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05 18:06: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设施农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设施农业是近年来随着农业环境工程技术的突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集约化程度很高的农业生产技术。由于设施农业是在人为可控环境保护设施下的农业生产,摆脱了传统农业生产条件下自然气候、季节的制约,以超时令、反季节生产的设施园艺作物为主,不仅使单位面积产量及畜禽个体生产量大幅度增长,而且保证了农牧业产品,尤其是蔬菜、瓜果和肉、蛋、奶的全年均衡供应。设施农业目前已由简易塑料大棚、温室发展到具有人工环境控制设施的自动化、机械化程度极高的现代化大型温室和植物工厂。设施农业在具有高附加值、高效益、高科技含量的设施园艺领域发展迅速,其栽培对象主要为蔬菜、花卉和果树。近年来,设施畜牧业、设施水产养殖也在逐渐兴起。国外对温室环境控制技术研究较早,始于上世纪70年代。先是采用模拟式的组合仪表,采集现场信息并进行指示、记录和控制。80年代末出现了分布式控制系统,现阶段开发和研究集中于计算机数据采集控制系统的多因子综合控制系统、多数据融合技术等[1,2]。目前,世界各国的温室控制技术发展很快,一些国家在实现自动化的基础上正向着完全自动化、无人化的方向发展。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设施农业监控系统设计。
2无线传感网络系统组成
无线传感网络(WirelessSensorNetworks,WSN)是在片上系统(SOC,SystemonChip)、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smSystem,MEMS)、无线通信和低功耗嵌入式技术基础上发展形成新型应用技术,融合了传感器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自组织网络,其网络拓扑动态变化,具有随机部署、自组织、分布式结构、等特点、智能型、健壮性、成本低、环境适应性强等优点[3,4]。无线传感网络系统由网关/汇聚节点(sink)、传感器节点、管理节点组成。其中,网关节点负责对各节点传感器数据的收集、处理及与外网的通信,作为数据采集的传感器节点响应网关的请求,搜集周围的信息,如温度、湿度等;同时还要兼具有路由功能,通过路由协议直接或者通过作为多跳中转者的节点中转到sink节点,再借助临时建立的sink链路把整个区域内的数据传输到远程中心;管理节点接收各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各节点采用撒播、人工埋置等方式随意散落在监控区域,并自组织成网络。
3硬件设计
该监控系统由无线传感器网络、管理节点及各种执行机构等组成,各传感器节点负责数据的获取及传送,管理节点实时显示获得的数据并进行相应处理,结合农业专家系统对相关量进行控制。
3.1传感器节点
传感器节点之间通信采用基于Zigbee技术的CC2530芯片实现(图3所示)。ZigBee是基于IEEE802.15.4标准的一种短距离的无线通信技术,具有低功耗、低速率、低成本、低复杂度等特点。Zigbee遵循开放系统互连(OSI)参考模型,协议栈包括物理层、媒质访问控制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支持自组织网络技术;通讯距离从标准的75m到2km,并且支持无限扩展;工作频率为2.4GHz和868/928MHz,主要面向消费电子、家居和楼宇自动化、工业控制、计算机外设、医疗护理等领域的应用[5]。CC2530是TI公司生产的一款基于具有SOC(片上系统),支持IEEE802.15.4、ZigBee、ZigBeePRO和ZigBeeRF4CE标准,芯片集成了2.4GHz直接序列扩频RF收发器、工业级增强型805l微处理核、高达256KB闪存、8KBRAM、8通道12位A/D转换器,2个USART接口,21个通用接口GPIO等,四种供电模式,具有较高的无线接收灵敏度和抗干扰性能,传输距离大于75m,最高传输速率250Kbps。CC2530工作温度为-40℃~+125℃,工作电压2.0~3.6V,休眠时功耗电流可降低到0.6μA[6]。电源模块由可充电电池、太阳能电池和电源管理单元构成,确保各节点长时间稳定工作。
3.2网关/汇聚节点
网关/汇聚节点设计如图4所示,RS232接口与DM9161芯片[7]连接,实现网络的接入;显示模块用于通信流量、网络状态监测,便于网络安装调试和故障诊断。
3.3检测参数及传感器节点的设置
设施农业中检测的参数有温度、湿度、光照度、CO2、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养分、各种被控对象的开关量等。由于无线传感网络采用电池供电,传感器选择时要考虑功耗等因素;另外,不同参数在测点分布及数量配置不尽相同,在设置节点时可适当整合,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提高复用率,具体如下:①温、湿度节点:用于温室温、湿度监测,温度传感器选用单总线数字式DS18B20,测温范围为-55℃~+125℃,精度±0.5℃,分辨力最高达±0.0625℃,响应时间<1s。湿度传感器选择频率输出湿度模块HF3226,HF3226采用湿敏电容HS1101设计制造,具有宽量程:10~95%RH,性能稳定,体积小,比例线性的频率输出,精度±5%RH,工作温度范围–40~80℃。②光照度、CO2节点:传感器采用PD-LL,测量范围0-20000lux,精度:±2%。CO2传感器选择TGS4160固态电化学型气体敏感元件,测量范围:0~5000ppm;加热器电压:5.0±0.2VDC;加热器电流:250mA;加热器功耗:1.25W;使用温度:-10~+50℃。③土壤温度、水分、养分节点:土壤水分传感器选择AQUA-TEL,适用于测量任何类型土壤的体积含水量,测量范围:0-100%,误差<3%,重复性误差<1%;土壤养分的测定包括土壤有机质、pH值、氮、磷、钾以及交换性钙和镁的检测,可采用离子、生物传感器。④开关量节点:包括天窗、湿帘、喷灌等状态检测,提供控制系统辅助信息,可用接近开关或光电开关实现。
4软件设计
4.1监控系统软件
监控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基于VC++6.0编写,采用数据库操作方式实现节点数据存储和读取,并对相应参数进行控制。系统分为通信模块、数据显示模块、数据库管理及历史记录查询模块、农业专家决策系统和控制模块。
4.2传感器网络节点程序设计
传感器节点的主要工作是数据采集、网络连接并承担部分路由功能,保持与临近节点的通信,检测链路状态等。为降低网络的平均功耗、实现自适应组网,可采用LEACH(LowEnergyAdaptiveClusteringHierarchy)自适应的分簇拓扑算法[8],选举产生簇头,由簇头簇区域内的数据收集和融合并传送至汇聚节点,负责路由选择等工作。簇头可动态产生。
篇2
设施农业的安全生产是人、设备、环境三者有机统一的系统。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出发,研究人、机、环境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以优化人――机――环境的一门科学。从设施农业生产的特点以及人机工程学角度出发,综合目前设施农业生产中事故发生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这三者是事故成因的主要影响因素。
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案例类型
首先是管理者管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监管不落实造成的,主要是指各级管理部门以及在一级组织管理的规模化园区或服务组织内;
其次是操作者技术水平低、使用不当误操作、存在侥幸心理和图一时方便等造成的。
这类因素引发的事故比例,占现有设施农业事故的绝大多数,是目前设施农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管理者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可能减少和杜绝的着力点。
据日本劳动科学研究所的调查,由于操作者本人不注意而造成的机械安全事故要占事故总数的88%,因客观原因而造成的事故只占9%,其余2%为不可抗拒的原因,事故原因不明者只占1%。由此可见,安全事故中的97%是可以采取预防措施加以避免的。
在国家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GB/6442-1986)中指出,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机械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此外,在国家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中列出了不安全的状态和不安全的行为(加入标准中“行为”的内容)。
“人”的因素是主要的,而“物”和“环境”是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可以认识客观因素而加以改变。人为因素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应有的安全技术知识
一是事故责任者对所操作的设施农业机械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不熟悉,产生误操作,忽视安全和警告;
二是私自拆除安全装置,使用不安全设备;
三是由于经验不足,在紧急情况下缺乏应急能力;
四是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完全无知等等。例如不切断动力情况下,用手清理旋转中的部件;不懂电工技术而带电作业;不了解一些化学用品的性状而盲目使用的等等。
2)侥幸心理或冒险心理
机械设备安全事故统计资料表明,越是危险性大的场合越不容易出事故,而事故发生可能性小的场合反而容易出事故。这正是因为危险性大人们思想高度重视。而许多人们认为不重要的环节却恰恰是高发部分。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存在的侥幸心理麻痹大意以及冒险心理造成的。从另一个角度看,人们提高警惕,对事物有警觉的情况下,事故是可以大大减少的。这就是“警钟常鸣”的作用。但是时间长了,人们往往会产生视觉听觉疲劳,形成视而不见、闻而不听。如酒后作业,违章操作,带电作业,不停机维护,不带防护用品等。由于日常作业并不一定每次都发生事故,使人的警惕性放松。相反,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作业,遵守劳动纪律,不但人的行为受到约束,还增加了一些麻烦,于是经常有人抱着侥幸心理违章作业,一次得逞,胆子越来越大,终至酿成机械安全事故。
3)人们主观预见能力的局限性
人们对机械安全事故的发生采取了种种预防措施,一般常规的机械设备及作业项目都有详尽的操作规程,这对防止机械安全事故的发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事实表明,人们如何周密地事先预测筹划,人们的主观预见能力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常常等到某一机械安全事故发生后才会发现原来恰恰在没有预想到的地方发生了事故,有的事故甚至在事故发生以后都一时找不出原因来。
4)人的精神状况可能出现的疏漏
从生理上讲,即使在安全正常的情况下,人的神经机能也不可能持久地保持高度的集中,很可能在某个时刻出现某些疏漏。再加上有时的困倦、疲劳,健康状况不良,情绪低落、思想不集中、麻痹等原因,使人出现疏漏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样的疏漏是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
5)其他人为原因
造成机械安全事故的其他主观原因还有安全规章制度不健全,劳动纪律松弛,对安全管理工作漠不关心,思想上不重视,责任心不强,设备检查不细致,相互之间配合不协调等。
同时,人为因素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管理者的因素,领导的重视程度、技术的推进深度、管理的规范力度、监督的有效程度。
设施农业机械设备安全事故预防并不是一件在技术上特别复杂困难的工作,但是引发事故的原因却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对机械安全事故的预防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在人员安全教育及技术培训工作上多下功夫,重在提高农民的安全意识,我们管理者要从保护和尊重生命的角度,抓好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农民安全用好机械设备。
设备因素造成的事故原因分析
设备造成的事故案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设备设计不合理造成的,二类是设备(机械)制造质量差造成的;目前,设施农业生产中发生事故最多的机械装备是微耕机、卷帘机、植保机械等,为此我们对事故发生的案例进行分析,让使用者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加强预防措施,减少类似事故的发生。
卷帘机普遍存在的安全隐患,一是设计不合理和质量很差。如卷帘机动力部件(电闸箱)无防雨措施、无警示标识、箱体粗糙且已严重锈蚀、卷帘轴用联轴器无防护、卷帘绳任意搭接、卷帘轴与卷帘管的连接采用螺栓连接、卷轴出现大量凸出危险部件等。
二是卷帘机变速箱与卷轴的联接处,多数企业的卷帘机产品在此处采用万向节联接,但是万向节外露,不设防护罩,在作业时极易把操作者的衣角卷入后挣脱不得,致死致残。此处隐患极易防护,只需加一可靠的防护罩既可,但是目前还有很多企业在用卷帘机时没有在此处加装防护罩。
另一方面,生产企业对农民的安全提示工作不到位,多数企业的卷帘机说明书安全警示内容不全面,不规范;产品危险部位的警示标志多数也是没有。对于安全防护措施也不是每台出厂都配备的,而是用户自己选配,可选可不选。因此,此类安全事故虽然是可防可控的,但是由于前述原因,仍然时有发生。
设备因素造成事故的预防技术措施主要有:
一是机械设备在设计制造中要对传动部位设置防护罩、保险、限位、信号等装置;并给予明显的安全提示。
二是杜绝擅自改装、拼装和使用自制非标设备。
三是要按操作规程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杜绝机械设备带病运转、运行,加大对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安全性能的检测监管。
四是生产厂家要自律,在材质选用、热处理工艺、加工精度、装配工艺等方面确保设备质量。
1)针对卷帘机事故的预防技术、措施
一是在每根绳索与卷轴的啮合处加装防止衣物等卷入的塑料防护套;二是在主机电源上安装遥控接受装置,再配以遥控启动器,作业时操作者手持电源遥控器,一旦发生卷入事故,操作者可及时按动遥控器切断电源,立即可以停机,避免伤残事故发生;三是在主机电源上加装一个拉线开关,并将拉线沿卷轴布置,一旦有衣物等卷入,被卷入者只需触动拉线即可切断电源停机;四是对于卷帘机从后墙翻落事故的防范除了做好操作培训,也应在结构功能上加以改进,如在温室顶部安装限位开关,在草帘卷到顶部时自动切断电源,停止运转。
2)针对微耕机事故的预防技术、措施
清理旋耕刀缠草时一定要断开动力,使旋耕刀完全停止后再进行操作;旋耕到地头时及时断开动力,避免旋耕刀与温室骨架碰撞飞溅出金属伤人;特别注意使用倒档时要注意身体后方有无阻碍物,一定要使用小油门倒行;为预防操作中忙中出乱,应当对微耕机的操作机构设计上充分考虑人机工程原理,尽量将控制动力的操作部件放在把手附近,在手不离把手的条件下能够靠手指来切断动力。如将传动旋耕刀的离合器控制开关放到右手把手上,当遇到意外时能及时断开动力,从机械设计结构上预防微耕机事故的发生。
3)机械设备事故预防常识
机械设备应根据有关的安全要求,装设合理、可靠、不影响操作的安全装置。如微耕机装备快速切断动力离合,卷帘机装备自动遥控装置和防脱落装置。机械设备的零部件的强度、刚度应符合安全要求,安装应牢固。供电的导线必须正确安装,不得有任何破损和漏电的地方。电机绝缘应良好,其接线板应有盖板防护。开关、按钮等应完好无损,带电部分不得在外。
从设施农业设备安全使用软环境分析
设施农业机械安全生产隐患是造成农机事故的根源。《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在安全检验中发现农业机械存在事故隐患的,应当告知其所有人停止使用并及时排除隐患。实施安全检验的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对安全检验情况进行汇总,建立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档案。”为此,按照法规规定,把隐患排查纳入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档案之中,认真梳理设施农业机械安全生产隐患类型,据此建立动态的隐患排查机制,使设施农业机械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常态化、制度化,是做好设施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
安全生产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坚持以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对企业安全生产的最根本要求。安全生产管理也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缺陷是所有事故的普遍原因,管理失误往往是多重失误造成的。因此,安全管理应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全员管理,即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农业干部必须实施安全管理,这是法律责任赋予的要求;农民应该接受安全管理,这是每一个农民自身利益的需要;领导干部必须模范执行安全管理,这是素质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安全法津法规、安全专业知识,以达到客观地、科学地分析各方面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特别是安全责任人制。实践证明,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得好,安全状况就好,反之安全状况就差。为了能够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首先必须对各部门、各工种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责、权、利不清,责任制很难落实。通过层层落实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形式,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按责任和要求追究事故责任。
组织设施农业机械安全隐患防范技术攻关。针对温室、大棚等作业环境,近年来,农机部门引进了一些具备耕作、种植、灌溉、植保、环境监控、温度控制等功能的设施农业机械,由于这些机械与大田机械相比,开发、研制、使用的过程较短,因此,在设计制造环节以及使用环节暴露出来的一些安全隐患问题,为此,农机部门应该针对排查出的隐患,进行合理分类,从政策支撑和技术装备软硬件两方面入手,组织技术攻关,研究设施农业机械安全监管技术,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防范措施,为做好农业机械的全范围以及全过程监管进行先期的技术储备。
卷帘机的安全技术问题。认真研究攻关解决其安全性可靠性问题。杜绝后翻事故造成的机械事故。实现遥控开关与手动开关(手自一体)并用的改造。抓紧出台卷帘机标准,要求企业以整机形式销售,负责安装和售后服务。可以适当推广手动卷帘机。(省草帘、安全性好、使用操作简单)对微耕机进行设备改造。要求微耕机安装快速离合手柄。增加微耕机的马力,减小整机体积,增加微耕机配套农具的研发。对植保机械应当执行强制性3C认证的标准,严禁跑冒滴漏的植保机械再度进入市场。对物理设备的推广,要将使用的电压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严禁发生漏电事故。
加大设施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力度。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由于生活环境、文化水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安全意识比较淡薄,特别是操作设施农业机械的农机户,认为设施农业机械体积小、动力小,普遍有安全上的误区。为此,农机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农机安全法律法规宣传,如对《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的“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农业机械,其所有人或者使用人排除隐患前不得继续使用”的有关内容,可以利用不同形式、不同媒体进行全方位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扭转农机户被动接受安全教育的局面,促使农机户从被动地“要我安全”到主动地“我要安全”转变,积极营造农机户正面接受农机安全生产信息的氛围。
加强设施农业机械技术培训。设施农业机械在农业机械的大类中属于新生力量,发展的空间很大,作为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的管理部门,应该不断了解跟进设施农业机械发展趋势,熟悉各种新机型,以便更好地为农机安全生产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如搭建安全操作技术培训平台,根据本辖区内设施农业机械的常用类型,联系有关专家和厂家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在传授安全操作技能的同时,突出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内容,增强培训的实用性,提高培训对农户的吸引力,把农机部门的服务职能切实落到实处。
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素质。要重点把握好培训对象、内容、形式、效果4个环节,切实做到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和培训形式的多样性,把农民安全知识、安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与农机管理人员业绩考核相结合,并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使人员达到较高的业务水平、较强的分析判断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使广大农民把安全作为农业生产中的“第一需要”,实现安全生产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
结语
篇3
1.1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朝阳地区设施农业逐步形成比较科学的发展模式,到2010年,朝阳市完成6.7×104hm2设施农业的建设项目,主要是以蔬菜种植为主,花卉、水果、食用菌和养殖业为辅的种植经营模式。
1.2设施农业生产的规模及效益情况
到2009年末,朝阳地区设施农业的总产量(蔬菜、食用菌、棚果)为270×104t,鲜花7亿支,总产值为65亿元。仅此一项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877元。2009年朝阳地区遭受了罕见的大旱,大田作物基本绝收。但设施农业中占主导地位的蔬菜和花卉种植没有受到旱灾的影响,蔬菜、花卉价格稳步提高,比2008年同期增长了近一倍。2009年种植设施蔬菜的棚户平均效益都达到3万元/0.067hm2以上,最高的种植户收入超过6万元/0.067hm2。
2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基本状况
2.1大棚的建设
大棚的建设以前有泥垛、土堆、砖砌等,基本上是人工建设,采用的机械很少。现在大棚建设初步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而且所建的大棚保温效果好,室内温度要高于其他方式建的大棚。
2.2大棚的设施
在温室大棚果、菜种植中,劳动量较大的环节就是卷帘和放帘,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影响采光时间。现在朝阳地区有近1/3大棚安装了卷帘机。实践证明,使用大棚卷帘机不但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增加了光照时间,有利于蔬菜的生长。
2.3蔬菜机械化生产使用的农机具
朝阳地区目前大约有各种园田管理机械300台左右。喀左县机械旋耕推广力度很大,但挖沟、起垄还是手工操作;灌溉全部采用水泵等设备进行,但微滴灌技术采用的很少。
2.4其他机具
田间管理的施肥、植保、育秧、移栽、微滴灌等技术尚待推广应用。声波助长仪等物理农业技术的利用、智能化温室综合环境控制系统等先进的技术和机具尚属空白。
3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亟需提高
随着朝阳地区设施农业百万亩(6.67×104hm2)大棚的顺利完成,急需解决的是与其配套的设施农业生产所需机具的研发和推广问题。按朝阳地区6.7×104hm2大棚50%使用大棚卷帘机计算,则需要25万台,每台卷帘机节省人工2h/d,节省人工费20元/d,每年按150d计算,每个棚使用卷帘机可节省人工费3000元,25万个大棚每年可节省人工费7.5亿元,并且每个棚每1d可增加光照2h,增加了蔬菜的产量,相应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如果朝阳地区20%大棚使用机械化输送机和机械化降秧机,可有10万个大棚应用该机具。据考察测算,每个大棚每年运输蔬菜、化肥、农药、秧苗等需支付人工费1300元,降秧需支付人工费6000元以上,合计7300元以上,10万个大棚可节省人工费开支7.3亿元以上。由此可见,提高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4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亟需研发和推广的机械类型
4.1大棚卷帘机
研究推广在大棚卷帘机上安装摇控设备和定时设备,以及卷帘自动启动和停止设备等,使卷帘机进入自动控制水平,应用更方便,操作更简单,更节省劳动力,可创造更大的效益。
4.2大棚输送机及降秧机
输送机能够完成大棚内蔬菜、化肥、农药、秧苗等的输送作业,降秧机能够根据农艺要求自动完成秧苗的升降机械作业。
4.3大棚自动调温设备
该设备可根据大棚预先设计的理想温度,自动调节大棚膜通风口大小,进而控制棚内温度,以适应不同作物、不同季节对棚内温度的要求。
4.4大棚除雪机
在我国北方冬季有大雪降临,大棚的积雪如果不能及时清除,会造成大棚跨塌,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亟待研发及时清理大棚积雪的机械设备。
篇4
【关键词】农业水利设施;生态环境;关系;分析
引言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直接关乎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农产品的供应,也是维持人民正常生活的重要保障。而农业水利设施则是农业发展中的重点,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不仅可以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同时也能改善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在实施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活动前,首先要对当地的环境状态和环境状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以期得出精确的数据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提供科学性的参考。
1 目前水利设施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1.1水资源承载力问题
农业水利设施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保证农业稳产高产的重要保障。水资源是农业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资源,而由于农业水利设施储水、蓄水的强大功能,水利工程建设后,局部气候得到改善,空气湿度大为增强,同时地表蒸发量增大,地表径流增多,虽然没有改变大范围地区的降水条件,但使得局部地区的降水条件得到优化,因此水资源的储存量大大增加。各个地区农业水利设施共同发挥作用,长此以往,我国的水资源承载力也将大幅度提高。
1.2生态环境承载力问题
农业水利设施为周边地区提供了人工的蓄水场所,随着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湖泊和沼泽的数量大幅度将少,而农业水利设施在以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湖泊、沼泽发挥储水、蓄水、优化环境的作用[1]。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有利于保护物种多样性,使气候变得温和湿润,降水量和蒸发量趋于平稳,减少旱涝灾害的发生,以此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减少荒漠化、盐碱化、沙尘暴、旱涝无度、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同时当自然灾害发生作用时,农业水利设施可以减轻由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1.3工程建设对地区环境的影响
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对地区环境产生的影响尤为显著,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改善局部小气候。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完工后,水利工程将使得下垫面分布发生改变,蒸发量变得平稳,夏季地面温度和冬季地面温度差异缩小,同时冬夏季的降水明显增多,地区的空气含水量大大增加,局部气候变得温和湿润。第二,降低水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会使用大量建筑物材料,而这些建筑物材料大多会对水质产生污染现象,同时,建设完工后遗留的污染物也会降低水质,严重时将使得该地区水质出现富营养化现象。第三,改变地表径流。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河流、湖泊等其他天然蓄水场所的流量发生变化,同时地表蒸发量增加,地下渗透量也大幅度增加,以此使得地区的地下水位抬高,地表径流发生改变。
2 农业水利工程同环境影响的关系研究
2.1环境状态的预先调查分析
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是进行环境状态预先调查分析的前提,也是保证环境状态调查结果科学性、权威性的重要保障。首先,对于建设农业水利设施地区的环境各项指标作出检测,获得有关数据,对有关数据加以分析,主要包括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空气洁净度、微生物含量、植被覆盖率、植物种类数、负离子浓度等多项指标,在对以上指标进行科学衡量后,形成数据,供有关人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及研究。
2.2环境状况的详细研究
环境的状态主要包括环境承载力、环境压力及环境响应能力三个方面。首先,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态环境承载力,扩大了环境的有益影响;其次,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即增强了生态环境的负荷,甚至引发盐碱化等不良自然灾害;最后,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增强了环境响应能力,即是社会公众进一步明确的环境质量的测量指标,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和保护。
2.3综合分析评价
由以上对环境状态和环境状况的调查及研究可以看出,农业水利设施与环境状况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即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同时,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对于改善环境指标、优化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建立系统性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农业水利设施在不同时期对环境的影响,以此改进水利设施建设。
3 农业水利向生态水利发展的策略和方法
农业水利向生态水利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努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2]:第一,加强农业水利工程配套设施的完善,及时发现并处理农业水利配套设施技术及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防止由于设施老化给农业发展带来损失。同时,利用现代科技的发展完善水利工程配套设施,使之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第二,增加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大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工程周期长、耗费资金多且需要各方面的财政及政策支持,难以普及到我国各个地区。因此,要加强小型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以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推动生态水利的发展。第三,推广新型科技成果。农业水利向生态水利的转变需要强大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农业发展也向着规模化、产业化及信息化方向推进,因此要加大新型机器和农业设施的研发,首先在一些地区开展科技试点工作,进而推广到全国地区。
总而言之,政府要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予以支持,为落后地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人力、物力方面的帮助,改善落后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使得我国生态环境获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时鹏.福建城镇化进程中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38-42.
篇5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存款业务;中间业务
中图分类号:F83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9-0138-02
1 引言
随着农村金融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村镇银行、贷款公司、邮储银行和农业银行先后涉足农村金融市场,农村信用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在建设新农村下的农村信用社,其主旨是服务“三农”,因此,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信用社必须不断改善金融服务效能,提高民生水平。农村信用社必须开创自己独特的业务形式来更好的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
要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不仅关系到农村信用社的稳定健康发展,而且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局。
2 农村信用社开发新业务形式的必要性
我国有大约6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信用社是由辖区内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入股组成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4年6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26 724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存款的11.6%;各项贷款余额19 585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11.5%。其中农业贷款余额8 615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的86%。农村信用社正在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1]。
随着近几年政府的各项惠农政策的推出,农村居民收入快速上升,存在大量没有满足的金融需求,但是由于保护性政策,农村信用社长期处于缺少市场竞争的环境中,随着2007年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中央制定了新的农村金融市场改革方案,适度调整和放宽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加剧,也促使农村信用社必须改变原有的竞争定位,在把农村信用社的产品和服务营销给现有客户和现有市场的同时,发现新的市场,开发新的客户,拓展新的业务,不断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市场竞争能力。建设新农村的过程就是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过程。必然会创造出层出不穷的农村金融新需求,快速刺激农村基本建设资金的增长与需求,并且深刻影响着农民的生活方式,不断扩大农民的金融需求和金融服务,这就为农村信用社的开发多种业务形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 农村信用社业务形式分析
3.1 贷款业务应满足不同层次的“三农”信贷资金的需求
3.1.1 扩大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
农村信用社对广大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民贷款担保难,方便农民贷款,为农业生产进一步提供及时、便捷的资金支持。因此,农村信用社应立足农业,以支持农业生产为己任,根据对农户的资信评级以及农业项目前景发放相应贷款,达到鼓励农户开发农业新项目,创新农产品的目的。
3.1.2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投入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是指农村信用社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农业生产的农村电力通信、道路交通、农田水利(包括饮水工程)、农产品流通、农业科研文化、能源和环境等设施的基本建设和改造贷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态环境恶化,社会事业发展缓慢,是影响和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信贷投入,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美化农村环境,为农民增收带来新效应。
3.1.3 采取灵活多样的担保方式,放宽助学贷款发放范围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多采用抵押放款方式,就目前农村家庭的收入情况而言,许多农户无法提供足额的抵押物品。针对这种情况,农村信用社应转变经营理念,根据申请助学贷款的家庭情况,可适当考虑发放部分信用贷款和保证贷款,以解决学生的资金需求。
3.2 丰富储蓄工具,扩大存款规模
(1)农村信用社应针对不同客户群体或客户的特殊用途,开发有针对性的存款工具。针对农村企业和农户,开发适应农村各类市场主体需要的、具有差异性、多样化的系列金融产品,要大力发展个人银行、企业银行和网上银行,推出高品位、多功能的金融工具和先进的支付手段,为客户提供高效快捷的全方位服务,来稳定和扩展客户群体;迎合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特点,推出全新的业务种类,如开办预约存款、基金存款、养老金存款、学生储蓄、住宅储蓄和大额可转让存单等在农民理财方面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来吸引客户;开发培育真正适合农民工的银行卡产品,扩大农村地区银行卡服务的覆盖面。以达到增加信用社存款的目的[2]。
(2)吸收储蓄存款,巧用存款利率政策。为了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在利率政策方面对农村信用社放宽了政策要求。因此,农村信用社可以根据国家规定,制定适合活期储蓄、定期储蓄、教育储蓄、通知存款、养老金账户等储蓄种类的利率政策来吸引顾客。农村信用社还可以按照顾客存款的平均余额以及客户对其存款运用的情况安排不同的价格,达到鼓励大额存户和存款使用频率低的客户,同时为存款人自由选择存款组成提供参考。
(3)开发理财产品,帮助农民工实现个人理财规划。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现象将长期存在。而农民有序进城,农民收入逐渐增加。个人理财规划包括现金规划、消费支出规划、教育规划、风险管理与保险规划、投资规划、退休养老规划等。简单地说,个人理财是通过适当安排个人财务资源,以实现人生各阶段目标的过程[3]。
多样的理财产品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工更好的分配资金使用比例减少农民工胡乱消费的现象,也可以帮助农民工获得资金增值。
3.3 发展中间业务,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它已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类型。近年来,中间业务以其独有的对资本无求、风险低、盈利高、服务性强等特点,越来越成为商业银行提高资产质量、增加经营收入的重要途径。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为支持“三农”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农村信用社应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1)开拓以业务为重点的中间业务。农村农用社可以利用在技术、信息、机构网络、信誉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为客户提供咨询、、担保、结算等中间业务。
(2)适应外部环境和形势的变化,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农村信用社应该适应改革形势和精英环境的变化,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培育新的收入和利润增长点,扩大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范围,保持农村信用社持续稳定的发展。
(3)发展中间业务,有利于稳定和促进存贷款等传统业务的发展。加强学习, 广泛调研,借助投资银行经验依托农信银支付结算系统加大类、担保类、咨询类、保险箱、基金托管类产品的开发。全方位、多样化的中间业务服务,可以起到服务客户、联系客户、稳定客户的作用,稳定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发展。
(4)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以科技为中间业务的支撑。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起步较晚,科技含量不高,因此必须发挥科技对中间业务的支撑作用,加快金融产品的系统开发和应用,依托科技进步,推进电子化建设,提升网络运行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徐建忠.农村信用社重新定位的原因浅析[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47~49.
[2]刘日深.对我国农村信用社存款业务发展的思考[J].金融经济:学术版,2008(7):125~126.
[3]张 玲,孙 旭.商业银行如何有效吸收存款[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8):112~113.
The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Business Forms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Wang Aixi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of rural financial deepening, The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is facing an unprecedented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while building a new countryside of Rural Credit Club, under the new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in rural development must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financial services to improve the standard of living.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must create its own unique form of better services for the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peasants.
篇6
关键词 农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优势;大中农场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301-01
1 农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
大中农场位于江苏沿海产业带的核心区域,目前江苏省沿海发展战略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提升江苏沿海区域的现代农业生产水平,将十分有利于促进沿海粮食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粮价稳定。
目前,江苏沿海区域尚未建成比较完备的大宗农作物良种繁育与推广公共技术服务中心。该项目的实施,将整合扬州大学农学院、里下河地区农科所、江苏省种子管理站等优势技术和人才资源,在沿海地区建立品种和技术展示平台、稳定的育种繁育平台、成果推广平台、技术服务平台,更快地促进沿海地区粮食作物生产的发展[1-2]。
建成的良种繁育与推广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将引导种业产学研联盟,有利于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项目涉及的公共技术服务对该地区的粮食生产非常迫切,市场需求持续旺盛,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新品种的繁育推广,极大地推动粮食增产,不仅直接效益明显,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大中农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基础
大中农场地处苏中大丰市东南部,属里下河地区。东临黄海,南与国家级糜鹿自然保护区毗邻,北接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大丰港,距离沿海高速仅15 km,交通十分便捷。
农场总面积8 200 hm2,其中耕地5 000 hm2,稻麦两熟,农业机械化率在90%以上,实行统一作物布局、统一良种供应、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机械作业、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植物保护、统一产品销售的“七统一”集体管理和经营模式,是江苏沿海地区重要的良种繁育基地,年销售稻麦良种1万t以上。
大中农场依托机械化、规模化优势和农场集体经营的体制优势,与省内知名科研院所及种业公司合作,突出抓好种子产业发展。1988年成立江苏江淮种子公司,中心农科所较强的科研力量和科技服务能力配套,烘干线批处理种子600 t,每年水稻杂交制种面积达666.7~1 333.3 hm2。“江淮”牌种子畅销苏、皖等地区,成为区域知名品牌,深受用户青睐。
2006年大中农场率先实现稻麦种植全程机械化,是江苏省粮棉油高产增效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省农业科技型企业。大中农场年销售收入逾2亿元,创利3 000万元以上。1990年以来,一直被评为AAA特级资信企业。2010年总收入2.7亿元,其中良种销售收入5 000万元。
目前,大中农场已建成的品种与技术服务平台主要包括:稻麦品种育繁基地,稻麦生产新技术创新示范基地,新型农药、肥料、作物生长调节剂等展示示范基地,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3 大中农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优势
3.1 技术优势
大中农场现有高级农艺师、高级经济师共6人,作物栽培、品种选育、农业机械、农业气象、植物保护、农业经济、农业水利等中级技术人员36人,具有良种生产管理经验的行政管理技术人员20多人。其中,中心农科所从事种子选育、扩繁、加工、质检的人员达35人[3-4]。
大中农场通过20年的旱改水、水回旱、草还田,卓有成效地将荒芜滩涂改良为高产农田,成为国家大型粮食生产基地、大型种子生产基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完好,机械装备先进,旱能灌,涝能排。2004年稻麦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是农机标准化二级企业,机械化水平居江苏省同类企业领先地位。现有总动力达12 918.1 kW,大中型马力拖拉机165台,大型联合收割机35台,配套农具401台(套)。现有粮食、种子烘干线4条,烘干能力每批次1 360 t。2007年实现“吨粮田”。2009年承担的水稻万亩增产增效示范片被江苏省农委评为A级。2010年部级“小麦高产增效万亩示范方”创建,产量高达9 030 kg/hm2,刷新了淮南地区最高记录。标准试验田20 hm2,田间水泥公路,防渗渠灌溉,配备有全自动定量施药机械、土壤养分测定设备、气象自动观测系统、金红外农产品品质快速检测仪等。
3.2 服务业绩
“十一五”以来,每年服务收入达到2 500万元以上,扩繁种子总量从0.6万t增长到1万t。每年繁育水稻品种4~5个,制定品种高产栽培技术标准1~2项,繁育大、小麦品种5~7个。近3年为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繁育推广扬麦11号、扬麦13号、扬麦15号、扬麦16号、扬麦20号5个品种累计面积 1.29万hm2,销售种子9.6万t。为淮阴农科所繁育推广淮稻 5号、淮稻9号2个品种面积6 400 hm2,销售种子8 700 t。为徐州农科所繁育推广徐稻3号、徐稻5号2个品种面积 4 800 hm2,销售种子5 100 t。大中农场扩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扬麦11号、扬麦13号、扬麦16号3个品种近3年面积依次为646.7、693.3、840.0 hm2,累计生产良种13 500 t,获得种子利润405万元。这3个品种是《江苏省2009—2010年度小麦高产增效创建技术指导方案》在淮南地区重点推广的中、弱筋专用小麦良种。大中农场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形成了小麦栽培精种、扩行、降苗、调肥“八字”技术,与高产品种相配套,充分发挥了品种的高产潜力,收获小麦单产连续6年达7 500 kg/hm2。大中农场近3年生产的扬麦系列良种为农场和社会6.67万hm2小麦的高产增效做出了贡献。
4 参考文献
[1] 杨丽.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1(5):18-21.
[2] 黎世民,苏磊,黄保.发展农业科技产业的激励设计与实践[J].河南农业科学,2009(10):8-10.
篇7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136
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难点
1.1 推广机制不健全
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确立和运行了20多年了,但是我国农村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比较慢,各方面条件相对比较落后,很多方面还是沿用计划经济的,农村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就是很明显的例子。农村技术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为主导的,是由中央、地方、地市、县城、乡镇5级共同组成的推广体系。
这种推广的管理体制主要是依据行政区域分行业和专业设置的,管理主要靠行政力量,运行主要是计划模式,造成了各个部门协调不畅和沟通不力。而且各地区和各部门各自为政,以争取资金为能,以争夺项目为本,人事机构分离,管理体制不顺,使得农业技术与农业严重脱节,技术的推广在乡村基层延伸的过程中太过缓慢,耽误了农时,耽误了生产,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农业技术推广中各个部门职能错位和农业技术推广的方法不灵,农业技术推广中各个部门职能错位主要表现在县域和乡镇,因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能本身就定位不清晰,从而导致了同一部门承担多个职能,而且职能有时相互交叉重叠,出现了错位、出现了越位,也出现了不到位。推广的方法不灵主要是因为依靠的是行政化的推广方法,分任务和下指标,这种强制性的方式实际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民的接受能力和接受需求,因此造成了农业技术推广上的困难;农业技术推广的机制没有活力,当前农业技术推广的用人机制实际上缺乏基本的竞争、农业技术推广的奖惩机制实际上没有真正建立和实施,而且没有正确和严格的监督,从某种意义上讲整个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没有主观能动性,没有主动的发现问题。没有主动的解决问题。
1.2 技术人员的素质制约着农业技术推广
从某种意义上讲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决定了农业技术推广的范围和深度,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关键因素,但是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很高。主要表现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观念非常陈旧,可以说跟不上农业技术发展的步伐。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多年来得不到更新,越来越老化,甚至直接阻碍农业技术推广的力度和深度。同时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当前农业发展的趋势认识不够深刻,对农业技术各种新成果了解的不够全面。可以说目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掌握的技术已经逐渐的被迅速发展的时代淘汰,从而也进一步导致了他们不思进取和停滞不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需要一代一代的接力、一代一代的奉献,但是当前有知识和有能力的年轻人更愿选择留在城市发展,而不愿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服务、为农业做贡献,这也导致了农业推广人员的断层,大大的加大了农业技术推广的难度。
1.3 资金投入不充足
近几年来,我国在农业技术推广中投入大量建设资金,但平均到地区上仍然不足,资金流向不合理。农业技术推广实际是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在这个转化过程中需要有基本的物质保障、需要有良好的环境、需要有大量的人才,说到底需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但是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不仅仅是财政预算的问题,也是一种观念意识的问题,很多领导没有真正意识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财政预算中就没有拿出过多的资金用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也表现在政策和制度上,当前各级政府在制定农业政策的过程中就对推广项目费用进行了规定,但是这个农业政策通常是中短期的,因此不能有效的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和推广,同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一直缺乏制度化投入资金的保障,因此使得很多基层推广甚至长期处于瘫痪的状态。
2 试分析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策略
2.1 努力完善推广机制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机制就要使政府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主导,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基础,农业相关企业是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校则是重要的技术支撑,这实际上对各个推广组织进行了严格的分工,改变了政府一家独大的局面,真正的让政府主体成了政府主导。要进一步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管理和运行的机制,也就是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机构的职能,将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真正的进行分离。让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轻装上阵,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技术推广上,从而为农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2.2 努力加强保障机制
要在法律法规上确保农业技术的推广,各级部门和单位要认真贯彻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法律法规,要依法推广、要合法推广;要根据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修订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法律法规;要千方百计的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从资金和物质上保证农业技术推广的建设和运行。政府要确保对农业科技推广的经费,要在财政预算中加大对农业推广资金的预留,并且要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而同步增加农业推广的费用。要进一步畅通农业科技推广的经费渠道,也就是说不光政府要对农业技术推广加大投入,而且要根据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步伐融入新的投入方,各个相关的农业企业和组织机构以及个人都可以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参与者;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各项条件,经常对农业技术推广使用的装备进行维护和更新,在基础设施上确保农业技术的推广。
2.3 加大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
人才是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力量,因此要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强对老技术推广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努力更新他们的知识,改变他们的观念,发挥他们的优势,从而为农业技术推广做出新的贡献;发挥农业教育的优势,深化农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农业教育教学的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农业教育体系,让教育始终成为培养人才的基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让人才通过多种培养模式涌现。培养综合素质高和业务能力强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鼓励农业大学以及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留在农村。要制定各种吸引大学生的优惠政策,让他们看到发展的前景,要给予他们物质的保障,要给他们精神的鼓励,让大学生爱上农村、爱上农业、爱上这份工作,从而为农业技术的推广奉献自己的力量。
3 结束语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与我国农业产量息息相关,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进行建设,提高推广部门工作效率与能力,使其作用能得到充分发挥,对实现我国农业产量持续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是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因此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要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不足,要制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措施,所以就要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机制、加强保障机制、加大人才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淮安市;库柏―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品牌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041-02
农业生产能力的形成,主要是依靠多要素投入的集聚效应,现代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探讨何种要素的投入导致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农业生产的多要素包括自然环境要素、物质投入要素和社会投入等。本文利用1999―2008年的统计资料,对影响淮安地区农业能力构成的要素进行估测分析。
一、研究方法
根据Cobb-Douglas生产理论,产出的增长主要取决于投入要素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同其他产业一样,其产出也主要是由投入的要素和相应的技术经济条件所决定的。作为传统的生产要素是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每个地区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不同,在产品生产方面的优势也不同,因此,通过分析各种要素对产品产出的影响,判断哪些要素能够使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一般说来,农业生产的投入要素主要包括农业劳动力L,农业资金K,农业土地A等。作为农业生产函数就是表示农业产出量与农业各投入要素之间数量关系的一种函数。利用农业生产函数,可以估测各项投入要素和农业转换效率对农业产出的影响程度,从而判定各种要素对农业产出的影响。
多要素的农业生产函数形式如下:
Q=AXα11•Xα22…Xαpp
其中,Q为农业产出量;A为农业转换效率系数,A>0;Xi为第i项农业投入数量,αi为第i项农业投入的弹性系数;P为投入要素的总项数。农业投入的弹性系数通常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项农业投入数量变动1%,农业产出量变化的百分数。
二、研究步骤
1.采集实际统计数据,包括各项纳入分析范围的所有指标的基础数据。
2.利用最小二乘法对农业生产函数进行统计拟合,求解参数αi(i= 1,2,…,p),为了测定农业转化效率对农业产出的作用程度,我们必须假设生产函数是一阶齐次的,使得αi=1。因此,在估计出参数αi(i=1,2,…,p)之后,求出的参数之和αi,可能有下列三种情形:
αi>1,具有递增的比例报酬。
αi=1,具有固定的比例报酬。
αi<1,具有递减的比例报酬。
这是C―D生产函数的一种改进形式,它仅能描述在恒定的技术水平下,农业生产要素与产出量的关系,所以若αi
≠1,则需对参数进行调整,令α′i=αi/αi=1,式中α′i作为调整后的参数,其和为1。
3.计算研究期间农业产出年平均增长速度,用Q′表示,计算方法采用累计法,即以各年水平的总和同基期水平对比来计算每年增长(或下降)速度。同期各投入要素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用X′i(I=1,2,…,p)表示。在此基础上,利用各投入要素的弹性系数分别乘以相应投入要素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求得各投入要素增长对农业产出的贡献份额,分别表示为α′i•X′i(I=1,2,…p);最后,利用增长速度方程测定农业转换效率的提高对农业产出增长的贡献份额,即:A′=Q′-α′i•X′i。 式中A′i为转换效率提高对农业产出增长的贡献份额,它表示除生产要素X1X2…Xp外,其他要素对产出量的贡献份额;α′i•X′i是所有要素投入对农业产出增长的贡献份额。
4.为了了解各要素对农业产出增长的相对程度,可以计算各要素对农业产出增长的贡献份额占农业产出增长的比重指标,通常称其为作用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Ei=×100%I=1,2,…,pEA= A′/Q′×100%
式中Ei为第I项投入要素对农业产出增长的作用程度;EA则是农业转换效率对农业产出增长的作用程度。
三、淮安地区建设品牌农业主要投入要素的分析
在前述方程中,选取三项因素作为投入要素:分别是农业劳动力,耕地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分别用X1,X2,X3表示; 产出指标为农业总产值,以Y表示,相应的农业生产函数表示为:Y=AXα11•Xα22Xα33,为了估计模型,两边取对数,得 log Y= log A+α1logX1 +α2logX2+α3logX3,由此设计量模型为
log()=0+1log(x1)+2log(x2)+3log(x3)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0―2009年,抽取相应的资料进行分析可知: AR=0.9374 DW=1.9487 F=113.36
由于α1+α2+α3=1.700302>1,具有递增的比例报酬,所以需要对参数值进行调整,调整后结果为:
α′1=α1/(α1+α2+α3)= 0.128
同理可知:
α′2= 0.139 α′3=0.733
根据上述各表中的统计数据可以计算出,农业投入产出各要素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97%,农业劳动力年平均下降速度为3.77%,农业可耕地面积年平均下降速度为0.22%,农业机械总动力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65%。因此,可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中: 农业劳动力的贡献份额为0.48%,农业可耕地的贡献份额0.03%,农业机械总动力的贡献份额为3.41%,因此农业转化效率提高对产出要素的贡献份额为1.05%。各要素对农业产出增长的作用程度分别为: 农业劳动力的作用程度为9.66%,农业可耕地的作用程度为0.6%,农业机械总动力的作用程度为68.61%,农业转化效率提高对产出要素的作用程度为21.13%。
由上述计算结果可评估淮安地区农业生产的基本状况:(1)α1+α2+α3=1.700302>1,说明淮安地区的农业生产处于报酬递增阶段,而且递增的幅度很大,各要素基本上能够协调一致发挥作用,农业产出稳定高速增长。(2)α1=0.21735,说明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农业劳动力的投入每增加1%,农业产出可增加0.21735%;α2=0.237091说明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农业耕地面积每增加1%,农业产出可增加0.237091%;α3=1.245861,说明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农业机械总动力每增加1%,农业产出可增加1.245861%;由于α1和α2均小于1,说明农业劳动力和可耕地的投入处于农业生产函数的第二阶段;由于α3大于1,说明农业机械总动力的投入处于农业生产函数的第一阶段。(3)1999―2009年期间,淮安地区农业增长主要依靠农业机械总动力的投入和相对较高的农业转换效率。农业可耕地的增加对农业产出的作用最小,结合实际情况,笔者的理解是农业可耕地的面积实际增加的可能性比较小。农业劳动力的增加对农业产出的作用比较低,劳动力的年平均速度是下降的,说明农动力已不是提高农业产出的主要因素,农业机械总动力作用程度最大,说明目前淮安地区的农业生产需要增加更多的资本投资,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此外,比较大的农业转换效率的作用,说明当今的农业生产需要增加更多的科技含量,把科学技术物化在生产资料和劳动者身上以及扩大市场意识,品牌意识来增加农产品的价值。
四、结论
综上所述,淮安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劳动力的投入和可耕地的增加对农业产出影响不大,需要增加资本投资,扩大农业经营经营和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应用科学技术来指导农业的生产与管理,促进淮安地区品牌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章牧.东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评价与信息技术示范――以闽东南地区为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2:103-116.
[2][美]D•盖尔•约翰逊.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M].林毅夫,赵耀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5-56.
[3]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统计年鉴:2000―2009年(电子版)[EB/OL],2010-01-06.
[4]谢向英.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品牌农业发展研究[J].科技与产业,2009,(1).
篇9
一、目前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一)农民收入偏低,农业竞争压力大
从总体分析,农民收入较低,在收入上仅靠土地和种养获得,农民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收入很少且收入大多用于基本生活消费,部分农民家庭年收入仅有2 000到6 000元。农民的收入还需要支出孩子学费及老人赡养费。另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生产条件投入不足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产品的科技附加值低下,竞争力弱。
(二)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思想落后
调查的农民中只有21%是大专或本科学历,且有25%的农民是小学以下学历。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较为保守,且在传统小农意识作用下,存在小富即安的心理,缺乏创业精神。同时,农民所受的教育少,对科技了解不够,缺乏运用科技的能力,制约了农民的收入及新农村建设。
(三)生活生产方式仍以农业为主
调查的农民中有将近一半的人生活生产方式是农业,只有18%的农民生活生产方式以旅游业为主。虽然旅游业成为时下最热的娱乐消遣活动,但在安新县这样的5A级景区,旅游业没有得到开发。因此,政府要不断加快对乡村的旅游业开发,丰富村民的生活、生产方式。
(四)休闲娱乐方式单一
经调查发现,农民的休闲娱乐方式单一,大多只是看电视、打牌,没有养成看书、看报、运动的休闲习惯。农民的休闲娱乐总体上是原生态状态,且他们的娱乐意识浅薄。因此,政府要不断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培养和提升农民的文化需求观念,丰富农民业余生活。
(五)农民对村里的文化活动热情不高
经调查发现,农村的文化活动开展较少,有25%的农村没有开展农村活动,农民对农村的文化活动不够热情,认为活动的开展和自己无关。同时,政府对文化活动的宣传不够,导致很多农民不了解活动开展的意义。
(六)农村建设缺乏和当地旅游资源的结合
安新县作为5A级景区,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能调动剩余劳动力。因此,发展旅游业不仅能实现当地资源的充分开发,还能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新农村建设。这就需要政府将农村建设与当地的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加强管理、服务、督促,并不断为其建设创造条件。
二、乡村旅游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践意义
(一)利于调整乡村产业结构
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为主,采取小农经济的运作方式,自给自足,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一旦出现自然灾害就会给其发展带来严重损失,影响农村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能给乡村带来游客,不断刺激外来消费,从而促进当地农村农副产品的深加工,调整乡村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促进乡村的生产发展。另外,开发乡村旅游能把民族风情、乡村文化艺术、乡村生活及农业生产等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形成旅游产品,并将其推向市场,从而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为乡村经济增长提供支持。
(二)利于提高农民素质
多种形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可以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另外,发展农村旅游,大量的外来文化和先进思想融入农村,可以迅速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让农民接受先进思想,实现思想上的本质转变,提高农民素质,加快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
(三)利于增加农民就业
开发乡村旅游业能吸纳乡村的多余劳动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农民生活。发展乡村旅游业,村民通过加工和销售农产品、提供饮食和住宿等方式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提升生活水平。以安新县为例,安新县作为旅游县,临近保定、石家庄,发展好白洋淀地区的旅游业,可以提升农民就业率,并从总体上提高安新县就业率。由此可见,乡村旅游业具有促进县城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四)利于改善农村的整体环境
发展乡村旅游业能改善乡村的卫生环境,为乡村营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能推动乡村卫生条件的改善,加快环境的治理步伐,实现对乡村的整体建设。另外,乡村旅游业要求每个村都具有特色面貌,打破目前农村建设中千村一面的局面。可见,发展乡村旅游业,能促进乡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建设,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
(五)利于构建和谐农村社会
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进步,改善当地传统的社会文化氛围。一方面,在乡村旅游业开发过程中,当地的一些民俗和习俗会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成旅游产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广泛传播。同时,旅游业使不同地区的文化得到交流和融合,加快农村封建陋习的转变,净化农村社会风气,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修养。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开发,能促进当地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居住的环境,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同时,还能加快农村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积极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篇10
【关键词】风险社会 农民工 就业风险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风险社会理论专注于当代社会的转型与变迁。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正面临着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结构转型以及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转轨。这种转型一方面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国社会出现很多矛盾。中国目前正行驶在现代化的高速公路上,新社会要素的不断生成及这些社会新要素与旧要素的尖锐对立和冲突,导致了巨大张力的积蓄,各种发展潜能和发展方向的共时存在导致基本的社会安排难以定型,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高社会风险”①的发展阶段。
风险社会中的失业问题“是工业社会本身的一种意义深远的制度性危机。”②风险社会思维范式下的就业分析基础应该是建立在转型社会的分析框架上的。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处在历史和时代的转轨时期一种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的转变(不管是自愿还是被迫)。因而社会失业就表现出更多的时代特点和隐藏在社会内部产生和运行的逻辑。中国作为外源型后发展国家,社会转型具有自身的特点,既具有传统遗留的特征,也具有现展的特性,因而是一种传统与现代混合的社会。从风险的角度而言,中国转型期的农民工就业风险的特征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农民工就业保障机制缺失
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Antong Giddes)将风险分为外部风险和人造风险,前者是指来自于外部,由传统和自然的不变性和固定性所带来的风险;而后者是由人类不断增长的知识对世界所造成的风险,这种风险的产生往往是在我们没有多少历史经验的情况下产生。③现代风险的概念标识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根本差异。在现代世界,风险开始从“外部风险”逐渐转向“人造风险”,也就有了乌尔里希・贝克和安东尼・吉登斯所说的“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由传统向现代、农业向工业、计划向市场的转型过程中,社会风险不断突显。社会转型需要由改革来完成,改革就意味着原有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必然引起社会群体地位的重新排序。中国的体制转轨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成熟的、合理的阶层利益保障与协调机制,从而加剧了当前中国社会风险的累积。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农村居民面临的主要是传统农业社会的社会风险,农村居民的生存与发展存在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共同分担机制,为此农村居民不存在个体就业风险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向其他产业、向城镇转移。放弃了以传统农耕为主要就业方式的农民进入城市后,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管理制度是农民工劳动就业保障差别与歧视的制度基础,农民工以一种极不平等的身份进入城市,在就业上受到职业、工种、学历等因素限制;在与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方面,城市职工普遍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五大保险,而农民工则很难全面享受到这些保险待遇。
为此,中国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在打破传统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的同时,并未迅速形成成熟的、公平合理的利益保障与协调机制,从而在新旧两种机制之间形成了一种断层现象。旧的制度性规则不再受到人们的信任,新的制度性规则又尚未成熟,这种快速的社会转型与缓慢的利益保障与协调机制形成过程之间的矛盾使农民工阶层缺少合理的户籍制度和开放的社会流转机制的保障,农民工在市场经济中作为低收入者的利益诉求无法通过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进行表达与保障。
农民工就业高密度风险
农民工一旦失业属于高密度失业群体,这是由于大多数农民工文化技能素质不是很高,一般都是从事体力劳动的现状所导致的。目前我国的农民工就业主要分布在建筑、纺织、餐饮、商贸等行业,他们的就业状况极不稳定,随时面临着被解雇的危险。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民工长期以来被视为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当社会风险来临时,他们就成为了生活于城市边缘的弱势群体而受到被迫失业的冲击。
源自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波,如今正冲击着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中国。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下,中国的中小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大部分企业为规避因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而减薪压岗,以牺牲农民工利益来维持企业的发展。根据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中国百村农民工调查数据来看,④ 2008年上半年农民工平均月工资为1324.6元,下半年平均月工资为1131元,比上半年下降14.6%。2008年下半年平均月工资与上半年相比,工资降低的有78个村,占78.0%,工资无变化的占15%,工资增加的只有7%。
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全社会的就业风险都大大增加,城市工人、大学毕业生都面临着就业风险,城镇下岗人员增多,就业压力增大。由于面临激烈的竞争和生存挑战,城镇人口也会去从事一些以前不愿意做的事,这将会给农民工就业带来更多困难。城镇人口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重心下移、就业层次逐级下移,使农民工就业机会绝对减少,农民工在城市生存的空间也逐步压缩。
农民工就业群体内部呈现代际分化
随着中国城市化、市场化的发展,农民工就业群体内部呈现代际分化。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农民工不再是高同质性就业群体,已经产生了代际分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越来越多,以1980年前后出生为界,中国城市农民工呈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异。以1980年为界,那些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并于八九十年代离开家乡外出务工的人称为第一代农民工,而在1980年后出生并于九十年代中后期离开农村到城市务工的一代称为新生代农民工。⑤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研究得出,第一代农民工与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生活等方面的境况和要求具有不同特点。
调查研究表明,“两代农民工在就业心理上存在着明显差异,第一代农民工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更注重工作稳定性,甘愿为家庭和子女付出一切;而新生代农民工求新、求变、求发展的心理更为突出,更注重自我发展。”⑥因此,第一代农民工关注的是地域和职业上的水平移动,他们实现的是农民市民化即 “农民非农化”⑦的目标。而且第一代农民工群体倾向于叶落归根,最终回流到农村,对于未来继续留城发展的愿望不是很强烈。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较,新生代农民工在年龄结构、文化素质、职业发展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因而他们渴望长期留在城市生活和工作,有安家立业的打算。
另一方面,由于两代农民工在社会环境和生活境遇方面的差异,使他们在面临就业挫折的心理承受方面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姿态。第一代农民工因为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精神,也造就了他们随遇而安的求稳心态。相比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所处的社会物质环境已较他们的父辈有了很大的改观,他们更愿意选择一些轻松、环境较好、待遇较高的工作职位,而对一些脏、苦、累的工作却不愿意接受。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较为狭隘的职业观,导致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空间很狭小,他们既不愿返回农村务农,又难以留在城市谋求长远发展,处在一个被农村和城市双重边缘化的窘迫状态。
风险社会形象地描述和分析了中国农民工所处的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特征,为我们反思中国农民工就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因此,风险社会理论也为我们理解风险与危机中的农民工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与分析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角。
(作者单位分别为:广州体育学院社科部,中山大学教育学院;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青年项目《快速工业化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管理模式转型与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 GD11YGL09)
注释
①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9页。
②[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146页。
③Anthony Giddens,Runaaway world: How Globalization Is Reshaping Our Lives,New York: Routledge Press,2000,p75.
④韩凯,王宾:“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影响的百村调查”,《经济纵横》,2009年第8期,第74页。
⑤王兴周:“两代农民工群体的代际差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第1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