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与健康的解读范文

时间:2023-12-05 18:06: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营养与健康的解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营养与健康的解读

篇1

【新闻背景】

2012年8月13日,卫生部消息称,《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预包装食品应当在标签上强制标示四种营养成分和能量(“4+1”)含量值及其占营养素参考值(NRV)百分比。“4”是指核心营养素,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1”是指能量。如食品配料含有或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氢化和(或)部分氢化油脂,应当标示反式脂肪(酸)含量。本标准还对其他营养成分标示、营养声称和营养成分功能声称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吃得健康,从购买开始】

购买行为与健康密切相关

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从吃好向吃得健康转变。可是如何才能吃得更加营养与健康呢?针对这个问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马冠生的回答是:食物的营养与健康应当从购买开始。

“在选择食品的时候,成年人往往会以自己的口味为喜好,家长往往会以孩子的口味为喜好,买回不少不健康的食品。为了不浪费,大家往往会将不健康的食品全部吃下。因此,想要吃得健康,控制购买这个源头非常重要。”马冠生举例称,他们曾经对比过营养状况好的孩子和营养状况不好的孩子家庭的食物购买情况。对比后发现,营养状况好的孩子,其家庭购买食物种类非常丰富,食物搭配也合理。相反,营养状况不好的孩子,其家庭购买食物种类较为单一,食物搭配也很单调。从这个调查可以看出,购买行为和选择行为与人们健康是密切相关的。

被忽视的“营养身份证”

2007年发表在国际医学权威期刊《新英格兰杂志》上的数据显示,中国有1200万的肥胖儿童,占全球肥胖儿的8%,其中很多都与不健康的饮食方式有关。孩子爱吃零食,只要想吃,家长就给买,但你可曾耐心地看看包装袋上的“营养成分表”,一袋巧克力夹心饼干的能量就高达3000千焦,相当于每天需要量的36%,再喝一杯含糖饮料,能量摄入就会更多,加上身体活动少,长期下去,孩子必然会超重肥胖。

再比如高血压患者或潜在高危人群,需要对盐的摄入量进行控制,可是大多数人都不会理睬食品包装上钠的含量。譬如一包方便面的钠含量有时甚至超过了一个成年人一天的最高参考值,但很多患者浑然不知,照食不误;又如超重肥胖者,需要控制脂肪的摄入,但拿起像薯片这样油脂含量十分惊人的零食时,却忘记了看看它的脂肪含量;还有很多糖尿病人,以为产品上写着无糖食品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可事实上,大部分“无糖”食品并非完全不含糖。

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居民膳食中盐、脂肪、能量摄入偏高,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营养标签作为食品“营养身份证”,上面强制标示的“1+4”,都向消费者传达着食品的营养特性和信息,是消费者选择健康食品的有效工具。

“食品营养标签既可以帮助我们做出合理的膳食选择,减少饱和脂肪、胆固醇和钠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同时也是预防膳食相关慢性病的良好手段。”马冠生强烈呼吁人们养成阅读食物营养标签的好习惯,通过它来合理地选择食物,保证自己与家人的健康。

超链接

国外食品营养标签标示

美国:营养标签采用的“食品单位”都是最符合人们生活习惯的量度单位,如一杯、一勺等。该单位后面也标注了精确的公制单位,如“克”,目的就是为了直观,也方便人们与类似产品进行比较。

英国:为了让消费者更能看懂营养标签,英国推广了“交通灯标签”,即在食物包装的正面以红、黄、绿三色标志来显示食物中含有的特定营养素的含量的高、中或低等级。

澳洲和部分欧洲国家:推行了“营养素度量法”,即由专业第三方机构根据不同人群的营养需要先制定出营养成分组合模式,比如健康食品、低脂食品、低钠食品等,只有当食物符合这一模式,才可做出相应的营养标签,方便消费者选购。

【看懂标签并不难】

【生活案例】

“以前经常在牛奶上看到这个标签,刚注意到速冻饺子的外包装上也标了营养成分。”消费者周女士在某超市拿起一袋速冻水饺,仔细查看:水饺的外包装上不仅标注了配料明细、致敏原信息,还有一个“营养成分表”,标注了每100克水饺中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的含量。

周女士告诉记者,以前她买吃的基本只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这营养成分表挺详细,可我看不懂。这上面写着能量‘946千焦’,还有这个百分比的数字是什么意思啊?”另一位选购牛奶的顾客也表示,虽然早就注意到包装上的“营养标签”,但感觉专业性比较强,“看不懂,又怎么来利用它指导我合理饮食呢?”

买食品看品牌、看口味、看生产日期都容易理解,但对于并不是专业人士的普通消费者来说,一些似曾相识的营养素名词配上一些摸不着边际的数值究竟意味着什么?营养标签究竟应该怎么看才能有助于作出合理膳食的选择?现在,就请专家为我们释疑。

专家解读1:

什么是预包装食品与“4+1”

大连市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王兴国介绍说,按照《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规定,从今年1月1日起,直接提供给消费者的预包装食品应当在标签上强制标示四种营养成分和能量“4+1”含量值,其中“4”是指核心营养素,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1”是指能量。另外,可选项目还涵盖了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糖、膳食纤维、各类维生素、叶酸、磷、钾、锌、碘、钙等营养素。

“这里大家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就是什么叫预包装食品。所谓预包装食品就是指预先定量包装好、或装入容器中、向消费者直接提供的食品,比如汽水、薯片、蛋黄派、糖果、酱油、面酱等,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接触到。”王兴国继续解释说,在预包装食品强制标示的4大核心营养素中,前三者是产能营养素。人体有较明确的摄入量,摄入过少会引起营养不良,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摄入过量则可导致肥胖和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生。另外我国是高盐饮食的国家,钠离子摄入过量可能会导致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至于标示中的能量,则是指食品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等产能营养素在人体代谢产生的能量总和,也就是吃下这种食品会在人体中产生多少能量。

专家解读二:

手把手教你看懂营养标签

接下来,王兴国以某品牌饼干的营养成分表为例,教我们如何看懂标签,甄别健康食品。

Step1:弄清每项内容代表啥

首先,我们来看,表中“每100克含量”一项标注的是该食品中能量和营养素的绝对含量。即每100克该种饼干提供能量2031千焦、蛋白质8.0克、脂肪21.6克、碳水化合物62.9克和钠518毫克。有些产品营养成分的绝对含量不是以100克计算的,而是以“每袋”、“每罐”、“每粒”或“每15克”计算的,大家要注意这一点。

也许有的消费者会说,我光知道食品的四大营养素和能量的具体含量也不够呀,还得知道自己每天能吃多少才有意义呀!这时候,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NRV%)就起作用了。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NRV%)是用于比较食品营养成分含量高低的参考值,大致可以理解为成人每天能量和营养素的合理摄入量。在《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附录中,标明了成年人每天所需的基本能量和四大营养素摄入量的最高参考值,能量是8400千焦、蛋白质是60克、脂肪是不超过60克、碳水化合物是300克、钠是2000毫克。我们看看该饼干,该饼干每100克提供能量2031千焦,它达到能量NRV(8400千焦)的24%【2031÷8400×100%=24%】;提供蛋白质8.0克,达到蛋白质NRV(60克)的13%【8.0÷60×100%=13%】;提供脂肪21.6克,达到脂肪NRV(60克)的36%【21.6÷60×100%=36%】;提供碳水化合物62.9克,达到碳水化合物NRV(300克)的21%【62.9÷300×100%=21%】;提供钠518毫克,达到钠NRV(2000毫克)的26%【518÷2000×100%=26%】。其他营养素的相对含量(NRV%)也用同样的方法计算。

可以说,营养素参考值是营养素摄入量的一把标尺。比如一块100克的巧克力脂肪含量为33克,它的营养素参考值是50%,也就是说你吃两块这种巧克力,脂肪摄入量就达到你当日所需了。再比如,某品牌桶装红烧牛肉面,营养成分表上标明每100克中含钠1990毫克,占到每日营养素参考值的99%,而该产品面饼加上配料的重量已超过100克,也就是说,一天吃一包该产品,所摄入的钠就已经超标。

Step2:做好五“看”

一看能量

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甄别自己选购的食品健不健康呢?以上述饼干产品营养成分表为例,首先看能量,100克该种饼干含有能量2031千焦,即484千卡,它达到了能量营养素参考值的24%,大约是四分之一。能量达到四分之一是什么概念呢?一般地,一顿饭的能量也不过占能量参考值的三分之一而已。可见,该饼干是高能量食品,减肥人群、孕妇都不可过多食用。

二看蛋白质

100克该饼干含有蛋白质8.0克,达到蛋白质营养素参考值的13%,大约是八分之一。吃100克饼干获得的蛋白质仅相当于参考值的八分之一。八分之一是什么概念呢?它只相当于能量NRV%(四分之一)的一半。也就是说,吃100克该饼干,可以获得较多的能量和较少的蛋白质,两者相差甚多,所以该饼干营养价值较低。

某种包装食品的营养价值是高还是低,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个比较专业的评判方法——蛋白质质量指数(INQ),即用某食品蛋白质的NRV%除以能量的NRV%。以上述饼干为例,其蛋白质INQ=13%÷24%=0.54。一般认为,如果蛋白质INQ≥1,就可以认为它是高蛋白食品,营养价值较高;如果蛋白质INQ<1,则认为它蛋白质不多,INQ越小,则其营养价值越低。该饼干蛋白质INQ仅为0.54,是典型的高能量低蛋白食品,营养价值偏低,不可多食。

三看脂肪

100克该饼干含有脂肪21.6克,达到脂肪营养素参考值的36%,即超过每日脂肪合理摄入量的三分之一。可见该饼干的脂肪含量是相当高的。与蛋白质不同,脂肪含量高是坏事不是好事。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脂肪基本上都是人为添加进来的。因为小麦粉中天然的脂肪含量是非常低的,每100克小麦粉中的天然脂肪仅为1克左右。而该饼干中的脂肪含量高达21.6克。该饼干添加的脂肪为氢化植物油,含有反式脂肪酸。

四看碳水化合物

100克该饼干含有碳水化合物62.9克,达到碳水化合物营养素参考值的21%。这一数值与大多数主食类(高碳水化合物)食物相仿,说明该饼干应作为主食食用。

从该饼干的配料表可以发现,除小麦粉之外,还添加了白砂糖、麦芽糖浆等糖类,可能会影响餐后血糖。

五看钠

最后看钠,100克该饼干含有钠518毫克,相当于1.3克食盐(食盐中钠含量约为40%)。100克饼干钠含量达到钠营养素参考值的26%,超过每日钠合理摄入量的四分之一,也超过该饼干能量的NRV%(24%),属于高钠食品。因此,该饼干不适合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及孕妇食用,或仅能食用极少量。

专家解读三:

营养标签不仅仅是营养成分表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也许营养成分表是最为直观的营养标签,不过,事实上,营养标签可不仅仅只有营养成分表这一项。

据专家介绍,营养标签包括营养成分、营养声称和营养知识指南。营养声称,包括营养素含量声称、含量比较声称、营养属性声称。其中,营养素含量声称指能量或者某营养素含量“高”、“富含”、“低”、“无”等的声称;含量比较声称是指能量或者某营养素与基准食物或者参考数值相比“减少”或“增多”的声称;而营养属性声称,是指食品原料特性的声称,如“强化”、“增加”、“天然来源”、“纯果汁”的食品等。

至于营养知识指南,是指食品营养标签中对某营养素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作用的声称。新标准规定,营养标签上标示的营养知识指南应当科学、准确、通俗易懂。符合《营养声称和营养知识指南准则》的要求,不得暗示或声称营养素防止或治疗疾病的作用,不得宣传产品功能。

专家解读四:

高钙、无糖,各个都有标准

以往“高钙”“低脂肪”等关于营养成分含量声称的食品比较随意,国家也没有明确的标准。但现在有法可依了,新国标中明确对营养成分含量声称的要求和条件进行规定,而且非常详细,如蛋白有高蛋白、低蛋白以及正常蛋白,钠可分为低、极低和无。同时产品要在标签中声称某营养素高或低,则产品中该营养素的含量一定要大于或者小于一定的值。

譬如某种食品要标示其“低能量”,对固体来说,每100克能量含量应小于170千焦,如果是饮料等液体食品,每100毫升的能量则应小于80千焦;如果是高蛋白或富含蛋白质的产品,每100克中蛋白质含量应大于20%,或每100毫升中含量大于10%;如果声称是无糖食品,必须符合100克或100毫升中碳水化合物含量≤0.5克的条件,而低糖则应≤5克;如果要声称是低盐食品,每100克或100毫升中钠含量应≤120毫克。

再比如,某奶粉声称是高钙奶粉,营养成分表中,除了标注“1+4”以外,还必须标出钙的含量,且钙的NRV%应该≥30%,而对于高钙牛奶来说,钙的NRV%应该≥15%;若是高膳食纤维的饼干,其膳食纤维则应≥6克/100克。

专家解读五:

反式脂肪酸有了标示

目前,反式脂肪(酸)对国民的不良影响依旧比较严重。反式脂肪(酸)不容易被人体吸收也不容易被代谢,很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所以要控制其在食品中含量。新国标要求食品中含有了氢化或部分氢化油脂时,必须把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和所占百分比标记清楚,不得再含糊其辞或不提该成分。食品营养标签中标示的数值,国家没有指定实验室进行分析检验,企业可自行检测,也可委托有资质的检验机构完成。此外,还可通过食物成分计算来获得,但食品企业必须对营养标签的真实性负责。

专家解读六:

过敏人群要关注致敏物提示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中列举了八类可能引发过敏的产品,即含有麸质的谷物及其制品(如小麦、黑麦、大麦等)、甲壳纲类动物及其制品(如虾、龙虾、蟹等)、鱼类及其制品、蛋类及其制品、花生及其制品、大豆及其制品、乳及其乳制品(包括乳糖)、坚果及其果仁类制品。明确提出,如果在加工过程中可能带入上述食品或制品,宜在配料表中使用容易辨识的名称,或在邻近位置加以提示。

“标注出致敏物和过敏原是很重要的。”皮肤科专家称,从平常的门诊接诊的情况来看,不少患者对食物过敏。营养标签提倡标注致敏物,企业标注出来之后,过敏性体质人群在选购的时候就可以多加注意。

专家解读七:

配料表、保质期也要认真看

配料表:按含量多少排序

专家提示,除了关注营养标签,食品配料表、保质期也要主动看、学会看。一种食品是否有营养,是否对人体有益,制作原料很重要。《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中明确规定:各种配料必须按加入量的递减顺序一一排列,即含量最多的排在第一位,最少的则排在最后。由此,消费者可判断其营养价值及是否适合自己。

配料表还有一个妙用,就是揪出名不副实的食品。比如某种橙汁的配料表:水、食用香精、维生素C,完全不见橙汁或浓缩橙汁的影子,说明它是调制的果味饮料,并不是真正的橙汁。

再比如,某水果牛奶饮品的配料中标注:水、复原牛乳(水、全脂乳粉)、白砂糖、食品添加剂、浓缩苹果汁、食用香精、牛磺酸、葡萄糖酸锌、维生素E、烟酸胺。说明这款饮料以水为主,水果成分还不及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多。

保质期:选食品“年龄”小的

现在买袋装食品,很多人都会看生产日期、保质期,如果没过期就往购物车里装。但在挑选食品时,商家有时会把“年龄”大的食品放在外层容易拿的地方,而“年龄”小的放在里面。虽然都在保质期内,食物仍具有安全性和相应的口感,但随着时间延长,营养成分或保健成分会有不同程度降低。

购买时,我们不妨多拿几件,比较其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选择“年龄”小的产品。另外,买回来后还应根据标注的保存条件来存放食物。比如是冷藏还是冷冻,保存温度是多少,是否需要干燥避光、阴凉保存等。就拿酸奶来说,如果标注它的保质期是14天,即便在冰箱中存放,其中的乳酸菌等活菌数量都在不断降低。最好能够选择生产日期最近的,比如“年龄”在1、2天的酸奶。食用植物油也一样,应该尽量选择距出厂时间近的产品。

【小标签,防大病】

按标签挑食品,预防慢性病

慢性病,重在防。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肥胖及癌症等慢性病与高脂肪、低果蔬、低膳食纤维摄入等饮食方式密切相关。调查显示,中国现有超过2亿高血压患者,1.2亿肥胖患者,9700万糖尿病患者,3300万高胆固醇患者,因慢性病死亡占居民总死亡的构成已经上升至85%。国家营养调查表明,我国居民既有营养不足,也有营养过剩的问题,特别是脂肪、钠(食盐)、胆固醇的摄入较高,这是引发慢性病的主要因素。

“食品标签上,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含量为必须标注内容,内容的设定与我国慢性病发生率有密切的关系。”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所研究员杨月欣解释说,“其中能量与肥胖有关,钠与高血压有关,脂肪与心血管疾病有关,而蛋白质则是一个基本的营养素。如果人们按照营养标签选购食品,就可以有效地减少脂肪、钠的摄入,对健康十分有益”。

要想准确运用营养标签,首先要知道自身每日所需营养成分。专家提示,人们可以在网上搜索“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日摄入量”,依据自己年龄、性别了解自己每日所需各类营养成分的量,然后再根据食品营养标签挑选合适的食品。虽然先看营养表再买食品的做法会让部分消费者觉得有些麻烦,但是只要养成习惯,这种行为就能成为方便、快捷、合理控制饮食的途径之一。

哪些人更要关注营养标签?

肥胖是许多慢性病的基础,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患者多数体重超重甚至肥胖。这部分人群在购买食品时,要多关注营养标签提供的各类营养素含量,根据自己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食品。

1.高血压患者:需控制每天盐的摄入量低于5克,应选择钠NRV百分比低的食品和饮料;2.糖尿病患者:一般碳水化合物中糖分相对较高,患者应限制摄入碳水化合物NRV百分比高的食品和饮料;3.肥胖者:应严格控制能量的摄入,选择能量NRV百分比低的食品和饮料。

另外,青少年处于发育期,对蛋白质和能量等需求旺盛,应选蛋白质和能量NRV百分比较高的食品和饮料。

篇2

方便面32小时不消化系误读

方便面是老百姓最常食用的一种方便食品,也是涉及谣言最多的食品,其中“方便面食用32小时仍不消化”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条。据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沈群教授介绍,32小时不消化这一说法,只是美国科学家早年间为研究加工食品的消化过程而做的实验,后经错误解读而广泛传播,实则毫无严谨的科学依据。

据沈群介绍,2011年,一个美国科学家通过胶囊内镜的方式拍摄了“加工食品”与“无添加物食品”被吃进肚子里的情况对比,结果发现手工拉面在32小时后已经完全被消化,方便面则仍保有残余,尚未完全消化。这个初衷本为观察食品消化过程的实验,最后被部分人群解读为方便面不好消化,有害健康。

科学家在对生的小米粉和生的小麦粉的研究实验中发现,其中的快消化淀粉仅需20分钟就可在人体内消化,而慢消化淀粉则需用2小时消化,并且经加热过的小米粉以及小麦粉消化速度增快。

“然而,实验中有所区别的是,小米粉的体外淀粉消化率明显低于小麦粉,这说明不同的食物消化率也是不同的,食物的成分会直接影响消化率。”沈群认为,不同的食物加工方式也会影响到淀粉的消化率。

“方便面32小时还不能完全消化”是对原拍摄影像的错误解读,而方便面是工业化食品的代表之一,所用的添加剂均符合国家标准,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其主要原料和家庭自制的面条所用原料皆为一致。沈群建议,人们在吃方便面的时候要注重营养搭配,“因为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好的膳食搭配。”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用数据支持了这一观点:方便面是中国食品工业中安全水平令人放心的品类,2015到2016年上半年抽查中,其合格率均在99%以上。

食品添加剂是为非法添加物背黑锅

食品添加剂在方便食品中广泛应用,但是在中国,食品添加剂往往被消费者视为有害健康的成分。网络上经常能够看到有关部门公布一些超量或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不合格食品名单,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关于食品添加剂危害的讨论,也就进一步导致了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认为,食品添加剂在中国被妖魔化了。“食品添加剂是为非法添加物背了黑锅,不科学的解读,以及企业误导性的宣传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其实《食品安全法》中对食品添加剂有明确的解释,它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和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目前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000多种,并规定有适用范围和使用限量。

孙宝国表示,食品添加剂是人类的伟大发明,人类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历史悠久。在以前,食品添加剂有很多人们熟知的称谓,比如小苏打,石膏、明矾等。而如今,企业打出了种种“无添加”的噱头,让消费者错误地将食品添加剂视为洪水猛兽。

“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产业。”孙宝国说,食品添加剂不仅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美味,也为现代食品产业发展带来诸多便利,而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仅可以改善食品品质,更可以保障食品安全,促进食品创新,这是当下食品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棕榈油是安全、营养的食用油脂

一直以来,方便面的油料问题也是流传甚广的谣言之一。谣言称用在方便面中的棕榈油在植物油中品质最差,长期食用会造成人体血清饱和脂肪酸摄入过量,导致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不利于人体健康。

河南工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谷克仁对此表示,棕榈油的饱和脂肪酸相对较高,有很好的煎炸稳定性、氧化稳定性。国家标准规定,食用煎炸油的酸价不超过5%,一些企业的指标远远小于这一标准。通过交叉实验发现,棕榈油和橄榄油对人体血脂的影响没有差异,换句话说,一定程度上棕榈油和橄榄油对人体血脂的调节作用是相同的,国外的很多研究数据也与实验结果相同。

目前,棕榈油是世界油脂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油脂总产量中的比例超过30%。谷克仁提供的一项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棕榈油用于食品消费和总量消费都排到世界第三。而今年,棕榈油已经超越菜籽油,成为我国第二大食用油。

篇3

人工喂养能做到与母乳喂养一样吗?同样也能给宝宝健康的未来吗?这是许多新妈妈的疑问。怎样做才能让宝宝更加健康的成长?如何才不会因为缺少母乳而留下缺憾?

每年的8月1日至7日为世界母乳喂养周,我们把视角对准无法接受母乳喂养的宝宝,一起探讨科学的喂养方式,让人工喂养和母乳喂养缩短距离。

科学喂养,宝宝同样健康

如果不得已选择了人工喂养的母亲也不必内疚。因为妈妈不安的心情必然会影响孩子。这种影响不仅仅是表现在吃奶上,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只要注重科学喂养,重视情感投入,一样也可以哺育出健康、可爱的宝宝。

缺奶妈妈的担心

担心1:牛奶到底比母乳差了什么?

专家解读:

从蛋白质成分看,牛奶的蛋白质绝大部分是酪蛋白,它在胃中遇到凝乳酶形成较硬的凝乳,不易被消化吸收。而人乳中的蛋白质60%是乳白蛋白,在胃中形成软的絮状凝乳,容易接收消化酶的作用,能较快地从胃进入小肠,较好地被消化吸收。

从脂肪成分来看,人乳中脂肪以不饱和脂肪酸较多,比牛奶中饱和脂肪酸容易被利用;而且人乳中的脂肪有95%可在婴儿体内储存;牛奶中脂肪在婴儿体内存留率为6]%。

从乳糖含量来看,人奶中乳糖含量比牛奶中的高。乳糖对婴儿很重要,它不仅对神经功能的形成,对皮肤、肌腱、骨骼、软骨的发育都有好处,而且有助于钙的吸收,有利于氨基酸和氮的吸收和存留。人奶中所含的维生素,如B(硫胺素),C(抗坏血酸),可以完全供给婴儿。牛奶中虽也含有这些维生素,但经加热消毒后,有一部分被破坏了。

担心2:怎么弥补奶粉与母乳差别的缺憾?

专家解读:

实际上,现在的奶粉都接近于母乳,母乳化的奶粉中含有和母乳相似的营养物质,科学喂养,宝宝同样健康,妈妈不要因为担心奶粉营养不全面而随意给3个月内的宝宝补充其他物质,这样会导致宝宝肠胃消化不良,反而起了副作用。4个月后,可根据专家的建议,适当给宝宝添加辅食。

担心3:是否人工喂养的宝宝更易生病?

专家解读:

人工喂养中宝宝更易生病这个原因,有些是人为造成的,比如在选择奶粉时,如果钙、镁、磷、铁、锌等比例不合适或含量少,会使宝宝缺乏微量元素,影响体质。再者,奶粉调配和使用奶具喂养过程中,会有很多感染机会,如果消毒不严或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使宝宝感染病菌,病毒而生病。

因此,在奶粉的选择上,妈妈要多费一些心思,可根据宝宝的吸收和生长情况,多与专家做沟通,选择对宝宝成长最有利的奶品。在喂养的过程中,注意清洁再清洁,科学再科学。

新妈妈的疑问

疑问1:进口奶粉要比国产奶粉好吗?

专家解读:

目前,国产奶粉在质量上与洋奶粉没什么差别,从配方奶粉的营养成分表上看,洋奶粉中所含有的各种高科技含量物质,如花生四烯酸(AA)、DHA、核苷酸、β-萝卜素等,国内名牌配方奶粉均有添加。科学喂养宝宝,是婴幼儿奶粉与母乳越接近越好,并不是越贵越好,越“洋”越好。

疑问2:选择奶粉时应该严格按照“段数”来喂养吗?

专家解读:

婴幼儿一般被划分为四个阶段:0~6个月、6~12个月、1~3岁、3~6岁,每个阶段的营养需求侧重点有所不同,还是应该科学的按照“段数”来选择。

6个月以下的婴儿生长快、胃口小,奶粉的脂肪、乳糖和蛋白质含量要高,应该使用婴儿配方奶:6~12个月的婴儿脂肪需求量略降低,但要求奶粉中要含有足够的铁,应该选择助长奶粉:9个月以后可以食用全牛奶。

疑问3:喝奶粉的宝宝容易生产敏感体质,喝母乳就不会,是吗?

专家解读:

母乳喂养的宝宝过敏发生率较低,母乳中含有一种低聚糖的营养成分(益生元),能降低宝宝发生过敏的风险。

喝奶粉的宝宝敏感体质相对较高,这是因为奶粉中含有大分子的异体牛奶蛋白质。妈妈可选用HA配方的婴儿奶粉。因为这种牛奶通过高科技的蛋白水解工艺,把高致敏性普通牛奶蛋白变成低致敏性的小分子蛋白,这样,就可以减少宝宝患过敏的风险。

新妈妈的提醒

提醒1:姿势要正确

喂养时,一定要让宝宝保持一个好,采用斜抱位、半卧位或坐位都可以,千万不可图省事而将孩子平放于床上喂养,小心喂出中耳炎。

因为婴儿肠胃发育不完善,加上进食难免吞进一些空气,故在喂养过程中或喂食后不久,常常会反胃,致使食道或胃里的食物返流入咽喉部、口腔或鼻腔中。婴儿的耳咽管比成人的要平、短,直、粗一些,这些被污染的返流物很容易通过这条管道侵入耳内,引起耳内黏膜发炎,出现发烧、耳痛、听力下降、耳道流脓等症状。

提醒2:适量补充水

母乳中水分充足,因此吃母乳的宝宝在6个月以前一般不必喂水,而人工喂养的宝宝则必须在两顿奶之间补充适量的水,一方面有利于宝宝对高脂蛋白的消化吸收,另一方面保持宝宝大便的通畅,防止消化功能紊乱。常常会有吃牛奶的宝宝出现便秘的情况,老人会说这是吃牛奶的宝宝“火”大,得多喂水,这是有道理的。另外,有时宝宝的啼哭不是因为饿,而是因为渴,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

提醒3:重视奶具消毒

许多妈妈不明白为什么喝奶粉的宝宝爱闹肚子,其中,奶具消毒是关键。

宝宝用的奶瓶,奶嘴必须每天消毒,先应分别洗净残留在上面的奶渍,之后高温蒸煮10分钟左右即可:配奶前必须先洗手,即便洗过手,在配奶过程中也要注意不要用手接触奶瓶内部和奶嘴,以免污染。奶具消毒至少应坚持到宝宝满1周岁。

情感喂养,和乳汁同样重要

有没有想到,有些人工喂养宝宝出现的身体、发育、成长问题,更多的不是来自奶粉喂养与母乳喂养的营养区别,而是在于奶粉喂养的同时忽视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

案例:曾有媒体报道,在国外某个育婴院(主要收养的是弃婴),因缺乏保育员,采用自动化喂奶,每到一定时间就往婴儿嘴里灌牛奶,而这些婴儿整天躺着,没有人抱,结果,这些婴儿变得表情呆滞,经常生病,出现了发育缓慢。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人工喂养的宝宝,对爱的需要与妈妈的乳汁同样重要。

母乳对于婴儿固然很重要,但与母爱相比,后者显得更为重要。当妈妈和宝宝在一起时,特别是在喂哺的时候,要注重给宝宝传递母爱、感情和关心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宝宝身心的发育和成长,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也是缩小人工喂养与母乳喂养的差别不可忽视的一点。如果你这样喂养宝宝

反正是用奶瓶喂奶,让宝宝躺在床上,抱着奶瓶自己喝。

纠正:喂牛奶时也要像喂母奶一样怀抱婴儿,不能图省事,把奶瓶往孩子嘴里一放就完事。这种做法,虽然宝宝有

物质营养摄入,但心理需求完全没有得到满足。婴儿躺在母亲的怀抱里,能接触到母亲温暖的肌肤,闻到母亲身上亲切的气味,能够再次听到早在宫内已熟悉的母亲心跳的节律,再加上母亲的动作和温柔的言语,这一切都能使婴儿感受到母爱,产生愉快的情绪,对婴儿的身心健康发育是很有好处的。

妈妈抱着宝宝,眼睛却看着电视,或在跟别人聊天。

纠正:婴儿在发育过程中,不但需要物质营养,也需要精神上的“营养”。人工喂养的宝宝更需要和妈妈情感的交流,妈妈专注的神情,微笑的表情,愉悦的情绪都会影响到宝宝的情绪和成长,能更有利于培养他与其他人的互动,有助于形成一个乐观、开朗的性格。

妈妈工作太忙,将宝宝放在老人哪里喂养,一心一意只在工作上。

纠正:老人喂养孩子的方式可能比较传统,尤其是在用奶瓶喂养时可能把注意力都放在孩子的进食上,而不很在意与婴儿的沟通。而且,母爱是不能替代的,妈妈即使没有办法时时守护在身边,也应该尽可能多与宝宝做情感沟通。

妈妈还应该怎么做

√平时要多抱抱孩子,亲亲孩子,这样能使孩子也像母乳喂养的孩子一样身心愉快,健康成长。所以,即使喂奶粉,也需要用情感。

√妈妈在喂宝宝母乳时,还应保持愉快的心情,这样才能将好的情绪通过母乳传输给宝宝,以助他接受到更多愉快的信息,有助于宝宝的成长。

√给宝宝更多的安全感,使之保持良好的情绪。宝宝情绪稳定才能睡眠好,觉醒与进食也容易形成规律,更有利于孩子神经精神发育。

有些喂养方式不可取

穿工作服喂奶:工作服上往往粘有很多肉眼看不见的病菌和其他有害物质。不仅要避免穿工作服喂养,如果外出刚回来,妈妈最好也要脱下外套,洗净双手后再喂奶。

躺着喂奶:躺着喂奶最容易导致宝宝吐奶。正确的方法是妈妈采取坐位,将只脚踩在稍高处,抱好宝宝喂哺。

一边喂一边逗:有的妈妈喂奶时为了让孩子高兴多吃点,会故意哄逗孩子。但要注意,如果孩子被逗笑,可能导致奶汁误入气管,引起呛奶甚至诱发肺炎。

浓妆喂奶:妈妈的体味对于孩子有特殊的吸引力,但浓妆艳抹会掩盖妈妈的气味,而且还容易无意问让孩子接触甚至吃下一些化妆品。

人工喂养,弊端如何处理更易吐奶?

原因:人工喂养的婴儿吸的是橡皮奶嘴,奶嘴后部小而皮薄,婴儿嘴不易全部包住,吸奶时更容易同时吸入空气,随后因身体动作而造成空气往上跑,连带易将吸入的牛奶又推出喉部,产生吐奶。母乳喂养的婴儿因为吸奶时嘴唇含住母亲饱满的乳晕部分,不易同时吸入太多空气。

解决办法:

婴儿吸奶前将牛奶充满奶嘴,不留空气存留的空隙。

吸奶时奶瓶后部要略高于前部,使牛奶始终充满奶瓶前部,不留进空气的间隙。

喂奶时让婴儿专心吸奶,不要逗他笑或让他随意松开嘴。

喂奶后把婴儿竖起抱一会儿,轻轻拍拍婴儿的背部,使吸入腹中的空气跑出来。婴儿被竖起时,由于重力作用,腹中的奶液不会随空气往上溢出来。

更易腹泻?

原因:除母乳中含有可中和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泌型1gA,而牛奶和配方乳中因缺少无分泌型1gA外,腹泻与饮食卫生、食物污染、不耐受碳水化合物及对牛奶过敏等影响因素有密切关系。

解决办法:

避免婴儿噙着奶嘴睡觉这一不良习惯,以免造成污染而增加婴儿腹泻的几率。

无论是牛乳还是配方乳都应新鲜,如果一次没有吃完,最好倒掉,不要再给婴儿食用。

当宝宝发热时,应当减少牛奶及其他食物的量,以水代替以减少腹泻的发生。

避免从一开始就添加富含脂肪的辅食,如肉类、动物油脂等;含糖量过高的食品,如糕点、饼干等,防止婴儿肠道对这些食品中的单糖、双糖不耐受而引起腹泻。

更爱哭闹?

原因:人工喂养的宝宝更多的与奶瓶接触,而得到的母爱相对较少。国外有专家实验证明,同样是母乳,将母乳挤出用奶瓶喂养的宝宝和直接喂养的宝宝,在精神状态,哭闹程度、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相对要差,更何况完全吃不到母乳的宝宝呢?

解决办法:

最关键的还是妈妈无限的关爱和。喂养时母子之间的皮肤接触、视觉接触所得到的良好刺激,加上母乳中含有的促进婴儿神经精神发育的物质有关。

妈妈自身的乐观,积极情绪,以及整个家庭温馨、关爱的良好氛围。

人工喂养,妈妈易犯的四大错误

牛奶过浓:牛奶中的钠含量是人体的两倍,牛奶浓度越高含钠越多,易使婴儿血钠浓度升高,引起诸如便秘、血压上升甚至抽搐、昏迷等症状。长此以往会影响智力,故小宝宝吃牛奶需要稀释。

糖分过多:牛奶加糖,既可改善口感,又能纠正牛奶含糖低的缺陷,但不能加得过多。因为,过甜会降低婴儿对奶中钙质的吸收,削弱牛奶的营养价值,一般按每100毫升鲜奶加糖5-8克即够。另外,勿加红糖,因红糖含有较多的草酸,草酸可干扰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白糖则无此弊端,可放心用之。

喂养过量:合理掌握喂养量也很重要,一般按每公斤体重100-110毫升供给,一天的总量最好不要超过600毫升,超过部分可用豆浆、蔬菜或水果代替。

篇4

关键词:食物;颜色;营养

中图分类号:R15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0-165-01

五彩缤纷是大自然展示自己的方式,颜色是外在表象,我们可以通过颜色来解读食物内在健康信息。食物色素本身就是对人类非常有益的营养成份,包含在颜色下面的其它营养素更是博大精深。食物的色泽不同,则说明其所蕴藏的化学物质不同,因而对健康的影响也有差别。自然界的食物按照外表颜色的不同,通常分为:黑、红、绿、黄、白五类,五类食物给予人类的色彩感觉和营养价值各有不同,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人类丰富的膳食结构。

1.1 食物颜色与人类感觉

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红光可激发人的交感神经系统,而白光和蓝光则可刺激人的副交感神经系统,从而减轻神经紧张引起的疼痛。可见色彩对我们的身体有不可思议的帮助。

日本有家咖啡厅对30位顾客做了如下试验:让每人喝了完全相同的咖啡,只是杯子的颜色不同。然后,让每位品尝者写下 对自己喝的咖啡的评价。结果发现用红杯的人,90%感到咖啡味太浓;用咖啡色杯的人70%感到太浓;用黄色杯的60%感到浓淡刚好;用蓝杯的100%都觉得味道太淡。实验充分说明,即使同一种食物,颜色不同,给人造成的心理感觉大不相同。

色彩学家将各种颜色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如红色代表果实、热烈、鲜花、甘美、成熟,橙色代表甜美、愉悦、活跃、芳香、健康,黄色代表光明、希望、活跃、欢快、丰收,绿色代表安全、舒适、青春、新鲜、宁静,蓝色代表智慧、开朗、深邃、清爽、伤感,紫色代表温柔、高贵、豪华、悲哀、神秘,白色代表纯洁、洁净、冰雪、清晰、透明,黑色代表成熟、安宁、庄重、压抑、悲伤。

1.2食物的颜色与食欲的关系

食物的颜色直接影响人们对食品品质和新鲜度的判断,新鲜明快的颜色能带来美好的视觉享受,增强食欲;如红色使人感觉甜、滋养、新鲜、味浓;黄色使人感觉滋养、美味,绿色使人感觉新鲜。食品中营养素的种类和营养成分的多少又与其原料自身的色泽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天然食物的功效和营养价值与它们的颜色相关。传统意义上认为不同颜色的食物营养价值的高低依次排序如下:黑色食物、绿色食物、红色食物、黄色食物、白色食物。

1.3黑色食物

黑色食物能给人质朴、味浓、壮实的食欲感,研究表明,黑色食物含有17种氨基酸及铁、锌、硒、钼等十余种微量元素、维生素和亚油酸等营养素,具有促胃肠消化与增强造血功能、通便、补肺、提高免疫力和润泽肌肤、养颜乌发、抗衰老等作用;能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中风等严重疾病的发生率。

常见的黑色食物有:黑米、黑麦、紫米、黑乔麦、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紫菜、海带、黑桑椹、黑葡萄、黑松子、乌骨鸡等。

1.4红色食物

1999年,科学家对全世界的72项蕃茄红素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在其中35项研究中,蕃茄红素都大大降低了各种癌症的发病风险。提供最明显证据的有前列腺癌、肺癌和胃癌。其实,红色食品的益处远不止于此,红豆、甘薯等是优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的重要来源,可弥补大米白面中的营养缺失,经常食用可提高人体对主食中营养的利用率。红色食物中的主要营养素有花青素、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铁、部分氨基酸等。

常见的红色食品有:红豆、甘薯、蕃茄、红苹果、红枣、枸杞子、胡萝卜、杨梅、草莓、山楂等。

1.5黄色食物

黄色食物是高蛋白、低脂肪的食中佳品,最适宜伴有高脂血症的中、老年人食用。黄色源于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二者功效广泛而强大,在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维护皮肤健康等方面更可协同作用。黄色食物如玉米和香蕉等是很好的垃圾清理剂,因为玉米和香蕉有强化消化系统与肝脏的功能,同时还能清除血液中的毒素。德国营养保健协会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所有主食中,玉米的营养价值最高,保健作用最好。因为玉米中除了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外,还含有核黄素等营养物质。玉米含7种“抗衰剂”:钙、谷胱甘肽、维生素、镁、硒、VE和不饱和脂肪酸;玉米含有的黄体素、玉米黄质可以抵抗眼睛老化。多吃玉米还能抑制抗癌药物对人体的副作用,刺激大脑细胞,增强人的脑力和记忆力。

常见的黄色食物有:玉米、黄豆、胡萝卜,以及水果中的橘、橙、柑、柚等。

1.6绿色食物

自古以来,绿色的草本植物都被用作治疗的用途,足以证明绿色的确具有调和身体机能的功效。大部分蔬菜都拥有绿色的能量,可以维持人体的酸碱度,而且提供大量的纤维质,有助于清理肠胃。心理方面,绿色的食物可舒缓压力及头痛等相关的毛病,绿色蔬果中含有丰富的叶酸,而叶酸已被英美等国优生学家证实为防止胎儿神经管畸形(如无脑、脊柱分裂等)的“灵丹”之一。此外,绿色蔬菜也是享有“生命元素”称号的钙元素的最佳来源,其蕴藏量较通常认为的含钙“富矿”牛奶还要多,故吃“绿”被营养学家视为良好的补钙途径。

常见的绿色食物有:菠菜、花椰菜、芦笋、洋蓟、羽衣甘蓝、卷心菜、豆瓣菜、芽甘蓝、猕猴桃、绿茶等。

1.7 白色食物

白色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等10多种营养素,消化吸收后可维持生命和运动,但往往缺少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白色食品,特别是白色的水果蔬菜,大多具有清热、利水、清肠、排便、化痰等功效,而这些功效最重要的集中点,就是清洁身体,排废解毒。经常食用花菜、白萝卜这类十字科白色食品,有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预防癌症;燕麦大麦熬粥食用,能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治疗糖尿病,消除肥胖;白色食品如豆腐、牛奶、奶酪等还是钙质丰富的食物;各种蛋类以及牛奶制品等都是富含蛋白质的优秀食品代表;白米则是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品代表,它是饮食金字塔坚实根基的一部分,更是身体不可或缺的能量之源。

常见的白色食物有:大米、面粉、茭白、冬瓜、竹笋、白萝卜、花菜、豆腐、牛奶、奶酪等。

美国饮食协会发言人艾米・贾米森・帕特尼克・雷德说“ 一餐饭中色彩多一点,营养就会多一点”,从自然中汲取养分来保养我们的身体,不仅安全环保的,而且效果显著。食疗胜过药疗,色彩饮食,根据食物的颜色和功效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就能让你拥有健康的身体。

篇5

认识有机,有机食品贵得有道理

有机食品(Organic Food)也叫生态或生物食品等,有机食品是国际上对无污染天然食品比较统一的提法。有机食物是零污染的食物,即是不经过化肥、农药、除草剂等污染的食物,而且肥料必须用自然堆肥,凡是任何影响土壤品质的添加物,都不可使用。因此,有机食品是一类真正来自于自然、富营养、高品质和安全环保的生态食品。

有机食品贵在哪儿?

1.从常规生产到有机生产要有一个转换过程,时间至少24~36个月。

2.原料生产、加工生产都要进行有机认证,要支付认证费用。

3.不能施用化学肥料,要保证作物的营养物质,必须施用有机肥料,有机肥料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才能施用。

4.不能用人工合成的农药,病虫害防治是一个立体的综合性防治体系,其投入也要超过常规生产方式。

5.不能使用化学除草剂。如果使用化学除草剂,1人/天可除15亩土地的草,而人工除草,1人/天仅能除0.3亩,其功效是常规的1/50。

6.常规生产靠化肥、生长激素,可以加快作物的生长进程,缩短生长期。而有机生长顺其自然,其生长期长,自然增加了成本。

7.目前有机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化效应。

全面有机,健康从有机食品开始

有机食品来源于有机生产体系,在生产过程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农药、化肥、激素、饲料、添加剂、转基因。在储存、加工、运输过程中也是严格实行最小污染原则标准,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有追踪体系。有机食品被认为是目前最安全、最健康的食品。

食用有机食品的好处?

更加安全。有机食品在有机生产的理念下,所有生产及加工处理过程均只允许在有限制的情况下施用化学物质。因此,不用担心农药残留的问题。

更为健康。有机产品含有较多铁质、镁质、钙质等微量元素及维生素C,长期食用可以明显感觉免疫力增加,体质也会提升。

口感更好。有机食品不用化肥催熟,保持产品的天然成分,因此可保持食物的原来味道。

保护地球。有机耕作用传统自然的农法来施肥、防虫、除草等,不损害生态环境,更不会慢性污染土壤和水源,为“零”污染的未来出一份力。

5步帮您鉴别有机食品

第1步:到有机食品店或者正规超市购买,选购正规品牌。

第2步:注意包装上的有机认证标识

按照我国的相关规定,有机食品的包装上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标识,有机食品标识和有机认证标识。

第3步:注意包装袋上是否明确生产者相关信息

正规的有机蔬菜生产厂家会在每一份蔬菜上粘贴产品追溯码及产品相关信息。

第4步:用农残检测卡

目前市场上有检测机构研制出快速农药残留检测卡,如果农药残留超标则肯定不是有机蔬菜。

第5步:凭口感

并非所有有机种植的蔬菜与非有机种植的蔬菜在口感上有显著的差异,但在仔细比对之下,还是有相当的品种存在着显著差异。

解读有机奶

篇6

7月1曰上午,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随着人们对手奶营养价值认识的加深。乳制品发展很快,而酸奶本身固有的显著优点。使它在乳制品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酸奶

牛奶含有蛋白质、乳糖、钙质等物质。当在消毒的牛奶中加入发酵剂乳酸菌时,乳酸菌就会在适宜的温度30℃-40℃中大量繁殖,将牛奶中的乳糖分解成乳酸。随着乳酸的酸度不断增加,牛奶的性质逐渐发生变化,当乳酸的PH值为4.6时,酷蛋白就开始沉淀,凝结成酸牛奶。发酵完成后,牛奶就变成了酸奶。

酸奶的分类

从工艺上区别,酸奶分为搅拌型与凝固型,二者在口味上略有差异(凝固型酸奶口味更酸些),但营养价值没有区别。

从原料和添加物来分,酸奶主要分为纯酸奶、调味酸奶和果料酸奶三种(纯酸奶:只用牛奶或复原奶作为原料发酵而成;调味酸奶和果料酸奶:在牛奶或复原奶中加入食糖、调味剂或天然果料等辅料发酵而成)。目前以调味酸奶和果料酸奶为主。

从脂肪含量来看,则有全脂酸奶、低脂酸奶和脱脂酸奶之分。酸奶的营养成分(重量:100克)

专家解读五大问题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主治医生刘燕萍大夫解读

问题一:吃酸奶可以减肥吗?

希望减肥的人多喝酸奶是值得提倡的,因为酸奶含有的营养很全面,它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同时它和牛奶一样含有很丰富且容易吸收的钙,每500克酸奶所含的蛋白质能满足一个人全天所需的1/3,所含的钙基本能满足身体对钙质的需要。

说某一食物是不是减B巴食品,一个是看它本身含有的能量密度高不高,另外还要看到底摄入了多少。那么酸奶本身是不是一个高能量密度的食品呢?如果综合来看,酸奶本身不能算是高能量密度的食物,如前所述,每百克酸奶含有72千卡能量,仅相当于大米的1/5,瘦肉的1/2,不过如果每天摄入的酸奶总量较多的话,由它带来的能量还是挺可观的。

所以,如果希望靠饮用酸奶来减肥的话,不妨参照下面的几点建议:

选择低脂或脱脂酸奶;

选用低糖酸奶。有的品牌出产不含糖的酸奶,它们是用甜味剂调味的;

饮用酸奶的总量最多不要超过750克/天(4-5杯),如果同时还吃牛奶应再减量;

远离酸奶饮料,因为它通常含有较多调味用的糖。

问题二:吃酸奶可以美容吗?

从营养角度分析,酸奶含有以下美容因素:

乳酸菌--"肠道清理剂"。酸奶中的乳酸菌能调理肠道菌群、润肠通便,有助于肠道某些有毒物质的转化和排泄,减少痤疮的发生,缓解痤疮症状。

维生素--"皮肤保护剂"。酸奶所富含的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B,、维生素E和胡萝卜素等能阻止人体细胞内不饱和月旨肪酸的氧化和分解,维持上皮细胞的完整,有利于保护皮肤、防止皮肤角化和干燥。

矿物质--"酸碱调节剂"。酸奶中所含的钙、镁、钠等无机矿物质元素,能有效地改善血液的酸碱度,减少皮肤中色素斑的形成,并对黄褐斑、雀斑等各种色斑有一定的消解作用。

有机酸--"肌肤杀菌剂"。酸奶中含有的乳酸等各种有机酸,具有明显的杀菌不口防腐作用,被誉为粘膜组织的"清洁剂",对皮肤外伤、烧伤、粉刺及牛皮癣等都具有很好的杀菌及促进愈合的作用。

问题三:酸奶能代替牛奶吗?

从营养成分和含量角度讲,酸奶完全可以替代牛奶,不过酸奶与牛奶毕竟还是有所区别的。

第一,酸奶不及牛奶"天然"。酸奶在制作过程中要添加各种各样的调味剂、稳定剂,其中包括糖、果汁、果粒、变性淀粉等,经过加工的酸奶与牛奶相比不那么"纯天然"。

第二,酸奶有较高的酸度,牛奶去口是一种很好的碱性食品,常常用作胃肠病人的胃酸中和饮食。

第三,酸奶所含的活菌当中如果混杂了不良因子,比如某种抗药因子,就有使身体对抗生素产生耐药的危险。

综上所述,酸奶和牛奶各有所长,两者都是很好的营养品和保健品,对人的身体健康非常有益。

专家简介:

刘燕萍,女,33岁,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医学营养系,从事临床营养工作近千年,对于疾病营养、妇幼营养及食品科学略知一二,乐于撰写营养科普文章,为的是学而时习之,温故知新。

北京友谊医院皮肤科主任医生王增芳大夫解读

问题四:能用酸奶做面膜美肤吗?

酸奶中的乳酸、柠檬酸等有明显的杀菌、防腐作用核酸是制造细胞不可缺少的东西,是形成细胞的主要成分,是生命之源;氨基酸和脂质是皮肤所必需的。

酸奶中的维生素C作为人体内的一种还原剂,在黑色素的形成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抑制酪氨酸的氧化过程,减少人体内黑色素的沉积。

因此酸奶可祛斑、增白等,具有使皮肤有弹性、润泽的作用,用酸奶做面膜外用,力口上每天内服,可收到意想不到的美容效果。

专家简介:

王增芳:女,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疗系。多年来从事于皮肤病、性病、皮肤真菌病、皮肤美容等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曾及专业著作多篇,常为有关医药报刊撰写文章。

北京儿童医院营养室主任、副主任营养师魏静心大夫解读

问题五:婴幼儿可以吃酸奶吗?

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对营养有不同的需求。

婴幼儿期的孩子容易生病,现在生病后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比较严重,容易破坏肠道的正常菌群,酸奶中的乳酸菌是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对调节肠道的功能有益。所以给婴幼儿吃些酸奶,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需要注意的是,酸奶虽好,但大多数添加了糖不口稳定剂,作为婴幼儿一种饮食上的调剂是可以的,但不能取代纯牛奶,更不应取代配方奶粉。

最后要提醒的是,给婴幼儿,特别是婴儿吃酸奶时,不管是选购酸奶还是保存酸奶,都得多加小心,千万别让宝宝吃了质量不好或是变质的产品,每天的进食量也要严格控制,1-2小杯即可。

专家简介:

魏静心:女,毕业于首都医学院儿科系,从事儿童营养专业20余年,有丰富的临床营养工作经验,曾参加"维生素AD强化鲜牛奶预防儿童佝偻病"的科研课题,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编写了《现代营养全书》、《宝宝的营养与食谱》等书籍,并在相关报刊发表过多篇营养方面的科普文章。

钟情酸奶的N个理由

1.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预防癌症:酸奶含活性乳酸菌,乳酸菌可产生乳酸等代谢物,使肠道保持弱酸环境,从而抑制某些致病菌,降低大肠癌患病率,长期食用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防止疾病。

2.防止衰老:酸奶中的乳酸菌通过抑制肠道中腐败菌的生长,从而抑制了体内毒素的产生,同时,它还可以合成维生素C。

3.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4.酸奶具有显著的止泻和消食化滞的作用,对乳糖不耐症具有缓和作用(喝牛奶会拉肚子的乳糖不耐受者可安心食用酸奶)。

5.酸奶能刺激胃酸分泌,提高食欲,增强胃肠的消化功能,减少便秘的发生,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

6.酸奶中的乳酸与钙结合成乳酸钙,易被身体吸收,有助于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

7.提高营养的吸收率:酸奶不仅保存了鲜奶原有的营养价值,而且提高了蛋白质、脂肪以及钙、磷、铁等消化吸收率,大大促进了营养吸收,令身体更健康。

8.具有极佳的杀菌力,能预防妇科疾病的发生:许多科学实验证明,酸奶可消减许多肠道病菌,如大肠杆菌等,此夕L酸奶一直是治疗阴道炎的民间偏方之一。经临床实验证实,吃酸奶确实可以预防阴道念珠菌的感染。

9.酸奶不含防腐剂。

酸奶质量的鉴别

合格的酸奶一般呈乳白色或淡黄色,凝结细腻,无气泡,表面可有少量的乳清析出,吃起来酸甜可口,有一种酸奶特有的香味。而变质的酸奶往往呈深黄色、灰色或发绿,凝块不整齐,有气泡,口味偏酸,有酒精辣味或霉味,消费者食用前要仔细观察,切勿食用变质酸奶。

什么人不宜喝酸奶

A.胃肠道手术后的病人。

B.腹泻或其他肠道疾病患者。

C.牛奶过敏者。

D.糖尿病人(酸奶在制作过程中会添加蔗糖作为发酵促进剂,有时还会用各种糖浆调味,所以糖尿病人在选择酸奶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只有那些用代糖品制作的无糖酸奶才可以选用,并遵从营养医师的推荐量)。

喝酸奶注意事项

A.不要空腹喝酸奶,特别是清晨空腹时,饭后2小时饮用保健功能较好。

酸奶中含有大量的乳酸,空腹喝可增加胃的酸度。乳酸刺激胃粘膜,使人胃脘胀满返酸,造成身体不适。

B.酸奶饮用的最佳温度是10℃-12℃,此温度下酸奶的口味最好。夏季酸奶的饮用温度可适当降低。

C.酸奶切忌力口热饮用。酸奶中的乳酸菌力口热后会大量死亡,不仅特有的风味消失,营养价值也损失殆尽。

D.口服某些药物时,不宜喝酸奶。一方面,氯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和治疗腹泻的收敛剂次碳酸、鞣酸蛋等药物,可杀灭酸奶中的活性菌而起不到促进健康的作用。另一方面,可能造成药物的失效。两者应间隔4-6小时。

E.为防止污染,开启后的酸奶应尽快喝完,最好不超过三天。

篇7

专家:

杨勤兵,中日友好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副主任营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

童本德,医院营养科主任,副主任技师,现任中国人民医学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

解读台湾饮食新观念

在台湾,近期开始推出“量身打造适合现代人的养生膳食”理念,主要在于三点独特的“烹调养生观”。

无水煮饭把蔬菜萃取汁烹调进米饭里,做成红汁烹饭与绿汁烹饭。杨勤兵认为,以鲜艳的蔬菜汁代替水来煮饭固然可以为米饭增色,刺激食欲,但是这种烹调工艺究竟会带来多少营养价值并不确定。

如果从营养学的角度看,萃取汁液后再加热的蔬菜汁米饭烹调方法与传统的白米饭和单独烹调的新鲜蔬菜相比,并没有增加特殊的营养。杨勤兵认为,要获取均衡的营养,与其追求复杂的工艺,不如增加食物的种类来得更加方便合理。

低温烹调杨勤兵认为,以蒸、炖为主的“低温烹调”理念值得借鉴,但烹调的温度则需要根据食物调节。蒸、炖是为了能较好地保留食物的营养成分,对于肉类、淀粉类食物是比较健康的烹饪方式。

杨勤兵建议,对于绿色蔬菜和瓜果,急火快炒可以减少维生素C等营养素的损失。芦笋、菠菜和大白菜等有叶绿色蔬菜,比较适合水焯后凉拌食用,既能保留营养,又能保持较好的口感。至于质地比较坚硬的根茎类蔬菜则不怕低温久炖。

谢绝纯素食阶段性的素食调节可以改善营养过剩人群的健康状况。但是,长期素食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营养失衡。因此,现在台湾营养界提出“谢绝纯素食”的口号。

杨勤兵指出,如果长期素食,就无法获得足够量的以动物性食品为来源的营养素。例如长期吃素会缺乏蛋白质及维生素B12等营养素,导致恶性贫血和神经退化,出现记忆力减退、疲劳等症状。

所以,要想保持强壮的身体,要合理膳食、荤素搭配,免受营养失衡造成的疾病困扰。

茭白、冬瓜是台湾人的

夏季“主菜”

5月到10月是茭白的产季,台湾人到了夏季喜欢吃茭白。

茭白性甘、寒,有清热利湿、利尿的效果,很适合炎炎夏日食用。尤其是体质较为燥热的人,容易觉得心烦、口干舌燥、小便较黄、味重,吃一些茭白会有帮助。

营养功效:茭白的水分很多,热量相当低,对于想减肥的人,是很不错的食材,吃了也会有饱腹感。茭白还含有维生素A和维生素C。高血压以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吃茭白,有助于控制血压;糖尿病这类慢性病患者,也很适合食用茭白,但切记烹煮时要清淡,千万不要煮得又油又腻。 水煮后冰镇一下,可以让口感更脆。

特别提示:肾病患者、体寒人吃时要留意。慢性肾衰竭患者食用前最好先烫过,以降低茭白的钾含量。体质虚寒容易腹泻、肚子胀、头晕以及手脚冰冷的人,最好减少吃茭白的频率,烹煮时可加入姜,缓和胃寒。

选购秘诀:1、外形愈肥大愈笔直的品种愈好。2、最好选购肉色洁白、质地脆嫩的,切口处若有黑色斑点或呈海绵状、不够细致,说明过老。3、茭白跟绿竹笋一样,需要连同外壳一块下水煮,这样较能保持原味,吃起来也较甜。

冬瓜是东方特有的蔬菜,在台湾,冬瓜盛产的季节并不在冬天,而是夏季采收。炎炎夏日,冬瓜是非常好的消暑圣品。

营养功效:冬瓜味甘、性微寒,可以清热利尿、降暑解火,非常适合夏天食用。而且,冬瓜的寒凉之性不像苦瓜、白萝卜那么强,就算是孕妇也不必特别忌口。

正因为冬瓜利尿,一般人常吃冬瓜,除了可以加强微血管循环、帮助新陈代谢外,还有助于去除体内多余水分。痛风、高血压、心脏病、肝病以及水肿的患者,可能有腹水、小便不顺畅的困扰,可以将冬瓜煮水后食用,有助利尿、消水肿。另外,冬瓜含钾量也较高,每100克冬瓜约含120毫克的钾,有助于心脏病、糖尿病患者排尿更顺畅,糖尿病患者多吃冬瓜,可以增加代谢速度,降低血糖浓度。

特别提示:一般人煮冬瓜,往往先削除冬瓜厚厚的外皮,挖除冬瓜籽后,只取果肉食用。殊不知,这些被遗弃的冬瓜皮跟籽,可解热,利尿能力比冬瓜肉更强。

因此,台湾人会选择连肉带籽入锅煮汤,尤其台湾餐桌上常见的冬瓜蛤蜊姜丝汤,适合经常熬夜、眼干、肝火旺的人吃,由于热量低,也适合怕胖的人食用。

冬瓜不管是炒煮、蒸卤,还是作为汤品,都能显现它松软、入口即化的特性。对咀嚼能力不好的老人来说,冬瓜是绝佳的膳食纤维来源。

不同人群的营养建议:

给上班族:上班族由于工作的原因,总是在外吃饭或是对付着吃几口,台湾卫生部门推出健康饮食概念“天天五蔬果”,从而保证每日人体健康需求。尤其对于上班族,每天必须摄取至少5个品种的蔬菜水果,通过这样硬性的指标让上班族从细节处关注自己的健康。

篇8

1 选用食物滋补佳品

宝宝春季成长需要大量营养,因此选择含有丰富营养素的甘味食物是很好的选择。甘味食物适量食用即可提高宝宝的身体免疫力,让宝宝轻松应对各种春季多发症,让宝宝度过一个快乐、健康的春天。

推荐食品:大枣、蘑菇、香菇、黑木耳等。

大枣 让宝宝在春季经常吃大枣,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如果将大枣、大米、小米一起煮粥,不仅可以预防胃炎、胃溃疡,而且还可以减少患流感等传染病的几率。

蘑菇:宝宝在春季经常食用蘑菇,有利于调动食欲,增加营养和免疫力。蘑菇含有大量膳食纤维,具有一定的降糖降脂作用,还有利阻碍体内病毒的繁殖,抑制肿瘤的增生。

香菇:香菇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各类营养物质,非常适合宝宝在春季食用,因为香菇既能抑制体内合成胆固醇,促进胆固醇分解和排出,它同时还具有抗病毒的功效。温馨提示

大枣食用多了,容易引起腹胀、胃酸。脾胃虚寒的宝宝不宜多吃。

2 补充丰富的钙食物

现在,宝宝已经从防护严密的室内走出来,自由呼吸清新的空气。这时期,宝宝生长发育速度快,身体对钙营养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因此补钙成为宝宝春季健康的关键词。如果想成功为宝宝补钙,那妈妈既要为宝宝提供含维生素D较多的食物,又要让他多接触阳光,每天不要少于2小时。

推荐食品:各类豆制品、虾皮、芝麻、牛奶及各类奶制品等。

豆制品 在冬季,宝宝已适应了低紫外线环境,进入春季,空气中紫外线含量增加,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性也增高,因此春季宝宝容易患皮炎,给宝宝多食用豆制品,既能补充钙质又可以预防皮肤过敏。

虾皮:虾皮含钙丰富,不妨试着用虾皮给宝宝做菜吃。

芝麻:给宝宝吃点芝麻酱是不错的补钙方法,芝麻酱口感好,容易为宝宝所接受。宝宝经常吃芝麻酱对预防佝偻病以及骨骼、牙齿的发育都大有益处,芝麻酱不仅对调整某些宝宝的偏食厌食有积极的作用,还能纠正和预防缺铁性贫血。

3 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

春暖花开,随着气温逐渐温暖起来,宝宝室外活动时间也在增加,身体各器官组织对优质蛋白质的需求也随之增长,而且春季也是宝宝发育的高峰期,因此为宝宝补充优质蛋白质一点也马虎不得。

由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不同,一般谷类食物中的蛋白质不是优质蛋白质,而豆类中的蛋白质和动物食物中的蛋白质属于优质蛋白质。

推荐食品:鸡蛋、鱼虾、鸡肉、奶制品及豆制品等。

鸡蛋:鸡蛋是天然食物中含最优良蛋白质的动物性食品。其蛋白质最适合人体利用,蛋黄和蛋白中所含的蛋白质营养价值均很高。给宝宝吃鸡蛋要掌握好数量,一般每天吃一个即可,鸡蛋宜用蒸煮的方法烹制,容易消化,适合宝宝食用。

鱼虾:鱼虾含有大量优质蛋白质和钙,经常吃对身体发育大有好处。大多宝宝不愿意吃鱼虾,一是怕麻烦,二是怕被刺,三是鱼虾的腥味令宝宝厌恶。妈妈们应对宝宝多讲鱼虾的好处,鼓励宝宝接受。

鸡肉:鸡肉是优质蛋白的最佳来源,是宝宝理想的蛋白质食品。鸡炖汤食用效果更好,鸡汤中的特殊成分可促进体内的一种荷尔蒙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这种激素能振奋精神,使坏情绪和疲倦感一扫而光。

温馨提示

牛肉、羊肉等食物性温热,不宜让宝宝吃得太多,多选用易消化吸收的鱼虾类或蛋类,蛋、肉、鱼尽量不要用油炸。

4 注意维生素和矿物质提取

春天是宝宝快乐的季节,但各种病菌也开始活跃起来,这对宝宝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维生素与矿物质列于提高宝宝身体免疫力、促进健康功能运作非常重要,如果它们不能满足需要时,“春季易感症”就会很容易伤害到可爱的宝宝,如宝宝口角经常发炎、齿龈易出血、皮肤变得粗糙等。

推荐食品:油菜、荠菜、菠菜、芹菜等。

油菜:特别是早春的油菜,性平、温和,有清热解读的功效,可防治春天里易发生的口角炎、口腔溃疡及牙龈出血等疾病。

荠菜:春天多给宝宝做些荠菜粥喝,或用荠菜炒鸡蛋,烩豆腐干,或做荠菜春卷、馄饨、肉丝汤等,不仅可补充丰富的营养,还可防治麻疹、流脑等春季传染病及呼吸道感染。

芹菜:鲜嫩的芹菜,具有清热止咳、利肠通便的功效。春天里常吃芹菜,可增强宝宝骨骼的发育,预防软骨病、便秘;把芹菜捣烂,加茶油调敷在腮腺处,可治疗春季易发的流行性腮腺炎。

温馨提示

为了吸引宝宝吃的兴趣,春令蔬菜可炒、可炖,还可包成馄饨、饺子和春卷等;烹调蔬菜时要用猛火,时间不宜长,以免减少水溶性维生素的损失。

5 脂肪食物的不可忽略

宝宝从室内走出来,各种新奇的景色会让宝宝感到十分的快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宝宝开始学习各种新知识。如何让宝宝学习各种新知识,这对宝宝大脑发育有很大的影响。但妈妈是否注意到植物性脂肪对宝宝大脑发育的影响呢?

脑组织中含有两种不饱和脂肪酸,它们是大脑的主要组织成分,如果缺乏将会影响宝宝的智力发育。由于身体不能自行合成,那从含量较高的植物中补充成为妈妈最好的选择。因此妈妈给宝宝做菜时要尽量采用植物油,并让宝宝多吃一些富含植物性脂肪的食物。

核桃:核桃性温、味甘、无毒,有健胃、补血、润肺、养神等功效,吃核桃仁可以开胃,通润血脉,使骨肉细腻。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核桃中的磷脂,对脑神经有良好保健作用。核桃油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有防治动脉硬化的功效。核桃仁中含有锌、锰、铬等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

松子:松子性平、味甘。具有补肾益气、养血润肠、滑肠通便、润肺止咳等作用。松子内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常食松子,可以强身健体,特别对宝宝生长发育迟缓有滋补健身的作用。

篇9

【关键词】幼儿教育 家园共育 良好生活习惯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让幼儿愉快健康的生活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目标。在《纲要》五大领域的次序安排上,“健康”做为生活质量好坏的表现,理应最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此《纲要》中直接提出了诸多指向幼儿生活的目标,如:生活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强调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应贯穿于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即可分为在园和在家两个时间段,所以教师与家长都自然成为了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教育者。幼儿教师作为专职的教育工作者,懂得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对幼儿的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而家长与幼儿间特有的血缘关系、亲情关系 、经济关系使得这种教育具有强烈的感染性、长期性和针对性,所以教师与家长的共同配合对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具有重大作用。

1.笔者对某幼儿园进行了约五个月的观察,运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教师、家长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1 教育观念,重育轻保。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幼儿营养和智力的开发而忽略了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提出:幼儿园应把健康放在第一位。他认为“健全的身体才是一个人做人、做事、作学问的基础”,而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保证和增进幼儿健康的必要条件,幼儿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还会直接影响如其劳动习惯等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的形成。

1.2 教育规则不合理。

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各项要求没有得到规范化、固定化,幼儿没有形成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使得幼儿动作行为的自动化程度得不到提高,还可能造成孩子的心理紊乱,从而对幼儿心理健康造成伤害。有些规则的制定还存在不科学性,如:①不考虑幼儿年龄特点和神经发育程度,限制过多或操之过急;②不考虑个别差异,造成一刀切的现象;③不考虑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管得过死;④忽略了幼儿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培养,幼儿缺少充分自由的活动条件。

1.3 教育形式单一。

完全将生活习惯的培养与教育教学活动分割开来,教育者在向幼儿讲解规则和要求时,语言显得枯燥,缺乏情趣,或是讲解与示范分离开来,说教的方式成了培养幼儿生活习惯的主要形式,这违背幼儿语言、动作、思维相结合的特点,使幼儿机械的接受老师的要求,而没有真正意义上形成良好地习惯,这是幼儿良好生活习惯不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2.家园共育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方法和策略

2.1 悉心照料幼儿生活,积极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

由于幼儿生活能力差,离不开教师和家长的悉心照料。但是过分保护会影响幼儿能力的形成,除了孩子生病,没有理由不完成他该做的事,必要时只能狠狠心,否则很难长久坚持。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做时手脚比较慢,教育者应事先安排充裕时间来耐心等待,可以教育者与孩子共同完成,边做边聊,幼儿即能模仿又觉得亲切愉快。凡是孩子能独立做的事情,教师和家长不要代替孩子完成。而应该鼓励和引导孩子独立完成,从而达到养中有教、教中有养、教养并重的教育效果。

2.2 将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寓于全面发展教育之中,进行随机教育,潜移默化影响幼儿,寓学于乐。

日常生活活动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手段,也是经常、最自然、最容易收到实际效果的途径。以就餐为例,教育者可以在提出最起码的要求(如不挑食厌食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进餐机会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如:认识餐具、食品;进行品德教育,如碗内剩了饭,怕受批评而悄悄倒掉剩饭。另外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还离不开丰富的教育形式,如:朗朗上口的儿歌,形象有趣的谜语,声情并茂的故事,栩栩如生的画面等对幼儿进行自然渗透教育,还可以采用一些带有竞赛性的游戏,如“看谁将玩具收的最整齐”、“看谁小手洗的最干净”。

2.3 从幼儿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应该明白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教育者应以极大地耐心,不厌其烦的采用直观示范结合讲解的具体指导方式进行正面引导,通过游戏进行反复练习达到每项规则由浅入深的逐步教给,形成条件反射的目的。还要考虑幼儿年龄特点、体质好坏、智力发展状况、意志和性格等因素,对幼儿生活态度和能力的影响,有区别的进行对待。

2.4 教育者的榜样示范作用。

幼儿模仿性强,思维具体形象,教师、家长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都是他们模仿学习的榜样,孩子热爱着周围发生的一切,他们不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还会像镜子一样在行动上一板一眼的表现出来,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检点自己的举止,要求孩子做到时,首先必须自己做到,努力成为孩子的表率,同时让孩子向孩子学习,孩子教孩子,也是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

2.5 坚持教育的一致性。

成人对孩子的要求一定要一致,要形成共识。不可以这个教师这样要求,那个教师那样要求,幼儿园一个要求,家里一个要求,只有家园一致,教师间紧密配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幼儿教育受到全社会高度重视的今天,作为教育者只要认真学习贯彻新《纲要》,转变观念,不断探索,就一定能走出在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中存在的误区。让孩子在体格健康的基础上,成就精神的健全和完整,为孩子一生的健康赢得时间,为孩子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提供最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 孔其英.《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二部分健康领域2,内容与要求2、3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统整各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发展” .

[2] 顾荣芳.《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保护幼儿生命,促进幼儿健康”——《纲要》幼儿健康教育解读.

[3] 何春梅.《幼儿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 《幼儿教育》“托班常规的建立”2001年第二期.

篇10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受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托,中国营养学会结合当前国情和科研进展,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的基础上进行修订,正式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新版膳食指南共有6条核心推荐,适用于2岁以上的健康人群,是近百名权威专家对我国营养和膳食问题达成的核心意见和科学共识。十年一次的修订,新版膳食指南有了哪些新变化和实际应用?修订专家为您详细解读,提供科学、实用的膳食指导。

新版指南凝聚百名专家共识

我国膳食指南有近30年的历史。1989年,中国营养学会首次膳食指南,随后在1997年和2007年进行修订,了第二版和第三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是第四版。这意味着2007版膳食指南即将退下舞台,成为回忆。在它应用的9年时光里,国人营养状况在一点一滴进步着。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杨月欣说,膳食指南是一部深入人心的营养宝典,不仅利于百姓提高基本营养和健康素养,营养教育、临床医疗、妇幼保健、媒体传播也都离不开它。从实施效果来说,首先,2007版膳食指南的宣传实施,促使我国居民每日平均烹调盐摄入量从1992年的12.9克、2002年的12克,下降为2012年的10.5克,虽然摄入水平仍然过高,但进步来之不易。其次,在西式饮食习惯的冲击下,我国居民新鲜蔬菜摄入量并未明显下降,继续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没有退步也是一种进步。再次,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五花八门不正确的饮食观念有了滋生和传播的“温床”,而膳食指南提供了辟谣的科学说法,利于大众及时纠正错误认识。“正是因为具备这些积极作用,膳食指南才能深入基层。”杨月欣说,她曾多次到我国偏远地区工作,墙上都能见到“膳食宝塔”宣传材料,这让她觉得非常欣慰。

中国营养学会原理事长、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程义勇补充说,在膳食指南的推动下,国人对营养和健康越发注重,除了大规模调查数据可以反映这点,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变化也能说明进步的趋势。比如当下很多餐馆都会提供大拌菜、五谷丰登等食材多样的菜肴,这些在过去是没有的。很多城市老百姓,特别是中老年人,开始注意多吃杂粮、果蔬、奶类,并控制盐和油的摄入,也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从中获益的人们还将影响家庭,让营养知识得到更多传播。

从2014年2月开始,受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托,中国营养学会正式启动新版膳食指南的修订工作。杨月欣介绍说,重新修订膳食指南,中国营养学会膳食指南修订专家委员会主要出于三点考虑:一是近年来营养科学发展很快,一些理论发生了变化,重新修订利于最新研究成果及时用于实践;二是居民膳食情况发生变化,比如谷类食物摄入总量下降、动物类食物,尤其是畜肉摄入过多等,针对这些问题更有针对性地修订膳食指南,有助于平衡膳食的倡导;三是结合当前的国家方针政策进行倡导,比如健康中国、食物营养纲要、营养改善计划等。总之,科学和国情有了变化,膳食指南也应随之进步。

新版膳食指南修订了两年多时间,近百名权威专家参与其中,光是大小会议就开了70余次。杨月欣表示,新版膳食指南是专家们的科学共识,但在修订过程中将大家的思想集中在一起形成统一观点并非易事。在一些问题上,不同专家观点不一,这就需要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以便获取证据,统一观点。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青岛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马爱国告诉记者,最终专家们共同总结出评价31种食物和行为与健康关系的155条有力证据,以保证新版膳食指南的科学性。

另外,修订新版指南的过程中,他们参考了87个国家的膳食指南,还特邀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专家分享经验,以便学习国外的工作思路、分析方法、推荐条目。杨月欣表示,虽然过程辛苦,但基于如此严谨的学习和讨论,新版膳食指南在常务理事会和社会评议中得到专家们的高度评价。她补充说,本次修订膳食指南的过程中,他们制定了一套科学的工作程序,未来再次修订时就会轻松、快速许多。随着科学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将来我国膳食指南可能迈入“5年一小修,10年一大修”模式,及时为百姓提供指导。

六大变化让新版指南更实用

和2007版相比,《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主要存在哪些新变化?专家们对此进行了总结。

核心条目减少。2007版膳食指南有10条核心条目,而新版膳食指南仅有6条,分别是: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杜绝浪费,兴新食尚。两版对比,少了粗细搭配、足量饮水、饮酒限量、吃新鲜卫生食物等内容。莫非这些变得不重要了?杨月欣解释说,核心条目越来越少符合国际趋势,不求多和全,精炼才方便大家记住。有些内容虽在核心条目中没有体现,但也很重要,膳食指南仍有相关篇章进行具体阐述,百姓不能因此忽视。

推荐数值微调。熟悉宝塔的人不难发现,新版宝塔中各类食物的推荐量和2007版有些不同,具体表现在五大类食物4类下调,1类上升:第一层,水由1200毫升变为“1500毫升~1700毫升”;第二层,水果类由200克~400克变为“200克~350克”;第三层,动物类食品中,畜禽肉由50克~75克变为“40克~75克”,水产品由75克~100克变为“40克~75克”,蛋类由25克~50克变为“40克~50克”;第四层,大豆及坚果类由30克~50克变为“25克~35克”;第五层,盐由6克变为“小于6克”。

杨月欣表示,数据微调基于两个原因:一是随着科学理论的发展,每日热量标准下调了,总热量平均减少200千卡,一些食物相应就要少吃一点;二是基于食物结构和营养平衡的考虑。程义勇补充说,数据微调代表营养科学发展的趋势,作为普通百姓了解即可,不必过于纠结。日常膳食中,绝大多数人不会精确到“克”,只要尽可能地保证食物种类和大致比例就可以了,这样理解更容易实施。

警惕油盐糖的陷阱。新版膳食指南特别针对油、盐、糖的摄入进行了指导。程义勇告诉记者,由于国人糖摄入量远低于西方国家,且没有西方国家饭后吃甜点、喝下午茶的习惯,所以此前的膳食指南不太强调糖的问题。但近几年调查发现,我国儿童、青少年摄入含糖饮料越来越多,他们的肥胖率明显升高,而肥胖是多种慢性病的根源。为了遏制这一发展趋势,新版膳食指南着重强调糖的问题,提醒大众特别是孩子们,少喝含糖饮料、少吃含糖点心、控制膳食中添加糖的摄入。与此同时,控制油、盐摄入的内容也进一步丰富和细化。程义勇补充说,建议大家仔细阅读新版膳食指南中关于红肉和胆固醇的内容,消除相关误区,明确适量摄入红肉、每天吃1个鸡蛋对健康的益处。

强调“份量”的概念。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翟凤英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帮大家实践平衡膳食,新版膳食指南建立了食物标准份体系,利于人们轻松记忆和应用。比如1份蔬菜规定为100克,相当于成人单手一把或双手一捧的数量;1份肉为50克,相当于成人手掌心的大小及厚度;1份油为10克,相当于1个家用瓷勺的容量……每类食物都有自己的标准份量和估量方法。经过计算,我们可以将膳食宝塔推荐的一天食物量,换算为每日所需的食物份数。以一位体重正常的办公女性为例,一天应吃够:2.5小碗米饭或等量馒头、3个掌心大小的鱼禽肉蛋、2碗叶菜类、1.5杯牛奶、1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小半碗豆干、2.5勺烹调油。杨月欣表示,国人饮食习惯中几乎没有份量的概念,不利于平衡膳食。“美国膳食指南用10年让大众记住了份量的概念,我们哪怕用15年也为时不晚。”

扩大覆盖人群。杨月欣指出,在2007版膳食指南中,一般人群指的是6岁以上健康人群,而新版改为2岁以上健康人群,扩大了覆盖范围。另外,针对特殊人群的膳食指南,除了孕妇乳母、婴幼儿、儿童青少年、老年,新版还特别加入素食人群膳食指南。原因在于,如今基于信仰或减肥考虑,吃素的人越来越多,素食很难做到营养平衡,针对这一人群的膳食指南可以帮助他们基本满足营养需求。

增加可视化图形。除了深入人心的膳食宝塔,新版膳食指南特别打造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和“中国儿童平衡膳食算盘”。膳食餐盘分为谷薯类、鱼肉蛋豆类、蔬菜类、水果类四部分,蔬菜和谷物所占面积最大,动物性食品所占面积最小,餐盘旁边的牛奶杯提示了奶制品的重要性。膳食算盘则用色彩区别食物类别,用算珠个数示意食物份量。翟凤英介绍说,两者都是新版膳食指南核心推荐内容的体现,简单、明了地展现了平衡膳食的合理组合与搭配,利于人们和孩子认识谷物、蔬果等植物性食品的重要性。此外,中国营养学会特别针对儿童群体打造卡通动画片,寓教于乐地宣教营养知识。

传播营养知识需全社会参与

近年来,营养学界在改善大众营养、引导食物消费、促进全面健康等方面做出诸多努力,但困难重重。在杨月欣看来,四个因素限制了国人营养和膳食的进步:一是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虽然营养专家知道某些地区和人群急缺营养知识,但碍于距离太远、能力所限,没有渠道及时传达给他们,这就需要各级媒体更多的帮助;二是我国拥有悠久的饮食文化,其中不乏一些不利健康、亟待改善的饮食习惯,比如大吃大喝、口味太重、局部地区爱吃腊肉等,这些传统饮食习惯经过千百年来的慢慢积淀,已成为潜移默化的东西,如今想要改变非常困难。因此新版膳食指南特别呼吁建立“新食尚”,希望通过饮食文化的教育和升级,让大众饮食习惯趋向健康;三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缺乏“食育”,孩子们不能从老师和书本上获取正确的营养知识,而是从小就会受到广告中扭曲信息的影响,等他们长大成人后再想改变饮食习惯和口味真的很难,这就要求国家体系衔接,让营养专家和知识走进校园;四是国家针对营养科普的投入不足,想要改善饮食文化,需要国家更多的投入和宣传,就像呼吁孝敬那样,强调分餐制和回家吃饭的重要性。

接下来将如何推广新版膳食指南呢?杨月欣说,在中国营养学会的倡导下,从2015年开始,已将每年5月的第三周定为“全民营养周”。今年5月15日至5月21日为第二个全民营养周,主题是“平衡膳食,营养健康”,口号是“健康中国,营养先行”。建立全民营养周的目的在于汇集社会力量,在统一的时间、以统一的声音,传播正确的营养知识。她呼吁,大众应在全民营养周期间参与进来,试着改变一下自己的行为,比如一周多吃蔬菜水果,特别注意平衡膳食,不吃油炸食品,去户外运动等,坚持一周就能获益,利于正确习惯的养成。哪怕一周时间只记住一个营养知识,长年累月也是明显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