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景观工程范文

时间:2023-12-05 18:06: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景观工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景观工程

篇1

我国水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必须加强水资源在开发和使用中的效率。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协调生态环境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和谐性,将生态景观和生态环境纳入水利工程的设计之中,并融入文化元素,使得水利工程更具人文素养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本文探析了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并提出一些见解以供参考。

关键词:

水利工程设计;生态景观;文化元素

1引言

在水利工程之中运用生态景观和文化的元素是较为新颖的设计思路,在实际的运用中显示了新的活力和优势,因此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的结合关系也是一项新型的研究项目和研究课题。它促使人们在进行工程项目建设的时候要同时考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升人工建筑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建设和谐度,使得水利工程建筑物与自然融为一体,提升水利工程的作业效率,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的经济价值意义。

2水利工程设计中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构成的原则组成

2.1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

水利工程建设的初衷便是提升水利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得其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在我国现代水利工程设计工作中,要想使得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在水利工程中协调共同发展,就必须注重以人为本原则的实现。水利工程设计人员在实际的设计研究中,要综合考虑工程项目与人文精神的协调发展,在满足水利工程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将休闲、娱乐、观赏等人文文化因素和自然景观相结合,增强文化元素的使用效率。

2.2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水利工程的原则就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虽然将生态景观和文化因素融入进水利工程设计中是为了提升水利工程的人文和谐程度,但是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景观工程的设计,忽略水利工程的实用性、科学性和长期性。而是要将可持续发展的水利工程作为施工的目标,建设建成高质量、高效率的水利工程,坚持综合设计、统一开发建设和提升利用时长的目标为基本原则,将可持续发展纳入水利工程设计的基本环节。

2.3注重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提升原则

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的另一个追求目标便是提升安全性和经济性,力求用最少的资源进行建设和发展,使得水利工程在既符合本身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尽量提升安全性能以及经济效益。在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融入的情况下更使得这三者的结合程度要求更高,在保障水利工程设计融入生态景观和文化因素后,也要符合水利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使得水利工程可以顺利运行和工作。

2.4生态系统自我设计和自我恢复原则

大自然具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因此在进行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融入水利工程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利用大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和自我设计能力。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可以相对地利用这一自我设计和自我恢复能力树立全新的水利工程设计理念,善用自然中积极的自我恢复因素,因地制宜地根据当地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总体设计,使得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在生态系统自我恢复中能更好地发展。

3加强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发展的应用分析

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的应用可以很好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促进现代水利工程取得更好地运行效果,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对水资源进行整合提升,将现代水利工程实际利用价值和美学价值得到更好结合。

3.1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水利工程的设计在融入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的同时也要时刻践行创新的观念,跟进时代的步伐进行建设设计的更新,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进行不断地摸索和研究。水利工程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设计的融合同其他行业是有相关联的,所以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可以进行融合借鉴,对其他行业融合的情况进行创新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也考虑保持水利工程自身的特点,进行多角度综合发展。

3.2提升水利工程设计人员技术水平

我国水利工程设计队伍的设计水平和设计理念整体水平较差,并不能很好地将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融合设计进水利工程设计之中,使得水利工程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应用程度不高。因此在选用设计人员的时候应当加强人员专业素质的审核,选用设计水平较高,责任心强和工作热情较高的人员参与设计,同时也要要求人员严格按照既定计划和目标进行水利工程的设计和规划,定期完成目标。

3.3水利工程的生态景观现代化治理

水利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是为了城市对水资源利用程度的优化和提升。城市具有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极高的特点,这一特点导致了水资源供给和排水压力极大,而水资源在城市和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因此在水利工程设计时要注重考虑现代化宏观设计理念,对生态景观型水利工程建设做出明确治理手段和要求,使得水利工程设计可以达到现代化的目标。

3.4水利工程周围绿化和景观设计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水资源周围的环境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在水利工程建设完工后要对水资源周围的滩地、斜坡和水土流失易发点进行规划整理,考虑自然景观的发掘和使用设计,建设大众舒适的,休闲亲水空间,综合考虑水资源周围的工程环境恢复、破坏管理和气候影响等重要因素,进行总体绿化和景观设计,使用涵养水源的树种和植被,保护水资源周围的生态环境,提升水利工程的强度、安全性和持久性。在设计时一方面可以利用有益植物进行生物净水净化水质,同时又可以通过人为生态景观的构建,创造一个生物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

4结束语

现代水利工程的设计融合入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可以使得水利工程调节水资源利用效率大大提升,并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又不失人类文化气息的景观性和实用性工程建筑,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和使用效益。但是这一工程的设计也需要进行仔细的考虑和周密的设计,首先在设计时要进行因地制宜的工程建设条件考察,对于不同的环境要做出不同的设计安排,其次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在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工作,同时要注意选用设计水平较高较好的设计人员进行工程设计,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程的可行性和设计水平效果,力争将生态景观和文化因素进行较好的整合,达到水利工程自然和谐化设计的目的。

作者:韩炜 单位:银川市水电勘测设计院

参考文献:

篇2

本文以天津市滨海新区紫云公园调研实例,解析大地艺术关注的工业废弃地问题,阐述西方现代艺术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实地影响力。

关键词:大地艺术、生态问题、工业废弃地问题、生态景观、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 B845 文献标识码: A

一、大地艺术的革新因素

大地艺术和同时期的其他艺术如极简主义艺术、概念艺术、贫穷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与这些艺术派别之间,是一种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关系。

与以往的艺术相比,大地艺术有很强的革新因素:

表现在对自然因素的关注,以自然因素为创作的首要选择方向,艺术品不再是放置在景观环境中,大地本身已经成为艺术或艺术的组成部分。

大地艺术还力图远离人类文明,改变过去艺术品被收藏的具有商业气息的方式。作品多选择在峡谷和沙漠,或形成一种只能在空中鸟瞰的人类染指自然的记录,人们对这种艺术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图片展览和录像的方式,同时,彰显降质环境(沙漠化、工业废弃地等),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批判现实的姿态。

大地艺术贴近了景观,改变着人们的生态观念和自然观念,其触角深入到风景园林专业涉及的领域,对西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大地艺术对工业废弃地的关注

许多大地艺术家都是怀着一种社会责任感进行艺术创作的,这主要表现在对工业废弃地的关注。艺术家通过对工业废弃地的特别张显,对工业生产的副作用进行揭示和批判,吸引人们关注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史密森主张的“艺术可成为调和生态学家和工业学家的一种资源”,流露出的就是这样一种关注社会和环境的态度。

三、对工业废弃地的关注---天津市滨海新区紫云公园调研

碱渣是氨碱法生产纯碱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天津塘沽碱厂是我国氨碱法生成纯碱的主要基地之一,排放的碱渣大量堆存,占用土地,成为制约碱厂发展以及城市建设、市容环境建设的重要障碍。随着天津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建设用地日益紧张,碱渣的合理处置更成为城市建设发展面临的大问题。

塘沽紫云公园利用工业废料碱渣修建山体公园,是治理工业污染,美化城市环境的一项壮举。碱渣山体作为一种大尺度碱渣堆体,国内外还未见类似工程的报导,特别是碱渣与一般工程土的性质不完全一样,其在施工过程中是否保持安全稳定,如何选择合理的施工工艺来保证工程安全性,这都需要施工监测资料来提供依据。本文依据实地调研,在此作简要介绍和分析。

3.1 天津市塘沽区紫云公园生态景观设计概述

紫云公园生态建设项目(碱渣综合治理工程) 荣获了由国家建设部评选的“2005 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该项目历时五年的时间,终于实现了百年碱渣变绿洲的奇迹。在这之前,天津碱厂制碱产生的废渣在这里已经堆放了近百年,由于城市的向外扩张,碱渣山已成为位于城区中心的一颗毒瘤,严重威胁着周边的环境和滨海新区的发展。为了改善环境,恢复生态,提高城市的竞争力,碱渣治理办公室组织专家通过科学论证,开始了还渣厂为绿地,变渣山为花园的艰辛劳动。历时5年,建设了一座占地33 万m2 ,主峰高达31. 9 m 的山体公园―紫云公园。此公园利用碱渣制工程土500 万m3 ,表面覆盖0. 8 m~1. 2 m 的种植土。到目前为止,园内栽植花卉4 万余株,草坪16 万m2 ,种植乔、灌木树种百余种30 余万株,并有数10 种鸟类在此栖息。

治理后的紫云公园不但成为塘沽的标志性公园,而且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但空气、土壤、水体的污染得到了有效改善,而且城市功能和土地的利用也实现了优化配置。相信“碱渣山”综合治理的经验必将为我国乃至世界找到这类“工业废弃地”景观生态改造的新途径。

3.2 设计细则

3. 2. 1 场地土壤的处理

土壤污染是“工业废弃地”景观生态设计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其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废水、废气;工业废弃物的地面堆积;原材料、产品废渣等。土壤系统生态处理的目的是建立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层,以迎合生态系统底层绿色植物生长的需要。因此,处理被污染的土壤,通常的方法是覆土或对原土壤的理化条件,营养和毒性方面进行改良与修复 。

3. 2. 2 场地水体的处理

水资源的净化―循环利用是景观中生态设计手法的重要体现。彼得・拉兹在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园的设计中就将原工厂的旧排水渠改造成水景公园,利用新建的风力设施带动净水系统,将收集的雨水输送到各个花园用来灌溉;在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将地表水汇聚于高架桥下,通过一系列净化处理后循环利用,并通过水的跌落形成了欢快的落水景观 。这刚好与紫云公园的水循环系统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

3. 2. 3 场地植被的处理

“工业废弃地”植物景观的营造需要在土壤生态化处理的基础之上,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水文等特征,适地适树,尊重生物群落自然再生的过程,保护场地上的各种野生动、植物,创造出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

3. 3 生态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3. 3. 1 场地废弃材料和设施的更新、循环和再利用

“工业废弃地”景观的生态设计就是要尽可能地利用场地上现有的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于新材料、新能源的索取。而艺术则成为处理工业废料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极简艺术、波普艺术、大地艺术以及其他艺术流派都尝试过工业废料的应用。如场地中的构筑物可以成为景观的控制要素;工业产品可以充当装饰材料;工业废料和建筑拆除后的瓦砾可以作为填充物等。而紫云公园山体均为碱渣废料堆砌而成,经技术检测,碱渣山体具有稳定性,经过覆土种植的树种及本土植物生长状态良好。

3. 3. 2 场地地表痕迹的艺术化处理

对待“工业废弃地”中的工业痕迹,不应该试图掩盖或消灭它们,而应尊重场地的特征,采用保留和艺术加工等方式,创造独特的地域景观。大地艺术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早在20 世纪70 年代初,大地艺术家史密斯就提出:艺术可以成为调和生态学家和工业学家的一种资源,而大地艺术最好的场所是那些被工业和盲目的城市化所破坏的或是被自然自身毁坏的场所。

3. 3 场所精神和历史文脉的延续

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地区和城市必然是有个性、具有可识别性和有内涵的。“工业废弃地”景观的生态设计就是在尊重地区原有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基础之上,体现场所精神和历史文脉的延续,并使衰败地区重拾自豪感,实现区域的复兴。图中景观节点名称为:地震遗址。是唐山大地震时,地壳塌陷,使常年堆砌的碱渣山形成一道巨大的残壁,亦是特殊历史事件的纪实。

四、大地艺术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

作为一种影响广泛、意义深刻的艺术派别,大地艺术改变着人们的自然观和生态观,旗帜鲜明地关注工业废弃地和工业文明的副作用,运用基本几何形作为创作语汇,对同样致力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的风景园林专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大地艺术的存在,开拓了风景园林师的思维,对人们的生态观念和自然观念的提高与转变,具有积极意义。

大地艺术对工业废弃地的重视,影响到风景园林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手法。

篇3

【关键词】植物;城市生态环境;原则;景观功能

1.植物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应遵循的原则

1.1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的建设是为居住在城市中的人服务的,在污染日益加剧,环境日益恶化的城市中,为了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我们倡导着城市生态景观的建设。而我们在这个建设中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就是以人为本,要以人的需求为建设的基础。在设计的过程中,遵循人体工程学的基本原理,认识本土植物所赋予的文化,最大程度的利用本土植物对人的益处,建设人文的城市生态景观。

1.2科学原则

城市的生态景观建设应遵循科学的原理来进行设计。了解本土植物的生理、生态方面的优势,大力的利用本土植物来创造城市景观。在设计中应尽量保留和利用原有植物,遵循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特性,因地制宜,建设科学的、稳定的城市生态景观。

1.3经济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每一个设计都要遵守的,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具体的经费额度,在有限的经费下创造无限的美丽。有效地利用本土植物在培育、栽植、养护过程中节约成本的一大优势,同时也要加强经济树种的利用。利用本土植物创造经济的,合理的城市生态景观。

1.4艺术原则

城市生态景观不仅仅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同时也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对美的需求。所以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遵循一些美学原理,采用一些艺术手法。充分的利用本土植物在形状、色彩、气味等方面的特色,采用植物配置的基本方法,来设计出充满艺术美感的城市生态景观。

2.植物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景观功能

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底蕴,即地方风格特色。如华盛顿林阴景观大道、纽约中央公园、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外滩、莫斯科红场等都已成为该城市的象征。利用园林植物配置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以植物景观展示传统的城市文化,如荷兰的郁金香文化、日本的樱花文化以及我国北京的香山红叶(黄栌)、杭州的柳浪闻莺(垂柳)、海口的椰风海韵(椰子),这些植物景观都和城市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在树种选择上,首先应考虑适地适树的原则,如太原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因此在树种应用方面也要体现地方特色,应以落叶树种为主。有的树种春花烂漫具有姹紫嫣红的特色,有的树种秋色艳丽,形成层林尽染的风格,季相变化十分明显,在太原汾河公园,就充分利用了植物的这种变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植物不仅有千姿百态、变化万千的形式美,而且具有丰富多彩、寓意深长的内容美。景观规划是按照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应用绿化树种。以发挥它们的绿化功能和观赏特性。

2.1困势利导,合理安排空间

巧妙地利用地形特点。如起伏的地形、弯曲的水面等变化及空间的大小等立地条件巧夺天工、匠心独运,欲“扬”则“扬”,欲“抑”则“抑”,以达到“自成天然之趣”的目的。

2.2合理利用植物的多样性

植物具有观赏、组景、分隔空间、装饰、防护、覆盖地面等用途。我们应利用植物造景,分隔划分空间,尊重植物生物学特性。构建近于自然的植物群落环境。形成多样植物的统一合理组合,合理利用空间。空间植物应丰富而不散乱。在变化中求得统一。

2.3植物组合主次分明,疏落有致

植物造景要根据植物的形态、高低、大小、落叶或常绿、色彩、质地等,分清主次。突出主题,确定骨干树和伴生树,做到主次分明、疏落有致。群体配置。虚实结合,若隐若现,充分体现自然环境美。

2.4保持植物景观的均衡韵律和优美轮廓

植物应具有优美的林冠、林缘线。植物空间的轮廓,要有平有直,有弯有曲。行道树以整齐为美。而风景林以自然为美。

2.5植物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使建筑环境与植物景观相得益彰

植物应与其周围的建筑小品以及水体等环境相和谐,植物丰富的自然色彩、柔美的线条以及优美的风姿会给建筑以美感,使建筑与自然协调统一起来。无论何种水体,其主景、配景或小景都可借助植物来丰富其景观。水巾、水旁的植物姿态、色彩均可增加水体的美感。水中倒影,波光粼粼,自成景象。

2.6充分利用植物时间和空间的季相感

植物随季节、年龄而异,植物的四季变化与生长发育,使其产生不同的季相变化,形成生动活泼,变化多样的季相感。

(1)彩叶植物。彩叶植物因具有花朵一样绚丽的色彩,且枝叶茂盛,易形成大面积的群体景观而备受人们的欢迎,在目前城市园林绿化中大量应用。彩叶植物一般分为常色、春色和秋色叶植物。常见的春色叶植物有卫矛、臭椿等;常见的秋色叶植物有元宝枫、银杏、鸡爪械、鹅掌楸、黄栌、火炬树、漆树等;常见的常色叶植物有金叶女贞、紫叶李、紫叶桃、紫叶小檗等。一般的栽植方式有孤植、丛植、基础种植、群植和片植、彩篱或模纹花坛。如北京的“香山红叶”主要栽种的是大片的黄栌,形成壮观的红色森林景观。

(2)地被植物。地被植物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说无处不在,是植物造景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划分空间、林缘线处理、营造主景、隔离树丛、背景树组合、草坪植物色彩与季相的装饰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种类繁多、品种丰富。地被植物的枝、叶、花、果富有变化,色彩万紫千红,可营造多种生态景观。地被植物中的木本植物有高低、层次上的变化,而且易于造型修饰成模纹图案。在树木下、溪水边、山坡上、岩石旁、草坪上均可栽植,形成不同的生态景观效果。

(3)攀缘植物。攀缘植物在园林中主要应用于垂直绿化,占地少,充分利用空间,增加绿化的立体效果,通过美化光秃的墙面、土坡等提高环境质量。攀缘植物可分为缠绕类、吸附类、卷须类和蔓生类。附着于墙体造景的可用于各种墙面、挡土墙、桥梁、楼房、篱架、栏杆、铁丝网、栅栏、矮墙、花格等垂直侧面的绿化。如爬山虎、五叶地锦、络石、凌霄、牵牛、金银花、蔷薇等植物可附着于棚架进行造景。可“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棚架可以是木架、石架和水泥架,也可以和亭、廊、水榭、圊门、园桥相结合。点缀装饰小游园、庭院等。

(4)水生植物。如湖面上亭亭玉立的荷花,在晨光晚霞中湖光倒影,向人们展现出一幅幅迷人的画卷。另外,水生植物也是营造野趣的上好材料,在河岸密植芦苇林和大片的香蒲、水葱、浮萍等能使水景野趣盎然。

3.结束语

植物景观是唯一能使人们感受到生命变化的风景。景观规划应适地适树。近远结合,速慢生搭配。常绿树和落叶树按比例栽植,讲究季相变化。景观规划的共同目标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为大众创造出生态、美观、经济、舒适的生存环境,通过经济、环境与景观设计的结合,使城市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相配合。生产、生活与生态建设相适应,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张剑,张志国,隋艳晖,王森.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5(01).

[2]陈飞平,李华,刘纯青.浅探园林中的植物景观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5(07).

篇4

关键词:环境;低碳生态技术;雨水收集利用

绿色理念深入人心,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如何在园林景观工程中运用低碳生态技术是责无旁贷的事情。本文研讨的案例项目位于南方一处高档国际商务休闲区,地块本身天然的沿江景观。

一、总体设计方案

1.1 建筑设计概念

采用自然、生态的流线形体,向江面层层递进,尽量打开商业入口形成吸引人们进入的广场,并连接东北侧沿江绿带形成主要视轴,建筑在形体上呼应沿江美景。沿江加入小尺度的独立形体建筑,在连续的沿江景观面上形成别致商业空间。

1.2 景观设计概念

由于拥有绝好的观江视线,因此建议散落的独立单体建筑设计降低建筑一层高度,并充分利用屋顶及建筑外形配合生态水景景观,使观江景面最大化,形成水江一体的景观效果。

利用建筑天然弧面结合景观溪流水景设计,将屋面排水功能自然地融入到整个景观设计中,并巧妙的与各种景观功能相结合,创造低碳、生态、环保且有趣的滨水商业氛围。

二、低碳生态技术应用

2.1 大雨收集过滤池

下大雨时,雨水通过道路事先设计好的坡度,流到两侧雨水口,再迅速排到市政雨水管网中,未经过滤和处理直接流入河流。因此利用道路的绿化带作为收集池,使雨水先汇集其中,给土壤更多的下渗空间和时间,减弱道路雨水的流速以缓冲对江河的污染。应建设一些生态洼地和池塘,在解除洪水威胁之前储存雨水,也可用于补充地下水[1]。

由于建筑沿江面至滨江驳岸地形自然形成坡度,视为可改造设计部分。将绿化带分为大雨收集池和普通种植池两种,大雨收集池设计种植水生植物和砾石,并在道路和人行道两侧设有开口。

绿地比周围路面或广场下凹5~10cm,路面和广场多余雨水可经过绿地入渗或外排。增加设施采用PP排水片材、排水型材、排水管材以及渗滤框、渗槽、渗坑等多种形式。

使用雨水花园与植被的设计成本并不会很高,只是利用土方设计调整高程,种植一些植物,以便雨水经过滤后渗入地下形成的自然景观区。这种设计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可以增加动物的栖息地,创造目的生物多样性 [2] 。

3.3 屋顶花园

采用绿化覆盖建筑屋顶,可以大大增加建筑的保温性能,是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手段。由于建筑屋顶上的风力和荷载,种植大型乔木技术上有一定的难度。植物根系很发达,会穿越钢筋混凝土的屋面,破坏防水层,补救和修复工程浩大费时费钱等原因,设计师在设计绿色屋面时必须对各种因素全面考虑。

3.3.1 屋面风力减弱策略

建筑设计高出屋面120cm的女儿墙,阻挡部分风力。靠近两侧女儿墙设计中层小乔木和灌木篱,以形成绝佳的围合感,大乔木尽可能种植在中间区域。大风季节,树枝的剧烈摇晃造成根系松动而使大树成片死去。因此需要在混凝土板上增加隐形支架固定大乔木。

3.3.2 屋面减重设计策略

屋面覆土不能太厚,所以种植设计主要以中层小乔木为主,局部点缀大乔木。而普通绿色屋顶大多种植草坪和景天科植物,只需满足20cm左右覆土。如需种植大乔木至少满足120cm左右的覆土需求,结合本项目中屋面阶梯状特点,并在建筑设计的扩初阶段参与进来,同建筑、结构工程师沟通,将大乔木和小乔木的种植位置在景观设计前期就确定下来,创造出最经济节约的空中花园。屋面种植设计引入禾本科植物,其特点为有较高的观赏性,低维护,减少除草剂、农药等的使用,可水生可旱生的浅根系植物。轻质土壤与轻质填充物混合使用,轻质土壤配比:腐植土50%~70%,蛭石10%~40%,砂土10%~20%。

3.3.3 阻根层的运用

关于阻根层是在建筑的防水工程时铺设,还是在绿化施工时铺设,甚至是否有必要铺设,意见有所分歧。特别是对浅土壤的屋顶绿化,植物根部的延伸程度并不是很长,有人认为可以不铺设阻根层。

但是,对有些现有建筑物的防水层是否有损伤或老化,情况并不清楚。阻根层所应该起的作用是不让植物根部直接接触防水层。作者认为如果要在这些建筑物上进行绿化,应该在进行绿化施工时铺设阻根层,而且根层的接缝处也不要让植物的根部进入防水层。

3.3.4 排水层

排水层的主要作用是能够在降雨和浇灌时让土壤多余的水分流走,即使在每小时降雨量为100mm时,也不会产生屋面积水。此外,如果是开放式而有人进出的话,还要考虑人的载重,必须要保证排水层不丧失排水功能的强度。有的排水层材料具有保水功能,对薄层土壤的绿化有更好的效果。

3.3.5 保护层

保护层的主要作用是抑制水分蒸发和抑制杂草发芽。如果选用的种植土比较轻,保护层的材料还要有在刮风时防止土壤飞溅,不易燃烧的特性。考虑到景观效果,保护层的外观在质感和色彩上要符合景观要求。

3.4 LED绿色光源运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力能源紧缺的威胁在全球日益蔓延,而“绿色照明”为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整个项目尽可能多的采用可持续的太阳能或LED光源照明,光源的主体颜色为暖黄色调,给人们带来温馨和安全感。

3.5 强化生态感知意识

巧妙的景观设计能加强人们对自然的感知、认识能力,能进一步地让人们体会到环境中的不同问题。运用设计传达自然世界的状态,也是一种放宽人们视野的办法(例如:使用同种形态但不同材料的景观小品让人感知不同材料的质感、温度;或者在渗水材料的路面上印上飘落树叶的形态让人感知季节变化的印记等),让人们认识到那些难以觉察到但很有意义的多元功能的元素。此次设计在观赏和实用功能的小品雕塑上添加了一些与环保相关的数据,以达到教育及生态知识普及的作用。

结语

如何将一个项目设计成为既美观又生态景观项目,需要景观设计师掌握更多的生态技术和精心设计。比如绿色屋面,在建筑设计初期与建筑设计师沟通,并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可以设计成参与性或纯观赏性的空中花园;接着是增加更多的可透水地面:场地设计中,将雨水合理管理,不是让它迅速排往市政管道,而是将雨水引导到绿化中;如果场地允许,可以尽量使用一些新能源,氢能、风力、潮汐、太阳能、甚至包括拾能等;灯光设计中在满足设计照度要求的情况下,在重点位置点缀光源,避免光污染;总之,设计能使人们对生态技术更为关注,以至强化人们的生态感知意识,让人们发现身边的所有事物都在一个新的生态变革中,也是景观设计师不断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5

一、景观生态学与生态影响评价

景观是高于生态系统的自然系统,载体是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景观在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物种流动、养分再分布、能量流动、景观变化、景观稳定性等方面具有较为特殊的规律。20世纪末,生态学广泛吸收地理学、生物学、信息学,测绘学、应用数学、系统生态学等理论,引入了景观的概念。景观生态学特别强调空间异质性,层次性结构和尺度在研究生态学格局和过程中的重要性。异质性是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其方法论的基点和核心。异质性是指在一个区域里(景观或生态系统)对一个种、或者更高级的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或某种性状)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或强度)。异质性是景观的抗干扰能力的体现。景现有三个重要元素――拼块、廊道和模地。拼块是一个外观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的非线性区域,其大小,形状、类型、边缘与相邻的拼块有很大的差别。廊道和模地是拼块的特殊类型,因为形状、面积、连通程度的特点而具有特殊的作用。廊道是指两拼块间狭长地带,呈带状,是生态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和物种流的重要通道,如公路上预留的生物通道是廊道,河流是水生生物的廊道等。模地是景观内具有背景地域特性的拼块,在很大程度上对景观的性质、动态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沙漠、森林、海洋在气候等特性上为什么如此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模地有三个特性,即相对面积大、连通程度高和具有动态控制作用。相对面积是表现模地的重要参数。一般来说,一种景观元素覆盖了景观50%以上面积,就可以认为它是模地。如在流波电站评价范围内,林地相对面积为80%左右,显然林地是模地如果各景观元素的相对面积均不超过50%,则要由其它特性来决定模地。连通性是某些景观模地判别的重要元素,如树篱景观,树篱网一般只占景观总面积的10%以下,但由于其包围了田野,构成了单一的连续地域,高度连通性使其具有隔离其它元素的物理屏障功能、运输特性的廊道功能并包围其它元素使其形成孤立的生物“岛屿”。动态控制功能可以简单理解为模地是景观的动力源泉,控制了景观的发展方向,如树篱网由先锋种(如樱桃)及后来种(如栎树)混合构成,其种子被风吹落到附近的田野中,鸟和动物在吃果子的同时将种子带到景观的各个地域,因此树篱起了一个物种源的作用,把景观引向某种稳定状态或发生其它变化。

评价流波水电站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评价兴建工程前后,景观的生态完整性是否受到较大影响。主要指标可以概括为生物群落(生物量、物种多样性、异质性程度、珍稀濒危物种是否锐减或减少)、区域环境(绿地减少,连通程度变差),水和土地(发生荒漠化或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对如此多的指标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分析计算是非常复杂的工作,大部分指标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专门研究才能确定,而现阶段我国生态学基础研究方面缺少支持评价工作的基本研究成果,评价单位完全将这些指标定量几乎是不可能的。

通过工程前后自然体系生产力和稳定性分析,综合判断工程对景观生态完整性的影响,是流波水电站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思路。生产力计算以世界范围内相同地块平均净生产力为依据。对计算结果的分析,采用奥德姆4级分类法――将生产力分为最低、较低、较高和最高4个等级,各等级之间的阈值182.5、1095和3650单位,计算项目前后评价范围内自然体系生产力,判断生产力是否因项目建设而降低到低一级别的生态系统。生态体系的稳定状况包括两个特征,即恢复和阻抗。恢复稳定性与高亚稳定元素(如植被)的数量和生产能力较为密切,阻抗稳定性与景观异质性关系紧密。流渡水电站工程所在地域内景观稳定,陛是通过对景观三个重要元素一拼块、廊道和模地的分析计算,确定模地,并从模地入手进行分析。根据模地的三个特性,采用传统生态学中计算植被重要值的方法(优势度值)来判别景观模地,方法是计算各拼块的优势度值,优势度值最大的拼块就是模地。

二、流波水电站实倒

流波电站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中对主要生态因子,如气候、土壤,植被等进行调查和分析。植被类型调查是现状调查的重点,是评价的基础。评价中采用样方调查法获得评价区植被信息。在现状调查和工程分析基础上分析流波水电站工程前后景观生态完整性,主要内容包括模地判别、生产力计算、稳定性分析。

模地判别判定模地采用传统生态学中优势度值判别法。首先对景观中各拼块、样方数目及面积进行量算,分别计算出密度、频率和景观比例。流波水电站工程评价范围内各拼块优势度值计算结果如表l所列。

评价范围内用地类型可大致分为河潍裸地、水域、园地、农耕地、疏林灌丛、竹林及落林阔叶林等类型,每种地块具有不同的生产力,评价中采用了世界范围内相同地类平均生产力作为计算依据。流波水电站工程评价范围内自然体系现状生产力为1 313 g/m 2・a,工程建成后生产力为1276 g/m 2・a,根据奥德姆分类,项目前后生产力水平均处于较高水平(1095-3650 g/m 2・a),流渡电站所在地域自然体系生产力并未因本工程建设而降低到低一级别的生态系统。

流波电站工程评价范围内自体系生产力处于较高水平,植被丰富,恢复稳定性较好。评价范围内模地为林地,对生态系统具有动态控制功能,区域内多种植被拼块交错分布,异质性较强,因此流波电站所在区域生态体系的生态完整性较好。流波电站建成后,评价区内高亚稳定元素数量未受大的破坏,生产力水平仍为较高等级。工程实施后对自然体系恢复稳定性的影响不大。流波电站建成运行对植被的空间分布影响不大,工程占地及淹没等改变区域的面积为2.02平方千米,仅占评价区面积的8.4%,其他91.6%面积上的植被未发生改变,仍维持现状,也即该区域起决定性作用的,具有动态控制能力的组分在时间和空间上均未发生大的变异,因此项目实施和运行对区域自然体系的异质化程度影响不大,对阻抗稳定性影响较小。项目实施后,景观生态完整性仍较好。

篇6

关键词:城市公园 景观生态 城市规划

异质性原则

景观异质性导致景观复杂性与多样性,从而使景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趋于稳定。因此在对文华公园这种以人工生态主体的景观斑块单元性质的城市公园设计的过程中,以多元化、多样性,追求景观整体生产力的有机景观设计法,追求植物物种多样性,并根据环境条件之不同处理为带状(廊道)或块状(斑块),与周围绿地融合起来。

多样性原则

城市生物多样性包括景观多样性,是城市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文华公园的设计以其园林景观类型的多样化,以及物种的多样性等来维持和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因此,物种配置以本土和天然为主,让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的建群种,如假萍婆、秋枫、樟树、白木香等作公园绿化材料的主角,让野生植物、野草、野灌木形成自然绿化,这种地带性植物多样性和异质性的设计,将带来动物景观的多样性,能诱惑更多的昆虫、鸟类和小动物来栖息。例如,在人工改造的较为清洁河流及湖泊附近,蜻蜓种类十分丰富,有时具有很高的密度。而高草群落(如芦苇等)、花灌木、地被植被附近,将会吸引各种蝴蝶,这对于公园内少儿的自然认知教育,非常有利。同时,公园内,景观斑块类型的多样性的增加,生物多样性也增加,为此,应首先增加和设计各式各样的园林景观斑块,如观赏型植物群、保健型植物群落、生产型植物群落、疏林草地、水生或湿地植物群落。

景观连通性原则

景观生态学名用于城市景观规划,特别强调维持与恢复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即维护城市中残遗绿色斑块,湿地自然斑块之间的空间联系。这些空间联系的主要结构是廊道,如水系廊道等。

除了作为文化与休闲娱乐走廊外,还要充分利用水系作为景观生态廊道,将园内各个绿色斑块联系起来。滨水地带是物种最丰富的地带,也是多种动物的迁移通道。要通过设定一定的保护范围(如湖岸50米的缓冲带)来连接整个园内的水际生态与湖水景观的保护区。

在园内,将各支水系贯通,使以水流为主体的自然生态流畅通连续,在景观上形成以水系为主体的绿色廊道网络。在设计的同时,充分考虑了上述理想的连续景观格局的形成。一方面,开敞水体空间,慎明渠转暗,使市民充分体验到“水”这一自然的过程,达到“亲水”的目的。另一方面,节制使用钢筋水泥、混凝土,还湖的自然本色,以维护城市中难得的自然生境,使之成为自然水生、湿生以及旱生生物的栖息地,使垂直的和水平的生态过程得以延续。同时,亦可减少工程造价。

转贴于

生态位原则

所谓生态位,即物种在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时间与空间中的地位。文华公园设计充分考虑系统构成名植物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配置选择植物群落。在有限的土地上,根据物种的生态位原理实行乔、灌、藤、草、地被植被及水面相互配置,并且选择各种生活型(针阔叶、常绿落叶、旱生湿生水生等等)以及不同高度和颜色、季相变化的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构成一个稳定的的复层混交立体植物群落。景观整体优化原则从景观生态的角度上看,文华公园即是一个特定的景观生态系统,包含有多种单一生态系统与各种景观要素。为此,应对其进行优化。首先,加强绿色基质。由于文华公园独特的自然环境,生态条件以及佛山市民对生态、自然景观空间的重视与追求,使得公园内绿地面积超过总用地面积85%(含湖面水体)。公园绿地作为景观基质(面积占73%),设计将所有园路种上树冠宽大的行道树或草皮,形成具有较高密度的绿色廊道网络体系。其次,强调景观的自然过程与特征,设计将公园融入整个城市生态系统,强调公园绿地景观的自然特性,优先考虑湖面、河涌的无完整性与可修复性,控制人工建设对水体与植被的破坏,力求达到自然与城市人文的平衡。

缓冲带与生态交错区原则

作为公园内湖泊、河涌的缓冲区,湖滨湿地景观设计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按水流方向,在紧临湿地的上游提供缓冲区,以保障在湿地边缘生存的物种的栖息场所与食物来源,保持景观中物种的连续性。

第二,在湿地中建立走道来规范人类活动,防止对湿地生态系统的随意破坏。

篇7

1.1费用计算水利建设项目的费用包括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和年运行费。

1.1.1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水利建设项目达到设计规模所需由国家、地方、集体和个人以各种方式投入的主体工程和相应配套工程的全部建设费用,包括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固定资产投资以工程总投资的90.00%计,即调整前工程投资为371.69万元,调整后为334.52万元,作为项目国民经济评价投资。

1.1.2固定资产折旧费工程经济使用年限按30年计算,采用静态折旧法(不计利息),公式:d=k(1-3%)/n,式中:k-工程设施投资;n-折旧年限;d-年折旧费。计算分摊年折旧费用为10.08万元。

1.1.3年运行费用年运行费用指项目区的节水灌溉工程实施后,项目运行期每年所需支出的新增加的运行费用,年运行费主要包括工程维护费、燃料动力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用。程维护费:按总投资的1.50%计算,共计5.53万元。燃料动力费:燃料动力费指机泵正常运行时所需消耗的电量,项目运行后年总耗电量为8.9万度,每度电按0.27元计算,年电费为2.43万元。管理费及其他费用:按总投资的0.55%计算,共计2.0万元。则项目年运行费用为9.96万元。

1.1.4效益分析根据以上费用及效益计算结果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社会折现率按12.00%计算,现金流量表及各项指标计算结果如下: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21%>12.00%;经济净现值:ENPV=415.80>0(万元);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1.63>1.2本项目的经济内部收益率大于社会折现率12.00%,经济净现值大于零,经济效益费用比大于1.20。因此,该项工程经济上是可行的、合理的。

2社会效益分析

本工程的建成不仅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将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该工程的建设,将加快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大大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同时,该工程建成后将有效减少输水损失,大大改善项目区的灌水条件,杜绝跑水、漏水现象,节约水量,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活环境。

3生态环境效益分析

项目实施后,通过管道输水到林区进行灌溉,减少了渗漏,节约了用水量,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对改善项目区局部小气候、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率,调整生态林种植结构,可使当地土壤得到改良,提高了生态林的生长成活率,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有效促进了当地水土环境及生态环境健康发展。

4结论及建议

篇8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生态水利工程;构建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水利工程是我国发展中的永恒主题,特别在最近几年时间里,随着新农村建设力度的加大,各地区涌现出了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虽然水利工程能够保障各地区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有效避免了用电紧张的局面,进一步降低了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破坏,但是我们也应清楚的认识到构建水利工程时会不同程度上影响到该地的生态环境,比如,会影响该地的气候、土壤土质等,所以,分析研究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加快生态水利工程的构建刻不容缓。

1.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1.1对施工场所的地质水文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施工作业中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水土地质条件,严重点还会导致水土流失情况的发生。施工时,由于需要开展开挖、削坡等工作,所以,会引起新土层或者出现弃渣的大量堆积等问题,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施工作业时发生了水流冲刷现象,进而带来拟建地点的水土流失问题。由于受到水文条件与水质条件的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必然会造成水文情势的变化,因此,必须加强分析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特别要时刻观察水利工程建设中对水位和水文流量带来的影响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

1.2对土质的影响

虽然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能够从建坝蓄水、打通河道等各渠道有效防止农业用田免遭洪水或者干旱等一些自然灾害的破坏,并且,通过雨水径流时的彼此补充与调节,使得土壤含量越来越充分,对土地的肥沃程度加以科学的改进。但其建设中常常会因上游河流产生的诸多泥沙等沉淀物而造成库区水位持续上涨,进而使库区附近地下水位呈现出上升势头,而且,随着库区附近的气候不断变化,气候温度明显加热,进一步加剧水汽蒸发量。在库区附近土壤水分不断增加下,将带来土地盐碱化问题。

1.3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对于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常常会因为需要占用大量的用地面积、工程量大等诸多因素的存在,不得不安排库区附近的居民搬到别的地方居住,而实际已经存在的交通等一些设施与建筑和文物古迹同样需要搬到别处。这样一来,就会严重影响到库区附近区域中的交通乃至经济,并且,水利工程施工作业时会使库区附近的土壤结构出现一定的变化,引起土地盐碱化。此外,还会影响到当地的气候和温度,当地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劣,给一些疾病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空子,直接威胁到附近民众的身心健康。比如,某一水利工程中,因占用面积大、搬迁居民人数多,严重影响到了库区附近的经济发展与生产生活。该工程投入实际使用后,库区内的水位呈上升势头,严重冲刷和淹没了部分文物古迹。尽管国家及时制定并实施了一些措施,但文物古迹在水的持续冲刷下,将不可避免的对其造成破坏。

1.4对森林及植被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水利工程的附近都会存在一些森林或者植被;施工作业时,肯定会有一些建筑废弃物,当水流穿过河道时,就会影响到水域两边的植被,更有甚者会导致植被直接死掉,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会引起地下水位持续上涨,在这种情况下,土壤就会发生潜育化、次生盐碱化情况,对于以干旱为主的区域,水利工程施工时如果出现了水资源分配不当的情况,那么,就会进一步降低本区域的地下水位,引起土壤沙化,附近民众的大规模搬迁不仅对植被造成破坏,而且还会带来水土流失。

2.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途径

2.1构建完善的生态水利工程制度

要想进一步加快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进程,就必须制定高效完善的制度,也就是生态补偿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际过程中,为了对水库大坝等中的生产环境问题加以有效控制,必须执行完善的生态补偿制度。工程项目实际建设时,虽能充分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还会严重影响到当地的生态环境,有时候还会出现生态失衡。实施生态补偿制度时,应把一部分资金纳入到环保范畴中,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确保生态平衡;此外,还应构建完善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也就是施工时要深入到现场分析研究拟建环境,并据此编制相匹配的环境污染治理方案,它的内容基本上有水利工程建设前的环境调查,及时了解周围环境,特别要检查此流域中水的问题与土壤的成分,全面了解附近的环境。并且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及相关因素,准确的预测该工程施工中诸多的环境影响因素,同时,提供相匹配的应对方案,从而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大的影响。

2.2处理好水污染问题

水利工程项目十分的复杂化,实践中,极有可能会带来一些污染问题,所以,有效处理水污染问题已成为现阶段的关键。我们可构建一个自然沉淀池,使污水自然沉淀干净,然后,采用过滤、转化等诸多的手段做好废水处理工作。施工作业时出现的大量污水应实施专业化处理,方可开展下一道排放工作。

2.3加强河道治理

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中,将会给河道造成一定物理或化学上的影响,举例说明,河道会在水流量的不断加大下,宽度越来越宽、河道方向发生改变等,所以,实际建设时加强河道治理工作至关重要。可栽种水下生长能力强的植物如黑藻、金鱼藻等,减少水分子内的部分微元素的含量,也可将一些水生动物投进河道中,以避免河道中有过多的浮游生物、腐烂物质,确保生态链时刻保持在平衡状态下,提高水资源质量。

2.4加强绿化

生态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会用掉大规模的土地与绿草地,直接导致当地的绿化遭到严重破坏,当众多的植被损坏后,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风险问题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等,与此同时,随着上游河水含沙量的不断增多,将会大大提高水坝、水库等水位,加快了水利工程的老化。所以,必须做好绿化工作,将一些植被如柳树栽植于上游流域中,这样,就能够避免水流冲刷或者侵蚀上游土地,对河水含沙量进行了有效控制。

除了上述所述外,还应不断降低施工作业中的噪声,特别要对一些设备的噪声污染加以控制,可通过明确适当的施工时间、降低爆炸强度等方式方法,防止事故作业中发生较大的噪声和严重的污染。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在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下,各区域涌现出了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建设,不过,实际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其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何种影响。为了保障群众良好生存与持续发展,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时还应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从而加快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力度。

参考文献

[1]周晓林,田金伟.浅谈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建设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0).

[2]李蓉,郑垂勇,马骏,赵敏.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综述[J]. 水利经济. 2009(02).

[3]陈航,波冰.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性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03).

[4],朱小飞.浅论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J].价值工程,201l(31).

[5]李玉海,陈亚杰.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 水利科技与经

篇9

【关键词】生态景观;公共空间;景观元素

引言

我国的经济水平在不断提高,城市化建设也在稳定的同步进行,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但是城市化建设所带来的的环境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利用生态景观元素在城市的公共空间内进行建设可以有效地改进城市的生态环境。在城市化建设的同时,要保障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并且要明确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在科学的发展观引导下建设全面发展的城市。生态化城市的构建要依靠自然环境、人类、城市的互相交融,要对自然景观进行规划与保留,在实际的运作中,依山建林、傍水围湖都是能够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举措,同时不破坏自然环境维持正常的原来的生态圈,可以给予城市最大的发展支持。

一、生态景观元素的特点和内涵

生态景观是依靠原有景观资源和城市内公共空间地区,进行重新重组发展之后得来的,同时也是一种生态网络,是人与自然共生的一种完美体现,经过人工对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与规划,将其改造成一种复合型生态环境,不仅改善了城市的生活环境,也起到了美观的作用。根据相应学者的论述和笔者的理解,生态景观的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生态景观元素中包含的植被景观和绿色景观在城市的规划中应用最为广泛,同时也是一般城市为了美化环境使用最为普遍的方式。在植被研究和林业研究等绿色产业中,生态景观一般代指植被景观。

与一般的视觉景观不同的是,生态景观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意义,生态景观元素的建设是经过生态学家以及相关学者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发现的一条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具有美观的同时还能为城市环境做出相应的贡献。同时在景观生态学中定义生态景观元素不仅包含了生物,并且也包含人文特征在内的综合性区域。

城市作为各个生态环境的载体,其中具有多个生态系统,要维持多个生态系统的共同发展,就需要为各个生态系统建立不同的生态景观,比如湖区的生态维护和公园草坪的生态维护就不相同,但是还要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景观效果。这就需要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完整详尽的规划才能达到。

同时生态景观元素还具有自然选择权、可持续发展性、保护区原则。在当地区域具有特殊的景观特色时,应将其作为重点发展区域,比如杭州西湖、泰安泰山、南京中山陵都具有不同的生态系统,在生态景观元素的选择上就要进行优先建设,依靠自然环境的生态体系才能发挥自然环境更加优秀的自我调节能力;在城市的生态发展中,要站在宏观的角度进行考虑,要实现城市各个区域都包含生态景观,同时在城市不同的公共区域根据人群的不同需求设立不同的生态景观元素,提高景观的利用率,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对特殊、敏感的环境区域进行特殊的保护,不让城市化建设破坏脆弱的生态环境,从而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特殊性。

二、生态景观元素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合理设计

(一)设计原则

生态景观元素经过人工的干预后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依照人们对其干预的力度不同产生的影响也就不同,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景观的结构体系会不断扩充,比如树木会不断分出新枝,而每次人们都要剪去树木多余的枝干以维持树木的营养,所以要保持景观的稳定性让其能够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过多的干预会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设计的初衷要保证实用性,生态景观不但承担着改变环境的作用,还能起到美观的作用,所以要将美学的思想加入到景观设计当中,还要让景观能够发挥其作用保证其经济效益。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

城市的公共空间包括很多,绿地、道路、天桥都属于城市的公共空间,在对这部分区域进行规划时,要合理地利用相应的空间来建设生态景观,不仅提高了经济效应还提高了社会效应,利用三维的公共空间是城市建设的一个发展方向。

我国多数城市利用路边的公共区域进行景观的设计时,一般使用绿化带和树木吸收,阻挡车辆排出的废气和车辆行驶产生的粉尘,不仅增加安全性也提高了美化程度,但是有些设计不符合现代城市的发展。随着GDP的不断提升,车辆的数目也在不断地增长,有些道路的承载能力已经无法满足巨大的车流量,然而路边的隔离带还未进行重新的设计,导致城市公共区域的浪费,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对景观进行重新的设计。有河流穿过的城市,可以对河两岸的区域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由于河流的水资源丰富,可以建设人工湖,之后围绕人工湖的建设设立内湖公园。根据自然选择权,湖边景观的设计要符合植物的“喜水性”,同时可以建设小码头,让游人可以在湖中感受公园的整体氛围。一些发展快速的城市,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建设了立交桥和过街天桥,近年来北京、上海、深圳、哈尔滨等城市都在大力推广立交桥的景观布置。立交桥和天桥的景观布置一般是在垂直面进行设计,在给城市添加一丝绿意的同时又能缓解空气污染的压力,在选择景观元素时,应考虑到植物对土壤和水分的要求不高,同时抗风能力要强。

在城市不断发展中,合理的规划公共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的同时,要把城市的各个区域整合为一个整w,让大楼和景观能够相互融合,展现一个城市的新面貌,保持城市的绿色生态空间,以达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高度融合。

三、城市生态建设的功能性

城市内生态规划是为了满足城市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的现实意义,将城市化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尊重自然的不断进化,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从而改善人类的生活、居住环境和保持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才是最重要的目的。在城市的未来发展中,人类对于生态景观的建设要从改造、建设转变成对自然发展进行引导,发挥自然环境的主动发展能力,这样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即生态环境中的物质、能量和物种之间的相互交换。在城市化建设中大量的楼房造成公共空间内的水和空气交换速度慢,从而影响了水循环和气体循环,同时由于城市内的土地价格高,无法大规模地进行拆迁为绿地公园提供一个有效的地址,因此生态景观元素就在公共空间中体现出来了它的价值。自然环境的维持需要能量,但是城市化建设产生了大量的能量,如果仅靠自然环境进行调节,那么城市生态系统必将崩溃,根据前文说到的人工干预建造景观元素,将多余能量进行转化吸收,可以有力地改变这一局面。城市物种主要是以人为主体,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景观元素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内人类的活动区域,对于景观元素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依靠景观元素提高城市内的物种多样化,不仅满足了人类的生活需求,同时也满足了自然环境的发展。

结语

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是人文文化与自然环境结合的产物,所以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同时要考虑生态环境系统和人文环境系统两个方面,依靠良好的生态布局设计可以更好地发挥景观元素和作用。根据人类的活动习惯进行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元素布置,形和环境的统一,为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景观元素提供更好的研究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利顶,刘洋,吕一河,冯晓明,傅伯杰.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分析:现状、困境与未来[J].生态学报,2008(11).

篇10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 A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三十多年来,国民经济得到了惊人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继续经济保持稳步增长,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展。水利工程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在对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水利工程不断呈现出规模性、长期性的特点。然而,随着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进入人们的视线,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在逐渐显现出来。

一、水利工程影响生态环境的特点

水利工程一般规模比较庞大且工期较长,因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往往是巨大而且深远的。水利工程本身具有复杂性和专业性,涉及的领域很多,再加上不同地区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的复杂性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导致了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多样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表面上看,在一定时间段和一定区域内,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明显的且有规律可循,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其影响是我们无法预知的。因此,为了尽可能减小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所带来的损失,我们有必要对其具体的影响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二、水利工程不同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具体影响

具体来看,水利工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规划阶段、施工阶段和运行管理阶段。每个阶段的工作特点有很大差别,因此我们在研究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具体影响时,就必须将这三个阶段分开来研究。

2.1、规划阶段

在水利工程中,规划设计是第一阶段,而这一阶段对于整个水利工程的影响又是决定性的。实际上,在规划设计阶段,水利工程就对生态环境产生着影响。水利工程规划设计需要对工程的规模等进行详细地敲定,而工程的规模、选址等因素又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可以说规划设计阶段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虽然只是概念性的,但更是决定性的,决定施工和运行各个方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应当被重视起来。

2.2、施工阶段

在规划设计完成之后,就进入了施工阶段。规划设计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概念性的,而施工阶段则是实实在在的。一般情况下,施工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土地破坏。在水利工程的施工阶段,利用土地资源是不可避免地。如原料开采和废渣堆放都需要利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在利用土地资源的过程中,可能会造成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土壤污染等问题。

(2)河流污染。水利工程的施工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废水都是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这将会严重污染河流和地下水,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将是深层的、长期的。

(3)空气污染。在水利工程中,一般需要大量的石方工程,而石方工程又会产生大量的粉尘。这些粉尘漂浮在空气中,将会对周边空气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另外,施工车辆的尾气也会从一定程度上污染空气。

(4)噪声污染。水利工程施工规模较大,势必会动用大型施工机械。这些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产生噪声污染。

(5)废渣污染

水利工程的废渣不仅会间接产生土地问题,而且一旦堆放不当就会产生妨碍交通、阻塞河流等问题,进而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2.3、运行管理阶段

水利工程建成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未停止,而是变得更加深层复杂。其中水资源蒸发的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影响。有数据显示,我国北方水库水资源总量达到了1300亿立方米,而每年蒸发的总量就有200亿立方米,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下图显示了本地区1978年~2003降水量、水资源总量和蒸发量之间的关系,由图我们可以看到蒸发量之巨大。蒸发的这部分水资源,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

图1、降水量、水资源总量和蒸发量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水库中长期大量蓄水,也会对周边地壳结构、土壤等产生较大影响。第一,巨大的压力会对水库周边的地壳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长期积累可能会成为地震、坍塌等地质灾害的直接原因。第二,水库蓄水会导致上游水位升高,造成过水断面变大,流速减慢,进而弱化水流的携沙能力。这对于含沙量较大的河流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可能会造成河流泥沙大量淤积,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不仅如此,泥沙淤积又会反过来减小水库的有效容量。第三,水流速度的减慢,更加有利于水下藻类的光合作用,有利于藻类的生长。而水下藻类的过度生长,很可能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引起恶性循环,加剧水污染。第四,大型水库庞大的蓄水量会对周边的气候条件产生一定的影响,如空气湿度、降水量等。

三、针对上述影响的应对措施

规模大小的水利工程遍布全国各地,单个的水利工程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全国范围内的整体的水利工程则会对大的生态系统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生态环境不仅关乎国民经济的健康增长,而且关乎每个人的健康和福祉。虽然实际上我们无法完全避免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但可以采取一些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小其负面影响。

3.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利工程更要全面按照法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来进行,坚决不能逾越法律这道最后的防线。首先,要具有法律意识,在规划、施工、运行各方面和全过程都要在依法的大前提下进行。其次,要确保法律的落实,不能得到落实的法律就像一纸空文。最后,对于已经违反相关规定甚至触犯法律的水利工程要严格追究责任。

3.2、扩大环境影响评估范围

现阶段,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估主要是针对建设内容和施工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而环境保护目标的提出,是以工程目标可能产生的影响为基础的。因此,环境保护目标与工程目标处于不同的层次上,从严格意义上讲不再环境影响评估的范围之内。

所以,在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估中,要扩大其评估范围。因此,要对整个规划方案进行评价,即所谓的战略评价。因为水利工程本身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因此对整体规划方案的评价,对全面掌握水利工程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并制定出宏观应对措施具有指导意义。

3.3、建立局部地区环境检测体系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复杂多样的,要想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小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就需要对局部地区环境进行长期检测。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局部地区环境检测体系,对水文、气候、水质等因素进行长期检测,一旦发现问题就可以立即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实际上,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的技术比较薄弱,建立一套完整的检测体系又涉及方方面面,所以这将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

四、总结

水利工程在维持国民经济稳步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复杂的、多样的、不确定的。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存在于水利工程的各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影响也各不相同。要全面具体地了解这些可能产生影响,就必须针对不同的阶段进行具体的调研分析。我们无法完全避免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但可以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小负面影响,包括完善先关法律法规、扩大环评范围、建立局部地区环境检测体系。由于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笔者在本文中列举的只是冰山一角,所提出的应对措施也难以涵盖各方各面,具体的影响和应对措施还需要广大水利工程工作者在实际中不断观察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