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辐射与防护范文

时间:2023-12-05 18:05: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离辐射与防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离辐射与防护

篇1

关键词:网络课程 电离辐射剂量与防护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c)-0192-02

《电离辐射剂量与防护》是核工程与核技术、核技术专业四年制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其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辐射剂量与防护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知识,辐射剂量测量、估算以及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为学习其他各门专业课与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该课程内容比较抽象、深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感觉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成了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针对核类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任务,结合专业特点,在《电离辐射剂量与防护》网络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1 网络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发展最迅速、传播空间最大的新型教育方式。如英国的开放大学网络课程、美国的开放网络课程都是其中发展成功的例子。目前,90%以上的美国高校开设了网络课程[1],其中以麻省理工学院的最为成功。2003年,为实现优秀教育教学资料的全国共享,中国教育部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项目,形成了国家、省、学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基于网络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2]。国内各大高校也纷纷着手构建网络课程,探究网络教学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了资源共享。

2 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文以《电离辐射剂量与防护》课程为核心,在南华大学数字化教学中心实现了该课程的网络课程建设。通过完整的系统的导航功能,实现了对知识的快速查找和简单定位,同时也发现了当代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概念混淆

网络课程与课件的设计方式不同,网络课程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基点展开设计的,而网络课件则是以教育教学为出发点,将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的重点罗列。虽然两者在改变学生认知结构的总目标上是一致的,但课件只是以软件的方式实现教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缺少完整课程的许多内容,是不完全的。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有许多学校将课程的部分章节和某些知识点的材料组织起来,通过简单的罗列来作为一门网络课程,造成两种概念的混淆[3]。

2.2 重内容,轻环境

在当代网络课程的教学中,片面的强调知识的传授,仅以简单展示的书本教学材料或教师讲稿为主要教学方式,内容空洞,结构单一,仅包含了部分课程的少量内容,缺乏系统的整体的规划。在学习环境的设计上,缺少真实性,简单的填鸭式的授课方式,使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老师所教授的教学内容,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没有得到提升。

2.3 缺乏系统的教学设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开展的引导者。为促进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老师的精心指导和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在实际的网络教学的组织设计中,老师应考虑到的教学环节应包括:实时讲座,在线答疑,讨论交流,作业的布置及讲评,以及学生与老师间协作式、探索式的学习。但当代的许多网络课程缺乏系统的、完备的教学流程,课程的设计与教学活动的展开也缺乏多样性。

2.4 重视建设,忽略应用

由于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和网络自主学习的兴起,国家各级教育机构和学校都意识到了网络课程建设的重要性。网络课程的建设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各大院校和各类机构提供的数量庞大的种类齐全,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功能强大、技术先进的网络课程构成了现代网络教育中较为完整的网上教学系统。许多学校的网络课程前期投入大,成本高,制作完成后,没有得到应有的维护和及时的更新,实际教学的老师也没有充分的将网络课程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使得网络课程的存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4]。

3 加强和改进网络课程建设的对策

3.1 避免把网络课程建成网络课件

由于网络课程和网络课件的概念的混淆不清,导致部分人将其界定为同一个概念,这也导致了许多人在设计网络课程时将其理解为简单的静态的窗口式的罗列知识点,或者是书本的普通电子化播放。课件是用于教学活动的计算机软件,而网络课程是应用在网络环境中的课件。前者包含了进行教育活动的程序、软件开发和维护的相关材料及师生使用网络程序学习的课本和练习册等。而后者则主要是对相关课程通过网络的展示教学内容和展开响应教学活动的综合。网络课程作为某一学科的具体学习课程,必须具备显示教学的所有环节,即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教学评价的反馈等。网络课程不是网络课件,不能仅以简单的书本转移来制作一门网络课程。所以一定要注意区分两者的概念。

3.2 避免“三个中心”的倾向

网络课程建设的三个中心主要是指教学中以老师为中心,学习时以学科内容为中心,应用时以多媒体技术为中心。首先,教学中以老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一中心,将印刷版的教材扫描成电子版播放、简单的黑板加人头的视频呈现、或者是远程教学的教学实况的单向传递,缺乏交互,使网络课程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其次,学习时以学习内容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自主认知性和对课程适应性。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和制作课

程,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成为摆设,网络课程应有的生动形象,新颖鲜活的特点被掩盖,网络课程变成了一种类似于在多媒体上将书本简单翻页的传统教学[5]。最后,应用时以多媒体技术为中心。教师团队可能过分的强调学科的内容和学习目标的达成,忽视了运用媒体强大的表现与学习功能。而多媒体技术团队则可能过分的强调超媒体、交互性等多媒体的强大优势,落入了一种片面强调各种媒体的长处的运用,而使学习的中心和重点被忽略,脱离了整个教学的目标,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的不到满足。

3.3 注重对学习环境设计

网络环境下的课程学习,除了能查阅到与课程相关的许多资料外,一定程度上是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的,因此,网络课程的环境设计变得十分重要。网络课程的设计应在将课程的所有内容以一定的逻辑和布局展示出来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一中心,调查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结构的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环境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够学习效率的高低。简单无聊的静态窗口展示容易令学生感到倦怠和疲劳。因此,网络课程教学除了运用简单的文字说明和图片展示等基本的教学形式外,还应该运用多媒体的优势,采用动画、视频、音频等媒体形式生动形象的展现课程的重难点,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掌握重难点。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同时,这也提出了一个问题,课程设计者在设计课程时,也不能单纯的考虑课堂的生动活泼,而将一些不相干的内容、图片,音频、视频等增添进去,干扰学生对学科的认知和对重难点的把握。

3.4 教学设计和交互性环节的设计

精心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的呈现和形式多样的媒体功能的展示,使得网络课程的学习变得主动而充满吸引力[6]。网络课程充分的考虑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设置了一系列模拟真实课堂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主动地接受课程中展示的教学内容,总结学习心得,提升学习能力。网络课程不仅仅作为一个提供资料的知识库,同时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因此,网络课程在设计的过程中,最好能出具一份关于本学科学习方法的详细介绍,从而有利于学生安排课余时间,并通过学习方法的提示,循序渐进的完成对课程的学习。在课程的设计中,应牢牢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多采用动画、音频、视频等媒体方式,丰富学生课堂,提高学习效率。

3.5 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化教育的推广,各大高校纷纷意识到网络课程建设在信息化教学中的重要性,网络平台的建立和网络课程的开设如雨后春笋,但为了确保网络课程的质量和网络教学的效果,学校应注重优势专业的建设和特色学科的推广,系统规划,统一建设,形成由项目提出到推广应用的健全的运行机制,在课程评价和验收的环节中,注重质量,建立起完善的课程质量保障体系,通过严格控制评价指标,建立多方面的评价体系来实现对教学环节的整体控制和提升优化。各职能部门也要切实执行质量保障标准,注重整体效益,为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探索出一个具体的可执行的标准,从而提升网络课程的效益,促进网络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课程建设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重要的建设内容。基于这种背景,本文充分利用南华大学数字化教学中心,实现了《电离辐射剂量与防护》的网络课程建设,并对建设过程中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促进相应学科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为学校课程质量的整体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乔琼.美国高校远程教育办学特色与经验探究[J].中国远程育,2009(10):73-78.

[2] 刘占东,许爱芬,谢霞.高等院校网络课程建设初探[J].职业技术,2012(6):48.

[3] 岳剑文.浅析多媒体教学课件与网络课程的区别[J].经营管理者,2012(24):383.

[4] 梅武成.高职院校网络课程建设及推广运用[J].科技信息,2012(1):505-506.

[5] 王志红.网络课程建设实现信息化教学的探索[J].中国建设育,2007(9):34-36.

[6] 徐南利.网络课程建设应防止“三重三轻”[J].商场现代化,2012(17):101.

①基金项目:以适度科研提高核类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探索,南华大学教改课题,2011XJG04。

篇2

关键词:医疗照射;受检者防护

1医用电离辐射的兴起与危害

1895年X射线被发现,数月后就首先在医学上得以应用,从而揭开了现代医学的新篇章。当今社会,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X射线影像检查设备日新月异,已经成为临床医生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包括放射诊断和放射治疗在内的医用电离辐射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人工辐射来源。

众所周知,电离辐射技术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发现X射线的第二年,就有人因从事X射线实验而发生了皮炎,1911年有人报道了96例辐射引起皮肤癌和其它恶性疾患的病例。在早期的X射线实验研究和医学应用中,由于放射防护知识的缺乏和设备本身的缺陷,出现了一些人体受过量照射所致的不良后果,特别是放射科医师和X射线工作者的皮肤改变,包括癌变。可以说,电离辐射的危害是人类在不断利用、开发电离辐射,同时也被其伤害的过程中被认识的。

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后,可以引起组织细胞中原子及分子的电离和激发,从而使细胞受到损伤,导致各种健康危害。

(1)按作用机理可分为随机性效应和确定性效应。确定性效应指通常情况下存在剂量阈值的辐射效应,超过阈值时,剂量越高则效应的严重程度越大。随机性效应指发生概率与剂量成正比而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的辐射效应。人体受到低剂量率、小剂量照射时,主要发生随机性效应,表现为受照者本人的癌及其后裔的严重遗传疾患。

(2)按作用对象不同可分为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躯体效应发生于体细胞,显现在受照者本人身上,遗传效应发生于胚胎细胞,会影响受照者的后代。

(3)按辐射生物效应出现的时间长短可分为早期效应和远后效应。辐射生物效应在受照后数分钟、数小时到数周内显现,称为早期效应;在受照后数月到若干年后显现,称为远后效应。

2辐射防护体系

由此可见,任何辐射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危险,人类应该尽量减少增加辐射照射的实践活动,但鉴于从这些活动中得到的利益,有时又不得不接受一定程度的危险。确定性效应因为存在阈值,所以是可以防止的;而随机性效应跟辐射照射的剂量呈线性无阈的关系,因此我们只能加以限制。为了防止确定性效应发生并将随机性效应限制到可以接受的水平,ICRP(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提出了辐射防护三原则:辐射实践的正当化、辐射防护的最优化和个人剂量限值。正当化原则指进行任何伴有辐射照射的实践活动时,首先必须权衡利弊,只有当带来的利益大于所付出的代价时,才能认为是正当的;最优化原则是在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因素后,使任何辐射照射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在满足正当化和最优化条件之后,还必须使个人接受的剂量当量不超过一定的限度,这是个人剂量当量限值的原则。这三原则构成了辐射防护体系,已为各国际组织及多数国家所采纳。

3我国医疗照射受检者防护的现状

医疗照射指患者在医疗诊断或治疗过程中受到的照射。知情而愿意在诊断过程中扶持病人的家属及生物医学研究计划中的志愿者受到的照射也属此列。医疗照射是当前所有人工辐射源造成的人类集体剂量的最大来源。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的医用辐射事业发展速度迅猛。1984~1987年间和1997~1998年间,我国曾两次在全国主要省份对国内医疗照射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每年X射线诊断频率后者相比前者增加了35人次/103人口,X射线诊断所致患者的个人有效剂量显著增加,从0.088mSv增加到0.21mSv;远程放射治疗人数也增加了532% [1] 。这些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因此,医疗照射中受检者防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这个问题却一直没有引起我国公众和医护人员的足够重视。主要表现为:

(1)患者方面。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患者对射线的自我保护意识淡漠,有的根本没有防护常识,能主动提出穿戴防护用品的患者更是寥寥无几。

(2)医院方面。一方面临床医生过于依赖X射线检查,开出了一些不必要的检查甚至重复的检查;另一方面,大部分医生放射防护意识淡漠,患者在无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进行X射线检查已成惯例,射线工作状态中防护门不关的现象时有发生,医院也没有储备供受检者使用的放射防护用品。

(3)公众方面。尽管大部分人知道辐射对健康有危害,但都认为微乎其微,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单位体检胸透时,一群人在透视房中等候透视而一起受照的情况非常普遍;做床边X光检查时,受检者的同屋不知道回避而无辜受照的现象也很常见。

(4)资源方面。由于财力、技术、人员等条件限制,我国健康体检胸部检查中,胸透所占比例还很大;另外,一些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医院的检查设备陈旧落后,这都无形中加大了受检者的受照剂量。

相比之下,一些发达国家的放射防护意识要比我们先进很多。很多国家进行放射检查时,都要求必须对非检查部位尤其是敏感部位(如性腺、甲状腺)进行屏蔽保护,以使放射损害降到最低,医生如果有疏漏,都有可能因此被吊销执照;而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也相对较强,做检查时基本都会穿戴防护用品。

4改进建议

我国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放射防护标准和条例,如《电离辐射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49号)、《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6号)、《X线诊断中受检者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16348-1996)等。这些标准、条例的颁布对电离辐射源特别是医用放射性诊疗设备的管理、X线检查中的受检者防护问题都做了详细规定,体现了国家对医用电离辐射的日益重视,也突显了医用电离辐射防护的重要性。做好医疗照射中的受检者防护工作、减少电离辐射的危害,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医院需要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更新放射诊疗设备,并配备供受检者使用的放射防护用品。国家应特别加大对基层医院和边远地区医院的投入,淘汰那些陈旧的放射诊疗设备,改善广大受检者的就医条件。

(2)重视软件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放射防护意识,充分遵循正当化和最优化原则,减少不必要的甚至重复的X射线检查,并对搀扶患者的家属也做好相应的防护;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使受检者受照剂量控制在可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

(3)强化国人的放射防护意识,拒绝非正当的、重复的X射线检查,能用其它方式检查的尽量不用射线检查;接受X射线检查时,应主动要求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单位健康体检时,杜绝在透视室内等候胸透检查的行为。

5结语

医用电离辐射发展迅猛,医疗照射已经成为最大的人工电离辐射的来源,并还在不断增加。它让我们享受到现代医学成果的同时,也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危害,其防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医疗照射受检者的防护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针对目前我国放射诊疗的种种不规范行为,需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放射防护标准、条例,改善医疗单位的硬件设施,强化医务人员和公众的放射防护意识,使射线技术更好的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篇3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R 814.4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4-0382-01

【关键词】 X线透视检查;辐射损伤;学生保健服务

高校招生体检是学生进入高校的程序之一,其中X线胸部透视(以下简称胸透)检查是检测学生心肺状况的一项必测项目,但会给学生带来电离辐射危害效应。根据放射实践正当性的原则,结合某地近4 a来的体检结果,笔者认为,高校招生X线胸透检查项目的必要性值得探讨。

1 X射线胸透体检方式不科学,易导致学生电离辐射损伤

笔者对某地体检机构调查时发现,该机构每天安排体检任务在400人左右;在进行X线胸透项目时,每10人一批进入放射科,对考生无任何防护,经逐个胸透后才能出来。放射科医生只考虑工作方便,而忽视X线对学生带来的电离辐射损伤。X线属于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的危害有2种: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确定性效应只有射线剂量在体内累积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发生;而随机性效应则不然,很可能一次照射就会发生疾病,受照剂量越多,时间越长,诱发疾病的概率越大。射线诱发白血病等癌症就属于随机性效应。

国家规定,公众年剂量限值为1 mSv。据报道,1次胸透皮肤吸收剂量为0.60~4.85 mGy,即为辐射R的辐射权重因数为1,那么接受1次胸透的剂量当量为0.60~4.85 mSv[1-2]。按照规定,应当禁止非受查者进入操作现场[3]。但在许多高校招生体检时,往往是多人集中进去,受检者未加任何防护,完成后共同出来,接受的剂量当量就会增加。

2 X射线胸透体检成本效益低

笔者调查的某地近4 a共体检学生16 075人,累计检出结核病8人,检出率为0.498‰,成本效益极低。如此低的检出率,却使数万考生蒙受电离辐射随机性效应的风险。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将X线胸透从体检项目中剔除。提倡放射实践正当化,目的是预防和减少随机性效应和确定性效应。说其为不正当的放射实践,是对社会公众带来的利益难以弥补其可能引起的辐射危害。

3 建议

3.1 对高危人群进行X线检查 在学生中加强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宣传,会有80%~90%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和90%以上的痰涂片阳性肺结核患者报告有可疑症状,再对可疑患者进行痰抗酸杆菌和肺部X射线检查[3],将会大大减少电离辐射受照人群。在高校招生中,中学应提供高危人群的登记资料,与体检医生配合做好病史的询问。

3.2 提倡采用X线摄片法 在结核病高发区,可对饮食业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做就职或入学前的胸部X射线检查,且应尽量以胸部X线摄片代替胸部荧光透视检查。X线摄片能使受检者接受的剂量大大减少,还可以永久保存记录。

3.3 放射实践的正当化 医疗机构使用放射影像技术进行健康普查的,应经过充分论证,制订周密的普查方案,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产生电离辐射的任何实践要经过论证,或确认该项实践是值得进行的,其所致的电离辐射危害同社会和个人从中获得的利益相比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拟议中的实践不能带来超过代价(包括健康损害代价和防护费用的代价)的净利益,就不应采用该项实践。

篇4

飞机、高铁、地铁的出现,给我们的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但同时基于安全的需要,在进站时要求我们每个人必须经过一个安检屏障。人们不禁会担心,这样的安检有辐射吗?会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吗?

目前,民航或轨道交通的安检设备不外乎几种:

脉冲安全门。用来检查乘客身体。其原理是通过感应寄生电流及均化磁场的数字信号处理方式获得很高的分辨率。但发射磁场的厚度很低,对心脏起搏器佩带者、体弱者、孕妇、磁性媒质和其他电子装置均无害。

手持金属探测器。同样用来检查身体,它是通过磁场进行探测,完全没有辐射。

X光机。用于行李检查。它是一种借助于输送带将被检查行李送入X射线检查通道而完成检查的电子设备,会产生一定的电离辐射。

确实,当人体受到一定量或是长期电离辐射的照射时,其中一部分能量可能被人体的各个部位吸收,以一定概率造成分子电离、化学键断裂、DNA损伤,进而引发人体生理反应。但是,正如适量饮酒无须担心酒精中毒,当某种电离辐射的强度很低,人体的受照时间很短,总有效剂量低于一定标准时,它的健康效应就可以忽略不计了。只有达到一定的功率和频率,才会对身体产生影响。

我国的《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规定,公众受到人工辐射的年平均有效剂量的估计值不能超过1毫希沃特,这些辐射包括宇宙射线、地表的电离辐射、通过饮食摄入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和在室内外吸入的放射性氡气等。那么,安检仪的辐射剂量又有多少呢?有研究称,一个每年需要经过地铁安检600次的人,平均每次耗时20秒。如果安检仪进出口处的铅帘始终保持完整的话,那么此人一年冈为安检受到的辐射总量为1毫希沃特的1/14000;即使铅帘受到严重损坏,打开了3个5厘米宽的缝隙,其一年辐射总量也仅为1毫希沃特的/120,比起日常受到天然辐射的剂量,实在是微不足道。

为了推测这些微量人工辐射造成的公众健康效应,让我们再看一组比它大得多的数据。中国疾控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的一份资料显示,受地质条件影响,我国广东阳江地区天然放射性水平较高,这里群山环绕,山体岩性为花岗岩。花岗岩中铀、钍、镭等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较高。山表面的岩层风化并受雨水的冲刷,使含天然放射性核素特别是富含钍的微粒沉积于该地区低洼的地面上。阳江部分地区居民受天然辐射的年平均有效剂量为6.4毫希沃特。也就是说,当地居民受到的天然辐射剂量远远超过其他地区居民从安检仪处受到的辐射剂量。科学家并未发现额外的辐射剂量对这些地区的居民健康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包括癌症、自然流产率、多胎率、不育率、新生儿死亡率、儿童生长发育等)。虽然低剂量辐射的健康影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但这个数据可以说明,与之相比,安检仪的公众健康效应确实已经低到可以令人放心的程度。

有的人还是担心,安检仪会对孕妇腹中的胎儿产生影响。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第84号出版物指出,虽然怀孕早期的辐射风险最为显著,但辐射致畸效应存在一个约为100毫希沃特的闽值。在有效剂量为1毫希沃特以下的医学检查中,医务人员可以告知孕妇“风险可以忽略”。所以,孕妇完全无需担心安检仪影响胎儿。

篇5

关键词:辐射安全防护 拍摄床边X光片 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94-01

对于放射科来说,床边拍摄是放射科在日常的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平常很多重症患者往往都是病情十分严重的,意识不是非常清楚,行动也不是十分方便,临床拍摄对于这种重症患者的诊断起到重要的作用。虽然说临床拍摄X光片能够为放射科的诊断带来很大的好处,但是临床拍摄X光也会有带来一定的伤害,那就是在拍摄的同时会有一定的辐射,在病房拍摄X光片,会给其他病人也带来一定的辐射,所以如何去减少拍摄X光带来的辐射成为我们所探讨的问题。

1 拍摄床边X光片的安全性

1.1 进行床边安全防护。在进行床边X光片拍摄时,使房间尽量只有被检验的人,将其他的患者以及陪同的家属安排在房间之外,防止其他人遭受到辐射,同时也要对被检验的人不需要投射的部位进行防护。如果患者的病情十分严重,需要有人陪同照顾,那么需要对陪同照顾患者的人进行特殊的防护措施。进行患者床边的安全防护是为了让其他人免遭辐射,也是为了其他人的健康安全着想,所以说在拍摄X光片时进行床边安全防护是有一定必要性的。

1.2 对于新生儿拍摄X光片的安全措施。新生儿刚出生,抵抗能力比常人弱很多,所以更应该注重新生儿在拍摄X光片的床边安全措施。新生儿本身对于辐射有一定的敏感性和非常大的潜在危险性。新生儿受到电离辐射会引发白血病,尤其是受到辐射会大大增加诱发白血病的几率。医院应该将那些重症患者,尤其是放在保温箱内的新生儿,要配上呼吸机,还要将其他新生儿与这个需要拍摄X光的新生儿进行隔离,这样能够减少对其他新生儿的电离辐射。新生儿不比常人,刚出生的新生儿体质非常薄弱,在抵抗力异常差的情况下必须要增强在拍摄X光时所需要做好的安全措施,同时也必要考虑到其他人会不会遭受到电离辐射,必须做到两者兼顾。所以对于做好新生儿拍摄X光片的安全措施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

1.3 减少曝光的时间。进行胸口拍摄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进行胸口拍摄需要增加一定的电压。在电流不变的情况下,减少一定的曝光时间是不会影响到X光片画面的质量的,同时增加一定的电压能够避免患者在呼吸时产生模糊影像。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首先就是要弄清楚患者是属于哪一方面的呼吸困难,呼吸困难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呼气困难,二是吸气困难,第三就是两者混合型困难。所以在为呼吸困难者拍摄X光时,需要掌握好患者的呼吸规律,选择瞬间性的曝光。

2 对床边拍摄X光线的质量控制

对从事床边拍摄X光的医护技术人员进行一定的辐射防护的训练,让他们深入了解如何在满足医学诊断的条件下让患者所受到的辐射量达到最小化。同时,所有医学技术人员必须认识到进行床边X光拍摄是一种安全性非常差的医学手段,对于被检验的患者以及同房的患者都有一定量的辐射。必须事先对每位需要进行拍摄X光片的患者进行正当性的判断,从而使床边检查的数量减少10%到20%,这样能够大大减少床边拍摄X光的电离辐射。在拍摄床边X光线需要注意的问题还有很多,毕竟每个人的体制特征是不同的,要在保证拍摄影像的前提下正确有效地使用缩光器和拍摄时的变化参数来将电离辐射降低到最低。

在如今医学水平相对发达的条件下,医学界倡导的是相对辐射安全化,所以提高医者对拍摄X光片的安全责任性有很大的必要性,遵循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条纹规定,要做到拍摄X光片的同时将电离辐射量降到最低,保证周边人员的安全性。

3 总结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大大提高,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人都普及了健康知识,辐射健康也引起了诸多人的注意。国家以及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于辐射防范的宣传力度,号召大家远离辐射,健康地生活。同时医院也应该加强对放射师素质的提高,放射师的标准是应该有丰富的照射经验和丰富的辐射安全防范的知识。对于长期在放射科工作的医生,也应该注意到自身的安全,充分利用距离和放射的隐蔽性,减少不必要辐射。树立起对患者有责任的心,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将X光的辐射降到最低,要做好这些还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参考文献

[1] 杨振伟,司建彬.计算机X线摄影(CR)在床边摄影中的体会[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6,4(6):417

[2] 温齐平,国海万,郭稳利.CR床边胸片的影像质量分析及改进[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8):112-113

篇6

[关键词]电子直线加速器辐射环境影响

1工程分析

1.1 设备概况

某医院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医院自身发展的需要,购进了一台美国瓦里安公司生产的Clinac 23 EX电子加速器。电子加速器的加速粒子电流为200A,最高X射线能量为15MV。

1.2 直线加速器治疗室屏蔽情况

该医院直线加速器治疗室采取了屏蔽防护措施,具体防护情况见表1。

直线加速器治疗室的墙壁、顶棚、防护门的材料及厚度满足《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卫生防护标准》(GBZ126-2002)的相关要求,即有用线束直接投照的防护墙(包括顶板)按初级辐射屏蔽要求设计,其余墙壁按次级辐射屏蔽要求设计;同时还应满足周围环境目标公众受照年有效剂量低于公众照射剂量约束值,并满足辐射防护最优化的要求,具体分析见环境影响分析部分。

1.3 主要污染源及污染途径分析

根据医用电子加速器的工作原理,加速器运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主要有X射线和来自X 射线产生的中子,此外还有射线电离空气所产生的O3、NOX以及感生放射性等。

2评价标准

辐射环境评价标准采用《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包括公众照射、职业照射剂量限值、剂量约束值,及《粒子加速器辐射防护规定》(GB5172)中的相关规定。

剂量限值适用于实践(如本项目)所引起的照射,而不适用于对病患者的医疗照射和无任何主要责任方负责的天然辐射源的照射。剂量限值分为有效剂量限值和对单个器官的当量剂量限值,根据本项目的情况,仅列出有效剂量限值。

公众照射剂量限值为,实践(如本项目)使公众中有关关键人群组的成员所受到的年平均有效剂量估计值不超过1mSv,该值为世界范围内天然本底辐射年有效剂量中值(2.4mSv,UNSCEAR2000报告附件B)的41.6%。特殊情况下,如果5个连续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不超过1mSv,则某一单一年份的有效剂量可提高到5mSv。

对于单个伴有辐射的“实践”项目,其对公众照射的剂量约束值取剂量限值的若干分之一,一般取值范围在每年0.1~0.3mSv。根据项目及周围环境情况,本项目加速器取每年0.1mSv。

职业照射剂量限值为,由审管部门决定的连续5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不超过20mSv,任何一年的有效剂量不超过50mSv。本项目职业照射剂量约束值取每年5mSv。

3运行期环境影响分析

3.1 辐射环境影响分析

3.1.1 直线加速器治疗室周围环境放射性现状监测

该医院直线加速器治疗室已投入运行,因此对正常运行的直线加速器治疗室周围环境进行现场剂量率监测,监测结果见表2。

由表2的监测结果可知,直线加速器治疗室周围环境的X-γ辐射剂量率测值在0.09~1.15μGy/h范围,其中迷路口防护门缝处的辐射水平明显高于环境本底值,有少量的射线泄漏;而其余测点的辐射水平均属于正常天然本底辐射水平,基本没有射线泄漏,防护效果良好。

3.1.2 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受照剂量估算

该医院加速器周工作负荷为150Gy/周,实际工作中等中心剂量率一般为300cGy/min,折算为每周出束时间0.83h,则每年出束时间0.83h/wk×50wk=42h。

为简化计算分析,机头使用因子均取1,监测时工况采用15MV的X射线能量、40cm×40cm的照射野(大于一般肿瘤的大小),因此,采用表2中的监测值作剂量估算是偏保守的。根据表2及上述工作负荷与出束时间,人员受照年有效剂量为“X射线剂量率×年出束时间×居留因子”,估算结果见表3。

3.1.3 剂量评价

由表3可知,该医院加速器对周围环境目标公众(包括院内职工和院外公众)的年有效剂量最大值为0.008mSv,仅为相应剂量约束值(0.1mSv/a)的8%;对放射性职业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不包括感生放射性)最大值为0.0025mSv,远小于相应剂量约束值(5mSv/a)。因此,除了迷路口防护门缝处的辐射水平明显高于环境本底值,有少量的射线泄漏,治疗室屏蔽材料及厚度可满足辐射防护要求,穿越防护墙的导线、导管等不影响其屏蔽防护效果,对周围环境影响小。

3.2 O3、NOX等有害气体环境影响分析

该医院直线加速器治疗室设有通风系统,换气次数为4~6次/h。只要保证通风系统完好和正常工作,加速器产生的少量O3、NOX等有害气体不会对人员和设备产生危害。对于治疗室外部环境,O3、NOX等有害气体经过扩散稀释,对环境基本没有影响。

4辐射污染防治措施

4.1 选址及平面布局的合理性分析

该医院直线加速器治疗室位于住院部负一层,治疗室东侧为预留加速器治疗室,西侧为污水处理站,南侧为控制室,北侧为太平间通道,楼上为后装治疗室,加速器治疗室设计时考虑到了周围环境、公众及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安全,因此项目选址和平面布局较为合理。

4.2 技术防治措施分析

4.2.1 在源强上,在满足同样治疗效果前提下应尽可能使用低输出辐射强度,此外还要求加速器有用线束外泄漏射线的控制值符合GBZ126-2002《医用电子加速器卫生防护标准》的有关要求。

4.2.2 在传播途径上,通过设置符合要求的屏蔽设施以降低治疗室周围的电离辐射附加水平(直线加速器治疗室的屏蔽设施具体见表1),此外机房进入通道采用迷路形式,以减缓防护门前的电离辐射水平。

4.2.3 在个人防护上,尽量使无关人员远离直线加速器治疗室,在直线加速器治疗室门外设置醒目的电离辐射警示标志,并且采取门机安全联锁、急停按钮和加速器本身带有的两道独立剂量监测系统等多道安全措施,以避免加速器的潜在照射危险。每个放射性工作人员均应配备热释光个人剂量片,并定期接受个人剂量监测,建立个人剂量档案。该科室应配备1台个人剂量报警仪和1台防护剂量巡测仪。

此外,机房内有害气体采用机械通风及时排出,但应注意避免室内气流出现短路,造成有害气体局部浓度过高。

4.3 辐射环境管理措施分析

根据国家的有关要求,该医院已建立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组织,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操作使用规程和事故应急预案等程序。放射性工作人员已按要求参加有关辐射安全教育培训及有关岗位培训,操作人员均持有辐射工作人员岗位培训合格证。此外还要求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基本的操作程序,重视和防范可能产生的各种辐射安全事故风险,如安全联锁装置失效,加速器工作时人员误入机房等,确保辐射安全。定期检查辐射安全设施(包括铅门、安全联锁等)的有效性,发现问题及时修复或采取补救措施。

5结论

该医院已运行直线加速器治疗室的屏蔽材料及厚度基本能够满足防护要求,对放射性职业工作人员和周围公众人员的年有效剂量分别低于相应的剂量约束值。排放的少量臭氧和氮氧化物对周围环境基本没有影响。

因此,在实施了本报告表提出的辐射污染防治措施要求后,从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角度看,该项目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卫生防护标准(GBZ126-2002).

篇7

【关键词】放射诊疗;监管水平;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R3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2-0113-02

1 引言

随着医疗机构拥有的放射诊断和治疗设备逐年增加,接受放射诊治的人数快速增长,因管理不善、违章操作、设备故障等原因导致的放射事件和医疗事故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电离辐射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由于电离辐射对于人体的损伤作用,也给我们带来直接的或者潜在的危害。做好放射诊疗的防护工作和对从事放射诊疗的医疗机构进行监管是放射性安全的重要保证。

2 放射诊疗监管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受照剂量。电离辐射属于高度危害的致职业病因素。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受照剂量的限值,是保证放射工作人员安全的最重要的电离辐射基本标准之一。我国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的限值为连续5年平均受照剂量小于20mSv/a。

临床医学属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在工作中要对放射性药物进行淋洗、分装、给药与注射等操作,淋洗、分装、核素治疗时近距离操作防护困难是造成工作场所污染致使临床核医学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居高不下的主因。同时医学病人注射或口服放射性药物后就成为流动性的放射源,注射、治疗后的患者管理不善,医生过多接触用药后患者,患者对医生产生交叉照射;工作人员自身不注意防护或违规操作,造成场所、工作台面及手、工作服等污染。

2.2 放射治疗监测情况。放射治疗装置是属于严重职业病危害项目,而严重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需提交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且防护设施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即做到“三同时”)。因此放射治疗机房不管从防护性能还是防护设施配置方面,基本上都能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的要求。

关于放射治疗设备的应用质量检测方面,由于放射治疗属省级监管的项目,因此只能由省级放射防护部门来检测,然而由于缺乏部分放射治疗设备应用质量检测仪器,如扫描剂量仪和光野重合性检测板等等,现已无法开展放射治疗设备应用质量项目检测。

2.3 放射防护管理。部分医院仍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防护管理制度、设置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档案管理等相关管理制度,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医院对放射诊疗的管理认识不够,对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不够重视,或者一些制度也是形如虚设,如档案管理的落实情况,一些医院对档案管理松泄,造成在需要做职业病诊断或鉴定时却无法提供相关的资料,由于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出现问题而与医疗机构产生纠纷及责任追究中,个人剂量档案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是重要依据。

因此,对个人剂量监测档案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保存期限,由原来的脱离放射工作后继续保存20年修改为终生保存。

3 改善放射诊疗监管水平的策略

3.1 提高放射卫生监测的技术服务水平。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主要职责是为放射诊疗医疗机构进行放射卫生检测与评价,为其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提供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辐射防护监测的目的,主要是控制与评价辐射危害,为辐射防护管理提供依据,也可为医学诊断提供参考资料。

对于辐射防护日常性监测的含义:一是测量,主要是指对各个开展放射诊疗医疗机构的工作场所和工作人员的可能受照剂量进行监测;二是评价,主要是指根据测量的结果,与国家放射卫生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与国家标准的相应数值进行比较,对其是否符合有关要求,是否对放射工作人员及公众的健康产生影响。

而建设项目预评价是在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对辐射源利用可能对工作人员健康造成影响进行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则是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为验证放射防护设施或措施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标准和预评价报告要求而进行的评价。

3.2 加强落实职业健康监护。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是辐射防护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对于安全、可接受地利用放射诊疗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施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是全面评价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的重要措施。

医学监护的基本目的是评价工作人员对其预期任务的适任和继续适任的程度。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对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健康检查。在普通健康体检与职业体检冲突时,优先满足健康体检的要求,兼顾健康体检。体检项目必须按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项目进行体检,发现放射工作禁忌症和不适应症者应从严掌握,并提出其对放射工作的适应性处理意见。

3.3 加强放射诊疗防护知识培训与宣传。一个单位的放射防护工作做的好与坏,重视不重视,与该单位领导和辐射管理人员对放射防护的认识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只有领导认识到对放射工作人员、受检者或患者防护的必要性,才能够安排一定的物力、人力、财力去做好相关的防护工作,购买防护用品,改善放射防护设施,安排放射工作人员培训或进修学习。

因此,要加强放射诊疗单位领导与辐射管理人员的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和教育,让他们也能够了解一些放射防护知识并认识放射防护的必要性,懂得一些辐射防护的技术与方法;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有关放射卫生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宣贯,让他们知法、守法,通过培训,使他们了解严格依法办事不仅是法律的要求,也是安全开展放射诊疗工作的有力保障。

4 总结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全社会对健康意识日益加强,公众对辐射的认知、患者对辐射危害的了解也逐步提高。电离辐射医疗应用中的放射事故因此,为了促进放射诊疗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必须加强对医疗机构的放射诊疗及其放射防护的监督管理,从而保障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

参考文献

[1] 苏瑞.新形势下放射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的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08

篇8

通讯作者:贾强

【摘要】 目的 监测大剂量131I治疗后病房及病区内环境γ射线的辐射剂量率水平,评价医疗活动过程的辐射安全性,明确大剂量131I治疗后对环境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γ辐射仪测量的17次患者治疗后24 h病房内距离患者1 m处及病区环境的γ辐射剂量率水平。结果 γ辐射仪测得的病房内距离患者1 m处γ辐射剂量率水平最大为21.71 μSv/h,根据我国《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计算,笔者所在科室工作人员每日可在此辐射环境下工作3.8小时;病区环境中走廊剂量率水平最大为0.58μSv/h,计算得一般公众每日可在此辐射环境下停留7.17小时。结论 实施大剂量131I治疗后,采取恰当防护措施,完全能保证核医学科工作者处于电离辐射容许剂量范围之内,病区环境电离辐射水平相对安全。

【关键词】 分化型甲状腺癌; 放射性碘; 辐射安全性

A Study on radiation safety of ward environment during 131I ablation therapy for thyroid cancer JIA Qiang,HE Ya-jing,MENG Zhao-wei,ZHANG Gui-zhi,TAN Jian.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General Hospital,Tianjin 30005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Monitoring the level of γ-ray's radiation dose rate of our ward and area after therapy with large dose 131I, evaluate the safety of treatment process and identify the influence to the environment.Methods To analyze the γ radiation dose rate level which were detected with γ-radiometer in where the ward one meter from the patients and the environment of our department 24 hour after therapy of 17 group patients.Results The maximum γ radiation dose rate level is 21.71 μSv/h in the ward, the staff can work 3.8 hours per day in this radiation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Basic standard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ionizing radiation and for the safety of radiation sources》of our country. The maximum γ radiation dose rate level is 0.58 μSv/h in the walkway of our department, the common public can stay here about 7.17 hours.Conclusion It can guarantee our nuclear medicine staff's ionization radiation level in the permitted dosage range thoroughly if take appropriate protective measures after 131I ablative therapy, while the ionization radiation level of our department's environment is relative safety.

【Key words】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 Radioactive iodine; Radiation safety

关于服用大剂量131I治疗后病房内环境辐射安全性问题报道罕见[1]。通过收集笔者所在科室应用大剂量131I清甲治疗前后患者病房内环境γ射线的辐射剂量率水平等资料,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对应用大剂量131I治疗后病房内环境辐射安全性,用于指导以后临床工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科自2006年7月~2009年9月实施首次大剂量131I清甲且资料完整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住院患者46例,男性13例,女性33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状癌38例,滤泡状癌8例;患者年龄25~73岁,平均(46.26±11.71)岁;服用131I剂量为80~200 mCi,平均(122.72±23.71) mCi具体详见表1。

1.2 主要仪器 核工业总公司上海电子仪器厂生产的3007K-A型袖珍辐射γ辐射仪测量辐射剂量率。

1.3 方法 本科131I治疗病房每间10~15 m2,安置病床2~

表1 DTC术后患者一般资料情况(x±s)

3张,病床之间用铅屏风屏蔽防护。患者住院行131I清甲治疗后24 h,随机对17批次接受治疗的患者,用γ辐射仪测量病房内距离患者1 m的γ辐射剂量水平,测量3次取平均值,对照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允许剂量水平,评价医疗活动过程的辐射安全性。每次测量病房内患者辐射剂量水平的同时,监测病房外走廊、医师办公室和护理站的γ辐射剂量水平,亦测量3次取平均值,以明确大剂量131I治疗后对环境的影响。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单因素分析中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Levene's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者应用两组独立样本资料t检验,方差不齐者应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分析行χ2检验或采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

2 结果

2.1 病房内环境辐射剂量率水平及与服131I剂量关联性分析 γ辐射仪测得的病房内距离患者1 m处γ辐射剂量率水平最大为21.71 μSv/h,最小为6.29 μSv/h,平均为11.12 μSv/h,对患者服131I剂量时与服131I后24 h病房内距离患者1 m处的γ辐射剂量水平绘制散点图(图1),行Pearson相关分析两者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962,P0.000

2.2 病区内环境辐射剂量率水平与当地本地(院外辐射剂量率水平)水平比较 γ辐射仪测得的病房外环境(走廊、医师值班室、护理站)辐射剂量率水平,同时监测本地(院外)辐射剂量率水平进行比较。具体见表2。

表2 病房外环境与本地剂量率水平比较

不同环境辐射剂量率比较,其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5),走廊与本地比较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

2.3 病房内外环境辐射安全性分析 根据我国《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规定,对射线工作人员规定连续5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20 mSv(2 rem),任何一年不超过50 mSv(5 rem);公众中有关关键人群组的成员受到的平均剂量估计值不超过下述限值:(1)年有效剂量1 mSv(0.1 rem)。(2)特殊情况下,如果5个连续年的年平均剂量不超过1 mSv(0.1 rem),则某一年份的有效剂量可提高到5 mSv(0.5 rem)。

根据上述我国现行标准,结合本科实际工作情况,一年按12个月计算,每月4周,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7小时,按以下公式计算本科核医学工作人员于病房工作日允许剂量、小时允许剂量及日允许工作时间:

日允许剂量83.33(μSv) (公式1)

小时允许剂量11.9(μSv) (公式2)

日允许工作时量 (公式3)

按γ辐射剂量率水平最大值21.71 μSv/h计算每日可于此辐射环境下连续工作3.8小时。同法可计算出一般公众(包括本科非核医学工作人员、相邻检验科室工作人员等)在本科非病房区域活动日允许小时数。由于医师值班室及护理站与本地比较其辐射剂量率水平无明显区别,而走廊辐射剂量率水平高于本地,按走廊剂量率水平最大值0.58μSv/h计算得每日可于此辐射环境下停留7.17小时。

3 讨论

3.1 医务人员在病房工作安全性的探讨 DTC术后患者服用大剂量131I治疗后,医务人员需要对其发射出的γ射线进行防护[3,4]。笔者随机对17批次接受治疗的患者于治疗后24小时用γ辐射仪测量病房内距离患者1 m的γ辐射剂量率水平,相关分析示服131I剂量与测得的剂量率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962,P0.000

3.2 病区环境的辐射安全性探讨 本组资料显示医师值班室及护理站辐射剂量率水平与当地本地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62,0.510>0.05),可认为其内环境电离辐射水平安全。而走廊与本地比较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

实施大剂量131I治疗后,采取恰当防护措施,完全能保证核医学科工作者处于电离辐射容许剂量范围之内,病区环境电离辐射水平相对安全。应用131I治疗DTC辐射防护,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第60号出版物指出辐射防护的目的是“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并把随机效应的发生率限制到可以接受的水平”,附加目的是“伴有辐射照射的实践,确实具有正当的理由”。因此,应基于职业照射、医疗照射和公众照射三类照射建立的防护体系,按照实践正当性、防护最优化以及个人剂量限值的通用原则来评价防护措施。放射性核素131I现已广泛应用于DTC患者术后清甲及转移灶的治疗,患者服用大剂量131I后,其放射性也会对医务人员产生辐射危害,其防护也应引起医务人员、医院及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视。人体内131I的监测有两种手段,一是直接测量,主要测量方法有:(1)用甲功仪直接测量甲状腺中131I的放射性计数,并推测其活度;(2)用整体测量仪测量全身的131I的活度;二是排泄物样品测量,主要测量方法有:测定尿中131I的比活度及总量,根据131I在尿中的排泄规律推算体内的活度。前者更灵敏、简便、快捷,并容易被受检者所接受,但缺点是表面污染物(如:人员体表及工作服等表面污染等)对测量结果干扰大,因此,测量时要求被检测者体表无其他放射性污染。张志东等[3]报道按照时间、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的原则在不同时间、不同距离和采用屏蔽的方式分别应用γ辐射仪检测医务人员的受照剂量率水平,检测结果显示,采用上述防护措施后医务人员的受照剂量明显降低。

参 考 文 献

[1] 管昌田.利用131I诊断和治疗甲状腺癌转移.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1997,11:164.

[2] 张丹枫.医用X射线防护技术管理.太原: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1990:69.

篇9

Abstract: Ionization radiation monitoring is traditionally referred to as radioactivity monitoring and radiation monitoring for short.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people's ignorance or anxiety towards the harm of ionization radiation is that human body cannot directly detect the presence of ionization radiation. People can't hear, see, smell, taste or feel it through sense organs; specific instruments are used to measure and evaluate it.

关键词: 辐射监测;辐射防护;监测仪器

Key words: radiation monitoring;radiation protection;monitoring instrument

中图分类号:TL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076-02

1 辐射防护监测

辐射防护监测的概念——是指为估算和控制公众及工作人员所受辐射剂量而进行的测量。

辐射防护的目的——是保证公众和工作人员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监测是衡量这种条件的手段。

在放射源的安全使用、寻找丢失的放射源、确定放射源破损污染的程度和范围以及公众和工作人员所受辐射剂量的估算方面等,辐射监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辐射防护监测的对象是人和环境两大部分,具体监测有四个领域: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场所监测、流出物监测和环境监测。

辐射防护监测的实施,包括监测方案的制定、现场采样和测量、实验室测量分析、数据处理、结果评价等。在监测方案中,应明确监测对象、监测点位、监测周期、监测仪器与方法及质量保证措施等。

辐射防护监测特别强调要有质量保证措施:监测人员要经过考核持证上岗,监测仪器要定期送计量部门检定,对监测的全过程要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

根据不同的监测对象和项目选择不同的监测仪器,如测量瞬时剂量率的仪器有高气压电离室、G-M计数管和闪烁体剂量率仪;测量累积剂量的仪器有热释光剂量计;测量表面污染的有α、β表面沾污仪;中子射线用中子仪测定;用于γ核素含量分析的有NaI(Tl)γ谱仪、Ge(Li)γ谱仪或HPGe γ谱仪。

2 辐射探测器原理及常用辐射环境监测仪器

对于辐射是不能感知的,因此人们必须借助于辐射探测器探测各种辐射,给出辐射的类型、强度(数量)、能量及时间等特性,即对辐射进行测量。

辐射探测器是指在射线作用下能产生次级效应的器件,而且这种次级效应能被电子仪器所检测。多数探测器是根据射线使物质的原子或分子电离或激发的原理制成的。它们可以把射线的能量转变为电流、电压信号以供电子仪器记录。

人们根据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后产生上述的各种效应,制成了许多不同类型探测器。放射性测量常用的探测器有三类:气体电离探测器(利用射线在气体介质中产生的电离效应)、闪烁探测器(利用射线在闪烁物质中产生的发光效应)和半导体探测器(利用射线在半导体中产生的电子和空穴)。此外,还有其它类型的探测器,如固体径迹探测器、热释光探测器等。现场常用的辐射监测仪器类型有:X-γ辐射监测仪、γ谱仪、热释光剂量测量装置和α、β表面污染监测仪等。

2.1 气体电离探测器 电离室、正比计数器和G-M计数管统称为气体电离探测器,这三种气体电离探测器的工作特点虽不完全相同,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射线使探测器内的工作气体发生电离,然后收集所产生的电荷,从而达到记录射线的目的。

2.2 闪烁探测器 闪烁探测器由闪烁体和光电倍增管组成。闪烁探测器具有分辨时间短、对γ射线的探测效率高和能测量射线的能量等优点,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核辐射探测器。

2.3 半导体探测器 半导体探测器是使用半导体材料的电离探测器。探测器中加有电场以便把电离产生的过剩载流子收集在电极上。在工作机制上,半导体探测器与气体探测器有不少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在外电场作用下利用载流子(在气体中是离子对,在半导体是电子一空穴对)在介质(气体或半导体)中作漂移运动而产生输出信号的,因此,可把半导体探测器看作一种固体电离室。

2.4 热释光探测器 热释光是绝缘体或半导体加热时从中发射的光,不能与加热到白炽化时的物质中自发发射的光相混淆。热释光是物质预先吸收了辐射能之后的热激发光。目前经典的固体能带理论认为当磷光体(晶体)受到电离辐射照射时,射线与晶体相互作用,产生电离和激发使得晶体价带中的电子获得足够的能量游离出来上升到导带,在价带中剩下空穴。

被电离激发的电子和空穴在亚稳态能级分别被晶格中的缺陷所俘获(激发),这些缺陷称为“陷阱”(俘获电子的缺陷)或“中心”(俘获空穴的缺陷),统称为“发光中心”。处于亚稳态能级上的电子和空穴在无外源激发的环境下可以长时间滞留在缺陷中。加热磷光体时,电子和空穴从发光中心中逸出,电子与空穴迅速复合,在复合过程中以可见光或紫外光的形式释放能量。如果在暗处加热该探测元件,探测元件上放上光电倍增管,测得的光输出就正比于探测器接受的辐射能量。

3 辐射监测仪器选用原则及选用举例

核辐射测量仪器主要由探测器和电子学电路所组成。根据不同的监测对象和项目要选用不同的监测仪器。现场常用的辐射监测仪器类型有:X-γ辐射监测仪、α、β表面污染监测仪、中子监测仪和热释光剂量计等。实验室常用的辐射监测仪器类型有:α、β放射性活度测量仪、γ谱仪、热释光剂量测量装备等。

在辐射检测中,如何选择监测仪器,一般考虑到以下几方面因素,如射线性质、量程范围、能量响应、环境特性、仪器性能及测量误差等等。

3.1 X、γ辐射监测仪

3.1.1 电离室类监测仪 高气压电离室是测量环境剂量率的最常用的仪表,这类仪器由一个高压电离室探测器和电子线路组成。前者为一个充高气压(一般为22个大气压的氩气)的不锈钢球壳,中间密封一个电极。电子线路主要为MOSFET静电计、二次放大电路、高低压变换器以及读出线路。这类仪表在美国用得十分普遍,它的缺点为价格比较昂贵。

3.1.2 闪烁剂量率仪 它是利用某些物质在射线作用下能发光的特性来探测射线的,这些物质称为闪烁体。射线在闪烁体中产生的荧光极弱,必须用光电倍增管来探测这些荧光,光电倍增管先把荧光转换成电脉冲,然后放大,其脉冲辐度正比于带电粒子或光子在晶体中沉积的能量。例如,我们常用的X-γ辐射测量仪FH-40G,其主机探测器采用正比计数管,外接探测器采用的是塑料闪烁体。

3.2 表面沾污监测仪器 α、β表面污染监测仪主要是测量现场的设备、地面、台面、衣服和人体皮肤表面有无放射性污染,多用闪烁探测器,也有用G-M计数管的。

3.3 中子监测仪 中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弹性碰撞和核反应,形成直接电离的次级粒子。探测中子取决产生这些粒子的中间过程。常借助n-p弹性散射探测快中子,利用10B(n、α)7Li反应和6Li(n、3H)4He反应探测慢中子。这两种反应都具有不产生γ射线特点。

内部充以3He和BF3气体正比计数管和内部涂层为6Li、7Li、10B的正比计数管,可用来测量能量低于0.5eV的慢中子,而内部充以含氢物质(如甲烷、聚乙烯)的计数管,可用于探测能量大于100keV的快中子。

中子辐射监测比起γ辐射的监测要复杂的多。一方面是中子辐射场大都伴有γ辐射;另一方面,中子能量范围宽,不同能量的中子与机体有不同类型的作用,产生的次级辐射也不尽相同。

即使吸收剂量相同,由于品质因数不同,剂量当量也不同,这就给评价测量结果带来很大困难。

3.4 测氡仪 测量氡主要是通过测量氡-222衰变生成的子体,氡子体是一种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处于放射性气溶胶状态。对人体造成危害的主要是氡子体,它随着人的呼吸而沉积到支气管和肺部,给呼吸器官组织造成辐射损伤。对空气中氡子体浓度的测定,都是采用将大量氡子体收集起来,通过α辐射测量仪测量滤膜上的α放射性强度。氡子体测量主要由两个过程组成,一是取样过程中氡子体的积累,二是取样后测量过程中氡子体的衰变。

3.5 α、β放射性活度测量仪 α粒子能量在2-8MeV,其射程很短。按测量样品的厚度不同,样品分为薄层样和厚层样。常用于α、β测量的有电离室、正比计数器、闪烁探测器、半导体探测器等。正比计数器和半导体探测器具有本底低,效率高、价格较低等优点,应用较广。

β粒子贯穿物质的本领要比α粒子大得多,因此很难采用“饱和层样”或“薄层样”来测量样品的总β放射性,须均匀铺成10-50mg.cm-2的样品,一般以20mg.cm-2厚度为宜。厚度太大,因低能β损失过大,会增大测量误差。

3.6 γ谱仪 γ谱仪主要用于对放射源或样品的γ能谱测量。γ谱仪的探测器有NaI(TI)闪烁计数器和HPGe高纯锗半导体探测器。

3.7 累计剂量测量装置

3.7.1 热释光测量系统 热释光剂量计是佩带在人体上,用于测量个体受照剂量的监测仪器。

热释光剂量计的优点是灵敏度高、量程范围宽、重量轻、体积小、能量响应好,受环境影响小,可测X、γ、n、α和β等射线,可重复使用以及可进行多点同时监测。

常用的热释光材料大致可分为三类:空气等效性好而灵敏度稍差的,例如LiF、Li2B4O7和BeO等;空气等效性差而灵敏度高的,例如CaSO4和CaF2等;介于前二类之间的有MgSiO4和MgB4O7等。

从磷光体的存在形态可分为磷光粉、热压片,单晶切片、玻璃管封装粉末,内热元件与聚酯等粘合剂混合成形的元件、陶瓷片,带有金属衬托的沉积粘合元件,热压在耐热衬托上的薄膜元件和玻璃片等。

3.7.2 光致光测量系统 现今又出现了新型的光致光剂量测量系统,该种类型仪器用特定波长的光激发受过辐照的晶体,导致电荷从空穴场运动到发光中心,晶体受入射光激发后的发光量与晶体所受剂量和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激光或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所提供能量,使得电子从空穴激发至导带和发光中心,只有很少数电子被激发,使得剂量计具有了重复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篇10

[关键字]辐射 认识 防范

[中图分类号] O434.1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5-217-2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认识自然和改变自然的能力不断的提高,对利用科技实现的工作和生活上的便利也越来越依赖。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享受这些便利的时候,往往伴随着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与危害,辐射污染就是其中一例。21世纪的今天,辐射污染及危害已随处可见。辐射是指能量以热,光,声,电磁波等方式向四周传播的一种方式。辐射主要分为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两种。电离辐射是指一切能引起物质电离的辐射总称,其种类很多,高速带电粒子有α粒子、β粒子、质子,不带电粒子有中子以及X射线、γ射线,我们最熟悉的就是X射线和核辐射。电磁辐射是指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的向四周扩散的电磁波。

1 辐射源的特点

电离辐射的应用:医学(诊断、治疗、消毒等)、工业(测厚、探伤、材料改良等)、能源(发电、供热等)、农业(育种、品种改良 )、地质找矿等。电磁辐射的应用:射频装置(移动通讯基站、微波、广播电台)、工频装置(电力传输、工业加工)、家用电器(微波炉、电磁炉)、医疗设备(微波理疗机、超声波医疗器械)等。

辐射具有多种特点,其一是隐藏性比较强,其二是潜伏性比较强,其三是对对象伤害具有长期性,其四是伤害的不确定性。

隐藏性比较强。在平时的生活,可能周围就有大量会产生强烈辐射的物品,但是,人们几乎是无法察觉到的。辐射太过于无形,对人进行伤害时会让人没有丝毫的感觉。

潜伏性比较强。对人的伤害,不会立即就能够表现出来,而是经过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后才表现出来。

对对象伤害具有长期性。对人们造成的伤害,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月两月,不是一年两年,而是数年或者数十年。

伤害的不确定性。在对人们进行伤害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会改变伤害的手段,或者是自身的形态发生了改变。

2 辐射污染现状及防护

随着人们对生存环境及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国家环保部门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及监督力度的加强,参与辐射污染问题研究相日益增多。相关的一些辐射法律法规、管理名录及条例规定等相应的出台。同时针对人类健康影响的限值标准及监测规范也相应的产生。如2001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测定规范》和《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 8702-88)等。

电磁辐射污染现状:广播电视台发射设备的辐射功率很大,发射频率在300~1000MHz频段,一个发射塔上一般有几个电台或电视频道的发射天线,总辐射功率达几十千瓦到几百千瓦,是城市中主要的电磁辐射源,在300m之外,电场强度达到一级区(安全区)限值。而移动基站手机采用的是GSM900和GSM1800,发射频率主要是是870MHz一880MHz,954MHz一960MHz及1840MHz~1850MHz频段,基站天线的发射功率一般在20W一60W范围,比起广播电视台的发射功率要小非常多,移动基站功率密度在35m已低于10微瓦/平方厘米,符合一级(安全区)的标准要求。据有关监测统计我国一些城市和地区环境电磁本底水平处于0.2V/m~1.6V/m之间,远低于国内相关电磁环境和卫生标准。电磁辐射公众照射:在一天24 小时内,任意连续6小时按全身平均的比吸率(SAR)应小于0.02W/kg.;职业照射:每天8小时工作期间,任意连续6分钟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应小于0.1W/kg 。

电离辐射污染现状。自居里夫人提出“放射性”这个术语,针对放射性的研究络绎不绝,美苏进行一系列的核试验后,其研究成果开始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领域,但同时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就散落于地球各处,原有的自然分散平衡随之被打破,辐射污染随处可在。1945年8月6日,美国在广岛先后投掷两颗原子弹,致使71379位平民罹难,广岛生态环境也遭受极大的破坏;1986年4月26日凌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大量强辐射物质泄漏,酿成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史上的一大灾难,也是自然对人类发出的第一次警告。在和平年代的今天,电离辐射的应用已十分广泛:X射线应用于医疗影像、放射性同位素用于医疗上的癌症治疗与杀菌消毒、工业上利用γ射线进行无损探伤等等。我国的《辐射防护规定》对辐射工作人员与公众人员分别设有辐射剂量当量限值,公众照射:5年的年平均剂量不大于1mSv(相当于现时40次X光胸部透视的剂量),任一年的剂量不大于5°mSv°;辐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当量限值为50mSv。

3 辐射对环境的危害

电磁辐射对环境的危害。电磁辐射已被列为继水、气、声污染之后的第四大污染,在众多辐射危害中,电磁辐射离我们最近,时刻相伴我们左右。比如电脑、手机、家电产品、变电站、无线电波等等。这些电磁辐射充斥空间,无色无味无形,可以穿透包括人体在内的多种物质。人体如果长期暴露在超过安全的辐射剂量下,细胞就会被大面积杀伤或杀死。据国外资料显示,电磁辐射已成为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致病源之一。电磁波磁场中,人群白血病发病为正常环境中的2.93倍,肌肉肿瘤发病为正常环境中的3.26倍。国内外多数专家认为,电磁辐射是造成儿童白血病的原因之一,并能诱发人体癌细胞增殖,影响人的生殖系统,导致儿童智力残缺,影响人的心血管系统,且对人们的视觉系统有不良影响。

放射性辐射对环境的危害。人体受到过量电离辐射,会导影响中枢神经、人体新陈代谢、基因变异,甚至死亡等。日常生活环境中,较为常见的放射性有,一是在核电站的周围,辐射对当地居民产生了影响;二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工业的进步,放射性产品的使用日益广泛,尤其是煤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因此,就有必要对这些辐射进行有效的监测,进行数据之类的记录,通过研究分析记录,来得出应对放射性污染的措施。

工业企业计量等使用的仪器对环境的危害。因为这种仪器只是在工厂企业中使用,所以可以说它在使用的过程中对环境的危害是很小的。然而,一旦它们因为出现了极严重的故障而无法继续使用,对于它们的处理就会显得复杂而又困难,这时它们所产生的辐射就视它们本身的具体情况而定。

天然大理石对环境的危害。尽管大理石的数量很大,尽管大理石的应用极为广泛,尽管大理石具有辐射,但是,它的辐射是极其微小的,因此,它的辐射对环境的污染是极小的。又因为它本就是环境的一部分,所以说对环境的污染是极其微小的。

4 小结

辐射客观存在于人们的生存环境当中,在现代社会,辐射的人工应用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人们所处的辐射环境更加复杂,人体健康所受的威胁也更大。因此,认识辐射、了解辐射污染的危害与现状以及辐射防护的基本途径,对保护环境、保护公众健康显得更为必要。本文试图对常见的辐射种类及其与人、环境的关系作一介绍与总结,以引起人们对环境辐射的重视,希望能帮助人们对辐射树立正确的观念,真正做到科学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