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的基本要素范文

时间:2023-12-05 18:0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政策的基本要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政策的基本要素

篇1

摘要 通过对碳排放权交易的理论和各国实践的调研和分析,本文从法律基础、基本框架设计、相关机构安排和调控政策四个方面分析了建立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ETS)的15个基本要素,分别是法律基础,体系的排放上限目标,体系的覆盖范围,配额的初始分配,覆盖对象的排放量监测、报告与核查,遵约机制,遵约期和交易期的确定,登记注册系统,市场监管,金融机构的参与,排放交易平台,价格调控机制,排放交易的税费,配额的存储,连接与抵消机制。本文依次介绍了各要素的内涵,并对国外实践中的相关考虑和做法进行了简单分析;根据我国具体情况,针对各个要素提出了我国ETS设计中的一些初步建议。法律制度建设应与ETS机制设计同步进行,相互促进。基本框架设计要充分考虑我国发展速度较快,区域、行业发展不均衡,以及部分行业受到严格管制等情况。相关机构安排要从现有管理体系出发,考虑市场需求,明确功能定位。调控政策应根据政策目标进行设计,避免过度增加体系的复杂性。

关键词 排放权交易体系;碳交易;要素;碳市场

中图分类号 F205;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3-0110-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3.018

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一种基于市场的政策工具,能够降低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社会总成本,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目前欧盟、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实施或决定实施国家或区域层面的排放权交易体系。国外学者在碳市场发展、ETS整体设计等方面的研究 [1-3]为这些体系的设计提供了很多参考。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ETS的设计进行了研究,包括国外经验总结 [4-6]、配额初始分配 [7]、法律制度 [8-9]、碳交易模式与建设路径 [10]等。但国内尚没有对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基本要素进行全面的系统分析。本文通过对碳排放权交易理论和实践的调研和分析,从法律基础、基本框架设计、相关机构安排、调控政策设计四个方面分类总结并分析了体系建设所必备的15个基本要素(见图1),

并提出一些初步建议,旨在为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乃至未来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设计提供参考。

篇2

关键词:竞争优势 休闲产业 提升

随着休闲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休闲正逐步从“边缘角色”变成“时代主角”,休闲产业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极大地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及地方经济的发展。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休闲产业的竞争并不仅仅局限于资源基础,也需要面临市场需求、产业结构、外部环境等各方面的竞争压力。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休闲产业的协调发展,提升产业能级,本文以“竞争优势”为研究切入点,选取波特钻石模型为理论基础,从产业内外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挖掘休闲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要素,构建休闲产业竞争优势的评价体系,总结休闲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途径。

理论研究回顾

关于休闲产业,马惠娣认为,“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与精神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休闲产业是休闲经济的核心和基础,休闲产业的规模及效益从某种程度而言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休闲经济的发展水平。发展休闲产业对于优化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城市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于产业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所提出的“钻石体系”成为目前分析产业竞争优势的经典模型。波特指出,真正能持续以价值形式体现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各战略要素优势的价值转化与传递。产业竞争优势来源于战略要素的动态匹配,将战略要素的内在价值,通过在价值链中的转化与传递,实现为竞争优势。从宏观层面上看,产业竞争优势取决于资源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和辅助产业状况、战略结构四个基本要素和政府行为、发展机遇两个辅助要素。

休闲产业竞争优势构建模型

区域休闲产业的发展过程其实质上是休闲产业各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逐渐提高的过程。其中,休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基础,是组合运用各项生产要素创造价值的过程;休闲市场的推广和营销是重点,是协调运用经济的、文化的、心理的、公共关系等手段,实现和提升休闲产品价值的过程;政府对休闲产业应提供政策优惠、资金支持和信息服务,尽可能创造休闲产业迅速发展的良好平台。波特的钻石体系是一个动态的、双向强化的系统,即其中任何一项因素的效果必然影响到另一项状态。拥有“钻石体系”的每一项因素并不必然等于拥有竞争优势,只有当这些因素交错运用形成自我强化、自我发展的系统时,才能真正形成竞争优势。

(一)要素禀赋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产业的要素禀赋主要包括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基本要素指先天拥有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等要素;高级要素指通过投资和发展而创造的要素,如高科技、熟练劳动力等。波特认为,在国际竞争中,随着科技的进步,产业发展要取得竞争优势,其高级要素比基本要素更为重要。

对于休闲产业而言,基本要素包括各类地形地貌、风景资源和民族风情等,而高级要素主要包括现代技术及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等。休闲产业的资源禀赋的实质主要指的是休闲资源的类型、结构、数量、质量,而这些正是开发休闲资源和设计休闲项目的条件,它反映了休闲产品的生产价值和生产成本。休闲产业的资源禀赋只是构成休闲产业竞争优势的基础,随着全球范围休闲产业的大发展,休闲资源在决定区域休闲产业实力方面的影响作用有所下降,而资金要素、智力要素、技术要素却在一定程度地影响休闲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二)需求状况

需求状况主要包括需求结构、规模、成长率、购买者的压力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休闲服务的消费需求将快速增长,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为休闲产业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波特认为,扩大市场需求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服务水平,也有利于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同时,还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休闲产业是一个开放性的产业,休闲产业的需求不同于一般的传统产业,一些休闲产品在开发初期可能就会成为国际市场化的产品。休闲市场需求的压力不仅来自国内,还来自国际,特别是能比其它行业更早地接受国际市场的挑战,这种挑战使休闲经营者必须不断提高,使企业的设施和服务等方面趋于国际化水准。

(三)相关产业

任何产业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需要其他相关产业配套协调。产业结构是否平衡,是否适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是决定一个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凸显产业实力的关键因素。休闲产业的发展,需要包括食、住、行、娱、购、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发展,要增加一地休闲产业的竞争优势,就要从食、住、行、购、娱等相关产业入手,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发展休闲产业需要取得相关产业和部门的支持。一方面,各行业各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重视休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扩大休闲产业的竞争核心,特别是打造高品位的休闲精品项目。另一方面,就狭义的产业角度而言,交通、旅行社、饭店和旅游商品是休闲产业的支柱产业。相关配套产业是实现区域休闲产业竞争优势的不可缺少的辅助条件,只有完善这四大支柱产业,才能使休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充分发挥,从总体上提高当地休闲产业的竞争能力。

(四)战略结构与竞争

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状况包括企业的形成与组织管理方式、竞争激烈程度、创新与企业家才能等。波特认为,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不断更新产品,提高效率,以取得持久、独特的竞争优势。因此,休闲企业的数量、规模、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等也会影响区域休闲产业的竞争力的大小。对外开放程度越高,竞争越激烈,越能促进休闲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形成产业竞争优势。经过激烈竞争锻炼的企业往往更加成熟,更具有国际竞争力,更容易在国际竞争中取胜。

(五)政府行为

休闲产业的发展受政府政策的影响很大,政府对休闲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地休闲产业的发展状况。政府行为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当地政府对某一产业的扶持,可以增强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市场行为的不确定性和政府了解信息的不完全性,很可能导致政府干预失效甚至失误,反而使产业竞争力下降。政府制定的科学合理的产业目标、投资政策、开放政策等是发展休闲产业的基本条件,积极的政策对提高休闲产业的竞争力十分必要。

(六)发展机遇

机遇是一种随机因素,但从世界各国的产业竞争结果来看,机遇确实是在产业竞争优势的构建中产生了一定影响。从产业系统的角度来看,产业外部环境构成了休闲产业发展的支持系统。休闲产业若没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则已有的发展成果会变成存量而停止不前,休闲产业的竞争优势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可见,发展机遇也是影响休闲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休闲产业竞争优势评价原则

产业竞争优势在早期的研究成果中,都特别强调比较优势理论,一是资源禀赋成本的比较优势;二是资源禀赋的产品的比较优势,通过要素禀赋来获得价格优势。然而,随着休闲经济时代的到来,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发展休闲产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资源禀赋已不是决定产业竞争的唯一条件。休闲产业的复杂性、关联性、波动性,决定了我们必须重新研究对休闲产业竞争优势的构成及评价体系,从产业的竞争实力和竞争潜力等不同角度来进行全面评价。

(一)系统性

传统的观光旅游业的统计数据主要包括景区景点数量、资源等级、旅游者的国籍、停留时间、出游目的等,而实际上,休闲产业是一个集多要素于一体的复杂系统,是一个有着高关联度的复合型产业。城市休闲产业的竞争优势与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在研究评价体系时,不仅注意到影响休闲产业的直接因素,而且还要考虑到影响休闲产业发展的间接因素。并注意各层次指标与整体休闲产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以及指标之间的系统平衡及内部结构。

(二)层次性

依据不同的研究思路,衡量产业竞争优势可以有不同的评价体系和指标。为尽量考虑统计上的可行性,便于量化、搜集、选择指标,将休闲产业竞争优势的评价体系分为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主要为产业发展实力,第二个层级主要为产业发展潜力,第三个层级主要为产业发展相关环境及要素。其中,第一层级的指标主要反映当地休闲产业的现阶段表现,主要以现有的统计数据为依据;第二层级的指标主要用于反映影响竞争优势形成的因素,主要从资源禀赋、相关基础等方面进行评价;第三层级的环境性评价主要反映休闲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

(三)前瞻性

各城市休闲产业发展的现状、潜力不同,目前的评价体系既需要反映当地休闲产业的产出,又需要与未来的发展相衔接。特别是在国际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休闲产业发展必将与国际接轨。因此,休闲产业的竞争优势评价体系应体现符合国际休闲时代消费潮流的前瞻性导向,以引领各地休闲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城市休闲产业竞争优势培育途径

在国际化大背景下,城市间的竞争主要体现为地区间资源汲取能力和产业发展环境的竞争,根本在于各产业发展能力的竞争。城市要发展,必须首先依据比较优势寻找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发展定位,而后再通过相关途径提升竞争优势,推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能力主要体现在增强产业空间集聚能力、提高产业组织成长能力、推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

(一)增强休闲产业的要素集聚能力

各城市要增强休闲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必须首先推进产业要素的聚集,这是发展休闲产业的直接动力,也是增强休闲经济辐射带动作用的物质基础。因此,应首先推进产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聚集及其结构优化,善于把行政推动与市场拉动有机结合起来,从深化改革入手,营造良好的休闲创业环境。重点是增强对各类高素质人才和技术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唯有如此, 才能与国际化的休闲产业的发展保持同步甚至超前发展。

(二)发挥休闲产业的集群发展优势

提高经济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形成产业聚集优势和规模效益,这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区域组织形式,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并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发展模式。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经济富有活力的地区都是产业集群比较发达的区域,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界、政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休闲产业集群是休闲经济空间发展的必然过程和提升区域休闲产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各地区休闲产业集群现象正在快速推进,各地应积极借助产业集群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立足区位和资源特点,按照比较优势合理选择市场定位、发展目标,以推动休闲产业集聚的健康发展和休闲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休闲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集聚,市场力量的作用并不明显,因而政府应着力于产业集聚的环境营造、环境治理和文化氛围的创新上。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创造一个开放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制定一种公平的、高效率的竞争规则,鼓励集群区内休闲企业的创新与合作,建立严格的惩罚约束制度和质量监测制度;注重外资的驱动力量。

(三)提高休闲产业组织成长能力

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企业是效率驱动之下的经济活动成本最小化组织”。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是企业成长的动力。要提高休闲产业的组织成长能力,首先必须提高企业组织的成长能力,特别是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休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加就业岗位、休闲项目创新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地应特别重视休闲创业,鼓励发展家庭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等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制定相关政策给予扶持,促进条件成熟的中小企业不断扩大规模,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优化企业结构方面,政府应积极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 鼓励民营资本介入休闲产业, 努力形成适度集中与适度分散相统一的股权结构。同时,强化同业竞争,推进休闲行业管理体制创新, 减少基于政府管制的行政性壁垒, 为强化同业竞争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适应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

(四)优化休闲产业发展环境

休闲产业的发展要求各类市场主体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规则下,展开规范有序的竞争。在此过程中,应规范政府行为,注重政府权力的约束,推行行政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依法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投资项目审批制度、企业登记制度的改革,认真总结休闲项目的市场化运作经验。

由于休闲产业是综合性极强的产业,涉及到多部门的交叉,因此,可以参考国外一些休闲城市的成功经验,由政府出面统筹协调,建立有效的协调领导机制,从资金、管理、产业政策等方面加以大力扶植,加强与商贸、交通、农林、水利、文化、公安、工商、建设、税务等相关部门的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及时解决各类问题,创造有利于休闲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和市场环境。

除了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对于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维护行业健康,创造有序的经营环境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行业组织的“服务、自律、协调、监督”作用日益重要。各种行业协会应该制定严格完善的行业规约,加大行业监督、管理力度,协助政府部门制止和打击扰乱经营秩序行为。同时,还要自觉维护行业内部的合作友好、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增强全局合作意识和企业的凝聚力。

结论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休闲产业的竞争优势源于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相关产业、战略结构、政府行为、发展机遇六大要素。我国具备发展休闲产业良好的资源条件及市场发展潜力,产业规模日益扩大,产业集群正在形成。休闲时代的来临,不仅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产业结构,也带来了一个崭新的休闲城市发展模式。增强休闲产业要素集聚能力,发挥休闲产业集群优势,提高休闲产业组织成长能力,优化休闲产业发展环境,是积极推动我国休闲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也是培育我国休闲产业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篇3

关键词:新闻播音;播音三要素;情感表达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255-02

近年来,“说新闻”之风盛行,不过,主流新闻节目的播音,从中央到地方一直还是播音员统领。这是因为,传统的播报式新闻播音,已经成为中国百姓乐于接受的一种习惯形式,其特点是“字正腔圆、呼吸无声、感而不入、语尾不坠、语势平稳、节奏明快、新鲜感强、基调各异、分寸恰当、语流畅达”。但是,字正腔圆不等于正襟危坐,语势平稳不等于情感苍白,庄重大气不等于冷酷无情。情感是播音之魂,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新闻播音创作也不例外,情感是播音的基础,对情感把握的好坏,是播音成败的根本。

一、播音三要素

在播音艺术中,有三个基本要素:语音、语调、重音。语音强调的是音准,是普通话的基本要素之一;语调是语言的风格,是每个播音员的特色所在,是播音风貌的一种体现;重音就是断句,让所播的文稿听起来有层次感。这三者构成了播音的风貌,缺一不可。其中,最难把握的是语调,语调是播音员播音风格的灵魂所在。语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完全凭借播音员对文章的把握和理解。不仅要理解作者的意图,还要深化成为自己的意图,在作者的意图之上进行再创作。不同的播音员对作品的理解不同,形成的播音风格也各不相同。

二、播音员的社会属性

新闻播音具有鲜明的政治情感色彩,因此,新闻播音员有其社会属性。播音员本身具有的社会属性,是代表党和人民,是喉舌、是代言人,不是单纯的“传声筒”。作为党和人民加强联系的纽带,既要传达党的声音,又要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播音员是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播报新闻的,在播音中的情感必然与自己所代表的利益相一致,在播音中充溢着客观的真实性,同时,融入个人的政治观点,表现为爱憎分明、真挚饱满的情感走向。驾驭情感是创造播音特色,是二度创作,是在文章作者创作的基础上的声音再创作。播音是为文章“做嫁衣”,一切都必须围绕文章的语意表达来进行,不能脱离作者本意而另起炉灶,让观众听清文章的脉络层次,理清事件的发展经过。新闻播音员的情感依附应是新闻稿件的内容,播音员的真情实感不是凭空拥有的,也不是凭播音员的个性随心所欲表达的,而是以新闻稿件的内容为播音的再度创作设定基准、提供养分的。新闻节目中所传达的党委、政府的战略决策,所介绍的工业经济、农业生产的建设成就,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事迹,以及对社会丑恶现象的鞭笞,无疑都首先感染和影响着播音员。源源不断的新闻信息形成了播音员情感的物质材料,只有是非分明、立场坚定、爱憎可辨,才能产生出强烈的播报愿望,生发出有影响力的情感理念,这是调整播音员情感走向的重要因素――要善于在不同稿件中寻找情感的微妙起伏,把是非褒贬“含蓄”地从播报中流露出来。

在新闻播音的创作中,有的播音员追求平淡,毫无态度和情感,对所有的信息都抱着不赞成也不反对的态度。这样的播音员是生活的旁观者,这样的播音仅只是文字的传声筒。还有些播音员则希望以十分亲切的态度来表达新闻内容,以避免生硬和刻板。然而,通常是播报者“满腔热情”,而受众却不领情。播报新闻应饱含热情,但是,这种热情必须按照每一则新闻的政策尺度和艺术分寸来处理。

消息类新闻写作注重结构严谨、布局紧凑、语言精练,播报的声音形式应与稿件风格相一致,要具有“吐字清晰、语势稳健、节奏明快、语言规整”的特点。新闻播音员要善于在风格变化不大的“稿件群”中寻找情感的变化,在相对“规整”的语言处理中寻找微妙的起伏,而不能“睁眼看稿不动脑,张嘴念稿不动心”。新闻语流的走向要讲究像山间的溪流顺势而下,情感的走向则要紧紧围绕稿件的“副语言”,花心思、动脑筋,把是非褒贬“含蓄”地从播报中流露出来,从而使传播者和受众双方达到“认知共识”。这样,新闻播报中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处理,一组稿件听上去就会“有声有色”。

三、新闻播音的情感表达

新闻播报要做到爱憎分明、情感真挚饱满,达到入而不陷、淡而不离的情感境界,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新闻播音员的良好的情感体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首先是对政治理论的学习。这并非堂而皇之的说教,而是新闻播音员的必修课。新闻节目是紧紧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围绕党委、政府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来的,新闻播音员只有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感和洞察力,在播报新闻时才能明辨是非、爱憎分明,才能正确表达、准确把握新闻节目的情感走向。同时,还要锲而不舍、与时俱进地学习播音业务,没有扎实的语言功底,掌控情感往往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主动到一线参与采访

新闻节目是群体协作的工作,是采、编、播的整体结晶。作为新闻播音员要主动地参与到一线的新闻采访中,在与具体采访对象接触过程中,身临其境、真切感受,为自己积累丰富的情感储备,使播报贴近稿件内容,更准确地把握稿件内涵。另外,采访鲜活的场景,会成为播音创作的源泉,自己亲身参与采访的的稿件,播报起来会感觉手到擒来、游刃有余,情感更加真挚。

例如,某镇突发特大山洪,我和同事亲临现场报道。由于通讯一度中断,我们无法快捷了解灾情,于是对沿途的受灾情进行了沿途拍摄,途中我们目睹大雨倾盆,目睹洪水漫过公路桥,目睹泥石流堆满山道、公路,汽车陷入泥砂里,洪水将泥沙冲得遍地,公路路基被损毁,公路面被大石堵断――我们根本无法前行,只得原路返回。当再次经过受灾镇,准备采访运送救灾物资的车队时,桥突然坍塌。我和同事对洪水肆虐受灾镇,桥瞬间垮塌的惊险场景进行了时事报道,以最快的速度让外界在第一时间了解到灾情。后来,这一场景多次被各级媒体采用,引起广泛关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三)不断培养自己的情感素养

播音要有好的情感,但是,好的情感不是单纯的技巧,而是播音员由内而外的气质散发。优秀播音员的播音作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播音中的情感“气场”来自于对生活的满腔热情。新闻播音员的情感素养非常重要,它是对新闻播报的一种素质要求,需要长时间培养和磨练。

篇4

关键词:人民币实际汇率;ERER;汇率弹性;汇率形成机制

作者简介:郭丰晨(1983-),男,天津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世界经济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9)04-0056-04 收稿日期:2009-06-30

一、均衡实际汇率模型

对于均衡汇率的研究,国外主要有购买力平价理论、基础要素均衡汇率理论、自然均衡实际汇率理论、均衡实际汇率理论和行为均衡汇率理论等。与购买力平价理论不同的是,现代的国际金融理论更关注于基本经济要素对于汇率均衡值的影响。但具体均衡汇率的估算由于不同的理论基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基础要素均衡实际汇率(Williamson,1985),其核心内容是排除短期和周期性的经济因素,分析在中长期能够持续起作用的经济变量对均衡汇率的影响。其缺点是要求内外均衡条件过于严格,在实际研究中很难实现。自然实际均衡汇率理论(Stein,1994),是在除去周期性因素、投资流动资本和国际储备变动的基础上,由实际基本要素决定,使国际收支实现均衡的实际汇率。它利用联立方程组来表述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均衡汇率,但模型过于复杂,需要建立大量计量模型才能求解联立方程组的均衡实际汇率。行为均衡实际汇率理论(Clark et al,1998),利用简约一般均衡方程估计均衡实际汇率,但模型本身无法确定解释变量,而且需要估算解释变量的长期均衡值。而且上述模型主要是针对发达国家的研究模型。

Edwards(1989)首次构建了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均衡汇率模型(ERER)。在这个模型中,均衡实际汇率被定义为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价格之比,在此基础上形成内外部均衡。El-badawi(1994)将理论和实证联系起来,修改并提出了新的均衡汇率模型。经济体在实现非贸易市场出清、外部经济实现均衡、财政政策可持续和资产组合实现均衡时,可以求出汇率的长期均衡水平。用数学表述为生产率。其他一些文献还包括张道宏等(2007)。

本文认为汇率作为国际经济交流的媒介,其变动情况与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变化情况是紧密联系的。在确定其长期均衡值时,国内的基本经济变量也是通过作用于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而实现对均衡汇率水平的影响。因此将基本变量按照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进行区别,然后进行实证分析对于理解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开放程度和结果,即了解均衡汇率的形成机制是大有裨益的。

二、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决定因素实证分析

1 变量选择

根据Montiel的理论,影响一国汇率水平的变量包括前定变量、政策变量和长期基本要素变量。因此对汇率水平影响的因素有货币供给量、财政支出、贸易余额、利率水平、外债情况、贸易条件、劳动生产率、固定资本投资、关税、进出口总额、物价水平、国外直接投资等。

针对经常账户,本文选择了贸易条件,技术进步,开放度作为指标。首先,贸易条件,即一国出口品世界价格和进口品世界价格的比率。贸易条件的改善对于经常账户有着正面的影响,而且会改变一国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供需结构,从而会使均衡实际汇率升值。其次,技术进步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根据Balassa―Samuelson效应,由于非贸易品的价格上升比贸易品价格上升快,从而使定义为贸易品价格/非贸易品价格的均衡实际汇率升值;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强,使经常账户得到改善,货币升值。最后,本文把关税、补贴和配额、贸易管制等政策性变量统一设为开放度,并用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表示。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经常账户开放度的提高,使进口增加额要快于出口增加额,因此导致经常账户的恶化,导致均衡实际汇率的贬值。

对于资本项目,本文选择国外直接投资、实际利差和境外负债率作为基础变量。国外直接投资(FDI),它不仅影响外汇市场的供求,而且影响国内价格水平,其规模会对实际均衡汇率产生影响,如果净外资流入能过抵补经常账户赤字,则ERER升值。反之,ERER贬值。实际利差,根据利率平价理论模型,如果两国存在利差,则套利资本会从一国流向一国,导致资本流入国实际汇率水平上升,但由于我国对资本项目的管制,利率和汇率的联动机制是非常不完善的。而且很多文献也针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和实际利差做了Granger因果检验,得到实际利差不是实际汇率的Granger原因,因此中国和世界的实际利差水平不作为基本变量列入。最后,境外负债率,定义为所欠外债与国民收入的比例,其值上升,将破坏经常账户的可维持性,从而使均衡汇率贬值,实际上这个变量是通过经常项目起作用。

2 数据选择及处理

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真实性,本文选择了1985年到2007年的年度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际有效利率(REER)是采用通过名义汇率、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和主要贸易国的价格指数通过贸易额加权后得到的。这个数据来自于worldbank数据库。贸易条件(TOT)也是来自于WorldBank数据库。技术进步用全要素生产率(TFP)衡量,采用新古典生产函数的索罗剩余进行估算,其中相关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开放度(OPEN)测算用到的进出口总额和GDP数据来自《中经网中国统计数据库》;外国资本流入(FI)用FDI/GDP的比值计算,其数据来自CCER经济金融数据库。外债率(DEBT)用外债余额/国民生产总值来估算,数据直接来自World Bank数据库。其中各数据均以2000年为基期经过指数化处理,然后取对数。因此可以将人民币均衡汇率模型表示为

LNERER:f(LNTOT,LNOPEN,LNTFP,LNFI,LNDEBT)

3 单位根检验

多数时间序列方程具有非平稳的特性,如果对于非平稳序列进行回归,会出现虚假回归,即变量之间根本不存在任何线性关系,但相关检验却是显著的。因此研究时间序列变量,首先要对其进行单位根检验,确定其平稳性。本文所用方法为ADF单位根检验法。结果如下

从表1可以看出,实际有效汇率、开放度、资本流入量、外债率、贸易条件和技术进步均为非平稳序列,但他们的一阶差分是平稳的。

篇5

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逐渐探索城乡的养老保险事业,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加之制度创新,使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不断走向正轨。老农保的实质是自我储蓄,而农民参与的热情并不高,引发一系列问题。新型农保的建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点工作,有利保障了城下居民中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到2012年为止,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不断推进,实现养老保险的信息化具有必要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的建立,对我国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奠定有利条件。

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的分析

(一)信息系统的基本要素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农保处、保障中心、社会保险的经办机构、保险缴费管理、业务经办人员、养老数据库、信息网络中心。各要素缺一不可,相互协调,共同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中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信息系统的业务分类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的业务主要分为两类:首先,第一类业务的特点是城乡社会保障中心在办理业务时只能脱机办理,未能与信息中心端进行连接。此类业务在开展过程中,先由保障中心工作者对有需求人员进行基本信息采集和缴费申报,然后通过相关联机软件进行批量上传,经由社保经办机构进行审核处理后,完成业务办理环节。其次,第二类业务在办理过程中实现了联机操作,可以直接将采集的信息进行上传操作。

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的应用

随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其应用相对较为广泛,大大提高了社会保险部门的工作效率,方便了养老保险参保人员消息的获取,对我国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应用于参保登记

参保登记是老年人参与养老保险的第一项工作,利用养老保险信息系统进行参保登记,打破了传统保险办理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且方便业务办理和信息的汇总。

(二)应用于保险费用的收缴

保险费用收缴工作的任务量大,且收缴双方可能承担一定的经济风险。通过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社会保险机构与保险费用缴纳人可以通过银行等方面实现费用收缴。另外,即便经办机构自收保险费用,应用该信息系统,也有助于保险费用数据等信息的统计。

(三)应用于个人账户管理

基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的个人账户管理,有助于相关负责人和用户了解个人账户信息情况。个人账户管理包括新建账户、注销账户、转出账户、计息结转等方面,通过信息系统,能够增强个人账户基本信息的准确性。

(四)应用于关系转移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可能存在关系转移的情况,以转入地为业务办理的起点,到转出地接收“转入接收函”并办理业务而完成。在办理此项业务过程中,可能存在地域受限的障碍,不利于业务办理。在养老保险信息系统的作用下,关系转移业务能够更加方便和快捷。

(五)应用于数据交换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中包含数据交换子系统,能够轻松实现联网监测和查询服务之间的数据交换,既能方便监测人员及时获取相关查询数据,又能使查询人员获得想要的数据。

结论

篇6

【关键词】门票定价;公共旅游资源;价格上涨;公众效益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037-02

一、国内外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现状

(一)国内景区门票定价普遍上涨

陈殿阁认为旅游景区的门票价格基本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中越是热点旅游地区,其价格就越是保持逐年上升的势头。门票价格上涨幅度越来越大。同时,门票价格与我国居民收入相比偏高,门票支出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过大。熊正德、张洁(2006)指出随着国家对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管理重心下移且后续管理政策的不落实,各地频繁提高门票价格,甚至造成部分低级别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高于高级别的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其攀比心理使得其他游览参观点也要求提高门票价格。

(二)国内门票定价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

陈殿阁认为目前我国旅游景区门票价格普遍没有根据资源变量和旅客需求实际进行定价。对于旅游景区来说,他们出售核心产品是集景区观赏娱乐及相关服务为一体的产品,不宜采用成本导向定价法,而应从游客的角度出发,采取需求导向定价的方法来制定。陈芸、黄远水认为我国旅游景区门票定价总体而言是不够灵活的,许多景区在季节段、游览时间段上没有价格变化;门票形式的多样化和不同游客群体的差异化更为少见。曹三强、潘秋玲指出许多景区旅游环境容量超载,不是整个旅游景区的超载,而是景区内部某些旅游点超载,或是一天之中某一时间段景区景区旅游环境容量超载,需要运用灵活多样的价格杠杆有效调控旅游客流。

(三)国外门票定价较低,注重社会效益

陈殿阁指出世界各国旅游景区门票价格日益重视社会效益,淡化经济效益。各国通过政府及社会的多重调控,不断降低门票价格,甚至以免费的方式,利用参观点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民素质教育。

(四)国外门票定价表现形式多样

陈殿阁认为世界各地许多国家的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表现方式灵活多样: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制定不同门票价格;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景点不同游览段分别制定差异化的收费标准;单人票、家庭套票、团体票、周期票供游客多重自由选择。曹三强、潘秋玲补充了价格双轨制,即对国外游客的定价高于对国内游客的定价。

二、公共景区定价争论

Hardin,G.提出公共旅游资源(公共景区)的定义,简单来说,就是旅游资源本身不是由单一个人或私营组织所拥有,而是开放给一般大众所享用。针对公共景区是否应该收费、如何收费的问题,国内外经济学者展开过深入研究,并由此发生了激烈争论。

反对为景区定价或降低定价的理由,主要基于提供公共品和保证社会公平。Keuy指出,公共资源的分配,往往由社会公平而非价格决定,人们始终存在免费享受公共旅游资源的期望。Warren和Rea指出收取费用剥夺了低收入者享用公共资源的机会。More提出景区定价问题不能仅从效率和经济方面着手,还要从提供公共产品的目的本身人手,即考察定价水平是否有助于实现提供公共产品的最初目的。赞成景区定价或者提高定价的观点,很多也是基于社会公平的考虑。经济研究协会(EconomicResearchAssociates)的报告指出,既然旅游服务使用者是受益人,那么他们就应该付出相应成本。对游客而言,收取费用会使他们更珍惜资源的使用;对政府而言,不但减轻了财政负担,基于市场的绩效考核,还会迫使他们对旅游资源做出更有效的配置;对旅游从业者而言,这些费用收入,将鼓励他们增加投资意愿,从而促进当地的就业机会。Warren和Rea提出,公共旅游资源的设计,本身已经考虑了低收入人群的需要,在灵活的定价策略下,他们依然可以有参与的机会。

三、景区定价研究方法回顾归纳

当前国内学者和业内人士对我国旅游景区门票定价的研究,大多都采用数学或经济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建立模型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

1.马永立、谈俊中等采用建立经济模型方式进行研究,其认为门票价格的因素由基本因素和弹性因素两种构成,其中构成风景门票价格的基本因素,应由体现风景区质量数量特征的景区旅游产品特色、景区规模、景区服务和正常盈利4个模块组成。而特色是衡量风景区质量特征的主导指标,并据此设计了便于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将特色内涵分解为8大因子和6个等级,即八度六级评价法。构成门票价格的弹性因素,主要是受市场信息影响和供求关系制约的门票价格因素。

2.高书军、董玉明采用经济学和数学相结合的角度进行模型研究,同时涉及到企业和旅游者双方的理,探讨了影响景区门票定价的相关因素,并建立了景区门票价格的数学模型:P = G(E,Y,V,X,Pe)。

3.田勇、孙艳梅在研究中认为景区门票价格构成基本要素包括:资源品位、成本投入、顾客满意度、市场半径;其中弹性要素包括:市场物价浮动要素、淡旺季要素、产品的公益性要素。并建立起了以基本要素和弹性要素为考虑基础的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定价模型,模型的类别包括基本价位及实际出售价位两部分,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可选择运用。

参考文献:

[1]陈殿阁.国内外旅游景区门票价格比较研究[J].市场营销导刊, 2006(2).

[2]熊正德,张洁.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管理问题研究[J].消费经济, 2006(2).

[3]陈芸,黄远水.我国景区门票价格管理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4]曹三强,潘秋玲.中外景区门票价格的比较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1).

[5]Hardin, G.,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J].Science, 1968(162): 1243 - 1248.

[6]KeUy,J.Leisure[M].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il.1982.

[7]Warren,R.& Ben,P.Fee-supported parks:Promotingsuccess[J]. Park & Recreation, 1998.33(1): 80- 88.

[8]More TA.A functionalist approach to user fees[J].Journal ofLeisure Research, 1999,31(3):227-244.

[9]马永立,谈俊中,万绪才,张安.制定风景区门票价格数学模型的研究[J].经济地理,2000(1).

篇7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体系;问题;对策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产品物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但令人遗憾的是农产品物流的问题从理论到实践至今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专门研究太少。据统计, 2000 年我国农产品、水产品、林产品、畜产品的总产量已达到7177 亿吨, 居世界第一位。这些农产品除农民自用以外, 大部分都要变成商品, 形成巨大的农产品物流市场。由于我国农产品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农产品的价格也比较适宜, 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无污染、保鲜、冷藏、冷冻等农产品以及二次加工型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 产品附加值较高, 农产品物流的服务增值和利润空间很大, 经营农产品物流和服务具有诱人的发展前景。而要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 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 就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概念界定

1.1 农产品物流

农产品物流是物流业的一个分支,指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流动。就是以农业产出物为对象,通过农产品产后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配送等物流环节,做到农产品保值增值,最终送到消费者手中。

1.2 农产品物流体系

农产品物流体系是指与农产品物流相关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来说,农产品物流体系的要素可以分为基本要素和辅助要素。其中基本要素包括物流主体、物流通路、物流功能,不同的物流主体在一定的环境制约下选择不同的物流通路以不同的组织形式执行物流功能,就形成了具体的物流活动,所有的物流活动及包含其中的各类关系的总和构成了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基本框架。辅助要素则主要包括物流设施、物流装备、物流工具、信息设施等硬件;以及相关的体制和制度、标准化系统等环境因素。基本要素是内因,辅助要素是外因,两者相辅相成。

二、我国农产品的发展现状

2.1 农产品物流主体走向多元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农产品物流主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涌现出了多种农产品物流主体。其一,部分专门从事农产品贩销的农户从小农户中分离出来,成为重要的农产品物流主体。其二,政府主导和自发组织的各种专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组织以及各种不同规模的私营收购公司成为新的物流主体。其三,以各种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购销商群体构成了产地和销地的物流主体。此外,各种连锁超市﹑便利店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高速发展也为农产品物流主体注入了新的活力。

2.2 物流通道形式多样

物流通道是指产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中经过的路径,它由一系列的中介机构或个人组成。黄祖辉等大致描述了我国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由农户、农民合作社、加工企业、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贩销大户以及各种零售商共同构成的10 种流通通路,其中由生产者——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为常见农产品流通通路。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组织,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一般由买方或者卖方自行承担物流任务。由此可见,物流通道形式多样、物流和商流融为一体,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物流通道的显著特点。

三、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 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据资料显示,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 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 以下, 美国水果物流则更为典型, 产品一直处于采后生理需要的低温状态并形成一条冷链: 田间采后预冷——冷库——冷藏车——批发站冷库——超市冷柜——消费者冰箱, 使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 2%。据有关统计, 我国产品特别是鲜活类农产品的物流费用一般都较高(见下表)。

由上表可知, 降低农产品物流费用是降低农产品价格的关键, 应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目前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农产品物流设施、设备落后。一是农村交通网络还不够发达。从家乡运输到城镇, 从内陆运输到海上运输, 从汽车运输到火车运输的多式联运交通网络尚未形成, 加上路况不良, 关卡收费等问题都无形中增加了物流成本, 加大了农产品物流环节的经营风险。二是在运送过程中, 运输车辆多是使用敞蓬汽车散装运输, 缺乏冷藏冷冻设备, 箱式冷藏车严重不足。

②物流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尚未形成标准化。当前物流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比较普遍, 产、供、销一体化和专业化操作过程的效率低下, 成本过高。物流的标准化程度较低, 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 包装标准与运输标准不配套, 使操作过程变得更加复杂, 提高了成本。

④农产品流通中的信息化建设还很不完善。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中的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 信息设备的配备不够齐全, 在仓储、运输、配送各个环节仍然以手工为主, 没有自动化信息网络,不能优化调度, 有效配置, 对客户不能提供查询、跟踪服务。由于缺乏准确的信息, 往往造成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

⑤物流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业务能力较差。多数物流企业是在传统体制下物资流通企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业务内容多数仍是仓储、库存管理、搬运和运输, 很少有物流企业能够作到提供综合性的物流服务, 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功能尚不能很好发挥。

四、优化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对策

4.1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指由第三方专业企业承担物流活动的一种物流状态。众所周知,在我国众多小型的物流主体从事农产品物流活动,功能性物流活动在各交易环节重复进行,导致我国农产品物流服务水平低,物流资源浪费,物流效率低下。第三方物流的运作可以减少农产品流通中诸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第三方物流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能将社会上众多的闲散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其整合农产品物流市场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4.2 加大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工具和条件的建设。就我国目前的基本情况来看,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是提高我国物流管理水平的一个突破口。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在宏观上进行合理布局,使其形成网络。此外,还需要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和农产品运载工具的开发﹑改进以及加强各种农用仓库的建设,发展农产品配送中心。

4.3 强化农产品物流政策的系统性

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发展需要依赖于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农产品物流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在制定农产品物流发展规划时要按照“大物流”的思路,在对现行政策中影响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有关规定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从战略角度制定国家物流发展规划,要对农产品产销的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条件、农产品基本运作条件和物流需求等基本条件进行分析,明确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战略,确定农产品发展架构规划.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 9[M ]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 09 .

[2]贾会棉, 路剑.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 06,(2 ):40一4

[8]吴进凯. 我国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研究[D]. 杭州: 浙江工商大学, 2010.

篇8

【关键词】 西部;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制约因素;对策

西部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庞大,在整个工业经济中所占比例很高,对于西部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与庞大的装备制造业的规模相比,西部装备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却不尽如人意。波特的国家产业竞争优势理论为分析各国产业竞争优势的基础、预测其竞争优势的发展方向以及长远发展潜力,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力的分析工具。根据波特“钻石体系”,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包括:要素条件、需求因素、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产业组织结构、政府作用五个因素。本文将用这个模型对西部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制约因素进行分析。

一、要素条件

要素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两类。基本要素是指一地区先天拥有或不用太大代价就能得到的要素,如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熟练和半熟练劳工等。高级要素指通过长期投资或培育才能创造出来的要素,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高质量人力资源、研究机构等。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基本要素的重要性呈下降趋势,高级要素的重要性与日俱增。高等要素的供给相对稀缺,因此高级要素的优势是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一个持续而可靠的来源。

高级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西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据统计,甘肃每150个乡镇企业拥有的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约为1%,青海每155万亩草原才有1名畜牧科技人员。同时,据西安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对劳动市场职业供求状况的调查,西安市对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需求旺盛,而供应几乎为零,中级工供不应求,初级工供过于求。高级技能人才出现“断层”很不适应产品高技术化的需求。

西部装备制造业有较强的研发能力,但各类产品普遍缺乏核心制造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在对外合作中30%以上的主要机械产品的制造技术依靠国外引进,原创性的技术和产品稀少。对合作伙伴的关键技术依赖严重,不仅导致大量利润外流,而且严重威胁到国民经济的安全。究其原因,一是技术创新机制尚未建立,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动力;二是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国外有关研究认为: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3%,只能维持技术水平不落后于当前的水平;占销售收入7%,才能保证开发上台阶;而要使企业的技术水平在行业内保持领先地位,至少要13%以上的研发经费。我国装备制造业大型骨干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只有0.6%左右,而西部装备制造企业的差距就更大。

二、市场需求

波特认为,较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和较快的需求增长都能刺激生产企业进行大规模投资、研究或改进技术和提高生产率,因而有利于提高规模经济产业的竞争优势。

西部装备制造业本地市场需求不足,市场需求结构错位,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其产业整体发展。西部装备制造业的产品主要是向东部提供以及对外出口,而西部本地区对于其产品需求不足,制约了其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链的扩展,而加工工业所需的大部分原材料又从区外输入。大多数军工企业都“自成体系”,致使行业的专业协作化程度降低,“大而全”、“小而全”的行业结构长期难以合理地进行调整,阻碍了军工技术向民用工业转移和军工企业自我发展。

三、相关和辅助产业状况

波特认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和辅助产业会对一国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产生很大的影响,增强后者的国际竞争力。对于装备制造业来说,能源产业如煤炭、电力、石油等产业以及材料工业如钢铁工业、以及生产业等都与它戚戚相关。

西部地区能源工业和化工工业在全国范围内企业个数比较多,产值较高,2008年西部的能源工业产值占全国能源工业产值的23.48%,石油化工产值占全国的11.60%。但是,煤炭、石油、天然气均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加上西部地区各种能源化工工业大多数停留在初级挖掘和简单加工阶段,开采技术水平低,管理制度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强,经济效益差,很多企业甚至出现亏损的局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 西部生产业有了很大发展,但是总体看来,并未跟上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脚步,不仅落后于装备制造业增加的速度,而且二者的差距在逐年扩大。2008 年陕西生产业在 GDP中的比重为16.01%, 比2007年反而降低0.51个百分点。不仅比重远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而且其呈下降的趋势有悖于生产业应当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壮大的一般规律。生产业的发展滞后,不能给日益发展的装备制造业提供更高的服务质量,与装备制造业的工业化进程明显不同步。

四、产业组织结构

大企业集团数量少,缺乏拥有核心技术和带动效应强的大企业集团。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为452872个,其中西部地区仅为49248个,占比为10.87%。根据2011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相关数据,西部地区上榜企业共有51家,比2010年少了2家,仅相当于总数的1/10,且主要为传统产业企业。

产业集群的发育程度低, 产业链条缺失,专业化率与分工协作不够发达。按照产业集群理论, 只有当集聚区内的企业建立起了分工协作关系,建立起既进行竞争又相互合作的网络关系时, 这样的企业集聚才能称得上是产业集群。西部装备制造业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大部分都直属中央部委,这些企业是按照“全能型”模式创建的,集企业管理功能和社会管理功能为一体,基建、供应、生产、销售、生活服务自成体系的“大而全”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大部分销往区外,生产协作链条也部分在区外。这种产业链的缺损, 无法通过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互动和外溢机制来促进区内产业关联的形成与发展。地方的中小企业很少得到中央大中型企业的辐射效应,因而产生了各自相对封闭的生产体系,使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无法建立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无法形成生产经营上的互补关系而成为真正的企业集群。

五、政府作用

波特指出,从事产业竞争的是企业,而非政府,竞争优势的创造最终必然要反映到企业上。政府能做的只是提供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创造产业发展的环境。

西部装备制造业的主体是国防军工制造业,由于其涉及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领域,政府的干预一直比较多,加之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一直是装备制造业的主力军,非国有经济比重很低,导致西部的市场化水平一直低于东部沿海地区, 市场竞争机制不能得到有效发挥,严重制约了西部装备制造业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

另外,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本身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西部地区地方政府优惠政策体系中普惠政策居多,特惠政策较少,对特定行业和特定类型企业的吸引力不强,与本区域发展战略结合不紧密;政策门槛太高,企业惠及面太窄;以企业所得税优惠为主,亏损企业缺乏申请享受税收优惠的积极性。

总之,西部装备制造业的劣势比较突出,为寻求振兴西部装备制造业的根本途径,特提出以下建议:要实施人才战略,促进西部装备制造业技术与创新能力提高;强化政府导向作用,积极发挥市场配置能力;优化整合相关产业,构筑企业共生网络;合理规划特色工业园区,构建产业集群发展平台。推动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企业所得税筹划; 动因分析; 博弈分析

盖地教授在《企业税务筹划理论与实务》一书中指出:根据组织行为学理论,可从行为人的内在心理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两方面分析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动因。这一观点为本文探讨新税法下企业所得税筹划的行为动因提供了基本思路。

一、企业所得税筹划的内在动因分析――“经济人假说”的利益驱动

美国学者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将“经济人假说”归纳为三层含义:(1)“经济人”是自利的,即策动人的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是追求自身利益;(2)“经济人”是理性的,即人能够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条件来判断自身利益并决定行为方向,尽可能实现利益最大化;(3)人理性地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为往往会无意识地、客观地增进公共利益。

依照公共经济学的理论,企业所得税具有对“公共服务”、“公共物品”付费的性质,不具有直接返还性,即企业所缴纳的税款与它所消费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之间通常不具有对等性。这意味着企业即使不纳税也可以照样享用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根据美国学者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德“经济人假说”,企业就难免产生“搭便车”的欲望,即希望通过所得税筹划来尽可能地减轻自身税负甚至不纳税,但同时又希望尽可能多地享受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另一方面,对企业而言,所得税负无论怎样公平、合理,但所得税指出作为一项特殊的成本都是企业资金的净流出,是企业经济利益的一种损失。企业作为“经济人”是以营利为目的,对所得税进行筹划,以谋求税后利益的最大化会成为必然的选择。

由此可见,所得税筹划的内在动因是源于“经济人假说”的利益驱动,即经济主体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二、企业所得税筹划的外在动因分析

内在动因最终能否通过所得税筹划的形式得以实现,还要取决于外在的动因。作者认为,所得税筹划的外在驱动因素主要包括边界清晰的产权制度、企业所得税各个基本要素及其差别机制、企业经济活动的多种形式以及企业会计核算的多种方式。

(一)边界清晰的产权制度是企业进行所得税筹划最根本的外在驱动因素

有关产权的概念,德姆塞茨可能是较早对其进行研究的经济学家,他的《关于产权的理论》对产权的定义为:“所谓产权,意指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诺斯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中认为:“产权本质上是一种排他性权利。”本文在对所得税筹划的内在动因的分析是以边界明晰的产权制度为基本前提的。根据产权理论推断,只有在产权明晰的条件下,企业才会真正关心所得税对其自身利益的影响,才会在利益的驱动下进行所得税筹划。因为,如果企业产权不明晰,那企业的经济效益与企业所有者、管理层和员工就缺乏直接的利益联系,企业就不会关心自己缴纳所得税的多少,就更不会精心地进行所得税的筹划了。所以说,边界清晰的产权制度是企业进行所得税筹划最根本的外在驱动因素。

(二)企业所得税各个基本要素及其差别机制是企业进行所得税筹划最直接的外在驱动因素

根据科学决策原理,有差异就会存在选择。根据税制学原理,税收制度中设置了纳税义务人、课税对象、适用税率及税收减免优惠等基本要素及其差别机制。根据企业所得税各基本要素及其差别机制的模型(见图1)可知:企业所得税各个基本要素及其差别机制意味着企业在决策时存在选择的可能,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会诱发企业通过事前筹划,力争在多种可选方案中进行最优化抉择。例如,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复杂性,政府往往会结合实际情况,给予一些税收优惠,这就导致了税收差异。斯科尔斯和沃尔夫森等指出:“不管是好是坏,税收优惠政策还是被世界各国的税收当局广泛地授予给各种活动。为实现各种社会目标而设计的任何税收制度都不可避免地会刺激社会个体进行税收筹划活动。”

(三)企业经济活动形式的多种选择是企业进行所得税筹划的关键外在驱动因素,是企业所得税筹划的切入点

企业具体从事的经济活动是确立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及范围的依据。经济活动形式的多样性表现在投资形式、组织形式、业务形式、结算形式等方面。如图2所示:投资形式的不同选择会导致企业在投资的法定税率与税收优惠方面产生差异;组织形式的不同选择会导致企业在所得税纳税范围方面产生差异;业务形式的不同选择会导致企业在所得税课税对象上产生差异;结算形式的不同选择会导致企业在所得税纳税时间上产生差异。正是因为经济活动形式的不同选择,会产生不同的所得税涉税差异;所以,它是企业进行所得税筹划的关键驱动因素,是所得税筹划的切入点和主要内容。

(四)企业会计核算方式的多种选择是企业进行所得税筹划的又一关键外在驱动因素

企业依照企业会计准则生成的会计信息既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价值反映,又是企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重要基础。应纳税所得额就是根据会计核算结果并调整计算出来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都给企业留下了会计核算方式的选择余地。基于不同的会计核算方式,其核算结果会有所不同,也会导致应纳税所得额有所不同,从而导致企业的所得税负有所不同。因而,会计核算方式的多种选择成为企业所得税筹划的又一关键外在动因。

综上所述,以上四个驱动因素既相互独立又密切相关。在边界清晰的产权制度下,经济活动与企业所得税各个基本要素及其差别机制相结合,构成了企业确立所得税纳税义务和范围的依据;会计核算与企业所得税各个基本要素及其差别机制相结合,构成了所得税计税标准的依据。

三、企业所得税筹划动因的博弈分析

博弈论,又称为对策论,它是研究决策主体在给定信息结构下如何决策会使自身效用达到最大化,以及不同决策主体之间决策的均衡。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好比说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选择受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而博弈理论在税务筹划中的应用,实际上是寻找“自利”与“他利”的最优安排。在所得税筹划动因的分析中,博弈活动通常包括以下要素:

参与人:是博弈中的决策主体。假设每个参与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所得税筹划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企业和税务机关,会出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和企业和税务机关之间的博弈。

信息:是参与人在博弈过程中所了解的信息。在所得税筹划中,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表现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策略:是在博弈中可供博弈方选择的行动方案。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所得税筹划博弈中,企业的策略空间是:筹划和不筹划。在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的所得税筹划博弈中,企业的策略空间是筹划和不筹划,税务机关的策略空间是检查和不检查,并且在检查时确认企业的所得税筹划行为是否合法。

行动的次序:是博弈中的每一个参与人在什么时候做出选择。

收益:又称支付,是每个参与人从各种策略组合中获得的效用水平。在所得税筹划的博弈中,企业尽力实现税后收益的最大化,税务机关尽力实现税收利益的最大化。

结果:是指参与者的行动所产生的每一种可能性。

(一)企业与企业之间所得税筹划的博弈分析

假设:(1)有同等条件下的企业A与企业B都面临着是否做所得税筹划的选择;(2)企业A和B的行动选择是筹划和不筹划;(3)双方在各自行动前都知道对方行动的可能性及其特征。

经估计得出:如果两个企业都不进行所得税筹划,各自的税后收益为N;如果他们都进行所得税筹划,各自的税后收益为N+a(a为因进行所得税筹划所节减的所得税大于所得税筹划成本的差额,否则讨论没有意义);如果一个筹划一个不筹划,不筹划企业的税后收益为N-c(c为因市场份额被筹划企业抢占而损失的税后收益),筹划企业的税后收益为N+b(b=a+c,假设市场份额不变)。可以得出如下的博弈矩阵:

通过对该博弈矩阵进行分析,求解纳什均衡。对于企业A来说,无论企业B是否进行所得税筹划,理性的A企业都会选择筹划;同样,对于B企业来说,无论企业A是否进行所得税筹划,理性的B企业都会选择筹划。所以得出最优解为(筹划,筹划)。

(二)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所得税筹划的博弈分析

1.模型假设

(1)企业与税务机关都是理性的“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2)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3)企业的行动选择是筹划与不筹划。税务机关的行动选择是检查与不检查;当检查时,认定企业所得税筹划是合法的概率是β。认定企业所得税筹划不合法的概率是1-β。

(4)企业不进行所得税筹划时,缴纳的所得税为T;企业进行所得税筹划时,所获得的收益(即因进行企业所得税筹划所获得节减所得税的数额)为M;企业进行所得税筹划发生的成本为D,且D

(5)除考虑以上所说的成本费用外,不考虑其他成本费用。

2.博弈模型构建与支付函数矩阵

(1)博弈模型构建

(3)模型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假设税务机关进行检查的概率为A;企业进行所得税筹划的概率为B。

当税务部门进行检查的概率A一定时,企业选择进行所得税筹划(B=1)或不进行所得税筹划(B=0)的预期收益分别为:

筹划:EP(A,1)=A[β(-T+M-D)+(1-β)(-T-λM-D)]+(1-A)(-T+M-D)=A(β-1)(1+λ)M+(-T+M-D)

不筹划:EP(A,0)=A(-T)+(1-A)(-T)=-T

其中:EP(A,1)代表企业进行所得税筹划的预期收益,

EP(A,0)代表企业不进行所得税筹划的预期收益。

令EP(A,1)=EP(A,0),A(β-1)(1+λ)M+(-T+M-D)=-T,得到税务部门检查的最优概率:A*=(M-D)/[(1-β)(1+λ)M]。说明当AA*时,企业的最优选择是不进行所得税筹划;当A=A*时,企业是否进行所得税筹划的预期收益相同。

当企业进行所得税筹划的概率B一定时,税务部门选择检查(A=1)或不检查(A=0)的预期收益分别为:

检查:EK(1,B)=B[β(T-M-C)+(1-β)(T+λM-C)]+(1-B)(T-C)=(λM-λβM-βM)B+(T-C)

不检查:EK(0,B)=B(T-M)+(1-B)T=T-BM

其中:EK(1,B)代表税务部门进行检查的预期收益,EK(0,B)代表税务部门不进行检查的预期收益。

令EK(1,B)=EK(0,B),(λM-λβM-βM)B+(T-C)=T-BM,得到企业进行所得税筹划的最优概率:B*=C/[(1+λ)(1-β)M]。说明当BB*时,税务机关的最优选择是不进行检查;当B=B*时,税务机关是否进行检查的预期收益相同。

所以,企业和税务机关进行所得税筹划博弈的混合战略的最优解为:

A*=(M-D)/[(1-β)(1+λ)M]

B*=C/[(1+λ)(1-β)M]

由以上公式可知:企业进行所得税筹划的概率A与所得税筹划的收益M值、税务机关认定企业进行所得税筹划合法的概率β值成正比,与所得税筹划的成本D值、处罚力度λ值成反比。即企业所得税筹划的收益M值越大,企业越倾向于进行所得税筹划;企业所得税筹划的成本D值越小,企业越倾向于进行所得税筹划;税务机关认定企业进行所得税筹划合法的概率β值越大,企业越倾向于进行所得税筹划;税务机关认定企业进行所得税筹划不合法时的处罚力度λ值越小,企业越倾向于进行所得税筹划。

通过对所得税筹划中两种博弈类型的分析,无论是对于税收机关还是企业都有新的指导意义。一方面企业为实现税后收益最大化,想尽办法要进行所得税筹划;另一方面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减少企业的偷逃税,增加国家税收。

【参考文献】

[1] 盖地.企业税务筹划理论与实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8.

[2] 卢建胜,崔亮.浅析税务筹划的经济学原理[J].财会月刊(下旬),2009(5):68.

[3] 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64.

[4] 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21.

[5] 金鑫,刘志城,王绍飞.中国税务百科全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62.

[6] 斯科尔斯,沃尔夫森等著.税收与企业战略[M].张雁翎主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4.

[7] 姚国庆.博弈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5-12.

[8]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

篇10

关键词:湖南省;产业集群竞争力;钻石模型

作者简介:夏华丽,女(1981-),湖南株洲人,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12-0017-04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模式,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也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增长极。培育产业集群,发挥集群效应,是湖南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湖南工业化、农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一、湖南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近年来,湖南省一直坚持实施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产业的投入,着力提高优势产业的集中度和企业集团化水平,促进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使湖南省产业集群化水平有了一定提升。

(一)形成了一批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雏形

目前,湖南省许多行业中都已经和正在形成不同发展程度和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趋势。例如,湖南省的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了以长沙工程机械制造、株洲(湘潭)轨道交通设备制造、长沙和永州等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和衡阳高等级输变电装备制造为主的集群;电子信息业初步形成了显示器产业基地和软件产业基地等集群;卷烟制造业则形成了以长沙、常德烟厂为依托的在全国范围内都有重要影响的两大产业集群;钢铁业则初步形成了以湘钢、涟钢、衡管为龙头的产业集群;石油化工形成了以巴陵石化、长岭石化为依托的岳阳石油化工产业集群,以株洲化工集团为依托的基础化工产业集群。

(二)形成了一批传承历史文化,地方特色浓郁的产业集群

湖南省的一些地区由于受到历史文化和当地资源的影响,形成了一批乡土气息浓厚,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产业集群。例如,浏阳花炮、醴陵陶瓷、湘潭槟榔、湘阴调味品、嘉禾铸造、邵东打火机等,其中浏阳花炮产业和醴陵陶瓷产业呈典型的集群式发展。浏阳花炮产业集群拥有近1000家花炮企业,从业人员达40余万,共有13大类4000多个品种,行销至国内的30多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目前年销售收入可达20余亿元,占全国花炮产量与出口量的70%以上。另外,醴陵的陶瓷产业集群内有生产企业370家,早已成为集日用陶瓷、工业陶瓷、电力陶瓷三大类于一身,拥有4000多个品种的陶瓷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三)形成了一批依托区位优势,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集群

湖南省的一些地方充分发挥毗邻广东的区位优势,主动对接“珠三角”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了一些区域性的产业集群。如蓝山县利用其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毛织业为主的外向型加工贸易,仅几年时间,全县的毛纺织加工贸易企业就发展到了372家,成为湖南最大的外向型毛纺织加工基地,形成了以针织为主的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汨罗则形成了以再生资源为主的产业集群。永兴县的白银冶炼产业集群也有规模企业100多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株洲的芦淞纺织品、服装批发市场,目前已发展成为广州和福建石狮等地纺织品及服装在湘的集散地。

二、基于“钻石模型”对湖南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

(一)“钻石模型”简介

波特的钻石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某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有6种,其中包括4种基本要素和2种变动因素。这4种基本要素包括:生产要素――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需求条件――本国市场的需求和对外市场的需求;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另2种变动要素是指机会和政府。波特认为,4种基本要素之间具有双向作用。因此,这6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来表示:

(二)基于“钻石模型”对湖南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分析

1、生产要素条件分析

生产要素条件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根据波特的观点,“钻石模型”的生产要素条件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条件。湖南省的产业集群具备有较全面的与各大产业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熟练工人等人力资源;较丰富的煤炭资源、白银资源、钨矿资源等天然资源;众多具有专业知识储备的高科技人才、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各企业独特的管理模式的知识资源;各产业较大的资本投资程度、较好的融资环境和R&D经费情况的资本资源;政府还为各大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良好的园区建设及发展环境。

2、需求条件分析

持续上涨的需求是产业规模得以扩大的原动力,是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湖南省的花炮产业、烟草产业、陶瓷产业、白银产业、生物科技、化工原料产业等在全国都有一定的优势,外省甚至国外市场对这些产业的需求量也较高。例如:浏阳市整合花炮企业布局,传统产业焕发新机,生物园区的生物医药工业发展迅速;桂阳县烟叶收购量全国第一;永兴县大力推进“中国银都发展战略”,白银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8% ,成为全国第一大产银县,被誉为没有银矿的银都;冷水江市的能源、原材料工业企业发展迅速;资兴市发挥“水乡”、“煤都”的优势,大力发展能源工业。这些都是湖南省产业集群需求状况较好的体现。

3、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分析

相关产业是指因共用某些技术、共享同样的营销渠道或服务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或具有互补性的产业,主要包括与集群内部核心产品相关的企业数量、规模以及产业链上配备的完整程度如何。支撑性产业主要是指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机械设备等上游产业,能快速、有效地为下游产业提高竞争优势创造条件。例如,湖南的烟草业发展与湖南的农业、生物科技产业、食品包装产业等紧密相连,并且互相支持;湖南的花炮产业也离不开化工原料产业、纸制业和外包装产业的协作;湖南的白银产业也与采矿业、金属冶炼及其加工业和电力热力业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这些都体现了各大产业和与之相关产业及支持产业的紧密性。

4、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的分析

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属于湖南省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之一,它是指企业在特定的国家环境中如何创立、组织、管理公司,及竞争对手的相关情况。目前,湖南省的工业化已进入中期起步阶段,量的扩张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部分优势产业也具有先进的企业战略文化和严谨合理的企业结构,但竞争力明显偏弱。从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和与同业竞争的情况来看,全国为100,广东为14.62、江苏为11.82、山东为9.4、上海为7.83、浙江为7.21、湖南为1.96;从各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来看,广东为12.93、江苏为10.36、山东为9.73、上海为7.15、湖南为2.14。这些数据都显示出我省产业集群的企业战略、结构与同业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

5、机会因素分析

迈克尔・波特认为在“钻石模型”中,除了4种主要影响因素外,机会和政府也是两个重要变量。其中,机会来源于企业外部,由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而成,它是指那些超出企业控制范围的突发事件。机会对湖南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可以打破现存的竞争环境、竞争秩序,创造出新的机会。在我国加入WTO与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湖南省近年的GDP和国际贸易总额逐步增长,对外贸易依存度越来越高。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湖南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有利于湖南产业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加速物流国际化进程。因此,湖南产业集群应善于抢抓机遇,而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一定时期内集群内新企业和新产品的诞生数量及诞生速度等。

6、政府因素分析

波特认为,政府在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中的真正作用在于它通过政策的调节来影响4项基本要素,它并不直接作用于钻石模型,而是通过政策来促进竞争优势的形成或者迫使竞争优势转移,进而提升产业竞争力。例如,湖南省政府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扶持体系涉及面较广,包括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税收政策、融资政策、财政政策以及价格、专利、外贸、关税、环境、知识产权、人才培训与流动政策等各个方面。湖南省政府对湖南产业的政策制定具有科学性、合理性、适时性,对产业的扶持力度也是提升湖南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条件,湖南省产业集群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政策倾斜和支持。

(三)结论

综上所述,根据波特产业竞争力理论,“钻石模型”从多方面因素分析湖南省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从中可以看出,湖南省产业集群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不过也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1、人力资本投入少,专业人才资源匮乏

近几年,湖南省大力引进各种专业技术人才,成绩显著。但由于产业集群内企业对人才、技术、品牌意识比较淡薄,加上历史的惯性和积累效应,“引才、用才、育才、聚才”的机制和气候短时间内难以形成。而湖南省几大产业集群均不属于简单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逐步开始进入一个开发、设计、品牌、文化及艺术内涵的综合性产业时代,因此,对人才尤其是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2、骨干企业数量少,单体规模小

湖南产业集群还存在着发展动力不强、发展规模不大、发展结构不优、发展技术不高等问题。在全国500强企业中,湖南省工业企业只有7家,没有达到各省平均数;列入国家统计的1848家大型企业中,只有52家,仅占全国的2.8%;全省销售额超过200亿的特大型企业也只有1家。行政体制的条块分割阻碍着各县市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使产业集群内竞争与合作的协调变得很困难。因此,只有增加骨干龙头企业的数量,使其进行规模化生产,才能带来产业分工,实行专业化生产。

3、企业缺少创新动力,自主创新能力差

一方面,企业发展的活力不足。由于湖南省的国企改革不够彻底,虽然一部分大中型企业改制已基本完成,但还没有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产权交易也不活跃,非国有资本参与国企改造的力度不大,发展也不够充分。另一方面,科研投入极度缺乏。全省每年用于R&D经费的总投入仅占GDP的0.6%,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0.5个百分点,开发投入少成为现阶段打造优势产业的关键瓶颈,主要表现就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不足。

4、产业链不够完整,产业配套性较差

湖南省是“有色金属之乡”,是资源大省,但过去资源型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只有3%左右,与资源大省的名称极不相符。尽管湖南省的很多企业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自己的销售网络,但是在国外市场方面仍以代加工业务为主,企业的品牌和知名度都十分有限。多数产业集群内产业结构不配套,一些优势产业的主要配件和关键技术还要依靠国外产品和外省产品,缺少以配套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导致本地产品质量不高,档次低,缺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配套产业环节。

三、提升湖南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一)政府层面的措施

1、政府应努力培育大企业,扶植中小企业,积极发挥他们的作用

(1)大企业是产业集群的核心,是优化产业集群机制的关键。湖南省政府应深入实施大企业战略,着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把大企业对全市工业的规模拉动变为产业带动,更好地起到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

(2)中小企业是湖南省产业集群的坚实基础。政府要支持在专业化产业区中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中心、科技开发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网络中心、融资担保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服务组织,为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另外,政府还应积极促进产业集群与各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使原来一些散、小、乱的工业企业集中到统一规划的工业区中,引导它们往专、精、细转变,改善工业空间布局,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流程。

2、政府应着力扩大全省优势产业规模,抓好重点产业集群

烟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其加工业、电力热力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其加工业是目前湖南省经济总量贡献排名前5位。这五大行业拉动规模工业增长达14.2%,贡献率达59.4%。无论是从贡献率来看,还是从自身条件来看,这些行业都具有一定优势成为湖南省的品牌集群。因此,政府可先从这五大优势产业入手,按照市场规律进行支持,扩大其产业规模,延伸其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竞争力。

3、政府应重视长株潭高新技术产业和经济一体化发展

(1)重视长株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湖南省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聚在长株潭3市。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充分发挥长株潭地区高新园区的作用,重视产业关联度,建立起上、中、下游密切的产业链,通过技术、资金、产品、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传递、重组和渗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其次,依托长株潭3市的科技优势,抓好科技成果转化,突出转化重点,加快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的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进程;再次,积极发展多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孵化基地,吸收、培养和储备重点工业区建设所需要的高级人才队伍,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形成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2)重视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建设。长株潭地区是以长沙市为首的小型城市群,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3市经济合为一体将对全省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首先,加快推动长株潭地区城市化、区域一体化进程,重点抓好3市的经济发展和空间拓展规划,为长株潭地区产业集群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注重长株潭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关联度,着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与知识科技型产业,从而实现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充分发挥;再次,加强长株潭地区的企业品牌建设。

4、完善政府服务体系,抓好融资体制建设

政府可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规划,鼓励现有产业集群内企业实现生产社会化、组织网络化和流通市场化,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建立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融资体制。首先,在全省范围内组建各种盈利或非盈利性的行业组织,给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评级、贷款担保等服务,为基层金融机构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促进其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其次,政府要督促利用本地的财政资金或国家的产业政策,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或科技创新基金,对集群内的企业进行引导性的金融支持;再次,强化政府在市场规则制定、行业指导、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功能。

(二)企业层面的措施

1、积极实行创新体制改革

首先,企业应努力增强创新动力。由于各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竞争激烈,迫使各企业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同时,将企业间的同质性竞争转化为差异化竞争,开发出新的产品与技术,增强创新动力;其次,各企业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效率。产业集群内发达的专业化分工机制为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灵活组合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使得集群内的成员企业都能够将自己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单个价值链环节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缩短创新周期,提高创新的成功机率。

2、建立共同的区域品牌,形成区域营销优势

大量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后,可以集中广告宣传力度,利用群体效应,形成集群整体品牌。当人们一提起某区域就会想到某特定产品,一看到某一产品就想到其特定区域,例如,法国的香水、意大利的时装、瑞士的手表等。大家都知道,整体品牌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比单个品牌更具有广泛而持续的品牌效应。而且,集群中的企业遵循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只要不是由于技术或自然资源等外部原因使集群衰退或转轨,区位品牌效应就会更持久。因此,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树立区域品牌意识,鼓励企业广告投入,将极大地降低集群内企业的交易成本,促进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

3、进行横向与纵向合作,分散市场风险

由多个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合作,共同分享经营成果和分担市场风险。产业集群中规模不同的企业应发挥各自的优势。例如,龙头企业在进行垂直一体化生产的同时,也可将部分业务向集群内一些中小企业分包;大企业可在生产中发挥横向支撑作用,在核心技术的研制和使用中发挥创新作用和导向作用,在营销中以品牌效应发挥纵向纽带作用;众多中小企业则可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网络状,实现生产社会化、组织网络化和流通市场化。为此,地区产业集群应加强企业间的前向和后向联系,鼓励企业采取多种形式,按照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紧密配合、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完善的产业体系。 (责任编辑:云馨)

参考文献:

[1] 湖南省经济委员会.湖南省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十一五”规划[C] .湖南省经济委员会,2007-3.

[2] 洪艳.“两型社会”视角下湖南产业集群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8,(03).

[3] MBA智库百科.波特钻石模型理论[EB/OL]. wiki.省略.2008-11-8.

[4] 谢自强.着力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J].湖湘论坛,2007,(0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