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6: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

篇1

关键词:小学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要想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具有较强的才能与较好的人格素养。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言的知识内容,对汉语言文学进行了改革,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保留我国良好的传统美德,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思维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更好地理解汉语言的内涵,养成欣赏文学作品的好习惯。

一、应用汉语言文学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理论很强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进行实践,还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例如,教师给学生讲授弟子规中的词句的时候,可以在讲解后,给学生翻译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并且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给学生一定的道理,或是以儿歌的形式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下进行学习,并增加学生的记忆力,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还可以用多媒体的教学设备让学生欣赏动画的效果,小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理解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内容,感受语言博大精深,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教师及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意义进行分析,将传统美德与精神灌输给学生,让学生从小学就认知礼仪并具有高尚的人格。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灌输给学生良好的道德思想,使学生从小就懂得孝顺长辈,了解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坚忍不拔、勇敢、正直等精神。

二、应用汉语言文学提高学生运用汉语知识的能力

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主要通过听、说、读、写等几个方面提高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与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先讲述有相关的知识内容,然后让学生用教师教授的知识内容进行自我介绍或是情景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用到刚刚教授过的词语,并结合自己的动作和表情,把汉语言的知识体现得淋漓尽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于思考的精神。或者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让学生进行接龙游戏,让学生对之前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运用和巩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地关注,及时地进行纠正和指导,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存在的误区,正视问题所在。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进行思考问题,并具有善于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进行交流,在反复的锻炼中,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展示自己。

总之,在小学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通过学生对汉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其能力,使学生感受汉语知识至关重要,并且千变万化,能够用正确的态度去接受新的知识内容。总而言之,通过教师不断地努力与探索,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不断地灌输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热爱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想象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成为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不仅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更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篇2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国内外交流的日益频繁,社会环境变的日益复杂,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开始显现出来。人文素质指的是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1]。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构成了人文素质。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例如: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历史知识、宗教知识、哲学知识等等。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人文思想具有鲜明的特征和很强的个性色彩,是人文素质的主要内容。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所蕴涵的知识方法。通过分析不难看出人文方法就是解释人文思想的产生,所以说掌握人文方法就是要学会用人文思想考虑问题、解决问题。人文精神是支撑人文方法、人文思想的基础。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其是人类文化真谛所在,人类的很多精神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例如:民族精神、爱国精神等等[2]。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人与文化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从字面可以看出人文精神突出的是以人为主体的原则。强调的是人与人的相互尊重,突出人人平等。人文素质培养对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培养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汉语言文学概述

汉语言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对弘扬及传播我国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传统文化继承奠定了基础[3]。汉语言文学是传统人文学科,内容不仅包括了大量的文化、知识、艺术,还包含着大量的人文精神值得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文艺理论素养和汉语言文学知识。汉语言文学知识中包括了大量的历史、思想、哲学、艺术、新闻等等。汉语言文学学习具有培养学生文学修养,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的作用。汉语言文学教育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坚实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基础,并具有语言文字分析、解读能力。通过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有更好的书面表达和语言表达能力,汉语言文学教育促进了学生内在与外在美的高度统一。

三、汉语言文学教学在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中的重要性

中职学生多是十六到二十岁左右的青少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很多社会风气和现象都污染着这些青少年的心灵。很多青少年缺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职业观,甚至是非观念模糊不清,分不清对与错,崇尚物质和金钱。所以一些中职学生在为人处事上存在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十分不文明。道德水准低、缺乏道德意识、行为不良这都是青少年缺乏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组成。据统计自二零一一年以后,我国年均中职毕业生总人数达六百八十五万人,就业率达百分之九十六。可想而知中职学生在劳动力市场所占的比例。如果学生自身素质不能得到保障,不仅影响学者就业,更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培养中职学生人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很多学生缺乏人文素质的原因和教育不足及教育方法存在问题有着一定的关系,但这也并非教育单方面的原因,还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生自身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如何提高中职学生人文素质成为了教育者研究的课题。通过不断的实践证明,汉语言文学有着很强的人文教育作用,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有着很大帮助,学科中渗透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将中职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优秀人才。加强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意义重大,提高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是强化中职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能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社会的主要手段,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乐观心态有着很大帮助。汉语言文学教育目的不在于传业本身,而在于他对学生心灵的培养和净化。

四、结束语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汉字;趣味教学法

汉字是一种优美而不失严谨的文字,其悠远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深邃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玄奥浩瀚的文明之绮丽。但是,正因如此,汉语和以字母音节为根基的欧美语系不同,汉字的总数有数以万计之多,对于初学语文的小学生而言,汉字的学习与识记着实有一定的难度。汉字虽然在结构与表义上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是总体而言还是数量繁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认字混淆、认错、残缺的情况,甚至有的学生对汉字学习产生恐惧心理,排斥或害怕进行汉字学习。针对这个情况,我们有必要改革传统汉字的教学模式,增强课堂趣味性,刺激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让他们感受到汉字文化之美,对汉字乃至汉语文化产生歆羡与向往,获得长久的学习动机,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长远发展都是一件好事。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

在小学语文的汉字教学中,我们首先应当注意克服的一点,是汉字学习的枯燥性。汉字的枯燥性,根据学生的反映,一般表现在汉字结构上的枯燥性。汉字被戏称为“方块字”,它反映了中国人严谨刚正的民族性格,但是这也增加了识记的难度。其实,从起源上来讲,汉字是源于美术的,其结构充满了艺术美感,书法正是将这种美感发挥到极致的一门技艺,一般情况下书法是被分类在美术艺术中的,由此可见,汉字本身的形制并不枯燥。但是,只靠传统的板书形式,很难向学生传达这份美感的奥妙之处,因此,我们在识字教学中要多使用多媒体技术,从细节方面展示人手板书所难以表现的汉字形式之美。比如说,我们可以运用幻灯片和简易动画,将汉字一笔一画的顺序、位置、结构,进行拆解与演示。比如,如,在讲解“明”字时,教师可以通过Flas课件,给学生呈现太阳在左、月亮在右、日月交相辉映的情景,日和月从实体图像变化成象形文字的甲骨文,再过渡到篆书,顺着历史时间顺序展示“明”在不同时期的各种字体,最后过渡到现代汉字,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悠久历史与神奇内涵,提高参与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也可以通过展示相关书法的图片,让学生深化“笔顺”的概念,形成良好的汉字书写基本功,防止“倒差笔”和结构错误,并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汉字的记忆。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小学语文汉字的学习一般是与课文一同进行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深化课文内容的印象,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汉字。比如,在学白的《静夜思》时,教师可以通过附带朗诵的动画,重现李白对月叹惋的情景,使学生对诗词意象留下深刻印象,也从一定程度上接触到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月”之于“思乡”,“霜”之于“凄凉”,使得学生从字义源头了解汉字,而不是死记硬背。因此,教师要努力运用一切手段,营造这种有利于学生学习记忆的教学氛围。

二、遵循汉字造字规律,开展举一反三教学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每一个汉字都有着音、形、义多方面的意义。虽然数量繁多,但正如上文所述,汉字的组成有规律可循。组成中有“目”的汉字往往和眼睛的动作有关,带有“心”的汉字往往和心理活动有关,诸如此类的例子,教师要穿插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规律。比如说,在讲解《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时,除了课文既定的生字生词,教师可以讲一讲“象”“像”“橡”“相”这种同音形似而意义大相径庭的汉字,分析它们各自的意思,引出形声字、象形字、形意字等常见组字类型之间的区别,使学生掌握其内部规律,方便学习与记忆。

三、丰富教学模式,实施趣味识字教学

小学生还是孩子,爱玩好动,不喜欢单调的事物,而丰富多彩的实践性质教学活动既能满足孩子们这一特点,也有利于言传身教。如,在讲解《太空生活趣事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一组扮演宇航员,重现课文情景,组织其他学生在黑板上随着他们的表演,将与太空生活有关的名词写在黑板上,看哪一组错字最少得分最多。如此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增强了识字教学趣味性,有利于汉字学习效率的提高。

综上所述,中华汉字博大精深,汉字的教学关乎一个学生的一生,十分重要,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万万不可拘泥于形式主义,教师要时刻注重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根据各自班级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适当选择有趣而高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游戏化;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学好母语是每个学生应尽到的最基本的义务。为了让繁复枯燥的语言教学能够吸引孩子们的兴趣,以便应对日渐加大的学业压力,这就自然成为了当今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学好小学语文不仅对孩子的成长起到重要作用,更为日后学习其他学科打下坚实基础。本文将详细讨论小学语文游戏化这一改革措施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为教育改革的探索贡献一份力量。

一、游戏化教学的含义及特点

游戏化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将游戏与教学两者合二为一。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顺应潮流得到了统一。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面对游戏每个孩子都充满了兴趣。而这正是学习所需要的,也是学好知识最基本的条件。将单调的知识点巧妙而自然地融合到游戏的每个环节当中,让孩子在不知不觉当中就学到了知识。

二、游戏化教学的具体实践与操作

作为创新性极强的教育模式,该教学任务对教育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可以通过利用发达的信息科技来加强教育环节当中的不足,落实到具体步骤大概分为几个方面:

(一)制定游戏规则

规则的制定就是为了使教育者引导游戏向拟定目标发展,其实质就是将学生引导上探索学习知识的道路。要合理设置条件,做到既不限制学生想象力和探索能力,又能保证有效规范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之间的公平性,平衡游戏和教育两者的关系,做到相辅相成,才能使游戏结果变得有意义。

(二)制作游戏道具

对于小学生们的教育,道具是必不可少的。面对身心尚幼、活泼好动的孩子们,只靠平铺直叙的语言是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的。适当的使用教学道具,不仅可以减轻教育者的一部分负担,还可以轻松实现很多抽象性知识点的讲授工作,在不降低孩子们兴趣的前提下,做到了最大限度地传授知识,是游戏化教学的重要节点。

(三)落实游戏任务

游戏任务其实就是教学任务。游戏化只是一个过程,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将知识传播出去,不能为了加大游戏的趣味性而忽视了知识的存在,舍本逐末的做法只会让这新生的教育方式变得事半功倍。任务的完成与最后的奖罚紧密相关,这样可以加强两者之间的平衡性,避免出现“玩得好,学不好”的情况。

三、游戏化教学的分类

教学不能一概而论,而是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知识制作相应的游戏。小学语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拼音识字、组词造句、阅读写作。

(一)拼音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开始,也是语文学习当中最基础的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确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打破传统拼音教学单调的模式。每个字母按音形义讲解,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做到积极动脑动手,深度参与。在识字教学中运用汉字规律,并以拼音作为辅助,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自主认知,在此基础上加以正确引导,让孩子们学会自己主动学习。

(二)生词的学习是以汉字认知为基础的进一步提高

可采取互相合作的游戏方法,增加词语的变换性和多样性,同时在提倡孩子的创造性之下,细心指出词语顺序上的错误,加深学习记忆。造句是语文学习中体现质的飞跃的一步,孩子们在做好前面各项基础练习后,就可以进行造句的练习。要鼓励孩子们大量地、大胆地说,从简单到复杂,从短变长,让孩子们自己体验字句之间的差别和特点,巩固了基础知识。

(三)阅读与写作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作为考量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标尺,简单的练习显然不能达到教学目标。其实做到这两点最重要的就是平时点滴的积累。从好词好句,到优美片段,再到整篇的精文美文。通过诵读甚至是默写,既锻炼了词句能力,又能有效掌握大量佳句佳文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四、游戏化教学的功能与作用

趣味横生的教学过程加强了孩子们探索创新的能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这样不仅使孩子们学习到了重要的文化知识,更在游戏的过程中锻炼了身心。提高了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其他方面如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等也都在游戏中渐渐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发展。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情趣和修养,使传统教学当中的弊端得到解除,做到了真正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 

    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在培养中国未来创新人才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师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前瞻性,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在贯彻教学计划的同时,需要构建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语言使用能力。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辨证的说,我们也不能强化用实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规范人文学科,而应该看到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特定期待。 

    二、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在尊重、协助与促进 

    尊重是语文教育的前提,但协助和促进才是目的。面对学生自主的语文学习,教师的协助主要表现在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切实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广度”和“长度”上引。 

    2、重在积累、互动与熏陶 

    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才能进入人类社会,拥有人的活动,从这个最本质的意义上讲,语文学习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活动。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语言,因此,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有意义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在中学语文教学应强化三点:第一,积累。语文学习应从积累语言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从这四个方面去引导学生积累:一是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指掌握丰富的词汇、俗语、谚语等;二是积累语言形式,背育一些典型结构的短语和段落,如识记一些好的排比句、顶针句,总分、转折、递进等结构的段落;三是积累语言范例,主要指背育一些优美诗文、小说、戏曲名着的片段等;四是积累语言形象,对名着中的典型人物、典故和意象等做到胸中有数。这样,我们的学生,思维就有了凭借,表达就有了材料。第二,互动。掌握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交际,而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在互中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堂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言。第三,熏陶。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而重在熏陶,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并在感悟的过程中渗透理性分析,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3、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 

    现代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全息的,一切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也要从港湾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融历史于现在”很好理解,就是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需处理好几组关系:第一,信息的无限性与选择的有限性的关系。在组织语文教学时,我们可获得的信息是全方位的,有现实的,也有虚拟的,但对具体的某次教学来说,其选择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引入教学中,既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选择,进行最优化的选择。第二,问题的复杂性与教学的典型性的关系。语文教学打破时空界限之后,一些必然的,偶然的问题如潮水般涌来,形成复杂的意义形态。语文教学要正视这种复杂性,不拘泥于“一课一题”,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做多方面的探索。但重视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等于让学生在复杂的问题中“兜圈子”,使教学成为一团“乱麻”,相反,要透过复杂的问题,抓典型,以集中“优势兵力”,攻克我们学习的主要问题。这就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目标又不拘泥于目标,既有主题,又关注到“去中心”的话题,从而构建起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学。 

    4、重在牵引、护航与调控 

    第一,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探寻与创造语文学习不管形态如何多样,但其价值应定位在对人的关怀和促进人的发展与创造上。如果把每一次语文学习看作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小场景”的话,那么每一次语文学习都贯串着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创造。第二,促进学生对话的生成并调控语文教学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其话题要在对话中不断生成与调控。而过去,我们太注重自己对教学的把握与控制了,把教学当作表演“教案剧”的舞台,从而步入了僵化、机械化的“死胡同”,难以自拔。其实,某次语文教学只能是一个可能世界,而不是一个必然世界,正如我们的未来世界一样,站在现在的时空里所做出的判断,只能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因此,语文学习与教学是在师生、文本的对话中不断寻找话题而展开的。生成与调控是新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我们要顺应这一特点,把语文教学弄得有声有色。 

    总之,中学生是我们的未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并贯彻实施。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中学汉语言学教学办好了,就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教学打好了基础。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方能得到弘扬。 

    参考文献: 

    [1]张 怡. 如何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4). 

    [2]侯正林. 汉语言文学教学探讨[J].教与学,2009(6). 

篇6

【关键词】提高 小学汉语文教学 阅读有效性 改进策略

追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关注学生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教学重点,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可以有效解决阅读教学的高消耗和低效率的问题,因此,广大师生必须对其高度的重视起来,以便于实现老师的轻松教学,学生的乐于学习。同时,汉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低效率的难题,和学生的直接关系不是太大,大多是由于老师在教学中不合理的设计亦或者不正确的引导而导致的,对此,我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一、导致小学汉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率的原因

1、忽略文本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广,有些语文课堂确实摈弃了传统的满堂灌教学形式,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老师们都忽视了自身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身份,在进行汉语文阅读教学中,总是采取学生阅读文本,之后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的形式,并没有引导学生深层次的理解文本的知识,更没有重视对学生“以读促写”和“以读促说”能力的发展。

2、分解文本

汉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悟,但是目前教学中,老师总是采取逐段分解讲解为主,以自己的讲解分析替代了学生的阅读实践思考。还有一些非常简单和明了的知识,老师却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同时还进行重复的讲解和强调。

3、和文本分离

在汉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些阅读教学过于强调学生的独特感受,却忽略了对文本的探索,老师过于重视课堂表面的活跃,导致师生间出现华而不实、不着边际的无效互动,变“满堂灌”为“满堂问”、“满堂转”、“满堂练”,对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浪费了过多的讨论时间。

4、老师阅读教学指导不到位

在新课程标准推行的大背景下,有些语文老师学习到了较为先进的阅读教学形式,比如阅读感悟、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但是由于没有进行真正的实践研究,导致出现汉语文阅读教学指导不到位的现象,出现徒有其表的现象。老师在教学总一味追求“出彩”,却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便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设计出来的教学问题,目标不明确,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依据,使汉语文学科的特质不明确。

二、提高小学汉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改进策略

1、营造有效阅读的教学氛围

老师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和发展的有效阅读氛围,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要融入文本之中,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唤醒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感受文本情景的冲击力,进而使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得到提高。同时,在有效的阅读氛围中,学生可以自觉地参与到课堂和文本的角色,沉浸于文本的情境之中。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以,老师必须要重视给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才可以使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和感悟。

2、老师要充分重视阅读汉语文教学的过程

进行汉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核心,便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进而发展阅读能力。所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参与度非常重要,老师要关注学生阅读思考的过程,使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独有的感受,还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方式和学习能力,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阅读中来,使学生处于真正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们可以进行自主的合作、探究、体验,进而形成正确的文本解读。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会读、读懂、读透。

此外,老师要注意的是在设计阅读问题时必须要具有主导性和开放性,主导性便是此问题能起到全文的支撑作用,能够从此环节中引导学生对整体文本的思考和探究。开放性便是设计的问题要具有趣味性、延伸性和难度性,能够引导学生拓展到更深的学习层面,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更大的激发。比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时,老师设计的问题需要有一个主导课文的线索,《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草船借箭?结果怎样?这便具有引导学生探索全文的意义。之后可以设计趣味性和延伸性的问题,诸葛亮在此文中都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呢?诸葛亮来源于哪里,讲的又是什么呢?这样有主导、有层次的阅读教学,才可以让学生的个性在阅读中充分发挥,使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3、尊重学生不同的阅读个性

在汉语文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获得独有的个性感受。阅读是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养成的途径,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老师必须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理解,不要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比如在学习《荷花》一文时,老师让学生做一下荷花开花的动作,大部分学生都用上臂往外扩展表现荷花开花的过程,有几个不同的小学生便不断的蹦跳,老师问小学生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小学生说,:“我表现的是荷花开花之后开心的样子呀!”因此,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汉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是非常重要的,老师要认识到阅读教学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意义,在教学中要适时进行思想解放,引导学生自主找到合适的阅读方式,提高自身的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对基础教育进行了多次的改革,新鲜事物的不断涌现使得过去的教育教学方法不能很好的适应教育市场的需求。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母语使用的规范性和得体性,加强语言使用的流利程度和准确程度,从小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为以后人生的大厦打下坚实的基础[1]。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写作课程改革要从本质上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让教师回归引导者的位置,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改变了“填鸭式”的教学形式,引导启发学生探索提出问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充满感情的去写作。要达到此目的就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探索新思路来完善我国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写作课程体系。本文通过分析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写作课程现状,提出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写作课程改革方案。

一、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

我国中小学作为文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能够通顺的、清楚的、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是由于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考试方式,中小学生的写作存在了一些问题。一是教师的方法有待改进,现在的写作课流程通常是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内容打分。这样的流程缺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唯分数论的考核方式对于学生的想象力也有一定的限制。二是现有的中小学作文教学理论不够科学,没有形成完善的作文教学理论体系,在实际中实用性不强而缺乏引导的力度。

三是作文形式太过于刻板,太过于讲求作文的格式而套路而忽略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学生缺乏写作的兴趣。

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写作课程教学现状同样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完善高校人才培养计划

不可否认的现状是高校汉语言教育与市场需求已经脱节,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不能完全的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高校的课程管理者要分析市场需求,认清时代形式,合理的设置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写作课程结构,可以参考的思路有“结合市场、加强实践、磨炼技能、改变实践课课时、更新教材等等。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培养计划应该聚焦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完善职业技能的培养。通过改变课时结构将学生有限的精力集中在主要的内容上,而不是浪费大量的实践去了解一些陈旧的理论概念。加强写作教学实习,实习不能流于形式。

(二)通过多种措施,促进学风建设

学生归根到底还是以学习为主,为了培养良好的学风,教师应适时的组织开展班级会议,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物质或者精神上的奖励,努力营造一种求真务实、笃学创新的学习氛围。鼓励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征文、演讲、创新比赛,在积极备战的过程中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个人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如果比赛获得了名次,那会极大的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2]。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新的时代背景下,一批批优秀的年轻教师大量涌现。高校要为年轻的教师提供上升的渠道,使他们能都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毕竟年轻的教师与中小学生之间交流起来更加便捷。

三、结论

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基本上都是汉语言文学教育毕业的,所以为了达到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目的就必须从研究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入手,分析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存在的弊端,探索新的思路对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写作课程进行改革[3]。本文通过分析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写作课程现状,提出了完善高校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多种措施促进学风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改革思路,为推动国家基础教育工作增添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8

1.高校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教学基本特点。

在各大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置和教学中,学生能否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这对于任课教师能否产生创新的激情和基本的素质有着直接的影响和作用。在汉语言文学的实际课堂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影响学生形成健康、和谐、积极的思想,形成个人和社会、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健康、互动的意识和观念,将学生的意志力、基本个性实现群体和个体的科学、人文、和谐的完美统一。使高校的学生能够成为国家的未来创新型人才,既具备丰富的创新能力,又具备完整的精神层面的资源。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教学重点就是如何提升学生的社会观念、道德精神取向、人文方面素养,而不是如何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价值;教学应重在体现创作无法具体用物质衡量的精神和社会财富和最大的效益,而非能通过数字和价值估算出来的经济和物质财富。只有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才能在传统的精华上实现传承和发扬,与当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

2.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理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没有与用人单位相接轨的观念。社会关于汉语言文学这一专业的学生,在选聘的时候大多选择写作水平高的学生,而许多学生在参加竞聘考试的时候,往往因为自身的写作水平不高而被淘汰。即使在学校组织的一些考试里,写作水平高、成绩好的也往往不是汉语言专业的学生。

二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活动不具备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观念。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口语能力和交际表达上并没有突出的优势,往往出现词不达意的问题,语言的规范问题让人担忧。

三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对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运用的观念不强。在经济社会发展飞速的今天,学习尤其是高校应该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如果毕业生不具备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知识和技能,不知道多媒体的教学如何进行,不懂得现代化课件如何制作,那势必不能和时代的发展想适应。

3.新课改环境下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应遵循的观念。

一是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应体现本校的特点,努力实现自己的特色教育。课程设置的特色性,是对高校教学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能彰显一个大学的学术能力和水平,同时也是产生不同学校的学生差异竞争的一个基础。所以,地方的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应该尽量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不多的课程减少设置。应该将夯实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基础作为课程设置的根本。

二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置要本文由收集整理考虑地方的资源优势。不同的高校所处的地方区域存在差异,在课程设置上也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历史悠久、复员辽阔、文化底蕴深厚、区域差异大,这就可以成为高校教育利用的资源。本地的本土文化相关资源可以放在汉语言文学的选修拓展性课程里。近些年,类似内容的讲座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实践,收到高校教师、学生的广泛好评和欢迎。这些讲座和课程的设立,使教师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满足学生的求知不同需求,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扩大知识面奠定了基础。

三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置应充分重视教师的积极作用。无论是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还是新课改对学校课程专业的要求,都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提出更多的高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努力改变以往的传统思想和观念,提倡师生平等的理念,将自己与学生融入一起,实现和学生的平等对话和交流,将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立足于现代综合性素质和能力的整体提高,给学生切实的辅导和帮助。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应在技能、科研、理论、创新、人文等各个方面实现提升。教师要增强素质,在新课改的教育大理念背景里随着学生的进步,不断实现自身的进步。

4.新课改环境下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观念转变的具体措施。

一是要最大限度将汉语言文学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意义。因此,在高等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和日常教学过程中,通常采取科学的教学教育模式,以确保汉语言文学教学目标的切实实现,充分体现出其在现代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科学的、合理的教育教学的观念之中,教育工作者要尽可能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的重要作用,确保课题的实践教学能够进一步直观、具体和生动活泼,促使广大学生在对汉语言的感悟中进一步体味出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和作用。

二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主体地位。积极观念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主动的去寻找如何进一步更新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观念和方式,更加注重加强教学角色的转变和互换。精心设置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境,坚持精心策划、合理安排的原则,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促使广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思考汉语言文学有关问题,积极踊跃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一步认清学生在汉语言文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摆正自己的教学地位,充分发挥教育教学职能,努力实现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要学会变换思维方式进行汉语言文学的练习。更加注重培养广大学生的灵活的思维方式和模式,在新课程理念下,高等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是至关重要的,要积极对于以往的传统的教学方和与模式进行创新,进一步突出培养和强化广大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实现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积极响应国家有关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改革的号召。充分发挥练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基础性作业,让广大的学生从事习题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出思想方面和教学模式的变化,进一步巩固学生课堂学习的知识效果,将知识储备转化为一种学习的技能,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创新思维,全面提升广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5.结束语。

篇9

1.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辨证的说,我们也不能强化用实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规范人文学科,而应该看到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特定期待。

2.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1重在尊重、协助与促进;尊重是语文教育的前提,但协助和促进才是目的。面对学生自主的语文学习,教师的协助主要表现在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切实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广度”和“长度”上引。

2.2重在积累、互动与熏陶;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才能进入人类社会,拥有人的活动,从这个最本质的意义上讲,语文学习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活动。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语言,因此,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有意义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在中学语文教学应强化三点。

2.2.1积累;语文学习应从积累语言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从这四个方面去引导学生积累:①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指掌握丰富的词汇、俗语、谚语等;②积累语言形式,背育一些典型结构的短语和段落,如识记一些好的排比句、顶针句,总分、转折、递进等结构的段落;③积累语言范例,主要指背育一些优美诗文、小说、戏曲名著的片段等;④积累语言形象,对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典故和意象等做到胸中有数。这样,我们的学生,思维就有了凭借,表达就有了材料。

2.2.2互动;掌握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交际,而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在互中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堂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言。

2.2.3熏陶;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而重在熏陶,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并在感悟的过程中渗透理性分析,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2.3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现代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全息的,一切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也要从港湾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融历史于现在”很好理解,就是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需处理好几组关系:①信息的无限性与选择的有限性的关系。在组织语文教学时,我们可获得的信息是全方位的,有现实的,也有虚拟的,但对具体的某次教学来说,其选择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引入教学中,既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选择,进行最优化的选择。②问题的复杂性与教学的典型性的关系。语文教学打破时空界限之后,一些必然的,偶然的问题如潮水般涌来,形成复杂的意义形态。语文教学要正视这种复杂性,不拘泥于“一课一题”,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做多方面的探索。但重视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等于让学生在复杂的问题中“兜圈子”,使教学成为一团“乱麻”,相反,要透过复杂的问题,抓典型,以集中“优势兵力”,攻克我们学习的主要问题。这就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目标又不拘泥于目标,既有主题,又关注到“去中心”的话题,从而构建起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学。

篇10

关键词:川西南彝汉杂居区;学校教育文化;彝族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230-02

一、研究的困境

杂居区是指两个或更多个民族交错居住在一起的地区[1] 。本文的川西南彝汉杂居区是指四川西南部以汉民族为主体与彝族为主的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区域,其范围主要涉及雅安地区的汉源、石棉,乐山地区的马边、峨边及金口河区,攀枝花的米易、盐边及仁和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德昌、会理、会东、宁南、盐源、冕宁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泸定、九龙 [2]。

该杂居地区的彝族在社会的某些领域里可视为边缘性群体,①尤其在教育实践别突出。暂且不论家庭和社会两种教育形态,该区的学校教育作为正规的文化传承通道,彝族文化本应该考虑纳入课程文化建设参考之例,因为彝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一样有其独特性,蕴涵着独特的价值和丰富的内容,自然,传承彝族文化是该区彝民族生存和发展不容回避的事实。然而,学校在需要与可能的教育追求中注重纯粹文化的图式化运作,致使彝族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陷入了文化选择和文化适应问题的两难境地,彝族学生人格趋于消极边际化。这标志了彝汉杂居区学校教育过分强调外在教育目的的最优化体认和内在教育目的效率、有序的非合理性追求,片面强调工具理性,缺乏对学生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的深刻思考和认识。学校教育文化传承遭遇了尊重与实践文化理性的现代诉求的偏离,致使民族文化传承的实然状态和应然归宿问题长久以来未能得到充分、适切的协调和融合。

因此,从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教育政策的参考信息以及学校教育文化的课程建设(学校、教师和学生文化)、教育策略、教育目标(双文化型人才)、评价体系、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资本(形式文化的参与度)问题等方面促进创新时代的精神教育,以便彰显“以人为本”的生活回归型学校教育文化的改革和发展来进行研究是当下教育工作和研究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往局限于精神(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器物)文化的某一要素来指导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及其相关的探讨显然不合教育的深层结构,难以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他教育参与者相互之间形成一种以知识的生产、传承、传播和消费为依托和以人的发展、形成和提升为旨归的客观关系网络。无论在宏观(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速度、规模进行全局性的总体研究)、中观(实施战略和策略服务的研究)还是微观(各级各类教育系统、机构或学科的具体教育与教学的个别研究)的研究都倾于“被遗忘的角落”状态,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忽视了彝族文化传承在彝汉杂居区学校“何以必要”、“何以可能”、“怎样可能”的考量,以致无法寻找一个具有解释力的核心理论词汇,并以此作为核心概念向外辐射延伸,构成一系列的相关概念、范畴、体系来构筑起彝汉杂居区学校教育的最基本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学生长期陷入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的位移困境,学校教育就这样把“地方性知识”给“活埋”了。这无疑违背了教育创新的文化理性和现代性诉求。所以,“解放”教育主体,寻找适切、有效的特色措施重构学校教育文化,成为彝汉杂居区教育发展的最终的必然的选择和承诺。

以下是我们根据超星电子图书馆、读秀文献搜索与咨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学位、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年鉴网络总库文献等检索结果作出的尝试性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