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规划范文
时间:2023-12-05 18:05: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产业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福禄镇位于重庆市梁平县东部,东与曲水乡接壤,西与蟠龙镇相邻,南抵石安镇,北达原城东乡。
1.1 粮食产业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8.392km2,全年粮食总产量18003t。其中,小春播种面积10.42km2,小春粮食产量2725t;完成大春粮食栽种27.97km2,大春粮食产量 15278t。其中水稻10.34km2,玉米7.43km2,其他杂粮10.2km2。
1.2 油料作物
油菜种植面积6.67km2,其中,完成高产油菜核心示范片0.67km2。芝麻种植面积0.07km2。
1.3 蔬菜产业
蔬菜总面积11.15km2,总产25765t。其中,种植辣椒2.52km2,榨菜3.33km2。实现菜农收入3683.61万元。
1.4畜牧产业
完成大牲畜出栏1780头、生猪出栏36940头、山羊出栏5750头、禽类出栏622960只,完成肉类总产4207t。
1.5 蚕桑产业
全镇共有良种桑树1.67km2,养蚕涉及8个村,年养蚕六季,共交售蚕茧9296kg,平均单产52.52kg/张,平均单价24.24元/kg,张效益1273.27元,蚕农满意度达95%以上,实现蚕农收入22.53万元。
1.6 竹木生产
森林总面积达36km2,其中,经济林4km2;竹子总面积13.33km2,其中投产5.33km2, 实现产值600万元。
1.7 水果产业
水果产量539t,实现产值158.45万元。
“十二五”期间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
2.1 粮食总播种面 积稳定在38km2(含复种)以上,年产量达1800t、人均确保仓储不少于650kg。
2.2油料作物总面 积稳定在6.67km.cOM2以上,主推品种有:油菜、芝麻、花生、大豆等,实现农民年收入750万元。
2.3蔬菜总面积稳 定在11km2以上,产量达26000t。其中,榨菜3.33km2、辣椒2.67km2、南瓜1.33km2;实现菜农收入3700万元。
2.4良桑管护面积 1.67km2,年养蚕500张以上,产茧2500kg,产值60万元以上。
2.5畜牧产业 完成大牲畜年出栏2000头、生猪年出栏4000头、山羊年出栏6000头、肉兔年出栏3000只、禽类年出栏 65万只,完成肉类总产4300t。
2.6竹木生产 森林总面积达36.67km2,其中,水果工程造林1.33km2、社会造林3.33km2、经济林4.67km2;竹子管护总面积13.33km2,其中投产6.67km2,实现产值750万元。
2.7水果产业 总产量 550t,实现产值160万元。
2.8中药材产业 稳定发展确保3.33青蒿为主、带动培育其他中药材有序发展;年创产值500万元以上。
2.9蜂蜜产业 到2015年新增养蜂10000群。
3产业发展思路
3.1 紧抓粮食产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3.2 巩固发展支柱产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经济保障
3.3 积极培育后续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3.1 加大扶持蚕桑产业
(1)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同时,在农业中心专门设立蚕桑产业办公室,具体抓好蚕桑产业发展工作;(2)广泛开展好对农户的宣传发动工作,激发广大农户种桑养蚕的积极性;(3)在辣坪、四安村分别建设各6.67公顷的良桑样板片,充分发挥示范样板带动作用;(4)积极向上争取产业扶持资金,加大对蚕桑产业的扶持力度。
3.3.2 发展壮大药材(青蒿)产业
全镇有药材(青蒿)总面积3.33km2,一方面组织青蒿专业合作社做好品种选良和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动员各村认真宣传,科学布局,大力发展青蒿种植。
3.3.3 培育发展水果产业
全镇现有水果品种较多,梁平柚、红橘、碰柑、高山李子、清香核桃等总面积2km2。
3.3.4 稳步推进蜜蜂产业
利用林地空间资源和万亩油菜花蜜资源,实施林中养蜂和流动放蜂模式,到2015年新增养蜂10000群。
3.4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加快全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充分发动全镇广大人民群众及社会各方力量投入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工作上来,抓住机遇,搞好重点工程建设,带动面上工程建设。(1)切实抓好交通建设、水利建设、扶贫、土地复垦、土地整治、专业市场建设等项目资金的投入使用;(2)切实增加本级财政投入,加强支农资金监管,确保使用规范和使用效益;(3)鼓励农民自主投入。大力推行“一事一议”,规范农民自主筹资筹劳机制,引导农民开展直接受益的公益性设施建设。
4 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4.1各项产业发展 任务重,加之产业争夺劳动力现象突出,及市场抗风险能力薄弱的冲击,部分群众发展产业积极性受挫,工作难度较大。
4.2农业产业产出 效益偏低,农户积极性受到影响。
4.3我镇辖区内初 加工企业有待增加,目前农业加工企业仅3家(大米、菜油、榨菜),且规模和数量不足,工业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
4.4农业标准化程 度不高,精品、名牌农产品少,农民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意识不强,不能适应市场准入制度和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
篇2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农村经济 “十二五”发展规划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的重要途径,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及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健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妥善应对农业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挑战,元阳县农业产业站针对元阳县县情及县委政府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抓住我县全面健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五年规划,进一步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根据我县实际,制定我县农业产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元阳县产业发展现状
元阳县作为边疆民族特困县,近几年通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有关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文件精神,目前元阳县农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
1.元阳县的基本情况
元阳县位于红河南岸,哀牢山北麓,东接金平县,南邻绿春县,西与红河县接壤,北与建水县、个旧市隔河相望,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无一平川,境内最高海拔2939.6米,最低海拔144米,立体气候非常明显,从河谷到高山呈现热带、亚热带、温带三种气候特点,故有“一山分四季,隔岭不同天”之称。全县辖2个镇12个乡,138个村(居)委会,1044个自然村,国土面积2189.88平方千米,全县总人口42.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4.9%。全县世居哈尼、彝、汉、傣、苗、瑶、壮七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7.6万人,占总人口的88.6%,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是一个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元阳县资源富集,一、具有典型的山区立体气候特点,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99%,比较平缓的地区仅占1%,且生物多样性突出,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适宜种植香蕉、甘蔗、茶叶、草果等多种经济作物,培育农业知名产业潜力很大。二、劳动力优势。全县有乡村从业人员23.4万人,对高山区、干热河谷区、和部分荒山的开发利用有充足的劳动力。三、旅游资源优势。元阳是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区,以哈尼梯田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风情浓郁。四、水能资源优势。
全县水电可开发装机容量达50.38万千瓦,目前仅开发11.85万千瓦,开发潜力很大。另外矿产资源也很丰富,目前已发现金、铜、铁、铅、锌、大理石、石膏等20 余种矿产,拥有大型金矿,铅、锌、铜具有良好的勘探利用前景。
2.支柱产业的发展现状
2.1茶叶产业
元阳县有“发展茶叶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海拔在144~2939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6.4℃,相对湿度84.3%,年均降雨量1403毫米,日照时数1770.2小时,年雾期为179.5天。”自于1973年凤庆等地引进云南大叶种种植,现有茶园面积3.5万亩,分布在高山九个乡(镇)海拔在1200-1600米之间,土壤为黄壤土,PH值在5-7.5之间,为酸性土壤,茶叶产品茶多酚含量比较丰富,是为理想的普洱茶生产基地之一,全县有66个初制茶厂,厂房面积达44775.7平方米,各种加工机械1000台(套),从业农户达6146户,24584人,茶农人均种茶收入达300元,元阳现有梯田秀峰、真香茶、云雾茶等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2.2木薯产业
通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县栽植木薯面积 7.2万亩,产量达36万吨,涉及到14个乡镇。现有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1家(元阳县红泰淀粉责任有限公司)。
2.3甘蔗产业
甘蔗生产已成为元阳县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辖区8个乡镇,种植面积4.25万亩,产量达12万吨,产值达3120万元,人均纯收入320元,是一个发展前景较好的支柱产业。
3.传统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3.1柑桔
虽然柑桔目前种植面积不大仅有1567亩,产业从业农户652户,2681人,但人均纯收入1472元。
3.2香蕉
元阳县气候条件适宜香蕉的生产发展,香蕉产量高、全县适宜栽香蕉面积可达35万亩,现有香蕉种植面积13.5万亩,占适宜面积38.5%,香蕉是山区农民一项重要经济来源,但全县还没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香蕉产业格局。
3.3蔬菜(含马铃薯)
2009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4.9万亩,产量达13万吨。我县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适宜于发展反季节蔬菜和特色蔬菜,产品远销成都、重庆等市场。
3.3.1反季节蔬菜 元阳县海拔带分布较广,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中半山区至海拔1800米左右的高山地区因其气候冷凉,尤其适宜发展反季节蔬菜,可满足市场对反季节蔬菜的需求并便于蔬菜产品调配,同时中半山及以下山区也能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发展春提前栽培。
3.3.2大棚蔬菜 我县的蔬菜有利于控温控湿,能起到蔬菜提前上市、调节花期、延长采收期、增进产量等效果,促进农民增收,目前我县重点在乌弯村委会和南沙镇等发展了大棚蔬菜基地。
3.3.3 山野菜 我县的野生蔬菜有70多种,部分野生菜(如:蕨菜、鸡脚菜、水芹菜、山蒜等)已成为人们日常佳肴,但其独特的生理生长特性,还未被人们所认识,人工驯化栽培也未起步,有很好的开发价值。
二、农业产业发展的因素
1.农业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1政策环境改善,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进入新世纪以来,“三农”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密切关注,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实行了农村税费改革,农民发展农业产业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1.2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户生产积极性较大
元阳县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县有七个少数民族,85%以上的农村人口,全县有劳动力22.1万人(其中外出打工的有3.3万人。因此,我县劳动力资源丰富,对发展农业产业有较好的前景。
1.3区位优势凸显,产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元阳县是典型的山地地貌,具有多种类型的立体农业气候。特别有利于大力发展茶叶、甘蔗、木薯等支柱产业。苷桔、香蕉、蔬菜(含马铃薯)等传统产业已具有一定的基础。随着二级路面的不断开通,有利于加快农产品的流通和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2.农业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2.1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2.1.1一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水利设施基础较差且年久失修、中低产田面积大、分布广、区内机耕路及田间渠道网络不健全。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差。全县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10%,旱涝保收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5%;
2.1.2设施农业不发达,仍处于起步阶段。滴灌、喷灌、温室、机耕、机收等农业技术装备推广力度较弱,农业机械化水平总体较低。
2.2农业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
目前全县龙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还比较缓慢,农产品加工率、商品率、优质率较低;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发育滞后,实力不强,无法有效联结企业和农户;农业产业化利益机制不够完善。农民生产经营上存在不少盲目性。
2.3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植物检疫网点和体系建设不够完善,防治突发性病虫的能力较差;检验检测、农业执法、技术推广手段落后,设备不全,还不能及时全面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效服务。
三、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核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大力发展提升“茶叶、甘蔗、木薯”等支柱产业和巩固发展“柑桔、香蕉、蔬菜(含马铃薯)”等传统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传统产业;培育和扶强做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健康发展。
2.农业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坚持主导产业优先的原则;坚持多元发展的原则;坚持示范带动的原则;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农业产业发展的总目标
全县重点培育“茶叶、甘蔗、木薯”等支柱产业和“柑桔、香蕉、蔬菜(含马铃薯)等传统产业,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新农村建设,带动规范化农产品基地和龙头企业发展,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到2015年,全县特色、传统农业产业产值达到3.8亿元,建设特色、传统农产品基地达到68万亩,新增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2家,特色农产品加工率达到30%以上,新增农村专合组织达到96个以上;特色、传统农业产业为农民人均增收实现400元以上。
四、元阳县农业产业的建设重点
1.建设高标准农田
加强以平整土地、增厚土层、调整田型、培肥地力为重点的耕地质量建设;以排灌渠系、小型集雨蓄水和提灌设施为重点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田间耕作道路、干道连接基地路为重点的通道建设。基地设施达到田成方、土成型,田、水、路、配套,灌、排、蓄功能齐全,达到旱涝保收。
2.建设设施农业
建设以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滴灌喷灌、棚架、遮阳网覆盖等为重点的设施农业,采用以产品分级、包装、储藏、加工为重点的产后处理措施,提高基地设施保障水平。加大适用新型农机具的推广使用,提高基地耕、播、收机械化水平。
3.建立核心示范园区
集中力量建设县域优势特色产业核心示范园区,要将核心示范园区打造成为“一个产值上万元的企业、一个新农村建设的展示窗口、一个生态旅游观光景点”。同时注重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开展生产管理、产后加工、品牌创建、市场开拓和机制创新等全方位示范,辐射带动特色产业基地发展,保证特色优势产业向带状、块状集中发展,形成优势特色产业区。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规划三个核心示范区:一是建立以牛角寨乡为中心的茶叶核心示范园带,重点发展茶叶产业;二是建立以乌弯、南沙镇为中心的新品种核心示范园区,重点发展蔬菜产业;三是建立以新街镇为中心的现代观光农业综合示范园区,重点发展优质水稻、稻田养鱼的农业生态旅游业。
3.1茶叶核心示范园带
3.1.1规划布局
坚持以推广标准化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为主,结合低产茶园改造,到2015年,形成以牛角寨乡为中心的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园区暨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整个示范片面积达到2万亩;打造1家出口型市级龙头企业,企业年效益达千万元以上,以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带动茶叶产业发展,将示范片及其周边建设成为具有我县特色的生态茶叶产业经济区。
3.1.2预期效益
到2015年,通过茶叶核心示范片建设,改造旧有茶园面积1万亩,新增加标准化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万亩,实现各类名优茶年产量600吨左右,年产值在2000万元左右,促农人均增收400元左右。
3.2新品种核心示范园区
3.2.1规划布局
坚持将市场需求与品种引进结合起来,在试验、示范、生产技术推广的原则上,积极引进适销对路的新品种,以乌弯、南沙镇为中心,打造以茄果类蔬菜、新品种为主的集中展示示范区,示范园区面积达到1.5万亩。
3.2.2预期效益
范园区内每年可进行15~20种蔬菜新品种的集中示范,其中,主要推广品种不少于5个,农产品综合产值达到2300万元,带动1000户以上农户发展相关产业,促农人均增收500左右。
3.3现代观光农业综合示范园区
3.3.1规划布局 坚持提高产业经济效益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特点,新街镇为中心,辐射攀枝花等乡镇的现代观光农业综合园区3万亩。园区可适当分设旱作节水灌溉区、优质无公害大棚蔬菜园区(攀枝花乡)、休闲娱乐园区。
3.3.2预期效益 项目建成后,种植业可实现年产值1325万元,其中蔬菜园区提供优质无公害蔬菜100吨,实现产值20万元。旅游休闲场所年均接待5万人次,每人每次收费10元计算,可实现年收入50万元以上,促农人均增收300元左右。
4.加强农产品品牌打造
强力推进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整体认证,努力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比重。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以品牌为纽带,实行资产重组和生产要素整合,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争创品牌企业、名牌产品;坚持政府、协会、企业联手,积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请和保护工作,打造地域品牌、区域品牌;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品牌展示、推荐和宣传活动,提高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带动和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重点打造“梯田秀峰”、“元梯红”、“反季蔬菜”等品牌。
5.推进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
严格推行农产品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农业、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和行政执法力度;协助政府积极开展工作,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建立行业自律机制;通过追加资金、改造环境、更新设备、加强人员培训等措施,实现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并建立检验监测体系,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和加快质量安全信用体系的建设。到2015年,实现基地标准化生产率达90%以上。
6.推进技术集成与运用
实施良种繁育工程和品种改良工程,分作物、分区域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和品种改良基地。大力开展特色优势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加快省工节本增效技术、循环农业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农机技术的集成组装,做到农耕、农艺、农机技术结合,良种良法良制配套。基地良种覆盖率、实用技术到位率和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率均达到100%。
参考文献
[1]李黎,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探索[J].河南农业.2004.(3):40-41.
[2]牛若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观察和评论[J].农业经济问题.2006.(3):20-25.
篇3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价值链延伸
中图分类号:F320;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一、引言
我国十三五规划指出,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因此,对石家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及价值链延伸分析,可以有效地解决石家庄农业产业发展问题,促进石家庄农业可持续的创新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发展价值链中的利益最大化。
二、石家庄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石家庄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石家庄市以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契机,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强化五大产业建设,扶持重点龙头企业,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持较快发展。2016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359.2亿元,较同期增加39亿元,同比增长12.2%。到2017年,每个县(市)、区着力打造1-2个规模万亩以上,投资亿元以上的生态富民园区,构建“山绿、果丰、农民富”的西部生态发展格局,到2020年,东部“六次产业”集群发展,成为环京津重要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西部生态农业产业形成规模,成为京津和周边地区生态休闲旅游聚集地。
(二)石家庄农业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多年来,石家庄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长足M步,具备了向更高水平发展的良好基础。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农业产业化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第一,农业资源和环境约束增强。土地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极大地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流向城市,留守人员以老、弱、妇、幼为主,平均素质不高。同时,由于劳动力缺乏,也造成人工费用增加。第三,龙头企业规模小,生产效率不高,科技创新能力欠缺,辐射带动作用偏弱,还有待进一步做大做强。第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不足,产业单一,产业发展质量不高,大部分农产品处于产业链条低端。农产品品牌效应尚未形成,农产品附加值偏低,产业发展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三、石家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一)规划思想与指导原则
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立足生态优势、文化优势、产业优势,紧紧围绕“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特色发展”的主线,全面实施“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即以美丽农业为主体,以品质农业、循环农业为两翼。
把创新作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不断将新的发展理念、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经营主体引入农业,不断推进金融创新、文化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不断激发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活力,持续释放产业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
(二)优化农业产业体系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优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石家庄成为全省乃至全面的现代农业化示范地区。
第一,重点发展主导产业,突出地区特色。持续加大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大力培育休闲农业,积极打造产业新兴增长极。加快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并结合石家庄地区禀赋与实际,持续巩固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第二,突出休闲农业的统领作用。以第三产业发展现代农业的思维为统领,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把休闲的理念贯穿到石家庄现代农业建设的始终,实现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双链提升”。第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提升产品品质;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市场影响力与知名度。第四,打通农业流通环节。加快石家庄批发市场、直销点、代购点以及电商平台的建设,与物流园区形成实时联动的市场体系。
四、石家庄农业产业价值链延伸分析
根据授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可以将其应用于农业产业价值链中,农业产业价值链上游至下游依次是由农业产品种植、农产品加工生产、农产品储运、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售后服务五个环节组成。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一个环节经营观看的好坏,会影响其他环节的成本和效益。一般来说,上游环节经济活动的中心是创造产品价值,与农产品技术特性紧密相关;下游环节的中心是创造顾客价值,失败优劣主要取决于顾客服务。
第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园区,高标准建设一批休闲园、观光园、采摘园、示范园、文化园、创意园,大力开发现代农业的多种功能。第二,大力培育加工龙头,鼓励龙头企业开展资源整合,通过组建集团企业或企业联盟的形式,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第三,构建供应商、分销商和最终顾客的流通网络。第四,大力实施“互联网+”工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信息化进程。第五,发展乡村旅游,培养现代农业美丽文化。
参考文献:
[1]牛若峰,夏英.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
[2]魏玲丽.基于价值链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培育战略[J].农村经济,2011(2):47-49.
[3]王凯,韩纪琴.农业产业链管理的初探[J].中国农村经济,2002(5).
[4]李世新.产业融合: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径[J].甘肃农业,2006(2):42-43.
[5]养菊.中国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2010:31.
作者简介:马世猛(1982-),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石家庄学院,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篇4
着力建好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形成农产品加工原料的规模化生产,不仅可以使农产品进入市场获取规模收益,而且可以为农产品加工提供稳定可靠的原料来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发展。建好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应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对区域内的特色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建设地区性原料基地;应以企业需求为坐标,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资金、品牌、信息、技术、市场和管理优势,以产业经营理念和方式扩建原料基地;应扩大资源配置范围,按照国家九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对同类产品的生产加强跨区域合作,增大区域内资源规模,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支持。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需要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应用现代经营理念兴办加工企业。通过推行科学管理,培育熟悉市场的企业家,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二是千方百计增加资金投入。农产品加工业资金密集,生产周期长,又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这就需要把最好的资源做成最好的项目,吸引区域外资本、民营经济和农村种养大户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同时,通过产业化资金补贴等财政杠杆形式,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支持农产品加工业。三是通过整合资源增强企业竞争力。目前,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仍停留在作坊式的小生产水平上,精深加工不多,带动能力有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缺乏优势。通过整合资源,把散、小、弱的企业整合发展成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集团,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经营,可以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比如,江西省九江市纺织业发展有较好的基础、充足的原料供应和一定的生产规模,但过去由于企业布局分散、产业分工不合理,容易导致恶性竞争。通过产业聚集获得规模效益,通过合理分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将有助于加快九江纺织业的发展。
努力开拓市场、搞活流通。在加强原料基地建设、扩大农产品加工的基础上,应注重开拓市场,通过销售鲜活产品和经营加工产品来拓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润空间。一个地区的原料基地扩大之后,为继续增加规模效益,应“走出去”,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这就需要采用加强产品质量控制、打造知名品牌、改进营销手段等多种措施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特别要提高企业经营者分析市场的能力和科学决策的能力,避免生产的盲目性,以大流通促进大生产,从而获取高效益。
篇5
关键词 农林产业;结构规划;优劣分析;低山丘陵地区;山东日照;三庄镇
中图分类号 F3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3-0344-02
山东省低山丘陵面积约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30%,达到4.5万km2。加快对山东省低山丘陵地区农林产业的开发与利用,不仅可以提高山东省土地利用率,还可以促进山东省农林产业结构升级,以提升山东省的综合实力。提出了“城乡交融、四化同步、美丽三庄、持久幸福”的发展理念并形成“一核、两带、三区、五园”的空间发展格局。
1 研究区域基本情况
山东省低山丘陵面积约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30%,达到4.5万km2,主要分布于鲁中南和东部半岛地区。研究区位于鲁东丘陵地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群山连绵、丘陵起伏,有互不衔接的山地、丘陵和分割的小平原,区内剥蚀、侵蚀地貌发育较好,堆积地貌发育较差,沉积较薄。土壤以麻砂棕壤为主,土壤肥力不足,属贫瘠类型,镇南部耕地土层较厚,土质相对较好。区内属于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2.8 ℃,平均无霜期213 d,最大冻土深度0.32 m,年均日照时数约2 533 h。三庄河是境内主要河流,降水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地下水位10~20 m,水质较好。
据统计年鉴统计,三庄镇现辖62个行政村,7.1万人,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人数占据乡村从业人员总数的61%,耕地面积共5 340 hm2,园地227.13 hm2,林地238.67 hm2。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甘薯;经济作物以苹果、板栗等为主。畜牧业生产以羊、猪为主,年产肉类逾8 000 t。近年来,三庄镇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紧紧围绕打造“青山绿水后花园,市民休闲新三庄”的总要求以及建设“生态旅游强镇”的主题,探索出了一条集“山水游、田园游、农家游”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新模式,实现了乡村旅游经济新发展。另外全镇立足丘陵地区特色,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初步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推动了全镇农业产业化进程。
2 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通过对园区内部优势和劣势的系统分析,进而选择可行性方案,科学制定现代农林产业发展战略,提升符合其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分析方法[1-3]。其实质性操作逻辑为:通过对研究区农林产业开发项目的内外生存环境以及微观、宏观环境的有机剖析,使得规划区域遵循优势与机遇相匹配,克服劣势,避免威胁的核心战略原则。在分析过程中的关键便是将有利条件最大化,将不利因素最小化。
2.1 优势
2.1.1 生态环境良好,山地视觉独特。三庄镇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植被可因地形的变化显得高低错落,其地表的形态为打造视觉景观提供条件;山区平原过渡带,地形地貌类型丰富,农林业综合开发空间大,为研究区“一核、两带、三区、五园”的“一二三五”农林特色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工业污染少,环境洁净,为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
2.1.2 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利。三庄镇是日照市承东启西、连接陆上与沿海的重要交通枢纽。城乡公路纵横联网,公路可达性良好,城镇公交全覆盖。省市县全面的交通网络,为集聚优质农业要素、发展现代物流、出口农产品提供重要支撑,为建设精品花卉苗木基地、优质蔬菜生产基地、休闲养生项目以及面向城区市民的都市服务型农业项目提供支持。
2.1.3 产业优势突出,市场基础良好。三庄镇农林产业发展基础良好,经济林果等产业发展优势突出。近年来,研究区重点扶持苹果、板栗等林果产业,成立全市首个“果品流通协会”,注册了“三庄”牌苹果商标,同时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创建千亩板栗示范基地,赢得一定声誉以及市场占有率。具备将三庄镇打造成为安全优质绿色(有机)粮油、果蔬、畜禽、苗木、中草药等多种产品的现代化都市型农林产业化生产基地的市场条件。
2.2 劣势
2.2.1 丘陵地带生态脆弱,基础设施标准不高。三庄镇坡耕面积较大,雨季水土流失较严重,再加上不良的耕作方式,不但破坏土壤的理化性质,使土壤肥力下降,还会造成丘陵地带生态系统脆弱,气候、土壤、水体、地质变化、动植物等任何一个要素的改变都会对其他要素产生较大程度上的影响,进而改变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影响农业良性有序发展。
2.2.2 农业人口骤减,现代农业人才不足。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年青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生产经营管理理念陈旧,受教育程度不高,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4-5]。因此,三庄镇迫切需要引进现代农业科技管理人才,加强职业农民培训和专业服务人才培养,提高农业工作者的农业生产素养以及技术水平,从而推动农产品产量、质量升级。
3 产业结构规划
根据三庄镇产业现状和现代农林业发展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规划区的总体产业结构如下。
3.1 主导产业――高效园艺业
高效园艺业是现代农业结构调整、提高种植业效益的重要举措,也是该区域常规农林业中相对薄弱的部分,对保障城乡居民营养健康、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果树、苗木、中药材等生产有着广阔的纵深发展、功能拓展和质量提升前景,也是充分利用当地众多的低岗山区资源,以及相对零散的土地、劳力资源,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3.2 基础产业――传统农产品生产
传统农产品生产主要包括优质粮油种植业、循环畜禽养殖业、农产品现代加工业,对保障本地区社会供给和国计民生,以及支撑本区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都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战略地位。三庄镇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环境容量比较充裕,重点发展草鸡、黑山羊、生猪等林下养殖,对保障居民肉食品供应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品种改良提高蓄禽产品品质,通过技术提升与使用发酵床等先进设备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实现污染零排放,为现代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提供优质稳定的货源和支撑。结合三庄镇种植业当前发展现状,在“规模调大、结构调佳、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整体思路指引下,提出“稳粮、增果、兴药、扩游”的发展思路。
4 功能分区与规划布局
按照总体发展目标要求,规划区域形成“一核、两带、三区、五园”的空间发展格局。
“一核”:山海路特色林果游赏长廊为主体,是规划区的启动区和核心区,沿着山海路,以林果产业为基础,依托三大片区现代农业产业样板项目的科技内涵、特色风光以及农耕文化沉淀,所构成的具有现代农业产业化展示、服务与农业休闲观光功能的现代农业产业景观和文化长廊。
“两带”:335省道精品花卉苗木游赏带、三庄河滨水湿地养生带。是规划区农业产业布局的两大亮点,沿着335省道与三庄河,分别集聚了精品花卉苗木基地、休闲养生项目,凭借三庄河良好的生态环境,共同推进三庄镇农业休闲观光产业、农业服务业蓬勃发展。
“三区”:高效粮油产业区、种养配套循环产业区、精品园艺产业区。是规划区农业产业分类布局的三大板块,分别相对集聚了高效粮油生产示范基地,种养业配套循环型生产企业和项目,以及面向城区市民的都市服务型农业项目,构成三庄镇现代化农业产业的基本面。
“五园”:龙特现代农业生态园,青青草原现代农业生态园,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金梦园现代农业生态园,森林现代农业生态园。
5 结语
现代农林产业规划必须从系统和全局出发,综合运用各种理论工具进行分析,从立体和发展的角度来处理规划区内的复杂结构,同时要与当地城市发展规划、旅游规划、产业规划相协调,进而使规划更具科学性、时效性和前瞻性。
6 参考文献
[1] 秦奋,余明全,王家耀.3S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J].河南农业科学,2006(3):72-76.
[2] 周士锋,王旭东,赵国芳.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园规划初探:以洛阳市太阳雨休闲观光农业园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1(5):32-35.
[3] 李艳超,邓楚雄,曹秋平,等.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理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探讨:以湘乡市为例[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5):37-39.
篇6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问题;采取措施;促进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04-1
1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制度不够健全,内部建设亟待完善
一是少数合作社的章程制订不规范,理事会、监事会职责不清,会员权利、义务不明;二是组织机构不健全,一些成员数较少的合作社,只设理事长,没有理事会和监事会,一些合作社理事会和监事会流于形式;三是财务管理比较混乱,有的合作社没有专门合作社专职财务人员甚至未设账务,更有甚者还存在“一人一社”的不正常现象。
1.2 经营规模偏小,带动效应不明显
一是占具资源比例不高、注册资金较少。难以参与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也相应增加了组织、人力成本;二是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中文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1.3 经营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往往兼任经理,而这些人又分为两类:一是本人是某农业企业的法人代表,在其参与市场活动行为中难以进行身份区分,造成企业与合作社业务不分,其更偏重于为企业谋取利益;二是由专业大户或农民自发组建的合作社,其法定代表人组织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能力和水平严重欠缺。同时由于资金不足,合作社难以聘请到一些懂管理善经营的管理人才。因此具有组织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领军人才严重短缺,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1.4 服务功能不强
一是服务功能发挥不够。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是进行了注册登记,没有为入社成员提供服务,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服务功能不完善。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发展初期,自我积累不足,内部资金缺乏,自身经济实力薄弱,加之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的经营能力、管理能力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合作社服务范围有限;三是经济实体型专业合作社缺乏。由于受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制约,合作社还没有建立真正的经济实体,没有真正的生产经营机构,不能为入社农户提供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
1.5 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地方政府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没有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发展工作作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重组建、轻规范、重发展、轻培育,引导不力,支持不够。
2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2.1 采取多种形式对合作社进行宣传
要采取发放宣传资料,层层召开会议,办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相关配套政策法规,努力使法律精神家喻户晓,切实为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掌握和运用,增强农民群众的合作理念和依法办社意识,增强各级干部依法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营造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和工作氛围。
2.2 因地制宜,典型带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结合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一批对农户吸引力强,农民增收效益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通过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对农户的吸引力,吸收一批农户入社,不断扩大专业合作社的规模。
2.3 抓创建
强化指导和服务,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示范化创建活动。通过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培育一批组织机构健全、内部管理民主、服务功能完善、财务管理规范、利益联系紧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2.4 积极对合作社负责人员及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办社能力
认真组织,分别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及各镇财政农经所辅员和合作社财务人员的培训,努力培养造就一支会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队伍,培养造就一支政策水平高、业务工作较强的辅导队伍。组织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外出学习考察,开阔视野,提高办社能力。
2.5 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篇7
今年种多少 上年价格定
“如果再遇到这种情况,只能听天由命咯”,满头大汗的清远县瓜农刘继发刚从田里除完草,为种下一造的冬瓜做准备。虽然在7月13日,他的12亩冬瓜仅仅卖了一半,但他似乎并未从滞销事件中得到什么教训。
而刘继发已经并不是一个普通瓜农,他是清新区助农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有120多户英德农民属于该合作社,近年来陆续从英德来清新跟刘继发一起包地种冬瓜。
刘继发的回答不禁让人对清远农民信息获取能力感到担忧,农户是如何决定下一年农作物的种植面积的呢?“很多散户的种植面积都是由上一年的农产品价格决定的”,清远大镇某农户告诉记者,而其所在的阳山县,在今年发生了大规模瓜菜滞销,据当地有经验的老菜农分析,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去年的蔬菜价格奇高,可谓10年一遇,导致今年很多散户跟风种植,产量大幅上升。
而导致刘继发自己冬瓜滞销的一个原因也是由于去年冬瓜价格升高,结果其所在的合作社冬瓜种植面积从800亩增到1300亩,增幅达到62.5%。
有经济学界人士针对此现象分析,在传统经济理论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蛛网理论,主要应用于农产品生产分析。该理论认为,农产品价格和产量相互作用导致两者连续变动,本期农产品生产量由前期农产品价格决定。而清远很多农民农产品种植面积是由短期或上一期农产品价格决定。同时,由于白菜等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于供给弹性,导致农产品生产波动加剧。
但农户的经验有望避免此现象,虽然今年冬瓜滞销,但清远飞来峡镇高田村的农户却受损相对较轻,据了解,该村从2000年开始有农户专门种植冬瓜,对种瓜时节有着特别讲究,得出“上造不种瓜”的经验。“上造易遭水淹、时间紧、价格不稳定、不宜存放”,该村60多岁的周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总结道。
农产品销售全国 市场起主导作用
笔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发生的大规模滞销农产品,其销售主要市场都不在清远本地,而是面对珠三角,甚至远至上海、北京等地。在今年的清远千亩冬瓜滞销事件中,据当事农户表示,冬瓜主要是销往广东以北的上海、北京等地,占有的是时间优势,但如果和北方的冬瓜同时上市,由于运费的原因,很难有优势。“即使我卖到每斤一毛多,但运到北京的话每斤的运费平均也要一毛五”。
早在2007年媒体报道的连州萝卜滞销中,其生产的萝卜已主要销往珠三角。而砂糖橘作为清远大量种植的品种,其产量甚至连珠三角都难以完全消化。从2010年起赴北方市场举办推介会外,如在2012年,由清远市副市长谢杰斌带队,率清远各县(市、区)砂糖橘种植大户及清远供销社、农业等部门赴西安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举行清远优质砂糖橘推介会,签订超过15.3万吨的砂糖橘供销合同。
面对如此广阔的销售范围,行政力量愈发有限。如在本次冬瓜滞销中,市农业局对此困境颇感无奈,因为市场经济下的农产品价格浮动无法控制。
千亩冬瓜滞销尚好解决,经过清远市农业局及其他部门的牵线,以及媒体连篇报道引起的关注,目前清新太平镇滞销冬瓜基本销罄,但如果是种植面积较大的其他农作物呢?
订单农业有望化解农业风险
农业风险较大众所周知,而目前在清远兴起“订单农业”为化解农业风险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即种植面积并不是参照上期农产品价格,而是参考“订单”数量,或者直接由其决定,从而避免了农户的盲目生产。
据了解,订单农业又称合同农业、契约农业,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农户根据其本身或其所在的乡村组织同农产品的购买者之间所签订的订单,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订单农业很好地适应了市场需要,避免了农户盲目生产。
“我们生产的农产品的订单都来自超市和酒店,能占到总产量的一半。”大镇碧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功琼告诉笔者,其农产品的订单动辄以万斤计算,而今年阳山瓜菜的滞销,促使他将调整订单生产在农产品生产总量中的比例。
据农业部门介绍,清远很多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基地都是按照订单来确定生产,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平衡农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而清远目前着力推广的“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生产模式也体现了订单农业的特征,即掌握销售渠道的企业负责销售,农户按照其标准生产,并按合同卖给企业农产品。如清远市瑞隆农产品公司就在英德等地与农户签协议种了2000多亩冬瓜,农户按该公司的相关标准进行生产,而公司则签订协议负责收购,凭借其掌握的渠道销往各地。
过硬品牌有望助清远农业突围
“到珠三角市场,农产品的质量比别人好,才会卖得赢,那些次品我宁愿倒掉,不必可惜”,大镇碧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功琼对笔者说。由于面对广阔的销售市场,农产品的质量愈发重要,不少农产品生产者已经将质量作为解决销售的一把钥匙。
“我们合作农户生产的冬瓜是销往东南亚的,我记得十分清楚,上一批发往新加坡的冬瓜有20多吨,价格是每斤1.2元”,瑞隆农产品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海运运费较低,该公司能得到丰厚利润。但该公司对于产品的质量要求极为严格,如对化肥、农药的用量和使用时间都有一定标准。
篇8
望奎县旱作农业在现代化农业建设中,主要体现在土地的规模化合作化经营,大农机、大科技、大水利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程度和贡献率,进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土地的产出率和粮食的商品率,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出来,推进农村城镇化进城。故我县旱作农业的生产模式为,土地大规模、使用大机械、应用大科技、加强大水利。具体的运作为:
一、组织形式
望奎县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保证农民的土地承包全和土地收益的前提下,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建立起了以农民为主体,乡村干部参与引领创办农机合作社和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专业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一是机地一体形式。由乡村干部参与引领创办,在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自建千万元现代农机合作社,土地规模经营经营面积2-3万亩。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生产技术措施、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销售产品,风险共担,土地经营收益保底,超产二次分配和按股分配的运行机制。二是全程代耕形式。没有自主经营面积的农机合作社,服务于种植专业合作社,担负代耕面积2万亩左右。三是股份合作形式。乡村干部参与引领创办,农户以土地入股的股份制种植专业合作社,土地规模面积2000亩—10000亩连片种植,农机合作社代耕,四是个体规模经营形式。主要是以家庭成员为生产经营主体的专业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规模经营面积在200亩以上。
通过上述四种组织形式,把农民统领在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旗帜下,形成新的生产关系,确保先进生产力的大发展,并具备了承担市场风险、政策风险、自然风险的能力和实力,成为经营的主体、风险的主体、利益的主体、管理的主体。实现土地向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家庭农场集中,实现少数人种大多数人的地,农业生产管理也由过去组织千家万户转向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种植大户,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力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从而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变农民为市民、为商人、为技工、为家政等。
二、旱作农业生产模式
(一)耕作模式建立起适应本区域的耕作制度。即,以培肥地力为核心,以深松为基础,松、卡、卡、耙、旋翻相配套的土壤蓄水保墒耕作制度,建立此项制度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增地力、保墒情、节成本、增效益的最佳效果。旱作农业水为先,一切措施围墒转,通过耕作制度的确立,建立起土壤水库,解决旱作农业最难解决的水问题。此项制度的应用五年为一个生产周期(规模化生产地块)。
上一年秋天采取深松联合整地,深松深度35—40公分,耕层全部松动,耙碎整平、起垄夹肥、越冬待播,充分接纳雨水、储存入库、秋雨春用、春旱秋防、粮收隔年墒,可以起大垄也可以起小垄,最好起1.1米—1.3米的大垄,春天播种适度的增加密度,垄上双行播种,经济作物可起66—90公分的垄,中管采用播后苗前深一犁(20—30cm适情况而定)。整地费用80—90元/亩,种植玉米最好是晚秋收获,保持垄形、秸秆粉碎抛撒均匀还田,不用清理,第二年春天原垄卡种,没有整地费用,不用坐水种,可保证一次播种保全苗,春旱年份可节省坐水种费用60元/亩,采用覆盖农业和免耕农业的技术措施,不进行中耕管理,用现代的植保技术解决草荒问题,可节省中耕费用15-20元/亩,节省地块清理人工费20元/亩。晚秋机械收获,秸秆粉碎抛洒均匀,可以实现50%的秸秆还田,保持垄形,第三年春季原垄卡种。两年卡种可实现一个年度的秸秆100%还田,可节省生产成本30—40元/亩(不算坐水种的费用),与常规的整地比较,两年卡种可节省整地费用60元/亩。
第三年秋季采用耙茬起垄、旋茬起垄、破茬合垄等整地措施,越冬待播,整地费用30元/亩左右。
第四年秋季采用浅翻或深翻后,起垄夹肥、越冬待播,亩整地费用为45元/亩。
通过这种耕作制度地建立,整个生产周期(五年)的整地的总费用为90元+30元+45元,计165元/亩,这种耕作制度五年中实现两年卡种,节省中耕费用30-40元/亩,两年不整地,节省费用60元/亩,传统的耕作方式整地和中耕管理五年为225元/亩,一个生产周期(五年),可节省生产成本150元/亩,传统的耕作方式在五年中如有两年坐水种其费用是120元/亩,最多可节省生产成本270元/亩。同时秸秆还田可以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小垄变大垄,提高土地利用率15.4%,相当于公顷增加2.3亩土地的作物,每年可增产粮食10%以上,每亩地可增产150斤,四年增产600斤,增加收入480元,全县200万亩玉米四年累计增产12亿斤,增加农民收入9亿元以上。
(二)栽培模式
望奎县旱田主要作物为玉米、大豆和马铃薯,在应用大马力农机具整地建立土壤水库的前提下,依据作物区域布局和种植结构,生长特性确定最佳栽培模式。
1.玉米。推广大垄双行高密度种植模式,选用适于本地区种植的优良品种,适时早播4月18日可以进行播种,4月28日播完。公顷保苗株数根据品种特性设定在7.5—10万株之间,精量点播、测土配方、秋施底肥、测深施用种肥、混土追肥、增加微肥、喷施叶面肥。播后苗前药剂封闭除草,少耕或免耕减少中耕次数,降低生产成本。9-11叶期适时化控、防病防虫、晚秋收获、秸秆还田、保持垄形、下年卡种。
2.大豆。东北不主产区,推广玉米茬、大豆茬隔年交替原垄卡种的抗旱保墒栽培措施,实行“垄三”栽培模式或110cm大垄行垄上四行密植栽培模式,选用适于本地区种植的优良品种,公顷保苗28-35万株之间,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测深施用种肥、增加微肥、喷施叶面肥。
3.马铃薯。推广80公分或90公分大垄栽培模式,应用脱毒种薯,测土配方、防控疫病等技术。实现机械播种起收、中耕管理全程机械化。
三、水田生产模式
实行小规模大管理,经营面积200-300亩,实现全程机械化种植。小规模。即以家庭经营为主体,重点发展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每个主体要配备种植所需的大棚育秧基地;配备1台40—60马力的拖拉机和整地农具;配备1台插秧机和小型收获机;配备一眼机电井;配备1座400㎡左右的晒水池(自流灌的可不配)。大管理。即连片种植,统一品种、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栽培技术标准、统一销售产品、统一进行大棚二次利用。推广应用工厂化智能催芽、大棚高台育秧、六化栽培、钵育摆栽、叶龄管理、氮肥后移、激光平地、浅湿干水层管理和旱整平技术,通过这种大管理使水田生产标准化水平实现新飞跃,年收入可实现8—15万元。
四、其他管理体系
1.人员保障体系。对农机合作社和农民种植合作社,配齐“四个一”,包括:配备一名懂经营会管理有较强责任心和事业心的理事长;配备一名懂机械懂农具会使用能调试保养维修的技工;配备一名懂财务懂经营的财会人员;每台机车配备一名操作技术过硬的驾驶员。
2.生产服务体系。政府给政策,由农机部门组织成立专业性的农机服务中心,对全县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在业务指导、人员培训、队伍建设、农机具维修保养、供应配件等方面提供全程服务。
篇9
P键词:劳动生产率;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1063
2016年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领作用”,农业规模化经营已经得到了高度重视。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路径。制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策略,为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序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1 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基本要求
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的宗旨。
围绕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中的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比值,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追求最佳的劳动成果及其相应的劳动消耗为中心,在改变细碎,农业经营规模小的前提下,为了逐步建立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业内部与外部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就要加大对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从而使这些要素合理集中和优化配置,最终实现的效益是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相互统一的规模效益。
1.1 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和经营规模化发展
以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是生产要素合理集中和优化配置。在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过程中,农村的各个经济主体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和经营规模化2个方面实现规模经营[1]。
1.1.1 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
以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开展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是土地生产要素合理集中和优化配置过程。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在土地分散的情况下,在农用土地适度集中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土地集中经营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一个基本条件。借助土地流转对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使农地实现规模化经营[2]。山西省垣曲县在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时,应该对现有的耕地资源进行整合,逐步扩大特色种植经营规模,以种植干果经济林、香菇等,配合养牛、养羊等林下经济,逐步争创品牌,实现地域特色[3]。
1.1.2 经营规模化发展
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经营规模化发展是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过程。农业规模化经营可分为2点: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分为前、中、后3个时期的社会化生产;以农村第二产业联合体和第三产业联合体为主的规模化经营[4]。山西省垣曲县构建的核桃产业链和香菇产业链是经营规模化发展具体体现。
1.2 集约化经营发展
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是在实现生产要素合理集中和优化配置路径基础上,实现规模适当的土地规模经营,提高集约水平,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想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就要加快土地集约化进程[5]。以集约化推动规模化,推进农业综合开发[6]。推进我国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时应该合理流转,使土地由“分散”变“集中”,土地实行集约化[7]。山西省垣曲县利用丘陵山地和垣面发展核桃产业链和香菇产业链,加大投入力度。
1.3 多样化的农业规模化经营
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存在着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农地规模化经营不能采用统一的模式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可以根据土地资源状况的不同来发展,发展的方式分为土地的内部规模经营和外部规模经营[2]。
追求最佳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存在参与主体多样化。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主体具有多样性。山西省垣曲县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包括: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及工商企业四种类型。以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涉农企业为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主力军[8]。
1.4 区域产业发展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
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在区域农业规模化经营中,通过区域产业聚集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集约化的水平就应该在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同时也应该积极的发展特色农业,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建成一批有地方特色、有规模、有市场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和优势产业带 (区) ,促进优质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6]。山西省垣曲县已经形成辣椒、相关、核桃等优势农产品基地。
2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内容
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基本要求决定着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内容。
2.1 要素规模化
在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过程中,是使资金、科技、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资源得到优化组合, 从而让这些生产要素在最大的程度上发挥作用,实现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资源配置的优化、农民收入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都要求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9]。农民的收入是由劳动生产效率所决定的,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由规模经营土地的大小所决定的[10]。
2.2 投入集约化
在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过程中,是使资金、科技、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集约化,这样能够使这些生产要素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发展规模经营能够使得各种生产要素的利用得到充足的空间支持,同时也可以提升土地报酬,并提供了积极的影响为土地集约化经营的最终目标实现[11]。
2.3 提高经济效益
在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经济基础、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经营主体等各方面的差异,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化经营。为了提高粮食产出率,实现土地的多种生产功能,土地模化经营需要以未改变家庭联产承包基本模式为前提,在一定范围内改变超小规模的经营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7]。
2.4 实现区域产业发展
在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过程中,是以自然区域布局形成生产规模,以统一加工、销售形成相对稳定的市场规模,它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根本途径就是推动区域农业的规模经营。区域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优点是能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农业工作的整体效率,规模经营有利于农业资源和农业担保生态环境的综合开发利用。规模化经营便于政府对生产的调控、管理和组织,有利于创造特色、名优农产品, 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农业现代化的实施过程中,应该采取组织产业整合战略,并创建一个新的组织结构,培养各类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经营体[12]。
3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的策略
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内容,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的,提出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策略。
3.1 围绕要素规模化,深化农村劳动力转移
扩大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就必须解决农业劳动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在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时,应推进农业人口的转移。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就一定要对农村的劳动力进行转移,并且使他们真正市民化[13]。扩大农业规模经营是基于人从事农业生产的数量大规模的减少,从而使少数的农业劳动者拥有并去经营更多的耕地[11]。
3.2 围绕投入集约化,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农业科技水平是影响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大农业科技研发资金,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积极发展农业技术密集型,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14]。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平台,完善各级政府部门的管理服务流程,做好政府宣传工作,鼓励农户以现代技术提升生产经营效率,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15]。搞好科技示范带动,引导农民相信规模效应,重点以种植大户、 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为科技投入终端,实现科技支撑的生产力标杆,组织农户进行观摩比较,使其相信规模效益,从而,引导职业农民脱颖而出,促进土地规模化[2]。
3.3 围绕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经营主体实施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积极性
提高农民收入是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重要因素。规模经营想成为农业的主流模式,就一定要摆脱小家小户的经营模式,积极的开创新的生产方式,重点培养培育新时代农民;引进高学历的知识型人才,号召知识分子投身于农业,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力量;政府要给予政策上的扶持,经济上的补助[16]。
3.4 围绕农业产业发展,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加强技术创新。政府要积极鼓励农产品技术创新,创立品牌; 与此同时,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使龙头企业的产业化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求;完善福利制度分配,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17]。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依托特色产业优势,完善产业链条,加快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综合竞力。鼓励龙头加工企业加强与农村合作组织或种养专业大户的合作,在农村建立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与农户签订种养合同,大力发展“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形式,带动地方现代的农业产业体系建设[18]。
参考文献
[1]王琦.推进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经济纵横,2011(08):82-85.
[2]孙屹.新疆玛纳斯县农户农地流转对其规模化经营的影响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4.
[3]宋一武.关于磁石镇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思考[J].基层农技推广,2016(03):64-65.
[4]李伟娜.中国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难点与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2.
[5]孙春燕.如何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提高集约化水平[J].农业与技术,2012(06):156.
[6]李济广.农业较发达地区规模化经营的经验、问题及对策――以常州市为例[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32-35.
[7]窦娜.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问题浅谈[J]. 黑龙江纺织,2011(01):36-41.
[8]杨永强,王莉,曹治彦,路小芳,李国强. 加快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的对策探讨[J].农业科技通讯,2013(08):5-7.
[9]杨敏.农业规模化经营与农业生产效率研究综述[J].农业与技术,2013(07):226
[10]郭熙保.“三化”同步与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规模化经营[J]. 社会科学研究,2013(03):14-19.
[11] 屈晓萌.伊川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4.
[12]杨锋,赵辉.浅析我国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基本条件[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06):82-83.
[13]李存贵.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J].当代经济管理.2013(10):37-42.
[14]张燕娜. 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
[15]杨扬.福建农业规模经营的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
[16]黄邦根,马迪.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5.
[17]苏智慧. 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3.
篇10
[关键词] 特色农业 发展路径 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018-02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 通过整合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发挥自然环境、区位优势,合理规划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产业带动、规模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良性格局,使传统农业向高效现代农业逐步转换,为同步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各地政府以“五个培育”为抓手,对农业加大投入和产业扶持力度,推动各地政府特色农业产业建设。特色农业“十二五”规划的无公害、有机食品、原产地标识等特色优势农产品注册认证步伐加快,通过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很多产品远销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和市场集散地的地位越来越凸显。
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各地政府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明显,但受历史和地域条件的制约,产业经营起步晚、生产规模小、产品少,品牌效应不突出等因素影响,农业作为弱质产业的格局仍然没有得到更好改变,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经营利用率低,农业用地减少幅度大
各地政府由于农业水利化、机械化水平低,使得农用土地生产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是土地利用不充分。二是垦殖指数偏高。三是土地生产率偏低。四是耕地减少程度加剧。并且,由于对森林资源掠夺性采伐利用,重采轻造,疏于管护,导致各地政府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增大,坡地侵蚀损失程度高,土地砂石化迅速扩展,土地肥力严重降低,都严重影响各地政府特色农业的发展。
2.特色农业产量、品质及产品附加值低
由于生产基础条件相对落后,缺乏科学规划和正确引导,农民市场竞争意识淡薄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等因素影响,各地政府农业生产尚未完全摆脱靠天吃饭和小农生产方式,导致各地政府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产品商品化、品牌化程度相对较低,规模以上企业不多,名牌产品产量低,知名品牌少,品牌效益差,既不能满足高端市场需求,又不能准确市场定位,产品附加值低,市场份额及竞争力小,导致人均农户增收幅度小,增收缓慢,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目标短期内难以实现。
3.特色农业发展扶持政策不健全,企业发展资金短缺
尽管积极响应政府提出的“三化同步”发展战略,但与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扶持政策相比,由于农业作为弱势产业,投资周期长、效益显现缓慢,导致政府扶持政策出现偏弱。缺乏强有力的推手促进特色农业的转型发展,服务农业的质量和水平低,导致管理、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严重浪费,对特色农业市场、农民合作主体培育不充分,致使企业和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太强,不能很好地根据市场需求拓展发展空间。
三、特色农业发展路劲探析
特色农业发展是在政府统筹人力物力,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优化当地自身优势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科学发展是基本定律,保护良好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是基本目标,如何统筹土地资源、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区位优势、技术优势等要素,切实加以有力的政策引导,综合推进基地建设、产业发展、产品研发、市场培育等各环节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1.做好规划布局,加快各地政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科学布局各地政府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合理规划各地政府农业用地,实现各县市生产要素合理优化配置,形成产业布局优化、生产企业集聚、土地利用节约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各地政府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调整,使特色农业产值超过各地政府农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2.做好基地建设,重点培育特色农业农民合作组织和产业化龙头企业
一是抓好原材料基地建设。针对各地政府特色农业自身发展基础差的特点,积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多成份、多行业、多层次的资源参与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采取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渠道增加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开发投入,引导生产要素向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中,避免利益冲突导致竞争优势分散。二是积极引导农民兴办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大力支持生产企业、政府农技人员和农村种养殖能人创办专业特色农产品种养殖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制合作等多种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原材料种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做到分工明确,合作有序,链条式发展。三是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各地政府特色农业产业链建设需求,努力构建龙头企业良性发展平台。
3.做好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提高各地政府特色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一是围绕市场研发产品。通过政府引导,积极组织企业家、种植户到特色农业发达地区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内外资金、技术、人才资源,提高当地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促进各地政府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按照市场需求,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合理高效规划项目、组织生产和开发市场前景好、消费需求潜力大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大力培育适宜本地种养殖、加工的农业优势产业,突出产品特色,实现以特取胜,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二是依托产业培育市场。
现代特色农业正是在传统的生产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地理条件、环境和特色农产品优势,按照高效、优质、环保等要求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业产业。的特色农业产业尽管起步晚,但由于历史形成的工业产业的落后,才使当地具有地理和环境的优势条件,无论发展特色农业的路劲怎么选择,环境保护首先是先决条件,优质的土壤、水源和空气才能保证农产品的环保质量,有质量才有市场竞争力,有市场竞争力才有产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才能使传统农业与现代生产技术的有机结合,形成高效现代农业。
参考文献
[1] 王宇光.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J]. 新. 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