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原理范文

时间:2023-12-05 18:0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能交通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能交通原理

篇1

【关键词】 呼叫中心 能力评价 多智能体 专家系统

一、引言

呼叫中心是一个企业解决客户问题的关键,其核心竞争力是员工队伍,队伍的能力过硬,才能够提供给客户优质的服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可是员工的能力与素质是参差不齐的,这让呼叫中心在管理自己的员工队伍与企业提高对外形象上面临着较多困难,怎样在招聘员工时对员工的能力进行全方位、高精确的评价,做到遴选上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对已入职的员工进行科学的评价也是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的关键环节。针对上面呼叫中心面临的两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智能体专家系统的员工能力评价方法。

二、多智能体专家系统研究概述

现代智能体的概念是有人工智能学科创始人之一的Minsky[1]提出的,它是能够通过感知器感知其所处的环境并通过反应器对环境产生作用的计算实体。由于多智能体的自主性、分布性、协调工作的特点,并且具有较强的自组织、自适应、学习推理能力,因此在求解问题时健壮、可靠,具有较高的求解效率。目前多多智能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智能体的理论、多智能体的体系结构、多智能体之间的协调和协作、多智能体的学习及系统应用。多智能体在员工能力评价方面的应用是一个新的应用领域。

专家系统是由美国的 Feigenbaum[2]教授首次提出的,它可以解决的问题包括解释、预测、诊断、设计、监视、控制等,专家系统对于员工能力的评价具有天然的适应性,因为评价本身就要用到大量的专家评价的知识和方法。

把多智能体专家系统作为一种评价方法引入到呼叫中心员工能力评价中, 既用到了主观评价的概念, 也涉及到了客观评价的知识,是一种主客观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三、呼叫中心员工能力评价基本理论

现阶段对于呼叫中心员工的能力评价分为两种,在员工入职前,对其能力的评估主要依据企业招聘人员的评价,主观性较强,在员工入职以后,对于员工的评价主要依据是客户的反馈,准确性不高并且评价指标较为单一。本文把对员工能力评价的基本流程进行科学的规划,为多智能体专家系统评价方法的执行打下基础。

3.1呼叫中心员工能力评价基本流程

对员工能力的评价一般包括三个主要过程:评价活动准备阶段;评价进行阶段;评价结束阶段。

3.2员工个人信息的获取与数据处理

对员工信息的收集一般包括三种方式,第一:问卷调查;第二:员工个人访谈;第三:员工工作记录。各种信息获取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它们有不同的适用情况,人们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应该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通过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可信度较高而且比较全面的信息。

通过各种信息获取方式采集来的员工的信息往往是杂乱无章的,需要经过选择、整理和加工,使它们成为便于利用的形式,这个过程就是数据信息的处理。具体处理过程包括信息的鉴别与筛选,信息的整理与序化,信息的加工。

3.3构建员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对一名员工评价涉及到其个人数据,数据具有不同的属性,只有将这些相应的属性转换成不同的指标,并且在这些指标的本质属性与表面特征之间建立一定的对应关系,分析人员才能够通过有效的评价方法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对于呼叫中心员工来说,具体的指标主要包括业务水平、工作效率、责任感、工作勤情、协调性、积极性、进取心、创意、团队精神、服从性等方面,其中每个单项可能包含二级指标或者三级指标。指标体系构建的完善与否是评价结果是否准确的关键。

四、多智能体专家系统员工能力评价流程

多智能体专家系统进行员工能力评价的流程和现实中的评价过程具有一致性,也包括评价准备、评价进行和评价结束三个基本的阶段,但是在处理的方法上有自己的方式。本节针对员工能力评价的一般流程,介绍多智能体专家系统进行价的具体流程与原理,主要涉及三个重要环节,员工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具体的评价方法的设计。

基于多智能体专家系统的员工数据收集

4.1基于多智能体专家系统的员工信息收集与整理

在专家系统的知识库中存储了数据收集与整理的相应规则,设计了针对数据的收集、预处理、标准化的智能体,每个智能体在专家系统的知识库中提取相应的规则,然后根据规则执行自己的功能,并更新知识库中的规则,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4.2基于多智能体专家系统的员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确定评价指标和指标权重确定两个部分,下面介绍本文的多智能体专家系统是如何完成这两个过程的。

(1) 评价指标确定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主要依赖于多智能体的指标提取功能。知识库中存储了一些常用的员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呼叫中心员工,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它们共同构成了本文的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指标智能体在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指标提炼,对比知识库中常用的指标体系,得出本文的指标体系,针对于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都有一个专门的指标智能体,它负责对相应指标下的数据进行量化与单项评价。

(2)指标权重确定

指标体系建立起来以后,接下来需要确定各个指标对应的权重,权重的确定依赖于专家的经验知识以及专家智能体的学习功能,学习算子采用的具体方法是基于广义最大熵原理[3]的遗传算法,针对每一个专家的经验知识得出一组相应的权重,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步,指标数据的整体标准化处理。各个评价指标对应的数据虽然已经量化处理过,但是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属性和数量级上的差异,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目的是消除各个变量之间量纲的影响。设这 n 位员工的原始数据为

第二步,权重确定的准则。各个指标权重的设定要考虑这样两个条件,第一个是权值的设定能够使员工的综合评价值携带足够多的信息,以使其评价值尽可能分散,也就需要G 的方差最大,也就是

第二个是最大化系统内所有随机变量的信息熵,保证选择的权值是不偏不倚的,其中系统的随机变量就是各个指标的权值,熵的衡量是基于各个指标可能权值的概率。

第三步,遗传算法求解权重。上面的问题是一个有约束非线性数学规划的问题,本文采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将其转化成无等式约束的问题再进行求解。

4.3基于多智能体专家系统的结果一致度评价方法

多智能体专家系统的知识库中存储了多个专家评价的经验知识,通过上一节的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每一个专家智能体中保存了一组指标的权重,专家智能体通过改组权重对每一位科研人员进行单独的评价,各个专家智能体的评价结果对于最终评价结果的影响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不同的专家智能体可能具有不同的权重。由于专家的经验知识是不同的导致每个智能体的评价结果各不相同,在这种多指标的评价过程中,各个专家的评价有各自的特点,很难说哪个专家的评价准确,哪个专家的评价不准确,本节提出了一种结果一致度组合评价方法,所谓的结果一致度,就是指某个专家智能体的评价结果与其他专家智能体的评价结果的相似程度,如果一个专家智能体的结果一致度比较高,说明它和其他智能体的评价结果比较接近,应该赋予该智能体较高的权重,反之则赋予该智能体较小的权重[4]。这和我们现实中的评价是一致的,虽然在现实中也存在着少数人正确的特殊情况,但是在特殊的专家群体中,专家们的观点一般并不会有太大的差距,因此在评价中,赋予结果一致度较低的智能体的权重较低是合理的。

下面介绍结果一致度的详细计算方法,假设有 n 个专家智能体的评价结果,设第 i个评价结果为Xi。将它与其他智能体的评价结果进行回归:

上式中 c 为常数项,a1,a2,…,an为回归系数。

回归拟合优度说明了其他智能体的评价结果对第 i个智能体的评价结果的解释程度,或者说是第 i个智能体的评价结果与其他所有评价结果的相似程度,这就是结果一致度。最后将结果一致度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组合后各个专家智能体的权重即

最终组合评价结果为

基于结果一致度的组合评价度量了某个智能体的评价结果对于其他的评价结果的相似度,比一般的基于平均原理的组合评价方法要科学。经过上面的三个过程,完成了多智能体专家系统的员工能力评价,从它们各自的原理可以看出,评价的每一个过程都是基于专家系统的知识与多智能体之间的协作,最终共同完成评价的目标。

4.4多智能体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多智能体专家系统包括三个主要的部分:专家知识库,评价部分,数据库。其结构图如图2所示。多智能体包括多种类型的智能体,包括数据收集智能体、数据预处理智能体、数据标准化智能体、指标智能体、专家智能体。

五、结论

传统的人力方式的员工能力评价存在种种弊端,比如主观性强,马太效应明显等缺点,本文所提出的多智能体专家系统的评价方式,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方法的自动评价方式,克服了人工评价的缺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参 考 文 献

[1]高太光, 陈培友. 基于粗糙集和群决策的高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模型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1, 21: 131-133.

[2]廖瑞辉, 陈星光. 智能交通系统研究现状与对策分析[J]. 综合报道, 2014, 1: 6-9.

篇2

关键字:戏剧教育;智障儿童;社交技能

戏剧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手段,在儿童的认知、社会性和情感等各个心理发展维度都能发挥其特有的价值,具有全方位的、多层次的、立体的教育价值。对于智障儿童来说,这样的教育模式寓教于乐,能够通过他们力所能及的舞台剧排练、表演增加他们的潜能开发,帮助他们认识到“人与人”的关系,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

如何提升智障儿童的社交技能是福利院克服院舍抚育弊端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于福利院的智障儿童来说,他们从小生活在福利院密闭的空间内,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几乎为零,缺乏对自我与他我的认知,对“人在情境中”的概念缺乏应有的了解。由于缺乏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他们不知道如何在他人面前表达自己,也不善于挖掘自己的潜能,因此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差。戏剧教育作为一种情境模拟式的教学方式,能够通过符合智障儿童认知水平的舞台剧设计,帮助他们在舞台剧排练的过程中感受到“人在关系中”,能够通过台词的提示等互相帮助的形式了解、练习与人交往的技巧。同时,通过这样的互动模式,帮助智障儿童互相交流经验和感受。这样的戏剧教育的过程,对于智障儿童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1、帮助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智障儿童多数存在语言障碍。通过戏剧教育,在舞台剧的排练过程中,轻松的环境能够放松孩子的心情,孩子和老师的鼓励以及肢体语言的配合孩子更能激发孩子说话的欲望,完成简单的表意语言;

2、帮助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智障儿童的认知水平普遍低下,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过程,儿童能够从他人那了解到自己,体会到自己的作用,增强自信心。同时,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会通过角色扮演的过程得到加强,能够有意识地区分角色和自我的关系。

3、帮助他们完成知识建构。智障儿童的知识储备往往比较少,他们的潜能极少得到开发。由于注意力不集中等缺点,他们对于新知识的学习难以产生兴趣。但是在戏剧排练的过程中,儿童会根据戏剧的需要,主动地学习自己不了解的知识,并且把这样一种经验纳入自己的知识范畴,潜移默化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4、帮助他们提高社交技能。智障儿童由于封闭式的管理,在社交方面存在着比较多的不足。以上语言能力、认知水平以及知识储备的增强都会促进他们社交技能的提升。在舞台剧排练的过程中,孩子们之间的冲突和配合会帮助孩子们认识到与他人交往的方式,从而帮助他们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本次戏剧教育本次戏剧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市儿童福利院的5名智障收养人员,他们的自我认知水平为中等偏下,认知水平比较低,社交能力严重缺乏,几乎没有离开过福利院,没有接受过常规教育,基本不识字。

此次戏剧教育主要通过以下三阶段进行开展:

1.社交技能前测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通过与老师沟通以及观察孩子们的上课情况,全方面了解孩子的社交技能水平。

2.戏剧剧情设计阶段:结合小组活动的主题确定舞台剧的核心,设计相应的情节。并根据孩子的特质,如有的孩子行动不便等,给他们设计相应的角色语言和动作。

3.戏剧排练和演出阶段:这一阶段是戏剧教育的核心。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孩子们在营造的虚拟情境中,通过角色的扮演以及创造性地发挥,在提升自信的基础上,发掘他人眼中的自己,学会如何通过协商和合作来完成戏剧的演出,增强社交技能。

结合这次戏剧教育的实践,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能够更好地发挥戏剧教育在智障儿童社交技能提升中的作用。

1.将戏剧教育融入、结合到日常的生活中,从智障孩子的生活中发掘戏剧原材料。尤其是从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障碍出发,在更广地范围内进行开展,并且根据课程内容设计逐层深入的戏剧内容。

2.在平常的生活中,多和这些智障儿童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能力水平。在设计戏剧教育的时候要结合儿童的实际情况,不盲目进行。

3.多运用创造性戏剧的形式,注重孩子们的自我创造能力,逐步淡化老师的作用,让孩子在创造中融合彼此的观点,也能在其中学会互相沟通、交流的技巧。

4.针对智障儿童的语言或身体障碍,简单的戏剧教育也要采取反复、多次的方式,这样他们才能在强化的作用下集中注意力,从中学到教师希望教授的东西。同时,适当的点拨也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金梅.戏剧能给儿童教育带来什么—透视西方儿童戏剧教育

[J].理论建设,2004(7~8).

[2]中国幼儿教师网-外国幼教.yejs.com.cn/HtmlLib/12286.htm

篇3

Abstract: The modern psychological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as the theory basis, adopting documentation, survey, teaching practice and logical reasoning, the paper studys the college sports teaching reform. With emphasis on students, teachers, materials and teaching content and assessment valu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modern college sports teaching reform issue.

关键词:体育教学;改革;多元智能理论

Key words: sports teaching;reform;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6-0270-01

0引言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1983年提出了全新的人类智能结构理论: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亦即存在多种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1]多元智能理论起初多运用于幼儿教教阶段,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也逐步走入中学、大学阶段。在学生大学阶段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加强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智力观和正确的评价观,并且对于优化现代教学观有重要的意义。

1多元智能理论释义

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于1983在其著作《智能的结构》(Frames of mind)中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即Multiple Intelligences。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就其结构而言可以概括为:

第一,言语――语言智能:指听、说、读和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之交流的能力。

第二,音乐――节奏智能: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

第三,逻辑――数理智能: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

第四,视觉――空间智能:指感受、辨别、记忆和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

第五,身体――动觉智能: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第六,自知――自省智能: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

第七,交往――交流智能: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

第八,自然观察智能:指个体辨别环境(不仅是自然环境,还包括人造环境)的特征并加以分类和利用的能力。

2多元智能理论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2.1 教师多元智能认为优秀的教师首先要能够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必须尽快的、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基本身体能力和学习兴趣,并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现实的教学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尽可能的解决遇到的问题。其次,教师要在学生与课程之间建立起一座坚实的桥梁,积极引导学生完成课程既定的要求与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从而能够自觉积极的进行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活动。

教师在实施多元智能的教育开发中,应该积极调整角色,转变传统的知识的灌输模式,多从引导者的角度出发实施教学活动。教师还应该不断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个人修为,达到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广博的知识引导学生。

2.2课程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断受到先天和后天的影响,学校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因此,学校在设置体育课程时,要在遵循体育教学原则和相关政策性文件的基础上,更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设置既能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能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课程。

从学生终身体育培养和学生兴趣爱好多元化的角度出发,体育课程中开设的项目一定要符合现代体育发展,一要全、二要有特色;既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一般需求,又能满足部分学生的特殊需求。

2.3评价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评价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智能,使学生认识自己智能的优劣,进而弥补自己的劣势。从现代体育教学的实际出发,体育学习评价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应坚持评价内容的多样化。不应该单从某一个体育项目的学习和练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第二,体育课程学习应该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第三,体育课程的多元职能评价更应该注重过程评价,注重学生自身的进步幅度与学习态度的变化情况。

体育课程评价只是教学中采用的一项教学手段,评价的核心目的在于督促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项目的练习,能够较为系统的掌握一到两项体育项目,为终身体育的形成做一些铺垫。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理性面对体育课程学习的终期评价。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地方电力系统 一线工作技术人员 职业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电力工作人员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地方电力系统如何立足于经济社会实际需要,培养更多实践动手能力强、理论知识扎实,能够适应电力新技术、新理论发展需要的一线工作技术人员,成为当前地方电力系统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本人作为长期在地方电力系统一线工作技术人员,对于电力技术发展给工作带来的影响深有感触,结合工作实践来谈谈地方电力系统一线工作技术人员职业能力再教育问题。

一、地方电力系统一线工作技术人员职业能力再教育的意义

(一)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在工业化程度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以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为主导,具有良好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电力作为特殊的产业,它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供应,更是社会经济众多组成部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部分。不可否认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使得电力成为人们的必需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值的体现首先是一种服务,它需要一大批优秀电力人才资源来保证这种特殊经济能够顺利通过市场而进入千家万户。

(二)适应电力系统一线工作技术人员能力提高的需要

电力供应作为一项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工种,它对实践操作人员的要求很高。除了能够掌握最基本的电力专业理论知识外,更要具备较好的实践操作技能。因此,随着新技术、新能源、新设备的大量出现,现有电力系统一线工作技术人员所具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远远落后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需要。开展电力系统一线工作技术人员职业能力再教育,无疑已经成为地方电力系统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

二、地方电力系统一线工作技术人员职业能力再教育的对策

人们的职业行为始终伴随着必要的价值追求,职业价值蕴涵着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认为,社会价值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前提,个人价值只有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才能得到体现。对于地方电力系统一线工作技术人员来讲,一方面由于受工作人员数量限制,个体承担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逐渐增大,另一方面面对新技术、新能源、新设备带来的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受自身理论和实践能力限制,无法顺利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自身思想和精神压力增大,出现职业价值观错位,对从事的电力供应保障工作失去工作信心和努力动力。加强职业能力再教育无疑是提升一线工作技术人员工作动力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提高地方电力系统一线工作技术人员地位和待遇

地方电力系统的日常运行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电力技术、资源、管理等方方面面。在这些因素中,一线工作技术人员作为直接服务地方电力保障的主要力量,在电力供应系统的日常维护、保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培训资金、人员编制以及一线工作特殊情况的限制,很多电力一线工作技术人员不能定期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的培训,使一线工作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动手能力较弱,是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目前,电力技术的发展面临着新形势的挑战,再加上工作任务比较繁重,要求电力系统必须正视一线工作技术人员队伍的现状,深刻认识一线工作技术人员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加大一线工作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扭转一线工作技术人员在电力维护与保障中疲于应付、技术方法落后的状况。同时,要顺应一线工作技术人员的价值取向,高度重视其情感因素,在管理中充分运用激励机制,调动一线工作技术人员积极投身电力维护、保养工作的热情,为其开展电力保障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二)提高地方电力系统一线工作技术人员职业道德修养

长期以来,地方电力系统对一线工作技术人员职业道德既缺乏规范性的要求,更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措施,侧重于重视一线工作技术人员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日常的思想教育力度不够。因此,必须对一线工作技术人员职业道德修养加以足够重视,要通过教育把职业道德规范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不断灌输到一线工作技术人员的头脑中,提高服务意识,使一线工作技术人员的职业行为和社会行为保持正向性,让一线工作技术人员在电力维护实践中能够有效实现自身价值,使他们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尊重,并从中深刻体会职业劳动的意义和乐趣。

(三)提高地方电力系统一线工作技术人员的理论素质

地方电力系统一线工作人员职业能力再教育是指对具备从事电力工作资格的技术人员,进行理论教育和实践培训,主要对电力知识的更新、补充和操作技能的提高。这种教育具有终身性、高层次的、追加型的特点。但是对一线工作技术人员的进修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因此这种进修机会比较少。同时,长期以来重专业技能轻文化知识,致使一线工作技术人员理论素质相对偏低,对电力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知之甚少。因此,在电力发展新形势下,地方电力系统应该出台鼓励政策,大力资助一线工作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通过继续教育途径,强化职业道德,培训电力新技能,开阔电力知识视野,增强今后工作中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万鑫.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及发展[ J].电子世界,2012(3).

[2]毛军.关于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探讨[J]. 电源技术应用,2013(2).

[3]陈堂,赵祖康,陈兴英等.配电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J].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23).

篇5

能源动力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行业,是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主战场。该行业涵盖学科多,支撑面广,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针对行业特点,以激发学生学习与创新热情为出发点,创新性地提出了“熔炼互激”的教育理念,并建立了协同多元教育资源培养能源动力类“国际化、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三五三”教育体系,培养视野开阔、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行业急需人才。成果实施4年以来,学生培养质量整体显著提升,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受到用人单位高度评价,成果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辐射到浙江大学、吉林大学等国内10所知名高校和2家知名企业,辐射作用显著。

针对“传统”专业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创新能力不足、专业认知不清晰等问题,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与创新实践热情?新形势下,如何配置和融合多方位教育资源,培养行业所需要的国际化、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天津大学以激发学生学习与创新热情为出发点,提出“熔炼互激”的教育理念,并建立了协同多元教育资源培养能源动力类“国际化、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三五三”教育体系,培养视野开阔、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行业急需人才。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实施“熔炼互激”理念,激发师生热情

在课程、实习和实践教育环节,组建由国内外教授、讲师、研究生、学生和工程师等多层次人员构成的多元互动式教育场景(称为“熔炉”)。例如在“传热学”课程教学中,以“竞标团队”形式建立由海内外教授、讲师、研究生、本科生和工程师构成的多元化课程团队。在实践教学中,如学生车队,以“虚拟公司”和“项目小组”等形式构建跨专业、跨年级学生组成的多元化项目团队。通过多形式、多阶段的考核评估以及营造群体竞争氛围等措施,推动师生共同面对实际问题的挑战,频繁地交流、讨论、咨询、汇报、评价,即“熔炼”作用;全体参与者相互学习、撞击、锤炼与激励,最大限度地获得教育和成长,达到“互激”状态。

构建“三五三”教育体系,支撑培养目标

学科教育委员会协调国家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科研资源、内燃机和地热产学研联盟的产业资源和内燃动力引智基地的国际资源,组织为三大教育资源。构建项目制课程、科研实习、企业实习、国际视野拓展、群体创新实践等五大教育板块(图1),协力培养“国际视野、高素质、创新”等三大能力素质。构建成三大资源和五大教育板块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的“三五三”教育体系。重点实施项目制课程、群体创新实践和国际视野拓展等改革,推动三大教育资源汇集于五大教育板块,为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多方位、多层次支撑。建立课程改革、教育质量反馈等21项制度以及学生实践教学管理信息平台,从人员落实、资源到位、过程规范、效果评价等角度,保障教育体系的可持续运行和不断完善。

修订培养方案,实施5项教改计划

项目制课程改革计划:分批次选择专业课,改革教学大纲。以3种典型的项目实施模式,开展基础课程改革(见表1)。以项目为牵引,建立不同规模的项目团队,采取个人和团队表现相结合以及分阶段、多形式的考核方式,强化“学以致用,创新实践,沟通协作”意识。

表1 项目制课程改革方案

群体创新实践计划:给一年级新生宿舍发放内燃机,举办以宿舍为单位的拆装竞赛。组织二至四年级学生建立方程式车队,按照虚拟设计公司运行,参加全国比赛。个人和团队表现计入实践学分。

国际视野拓展计划:聘请20多位海外学者,建立5个国际化教学团队,建设专业课,开设13门选修课和讲座。暑期邀请海外教授,面向全国大学生举办暑期国际学校。选拔优秀学生赴海外游学。

科研实习计划:组织重点实验室每年招聘30-40名三年级本科生,加入课题组进行科研实习,实习评价作为保研和考研面试参考。

企业实习计划:建立8个国内企业实习基地和3个海外企业实习基地,组织二、三、四年级本科生以多种形式参加企业实习。

建立组织管理机制,保障可持续运行

组建教育委员会及6个工作组,制定21项管理制度,落实学分认定、人员到位、资源配置、过程规范、效果评价。通过在校生、教师、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等四层次反馈,实现全过程监督和反馈,确保教育体系的稳定运行和不断完善。

成果的创新点

提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热情的“熔炼互激”教育理念

传统教育一般为“老师教,学生学”的“二元主从式结构”,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兴趣不浓,热情不高。“熔炼互激”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场景和教育模式,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变为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和贡献者。以技术竞标团队、虚拟设计公司和项目小组为主要形式的多元化熔炉,拉近了职业场景。一大批学生在履行“总经理”“总工程师”和“项目经理”等岗位职责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和自豪感,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和创新的热情。在“熔炉”中,教师的作用更多表现为营造“熔炼互激”的氛围,教师和工程师参与的热情也得到激发,维持了“熔炼”的“热度”,确保了“熔炼”的可持续性。

提出了协同多元化教育资源培养“国际化、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三五三体系”

成果突破了传统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体系范畴,将学科牵头的内燃机和地热产学研战略联盟、内燃动力111 引智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三大资源有效纳入本专业的教育体系。设置项目制课程、科研实习、产业实习、国际视野拓展、群体创新实践等五大教育板块。在每个板块的教育“熔炉”中,汇集相应的教育资源,实现资源的协同。在教育委员会的组织下,实施五项教育改革计划,协力培养“国际视野”“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等三大能力要素。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学生受益显著,综合素质整体提升明显

本专业四届12个班级400余名学生培养质量整体显著提升。50%进入国内一流大学深造,10%直接被世界一流大学录取深造,30%-40%被国内外龙头企业和院所录用。100余人获得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挑战杯”等奖励。6名同学以第一作者发表国际一、二区期刊论文6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达4以上。

对参加传热学课程的130余名在校生和30余名毕业生抽样调查表明,90%以上的同学感受到该课程明显促进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98%以上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演讲、沟通、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部分同学还提到这将是自己大学生活“永生难忘的记忆”。

天津大学北洋动力FSAE方程式赛车队参加了4届赛车比赛,成员来自能源与动力工程、自动化、工程管理等30余个专业600余人。车队以虚拟公司方式运作,获得2010年度最佳组织奖,2013年度设计、营销、加速等成绩排名进入前10%。

全国20余所高校的1000余名学生参加了天津大学举办的4期暑期国际学校,拓展了国际视野。

毕业生受到行业用人单位高度认可

2013年12月,对一汽、上汽、长安、长城、广汽、潍柴、玉柴、联电、德尔福、中科院广州能源所等21家国内外大型企事业单位进行了本专业毕业生13项能力素质指标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基础知识的掌握、创新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团队领导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及对事业/公司的忠诚度等13个方面均表现优异。应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渴求,供需比连续四年超过1∶6。

成果示范效果显著,受到知名高校的认可和使用

浙江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吉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10所高校,借鉴和运用本成果的培养模式和教育理念,改革成效显著,受益学生达3100余人,其中300余人次在“挑战杯”“节能减排”“FSC”等各类比赛中获奖。

参与企业多方面受益

天津松正公司和JohnDeere公司全程参与了“传热学”课程改革,参与的工程师深受教育和启发。学生项目给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基础数据和设计方案,为公司工程机械和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的工程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篇6

【关键词】智能交通技术;现状;运用

1.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现状

1.1我国智能交通的发展前景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目前我国涉及到智能交通的企业已经多达2000家,这些企业主要是提供道路监控、收费站收费设备的生产制造企业和从事卫星定位、地理信息采集的信息服务企业。近年来车载播放器、导航仪等电子产品的日益普及表明汽车电子产品已经成为智能交通的一个重要部分,并不断地推进着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涉及到不同类型的企业,这些企业中既有提供信息服务的电信服务商也有提供传感器、电子产品的硬件制造商,如今我国大力推动智能交通的发展,尤其相关的上下游企业也必将不断发展壮大,反过来这些企业的壮大也会推进智能交通的发展,进而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环境。

1.2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

(1)信息共享性差和“应用孤岛”现象抑制智能交通的发展。在我国智能交通的主要是由交通运输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多个部门联合推动的,然而由于各部门是根据自身的业务需求进行推进的,各自有各自的系统,这也就导致了我国的智能交通系统存在着多系统并存、信息共享性差以及重复建设等问题,这不仅使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缺乏一个统一的构建同时也抑制了智能交通的发展。此外“应用孤岛”也是制约我国智能交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的“应用孤岛”就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一些新的智能交通技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有很高的普及率,但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却得不到有效的推广,这就导致了智能系统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联动机制。

(2)对于些重要的技术指标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加大了技术的推广,不利于智能交通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在缺乏标准的情况下,不同区域一般会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构建自己的智能交通系统,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智能交通系统存在兼容性差、信息共享性差等问题,系统之间不能形成有效的配合和衔接。比如我国公路收费系统,各省份或地区都有自己的系统,这就对以后公路收费联网造成了困难。

(3)智能交通技术创新能力差,核心技术只给能力差,对国外技术依赖较高。一些智能交通设备成本高、稳定性差,严重制约着智能交通烦人推广与应用。

(4)在智能交通设备市场中,国产品牌的占有率很低,主要的市场份额仍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并且有扩大的趋势,国内智能交通设备企业的发展环境不容乐观。

(5)国内的智能交通研究水平低,研究体系不完善,研究机构处于无序竞争的状态,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着智能交通运输行业的健康发展。

2.基于车联网技术的智能交通技术分析

2.1系统工作原理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交通系统包括系统数据采集和移动互联网终端信号处理两部分,其中数据采集部分包括交通灯控制模块,GPS导航模块,无线测距模块,实现对相关信息的采集,然后通过信号无线传输模块将信息集成到移动互联网终端控制器作相应处理,最后将信息以交通灯显示警报模块,行车轨道记录引导模块和安全车距警报模块等具体形式展现给行车人员,以达到信息实时动态传输,高效率交通运行的目的。

2.2具体实施方案

(1)交通信号监控模块。现有的城市路通管理系统一般利用监控器实时监控各道路车流量,通过人工实时干预以实现对交通的的引导,但是在天气条件不理想情况下,得到的视频图像效果得不到保证,极大影响调控效果,而且这种实施方案使得车主处于被动干预的处境,不利于动态灵活处理。针对以上情况,本系统交通灯控制模块分为交通控制模块和交通信号无线传输模块,交通控制模块控制交通灯的显示转换并且将交通灯信号实时传输给交通信号无线传输模块,将交通信号实时发送给移动互联网终端控制器,当行驶车辆进入交通路口设定范围时,终端显示器将显示离前方交通灯距离,并且告知当前交通灯信号状态,当监测到车速过大或者行驶车辆处于闯红灯临界时段时,终端警报器被激活,提醒驾驶人员注意控制车速,以防触犯交通规则引起交通事故。

(2)行车导航模块。GPS系统利用24颗轨道卫星通过测量到达信号时间来计算用户端位置,同时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匹配将用户地理位置在地图上实时显示出来。该系统可实现对车辆的动态监测,轨迹记录,以及交通管理等功能,因此广泛应用于行车导航,物流管理,车辆防盗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GPS通过和车载GPRS系统进行信息的交互,包括ARM嵌入式系统,GPS卫星接收模块,GPRS无线通信模块以及其他扩展子卡。GPRS无线链路基于移动公司的GPRS移动通信公众网,包括MSC基站控制器,SGSN业务支撑节点,GGSN网关支撑节点。监控中心包括网关和信息服务器,车载卫星定位系统的数据流程,首先由车载系统设备上的GPS卫星接收模块采集GPS卫星数据,经过数据处理得到车辆的地理坐标信息,该信息通过车载系统的处理之后,由GPRS无线通信模块发送到GPRS无线通信网上。GPRS网络根据相应的协议在车载系统和接互联网基站的监控中心之间建立一条支持TCP/IP的数据通道。监控中心把通过这条数据通道传送来的车辆位置数据通过数据库和WebGIS技术显示在电子地图上,最终达到导航的目的。

(3)车距测量模块。本系统所采用测距方式为非成像激光测距,激光测距仪是一种光子雷达系统,通过测量向目标发射激光的传播时间来确定与目标物体的距离。该系统运行原理是向目标车辆发射激光速,激光束传播时遇到目标车辆发生反射,激光束返回发射端,控制中心计算发射时到反射光回收到接收端的时间,测算出目标车辆距离。

3.智能交通在道路桥梁施工中的应用

尽管我国智能交通起步比较晚,但是,它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有数十年的发展历史,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在技术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为了科学、有效地解决我国道路桥梁施工中的相关问题,需要一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作支持,尽可能地将智能交通系统运用到道路桥梁施工中,不断完善智能交通中与道路桥梁施工相关的系统。

3.1监控系统

在道路桥梁施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人员管理问题、材料管理问题、安全管理问题等。因此,使用监控系统可以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监督施工人员的工作情况,从而督促他们的工作;监控施工材料,可以有效避免建筑材料丢失的情况,一旦发现有不好的情况发生,就可以快速与管理人员建立通讯联系,并制止不良情况出现;对于一些难于发现的或不经常关注的施工部分,可以从整体性监控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全面的掌控,从而避免一些突况发生,保障道路桥梁施工的安全性,维护施工的正常进行,改善施工的运行状态。

3.2道路桥梁管理信息系统

道路桥梁施工离不开信息的收集、管理和分析,而道路桥梁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城市道路桥梁管养一体化的目标。它通过建设桥梁信息数据库和信息服务平台,收集建筑桥梁施工中的相关信息,并准确、客观地分析施工中收集到的数据,从而使道路桥梁设施管理更具科学性和专业性,为道路桥梁施工设计提供更加准确的参考意见。录入建筑桥梁施工信息,可以为道路桥梁的问题治理、安全管理作出突出的贡献。

3.3紧急救援系统

紧急救援系统是道路桥梁施工中不可缺少的系统之一,它是以救援机构和相关设施为基础,同时与监控系统相结合而形成的服务系统。在道路桥梁施工中,难免会发生一些突发事故,当一些事故发生或对人员造成损害时,可以通过紧急救援系统为使用者提供车辆故障现场紧急处置、现场救护、排除事故车辆等服务。它是通过电话通信、互联网通信、交通网络形成一个紧密的连接网,从而协助救援机构展开援助工作,为道路桥梁施工安全提供保障。

结束语

虽然我国智能交通业起步晚,发展时间段,但是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创造了安全、高效、畅通、绿色的道路交通环境。所以,要不断加强智能交通技术的运用,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从而促进我国交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雨波,庞冰.智能交通系统应用探究[J].科技风,2014,16:67.

篇7

关键词:云计算;交通运输;智能化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汽车数量的急剧增长,道路里程的增加速度和汽车数量的增长速度严重失衡,交通问题日益严峻。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ITS)作为电子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融合的产物,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改善行车安全性、提高车辆运行效率的最佳途径之一。智能交通系统(ITS)是交通行业发展的新趋势,而实时交通信息处理是智能交通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如何对海量的交通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挖掘和利用,将是智能交通信息服务的关键问题。“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对推动交通运输智能化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云计算概念及原理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基于互联网的计算形态,体现了一种全新概念的信息服务模式。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提供按需服务。云计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从而充分发挥现代高速信息网络和强大的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它的的核心技术包括:编程模型、海量数据分布存储技术,海量数据管理技术、虚拟化技术和云计算平台管理技术。

二、交通运输智能化

交通运输智能化就是智能交通系统(ITS)在日常交通运输中的运用。中国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研究报告中对ITS做出了如下定义:在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港口、机场和通信)之上,将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传感技术和系统融合技术有效地集成并应用于地面运输系统,从而建立起大范围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系统。研究ITS的目的就在于将先进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与传统的交通运输技术相融合,通过对交通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实现人、车、路之间的信息共享、协同合作,减少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降低交通能源消耗和交通污染,建立起一个现代综合高效的交通物流服务系统。ITS强调的是运输设备的系统性、信息交流的交互性、以及服务的广泛性。交通信息服务是ITS平台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都会级城市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的基础建设已初步形成,但普遍面临着如何整合利用海量交通信息服务于交通管理和出行的问题。

三、云计算对交通智能化的推动

智能交通系统平台应用,主要用于承载交通运行指挥系统、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道路交通综合调控系统、交通运输管理系统、交通综合检测系统、交通管理与应急仿真决策支持系统等六大系统所用的数据。其所用数据涉及交通运输各个领域,极为庞大、繁杂,处理非常困难。云计算技术以其自动化IT资源调度和快速部署以及优异的扩展性等优势,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

通过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可充分承载交通业务数据,将各种服务、能力等信息作为一种资源池通过结构化的优化,实现交通数据共享交换,并满通业务支撑、决策支持需求,从根本上解决交通信息数据统一存储、共享和业务支撑的难题,形成交通信息决策支持体系。

篇8

【关键词】汽车 电子控制 智能交通

近年来,汽车的拥有量越来越高,道路的拥挤状况也日渐严重,与此同时,电子技术与科技的发展使得汽车的使用在电子控制的基础上获得更加经济学、动力性、环保性的效果。同时,电子技术在城市交通管理上的应用也使得交通秩序得以改善,提高了交通安全性。汽车的电子控制与智能交通相互结合,二者互动与交流,保证了道路与车辆协调性,使得道路通行效率更高效。

1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

1.1 动力传动系统的电子控制

动力传动系统主要是汽车动力的来源,由发动机和变速箱两部分组成。其中发动机电子控制功能主要是控制发动机缸内的点火时间与空燃比例,此外控制着部分辅助功能,如怠速与极限转速、发动机启停、向电瓶充电等。变速箱电子控制的形成主要体现在手动变速箱向自动变速箱的演变上。自动变速箱的工作原理主要依靠传感器向ECU传递车速与节气门信息等,同时将这些工况信息转化成电子信息输入到ECU中,ECU根据传感器的信息进行换挡时机判断,向执行元件输出信号控制液压系统,完成换挡动作。动力传动电子控制主要依赖电子控制单元ECU进行控制,随着电子化技术的进步和发展,ECU控制逐渐由单独控制向集中控制发展。ECU的集中控制使得发动机和变速箱控制功能达到了匹配与协调,从而降低了传感器的使用频率,减少了换挡的动力损耗。通常情况下,发动机与变速箱采用同一个ECU可以使换挡过程更加协调与平顺,不仅可以节省成本,还能有效降低废弃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

1.2 车身系统的电子控制

车身系统的电子控制主要分为被动安全系统与日常功能两方面。被动安全系统主要有安全气囊、防盗系统等,日常功能主要包括车灯控制、空调控制、车门锁控制、雨刷控制等。安全气囊电子控制的原理主要是传感器接收碰撞强度,然后传给ECU,当ECU判断出的碰撞强度达到可开启气囊的时候便会发出点火信息,以使得点火器产生气体向安全气囊充电来迅速膨胀,保障驾乘人员的安全。其他日常用功能电子控制原理与安全气囊相似,以自动空调为例,ECU会根据车内温度、车外温度以及发动机温度等信息计算出车内最适宜的温度所吹入的空气量,然后控制空气入口等来使室内温度达到适宜人体的温度,然后在行车电脑屏上显示空调结果,以便使得车内乘客进行调节。

1.3 底盘系统的电子控制

底盘的电子控制主要在于悬挂的电子控制、ESP、ABS、ASR等主动防护系统、电子转向助力、定速巡航等电子控制。其中悬挂电子控制主要是根据路况来调整悬架的高度,使得悬挂能够摆脱舒适性与操控性的矛盾点,使其能根据不同路况相互适应。ESP是ABS和ASR的延伸,ESP系统中包含ABS和ASR,主要根据传感器传来的车辆速度、转向等信息,从而在转向过度的情况下向ESP和ASR发出纠正偏离指令,使得车辆得以维持稳定。电子转向助力控制主要是根据车辆的车速、转矩、转向等来控制施加在方向盘上的力,使驾驶者在不同的环境下获得使用方向盘最佳力。定速巡航控制主要是让车辆自身处于一个固定的速度之下,驾驶员无需踩油门,适用于高速公路行驶的情况下。

2 汽车电子控制与城市智能交通的结合

2.1 汽车联网系统

汽车联网系统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汽车自身的系统与道路相关电子系统进行联网,从而保证汽车驾驶途中能够获取到各方面的交通信息,如ETC的使用便可以保证汽车在经过收费站的时候不用停车便可缴费,从而提高同行效率,停车场管理系统可以在车辆进场的时候自动扫描车牌进行识别,出场的时候通过手机端等软件进行自助缴费,减少排队等待时间。同时通过GPS系统将车辆定位功能与道路交通状况信息进行匹配,通过车载网络设备提前获取道路拥堵数据,便于驾驶证提前选择路径,避开拥堵路段。

2.2 交通服务系统

交通服务系统常见的便是借助无线电设备,例如广播使得控制中心与车辆直接形成互动交互,将交通信息(包括交通事故描述、拥堵地点、方向、持续时间以及绕行建议等)、天气情况等传递给驾驶者,以避免交通堵塞。如今在各大城市都有自己的交通广播台,借助频道来与驾驶者进行互动,驾驶者可以将自己所知的路况信息通过电话告知电台以分享给其他人,电台也借助此平台将交通控制中心的路况信息告知给驾驶者,在此过程中,控制中心对于各路口的监控视频与红外检测器也能方便管理交叉路口的车辆通行情况,以维持通行秩序。在交通要道处放置交通流预测与实时流量监控板,以不同的颜色标注当前路段的交通情况,如绿色代表畅通,黄色代表缓行,而红色代表拥堵,以提醒驾驶者。

2.3 辅助驾驶系统

从上世纪70年代起,英、美、德等发达国家便开始进入自动驾驶时代,截止目前,自动驾驶系统尚未完成,但众多辅助驾驶系统技术得到了V泛的应用。众多辅助驾驶系统如停车辅助、自动泊车、限速信息、车道偏离预警、夜视辅助系统等。这些系统大多还是出现在较为高级的车上,如奔驰的S轿车、宝马的7系列等。自动泊车主要通过摄像机、红外、雷达等判断车身与路边的距离,从而进行停车动作,主动巡航和自动刹车功能主要是通过雷达来探测与前面车辆的距离,当距离过近的时候便报警并采取制动动作来保证安全。车道保持与视觉辅助系统同样也是依靠摄像机等读取工具来获得外界信息,如限速、车辆位置信息,从而帮助驾驶者能够轻松驾驶。

3 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电子科技的进步,汽车的电子控制使得汽车操控与驾驶变得更加先进与科技化,同时交通的管理也逐渐呈现出智能化的表现,汽车电子控制与智能交通的结合便使得道路通行效率更高,汽车的驾驶也越来越便捷,汽车行驶变得更加环保与经济。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主要应用在车辆动力传动系统、车身系统与底盘系统上。其主要原理是通过ECU对传感器的信息进行判断,进而向执行元件发出模拟人的动作进行操控,在此基础上,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也往往应用在与智能交通之间的结合,如汽车联网系统使道路上的汽车流量数据得以监控,交通服务系统可以使驾驶者能够与管理中心得以互动,辅助驾驶系统能够根据路况模拟驾驶者对车辆进行控制,从而避免驾驶者的驾驶失误带来的交通事故,为道路交通的通行和安全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杜晓辉.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导报,2013(08):36-37.

[2]陆化普.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4(03):6-18.

[3]胡雪芳.汽车电子控制与城市智能交通问题研究[J].设计与应用,2013(03):283-284.

篇9

关键词: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智能交通;ITS

1 RFID的工作频率

2 RFID工作原理

2.1 基本原理

应答器存放数据信息,当应答器靠近阅读器(需要供电才能工作),阅读器可以识别到应答器后,阅读器开始为应答器提供能量和时序,使应答器进行工作,从而实现应答器和阅读器之间的数据交换。同时阅读器提供通信接口接入输入输出设备,使用户能够通过输入输出设备对应答器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

2.2 电感耦合方式RFID

L1、C1、L2、C2均工作在射频源V的谐振频率。阅读器L2的磁场变化产生电压整流后供阅读器使用。应答器向阅读器的数据传输采用内部的二进制数据编码信号控制开关S,使得负载电阻R2被接通或者断开,通过耦合使L1产生变化的电压,经调制、解码即可进行传输。应答器向阅读器的数据传输是通过数字调制的方式实现的,多采用ASK(幅频监控)的方式。

2.3 反向散射耦合方式RFID

声表面波(Surface Acoustic Wave,SAW)器件是以压电效应和表面弹性相关的低速传播的声波为依据的。

换能器的作用是将电信号转换为声波,它利用压电衬底在电场作用下的膨胀和收缩效应。指状电极上的电位差形成电场,射频信号引起压电衬底的振动,从而沿其表面产生声波,经反射返回换能器再转换成射频脉冲的序列的电信号,经偶极子天线回传至阅读器。声表面波RFID系统的作用距离主要取决于阅读器所能允许的发射功率,在2.45GHz下,作用距离可达1-2m。

声表面波应答器以压电效应和避免弹性相关的低速传播的声波为依据,加以体积小、重量轻、工作频率高、相对带宽较高,并且可采用与集成电路芯片工艺相同的平面加工工艺,制造简单,工艺的一致性好,灵活性高。

[参考文献]

篇10

智能交通系统(ITS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是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挤以及车辆驾驶安全的问题而出现的。智能交通系统主要是基于车辆无线通信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形成的,本文主要介绍了它们工作原理以及两者在交通系统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智能交通系统 无线通信技术 应用

1 车辆无线通信技术及其应用

1.1 车辆无线通信技术

车辆无线通信技术在短距离(100米以内)和方向性传输方面有效,经由激光和毫米波信道双向或者单向的传输数据,它们还可以进行不停的转换,每帧周期为25ms一帧中有25个间隙。车辆无线通信传输的实时信息包括:旅游信息(交通拥堵、道路信息、交通法规等);车辆管理与监控;驾驶员的信息(驾驶员身份信息、特种车队信息、车辆运输货物信息等);车辆安全信息(车辆状况、车辆位置、车辆行驶速度等)。车辆安全信息主要用于保证车辆安全,能够避免如追尾、碰撞等交通事故,这项功能也是车辆无线通信的最主要的功能。

车辆无线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两种结构即路―车通信系统和车―车通信系统。如图1图2所示。在路―车系统中主要有辅助驾驶的信息包括交叉路口的车辆信息,道路警示信息。但是车辆在制定位置、速度警示车辆间不能相互通信,他们需要借助路边的基站设施,才能完成。车―车通信系统中车联合车辆之间就可以相互传输信息,这种情况下车辆自身必须拥有移动技术设备,才能够自动检测出通信范围的车辆的各类信息。不依赖与路面基础设备的车―车通信系统有更强的适应性。

1.2 车辆无线通信技术具体应用(智能公路和智能车辆)

在美国有一项智能化公路项目,运输管理部分在在公路上安装传感器、摄像头设备采集公路信息,再将这些信息进行实时,进而解决道路交通拥挤问题、实行智能收费以及车辆监控警示。车辆自身也载有高性能的处理器以及传感器,具有信息采集和处理计算信息功能,车辆不仅能接收到公路信息还能接收附近车辆发出的信息。这就是将公路与汽车纳入了一个电信网中,每台车辆就像是移动电话,从而实现了车辆与公路的通信以及车―车信息交换。

2 移动通信技术及应应用

2.1 移动通信技术

如今广泛运用于交通智能系统中的无线通信技术分别是第三代无线通信以及第四代无线通信技术。

在第三代无线移动通信工作原理中有三种通信区域分别是微微蜂窝区、微蜂窝区以及宏蜂窝区。微微蜂窝区能够实现局域网(社区、校区、办公楼)的通信;微蜂窝区则能实现城市与郊区范围内的通信;宏蜂窝区能够实现城市之间的漫游通信。运用第三代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建立的智能交通系统能够提高交通安全性和加强车辆管理。因为第三代无线移动通信采用异步转换技术,传播速率可达2―156mb/S,依靠卫星和地面网络实现全球漫游,通信信息甚至覆盖了水、陆、空运输各部门。

LET即第四代无线通信技术,第四代通信技术在数据传输方面有更良好的性能,因此运用于交通智能系统中能够进行数据较大的路况视频、图片传送,并且具有传输速度快,信息损坏可能性低等特点。第四代无线通信技术在定位车辆、收集交通路况信息方面精确度很高,因此用于导航和道路最优化选择等辅助车辆驾驶作用十分明显。

2.2 移动通信技术应用

(1)车辆调度管理。3G(GPS GSM GIS)系统是一套科学有效的24小时移动车辆管理调度系统。它是利用GPS精确的定位系统和电信行业的移动通讯网络对车辆进行实时监控。3G网络技术能为车辆调度管理提供技术。通过3G技术的使用可以更加合理安排城市公交路线,并且能够定位故障车辆,及时调整公交运行状况。公交系统特有的电子播报语音以及沿途站点提示都是基于3G技术形成的。另外电子站牌能通过无线数据接收到公交车的位置和到站时间,为乘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出租车行业的汽车调度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基于3G系统的出租车叫车业务主要是乘客拨打出租车调度中心电话,调度中心再根据乘客信息搜寻最近的空车。叫车业务能够节约乘客等车时间,能减少出租车在街上游荡对空气造成污染还能减少空车率,提高了经济效益等。不仅如此,车辆调度系统还能保护乘客以及驾驶人的安全以及防止车辆丢失等功能。

(2)汽车导航技术。汽车导航是智能交通系统中使用最广泛技术,它的使用给汽车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汽车导航系统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和车辆导航系统两个部分。

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由用户接收设备、地面监控装置以及空间卫星组成。通过卫星无线通信探测道路情况,地面监控装置将监测到的信息发送到卫星上,之后卫星再将这些数据信息发射回地面。车辆导航系统中有接收装置,通过接收卫星传送的数据确定车辆的位置,汽车导航系统会将获得的定位信息作为出发点,在用户通过文字或者语音输入目的地信息之后,导航系统会自动读取存储在光盘中的电子地图,然后自动计算出路线。用户还能指定行在驶途中想要经过的地点或者道路,接着车辆导航显示设备中就会出现线路指导信息。在行驶的过程中,如果车辆偏离了提示路线,导航系统还能重新根车身位置和目的地的信息重新计算出路线。在导航系统显示器上还会显示根据卫星定位出的汽车维修点、高速路服务区以及加油站站点等重要信息。

3 结语

无线通信技术和车辆无线通信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的使用在发达国家已经较为成熟,发达国家智能交通系统推广和使用不仅在交通安全和车辆管制方面起到作用,还能有效缓解交通污染以及资源消耗的问题,并且在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提升国家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毕然,党梅梅.智能交通系统标准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电信网技术,2012(04).

[2]徐琳,曲仕茹.基于数据流挖掘的交通流状态辨识方法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