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智能化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05 18:06: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智能化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业智能化管理

篇1

关键词:zH2513自动化仪表综合校验台;智能化;应用管理

1.工业计量检定工作的重要作用与现状

要实现工业生产过程安全、可靠、经济的运行,必须依靠安装在工业装置流程管线上的大量测控仪表,如:传感器、变送器、调节器、执行器、逻辑开关等来监测和调控生产工艺过程参数,这些装在设备上的各类自动化仪表叫现场表,泛称自动化仪表。中国是工业大国,装备在各类工业装置上的自动化仪表可称得上“天文数字”。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这天文数字中的每一台表,都必须按国家计量法规或企业检定规程,用专用仪器进行现场或实验室校准,这些有资格用于“校准、校验、检定”的仪器我们称为工业计量标准仪器或标准器具。校验是细致而繁杂且工作量大的工作,校验一块中等复杂程度的仪表,采用我国现行技术手段大约需2~4小时。因此,为适应工业发展,提高工作效率,研制自动化水平较高的工业计量标准仪器及装置具有十分紧迫而重要的意义。

2.实现现场仪表校验过程自动化与智能化的要求

要实现现场仪表校验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主要解决以下技术难点:

A、各种被校测参数的数据采集、处理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与自动化。

B、各种仿真信号的输出要程控化与自动化。

C、实现输出与测量信号统一的计算机控制。

D、将先进的测试技术、传感技术、微电子技术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互相融合、渗透,以保证综合功能的实现和高精度信号发生与测量。

E、将整个计量检定过程和设备能在计算机控制下进行,各种计量检定数据能自动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存储,并将结果输出与自动查询。

3.ZH2513自动化仪表综合校验台简介

3.1系统组成及其特点

(1)ZH2513自动仪表校验台,承担现场仪表的实验室校准和全厂被校仪表的智能化管理。

(2)能够对现场仪表进行现场自动或手动校验,又能支持上位机实现管理功能的各种现场智能校测仪表。如ZH210型智能压力校测和ZH558智能过程信号校测仪等多种现场工业标准仪器。

①ZH2513综合校验台

本校验台是由以下各种功能相对独立的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网络化单元组成:

a.压力信号的产生及调控系统

b.压力信号的自动测量单元

c.可编程标准电压信号的的输出与测量单元

d.可编程电流信号的输出与测量单元

e.热电偶仿真输出与测量单元

f.热电阻仿真输出与测量单元

g.可编程频率信号输出与测量单元

h.多功能、高精度智能测量单元

i.程控直流电源

j.电压可调的交流实验电源

将以上智能化、模块化单元可按功能要求任意组合,用标准接口和总线与计算机联机成局域网络,充分利用各智能单元及丰富的PC机软硬件资源,组成全新功能的计管系统,它既保持各单元独立功能,又可实现全新的自动测量、校验与仪表管理功能,可以程控设定各种仿真输出信号,又可自动测量、采集、处理数据、数据的表达、传送、存储以及文档管理,自动生成检定证书、报告以及文档自动查询等上层管理功能。还能够与现场校验仪通讯,向现场校验仪下载“校准计划”,又可接收现场校验仪从现场采集的校验数据登录数据库。可以说,一台ZH2513自动校验台等于一个能完成各种工业仪表自动校验及管理的现代化热工计量实验室。

②ZH系列智能化现场校验仪

各种现场校验仪是ZH2513自动校验和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一般校验仪所不同的是,必须支持上位机2513的管理功能,接口、软件兼容,能双向通讯等特点。各类现场校验仪均是以微电脑为基础的智能化、高精度、多功能、便携式、自带直流电源、带通讯接口,能够存储校验数据,能仿真输出标准信号,能自动测量的复合性仪表,它的作用有:第一、按校验台下载的计划到工业现场对现场仪表进行自动或半自动校验,完成对现场仪表的检定任务,并能记录存储被校表数据。第二、将记录数据带回实验室,再上载给校验台数据库,实现上位机对全厂现场的智能化管理。

3.2 ZH2513自动校验和管理

系统的主要功能和技术指标

(1)自动校验功能及指标

ZH2513校验台是用于仪表维修车间、计量室或各类科研教学实验室,对各类工业仪表,如:压力、温度、流量、频率、转速、变送器、传感器、逻辑开关及二次指示,记录仪表等进行自动检定和管理。

现场校验仪是适应现场环境下,进行上述仪表的现场自动、半自动校验。

主要技术指标(只列出校验台的主要指标,现场表种类达几十种,不在此文中介绍):

①压力输出与测量

量程:一0.1~60MPa;准确度:微压:0.1%FS,常压高压:0.05%F.S

②电流、电压、信号仿真输出与测量范围:0~100mV、10V,0~50mA;准确度:0.05~0.02%F.S

③各类热电偶仿真输出与测量分辨率:0.1℃;准确度:±112

④热电阻仿真输出与测量分辨率0.1℃;准确度:±1℃

⑤交流信号输出与测量范围:0.1kHz~100kHz,精度:0.005%F.S,方波、三角波、正弦波

⑥高精度、多功能测量单元交直流电压、电流、电阻,频率测量,直流精度可达0.003%F.S

(2)对被校验仪表的管理功能

对于一个企业,不仅对“天文数字”的测控仪表的校准工作量巨大,而把这些仪表进行计量行政和计量科学管理也是一项十分庞杂的系统工程,又因不同行业、不同设备对仪表的传统管理模式方法各异,而进行所谓智能管理、计算机管理又是全新的事物,国内无前车之鉴,计算机管理的领域潜能又十分广阔,现仅把传统管理模式变为计算机管理的一种模式加以说明。

①管理要求与内容

a.将全厂(或某套装置)所用的仪表及应用情况输入校验台计算机,建立“电子台帐”,如将仪表类别(温、压、流)、名称、型号、规格、编号、制造厂、日期,应用的机组、工位、运行工作点、输入输出范围输入校验台。

b.将生产装置的工艺过程参数输入校验台,对过程参数管理,如过程测点、工位、测量范围、额定参数等。

c.将校验数据输入校验台进行校验结果管理,如输入输出关系(线性、单元转换、开平方转换等),调节前后检测数据、最大误差、操作员、日期等。

d.将校验计划校验台计算机进行周检计划管理,如验日期、检定员、所用标准仪器、校验周期等。

e.编制其它需要校验台管理的内容输入计算机。

f.管理各类现场校验仪的信息。

②ZH2513计量管理数据库及管理软件按上述管理内容要求编制,类似制订全厂计量技术管理、计量行政管理制度、计划及建立仪表台账,目前还是为执行计划和台账管理,因此必须具有实用、灵活、方便的查询与输出功能,可以按不同方式检索输出全厂仪表信息。如:按仪表类型,制造厂家,测点位置等规律查询、统计输出你想查找的仪表情况,如:校准日期、人员等检索,自动提示输出打印到期质检的表,打印输出检定结果数据、证书等,还可统计输出一周、一个月内即将到期校验的表等,为实现先进的“状态检修”提供依据,以及查询所用现场标准校验仪器等信息,可以说只要管理计划、数据库管理软件编制水平到位,我们的智能计量管理系统几乎是万能的。

3.3 ZH2513计管系统的通讯功能

要保证本系统强大的测试、校准与计量管理功能。必须采用先进的总线与通讯技术实现通讯功能,首先要实现本系统内部网络结点间灵活可靠的双向通讯,包括:计管中心台与智能多量程压力模块的双向通讯,与各类现场校验仪的通讯及远程通讯功能,如:中航公司中心校验台与各用户校验台通过公共通讯网或电话拨号打开并运行用户机通讯,实现遥测诊断、排故等功能。

3.4自动校验与管理应用举例

以校验台为自动校验与管理中心,它不仅能对各类工业现场或二次表进行计量室、实验室自动校验,还要按“中心”的管理计划,对各类现场校验仪和全厂仪表进行计划管理,下面以压力仪表的校验为例,简要说明应用过程(某企业新购进一套ZH2513P综合校验台和相应的ZH系列现场压力校测仪):

(1)输入仪表信息与计量计划,对新购进的和已在线使用的全部仪表信息和校验计划输入2513校验台。

(2)自动或手动校验一输入校准数据

①实验室校准

将新购进仪表安装在2513台上,可以开启相应智能单元,手动操作完成校准,也可以开动电动造压单元和开启计算机及自动校验程序,按自动校准程序完成压力仪表自动校验过程,校准结果已全部存人相关数据库。

②现场仪表校准

a.将校准计划、过程测点和被校表内容“下载”给现场压力校测仪(如ZH210智能压力校测仪)。

b.校验人员带现场校验仪到现场,只需进行简单操作,即可将校验结果自动存人校验仪内。

c.校验员带仪表回实验室,将存储结果“上载”给计管中心台,中心会自动录入数据库,经自动处理计算后,自动打印出校验结果证书。

(3)上层计管功能的实现

经过以上二步获取的计划、信息、数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查询、统计、输出各种信息。如按测点、现场表、校正时间检索。如果按测点检索,可以找出该工位上曾经用过的各种现场表的校准记录等。

4.结束语

篇2

[关键词]供电企业;电能质量;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088-01

1 供电企业要加强谐波的治理

(1)电网设计时对谐波进行综合考虑。①在变电站设置消除谐波或抑制谐波的装置(无源滤波器、有源滤波器和混合型滤波器);②从电网结构上考虑对谐波进行抑制。首先,对谐波中的用户设立专线供电,例如通过给装有较多变频器的线路直接拉10kV的专线供电,能够确保变频器产生的谐波不会对厂区的其他设备造成影响;其次,针对不同的变压器采用适当的连接方式。不同功能变压器采取不同连接方式时,对抑制谐波有着不同的效果(例如三相整流变压器采用Y-d(Y/)的连接方式,可以有效消除三次及其倍数的谐波);最后,适当增大电容容量,能够有效降低系统的谐波水平。

(2) 加装谐波抑制装置。由于供电企业不可能要求用户主动使用产生谐波更小的新设备,为此可以在现有的、产生谐波较大的设备附近装设滤波器,这是抑制谐波最有效的方法。目前用户侧的谐波器分为有源滤波器、无源滤波器和混合型滤波器,表1为三种滤波器的对比。

(3)加强新建或增容的谐波源用户的管理。在用户申请用电或增容时,供电企业要对用户用电设备的结构和负荷性质进行详细了解,对有可能产生谐波的设备进行标注,并收集相关技术资料;在答复用户用电申请时,供电企业要明确对影响电网电能质量的态度,督促用户在进行电气设计时,同步考虑采取消除谐波的技术措施;在审核用户的设计图纸时,供电企业要根据谐波源和系统公用电网参数,进行谐波预测计算,对可能超标的用户提出修改意见;在与用户签订用电合同时,对有谐波污染源设备的用户,供电企业要明确产权分界点允许的谐波畸变率或允许注入系统的高次谐波电流限值,为今后的整改提供依据。

2 供电企业要加强电压暂降的治理

2.1 从电网源头上减少故障的发生

电网故障的发生是难以避免的,但供电企业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来尽量降低故障的发生机率,具体说来:缩短继电保护的时间,提高继电保护动作速度;加强高电压等级电网可靠性,确保全线都有避雷线和避雷针等避雷措施,减少雷电直击线路上;对一些雷击密度高的地区及重要的用户,可以考虑不使用架空线供电,而是拉地下电缆或高压电缆给用户供电(地下电缆铺设在地下,一般不会受雷击,而且可以减少施工及树木的干扰而导致故障,是提高可靠性的有效手段);对一些重要的用户或敏感设备采取高电压等级的专线供电或拉近与电源间的电气距离,并且对一些事故较多的用户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以免影响其他用户的正常用电。

2.2 从用户侧采取必要的措施

对于用户而言,他们只能采取技术和经济上都可行的方案,如在设备前安装能够抑制电压暂降的装置。目前,能有效抑制电压暂降的设备有不间断电源(UPS),动态电压调节器(DVR)及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等,其中不间断电源(UPS)是一种含有储能装置,以逆变器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恒压、恒频的不间断电源,能消除电压暂降和电压暂时中断所带来的干扰,一般只能给重要、敏感设备供电(如重要的计算机主机、计算机网络服务系统或其他设备);动态电压调节器(DVR)是一个串联在用户敏感设备与电源之间的装置,主要用来补偿电压降低,提高DVR下游的电能质量;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是一种并联型无功补偿的FACTS装置,它能够发出或吸收无功功率,并且其输出可以变化以控制电力系统中的特定参数。

3 其他措施

3.1 加强小水电上网的管理

目前供电企业对小水电上网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致使上网电压严重越上限(尤其是边缘地区的10kV公用混合网,存在整个丰水期电压严重越上限的情况)。为此供电企业要完善小水电上网管理制度,强化对小水电机组上网电压的监测;研究制定小水电上网调度管理办法,组织开展小水电机组励磁控制方式的普查,研究制定小水电机组上网电压实时(准实时)监测的技术方案,并且不断完善小水电上网因数的考核机制;从提高电压合格率和企业效益的角度出发,分析评估小水电上网峰谷电价、三度无功电量抵扣一度有功电量、小水电上网按照固定功率因数要求进行核算电价的影响,研究并提出小水电上网电价的改进建议。

3.2 构建完善的电能质量指标管理体系

针对电能质量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供电企业要完善电能质量管理构架,建立电能质量管理责任传递机制,将电能质量指标逐级分解下达,细化到地市供电局生技、计划、市场、调度及变电、区县供电局等运行单位,区县供电局将指标分解下达到供电所和班组,并将相关指标纳入评价考核。建立电压合格率指标月度分析和通报机制,地市供电局每月通报电压合格率指标完成情况,按照变电站各级母线电压合格率、“站-线-变-户”关系,系统开展指标分析工作,及时查找导致电压越限的因果关系,以及在管理上、技术上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和计划。

4 小结

作为一种特殊的能源和商品,电能在广泛应用的同时又有其自身的质量,而电能质量不佳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分析电网电能质量的现状,强化电能质量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供电企业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从加强谐波的治理、加强电压暂降的治理、构建完善的电能质量指标管理体系、加强小水电上网的管理等几个方面入手,就供电企业强化电能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期为促进电网电能质量的提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亚妮.电力系统的电压管理分析[J].企业导报,2011(9).

[2]刘鹏飞.电能质量管理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电子制作,2013(20).

篇3

【关键词】 连续性血液净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护理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是采用每天连续24h或接近24h的一种连续性血液净化疗法以替代受损肾脏功能。近年来,CRRT技术日趋成熟,其临床应用范围远远超过了肾脏替代治疗领域,已经扩展到各种临床上常见危重病例的急救,已超出肾脏替代治疗的局限性,这一技术在国外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普遍得到使用,临床疗效评价日益肯定[1]。2004年12月~2006年2月,我院应用CRRT技术抢救继发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46例,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外科手术后患者16例,肾病综合征出血热19例,急性胰腺炎5例,抗压综合征5例,暴发性病毒性心肌炎1例,男33例,女13例,年龄23~75岁,平均(42.3±1.4)岁,39例救治成功,2例放弃,5例死亡(死于电解质紊乱1例,循环功能衰竭2例,脑死亡1例,放弃血液净化治疗后死亡1例)。

1.2 方法 采用美国百特公司CRRT机器,透析器选用MINNTECH USA HF 1200。聚砜膜面积1.25m2,长度20.90cm,血管通路均选用股静脉穿刺双腔管留置行连续性静脉—静脉滤过透析(CVVHD)。血流速度150~200ml/min,透析液配方参照季大玺配方[2],碳酸氢盐即配即用,速度50ml/min,每次CVVHD 12h,共治疗95次,抗凝选用低分子肝素,首次4100u,每小时追加抗凝200u。

2 护理

2.1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MODS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治疗过程中需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特别是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注意保持其稳定。治疗前可用4%白蛋白或新鲜血浆预充管路,以免引起血压下降。透析过程中根据血压变化选择适当的血流量,以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2.2 血管通路的选择及护理 一般救治MODS患者应选用临时血管通路直接动静脉穿刺和中心静脉置管。透析次数多、病情重、血管条件及凝血机制差的患者需行中心静脉置管,以右侧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置管为首选。为防止感染,每次透析时应对导管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并覆盖无菌纱布;透析前先用注射器抽吸血液2~3ml丢弃,这样既可抽出管道内已形成的血细胞凝集块,防止其进入血液循环;又可清除前次透析后注入的肝素,然后接血路管道开始透析。透析结束后,管道内应注入每毫升含肝素2mg的生理盐水3ml,以防管道内凝血。中心静脉穿刺导管一般留置数天至数周,为防止感染,导管末端可加用涤纶毡套,以便于组织与涤纶毡套交织后形成保护屏障,从而避免与外界接触,起到抗感染的作用。

2.3 抗凝 本组患者在透析治疗前有7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5例有皮肤、黏膜出血点,17例有外伤伤口或手术伤口。据报道[3],除非颅内出血或大咯血,出血倾向不应作为血液透析的禁忌证。但治疗时应根据不同出血情况分别采用无肝素、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透析,必要时透析结束用鱼精蛋白中和。对无肝素透析患者,要严密观察透析器及静脉壶有无凝血迹象,监测动、静脉压力变化,发现压力增高、血色变紫,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并报告医生进一步处理。本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透析者均只用首剂量不用维持量,故透析后期要严密观察有否凝血迹象。肝素抗凝患者要密切观察穿刺部位、皮肤黏膜及脏器组织有无出血征象,监测凝血活酶时间,将信息及时反馈给医生,以随时调整肝素用量。

2.4 脑功能损害的护理 本组患者中,有11例透析前有不同程度的脑功能损害,出现烦躁或昏迷。透析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头侧向一边,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妥善固定好透析管路,严防患者烦躁将单针双腔管拉出及管路脱开、折叠、受压致血管通路中断,治疗中要严密监测并记录神志、生命体征变化,查看透析机各参数及血流回路各连接部位有无渗血,有否抽血不畅。血流量应保持在150~200ml/min。透析结束时妥善固定好单针双腔插管,向病区护士做好交班,防止管道拉出、折断和敷料污染脱落。本组患者未发生单针双腔拔出、折断、回路脱开等情况,但有5例患者透析过程中出现抽血不畅,经改变,调整导管后血流通畅,顺利完成透析。

2.5 肺功能损害及低氧血症的护理 本组26例合并肺功能损害,透析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其中6例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另有9例出现与透析相关的缺氧。缺氧可加重脏器组织的损害,对这些患者应给予氧气吸入。应用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器,防止透析液中碳酸盐浓度过高,以减少补体激活致白细胞黏附在肺毛细血管床上造成低氧血症及pH升高导致的换气功能降低。治疗中要密切观察呼吸变化,监测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变化,对于二氧化碳潴留患者给予面罩吸氧。呼吸机辅助呼吸者应重点控制和观察呼吸频率、潮气量、供氧浓度、呼吸道阻力、血氧饱和度。注意呼吸道湿化和温化,及时清除痰液。观察患者呼吸是否平稳,有无烦躁、发绀及胸廓活动度情况,定时监测血气分析,随时调整酸碱平衡和呼吸机参数。

2.6 心功能损害的护理 本组16例合并心功能损害,透析中严密监测心电示波变化,心率、心律、血压、呼吸及电解质浓度。给予患者氧气吸入,减轻心肌缺氧。对6例出现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透析时适当增加超滤量,采用序贯透析,先单超再透析。但对存在严重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者预先透析,再单纯超滤[4],或透析超滤同时进行,根据病情、血压、心率、呼吸变化每小时设置超滤量,可减少透析反应。

2.7 低血压的护理 本组患者有20例分别在透析前及透析时出现低血压,低血压可造成肾脏缺血性损伤,加重肾功能恶化或延迟肾功能恢复,影响急性肾衰竭的抢救成功率,透析中要严密监测血压变化,采用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对于不同程度的低血压情况,经静脉血路给予等渗或高渗氯化钠、高渗葡萄糖、白蛋白等,注意观察用药后效果。也可采用调钠透析,方法是开始时采用高张透析液,钠浓度调为145~155mmol/L,透析过程中逐渐降至等张水平[5]。经上述处理,20例低血压患者中17例血压回升到90/60mmHg以上,每次透析均按时完成,3例无效。

1 季大玺,龚德华,徐斌.连续性血液净化在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8):1292.

2 季大玺,谢红浪,黎磊石,等.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在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治疗中的应用.中华内科杂志,1999,38(12):802-805.

3 王斌.血液透析治疗20例流行性出血热疗效观察.浙江医学,1999,21(12):727.

篇4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血液灌流; 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 血管活性物质; 影响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emodialysis and blood perfusion on vasoactive substanc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renal failure and uremia.Method:178 chronic renal failure and uremia patients with dialysis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3 to February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89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hemodialysis,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blood perfusion.The changes of vasoactive substance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Before treatment,the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s of ET-1,AngⅡ,NO and Sc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treatment,the levels of ET-1,AngⅡ,NO and Sc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Hemodialysis; Blood perfusion; Chronic renal failure and uremia patients; Vasoactive substances; Influence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Medical College,Zhengzhou 45119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5.018

肾功能衰竭是患者肾脏功能出现异常,肾脏的正常功能部分丧失或者全部丧失,在临床治疗中有较多器官衰竭现象,治疗的过程中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尿毒症病情如不及时得到有效治疗会使患者体内的正常环境失衡,对患者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威胁[1]。目前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尿毒症患者主要使用血液净化方式进行治疗,并且在临床治疗上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为观察血液透析和血液灌流两种血液净化方式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的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本院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于本院进行透析治疗的17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于本院进行透析治疗的17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硬币正反面分组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9例。178例患者中,男92例,女86例,年龄21~72岁,平均(55.26±5.39)岁;对照组男47例,女42例,年龄22~72岁,平均(56.74±5.11)岁;观察组男45例,女44例,年龄21~71岁,平均(55.33±5.19)岁。慢性肾盂肾炎14例,其中观察组9例,对照组5例;慢性肾小球肾炎47例,其中观察组22例,对照组25例;高血压肾病35例,其中观察组14例,对照组21例;糖尿病肾病33例,其中观察组18例,对照组15例;多囊肾27例,其中观察组12例,对照组15例;梗阻性肾病22例,其中观察组14例,对照组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血液透析治疗时间>3个月;(2)未使用过血管紧张素抑制剂以及硝酸酯类药物治疗或已停药治疗时间>1个月;(3)对血液净化治疗的方式依从性较好;

(4)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并且签订同意书[2]。排除标准:(1)有全身感染或者肺部感染症状;(2)患有其他合并性疾病;(3)2个月内接受过激素、输血或者免疫治疗;(4)有外伤、手术史。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接受血液净化治疗前均接受为期4周的基础透析治疗。

1.3.1 对照组 对照组使用常规血液透析治疗,采用聚砜膜可重复使用透析器,4 h/次,3次/周,血流量控制在220~250 mL/min。使用碳酸氢盐透析液对其血液透析,透析液的流量是500 mL/min。使用普通肝素抗凝治疗,对存在出血倾向的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透析过程中为避免患者感染以及其他不良症状,透析器重复使用次数应该控制在6次以内,重复使用期间要保证透析器的各项卫生指标均检测合格。

1.3.2 观察组 观察组使用血液灌流方式进行治疗,每2周进行1次血液灌流,每2周进行5次血液透析,4 h/次。使用HA130树脂血液灌流器对患者进行血液灌流。血液灌流器串联在透析器之前,使用肝素生理盐水对灌流器进行冲洗、浸泡,保证灌流器中的碳粒全面膨胀并达到最大的吸附面积,治疗过程中要及时预防血液灌流器阻塞以及凝血等不良现象的发生。血流量控制在220 mL/min,灌流使用为2 h/次。将灌流器取下之后对患者持续血液透析治疗4 h,使用普通肝素进行抗凝治疗。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接受治疗前后的内皮素(ET-1)、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一氧化碳(NO)、血肌酐(Scr)水平[3]。检测方式为清晨抽取患者5 mL空腹静脉血,离心半径20 cm,对上述指标分别测量并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对治疗效果的满意情况,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尚可、不满意;判定标准为本科室自制的调查表格,表格共分为50个问题,满分为100分;得分≥95分为非常满意,75~94分为满意,60~74分为尚可,≤59分为不满意。本研究共发放178例表格,收回178份,均采取现场收回方式。治疗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5 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血管活性物质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ET-1、AngⅡ、NO、S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后血管活性物质水平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ET-1、AngⅡ、NO、Scr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满意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4.563,P

3 讨论

肾脏是维持人们正常生活的重要器官,和泌尿系统的正常运行有密切联系,其主要具备血液过滤作用。以平衡体液、电解质、酸碱度、血液等形式保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肾功能衰竭会将人体环境中原有的平衡性和稳定性打破,在临床治疗中有较高致残率、致死率[4-5]。目前随着我国血液净化技术不断发展,多种血液净化技术都被广泛运用在临床治疗中。因尿毒症患者除更换肾脏外尚未有治愈方法,因此治疗中一旦被确诊为慢性肾衰竭尿毒症后大多使用血液净化治疗,当前使用血液净化对慢性肾衰竭尿毒症的治疗原则为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防止肾实质被持续破坏。

研究发现,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内皮细胞损伤和活化现象,而人体正常的内皮细胞会合成并且释放多种活性物质保证人体肾功能的正常运行。但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的细胞因子会出现异常现象,患者血管有异常收缩现象,体内内皮细胞的通透性出现增加,患者血小板聚集、黏附。随着其血管活性持续异常逐渐出现炎症、血栓等不良反应,使平滑肌细胞出现异常迁移以及增殖,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活性物质中的ET-1由21个氨基酸组成,通过增加肾血管阻力,保证人体内的肾小球和肾流量过滤功能,对系膜细胞的合成与增生进行持续刺激并参与到肾小球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AngⅡ属于血管紧张素-肾素系统中的重要因子,同时也是内皮细胞分泌过程中更加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质,在人体血管中可起到对血管平滑肌收缩、改善交感神经、增加血管张力的效果[6]。ET-1与AngⅡ均是人体血管内必不可少的重要血管物质。NO属于人体内源性血管舒张因子,和ET-1共同组成生理拮抗剂,其可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对血管内的舒缩平衡进行调节,保证正常血管的张力以及血液供应。NO可起到脂质浸润、调节血管张力以及减少炎症反应的效果。

本次研究对两组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分别使用血液透析以及血液灌流治疗。经观察后发现,血液透析的原理使用半透膜以及超滤中的弥散溶质效果进行治疗。多数学者均指出,血液透析对小分子尿毒素有良好的清除效果[7-8]。本次研究中给予对照组患者每周3次的血液透析治疗,这在临床治疗中属于一种间歇式的血液透析治疗方式,如果患者在血液透析治疗期间体重有迅速增长现象,那么其在短时间的有较大的超滤量,会导致血流动力学无法正常运行,从而使患者出现低血压现象。同时研究发现,对患者使用血液透析治疗因可以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过度激活,会致使患者出现心肌缺血、高血压等不良症状,如果在临床上使用生理盐水将上述症状改善,那么又会引起水钠潴留现象,患者再次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时又会出现此种并发症状。

本研究发现,血液灌流的过程中吸附器有较大的吸附面积,可将分子量中比较大的物质有效吸附,因此其对血液中不良物质的吸附性较强。本研究发现,与血液透析相比,血液灌流更加接近于人体生理状态,主要原因是血液灌流可将血液中的氯和钠有效清除,这对保持患者细胞呈高渗状态非常重要。有学者指出,将血液灌流用于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不仅会减少因血容量出现的低血压、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各种并发症状,还可将透析治疗过程中的舒适感与安全性有效增加,从而将患者全身症状有效缓解,减少透析治疗远期并发症的出现,降低因此病导致的死亡[9]。有学者使用血液灌流技术对相关性疾病患者治疗分析发现,使用血液灌流治疗可将患者体内的β2-MG有效清除,从而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10-12]。

本研究发现,两组接受治疗前ET-1、AngⅡ、NO、S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方桂莲等[13]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所有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接受治疗前的各项生化指标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观察组ET-1、AngⅡ、NO、Scr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使用血液灌流方式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管活性物质,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马云伶.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对尿毒症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J].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2013,11(4):30-32.

[2]钱超.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脑出血的护理进展[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4):2135-2136.

[3]喻晓东,李扬麟,毛艳卿,等.组合型人工肾对尿毒症透析患者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J].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2011,9(5):25-27.

[4]单剑萍,季刚.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5,29(5):481-483.

[5]纪镇华,孙艺,郑华,等.组合式血液净化对尿毒症患者血磷及甲状旁腺素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1,51(49):67-68.

[6]冉玉力,徐蓓蓓,吴艳春,等.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老年尿毒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5,34(3):301-302.

[7]张敏,韦真理,唐开奖,等.不同的血液净化方式对尿毒症毒素清除及自主神经病变的疗效评价[J].广东医学,2010,31(22):2943-2945.

[8]刘玲,钟玲,冯利平,等.不同血液净化方式的尿毒症患者血清中毒素对单核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4):380-383.

[9]周洪文,刘健君,黄萍,等.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尿毒症患者血脂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2,41(23):2381-2382.

[10]郭皓,杨向东,鲜万华,等.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指标及Fetuin-A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4,35(20):29-31,34.

[11]章友芳.心理护理对改善尿毒症血液净化患者情绪状态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2):43-44.

[12]李素波,张满生,寿苗林,等.老年尿毒症血液净化115例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0):1281-1282.

[13]方桂莲,王成付.多种血液净化联合治疗尿毒症并发症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安徽医药,2013,17(2):343-345.

[14]王金玲.血液净化联合复方α-酮酸治疗尿毒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0):77-78.

篇5

【关键词】工程机械;智能化;发展趋势;信息化和网络化

1 智能化的主要发展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化成为了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科学技术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因此,他们也有原来的物质追求转向了精神的追求,就是从满足人们基本生活的需求追求转向了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而且在衣食住行的物质追求中也逐渐的渗入了精神元素。这就意味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要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还要将人们的精神因素考虑在内。此外,只有人们不断的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活动才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而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等群体性活动也需要以智力、语言等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完成和发展的,因此,要想大力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就要积极的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力的交流。

社会的进步使得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成为了目前科学发展的重点,而我国目前也正想着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在现代化不仅有很多智能化的设备,例如家电等,还有很多例如商务、教育、医疗等也都应用了智能化技术,采用了远程遥控的方式进行管理。由此可以看出,智能化能够从更本上反映出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根本特点。

此外,除了具有智能化的信息网络设备,还有一些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工具也具有智能化的特点。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很多机器设备都采用了语音识别的方式,而且一些图像处理软件、机器人、通信设备的感应控制以及计算机的文字、数据处理、推理等功能都运用了智能化技术。即使目前一些高端的人工智能还未取得较大的进步,但是随着人们对科技的认识和探索的深入,人工智能化的应用在科学技术中将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第二,生命科学的发展方向以智能化为主流趋势。人的大脑作为人类的神经中枢,同时对人体智能也具有制导控制的作用,所以,脑科学成为了目前生命科学研究的重点课题,进而智能化的研究也是生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总之,关于人脑的研究将会带动21世纪医疗科学研究的发展,也会成为智能科学技术探索的核心。

因为人脑的构造非常复杂,所以无论是哪种机器都无法完全的成为人脑的代替品。即使科学技术在飞快的发展,但是对人脑仍然没有充分、详细的研究结果,关于人脑所具有的记忆、推理、判断等功能仍然没有发现答案。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是无法真正的弄明白什么是机械的智能化,怎样实现智能化。只能通过让机器不断的模仿人类的行为和思维,以这种方式来不断的接近人类只能,而不能将机器的智能化与人脑的智能化相同并论,进而采用替代的方式来实现。但是,实现部分智能化,模仿人脑的功能可以有效的促进智能化机器的发展,也是目前机器智能化的主要研究项目。如果要想在这一方面取得进步,必须要重视的就是,首先要对人脑功能和功能的实现的研究有所进步;然后,智能化技术要在生命科学领域有较大的应用、尤其是在基因工程中,更是要以实现智能化的操作,在一些较为复杂的手术中, 也要实现机器智能化的控制等,为智能化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一定的实践基础。

第三,自动化工程向着智能化方向努力迈进。工业的快速、高效发展离不开自动化的应用,可以这样说,现代化的工业发展就是在对智能化技术的不断运用、改革和提升的过程中实现的。

目前,很多领域的工业发展都广泛的应用着自动化,而且智能化技术的使用也在不断地渗透到了这些工业生产中,大大的提高了工业效率。而且现在智能化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程度也成为了一项衡量工程自动化的指标和标准,因此,现代化工程发展的主要特征就是智能化技术的使用。

2 工程机械的智能化发展

随着智能化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大化,工程机械的智能化也取得了较大进步,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发展方向:

第一,机械工程企业将智能化产品生产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工程机械企业所要进行的重大调整就是企业的产品结构。我国传统的机械生产部门主要是以生产生产资料为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也有所变化,也就是说机械企业不仅要提供满足生产需要的生产资料,还要满足人们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物品。但是,我国机械企业在调整产品结构时,都要以含有智能化技术的机电产品。例如在生产加工机械设备时,要选择具有智能化控制技术的机床,在选择家电时,也要选择能够进行智能控制的家电。

第二,机械工程企业要实现智能化的管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家具,面对国际和我国形势的转变,我国的机械工程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市场环境的变化和风险的不可预测性使得企业的生产周期不断缩短,产品也在快速的更新,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也有传统的满足需求即可向个性化、智能化、多样化等趋势转变,这对生产者理念的改变与创新具有重要影响,信息化技术也广泛应用于机械工程的生产。正是因为这种种原因,使得机械工程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方式出现了重大改变,即企业生产由面向市场转为面向客户;企业的生产要素也有传统的劳动力和能源输入转向资金,技术输入;企业的生产流程也有原始的单一流程转向全自动的生产链,而在管理方式上,企业自身也有原来的低效率,多层管理部门的方式转变为阶梯型的扁平型管理模式,形成了实时反映市场需求,智能化生产和管理的企业系统。

所以说,智能化的生产和管理成为了未来机械工程的重要发展方向,企业也会通过智能化的建设而发展成为满足我国国情的生产管理模式。

第三,工程机械通过使用智能化来提高企业的信息化和网路化建设。所谓的信息,就是能够表达某种含义的数据,指令等,因此,信息的本质就是知识。所以,工程机械的智能化发展就是要通过知识的积累实现知识的处理。主要有以下措施来提高工程机械企业的智能化:首先,企业要转变发展观念,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全心全意的为顾客服务,并充分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新性,为生产的顺利和高效提供保障;其次,将实现企业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作为企业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的重点,并通过使用各种生产管理软件,例如ERP等,改善企业管理,实现企业生产的网路化;第三,建立专门的机构对智能化进行探索和研究,并采用计算机辅助制造等技术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最后,实现人机结合的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对生产和管理进行统一、全面的改革。

第四,机械工程不断重视新型的计算机人才和智能技术的发展。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由理论科学转化为技术。而计算机科学就是信息理论发展的最终应用成果。目前的研究重点就是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并将其应用机械工程制造中。企业通过智能化的实现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生产水平,改善生产模式,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等,进而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朱剑英:《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思路与对策》,《南京师大学报(工程技术版)》,2001年第1期

[2]成全,董亚峰,成云平:《机械加工业在智能化中的发展趋势》,《机械管理开发》,2006年第3期

篇6

关键词:智能化控制技术;工业生产;仪器仪表系统;发展方向

对于当前的许多行业来说,智能化是其主要的发展方向,智能化的发展,有助于行业突破当前的障碍,进入一个崭新的领域。仪器仪表系统是工业生产的重要系统,是信息传达的媒介,在工业的智能化发展方面,仪器仪表系统需要首先得到优化,应用先进技术,实现对仪器仪表系统的智能化控制,这也是当前的工业领域的重点任务。我国当前的仪器仪表主要分为三种,分别为流量仪表、压力仪表以及温度仪表,可以对系统生产的各项参数进行有效感知,随着时间推移,智能技术的功能会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仪器仪表系统的作用也会越发完善。下文对此进行简要的阐述。

1智能化技术的概述分析

智能化技术属于一种新兴技术,在当前的许多领域中,智能化技术都得到了应用,而且在该技术的作用下,原有的行业生产模式得到了有效简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给许多领域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从概念上来看,智能化技术中包含了许多的高新技术,比如电子技术、传感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等等,通过这些技术的有效结合,产生智能化的效果,对人类的思维和行为进行模拟,随着技术研发的不断深入,智能化技术体系越发完善,技术功能也更加强大,现阶段的智能化技术已经具备了自动学习功能,对人类的行为进行高度模拟,而且相比于人脑计算,智能化技术的计算速度更快,工作效率更高,在许多行业中已经成为了其中的核心技术。

2智能自动化仪器仪表的应用优势

(1)简化控制流程。在当前的工业生产过程中,生产流程非常复杂,生产系统的控制难度很大,而且对精准性有非常高的要求,任何一项运行参数出现偏差,都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下降,甚至会引发安全性问题。在传统的生产系统控制模式中,主要采取人工控制的方式,利用人力资源,对系统运行参数进行收集和控制,控制方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且在以这种控制方式为主的工业生产模式中,产品的质量和生产安全性,都会受到人员因素的影响,对工作人员的能力和责任意识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应用智能自动化仪器仪表,能简化控制流程,在智能自动化仪器仪表的作用下,各种系统参数都能清晰呈现,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智能自动化仪器仪表中的读书,全面掌握当前的生产情况,而且在智能技术的作用下,智能自动化仪器仪表具有一定的自动化控制功能,对不合理的生产参数自行的进行调整和优化,保证生产系统始终处于高效的运行状态,通过这种方式,降低生产难度,对于产品质量的提升也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智能自动化仪器仪表的优势作用可见一斑。(2)提高生产安全性。在工业领域中,一些行业的生产过程比较危险,对系统运行指标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比如化工生产,需要严格的把控生产温度、压力等系统参数,如果这些参数指标出现问题,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对企业的发展和人员的安全都非常很不利,这也是企业方面极力避免的问题。应用智能自动化仪器仪表,能对工业生产中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这也是智能自动化仪器仪表的主要应用方式之一,在智能自动化仪器仪表的作用下,工业生生产模式会发生改变,实现自动化生产,可以自行的调节系统运行指标,整个控制过程效率极高,具有实时性的特点,能有效降低风险因素的爆发几率,对工业生产安全性的提升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为此,在当前的工业领域中,企业管理者要对智能自动化仪器仪表的功能性作用产生直观认知,并且积极的引入智能自动化仪器仪表,实现智能化的行业生产,加速行业转型升级。

3智能自动化仪器仪表的主要构成

相比于传统的工业生产设备,智能自动化仪器仪表的功能更强,在结构上也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属于现代化产物,也是当代工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之前的工业仪器仪表技术含量较低,在控制方面主要以人力为主,各种硬件零件为其主要构成元素,运行效率不高,而且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智能自动化仪器仪表是在原有的设备的基础上,加入各种先进的控制系统,实现硬件与软件的有效结合,在智能自动化仪器仪表中,涵盖了多项高新技术,比如大数据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传感技术等等,而且在当前的智能自动化仪器仪表中,为了促进设备运行稳定性的提升,还会加入安全防护系统和数据收集系统,可以对设备运行异常问题自行的进行处理,大幅度的提升工业生产稳定性。

4工业仪器仪表系统的主要控制技术

(1)传感技术。传感技术属于智能化控制系统中的重点内容,智能技术的应用,对传感技术的依赖性非常强,这也是仪器仪表系统自动化运行的基本保证。在工业生产中,传感技术的主要作用,就是对系统信息进行有效收集,为数据处理和管理指令的传达提供依据,此项技术的应用需要借助相应的硬件设备,把传感器安装在系统的特定位置,通过硬件设备获取目标信号,然后利用数据传输功能,把这些信息传输到控制器中,从而实现对仪器仪表系统的自动化控制,传感技术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已经成为了当前工业生产控制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内容。(2)智能技术。在仪器仪表系统运行过程中,通过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大幅度的拓展系统功能,此项技术也被称之为智能控制技术,在该技术的作用下,仪器仪表系统能保持自动化运行的状态,进一步的满足工业生产需求,对各种参数的测量工作效率显著提高,而且获取的信息数据也更加精准,有效的消除了传统系统运行模式中存在的各种技术障碍,对工业生产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现阶段,智能化已经成为了工业生产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关于仪器仪表系统的智能化研发工作也在持续深入,实践证明,智能技术与仪器仪表系统的结合意义深远,是工业智能化进场中的关键环节。(3)人机界面技术。人机界面技术也是当前仪器仪表系统中的核心技术,通过此项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有效的人机互动,在人员与仪器仪表系统之间构建联系,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管理指令的落实。现阶段,人机界面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仪器仪表系统控制中,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此项技术输入相应的操作指令,系统会自动执行设定的程序,从而实现对仪器仪表系统的远程控制。现阶段,人机界面技术还缺乏完善性,许多的技术功能都有待开发,需要酌情进行应用。

5智能化控制技术在电子技术仪器仪表系统中的应用策略

(1)在仪表结构性能改良中的应用。在仪器仪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幅度的提高系统运行效果,尤其是在数据分析方面,系统能力会得到有效强化,在数据监测方面的效率明显上升,有助于实现对仪器仪表系统的有效改良。智能化的仪器仪表系统具有信息识别功能,管理人员利用人机界面技术,编写相应的操作程序,系统能保持自动化运行的状态,根据具体的运行需求,自行的调整运行参数,自动化做出各种运行决策。智能化仪器仪表系统功能强大,信息收集比较全面,而且信息的精准性可以得到保证,有助于仪器仪表系统重要作用的充分发挥,大幅度的提高工业生产力。工作期间内,为了克服传统的测斜仪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笔者设计了一种快捷高效、成本低的基于分布式光纤的基坑测斜装置。(2)在风险控制中的应用。实际上,工业生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一些行业的生产流程中存在许多的风险因素,必须要通过仪器仪表系统,对各种生产参数进行监测,保证生产安全性。智能化控制技术在风险控制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此项技术的作用下,仪器仪表系统能全面收集生产参数信息,对异常参数及时做出预警,同时,发出相应的操作指令,对异常数据进行控制,可以有效的降低生产风险。在工作期间,笔者应用PLC控制技术对发电厂输煤皮带各个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和控制,实现无人值守智能监控。(3)在系统监控中的应用。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工业行业也在积极的引入信息技术,信息网络成为了一个热门词汇,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而工业生产的信息建设,需要依赖于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来实现,该技术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起到了运行监控的作用,在智能化仪表的作用下,工业生产系统的运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具体的技术应用环节,为了实现对系统的自动化控制,需要对工业参数进行分析,收集电源的型号以及其他运行参数,结合分析结果,使用检测设备、传输设备组成一个完整的监控系统,对工业数据进行全面收集,这个过程具有实时性的特点,而且监控系统还能对数据信息进行智能分析,为故障诊断和故障控制提供依据,把系统故障造成的消极影响控制在最低,系统安全性稳步提高,这也是此项技术的主要应用方式之一。智能化仪表的应用,有效的促进了工业系统运行安全性的提高,对于工业系统来说,任何的故障都可能会引发严重事故,应用智能化仪表,能降低系统故障发生几率,而且也能实现对系统故障的事前控制。

6智能化仪器仪表系统发展方向

就目前来看,仪器仪表系统会逐渐的与人工智能技术相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功能更加强大,利用此项技术,能彻底的摆脱仪器仪表系统对人力资源的依赖性,完全保持独立运行状态,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具有自动学习的功能,在不断的系统运行中,仪器仪表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也能持续得到强化,这也是智能化仪器仪表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另外,远程控制也是智能化仪器仪表系统的必然方向,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网络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这些技术的作用下,许多的行业都实现了远程控制,应用网络和各种高新技术,消除空间因素对系统控制带来的限制,进一步的增强了仪器仪表系统控制工作的便利性,降低控制成本,应用优势显著,为此,工业领域要持续加强技术研发,拓展仪器仪表系统的功能,实现对仪器仪表系统的远程控制。

7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工业生产中,仪器仪表系统属于其中的重要系统,智能化控制技术的应用,能改变仪器仪表系统的运行模式,大幅度的提高工业生产力。为了进一步的发挥出智能仪器仪表系统的作用,工业领域需要结合当前的社会形势,不断的引入高新技术,完善系统功能,为工业领域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作者简介:吴帅(1995-),男,籍贯:青海西宁,学历:本科,职称: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子工程专业。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变电站 智能化改造 技术

引言

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变电站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加强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是变电站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变电站的工作效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智能化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变电站运营管理智能化、生产智能化等,加强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技术的分析,也需要对变电站日常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进,以提高变电站工作效率。

一、 变电站智能化发展的内容

变电站智能化改造过程指的是在变电站发展过程中要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对变电站的各个工作环节进行有效的改进,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对变电站生产运营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进行采集、测量以及控制和监控的。在变电站智能化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实现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等功能,智能化变电站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实现了变电站运行的自动化水平以及管理效率的提升。对各个变电站设备的功能进行完善,使得变电站的周期更长。

(一)变电站生产运营智能化

变电站设备在生产和运营过程中实现智能化是变电站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趋势,加强变电站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可以对变电站各种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测与控制,一旦发现任何问题,则可以自动采取相应的措施,自动进行处理,确保变电站可以正常运行。由于变电站设备生产和运营智能化是实现变电站智能化的基础环节,因此在变电站智能化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变电站设备生产和运营智能化过程不仅是对单一的设备进行检测和控制的过程,更是对多台设备组成的一个统一的系统进行控制和检测的过程。

(二) 变电站维修管理智能化

变电站的维护管理与维修智能化是变电站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的环节,维修和维护管理智能化包括维修信息智能化、维修备件模式化两个方面。在当前的变电站生产过程中,由于很多高科技技术的运用,对各种设备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在日常的运营过程中必须要对变电站进行良好的维护管理,才能确保变电站的各台设备能够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能够积极应对各种生产任务。为了确保变电站的管理和维护的智能化水平,在日常工作中可以自行对变电站进行相应的维护管理和保养,从而预防变电站的故障。与此同时要积极运用维修智能化技术,将传统的事后维修转变成为事前调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变电站的运营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变电站的智能化系统比较复杂,其中使用了很多精密的电子器件,这些电子器件的成本都比较高,结构也比较复杂,一旦出现问题,会对整个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使得变电站智能化系统出现故障,会带来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变电站维护管理维修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对变电站自身运行状况的检测,对故障进行预防和控制,从而确保变电站的安全运营。

二、 变电站智能化发展的策略探讨

(一)在变电站生产运营过程中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是一种运用综合控制理论、各种仪器仪表、计算机对工业生产过程进行检测、控制以及优化管理的重要技术。在变电站的生产和运营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逐渐实现智能化、网络化以及集成化,变电站工作人员将很多工作内容都交给计算机去工作,通过计算机的智能化调节和控制,实现了变电站工作过程中的各种任务的完成。计算机技术中的数字化技术和总线技术、计算机控制策略等都在变电站生产运行过程中有广泛的应用,总线技术是计算机数字通信技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中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此外,嵌入式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变电站的发展过程中也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随着嵌入式计算机控制系统逐渐成熟,在变电站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对嵌入式计算机的运用会更加广泛,同时也会利用计算机对变电站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

(二)加强智能装置检修机制的运用

随着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综合运用,变电站的检测维修也要逐渐实现智能化和数字化,一方面,对于各种检测机械要加强利用,要加强对检测维修机械的采购,采购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管理,一旦遇到不合格的机械,要防止其进入电力生产现场。在变电站智能化建设过程中,还可以加强数字化光纤网络的运用,数字化光纤网络可以对传统的变电站的二次电缆进行有效的替代,在看不见也摸不到的网络中可以完成各种继电保护妆字号的安装,同时在定期的检测和维修的过程中也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三) 加强智能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变电站智能化发展过程中,各种设备是实现智能化的重要基础,在变电站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各种智能装置进行严格的管理,一定要严格把关智能化装置的出厂调试量,可以减少在生产现场的调试量,使得智能化装置的工作效率更高。同时要把好设计关,在进行现场工作之前要进行检查,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防止对变电站的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带来影响。此外,还应该要加强在线监测、遥视安防等站内辅助设备的配备,并且对各种设备进行统一的调试,使得变电站的智能化设备可以得打有效的利用。

结语

变电站智能化管理是以信息化和智能化为核心,将变电站生产运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解决的一个过程。变电站智能化是变电站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趋势,智能化管理模式可以使得变电站的管理工作更加便捷有效,同时可以使得变电站的其他系统积极发挥相应的作用,加强变电站智能化改造,需要对变电站日常工作中的各个环节都加强改造,比如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检修维护过程智能化、管理智能化等,旨在提高变电站的整体智能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冯业锋.变电站智能化改造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J].山东理工大学,2012.

[2] 邵剑峰.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实施[J].上海交通大学,2013.

篇8

关键词:智慧矿山;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建议

1智慧化矿山开采技术现状

我国大型能源集团,其信息化发展历程与全行业一样,也是随着国家科技的进步而进步的。(1)综合自动化系统、工业电视系统、瓦斯监测系统、束管系统、矿压监测系统、井下人员管理及定位系统、井下工业环网、组态软件等先进技术逐步在煤矿得到推广,为煤矿的安全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保驾护航作用。(2)随着煤矿对信息化的进一步需求,煤矿信息化从单纯的制图逐步转向为煤矿矿图、数据的管理、更新等提供信息的共享和服务,同时也对煤矿通风安全专业应用和防治水管理等方面展开研究。(3)《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提出:到2050年,“全面建成安全绿色、高效智能矿山技术体系,实现煤炭安全绿色、高效、智能生产。”综上所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煤矿的信息化建设,通过30多年的发展,煤炭工业也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离智能矿山以及实现煤矿的完全信息化管理决策还有较远的距离。

2智慧矿山建设目标

以陕西华电榆横煤电有限责任公司小纪汗煤矿智能矿山建设为例。按照公司矿山智能化建设重点工作目标计划,结合矿井自身的发展现状,通过与国外内领先厂商合作,采用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一系列先进技术,从设备、网络、平台以及上层应用多角度进行智能化的提升和改造,建立统一的网络传输系统,搭建智能化的数字平台,改造现有业务系统,并逐步建设更多的智能化新系统,在此基础上实现矿山智能感知、信息融合、系统联动、数据挖掘和决策支持,全面提升矿山安全生产与管理水平,改善工人井下作业环境,实现监控、生产、维护、安全等多环节少人化或无人化,最终达成矿山智能化的建设目标。智能矿山的总体建设内容如下。感知层:感知层的建设主要包括传感器和相对应的应用系统两部分,用于获取井下设备及环境的运行参数,数据,状态等信息,同时也负责对相关设备仪器进行反向的开停,运行状态调整等控制。本次小纪汗矿感知层的建设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采掘、支护、通风、安全、提升、运输、辅助生产、供配电等系统的传感器及其信息化系统及附属设备如PLC、自动化设备、摄像头等。网络层:针对于小纪汗矿井下不同场景,将eLTE、5G以及WiFi6等无线网络技术相结合,实现井下移动通讯网络的全面覆盖,用于高清语音通话,视频通话,井下高清视频监控,传感器数据回传,工业远程控制等任务。eLTE和5G网络在井下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井下防爆基站,工业环网和相关供电设备,井上部分主要包括核心网和MEC,WiFi6的建设内容主要是井下防爆无线AP。计算资源层:计算资源层的主要建设任务是建设统一的云数据中心,包含云平台服务器、存储、网络设施等相关核心硬件,以及IT机柜及相关配套如电气设施、空调、防雷接地、环境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附属设施。主要用于实现感知层各系统数据的采集、接入、整合、存储、交换、计算、输出,向上直接服务于数字平台层,向下通过传输层设备共同完成数据的上传下达工作。平台层:基于混合云方案,建设包括集成平台、AI平台、大数据平台、视频云平台、融合通信平台、智能办公平台、二三维GIS平台、以及IoT物联网平台等,做好智能矿山基础平台建设工作,实现小纪汗矿系统交互、数据融合,给上层应用提供AI、大数据、GIS、IoT等核心功能组件,使能矿山的智能化转型与升级。应用层:依据小纪汗矿目前需求与规划,前期计划建设小纪汗煤流智能监控等智能化系统,解决矿井综合信息集中展示、皮带智能化控制、人员作业规范化监控、IOC大屏BI展示等实际生产经营管理问题,提高小纪汗矿安全管理效率,进一步实现井下少人、无人化。

3现有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甘肃省内开设采矿工程或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学校有:陇东学院、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甘肃能源化工职业学院三所学校。各校该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毕业生的要求基本是:通过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采矿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能够用于分析、解决采矿工程中的工程问题;能够利用先进技术方法进行矿业工艺系统与过程设计;能够通过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对采矿工程中的工程问题进行研究,进而得到相关结论。从采矿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计划进程表可以看出,该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有:煤矿开采学、井巷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矿山机械等。可以看出,各校该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2018年制定,适用2021、2022届毕业生)中对毕业生的要求、核心课程的设置基本是站在传统采矿技术基础上的,对智慧矿山建设很少涉及。

4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建议

篇9

关键词:机电设备;智能化;网络化;维护

在企业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机电设备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最为关心的一个环节,机电工程系统在管理和维护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一方面其可以很好的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非常有效的体现出其安全性和综合效益,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和运营提供更好的条件。在当今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当中,科学技术水平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机电设备的现代化水平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完善,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必须要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才能更好的保证企业的平稳建设及平稳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就必须要依靠智能化的管理和应用模式。

1 机电工程系统中的智能化应用管理

在机电工程系统中采取智能化管理方式一定要充分的注意以下几点内容,首先是要充分的结合不同企业机电工程系统的具体情况,同时还要在这一过程中更为科学合理的制定出一个智能化管理模式的应用规划和策略。其次是要找到企业机电工程系统建设的过程中,智能化应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不足。再次是要充分的弄清当前社会机电工程系统智能化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方向,按照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对机电工程系统智能化应用的几个技巧加以改进和完善。

2 机电一体化的概述

2.1 机电一体化系统

所谓的机电一体化就是在机械电子学中将信息技术、机械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种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去。机电一体化的基本内容大致上可以包括机械技术、计算机技术、系统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感性技术、传动技术六种。

2.2 智能控制

作为一种自动控制技术,所谓的智能控制即为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在无人干预的条件下,自主地驱动智能机器,使其完成一些比较复杂与多样的控制目的以及控制任务,最终实现控制目标的技术。其可以有效地控制那些比较复杂的系统,其具有非线性特性以及变结构特点,其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高层控制,能够有效地完成多样性的目标,可以有效满足高效能的要求等等。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控制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其不仅更加实用化以及工程化,而且可以与其它现代化技术互相依存,促进彼此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3 机电工程系统中的设备智能化维护工作现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机电工程系统建设的过程中,机电设备的种类有很多,主要有民用、公用和工业等各种各样的机电设备,在这一过程中,其涵盖了社会生活和生产的诸多方面。主要有电气、给排水、水电暖通、自动化仪表、消防照明等各种各样的辅助系统。在设备维护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在监理过程中采取智能化监理的模式,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还应该积极的应用一些全面性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这样也就使得企业的工作效率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提升,确保了工程的质量和水平。工程的整体效果得到了非常大的肯定,所以其也被应用在了不同企业机电工程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之中。

但是,因为很多条件并不是很好的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由于在资金方面并不是十分重视基地啊设备的智能化管理工作,在实际的工作中没有重要的人才支持,从当前的发展状况上来看,在这个相对比较关键的时期,机电设备的智能化应用管理和发展就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和混乱的情况。其次是我国的机电工程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智能化应用管理还不是十分的关注和重视。大部分情况下采用的是国外引进的一些技术,在这一过程中也不能有非常好的创新机制,这样一来就使得我国机电工程智能化的发展速度一直都得不到非常显著的提升,制约了我国机电工程智能化应用的发展。

4 机电工程系统中的智能化的应用

首先,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必须要充分的选择一些符合实际情况的系统,每一个机电工程系统在自身的一些特点和特征上都存在着一定的不同,所以我们也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完全盲目的去引进国外的一些相对比较先进的技术或者是按照别人给出的管理技术或者是技巧去工作。企业机电工程智能化施工主要有设计、有关设备的采购以及相关设备的安装以及调试工作。在之后的各个试验安装以及验收的阶段,施工质量会对机电设备的应用质量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所以,机电安装工程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于所有的环节。对竣工之后的智能化功能应用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而对于那些不安全或者是质量根本就不达标的系统则根本就谈不上智能化管理,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在整个机电系统工程建设和施工的过程中把握好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和水平,重视工程当中的细节问题,这也成为了整个机电工程系统智能化建设应用管理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内容及前提。

当前,机电工程系统的智能化管理能够十分有效的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实现其功能及作用,这样也就使得工程的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得到了充分的改善和提升。现代企业管理向现代化迈进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管理技术和手段出现了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特征,也就是说在机电工程系统当中要充分的应用智能化的管理方式。当前,我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对机电设备的智能化应用管理也已经完全进入到了一个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高度发展的阶段,所以我们要看准这一发展趋势,积极的促进和推动机电系统智能化管理的应用和推广。

企业机电工程系统的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解决方案如下:(1)直接通过电话拨号连接企业域服务器以及数据库服务器,即各个工作站通过电话拨号连接到域服务器,而域服务器又与数据库服务器相连接。从而实现整个机电工程系统的智能化管理。(2)虚拟拨号连接企业域服务器及数据库服务器,即通过互联网络作为媒介,企业各个工作站连接到互联网络上,再通过拨号程序将各个工作站和服务域进行连接,从而实现网络化的目标。(3)通过专用网线进行连接,其原理与上文的连接原理相似,只是连接的媒介和设备要稍作调整,更具准确性,但设备费用较高。(4)数据库是数据管理的最新技术,具有较高的程序和数据独立性,使得数据结构化,容易扩充和编写。较大的信息管理系统都建立在数据库设计之上,应用相当广泛,小到一般管理,大到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人工智能的领域中。对于解决机务管理的难题有着无可匹敌的地位。

5 机电工程系统中的智能化发展方向

智能化技术在今后的发展中必将成为机电工程行业的主要势头,实现机电设备智能化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需。必须从各个企业的机电工程系统的实际情况出发,实现智能化的控制技术和智能化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一体化。而机电工程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就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推进实现了。

结束语

不同企业针对自己的实际需要,从实际出发,不照搬别人的技术,制定出最适合自己的机电工程系统自动化、智能化的应用管理技巧,建立完善的设备安全管理体系,并建立有效的监督制度,监控实施,才能杜绝一切重大设备事故的发生,从而实现机电工程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创造出更高的经济利益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顾贤平.浅析如何做好企业设备智能化的管理工作[J].商,2013(8).

篇10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技能人才;职业能力;职业流动

作者简介:张磊(1981-),男,河北邢台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职业指导;张弛(1981-),女,河北邢台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讲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原理。

基金项目:邢台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拓展体育选项课可行性研究”(编号:xtsk1512),主持人:张磊;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河北省高职教育的需求研究”(编号:SD151048),主持人:张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0-0017-05

“中国制造2025”开启了以高新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方式升级为诉求的新工业化进程。依据“中国制造2025”的产业升级调整和产业链价值创造取向,我国制造业技能人才的专业与职业亟需重构――面临升级与分流的两向职业流动,契合生产设备智能化升级的职业能力与应对产业融合以及职业衍生的职业能力成为“中国制造2025”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一、“中国制造2025”要义认知

(一)世界各国新工业化发展战略与“中国制造2025”

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发达国家相继提出科技振兴本国制造业及相关产业的战略计划。在德国,“工业4.0”概念的提出和研究始于2011年,来自行业协会、企业、政府和研究机构的产官学专家组成“工业4.0”研究组织,德国产业经济联盟于2012年底向德国联邦政府提交《确保德国未来的工业基地地位――未来计划“工业4.0”实施建议》,2013年“工业4.0”研究组织向政府提交《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工业4.0”被确立为德国国家高新技术战略的重要项目之一。

依据工业发展进程,“工业4.0”是工业文明与科技发展的里程碑和指向,推动国家的新工业化进程。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文明的飞跃式发展,工业技术历经了机械化“工业1.0”、电气化“工业2.0”和自动化“工业3.0”三个阶段,未来的工业发展将走向智能化“工业4.0”阶段。智能化“工业4.0”是信息通信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是以“虚拟+实体”的智能工厂为子系统构建的工业科技系统,智能工厂通过虚拟的“互联网+”生产控制系统,沟通联接材料、生产、物流、销售和服务等产业价值链的多重环节,构成网状智能制造系统,完成按需要定制、低成本、高附加值的个性化产品生产,实现劳动者、设备、生产组织方式、产品等要素高度匹配,形成并无障碍集成并融通的合作系统。“工业4.0”打造出德国现代化工业的新起点,使德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高品质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和转型,从产品质量的高水准控制转型为产品生存周期内的客户价值创造,产品价值创造的范畴是指从产品制造之前的定制到产品销售之后的用户反馈[1]。

不仅是德国,世界发达国家均推进着具有本国特色的新工业化发展计划。美国的制造业复兴战略与产业经济调整战略发轫于2009年初。《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2009)、《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2011)、《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2012)等国家战略计划相继出炉,旨在通过高新技术的提升式发展催生传统制造业的升级,以3D打印技术为核心引领制造产业的升级发展[2]。日本政府高度重视高端制造产业的发展,于2014年开始实施“再兴战略”,在加大高科技的政府投入的同时,企业方面十分注重提升产品的高科技含量,通过技术的改进减少生产工时和成本,改造传统的企业生产组织方式,逐渐兴起“无人工厂”和智能企业。此外,韩国的“新增动力战略”、法国的“新工业法国”等,使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步调相映成序。世界各国的新工业化战略的共性取向是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转型传统的制造业,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经济的升级发展,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面对世界工业文明又一次飞跃,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将如何加速前行?“中国制造2025”揭开中国新工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篇章。2015年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首个十年行动纲领,力争十年后进入全球制造业第二方阵,开启了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进程,是中国的“工业4.0”。顺承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脉络,“中国制造2025”提出国家重点发展十大高新装备制造业领域,并关注工业基础能力、工艺水平、产品质量的提高,改变以往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窘境,全面推进智能化制造产业的进步。“中国制造2025”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中高端智能化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计划,主要体现于创新驱动、“互联网+”智能制造(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制造基础的强化、品牌质量的提升、绿色低碳制造的实现、制造业服务化,具有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意义[3]。

(二)“中国制造2025”的新工业化变革要义

从“工业4.0”到“中国制造2025”,世界新工业化使人类文明走向新的阶段。“中国制造2025”开启我国的新工业化变革,其要义可以归纳为高新科技的进步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升级两个方面。

其一,高新科技的进步是新工业化的动力引擎。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在新工业化进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对于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而言,科学技术是经济增长以及社会进步的内生变量,高新技术水平的增长具有溢出效应和报酬递增的特征。对于制造产业的升级发展而言,高新科技的力量来源于信息化技术的飞跃式发展及其向制造业的渗透式扩展,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发展解决了传统制造业的科技发展瓶颈问题,从而系统化提升人类社会的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

其二,经济发展方式的升级是新工业化的发展取向。基于高新科技的前导推动,新工业化发展的取向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与升级,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之下的产业格局调整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升级。首先,从经济资本投入而言,经济发展方式升级的保障基础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因为虚拟经济以虚拟资本为载体,实体经济以现实资本为依托,二者的融合发展确保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其次,从经济产业结构布局而言,经济发展方式升级带动了传统产业、生产组织模式的升级改造以及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第一,当前的新工业化加速产业融合,是将大数据、传感器和劳动者有机结合起来,突破智慧与机器的界限,实现制造业领域的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升级。第二,企业生产组织方式走向新的温特制阶段,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建制并日趋完善,使“互联网+工业制造”的生产模式应用在采购、设计、生产、销售、客服等多环节。第三,“工业4.0”触发的新工业化,联动催生了第三产业的服务化职能,构成信息化-工业化-服务化的产业共生格局。智能化制造工厂的“无人化”必然要求延伸产品生产的前后端价值链条,如产品生产前的用户需求订制、材料供给,产品出厂后的“智能消费”、“互联网+物流”模式的物联网物流以及价值附加服务等。

二、“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技能人才的职业流向

“中国制造2025”开启了新工业化进程,与其契合的生产关系是温特制生产组织方式,这对“机器换人”时代的技能人才产生职业流动要求,并指出了两方面流动方向。以温特制生产组织方式的分析为切入口,本研究探求新工业化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及其应对职业流变的职业能力需求取向[4]。

首先,温特制是契合“中国制造2025”的生产组织方式,确定了制造业技能人才的职业流向。

温特制企业生产组织方式是“中国制造2025”指向的现代化工业社会生产关系。温特制以“互联网+”为基础,制定统一的产品标准和销售运营规则,建立辐射形态的跨地域生产系统,以制造业为中心并融合的一体化产业链条,将智能化制造业相关的服务业纳入产业化链条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鉴于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与科技的进步,促使生产工具与设备发生智能化飞跃,同时劳动生产关系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也在发生的变化。温特制便是契合“中国制造2025”的智能化生产组织方式。温特制生产组织方式的重要任务是合理协调生产关系的关键要素,进而提升新工业化生产的效率。生产关系的关键要素是制造业生产的智能化设备与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

温特制企业生产组织方式下,制造业和服务业形成积极的创新型耦合关系。其一,从产业规模而言,制造业与服务业构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高新技术成为必要的沟通方式和生产协作手段,这使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依存度提升;其二,从发展内涵而言,制造业的智能升级提升了产品质量,这与服务业的层次、质量与内涵形成相互促进的关联,进而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5]。

基于产业链视角分析,温特制企业生产组织方式下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别占据产业链的各关键环节。以制造业为核心向上游扩展的服务环节是研发、设计、咨询、信息、节能环保等,是智能化制造业成功运营的重要环节;由制造业向下游延伸的服务环节是产品流通、终端零售和售后服务等。因此,制造业生产组织方式发生变迁,在福特制、丰田制发展为温特制的当今时代,温特制将会在我国未来的智能化制造业企业的生产以及服务业中大放异彩。

其次,在“机器换人”时代需要正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人的不可替代性在于职业流动。

“中国制造2025”引领之下的制造业智能化进程中,“机器换人”对劳动者产生了巨大冲击,值得社会多方面关注与担忧。但更值得解释的事实是,“中国制造2025”的新工业化进程仍然对人才具有依赖性诉求,人的不可替代性还是必然存在的。一方面,人在社会生产格局中的作用与位置有所转型,即“中国制造2025”使技能人才职业发生流动。另一方面,“中国制造2025”要求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随职业流动而变化。由于“中国制造2025”开启的新工业化变革不仅是高新技术的进步,更是产业升级调整、企业生产组织关系的转变。

“中国制造2025”使社会劳动者的职业发生变化――某些职业需要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具有较高的技术技能含金量,而某些新型职业亟需技能人才的补给,因此而生的职业流动对技能人才提出了相应的职业能力要求。

三、“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框架

“中国制造2025”是由高新信息通信技术引领的产业经济变革,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升级、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新生服务产业的衍生发展,都需要社会人发挥积极的生产力作用。因此,“中国制造2025”对技能型人力资本以及人才产生必要而紧迫的需求[6]。

温特制生产组织方式中,劳动者的分工不再局限于福特制与丰田制企业生产组织方式下传统的水平分工或者垂直分工所划分相关专业及其对应的职业,企业中的技能人才将受到温特制生产组织方式的调遣与安置性约束,并发生职业转型。“中国制造2025”引领的新工业化,将依据产业升级调整和产业链价值创造取向,对“信息产业+制造产业+服务产业”进行技能人才的专业与职业的重构。重构主要涉及制造业从业者的升级与分流两个方面,温特制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对传统技能人才提出契合生产设备智能化升级的职业能力与应对产业融合与职业衍生的职业能力两方面需求。据此,构建“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框架。

(一)契合生产设备智能化升级的职业能力

适应高水平科技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升级发展为技术人员或者技能科研人员,他们将处于制造业的核心环节。这对现在从事制造业的技能人才提出技术技能升级化的职业能力要求,他们将成为现代化智能生产设备的工程师和设计师等职业人群,具有高层次的技术知识应用能力与技能创新能力。

鉴于制造业的技能人才的工作对象是智能化水平日益提高的机器设备,工作过程对技能人才提出动态更新的高水平职业能力要求:其一,智能化设备的维护涉及到基础性技术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其二,智能化设备的操作流程涉及到技能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契合生产设备智能化升级的职业能力包括技术知识应用能力和技能科研创新能力。

1.技术知识应用能力。生产设备的智能化,要求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设备维护能力提升,需要具备扎实的技术原理知识方面的基本功。设备使用关注于“黑箱原理”,不需要了解洞悉;设备维护则需要关注“白箱原理”,需要分解诊断整体化的智能设备的各子系统及其部件,以确定故障或待维护的位置,进而结合高素质技能人才扎实的技术知识对设备维护做出正确而迅速的分析,这需要技能人才具备扎实的技术知识及其应用能力。

技术知识是指产品生产(或某种服务产品的提供)过程所需的技术原理知识,以及控制技术过程的实践性、方法、程序、诀窍、技能经验等的总和[7]。技术知识应用能力是在生产实践中技术知识通过多主体协作而建构的共同的、交互的理解性经验[8],并能够促进具体操作实效的能力[9]。

“中国制造2025”提出强化制造基础装备的应用能力,提出产品设计能力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及产业技术基础这“四基”能力建设,其中,数控机床等基础制造装备等方面的技术知识应用能力是涵盖于“四基”之中,需要在智能化设备的工作流程中逐渐提升。

“中国制造2025”倡导的新工业化进程与愿景,并不是“机器换人”,而是智能化的机器运行对人的技术知识应用能力的依赖性更强了。在严密的智能化制造产业体系中,智能化设备运行过程中,高素质技能人才对设备维护必不可少,任何子系统的设备运行故障都会影响整体化生产流程体系。因此,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设备维护职责意义重大,必然需要掌握基础的技术知识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流程中,即技术知识应用能力。

2.技能科研创新能力。生产设备的智能化,要求劳动者在设备操作过程中,具有对现代化生产过程中的技能科研创新能力。

技能科研及其创新能力的提高,体现于智能化生产过程的工艺设计方面。技能人才的工作场域是生产设备的工作车间。与传统的工作车间相比,智能化生产的智能化工艺流程被设计为无需人工干预的整体工艺序列,是无人化生产系统。但事实是,这种智能的无人化生产工艺是由人设计的,设计群体之一便是具备技能科研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其设计重点在于工艺的流程和生产设备的衔接化。高技能人才的设计能力关注于在实践应用设备与生产过程中,通过设备实现的技能自动化与智能化,即把传统制造业中技能操作者的技能工作流程,通过计算机控制语言和机器执行语言表达成为智能化设备的连贯性工作序列,从而表现为“无人化工厂”中设备的一键化智能控制。此类高素质技能人才在现代化设备的设计团队中不可或缺,其具备的技能科研创新能力可解释为:依据设备运行及其工艺流程的智能化设计能力,需要高素质技能人才具有行业通用的技能应用能力、技能扩展能力以及跨专业的技术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生产设计和操作实施的工作过程提出技能改良与创新的能力。

(二)应对产业融合与职业衍生的职业能力

数量巨大的技能人才将被分流到制造业的两端环节以及相关的生产业中。现在从事制造业的从业者将面临产业融合与升级态势,需要应对职业分流。因此,应对职业流变、转岗为服务业技能人才,不仅需要灵活的在企业之间流动,还能够从容的在产业链的服务化环节实现职业流动。因此,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需应对产业融合与职业衍生,包括新技能的适应与应用能力、复合型技能与沟通协作能力和知识型服务创新能力。

1.新技能的适应与应用能力。根据工作内容的变化,与制造业相关的服务化产业要求技能人才能够适应相关服务领域的新设备,能够准确应用相关技术技能从事服务化工作并高效率处理客户需求,逐渐立足于新兴的服务性职业。如,从事服务业的技能人才应具备新技能的适应与应用能力,包括数字和外语应用能力。面对高新技术和设备,能够短时间内读懂并掌握设备说明书和高新技术文件,具有驾驭高集成化设备的灵活应用能力,能够产生高效率的生产价值,。

2.复合型技能与沟通协作能力。其一,复合型技能:新工业化的产业调整将造就大批中小企业,技能人才的工作方式变化,所在企业的管理体制不再是金字塔状的层级化管理格局,而是根据完整工作任务划分的协同工作组。因此,技能人才应具备领导者角色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还应兼具交叉学科领域的复合型技术知识和跨专业工作能力等综合技能与能力。

其二,沟通协作能力:相关产业融合趋势下,技能人才所从事的制造业相关服务工作,是整体产业链中的一部分,他们需要了解与产品相关的技术技能,在此基础上提供相关的订制、与售后等附加值服务。这要求技能人才应具备较强的社会交往、沟通和协作等方面的职业能力。

3.知识型服务创新能力。随着新工业化的推进,服务业内部的结构也发生升级式结构演进――知识密集型的生产业发展迅速,因此,亟需具有知识型服务能力的技能人才充实知识型服务企业及机构。在信息资讯、软件测试、法律咨询等内容的商务服务企业中,技能人才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和职业能力,为制造企业的资源转移与扩散发挥聪明才智。

对于服务业的技能人才而言,知识型服务创新能力是运用创新的技术和思维优化现有工作流程、提升服务铲平质量的能力[10];对于从事生产业的技能人才而言,知识型服务创新能力是在为客户提供满意的设计创新活动时积的经验与力量,体现为技能人才在企业生产设计过程中的新知识获取、消化吸收、创造以及传递的能力[11]。

总之,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并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2025”开启高端智能化制造时代,全面提升我国经济体的供给侧要素贡献率,尤其对技能型人才资本提出调整性需求,并落实到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层面。因此,面向“中国制造2025”,技能人才面临职业发展与职业能力的新的挑战,应充分考虑生产设备智能化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构建职业能力框架,提出职业能力应成为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3]吴晓波,等.读懂中国制造2025[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239-246,213-219.

[2]刘晓玲,庄西真.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的最佳结合点[J].职教论坛,2016(1):62-66.

[4]陈凌,张原.中国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变动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66-68.

[5]郎咸平.拯救中国制造业:产业链理论实践案例[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20-22.

[6]于志晶,刘海,岳金凤,李玉静,程宇,张祺午.中国制造2025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5(21):10-24.

[7]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18-120.

[8]乔佩科.技术知识的特性及其对技术教育的启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13-117.

[9]远德玉,陈昌曙.论技术[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