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化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05 18:05: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绿化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绿化工程;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S73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提高了许多。以前,人们对园林绿化的要求只是种植花木,美化环境,而现在,对园林绿化的要求提高到环境保
护和生态平衡的层次,和休闲娱乐等多个方面。这是对园林绿化建设与管理的质量和水平的一个大的挑战。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成为了评价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一个好的城市园林工程,不仅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起到良好的引导和改善作用,还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及工作环境。通俗而言,园林工程就是种植花木,在经过设计师一定的艺术加工后,成为一个系统的绿地,然后对周围的环境起到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
随着十会议的召开,生态文明建设首次以单篇论述的形式呈在会议上上来,会议指出城市绿地建设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建设生态型绿色城市,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 城市绿化工程是城市绿地的环境效应
城市作为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区域,经济指数和人文指数相对较高,导致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因此,城市在建设生态环境系统时,需要进行园林绿地的设计,该设计系统在城市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绿茵遍地、四季葱萃的生态型城市是21 世纪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方向,也是非常适宜人类生存的聚居地。城市绿地对生态城市的改建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防止污染和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绿化工程可以在一定基础上起到净化土壤、空气和水体。相关研究显示,绿色植物能够为地球产生超过60%的氧气,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元素之一,在呼吸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物质。城市生态建设中,大量的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出氧气。人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基本上全部用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形成一种有效的循环界面。同时,在特定的条件下,较多的植物还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氯气、二氧化硫等一些有毒性的气体,对空气的净化能力较强。另外,国外研究者还曾研究,树木的根系结构能够对水中的溶解质进行吸收,可以吸收土壤中的细菌,对土壤和水体有较好的净化作用。2)城市绿化工程的建设,还可以有效的改善城市噪音环境,改善气候环境。在城市郊区的道路两旁,有大面积的绿色植物,不但可以对当地的温度、气候以及湿度有较好的调节作用,一些高大的乔木植物还可以通过树叶的微振消耗声能,有效的降低噪音污染,对城市环境的改善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1.2 城市绿化工程中绿地特性
城市建设中的绿地设施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设施,也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保障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第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是城市绿化工程的重要体现。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来源于城市绿地,而城市的绿地质量则直接的反映了城市市民的生活情况,以及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目前,面临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居民生活水平更是体现城市绿化质量的重要标志。第二,城市绿化也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健康资源保障。城市绿化工程是提高人类寿命、现代化水平和城市规划发展的指标。城市绿化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不但可以有效的改善城市的公共卫生和健康,还可以在一定基础上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因此,城市绿化工程可以作为城市健康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第三,城市绿化工程还可以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性资源。四季变化过程中,城市绿地中植物的变化,不但为城市增添了色彩效果,还使市民在精神上得到了较大的享受。城市的文明程度,体现在一个城市的旅游经济的发展和风景名胜古迹方面,城市绿化工程也为景观资源的开放和旅游奠定较好的基础。
2城市绿化工程的发展策略与方向
现阶段,在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提供给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越来越多。对一个城市的游乐园、道路绿化带、河道绿化带和环城绿化带进行城市绿地规划,对城市的生态型发展越来越有利。
2.1 城市绿化要讲究科学性和实用性
我们在做绿化时,希望在短期内就可以产生效果,常常种植生长快、易成活的树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意识的转变,不满足最初的想法,曾有“先绿化后美化”、“香化、彩化”、“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等等口号。因此,在作树种绿化时要考虑园林实践问题,即考虑
速生树和缓生树、一般绿化用树和能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树种、以及落叶树与常绿树、乔木、灌木、丛木、藤本以及具有各种抗性和功能的树种,要既照顾当前又要考虑长远的需要。绿化规划要讲究科学性和实用性。
2.2 实现目标突破
在城市绿地建设的基础上,在对其进行巩固的同时,还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高目标和高水准的城市绿化工程,是生态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挑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市民生活水平和自身素质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市民还积极的参与城市绿化工程,使得城市绿化面积和绿化覆盖率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在城市绿化工程的建设发展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些许不足之处。第一,城市绿化工程设计人员水平不高,缺乏创新性设计;第二,城市绿地工程规划相对落后,建设系统和规划体系不完善;第三,片面的进行城市绿化,造成绿地面积分布不均,缺乏城市的整体绿化感觉。
2.3 提高绿化工程的规划建设水平
在城市进行绿化工程工作之前,需要对城市绿化工程的规划和建设水平进行一定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生态型城市具有持续发展的可能。对城市进行绿化工程设计时,不仅需要保留城市原有的民族风情,还需要结合现代特色,完美的展现出传统和现代的自然和谐。另外,对环境保护和绿化工程进行定期宣传,确保城市居民增强城市生态环境的意识,同时还要对法律法规制度的宣传进行加强。提高政府绿化管理部门对城市绿化优点的认识,以及整体提高城市绿化工作的管理认知水平。
2.4 必不可少的资金配套
在城市绿化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就需要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引导财政投资,提倡捐款模式和企业绿地投资建设,是资金的重要来源。另外,政府、企业、个人合作共同开发建设,也是绿化工程资金的重要来源。在这种多元化资金的支持下,绿化工程才能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
2.5 培养绿化植物,创造城市特色
城市绿地是反映和展现一个地区自然特色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因此,在不同的地区种植适宜当地条件和气候的植物品种,不但符合种植传统,还可体现出较强的绿色植物的区域性。因此,特色绿色植物的培养,对营造城市特色十分重要。
3小结
作为提高城市生活环境、改善恶劣的生态环境,城市绿化工程是一种重要的改善措施。城市绿化工程作为创建现代化城市的一种重要表现,已经逐渐的在我国各地开始发展。同时,为了有效的融合社会生态环境与当地自然条件,需要非常重视环境工程在两者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重要意义,并对城市未来的绿化工程发展做出正确的指导方向和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 雷云,持续发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法研究[J],2013 年06 期
[2] 王浩,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塑造城市特色[J],中国园林,2013 年25 期
篇2
关键词:城市;绿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绿化的建设能极大地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满足城市居民渴望亲近与融入大自然的迫切需求。也是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市竞争力不断增强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城市绿化的意义
城市绿化的功能非常的多样化,城市绿化依靠先进的生态技术、重建技术以及恢复技术等,使其更接近大自然的景观,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效保护了地区生物的多样性,并且维护了城市的生态平衡。绿化不仅具有净化空气和改善环境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美化城市的作用。艺术化的人工植物成就了城市绿化,也满足了人们文化心理以及审美的要求。在城市提供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在城市就可以有亲近自然的机会。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公益事业,不仅是城市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体现了城市的品位和个性。
二、城市绿化存在的问题
1、城市绿化与城市建设规划不协调
我国的很多中小城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也建设了相当规模的绿地以及绿色,但是城市绿化的规划以及建设和城市的规模不相适应、不协调也不一致,这就使城市绿地的使用率大大降低。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绿地预留的面积比例是很少的,而相对而言建筑用地的面积则很多,在其周围基本没有一些树木绿化隔离带;街道绿化带一些地方无法连接,用地也是十分稀少的;大面积、高投资的绿化景观很少。
2、仅仅强调绿化的景观作用
在现阶段,城市绿地在进行规划之前,都是把植物造景当做主要目的,也就是只是注重方案的构思以及创新性,对植物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以及生理周期都不够重视,甚至完全忽略,这样长期下来,其生态环境的功能必然会受到损害,城市绿投资的浪费情况也变得越来越严重。盲目追洋求新,草率引进外来植物品种,不仅适应异地环境的能力比较差,生长不良甚至死亡;而且养护成本高,除了正常的防病治虫、浇水、割草等日常养护外,往往还需特殊的“护理”。只是一味的追求其外表上的美感,完全忽视了其实际的生态作用,绿化的成本资金大大提高,而实际的生态效益又大大降低,又增大了城市财政的压力。许多城市为让绿化速成,不顾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盲目种植大面积的草坪以取代栽树。有的城市绿地草坪比例过大,在炎炎烈日之下,行人却找不到遮阳的树木。
3、管理的措施落后
在进行绿化后会产生许多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就被当做城市垃圾,随手就丢弃了。人们往往就忽略了某些“垃圾”本身就是一种重要肥料,比如说被剪掉的枝叶等都是有机肥的重要来源。对丢弃的废弃物要回收利用,把无用途的东西转变成有用途的东西,这样一来不仅节约了资金,还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生态环境。管理人员还需要注意其植物的养护,要避免出现“重造轻管”、“重治轻防”的养护现象,但是在现阶段,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就造成城市绿化的养护资金大量增多。
4、乔灌草结构不合理
在城市绿化中,自然生态系统中占主导地位的树木,尤其是乡土树木的种植比例较低,影响了城市绿地综合生态效益的发挥;普遍存在绿地结构层次不丰富;草坪多;乔灌木尤其是高大乔木少的现象;致使绿量不足;植物群落景观单调。
5、旧城改造中绿地面积严重不足
旧城改造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之一。纵观全国多数城市的旧城改造,忽视园林绿化建设,绿地率及绿化覆盖率相对偏低,改造后的环境质量不高,应当引起社会关注。此外,缺乏合理的系统园林配置,缺乏精美、高雅的艺术层次和文化氛围,缺乏真正能为人们提供体憩、使用、享受和置身于其中的园林环境,缺乏园林绿化与区内自然面貌、人文景观有机的结合。
6、植株栽植的密度过大
城市绿化建设中植株栽植密度过大,尤其是一些色块、绿篱栽植的密度过大,不仅使绿化建设的成本大大增加,而且因栽植密度过大使植物之间的通风透光受到严重影响,使植物缺乏正常的生长发育空间,同时也给日常的管理以及维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使施肥、病虫害防治以及浇水等养护工作很难得到有效开展,从而使植物出现病虫害、抗病能力差以及长势不良等问题,甚至还会出现植株死亡现象。
三、改进城市绿化的对策
1、做好城市绿化总体设计
城市绿化作为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城市绿化建设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国家绿地规划要求,借鉴国外城市绿化成功经验,避免一些错误倾向。在结合大规模市政建设和旧城区改造的同时,同步进行高质量、高标准的绿化总体设计。
2、解决绿化资金不足问题
拓宽资金渠道,吸引社会资金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将绿化费用纳入城市各项建设的投资预算,并按规定建设绿地。由城市人民政府绿化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城市绿化条例》有关规定对不能按要求建设绿地或建设绿地面积未达到标准的单位进行处罚,责令其补建并达到规定面积,以确保绿化建设。具体办法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具体情况制定。
3、科学进行城市绿化,构建完整的生态体系
实现生态学原理的合理运用,就是把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水文地质以及原生动物植物群落等特点结合起来,再构建新的具有地域性群落,比如说乔木、花草等相互混合,但是又具有一定的协调性,创造出形象、自然、功能俱全的植物群落空间,实现绿化和美化一体的目标。在对绿色植物进行配置时,始终强调人文关怀。植物配置和生长的生态法规应当遵守自然法则,科学确定植株密度,形成乔、灌、花、草各种植物多样性相结合的模式,促进城市绿色生态效益。增多当地的植物种类的选择和培养,基在城市绿化建设的过程中只有遵循经济实惠以及适地适树的原则,优先使用苗圃培育的乡土树种,才能够使植物的适应性以及绿化的效果不断增强。当然,根据环境美化的需要也可以引进一些比较优良、易于成活的外来树种,但是也要遵循经济适用原则,并且要严防外来物种所带来的生态侵害。在种植的过程中,还要根据植物的生长特点来设置合理的植物间距,这样不仅不可以为植物提供充足的生长空间,同时还可以方便人们对植物进行浇水、施肥以及病虫害防治等的管理,使植物具备良好的生长态势,不断增强植物抗病以及抗虫害的能力,有效降低死苗等现象,大大降低城市绿化建设以及养护管理的成本。
3、加强城市绿化的管理工作
城市绿化要想实现生态效益和审美特色双重保障,其管理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充实绿化管理队伍,有计划地开展人员技术培训,改善队伍结构和专业素质。配备专门的养护管理设备,提高养护管理的机械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在进行城市绿化管理工作时,要高度重视绿地的土壤情况、施肥情况、整修树枝情况、病虫情况等各个问题,要做好相应的防御措施。尤其是对古树名木资源的养护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
结束语
城市绿化水平的高低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现代化的城市绿化需要现代化的手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城市功能的不断增加,城市绿化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以及科学发展观才能够使城市的绿化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避免出现因追求短期效益而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伟,徐辉,陈玉霞. 生态学原理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J]. 森林工程,1999,06:10-11.
篇3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意义;问题;发展对策
1 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意义
1.1 园林绿化是创造城市人居环境的主要方式
园林绿地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良好舒适的居住空间,而且也是人们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场所,给人们带来重回大自然的感觉,满足了当代城市化发展的生活水平需要。城市绿地给人们带来优美环境的同时,对于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也是一种熏陶,使居民在祥和、安宁的环境中愉快地生活。
1.2 园林绿化可以改善人们生活环境
空气环境质量的好坏关系着人类身心健康,良好的园林绿地植物不仅能通过光合作用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人类需求的氧气,更能对空气中有损人类健康的粉尘给有效地吸附、过滤、阻挡,如建筑施工产生的粉尘,汽车产生的大量有害尾气,工业产生的废气等。
1.3 园林绿化可促使城市人文景观的形成
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是园林绿化的最终目标,园林绿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不仅能给人们提供优越的生态环境,同时在实际融合过程中,其内涵和内容已覆盖了多个领域,将社会、文化以及美学等多个学科知识和精髓融入其中,打造了独特的城市,把城市的内涵和特征充分地体现出来。
2 城市绿化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2.1 绿化养护资金短缺,居住区绿化养护管理体制责任不明确
园林绿化养护在园林景观的发展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养护工作的到位与否直接关系着园林绿化的质量。然而,园林绿化养护做到位的前提条件是养护资金要有保障,但是目前我国城市的一部分老居住区的园林绿化经费仍旧由当地政府部门来支付。
2.2 经营管理措施不规范,管理水平低下
首先,在园林绿化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园林绿化建设原则去执行,致使在实际的园林绿化中出现养护质量差的现象,如园林植物修剪、除草等工作没有按时执行等,导致园林绿地养护工作长期处于杂乱无章的局面;其次,园林区域的居民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没有把园林绿化的的重要作用给充分的重视起来,使得一些居民对城市公用绿地被侵占、花草树木被破坏等现象视而不见,再加上城市园林没有一个健全的执法体系,最终造成城市园林景观发展的滞后性。
2.3 绿地结构组成单一,生物多样性体现不充分
在城市园林绿地结构的构建过程中,没有把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给充分的体现出来,使得绿地结构单一化,虽然部分城市园林中绿化树木种类繁多,但是在色彩和季相上没有太大的区别,致使园林植物缺少生机活力,降低了园林景观的可赏性;如常绿树种仅仅只占全部树种的15%,使园林景观达不到四季常绿的效果。
3 解决城市绿化问题的有效对策
3.1 加强园林绿化法制建设的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全民绿化意识和创建意识
园林城市建设发展的优与劣,上级领导重视与否是关键。目前,我国城市园林建设的相关管理体制还不趋向完善,有很多建设单位和居民对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作为上级领导一定要抓好园林绿化法制建设的教育和宣传工作,让园林建设单位和居民对园林绿地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与重视,树立起全民绿化意识和创建意识,如经常在居民区或者其他公共场所开展园林绿地对于人类生活重要性的讲座、宣传、知识竞赛等活动,切实让全民对园林绿地与人类生活的相互协调的关系给明确化。
3.2 做好城市绿化合理规划
合理的园林规划是有效开展园林建设工作的头等大事,因此,在城市园林的建设过程中,要严格地对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当地的人文特征有充分的调查与研究,切实找出和城市发展相协调,适合当地城市人文风貌的园林建设规划方案。同时,在园林建设过程中,要对园林建设的前瞻性要有明确的目标,严格结合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溶关系进行建设,尽量做到不影响城市经济的同时又有效地凸现园林景观的实用性,如在生活区和工业区之间设置绿化带,使二者的独立性给体现出来,既不影响生活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不影响工业区的正常生产,实现了协调共存,和谐发展的新景象。
篇4
关键词:城市绿地; 生态园林; 生态规划
Abstract: the city botanical garden space as the city land an organic part of the city affects the environmen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people. It not only for viewing, tourism, have a rest, and maintaining ecological balance and creating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undation. This paper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of ecological planning shallow view about something.
Keywords: urban green space; Ecological garden; Ecological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的发展,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人们逐渐提出了“生态园林”、“生态城市”的概念,说明城市中的园林绿地不仅供观赏、旅游、休憩,而且是维持生态平衡、创造良好生态环境效益的基础。城市绿地是城市的“绿肺”,具有调节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以各种类型的绿地为组分而构成的系统,它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居民休闲娱乐,组织城市景观,美化环境和防灾避灾等功能。为使绿地系统更好的发挥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必须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生态规划,以保证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1. 以生态为中心的绿地系统规划理念
城市是个复杂的、综合的有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关系。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优劣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园林植物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只有植物才能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碳水化合物和氧气,给人和动物提供能源、食物和生产原料,是生态环境系统中最基本的生产者,离开了植物,城市生态环境就无法达到平衡。生态园林是以生态学的理论模拟再现自然园林景观,重视园林绿地对城市环境所起的作用,突出强调环境质量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从改善生存环境着手,规划建设城市绿地系统。
2. 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规划建设的原则
2.1 首先采用生态规划设计手法
城市环境的生态规划设计工艺,是指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原理设计和改造城市生产、生活系统的设计和工艺流程。在城市的生态绿化中要应用城市与自然共生原理,广泛使用生态技术。日本科学家发明的生态路灯能吸收道路上汽车排放的各种废气,我国科学家发明的生态水泥能吸收水体中的污染有害物质,这些都是生态技术应用于城市建设、绿化的例子。在城市绿化规划中大量运用生态技术,既能提高绿化工作的科技含量,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2.2充分考虑整体优化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因此,在规划中应把绿地系统当作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
2.3 保护植物多样性,合理建设植物群落的生态网络
要提高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维持城市的平衡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增加植物的多样性。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绿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
2.4坚持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为基本出发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以绿化资源的再利用、再循环为指导原则,利用景观生态学的规划方法,将城市与周围郊区作为一个整体,在市区各绿地空间之间,以及它们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建立“绿色廊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性的城市大园林开放空间体系,实现城市向自然过渡。
3. 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的措施与方法
3.1城市绿地系统应采用“斑块--廊道--基质”相结合的环网式的布局
景观生态学指出,环网结构的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够使绿地景观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和良好的可达性。因此,把自然景观资源作为城市大环境绿化的基质,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对森林公园、城郊农业用地、自然风景林、郊野山林、苗圃、果园等的改造和利用,环绕城区;建设与道路、河道相结合的绿色生态廊道,形成绿带,使城市内外的绿地斑块、基质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连续的绿色景观生态休闲走廊;合理布局城市绿地斑块,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大型绿地斑块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而小的绿地斑块可以作为物种迁徙的歇脚地,有利于提高景观的异质性。所以小绿地斑块是大绿地斑块的补充,但不能取而代之,应是两者有机的结合,并通过廊道连接,使绿地斑块均匀化、立体化分布,构成“公园--小游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的绿地斑块层次结构。
3.2利用植物造景形成生态绿化的自然美
植物造景不但要从功能和艺术效果上考虑色相、季相、形体、姿态、声觉等多方面的要求,还要根据不同地理纬度与海拔高度,所决定的植物地理分布,以及生境与小生境的具体情况等多方面来考虑。注重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搭配比例,按照多种植物不同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相互作用与影响,注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搭配,各种植物之间的平面距离、立体结构(乔木、灌木、草本与地被)及其轮廓线变化等。通过合理种植设计,可在局部地区将园林植物的寓意和韵律予以表达,促使植物形和神的结合,体现绿色文化。
3.3 充分利用自然因素
城市绿地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为主,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景观保护的绿色核心区,同时建立绿色缓冲区,以减少人为活动对核心区的干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重视城市内外自然山水地貌特征,发挥自然环境条件优势。
3.4 城市绿地系统城区周边建设防护林带
城区内建筑物密集,人口稠密,环境污染严重,极易形成“热岛效应”,给整个城区提高环境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使人们建康受到很大的威胁,消除这种威胁最好的办法是在城区周边种植大面积的树林,这样能为市区输送新鲜空气、防风固沙、减少噪音,达到美化生态环境的作用。
3.5发展垂直绿化,增加城市绿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对于建筑密度大,人口相对集中的城市来说,发展垂直绿化无疑是一个增加城市绿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垂直绿化具有占地少、见效快、绿量大等优点,不仅能够弥补平地绿化之不足,丰富绿化层次,有助于恢复生态平衡,而且可以增加城市及园林建筑的艺术效果,使之与环境更加协调统一、生动活泼。发展垂直绿化,提高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垂直园林景观。
4.结束语
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生态规划,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绿化格局,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对绿地的需求,让市民亲近绿地,生存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绿地系统中。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园林绿化;大树移栽;技术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新建的园林景观和重点街道的增多,人们对环境绿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用小苗栽植来绿化城市,已满足不了当前城市环境绿化建设的需要,尤其是重点环境绿化工程,要求高标准、高质量的绿化机能,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绿化效果。所以园林绿化大树栽植成为园林绿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探讨园林绿化大树移栽技术及管理,对现代园林绿化建设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一、大树移植的基本概念以及移植的意义
大树移植是园林绿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如何在园林绿化中做到万无一失,确保大树的成活率就更加重要。因此,在确保大树移植前我们明确大树移植的基本概念及移植的意义对其更为重要。具体如下:
1、大树移植的基本概念
按照园林绿化施工的规定,移植胸径在20cm以上的落叶乔木及胸径在15cm以上的常绿乔木统称为大树。而大树移植是指胸径在10cm以上,并且树木冠型比较完整的大型树木进行移植。大树的移植是园林绿化工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绿化建设中的重要技术手段。
2、园林施工中大树移植的意义
首先,大树的移植能快速绿化、美化城市。在园林施工中采用大树移植的方法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城市的迅速美化,缩短了成景时间。一旦大树移植成活,他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改变城市的景观,达到绿化和美化的效果。其次,大树移植能保护古老、珍稀、奇特的树种。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环境条件的变化,有些大树已经不适应原来的生态环境,而把它移植到适合它的环境里,使其得到再利用。最后,大树移植能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一个城市绿地生态质量的高低是由绿量决定的,大树能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加强了空气湿度,对城市的生态效益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园林绿化中大树的移栽技术
1、大树移栽树种和规格的选择
在园林绿化工程中,要根据其科学施工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合理的进行树种以及品种规格的选择。大树品种的规格主要包括胸径以及树高和树冠的冠幅,还有就是树形以及树相和树势等等。树种不一样其移栽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一般来说乡村树种在经过移栽以及人工培育会比异地树种和野生树种更容易成活,在大树移栽中树龄越大,其移栽的成活率就越低。
2、在进行移栽前要对大树的树体进行科学的处理
对大树进行移栽时,必须要对树体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对于常绿的乔木来说,在移栽时要尽量保证树冠的完整,主要就是对树干上的一些裙枝以及过密枝和枯死枝进行修剪,根部带土球的树木进行移栽时没必要进行修剪。对于落叶乔木来说,要根据树形的相关要求对树冠进行重新的修剪,一般情况下都是剪掉树冠全部枝叶的1/3-1/2;在树冠较大时,伤根就会相对较多;在不合适的移栽季节,要想保证大树的存活率就要加重修剪。
3、大树移栽时的包干
在对大树的躯干以及比较粗壮的树枝进行包裹时,要选用苔藓以及蒲包和草绳,在进行包干处理时,要避免阳光的直射,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树木在移栽过程中的水分蒸发。对树木进行包干处理不仅可以对树枝的湿度进行调节,减少高温以及低温对树干产生的损害,还可以减少树木在运输的过程中造成的擦伤和撞伤。
4、大树的起吊和运输
要针对施工的现场情况进行起吊机和装运机的选择,在堆放树木时,要把土球的中心放置在装运车后轮轴的地方。大树的树冠要向后,并用绳子绑紧,在土球的下方用东西塞紧,避免在运输的过程中出现散球的现象。在对大树进行起吊和运输的过程中,要对树木的枝叶以及土球进行适当的保护,要保证当天起运和栽植。
5、大树的栽种
根据拟栽种场地的具体土壤条件,对所栽植坑穴的常规尺寸进行调整,保证坑穴的适宜性,比如,土壤条件比普通条件差,则要尽量提高其尺寸,并保证所挖穴壁的垂直性,避免出现平底坑,待挖到固定深度后,要将与坑穴底部距离在30cm以内的土壤行翻松处理,并严格地做好对于表层土以及心土的分别保存。将损坏掉的根系与枝条减掉,并将小枝叶剪掉约1/3,若根系过多,则将部分须根剪掉,同时尽量减少对于树冠的修剪,且切口部位必须平滑,并使用塑料袋或漆料进行保护,以必满病虫害破坏。在实际栽种时,要使用适量的水与泥浆进行搅拌,以保证移植树木根部与泥浆的粘合度,还要使用底肥、土壤熟化剂、保水剂等物质,提高树木的生活率
6、移植后养护
大树移植后的养护工作是一项关键的工作,是保证大树生存的重要条件。移植后的大树在新的环境生长需要一个环境的适应过程,影响大树生存的周期为一年左右,因此,为保证移植后的大树长期生长,需要对大树进行及时的养护工作,并且养护工作要及时到位,不能疏忽,这不仅是关键的步骤,也是重要的步骤。
(1)保证水分
移植后的大树由于在移植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使大树受到一定的损伤,尤其是根系,吸水的能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移植后的树木首先要保证树根对水分的吸收,灌溉的频率和灌溉的水量都是重点内容,也是大树生长的关键。通常,为了保证大树对水分的吸收,要对大树的树干进行包裹,从而保证降低树木水分的蒸发。并且浇水的工作要做到细致,不能马虎,树根左右的土壤都要进行适当的浇水工作,不能单单对一个位置进行灌溉。
(2)促发新根
由于大树移植后侧根和须根较少,树木养分吸收困难。为保证养分吸收可以使用生根粉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结合适量灌水以促进新根的生长发育。
(3)除草松土
大树的养护相对要细致,在移植后,日常的除草、松土等工作一定要及时、到位,不能时间间隔太久。首先,大树以外的植物会和大树分享养分,减少大树的生长速度,并且很多藤类的植物缠绕大树的树体,也影响大树的生长和光合作用,所以如果附近有杂草等相关植物,应当及时清理。其次,大树附近由于来往的人群较多,突然容易干燥凝结,对大树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适当的要进行土壤的疏松工作,从而保证大树附近的土壤与空气的气体交换,这样不仅有利于大树根的发育,同时也有利于大树的长期生长。
(4)防治病虫害
病虫害的防治是园林绿化中最重要的工作,不仅关系着整个园林绿化的情况,同时对园林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内容是对植物的保护,无论是哪种树种,都必须要进行有效的防治,尤其是新移植的大树,在病虫防治上要更加注意,由于移植的时间较短,大树自身抵抗力较弱,病虫的危害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必须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护,对受损树皮进行消毒、包裹,并且喷洒病虫防治的药品。而且需要及时的对大树的情况进行观察,如果发现有病虫的出现,要及时的进行处理,加强防护,防患于未然。从根本上彻底的抵制病虫害的发生。
结束语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作为改善城市环境和的有效手段,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也越发重要,大树移栽施工可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城市的绿地生态效益,优化植被的配置结构,改善城市的景观效果。所以,对城市绿化施工中的大树移栽技术做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大树移栽的质量和成活率,有利于充分发挥大树资源的景观优势和生态优势,促进我国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续荣.浅谈大树移植的技术措施[J].科学之友,2011.
篇6
关键词:城市绿化;大树移植;技术探讨
大树移植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树木本身又是一个有生命的生物有机体,在选树、起挖、吊装、运输、栽植的一整套工艺流程中,要做到周密组织、合理安排、尽量缩短树木根系和土球的裸露时间,维持栽后树体的水分平衡,以利于树木成活。
1大树移植的原理
1)相似的生态环境。树木的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包括光、气、热等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当大树移植后的生态环境相似或优于原来的生态环境时,移植成功率较高。反之,如果生态差异太大,移植成功率就比较低甚至不成功。因此,定植地的生态环境最好与原植地相类似。移植前,需要对定植地与原植地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的评估,特别是要对两地的土壤条件进行测定,根据测定结果改善定植地的土壤条件,以便提高大树移植的成活率。
2)树势的平衡协调。树势平衡协调是指大树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须保持相对的平衡与协调。移植大树时,如对根系造成一定的伤害,就要根据其根系分布的情况,对地上部分进行修剪,使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长情况基本保持平衡协调。供给根发育的营养物质来自于地上部分的枝叶,如对枝叶修剪过多,不仅会影响树木的景观,也会影响根系的生长发育。当地上部分所留比例超过地下部分所留比例时,可通过人工养护如遮阴来减少水分蒸发,或是叶面施肥,或是对树干进行包裹阻止树体水分散发等技术措施来弥补这种不平衡性,以达到树木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协调。
3)大树的收支平衡。生长正常的大树,根和叶片吸收养分(收入)与树体生长和蒸发消耗的养分(支出)基本能达到平衡。也只有养分收人大于或等于养分支出时,才能维持大树生命或促进其正常生长发育。可以采用一些技术和措施来弥补在大树移植过程中对大树造成的“收支”不平衡。如起挖前3~4d进行充分灌水,向树体喷水或叶面施肥、增加树体养分,运输途中给树体挂输液吊袋输液,待移栽和移栽后挂输液吊袋输液、除去移栽前的所有新梢嫩枝、合理修剪等技术措施都可增加大树的“收入”,还可以采用包裹保湿垫(树干用无纺麻布垫、蒲垫、草绳等包扎,对切口罩帽),运输途中和移植后搭建遮荫棚进行遮荫,起挖后喷施移植蒸发剂等技术措施来减少大树的水分、养分散失以降低大树移植后生长的“支出”。通过上述技术措施的实施,可以使大树在移植后能达到收支平衡,以便提高大树移植的成活率。
2大树移植前的准备工作
1)移植树种的选择。应尽量选择经过多次移植成活的“熟苗”,避免选择没有经过移植或散生于农村山区的“生苗”,多选择浅根性的乡土树种。在树体的选择上应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大树。
2)移植时间的确定。移植时间的确定对确保树木移植后的成活尤为重要。一般来说,落叶树种在春、秋两季都可进行移植。在早春、树木的芽即将萌动但还没膨胀之前移植效果最好,在秋季、当树木生长速度降低即将进入休眠的时候也可进行移植。至于常绿的树木,在春季移植最好,成活率高。
3)移植天气的选择。移植前注意天气变化,移植时应避开极端天气状况。挖树时要选择晴天或土壤干燥时进行。挖出根部要避免被太阳暴晒,最好做到随挖随栽。
4)定植穴的准备。按设计要求在定植地点挖掘定植穴,其直径要比土球稍大稍深,一般比土球大30~40cm、深度比土球高20~30cm 即可(其大小以既方便操作又有利树木成活为原则);在定植穴底层处施放底肥后回填20cm左右的泥土,同时在穴底放置通气管。定植穴的土壤应相似甚至优于原植地的土壤条件。
5)辅助材料和用具的准备。如园林机械、吊绳、草绳、麻布包、遮阴网、撑杆、钢管架等。
3移植操作技术
1)修剪。内膛枝要清剪干净,按规定高度保留下垂枝,除去枯枝。
2)掘树。对树根带土球掘取。以树干为中心、胸径的8~10倍为半径、切断树的侧根,当挖至看不到侧根时,就可以向中心方向掘进去。土球厚度一般按土球直径的1/2~2/3进行保留,并用草绳等密密捆牢,这种掘取法的优点在于能提高移植成活率,缺点是不便运输。对树根不带土球掘取。树木被掘起后,把根系上的泥土全部抠除、露出根须,这种掘取法适宜矮小的树木和落叶树种中耐干旱且生长能力强的树种的移植,优点是便于运输,缺点在于移植后的成活率较低。
3)掘树后的处理。对土球和根系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尤为重要,可用多菌灵、福美双混合溶液喷洒,还
可在根系伤口涂抹生长素(如吲哚乙酸、生根粉溶液等)。不论采用人力搬运还是用机器搬运,都要保护好土球并尽量避免损伤树干。如远距离运输,还要将树冠包扎成圆锥形,外加草席等包裹住,树干还要用草绳密密地缠捆住。
4)再次修剪处理。运输至定植地点时要对顶枝进行修剪,修剪是为了减少整棵树在移植后对水分的需求,确保提高树木成活。嫩枝部分全部剪掉,长度约30cm左右、过密的枝条也要剪掉,打掉1/2的老叶,以利于新陈代谢,保留中间部分的枝叶,但也不得过密,损伤的枝也要修剪掉。修截枝条为整体的1/3,使树形不被损坏,并为萌发新的枝叶创造条件。根系的修剪要做到刀口小而平整,有利于新生根的
生长。
5)吊树栽植。先将树冠的绑扎物去除,起吊大树进人定植穴,调整大树朝向和栽植深度(保持原来的深度即可),回填一部分泥土后去除土球包扎物,再分层回填泥土压实。填土至2/3处立支撑,可用钢管、木桩等作为支撑材料,以四角或三角支撑样式稳定树体。支撑稳固后浇水,水一定要浇透,然后回土填满土球。对树干的支撑部位要加以保护、以防被铁丝等硬物擦伤树皮。
4大树移植后的养护管理
要使大树在移植后成活并恢复生机,需要细心的养护管理。在移植后的1~3年里的日常管理十分重要,特别是移植第一年的养护管理对大树移植成功与否特别关键。
1)遮阴和浇水。定植后如阳光很强,要加盖遮阳网。适当浇水,栽后要立即浇1次透水,隔2~3d后浇第2次水,隔1周后浇第3次水,以后浇水间隔期可适当延长。对珍贵树种和特大树,应经常向树冠喷水,至成活为止。要保持包扎树干草绳的湿润,确保大树枝叶水分的供给。
2)预防病虫和施肥。对定植好的大树的生长状况要进行密切观察,如发现树叶干枯等现象时要及时分析原因、做好应对措施。每隔15d左右可进行根外追肥,可用尿素、硫酸铵、磷酸二氢钾等速效肥料制成0.5%~1.0的溶液,在早晚或阴天进行叶面喷施,待根系萌发后可勤施薄肥,有利于其树势的恢复生长。移植后的大树,其生长势降低,对病虫害的抗性也降低,要经常检查,根据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和树种的特性,及时防治,对症用药。
篇7
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的人口、交通、生产等也越来越密集,为此而带来了环境污染等诸多的问题。城市绿化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搞好城市绿化,不仅改善城市面貌,丰富城市园林景观效果,更重要的是具有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湿度与温度、改善城市小气候、遮荫、防风等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城市绿化面貌的改变主要以丰富多彩的园林植物来体现,园林植物规划和选择的好坏是实现城市园林化的根本,直接关系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成败与品位。本文就根据城市生态园林绿化设计中的植物配置的选择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探讨。
一、生态型城市园林设计与原则
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是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功能的基础和实现城市多样化景观的前提,也是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如何实现绿地群落树种多样性,是园林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生态型城市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景观是保持和构造城市风情,文脉和特色的重要方面,应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使生态型城市系统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在传统文化和传统园林艺术中,园林植物往往具有丰富的寓意和象征,如比喻、吟咏、雅趣和形实兼丽等,通过合理配置设计,可以在局部地区将园林植物的寓意和韵律予以表达,促使植物的形与韵结合,启迪居民。因此,汲取和借鉴传统园林的文化传统,融合自然规律和人文传统,综合园林生态与审美和精神功能,创造意境,烘托环境氛围,增加绿地品味和情调,实现功能与和意义的统一,满足市民的游憩和身心轻松的需求,丰富和提升植物景观的内涵与功能。
1.1 统一性的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时,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统一感,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总之变化太多,整体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失去美感。过于繁杂的色彩还会引起心烦意乱,无所适从,但太平铺直叙,没有变化,也会显得单调呆板,因此生态园林设计时要掌握在统一中求变化。
1.2 景观性原则
应该表现出植物群落的美感, 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这需要我们进行植物配置时,熟练掌握各种植物材料的观赏特性造景功能, 并对整个群落的植物配置效果整体把握, 根据美学原理和人们对群落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 同时对所营造的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景观有较强的预见性, 使植物在生长周期中,体现一年四季的不同的变化,达到了植物配置适境得体的效果,丰富群落美感,提高观赏价值。
1.3 协调性的原则
根据城市园林设计需求,将各异不同的植物种类按协调的原则配植, 景观就显得稳定、比较顺眼一点。如色彩太浓重、体量太庞大、数量繁多、质地粗厚、枝叶茂盛的植物种类,会给人沉重的感觉;相反,色彩素淡、体量小巧、数量减少、质地细柔、枝叶疏朗的植物种类,则给人以轻盈的感觉;根据周围环境,在配植时有规则式均衡(对称式)和自然式均衡(不对称式)。规则式均衡常用于规则式建筑如庄严的陵园或雄伟的皇家园林中。自然式均衡常用于花园、公园、植物园、风景区等较自然的环境中。
1.4 生态位原则
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园林绿地设计和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物种间直接竞争, 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于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
二、城市园林树种设计现状分析
目前,已建或在建的各种类型的城市园林绿化,包括公园、花园、交通、企事业单位、学校 居住小区。以植物造景为主体的各类城市园林绿化中乔、灌木树种的数量和面积都在不断地增加。但是,城市园林绿化群落结构中配置的树种种类数量变化不大,树种格调仍很单一、类同。如常绿乔木树种大量所用的是香樟、广玉兰、女贞、雪松、杜英、湿地松、桂花、棕榈等;此外乐昌含笑、深山含笑等也有少量种植;落叶类乔木最常见的是银杏、白玉兰、紫玉兰、栾树、无患子、合欢、法梧、水杉、枫香、金钱松、樱花、海棠、红枫、鸡爪槭、垂柳、红叶李、喜树、榉树、梅花、紫薇等等。灌木方面,大片的火棘、金叶女贞、红花继木、龟甲冬青、杜鹃、红叶小蘖、龙柏、水蜡、月月红(月季)、瓜子黄杨等基本占灌木绿地80%左右。而上述树种中,尤其是乔木,在各类绿地群落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不外乎香樟、广玉兰、桂花、银杏、玉兰、雪松、杜英、无患子、红枫等十几个树种,因此,造成季相景观单调,这与浙江各地的自然林地群落景观相比,显得更不协调。
2.1适应性树种资源分析
城市以植物为载体的文化内涵,有很多植物。浙江地处东南沿海,就全国而言,虽然是个小省,但是本省地理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十分有利于亚热带植物的繁衍和生长,植物物种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仅木本植物种类约有1300余种。此外,还有大量引种栽培的树种。当然,自然群落中的所有植物不可能在城市都适用,因为城市园林植物的配置与种植环境要受到人为的干扰因素特多,因此在树种的选择和配置方面必须对被选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与生态学特性,栽植地环境,配置群落的组成、结构、功能和动态方面加以综合考虑。依据这一原则,各地可因树制宜,因地制宜来进行选择。可供选择的树种主要乔木、亚乔木类分列如下:
2.1.1常绿类:苦丁茶、竹柏、江南油杉、华东黄杉、浙江铁杉、竹柏、铁杉、粗榧、南方红豆杉、榧树、杨梅、苦槠、米槠、甜槠、石栎、青冈栎、乐东拟单性木兰、乳源木莲、厚朴、木莲、红楠、浙江楠、浙江新木姜子、舟山新木姜子、香叶树、花榈木、红豆树、虎皮楠、桂花、月桂、浙江桂、细叶香桂、铁冬青、冬青、香冬青、亮叶冬青、厚叶冬青、尾叶冬青、短梗冬青、大叶冬青等、大果卫矛、矩叶卫矛、樟叶槭、紫果槭及小紫果槭、银荆树、木荷、苦杨木、白蜡树、。
2.1.2落叶类:榉树、红榉、朴树、合欢、黄檀、香椿、南酸枣、黄连木、丝棉木、色木槭、阔叶槭、三角槭、青榨槭、天目槭、建始槭、江南桤木、鹅耳枥、杭州榆、多果榆、青檀、糙叶树、蓝果树、灯台树、光皮树、美国山核桃、木瓜。
2.1.3观赏性竹类:大明竹、菲黄竹、菲白竹、铺地竹、罗汉竹、金镶玉竹、金丝毛竹、黄槽毛竹、小佛肚竹、大佛肚竹、观音竹、凤尾竹、黄槽石绿竹、乌芽竹、花毛竹、碧玉嵌黄金竹、紫竹、花秆早竹、金竹、黄皮刚竹、黄秆乌哺鸡、龟甲竹、龙鳞竹、孝顺竹、小琴丝竹、花孝顺竹、观音竹、凤凰竹、黄金间碧竹、挂绿竹。
2.1.4花果类:珙桐、紫藤、杜鹃、桂花、山茶花、含笑、黄山木兰、四照花、泡树、香橼、木瓜、黄皮梨、杏树。
上述树种多数为本省自然分布的乡土树种和部分引种成功,已在逐渐推广之中的栽培品种。因此,在资源方面本省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和推广应用是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2.2园林植物配置(五项原则十八字纲领)
2.2.1五项原则2.2.1.1、仿—仿生原则根据植物习性和自然界植物群落形成的规律,仿照自然界植物群落的结构形式,经艺术提炼而就。师法自然,虽由人做,宛自天开。2.2.1. 2、多—植物多样性原则尽可能多地运用植物种类,达到生态多性要求。2.2.1. 3、位—生态位原则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2.2.1.4、景—景观艺术性原则植物配置不是绿色植物的堆积,也不是简单的返朴归真,而是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2.2.1.5、适—适地适树原则尽可能多用乡土树种,保证效果的稳定性。
2.2.2.十八字要领2.2.2.1、显—“好东西”尽可能放在显眼处,彰显价值。2.2.2.2、礼—把植物的最佳观赏面,尽可能朝向主视点,必要时还可向主视点微俯5度左右。2.2.2.3、清—表现一定主题时,逻辑思维一定要清晰,切不可一切都想表达,忌“语无伦次,话不由衷”。2.2.2.4、渐—树种变化,群落过渡,采用渐变手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2.2.5、巧—尽可能在观赏面反向不显眼处收头。2.2.2.6、稳—基调树种要明确,在保证上层树冠飘逸的同时,也要尽量使用球类植物使整个林层的重心下沉,求得相对的稳定并控制全局。2.2.2.7、衡—注意整个画面或空间重量感的均衡。2.2.2.8、幻—通常把常绿树理解为实,落叶树为虚,注意虚实的结合。2.2.2.9、韵—有些主题可反复强调。(主旋律)2.2.2.10、律—空间的大小间距,景点的布置等等要有一定的节凑感。2.2.2.11、变—植物的大小、高低、粗细,常绿与落叶、叶片的大小、质感、色彩和花期以及天际线,林缘线,投影线,要有丰富活泼的变化。2.2.2.12、突—该精处精,粗细结合。有所为有所不为。2.2.2.13、借—巧于因借,把好的风景借进园来。2.2.2.14、挡—用植物遮挡不雅欠美之物。2.2.2.15、顾—植物搭配需协调,相互间要有顾盼关系。2.2.2.16、场—空间疏密处理:“密不插针,疏可走马”,“疏密有致,收放自如”。2.2.2.17、错—不等边三角形构图:高低错位、前后左右错位,无论平面布局还是空间处理均须遵循。2.2.2.18、虚—用有形的植物追求特有的空间效果。
三、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注意事项
1、要注意盲目的模仿国外园林风格,切忌照搬照抄
每一件园林绿化作品都要有其特有的风格及地方特色,要深刻体现该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然而近代中国,西文园林风格深深影响我国园林风格,失去了中国绿化的风格和个性。
2、要注意设计中添加人文关怀
城市绿化建设的目的是美化人的生活、陶冶人的情操,因此,在设计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人为本。目前,很多城市都建有宏大的广场,其地面不是用硬地铺装,就是以草坪为主,只有少量的乔木配置于道路两旁,即使有许多休息设施也只得置于露天之下。在炎炎夏季和多雨季节,既没有大树庇荫,也没有遮雨设施,再美的风景也没人久留于此。
3、要注意别一味追求高档、豪华
如在城市公园的水体设计中,原本只要顺其自然,在弯曲的湖岸上种上湿生植物,湖中种上荷花、莲花等水生植物,便会形成美丽、亲切的自然景观。然而,有些设计师却把湖岸用大理石修砌,并围上汉白玉护栏,湖底用混凝土加固再修深水池以养水生植物。这样虽然看起来高档、豪华且整齐划一,但却使整个湖的自然韵味尽失,成了一个彻底的人造湖,违背了设计的初衷。
4、要注意与当地的环境相结合
天然的地形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因此,在进行园林绿化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与当地的环境的和谐统一。因山势、就水形,景自境出。
5、要注意对园林植物的配置
绿化植物都是有生命的个体,因此,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土壤条件和生态环境,并能想像到若干年以后的植物生长所形成的效果,以及由此对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
6、要注意植物的具体品种和规格
绿化植物品种间的差别有时是巨大的。不明确品种与规格,往往使设计者的意图得不到充分表达,有时甚至得到相反的效果。如许多很好的绿化设计作品中,造成施工者以次充好,使用价格较低的品种与规格,达不到应有的设计效果。另有柏类松类等其它的代表庄严肃静和敬仰的树种,在树种配置中勿用在小区别墅公园学校等娱乐建筑所用。
篇8
关键词:草本花卉;园林绿化;应用;色彩搭配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草本花卉是一类具备观赏价值的草本开花植物的总称。近些年来,草本花卉凭借其生长周期段、耐粗放管理、种类繁多,能适应很多生长条件,花色丰富、花型美观、花期集中,易于工厂化生产,能够为节日点缀色彩等优点,深受人们的喜爱而被广泛应用于宜昌市的公园广场、公共绿地、街头花坛。
一、草本花卉在宜昌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经过对宜昌市主要绿化区域所用到的草本花卉进行统计研究,宜昌市四季用花所涉及到的种类比较稳定,根据颜色来分,主要有六种:一,红色类,如一串红、矮牵牛、秋菊、百日草、凤仙花、石竹、红花酢浆草等。二,紫色类,如一串紫、千屈菜、彩叶草等。三,黄色类,如金盏菊、万寿菊、孔雀草、半枝莲、三色堇、鸡冠花等。四,粉色类。如矮牵牛、虞美人、四季海棠、国庆菊等。五,蓝色类。如翠菊、角堇、长春花、羽衣甘蓝、一串蓝等。六,白色类,如翠菊、鸡冠、葱兰等。 金鱼草、虞美人、石蒜、金鱼草、荷兰菊、玉簪、萱草、红叶苋、大丽菊、美人蕉等用得就比较少。
二、草本花卉在宜昌的布置场所
花坛类型与环境有一定的关系,道路交叉口是道路中心,适宜布置大型圆形花坛,如发展大道城东大道交叉口。其栽植方式多为混合式,大多以常绿灌木修剪成型,以小叶女贞、小叶黄杨、红继木、金叶女贞等组成图案作为花坛基调,并配以开花植物,如月季、栀子花、杜鹃。以一二年生草花丰富花坛的色彩,表现不同的季节变化。现在,宜昌城市道路交通路口的这种设计方式又有了新的变化,不布置圆形花坛,而是以交通安全岛形式出现。每个安全岛面积不大,有的形状不规则,在较大的安全岛中心栽植一些造型灌木,再配置色块,四周栽植一二年草本生花卉;较小的安全岛全部栽植一二年草本生花卉。
主干道两侧通常是布置带状花坛群(又称绿化带或花带)在交通上称为分车带。植物配置是按照花镜的配置方法,栽植花灌木、色块、宿根花卉,一般不栽植一二年生花卉。如云集路、西陵一路绿化带是两条,且植物配置均为重复应用,云集路绿化带上段栽植广玉兰、九重葛、并配置中华蚊母色块,栽植部分一二年生花卉;下段是法国冬青和红继木色块。西陵一路绿化带栽植的是桂花和海桐球,并配置红继木和金叶女贞色块。这样可以产生想象感和韵律感。
三、草本花卉的配置与色彩搭配
花坛植物的配置包括植物选择,植物高度的处理,边缘材料及背景衬托及色彩搭配。各种花卉高度、大小都有一定的差别,栽培时要达到一定的规格要求。一般较高的花卉配置在最里层,圆形花坛高的花卉栽植在中央,矮的花卉栽植在前面或。花坛边缘材料植物多为小叶女贞、小叶黄杨、葱兰或者麦冬。有的边缘材料用砖石,低矮的花杆或泥制花边起到衬托作用。一个花坛配色不要太多。一般花坛为1-3种颜色,大型花坛为4-5种颜色为宜,配色多而复杂,难体现花色效果。在花坛色彩搭配中注意色彩对人的视角及心理的影响。在设计各色彩的花纹窄宽、面积大小时要考虑到,暖色调通常给人以在面积有扩张感,而冷色调则会产生视角收缩的效果。例如,为了达到视角上大小相等,冷色调部分设置比例相对要大些。
花坛配置效果的好坏与花色的选择及搭配有很大关系。我们将所有颜色分为“冷色”和“暖色”两大类。冷色包括绿色、蓝色、紫色,暖色包括红色、橙色、黄色。花坛配置大多采用调和色。初春和秋秋季花坛多用红、黄、橙、紫红、橙红等暖色,如金黄与大红的五色苋,黄色与大红的美人蕉、橙色的金盏菊与紫色的三色堇,大红的与金黄的半支莲、橙色金盏菊与蓝紫色雏菊,绿色地肤与红色鸡冠花等,这些配置看上去使人感到兴奋、热烈。夏季应多利用冷色花卉。在花卉中蓝色与青紫色的花卉冷感最强,因此夏季花坛用蓝色、绿色、白色等冷色,看上去使人感到宁静、凉爽。但这类蓝、绿颜色的花卉极少,尤其是木本植物中,有青色花卉的更为稀少。常见的有:大长春花、大八仙花、蓝雪、鸟头属、牛舌草属、飞燕草属、鸢尾属、风信子、蓝牵牛、美女樱等。在夏季青色花卉不足的情况下,可以混植大量白色花卉,增加其冷感。如“七一”可布置兰色翠菊、紫茉莉、葱兰等。
四、草本花卉的更换时间
花卉的更换是园艺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不同花坛类型的换花时间及次数要求是不一样的。立体花坛花镜选择四季有花开的宿根花卉或灌木,不需要经常换花,3--5年更换一次也可以。平面花坛、混合花坛选择一二年生花卉为主要材料,一年需多次更换。由于一二年生花卉生命周期短,要想达到四季有花、月月有花,必须掌握各种花卉的花期,注意季节变化,及时换花。一般情况下,一年内换花4-5次,并用宿根球根花卉植物配合,才能到达四季有花的效果。由于宜昌地区夏季高温炎热,冬季低温寒冷,对花卉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限制,一般情况下,一二年生花卉的花期集中在春秋两季,使“五一”、“十一”花坛内开花繁茂、色彩艳丽,而元旦、春节和“七一”则比较萧条,观赏效果不佳。特别是冬季花坛是一片残叶枯草,只有一条绿边孤芳无依。为改变宜昌地区花坛开花不均衡现象,根据宜昌地区的实际情况,一般每年要换花4-5次,公园和重要地段及安全岛的换花次数还要多1-2次。
第一次换花是冬季换花,为了迎接元旦、春节,时间在12月下旬至春节前。由于这个时候气候比较寒冷,宿根球根花卉花卉植物多已经枯败,可以布置花坛的开花植物比较少,一般选用金盏菊、三色堇、羽衣甘蓝、石竹、红叶甜菜等。此次换花量还不算大。
第二次换花是春季换花,为了迎接“五一”节,时间在4月下旬。此次换花以二年生花卉为主,可以多选择金鱼草、美女樱、石竹、虞美人等。此次换花量大,所以大小花坛的花卉都要进行一次。
第三次换花是夏季换花,为迎接“七一”,时间在6月下旬。由于“五一”换花后间隔时间不长,此次换花量不算大,只需将开谢的花卉用旱播一年生花卉如凤仙花、半枝莲、翠菊、百日草等更换。
第四次换花是秋季换花,为迎接“十一”国庆节,时间在9月下旬。此次换花以一年生花卉为主,如一串红、千日红、鸡冠花、百日草、长春花等,此次换花需求量大。
目前,宜昌地区花坛形式比较单调,公共场所多为混合花坛和带状花坛,公园内少见模纹花坛。为了更好地美化市容环境,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可利用街头空地布置一些草皮花坛,并在四周或中央点缀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公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花卉布置数量,对花坛造型也可进行创新改造,提高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应用率。
参考文献:
[ 1 ] 吴涤新,花卉应用与设计( 修订本)[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 2 ] 余树勋,花园设计[ 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
篇9
关键词:水资源;自然属性;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一、水文化在旅游中的运用
(一)建立水文化博物馆,宏扬中国水文化“江山虽好,亦赖文章相助”。水因为其独特的景观吸引功能,成为世代文人笔下旷古不衰的“文学母题”。一部中国文学史,倘从“水文化”的角度去审视,说它是渗透着“水”的精髓的人类文化史卷,亦绝非是一种牵强之谈。关于水文化的文学绘画及音乐形式都可以作为水文化博物馆的展览内容。《山海经》载“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的故事。另外,还可以以文字的手段向游客展示泉、湖、冰川的形成过程,以图片的形式来展现多姿多态的地表水,以模型的形式来演示水循环过程,以照片的形式展现触目惊心的水污染等,这种方式集观赏性与教育性为一体,可以针对中小学生游客群体来开发,使大家在领略水资源神奇奥秘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开展游览著名水利设施的旅游活动我国先人在治理水患的过程当中,建立了许多宏大的水利工程,积累了许多丰富的河流水文知识。比如都江堰,相思棣,长江三峡等等。长江三峡,中国10 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 佳旅游景观之首。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它西起四川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长二百零四公里。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江面狭窄曲折,江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时则岸山壁立如着斧,相间似欲两相扶。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无。”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诗中,把峡区风光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国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经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时郦道元写的,书中有一段关于三峡的生动叙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元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瞿塘峡中的白帝城非常出名。原因就是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宋以来,著名诗人留下了无数吟咏白帝城的作品。因此,白帝城又称诗城。白帝城众所周知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此处也是重要的三国遗址,其中著名的托孤堂为刘备白帝托孤之处。还有就是巫峡。唐朝诗人元稹曾赋诗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可见巫山云雨乃是天下云雨之冠了。
(三)亲水园林,彰显我国戏水文化在中国传统的自然山水园中,各种不同的水型,配合山石、花木和园林建筑来组景,是中国造园的传统手法。水是流动的、不定形的,与山的稳重、固定恰成鲜明对比。水中的天光云影和周围景物的倒影,水中的碧波游鱼、荷花睡莲等,使园景生动活泼,所以有“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之说。园林中的水面还可以划船、游泳,或作其他水上活动,并有调节气温、湿度、滋润土壤的功能,又可用来浇灌花木和防火。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推崇好的风景要有山有水,亭台楼阁,讲究错落有致,体现一种文化氛围。诸如在苏州杭州一带的旅游景点都可以看到这种“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的景致。在亲水园林中,可以利用水面大的特点,突出水文化主题,建设“水乡泽国,小桥流水人家”式的园林。通过生动有趣的湖、河、岛、桥、水景的运用,营造中国水文化的典范意境。
(四)开展民俗旅游,展现水崇拜文化我国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不少少数民族都以形式多样的活动来表现他们对水的喜爱以及崇拜。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泼水节也是傣历新年,傣语称“尚健”、“尚罕”,是送旧迎新的日子。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每逢泼水节,儿童们纷纷砍竹作水枪,家家户户的门框、窗户上都贴上各式各样的剪纸,城镇的主要街道上搭起牌坊,顶端站立着象征幸福吉祥的金孔雀。傣族男女老少则穿上节日的盛装,成群结队地上山去采摘野花做花房。中午,妇女则各挑一担清水泼到佛像身上,为佛洗尘。接着青年男女提着木桶、脸盆,互相追逐,你泼我泼,水花飞溅。被人泼得越多,说明受到的祝福也就越多,被泼的人也就越高兴。节日里,傣族人民还要放孔明灯,举行龙舟比赛。当龙舟在江上前进时,船上就会不断传来“洪一窝洪一窝”的锣声和“水、水、水”的欢呼声,汇成一曲动人心弦的交响乐。
二、结语
国家旅游局曾对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和德国五国游客的访华动机综合调查表明:排在第一位的是为了了解当地民众的生活文化占100%,第二位的是了解历史文化,占80%,第三位的才是游览自然风光,占40%。也就是说,光是自然风光,对游客的吸引力不是很大。旅游规划过程当中若光是在水资源的自然属性上做文章,可能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对水资源的文化属性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并将其与水资源的自然属性进行组合,才能开发出生命力旺盛的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吴殿廷,等.水体景观旅游开发规划实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篇10
一、失地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的成因探析
失地农民是农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法律意识培育在于农民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任,蕴含了其对法律的了解、理解、评价、信仰和需求等要素。笔者将失地农民的法律意识概括为:失地农民对现行法律的认知和信任,对现行法律现象中法律主体权力和义务的评价,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判断,集法律认知、法律情感和法律评价于一体。
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我国失地农民法律意识现状,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商丘市周边的农村进行了抽样调研,并区分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共发放问卷300份,实际收回206份,其中有效问卷050份。统计结果如下:
通过表、表2的统计数据可知,失地农民是在被动的接受法律知识,他们对土地被征用政策缺乏全面了解,有833%的农民不同意政府的赔偿方案,564%的人选择忍气吞声,762%的人最终可能会因对法律的不信任选择妥协进行私了,2548%的人会采取暴力手段,一小部分情绪过激者会选择轻生。虽然样本有限,但足以看出失地农民法律认知度低,法律维权意识淡薄,普遍存在轻视法律的现象,法律认同出现危机,之所以如此,原因如下:
中国传统文化轻法思想的负面影响。“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传统美德,“无讼”“厌讼”一直被人们所推崇,“礼治”“德治”道德化的痕迹已经在人们心里打下深深烙印,尚公、重礼、贵和的社会观念渗透到方方面面,并在很长的时期内不会淡化。长期以来人们的思想一直被其制约和束缚,在“人治”思想中无限放大了权力的功能,法律成了权力的附属品。虽然在农村传播法律文化做了大量工作,但收效甚微,“法治”思想在农民的思想范畴里明显被边缘化,人们在感情上不愿意接受现代社会所倡导的“法治”,法律更多地流于形式,程序正义则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当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遇到征地拆迁纠纷时,因缺乏法律维权意识往往更多地倾向于以忍让、协商、调解等手段解决纠纷,诉讼途径被忽视。传统文化的轻法理念对失地农民的法律意识培育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
2法律文化在农村传播存在制度。首先,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模式是阻碍农民法律意识形成的重要瓶颈。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模式使农村的经济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民已经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质朴生活方式,他们满足于现状,缺少利益驱动,法律需求欲有限。“贫穷和愚昧是实现民主和法治的障碍,因为民主和法治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和标志。”[2]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模式的影响,城乡法律文化在发展水平和结构特点上凸显出巨大反差。而经济水平的制约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民突然失去土地,感情明显受创使他们更是无暇顾及了解与学习法律。权利、自由、平等的现代法治与失地农民的现实生活距离遥远,法律传播受阻。农村法律文化现状与城市法律文化发展的严重脱节,使失地农民法律意识的形成与拓展受到限制与约束。
[JP2]其次,农村的普法教育严重滞后。农村经济的滞后导致了教育的落后,尽管我国已经开展了全民普法教育,农民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农民的法律需求也明显增长,但总体看来,普法工作的力度还存在不足,普法人员严重短缺,没有专业的普法队伍,普法内容过于形式化,对失地农民的法律维权教育涉及较少,再加上普法对象文化水平较低,对于法律知识的理解十分有限,这诸多问题的存在,使农民的法律维权意识还处在较低水平。且在法制教育上中国传统思想往往重实体轻程序,偏重于对责任和义务的宣传,忽视了法律正义程序的宣讲,大多数失地农民根本没有途径去获知什么是实体法,什么是程序法,更谈不上如何使用程序法维权。失地农民征地问题涉及更多的恰是农民与政府之间的纠纷,用到的正是程序法中的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而失地农民的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知识几近空白。农村的现实情况是农村的普法教育还不完善,还存在制度性的缺失,法制教育相对于总的教育资源还很薄弱,农民很大程度上是随意性地了解法律,接受正式法制教育的机会较少,接受程序法的宣传教育更是少之又少,法制宣传不到位。落后的法律教育宣传与农民的法律知识需求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矛盾,影响了失地农民法律意识的可持续发展。[JP] 再次,漫长法律诉讼过程及高额的诉讼费用加大了农民选择走法律程序的风险。尽管我国
司法在程序和实体上都严谨严肃,在制度上主观上也是为了方便人民群众,但“诉讼成本较高、司法资源短缺压抑了农民依法用法的欲望”。[3]诉讼时间长,增加了失地农民的精神负担,诉讼费用高让失去土地生活已拮据不堪的农民更是雪上加霜,万一诉讼失败还有承担双方的诉讼费用的风险。久而久之,失地农民不愿再选择法律维权。 3涉及失地农民的法律体系不完善。农村法制建设基础薄弱,法律体系不健全,涉及失地农民的法律法规相对较少,阻碍了失地农民法律意识的拓展。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农民的现状之间存有较大距离,农村立法不完善,现有的法律不能适应失地农民当前的需要。虽然我国多次颁布惠农政策,但涉及农业和农村的法律法规还较为薄弱,现有法律法规中涉及失地农民的更是严重不足,并且存在责任模糊现象,使失地农民无法适从。
二、提高失地农民法律意识的可行举措
积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突破传统轻法观念奠定物质基础。中国人经过五千多年来的文化洗礼,形成了充满亲情的伦理型社会,渗透于社会各个角落的道德规范使敦厚的失地农民缺失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轻法、畏法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失地农民的集体认同是义务意识应该凌驾于权利意识之上,义务本位思想阻碍了人们对法律规范的理解,最终导致失地农民对法律介入有一种潜在的消极意识。突破传统文化的禁锢,改变失地农民的法律意识现状,必须积极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4]从马克思的观点可以看出,影响人们思想的深层原因是经济基础的制约,要想改变这一状态必须改变当下失地农民的经济状态。权利、自由、平等的现代法治思想是在较高生产力水平上建立起来的,培养失地农民的法律意识首先要加大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提高失地农民的经济地位,如此,才能为培养失地法律意识形成理性维权的思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加大普法教育力度,优化法律服务体系。失地农民是农民中的特殊群体,既具有农民的一般属性,同时又有农民失地的特殊性。针对失地农民身份的二重性,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服务体系。
首先,就农民的一般属性而言,农村教育发展可为农民法律意识培养提供丰富文化基础,是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必要途径。“农村是社会的基础,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5]中国有9亿多农民,农村教育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具有全局性作用。但是“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问题依然是总量问题,也就是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与城市形成很大反差。”[5],所以为了培育失地农民的法律意识,需要从改善农村教育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方面抓起,为农民吸收新知识及贯彻民主和法治扫除制度。只有农民的文化水平再上新台阶,农民文化素质才>,!
其次,就失地农民的特殊性而言,失地农民是一个特殊群体,是社会上极不安定的因素,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潜在威胁,提升失地农民的法律意识是当下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为此,应优化以下法律服务:第一,加大普法宣传工作,创新普法宣传形式。普法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要真正让法律知识进入失地农民头脑,使他们从传统的“人治”思想桎梏中彻底解放出来。创新普法教育形式,就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优势,要根据不同地区失地农民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农民实际的普法计划,特别是通过大学生村官自身的领悟把例如《物权法》《土地管理法》等晦涩难懂的法律知识从抽象转换成农民能够理解的简单易懂的法律知识。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就与失地农民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暂行条例、司法解释等进行搜集整理,组织法律知识宣传小组或团队,用通俗易通的语言形象地描述出来,并结合当地新出现的一些实际案例,整理归纳,编写出专门的教材,有步骤、有秩序、有针对性地对失地农民进行普法教育,培养其理性思维。第二,有针对性地定期开展有关失地农民的法律讲堂和咨询服务。要结合实际案例定期做专门的法律讲堂,用农民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特别要针对当事人在征地拆迁行为中如何判断利益损失,如何维权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如对合法征地拆迁所致损失运用行政补偿进行维权;而对违法征地拆迁所致损失则需要选择程序法中的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方式进行有效维权,以最大可能挽回损失。要对当事人维权方式加以引导,避免极端维权,要选择理性维权走法律途径。同时设立专门的法律咨询服务站,以方便及时地解决失地农民在维权过程中就有关法律事务问题的问询,化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第三,加大对失地农民的法律援助和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以促进司法资源均等化发展。针对诉讼费用较高,诉讼时间较长这一问题,应加大对失地农民法律援助的力度。要最大限度地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减免法律服务费用,只有诉讼成本越来越低,失地农民才会更主动选择法律途径进行维权。同时,政府良好的政策支持有利于增强失地农民的诉讼意识,政府可以设立专门部门对农村现有的法律资源进行整合,对当地失地农民法律援助的需求进行统计,并制定出经费预算,给予适度财政拨款,以确保法律援助的顺利进行。
3加快完善有关失地农民的法律法规。促进农村法律文化发展,其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是前提,要根据失地农民的现实需要制定出更加完备的科学的法律和制度,排除权责不分,规定模糊的语言,使失地农民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是核心,加强司法体制改革,司法公正是法律信任的重要保证,坚决杜绝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的随意性,避免滋生腐败行为,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增加失地农民对法律的信任感。“执法必严”是关键,确保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的公平、公正。“违法必究”是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和集体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以树立法律权威。要通过完善和健全农村法律体系制定出适合失地农民的一系列具有可操性的法律法规,让失地农民看到希望,使他们的诉求理性的有步骤、有程序地表达出来。
三、小结
- 上一篇:智慧交通和智能交通的区别
- 下一篇:社会政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