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防护的基本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05 18:06: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辐射防护的基本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辐射防护的基本措施

篇1

关键词:辐射;危害;安全;防护

核技术的和平利用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核技术已经在全世界能源、工业、农业、科技、教育、医疗和环保等领域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可是,核与辐射技术在带给人类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社会安全带来了潜在的危险,直接危及人类身体健康和污染环境,是世界各国都日益重视的一个突出环境问题。

今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大地震,受其影响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排放的放射性碘和铯接近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的水平,每天排放的铯137水平约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排放量的60%,核辐射事故等级为最高级7级,这次事故带来的损害是无法估量的,以至于如今人们谈核色变。如何正确理解辐射造成的损害及怎样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是本文的论述重点。

1 辐射产生的危害

1.1 辐射的生物效应

α射线、β射线等带电的射线进入物质后,主要是与物质的电子相互作用,引起物质的大量电离。γ射线等不带电的射线进入物质后,首先产生一个或几个能量较高的带电粒子,这些带电粒子再与物质的电子相互作用,引起物质的大量电离。因此,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可以归结为物质的电离,引起物质性质的改变。

射线与人体发生作用同样也引起大量电离,使人体产生生物学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与辐射能量在物质中沉积的数量和分布。

核辐射有足够的能量引起物质电离,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可能造成器官或组织的损伤,表现出各种生物效应。

1.2 电离辐射对人体细胞的作用

1.2.1 电离辐射对细胞的作用方式

1)直接作用

电离辐射直接同生物大分子,例如DNA、RNA等发生电离作用,使这些大分子发生电离和激发,导致分子结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而电离和激发的分子是不稳定的,为了形成稳定的分子,分子中的电子结构在分子内或通过与其他分子相互作用而重新排列,在这一过程中可能是分子发生分解,改变结构以致导致生物功能的丧失。

2)间接作用

人体的细胞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子(大约70%),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电离辐射同人体中的水分子发生作用,使水分子发生电离或激发,然后经过一定的化学反应,形成各种产物。在这些产物中,包括了一些活性很强的自由基和过氧化物,它们作用于生物大分子,例如DNA,会导致这些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变化,造成功能障碍和系统的病变。

1.2.2 电离辐射对细胞的损伤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的结果都会使组成细胞的分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而导致由它们构成的细胞发生死亡或丧失了正常的活性,发生了突变。因此,电离辐射损伤细胞有两种情况:杀死和诱变。在辐射生物学中,杀死细胞理解为细胞丧失了分裂生产子细胞的能力;而诱变细胞主要指癌变、基因突变和先天畸变。DNA是遗传基因的载体,它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保存于下一代,DNA分子结构的破坏和代谢功能的障碍都将导致细胞丧失增殖能力以致死亡。

1.2.3 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照射有可能产生各种生物效应。按照生物效应发生的个体的不同来划分,可以将它分为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发生在被照射个体本身的生物效应叫躯体效应,包括放射病、白内障、生育障碍、造血障碍、皮肤良性损伤、辐射诱发的癌症等;由于生殖细胞受到损伤而体现在其后代活体上的生物效应叫遗传效应,包括畸形等疾病。

2 辐射防护

2.1 辐射防护目的及基本任务

辐射防护的目的:是在不过分限制对人类产生照射的有益实践基础上,有效地保护人类,以避免确定性效应的发生,并将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降低到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的水平。虽然射线对人体会造成损伤,但人体有很强的修复功能。因此,对于放射性,我们既要注意防护,尽可能合理降低辐射的危害,也不必产生恐慌心理,影响我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辐射防护的基本任务:既要保护环境,保护从事辐射工作的人员和公众成员,以及他们后代的安全和健康,又要允许进行那些可能产生辐射照射的必要活动,提高辐射防护措施的效益,以促进核科学技术、核能和其他辐射应用事业的发展。

辐射防护的标准及剂量限制

2.2 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

辐射对人体的照射可以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人体外部的放射源对人体造成的照射叫外照射。由于α射线的穿透本领很小,外照射的危害可以不予考虑;β射线的穿透本领也比较小,一般只能造成人体浅表组织的损伤,因此,对于近距离的β射线应引起注意;γ射线和Χ射线的射程比较长,是外照射的主要考虑对象。人体内部的放射源对人体造成的照射叫内照射。α射线和β射线的内照射危害比较大,尤其是α射线,是内照射的主要的关注对象;γ射线的内照射危害相对较小。

2.2.1 内照射的防护

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是制定各种规章制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尽可能地隔断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各种途径,使摄入量减少到尽可能低的水平。

内照射的防护措施防止放射性物质弥散(包括包容、隔离、净化、稀释)、减少放射性核素通过口(饮食、饮水)、鼻(吸入)、皮肤(特别是伤口)进入人体和加快放射性核素从体内排出。

2.2 .2 外照射的防护

在大多数实际情况,放射源可看作点状源。其照射量与放射源的活度成正比,与照射时间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因此,对外照射的防护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时间防护

对于相同条件下的照射,人体接受的剂量与照射的时间成正比。因此,减少接受照射的时间,就可以明显减少接收剂量。

2)距离防护

对于点源,如果不考虑介质的散射和吸收,它在相同方位角的周围空间所产生的直接照射剂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实际上,只要不是在在真空中,介质的散射和吸收总是存在的。因此,直接照射剂量随着与源的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少。在非点源和存在散射照射的条件下,近距离的情况比较复杂;对于距离较远的地点,其所受的剂量也随著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少。

3)物质屏蔽

在实际工作中,单靠时间和距离防护往往是达不到安全防护的要求。因此,根据射线通过任何物质强度都会被减弱的原理,在辐射源与工作人员之间放上屏蔽物,以减少或消除射线的照射。由于防护要求不同,屏蔽物是固定式的,也可以是移动式的。属于固定式的屏蔽物是指墙壁、地板、天棚、防护门和观测窗等;属于移动式的屏蔽物是指各种包装容器、屏风等。

根据射线的种类不同,可选择不同性质的材料作屏蔽物。常用的材料有:防γ射线的铅、铁、水泥、砖、石、铅玻璃等;防β射线的铝、玻璃、有机玻璃等;防中子的石蜡、聚乙烯、硼酸、水溶液和水等。

除了以上三项措施以外,在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尽量选择活度小、能量低、容易防护的辐射源,也是十分重要的。

4 结束语

辐射防护就是要在不过分限制对人类产生照射的有益实践基础上,有效地保护人类,以避免确定性效应的发生,并将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降低到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的水平。对于放射性,我们既要注意防护,尽可能合理降低辐射的危害,也不必产生恐慌心理,影响我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2]《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61-2001

篇2

关键词:核电站;辐射防护;应急救援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198-02

翻开尘封的历史,发生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反应堆的大爆炸,让前苏联乃世界都为之震惊,至今切尔诺贝利地区方圆百公里无人居住,昔日的繁华不在。在事故发生最初几小时内参加抢险工作的电站人员没有任何防护设施设备,至使这部分人员遭受了大剂量辐射。根据前苏联一年后报道的数据共有95人确定为Ⅱ-Ⅳ度急性射线并发症患者,66人为Ⅰ度急性射线并发症患者,其中因放射病急性死亡者30人。可见为了把核反应堆释放的危害减小到最低,这部分战斗在最前沿的人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随着科技的发展,核电应用技术越来越成熟,安全性越来越高,发生重大核泄漏事故的几率越来越小,我们仍需要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吸取经验教训,在高度重视核电站本身设计、运行安全的考虑,也要把场外应急准备工作常抓不懈,保护公众的同时,把应急专业队人员的辐射防护放在重要的位置,使我们的专业队员在抢险救灾时也能得到较好的保护。本文主要讨论应急救援人员的辐射防护提出几点看法。

一、思想上对辐射危害及防护的认识到位

首先救援人员对辐射要有正确的认知。提到辐射大家想到的就是原子弹爆炸时产生的巨大破坏力,经过辐射照射的人畜必死无疑。其实这只是对辐射一种比较片面的认识。原子弹爆炸产生的危害有光辐射,即爆炸的瞬间发出强烈闪光,足以使眼睛永久失明,强烈的闪光还会引发火灾;其次是冲击波,即随之而来的就是横扫大地的冲击波,它的破坏力最大;当然最可怕的就是其后的残余辐射对生物的危害不可估量。核电站作为民用核设施,其安全性都是放在第一位的,尤其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核电站发生切尔诺贝利那样的爆炸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是非正常的放射性泄漏在近几年时有发生,比如设备维修阶段,放射性废物的贮存阶段,尤其是国际上一些建设较早、运行时间较长的核设施随着设备使用寿命的限制,其发生放射性核泄漏的几率逐年增加,这样缓慢的、剂量有限的放射性核泄漏产生的辐射危害不可与原子弹爆炸带来的危害同日而语,当然也是不能忽略的。这是现目前核应急救援所要面临的新情况,是救援人员必须有的认识。专业队在实施救援时保护好自己的同时,救援行动展开迅速。

对辐射知识全面系统的了解是核应急专业队开展场外应急救援抢险的基础。如什么是辐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都会以电磁波的形式时时向环境传送热能,这种传送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辐射又可以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在辐射防护领域中,电离辐射常被简称为辐射。而我们这里谈到的“辐射”针对的也是电离辐射。辐射对人体的作用机理:人体是由各种分子组成的,而电离辐射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在进入人体后会将能量传递给分子,进而改变分子结构,严重的后果就是损坏器官功能。当然由于我们人体的自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自身器官强大修复功能,并不一定导致严重的后果。这就是辐射对人体伤害的特性,即确定性效应、随机效应及遗传效应。当然辐射伤害与所接受辐射剂量是有很大关系的,即所接受辐射剂量越高发生确定性效应的几率越大。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时,在现场指挥核电站运行的总负责人在接受了300mSv以上的剂量外照射,而且在爆炸最初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吸入了大量的放射性粒子,但他还是成为仅有几位幸存者之一,接受了国家审判。最终活到了80多岁。

影响电离辐射确定性生物效应的主要因素首先是吸收剂量和吸收剂量率,其次是辐射的种类,还有就是照射范围及个体的组织和器官的敏感性。知道了辐射的危害,更重要的是掌握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根据照射途径可以分为外照射与内照射;针对不同的照射途径因选择不同的防护措施。针对处照射可采取的防护方法有时间防护法(即将人员与辐射原的接确时间缩短)、距离防护法(在救援过程中尽量增加人员与辐射源的距离,对与强放射源很多情况下是采取机器手来完成作业)、屏蔽防护法(放射性粒子或是射线在遇到一定的物质会产生能量)。针对内照射防护途径:一是防护放射性气体从呼吸道进入人体(对在辐射场所工作的人员而言就是穿戴呼吸保护器);二是防止放射性物质从口腔进入人体(在控制区内严禁进食、喝水和吸烟,而且不用手触摸面部尤其是口、鼻、眼);三是防止放射性物质从伤口进入人体(放射性物质会经伤口直接进入血液,因此从事放射性操作必须不准带的伤口进入控制区)。在很多情况下,在辐射场所工作的人员的防护是以上各方法的综合运用。

知道核辐射对人体产生危害的机理,知道核辐射并不是没有办法防护的,而防护重在平时的准备工作,只有作足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在发生应急情况时,才处惊不乱,沉着应战。

二、确定合理的应急专业队人员辐射防护标准

由于早期的历史条件和技术水平有限,人们在研究应用核能和电离辐射技术的实践中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就目前仍没有全面掌握核辐射对人体影响的确切数据,这与研究样本收集是非常困难有关的。这是查阅了相关资料得到的表《确定性效应阈值的估计值》,该表虽然只给出了几个对辐射比较敏感的组织发生确定性效应的估计值,也值得在实践中借鉴。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发生确定性效应的剂量阈值是相当大的,在正常情况下不可能达到这种水平,只有在强大的放射源中才可能产生。

对照《江苏省田湾核电站场外应急计划》第七章规定的场外应急照射水平,及国家标准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有关规定,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江苏省的应急辐射防护剂量值是保守、安全范围内的,因个体差异而有一定的放射病概率。该计划同时规定了可能受到应急照射的核应急工作人员的选择原则:如身体健康的18周岁以上的成人、本人了解可能受到应急照射的风险,自愿参加应急工作、对从事的应急工作和现场发问比较熟悉、事先经过健康检查并受过辐射防护知识的基础培训等。这些措施旨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将伤亡减小到最少。

三、进一步加强组织保证

江苏省的辐射防护工作是友省医疗救护和辐射防护组的指导下,由连云港市医疗救护和辐射防护组负责实施的,市公安组、去污洗消组协助配合。市卫生局为此专门成立了应急辐射防护和辐射控制专业队,主要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人员组成。从应急救援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辐射防护组更需要加强辐射防护这个岗位专业人员的培训。辐射防护岗位责任重大。首先,在省辐射防护组及市核应急办的指导下建立参与核应急救援人员的健康档案及剂量接受档案。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参加与核辐射有关的人员的年剂量、累积剂量要控制在规定的安全限值以内,这就需要有详细的档案记录,根据记录情况,在任务分配上将工作人员的所受剂量控制在规定阈值内。其次,建立辐射防护用品仓库。应急工作可以说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时刻准备的冲锋陷阵,而辐射防护用品在发生重大放射性泄露抢险中是必不可少的。为此要形成辐射防护设备添置方案,有计划的进行防护器材的更新换代,保证防护资源随取随用,这更需要对已有的防护器材进行维护管理,而不是放在仓库中睡觉,要定期进行检查,保持防护用品的有效性。第三,加强使用防护用品使用方法的传授。辐射防护用品不是日常生活中可以常见的,其配戴、使用技术性很强,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及训练,尤其很多防护产品是从国外采购,更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摸索。本人就有这样的经历,是2005年的某月连云港市消防护专业队的负责人拿着一个写着英文的包装袋找到我,问我这个产品的使用方法,当时本人也非常尴尬,虽然学过辐射防护,可这么专业的防护用品还是第一次见到,而且只是包装袋。

四、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

为了达到提高非辐射专业人员的的辐射防护水平,就要制订和建立一个最优化的辐射防护培训计划。计划包括:专业的授课人员、系统的辐射防护理论知识、严格的课时要求和考核办法、准确的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熟练的紧急自救和互救技能,还包括二至三年一次的轮训,使用权我们的专业队员在开展应急救援抢险时都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同时把辐射防护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开展,即在场外应急工作中,把辐射防护培训与专业队的整组训练结合起来,排好年度实施计划。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田湾核电场外应急计划[Z].

篇3

【关键词】大修;射线探伤

1.前言

在电站换料大修(以下简称“大修”)期间,机械设备的维修和在役设备检查是大修期间两个重要的作业内容,这两项作业内容通常需要使用射线探伤作为设备检查的手段。机械设备维修中使用射线探伤主要是检查焊接的质量是否合格,而在役设备则是通过射线探伤手段来评价设备的现状是否与设计发生了偏离。射线探伤是这两项作业内容的重要手段,具有其他检查方法所无法替代的优点。实际检查操作中,射线探伤需要使用高强活度的放射源,存在较高的辐射风险,同时与其他大修作业存在时间和空间的冲突,并且有时射线探伤会对大修工期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良好的射线探伤管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2.射线探伤辐射风险及存在问题

本文涉及到的射线探伤全是工业γ射线探伤,工业γ射线探伤主要工作方式有三种:移动式探伤、固定式探伤和γ射线探伤室探伤。而在秦山一期电站大修中的射线探伤基本是移动式探伤,是在辐射控制区厂房或辅助厂房内用手提式或移动式探伤机进行探伤。射线探伤工作场所区域广,使用的探伤源活度强,存在着一系列的风险与问题。

2.1射线探伤辐射范围。秦山核电站大修期间射线探伤的范围主要在01#、02#、04#、05#、06#、07#等厂房。这些厂房涉及到辐射控制区和厂房,可以看出大修期间射线探伤范围比较广,厂房性质也都不同。厂房不同,射线探伤辐射安全管理方法也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射线探伤辐射安全管理人员必须针对厂房发生性质、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辐射安全管理方法。

2.2射线探伤辐射风险。对管道、设备的检修焊缝进行射线检查时,一般使用的探伤源有192Ir、60Co等,大修期间射线探伤工作是一项高辐射风险项目,主要考虑到射线探伤所用的放射源活度较大。探伤所用的放射源都是密封的,可以不考虑表面污染和空气污染的防护的措施。所以不存在内照射污染风险。

2.3射线探伤存在的问题

探伤人员防护知识缺乏,防护观念差。对防护安全知识没有全面系统理解。而且有些公司在内部探伤人员不够的情况下,私自借用其他公司探伤人员,造成管理混乱。边界隔离人员虽然没有特殊要求,但是有些公司临时聘用外地民工,此类人员未经过射线探伤专业知识学习,也没有射线探伤工作经验。对辐射所持态度无所谓或者过于紧张。

3.射线探伤安全管理方法

考虑到射线探伤的辐射风险与存在的问题,秦山一期电站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安全措施与应急预案。

3.1探伤源的入厂管理和存放。外单位携带射线探伤放射源(含射线发射装置)来本厂工作,如需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的,应在提出放射源(射线装置)入厂申请前完成相关手续。外单位携带射线探伤放射源(含射线发射装置)入厂,必须事先由探伤对口部门向保健物理部提出申请,填写《自带放射源(射线装置)入厂申请表》。经保健物理部和保卫部批准后,放射源(射线装置)才能进入厂区,无探伤作业期间必须存放在02#-138源库,纳入公司放射源管理范畴,严格管理。

3.2射线探伤单位和人员的资质管理。外单位进入厂区从事放射源(射线装置)相关活动,必须事先取得环保部门颁发的辐射安全许可证。从事射线探伤活动的工作人员必须持有政府有关部门颁发的“放射工作人员证”,必须经过本厂辐射防护培训,取得辐射防护授权。同时本厂对口部门探伤陪同人员也必须具有本公司的辐射防护授权。

3.3射线探伤申请。进行射线探伤,首先在工作开工前一天由对口部门项目负责人向保健物理部提出射线探伤作业许可申请,在与大修计划科确认后,并由计划工程师签字,保健物理部探伤专业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去现场查看,讨论辐射安全措施,然后由辐射防护管理工程师签署辐射防护意见,保健物理部经理签署探伤作业许可。

3.4射线探伤现场监管。在探伤作业开工前,由辐射防护人员检查作业现场的安全隔离设施,然后与主控室值长联系,由主控值长根据作业点附近其他作业情况控制探伤开始时刻,并通过主控广播探伤期间,其他人员不得进入探伤作业区域。探伤作业开始后,辐射防护人员检测作业区域在探伤源打出前后周围辐射剂量率变化状况,在探伤作业结束后,由辐射防护人员和探伤作业人员签字认可,测量源机的辐射水平,确认放射源已收回源机内。拆除隔离设施,收回警示标牌,并报告主控,主控广播探伤结束

4.射线探伤对大修主线的影响

射线探伤主要是对管道、设备的检修焊缝处进行影像检查,考虑到射线探伤检查的辐射风险,一般来说,所有的射线探伤基本安排在夜间进行。因为在大修中,夜间的工单和任务明显要比白天少,这样对射线探伤开展和人员的控制比较有利。射线探伤对大修主线影响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射线探伤检查的结果有两种结果:合格与不合格。如果射线探伤出焊缝焊接质量不合格,势必焊缝要重新焊接,这样就会影响大修的工期,主线就会受到影响。

虽然在做大修计划时就把射线探伤作为一项工作任务列入工单,但是考虑到射线探伤任务的特殊性,射线探伤区域必须要清场。当大修进行时,如果射线探伤影响到大修主线时,必须停止开工,以保证大修主线。

5.解决问题的优化手段

作业过程的优化是辐射防护最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改进工作是无止境的,这需要管理层、现场实施人员和辐射防护人员共同努力,不断改进作业过程。

5.1加强探伤作业人员的培训与责任意识。探伤作业人员虽然均有探伤作业的操作资格证书,但遇到意外事件后不能完全按照《射线探伤事故应急处理程序》操作,所以在探伤作业工前会上,必须加强《射线探伤事故应急处理程序》的学习。

5.2完善射线探伤场所区域的划分。完善射线场所区域的划分,主要是针对汽轮机厂房、柴油机厂房等其他一些辅助厂房。根据GBZ 132-2002工业γ射线探伤卫生防护标准,在进行射线探伤时先将工作场所划分为控制区和监督区。控制区边界外剂量应低于40μGy/h。未经许可人员不得进入该范围,监督区位于控制区外,允许有关人员在此区活动,培训人员或探访者也可进入该区域。其边界剂量应不大于2.5μGy/h,公众不得进入该区域。

5.3完善射线探伤计划。在本电厂内探伤申请是由对口部门提出,并列入生产任务,由生产计划部安排生产任务,但是当电厂大修时,生产任务繁重的时候,,工作任务出现交叉,由于射线探伤工作的特殊性,无法同时开展工作,只能选择大修主要工作任务。所以说,在大修计划时,考虑到工作的特殊性,结合大修主线,合理安排工作任务也是大修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6.结论

目前来说,一期电站大修时射线探伤没有发生重大辐射安全事故,也没有发生严重的超剂量事件。从中可以说明我们的管理方法是切实可行的。但是基于射线探伤的特殊性,管理方法的提高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射线探伤工作基本是外委的,在与承包商的沟通和合作上,需要双方的努力。同时射线探伤计划的制定与其他大修任务的默契配合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篇4

申静:女,本科,主管护师

医护人员对125I粒子植入辐射防护现状调查与防护对策

申静 范超云

摘要目的:探讨医护人员对125I粒子植入和治疗时的辐射防护措施。方法:根据125I辐射危害和辐射防护的要求设计调查表,对病区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护人员自身防护意识欠佳,防范措施不到位,出现头痛、乏力、记忆力减退、白细胞下降等不同症状。结论:掌握规范科学的防辐射知识,正确使用防护用具,按照规范化的流程和制度执行,确保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安全。

关键词 125I粒子;辐射危害;放射防护对策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1.052

Iodine 125 seed implantation radiation protection survey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SHEN Jing(Beijing Sun Palace Chaoyang District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Beijing100028)

FAN Chao-yun(The China Meitan General Hospital,Beijing100028)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odine 125 seed implantation and in the ward of iodine 125 seed implantation for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radiation protection measures. Methods:According to the iodine 125 radiation and radiation protection requirements for the design of questionnaire, the ward staff and patients′families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ults:Nurses self-protection awareness of medical staff was poor, prevention measures were not in place, headache, fatigue, memory loss, decrease of white blood cells with different symptoms. Conclusion:Master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of radiation, the proper use of protective equip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process and the system implementation, to ensure that the medical staff 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occupation safety.

Key wordsIodine 125 particle;Radiation damage;Radiation protection measure

125I粒子植入治疗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近距离治疗肿瘤的组织间三维立体定向的放射治疗方法,使肿瘤组织遭受最大程度的杀伤,而正常组织不损伤或仅有微小损伤的一种治疗方法,从而控制肿瘤发展及消除肿瘤。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18名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男2名,女16名。年龄22岁~39岁。平均年龄27岁。护士14名,医师4名。接触125I时间:>3年10名,2~3年3名,≤1年4名。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病区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共发调查问卷18份,回收18份,回收率为100%。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接触125I放射粒子时间、人员类别、身体情况等。

2结果

医护人员均有不同症状,11名医护人员出现乏力;11名医护人员出现头痛;13名医护人员出现记忆力减退;6名医护人员出现白细胞下降。出现白细胞下降的医护人员都是接触125I 3年以上的人员。医务人员为患者进行粒子植入,进行大剂量照射时穿着铅防护服、佩戴普通口罩、帽子。术后患者返回病房,病房护士操作时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3防护对策

3.1完善辐射防护规章制度、相关流程和补救措施125I粒子种植治疗的核素释放能量低、穿透力弱、临床操作易防护,但人体受到辐射的累计剂量,随着接触放射源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因此,在应用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同时,为防止医护人员与家属等个体发生辐射伤害,保障医务人员与公众的健康和安全,医院统一对所涉及的科室制定预防辐射的有效防护措施、流程、制度以及发生暴露后的上报和补救措施,必要时制定医务人员轮岗制度。咨询参与随访,及时分析原因,改进防护措施,将受到危害的医务人员暂时调离原工作岗位,以减少医务人员的职业危害。

3.2掌握辐射防护有效方法

3.2.1屏蔽防护选取适当的屏蔽材料做成屏蔽体遮挡放射源发出的射线。对治疗过程医护人员手掌、胸部和眼睛等部位无屏蔽状态下年剂量当量最大值分别为(222.45±11.7)mSv/a,(12.75±1.2)mSv/a和(25.5±1.65)mSv/a,而在进行有效屏蔽时年剂量当量最大值则明显降低,分别为(30.26±2.55)mSv/a,(0.45±0.06)mSv/a和(0.84±0.09)mSv/a[1],远低于国家标准GB 18871《电离辐射防护与辐时源安全基本标准》中的年剂量当量限值[2]。因此需要配备铅防护颈围、铅防护围裙、铅防护眼镜、铅防护手套有效屏障进行辐射防护,以减少照射剂量。医务人员还应掌握防护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3]。

3.2.2距离防护距离放射源越远,接触的射线就越少,受到的伤害也越小。医务人员近距离进行粒子植入时必须实行全方位防护措施后方可进入操作。植入过程中注意清点粒子颗数,严防粒子丢失和泄露,避免引起核污染。患者植入后回到病房,选择有防护条件的房间,将进行125I粒子植入的患者集中在同室管理,不能做到单间管理,病室间床间距至少1 m[4],并在房间门口或床头悬挂特殊标志。儿童及未生育者应尽量避免探视或与患者密切接触更不能作为患者的陪护者。严禁患者外出到人群较多的地方,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医护人员在做临床护理和查房时尽量站在患者四肢附近,距离患者种植粒子处1 m以上。护士需要近距离护理操作和医师查体时,应穿铅衣或将铅防护中单铺到患者身上,遮盖患者粒子植入部位,然后为患者进行治疗和查体,治疗完毕将铅防护中单收回。必要时为患者留置PICC管或留置套管针行静脉输液。两周内注意分泌物痰中是否有粒子浮出,当发现粒子浮出时,千万不可徒手捡起,应在适当的屏障下操作,使用长镊子和汤匙夹起,放置于带盖的玻璃瓶内,与粒子源保持一定距离,并存放在少有人走动的地方,立即上报相关主管部门给与及时处理。出院时患者坐专梯与专车,不挤公交车,以免造成公共污染。

3.2.3时间防护在保证完成护理工作的前提下,提高操作水平和熟练程度,以减少与放射源的接触时间,各项操作尽可能集中进行。限制家属的探访时间。

3.3加强学习提高意识专业知识的拓展,进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医院除内部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和专业讲座外,还应有计划地派医务人员外出参加业务培训。内容需广泛并涉及职业防护概念、措施、防护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医院感染管理等相关知识,以便自觉及有效地在工作中做好自我防护。

3.4定期体检医护人员定期进行身体检查,有问题随时报告反馈,并给与及时治疗,同时注意加强营养,未婚与怀孕者尽量不参加此类工作[4]。

3.5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巧妙运用沟通技术,适当调整工作强度,放松心情,将心理性职业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

4讨论

辐射的危害与毒性,国际原子能机构根据放射源对人体可能的伤害程度,将放射源分为5类:Ⅰ类放射源属极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种到1 h就可致人死亡;Ⅱ类放射源属高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以致人死亡;Ⅲ类放射源属中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上述三类放射源为危险放射源。Ⅳ类放射源属低危险源,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Ⅴ类放射源属极低危险源,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125I粒子属第4,5类,但仍需要重视潜在照射的危险性。125I放射粒子只有γ及X射线且能量低。衰变方式是轨道电子俘获,其中7%产生35.5 Kev单能的次级伽马射线,93%产生27.5 Kev的X射线;它的半衰期为60 d,属于中等半衰期,活度不是很大,但也有一定的危害。1 mci的源在大约半米的距离内被照射20~30 min,等于放射性操作人员25 μS/d的剂量。它属于中毒性核素,破坏细胞组织,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125I主要损害为对甲状腺的损伤,对性功能的影响,使计数减少、对智力的影响,记忆力下降、眼睛晶体损害、遗传效应、白血病和恶性肿瘤发生率增加等。

125I粒子手术治疗的患者人数逐渐增加,手术和治疗的医务人员基本不变,医务人员长时间、常年甚至几十年接触放射源,受照的剂量当量累计增加,对医务人员是有一定的伤害。医护人员近距离为患者植入125I粒子且频繁进行各种治疗操作,家属在照顾125I粒子植入的患者时也很容易被辐射和化学毒害,因此医护人员、患者和患者家属应了解危害因素并加强辐射防护措施,避免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辐射属于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中其中的一项内容,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医务人员免受职业损伤因素的侵袭或将其所受伤害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刘守红.125I放射性粒子对家兔舌体组织放射性损伤的实验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3.

[2]李健敏.125I粒子植入术后密切接触者辐射剂量监测及防护[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3.

[3]杨玉志,邱春冬,王鹏.铅防护服的性能检测与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1):114-115.

[4]于华.TPS系统在G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应用及联合外放疗的指导作用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篇5

关键词: 核医学教学 核与辐射安全知识教育 教学体会

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随后其被逐步应用于疾病诊疗的临床实践。伴随核物理与相关学科的发展,放射性核素与射线装置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日常生活中公众接触电离辐射的机会也逐渐增多。因此有必要加强核与辐射相关知识的培训与教育,使放射工作人员掌握辐射防护的方法与要求,使普通公众克服核恐怖心理,为我国核电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本文结合我国核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及医学生的任务谈谈我们在核医学教学活动中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知识教育的教学体会。

1.我国核技术产业发展现状要求加强医学生的辐射安全知识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走上快车道,能源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石油、天然气的年进口量已占全世界年产量的近一半;尽管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仅够用一百年左右,同时燃煤发电产生大量粉尘、温室气体CO、NO与SO,导致气候变暖,诱发酸雨,污染环境。而我国大亚湾、秦山、岭澳等12座核电站的运行实践证实,核能清洁高效,由于加强核电站产生的放射性废物管理与处置,没有造成环境污染,更没有造成核电站周围居民的健康危害。因此国家在未来的20年规划建设近40座核电站[1]。以后,以辐照加工业为代表的核技术应用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核技术应用产业不久前也被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要求今后5年左右时间达到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1]。高活度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广泛使用要求提高辐射安全和防护管理的水平。这首先要求各级环保和卫生部门加强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辐射安全管理,同时也要对公众普及核与辐射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辐射安全和放射卫生防护意识。大学生作为文化水平较高的社会代表,他们对辐射安全知识的了解直接影响着公众的认识水平,因而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的辐射安全教育。医科院校的大学生将来大部分在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和临床诊疗机构工作,直接面对广大公众,有义务有责任向公众普及辐射防护知识。现在各级卫生监督所放射卫生监督人员大部分毕业于预防医学专业,掌握的核辐射防护知识有限,医院里涉及辐射的科室―放射科、肿瘤放疗科与核医学科医生大部分为影像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辐射防护知识水平较低,所以医科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当中很可能会遇到因管理部门监管不到位、医疗机构辐射防护设施不健全而引发的各种核与辐射事故受害者的临床救治工作。

2.电离辐射的巨大危害

2.1核战争的危害

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的两颗原子弹初步显示了原子武器的巨大威力。广岛原子弹爆炸后,在1―2秒钟内,全市40%的地方变成焦土,92%的地方不能辨出原来的面貌。一年后,广岛市政府宣布118661人死于此次轰炸,到2004年底,死于此次轰炸的人数已超过20万;长崎原子弹爆炸后,眨眼之间毁坏了三分之一个城市,在这次轰炸中,有7.4万人死亡,7.5万人受重伤。

这一切彻底粉碎了日本部分顽固的军国主义分子顽抗到底、东山再起的梦想,迫使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另外,核爆所致的电离辐射远后效应逐步显现,给核爆幸存者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灾难。辐射流行病调查证明,战后60多年,陆续有幸存者死于电离辐射诱发的恶性肿瘤,包括白血病、甲状腺癌、乳腺癌、骨肿瘤及各类消化道肿瘤(肝癌、直肠癌与结肠癌)、肾脏及膀胱癌(电离辐射诱发各种癌症的潜伏期长达10―35年)[2]。

2.2常见射线的危害

常见的α、β、γ、中子和重离子照射,包括内照射(放射性核素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在体内衰变,发出射线,照射人体组织器官)和外照射(射线从体外照射人体),均会引发辐射损伤。外照射时累积吸收剂量高于0.5Gy即可轻度抑制造血机能,使白细胞、血小板与红细胞依次出现程度不等的减少(减少程度因个体辐射敏感性而异)。

辐射照射可影响造血与系统、上皮组织、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功能,导致骨髓造血机能障碍、细胞和体液免疫能力下降、表皮皲裂、溃疡、甲皱骨关节僵硬而丧失功能、神经体液调节机制紊乱、放射性不育不孕症、放射性白内障、听力丧失或下降、辐射致癌(甲状腺癌、白血病、皮肤癌)、遗传效应、寿命缩短与胚胎效应(如腭裂)[3]。

2.3辐射事故的危害

非战争条件下发生的辐射事故也会产生人员伤亡,迫使我们必须加强辐射安全教育。这里仅举比较典型的两起放射源丢失事故。

2.3.11963年合肥三里庵事故[4]

1963年春节前夕,安徽农学院用于农作物诱变育种的10CiCo放射源疏于管理(露天放置且监护不严),附近村中11岁儿童将其带回家,撬开铅封,成为裸源,随身携带达24h以上,致使该儿童及其兄长分别在入院治疗后2-7天死亡,其叔一大腿因大剂量照射引发的放射性溃疡而被迫截肢,其母及姐妹也分别患急性中度和重度造血型放射病,经治疗虽存活下来,但体质较弱,时患感冒。

2.3.22008年太原辐射事故[5]

2008年4月11日下午1:30左右,位于山西省农科院的旱农辐照中心发生了一起严重的钴源意外照射事故。由于违规使用已经退役的钴源室照射中药粉末,钴源在降落时被层层码放的麻袋卡住,未能落入井内,而操作者误以为源已安全降落,遂由1名职工带领4名搬运工人进入钴源辐照室而受到意外照射。5名受照者中,1例患胃肠型放射病,其他4例患中度至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3.结合核医学教学内容进行辐射安全知识教育

核医学是将核物理与医学交叉融合形成的边缘学科,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核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对同学介绍辐射安全与防护知识,具体做法如下。

3.1核物理基础

对常见的X、α、β、γ与中子射线,电离能力为快中子α>β>γ,射程α<β<γ<快中子,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在以后使用射线时要针对不同射线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如使用低能α、β核素,因其射程短,只要注意进行内照射防护,不需要特别的外照射防护。γ与快中子射线因为射程长,所以不仅要注意内照射防护,而且要注意外照射防护。热中子能量极低,无需防护。核素检查利用γ射线成像,所以核医学科医护人员要注意外照射防护;X射线与γ射线一样都是电磁波,射程长,所以在放射科工作的人员也要注意外照射防护。高能β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可产生韧致辐射,即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经过原子核附近时,受到电场力作用而急剧减速,其部分或全部动能转变为电磁波,作为X射线的一部分,射程长。韧致辐射的发生几率与带电粒子质量的平方成反比,与所照射物质原子序数的平方呈正比,所以α粒子的韧致辐射可忽略不计;高能β射线的韧致辐射效应显著,故对其防护应该采用低原子序数的有机玻璃或铝等屏蔽材料。能量较高X、γ射线由于能量高且不带电荷所以穿透力较强,应采用铅等高原子序数物质。对快中子或高能中子应采用石墨与含硼物质吸收中子降低其速度然后用铅板或水泥混凝土墙屏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2核仪器与放射性监测

结合核仪器示教让同学们了解到,辐射尽管肉眼看不到,但可用仪器监测。对不同射线用不同的仪器监测,用剂量计可对人体受照剂量进行监控,防止受照人员过量。在实验课上利用本教研室现有仪器,带领学生对本室的不同实验场所进行辐射水平监测,通过实际操作,让同学们对射线有个感性认识。同时结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讲明放射工作场所设备、地面与墙壁表面α、β污染控制水平分别为3.7与37Bq/cm,而对X与γ射线,主要监测空气剂量率是否超标,以确保辐射安全。

3.3放射卫生防护

此部分介绍放射源种类与照射方式、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与措施。射线照射有机体的方式有三种,一为外照射,射线从体外照射生物有机体;二为内照射,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经消化或呼吸道进入生物有机体内,蓄积于不同组织器官,在其内部衰变发出射线照射有机体;三为混合照射,在核事故现场或核战争条件下既有γ射线与中子产生的外照射,有U或Pu裂变产物蓄积体内器官组织产生的外照射。放射源指除研究堆和动力堆参与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一般情况下不会污染环境,破坏其密封材料或包壳则会产生外照射。在使用时应该注意不要破坏它的外壳。非密封放射性物质系非永久密封在包壳里或紧密地固结在覆盖层里的放射性物质,过去称开放源,可污染环境,或进入人体,产生内照射。核医学实验与疾病诊疗时常用非密封的放射性液体或冻干粉,使用时应避免其进入机体产生内照射。放射诊疗实践中应针对具体辐射源与工作条件采取不同防护方法。

放射科X光或CT机房屏蔽不严,可能导致射线部分泄漏,放射科人员应防护漏射线的外照射,外照射防护方法为:时间防护,尽可能缩短辐射操作时间;距离防护,尽可能远离辐射源操作;屏蔽防护,采用尽可能厚的屏蔽材料阻挡射线。核医学工作者可同时受到病人体内放射性药物产生射线的外照射及稀释、注射放射性药物时少量放射性药物经口腔鼻腔进入体内产生的内照射,内照射防护方法为:围封隔离,在四周密封且顶部带通风管道的的辐射操作台上合成或稀释放射性物质;去污保洁,操作时遇到放射性污染物尽快清洗或扫除;个人防护,进行辐射操作时按要求穿戴防护用的衣服、鞋帽与手套、口罩,使个人受照剂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放射工作人员剂量限值(眼晶体<150 mSv,全身均匀照射<50 mSv,单个组织器官<500 mSv)。核医学诊疗活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放射性废物,包括盛放射性物质的玻璃或塑料瓶、注射针管、一次性输液器、退役的粒子源、接受放射诊疗患者的大小便、呕吐物等,对其处置不当,也会使医护员工及公众受到不必要的照射。通常根据放射性废物中所含核素物理半衰期的长短选择不同的辐射性废物处置办法,处理短半衰期核素的放射性废物,常用放置衰变与稀释排放法;处理长半衰期核素的放射性废物,常用地下深埋与浓缩贮存法。

3.4核医学显像

核医学显像即核素显像,将放射性药物(显像剂)引入体内,采集、处理和分析图像后进行诊断疾病。放射性药物引入机体过多会造成药物浓聚器官的辐射损伤,所以在引入的放射性药物的量上要有一定的要求,防止引入过量放射性核素而对病人造成内照射损伤。而且对于核医学科工作人员要尽量减少和引入放射性药物的病人接触而导致的外照射。

核素治疗是经口服或注射方式向体内引入放射性药物,它们根据自己的生物、物理与化学特性,选择性地蓄积于病变组织或器官,使放射性核素与病变细胞紧密结合,利用浓聚于细胞组织内的核素衰变产生的射线杀伤细胞。我们引入的放射性药物类型、种类要选择恰当。防止过量的放射性核素对机体正常组织细胞的损伤是核素治疗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3.5放射分析实验中的辐射安全教育

放射性实验应在专门的实验室进行,为此本教研室专门设置了放射性操作区,全校所有的放射性教学科研实验均在此进行。我们在放射操作区入口按要求张贴了电离辐射警示标志,提醒在此从事放射性实验的师生注意辐射安全。实验前,对学生进行放射性实验相关规章制度教育,使学生了解这些规章制度制定的依据及其遵守的必要性。本室目前开展的各类放射分析实验都要使用一些放射性液体,对此,我们要求学生注意射线的种类、能量和活度,例如:放射免疫实验中主要用的是I,要进行外照射与内照射防护。放射自显影实验常用H、P低能β核素,尤其H这种长半衰期的核素,应避免让其通过呼吸道、皮肤毛孔、伤口进入体内产生内照射。P发射的β射线能量较高,对眼晶体可能造成损伤,需戴铅玻璃眼镜防护。同时,为避免学生由于操作不熟练或意外情况造成实验卓台面或实验室地面表面放射性污染,我们通常给学生配备衬有三层吸水纸的搪瓷盘,这样放射性液体即可残留在吸水纸上,最后将其作为放射性固体收集处理。另外,在进行开放性放射操作时,必须尽可能打开所有的排气扇,以利放射性核素扩散,减少呼吸道、口腔的核素吸入量。

4.联系核事故阐述电离辐射危害,克服核恐怖心理

前面我们谈到日本广岛长崎核战争的巨大危害,难免使学生产生核恐怖心理。广大公众由于不了解核辐射损伤的机制,也不可避免地恐核。尤其是最近日本强烈地震引发福岛核事故,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核恐慌心理,也使公众高度关注核电站安全防护问题。对此,我在电离辐射生物效应教学中介绍了Chernobyl核事故概况,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Chernobyl核电站4号机组发生了核爆炸事故。该核电站位于乌克兰基辅西北130千米的普里皮亚特河畔的普里皮亚季镇,其第四号机组于1983年12月投入运行。由于反应堆物理结构和关闭系统设计存在严重缺陷,以及低功率工程实验时操作失误,安全系统被切断,导致短期内反应堆内蒸汽压力过大,爆炸起火,使堆内放射性物质总量的3.5%外泄到环境中,总释放量12×10Bq, 其中Cs0.09×10Bq,Cs 0.06×10Bq,I 2×10Bq,惰性气体6×10Bq,产生的放射性灰尘相当于日本广岛核爆的100倍,它们沉降在乌克兰西部、欧洲国家及全球。事故后10天,火被扑灭,停止释放放射性物质。事故发生时现场有操作工177人、建筑工人268人。本次事故受照0.8Gy者237人,有134人被确诊为急性放射病。因急性放射病复合β粒子皮肤烧伤火热烧伤死亡28人,另2人死于现场(烧伤或压伤),1人死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此为近期效应。事故发生后20年(1986―2006),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以及事故后由俄罗斯、乌克兰与白俄罗斯三国核能机构与卫生部门共同组成的研究事故后果的学术组织――Chernobyl论坛进行的辐射流行病调查表明,事故发生时处于18岁以内的3000多名青少年(其中大部分为15岁以内的少年儿童)由于长期大量饮用被事故释放的I污染的牛奶而罹患恶性肿瘤――甲状腺乳突状瘤,同时有200多名事故发生时15―46周岁的育龄期妇女患程度轻重不等的放射性不孕症,另外有30多例病人因摄入放射性灰尘照射患心血管疾病[6],这是该事故的主要辐射远后效应。由此可见,与日本核战争相比,尽管此事故放射性物质释放量较大,但由于苏联政府在事故发生次日――4月27日临晨开始,在周围30平方千米范围内分三批迁移11.6万居民,同时对参与现场应急抢险人员发放KI片,因此大大较少了放射病的发生率。让学生认识到核事故危害尽管巨大,但其危害还是局部的可控的,只要积极应对,仍可缩小危害,因此大可不必恐惧。同时,我国从1985年第一座大亚湾核电站运行以来25年的核反应堆营运实践表明,核电是安全清洁可靠的。针对日本岛核事故,我们讲清此次事故U裂变产物――I的释放量尽管超标达一万倍,但根据联合国原子能机构IAEA推荐的标准(I在放射工作场所与露天水源的允许活度分别为0.33Bq/cm与22Bq/L)测算,仍属危害程度最小的Ⅴ放射源[7],这样强度的放射性碘远小于一次甲状腺显像剂量(5―30mCi), 对日本以外的公众尤其是我国居民健康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通过上述理论教学和实验操作中的亲身体验,我校医学生辐射安全意识得到较大幅度提升。随着包括核电在内的核技术应用产业的快速发展,全社会要提高辐射安全和防护意识,管理部门要加大对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的监管力度,我们也要适应形势需要,加大对医学生的辐射安全教育力度,为我国核技术产业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及保护公众身体健康储备相关人才。

参考文献:

[1]我国核工业从适度发展变到加快发展新华网(2006)1月13日综述.

[2]刘树铮主编.医学放射生物学.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8.6,(第二版):464-471.

[3]强永刚主编.医学辐射防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第一版):63-81.

[4]杨秀珍,欧克仁,于海忠,刘远兴,季其仁.四例急性放射病人和九例小剂量辐射损伤者及其子女远期效应的医学观察,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项目,见《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5]陈英,杜杰,张学清等.太原“4.11”钴源事故受照者生物剂量估算及照后一年细胞遗传学随访,辐射防护,2010,30,(4):201-207.

[6]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Health Effects of the Chernobyl Accident and Special Health Care Programmes,Report of the UN Chernobyl Forum Expert Group“Health”.WHO Press,Geneva,2006.

[7]国家环保总局2005年第62号公告.放射源分类办法.

项目资助:安徽省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01941),安徽医科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校教字【2010】3号)。

篇6

关键词:核医学;放射防护;职业病;屏蔽设计;辐射危害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管理规定》[1]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放射诊疗单位在新开展核医学项目时,需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国家对放射诊疗项目的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也制定了GBZ/T181-2006《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2]等技术标准。笔者在进行核医学建设项目预评价过程中,发现一些易忽视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1核医学建设项目放射防护预评价主要内容

核医学建设项目放射防护预评价主要内容有概述、建设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辐射源项分析、防护措施评价、辐射监测计划、辐射危害评价、应急准备与响应、放射防护管理、结论和建议部分,其中防护措施评价含工作场布局、分区与分级、屏蔽设计、防护安全装置、其他防护措施等。

2核医学建设项目放射防护预评价中常见问题

2.1布局与分区

与其它普通影像诊断、放射治疗等放射诊疗建设项目一样,核医学建设项目预评价也需要涵盖GBZ/T181中规定的各方面内容。但在核医学建设项目中,因多采用非密封型放射性核素,用药后的患者也将成为一个流动的放射源,同时,患者的唾液、尿液等分泌物或排泄物也将成为污染源项的一个来源,防止放射性污染及防止人员之间的交叉照射,是核医学项目与加速器治疗、普通影像诊断等完全不同的地方。因此,在放射防护措施评价中,除各房间屏蔽厚度的核实外,整个工作场所的布局、分区也是评价的重点。其中工作场所中的人流、气流、物流的走向是评价的核心,在兼顾方便诊疗的同时,应尽量调整布局或采取措施,以减少放射工作人员与给药后的患者、给药前与给药后的患者间的交叉照射。关键是尽量减少和避免医护人员、患者和公众接受不必要的照射。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建设单位由于条件的限制,又想上尽量多的核素与诊疗项目,往往导致布局不合理。因此,在与建设单位前期沟通和评价时,应根据建设项目的规模、选址、建设面积等条件,建议取消一些不合理或此规划条件以及人员条件下无法开展的诊疗项目,避免因要求大而全而导致无法满足放射防护的要求。

2.2防放射性污染措施的评价

核医学科中防放射性污染是一个重点。在预评价时,应对照GBZ120-2006《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3]、GBZ134-2002《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卫生防护标准》[4]等标准要求,对场所的墙面、地面、管道、卫生通过间、表面污染监测设备、工作人员操作时的防污染措施、受检者的防污染措施等细节,切实评价建设项目拟采取的各项防污染措施,如墙面、地面拟采用的材质、防护层高度、表面污染仪的配置、131I治疗病人的用餐问题、治疗病人被服的管理和拖把等清洁用具等的管理等。

2.3三废的处理

放射性废物、废水、废气是核医学科防止放射性污染必须考虑的问题。核医学科通风的评价不能仅限于通风橱的排风,废水的评价也不能仅限于设置衰变池。要求设计单位给出废水、废气排放管道布局图、衰变池设计图等,对建设项目的废水、废气处理做出全面评价。例如通风口的设置、通风换气量、气流的走向,衰变池容量、格局及屏蔽的设计等。同时,应关注设置在一楼以上的核医学科的废水管道的屏蔽防护等问题。固体废物处置的评价,应注意放射性废物桶的数量、放置场所等是否满足工作需求。

2.4评价目标值的设定

因核医学建设项目多涉及非密封型放射性核素的使用,除了常规的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等评价目标外,需加入放射工作人员手部、眼晶体等器官的年当量剂量的要求。同时,在设定建设单位的管理目标值时,虽然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5]中,眼晶体年当量剂量的限值为150mSv,但鉴于2011年ICRP关于组织反应的声明及2012年ICRP118号出版物[6]中眼晶体白内障的吸收剂量阈值考虑为0.5Gy,ICRP建议,放射工作人员年平均年当量剂量为20mSv,任何一年中的当量剂量限值为50mSv,建议将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管理目标值定为20mSv或更小的一个分数。同时,在辐射危害评价时也用此值对放射工作人员的眼晶体剂量进行评价。2.5屏蔽设计目标的选取屏蔽设计的核算是预评价的重点。

2.5μSv/h是放疗、影像诊断等项目中较为通用的目标

值[7-8],在核医学科屏蔽设计核算时,绝大部分场所都可将此作为屏蔽设计的目标值。但在注射室、注射后休息室、检查后留观室、受检者卫生间等墙体,及防护门外控制区内患者停留的场所如走廊等应不做苛求,同时患者可能短暂经过的走廊防护门外等非限制区的瞬时剂量率也可不做苛求。但屏蔽体外如楼上、楼下等场所若是其他医护人员或患者等公众成员长期居留的场所,则剂量率目标值就需远小于2.5μSv/h,应根据其实际居留时间计算目标剂量率。因此,在屏蔽设计核算时,建议同时考虑剂量率和剂量负荷。如18F工作场所的剂量负荷可参照AAPMTaskGroup108:PETandPET/CTShiel-dingRequirements等资料,以达到屏蔽设计目标。在采用剂量负荷法时,建设项目每天的核素用量、患者数量等,将是影响屏蔽厚度的关键因素,在工程分析时要切实了解建设项目的规模、核素用量等因素。在屏蔽核算时,要关注通道、走廊等患者停留或通过的地方所对应的邻近区域,如顶棚、楼板的屏蔽,特别要关注工作场所邻近区域或楼上、楼下有长时间居留人群时的情况。同时在核算时,应考虑到注射后休息室、检查后留观室等房间可能同时存在多人在同一房间等情况。因此,屏蔽设计核算应充分考虑放射防护最优化原则,也要为今后的发展留有一定的余量,同时也要考虑到当前医患矛盾、公众对辐射的认知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影响。

2.6辐射危害的评价

在评价正常运行条件下工作人员所受到的剂量时,除常规的全身剂量估算外,也需估算放射工作人员因注射、给药、摆位等操作放射性核素或近距离接触用药后患者所导致的手部、眼晶体的剂量。此时,需假设常规注射、给药、摆位等所需的操作时间、与辐射源的距离、所使用的屏蔽物等情况,如注射时是否使用铅注射屏蔽防护器,运送药物时是否使用药物贮存运输器,用的是何种屏蔽物质、多少屏蔽厚度,是否采用自动封装、封装橱的屏蔽厚度等等。估算时,也需考虑核素的衰减、18F扫描时已等候30min以上及检查前排尿等细节。

2.7视频监控、语音对讲、门禁等设施

视频监控、语音对讲系统、门禁等设施,对核医学科加强患者管理、减少人员受照剂量是很有效的措施。因此,建议设计单位给出这些管理设施的设计图,并在预评价时要对这些拟设置设施做一个较全面的评价。

2.8内照射危害的评价

在核医学建设项目的评价中,评价单位往往注重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的评价,而忽视核医学科存在的内照射危害。国内外多项研究中表明,在131I治疗病房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放射性气溶胶,放射工作人员体内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核素污染[9],张震等[10]采用空气采样器,宋易阳[11]等采用全身计数器等,估算放射工作人员可受到0.34~0.44mSv/a有效待积剂量的内照射。因此,在预评价过程中,内照射危害仍是预评价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应关注甲状腺癌等治疗病房,其通风系统等防护措施能否有效地减少放射性气溶胶等对患者及医护人员造成的内照射危害。建议评价机构应具有相应检测放射性气溶胶的能力,否则无法在类比项目获得必要的数据支持。

2.9放射防护管理制度、应急响应与管理的评价

建设单位放射防护管理制度、应急响应与管理的评价是预评价中的难点,也易被忽视。患者的管理是核医学科管理的重点之一,也是降低人员受照剂量的重要措施。但在目前的实践中,建设单位往往注重硬件的投入而忽视软件的管理,表面污染仪、门禁等设施、表面污染监测制度等措施经常形同虚设。因此,应针对建设单位拟定的各项制度的合理性、可行性、可操作性进行详细的评价,对不合理的地方提出补充建设。在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评价环节,建议关注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计的配备,对从事注射、封装等操作的人员除佩戴常规个人剂量计外,应加戴指环剂量计。同时,建设单位制定的应急预案也要有针对性,要根据核医学科的特点列出可能出现的药物滴洒、用错药物或剂量等异常情况的应对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地评价。

核医学建设项目预评价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系统工程,评价人员在掌握放射防护知识的同时又需要熟悉核医学诊疗流程,应严格依照国家放射卫生相关标准并适当引入国际上适宜的新技术标准,才能真正做到既能指出设计中放射防护方面的不足,又能充分便于诊疗单位的实际应用。

作者:黄丽华 郑森兴 陈新俤 郭进瑞 单位:福建省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管理规定:卫监督发[2012]25号[S].

[2]卫生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GBZ/T181-2006[S].

[3]卫生部.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120-2006[S].

[4]卫生部.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卫生防护标准:GBZ134-2002[S].

[5]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S].

[6]ICRP.关于组织反应的声明及正常组织器官的早期和晚期辐射效应———辐射防护中的组织反应阈剂量[M]//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第118号出版物.北京: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4:84-101.

[7]卫生部.电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放射防护要求:GBZ126-2011[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8]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1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

[9]王红波,孙全富.核医学科工作人员职业性内照射研究进展[R].广西北海: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放射医学与防护学术交流会,2015.

篇7

【关键词】X线; 透视; 摄片; 防护

Chest X-ray examination technology and its protection

【Abstract】X is a German physicist roentgen discovered in 1895, ray is generated by the super high speed impact material flow of electrons suddenly blocked, resulting in shorter wavelengths of electromagnetic wave, current diagnosis commonly used wavelength range of about 0.008-0.031nm ( equivalent to 40-150kv ). Clinical use of X ray penetrating, fluorescence effect, photography effect, ionization effect and other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biological effects of corresponding examination and radiotherapy. Chest routine X-ray examination including fluoroscopy and radiography, when ray across the chest, because the body of X-ray absorption difference, the phosphor screen or film to produce contrast image, and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s diagnosis has created favorable conditions, so the application of X-ray examination of respiratory disease than other system disease generally. In this paper, the routine chest X-ray examination method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otection has carried on the simple elaboration.

【Key Words】X ray fluoroscopy; radiography; protection【中图分类号】R85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8-0011-02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使产生肉眼可见的荧光。即X线作用于荧光物质,使波长短的X线转换成波长较长的荧光,这种转换叫做荧光效应。这个特性是进行透视检查的基础。而其穿透性则是X线成像的基础,其穿透力与其波长、管电压及被照体密切相关。波长很短的X线本身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而当X线管电压愈高则其穿透力愈强,被照体密度越低、越薄其穿透性就更能被体现。利用上述特性原理的透视检查可以在短时间内对疾病作出初步诊断,并且可以在透视下随意改变病人,进一步了解与正常组织在空间上重叠的病变,在诊断上补充了摄片的不足。而且透视检查操作方便、费用低廉;缺点则是影像的对比度及清晰度较差,缺乏客观记录。从国内实际情况出发,目前透视仍是一些设备不够完善的医疗机构常用的检查方法。胸部透视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应详细阅读申请单或病历,了解临床诊断及要求,以便更准确的作出诊断或进行前后对比。随后应根据被检者体态即胸壁的厚薄选择合适的透视条件,通常用50-70kv,2-4mA。透视时要按照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顺序观察,并应进行左右对比。常规采用后前站立位,观察肺部不同部位的病变可灵活改变,例如观察肺尖区的病变可采用前弓或者后弓位。观察两肺门区病变可采用左或者右斜位,逐步增大转位的角度。怀疑肺底积液或者观察积液的游离性时可逐步增大角度取仰卧位。随着病人的呼吸运动有目的的观察肺组织体积的变化、肺野透亮度的变化以作出初步诊断。

摄片则是呼吸系统疾病X线诊断的基本方法。摄影效应作为其基础,大致原理为涂有溴化银的胶片经X线感光后,依金属银沉淀的多少而呈现黑和白的影像,而未感光的胶片处则呈透明色。此即为我们所看到的胶片上出现的影像。标准的X线片应从结构显示、定位、投照野、曝光标准及影像标记等这五个方面来评估。首先做好各项投照前准备。对患者进行呼吸指导,因为曝光过程中胸和肺的运动会造成图像“模糊”,胸片要求吸足气以使肺完全膨胀。投照前应确定中心线位置,即对所有体形的病人均应将中心线对准肺部中心,并且准确校准投照野的范围。大部分人的后前位胸片中心线水平位于肩胛骨后角水平,在一般体形病人即为T7水平。投照野边缘通过调整胸后壁被照亮的区域的外缘就可以确定,确定上下缘的比较可靠的方法是调整照亮区域的上缘至隆椎处,下缘在肋膈角下方3-5cm。这样在肺上部和下部保持一定的距离,就可以保证投照野不会丢失。选择合适的。全面观察病变的部位及形态应摄正侧位胸片。对于疑肺尖区的病变一般需加照前弓位胸片以进一步明确病变的存在。对于两肺弥漫分布的各种形态的病变一般用正位胸片即可满足诊断需要。曝光良好、定位准确的胸片上可以提供大量的医学信息,通过调整技术参数可最佳的显示肺组织和其他软组织,并且可见骨性结构。然后选择恰当的曝光条件,电压通常要足够高来达到足够的对比度,要求一般在110-125kv。而为了减少运动造成的清晰度丧失,一般需要较高的电流和较短的曝光时间。投照完成后,要检查是否标明患者的ID信息及的影像标记类型和位置等。对于现今广泛应用的数字成像系统,要使用获得可诊断图像的最低曝光因子,这包括使用尽可能高的电压和最低的电流,来保证图像质量。在图像采集完成后,要对曝光指数值进行后处理评估,技师必须检查各项曝光指数值,确保曝光因子在正确范围内,以保证在最低辐射下获得了最佳质量的图像。摄片的清晰度明显要优于透视检查,并且可以留下客观的影像记录,是其优越性。

众所周知,电离辐射是把“双刃剑”,不必要的射线照射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用之不当,管理不善,忽视防护,不仅可以伤及应用辐射的工作人员,还会殃及患者和公众的健康及环境的安全。因此,做到严密防护是相当必要的。放射防护包括主动防护和被动防护,主动防护是为了尽量减少X线的发射剂量,被动防护的目的则是使受检者尽可能的少接受射线剂量。主动防护主要是指控源防护,即放射工作人员在不影响照射目的的前提下,尽量控制射线装置的出束面积和出束条件,以减少辐射量,降低工作人员及患者的受照剂量,达到防护的目的。这种防护是不需要花费防护代价的有效防护措施。但目前,这种简单易行的防护措施尚未引起放射工作者的普遍重视。被动防护主要为包括屏蔽防护及距离防护。距离防护系指采取尽可能远离辐射源或散射体的办法来减少受照剂量来达到防护目的。严格从物理、数学意义上考虑,当辐射源很小甚至可以忽略时,人体受照剂量率接近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距离延长一倍,剂量率则减少原来的1/4。屏蔽防护即利用一定厚度的物质可以吸收和减弱射线的原理,在人体与辐射源或散射体之间设置一定的屏障,使人体受照剂量合理降至尽可能低的水平来达到防护目的。包括固定、移动式防护用品及个人防护用品。目前医用建筑防护多采用复合防护材料及铅等。复合防护材料系由多种可吸收射线的金属元素和硅沙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铅则具有强衰减某些射线的特性,因此主要用于移动式防护屏蔽。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利用射线的特性及优越性来满足医疗工作需要,又要合理、适当的做好各项防护,互溶互通,才能够为人类造福。参考文献

[1]实用放射学(第2版)陈炽贤 2001年 人民卫生出版社

[2]放射技术与相关解剖(第6版) Kenneth L.Bontrager

篇8

作为丈夫和父亲的高山幸夫,这次以东京消防厅消防救助机动部队总括队长、消防司令头衔参与核电站救援。

高山幸夫等139名消防队员在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任务,是利用消防车将海水喷射向3号和4号反应堆的乏燃料池。“队员距3号反应堆的外墙最近只有2米,与乏燃料池之间距离是50米。外墙也有辐射,我们知道很危险。”高山幸夫告诉《财经》记者。

此前这些消防队员没有接受过任何预防核辐射训练,“与以前作业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在核辐射下的内心恐惧,恐惧心理每个人都有,我即便身为消防司令也是如此。”不过,这种恐惧在紧张工作中逐渐淡化。

队员们衣服上都装有辐射监测装置,辐射超出规定的80毫希沃特剂量就会发出警报,他们必须在警报响起之后马上撤退。东京电力公司规定现场工作人员须遵从时间防护的原则,即规定时间内轮岗,以避免人员受到过量辐射。

迄今,东京消防厅派出去执行任务的队员都未感身体不适。而留守核电站处理事故的100多位东京电力公司员工(他们因以50人一组轮班而被误称为“50死士”),也仅有3人因“过量辐射”于3月24日送往医院。

对于一线救灾人员,以及事故核电站周围可能已受到辐射污染的民众,未来他们将以何种方式维护自己的健康?

心理影响难以消除

这次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是在压力容器泄压过程中,一些放射性物质和氢气释放到密闭厂房、氢气浓度过高导致爆炸,放射性物质释放到空气中,但其安全壳完好;另外,乏燃料池冷却系统失效,导致部分放射性物质泄漏。

吉林大学医学院放射生物学教授龚守良认为,与1986年切尔诺贝利大范围放射性物质在爆炸后无预料地释放不同,福岛的放射性物质泄漏较缓,有时间允许居民和工作人员做准备,这种情况下释放的放射性物质有限,造成的危害亦较轻。

而与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相比,福岛核事故则要严重得多。

福岛核事故对人员的健康影响,可以从切尔诺贝利事故和三里岛事故中得到解读。

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研究所郭力生曾撰文介绍,切尔诺贝利事故初期现场应急救灾820人中,87%受辐射剂量大于500毫希沃特,最终确诊为急性放射病者134人,其中28人不治死亡。

而早期撤离人员(共约11.6万人)及在污染区生活的居民(约20万-27万人),接受的辐射剂量大多在几十毫希沃特。事故后经14年对周围居民的观察,可归因于辐射的是,甲状腺癌发生率明显增加,白血病及其他癌症总发生率和死亡率未见明显增加。

1979年三里岛核电站事故是五级事故,其放射量对人体健康所造成影响微乎其微。美国调查结论是,尽管核电站遭到严重损坏,但放射性物质泄漏很少;核电站周围0.8公里内公众个人最大辐射剂量为1毫希沃特,只占天然年辐射剂量的40%。居住在三里岛周围80公里以内的约200万人口中, 因辐射诱发的癌症风险基本上可以忽略。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最大影响之一是心理影响,主要因缺乏风险沟通机制所导致。美国对三里岛事故调查结论亦提及公众短期存在的精神紧张,居住在三里岛8公里内的人们,尤其是有学龄前儿童的家庭,受到的心理影响最大。

对比之下,福岛核事故的严重程度介于前两者之间。根据目前已披露信息,辐射对于救援人员及周围民众的直接伤害不太可能如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一样致人死亡,但心理影响已经显著表现出来。这传导至中国,即是大范围抢购食盐风波。

放射性碘是祸首

此次福岛核事故释放的放射性物质包括核燃料、裂变产物和活化产物,主要是碘、铯、锶等放射性核素。

公众受到的辐射来源是放射性烟云或吸食受辐射污染的食物饮料,现场救援人员和工作人员由于其职业活动遭受体表或体内的放射性沾染,进而导致较大剂量辐射。放射性物质对人的危害主要取决于所受辐射剂量大小。

中国疾控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王作元研究员说,碘-131对公众影响更大。这可以解释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居民甲状腺癌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进入体内的碘主要浓集于甲状腺, 癌的形成也主要在甲状腺。碘进入血液后30%由甲状腺吸收,70%随尿排出。

据已有研究,经消化道进入机体的碘在整个胃肠道都能吸收。

放射性碘的蒸汽和溶液可经黏膜、皮肤被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皮肤对放射性碘溶液吸收率可达10%左右, 破损了的皮肤, 其吸收率会增高。

乌克兰国防部国家卫生学总医师巴尔克维奇・瓦列里研究了切尔诺贝利事故对环境污染的情况。他将该研究发表在2007年中国期刊《医学杂志》上。他在文中介绍,1986年5月-6月间,乌克兰普里别基市居民中食用了含碘同位素的食物和呼吸了有放射性物质的空气,其中儿童和青年甲状腺受到碘同位素辐射较重。

龚守良解释说,儿童甲状腺小于成人,因此儿童摄入放射性碘的危险性比成人大,其初期辐射损伤出现较晚,常在性成熟期或更晚。处于发育中的儿童新陈代谢快,这也是其危害更重的原因之一。

核事故救治

3月24日,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进行抢修作业的三名工作人员遭受过量辐射,辐射量在170毫希沃特至180毫希沃特之间,其中两人腿部皮肤附着放射性物质,已送医院治疗。当时三人正在3号机组涡轮机房中架设电缆,其身上都装有辐射监测设备,超过80毫希沃特时将自动警报并轮岗。

当辐射剂量达到100毫希沃特时,人体细胞就可能出现染色体变化;在500毫希沃特辐射剂量情况下,人体末梢血中淋巴细胞将减少,这意味着免疫系统受到破坏;在1000毫希沃特时,人群中可能有10%的人出现恶心呕吐等反应。

核电站工作人员的全年辐射量上限一般为50毫希沃特(五年100毫希沃特),紧急情况下为100毫希沃特。日本厚生劳动省为应对此次事故,将上限临时提高到了250毫希沃特。东京电力公司称,截至3月24日,受辐射超过100毫希沃特的人员达到17人。

世界卫生组织称,通过对原子弹爆炸幸存者、接受放射诊疗的病人、职业受照人群以及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照人群的辐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全身辐射剂量低于100毫希沃特时,未发现明显的辐射致癌效应。

王作元告诉《财经》记者,日本当局关于250毫希沃特的上限设置是根据利益代价分析得来,为了控制反应堆,只好在力保没有严重影响健康情况下有所牺牲。

龚守良则将250毫希沃特的上限设置解释为:“没有明确医学依据,这个辐射剂量,部分人存在临床反应,属于过渡范围。”

放射性核素形成体内污染有三个阶段:在进入身体部位沉积或吸收;经血液或淋巴系统吸收转移;在组织器官内滞留。

龚守良介绍,对于受较多辐射工作人员的治疗准则是,尽早处理,减少吸收和促人体排出核素。有放射性核素污染皮肤的情况,需要肥皂水冲洗,或针对核素性质,选用促排药物使之排出。

一旦放射性核素已经进入身体,后续处理就相当麻烦。放射性疾病与常规疾病不同,放射性核素对身体的持续破坏作用过程是不被任何化学反应改变的,因此也就不能被任何药物阻断,除非将放射性物质排出体外。

人类进行重大核事故受害者救治的实践并不多,切尔诺贝利事故是少有的一次。

巴尔克维奇・瓦列里介绍,切尔诺贝利事故中最初的救护措施主要是,给救灾人员及严重污染区的公众进行疾病预防、医学检查以及服碘预防、服用维生素合剂、放射性核素吸附剂、免疫调节剂和辐射防护剂等。

前苏联和波兰等国家,服用稳定性碘(以阻止甲状腺吸收放射性碘-131)的民众超过2000万。

前苏联组织和采取医疗措施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6年4月26日-5月3日,期间对核电站受害人员(包括救灾人员)和居民进行医疗救治。这一阶段最重要措施是保护甲状腺,使用储备的碘化钾进行治疗。接受这一药物最好在事故最初六小时之内(最好的方案是人在进入核沾染区之前) 。

第二阶段从1986年5月4日-5月11日,期间对从放射沾染地区撤出居民进行群体检查,动用军队撤离儿童并将其安置,大规模检查了718万人,住院检查454人,共完成316万次照射剂量的调查。

第三阶段,从1986年5月12日-1988年底,主要对核电站救援人员进行预防放射损伤,向军人提供医疗救治。

龚守良介绍,对于核辐射损伤治疗,除了前文提及的去污和促排措施,其他治疗措施均为对症治疗的常规手段,包括后续的癌症。另外,对于遭受辐射伤害者走向癌变的过程的控制,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至今,医学尚无明显进步。“人类除了在分子生物学水平认识更清楚之外,别无有效的阻止放射癌变手段。”龚守良说。

篇9

关键词:人防工程 结构设计 质量监督

在我国,随着人防“平战结合”的方针的深入、平时功能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防工程走进了各大城市的建设中去,如日常常见的很多地下商场、地下车库等,进而人防工程的修建逐渐成为各地人防工程建设的主要增长点之一,针对人防工程结构设计的要点,抓好施工质量,搞好质量管理对提高工程战备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它与国家财产紧密相连,它与人民生命安全息息相关,与人防建设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提高人防工程的主体施工质量是人防工程质量监督体系的重要目标之一。

1 人防结构设计的注意要点

1.1 人防荷载取值标准

人防荷载取值要根据当地人防部门根据国家制订的《人民防空工程战术技术要求》中的公式计算或规范查表来确定。在进行设计时可采用《理正人防工程结构设计软件》来对顶板、侧墙和无桩基底板的人防荷载进行计算。再进行计算时,对战时可能出现的核武器和常规武器爆炸的荷载作用取大值,这样既能够确定各构件人防荷载在范围之内,也能使所有构件的等效静荷载值满足结构的要求。

1.2 地下室的构造要求

在《GB 5003822005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中,对人民防空地下室的构造要求作出了详细规定,我们结合构造和受力要求,对一些主要构件的参考尺寸作出规定:对顶板来说,6级顶板取值须大于等于250mm,对于顶板梁来说,其跨高比一般在7~12之间,由构造确定合理的截面尺寸判定标准和梁面通长筋;对于防护单元隔墙和密闭隔墙来说,通常取250mm;对于外墙和临空墙来说,经过计算后决定,一般通常不低于300mm;对于底板来说,当地下水位较低时,需要验算平时荷载和战时荷载分别控制下的计算结果,二者取大者;当地下水位较高时,则不再由人防控制。总之,人防构件的结构厚度首先应该满足早期核辐射防护的要求,然后还要满足工程的受力要求。

1.3 关于顶板配钢筋值

按照战时的要求进行计算取值,因为此时要求的配筋率最大,能够满足顶板的韧度要求。顶板钢筋可按0.25%的配筋率进行贯通配筋,支座筋量少的部位可进行非贯通筋数量的增加,但要使底筋和顶板贯通筋的间距和位置协调,方便拉结筋的操作。

1.4 口部防护和平战转换设计要求

口部防护的设计内容包括三个部分:①设计防护密闭门与消波系统,该部分主要由建筑和通风专业来完成;②设计墙体,主要包括出入口通道内部的临空墙、隔墙、门框墙等;③设计孔口的其他构件,主要包括风井、防爆波电缆井、防倒塌棚架、通道等。

2 人防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人防工程的特殊性,其质量管理体系也是由较为专业性的团队所组成,然而现有的一些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缺乏人防工程的专业知识和质量管理水平。

首先,人防工程的设计专业性较强,现有的专业设计人防工程的设计单位较少,而非专业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掌握的人防工程设计知识参差不齐,进而造成人防工程设计问题较多。

其次,由于地下人防工程的主体施工要求较普通地下工程不同,施工技术方面也有一些差异,如门框墙的浇筑方面,人防门框墙施工中在固定墙体模板时严禁采用对拉螺栓杆措施、结构构件的拉结筋设置方面等等均需要对人防专业知识较为了解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监督。

再者,我国现有的人防建设主管部门设立的监督机构,在人员配备方面,还有人防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监督检查上,都不能很好地与我国近几年人防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相匹配,当前我国人防工程建设的特点是规模大、分布散、专业性强,对工程质量责任制的落实将不会起到积极的影响。

3 人防工程建设质量监督要点

3.1 加强质量监督、加大监管力度

强化质量监督管理,是保障人防工程建设质量的基本手段,而强化质量监管力度则须依靠相应的法律、法规。现如今的问题在于如何运用法律、法规,如何强化人防工程的重要性,严格把关,进而营造一个良好的监督体系。

3.2 规范人防工程质量监管行为

规范人防工程质量监督监管行为,第一,认识要深刻。要改变以往的传统,从而更好地保障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要不断的完善人防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第二,要规范质监行为。从质监申报到竣工验收备案都要严格按照要求来做;第三,关于人防设计图纸,我们采取的是人防工程施工图审查签字责任追究制度,对人防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涉及防护结构安全及人防工程强制性技术标准等情况进行技术审查。总之要充分认识人防工程所能带来的巨大作用与意义。

3.3 努力抓好人防工程竣工验收工作

工程项目建设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人防工程的竣工验收,能不能顺利地完成这一阶段的工作,直接关乎着建设项目能不能及时投入使用,是不是能够让工程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人防工程竣工验收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完成工程设计和合同中规定的任务,符合设计竣工标准,如文中提到的人防专业性要求方面等;②初步设计文件及审查意见与批复、施工图设计文件及其审查意见与批复等文件档案资料齐全;③认真完成屏蔽、密闭等性能检测与各设备系统试运行测试及消防等检测,检测结构不得出现违背各项规范或标准的情况;④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勘察设计单位、设备安装单位及质量监督机构对各项工作验收完毕之后,都要给出质量检查报告等。

4 结论

总而言之,人防工程的结构完整性及日后投入使用能够带来的巨大收益是与良好的健全的人防工程质量监督体制分不开的,如何更好地、更有效地对建设工程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和监督,还有不少问题有待于研究与解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政治体制的不断深入,现行的人防工程质量监督体制的不完善性会逐渐的凸显出来。因此,如何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人防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机制,加快构建人防工程质量管理监督体系有待于更为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戴冰法.人防地下室结构施工质量控制要点[J].福建建设科技,2008(1).

篇10

2004年至2010年4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有关维C银翘片的病例报告数共计1885例,严重病例报告共计48例,无死亡报告。严重病例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全身发疹型皮疹伴瘙痒、严重荨麻疹、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肝功能异常,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昏厥,间质性肾炎,白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等。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建议医生处方或药店售药时,应提示患者维C银翘片为中西药复方制剂,含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及维生素C。对本品所含成分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患者应严格按说明书用药,避免超剂量、长期连续用药。用药后应密切观察,出现皮肤瘙痒、皮疹、呼吸困难等早期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处理或立即就诊。出现食欲不振、尿黄、皮肤黄染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并监测肝功能,及时就诊。(新华网)

全国狂犬病发病水平仍处高位

近日在京开幕的全国狂犬病防控高层论坛披露,过去14年间,我国人间狂犬病疫情总体呈现持续增长的高发态势,地域流行趋势变化明显,狂犬病疫情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绝大多数病例为农民。与会专家建议,将狂犬病暴露后预防与治疗费用纳入新农合或医保报销范畴,提高人群的暴露后预防治疗率,使高发病的贫困人群真正得到保护。

根据大会报告,近年来我国养犬数量不断增加,估计全国现有犬0.8万~2亿只;而犬平均免疫覆盖率不足10%,农村犬免疫率更低,远未形成动物间的有效免疫屏障。同时群众对狂犬病危害认识不足(一旦发病,死亡率为100%),被犬咬伤后接种疫苗和有效处理伤口的比例很低。据部分省监测,在被调查的病例中,63%未处理伤口,44%未接种抗狂犬病疫苗,96%未注射抗狂犬病血清。

据悉,今年以来,部分地区已经将狂犬病疫苗接种纳入新农合或医保报销范畴。(《健康报》记者 郑灵巧)

广西来宾假狂犬疫苗系开水兑药 已有1656人接种

广西来宾市一名5岁男童被狗咬伤后,到乡卫生院接种了狂犬疫苗,但一个多月后,他却因狂犬病发作死亡。有关部门介入调查后,发现该男童接种的是假狂犬疫苗。经调查,当地共有5家卫生院使用了该批次的假狂犬疫苗,另有6家卫生院和23家私人诊所使用了从非正规渠道购进的“问题疫苗”,共涉及接种者1656人。据嫌疑人交代,他用白开水和一些药水冲兑,制成假狂犬疫苗。(广西新闻网)

美国研究称电脑字体设置不当会诱发脑癌

最近,美国一项医学临床研究发现,使用计算机设定不当会造成病变。

其中有病例就是平日用计算机时,设定成800×600以下的小分辨率跟小字型,结果得了脑瘤。CT断层检查的结果,赫然发现脑瘤长成一块一块方方的。

分辨率为何会影响到脑部?这其实跟使用手机一样,是电磁波的影响。为什么用手机会担心得脑癌?就是因为手机的电磁波频率很高,使用大屏幕,但设低解析度(800×600以下)、小字型时,笔画间距比较小,放出来的电磁波频率比较高,用一整天的计算机,就如同用手机讲电话一整天一样。

把分辨率调高后,每平方英所包含的像素(DPI)就增加了,所以能挡住更多的辐射。把字调大后黑色的区域也会变大,所以辐射也就跟着减少。美国疾病管制局专家森欧认为,一般屏幕最好把分辨率调到1024×768以上,这样比加装市面上的所谓防辐射面板更有效。如果设成800×600,就算加装了防辐射的装置,电磁波还是在致命的剂量之上。(39健康网)

建议慎重选择X线检查

随着放射技术的发展,X线影像诊断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医学诊疗过程中。尽管患者大多了解射线的危害,但一般认为为了治病,检查在所难免,对其危害性有所忽略。许多临床医生和公众认为,进行X线检查是医学诊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事实并非如此。据国外相关资料报道,医院进行的X线检查,其中20%没有临床意义,我国也存在类似情况。

按照国际及我国辐射防护的原则,进行X射线检查首先要严格掌握X射线检查行为的正当性,即患者因接受X线检查带来的利益大于可能引发的辐射危害(包括机体组织损伤、远期致癌等)时,才认为是正当的。

目前我国最常见的未经正当性分析进行X线检查的情况包括:学生入学、毕业等群体性查体时,进行胸部X线摄片检查,甚至是胸部透视检查;入院或手术前,在没有或没有充分症状表明疾病累及心脏及肺部的情况下,进行常规胸部X线摄影;对无症状的事故伤员进行头颅X射线摄影。

由于X线透视比摄影的照射量高,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基本淘汰了X线透视检查,这也是我国今后的发展趋势。医院在进行X线检查时,应尽量选择X线摄影代替透视,以减低患者的辐射受照剂量。对于患病儿童、孕妇及育龄期女性,应优先考虑非电离辐射检查方法,严格掌握适应证。确需进行X线检查的,医院应提供适当的防护用品,对敏感器官如性腺、眼晶体、甲状腺、孕妇腹部等进行个体防护。(摘自《健康时报》)

中国近10年乳腺癌发病率增加47%

北医三院向公众了“乳腺癌危险因素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研究发现,胸部照射X线次数多、过多服用含维E药物及突发事件个人精神影响等,都会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

乳腺癌专家李惠平教授表示,近10年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增加了47%,研究表明,体力活动少、锻炼少和长期的雌激素暴露,包括晚生育、不生育、不哺乳等都是导致乳腺癌发病的因素。而乳腺癌是最有可能被治愈的癌症之一。合理的膳食结构,正确的文胸佩戴方式,缩短每天戴文胸的时间,多吃豆制品、水果和蔬菜……这些生活习惯都有可能降低乳腺癌的发生概率。(《北京晚报》 贾晓宏)

中国专家建议:乙肝患者治疗要选择优化方案

中国内地目前约有超过2000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需要治疗,其中至少有500万人正在服用核苷类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教授今天提醒:非活动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处于免疫耐受期,一般不需要治疗,盲目抗病毒反而容易发生耐药。

今年的临床研究已发现,使用拉米夫定等核苷类药物治疗32个月后,可以把疾病进展减少55%,肝癌的发生率减少51%;个别患者早期肝硬化得到逆转。

北京地坛医院(朝阳区京顺东街8号,咨询电话:010-84322566)蔡东教授透露,在去年进行的对万名乙肝患者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六成患者月收入不足2000元人民币,治疗费用已成为巨大负担。他建议医生应选择患者至少能承受使用2~3年的药物。他称,国内外多项临床试验证实,治疗24周就能有效预测疗效和耐药发生率。如果疗效理想,可继续单药治疗;如果疗效不理想,可加药进行联合治疗,提高病毒抑制率,减少耐药的发生。(中新社)

大量假珍珠粉产自贝壳

珍珠粉,就是用珍珠研磨成的细粉。据了解,珍珠药用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无论是古代的《本草纲目》,还是现代的《中国药典》,都记载珍珠具有安神定惊、明目消翳、润肤祛斑等功效。因此,珍珠粉要具备这样的功效,就必须使用纯正的珍珠做原料。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有些珍珠粉竟用贝壳经化学手段制成。

据了解,这种贝壳每吨售价不过几百元,一般用来加工纽扣或饲料。然而最近几年,贝壳却成了抢手货。

一名销售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贝壳粉虽然看上去和珍珠粉差不多,但是很难做到无害化处理。不过,在明知有害的情况下,这家厂还是把贝壳粉进行包装,变成了所谓的长生益牌珍珠粉。

不少珍珠粉在包装上打出了“纳米珍珠粉”的招牌,而一旦打上纳米的招牌这些珍珠粉就身价倍增,最高能卖到几千元一公斤。厂家负责人承认,完全符合纳米标准尺度的珍珠粉其实很难做到大批量生产,目前市场上所谓的纳米珍珠粉不过是一个用来炒作的概念。(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

我国数省市爆发红眼病

据报道,山东青岛市部分学校和托幼机构近日出现红眼病聚集性病例,青岛市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加强红眼病防控工作,遏制疫情。近段时间,浙江各地红眼病发病出现上升势头,部分地区出现小范围聚集性暴发,一些小学和幼儿园停课,但报告数尚未超过去年同期水平。开学刚刚半月,广州多所小学及幼儿园学生就相继感染上红眼病。由于红眼病的传染性非常强,患病人群已经从学校开始蔓延到家庭。

据专家分析,近期红眼病的多发,怀疑与近期天气多雨闷热有关。专家也发现红眼病暴发有自己的规律,一般6~8年就会出现一个小的高峰。今年正处于流行周期内,所以疾控部门正在密切关注相关病情。

在红眼病没有痊愈之前不能注射麻疹疫苗,专家提醒广大家长,孩子得了红眼病应先治疗红眼病,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接种麻疹疫苗。

红眼病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俗称,是由细菌感染所致的一种常见急性流行性结膜炎,大部分由肠道病毒引起。发病后,出现眼红、畏光、眼皮肿痛流泪、分泌物增多,严重者会伴有头痛、发热、耳前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如果不注意个人用眼卫生,感染红眼病的风险较大。专家为此建议,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洗手,不要用手揉眼睛,也不要和他人共用毛巾、手帕,以防交叉感染。对于已经患病的个人,症状较轻的红眼病患者只要冲洗眼睛(结膜囊)、频滴清热解毒或消炎眼药水,多数人3~5天就能基本痊愈;而症状比较严重者除了多滴消炎眼药水,还可配合口服消炎类及清热解毒药,病情也能很快得到控制。只要积极配合医生,依病情的轻重对症治疗,很快就能好转。(保定老年网 李敏)

中国八年控烟基本不成功

“八年控烟基本不成功。”清华大学卫生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远立说。他的证据之一是新近出炉的“全球成人烟草调查――中国部分”。该调查结果显示,与八年前相比,中国15岁及以上男性吸烟率仍高达53%。

“全球成人烟草调查――中国部分”的调查结果显示,2002年后的吸烟率、戒烟比例和二手烟暴露没有明显改善,现在吸烟者总数仍高达3亿,72.4%的非吸烟者遭受二手烟的危害,戒烟率仅为16.9%。公众对吸烟及二手烟危害健康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多数人不清楚“低焦油等于低危害”是早已被科学证明了的错误观点,而医生、教师等高教育水平人群错误认识的比例更高。

如此糟糕的情形不仅仅让控烟人士担忧。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官员沙罗博士警告说,如果中国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烟草而任其扩展,本世纪内平均每年将有300万中国人被烟草夺去生命。这一预估高于此前任何机构的研究,也是当前发生量的3倍。(摘自《中国青年报》)

广西启动“丙肝会诊计划” 穿耳洞或可感染丙肝

乙肝让人“闻肝色变”,但是对于肝炎家族的老三――丙肝,公众甚至一些医务人员都不甚了解。9月18日,“全国丙肝会诊计划”广西站的活动在南宁启动。

丙肝比乙肝更让人头疼,原因是丙肝不像乙肝那样有疫苗可以预防。该院感染性疾病科的罗光汉教授说,这两种肝炎都可能通过母婴传播,尽管目前的乙肝感染率远远高于丙肝,但由于有疫苗防护,新生儿感染乙肝的情况逐年减少,而丙肝的母婴传播情况则不那么乐观。

专家建议,已经检查出感染丙肝病毒的女性最好推迟怀孕计划,尽快接受规范性治疗,等到彻底治愈后再生个健康的宝宝。

丙肝病毒并不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的,所以并不是说不在外面吃东西就可以“高枕无忧”。

丙肝与乙肝、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相同,病毒主要通过性、血液和母婴传播。血液途径的传播往往被忽略,如文眉、文身、穿耳洞、刮胡子等公用工具的服务,如果消毒工作不到位,就有可能感染上丙肝病毒。女士买口红时爱试用,但是假如唇部开裂,而上一位使用者恰好是丙肝患者,那么也有可能感染上丙肝病毒。

实际上,丙肝患者若不及早治疗,有可能转成肝硬化、肝癌。 (《南国早报》 张若凡 陈慧)

安眠药可引起梦游驾车 药监局要求修订说明书

国家药监局昨天下发通知,要求企业尽快修订“安眠药”的说明书,在“不良反应”一栏中增加以下内容――安眠药能引起梦游驾车、梦游做饭和吃东西。

根据不良反应评估结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对镇定催眠药的说明书进行修订。在说明书“不良反应”项里增加以下内容:首次服用本品初期可能出现过敏性休克(严重过敏反应)和血管性水肿(严重面部浮肿)。服用本品可能引起睡眠综合征行为,包括梦游驾车、梦游做饭和吃东西等潜在危险行为。

记者获悉,“催眠镇静药”包括酒石酸唑吡坦、盐酸氟西泮、三唑仑、艾司唑仑、异戊巴比妥钠。这些安眠药均为常见处方药。(《北京晨报》 崔红)

面粉不再“增白”,过量食用增白剂损伤肝脏

最近,卫生部办公厅对“关于再次建议尽快出台新的小麦粉国家标准”的答复中表示,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委员会已审查同意注销过氧化苯甲酰,引起了广泛关注。过氧化苯甲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面粉增白剂”,它一直存在存废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