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的基本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05 18:0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政策的基本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政策的基本特征

篇1

关键词:体育产业;体育服务产业;体育政策;体育产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5-0052-04

1 提出问题

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是指引导、规范、鼓励和支持体育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的总称。我国国家统计局和国家体育总局2008年出台的《体育产业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将我国体育产业分为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和体育建筑业。其中的体育服务业即为本文中所指的体育服务产业,如体育培训业、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彩票业等。体育服务产业在管理和经营模式上与其他体育产业类型具有较大差异,引导和规范体育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也体现出较大的独特性。对体育服务产业政策进行专门研究,对促进体育服务产业的发展和优化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本身均具有重要意义。

很多产业政策研究成果表明:产业政策的积极作用远远高于消极作用,产业政策的作用是有限度的,有时也会出现低效的情况,但是并不能否定产业政策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3]。在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运行中,存在一些对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是否发挥作用的质疑,通过对南京、无锡、苏州、嘉兴、西安和武汉若干体育产业经营者访谈后,发现很多经营者对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认识非常浅薄,对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本身持不信任态度,甚至认为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没有对体育服务产业起到促进作用。目前已经有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我国体育产业政策进行了若干研究,但是主要以描述现象为主,如政策内容滞后、缺少配套措施、权威性低等[4-6]。尽管如此,这些研究很少针对体育服务产业政策进行专门研究,也没有对体育服务产业政策基本特征的涉及。科学认识体育服务产业政策基本特征是了解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基础环节,因此研究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基本特征,提高人们对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认识,对设计体育服务产业政策内容和提高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执行效果都具有重要意义。准确认识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基本特征,对深入研究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和指导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具体实施也具有重要价值。

2 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概念和基本属性

产业政策通常被描述为:“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形式和产业组织形式,从而提高供给总量的增长速度,并使供给结构能够有效地适应需求结构要求的政策措施”。产业政策根据产业的分类或细化程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可以是某一行业的产业政策,如工业政策、服务业政策;也可以是某一产业类别的政策,如钢铁产业政策、汽车产业政策、体育产业政策、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等。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是产业政策的分支,是关于体育服务产业的单体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政策、旅游产业政策一样,专门为了发展某一单体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从产业经济学和政策学的角度可以将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描述为:“国家根据发展的需求,为了提高体育服务产业增长速度,通过优化体育服务产业结构和组织,使体育服务产业能有效地供给,并适应社会需求而采取的各种政策措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是各类政策构成的政策体系,如税收、财政、物价等经济政策是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另外一些行政管制政策,如行政审批政策、行政监督政策等也是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内容。体育服务产业政策归根结底是政策,具有政策的根本属性,如具有合法性、权威性、利益相关性。除此之外同时还具备其他一些属性,如正误性和实效性。人们对体育服务产业和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知识水平,以及对政策信息掌握的充分程度等会影响政策制定或者执行是否科学;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推行的现实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可能会失效或者不再起作用。

3 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基本特征

体育服务产业政策具有政策的基本功能和属性,但是由于其是一项具体的单体产业政策,因此具有独自的基本特征。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这些基本特征是在当前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形成的各种政策特点,主要体现在政策环境、政策手段、政策执行、政策目标、政策调整等若干方面。而体现体育服务产业自身基本特征比较明显的几个方面是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环境特征、体育服务产业政策需求特征、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执行特征、体育服务产业内容特征、体育服务产业对象特征。

3.1 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环境特征

篇2

心无旁骛,全力以赴,争分夺秒,顽强拼搏脚踏实地,不骄不躁,长风破浪,直济沧海,我们,注定成功!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政治财政的相关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家财政1、财政的含义与本质是什么?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1)财政是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从本质上来说,财政是国家参与的社会分配。

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是国家预算;上一年度的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国家决算。

(2)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免费义务教育、各自社会保障、抗震救灾、帮护困难群众和下岗失业职工等等)。

②财政具有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国家通过财政支持某些行业、某些地区的建设、财政投资基础设施行业等等。)

③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国家通过财政政策促进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在经济增长滞缓,(收大于支)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供大于求),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发展过热、物价上涨(供小于求),经济的正常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支大于收)。

注:财政政策国家调整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的政策,如增加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或者减少税收,免收利息税和农业税,调整出口退税等。货币政策是国家关于货币和金融的政策,国家通过货币政策调整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符合流通中货币的需要量。如调整存贷款利息率、存款准备金率,鼓励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等等。

2、财政收入有哪些形式?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及如何增加财政收入?

(1)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财政收入的形式有:

①税收收入--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它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

②利润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和国家参股企业的分红收入。

③债务收入。

④其他收入:收费、罚款等。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①经济发展水平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的关系、源与流的关系。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根本途径。

②财政收入还受分配政策的制约。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3、财政支出分为哪些部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分为哪几种情况?

(1)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就是财政支出。国家财政支出分为:

①经济建设支出;

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④社会保障支出;

⑤债务支出。

(2)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分为:

①财政收支平衡:收入>支出,略有节余;收入

②财政盈余:收入>支出,;

③财政赤字:收入

4、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财政收入是国家为履行其职能所占有或消费的一定的社会财富。财政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财政收入越多,意味着国家可以更好行使国家职能(支持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境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公平协调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改善,有效调节资源配置,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等)。当国民收入总量不断增加,各方面分配比例合理前提条件下,这一说法才能够成立。但是不能够说财政收入越多越好。在一定时期国民收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收入越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这样,对企业的生产扩大和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会影响到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最终会阻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征税与纳税1、税收的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①有国就有税--税收为国家的存在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

②有税必有法--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理解区分)

(税收的基本特征是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区别的主要标志。)

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

无偿性--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固定性--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篇3

关键词和谐规范监管理性

去年以来,中国股市出现强势反弹,沪深股指大幅攀升,不断创出历史新高,期间虽有短时震荡调整,但一直保持持续走高的牛市局面。巨大的财富效应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入市,股民人数激增,股票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股票市场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乎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在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加快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构建和谐股市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一、和谐股市的基本特征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股市,一个和谐股市的基本特征包括:第一,市场参与主体要诚实守信。即股票市场的参与主体要坦诚相见、相互信任,杜绝欺诈和恶意炒作。一个缺乏诚信的股票市场人为增加股市风险,助长投机行为,也会对自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巨大冲击。第二,市场参与主体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交易。即在交易程要按规则、政策和法律办事,交易行为和过程要透明、合理、合法,杜绝暗箱操作。第三,市场的涨落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即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资本市场作为市场的一种,其运行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尽量避免人为干预。

股票作为一个涉及成千上万户家庭的资本市场,其和谐与否关系到广大股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中国的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而且也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有鉴于此,构建和谐股市势在必行。

二、上市公司要切实规范企业管理

上市公司作为股票市场的重要主体,其发行股票的根本目的在于筹集资金、扩大规模,加快企业发展,而投资者购买股票是在支持企业发展的同时,从企业获利,以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因此,上市公司应当以对投资者负责的态度,切实规范资金运作。(一)加强企业管理,努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要把投资者的每一份钱用在刀刃上,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增强发展后劲上下功夫,而不是仅把发行股票作为融资的一种手段,坚决克服股票“工具主义”思想。(二)确保公告内容真实。要依法真实的公布企业的相关信息,使投资者了解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实现权利义务的对等。如果企业公告内容失真,无疑将对引发信任危机,后果堪忧。(三)杜绝违规信息披露。投资者对企业的信息享有平等的知情权,如果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不仅损害公司形象,更严重的是打击了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如果合法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投资者成为惊弓之鸟,只好选择远离市场。

三、政府应加大对股票市场的管理和引导

目前的证券市场中,政府既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执法者,同时又是市场最大参与者。政府的行为是否规范、合理,政府是否作为或不作为或作为过当,都直接关系到股市的稳定与否。政府如何调控股市需要认真研究,慎重行事。调控力度不到,没有效果,调控力度过大,则可能出现大的波动,影响股市稳定健康发展。成熟股市亟需成熟的政府及其成熟的管理手段和方以便与市场进行更为理性的对话。(一)给投资者明确的政策预期。就当前的市场状况而言,对投资者来说,宏观因素的不确定性是最大的风险。因此,市场表现出的疑虑情绪,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以疏导。应该说,在目前情况下,最有效的疏导工作,恐怕还在于解除投资者因不确定性而带来的担忧,解除因担忧而带来的投资行为上的恐慌和失控。要坚决澄清似是而非的、带有“政策影子”的言论,解除投资者利剑高悬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的。(二)进一步做好新股发行的核准工作。目前中国股市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优质的、可供投资的上市公司不足,因此应当提高效率,加快速度,不断增加市场中优质股票的供应。做好新股发行工作,增加股票供给,不仅有利于维持股市的供求平衡,减缓股指上涨的速度,保证股市稳定发展,而且也给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三)严厉打击违规行为。加强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针对市场中暴露的这些问题,监管部门应及时做出反应,果断采取措施,坚决打击违规、严厉惩处犯罪行为的积极措施,以此净化股市环境,增强监管的有效性,夯实市场基础,为市场下一步的健康前行提供动力(四)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梳理,有针对性、有节奏地采取多样化的组合手段。应尽量避免采用行政手段来调控股市,虽然行政手段见效快,但其容易产生较大的副作用。管理层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应当依法监管。因此,对股市中的违法现象必须坚决地管,彻底地管。但是,对股指高低则不应该直接去管,更多地应当采用市场化的方法加以引导.四、股民应保持理性投资

篇4

关键词和谐规范监管理性

去年以来,中国股市出现强势反弹,沪深股指大幅攀升,不断创出历史新高,期间虽有短时震荡调整,但一直保持持续走高的牛市局面。巨大的财富效应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入市,股民人数激增,股票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股票市场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乎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在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加快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构建和谐股市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一、和谐股市的基本特征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股市,一个和谐股市的基本特征包括:第一,市场参与主体要诚实守信。即股票市场的参与主体要坦诚相见、相互信任,杜绝欺诈和恶意炒作。一个缺乏诚信的股票市场人为增加股市风险,助长投机行为,也会对自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巨大冲击。第二,市场参与主体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交易。即在交易程要按规则、政策和法律办事,交易行为和过程要透明、合理、合法,杜绝暗箱操作。第三,市场的涨落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即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资本市场作为市场的一种,其运行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尽量避免人为干预。

股票作为一个涉及成千上万户家庭的资本市场,其和谐与否关系到广大股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中国的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而且也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有鉴于此,构建和谐股市势在必行。

二、上市公司要切实规范企业管理

上市公司作为股票市场的重要主体,其发行股票的根本目的在于筹集资金、扩大规模,加快企业发展,而投资者购买股票是在支持企业发展的同时,从企业获利,以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因此,上市公司应当以对投资者负责的态度,切实规范资金运作。(一)加强企业管理,努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要把投资者的每一份钱用在刀刃上,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增强发展后劲上下功夫,而不是仅把发行股票作为融资的一种手段,坚决克服股票“工具主义”思想。(二)确保公告内容真实。要依法真实的公布企业的相关信息,使投资者了解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实现权利义务的对等。如果企业公告内容失真,无疑将对引发信任危机,后果堪忧。(三)杜绝违规信息披露。投资者对企业的信息享有平等的知情权,如果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不仅损害公司形象,更严重的是打击了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如果合法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投资者成为惊弓之鸟,只好选择远离市场。

三、政府应加大对股票市场的管理和引导

目前的证券市场中,政府既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执法者,同时又是市场最大参与者。政府的行为是否规范、合理,政府是否作为或不作为或作为过当,都直接关系到股市的稳定与否。政府如何调控股市需要认真研究,慎重行事。调控力度不到,没有效果,调控力度过大,则可能出现大的波动,影响股市稳定健康发展。成熟股市亟需成熟的政府及其成熟的管理手段和方以便与市场进行更为理性的对话。(一)给投资者明确的政策预期。就当前的市场状况而言,对投资者来说,宏观因素的不确定性是最大的风险。因此,市场表现出的疑虑情绪,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以疏导。应该说,在目前情况下,最有效的疏导工作,恐怕还在于解除投资者因不确定性而带来的担忧,解除因担忧而带来的投资行为上的恐慌和失控。要坚决澄清似是而非的、带有“政策影子”的言论,解除投资者利剑高悬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的。(二)进一步做好新股发行的核准工作。目前中国股市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优质的、可供投资的上市公司不足,因此应当提高效率,加快速度,不断增加市场中优质股票的供应。做好新股发行工作,增加股票供给,不仅有利于维持股市的供求平衡,减缓股指上涨的速度,保证股市稳定发展,而且也给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三)严厉打击违规行为。加强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针对市场中暴露的这些问题,监管部门应及时做出反应,果断采取措施,坚决打击违规、严厉惩处犯罪行为的积极措施,以此净化股市环境,增强监管的有效性,夯实市场基础,为市场下一步的健康前行提供动力(四)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梳理,有针对性、有节奏地采取多样化的组合手段。应尽量避免采用行政手段来调控股市,虽然行政手段见效快,但其容易产生较大的副作用。管理层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应当依法监管。因此,对股市中的违法现象必须坚决地管,彻底地管。但是,对股指高低则不应该直接去管,更多地应当采用市场化的方法加以引导。

四、股民应保持理性投资

篇5

关键词:会计职业判断;会计信息质量;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167-02

会计职业判断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最基础的重要因素。我国新会计准则刚刚启动,目前客观存在着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偏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现状,本文将从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角度思考如何提高我国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一、会计职业判断与会计信息的定义

(一)会计职业判断

会计职业判断在财务报告编制中的一个决策过程,该过程基于会计人员的逻辑分析能力、积累的经验、专业知识和客观谨慎的原则,这个过程的执行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诚实、正直的品德以及高度的责任感。会计职业判断反映了会计人员面对某些特定情况以及不确定环境做出合理决策的能力。会计人员除应正确理解会计准则所包含的各种知识外,其工作经验、职业道德以及对某种特殊环境的认识能力等,对会计职业判断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进行会计职业判断并不是每一个会计人员都能做好的,这一过程反映了会计人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逻辑分析的能力,是一个知识、经验与天分的积累过程。

(二)会计信息

一般认为,会计信息就是会计系统提供的信息,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出来的以满足管理者等各方需要的,是以商品经济为客观环境的。美国会计学会定义其为了使信息使用者能够做出有根据的判断和决策两确认、计量和传递经济信息的程序。会计信息是一种经济信息,这一点已经是会计界的共识。会计信息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状态、特征及其变化的表述,会计也是目前企业唯一正式的经济信息系统。

二、会"if职业判断的基本特征和原则

(一)基本特征

会计职业判断的基本特征包括专业性、主观性、权衡性和受制约性。首先,会计职业判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它对于事物的判断是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通过自己对企业日常事项的了解,同时又结合自己对准则、制度、要求的理解,做出的一种合规性的判断。其次,作为一种判断它具有主观性,会计准则赋予了会计单位较大的选择会计方法的空间,允许企业会计人员为了更有效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根据自身情况选用不同的方法对会计事项进行处理。第三,会计职业判断的过程就是一种比较、权衡的过程。只要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会计选择,管理当局总是会选择其一操纵会计信息来使自己的效用满意化。会计人员在职业判断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多个方案的比较,在面临着可靠性与相关性、利益驱动与公正性等观念和立场的矛盾,会计人员必须权衡选择。最后,会计职业判断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对主观,它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它不仅要遵守国家的法规、政策,而且受到会计人员某些自身特征、职业道德水准和政府会计管制水平的制约。它们四个特征互相联系、相互制约,职业判断的专业性决定了在进行判断时候的主观性,而在进行主观权衡的时候,职业判断又会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四个基本特征决定了会计职业判断是一个建立在专业水准之上、受一定条件制约的权衡性主观决策。

(二)原则

会计职业判断的基本原则包括合法性原则、遵守职业道德原则、适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和风险防范原则。首先,会计人员在进行职业判断时,应当在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不能违反相关法律。其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职业活动中所遵循的会计职业行为规范,是用来调整会计人员与社会、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集团以及会计人员之间的关系的行为准则。第三,在进行会计职业判断时,会计人员要认真分析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规模大小和发展阶段,结合企业的经营战略发展目标来进行,以便于在运用会计职业判断时能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使财务报告具有更强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更准确的披露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第四,在不同时间对相同的事项应该运用同样的判断标准、方法和程序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真实性和可靠性。最后,会计职业判断的风险性是指会计人员判断失误的可能性以及由此应承担的相关责任。

三、会计职业判断视角下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正确运用职业判断能力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会计人员对于职业判断能力的运用还不够积极主动,而且远远滞后于财务报告信息质量对于职业判断运用的要求。会计人员首先要转变观念,更新思维方式,不能再依赖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固定化、程序化的会计思维观念;其次要提高对会计职业判断对于信息质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改变过去按图索骥的旧习,提高职业判断运用的主动性,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会计工作的需要。

(二)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

就内部控制系统而言,应从企业的具体环境出发,依据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一般规律,针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运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或漏洞,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系统,特别是在授权批准制度设计中应赋予会计人员一定的独立判断权。就企业外部监管系统而言,必须依据《会计法》,按照“行业自律、政府监督、法律规范”的思路框架,建立“行业自律为基础、政府行政监管为主导、法律法规的完善为准绳”的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逐步健全和完善以行业自律监管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并以此约束和监督企业的会计职业判断,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作用,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同时强化财政、审计、证券监管等部门依法加强对企业财务检查和审计,尤其是要加强对准则、制度执行质量的监督检查,以约束企业会计职业判断行为,增强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公允性。

(三)建立完整的准则体系

就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而言,由于我国基本会计准则没有明确地提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只是在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中,规定了衡量和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若干个标准,而且各质量标准是彼此孤立的,没有形成一个前后一致的概念框架。当各标准之间发生矛盾时,不能为会计进行会计判断提供必要的原则性指导,因此,鉴于我国基本会计准则所起的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的作用,应当对其加以必要的修改,以明确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以及各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鉴于我国会计人员会计判断能力不高和会计信息制度性失真的大量存在,应当修订基本会计准则,限制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备选方案,缩小会计政策与方法的选择余地。

篇6

受到不同地域条件的影响,不同乡镇地域的经济运行情况各不相同,其间存在明显差异。而同一地域内的乡镇经济则会供应类型相同的公共产品,并处于相同的经济政策、产业发展以及土地开发政策下。乡镇是我国最小的行政单位,地域性很显著,这为乡镇经济的运行区域化提供了有利的地理条件。分析乡镇经济区域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⑴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农村也出现了工业部门,促进了乡镇经济结构的变革,也增强了乡镇的综合经济实力。乡镇经济凭借地方的资源优势有了独立生存的能力。⑵对农村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促进了当地特色经济的形成,还缩小了乡镇之间的区域差异,促进了乡镇经济的区域化,凸显了乡镇经济的相对独立性。现在大部分的乡镇都采取了“资源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开发当地的自然资源。比如,平原地区的乡镇发展粮食作物,山区的乡镇发展经济林木和果实,水乡城镇发展渔业,矿产丰富的乡镇发展采矿业和冶金业。乡镇之间的自然资源差异和地域差异,不仅促使乡镇企业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摸索最佳的经济发展体制;还有利于乡镇企业清楚认识自身,并在立足自身特色的前提下,结合所处整体经济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筹划,为乡镇经济的区域化发展提供动力。⑶组织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乡镇经济的整体性发展虽然是在农村,但是各地政阿府仍然要遵循分级管理的体制,实行一种相对独立的财政。乡镇政府需要承担起基本建设投资支出、支农支出和各项事业费用的支出。乡镇府逐渐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经济决策结构和管理机构。乡镇政府可以独立制定经济发展政策,并出台相应的经济政策,以便对当地的经济活动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以便更好地对管辖地域与其他乡镇间的经济关系加以协调。从政治层面看,乡镇经济具有了区别其他地域的政策差异。

二、乡镇经济区域运行的基本特征

乡镇经济的区域化运行呈现出以下特征:1.农业的主体性乡镇是我国最古老的行政单位,虽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非农业,比如工业和服务也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乡镇经济仍是以农业为主体经济形势。因为,一方面,因为农业从业人员在乡镇企业中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另一方面,农村工业重点主要是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所以农村工业化依然要依靠农业。2.由于受到地域范围限制,乡镇经济在发展所需物资方面存在明显缺陷,技术比较落后,工业行业相对更为单一,在乡镇经济中无法培育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再加上乡镇政府的资金、技术和人才都缺乏,导致乡镇工业大多数的农产品都是简单加工,产品的技术含量非常低。3.资源供应存在着很大的缺口。资源供求是相对于乡镇经济发展的目标来说的,严重缺乏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这个“缺口”指的是实现乡镇经济发展目标的各种资源力量和乡镇经济本身的资源力量之间的差额,如果差额比较大,那么资源供应就会严重不足。在乡镇经济发展过程中,这种资源的供应不足主要体现在资金不足、财政补贴不足和技术含量不高。其中,资金缺口主要表现为乡镇经济运行中缺乏资金,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乡镇的地域狭小。经济实力和综合能力有限,提供给社会的总体资本也很小。二、乡镇经济中,农业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农业的收益很低,劳动生产率也很低,所以农业带来的收益也就很少。对于大部分的乡镇来说,乡镇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设备少,资金短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很快就会被淘汰。三、乡镇企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投资融资体系。

三、结束语

篇7

从参与主体分析,林业订单主要受到林农和林产品加工企业两方面的影响,本文从林农角度切入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林户基本特征、生产特征、经营特征、交易和环境特征等四个方面13个要素(中国户主多为男性,对因变量影响不显著;而农户年龄和文化程度因素在实证分析中也大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予以剔除之后实际要素为10个)。

(1)基本特征包括林户(户主)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和风险偏好等。一般认为随着林户年龄、文化程度的增加,其生产经验更加丰富,参加订单林业的可能性将减小。而风险喜好的户主更愿意去预测林产品的市场价格波动变化而不是接受订单既定价格,故此参加订单林业的可能性较小。

(2)生产特征包括对林场的固定投资、参加林场经营的人数和年数等。分析认为,对林场的固定投资大、参与林场经营的人数多的林户通过林业订单可获得的收益更稳定,林户更倾向于选择订单林业来保护可得利益;而经营的年数多的林户能准确预测市场变化,倾向于不参加订单。

(3)经营特征包括林业收入占比对订单的了解程度。林业收入占比较大的家庭对林场的依赖性强,更愿意选择林业订单来保障家庭的收入。受到资金和信贷约束同时了解订单林业的林户更容易通过订单获得生产资金,参与订单的可能性较大。

(4)交易和环境特征指林木生长的周期、林产品的出售难易程度和政府支持。林木生长周期越长、林产品出售难度越大,林户所承担的风险就越大,更倾向于参与订单林业;而政府的支持既降低了林户的生产风险,又提供了生产的补贴和保障,更容易吸引林农参与。

2林户参与订单林业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2.1研究方法、模型和变量说明

对林户而言,是否参与订单林业的选择只参与或者不参与两种,因此,本文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林户是否参与订单林业的行为进行回归分析。

2.2数据来源和样本描述

本文数据来源于对福建省清流县118个村庄的抽样调查,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09份。为强化样本的代表性,本文采用了分层和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主要在龙津镇、嵩口镇、嵩溪镇、温郊乡和余朋乡5个乡镇进行。

2.3模型估计结果与解释

根据设定的回归模型,剔除不显著的变量后结果如表2:由表2可得,X1(风险偏好)、X5(林地规模)、X6(林业收入占比)、X9(出售难易)、X10(政府支持)的系数分别为-6.051,2.54、2.736、0.057、0.770,且显著性较高,说明这些因素对林农是否参与订单林业影响显著。风险偏好系数为负,即风险厌恶者更倾向于参与订单林业。

3结论与建议

针对以上研究,主要从可以改变的林地规模、风险偏好和政府支持因素给出以下建议:

(1)完善林地林木的流转政策,促进林业的规模化经营。研究结果表明,林地规模对林户参与订单林业的意愿呈现显著正向影响,因此实施新的、打破家庭承包责任制限制的流转制度,更易形成规模效应,促进林户增收。流转市场以私下流转方式为主,但口头约定流转和不办理产权变更登记为产权纠纷埋下了隐患。因此既要进一步完善林地流转政策,强制流转林户办理产权变更登记,又要推动林地流转中介服务市场的形成。

篇8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医学院校;教育管理

随着我国科技技术的快速进步,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已经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全方位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如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达到提高教学管理效果、健全教育管理体系、改进教学工作方法等要求,是目前医学院校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难题。因此,医学院校应该全面分析现代医学教育的特点以及要求,建立与学校教学管理特色互相符合的信息化系统,促进医学院校教学质量得以有效提高,教学管理有所加强,对社会应用型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

一、医学院校教学管理中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教育信息化缺乏认识

据分析相关调查情况得知,最近几年,我国医学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以及建设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以及领导仅有着片面的认识,只对网络布线、机房、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建设工作给予重视,对建设软件设施有所忽略,出现明显的“轻视应用,重视技术”的倾向。另外,医学院校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相对单一的教学手段以及方法,没有合理运用与信息化教育互相符合的教学模式。

2.医学院校教学体制以及机制的影响

大多数医学院校在教学管理中没有重视信息化发展与建设的工作。虽然有少部分医学院校已经将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必要的内容,但是因为缺乏管理政策以及规章制度进行约束,或者尚未构件领导决策机构,没有建立针对性的政策协助以及支持信息化建设工作;又或者人员编制、机构设置不完善,导致医学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受到影响。

3.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相对缺乏

医学院校教学管理实施信息化建设时教师可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达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但是由于多数教师仅重视日常教学工作,对于在教学中引入信息化建设有所忽略。加上大部分医学院校没有重视教师信息素质培养的工作,导致教师只是了解简单的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在教学管理中应用技术手段以及综合课程以及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弱。教师无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完善,无法达到现代教学的具体需求。

二、完善医学院校教学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对策

1.有机融合医学学科课程以及信息技术

通过分析医学院校学科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特征,以专业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置全面重组以及优化作为前提条件,完善有机融合各学科课程以及信息技术的工作,确保信息化学科课程教学得以实现。医学院校要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学科课程学习效果,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教学方法得以实现,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学习兴趣得以提高。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妥善安排,确保学生能够具备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另外,医学院校应该将信息化教育教学理论作为指导,根据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课程融合的方式以及程度,进行多媒体课程、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工作。若课程理论程度较高,可以综合虚拟仿真、动画模拟、网络图片等方式进行讲解;对于诊断学教学,因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可以通过视频课件模块制作的方式,进行信息化实践练习以及教学。

2.加大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的力度

医学课程具有教学环境场地多样化、课程门类多等基本特征,要求信息化教学具有较高的平台。因此,医学院校应该以目前网络平台作为基础,升级局域网,在教学场所内增加数字化影像教学设备,确保网络信息中心与教室互联互通得到实现的同时,满足临床病房、练习室、实验室、教室等特殊教学场所信息化教学的需求。对网络信息终端数量进行扩充,在所有学生宿舍以及教学场所延伸网络终端,相互连接国际互联网以及校园局域网,确保能够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下提高医学院校教学管理水平。

3.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

在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积极帮助、引导以及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校园网等进行比较运用、信息收集、网上搜寻等实践,对信息化建设背景下探究式学习技巧以及方法进行掌握,将问题作为引导对教学专题进行设置,确保书本知识范围得以有效扩大。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疑难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信息的手机,确保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能够建构知识,确保学习效果明显提高综上所述,医学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实施信息化建设具有复杂性、庞大性等基本特征,因此,医学院校不仅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建立相关的操作方法使各项目标任务得以实现,同时还要进一步分析、研究医学院校实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完善对策,确保医学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信息化建设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波,郑玉云,菅静峰.绩效技术在医学院校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01(21):132-134.

[2]张建勋,郑超,朱琳.医学院校信息技术有效支持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2,02(17):368-372.

[3]张东升.医学院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探索[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05(33):78-80.

篇9

关键字:水资源 管理模式 科学配置

中图分类号:P641.8

一、关于水资源管理的几种模式

1.水资源统一管理模式

水资源统一管理目前正在成为世界各国广泛认同的科学管理的模式。联合国水行动框架[1]中论述了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六个方面的内容: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水资源政策、战略和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水资源信息系统;国家层次和流域层次的水资源配置框架和实施方案;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中的投资机制和执行效果的监测和监督机制;一种“良政”机制确保水资源管理的透明性、公共参与和落实责任;一个统一的机构对如上所述的各项内容负总责。从上述的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内涵可以看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落脚点在于对水的资源管理。重点要求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要从以往注重提供工程和水服务为主的管理模式,向资源管理的模式转变。核心问题是让社会充分认识水在生活、生产和生态等各个领域的综合资源价值,统筹规划,实现水资源在区域间和生活、生产、生态等各用水领域的优化配置,通过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权限下放的用水管理模式

坚持权限下放的用水管理模式,主要指在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在实现了国家和流域水资源配置的基础上,用水管理的权限要尽可能下放到地方政府。根据区域的不同特点,这种用水管理权限下放的管理既包含了资源管理,又包含了用水服务管理。地方政府对水资源的管理,主要是在国家和流域配置的水资源基础上,建立区域的水资源利用宏观指标体系[2],实现水资源在不同用水行业之间的合理配置,维系良性生态必需的水量和水质,实现水资源的最大综合效益。水管理权限下放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地方政府对用水服务的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保障全体居民,尤其是贫困群体的基本用水权利;二是运用价格原理和需求管理,通过市场机制协调用水供需矛盾,充分发挥水的利用效率;三是创造条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用水服务和用水管理,提高用水服务的质量。总之,用水服务管理权限下放,一要进一步细化水的资源管理,二要通过政府的、市场的和社会的合力,在提供水服务和用水过程中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3.水资源的分割管理

水资源的分割管理是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反面,即片面地强调生活、生产、生态各自的用水利益,片面地强调各行业本身的用水利益和各行业本身的水的管理权限,片面地强调各个区域本身的用水利益和各区域自身的水的管理权限,激化各地区、各行业用水之间的竞争矛盾。其结果是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浪费和生态系统恶化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时期同时产生。因此,水资源的分割管理模式已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摈弃。

二、水资源配置与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汪恕诚部长曾经指出,水利工作的核心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如何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必须抓住两个环节[4]:一是从资源的统一管理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从提供用水服务和用水过程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往我们主要是从供水和用水的环节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如农业节水,主要进行灌区改造,提高渠系水的利用系数;工业节水主要是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城市节水主要是提高水价,对管网系统的跑冒滴漏进行处理,提倡使用节水器具等。但是对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对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的贡献和影响研究的不够。事实上,水资源管理对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作用巨大,应受到高度重视。

从水资源的管理中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必须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反对水资源的分割式管理,核心内容是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即根据流域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在保障人的生活基本用水需求和维系生态系统平衡的基本用水需求的前提下,在区域间和不同用水行业间进行公共河流水资源使用权的合理分配,明晰初始水权。水资源优化配置对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初始水权的确定,界定区域及行业的用水上限,抑制用水需求的无限制膨胀,防止区域间对水资源的争夺而造成无序开发,平抑各行业对用水的无序竞争,保障所有人的基本用水权益,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水资源市场机制的建立,充分发挥水资源在生活、生产和生态最大的综合资源价值,从资源管理的过程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三、把握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实现水资源的科学配置

1.水资源的基本特征要求科学配置水资源

资源的配置方式要考虑资源自身的特点。一般性的生产要素资源,往往通过市场机制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属于自然资源中的生态资源,与生态系统与荣共荣,与损俱损。水资源又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与人民生活、经济生产息息相关。对这样的资源进行配置,应该首先了解我国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具体体现在它的自然特征和经济社会特征。

从自然特征上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流域为基本单元。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均以流域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为依托,形成自然水系。如果不是人为的调水,流域之间的水资源是独立的。二是时空分布不均匀。如果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在时空上均匀分布,水资源可以满足人类的全部需求。但是水资源时空分布是不均匀的,这就造成了世界上有的地方、有的时间出现水资源短缺和洪水问题,同时也增加了资源配置的成本。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尤其不均匀,这是我国洪涝灾害严重、水资源短缺和水生态环境易遭破坏的主要自然原因。

从经济特征上讲,水资源除了反映出一般的生产要素资源的经济特征外,又反映出以下特有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水资源是公益性突出的经济资源。水资源不仅要与其他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更要首先从量与质上满足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保障社会稳定,尤其是大型城市在特枯年份的供水保障,同时政府对农业、公益环境等行业用水还要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和减少市场竞争对其产生的破坏作用。二是水资源是与生态系统关系密切的经济资源。与人力、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经济资源不同,甚至与矿产等自然资源不同,水与生态系统密切相关。没有任何一种资源像水那样处于生态系统与人类经济活动之间的激烈竞争之中,而截止到目前,生态系统往往是竞争中的失败者。此外,水资源还是极易受到破坏的经济资源,几乎各种行业的经济活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水体造成污染,从而加大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本。因此,满足维系生态平衡对水的基本需求,要防止经济竞争中对水资源的无序开发利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要更注重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三是水资源是各类经济社会活动中基础性的要素资源,并且是难以替代的要素资源。对能源的依赖可以是多样的,比如石油、煤炭、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源等,可以相互替代,缓解竞争的紧张局面。但对水资源的依赖往往是惟一的,我们可以节水,但是不能不用水。因此,水资源这种不可替代的特征加上区域的经济发展对流域水资源的依赖关系,往往是造成国与国、区域与区域对公共河流水资源的争夺非常激烈的主要原因。因此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变得尤其重要。

篇10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模式;老年公寓;包头市

Abstract: as China's aging population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the aging proble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ging of China's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and to the elderly living problem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attempts from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to the social situation, the family support and social support of these two form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present stage of China 's mainstream and secondary flow endowment model analysis and research. Looking for a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and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lderly living pattern; at the same time to put this theory to the Baotou community elderly apartment design examples, discusses the suitable stage elderly pension mode of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and spac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path.

Key words: aging; pension; the elderly apartment; Baotou City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引言

老年人是人类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统计,2000年我国人口总数约为12.7亿,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为1.3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4%,我国已经正式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正日渐凸现出来。

2000年包头市人口总数约为229.7万人。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为23.8万人,占包头市人口总数的10.36%。东河区是包头市的老城区,人口老龄化问题更突出。所以在社区规划中处理好老年居住环境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趋势

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2亿,达到人口总数的13.4% ; 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25%。更为突出的是80岁以上高龄老人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目前已达到1300万占我国老龄人口的10%,给社会生活保障事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是: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人口老龄化与经济水平相比具有超前性。

(1)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发达国家用了上百年的时间才走完的人口老龄化进程,我国仅用了30年就经历了从70年代末的青年型、80—90年代初的成年型、到2000年老年型的全过程。

(2)老年人口规模庞大

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巨大,2000年我国老年人口达到1. 32亿。是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和亚洲老年人口的1/2。

(3)人口老龄化与经济水平相比具有超前性

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情况下迎来的。而我国则是在经济实力不强、尚未实现现代化的情况下,措手不及地迎来了老龄化的浪潮。目前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的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般在10000美元以上,而我国在进入老年型国家时仅有1000美元左右。发达国家先富后老,中国是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一致。

三、我国现阶段主要养老居住模式分析

我国现有的养老模式有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家庭养老+社会服务。根据居住空间的不同特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分别进行探讨。

3. 1普通住宅养老模式

3.1.1普通住宅养老模式的基本特征

此类住宅就是居住于自己的住宅中的普通住区的普通住宅。其基本特征是老人住在熟悉的居住环境,由子女的稳定的情感的家庭照顾系统提供养老服务。

普通住宅养老模式又分为共居型、邻居型和离居型。共居型是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多数有自己独立的卧室,其它空间与子女共用。

邻居型就是老少代的普通住宅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距离,但在这一距离内,两代之间仍然可以继续频繁的往来。

离居型是指老少代住宅的空间距离或交通条件使得他们之间频繁得生活交往不能存在了,老人实质为独立居住。

3. 1. 2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社会基础源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为特征的农业社会。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延续至今。然而随着我国人口状况的发展变化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老幼相依、安度晚年的养老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表现为:

(1)家庭规模小型化、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我国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独生子女成年后组合的家庭形成4- 2 -1的结构关系,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大家庭解体,子女与父母分居的现象十分常见。

这种倒金字塔型家庭结构的发展趋势使家庭进一步小型化、简单化,未来仅靠势单力薄的家庭赡养老人将难以维系。

(2)缺乏社区服务设施

通过调研发现特别是独居老人的生活很不规律,生病无人救助,己成为颇受社会关注的话题,主要表现在社区服务薄弱、老年服务设施类型不全面、服务设施面积指标严重不足。

3. 2敬老院养老模式

3.2.1敬老院养老模式的基本特征

敬老院、养老院、老年福利院等专为接待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和不能自理的老人)安度晚年而设置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其中设有起居生活、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有一套严整的供养标准和措施。

敬老院养老的最大特征是彻底的集居化。老年人拥有的私密生活空间缩减为普通住宅的核心—卧室,甚至仅是床位.普通住宅通常意义上独立的住宅空间不复存在,进行集居生活。

3.2.2居住现状及存在问题

以往的敬老院基本上由国家或集体出资兴办,基本属于福利性质。随着社会发展和老年人经济情况、思想观念的转变,兴办主体和居住对象都有了很大变化。

敬老院曾被认为是发达国家高福利政策的象征,是社会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但也存在明显的问题。

由于许多老人住进敬老院井非出自主观愿望,而是一件很无奈的选择。敬老院断绝了他们与社会的来往,剥夺了他们与社会交往的权利,私密性得不到保障。这种完全集居化的养老方式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一种缺少人性化的模式,它将老年人限制在一个特殊的阶层与特殊的环境中,与家庭、社会隔离开来,忽视了老人的心理需求。

3. 3老年公寓养老模式

3.3.1模式的基本特征

老年公寓是按老人特点设计,配有专业化的基本生活服务系统和护理系统的老年居住建筑。

老年公寓养老不同于传统的普通住宅养老,又不同于一般的敬老院养老。老年公寓养老的最大特点就是老年人独立生活单元的集居化。集居性只存在于住宅群体的空间层次上。老年人仍然拥有与普通住宅相同的个人私密空间:完整的卧室以及浴厕空间.老人可随时根据自己意愿和身体状况自由出入于独立生活和集居生活之间。

3.3.2老年公寓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1)收费标准偏高

老年人入住老年公寓,首先考虑到的问题是收费标准。老年公寓由于地区不同,收取入住费用也有差别。据2000年统计北京市老年公寓的入住费用每人每月平均为1013元,而老年人的平均收入为每月558元,与老年公寓的收费标准相比较,这对于靠微薄的退休金生活,子女又无力补贴的老人来讲只能是水中望月。

(2)养老职能不完善

我国现阶段的老年公寓都以接受能自理老人为主。公寓像住旅馆一样,一位服务员坐在前台,仅处理日常杂事,只接纳基本自理的健康老人。拒绝不能自理的老人。也成为入住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四、社区老年公寓的规划设计探讨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对社区服务的巨大需求和目前社区服务薄弱的矛盾越来越明显。所以本文提出“社区老年公寓”的养老居住模式。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有机结合。并在包头市东河区进行了规划和设计的实践和应用研究。

4.1社区老年公寓养老模式的基本特征和适应性分析

本文通过实例对于社区老年公寓的基本特征、适应性以及设计原则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探讨。

4.1.1社区老年公寓养老模式的基本特征

社区老年公寓的基本特征为:

(1)社区老年公寓既具有一般老年公寓专业化的基本生活服务系统和护理系统,又具有社区服务系统提供的有关服务。

(2)社区老年公寓既具有一般老年公寓的独立生活单元的集居化即可活动于独立生活和集居生活之间,又具有近邻式居住、同区居住,与家人离而不远的特点。

4.1.2社区老年公寓养老模式的适应性分析

社区老年公寓能适当降低收费标准。现存老年公寓收费标准太高,许多老年人难以承受。而社区老年公寓在投入方面可由政府以征地和减免税收等方式参与投资,使建筑成本降低;社区服务作为补充,使降低收费标准成为可能。

社区老年公寓既有独立的基本生活服务系统和护理系统,又有社区的可供共享的公用服务设施,这样使老年服务设施的种类和面积大大增加。

由于社区老年公寓是一种国家和社会投入、个人付出相结合的机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普遍适用性。如:在经济发达地区政府财力收入高的条件下,可以加大国家投入部分,加大供给部分,充分体现公益性。在欠发达地区,政府财力有限,政府投入的不足可充分发挥家庭、社区、社会组织各方面的积极性作为有益补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大国家供给部分,这是一种具有弹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能适应于长远发展的需要。可使老年人从中享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社区老年公寓符合整合资源、综合利用、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目前社区经济和社区文化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将社区老年公寓建设深化为社区建设的一部分。促进居民乃至全社会社区养老意识的形成。在新的老龄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它必将成为新的深受老年人欢迎的养老居住模式。

4.2社区老年公寓设计原则——结合实例说明

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变化,使他们对居住环境有许多特殊要求。因此,本项目研究的目的是如何规划设计适应老年人需求的居住空间和生活环境。

本文的实例是包头市东河区西北门居住小区,基地位于包头市东河区,规划范围是东至红星坡路,南至环西路,西至红星河槽,北至西北门前路。其中老年公寓占地面积2.7公顷。小区总占地面积为17.67公顷。

如图所示该小区分为普通居住区和老年公寓区两个功能区,老年公寓座落在基地的西南角,与普通居住区既独立自成体系,又自然成为一体。

本项目遵循的设计原则为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的原则;环境安全的原则;自然环境适宜的原则;适应老年人家庭照料;保健、护理需求的原则;处理好社区老年公寓与普通住宅的关系的原则。

4.2.1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的原则

由于使用主体是老年人,应该以老年人为核心,在生理特征方面,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退化,行为空间和环境设施需补偿他们丧失的能力,维护和锻炼他们尚存的能力;在心理特征方面,老人们惧怕寂寞、孤独、被社会抛弃,需要与亲人、朋友、同事、邻居广泛联系,寻求友谊、慰藉与互助;社会特征方面,他们希望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这些变化及需求集中于适宜老年人的住宅设计的研究范围。

因此适宜老年人的住宅设计应创造能使老年人健康、安全、方便、舒适的生活在其中,并能培养、发展其才华的居住环境,要体现出对老年人的关怀,即树立“以老年人为核心”的人本设计思想,体现老年特色。

如图所示在本方案的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老年人对居住环境、建筑类型、配套设施和物业管理等方面的需求。

居住环境方面:老年公寓座落在基地的南边,没有建筑遮挡,日照充足,空间通透。与普通居住区有分有合,虽然环境自成体系但又相依相通,利于老年人和普通居民进行交往活动。

建筑类型:老年公寓设计以2层为主的别墅式建筑设计,使老年人上下楼出行活动方便。

配套设施:有独立的医疗安全设施等配套服务设施系统,又有社区公用设施共享,扩大了为老年人服务的使用设施类型和面积。

4.2.2环境安全的原则

安全需求是人类仅次于吃饭、睡觉的基本需求,包括个人不受侵犯、避免人身和财产遭受伤害和损失等。老年人对居住环境安全性的要求非常迫切。

规划时安全性和可监护性作为设计依据和基本要素。如图所示:公寓区通过人车分流、合理安排车辆停

放和完善交通措施来解决。使公寓的室外活动不受车行的干扰,老年人到达活动的场所不必穿越车流繁忙的交通干道。在设计中通过空间的分隔、围合、地面铺装材料的变化强调环境的领域感,不仅起到安全防卫作用,使老人易于控制空间范围,消除对犯罪的恐惧心理。同时扩大环境认同感,增加老年人心理的舒适性。

4.2.3自然环境适宜的原则

充足的日照、良好的通风、新鲜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没有噪声等污染源的干扰,这些都是人们对于住宅环境的基本要求。在方案中二层公寓间距为13米,明显大于普通住宅。充分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并综合考虑采光、通凤、消防、管线铺设、视觉卫生等效果。

本公寓所处位置远离闹市,背风向阳,

无噪音污染,既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又处在避风之处。

4.2.4适应老年人家庭照料、保健、护理需求的原则

处于不同生活能力状态的老年人其生活要求的侧重点也不同。有的侧重于“护理中的静养”,对医疗保健、家庭护理的需求十分迫切。有的强调“活动中的保健与调养”。

社区老年公寓离而不远的特点有利于家庭照料。公寓区设有医疗保健服务系统,社区中也有医疗保健服务系统,为医疗保健和护理创造良好条件。户外活动空间有绿化和硬化场地方便于老年人的静养和活动中保健调养。

4.2.5处理好社区老年公寓与普通住宅的关系

社区老年公寓虽然是与社区普通住宅处在同一小区,但是必须处理好二者的住宅空间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关系,使之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互不侵犯、互不干扰。

在规划结构方面,老年公寓区与社区普通住宅区之间由一条绿化带连接,互相敞开,又各成独立领域,开合相宜,成为一个和谐的居住环境。

在建筑空间与景观设计方面如绿化分析图所示,利用城市绿化带、中心区绿化与错落的住宅布置及公建设施共同塑造出小区人流活动的动态氛围。成为小区人流出入“门”的序列起点,结合硬化路面绿地高低形成较好的空间环境。

组团绿地及中心绿地为居民和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宽阔的活动空间和交往空间,辅以绿化设施,休息座凳等服务设施,使老年人活动更加便捷。

中心休闲绿地,由自然的曲线小路、人工绿地、及公共活动场地结合设置不同的树种组成一个内容丰富的活动场所。

老年公寓区域中的院落中用暖色地砖铺设硬化,并设计太极图和龟兽图,还有松鹤延年等雕塑小品,形成富有老年特色的小环境。

在居住组合设计方面,为了增强小区的识别性与认同感,着重强调群体空间塑造,并结合户外绿地设计环境,使区域空间与小区空间和老年公寓空间相融合,亲近自然且具有人情味。强调空间感和环境感,在大面积的宅间绿化中,完善配套各种服务设施,如座凳、活动器械、花池、休息亭、电话通信等服务设施,同时结合人工绿地及公共活动场地形成一个内容丰富的活动场所,使公寓中的老年人确有“家”的感觉。

按照上述原则所设计的社区老年公寓能够将老年人使用的服务设施类型与面积有较大增加,并且促进了社区的全面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五、结论

根据我国目前老年居住模式的现状和趋势,从关注老年人的居住需求和社会交往的角度出发,本文提出社区老年公寓的养老模式,并通过规划设计的实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根据老年活动理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才能对生活有高的满意感。社区老年公寓的规划设计在物质设施、生活服务、医疗照顾等方面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殊需求,是比较适合我国所特有的“以居家养老为主,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为辅”的模式,而它的推广和应用有待于我们继续进行实践和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中国建筑业出版社,199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国建筑业出版社,2002

【3】胡仁禄、马光著,《老年居住环境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

【4】郭锦津著,《老人住宅》,中华报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