生物传感器等高科技结合,提取人固有的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以鉴定个人身份。目前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和虹膜识别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为达到更高的安全水准,通过红外线照射获取手指静脉图像的指静脉技术也在紧密研究当中,极大地迎合了人们对智慧生活的追求。

六、我国智能家居发展的机遇

(一)我国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智能家居需求增大。因为工作关系很多子女与父母在异地生活,难以妥善地照顾好父母的生活,而智能家居可以方便老人们的日常生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加上多年财富的积累,老年人的经济实力比年轻人要高,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人口的比例将加重,多重原因结合起来支撑起了未来潜在的市场需求。

(二)“智能家居”概念将越来越普及。通过前些年“智能家居”概念的炒作,各大新闻客户端、网站的转载宣传,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解到智能家居的相关概念。近些年各大浏览器对“智能家居”关键词的搜索数量大幅度增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智能家居产品的信赖感也在增强。如今人们购买家具,对房屋进行装修也会考虑适当引进智能家居的相关元素进入日常的起居中。

(三)居民收入增多,消费价格将降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收入也在逐年上涨,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届时人们的收入水平将会大幅增长,相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增长的同时,科技也在飞速发展,技术水平的不断完善降低了智能家居产品的成本,同时电信运营商的网络费用也在下调,日常的运营维护成本也在下降,消费者的消费成本将会大幅下降,市场需求将会激增,市场规模将会扩大。

(四)政策扶持,发展道路顺畅。智能家居产业发展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政府相继出台《“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指导性文件,促进智能家居、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等领域产业发展。并成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和“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把涉及人工智能领域的所有环节全面整合,扫除阻碍人工智能发展的一切障碍。

七、我国智能家居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一)标准日趋统一。当智能家居行业依旧遵循现在的发展方式,各企业各行其道,系统间互不兼容,消费者将会对该行业产生疲倦,未来市场规模可能难以扩大。除非出现一家领导性标杆企业,拥有自己的系统,能够生产出所有类别的智能家居产品,用户对该企业提供的方方面面都很满意,进而垄断了整个智能家居市场。很显然,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很小,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力挽狂澜,所以市场逼着企业间建立起统一的标准,为用户提供便捷舒适的生活体验。

(二)AI与智能家居的完美融合。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广泛应用已是大势所趋,只有智能家居与人工智能的完美结合才会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未来智能家居将会更加智能化、人性化,能够准确抓住用户的喜好提供相应的服务,根据用户的工作安排相应的行程。一整套智能家居系统犹如一个智能管家,在最优的时间提供最优的服务。

(三)个人信息更加安全。个人信息的安全是制约智能家居市场规模扩大的又一要素,因此行业内将建立起一套世界领先的信息安全标准,并且该标准能够和各地的法律法规衔接好,收集到的数据能够安全地储存好,能够记录数据的产生时间地点等情况,以便需要的时候能够查证。

八、结语

人工智能时代下智能家居行业仍将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处于一个无统一标准、需求低、价格高的阶段,但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智能家居概念的逐渐普及、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产品价格的不断下降,智能家居产品的市场需求将会逐渐增长,将促使企业间制定规范统一的标准,人工智能将会与智能家居完美结合,为用户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 文/陈功正 王腾 陆畅 王蕴鑫 陈黎阳 编选: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晋.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伦理困境研究[D].吉林大学,2016.

[2]邓中祚.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3]欧阳婷梓.人工智能能否成为智能家居的强心剂[J].通信企业管理,2018.1.

篇3

中国现代服务业长期低水平的稳态状况,与改革以来中国政府公共职能缺失和经济发展模式有直接联系。以GDP增长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使政府将资源过多投入与经济增长及其相关的领域,直接导致了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服务的短缺使居民形成未来的不确定预期,消费倾向不断降低,储蓄率增加,从而使消费发展缓慢;消费减少带来的内需不足以及储蓄形成的过剩生产能力必然依靠出口来解决,由此形成的代工生产和加工贸易又限制了生产的发展。

关键词:政府职能;公共服务;消费;生产

一、引言

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这长期以来都是个难解之谜。虽然中国各级政府不断地提出服务业发展目标并相继出台各种鼓励政策,但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全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不增反降。江小涓和李辉认为这一现象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经济体制、认识和政策以及统计口径等多方面的原因有关。夏杰长与霍景东认为政府的制约作用是服务业发展较慢的关键;汪德华和白重恩等人在控制了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后,认为一个国家服务业的发展受制度质量的影响。他们的研究显示,人均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如果政府规模较小、司法体系能够较好地发挥第三方执行的功能、创造出更好的契约执行环境,则服务业所占GDP的比重会相对较高。裴长洪和夏杰长认为对外开放不足是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众多的分析都是基于供给的视角,因而在此基础上所建议采取的政策,不外乎是通过体制改革来放松对服务业管制。我们认为,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固然有供给层面的原因,但需求方面的因素可能更为重要。对各类服务业的需求不足,是现有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效果不明显的根本性原因。因此,从需求角度考察服务业发展障碍可能更具现实性和本质性,尤其是要立足转型时期中国政府这个经济发展最大推动者的行为来进行解释。政府公共财政提供了独特的分析视角。

二、相关概念、研究假设和分析逻辑

本文分析所用的范畴,主要是Grubel&Walker从服务对象的视角对服务业所做的区分,具体来说是三类服务业:第一,现代公共服务。一个国家的公共服务大致有四个层次:基本生存服务,包括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救助等,主要是保障居民的生存权;公共发展服务,主要是教育、医疗等;环境服务,包括公共交通、公用设施和环境保护等;公共安全,包括食品药品安全、治安和国防安全等。第二,现代消费。消费服务业主要是为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服务业,如商贸服务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市政公用事业、社区服务业、体育事业等。第三,现代生产。生产业是为商品和劳务的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服务,因此它体现为企业的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如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等。一般来说,生产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

现代服务业的上述三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构成,它们之间相互影响。我们在本文中从决定服务业发展的外生角度,提出了这么一个重要的研究假设:当前我国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以及长期内处于低水平的稳态状况,可能与改革以来中国政府公共职能的缺失和经济增长模式有直接的联系。以GDP增长为导向的发展目标和政绩考核要求,使政府将资源过多投资于基础设施等与经济增长直接相关的领域。而在诸如医疗卫生、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有关民生的投入短缺,这导致了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政府公共职能缺失加上包括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体制的政革带来了居民未来支出和收入的不确定性,直接降低了国内居民消费倾向,消费发展缓慢,从而带来内需不足;在内需不足的条件下,经济增长只能依靠出口拉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迫使中国选择了代工生产和加工贸易,生产需求不足。从而限制生产的发展。由此我们推出,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的核心在于政府公共职能的缺失。

三、政府竞争、公共职能缺失与公共服务业

诺思指出,非洲经济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是缺少专注于经济增长的政治制度,而东亚地区经济增长的奇迹,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能成功执行与保障经济高速增长的“政府治理”模式。保障这种模式得以顺利运行的主要机制,则在于地方政府的竞争。据此而言,财政分权改革是导致中国出现经济增长奇迹的关键性制度安排。政府组织治理结构中自上而下的集中体制安排的特征,是上级领导拥有任命地方官员的绝对权威,并且中央又根据经济增长作为政绩来考核地方官员,从而导致这种基于GDP考核的政治晋升激励,大大强化了中国地方政府的竞争的程度。因此,地方政府具有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激励,从而使得其有动力来努力发展本地经济。

然而。这种基于经济和政治的双重激励,导致了政府公共职能的严重缺失。政府将GDP增长视为唯一目标,从而将资源都集中于经济增长相关的领域,而没有将资源分配至可持续发展的领域,所以导致公共服务提供不足。张晏等人指出,政府竞争的重要策略,就是为地方经济“招商引资”,尤其是竞相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因此,这就派生了对地方政府改善基础设施的激励。政府会不断增加基础设施投入,从而吸引外资并最大限度地加快其经济增长速度。

一方面,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入,中国政府职能逐渐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每年预算内经济建设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也开始逐渐降低。如图2所示,1978年该比例为64.08%,到1990年降为44.36%,2006年约为26.56%。然而,这是建立在财政支出这个分母也大幅增加的基础上的,其绝对数增加并不低。1990-2006年间,大部分年份经济建设费增长率维持在13%以上而商于同期GDP增长,1999年政府的经济建设费增长率甚至达到20.1%,远远超过同期名义GDP增长率6.2%的水平。

另一方面,从政府预算内资金按项目分类支出来看,对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与民生相关的投入,并没有随着经济增长而得到显著改善。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政府财政总支出中科教文卫支出比例一直在18-20%左右徘徊,1996年以后还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2004年以后科教文卫支出绝对水平的增长率虽然有所提高,但占财政支出比例依然只有18%左右,这个比例和20年前基本持平。将科教文卫支出进行细分,可发现拥有全球近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其教育经费只有全世界的1%左右,人均教育公共支出在世界153个国家和地区中名列第145位。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85%,远远低于联合国要求的6%水平。2007年中国医疗卫生支出总额为1989.96亿元,占全年GDP的0.8%和财政支出总额的4%,占全球总卫生经费支出的比例仅为2%左右。

社会保障支出的性质比较特殊。从理论上来说,作为国家发展稳定器的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发展有着此消彼长的关系。但是这个结论只适用于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国的社保制度呈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孙光德和董克用的研究表明,1991-1994年间占中国人口80%的农民只享有10%左右的社会保障费用。而且,中国目前大约有4亿人没有任何社会保障。这意味着中国的社保支出并不能单纯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反映。如图2所示,从1996年开始,社会保障支出额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这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改革导致大量工人下岗,由此带来的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社会保险支出也大幅增加,此后,2002年还一度出现增幅下降的趋势,至2005年以后,又恢复每年20%左右的增长率。2007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总额为5447.16亿元,仅占GDP的2.2%,财政支出总额的10.94%。尽管逐年在增加,但是离15-20%的发展目标还相差甚远,同期欧盟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都在45%以上。

上述政府资源投入结构直接导致了公共服务的供给严重不足,再加上政府在这些公共服务部门的市场准入限制,又影响了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进入这些行业。公共服务业的发展由此只能单纯依靠政府力量来推动。由此带来的公共服务提供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以医疗为例,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是从公费、劳保制度过渡来的,很多非正规就业和城市居民难以加入,非参保人员得不到任何资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建立起一个长效筹资机制,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差,医务人员缺乏,技术服务跟不上;药品方面,价格低、用量少的药品遭市场排挤,药品流通秩序混乱。这些都与政府投入较少有着紧密的关系。

四、不确定预期、国民收入不均等分配与消费业

政府对住房、教育和医疗、养老等制度所进行的一系列带有市场化倾向的改革,使中国政府的公共职能严重缺失。在公共服务提供不足的情况下,提高了居民对未来支出和收入的不确定性预期,谨慎性储蓄动机大大增强。因而消费业失去市场支撑而发展缓慢。

首先,从支出角度来看,医疗改革、教育改革和住房改革,使许多原来由国家和社会承担的支出转由个人承担,居民消费结构中教育、医疗、住房等支出不断提高,导致了支出的不确定性提高。以教育为例,在社会福利良好的发达国家,到高中都是义务教育,高校学生家庭所分摊的高校教育成本比例通常在13—15%,而目前中国分摊的教育成本占高中全部投入的70.1%,占大学的66%。2006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中,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卫生支出分别为18%、32.6%和49.4%,个人承担的医疗卫生费用几乎占了一半。一项对于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表明,健全的社保制度有助于降低个人储蓄率。Gruber&Yelowitz对于美国bledieaid(一项针对低收入阶层妇女和儿童的医疗保险项目)的研究也支持了该结论。

图3显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用于食品支出的比例越来越小,从1990年的54.25%下降到2007年的36.29%;与此同时,医疗等费用正在大幅度攀升,1990年人均医疗费用为25.67元,占总支出的2.01%,到2007年人均支出增加了26倍,同期个人可支配收入只增长了8倍多。2007年中国社会蓝皮书指出,“看病难、看病贵”是三大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教育和住房支出也在不断提高,这是我国住房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下的必然结果。消费结构中较高的医疗、住房和教育支出提高了居民预期消费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加了家庭的储蓄倾向,最终形成全社会的消费不足。

其次,从收入角度看,失业的增加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也直接加大了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1997~2003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减员增效使职工下岗现象比较突出。2003年以后,由于经济增长就业市场相对稳定,然而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内外需求疲软导致企业新增投资冻结,失业人数迅速增加,制造业和建筑业是最严重的行业。中国社科院的《社会蓝皮书》指出,2008年城镇经济活动人口失业率约为9.4%,远远超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4%这个城镇登记失业率。而且预计2009年上半年失业率估计将升至11%。与此同时,社会保障严重不足,居民对未来风险和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使他们对当期消费产生后顾之忧。

此外,国民收入的不均等分配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居民的消费能力。陈志武认为,如果将整个中国社会分成政府、城镇居民和农民三类,那么改革开放过程中政府所得到的好处是最多的。以名义收入来看,1990年全国财政收入是2937.1亿元,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是1510.16元和686.31元;2007年,这三个指标分别是51321.78亿元、13785.81元和4110.36元。从增长率来看,18年来政府、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分别翻了16.5倍、8.13倍和4.99倍。从图4中我们发现,1994年税制改革以后,从1996年开始,人均财政负担的增幅就高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和GDP的增幅,并且十几年来一直维持这种分配格局,到2005年以后,这种分配的差异性更加明显。2007年国家税收收入绝对额增加了45612.99亿元,同比增长33.7%,而同期,名义GDP增长为16.95%。国民收入的不均等分配使政府掌握的财力较多,居民占有财富较少,收入份额的相对下降使其对消费的需求不足,从而阻碍了消费业的发展。

居民未来预期的不确定直接导致谨慎性储蓄的提高。199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是84.69%,然而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消费支出的增加却严重滞后于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支出比例逐年下降,到2007年降至72.52%,与此相对应的是家庭储蓄率不断上升。从国际经验来看,储蓄率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其服务业相对较为发达。例如,欧美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一般都在70%以上,1999年以来,欧盟27国的家庭储蓄率一直稳定在11-12%之间,美国的储蓄率1998年以后仅为1-2%。

从1985年以来,中国服务项目价格指数大大高于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以及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等各类指数。服务价格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消费需求,从而限制消费服务业发展。事实上,消费者服务支出的扩大并不是基于实际供给能力的增加,而是基于服务价格的上升。程大中的研究进一步指出。由于服务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相对滞后、服务需求缺乏价格弹性,服务价格又在不断上涨,服务支出比重增加,因此中国在服务消费方面已经显露出“成本病”迹象。

五、代工生产、加工贸易和生产业

居民消费倾向的降低导致本国内需严重不足,储蓄率的不断提高导致国内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出口成为其消化过剩生产能力的唯一渠道,中国经济增长开始大量依靠出口来拉动。图5是1978-2007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服务净出口对GDP总值的贡献率。从中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前,国内最终需求对GDP增长贡献率一直维持在50%以上,然而进入21世纪,内需的贡献率出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则相对较高,这主要反映了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而增加的固定投资,2000年以来,其贡献率有不断上升趋势,在2003年甚至达到了63.7%。在消费贡献率下降而投资贡献难以进一步提升时,经济增长的引擎自然转向出口。比较图5中消费和出口的贡献,我们发现两者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即在投资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内需不足需要依靠出口来弥补。这在1986、1994和1997年这三年内显得尤其明显。随着内需贡献率的不断下降,短期内必须依靠投资来进行弥补,然而当资本形成总额到达一定程度时,只能依靠外需即出口扩大来解决,这在2004年以后变得更加显著。

中国充分发挥低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融入全球经济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代工生产发展加工贸易,由此形成了世界制造中心。这制约了自身的生产发展空间,这体现在:

第一,需求层面。融入全球价值链低端的代工生产环节,充当“世界操作工”,只需要低端服务的投入,而不需要高级生产业的投入。在外资代工制造业中,跨国公司形成了一种封闭的网络生产体系,制造业增加值中很大一部分是由FDI企业创造的,在这种封闭网络体系下,FDI形式的制造业的繁荣。并不对本土高级服务业产生市场需求。

第二,供给可能性。价值链高端所体现的生产业,尤其是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发达国家的主要竞争优势和控制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工具,它们往往选择在发达国家配置,但也会追随其高端制造业FDI的需求进入中国,并且加强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排挤中国高端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如2002年中国服务业FDI占总使用外资金额比例为20.28%,生产FDI比例约为4.41%;2007年服务业FDI增加到309.83亿美元,占总FDI的41.44%,生产FDI比例也上升为15.36%。

第三,代工企业升级受阻。代工企业在进行功能升级时,即进行非实体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端服务业发展道路时,往往会受到处于价值链高端的跨国公司的限制,如以撤销订单等相威胁,从而阻止本土企业的服务化进程,使其处于“被俘获”的地位。

第四,价值链层面。中国加入全球价值链虽然有利于产品升级和工艺升级,但是也会妨碍其功能升级,而功能升级恰恰是发展现代生产的重要载体。相反,国内价值链下的产品升级和工艺升级虽然不如国际大买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但是由于其自行设计和研发,自打品牌和营销网络,因此必然有利于生产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注重全球价值链的代工生产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也限制了本国现代生产的发展。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过多地发展代工制造活动,会对生产业产生挤出效应,表现为代工制造业在诸如资金、高素质人才等生产要素方面与服务业形成激烈的竞争;代工制造业发展在相对较低的投人情况下,企业无须发展生产业也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利润,这也抑制了企业开发高端服务业的动机;较低的绝对利润也导致企业也没有能力发展生产业。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六、结语

篇4

关键词:人工智能;传媒企业;新媒体;发展

一、引言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t,AI),是一门前沿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科学、脑科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逻辑学、行为科学、生命科学,以及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等领域。1956 年达特茅斯会议提出:让机器能像人那样认知、思考和学习,即模拟人的智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 〕35 号):跨界融合成为重要经济模式;加快AI融合,发展智能化经济、建设智能化社会,构筑知识、技术、产业三方互动融合及其人、机、文互相支撑的良好环境;发展智能服务(包括智能教育、智能医疗、智能健康和养老);推荐社会治理智能化(涉及政务、法庭、城市、交通军民融合、环保等);加强人工智能领域军民融合。智能教育、智能医疗、智慧法庭、智能交通、智能农业等行业的智能化升级,都需要新闻出版行业知识服务的支撑。

二、传媒企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内媒体企业的不断融合发展,大量媒体信息不仅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等形式传播,还向网站、抖音、微信等新的传播渠道延伸。与此同时,国外媒体企业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探索及应用也日益重视。(1 )传媒企业非常重视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增强其引导能力和传播效果。(2 )人工智能技术对媒体采―编―发流程的影响很大,涉及传媒企业生产各个环节。(3 )人工智能算法推荐新闻、合成主播等智能技术应用。例如:个性化信息流分发、今日头条算法推荐、AI合成主播、“媒体大脑”。(4 )人工智能对传媒企业影响深远,促进其新业态产生及媒体融合发展。

三、传媒企业机遇与挑战

人工智能与媒体各生产环节深度融合、提质增效,但也面临着不少机遇与挑战。① 机遇。促进智能升级:各环节变得更加智能化(选题策划、编辑、校对、排版、印刷、营销等);出版行业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② 挑战。AI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不足;资源整合难度比较大:大量高质量专业知识资源、数据格式不统一;传媒企业和读者之间、生产与发行之间渠道不够通畅。(1 )人工智能技术水平领先于观念认知水平。当前,传媒企业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最常见的误区表现在观念意识、认知维度、重视深度三个方面:① 观念意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媒体融合,认识不充分、不到位;② 认知维度,在媒体企业生产领域的各环节中,还不能清楚地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效果;③ 重视程度,清晰的发展目标、可行的实施途径和发展的战略规划,这三方面是传媒企业目前还比较缺乏的发展因素。(2 )传统的媒体企业较难适应变革。① 组织架构、业务流程难匹配。② 资金受限。有关人工智能的软件、硬件引进与研发,以及数据库平台搭建与管理的资金投入都较高,可用资金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效利用。③ 人才队伍建设跟不上媒体智能化发展要求,缺乏媒体智能化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在技术、运营等部门,领军人才少之又少。大多数传媒企业出现人才留不住、用不好的情形。(3 )传统媒体企业人工智能技术经验不足。科学技术的有效利用是媒体企业生产和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科学合理地研发、运用智能化技术,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形式,促使智能化应用水平与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发展水平相匹配,是媒体企业从传统向智能化转型的重中之重。(4 )用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训练数据是传媒企业智能化发展的重要砝码。提高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水平,大量的高质量数据积累是不可或缺的。当前,不少媒体企业积极、大胆尝试,大量的文档、图片、视频等数据资源,需要强大的财力和物力去支撑“数据清洗”及其相关工作,并最终生成高质量的信息化数据。(5 )用户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成为急需解决的难题。随着媒体企业的快速发展智能化,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数据,因此,保障用户个人信息、行为数据的安全,尊重用户的个人隐私,提供精准、优质的服务就显得尤其重要。

四、传媒企业发展建议和趋势展望

(一)发展建议

随着各种媒体的不断融合发展,各行业对于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不仅是一种普遍发展趋势,而更是媒体企业掌握变革发展的金钥匙。只要能在智能化技术应用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媒体企业成功地进行变革发展就多一分把握。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快速进步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持续推动媒体企业的发展与变革。(1 )战略、路径的智能化发展。传统媒体企业应当根据本身实际情况和发展特点早谋划、早制定智能化发展路线,紧抓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机遇,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路径,赢得企业市场竞争优势。发挥传统媒体企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力量,增加人工智能技术的自主研发投入,掌握核心,打造自主可控的智能化媒体平台,不断开拓先进技术的研发途径和探索其可行的引进渠道。(2 )从传统思维转变到人工智能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媒体企业有了巨大压力。不论愿不愿意去直接面对,传媒企业的人工智能发展变革道路已经箭在弦上。因此,传统媒体企业需要利用全新的观念来迎接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从而探索更适合的体制机制、组织结构、工作流程、人才队伍,进行全面转型。加快转型,改变思维,增强媒体人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深刻认识,提高技术运用水平对内容创新起的重大作用的准确认知,实时调整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企业中应用模式。(3 )企业体制机制变革,重点开发技术优势。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企业既要提高技术开发的资金投入,又要创新变革媒体企业的生产体制机制,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媒体生产要素的完美整合,探索资源、人才,管理、功能、产品的融合发展路径。(4 )推动内容完善创新,增强智能技术引领。媒体企业在引入智能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地推动前沿科技技术充分地对内容进行创新,有机结合内容与创新形式。媒体企业既要凭借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地深入研究新媒体传播形式和销售渠道,还要不断地改进产品形式形态、提高产品优质品质。(5 )重新整合媒体资源,加快发展变革。人工智能技术与5G、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科学技术影响着传媒企业的发展趋势。传统媒体企业需要不断地跨界整合并完善市场技术资源,在生产产品、终端、渠道、人员等方面实现跨越发展,掌握媒体市场主动权,构建合理、完善的信息传播链。(6 )重视挖掘数据,重塑核心竞争力。传统媒体企业应重视将大数据的信息分析能力融入进媒体产品生产的全流程中,从基于经验升级到基于数据,探索并建立传媒企业数据链。(7 )打造智媒体团队,创办新媒体企业。新媒体企业需要智能编辑记者人才,未来的媒体人才队伍应当是智能型人才团队,即“全媒体人才+人工智能工程师”。媒体企业需要科学制定全媒体、智媒体人才的发展整体规划,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媒体人才培养;加大人工智能技术业务培训,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探索专家型编辑记者的培养方式,探索人工智能技术能力提升的有机结合,架构智能人才队伍培养和发展路径。

(二)趋势展望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传媒企业也面临着将要进行变革创新的局面,从生产内容、分发产品,到内容表现、销售管理,其工作流程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1.融合发展智能化人工智能在媒体融合发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提高了媒体全要素的生产率;人工智能将推动媒体更好地利用现代化体系中的功能作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智能化新型媒体企业平台,创建信息服务智能媒体库。2.新媒体形态显现多种多样传媒形式和内容呈现方式逐渐涌现,不断改革、发展、演化迭代,智能化科技媒体产品健康发展。3.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从事高科技技术研发创新的公司企业发展的重点是依托以芯片、算法和数据为核心的人工智能系统,提供优质高效的技术服务,促进多种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发展。媒体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或与人工智能科技企业合作,为编发联动工作提供有效路径。4.媒体专业界限变宽媒体人的角色边界逐渐宽泛,优质算法和吸引广大用户是媒体企业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媒介素养将更进一步地深度重构,传统意义上的以文科专业为主的体系将不断调整、改变,跨专业、复合型已经是对传媒人的更进一步要求和代名词。5.音、视频生产消费晋级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快速发展,音视频内容生产效率不断提升,创新创意空间进一步拓展,音视频内容消费迅猛增长,人机交互界面重塑,媒体企业新流量拓展,取得良好经济、社会效益。6.版权保护意识及能力增强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前沿科技技术将进一步解决版权保护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强力支撑内容变现、盈利模式改革创新,增加传媒版权领域新规则。

五、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时间,但是对于每个阶段内人工智能的发展都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传媒企业为了避免被淘汰,必须合理地与人工智能结合应用,才能拓展更大的生存空间,赢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皓.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风景名胜,2019(06):290-291.

篇5

关键词:组织 女工 企业发展

1 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在服务企业大局中,大力推进巾帼建功立业活动

在现代煤炭企业中,女职工是一支不可缺少的主力军。只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大力推进巾帼建功立业活动,才能使女工全面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在各项工作和活动中展示才华,尽显风采。

一是要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总体目标和中心任务,深入开展以我为企业谏言献策为内容的巾帼建功活动,以女工独到的见解和视角,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二是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的重点、难点问题,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具有企业特色的巾帼建功立业活动。如巾帼建功劳动竞赛和争创“五最佳”等活动,鼓励女工立足岗位小改小革,为企业转型跨越做贡献。三是要针对煤炭行业的特点,作为促进企业安全发展的着力点,努力打造“巾帼文明示范岗”和“女工先锋号”班组,发挥女工的一技之长,并在服务企业大局中,进一步推进巾帼建功立业活动。

2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服务企业安全生产中充分发挥女工、家属安全二道防线作用

女工、家属安全协管工作是企业科学管理的一部分,是推进企业综合治理、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的有生力量,煤矿生产的特殊性要求必须适时有效地组织广大女工家属来协管安全工作,它的重要性在于通过安全嘱咐和亲情般的关怀,可达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安全教育效果,是服务企业、服务矿工的集中表现,也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的具体体现,所以,加强女工、家属安全协管,对有效遏制煤矿安全事故,筑牢安全生产第二道防线意义重大。就以我们永煤公司为例,是同煤集团的老矿、大矿之一,从1929年开采至今已有83年的开采历史,矿井不仅五大灾害俱全,而且设备老化、生产战线长和点多面多已成为阻碍生产的重要因素,给矿井安全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了扭转被动,大力推进企业的安全生产,女工委凭借工会的整体优势,以井口安全服务站为依托,大力开展了“有事您说话”和“万名家庭筑防线,创争‘双零’保安全”的安全竞赛及亲情般的安全服务及“两网互动”活动,女工委组织家属们三个班守候在井口为矿工熬绿豆汤、送茶水、缝衣钉扣等,在安全生产中筑牢了二道防线,发挥了积极作用。截止2012年底,全公司已连续4255天无恶性事故,如果说这一可喜成绩是全体干部员工的一大功劳的话,那么这枚军功章里也有女工家属的一半。

3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服务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中真正显示女工组织的自身优势

加强女工组织建设,是服务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特别是在企业转型跨越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发挥自身优势,这对增强女工服务企业的创新能力更有现实意义。

从发展的观点来讲,女工建设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需从增加女工五种能力上显示出自身优势:第一,要努力在提高女职工自身素质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女工服务企业的工作能力。要通过引导女工努力读书学习,鼓励女工提升学历的途径,不断提高胜任本职工作的本领,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展才华、献才智;第二,要在学习专业技术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女工服务企业的专业技术能力。要组织女工多学技术,掌握更多的技能,争做复合型人才,并通过多参加岗位技术练兵、技术比武活动,不断成长为工作的“多面手”和业务技术骨干或技术能手、技术标兵;第三,开拓进取,不断发挥女工在服务企业中的创新能力。要引导女工深刻认识到新的发展形势为女工参与社会竞争、参与企业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机遇,因此,要通过大力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活动,为女工搭建展示才华、尽显风采的大平台,促使所有女工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体现出女工在服务企业中的自身价值。第四,发挥女工、家属独特的情感优势,不断增强安全工作中的协管能力。细腻、热情和真挚的情感是女工家属独特的优势。她们用宽容、理解、真诚的情感在安全帮教中感动矿工,在安全协管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五,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女职工的角色转换能力。女工扮演着多重角色,在创建活动中,女工在家要做孝敬老人的好媳妇,教子有方的好家长,互敬互爱的好妻子,勤俭持家的好主妇,团结互助的好邻居,在单位要转换成巾帼建功立业的好女工,只有注重好多重角色的转换,才能更好地在服务企业发展中显示出女工独特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只有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安全生产、服务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才能真正发挥女工组织的独特作用,不断增强服务企业发展的能力,真正支撑起企业的“半壁河山”。

参考文献:

[1]孙淑萍.发挥女工优势对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意义[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8).

篇6

一、问卷调查

为了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功能与建设实践的研究,本课题组对广东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职院校的社团和学生开展了调查,共发放2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25份,样本的组成见表1。问卷为经过预试分析所选定的包含16个条目的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功能问卷,正式施测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2,每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都在0.70以上,表明问卷有良好的信度。问卷的总分与各因子间的积差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0.817,0.821,0.853,显著性水平小于0.001,表明问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采用的统计软件为 SPSSl9.0。

二、数据分析

对本次问卷调查所获得的1025份有效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功能呈现出清晰的四维结构,分别为文化熏陶功能(Q01、Q10、Q14、Q15)、职业发展功能(Q02、Q05、Q08、Q13)、人际体验功能(Q03、Q07、Q09、Q12)和心理保健功能(Q04、Q06、Q11、Q16),方差解释率为 60.330%。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充分发挥了第二课堂的作用,其中文化熏陶功能和心理保健功能是隐性的功能,有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职业发展功能和人际体验功能是显性的功能,在社团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人际交往等能力,从而为进入社会步入职场打下基础,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问卷每条项目的作用值见表2。

三、实践建议

基于本课题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结论,应从学校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重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培养职业发展助推器等方面加强高职院校社团建设实践。

(一)重视社团功能,纳入学校就业工作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的特点,高职院校除专业能力培养以外,还应通过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教育与实践活动,使青年学生具有合理的职业规划理念及适应职业变迁的调整能力,具有符合职业要求的核心竞争力。除了课堂教育,社团、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均应发挥积极作用,而在实践中,社团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重要作用往往被忽视,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社团管理和就业工作管理归口不同。高职院校对学生社团进行管理的机构主要是“学生社团联合会”,它对全校各级各类学生社团进行管理、指导、扶持和监督,并定期进行评估,学生社团联合会隶属于校团委的管理与指导。而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咨询服务、信息统计等工作归口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在机构设置中隶属于招生就业处(办)。因为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导致社团对学生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发挥并不充分,社团简单地将功能局限于吸引学生关注、增强学生兴趣,对学生职业发展的渗透影响力不够。

对此,我们应重视社团的职业发展功能,纳入学校就业工作体系。一方面,传统的职业规划教育可以走出课堂,依托社团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实践活动。高职院校本身就有诸如就业促进协会、生涯规划与发展协会这样与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推动紧密相关的社团,通过他们服务的招聘会、举办的生涯规划大赛、开展的职业发展咨询等活动,让社团活动的触角延伸到普通的社团成员,甚至是辐射到全体学生,让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积极的思考,提升就业技能,是对职业生涯规划课堂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将社团实践的成果纳入到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工作评价体系,学生的就业实践通过社团提前完成,也是对社团进行分类指导并实现社团多样化发展的积极尝试。近年来,高职院校的社团多采用分类指导的管理方法,通过社团活动、社团实践课、项目化管理等多种方式,引导社团健康发展。从社团的类型上讲,学生参加学习学术型社团、兴趣爱好型社团的初衷本身就因为它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甚至是职业目标密切相关,因此,无论是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或是社团实践课程的教学,都有可能对学生的职业选择产生深远影响,也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而学生通过社团活动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等都为学生的职场生涯做着积极的准备,对就业工作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提升社团质量,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社团发展规模日益庞大,数量动辄上百,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然而,社团发展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往往忽略了社团本身的应有之义。学生社团是大学生为了满足自身心理、情感、文化、生活和社会需要而自发建立的并具有特定目标和一定程度活动规范的组织。社团发展必须满足青年学生的需求,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在科技日新月异、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青年学生越来越意识到,仅仅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只有具备综合的职业素质、完善的知识结构、健全的人格才能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学生社团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历练正好契合青年学生的这种迫切需求。

因此,社团发展必须实现从数量发展到质量发展的转变,挖掘社团内涵,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首先,应通过参与或管理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审视和检验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和各种能力,从而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把握,对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优点和缺点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做好择业之前的心理准备;其次,引导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弥补课堂理论学习的短板,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将特长变为专长,从而发展成为核心竞争力,增强求职获胜的砝码。尤其是学习学术型等专业类社团,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相关,应通过专业讲座、沙龙、技能比赛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发挥专业社团的作用,帮助学生实现专业、就业与职业的完美结合;与此同时,还应通过社团成员与外界的接触,增强社会认知,进一步开阔自身视野,积累社会经验,结识社会关系,增强适应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重视社团文化,培养职业发展助推器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其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如何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择业就业的竞争能力,将来能够更好地立业创业,关键在于加强职业素质培养,实现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围绕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应营造良好的社团文化氛围,助推学生职业发展。

首先,营造自由、宽松的社团准入和社员进出环境,通过社团选择和不同社团的尝试,挖掘自己潜在的兴趣爱好,对自己更合理的定位和规划,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其次,引导每个学生把社团作为在校学习的第二课堂,通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团文化熏陶,增强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体验。尤其是参与到音乐、体育、文学等兴趣爱好型社团中,既可以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强健体魄,还可以让每个学生在学好本专业课程之余,去钻研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使兴趣变成特长,为将来开创事业打下基础。再次,通过精品社团的建设,树立标杆,引领其他社团健康发展,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团队精神、表达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项目来源:本研究属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功能研究与建设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篇7

竞赛项目逐届增加,竞赛过程三层递进

广州市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是由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广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承办的活动,两年一届。

2011年举办首届,专题是教师教学能力竞赛,项目设六个专业大类,分教学设计、说课和展示公开课三个竞赛阶段。

竞赛主题为“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升教师综合职业素养”,通过系级、校级、市级三个级别的层层选拔和竞争,以一体化课程的学习任务为载体,解决教什么和学什么、如何教和如何学、教得怎么样和学得怎么样的三大问题,逐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主体观、综合能力观和有效教学观,从而提升具有技工院校办学特色的师资队伍水平。

2013年举办第二届,专题为专业建设能力和教学能力竞赛。其中专业建设能力竞赛包括专业设计、说专业与答辩、展示专业建设成果三个竞赛阶段,具体项目分机械加工、电工电子、信息技术、交通运输、文化艺术、商贸服务和综合等七个专业大类别;教学能力竞赛仍分教学设计、说课和展示公开课三个竞赛阶段,竞赛项目在专业竞赛七类基础上增加了公共文化类。

竞赛主题为“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教师综合职业能力”,通过系级、校级、市级三个级别的竞赛,不仅评价教师个体在课堂教学层面上的综合职业能力,而且评价专业团队在学校专业层面上的合作能力与专业建设能力、专业带头人的综合职业能力与素质水平,检验专业建设的专业化水平。

竞赛难度逐届递增,参赛规模逐届扩大

首届竞赛仅限于教师教学能力的展示和检阅,要求教师以一体化课程学习任务为载体进行教学设计,从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生学习活动与教学流程安排、教学方法、重难点处理、学业评价等方面充分展示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展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风教态等,内容要求详见下表。

广州市属技工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竞赛评价表

学校: 课题: 时间:

教师姓名: 职称: 性别:

评价

项目 评 价 内 容 评价分数

10~1

教学

设计 1.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与手段、教学环境和评价方式方法等教学要素完整,教与学的关系清晰

2.学习目标能够反映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并能结合学生实际,明确、具体、完整且可操作性强

3.学习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及工作的各项要素,学习过程能够体现较完整的工作过程

4.学习资源设计能体现学生在问题引导下的学习,学习环境设计能达到与工作环境尽可能相一致

教学

实施 5.学生学习活动。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形式灵活多样,教学能够提供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6.教学流程安排。教学思路清晰,衔接过渡自然,教学难度、教学容量、教学强度分布较为恰当合理

7.教学方法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支持学习活动的开展

8.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面对各类学习问题,及时为学生提供解决学习问题的指导,并有效组织教学实施

教学

评价 9.学业评价与学习目标相呼应,评价的方式方法合理,易于操作,能有效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文本

规范 10.所提交的教学设计文本体例规范,内容全面,文字通顺,图表清晰(教学设计评分)

授课

技艺 11.教师语言规范、简洁,仪表大方、教态自然(公开课教学评分)

答辩

情况 12.准确理解评委的提问,回答问题所陈述的观点正确,内容全面,层次分明,逻辑思路清晰(说课与答辩评分)

总评意见: 评价

总分

评价者

签名

第二届竞赛增加了专业建设能力内容,竞赛的层次与难度骤然提高。专业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问题,它涉及专业基本信息、专业定位、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学习资源、师资建设、学习环境、教学组织、专业管理和质量效益等多方面综合因素,属专业的顶层设计,与教学能力要求相比,更能反映学校内涵发展的深度,内容要求详见下表。专业建设能力竞赛能反映学校内涵发展所应该达到的高度,体现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同时也是院校办学的质量保障。

广州市属技工院校教师专业建设能力竞赛评价表

学校: 专业: 时间:

专业带头人姓名: 职称: 性别:

评价项目 评 价 内 容 评价分数

10~1

专业

设计 1.专业定位。专业建设调研充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符合本地区产业发展需求,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清晰准确,符合职业岗位群需求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2.校企合作。按照专业发展要求建立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和管理架构,校企合作开展专业的课程建设、学习资源、师资队伍、学习环境、教学组织及顶岗或生产实习、专业管理和企业员工培训等建设

专业实施 3.课程建设。依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遵循职业能力成长规律的要求开发课程,课程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等教学文件齐全,形成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4.学习资源。合理选用教材与学材,充分配置工具书、维修手册和技术通报等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合理开发工作页、多媒体课件和仿真教学软件,提供丰富的基于网络的专业学习资源

5.师资建设。专业师资的建设规划符合专业发展需求,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的结构合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一线教师的结构合理,师资队伍的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教学能力和教科研能力强

6.学习环境。建设具备专业特征的行业、企业文化氛围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环境,具备符合专业教学需求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数量和功能的配置恰当,设备设施有一定的技术先进性,安全运行

7.教学组织。依据课程类型特征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倡导体现工作过程的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做”合一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8.专业管理。建立校内外结合并符合专业全部课程实施要求的管理制度,管理规范,落实到位,有效监控,教学管理人员配备合理

专业效益 9.质量效益。学生满意度、专业认同度和对口就业率与就业质量高,企业、家长对学校的专业办学和学生的满意度高,专业规模与专业群发展好,专业的社会美誉度高,对外培训量大和技术服务好

文本规范 10.所提交的专业设计文本体例规范,内容完整,文字通顺,图表清晰(设计专业方案评分)

答辩情况 11.答辩者素质。准确理解评委的提问,回答问题所陈述的观点正确,内容全面,层次分明,逻辑思路清晰(说专业方案与答辩评分)

总评意见: 评价

总分

评价者

签名

在首届竞赛时,参赛人数仅200余人,但每一个选手后面都聚集着一个“众星捧月式 ”的团队。正是通过这种团队式的参与,锻炼了专业教师、教学管理和科研教改三支队伍。经过两年的努力,第二届竞赛参赛人数多达500多人,其身后还有更大规模的拉拉队。第二届竞赛选手在教学能力竞赛上基本可以独立应战,而专业建设的竞赛团队则普遍抱团奋战。这种教师个体“独立应战式”与专业团队“抱团奋战式”相结合的备赛和竞赛形式,对院校来说是一个极具难度、也极具影响力的挑战。

竞赛组织科学严谨,竞赛指导逐校进行

竞赛组织方面。抓住区域性竞赛时间长、涉及面广、参与对象多、工作环节多、容易出现薄弱环节的特点,以科学、严谨的原则为指导,从以广州市人社局名义文件开始,直至最后的颁奖、总结,每个环节都考虑周详,体现竞赛过程的规范、严谨性,评审过程的公开、公平性以及评审结果的公正性。

竞赛指导方面。为了使各校参与竞赛的方向不偏、程序不歪、步骤不乱,竞赛的组织部门需要深入到各参赛单位巡回指导,开展必要的培训,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与指导,详细解答参赛者的各种咨询。在两轮竞赛方案下发前后,作为组织方,我们有计划地举办了三期培训班,每期2天,培训人数达200多人。从技师学院到普通技工学校,培训面日益扩大;培训对象从教学副校长、教学科研管理中层干部逐步下移到骨干教师、一线教师,培训力度日渐加大;还举办了两期竞赛方案解读专题讲座,参加人员达700余人。

连续推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培训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发挥了积极效应,观念、理论逐渐被接受与认同,方法积极被运用,师资队伍的职业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逐步提升。这种以项目为载体立竿见影的培养方式,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很多经过培训并参加了竞赛的教师在竞赛中取得不俗的成绩,并成为学校专业建设和一线教学的骨干力量,带动教师团队的集体进步。

评委多元化优化组合,评审开放式团队进行

为了体现评审的公开公平公正,同时也为了从评审视角锻炼一批高水平的评审专家,确立了评委人选多元优化组合的原则。聘请了国内有名的职教专家、省内院校著名的老校长、中职和高职院校的专家、省市两级教育部门教研机构的专家、人社局市级专家、参赛学校教学副校长和教科研骨干共七类人员。

这样的评审队伍覆盖面广、影响大,尤其是让参赛学校的人员参加评审工作,在采取有效措施促其严格遵守评审纪律、公平公正评审的前提下,通过内外结合的开放式团队评审,使他们体会到不同参赛者、不同参赛团队的差别,学会专业建设的技术路径和工作方法,领会教学设计竞赛的核心要义,领略竞赛对于推动院校内涵建设的意义。他们普遍反映:既更深刻地领会了竞赛标准,客观地评出了优胜者,又充分学习了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有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这些参赛学校的评审专家即将成为院校内涵发展的一支生力军。这,也是组织区域性院校竞赛更为重要的目标。

广州市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竞赛的三点感悟

首先,竞赛可成为推动学校内涵建设的一种力量。

竞赛对学校内涵建设的触动力度远超设计者预料。竞赛既是学校综合竞争力的较量,又是学校实力、魅力的全面展现,必然会形成一种吸引力,吸引着广大同行的眼光,引发业界的广泛关注。竞赛期间,要求观摩的业界同行络绎不绝。作为组织方,我们在适当的范围内开放赛场。仅教学展示课环节,一天观摩人数可达上千人。同时竞赛过程成为同行之间交流、学习的平台,竞赛的功能效应明显扩大,参赛者的收获也远远大于参赛本身。这种竞争、交流与合作必将进一步促进学校内涵建设,推动学校内涵建设的进程。

其次,竞赛过程是树立全市内涵建设标杆的过程。

两届竞赛的项目和设计思路既与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建设一脉相承,又与国家人社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相吻合。竞赛设计上融入了人社部《关于印发〈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试行)和〈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试行)的通知》(人社职司便函[2013]10号)文件精神。这样,区域性竞赛的有效性和吸引力就得到明显增强。通过竞赛,不仅可以促进示范校建设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而且评审出了优秀专业建设团队13个、专业带头人13人、全市教学能手28人(首届12人、第二届16人),树立了专业建设与课堂教学典范,成为全市各学校专业建设、课堂教学改革、队伍成长的标杆。

再次,竞赛过程是促进学校内涵建设的提升过程。

只要参赛,学校就一定会在不同程度上加快内涵建设步伐。全市性竞赛等于晒学校家底、比学校实力,正是这种形式能有效地促进院校在竞赛目标、任务的指引下进行并加强内涵建设。从参赛人数的变化和结果看,用竞赛方式推动专业团队及教师个体专业化水平发展、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理念被普遍认同,促进学校内涵建设的主体教育价值观迅速获得普及。

篇8

2016 年 11月 26 日,以“大融合,大未来”为主题,第十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于厦门召开。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作为医疗健康领域发展的长期推动者受邀参与了此次活动。在“大融合、大协同、大平台”分论坛上,英特尔同与会嘉宾分享了前沿技术与医疗行业融合的新趋势、新实践;并携手产业伙伴共同宣布“联合创新实验室”成立,旨在凝聚业界力量,共促医疗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落地。

目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已经快速渗透到临床服务中,重新定义了医院的管理和运营;同时,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也在为医疗行业的发展带来新契机。医院传统的经营和服务模式正面临变轨。会议期间,英特尔联合18家成员单位宣布“联合创新实验室”成立。实验室汇聚了包括医疗机构、科研机构、技术公司和科研服务公司在内的多方力量,旨在推动技术试点和科研工作,加快行业发展路线和标准制定,加速大数据、医疗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大健康领域的落地。

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理事长孔德兴分享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甲状腺疾病筛查、干预和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依托英特尔至强平台,我们针对甲状腺超声影像数据的特点对算法进行了改进和优化,并利用所获得的大样本对计算机进行训练,经与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联合测试,其诊断准确率可达85%以上。我们期待,这项应用在未来可以拓展至更多领域”。

一直以来,英特尔都在挖掘计算的潜能,并驱动相应解决方案的开发和应用,作为“联合创新实验室”的成员单位,英特尔将继续发挥其对行业的洞察和技术领先优势,推动相关项目的发展,不断促进医疗云、大数据、物联网、特别是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开发和实施。

“在近期的人工智能战略中,英特尔宣布将通过一系列从前端到数据中心的全新产品、技术及相关投资计划拓展人工智能的发展空间,加快发展速度,突破性能瓶颈,实现技术大众化及社会效益最大化”,英特尔医疗与生命科学集团亚太总经理李亚东表示:“英特尔希望推动中国融入人工智能时代,在加速人工智能和医疗行业融合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将同产业伙伴一道加速技术创新和应用进程,使人工智能更快的惠及大众。”

篇9

2004年,根据教育部等国家部委《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规范校办企业管理体制试点指导意见》及江苏省六厅局《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企业体制改革的意见》文件精神,参照清华大学等兄弟高校的做法,南京大学发文对学校原有的产业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原科技与产业处撤销,成立了科技处和南大资产经营公司,原科技与产业处的产业管理监督职能由南大资产经营公司承担。自此,由南京大学对公司章程规定的5项特别重要事项行使出资人职责,董事会对公司章程规定的13项“三重一大”(重大决策、重大投资、重要人事安排、大额资金使用)事项进行集体决策,监事会对公司财务、董事会及经营管理层进行监督,南大资产经营公司对持股企业进行股权管理的现代企业管理架构正式形成,正式拉开了南京大学科技产业规范化管理的序幕。南大资产经营公司成立4年以来,加强了对学校经营性资产规范管理,逐步建立起了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为学校科技产业的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突出重点,规范管理

规范人事管理

做好事企人员的分离,理顺旧体制下各类就业人员的劳动关系,真正实现“谁用人、谁负责”的新型劳动关系,是高校产业规范建设的难点和重点。做好这项工作需要高校人事部门和资产经营公司通力配合,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逐一对企业员工的劳动关系和旧的编制状况予以确认,即对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编制条件下的各类聘用制、合同制人员的事业和企业编制身份予以确认。

规范股权管理

1 严格董事监事选派程序,实行董事会前请示制度和董事监事定期报告制度。校级领导一律不得兼任南大资产经营公司直接、间接持股企业的董事、监事。实行董事会前请示制度。实行董事、监事定期报告制度。建立健全董事、监事奖惩机制。

2 规范经营者选聘管理,强化经营者绩效考核奖惩。南大资产经营公司全资国有企业的经营层正职、副职(含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技术总监、财务总监等,下同),经南大资产经营公司总经理办公会议提出聘免建议后提交董事会批准,由南大资产经营公司行文聘免;南大资产经营公司法人独资公司的经营层正职、副职,经南大资产经营公司总经理办公会议提出聘免建议并提请该公司董事会审议、聘免;南大资产经营公司绝对及相对控股公司的经营层正职、副职,经南大资产经营公司总经理办公会议提出聘免建议并通过选派的董事予以贯彻。

3 对南大资产经营公司全资国有企业一次性达到50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产权收购、股权投资等重大投资、大额资金使用、借贷、对外担保、抵押,实行由南大资产经营公司审批管理。对南大资产经营公司法人独资公司、绝对及相对控股公司一次性达到50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产权收购、股权投资等重大投资、大额资金使用、借贷、对外担保、抵押,实行报送南大资产经营公司备案管理。

4 南大资产经营公司全资国有企业经审计后的年度税后利润分配方案,经企业经营层办公会议拟定,报南大资产经营公司批准。南大资产经营公司法人独资公司经审计后的年度税后利润分配方案,经该公司董事会拟定。报南大资产经营公司批准。南大资产经营公司绝对及相对控股公司经审计后的年度税后利润分配方案,经该公司董事会审议、股东会批准,报南大资产经营公司备案。

5 建立健全国有资产投入、退出机制,促进国有产权合理流动。根据实际情况,南大资产经营公司应择机适时转让所持部分或全部国有股权,收回资金,用于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再投入,形成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南大资产经营公司所持国有股权的转让,按规定履行国有产权评估及备案、转让审批、挂牌交易等各项手续。

6 南大资产经营公司全资国有企业、法人独资公司、绝对及相对控股公司,应按月(次月15日前)报送真实完整的月度会计报表。南大资产经营公司参股公司,应按季(季后次月15日前)报送真实完整的季度会计报表。南大资产经营公司投资企业,应于次年首月25日前(上市公司于公告次日)报送经中介机构审计的、真实完整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

7 拟对南大资产经营公司全资国有企业、法人独资公司、绝对及相对控股公司试行会计委派制,由南大资产经营公司依法依被委派企业章程委派合适的财会人员出任其财务负责人或会计人员。

8 南大资产经营公司原则上不与学校之间发生重大关联交易、资金拆借、互相担保等经济行为。南大资产经营公司不得为其非控股企业的贷款提供经济担保;为其持股超过51%的控股企业贷款提供经济担保的,担保总量不得超过南大资产经营公司净资产的50%。

规范冠名管理

大学校名和学校标志性建筑物应当作为学校的无形资产归资产经营公司统一管理,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结合学校产业实际情况,出台了《南京大学关于企业冠用校名管理的暂行规定》,在企业冠用校名管理上,实行严格控制,规范管理。

设立“防火墙”,健全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

建立理性的投资决策机制

南大资产经营公司组建后,规范了学校对外投资方式,学校不再作为投资主体直接进行对外投资,凡以学校的有形、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新办企业,一律由南大资产经营公司作为投资主体规范出资、持股,即先由学校对南大资产经营公司增资,再由南大资产经营公司对投资企业出资、持股。学校对南大资产经营公司增资、南大资产经营公司对外投资,均按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履行国有资产评估及备案、投资审批、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审批、产权登记等各项手续。

学校院、系、所、处、室等内设机构不存在直接对外投资的情况,保留的原院、系、所、处、室管企业均已划转到资产经营公司,不保留的原院、系、所、处、室管企业则予以关停。

学校对企业一律不予经济担保。资产经营公司章程已对为所出资企业提供担保作出了明确、严格和有保障措施的规定。

逐步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

南大资产经营公司在校级领导持股、兼职管理上,严格按国家及主管部门规定执行。规定除作为技术完成人外的校级领导,一律不得通过奖励性渠道持有企业股权;所有校级领导一律不得出资持有企业股权,一律不得在南大资产经营公司持股企业中兼任职务。

资产经营公司已实行财务报表规范合并制度。正在对南大资产经营公司全资国有企业、法人独资公司、绝对及相对控股公司试行会计委派制,由南大资产经营公司依法依被委派企业童程委派合适的财会人员出任其财务负责人或会计人员。对企业绩效考核、风险预警控制机制正在研究、建立之中。

深化改革,创新发展

理念创新是前提

高校创办企业是适应我国国情,实现教育、科技、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对知识创新、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有重要作用。发展高校科技产业决不是权宜之计,对于强化高校在地方和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提升学校的竞争力、扩大高校的知名度有着重大意义。只有更新观念,不断增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放弃过去那种重科研、轻转化的思想,提高市场意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才能把高校科技产业放在与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看待,保证科技产业持续发展。作为代表学校行使管理职能的高校经营资产经营公司,“理念创新”更为重要。

科技创新是关键

篇10

一是要认真开展行业调研,摸清行业底数。就是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餐饮业等进行广泛调研,摸清餐饮行业数量及分布,充分掌握餐饮餐具消毒、原材料购进、贮藏等关键控制点情况。认真开展保健食品、化妆品生产经营企业调研,掌握违法添加禁用物质、违法宣传及标签标识是否规范等动态情况,重视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评价和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完善监督工作制度,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开展安全评价工作。

二是要切实把好许可准入关口。就是要认真组织从事食品安全监管的人员深入学习、掌握和运用现有的食品安全、保健食品和化妆品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审批程序和相关制度,熟悉审批工作流程,细化各岗位责任人的审批权限,落实岗位责任。逐步提高餐饮业、食堂开办门槛,把好入口关,对于达不到要求的企业不予发放食品卫生许可证,对不符合要求发证的要坚决予以清理整顿。

三是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就是要以餐饮业和学校食堂为重点,进一步组织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和再评估。从规范入手,把住源头,加强对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管理规范落实情况的监督和指导,使《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餐饮业食品索证管理规定》等规章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通过索证索票制度,严把食品原料关,实现原料来源有保障、可追溯;通过监督检查卫生规范的落实,严把餐饮加工关键环节安全控制关,防范细菌性和化学性等食物中毒。

四是要认真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就是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学校食堂与建筑工地食堂、餐饮业操作间与餐具消毒、季节性高风险食品、无证经营等高风险领域和品种进行专项整治,力争通过一次整治,建立一套制度,规范一个行业。积极探索建立保健食品、化妆品稽查监管制度,监督保健食品、化妆品生产经营企业管理规范,检查保健食品是否违法添加药物及标签标识是否规范,检查化妆品是否违法添加禁用物质及标签标识是否规范。同时,针对在保健食品、化妆品中违法添加非法物质、违法宣传、标签标识不规范的状况,适时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违法行为,肃清市场环境,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