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的前景范文

时间:2023-12-05 18:05: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能交通的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能交通的前景

篇1

【关键词】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系统发展前景 系统应用

中图分类号:TP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498―01

一、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应用

(一)车辆只能导航

车辆智能导航使用的是北斗系统,能够对车辆行驶途中进行实时定位。基于事先预存的电子地图指导车辆行驶,能够动态显示车辆行驶情况。能够根据输入信息,给出准确的路径指导。北斗车辆智能导航借助车速传感器、罗盘以及陀螺传感器将其集合镶嵌在同一个平台上,对车辆进行重组定位系统。车辆导航融入算法,能够对车辆位置车辆行驶方向进行精准测量。能够准确的掌握车辆行驶路径,为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二)道路交通检测

进行车辆系统监控和调度,最终目的是完成预定的计划程序,避免因为事后调度出现的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车辆调度使用的是北斗技术、GPS定位功能以及通信技术,使用编程语言间MAPX组建结合在一起,对车辆进行监控,提升系统客户端质量,从而做好车辆监控工作。车辆行驶信息可以在地图上得到展示,提供精准的地理位置信息。而且,还可以根据现场车辆运行情况,及时调整运行状态。北斗定位系统结合其他地理定位系统,可以对构成双向的控制系统。将一些已经配备上探测仪车辆作为信息采集点,将能够高效的收集交通信息,进行动态分布信息,从而提供实时的车辆数据。而且,也可以为车辆规划和管理进行基础性数据探究。

(三)定位盲区

在现实道路运行中,道路两旁的路面情况比较复杂,例如:一些高大建筑物、坚固立交桥、深孔隧道以及高大树木等,这些地面实物阻挡卫星信号传输。如果这些实物阻挡了信号反射,将导致卫星信号无法传输,形成诸多盲区。这些盲区对交通畅通而言有重要影响,如何应对这些盲区点。通过实践发现,北斗定位系统能够应对该问题。北斗定位系统有诸多优势,第一,能够缩短各个车辆行驶时间,能够给出初始的定位时间。第二,可以消除信号遮挡区对ITS影响。第三,一些移动基站信号比较强,将该系统放置室内或者地下车库中,也可以发挥出实际作用。对于一些精度不高的情况,应该选择出重点区域,再经过无缝技术进行定位。可以保障信号在高处得以快速传输,在一些移动设备中修改一个简单组件,调整相应的信息服务器,就可以共同组件成完整的室内定位系统。另外,也可以使用多星座卫星组合系统进行组建,使用卫星导航系统,可以将分散系统进行组合,从而得出精度高、系数稳定的系统,从而保障精准的定位,提升定位精度和可靠性。

(四)通信带宽

北斗二代保留了一代短信息功能,该功能在最短时间内可以发送120个汉字,在每个小时内可以实现54万次通讯。根据这一数值进行计算,该卫星通讯方式和宽带通讯方式相差比较远,很难满足通讯需求。又基于现实原因北斗全球定位系统在2020年才得以完工,为了满足当下需求,应该建立起通信系统。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LBS应用性能,这变动将产生巨大影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讲述到通信问题时,还需明确信息传输量问题,应该基于无线通信基础上进行数据传输以及图像传输。当前已经进入3 G时代,4G通信证属于开发阶段,应该极力将4G通信和北斗系统的结合应用。

二、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发展前景

(一)促进产业链发展

下游需求逐渐向深度和广度方向延伸,经过多年试验发展已经有完备的产业链。相应服务能力逐渐提升,产业模型组建形成。但是,该系统不论在哪个行业其应用程度比较低,还处以起步阶段。当前GPS主导导航领域在发展中将被北斗技术所取代,该技术发展有广阔空间。随着科技水平逐渐提升,北斗二号已经成功建立。精准度定位以及深度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二)成功运用于测绘、交通运输以及森林防火等领域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应用范围逐渐扩建,应用于交通行业,能够有效的缓解的交通堵塞问题,逐渐提升道路畅通度。在车辆上安装该系统,可以定位车辆位置,车辆能够接受路面情况。举个例子,该系统根据车辆发回的信息,能够指示车辆行走路线,告知司机前方路况情况,给司机建议走畅通的路线。如果车辆出现超速行驶,则出现车祸位置、车祸基本情况以及违章情况都会得到确定。能够提升交警工作效率,做好相关信息记录。

结束语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应用推动社会稳健发展,保障交通有序进行。该系统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实际使用中能够保障设备高效运行。随着推广范围不断扩建,该系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链。

参考文献:

[1]曾群,赵越.HJ-1A/1B卫星CCD影像水环境遥感大气校正方法评价研究——以鄱阳湖为例[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3年5期

篇2

生活在大都市的人对道路交通的状况都深有体会,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堵,尤其是当你有急事的时候,堵得你坐立不安,堵得你心急如焚。城市居民的生活秩序和生活质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因为堵车而受到了影响,尽管路越修越宽,像北京从三环扩到四环,从四环拓到五环,现在又开始向六环发展,但堵车的情况并未见有太多的改观。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堵车情况如此严重呢?

道路交通因何而堵?

不同城市的道路交通拥堵情况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总体来看以下几个方面是共同的原因。

(1)汽车交通发展失控,道路建设难以适应车辆超常增长的需求。这个问题对于很多城市来说都存在,道路扩充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汽车的增长速度,尤其是在市区,道路扩充的余地是很有限的,车路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道路超负荷运转。例如在天津市,由于道路、停车场等交通设施受土地和空间资源配置的制约,道路与交通管理设施建设滞后于车辆和交通流量的发展,城市车均道路面积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根据统计数据,天津市市内机动车行驶速度1996年平均为26.96公里/小时,比1989年下降了35%,高峰时段,市中心干道路段的机动车平均时速仅为10公里/小时。

(2)停车难的静态问题直接影响交通拥堵的动态问题。这是许多大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停车场的建设远远满足不了车辆发展的需要,路边乱停乱放现象严重,既影响了交通也影响市容。随着城市车辆保有量的迅速增长、外来车辆的大量增加、公共停车设施的严重滞后,以及停车设施多头分散管理、相互脱钩、缺乏联系与协调,使目前车辆停放愈加困难,尤其是城市中心商务区的停车难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例如青岛市路内(包括路边和路上)停车位占公共停车泊位的比例约为73%左右,且公交车公共停车泊位万人拥有率很低。

(3)政府用于市政基建的资金有限。这一点在很多城市(例如广州市和青岛市等)都有体现,由于政府用于市政基建投资资金的限制,加上法规、管理措施不配套等各方面的原因,制约了主城路外公共设施的开发建设速度。北京的这一问题还不是很明显,但也存在城市交通投资主体单一的问题,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就会难以适应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4)对公共交通的重视不够和投资不足。要解决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才是出路,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尤其如此。目前国内的公交系统信息化应用还比较落后,很多公交公司的车辆调度仍然依靠人工进行,不仅效率低,而且很容易造成车站的拥堵。目前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在国内基本处于空白阶段,也是方案商可以重点发展的领域。以广州为例,与广州市的经济发展程度和GDP相比,广州市在公共交通建设上的投入却很有限,公共交通投入低于广州市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市财政逐年增长,对公共交通的补贴却逐年减少,同时广州对公交专用车道的认识也需要进一步提高,2010年亚运会的召开将使广州公共交通面临比较大的压力。

除此之外,其他原因如道路功能的战略规划失当、城市道路资源利用率低下、城市中心区土地开发强度与其交通环境最大允许容量的矛盾日益突出、出租车空驶率仍然比较高等问题,也增加了无效交通量,导致拥堵产生或严重化。

中国智能交通

既然道路的扩充有限度,而机动车又在不断地高速增长,车路的供求矛盾如此尖锐,什么办法能使道路交通的拥堵情况得到改观呢?这时候很多人想到了智能交通。

智能交通要解决的问题其实就是两个字――秩序。既然汽车数量在不断增加,道路快速扩充又不现实,那么解决车辆行驶的秩序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简称为ITS),是一种集信息技术(IT)、人工智能(AI)、电子控制、地理信息(GIS)、全球定位(GPS)、影像、计算机处理、有线/无线通信等多种技术在一起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能对各种运输方式进行现代化、科学化的智能管理。

在一些发达国家,例如日本、欧美国家,一些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智能交通的应用成效也日益显著,中国政府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也开始重视职能交通领域技术的发展。2000年初,科技部会同国家计委、经贸委、公安部、铁道部、交通部等几十个部、委、局联合建立了发展ITS的政府协调领导机构――全国智能运输系统协调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成立了ITS专家咨询委员会,交通部、建设部和公安部已先后成立了智能运输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在全国智能运输系统协调小组及办公室的直接指导下,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研发和推广应用。全国智能运输系统协调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组织研究制定中国智能运输系统发展的总体战略、技术政策和技术标准,以及相关的扶持政策,积极支持有关部委、地方、企业及科研单位,根据行业、地区特点开展ITS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促进产业化。

“十五”期间,中国政府非常重视ITS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并在“十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中安排了“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和示范工程”项目。在共性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中,国家安排了10个项目对全社会进行招标,项目实际投入经费总额超过15.89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央划拨经费5000万元人民币。同时,“十五”期间,在“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和示范工程”重大专项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中山、重庆、天津、青岛、济南、杭州十个城市成为智能交通系统应用试点示范城市,为了配合奥运会的筹备,同时还在国家项目的基础上又在10个城市安排了11个项目开展了更加广泛的工作。

智能交通的作用领域及范围

智能交通所涉及的领域,以及这些领域对缓解交通拥堵能起到的作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1)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这是智能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对交通信号实行智能化控制,根据车流量的大小来决定红绿灯时间的长短,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拥堵情况。目前,北京的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在284个路口、17条道路、114处信号灯已实现。未来五年内,北京市还计划将90%的信号灯纳入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到那时十字路口的车辆等待时间会相对缩短。

(2)交通流信息采集处理/分析、系统。这一系统的作用,和行进中的车辆进行道路选择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因此直接关联到交通疏导能力。就中国各城市而言,北京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上海、广州、宁波、大连等其他几个城市在该领域也有所尝试。北京市的实时动态交通流信息采集、处理/分析、系统示范工程已经完成,系统按照使用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对内显示子系统和对外子系统,对内显示子系统的用户为交通管理者,系统信息作为管理和决策依据;对外子系统的用户为出行者,系统将有关的交通信息通过交通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以及显示大屏等形式,供出行者参考。

(3)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在这一领域,青岛市走在了前列。青岛的公交智能调度平台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相对比较完善,已经开始为青岛的道路畅通做出了贡献。北京这几年在这方面也加强了投入,已经建立起来的系统包括客运枢纽站运营调度管理与乘客信息服务系统、公共电汽车区域运营组织与调度系统、南中轴路大容量快速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和公交车救援调度系统等子系统。例如北京的公共电汽车区域运营组织与调度系统,通过对区域内公交车进行统一组织和调度,提高公交线路的调配和服务能力,实现区域人员集中管理、车辆集中停放、计划统一编制、调度统一指挥,人力、运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动态优化配置,降低公交运营成本,提高调度应变能力和乘客服务水平。并且,作为示范工程的11条线路也已于2005年完成。这些系统可以使公共交通实现合理调度,合理运营,为乘客出行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4)停车诱导系统。这也是国内主要城市近几年大力投入的一部分。北京的停车诱导系统目前在西单商业街建成,未来在金融街、中关村等地区也将建设停车诱导系统;广州市的一些繁华商业中心地区也建起了交通诱导系统。随着车辆的增加,停车的静态问题会直接影响到交通的动态问题,停车诱导系统可以对出行者的停车事先进行提示,减少车辆在道路上无效停留的时间。

(5)出租车智能指挥调度系统。在这一领域,广州市做得比较好,交通指挥中心的总平台已经与多个大型出租汽车公司的平台整合起来,可以实现全市范围的统一调度、统一指挥,提高运行效率,减少出租车的空驶率等。

(6)综合信息平台。综合信息平台可以说是几大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将上述系统统一起来,建成一个大的平台进行综合管理,然后将采集来的交通方面的信息向政府、企业、公众公布,目前,诸多城市,例如北京、广州、青岛等,都在建设这个平台。无论是交通的管理者还是出行者,如果对实时的道路交通信息都能做到心中有数,那出行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例如北京的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已经成为北京市智能交通系统的支撑层,是连接其他应用系统的枢纽,负责全市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信息的存贮、处理和,是北京市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建设内容。该平台将于2007年之前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可以实现向政府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向社会公众提供多方式、全方位的交通信息服务,为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创造条件。

其他,货运调度系统、物流信息系统等也会影响城市交通。在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中,上述系统的应用对缓解交通拥堵可以起到相当的作用,相信随着应用的逐渐成熟,智能交通系统所发挥的效能将会越来越大。

市场规模可观但挖掘不够

智能交通是一个市场前景看好的市场,中国的智能交通市场已经进入了成长期,对于在智能交通中扮演最重要角色的IT 系统集成来说,这属于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计世资讯的研究结果显示,2006年中国智能交通的投资额将会达到91.94亿元人民币,比2005年增长23%(见图)。

图 2005-2006年中国智能交通建设投资规模

智能交通市场增长的动力,首先来自国家和政府对ITS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其次,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的举办,也将带动北京及相关城市ITS的发展;第三,城市道路和交通问题的日益严重,企业和个人对出行效率更加关注,使ITS的发展迫在眉睫;此外,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也将带动智能交通的发展。

智能交通尽管市场前景光明,但是目前来看,对商机的挖掘远远不足。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产业链不成熟、基础技术薄弱、产品产业化水平低、软件投入过少等原因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在系统设计阶段没有充分考虑到城市交通的实际需求,例如作为智能交通重要服务领域之一的VMS(可变信息情报板)系统在北京、上海、宁波、大连等很多城市都已投入使用,但是实际效果却大不相同。

从技术角度而言,不同城市的VMS系统采用的信息技术都基本相同,排除各城市交通状况等客观因素影响,应用水平的巨大差异,最主要的因素在于系统设计时,是否认真考虑了城市的实际交通需求,并从这种需求出发合理设计VMS系统所需具备的功能。一些城市在功能需求定位上的误差,直接导致了系统最终的实施效果差强人意。

智能交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交通的规划、调度、监控和服务。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科学,智能交通研究和使用的重点都应该集中于交通需求的本身,从实际出发,找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智能交通系统是否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取决于其系统规划和设计的内涵。国内有大量的智能交通项目,购买了大量的先进设备,上马了大量的先进系统,可是实施后发现对改善交通毫无用处,甚至根本就无法投入使用。究其根本,就在于没有遵循智能交通的客观规律,没有从交通需求实际出发,盲目投入,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

道路信息采集和系统最具发展前景

既然道路信息采集和系统是智能交通的一个重点应用领域,同时也被当做是智能交通中最具成长性的领域,那么,道路信息采集和系统的市场前景为什么如此被看好呢?以下是我们分析的几个主要原因。

(1)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给信息采集和系统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交通部表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建设国家公路基础设施信息采集网络等五大系统。这“五大系统”包括:

a. 建设国家公路基础设施信息采集网络;

b. 建设交通信息和共享网络;

c. 建设由我国自行或合作开发运营的位置信息服务系统;

d. 进一步开发和应用高速公路监控管理系统;

e. 在国家高速公路网、国家干线公路网上逐步建立交通监控、交通信号、交通诱导等手段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

从“十一五”的重点规划,就可以看出交通信息采集和共享已被提到了相当的高度。

此外,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作为交通部2006年的三项信息化建设示范工程之一,也在2006年初正式启动。“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是依托公路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和客运站场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呼叫中心、手机、PDA等移动终端、交通广播、路侧广播、图文电视、车载终端、可变情报板、警示标志、车载滚动显示屏,以及分布在公共场所内的大屏幕、触摸屏等显示装置,为出行者提供较为完善的出行信息服务。

(2)用户需求是信息采集和系统成长的主要驱动力。

无论是个人用户还是企业用户,对道路信息采集和的需求都越来越明显。目前主要城市的私家车数量越来越多,交通拥堵情况严重,用户对于出行效率越来越看重,对道路交通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与个人用户需求相比,针对单位的信息应用模式会先成熟起来。目前针对单位的信息应用模式应该更快一些发展,单位的采购比较集中,同时消防局、救护车、警车等特殊行业对时间和效率要求非常高,在特殊情况下成本考虑退居次位,对道路交通信息的需求也很大。

(3)目前各种基础数据资源已经具备,这使得信息采集和的应用普及成为可能。

目前各种道路基础数据资源已经具备,有待整合利用。不少城市的基础数据都已可迅速收集,但对资源进行整合分析和综合利用的能力还相当缺乏。一些城市在信息采集和方面甚至已经走在了前列,如北京、上海、宁波等。从全国范围来看,北京的道路交通信息采集系统还是比较领先的,目前在北京的环路,如二、三、四环都已经实现了数据采集的无缝覆盖,大概每隔800~1000米就有一个数据采集点,数据采集方式主要是采用微波、超声波和视频探头;在一些主要路口,还设置了感应线圈。

从2006年3月开始,北京市民在出门前就可以在网络上查询目的地的路况信息,以及实时的交通状况;同时,还可以加装车载的引导系统,通过GPS可以接收到最新的路况信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最佳路线。

2006年4月6日,北京市第一个面向公众出行服务的综合交通信息服务网站――“北京公众出行网”(省略、省略)正式开通,该网站作为北京市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示范工程的一部分,可以为公众提供动态交通信息、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客运信息、交通黄页、出行常识等5类信息服务。系统的建成为广大公众提供了全面、综合的交通信息服务,对提高北京市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的水平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4)未来智能交通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信息的采集和。

ITS中心主任王笑京表示:“未来智能交通需要重点解决的就是信息采集和的问题。”相比较而言,中国现在的信息采集系统已经较为全面,而信息系统还没有跟上,这也是现在智能交通建设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王笑京还认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缺乏信息的有效利用,各种手段有利有弊。”

道路交通信息采集和的主要问题是信息没有有效利用、缺少提供手段、数量和实效都有限。国内的手段基本以免费的方式为主,例如网站、路边电子显示屏、电视、广播等,发达国家基本上也采取类似的方式,每种方法都各有利弊。目前,车载终端被看做是最好的信息手段,但是由于成本过高,每个车载终端要上万元钱,且车载终端是属于消费者消费行为,让消费者买单不太现实。

除了北京之外,其他城市在道路信息采集和方面也做了许多尝试。

广州出租车实现车载装置诱导功能,既是信息发出者,又是信息受益者。广州智能交通系统(ITS)公用信息平台目前已经完成一期工程,只要车辆安装了该系统车载终端,就能与智能交通系统联网,从而实现车辆行驶状态分析、道路拥堵实时状态分析、线路优选、行车诱导等功能。广州目前已有1万辆“卫星的士”安装了这种可以用于定位、通信、刷卡消费的车载终端系统,系统内的信息每隔数十秒会不断更新。

其他城市也有各自的新尝试。2006年一种新型的交通流量信息牌在杭州街头出现,智能交通信息流量牌能准确为行人导航,在红绿灯变换时可及时提醒行人是否绕道走;宁波的城市实时交通信息与动态导航系统采取最新的探测车技术;2006年初全国第一个道路交通信息车载实时系统在大连市正式开通,大连市的车辆只要安装了车载导航仪,就可在行驶中随时知道道路交通是否拥堵;上海手机发短信可查线路变动,上海市民只需用手机发送短信,便可查询到上海公交线路变动,因为18000辆公交车将在2007年之前全部安装GPS定位仪,而一个囊括上海公交、出租、轨道交通、长途客运等交通出行方式的智能交通信息平台已在建设中,其中的城市交通信息监控中心有望于今年底完成建设并试运营。

篇3

汽车产业应用

汽车行业的物流、车间流程优化都已经在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要在多因素影响下动态完成生产车间、物流效率最优规划,这项工作早已经不是人脑能够胜任,本质上就需要基于数据输入利用人工智能来解决。在汽车销售服务领域,大数据技术其实也有很多应用场景,最典型的莫过于车间效率优化。有壹手在车间效率优化方面的探索走在了前列。

智能广告应用

计算广告是大数据技术的最典型应用。最近一年多,汽车和车险广告的投放正在大幅转向效果广告,越来越多的广告主需要根据广告所获=得的销售线索支付广告费。

车企支付广告费购买销售线索,正在导致严重的销售线索超载问题。越来越多的车企抱怨媒体给出太多销售线索,但究竟哪个线索成交率高,哪个线索成交率低,这个如果没有大数据技术自动评价,用人脑是无法迅速决策的。

此外,目前车企和保险公司的广告投放都是人工完成,但广告平台正在走向全面程序化交易。这意味着广告主在拿着“大刀”和广告平台的“导弹”对抗。帮助广告主研发出来智能投放机器人,让广告双方能够平等竞争是大势所趋。可以预见到,车企未来必然都将拥有个性化的投放机器人,广告公司的中介角色必须尽快转换,否则其价值将大幅下滑。

安全防护应用

目前PC和手机的防病毒应用都是基于大数据的。毫无疑问,随着车辆的信息安全问题越发严重,车辆本身的信息安全也将采用大数据技术。无论是自动驾驶还是辅助驾驶,汽车大数据安全平台都将自动提供危险预测,帮助驾驶者决策究竟该如何规避出行风险。

个性化服务应用

关于个性化服务应用,最典型的莫过于已经科普多年的UBI车险。虽然UBI车险在当下的应用不被看好,但车险个性化定价的大方向是毫无疑问的。对车险公司而言,接下来的增值服务大战不可避免。如果没有基于车主个性化需求的服务推荐能力,单纯靠车险的价格战将非常被动。同样,对于车企而言,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普及,个性化推荐服务的便捷渠道已经建立,但如何解决车主个性化服务推荐的问题,仍然需要车企建立车主需求画像,没有这个画像,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恐怕就真的只能从政府补贴里赚制造利润。

自动驾驶应用

关于自动驾驶的问题已经引起业界广泛关注,目前的自动驾驶仍然停留在激光雷达对外部环境的识别层面,对于外部动态数据的应用还非常有限。可以预见到,随着智能交通和外部数据接口的丰富,自动驾驶将PC机的单机智能向网络智能演化。一旦大数据技术应用于联网车辆,这种情况下的自动驾驶才真正具备了超越人类的决策能力。

智能交通应用

目前对于智能交通的各种应用探索已经非常多,中国基础设施的更新速度完全具备测试智能交通大数据应用的条件。

随着交管系统电子标签的推广应用,各种智能交通数据应用将层出不穷。智能交通和自动驾驶的成熟必然是相辅相成的。

车企能否适应智能交通设施的改变,智能交通基础设施能否兼容智能和非智能汽车的需要,这些都是挑战。而这种适应性,才是大数据AI技术的用武之地。

智能金融保险应用

篇4

关键词:智能交通;城市拥堵;发展方向;方法措施

中图分类号: U49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智能交通的定义及受关注程度

什么是智能交通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ITS)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它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ITS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环境污染和交通负荷、提高运输效率、保证交通安全,因而,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

2为什么智能交通如此受关注

智能交通可以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出行时周围的环境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经济发展了,不少老百姓也开上了小汽车,汽车就相当普遍的进入了千家万户,随即“堵车”日渐成为普遍现象,给我的生活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之处。智能交通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并且利用现有交通资源使用效率,降低能耗,同时提高交通便捷水平和安全性。当然,只有智能交通建立在城市现有交通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之上,才能有效发挥出它的作用。

以大型活动的交通智能管理为例,“十一五”期间,我国举办了奥运会、世博会和亚运会等大型活动,北京、上海、广州都围绕大型国际活动的交通管理和服务,开发和集成应用了各种为交通管理和出行服务的智能化技术,建成了大规模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例如,奥运会期间北京市的公安交通管理系统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获得了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智能交通系统在这些大型活动中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保证了活动期间的交通通畅,也为未来城市交通的发展和出行服务的升级提供了支撑。

同时,以交通信息服务为重点的智能交通也已逐步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让人们在日常的出行中更加便捷、安全。基于数字地图和GPS的静态车载导航已走入千家万户,基于动态交通信息的动态车载导航也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城市取得了初步应用,今后人们出行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时间和方式,减少交通出行的时间。

此外,其他形式的交通信息服务也都在积极探索和应用,例如交通运输部建立了服务于全国的公路信息服务和公路气象服务体系,北京、上海建立了基于路侧可变信息板的动态交通引导系统,广州市建立了集成各种交通信息源的、具备多种媒体服务方式的综合交通信息服务平台。这些都为缓解交通拥堵带来了新的希望。

二、智能交通系统在城市中的作用

目前智能交通可以堪称为世界交通运输发展的热点与前沿,它依托于现有的交通运载工具及基础设施,通过对现代信息、通信、控制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把构建安全、高效、便捷、绿色的交通运输体系作为目标,充分为公众出行和货物运输多样化服务,是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标志。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汽车的数量持续猛增,现有路网通行能力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导致交通拥挤现象日趋严重,摆在世界各国眼前的问题也就产生了,交通事故、能源消耗、交通污染等问题所造成的损失成为面临和必须解决的。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变革了传统交通系统,提升交通系统的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从而保障人、车、路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融合,进而提高交通系统的使用效率、机动性、安全性、可达性、经济性,降低能耗并且保护了生态环境。解决这些问题,智能化的交通系统被国际上认为是根本途径,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政府、专家、学者等的重视和广泛应用。

智能交通系统在城市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3方面:

(1)为城市安全及交通管理服务。比如交通监控、电子警察、卡口、交通信号控制、智能公共交通等。

(2)为广大出行者服务,比如采集和诱导交通信息,智能公共交通、停车诱导等。

(3)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敏感地区的拥堵问题。

(4)为规划、管理等提供决策支持,如交通数据采集、综合交通信息平台等。

三、智能交通缓解城市拥堵问题的方法措施

1.要不断发展城市智能公共交通技术。从世界范围来看,解决城市拥堵的重要手段就是加强公共交通发展,我们要把建设“公交都市”作为发展目标,以公交引导城市土地开发和布局发展。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尽量要求实施公交投资优先、公交专道建设、公交财政补贴、合理限制小汽车、发展快速公交系统(BRT)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同时,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公交运营智能化调度与安全保障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应急保障技术、城市公共交通多源客流数据采集、融合分析以及线网优化的关键技术、IC卡数据分析技术等智能公共交通技术,推动公共交通的智能发展。

2.要着重落实城市综合枢纽信息化。随着城市交通多元化的发展,客运枢纽环节在交通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因此,要为综合客运枢纽运营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建立以综合客运枢纽为依托的枢纽智能化管理与服务系统,为广大群众在使用不同交通方式时在枢纽的换乘和购票方面提供便利服务,包括枢纽运行信息采集、智能化换乘组织调度、换乘信息服务系统等。

3.要加大对城市路网控制引导与出行服务系统及城市交通拥堵自动收费技术的研究。随着国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机动车的数辆也日益增多,人们合理出行要通过行政和市场双重手段来引导。要研究城市交通拥堵自动收费技术,分析评价该项技术在现实应用中的可操作性,用此方法有效控制交通流量。加强城市道路交通区域间的协调控制技术、快速路交通控制等的研究,可以通过对旅行时间预测以及出行相关信息的来引导城市居民出行和泊车,以此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四、智能交通的发展方向

目前,智能交通主要应用于我国三大领域:

1、公路交通信息化,包括高速公路建设、省级国道公路建设

公路交通领域项目中主要集中满足在公路收费领域,其中又以软件为主。公路收费项目分为两部分,计重收费系统和联网收费软件。联网不停车收费(IETC)将会成为未来高速公路收费的主要形式。

2、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服务信息化

如何兼容和整合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服务信息化是当前主要问题,因此,综合性的信息平台应用也就成为这一领域的热点。除了城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也存在一些纵向的比较有前景的应用系统。

3、城市公交信息化

当前我国的公交系统信息化应用依旧落后,智能公交的调度系统在国内来说基本处于空白阶段,但这也是方案商可以重点发展的领域。然而在地域分布上,国内一些城市特别是南方沿海地区很重视智能交通的发展。

从国家未来的发展规划上来看,会加大力度发展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方面。首先将在50个左右的大城市推广交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交通信息查询、交通诱导等服务;在200个以上的城市发展城市智能控制信号系统,形成智能化的交通指挥系统;在100以上的大城市推进大城市公共交通区域调度和相应的系统的建设,加大电子化票务的建设与应用。随着城市交通问题的日益发展,城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全球定位与车载导航系统、城市公共交通车辆以及出租车的车辆指挥与调度系统、城市综合应急系统都将迎来较大的发展机遇。

总而言之,未来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将表现为综合化、多部门驱动型的发展模式。由于将来城市智能交通体系的发展会越来越多的涉及到相关的市民、公安交通管理、交通部门车辆管理、通信、城市建设等相关部门工作,这也注定了未来城市智能交通的发展过程趋势必然将是一个涉及以交通与公安为主的多部门驱动的发展过程。

五、结束语

智能交通管理,既关系到城市整体规划建设,也直接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正常生活,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智能交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出行将更加便捷、更加愉悦,智能交通将让城市的生活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关于进一步推进缓解首都交通拥堵工作意见》

《中国智能交通》

《电讯技术》2012.04期

篇5

[关键词] 物联网技术 智能交通 公安管理

一、发展智能交通的意义

1.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是顺应时势之举

“十二五”交通规划提出,未来五年,实现对国家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重要路段、大型桥梁、车辆区域、交通运输状况等的感知和监控实现对危险品运输车辆、船舶、长途客运,以及城市公交.出租车和轨道交通的全过程监控基本建成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快速反应的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系统和海事信息服务系统。

“推进物联网在交通运输行业应用已经得到了国家和交通运输部的高度重视,必将成为‘十二五’期间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点工作。”智能交通物联网将智能交通的基本理念与物联网的技术产业相结合,不仅实现了数量巨大、流动性强的基础“物”之间连接与通信,同时也推动了交通智能化、信息化进程。

2.物联网使交通系统更加“智能、安全、和谐、节能”

目前,交通问题的重点和主要的压力来自于城市道路拥堵和安全。在道路建设跟不上汽车增长的情况下,解决拥堵问题主要靠对车辆进行管理和调配。未来,智能交通的发展将向以热点区域为主、以车为对象的管理模式转变。因此,智能交通亟待建立以车为节点的信息系统――“车联网”。“车联网”就是综合现有的电子信息技术,将每辆汽车作为一个信息源,通过无线通信手段连接到网络中,进而实现对全国范围内车辆的统一管理。

二、智能交通在公安管理的问题

交通安全管理是在对道路交通事故进行充分研究并认识其规律的基础上,基于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道路交通系统的人、车、路和环境等要素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和控制,以保证道路交通安全畅通。安全管理作为道路系统中的核心要素,协调着系统中其他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对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运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交通安全管理的功能构成要素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以及社会层面。技术层面主要涵盖了安全管理的技术及手段,社会层面则从宏观角度体现了交通安全管理的社会功能,功能构成如图所示:

图交通安全管理的功能图

三、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公安管理的应用

1.车辆不停车稽查系统

技术设备及工作原理该系统主要由3部分构成:车载标签、RFID 阅读器(高速远距离超高频阅读器)、后台计算机控制中心。

当车辆进入监测范围后,超高频阅读器从行驶车辆的电子标签中读出车牌号码A1,摄像机实时拍摄车牌图像,并传输至交通管理指挥中心,由车辆牌照自动识别系统(VEC)识别出车牌号码A2。系统将A1与A2进行比对.如果没有与A2一致的A1存在,则必然为假套牌车等违法车辆,系统便会发出声音报警,执法人员即可将其缉拿;如果A2与A1一致,再看A1是否在交管部门所列的黑名单之中,由此可识别拖欠税费、未缴罚款、报废车、未按时年检等违规车辆该系统可有效地提高交通管理部门对报废车、假牌、套牌车辆、未缴罚款、未买交强险、未按期年检等违法车辆的查处效率。从更长远的角度看,RFID技术的应用除了可服务于违法车辆的查处,也有潜力扩展到高速公路收费、加油、停车、出入控制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体系框架

这种架构下的智能交通体系通过路网断面和纵剖面的交通信息的实时全天候采集和智能分析,结合物联网技术下的智能交通系统,实现了车辆动态诱导、路径规划和信号控制系统的智能绿波控制和区域路网交通管控,为新建路网交通信息采集功能设置和设置配置提供规范和标准,便于整个交通信息系统的集成整合,为大情报平台提供服务。

3.车辆的物联网

GPS、RFID、DSRC(专用微波短程通讯技术)等技术可以为车辆物联网管理提供高速采集、全环境动态监管的手段。2010 年上海世博会园区车辆管理系统、南京特定车辆管理与治安防控体系和上海市营运车辆管理系统三项重大工程中建设基于无源射频识别技术的区域性车辆安全监管系统,通过在车辆内安装射频电子装置作为车辆的“电子身份镜像”,使被标识车辆的静态身份信息与动态运行信息(时间和道路空间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4.警员的物联网

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警员的定位,利用警员定位软件,可以方便查找警员的位置,加大公安机关在警员方面的管控力度,优化公安机关的队伍建设。在外出办案行动中,借助警员定位技术,可以高效地完成任务,将歹徒尽快绳之以法。此外,在公安交通管理方面,如果某一地段出现交通拥堵或交通事故,可以借助物联网技术,定位最近的交警,快速合理调动警力资源疏导交通,将处理交通拥堵或交通事故的时间缩短到最短,从而确保良好的交通状况。

5.重点(危险)人群、物品的物联网

物联网技术最突出的特点是无需“可视”读取,实现远距离自动识别 ;既可识别静止物品也可识别运动物品。RFID 标签内部存储的产品电子代码(EPC 代码),为每一件物品建立全球的、开放的标识,实现全球范围内对单件物品的跟踪与追溯,它包含了该件物品的所有信息,是单件物品的唯一身份识别 ID。如果在人体内部植入芯片,利用 RFID 技术,可以实现公安机关对特殊人群、重点人群行踪的监管。

参考文献:

篇6

   开会通知范本2022

   尊敬的xxx先生/女士:

   您好!

   由科技部、交通部共同主办的"第二十届国际智能交通系统(ITS)技术研讨暨技术与产品展览会"于20xx年4月22日至24日在xx中心举行。

   在展示智能交通技术与产品的同时,会议还举办了一系列高层次、高水平的专题报告和研讨活动,设有中国汽车、智能交通与城市发展市长论坛、高层论坛、国际著名ITS组织机构专场会议等。交通运输部公路院总工师xx、全国ITS协调指导小组办公室主任xx等有关领导以及日本、加拿大、美国、欧盟ITS协会主席出席了高层论坛并分别致词和讲话。xx等副市长国家十个智能交通示范城市的领导参加了市长论坛并在会上做了交流。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欧盟及港澳台地区的近130家工业企业和国内外著名业内专家、学者积极参加了本次活动。

   会议内容:

   1、讨论交通部出台《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对智能交通发展的前景和契机。

   2、如何将信息化、数字化技术运用在交通系统。

   3、中国智能交通新技术及标准化研讨会。

   4、智能交通领域中的技术发展、应用实践及未来构想。

   5、中国智能交通发展构想。

   6、 各国智能能交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参会对象:

   国内外各级交通管理部门、各交通研究管理所等科研单位、高科技智能管理软件和设施企业单位、设备供应商、公司技术骨干、各相关专业人士和高校。

   参会费用:

   1、参会代表每人交会议费2000元,主要用于会议场租、就餐、会议资料、投影仪器、交通及市内考察等。

   2、会议住宿由会务组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3、请参会代表认真填写回执,并于4月22日前邮寄或传真至筹委会。

   4、上述费用应提前汇入会议指定帐户,如到会交纳请注明。

   备注:本次研讨会可谓企业的宣传及信息提供服务,提供场地广告位置,为企业产品提供条件,并欢迎各界赞助本会,相应回报及细节请来函垂询。

   xxx

   xxx公司

  开会通知范本2022

   各部(室):

   根据工作需要,经公司研究,决定召开中层干部培训会议。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

   20xx年4月18日——4月20日。

   二、会议地点

   名门国际26楼会议室。

   三、参会人员

   项目总监(负责人)、总监代表等。

   四、会议内容及安排

   1、中层干部培训会议(4月18日10:00——17:00)。

   2、团队建设活动(4月19日4月20日)。

   五、参会要求

   1、请参会人员安排好项目工作,按要求准时参会,不得无故缺席。

   2、服从会议组委会的安排,遵守会场纪律,不得中途退场。

   3、要求与会人员4月18日9:30到达会场,综合办公室组织签到。

   xx有限公司

   20xx年x月x日

   开会通知范本2022

   各分、子公司:

   经研究决定,公司于20xx年11月初召开经营生产例会。为提高会议质量和效率,公司决定,此次会议各分、子公司经理结合多媒体图文形式向会议报告工作。现将会议准备工作要求如下:

   1、各分、子公司要提前做好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按附件大纲的格式,使用Microsoft powerpoint软件,编制汇报文件,并于20xx年7月31日18:00之前,上报公司综合部xx邮箱。

   2、公司综合部汇总各单位上报文件后,进行整理,及时与上报单位联系修订事务,并做好技术指导工作。

   3、会务联系人:XXX,联系电话:13XXXXXXXXX。

   4、会议时间、地点等事宜另行通知。

   xx铁路xx建设股份公司

   20xx年10月27日

   开会通知范本2022

   xxxx实业有限公司:

   股东深圳xx乐触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议,经审核,该股东享有本公司70%的表决权,其提议符合公司法和章程的规定。本公司决定召开临时股东会议,现就会议的日期、地点、议题等通知如下:

   一、会议召开时间

   20xx年7月23日上午9:30。

   二、会议召开地点

   xx市xx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西部研发基地4号楼1603号办公室。

   三、本次会议议题

   解除xxxx实业有限公司在xxxx高新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的股东资格。请届时准时出席,本公司将会根据公司法和章程的规定作出相关决议。

篇7

关紧词:智能交通; 运输系统 ;智能监控系统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交通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交通拥挤造成了巨大的时间浪费,加大了环境污染。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平均行车速度已降至20km/h以下,有些路段甚至只有7~8km/h;由于车辆速度过慢,尾气排放增加,使得城市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为了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交通运输方面的压力,尽量的利用现有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各国都加大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建设的力度。

一、智能交通系统的概述

智能交通系统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的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1995年3月美国交通部首次正式出版了"国家智能交通系统项目规划",明确规定了智能交通系统的7大领域和29个用户服务功能,并确定了到2005年的年度开发计划。智能交通有7大领域包括:出行和交通管理系统、出行需求管理系统、公共交通运营系统、商用车辆运营系统、电子收费系统、应急管理系统、先进的车辆控制和安全系统。

二、我国智能交通的概况

中国道路在未来 20 年内仍然处于建设期,但是中国是当今世界上公路建设速度最快的国家,根据中国的“九五”计划和 2010 年发展纲要,交通部计划用 30 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港站主枢纽和支持保障系统的规划建设。到 2010年,高速公路主干网已经初步形成。这一期间正是 ITS 在全世界进入全面实施的阶段,因此,中国也需要根据中国道路运输的实际需求探讨在中国的道路运输网中应用智能交通系统来提高运输效率、保障安全和保护环境的可能性。实际上中国在交通运输和管理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工作早在 70 年代末就已经开始,当时称为交通工程,在中国交通工程的具体内容与国际上的有所不同,中国将道路管理系统中的通信、监控和收费系统都纳入交通工程的范围。根据国际上对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研究,认为交通工程的研究与应用是智能交通系统初级阶段的工作,根据国际上的这种观点,中国的 ITS 前身或基础工作早在 70 年代末已经开始,当时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与北京市公安局合作首次在中国进行计算机控制交通信号的工程试验,80 年代初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津塘疏港公路交通工程研究”,首次在高等级公路上把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用于监视和管理系统。在 1986 年-1995 年期间国家在交通管理系统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和工程实施,在城市交通管理、高速公路监控系统、收费系统、安全保障系统等方面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并开发生产了车辆检测器、可变情报板、可变限速标志、紧急电话、分车型检测仪、通信控制器,监控地图板等多种专用设备,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通过多年来中国交通科技界和工程界的不断努力,在中国高等级公路建设的带动下,中国在智能交通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进步,为今后智能交通系统的深入开发和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今,在我国交通工程中广泛采用高速公路智能监控系统,它能为高速公路管理部门从收费站、监控分中心、监控中心直至监控总中心提供多级管理体系的公路监控方案。其中包括:1.收费站图象监控,收费站图像监控与收费系统紧密配合。由车道摄像机,监视出入口车辆,抓拍车辆图像、自动识别车牌;由收费亭摄像机,监视收费人员操作,规范和监督收费;由收费广场摄像机,监视收费广场的情况;监视室摄像机,上级管理机构可通过该监视摄像机对收费站监视情况。2.管理中心监控,可实现联网控制、电子地图、实时报警、多级权限图像监视、图像抓拍、抓拍检索等功能。3.道路监控,在交通枢纽,设置云台摄像机,对交通情况进行24小时监控。数字视频处理及监控图象抓拍,车牌自动识别。4.外场监控系统,提供诸如车辆检测器、气象检测器、紧急电话、可变情报板、可变限速标志等的集成服务。

三、国外智能交通系统介绍

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了解决共同所面临的交通问题,竞相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开始大规模地进行道路交通运输智能化的研究试验。美国联邦政府从1990年到1997年用于ITS研究开发的年度预算总计为12.935亿美元;欧盟从1984年到1998年仅用于ITS共同研究开发项目的预算就达280亿欧洲货币单位;日本政府仅1996年和1997年用于ITS研究开发的预算为161亿日元,用于ITS实用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预算为1,285亿日元。在美国,ITS应用发展较快的几个方面分别是,车辆安全系统(占 51%),电子收费(占37%),公路及车辆管理系统(占28%),实时自动定位系统(占20%),商业车辆管理系统(占14%)。 欧洲在ITS应用方面的进展,介于日本和美国之间。由于欧洲各国政府的分散投资和各国的ITS需求不一致,在整个欧洲建立统一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困难重重。然而在开发先进的旅行信息系统(ATIS),先进的车辆控制系统(AVCS),先进的商业车辆运行系统(ACVO),先进的电子收费系统方面,前景十分诱人。日本政府在ITS领域进行了大量的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投入,以期形成ITS产业推动日本经济发展。在过去的5-6年的时间里,已经有近400万套车内导航系统在市场上应用。日本的ITS应用主要是在交通信息提供;电子收费;公共交通;商业车辆管理以及紧急车辆优先等方面。除了欧、美、日以外,新兴的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开始ITS的全面开发和研究,如韩国由建设交通部牵头制定了全面的ITS框架结构和发展计划,新加坡已经在全国开始推行不停车电子收费。世界各国纷纷开展ITS的研究和开发,除了解决交通问题的原因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则是ITS将成为继军事应用之后高新技术最大的应用市场。

四、结束语

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因为智能交通系统(ITS)的发展与应用,正迈向新纪元。在过去的一个时代,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道路运输已成为最重要的地面运输方式之一,在发展中中国,道路运输增长的需求主要靠提供更多的基础设施来满足,特别是建立完善的道路网络。然而在新来临的时代,这种需求将受到限制,而且需求本身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先进的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来满足。尽管在全球的许多地方仍将建设更多的基础设施,但它已不再是解决交通运输拥挤的唯一办法。随着 ITS 的快速发展,中国正面临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尖锐的交通需求而必须在多种解决途径中作出决断。

参考文献:

【1】沈志云.交通运输工程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年.

篇8

交通安全管理是在对交通事故做好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并且认识到它的规律的前提下,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一些标准化的规范,来对交通进行科学化管理的方法,之后通过对道路交通系统的各个要素做出有效的协调、组织和控制,以确保道路交通的安全和畅通。安全管理是道路交通系统中的重要要素,与系统中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相协调,决定着交通系统的安全运行。交通安全管理具体功能的构成要素体现在两个方面:技术层面和社会层面。技术层面主要包含安全管理的技术和手段,社会层面是从宏观的角度反映出交通安全管理的基本社会功能,具体的构成如图所示:

2、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具体应用

2.1在车辆不停车稽查系统中的应用

从技术设备以及工作原理方面来看,该稽查系统是由三个部分来组成:第一,车载的标签;第二,高速远距离超高频阅读器;第三,后台的计算机控制中心。当车辆进入被监测的范围之后,超高频的阅读器在行驶车辆的电子标签当中就可以把车牌号读出来,比如把该车牌号定为A1,同时摄像机会对车牌图像进行实拍,之后传到交通管理中心,再由车牌照的自动识别系统对车牌号A2进行识别。接下来系统把A1和A2做比对,如果根本没有和A2相同的A1存在,一定就是假套牌车以及其它一些违法的车辆,随后系统就会自动发出报警声音,相关管理人员就可以对该车辆进行缉拿;如果A2和A1相同,还要看一看A1是否在交管部门的黑名单当中,这样还可以识别出该车辆的一些违规记录。该系统可以非常有效的提高交通管理部门对一些违规车辆的稽查效率。从长远来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对违法车辆的查处进行服务,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扩展到其它领域,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2.2物联网技术在车辆中的应用

像专用的微波短程通讯技术,能够为车辆的物联网管理提供更加高速的采集方法以及全环境下动态监管的方法。在车辆内安装射频电子装置,能够让被标识车辆的静态身份信息和动态的运行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

2.3通过物联网技术对警员进行定位

通过物联网的技术,可以更好的实现警员定位。警员定位软件的利用,能够更加方便的找到警员的具置,进一步加大公安机关对警员管理方面的管控力度,从而进一步对公安机关的队伍建设进行优化。在外出办案的过程中,利用物联网对警员进行定位,能够更加高效的完成各种任务,尽快把犯罪分子绳之以法。另外,在交通安全管理的方面,一旦发现某一区域发生交通堵塞或者是交通事故,都可以借助物联网的技术,对最近的交警进行定位,合理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对警力资源进行调度,来对交通进行疏导,把处理交通堵塞以及交通事故的时间缩到最短,尽快对交通进行恢复。

3、结语

篇9

关键词:数字图像处理 智能交通系统 视频监控系统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从广义上可以看作是各种图像加工技术的总称,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VLSI的发展而产生、发展和不断成熟起来的一个新兴技术领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ITS领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融合了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技术的视频监控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用于交通流量的检测;交通控制与诱导;机场、港口、小区的车辆管理;不停车自动收费;公共停车场安全防盗管理等。本文将着重阐述视频监控系统中所应用到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并阐述多目标检测跟踪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智能交通系统概述

智能交通系统是在较完善的道路设施,将先进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IT)、人工智能(AI)、地理信息(GIS)、影像、计算机技术、有线/无线通信、传感器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集成运用于地面运输的实际需求,建立起全方位、实时准确、高效的地面交通系统,能对各种交通方式进行现代化、科学化的智能管理。主要应用于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交通管理系统、公共交通系统、车辆控制系统、货运管理系统、电子收费系统、紧急救援系统等。

2.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数字图形处理技术包括利用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完成的一系列工作,如图像采集、获取、编码、存储和传输;图像的合成和产生;图像的显示、绘制和输出;图像变换、增强、恢复和重建;图像的分类、表示和识别等等。另外图像处理技术还包括为完成上述功能而进行的硬件和系统的设计及制作等方面的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处理的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1)对图像灰度做某种变换,增强其中的有用信息,抑制无用信息,使图像在视在质量提高,以便于人眼观察、理解或计算机对其作进一步的处理。这种处理技术主要有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和图编码。

(2)用某种特殊手段提取、描述和分析图像中所包含的某些特征或特殊的信息,主要目的是便于计算机对图像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理解,经常作为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等的预处理。这类图像处理技术包括图像分割、图像识别、特征提取等。

(3)图像数据的压缩,以便于图像的存储和传输。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ITS领域中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例如交通监视、交通统计等等。

3.视频监控系统多目标检测跟踪的研究

智能视频监控的关键是对包含运动日标的图像序列进行分析处理,其核心技术就是场景中动目标的检测、跟踪、识别和进一步的行为分析及事件检测。

运动检测的目的是从序列图像中将变化区域从背景图像中提取出来。运动区域的有效分割对于目标分类、跟踪和行为理解等后期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3.1背景减除

背景减除方法是目前运动分割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利用当前图像与背景图像的差分来检测出运动区域的一种技术。它一般能够提供最完全的特征数据,但对于动态场景的变化,如光照和外来无关事件的干扰等特别敏感。最简单的背景模型是时间平均图像,目前许多研究工作都致力于开发不同的背景模型,以期减少动态场景变化对于运动分割的影响。

3.2时间差分

时间差分方法是在连续图像序列中的两个或三个相邻帧间采用基于像素的时间差分然后阈值化来提取出图像中的运动区域。

3.3光流

基于光流方法的运动检测采用了运动目标随时间变化的光流特性,如Meyer16等通过计算位移向量光流场来初始化基于轮廓的跟踪算法,从而有效地提取和跟踪运动目标。该方法的优点是在摄像机运动存在的前提下也能检测出独立的运动目标。然而,大多数的光流计算方法相当复杂,且抗噪性能差,如果没有特别的硬件装置则不能被应用于全帧视频流的实时处理。

3.4动能量法

运动能量法是把连续图像看作由二维空域加上时间维构成的三维空间,计算空时梯度,运动对象经过位置的象素空时梯度一致性高,梯度能量大,这种特性可以用于运动对象检测。运动能量法适合于复杂变化的环境,能消除背景中振动的象素,使按某一方向运动的对象更加突出的显示出来,但运动能量法分割出对象不够精确,而且方法过于复杂,不利于实现。目标跟踪等价于在连续的图像帧闻创建基于位置、速度、形状、纹理、色彩等有关特征的对应匹配问题。

3.4.1基于模型的跟踪

基于模型的方法通常将运动目标用一特定的模型表达。例如,传统的人体表达方法有如下三种:a.线图法(Stick Figure):该表达方法将身体的各个部分以直线来近似,例如Karaulova|221建立了人体运动学的分层模型。b.二维轮廓(2.DContour): 该人体表达方法的使用直接与人体在图像中的投影有关。 c.立体模型(Volumetric Model):它是利用广义锥台、椭圆柱、球等三维模型来描述人体椭圆柱体模型来表达人体结构,坐标系统的原点被定位在躯干的中心,目的是想利用该模型产生人的行走的三维描述。

3.4.2基于区域的跟踪

基于区域的跟踪方法目前已有较多的应用。基于区域跟踪的难点是处理运动目标的影子和遮挡,这或许可利用彩色信息以及阴影区域缺乏纹理的性质来加以解决,如McKenna等首先利用色彩和梯度信息建立自适应的背景模型,有效地消除了影子的影响:然后,跟踪过程在区域、人、人群三个抽象级别上执行,在遮挡情况下也能够较好地完成多人的跟踪。

3.4.3基于活动轮廓的跟踪

基于活动轮廓的跟踪思想是利用封闭的曲线轮廓来表达运动目标,并且该轮廓能够自动连续地更新。

3.4.4基于特征的跟踪

基于特征的跟踪包括特征的提取和特征的匹配两个过程。在跟踪过程中若两人出现相互遮挡时,只要质心的速度能被区分开来,跟踪仍能被成功地执行;该方的优点是实现简单,并能利用人体运动来解决遮挡问题,但是它仅仅考虑了平移运动,如果结合纹理、彩色及形状等特征可能会进一步提高跟踪的鲁棒性。

4.结语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已经成为ITS领域的最主要技术之一。在图像处理硬件方面,虽然相关硬件技术发展很快,仍应加强图像处理专用硬件的研制。在图像处理软件方面,为了解决检测和识别的多义性问题,应该研究适应性更强的鲁棒算法。总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面向ITS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陈利.车牌识别系统中的字符分割技术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年34期

篇10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交通;相同点;不同点;相互关系

中图分类号:U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5)06-0-02

0 引 言

2010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物联网”,并专门对“物联网”的概念进行了诠释。2010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2010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标准委召开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作会议”,明确将交通运输领域作为物联网推广应用的重点领域。

但是,究竟什么是智能交通(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和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发展物联网与我们以往的信息化系统建设究竟有什么关系?对这些问题行业内还缺乏充分认识。因此,物联网的推广应用出现了“热”、“冷”并存的现象。一部分单位、群体开始积极“涉足”物联网,由此涌现出大量以物联网名义申报的科研课题、设备研制、系统开发、宣传报道,一时间事事与物联网相关,炙手可热。但另一部分单位、群体则对发展物联网持怀疑态度,认为物联网遥不可及,甚至认为物联网更多是炒概念。由此可见,正确认识物联网在交通运输领域的作用,准确把握物联网与ITS的异同,对促进物联网在交通运输领域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ITS的产生及内涵

1.1 ITS的产生背景

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建成了四通八达的国家道路网,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路网通行能力已满足不了快速增长的交通需求,交通拥挤、交通事故、环境污染以及能源短缺等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寻求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提高交通运营的安全与效率是发达国家最先研究ITS的主要动机,而通讯传输技术,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又为ITS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1.2 ITS的定义及内涵

在世界道路协会编写的《智能交通系统手册》中,ITS的定义为对通信、控制和信息处理技术在运输系统中集成应用的通称。这种集成应用产生的综合效益主要体现在挽救生命、节省时间和金钱、降低能耗以及改善环境,保护生态等方面。ITS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交通运输的高效、安全、舒适和可持续发展。

2 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应用与传统ITS的异同

2.1 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与传统ITS的相同点

从物联网与ITS的基本概念及内涵分析,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应用与ITS的相同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1)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应用的目标之一和传统ITS的终极发展目标是一致的。特别是对交通行业而言,二者都是要应用通讯传输、控制、信息、电子传感等先进技术重构传统系统,实现交通的智能化,达到交通的高效、安全、舒适和可持续发展。

(2)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应用的支撑技术和ITS的支撑技术有很多是相同的。例如,各类感知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控制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等。

2.2 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应用与传统ITS的区别

物联网的形成与发展在ITS之后,其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与传统ITS主要存在三方面差异:

(1)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和ITS的着眼点不尽相同。ITS的着眼点是交通领域自身的智能化,而物联网的核心理念是建立整个物理世界的感知网络,对整个物理世界进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因此,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目标就不止局限于智能交通,还要考虑交通与其他行业的互联互通。特别是在感知识别网络平台搭建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交通的需求,还要考虑其他相关领域、部门的需求,不仅包含交通行业关注的信息,还要包含大量非交通行业需求的信息。例如,在考虑交通领域发展需求的同时,还要考虑制造、商业、公安、海关、金融、保险等领域的需求。2010年国家发改委在重庆开展的RFID试点工程中搭建的“车联网”,不光探索其在交通领域的应用,还着力探索其在金融、保险、公安等领域的关联与应用。因此,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发展过程必须更加开放。

(2)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与传统ITS的技术路线不尽相同。传统ITS强调从交通业务领域功能需求出发,搭建交通智能应用系统,其中每一个子系统围绕特定应用需求开发,通过子系统的集成形成综合系统,系统功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物联网强调从基础物理世界感知识别网络建设入手,其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强调构建交通要素身份识别体系,搭建统一、标准的交通要素感知识别基础网络平台,以逐步扩展的交通行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从而达到不断丰富交通要素感知识别基础网络平台应用的目的。以我国二代居民身份证为例,二代居民身份证系统可视为搭建了“人的身份感知识别网络平台”。在二代身份证发放之初,主要是为了公安部门户籍管理服务,但后来,二代身份证陆续被旅馆、银行、民航、高铁等行业业务管理和经营中使用。迄今为止,新的应用仍在不断出现。

(3)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与传统ITS的技术需求不尽相同。物联网应用要求发展新一代网络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物联网的定义告诉我们:物联网的发展目标是要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的目的。因此,物联网对感知的时空范围、精细化程度和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认知程度要求是空前的。所以,虽然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应用与传统ITS采用的技术类似,都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等,但是由于物联网应用与传统ITS相比,采集的信息量呈指数增长,网络接入时间和控制响应时间要求达到毫秒级,所以要求相关技术升级换代。以通信技术为例,现有通信基站网络的布局及通信组网技术还难以完全适应传感设备在道路、车辆上的大规模布设和高速行驶车辆与道路的实时信息交换要求,需要升级换代。

3 物联网与传统ITS发展的相互关系

3.1 物联网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将给ITS发展带来质的飞跃

目前,许多已经建设的智能交通应用系统针对特定需要进行开发,并已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的现实环境中,以往的信息系统建设思路容易产生信息孤岛、重复建设,不同主体独立开发的应用系统基础业务指标内涵、核心技术不统一,导致系统集成共享困难,系统集合效率和效益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物联网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强调建立交通要素感知识别基础网络和更加开放的应用模式,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以往的信息孤岛,突破传统ITS发展中的瓶颈,促进ITS的发展在深度、广度上产生质的飞跃,为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地贡献。

特别是日前国家已将物联网列入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举措,这意味着国家将调动各种资源,向与物联网相关的感知、传输和智能处理等技术产业集中投入,加快推进。轻型、多模、低成本、长寿命、高可靠、自适应芯片的诞生,不仅能感知信号、标识物体,还同时具有处理控制功能的新型传感器的研发和生产,高速、带宽、高频谱利用率、高智能的各类信息传输网络的应用,将为交通运输要素深度感知和海量信息采集创造条件;分布式协同处理、云计算、群集智能等技术将推动交通运输行业智能化服务与管理再上一个新台阶。

3.2 ITS的发展为物联网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对交通运输业而言,物联网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的目标之一与ITS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应用通讯、控制、信息等先进技术改变交通运输体系的运行方式、运行机制,重构传统的交通运输系统。因此,ITS的发展首先为物联网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培养了人们借助信息化等先进技术手段工作、生活,从而引发更多新的需求等;其次为物联网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相关信息化基础设施、装备等物质与技术储备。

4 结 语

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与传统的ITS不是“复制”关系,也不是前者为工具或技术手段,后者为理想目标的关系。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ITS相辅相成。当把物联网“构建智慧地球”的理念和物联网技术有机融入到ITS具体建设技术路线中时,他们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交通行业智能化是ITS发展的理想,在交通智能化的同时,为国家智能化奠定充分的基础则是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应用的理想。

参考文献

[1]陆键,项乔君. 关于我国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 产业化发展方向的思考[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2(3):488- 494.

[2]彭晓珊. 关于物联网技术发展及应用前景研究[J]. 科技与区域经济,2010(1):25- 30.

[3]颜志国, 唐前进.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J]. 警察技术,2010(6):22- 24.

[4]刘云浩.物联网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