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鹅口疮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6: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生儿鹅口疮护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儿童鹅口疮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系婴幼儿口腔粘膜因白色念珠菌感染而引起的念珠菌性口炎。本文就儿童鹅口疮的预防与治疗近十年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鹅口疮;白色念珠菌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所致的一种口腔粘膜疾病,口腔粘膜表面形成白色的斑膜,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常有此症[1],因为常常在口腔里表现为像雪一样白的假膜,所以又称为雪口病。
1 儿童鹅口疮的临床表现
鹅口疮临床主要表现为口腔粘膜乳白色、微高起的斑膜(图1、图2),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粘膜。
感染轻微时,家长不易发现,患儿也没有明显的疼痛感。感染严重时,整个口腔年末可均被白色斑膜覆盖 ,甚至可蔓延到咽、喉、食管、气管、肺等处,并可伴低热、拒食、吞咽困难等症状[2],少数病例可并发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可影响终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继发其它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危及患儿的生命。因此应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积极预防。
2 儿童鹅口疮的预防
鹅口疮多见于腹泻、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儿[3],其发病原因主要为乳具消毒不严、乳母不洁或喂奶者手指污染所致。所以鹅口疮的预防应做到以下几点:
(1)接触婴儿前后应洗手,食具严格消毒,乳母保持清洁;
(2)喂奶前洗手,做好一切消毒措施,切断传染途径,防止感染传播和交叉感染;
(3)尽量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和激素[4],或缩短疗程,加强全身支持疗法,提高机体抗病力,防止正常菌群生态环境改变而造成真菌增生和感染;
(4)对婴幼儿经常进行口腔护理。家庭式口腔护理可用温开水,医院传统式口腔护理可用生理盐水等,两者均可达到清洁口腔的目的。有研究表明新生儿应用碳酸氢钠盐水进行口腔护理,能有效地预防鹅口疮的发生[5]。碳酸氢钠盐水不仅有清洁口腔和杀菌作用,同时因碳酸氢钠是碱性液体,所以可改变微生物的酸性环境而抑制细菌的生长,使口腔酸碱度维持在正常范围。
3 儿童鹅口疮的治疗
3.1 中医治疗
3.1.1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法[6]。治疗方法:针刺取地仓穴,直刺0.2~0.4寸,行捻转泻法,留针5~10min,每日针1次。外用中药:黄连1g、甘草1.5g、大青叶3g、吴茱萸3g,水煎,浓缩,加入蜂蜜调成膏,外搽于小儿口腔患处,每日2~3次。
3.1.2 中西医结合治疗法[7]。败酱草 40 g、白花蛇舌草 30 g、鹿角片25 g,浓煎液涂口腔粘膜患处,每天 4 次。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败酱草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白花蛇舌草具有清热解毒、抗炎作用,对白色念珠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8]。
3.1.3 口腔炎散治疗法[9];口腔炎散由大黄、冰片、儿茶组成,研未成粉剂。使用时先用生理盐水清洗患处,然后用清毒棉棒沾药涂敷患处。
3.2 西医治疗:传统西医治疗方法多采用2%~3%碳酸氢钠溶液涂口腔,或1 %龙胆紫、两性霉素、冰硼酸、硼砂甘油、制霉菌等混悬液涂布口腔粘膜,但因为新生儿和婴幼儿口腔局部涂药不合作,操作困难,并且服药后易被咽下,药剂经胃肠道吸收,通过血液循环起作用,疗程长,且常有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10],这些不良反应将影响患儿的情绪和抗病能力,从而影响治疗效果。近年来经过研究发现以下几种治疗鹅口疮的方法明显优于传统的治疗方法:
3.2.1 3%克霉唑口腔涂剂治疗鹅口疮,具体用法为将克霉唑片3g研磨成粉末状后加冷开水100m1及甘油10m1配成混悬液,患儿进食后30分钟或睡前用棉签搅匀,涂抹口腔黏膜,每日3次~4次。研究表明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碳酸氢钠治疗方法[11];
3.2.2 度米芬含片联合2%的碳酸氢钠液治疗婴儿鹅口疮[12]。度米芬为一种高效、广谱、表面活性抗菌药,它不但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同时可抑制真菌,在碱性环境下抗菌力更强,不良反应少;
3.2.3 克霉唑混合鱼肝油治疗鹅口疮[13]。克霉唑系广谱抗真菌药,作用机制是损伤真菌细胞膜化学成分,改变其通透性,抑制真菌细胞的生长和繁殖,并影响其代谢过程致其死亡;而鱼肝油具有不亲水性,其成分又有的作用,由于其含有大量的维生素 A和 D,可促进口腔粘膜上皮细胞的生长,起到营养和加速创面愈合的作用;
3.2.4 微生态活菌双歧杆菌片治疗鹅口疮[10]。双歧杆菌是消化道主要的厌氧菌,为肠道微生态系统中正常菌群。微生态活菌双歧杆菌片的药理作用为调节人体肠道菌群,通过营养竞争,生物夺氧,产酸抑制和占位效应,拮抗细菌、病毒及真菌的生长,并且无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
3.2.5 制霉菌素碳酸钠溶液治疗鹅口疮。制霉菌素为多烯类抗真菌药,具广谱抗真菌作用,对念珠菌属的抗菌活性高,其药理作用为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相结合,致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以致重要细胞内容物漏失而发挥抗真菌作用。具体用法为局部涂药,同时加服益生菌佐治鹅口疮,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复发[14];
3.2.6 伊曲康唑加蒙脱石散治疗鹅口疮[15]。伊曲康唑是一种合成的广谱抗真菌药,主要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的主要成分――麦角甾醇的合成而发挥抗真菌效应,从而达到治疗鹅口疮的目的。蒙脱石散为消化道粘膜保护剂,不但直接减轻了白色念珠菌对口腔粘膜的损害,还可以减少伊曲康唑的血液吸收,起到充分杀菌和减少不良反应的作用;
3.2.7 依曲康唑涂剂治疗鹅口疮。具体用法为先以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再用100mg依曲康唑胶囊砚成粉末溶于5ml注射用水中,用棉签涂于口腔粘膜。研究表明依曲康唑涂剂治疗鹅口疮的疗效优于制霉菌素或酮康唑[16];
3.2.8 生物溶菌酶加特比萘芬治疗鹅口疮[17]。生物溶菌酶能溶解真菌细胞壁,其功能主要表现为杀菌、增强机体免疫力、修复组织三方面;特比萘芬为烯丙胺类抗真菌药,能特异地干扰真菌固醇生物合成的早期步骤,由此引起麦角固醇的缺乏以及角鲨烯在细胞内的积聚,从而导致真菌细胞死亡。生物溶菌酶和特比萘芬均为喷剂,操作简单,起效快,疗程短,家属易于接受;
3.2.9 0.5%酮康唑联合思密达治疗鹅口疮[18]。0.5%酮康唑溶液为广谱抗真菌药,呈弱碱性,在酸性环境中溶解吸收,能直接杀灭口腔白色念珠菌。进食前 30 min 涂搽思密达于口腔或口服,对口腔及粘膜有覆盖作用,可保护和修复粘膜[19],同时对病毒细菌产生的毒素有固定、抑制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4 总结
婴幼儿时期是人体免疫功能发生和发育的阶段,而婴儿在出生后4个月内易出现生理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此时 IgG水平仅相当于成人的 35 %左右,随着年龄增长合成能力才逐步提高。由于该时期口腔局部免疫生理发育不完善,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能力差,加之疾病因素需应用抗生素治疗等,容易感染并发鹅口疮。家长应定时清洗和消毒乳具,定期对婴幼儿进行口腔护理,积极预防鹅口疮的发生。患病后也不要过于着急,应及时就医,选择合适自己宝宝的治疗方法,同时应给患儿增强营养, 进食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饮食, 并供给足够水分, 忌食刺激性食物,争取早发现、早治疗、早愈合。
参考文献
[1] 薛辛东.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47
[2] 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5
[3] 王慕逖.儿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47
[4] 刘应霞,江少杰,季瑞芬等. 双氧水用于口腔护理的效果观察 [J ].护理杂志,2000,17(3): 33
[5] 李书梅,陈璐等.碳酸氢钠盐水预防新生儿鹅口疮的临床观察.河北医药,2008(11):1828-1828
[6] 秦泗锐,秦国培,陈娜. 针刺合中药外用治疗鹅口疮.中国民间疗法,2001 (9):17-18
[7] 赵红卫 ,金海燕 ,张继英.中西医结合治疗鹅口疮32 例.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413
[8] 边才苗. 白花舌蛇草提取物的抑菌作用研究. 时珍国医国药,2005(10):991-992
[9] 于萍. 口腔炎散治疗婴儿鹅口疮.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8):96
[10] 彭丰,何梅玲.双歧杆菌片治疗鹅口疮45例疗效观察 中外健康文摘(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1):53
[11] 庄琼冬,汤银惠等.3%克霉唑口腔涂剂治疗盈幼儿鹅口疮的疗效观察.实用医技杂志,2005(20):37
[12] 何周杰,任云霞等.度米芬含片联合2%的碳酸氢钠液治疗婴儿鹅口疮40例的疗效观察.中国社区医师,2007(20):82
[13] 王可为.克霉唑混合鱼肝油治疗新生儿鹅口疮的护理体会.护理杂志,2007(24):63
[14] 黄兆敏,阳梅. 益生菌在佐治婴儿鹅口疮中的作用探讨.中国当代医药(医护论坛).2009(9):188
[15] 余红. 伊曲康唑加蒙脱石散治疗鹅口疮45 例.中国药业(临床医药),2009(11):81
[16] 程明,王亚均.自制依曲康唑口腔涂剂治疗新生儿鹅口疮临床分析.中国现代医生,2009(34):85
[17] 韩剑星,李瑛,李惠兰.生物溶酶菌加特比萘芬治疗小儿鹅口疮80例疗效观察.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8,17(1):16-17
[18] 何红,范毅荣.0.5%酮康唑联合思密达治疗鹅口疮的效果观察.护理学杂志,2009(1):24
篇2
[关键词]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预防;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7-0160-01
1引起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医院交叉感染的相关因素
1.1新生儿本身的因素:新生儿本身免疫系统尚未成熟,白细胞趋化、局限、吞噬、杀菌能力弱,因此防御机能特别低下,由于这一生理特点,所以抗病能力极差,容易发生院内交叉感染。
1.2母亲的因素:我院是一所县级综合性医院,接收的产妇大多来自农村,卫生习惯极差,而母亲对新生儿既是直接的传染源,也是院内交叉感染的主要传染源,产妇本身的带菌如沙门氏菌、霉菌、球菌、杆菌、病毒对新生儿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3医护人员的因素;医护人员对感染监控的认识不足和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严,无菌观念淡漠,各项技术操作不正规或工作人员手的染菌问题明显,而洗手制度又不严,以工作人员的手为媒介是母婴室交叉感染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另外,医护人员患上呼吸道病,肠道疾病及其他传染性疾病而未能及时换岗,也是引起母婴同室院内交叉感染又一危险因素。
1.4环境因素:生理母婴室与病理母婴室未能严格分开,探视制度不严,家属亲朋好友来往频繁,带菌机会增多,室内空气污染,母婴室床位过多,人员复杂等不良环境都是引起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交叉感染的危险因素。
2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1健全院内感染监控组织。院领导将此项工作作为医院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成立了专门的院内感染监控小组,由分管业务的副院长直接领导,并培训专职人员上岗,从思想上、组织上、管理制度上、人员配备等方面入手,逐一落实,形成一条龙的监控网络。
2.2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控制新生儿院内交叉感染,不能单纯依赖行政手段和规章制度,更重要的是要把医护人员的思想和业务放在首位。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当前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就是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缺乏认识,对其管理更是一无所知。针对这一问题,院领导决定举办理论培训,让全院医护人员分批脱产学习,使每位医护人员真正认识到自己在院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和地位,自觉地去执行道义和责任。
2.3加强母婴室的预防措施
2.3.1加强对新生儿的预防措施:针对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弱的生理特点,对新生儿的衣裤衣服一律采用新的,全部由医院统一提供,各人一套,出院带走,不重复使用。对新生儿的尿布、奶瓶全部使用一次性的,用后消毁,尽量减少感染渠道。
2.3.2重视母亲的感染因素:母亲的感染对新生儿有直接的传染,因此要重视母亲的既往史,积极治疗传染病,切断传染源,合理对母亲使用抗菌素,尤其要重视从围产期抓起。对产妇特别是农村产妇要进行产褥期的卫生宣教,减少新生儿病从口入的危害。
2.3.3对在母婴室和临产室工作的人员,上岗前应进行双手采样监测:目的是督促工作人员严格洗手制度,要求不能检出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肝菌,这些菌一旦在母婴室扩散,易迅速引起新生儿感染。因此,在护理新生儿前必须严格洗手制度,必要时要用消毒液浸泡双手后方能操作。医护人员患上呼吸道感染、肠道疾病及其它传染性疾病时应暂调离母婴室。
2.3.4加强母婴室消毒管理,保持环境清洁:生理母婴室与病理母婴室要严格分开,限制工作人员擅入母婴室,严格探试及陪护制度;并对家属进行必要的院内感染基本知识的宣教,让他们积极配合工作。母婴同室属院内感染的高危区,消毒剂的使用应采用效力高、杀菌力强的,一些低效抑菌消毒液应尽量少用。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根据季节每日通风换气,降低空气中的微生物密度,温度相对保持在20-22度,湿度55%-65%。每日用0.5%过氧乙酸或84消毒液擦拭室内设备,用物,湿拖地。每日用紫外线空气消毒1h,每周乳酸熏蒸一次,每月空气培养一次。
2.3.5重视新生儿护理操作及消毒隔离。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发生及控制医源性感染。婴儿皮肤娇嫩,故一切操作要轻柔,并仔细检查,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并处理。根据季节变化,给婴儿擦浴,并由传统的盆浴改为淋浴。注意新生儿口腔护理,以预防为主,即婴儿出生后每日用20%制霉菌素擦洗口腔两次,从而杜绝了鹅口疮的发生。脐部护理,每时更换尿布时,检查脐带有无生血,洗澡后用75%的酒精消毒,几年来,无脐带感染,并使脐脱落时间由原来5~7d缩短为3~5d。臀部护理,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温水清洗,涂10%的鞣酸软膏,防止新生儿臀红,在1177人中,无一例臀红发生。
篇3
关键词:新生儿肺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284-01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占新生儿死亡原因的10%~20%[1]。与其他年龄的小儿肺炎相比有其特点,新生儿是刚离开母体的幼小生命,它的呼吸中枢及呼吸系统发育都不完善,咽淋巴组织发育不全,气管支气管狭窄,黏液分泌少,纤毛运动差,肺部血液丰富,其次,新生儿机体的防御功能较差,新生儿肺炎可分为吸入性和感染性两类:前者包括产时吸入羊水、胎粪、血液,产时阴道黏液、乳汁,新生儿口腔分泌物及胃内容物,后者包括在宫内或产时,母体有传染性疾病时由血行或淋巴系统感染,以及出生后的感染所致,新生儿肺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咳嗽、不发热、阵发性青紫或苍白、呼吸困难、拒乳易呛咳,死亡率高,所以,在合理的治疗基础上临床护理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新生儿肺炎的预后。
1 临床资料
2005年12月~2006年5月,38例新生儿肺炎病例中,足月20例,早产儿18例,平均年龄8天,死亡1例,治愈率97%。
2 护理措施
2.1 保温:针对患儿体温不升、四肢厥冷,用热水袋盛水温约50℃热水加套放置患儿两腋下及肢端,随时检查,防止烫伤,3~4h更换水1次,同时室温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在55%~60%。
2.2 吸氧:患儿出现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偶有暂停,颜面出现青紫或苍白,立即给氧气吸入,一般采用鼻导管鼻前庭吸入法,病情严重时用面罩吸氧法,前者一般氧流量为0~5ml/min氧气经过湿化,使温度达到31℃~34℃为宜,随时观察缺氧改善情况,如呼吸、面色及口唇,如缺氧已纠正,应改为间断吸氧,持续缺氧可导致肺组织充血、水肿,肺泡毛细血管增生及肺不张,氧中毒的病理改变。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首先,使患儿采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肺炎患儿呼吸道黏膜充血,渗出,加之新生儿气管狭窄,血管丰富,很容易被分泌物阻塞,引起窒息,所以要勤吸痰,吸痰时负压不能过大,一般为0.02~0.03mPa,吸管要细,柔软,吸痰时间不能过长,持续时间不超过15s,动作要轻柔,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吸痰时如果患儿痰液粘稠,不易吸出,可轻轻叩背,通过振动,促进痰液被排出。
2.4 雾化吸入:每天对新生儿肺炎的患儿行雾化吸入Q4h,每次15~20min,在雾化液中加入α-糜蛋白酶、地塞米松及相应的抗生素,使药随吸气吸到较深的终末支气管及肺泡,对消炎、止咳化痰,湿润气道有较好的效果,并可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功能,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有利于痰液吸出。
2.5 建立静脉通道:按治疗方案有次序的液体输入,液体量要准确。输液速度要慢,每小时每公斤体重3~5ml为宜,约5~8滴/min,否则易造成肺炎患儿循环血量突然扩大,而导致心衰和肺水肿。
2.6 合理喂养:新生儿热量储备低,在病理情况下,反射及反应低下,食欲及胃纳功能低下,进乳少,同时,病理情况下的机体热量很快消耗,易造成患者低血糖及低蛋白血症。为了供给足量营养和水分,增强机体抵抗力,应尽可能的给予母乳喂养,每2h 1次,注意发生呛咳和溢奶,如病情严重,吞咽反射差, 拒乳或食时呛咳严重,应给予鼻饲,每次10~30ml,每2h 1次,到恢复期,每次喂奶可30~50ml,每3h 1次,喂奶后轻轻叩背,使胃中空气排出,以免发生溢奶。
2.7 对症护理:要做好各项护理,如脐护臀护,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并特别注意预防并发症的护理。肺炎患儿反应低下,应经常给患儿更换,以免长期睡一侧易致肺不张。常用温水洗臀部及受压部位,保持皮肤清洁。每日洗澡后,用酒精棉球擦洗脐部,预防感染,长期输抗生素,患者易出现鹅口疮,需用制霉菌素液擦口腔,每日4~6次,直至愈合。
篇4
【摘要】 目的 了解掌握新生儿医院内感染现状,探讨新生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效果,为降低医院感染率提供依据。 方法
对我院新生儿科2006年5月-2009年5月住院的1864例新生儿的所有临床资料和病历特点进行回顾性调查与分析。 结果
1864例新生儿中,医院内感染95例,感染率5.1%,早产儿发生率最高,占71.6%,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56.8%。95例感染中,治愈81例,治愈率85.3%。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有创操作、广泛应用抗生素、住院时间长是住院新生儿病人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结论 重视危险因素,对危险因素进行有重点的综合控制,加强细菌学监测,强调手卫生,增强医务人员防控医院感染的意识,加强对院内感染的预防,加强管理和防范,落实各项制度和措施,对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至关重要。
【关键词】 新生儿 医院感染 预防
医院内感染是所有NICU面临的主要问题,已构成对住院新生儿的严重威胁。美国儿科疾病预防网的调查表明,NICU和PICU中的院内感染率高于国家CDC公布的平均水平,说明儿科病人的易感性。发生医院内感染给不仅增加患儿的痛苦,影响新生儿救治,严重时危及患儿的生命,给预后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为此,卫生部非常重视,并把院内感染发生率列为医院分级标准之一。为了解新生儿院内感染现状和特点,我们对95例发生院感新生儿的病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64例新生儿均为2006年5月-2009年5月住院新生儿,男1083例,女781例,早产儿342例,低出生体重儿336例,平均胎龄35周,平均体重2200g,院内感染发生的平均住院时间为9天。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95例院内感染患儿的病历逐一查阅并按统一表格登记,院内感染诊断由专门培训过的各病区负责人把关,并参照卫生部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的诊断标准。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院内感染发生率:1864例新生儿中,医院内感染95例,感染率5.1%。
2.2 院内感染与疾病种类关系:早产儿发生率最高,为68例,构成比占71.6%,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发生率越高。机械通气时间长,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的患儿,发生率越高。住院时间越长的患儿,医院感染率越高。由此可见,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有创操作、广泛应用抗生素、住院时间长是住院新生儿病人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2.3 院内感染部位:肺部感染31例,上呼吸道感染23例,皮肤软组织感染17例(包括尿布皮炎11例,脓疱疹6例),口腔感染(口腔疱疹、鹅口疮)12例,肠炎6例, 败血症3例,结膜炎2例,脐炎1例。
2.4 感染与预后 :95例感染中,治愈81例,治愈率85.3%,致原发病加重的14例, 4例转上级医院住院治疗,2例放弃治疗。
3 讨论
3.1 早产儿是易感人群,是重点关注的对象。要做好围生期保健,降低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出生率。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院感发生率越高。
早产儿易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免疫系统不成熟,中性粒细胞的质和量存在缺陷,吞噬功能不足,补体缺陷,抵抗力低下,对微生物的易感性高,极易受到细菌的感染和侵犯。另外早产儿一般住院时间较长,医院感染率相对较高,因为医院是各种病原微生物较为集中和较易流行场所,所以住院时间长,受感染机会越多。
3.2 强化无菌观念,减少不必要的有创操作。在我院新生儿科,主要的有创操作包括胃管留置、气管插管和不定时吸痰。胃管留置容易使胃内细菌沿胃管壁逆行上移至咽,再进入下呼吸道,鼻饲喂养后胃管内的食物或多或少残留在管壁上,形成小培养基,导致细菌繁殖和感染;气管插管和吸痰可把鼻腔、喉部的细菌带到器官继而发生肺部感染或血源性感染。而且,各种导管的固定,常常会使用许多胶布,胶布的使用会损伤皮肤,使皮肤黏膜屏障功能下降而导致全身感染。所以,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规范无菌技术,在接触患儿前均应洗手、消毒或带一次性手套,动作轻柔。积极治疗原发病,尽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早拔出气管插管,改用无创辅助通气过渡至完全撤机。做好NICU消毒隔离,呼吸机管道要严格消毒灭菌,加强呼吸道管理,根据呼吸道分泌物情况定期气道湿化、翻身拍背吸痰防止堵管。注意导管的维护,加强皮肤护理,以碘伏或70%乙醇消毒导管部位的皮肤,使用符合规定的合格医疗用品。正确使用或尽量减少胶布的使用,我科使用3M高通透透明敷帖可减少患儿的局部皮肤因敷帖造成的过敏、湿疹和炎症。
3.3 合理使用抗生素。临床使用抗菌药物,一方面可以有效治疗感染,但另一方面又可造成肠道菌群失调、细菌耐药菌株的进一步增多及二重感染,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所以,应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严格抗生素应用指征,减少使用广谱抗生素,对合并感染宜选用高效、有针对性的一种抗生素治疗,尽量避免经验性、盲目性用药。我院使用益生菌对调节肠道菌群有一定作用,例如蜡样芽孢杆菌活菌胶囊(源首)、双歧三联活菌(培菲康)等。益生菌可直接补充人体正常生理细菌,调整肠道菌群平衡,抑制并清除肠道中致病菌,减少肠源性毒素的产生,增加肠道黏膜对细菌及其产物的屏障作用,激发机体免疫力,起到保护性免疫作用。
3.4 加强新生儿护理。新生儿病区必须由责任心强、具有专业知识及熟练护理技能的护理人员担任护理工作,要科学地掌握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在新生儿的护理工作中,重视每一个细小环节提高护理质量。婴儿使用的医疗护理用品如被服、毛巾、尿片等必须是一婴一用一消毒,避免交叉使用,婴儿洗澡水应为流动水。预防鹅口疮的关键在于严格消毒,护理婴儿时注意卫生,避免滥用或长期使用抗生素。奶瓶、奶嘴要经过沸水消毒,每天用制霉菌素、苏打水等涂抹口腔。预防红臀,主要是保护臀部皮肤,注意尿布的清洁卫生,必须使用符合卫生要求的合格一次性尿片。要勤换尿布,尿湿后立刻更换干净的。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洗净臀部,并用柔软的小毛巾吸干,然后涂上一薄层煮沸消毒(须放凉)的植物油或清鱼肝油保护皮肤。新生儿脓疱疹也重在预防,应勤洗澡、更衣,衣服应柔软,吸湿性强,透气良好,注意皮肤护理。
3.5
应严格限制探视制度和加强消毒隔离。病室内一般不准家属陪伴,非本区工作人员不得入内,病室入口处设置洗手设施和更衣室,任何人入室前应严格洗手、消毒、更衣。限制陪客,减少探视,在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间,禁止探视。有健全的清洁消毒制度,定期大扫除和空气消毒,每日病室通风2次,每次1小时。听诊器、治疗用物(如压舌板、氧气管、胃管、输液管、头皮针)均应严格消毒。定期作治疗室、病室及配奶间的空气细菌培养。患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应及时进行隔离,并应有专人护理,护理后工作人员要泡手消毒。出院后,其床、保温箱等应行终末消毒。患有皮肤化脓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应暂调离新生儿病区,停止与婴儿接触。
3.6 强调手卫生,切断传播途径。NICU空间狭小,危重病人多,医务人员相对不足,工作负担重,需要洗手最频繁的NICU工作人员洗手依从性差。手卫生,这是防控医院感染的最基本、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一旦手卫生差,病菌通过医务人员的手接触传播,极易造成感染暴发流行。所以,要提高处于医疗第一线医务人员的责任感,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强调洗手、戴手套和手部消毒,重视洗手设施,正确洗手,互相监督,养成自觉遵守、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医护人员有感冒者,禁止入内,以免发生交叉感染。还要教育新生儿的陪护、父母、探视者等在接触新生儿前注意洗手或手消毒。
3.7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和防控工作。要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的组织机构,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配备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与监督,加强医务人员防控医院感染的意识,加强临床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和医德医风教育,对突发感染事件要有高度警惕和快速反应,一旦发现疑似院感病例,不能抱侥幸心理,要按照国家法规的要求向感染管理部门及时进行报告,并采取相应有效的控制措施,避免医院感染的暴发。
参考文献
篇5
1.1口腔护理:在给新生儿喂奶前大人一定要先洗手,以免手上细菌带入新生儿口腔,引起细菌感染。喂两顿奶之间适当喂点温开水,不仅能为新生儿补充水分,还有助于清洁口腔。如果新生儿嘴里出现白色的分泌物,则可能是患了鹅口疮,如果是人工喂养要注意奶具卫生消毒,口腔可用1∶4的5%碳酸氢钠和生理盐水进行清洁,适当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制霉菌素混悬液涂擦口腔,严重者可口服制霉菌素每日20~40万单位,分2~3次口服。
1.2脐部护理:新生儿容易“病从脐入”,然而脐带却往往是护理的盲点,有的新生儿因为护理不当造成新生儿脐炎,而严重的脐炎甚至可造成败血症危及生命,所以脐带周围始终要保持干燥、清洁,脐端用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直至脐带脱落。
2病区细节管理
2.1严格执行各项操作:①操作前必须洗手、戴口罩。②液体现配现用。③静脉留置针必须记录时间,3~4d必须更换穿刺部位。④胶布尽量不遮盖针眼处,有利于观察有无感染,有些新生儿出汗多,易感染。严格规范交接班流程,避免针眼处感染导致不良后果。
2.2新生儿隔离病房管理:科室对患有传染性疾病和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生儿,分病种按病情轻重进行相应隔离,床头贴隔离标识,严格手卫生等消毒隔离控制措施,合理使用抗菌素,由专人进行监管,严防传染性疾病和多重耐药菌在新生儿中传播。
2.3医疗、护理用品的消毒:虽然一次性治疗用品已广泛用于临床,但是还有很多未被一次性用品取代的用品,如氧气湿化瓶、呼吸机管道、心电监护仪、听诊器、体温表、剃头刀等,这些用品是造成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播因素,一人一用—消毒尤为重要。湿化瓶采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洗净晾干保存备用;呼吸机管道使用高压灭菌处理,对使用呼吸机超过7d的,给予更换管道;心电监护仪使用后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各导联线,更换患者均做终末处理;听诊器用后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若乙肝表抗阳性患儿使用后用0.5%的有效含氯消毒液擦拭;体温表一人一用,然后统一用0.5%的有效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以上,清洗擦干备用;剃头刀片用75%的酒精擦拭消毒。
2.4物体表面和房间的清洁消毒:水龙头、门把手是医务人员和病人接触最多的地方,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清洁工每日2次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清洁。每天按时对新生儿ICU室、病房用紫外线循环风进行空气消毒,对治疗室、处置室进行紫外线灯管照射消毒,地面湿式清扫。每周一清洁空调和消毒器的过滤网,每日对操作台、婴儿称、治疗车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2.5无菌物品的管理:每天操作前,固定早班检查无菌消毒包和一次性无菌物品的有效期,检查所用消毒液的浓度。紫外线消毒时要求打开无菌柜门,使照射更全面。
2.6新生儿培养箱的消毒管理:对住有新生儿的暖箱,内侧每日清水清洁,遇血迹、奶渍污染随时清洁消毒处理,每日更换无菌水,避免水槽内滋生细菌引起感染。新生儿出院后,进行终末处理,暖箱内外500mg/L84液擦拭,窗套、门套、密封圈均浸泡消毒后清洗、晾干、备用,水槽彻底清理、清洗。
2.7手卫生管理:手是院内感染传播的重要媒介,科室在重视洗手的同时,规定所有医务人员随身携带小瓶快速手消毒液,以方便随时使用。对于新生儿家属,手卫生是宣教的重点,管床医师对其讲明手消的重要性,凡住院者,自费一床一小瓶快速手消,并特别强调在接触新生儿前、用钱和上卫生间后,一定要进行手的清洁消毒。
2.8防蚊虫管理:蚊虫是一些疾病的传播媒介,如乙型脑炎、疟疾、血吸虫病等。2010年10月东莞市就因为蚊虫叮咬发生一起基孔肯雅热社区聚集性疫情。蚊虫叮咬皮肤后也可因抓挠致皮肤破溃或感染。每到夏季,医院常使用84消毒液对环境进行消毒,病房安装纱窗等方法进行防蚊。
篇6
【摘要】目的:对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进行分析与讨论。方法:以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3952例新生儿中出现院内感染的196例作为分析对象,对其采取如文中所述的护理对策。结果:全部196例发生院内感染的患儿中,仅有2例放弃治疗,其余患儿的感染情况均得到了有效控制。结论:导致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在形成防感染意识、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护理措施,加强病房管理,才能进一步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几率。
【关键词】新生儿;院内感染;护理对策
相对于成年人或大龄儿童来说,新生儿的各项生理功能还没有得到完全的发育,机体的免疫能力也相对较低,因此在医院这种病原体种类较为丰富、数量相对较多的区域,非常容易出现获得性感染,进而对其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了对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进行分析与讨论,本次研究以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3952例新生儿中出现院内感染的196例作为分析对象,对其感染原因和护理措施进行讨论,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3952例新生儿均属于早产儿,在NICU进行住院治疗,其中,有196例发生院内感染。感染的发生部位如下:92例为呼吸道感染,占新生儿总数的2.33%;16例为胃肠道感染,占新生儿总数的0.35%;10例为皮肤软组织感染,占新生儿总数的0.25%;6例为血液性感染,占新生儿总数的0.15%;78例为其它部位感染,占新生儿总数的1.97%。
1.2 方法
1.2.1 基本护理:基本护理主要包括四项内容,分别是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和脐部护理。
(1)口腔护理: 护理人员每天都要使用生理盐水进行1次口腔擦拭,对于禁食患儿及鼻饲患儿,每天应擦拭两次。操作过程要尽量轻柔,并注意对口腔中是否存在霉菌感染、破溃等进行观察。对于患有鹅口疮的患儿,则应使用3%碳酸钠作为清洗液,喂奶结束后0.5~1h,涂抹油剂制霉菌素。
(2)皮肤护理: 每天都要进行擦浴或沐浴,操作过程中重点观察腋下、腹股沟、臀部等存在皮肤褶皱的位置是否出现脓点或破损。尿片的更换要及时,以确保皮肤清洁,避免臀红现象的发生。
(3)脐部护理:沐浴或擦浴结束后,要对脐部进行消毒,同时观察是否存有异常的分泌物或红肿现象。在对尿裤或尿片进行更换时,切忌不可使其高于肚脐位置,以免新生儿的粪便、尿液对脐部造成污染。
1.2.2 病房的规范化管理: 一般来说,NICU的布局都是非常合理的,但也应注意将相对湿度保持在55~65%的范围内,室温控制在24~26℃的范围内。同时,要设置动态空气消毒剂,每天进行3次时间为1小时的空气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护理工作为全程无陪护模式,严禁工作人员以外的人进入室内。若医护人员自身存有各类传染性疾病,则应暂时休假,待康复后方可继续工作。另外,就是要设置扎专门的管理人员,以便在确保无菌的同时,及时发现并转移那些出现院内感染的患儿。
1.2.3 加强器械管理: 呼吸机的广泛使用在保障新生儿生命安全的同时,也引发了更多的呼吸相关的肺炎。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注意做好对呼吸机、湿化器的消毒工作,定期更换并使用无菌注射水。在气管内用药、实行支气管冲洗术或使用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时,必须要确保操作全过程的无菌性。
1.2.4 加强相关人员培训: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对医护人员,尤其是那些新入职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要求其明确掌握各项感染管理和无菌操作制度,考核合格后方可参与到护理工作当中。由于手是导致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所以应严抓手部卫生,强化无菌观念,每次对患儿进行接触的前后,都要使用消毒剂对手进行消毒。同时,应注意对防感染工作进行检查,以做到及时发现、讨论、处理并解决问题。
2 结果
通过进一步完善对感染患儿的基础护理、实行病房管理的规范化、加强对呼吸机的管理力度、定期开展对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全部196例发生院内感染的患儿中,仅有2例放弃治疗,其余患儿的感染情况均得到了有效控制。
3 讨论
通过对实践经验以及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总结,可以知道,导致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早产因素: 在新生儿感染者中,绝大多数都属于早产儿,此类患儿各项身体机能的发育程度较低、体重较强、免疫功能低下,住院时间相对较长,因此非常容易出现院内感染。另外,早产儿皮肤障碍功能没有完全形成也是导致他们无法抵御细菌入侵,最终造成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
(2)操作因素: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那些经过如插管等侵袭性操作的患儿,比那些没有经过侵袭性操作的患儿更易发生院内感染。可以说,各类留置管路、气管插管的吸痰动作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新生儿皮肤黏膜的受损机会,在改变其呼吸环境的同时降低新生儿呼吸道黏膜的功能,使他们出现院内感染的机会增加。
(3)交叉感染因素:交叉感染主要由医护人员所使用的器械和手引起,研究表明,如果医护人员能够保证在8小时内洗手4次以上,就能降低新生儿约30%的院内感染机会,因此,带菌操作与院内感染发生率之间有着明显的关联。
(4)空气传播因素: 医院内的湿度相对较大,给细菌的滋生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因此无论是通过空气传播还是附着在留置针的穿刺点上,相对于外界环境而言,都更容易导致感染现象。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想要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就必须要严格执行无菌制度,要求医护人员注意自身消毒,实现无菌操作,加强对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管理,提高相关人员的防院内感染的知识和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为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更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杨西萍、熊丽娟,等.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1,(15):66-67.
[2] 叶爱彬、罗淑娟,等.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11,(12):153 -154.
篇7
[关键词] 新生儿;咽下综合征;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7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2(c)-073-02
咽下综合征在新生儿期并不少见,此类患儿出生后尚未开奶即开始呕吐,喂奶后呕吐加剧,呕吐物呈泡沫黏液样,有的呈绿色(被粪便污染),有时呈咖啡色(含血较多的羊水)。主要原因是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吞入过多羊水刺激胃黏膜引起[1],其发生率约占新生儿呕吐的1/6[2]。呕吐物易呛入气道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严重影响新生儿预后。我科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对咽下综合征的新生儿进行早期干预,有效缩短了患儿呕吐的持续时间,减少了呕吐量,使患儿及早进行正常进奶,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防止了并发症,提高了护理质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4年8月~2006年7月在我科NICU住院治疗的咽下综合征的新生儿144例,其中男78例,女66例;过期产72例,足月产57例,早产15例;自然分娩93例,胎头吸引助产27例, 剖宫产15例,臀位产9例;出生体重2 000~4 100 g;羊水Ⅱ~Ⅲ度污染116例;全部患儿均在出生后8 h内入院,均排除颅内出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胃肠道闭锁或畸形;产妇无内外科疾病和产科并发症。
1.2 治疗
对144例咽下综合征的新生儿,我们尽早用1%碳酸氢钠溶液洗胃、早期喂哺10%葡萄糖溶液、氧疗、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早期护理干预措施。
2 结果
144例患儿均在洗胃后1~2 d内停止呕吐,其中63例洗胃1次呕吐消失,81例洗胃2~3次后呕吐消失,平均住院4d,全部治愈出院,喂哺间隙或喂哺期间不再呕吐黏液和(或)奶液,未出现1例并发症。
3 护理
3.1 呕吐的观察与护理
呕吐是咽下综合征的主要症状,重症患儿呕吐频繁,若观察护理不当,呕吐物容易吸入气管而使患儿窒息死亡。因此,应将患儿取头高脚低斜坡(15°~20°)侧卧位,同时注意观察呕吐物的性质及次数,一旦发现口腔或鼻腔中出现泡沫样物,立即用注射器抽出,以免再次咽下或吸入气管。
3.2 洗胃
本组144例患儿入院后置于33~35℃的远红外线辐射台上,用吸痰器吸尽口鼻腔分泌物,然后取仰卧位,按操作常规[3] 经鼻插入胃管,插入深度为患儿发际到剑突的长度,证实胃管在胃内后,固定胃管,先用注射器将胃内容物抽出,然后换取另一注射器,取1%碳酸氢钠溶液缓慢注入胃内,用量10~15 ml/次,再由第一支注射器抽出,洗胃溶液等量或大于注入量,如此反复清洗4~5次,直至洗出液澄清。在洗胃过程中,每注入1次洗胃液后,由助手改变患儿,依次为仰卧位左侧卧位仰卧位右侧卧位或仰卧位右侧卧位仰卧位左侧卧位,并轻轻按摩腹部。洗胃时应注意:选择适合新生儿用的一次性硅胶鼻饲管;寒冷季节要注意保暖,可先预热洗胃液接近人的正常体温(37~38℃);插管前仔细检查胃管是否畅通、了解病史、查看鼻腔有无异常,尽量不要在患侧鼻腔插管;插胃管动作要轻柔、熟练、准确,避免引起黏膜损伤、水肿及出血,避免插入气管而致呼吸困难等;洗胃时注入速度不宜过快或过慢,一般30 s注入液量15 ml,注入过慢则冲洗不掉胃壁上的黏液,过快容易损伤胃黏膜,每次注入洗胃液后稍作停留,回抽时压力不宜过大,以
3.3 氧疗
洗胃时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1 L/min,采用鼻导管吸氧,吸氧中要随时注意观察氧流量和鼻导管是否通畅。
3.4 注意观察呼吸、面色、神志和心率的变化
由于新生儿的胃呈水平位置,贲门括约肌发育较差,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等多种因素,初生的新生儿很容易发生呕吐,当呕吐物从胃食管反流到口腔时,小部分却因会厌关闭不良而流入气管,导致新生儿窒息或吸入性肺炎;新生儿大脑皮层尚未发育成熟,呕吐中枢控制较差,协调功能欠佳,所以在呕吐前多无恶心等前驱症状,呕吐时常从口腔或鼻腔涌出呕吐物,可漏入气管导致窒息。为此,要注意观察患儿的呼吸、面色、心率及神志的变化。若患儿在发生呕吐的过程中,突然出现呼吸急促、面色发绀、烦躁不安、心率增快等,应进行急救处理,避免延误病情。
3.5 禁食与喂养
呕吐严重者一般禁食6~12 h,给予静脉补液以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但须注意控制输液速度不能过快,以保证液体量在24 h 内匀速输入。洗胃后暂保留胃管,在胃管内注入10%葡萄糖溶液,用量为体重在3 000 g左右者≤10 ml/次,体重在4 000 g左右者≤15 ml/次[4],溶液温度为38~41℃,观察患儿3~5 min,无恶心、呕吐后拔除,以后每2小时喂哺10%葡萄糖溶液1次,至呕吐停止2 h后开始正常喂哺。每次喂奶时要轻拍患儿,以减少哭闹,喂奶后抱起患儿,头稍抬高轻拍背部,排出胃内气体,同时注意右侧卧位,有利于胃的排空,防止呕吐发生。
3.6 做好各项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
加强口腔护理,每日用1%碳酸氢钠液给患儿口腔护理2次,观察有无口腔溃疡、鹅口疮等;脐部护理2次/d,观察脐部有无渗血渗液等;眼部予利福平眼药水滴眼,2次/d;做好患儿皮肤护理,沐浴1次/d,2 h翻身1次;注意保暖,及时清除患儿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并记录患儿呕吐情况,定时测量并记录每日体重。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92.
[2]郑秀英.洗胃防止新生儿咽下综合征125例对比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04,8(2):136.
[3]章晓辛.护理学基础[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84-185.
篇8
【关键词】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围术期 护理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由于幽门环肌增生、肥厚,使幽门管腔狭窄而引起的机械性幽门梗阻。我院自2008年06月―2010年3月对25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实施幽门环肌切开术,对此类患儿在围手术期我们采取了有效的护理对策,减少和预防了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患儿术后康复,提高了患儿生存质量。对本组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5例患者,男17例,女8例,年龄11-82d,平均34d,22例入院时体重低于正常同龄儿,其中17例有较明显的营养不良,喷射性呕吐最多见,共24例,见胃型与胃肠蠕动波者分别为19例与17例,脱水18例,贫血13例,超声检查均发现幽门管狭窄、管壁增厚、钡餐造影检查均发现幽门区呈鸟嘴样改变及幽门梗阻。本组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远期效果较好。
2 术前护理
2.1 一般护理 围手术期患儿生理状态不稳定,对某些剧烈的变化如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是致命的。因此,本组患儿除详细观察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同时加强对、呕吐物的观察与护理,尤其对呕吐频繁的患儿,宜严格注意的摆放,并及时吸出口鼻腔分泌物及呕吐物,防止误吸或窒息。对呕吐较轻的患儿,可给与少量喂奶,但由于新生儿胃呈水平位,且韧带松弛、贲门括约肌发育不良,加之幽门不同程度梗阻,更容易溢奶和呕吐,因此喂奶时要抱起头高位,喂奶后给予轻拍背部至胃中气体溢出方可侧卧,以减少呕吐、防止误吸。新生儿体温调节机制发育不健全,常以环境温度维持体温[1],故室温应保持24~26℃,湿度55%~65%,月龄较小患儿宜放在暖箱内或远红外线辐射台上。
2.2 营养支持 由于患儿不同程度地高位消化道梗阻,常出现反复呕吐、消瘦、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加之小儿期肾功能不如成人健全,其体液调节功能极易受疾病和体外环境的影响而失调[2]。因此术前应准确评估患儿的营养状况及失液量,严格选择液体成份,积极矫正患儿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静脉给予足够的热量、水分,维持正常血糖,必要时输血浆、白蛋白、氨基酸、脂肪乳剂等,积极改善患儿全身情况。
2.3 胃肠准备 由于患儿不同程度的幽门梗阻,常有胃潴留,故术前一天或手术当日进行胃肠减压或温水洗胃,以减少胃内压,减轻或清除胃粘膜水肿,恢复胃壁正常弹性。术前4h停止喂奶和给水,并留置胃管,动作宜轻柔。
2.4 给予患儿家属心理支持 患儿家属对医院的特殊环境及对此疾病缺乏认识。从而对手术易产生恐惧、紧张心理,因此对患儿应温柔、体贴,对其家属要耐心和蔼,做好术前解释工作,讲解手术的必要性,以取得家属的积极配合。
3 术后护理
3.1 保持呼吸道通畅 由于新生儿气管和支气管狭窄,黏膜脆弱的生理解剖特点,加之术前频繁呕吐,术中气管插管对呼吸道的刺激等因素,术后患儿易发生肺部并发症。因此,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并发症是保持手术疗效的重要环节。术后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根据血氧饱和度监测确定是否间断给氧;定时翻身拍背,尽早抱起患儿活动,适当刺激患儿哭闹;术中及术后早期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3.2 生命体征的监测 患儿经麻醉或手术刺激,极易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有时会血压下降,心率增快或减慢。故回病房后即刻给予心电监护,密切注意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以及动脉血气各项指标的变化,每15~30分钟记录一次,24~48小时平稳后可逐渐停止。
3.3 保暖,加强基础护理预防感染 由于小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对低温和高温的耐受性很差,麻醉或手术期间经常会出现体温变化,体温过低时影响患儿代谢及血液循环,甚至发生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3],影响机体恢复及伤口愈合。因此,低体温时及时保暖,体温过高及时采取降温措施。月龄较小患儿术后应置远红外辐射暖箱,保持环境温度的恒定。严格无菌操作,各项护理操作前后均需认真洗手后,防止交叉感染。加强口腔护理,每日口腔护理2次,预防鹅口疮的发生;加强皮肤护理,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每次大小便后,用温水洗净臀部,红臀处应用护臀膏,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加强肺部护理,,采取合适的,防止呕吐物误吸或食物反流,加强翻身,轻拍、轻叩、轻按摩,防止肺不张或肺炎的发生。
3.4 饮食的护理 术后持续胃肠减压12~24h,有黏膜损伤者术后胃肠压时间应延长。一般病例术后第一天喝糖水,每2h一次,每次10~20mL,喂2~3次无呕吐后试喂半奶量,于3~5天内加至正常日需量。对术后仍有呕吐的患儿,应适当推迟进食时间,在试喂期间切勿过急过快,以免诱发呕吐。
3.5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继续纠正营养不良,促进切口愈合 患儿术后禁食或少量进奶期间,应按照正常日需量补充液体和电解质,由于术后切口裂开与患儿本身的营养不良或贫血等有关,术后应继续补给适量全血或血浆,也可输入白蛋白,以求进一步改善全身情况,促进切口早日愈合,巩固手术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 田玉科.麻醉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26
[2] 沈晓明.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6-37
篇9
【关键词】 护理干预; 新生儿肺炎; 评价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17.034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一种严重呼吸道疾病,以弥散性肺部病变及不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特征,占新生儿死亡原因的10%~20%[1],按病因可分为产前感染和出生后感染两种,新生儿肺脏娇嫩,发育不成熟,极易引起细菌感染,出现以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为主的临床表现,若不及时治疗,可诱发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2]。为了提高治愈率,减少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笔者对收住入院的新生儿肺炎患儿采取了一系列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2年2月本院收治的新生儿肺炎患儿70例,其中男38例,女32例,足月儿60例,早产儿10例,平均体重(2.40±0.45)kg,所有患儿均诊断明确,根据《儿科手册》诊断标准确诊,其中产前感染者28例,产后感染者42例,日龄在7 d以内30例,7~14 d 25例,
14 d以上15例。
1.2 方法
1.2.1 在温度方面的护理干预措施 在新生儿肺炎患儿的病房设有温度计,定期监测并调节,使病房室温度保持在24~26 ℃,相对湿度在55%~60%。病房配备有空调,在气温过高或过低时使用,使用过程上注意定时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使患儿处于一种舒适的温度之中,对于体温相对过低的早产儿,可将患儿置于预热好的暖箱中,待体温恒定后再将其置于合适的室温中。
1.2.2 在改善症状方面的护理干预措施 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当出现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偶有暂停,颜面出现青紫或苍白,立即给氧气吸入,随时观察缺氧改善情况,如呼吸、面色及口唇,如缺氧已纠正,应改为间断吸氧,持续缺氧可导致肺组织充血、水肿,肺泡毛细血管增生及肺不张,氧中毒的病理改变。日龄较小者用面罩吸氧,2~4 l/min,日龄较大者可用鼻导管吸氧,氧气流量0.5 l/min左右。但早产儿吸氧必须监测经皮血氧饱和度(tcso2),严格控制吸氧浓度,一般将tcso2维持在88%~93%左右即可[3]。
1.2.3 在保持呼吸道通畅方面的护理干预措施 有如下几种方法:(1)防止分泌物阻塞: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观察有无干鼻痂,如有要及时用细小棉签浸湿清除。(2)物理方法排痰:可以通过叩击胸部震动排痰,让患儿采取俯卧位,护理人员利用自己的手掌或手指的指端,力度根据患儿大小灵活掌握,或者使用叩击器,在患儿的左右前胸、腋下、肩胛间、肩胛下做轻轻叩击.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不超过10 min,以免给患儿带来不适,在叩击过程中同时注意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及痰液排出情况。(3)吸痰:吸痰时负压不能过大,一般为0.02~0.03 mpa,吸管要细,柔软,吸痰时间不能过长,持续时间不超过15 s,动作要轻柔,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吸痰时如果患儿痰液黏稠,不易吸出,可轻轻叩背,通过振动,促进痰液被排出。(4)翻身及引流:根据患儿肺部分泌物量及部位制定适宜的方案,若肺部分泌物较多时,可给予2~4 h翻身1次,若分泌物主要集中在左侧则以右侧卧位为主进行排痰,若在右侧则采取左侧卧位。(5)雾化吸入:若患儿痰液较为黏稠,不易咳出,可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每8~12小时1次,每次20 min左右。可在雾化液中加入适量氨溴索和α-糜蛋白酶等化痰药物稀释痰液,促进痰液咳出。雾化稀释后,虽痰液可进入大支气管,但由于患儿咳嗽反射较弱或不知咳嗽[4],仍需护理人员协助给予患儿胸背部叩击,更有利于痰液的排出。
1.2.4 在喂养方面的护理干预措施 应尽可能的给予母乳喂养,向患儿家属宣传母乳的优点,让其母亲按需给患儿哺乳,并指导正确的喂养方法,防止发生呛咳和溢奶,如病情严重,吞咽反射差,拒乳或食时呛咳严重,应给予鼻饲,每次10~30 ml,每2小时一次,到恢复期,每次喂奶可30~50 ml,
每3小时一次。同时做好患儿母亲的思想工作,介绍一些疾病的相关知识和
护理措施,解除其担忧和顾虑,防止患儿母亲过于焦虑影响乳汁的分泌。
1.2.5 在预防并发症方面的护理干预措施 为预防患儿并发症的发生,定期给患儿做好以下几种护理工作,如脐护、臀护、口腔及皮肤护理,常用温水洗臀部及受压部位,保持皮肤清洁,嘱患儿家属使用棉织品尿布,尿布要柔软,不用带色的尿布;每日洗澡后,用酒精棉球擦洗脐部,预防感染;长期输抗生素,患者易出现鹅口疮,需用制霉菌素液擦口腔,4~6次/d,直至愈合。
1.2.6 在控制感染方面的护理干预措施 严格限制患儿亲属的探视次数,对于患有感染性疾病的亲属禁止其进入患儿病房,并做好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做好病房的消毒隔离工作,减少患儿感染的机会.病房每日采用动态空气消毒机2次/d,每次1~2小时空气消毒,室内物品定期更换消毒[5],严格遵守消毒隔离隔度,限制亲人的探视次数,护理人员进行治疗护理前应洗手或手消毒,戴好口罩、帽子,穿清洁工作衣和工作鞋方可进入。接触患儿的监护仪、雾化器、吸痰器、暖箱等要严格消毒,减少一切感染机会。新生儿病室床位按比例每床净使用面积应该不少3 m2,间距不少于1 m[6]。保证空气流通。
1.2.7 评价疗效 分别于治疗及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后第7天、第14天对患儿进行肺部呼吸音听诊及行胸部x线片检查患儿肺炎痊愈情况,若患儿双肺呼吸音正常,痰鸣音消失,且胸片示渗出转为吸收,为患儿病情痊愈,若患儿症状减轻,痰鸣音较前减轻,胸片渗出较前减少,为病情好转,若双肺呼吸音增粗或减弱,仍有痰鸣音,且胸片仍为渗出性病变,则为病情未好转[7]。
70例患儿中患者中62例痊愈,占88.6%,8例好转,占11.4%,无一例发生临床并发症,总有效率为100%。
3 讨论
新生儿时期,由于新生儿肺脏娇嫩,发育不成熟,气管及支气管腔相对成人较为狭窄,气管部黏膜血管极为丰富,而黏膜屏障功能却不健全[8],因此,极易受细菌感染,导致局部分泌物增多,加之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咳嗽反射较弱,无法将分泌物及时排出,造成气道内分泌物阻塞,严重者可引起患儿呼吸困难、窒息,甚至诱发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威胁患儿生命。通过给予患儿清除呼吸道异物、吸痰、引流、震动排痰、变化等护理干预措施使患儿呼吸道分泌物及时排出,防止分泌物堆积和阻塞支气管,保证了气管通畅,改善了肺通气功能,有利于肺扩张。同时,操作时护理人员应动作轻柔也是防止了气管的损伤,为进一步康复创造了条件,但胃管喂养30 min内、使用呼吸机及有肺出血的危重病患儿,及体重<1 kg的早产儿不宜采用本法护理。雾化吸入主要是通过超声雾化使化痰及抗生素类药物直接随气流进入终末支气管及肺泡,起到直接稀释痰液粘度、抑制局部炎症反应、缓解气管痉挛、利于痰液排出的目的。密切观察患儿的症状及时给予吸氧。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因为低氧血症使新生儿肺血管阻力增加,机体组织缺氧,引起多脏器功能损害,特别是心、肺、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9]。
新生儿热量储备低,在病理情况下,反射及反应低下,食欲及胃纳功能低下,进乳少,同时,病理情况下的机体热量很快消耗,易造成患者低血糖及低蛋白血症,使患儿抵抗力下降,通过对其喂养方面的干预,对患儿实现了母乳喂养,母乳喂养的诸多优点已被共识,再加上对其母亲的健康教育,使患儿母亲能改善焦虑状态,相应地使乳汁的供给增多,再加上家属也掌握了一些护理知识,能协助更好地护理患儿,使患儿的进乳相对改善,保证了足量营养和水分的供给,增强了机体抵抗力。
新生儿出生后环境温度比母亲子宫内温度要低,因而出生后,新生儿的体温明显下降。1 h内可降低2.5 ℃,如果环境温度适中,新生儿的体温可逐渐回升,达到36~37 ℃,这种最适宜的环境温度,通常称为“适中温度”或“中性温度”[10],在这种环境温度下,可保持新生儿的正常体温,消耗的氧气也最少,新陈代谢率最低,热量消耗也少,使营养素核热能均以最大限度地用于身体的生长发育。因为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发育不完善,尚不能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进行调节,当环境温度升高时,新生儿的体温也会升高,因此,将患儿房间的温度控制在一个恒定值,会使患儿比较舒适,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新生儿病室有合理的布局、适宜的温度
、湿度及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使患儿吸入的空气新鲜,减少细菌的入侵,降低了交叉感染的发生;而且有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士进行病情观察、治疗及护理,利于新生儿疾病恢复,同时降低了呛奶发生率,缩短患儿住院日数,减轻患儿痛苦,经过这些护理干预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患儿的治愈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赵翠芬.72例新生儿肺炎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08,5(31):76.
[2]王静.499例晚期早产儿临床情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0):3109-3110.
[3]刘桂青.新生儿肺炎60例观察及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7):529.
[4]倪红连.新生儿肺炎护理问题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2):60.
[5]郭莲屈,亚珍.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原因分析和控制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1):257-258.
[6]彭刚艺,陈伟菊.医院科室布局设置与管理[j].护理管理工作规范,2011,11(4):165.
[7]戴年春,罗旭文.纵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新生儿肺炎的影响[j].中国医疗前沿,2012,7(1):69.
[8]纪艳,叶欣兰.新生儿肺炎的治疗与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2009,4(14):118.
篇10
【关键词】 新生儿肺炎 护理
由于新生儿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分泌物不易排出,易引起呼吸道阻塞甚至肺不张引起通气换气受限。导致新生儿肺炎的发生。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占新生儿死亡原因的10%~20%[1]。对新生儿肺炎可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而护理是重要环节[2]。2003年5月~2009年5月对我院新生儿无陪病房356例肺炎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实施无陪侍整体护理管理,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6例,年龄0d~28d,平均年龄15d;均符合新生儿肺炎的诊断标准[3]。其中吸入性肺炎287例,感染性肺炎69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综合治疗,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合理喂养和氧疗等基础治疗,针对不同病原菌给予抗生素治疗。入院初根据发病时间及发病原因选用不同抗生素:对于宫内感染及产时感染者,给予氨苄青霉素等,重者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对于产后感染性肺炎者,给予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待血培养检查出病原菌后,再根据药物敏感实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支持疗法:保证充足的营养,增强免疫功能,必要时可输血浆和免疫球蛋白等。
1.3 护理资料
1.3.1 基础护理 每日为新生儿洗澡,观察皮肤是否红润、干燥,有无脓疮或黄疸。洗澡后更换清洁、柔软的衣服。勤换尿布,排便后用温水洗臀部,涂MEBO软膏,避免大小便刺激,防止臀红的发生。保持新生儿眼睛清洁,每日用生理盐水眼睛冲洗液棉球擦拭;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新生儿口腔,要警惕鹅口疮的发生,如有散在或线状白点,则按医嘱用苏打水擦拭或涂制霉菌素散。
1.3.2 加强新生儿的保护,防止交叉感染 控制室内温度在22℃~24℃,相对湿度为55%~65%。限制家属探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通风;空气消毒每6小时1次,桌面、物体表面用乙酸液每日擦洗2次,地面用消毒液清扫每日4次。各种操作均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工作人员接触患儿前后严格洗手,保持新生儿用具、衣服等清洁。严禁患有感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接触新生儿。
1.3.3 合理喂养,保证热量供给 对于体温不升的患儿或早产儿放在开放暖箱或闭式暖箱中保暖。根据患儿体重和日龄调节暖箱温度,使患儿皮肤温度保持在36.5℃左右[4]。新生儿患病期间喂奶工作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工执行,患儿物品专人专用,每日严格消毒;病情轻者可少量多次喂奶,但不宜过饱,以每次2/3量为宜,防止呕吐和吸入,喂奶后托起患儿协助排气,取头高,右侧卧位,防止溢乳;呛奶严重者改用稠奶;喂奶后30min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重症患儿采取鼻饲,并根据不同日龄、体重、对液量的具体要求静脉补液。喂奶后观察面色变化及呼吸、心率、腹胀等情况。不能进食者予以补充氨基酸和脂肪乳,以保证热量和水分的正常吸收。
1.3.4 保持呼吸道通畅
1.3.4.1 翻身和引流 根据重力作用的原理,通过改变的方法促进肺部分泌物从小支气管向大支气管方向引流,分泌物多时根据病情2h~4h翻身1次,可防止肺萎缩及肺不张[5],保证支气管排痰通畅。
1.3.4.2 胸部叩击 胸部叩击可以通过有节律的叩打,对呼吸道—肺部产生直接震动,使附着管壁的痰液松动脱落,有利于痰液的排出。我们常用软的面罩或护理人员的手指手掌。叩击时手指手掌紧贴患儿胸壁,手指方向与肋间平行,用软的面罩边缘接触胸壁,以免漏气。在新生儿呼气时用腕部的力量轻叩肺部,叩击部位在前胸、腋下、肩胛间和肩胛下左右共8个部位,叩击速度为100次/min~120次/min,每次叩击提起2.5cm—5.0cm,每次叩击1min—2min,每个部位反复6、7次,总共时间不超过l0min,叩击动作要注意轻快,同时注意观察患儿的呼吸、心率、皮肤及口唇是否紫绀,喂奶或胃管喂养后30 min内不能进行此操作。在喂养或吸痰前30 min~45 min改变后再叩击,叩击前可适当提高氧浓度10%~15%,对于用呼吸机的危重患儿48 h~72 h及肺出血、体重低于1.0 kg的早产儿不能进行此操作。
1.3.4.3 超声雾化吸入 对新生儿肺炎患儿行超声雾化吸入,每4小时1次,每次15 min~20 min,在雾化液中加入沐舒坦及地塞米松,使药液随吸气吸入到较深的终末支气管,能疏松和稀化在呼吸道内堆积的痰液,湿润气道,从而提高呼吸道的清洁功能,并可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功能、有利于痰液吸出。
1.3.4.4 吸氧 中、重度缺氧患儿经皮进行血氧饱和度监测。中度缺氧采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0.3L/min~0.5L/min,氧流量25%~30%;或口罩给氧1L/min~1.5L/min,重度缺氧者可用头罩给氧,氧流量5L/min~8L/min,氧浓度以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左右即可。如无效应改用呼吸机给氧。在喂养或吸痰前30 min~45 min实施胸部叩击前可适当提高氧浓度10%~15%。
1.3.4.5 吸痰的护理 对于多痰患儿、根据医嘱每次引流、胸部叩击、超声雾化吸入后的吸痰,要注意无菌操作,一般先吸引口腔内分泌物再吸引鼻腔内分泌物,以免患儿在喘息和哭叫时将分泌物吸入肺部。吸痰的压力为80~100 mmHg,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若吸痰后出现青紫可加大氧流量10%~15%[6],吸痰时要注意观察分泌物的量、粘稠度以及颜色、面色及吸痰前后呼吸音变化,吸痰后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精神状况、呼吸频率、心率、面部皮肤和口唇颜色等。
1.3.5 病情观察
1.3.5.1 由于新生儿病情变化差异大,病情变化快,患病时各种反应能力较低。因此,应密切观察患儿的一般情况、生命体征变化、吃奶情况、有无呛咳及紫绀等,特别是新生儿体温、脉搏、意识状态、呼吸、吸吮等指征,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并做好各项护理记录。
1.3.5.2 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体温升降不稳定,如果出现体温不升,呼吸心率减慢、双眼凝视、哭声微弱或不哭以及刺激时无反应等,均为病情严重的表现。
1.3.5.3 呼吸频率、深浅、节律的观察有助于缺氧程度的判断。特别是观察患儿安静时的呼吸频率,双肺有无呼吸音改变等,若患儿面色苍白、出现口唇或指(趾)青紫、鼻翼扇动、张口呼吸、点头样呼吸、吸气时出现“三凹征”、吸气、呼吸暂停等说明病情危重,及时抢救。
1.3.5.4 观察呼吸道分泌物可以判断是否有羊水、血液、呕吐物或胎粪的吸入,特别要注意观察呼吸道分泌物性状,包括颜色、量、黏稠度等。
1.3.5.5 正常新生儿吮奶有力,有食欲要求,患肺炎时多数患儿拒奶、呛奶,口吐白沫,观察哺乳情况和吸吮情况有助于判断患儿病情的变化,如患儿吐奶呈喷射状,应考虑到颅内压增高现象,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1.3.6 观察有无并发症 新生儿肺炎常见并发症是呼吸衰竭及心力衰竭、败血症、多脏器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给予特别护理,对患儿进行心电监护,观察预防电解质紊乱、黄疸、硬肿症和各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
1.3.7 输液时严格掌握静脉输液量及速度,一般选用注射器输液泵调节静脉输液速度,每分钟以4滴~6滴为宜,以免静脉输液速度过快加重心脏负担引起肺水肿或心衰。
2 结果
356例新生儿肺炎患儿因病情危重转上级医院5人,其余全部治愈出院,平均住院天数(11±4)天。
3 讨论
3.1 由于新生儿的生理解剖特点,反应性差,肺含气过少,呼吸表浅以及新生儿肺炎病因不同[7],以致新生儿肺炎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临床护理的难度也相应增加。
3.2 新生儿无陪病房是新生儿监护病房,病房内温度、湿度适宜,消毒隔离措施严格,可有效降低交叉感染的发生;同时配备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士、护工持续24h进行病情观察、治疗及护理,不仅有利于新生儿疾病恢复同时降低了呛奶发生率,缩短患儿住院日数,减轻患儿痛苦。
3.3 由于新生儿气管及支气管腔相对狭小,黏膜柔嫩,血管及黏膜血管丰富,感染后分泌物不易排出,易发生气道狭窄甚至阻塞,肺部含血量多,易瘀血发生感染。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咳嗽反射弱,无法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排出,直接威胁患儿的生命,此时通过对新生儿系统、专业的护理,尤其通过肺部物理疗法促使呼吸道分泌物排出,改善通气功能,减少肺部瘀血,对控制感染,提高新生儿肺炎的治愈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刘世超.新生儿肺炎200例X线诊断体会[J].实用儿科杂志,1993,8(3):239.
[2]毛云霞,胡超芬,钟政武. 新生儿肺炎98例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2008,13(8):1102.
[3]李毅.儿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1.
[4]黄人健.护士手册.北京:北京金盾出版社,1999:415.
[5]朱念琼.儿科护理学[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
- 上一篇: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语感
- 下一篇:师德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