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6: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设计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环境艺术设计水平的提高,在环境艺术设计实践领域,一方面是室内与室外环境设计各自走向系统与专业,另一方面与之相关的行业逐渐成熟起来,所以对更加专业化人才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设计实践对专业化人才培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设计实践中,就包括如何处理室内装饰装修与绿色设计。毫无疑问迄今为止人工环境的发展(自然包括室内环境)是以对自然环境的损耗作为代价的。怎么才能创造符合生态环境的设计系统?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装饰装修);绿色设计;过度装修;生态环境;
绪论
本人则一直从事室内装饰设计相关的工作,在一家具有消防资质及装修资质的公司工作。想要弄清楚什么是绿色设计,首先要明白绿色概念的由来。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绿色就其自然属性而言来源于植物的。植物的物质表象。"一个有用的衡量经济规模对地球生命承载能力的极限,是全球光合作用产物供给人类活动的比率。"[1]其生命之源--植物的光和作用,即:净初始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减去绿色植物本身所消耗掉的能量(如呼吸作用),其差值即被称为NPP,这个数量实质上是全世界的食物来源的大本营,是支持地球上一切形式的动物体(包括人类)生存的生物化学能量。[2]NPP实质上代表着全世界的食物来源,正因为此,绿色才成为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代名词。以绿色作为定语的"绿色设计",其核心概念就是创造符合生态环境良性循环规律的设计系统。这个系统是可供实际操作的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
1、绿色设计的可实施性[1]
室内作为建筑的组成部分,其专业的发展必然依托于建筑。绿色的生态建筑在目前尚处于试验的阶段,我们今天看到的世界上已有的"生态建筑"基本上呈现两种状态:一类是从生态到建筑,一类是从技术到自然。前者利用地形特征以最小空间的可能性;以地上生出的体量;以走近自然景观的景观元素来开发建筑。或者利用景观改造以及创造居住建筑的生态学来与自然结合。后者利用高技派的进化;高效能的立面和生物气候的屋顶来营造建筑。或者利用技术手段直接将自然要素运用于建筑本体。[6]这些散在于世界各地的探索性建筑体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即便要把这些观念性建筑推而广之,普及成为社会大规模建筑的主流尚有待时日。作为过渡阶段的室内设计自然也不可能超越建筑的发展而另辟蹊径。因此设计的多元化就成为时代典型的特征。在这个时期室内设计首先要实现观念的转换,在技术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以绿色设计的概念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多种风格并存的室内空间形象。
2、科学技术的关键作用[1]
作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关键在于协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作为行业的绿色设计就是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自然环境--城市摆脱污染的困扰。废弃固体、气体、水体的排放控制; 绿化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尤其是由建筑装饰业的不良设计所造成的城市视觉污染,要得到有序的控制。人工环境--建筑从封闭再次走向开放,实现生态建筑的理想。 作为室内设计专业需要解决制约瓶颈的三个问题是, 通风与温控、采光与照明、水的循环使用。实现突破必须依赖新的材料与能源。可再生资源、非传统矿产资源、第四代能量资源、太空资源。
3、过渡装修的弊端[1]
过度装修的弊端所反映的问题,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将追求美观悦目空间效果的装修愿望理解为表象豪华的社会观念;设计者缺乏空间的整体概念以二维平面设计的理念去应对复杂的四维空间设计;设计者缺乏实际工作的经验设计手法单调无法从总体上把握空间氛围的创造;业主与设计者单方或双方的艺术修养达不到应有的水准。过渡装修纯粹是材料的堆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是有违于绿色设计观念的。
过度装修的弊端所反映的问题,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将追求美观悦目空间效果的装修愿望理解为表象豪华的社会观念;设计者缺乏空间的整体概念以二维平面设计的理念去应对复杂的四维空间设计;设计者缺乏实际工作的经验设计手法单调无法从总体上把握空间氛围的创造;业主与设计者单方或双方的艺术修养达不到应有的水准。过渡装修纯粹是材料的堆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是有违于绿色设计观念的。
4、目前对室内环境污染控制[2]
4.1 GB50327规范规定控制的室内环境污染物氡(222Rn)、甲醛、氨、笨和挥发性有机物(TVOC)。
4.2住宅装饰装修室内环境污染控制除应符合GB 50327规范外,尚应符合《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2001)等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设计、施工应选用低毒性、低污染的装饰装修材料。
4.3对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有要求的,可按有关规定对以上两条内容全部或部分是行检测。
5、作为设计人员怎样从自身做起倡导绿色设计
加强对客户绿色设计概念的引导,绿色设计需要有很好的观察力,很好的理解力,很好的一种执行力来成就这一切。
材料与室内设计的关系密不可分,没有材料室内设计只能是无米之炊。不同的材料可以代表不同的时代特征;不同的材料可以造就不同的空间样式;不同的材料可以营造不同的装饰风格;材料甚至可以左右设计的流行时尚;作为绿色设计的战略目标,在现阶段也只有从材料寻求突破。
环保材料的概念
材料的环保概念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是材料自身的环保性,即材料的内部构成物质不存在危害自然环境的成分,不会向外发散有害物质;第二是材料的再生性,即材料能否循环使用的性质。
加强自己专业素质及对环保材料的研究,多做一些有关环保的成功案例,对业主来说更有说服力,对自身而言也是一种勉励。
结论及建议
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装饰装修),首先是室内设计师要有好的职业道德,优秀的设计技能。一切以人为本,从客户利益出发,引导客户适度消费,以便节约生态环保材料。室内设计师在室内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大多数业外人士对生态环保装饰材料的性质及运用似懂非懂,大部分是靠设计师的引导。设计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超的设计既能,在室内设计中应从场景的氛围及客户的经济境况入手,尽量避免应用奢华的装饰材料,在室内设计中,强调自然生态美,欣赏质朴、简洁而不刻意雕琢。同时强调人类在遵循生态规律和美的法则前提下,运用科技手段加工改造自然,将艺术、人文与自然相融合,创造人工生态美。尽量适度使用原生态的装饰材料,少用或不用一些对人体有害的放射性的材料。一切以人为本,利用一些没有辐射性、不散发有害气体、不产生主要公害的无毒材,倡导绿色设计(生态环保设计)。
此文为笔者一些浅谈,因能力有限,竟请谅解。
参考文献:
[1]郑曙 室内环境与绿色设计[D].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2.3
[2]杨天佑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新规范)技术手册[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10
篇2
关键词:城市设计;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文殊坊
城市设计是以提高城市的生活环境品质为目标,在城市发展总体政策框架指导下,综合组织城市各种功能,关注城市历史空间的设计,以城市形态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城市局部地区所进行的阶段性的整合设计[1,2]。城市设计的重要对象就是城市局部地区的整体开发建设和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城市建设是城市设计的原动力,也是城市历史空间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契机,这就是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研究历史街区的原因[3,4]。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现代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许多城市历史街区周边地区大多实行高密度开发,造成不同风格的建筑直接冲突或者不同尺度、不同时期风格的建筑物生硬的出现在道路两侧的现象。鉴于城市历史空间与现代空间发展的断层现象,本论文选定成都文殊坊历史街区及其环境协调区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对文殊坊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的社会经济价值及其空间设计进行分析探讨,旨在促进成都市整体环境的协调融合,实现现代和历史的和谐共生,使城市相关建设“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
1 文殊坊历史街区分析
1.1区位分析
文殊坊与宽窄巷子、大慈寺一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文殊坊位于市中轴线人民中路旁,作为成都中央休闲旅游区,与传统城市商务中心CBD相融合。依托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_文殊院(5.73公顷),形成东至北大街、草市街,南至白家塘街、通顺桥街,西至人民中路,北至大安西路规模的协调区。这里交通便利,向南与成都市区中心天府广场、向北与火车北站都非常近(见图1)。
1.2 功能性质定位
作为成都市政府规划的三大历史文化保护片区之一、六大旅游休闲商业区之一,是中房集团成都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倾力打造的以佛禅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展示成都特质、代表成都文化的城市名片,是成都市民怀旧寻古、休闲娱乐的上尚之选,海内外游人宾客认识成都、体验成都休闲文化的重要窗口[5,6]。
1.3 文殊坊街区肌理分析
1.3.1 改造前肌理分析
道路是决定城市格局的主要因素之一。从改造前图底关系(见图2)可以看出,文殊坊道路格局呈“井”字型道路网布局。在城市主要道路人民中路、文武路、草市街和大安西路的围合内,街巷把片区划分成几块大小不等的地块。这种路网格局方便地处理了新城区与旧城区道路的衔接关系,有利于保护文殊坊的完整格局,为保护这个片区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创造了有利条件。传统街巷中院落与街巷相互依存,其紧密的关系使街巷与院落建筑共同构成了城市丰富紧凑的肌理效果,当这种城市肌理作为城市特色街巷空间时,街巷肌理也是体现街巷空间特征的标识之一[7,8,9]。
1.3.2 改造后肌理分析
从改造后的文殊坊街区图底关系(见图3)可以看出,整个街区肌理呈现出较为匀质的状态,院落建筑比较均匀地分布在街区用地上,整体呈现"面"的特征,而不是传统街道所体现出来的肌理那样,由街道对建筑进行组织,建筑紧密排列在街道两旁,整个街区呈现出强烈的线性状态[7]。
2 文殊坊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分析
2.1 环境协调区划定
“成都市文殊院文物保护片区改造城市设计”的“文殊院片区保护区划示意图”将文殊坊历史街区划分为文殊院保护区、建设控制区、景观协调区三个功能分区[10]。
由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协调区是在建设控制地带之外,划定的以保护自然地形地貌为主要内容的区域。而本文研究的环境协调区纯粹为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之间的过渡地带,同时通过具体的实地踏勘,认为“成都市文殊院文物保护片区改造城市设计”中的建设控制区与景观协调区所起的作用均是一种协调过渡,而该地块周边也并没有需要保护的大面积的自然地形地貌环境,故本文将“成都市文殊院文物保护片区改造城市设计”中的建设控制区与景观协调区合二为一,并统称为环境协调区而作为研究对象(见图4、图5)。
2.2 环境协调区概况
文殊坊位于市中心人民中路旁,作为成都中央休闲旅游区,与传统城市商务中心CBD相融合。依托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殊院,形成东至北大街、草市街,西至人民中路,南至白家塘街、通顺桥街,北至大安西路规模的协调区,总规划用地面积33.25公顷。目前环境协调区内基本上呈现出典型的城市现代街区空间。在北大街、大安西路、府河两岸上除了本历史街区的开口外,其它地区沿街建筑均为大尺度的现代建筑风格(见图6),富有传统特色的商业店铺与北大街路上现代化的建筑界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见图7)。同时在人民中路周围新建的城市现代空间建筑物大多为多层,在建筑高度及形式上对比明显。
2.3 文殊坊环境协调区的经济社会价值分析
篇3
多媒体 礼仪课程 考核环节
近年来,针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不仅接受了许多信息化的培训,广大教育工作者对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实训教学的设计改革都有诸多的研究探讨,信息化教学环境对改革课程的教学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但是,先进的教学设备,努力改革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的实践环节,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考核环节,势必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为考核的最终结果,毕竟是学生非常看重的的问题。考核就如乐队的指挥棒,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方式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有必要探讨高职院校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考试改革。
一、礼仪课程考核的现状
礼仪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要通过理论学习和具体的礼仪实践活动,真正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行动,进而培养学生知礼、守礼、行礼的岗位职业素质。但要对课程考核进行彻底的改革,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目前采用的较多的考核方式是:传统考核方式,即试卷考核:这种考试,内容侧重于基本知识的再现,考试局限于“教材所述”和“课堂所授”。由于理论知识可以突击记忆,考核的结果是不论平时表现,都能顺利通过。死记硬背得高分的考试方式,对平时学习认真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会造成极大地损伤。这样的考试模式极不利于礼仪素养的培养,也和礼仪课程的教学目标相悖。因为礼仪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有诸多不易量化的课程考核目标,如团队精神、合作态度、社交能力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不易量化的评价目标是学生未来发展过程中更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礼仪的特点决定了礼仪教学不能只是单纯的知识教育,还要符合知行合一的要求。
二、小论文考核方式
选择这种考试方式的初衷,是为了既保留传统考试的方法,又打破传统考试模式,更好地发挥考试的功能。如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此类考题,教师希望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就礼仪相关问题进行综合论述。但实际的现状是,学生并没有充分利用这种试卷灵活性大、综合性强的特点来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考核结果是小论文变成了在计算机网络帮助下制造的大量的“知识垃圾”。不仅学生的礼仪基本素养、礼仪实践能力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内化知识、培养技能、提高素养了。
三、礼仪课程期末考核环节的优化设计
鉴于礼仪课程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礼仪课程考核应以加强实践性为突破口,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提高考核实效,指导教师在礼仪课程期末考核环节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便利,设计考核内容、安排考核过程,充分利用考核的时机,使学生意识到,礼仪的学习不能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要内化在行为举止中,而要想达到内化的效果,必须注重平时的实践。
1.期末考核的内容设计
我们尝试以多媒体教学环境为依托,以检验学生综合礼仪素质的掌握为目标,以活动为主线的考核方式。礼仪课程考核设计以班级礼仪大赛的形式组织考试,我们把考核环节分为几大模块。
第一模块:知识问答。题目来自学生所出题目的汇总,但现场由教师随机抽取,以检验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一般抽取10道题,每题3分。本模块共30分。
第二模块:着装设计。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特定社交情景和教师事先准备的服饰图片,现场为情景中的主人公选择合适的服饰搭配。本模块20分。
第三模块:工作情景模拟。学生抽签决定模拟的工作场景,准备三分钟,现场模拟。场景根据不同专业设计为约见客户、客户来访、接打电话、接待投诉、现场导购、售后跟踪、记者采访、会、表彰会、签字仪式、开幕式、公司培训、公司年会等常见的工作情景。本模块30分。
第四模块:找茬。教师播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找出录像或影视作品中主人公的礼仪错误;录像由学生和教师考试前共同采集;现场抽题。本模块20分。
学生考前要做的工作有:活动方案设计、理论知识题的设计、舞台效果设计、个人发型设计、服装的准备、海报的设计、影像资料的录制、评分表的设计,等等。而这些设计,又有平时的作业做基础:如个人礼仪一章学习后,教师布置的作业是:根据自己的脸型和不同场合的着装,设计适合自己的发型,根据自己的体形选择不同场合适合自己的服饰等。而在每章理论学习后,教师都让学生出5~10个选择题,附在单元思考题之后,到期末要求学生汇总各章所出的知识问答题,命题就可以覆盖到各章,学生汇总后,教师再做适当调整,突出重点章节,并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活动方案的设计,我们安排在实训环节的作业当中。所以学生考核前所要做的,只是平时学习的综合归纳,但必须要自己动手参与,同时又不感觉考试是负担。
2.期末考核的过程组织
由于礼仪课程考核采用活动的方式呈现,活动的组织要求所有学生参与。因此,考核前,指导教师要加强考试重要性的宣传力度,要求学生高度重视,明确规范,掌握要领,认真准备。要让学生对礼仪考试充满激情和期待,以最佳的状态迎接考试的到来。同时,指导教师要能预见考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预案。考前一周,将任务分配到每个小组,再由小组落实到每个同学,为此,要求学生考核前成立活动策划组,活动秘书组,活动总务组等,以小组为单位,8~10人。共同合作完成准备工作。确保考核当天活动的顺利进行。
活动策划组:负责大赛活动的方案拟定、议程拟定,人员分工,场地租借等。
活动秘书组:负责所有文本的书写,现场考核时的计分,分数汇总,考核后资料的收集汇总等。
活动总务组:负责摄像,场地布置,道具准备。音响调试,安全保卫等。所有活动和准备工作,都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明确分工,紧密配合来完成。
3.期末考核的评分设计
为保证考试的公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评分团的组成是:任课教师,平行课教师,高年级代表,本班同学代表等。现场考核打分与平时学习结合。对于现场评分,除了利用各个模块的评分表现场计分,还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便利,通过回放录像,用事实再次确认成绩。让学生对自己的成绩和别人的成绩心服口服。
总评成绩的构成:期末总成绩=平时表现+平时作业和实践+现场考核,其中,平时成绩占30%,主要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出勤、平时实践课的表现及课后完成作业情况来评定;期末现场考试成绩占70%。主要依据是考试当天学生的表现。
四、考核环节优化的成效
经过尝试,我们发现,这种考核方式不仅通过考试营造了学习礼仪的浓厚氛围,也通过考核环节强化了对学生的礼仪意识教育和礼仪规范指导,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极大的助推作用。同时,学生通过教师紧扣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设计的工作情景,通过扮演相关角色的体验式考 试,进一步达到了掌握技能的目的。同时,这种考核方式也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基本技能,包括礼仪基本技能的掌握,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的能力,会议活动的组织能力,活动的策划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等。通过一门课的考核,激发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挥,集合各科的学习成果,意义无疑是巨大的。
同时,这种考核方式,实现了学生学习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实现学生由被动参与考试到主动的参与考试的转变,实现了由纸加笔到学生操作演示为主的转变。充分体现了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所以,礼仪教育中必须改革课程考核方式,让学生能真正从学习到考试的过程中不断内化所学知识,变理论性的知识为真正属于自己的职业技能及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J].中国电化教育,2001,(2).
篇4
商业步行街是步行街的一种,存在于城市中商业活动较为集中的街道,由大量的零售业和服务业商店组成,与其它商业街不同的是商业步行街是禁止一切机动车辆通行的集中商业买卖区域。本文从商业步行街空间环境的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两个方面来研究如何达到人性化设计。显性要素即具体要素,包括基础平面、垂直面和上部平面三大部分,本文只对基础平面和垂直面进行论述。基础平面环境即底面包括大地、水体、低矮的植被、座椅以及所有铺地材料等;垂直面环境包括建筑立面、照明设施、指示牌等。隐性要素即抽象要素,如街道空间环境的历史文化、地域性等。
人性化设计是指在设计的过程中根据人的行为习惯、人性的生理结构、人的心理情况和思维模式等,在保证设计基本功能和性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产品进行优化,已满足人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追求,其前身是人体工程学的出现和发展。城市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是面向公众开放的空间,人是直接接触和使用步行街空间环境的主体。从设计的本质来说,任何设计观念的形成都是以人为基础。就步行街空间环境设计的本质来说,在以人性化为主要设计理念的前提下,最终运用各种综合手段,来创造优美、舒适的购物环境,以满足人们在购物过程中的心理、生理及精神需求。
在《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一书中,多次强调城市开放空间人性化营造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必要性,并通过对美国城市中现存开放空间具体案例的分析,在尊重场所背景文化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出场所人性化设计导则,使城市中的开放空间吸引更多的人,更好地为人服务。由此,本文认为城市商业步行街空间环境的人性化设计一方面强调设计必须尊重场所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强调具体设计应一切为人所用。
二 乌鲁木齐山西巷民族街巷概况
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是全疆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中心,并作为新疆旅游业的中心重点城市。山西巷位于乌鲁木齐南门和二道桥之间,曾是龙泉街的前身。据笔者所做调研得知,此处并没有真正一条街巷名称是山西巷,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会将这个片区称作”山西巷子”。本文所改造的民族街巷位于山西巷子中间的一些小巷,当地人直呼的“铁皮巷”、“作坊巷”等。之所以选此处进行改造,是因为这里有着悠久的商贸历史,以二道桥市场以及国际大巴扎同属于原来二道桥民族传统商贸区。但就目前街巷环境来看,与二道桥市场和大巴扎环境相脱节。
三 乌鲁木齐山西巷民族街巷改造的人性化体现
(1)显性要素的人性化设计
本文通过对山西巷民族街巷外部及内部的物质空间调查认为,这片区域可以改造成具有新疆代表性的商业步行街,以此来作为二道桥商贸圈的开端。由于商业步行街的空间尺度、建筑立面、街道设施、地面铺装以及盲道、无障碍通道的设计是人们最容易发现和感知的,也是突出人性化设计的具体载体,因而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1)空间尺度的人性化设计
据笔者实地测量与考察得知,山西巷附近的小巷长度大部分不超过500米,此长度符合《商店建筑设计规范》中对步行商业街长度的规定,过大过长的商业街,会导致行人产生距离感,难以亲近,而且对人的体力也是一个考验。因此,从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入手,改造后的商业步行街在长度的设计上应保持小巷原有的适宜长度,增加巷与巷之间的节点空间,设立开敞的小品类休闲广场,让人愿意“滞留”,使人在心理上受到关怀。不仅如此,根据测量得知,山西巷附近的小巷宽度大部分在10米左右,两旁的建筑多为3层左右,整体街道两旁建筑的高度与街道宽度之比大多在1和2之间,符合街道亲切感的空间尺度关系。(图1)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街道过宽、建筑物过高,使行人压抑并缺乏安全感。购物的人们多倾向于平行移动,而垂直方向的移动多数在不必要的情况下不会出现。所以,改造后的商业步行街在空间尺度方面保持原有街道宽度适宜的特点,在对建筑高度的控制上也应符合人的心理,即打造双层商业步行街,营造宜人、亲切、安全、舒适的空间环境。
2)建筑立面的人性化设计
《人性场所》一书中曾提到:“影响步行商业中心成功与否的重要空间设计特征之一就是避免“死空间”。对于维持城区的活力来说,保持面向步行者的店面的连续性是必要的。突然隔断的空间地块以及与街道不统一的秃凸建筑对于步行活动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因此,商业步行街建筑立面的人性化设计应体现连续性、连通性原则。
根据笔者所做调研,山西巷民族街巷沿街建筑立面和巷中建筑立面由于新旧建筑之间的混合,商业店面门头招牌形式的大相径庭,商家随意摆放搭建的商品以及建筑外立面所用材料和颜色的不统一,使得建筑立面凹凸错落,整体混乱,毫无可观赏性。为体现人性化设计,在改造的过程中,将原有建筑一层的外立面进行修复和整合,使商业店面及门头招牌进行统一的高度和宽度设计,并将民族图案和装饰纹样通过现代建筑材料运用于建筑外立面,突出新疆地域特色的同时形成视觉连续性。对于步行街二层建筑外立面将统一运用雕花木柱和透雕装饰进行设计,增加人们的视觉复杂性。
3)街道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街道设施是商业步行街空间环境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是人性化设计的突出体现。原有山西巷民族街巷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导致街区中的公共设施严重缺乏。因此,在对其进行改造中添加人们需要的街道设施,具体如下:(1)护柱。将护柱设置在步行街入口处,其高度为40—45cm,不仅可以起到阻止车辆侵入、划分引导空间和丰富景观的作用,同时还能作为辅助座椅供人休息。(2)公厕。将公厕设置在步行街的一层和二层中间,通过区别于店面的颜色和铺地来方便行人的使用。(3)座椅。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写道:“在评价特定区域中公共环境的质量时,必须把能否为人们小坐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作为最重要的因素来考虑。”因此,在对山西巷民族街巷的改造中为了服务于多种使用者将添加多样的座椅:如木制无靠背长椅(约0.9m×1.8m×0.4m),这种长椅可以提供多种休息的可能性 ;可移动的靠背座椅;围绕花池边沿或环形长椅等,对其位置的摆放应尽量满足不同需求者的观看方向。座椅多选用温暖舒适的木制材料,其他辅助座椅可以选用金属、瓷砖、石材等材料,体现步行街多样化设计。(4)指示牌和照明设施。山西巷民族街巷作为游客对新疆地域文化直观认知的重点区域,指示牌的存在是必要的。因此,将在街区入口处添加指示路标牌或在临街建筑墙壁上加入交通引导图,使旅游和购物的人群对此区域有个整体且较为清晰的认识。在照明设施的改造中,将原有照明进行重新设计,使街灯在颜色、形态及排列顺序上形成连续的景观,与街道民族地域风格相统一。(5)街道植被。在街巷绿化设计中,本着原有绿化设施,增加特有的植物景观。根据街巷的尺度,种植并加入具有特色的景观树以及亲人尺度的灌木、植物容器、鲜花盆景等,来增添街道的温馨和亲人特质;同时,还可以在内街根据商户不同条件和需求,进行墙壁的垂直绿化、阳台绿化、门头绿化等形式来丰富街景,营造环境宜人的商业氛围、优质的街道气候等。
4)地面铺装的人性化设计
地面作为商业街区三度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商业街区建造的好坏起到重要的意义。人们行走时的感觉在商业街区设计时显得尤为重要,“走”感觉的舒适和随意,是决定商业街区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对山西巷民族街巷地面铺装进行改造时,将采用流线型铺装,起到纵深引导的作用,减弱直线型街道的单调,增加街道趣味性。在材料的选择上,本设计将全部采用砖铺装,从而创造出一种空间感。
(2)隐性要素的人性化设计
隐性要素的人性化设计通常是对场地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要素、社会状况的解读后,将其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融入商业步行街的空间环境设计中。山西巷民族商业街巷中最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新疆地域特点的是经营方式和买卖方式上的独特性。一方面是业态规模小、网点多、品种齐全、价位较低,特别是一些民族小商品和土特产品,所售价格往往比其它地方低很多,受到当地人们的青睐。另一方面是买卖方式较有特色。天然的户外巴扎、热情的沿街叫卖、巷中手工作坊中叮当的声音、买卖者之间讨价还价的自在过程都是独特之处。这种具有新疆地域特色的买卖行为,以自身的优势存在,让我们从中看到了新疆传统巴扎的身影、历史与现实的延续、传统与现代的交会、趋同与特异的较力。因此,在改造中将保留原有独特的买卖方式,做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统氛围的营造,增加整个商业街区的人气,突出山西巷丰富的历史文化特色。
综上所述,在对山西巷民族街巷进行改造过程中,将传统买卖方式保留在现代商业步行街购物空间环境中,不仅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同时也符合当地人的买卖行为方式。除此之外,商业步行街在规划中,要对零售、娱乐和餐饮在内的混合功能进行总体规划,对促销、维护和活动组织进行协同管理,全面体现人性化管理和服务。
四 结语
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较为重要的活动场所,人是使用主体,宜人的商业空间环境是商业街成功的重要因素。当代城市商业空间的设计理念将商业效益的关注度逐渐转移到人的体验、商业街人性化尺度、空间环境和服务设施上来。本文从步行商业街空间环境的显性和隐性要素——宜人的空间尺度、连续的建筑立面、完善的公共设施以及传统文化、地域特色保护等层面入手,探讨人性化步行商业街的构建,真正做到将人性化设计思想和原则运用到空间环境的表达中去,希望通过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营造来进一步提升当代人的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 [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编著: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 朱荣.城市公共环境设计[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5] 陈懿君、阮如舫.城市商业步行街景观的地域性营造[J].江苏建筑.2012,2.
[6] 张荃.人性化商业街空间尺度探讨[J].山西建筑.2011,7.
篇5
一、引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房地产业迅速崛起。随着大量非商品房小区的投入使用,非商品房物业管理问题逐渐引起了关注。物业管理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住房制度改革的必然产物,它的管理模式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物业管理作为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新兴行业,物业管理自然会成为社会问题的热点和管理探索的焦点,它的产生与发展,对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环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促进住宅建设,实施社会再就业工程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物业管理发展迅速,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体制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比非商品房小区的几种物业管理模式,综合分析各模式下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为同类小区物业管理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二、对物业管理相关解读
通常一般认为物业只不过是“房地产”的一种方言表述。在法律上,房地产的概念往往与开发经营活动有更直接的联系,而物业则是指已建成的房地产,而且更强调以共有所有权为纽带、以各业主的专有所有权为核心的权利体系。现在“物业”的概念已为人们接受,而且我国房地产法学界和有关物业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对“物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基本趋于一致,即物业泛指各类房屋、附属设施以及相关的场地,既可以是整个住宅小区全部与住宅相关的整体产业,也可以是单体的房屋财产,如高层或多层住宅楼单位、综合大楼、写字楼、商业大厦、宾馆、厂房、仓库等,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的活动。物业管理是房地产综合开发的派生物,它作为房地产市场的消费环节,实质上是房地产综合开发的延续和完善,是一种综合性的经营服务方式。对物业管理的定义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界定。广义的物业管理,是指业主对物业依法进行的自治管理和受物业业主选聘、委托的物业管理企业进行的专业管理的结合石而狭义的物业管理,是指依法成立的物业管理企业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接受物业业主选聘、委托,依据物业管理法规的规定和物业管理合同的约定行使管理权,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和新方法、新技术,对受托管理的物业进行维修、养护、改良、经营,以发挥物业的最大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对基于受托管理的物业发生的公共秩序实施监护,对物业的业主和非业主使用人提供特约服务,并依约定合理收取单纯物业管理报酬和特约服务报酬的专业服务。
三、非商品房小区物业管理模式综合研究
非商品房,顾名思义就是不以作为商品为目的房子,福利性保障房多属于非商品房,这种非商品房主要以企业为员工提供的福利性住宅,或者政府投资的一些保障房。目前,非商品房小区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建设单位单位自行管理的物业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一般建设单位成立自己的物业管理公司,并通过公司自行管理。该模式的具有的优点是:建设单位比较重视,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住房已经成为每一个公民十分重要与关注的问题,该模式有建设单位配有专职物业管理负责人进行管理,并成立相关职能部门,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本建设单位下建设的小区业主以及房产相关设施,模式相对较为单一。当业主有相关意见或公共设施出现损坏需要修理时,可直接向物业公司下的有关职能部门反映,并能尽快得到解决。但这种模式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物业管理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大部分物业管理人员通过招聘、解聘、辞职等大量流动,给售后小区物业管理带来了不便,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此外,这样的物业管理公司并不是建设单位的子公司,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经营管理工作一般会受到较大限制,难以实行职能分解、经济利益上很难和原建设单位脱钩,也不利于面向社会形成规模经营。
2市场化的物业管理模式
这种物业管理模式完全市场化,一般采取将售后非商品房小区的物业管理直接承包给成熟的物业公司进行管理。小区居民向物业公司缴纳相应的物业管理费用,由物业理公司对小区的居住环境、设备设施、安保安企负责。这种模式虽然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但是却被一些陈旧政府改造的社区的现状所束缚,目前很多老社区政府如果重建会面临许多社会问题,只能通过改造这些社区以适应城市的发展,但是多数这些老社区都存在着建设年代久远、配套设施(如道路、车位、绿化、基础设施等)不齐全、相关基础设施(如管网设施等)老化等小区本身硬件条件差的情况,这造成物业管理维修难度的增大。另外,有些个别小区业主由于存在着经济困难无法负担物业管理费用,或者本身对企业存在依赖倾向不愿缴纳高额的物业管理费用,使得物业资金缴纳困难。由于面对这多种障碍,导致市场上的物业公司不愿接手售后小区的物业管理,小区的市场物业模式难以维持下去。
3社区自治模式
一般出现在原有建设单位所建小区还没有完成的情况,而有些业主却已入住或者小区的基本配套设施也没有建设完整,而原建设单位也不再建设,从而导致小区无人过问物业,也无社会组织或者单位接手管理,因此只能自行管理。但是这种物业管理模式的缺点比较凸显,首先由于缺乏专业的物业管理系统,自行管理的收费难以保障;其次售后小区将面临以下问题:环境脏乱差、小区频繁有生人进出入并且无人过问、无任何安保措施、以及其他一些配套设施坏了找不到人维修等情况。但是当出现这种小区时,地方政府逐步接管小区,采取社区自治的模式。由社区人员领导物业管理,有专门的分工:对小区进行封闭管理,小区居民或社会困难户担当安保职责;在收缴费用上按照工作人员的多少进行合理收费,政府给予相应补贴;对社区基础设施通过集资以及提取维修资金的方法进行维修改造,改善小区居住条件。这种社区领导下的自治模式不仅没有给业主增加压力,反而大大减轻了业主的负担,充分有效地利用了小区内的各种资源,在不增加居民负担的基础上改善了小区内的卫生和治安环境,让居民能住得安心和舒心,关系更加团结融洽,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这种自治模式也给政府减轻了压力,使政府能用较低的成本达到比较好的效果,也为以后引入现代化的物业管理起到了一个过渡的作用。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转移;承接园区;科技服务
基金项目:2014年保定市社科规划研究课题(20140146)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2月26日
一、保定承接园区建设现状及发展出路
近年来,推动“进区入园”已逐渐成为各地政府打造经济新增长极的重要举措。在京津冀协同背景下,2014年初保定市政府对承接园区建设做了总体部署,决心整合原有17个产业园区,谋划新建17个新园区,总面积将达1,190平方公里。而目前保定市共有各类产业园区38个,其中省部级开发区25个,市级产业园区9个,入园企业6,000多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96亿元,占全市工业主营收入的80%,上缴税金165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50.9%。虽然各产业园区在数量、规模、效益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园区建设还存在重规划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重数量轻质量、重工业轻服务、高端少低端多的现象。因此,保定市政府必须重新审视承接园区的规划,着重推进和提升科技服务软环境建设工作,增强园区软硬吸引力,确保与京津高端产业顺利对接。
二、保定承接园区科技服务软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顶层设计,管理模式陈旧,科技服务组织环境的保障功能远未发挥。一是保定市政府虽已认识到科技服务的重要性,但却没有把科技服务的组织框架设计上升为工作日程。保定市政府在2011年出台了《关于加快产业聚集区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强调要成立园区管理和招商机构,但从战略上缺乏对机构的有效组织和管理。同时,对各承接园区尤其是新建园区整体规划不足,园区同质化明显;二是园区管理模式仍以政府主导为主。保定各承接园区的管理模式较为单调,多为政府主导,市场化程度低。且各地政府以提高政绩为目标,有什么项目就招什么项目的现象比比皆是,将园区变成了一个“筐”,想装什么就装什么,由此造成园区内管理机构定位不准、角色不清。据调查显示,有62%的工作人员认为他的主要工作即是招企入园,难以开展适合区内科技企业创新过程需要的各种科技服务工作,忽视有关科技服务等方面的组织筹划和管理工作。缺乏强有力的科技服务组织保障是园区层次低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数量少、质量差、支持弱,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环境还未搭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环境建设是高端产业考虑是否入园的重要因素。但调查显示,近八成入园企业的科技成果均由自己内部转化,风险高、成本高、转化率低。主要原因在于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的动态工程,完全依托自身力量的可能性越来越小,需要科技中介机构的大量参与,但现实情况却令人担忧。一是园区内帮助企业进行科技转化的创意开发、成果调试与转化、供需对接、成果市场化以及包括相关法律、金融、管理等公共服务机构在内的科技中介机构数量较少;二是尽管有部分中介服务机构已经入园,但这些机构的设备差、人员少、信用低、功能不配套、被动服务等现象,使其无法有效承担入园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三是保定市缺少支持和吸引高水平科技中介机构入园的相关政策。虽然在《意见》中鼓励在园区内设立研发机构,并给予立项、经费等方面支持,鼓励建设各种形式的成果转化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但至今还未出台任何具体激励和奖励措施。
(三)区内产业关联低、业主协同意识淡薄、区间平台支撑少,科技创新协同环境差。协同创新是促进企业进行技术攻关,获取协同效应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据调查,保定各园区内的协同效应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第一,承接园区内产业间无关联或者关联程度非常低。各园区尤其是已建成的承接园区,主导产业不明显或实力不强,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同时存在入园企业对园区优惠政策的“近视眼”效应,根本不考虑产业关联对企业未来长久发展的影响;第二,企业主理论水平低,缺乏协同创新的意识。大多数企业主认为自身企业科技含量不高,无需与其他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进行协同作业;第三,园区间缺少平台支撑,无法做到协同创新。对一些高科技企业的调查发现,他们有协同需求,但协同也仅限于本区域或本园区内,跨区域跨园区的协同合作几乎没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少协同平台,而协同平台的建设不仅需要经费支持,还需长期的日常维护和管理,企业自己建设平台的可能性不大。
(四)政策不完善、内容不配套、执行落实难,科技服务政策环境堪忧。尽管保定市在对接京津产业转移过程中出台了很多政策,领导也做了诸多指示和批复,但政策多为应急而制定的,有关科技服务软环境方面的相关政策几乎没有,仅有的政策只是以“鼓励”、“支持”的字眼出现,相关具体政策有待出台。同时,政策之间关联性较差,仅从金融、创业、研发等方面进行考虑,缺乏对科技创新所需的法律与信息咨询、设备、人才及创新奖励等方面的思考。政策不明确以及各园区地区差异,导致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不理解、不公开、不透明、不执行或难执行”的现象,更有甚者对执行的政策存在暗箱操作和寻租行为。
三、提升保定承接园区科技服务软环境建设实力政府策略
(一)重新进行战略规划,强化顶层组织设计,打造强有力的科技服务战略组织保障
1、发挥政府信用和引领作用,借助东风重整规划。要求保定市政府将承接园区建设规划作为政府工作重点之一,将该工作列入政府工作五年规划,并制定《保定对接京津高端产业转移承接园区建设规划发展纲要》,以政府公信力取信入园企业和机构。同时,借助京津产业转移的东风,以及2014年保定市政府对园区进行重大战略调整的契机,按经济区域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做到全市一盘棋、一家人,按规模、层次、区域、产业关联等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规划和部署,突出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贡献,并明确软硬环境建设的同等地位。对某个单独园区来讲,应做到按功能分区、块状分割、互联互助的方式进行规划和布局。
2、强化园区建设的领导与组织工作,创新管理模式。要求由市政府办公厅牵头,市政府各部门及园区所在市、县、区主要领导参与,成立承接园区建设领导办公室,下设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小组、科技服务软环境规划建设小组、建设经费预算使用小组、建设监督检查小组以及建设协调小组,发挥政府的组织和领导优势,并研究制定科技服务软环境监测和评价指标,以此为标准将科技服务软环境建设业绩作为园区所在市、县、区主要领导的年度考核项目。将园区具体管理工作市场化,利用委托或承包等手段遴选合适的园区管理工作主体,依托市场提高园区管理水平和效率。并由领导办公室出台《园区管理机构工作办法和工作人员职责明细制度》,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分清职责、明确主次,抓住重点,变被动、混乱服务为主动、有序引导。
3、创新招商方式,实施“飞地经济”模式。集全市力量在认真规划布局基础上,创新招商手段,提高入园企业的质量尤其是科技含量。要求市政府凭借区位优势、高校资源等条件主动接洽京津政府部门,以政治上造势承接京津高端产业;出台各种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支持和吸引京津高端产业主动来保定市各园区设机构、上项目;鼓励引导京津企业兼并重组保定市相关机构;鼓励各地区或园区内高科技企业在互惠互利前提下可利用“飞地经济”模式,整合、重组已有园区,不同园区间进行项目置换;建构由“飞入地”园区向“飞出地”园区进行一次或分期进行补偿的机制;探索“飞出地”和“飞入地”园区项目税收共享政策。切忌搞“眉毛胡子一把抓”,从产业链条完整性角度进行全盘筹划。
(二)“政策引、支持建”,打造一体化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
1、出台优惠政策,多渠道吸引中介机构入园。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力量。建议市政府有关部门出台《关于支持科技中介机构入园优惠措施的规定》,从项目立项适度倾斜并配套相应项目资金、用地审批灵活、适当减免税费等方面吸引研发、试验、咨询、交易等中介机构入园,比如从入园企业每年的税收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制定入园机构奖励资金支持计划,依据机构类型、规模以及年度业绩等标准每年给予现金奖励;可利用京津产业转移机会,通过市场化调节,鼓励京津科技中介机构以“大鱼吃小鱼”的方式造就园区科技中介机构规模化发展;引导保定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园区企业成立研发合作联盟,解决企业人才需求和研发困境,实现虚拟入园。
2、支持自力更生,充分挖掘潜力。支持和鼓励园区内现有企业结合园区科技创新特点自建中介机构,要求各地工商局为自建的中介机构开通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手续,各部门“一窗式”联合审批,并帮助自建中介机构解决办公场地、相关设备购置及税费减免等事项;在园区设立科技中介服务联盟,加强机构间沟通与协作,充分发挥中介机构资源和能力潜力,鼓励和引导中介机构深化服务内容,充实服务规模,提升服务质量,最终形成孵化、创意、研发、试制、交易、咨询、融资于一体的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
(三)构建园区产业科技服务协同中心,打造“线下”与“线上”服务协同平台,优化科技创新协同环境
1、依托产业关联性,构建园区产业科技服务协同中心。要求保定市有关政府部门对所有园区进行主导产业规划,并向园区及所在市、县、区政府发出入园企业筛选标准的通知,以组建完整产业链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建议由科技局等部门牵头成立“园区产业科技服务协同中心”,委托相关企业单位承办。该中心主要负责制定园区内企业与科技中介机构协同制度、风险监测、信用评级等工作,并每季度对园区内企业主进行协同意识培训,收集科技供求信息促成供需对接。
2、模仿创新驿站模式,打造“线下”与“线上”服务协同平台。创新驿站起源于欧盟,其初衷是为了促进和提高各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水平而设计并运行的线下与线上合作平台。建议在园区内不仅成立产业科技服务协同中心,同时建立和维护“一体化”的科技服务协同网络平台,该平台包括知识技术、科技金融、管理法律咨询、设备租赁、人才供需、创新创业信息查询、成果转化协同等功能模块,并通过BBS、公告板等信息化手段实现动态的信息交互;要求协同中心以下达工作指标的方式,进行定额定量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及时掌握区内企业科技信息,及时引导并促成对接。
(四)制定完善政策,加大执法力度,扭转科技服务政策环境。建议保定市政府组织各职能部门和相关专家学者认真研究和制定提升承接园区科技服务软环境实力的相关政策,如税收、用地、财政补贴、科研项目管理、奖励措施等,做到政策内容间相互衔接,杜绝政策过粗,无责任人的现象出现;利用协同平台、举办培训班、园区内公示宣传等方式对相关政策内容进行解读和宣传,以促进政策落实;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依据指标每年定期对园区科技服务软环境进行测评,对符合标准的园区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不符合标准的园区责令及时整改;向园区简政放权的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取缔对入园的高科技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乱评比,以最终实现园区科技服务政策环境的净化。
主要参考文献:
[1]谷孟宾.我国产业承接的趋势分析与政策应对[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3.
篇7
在整个教学中、理论必须要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所以,要改变单一死板的理论教学模式,多多实践。充分挖掘出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能力,在理论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根据主讲的知识内容,带学生们参观游览相关的环境设计作品,比如说一些新的知识点现场讲解讨论,只有对实际设计作品的考察研究,才可能更加具象的使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安排实际作品案例进行分析及讲解。例如,大型商场灯具布置采光的合理性、幼儿园色彩搭配是否得当,园艺布局是不合理,舞台表演灯光效果是否绚烂,让学生根据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加深知识点的理解。
2实践性教学在环境设计实验课堂中的应用
实验课是教学中重要的动手课程,是理论的基础上的专业能力训练,是学生对环境设计理解程度的检验。同学们在实验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来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并且教师可以及时补充帮助学生们消化,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同时,激发出学生们动手实践能力,挖掘学生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实验课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课堂上,提倡学生们自主的学习环境设计中例如颜色搭配知识,适用的场合人群相关信息,要求同学们自己去图书馆网站自主查询学习。在查询得到的知识中,学生们会有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的了解到环艺设计的技术性、艺术性和科学性。会提升自我专业的自豪感,从中获得知识认知快乐。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其次,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作品,从构想到最终成型。例如,幼儿园颜色搭配的设计,利用以教授的相关环艺设计软件,以自己所理解的知识体系去设计完成绘图实践。
3实践性教学在环境设计生产实习中的应用
篇8
关键词:茶文化符号;环境设计;应用
符号是人类对社会、自然的认识和总结,同时也是表达情感以及交流情感的基础语言。茶文化是文化符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传播是对茶文化符号的操作,茶文化系列产品的消费者的满意程度、接受度以及大众的喜爱,则表明了茶文化符号传播的效果。茶文化符号是人们思维的工具,是“语意”信息的重要传播方式,茶文化符号的传播能够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将茶文化符号应用在环境设计中,既能够起到美化茶室、茶馆、茶园环境的作用,还能够起到传承与弘扬茶文化的作用。因此,文章针对茶文化符号在环境设计中应用途径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茶文化符号的概念
符号自身具有意义,同时还是传播者、受传者的意义,茶文化符号是人们传播茶事活动的过程,茶文化符号的传播作为一种行为,例如“喝茶”、“坐茶”以及“吃茶”等。茶文化符号中包含一种特殊的语境或者环境,语境和人们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存在很大的关联,茶文化的环境和物质会直接影响茶文化符号中的语境。茶语境在传播茶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在语境的影响下,茶文化符号中所包含的语境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扩大,并且会形成全新的语境。基于符号学角度来说,茶文化符号在应用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茶文化符号的对象、形体,然后创建相应的语意架构,茶文化符号在传播的过程中,需要对茶文化符号的语境进行理解,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传播茶文化符号语境时,对传播者与解读者自身的文化素养的要求非常高,受众人群的文化素养不同,在理解茶文化符号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其二,在不同的受众环境中,需要采用不同的茶文化符号,并且解读者对茶文化符号的理解存在差异,不同环境中茶文化符号所创造的语境也不同,再加上传播方式的不同,产生的结果也存在一定差异;其三,从茶文化符号主题思想以及文化文本层面来说,提炼者自身的文化和知识素养不同,在提炼茶文化符号时,基于自身对各种符号化的创新性操作,能够赋予茶文化符号不同的语境,然后依靠茶文化符号的语境进行主题思想以及文化文本的传播。
2茶文化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途径分析
我国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经过多年的开发和传播,茶文化和旅游文化的结合,建造了大量的茶文化博物馆、茶文化主题公园以及中国茶馆,各种茶文化建筑的环境设计,为茶文化的传播以及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因此,为了推动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应该将各种茶文化符号应用在环境设计中,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茶文化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思维方式
在进行茶室环境设计时,茶文化符号承载着传递茶文化语境的重要作用,通过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式,能够将茶文化和各种符号完美的结合,以此达到传播茶文化的目的。茶文化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思维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1提取和衍生茶文化符号中的“形”。
茶文化符号中的“形”,指的是其所表达的内在结构形式与外在形式,不同地域、民族的茶文化符号的“形”不同,即茶文化符号具有非常明显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在进行茶文化符号中“形”的提取时,可以模仿传统茶器,并且在器具上用文字与图形对相关的故事、历史以及典故等进行描述,同时还可以采用具有历史感的色彩进行渲染,这样能够充分的展示不同地域、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在提取茶文化符号中的“形”时,不能采用照抄、原样复制的方式,而是应该基于提取者的文化素养,再经过对茶文化符号的再创造,实现传统茶文化与现代美学的有效结合,更能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同时,还可以将传统茶文化符号进行变异、错位、打散等方式,对茶文化符号进行再造、衍生以及提炼等,这样能够用现代化的设计方式将传统的茶文化符号表现出来,以茶画为例,茶画为茶文化符号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茶画中包含了茶具、茶市、茶楼、点茶、斗茶以及采茶等众多场景,上述景观为茶文化符号“形”的提取奠定了基础。古代茶器具众多,众多茶器具都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物质、人文遗产等,在现代茶室环境设计中,通过提取茶器具中的茶文化符号,能够将丰富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设计在环境中,这样不仅能够设计出蕴含民族、地域意味的茶文化符号,还能够进行各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2.1.2茶文化中“意”的延伸和沿用。
我国茶文化深受佛家、道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茶文化符号的应用不仅应该只重视“形”,还应该重在“意境”的应用。茶文化符号作为一种象征性的符号,即使再优美的造型,如果缺乏自身包含的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也不可能流传和发展。文化符号的产生通常源自于人们对宗教、自然的崇拜,进而产生了“驱灾辟邪”的象征意义,表明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期望,在进行文化符号设计时应用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设计了具有众多寓意的文化符号,即由“形”衍生为“意”。
2.2茶文化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手法
茶文化符号在环境设计中应用时,应该采用合适的应用手法进行设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茶文化民俗图形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在不同地区、民族形成了特殊的茶文化或者风气,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该部传世的作品全面的反映了当地、当时的风土人情,这种具有浓郁民俗的画卷,可以应用在现代茶室、茶馆环境设计中。我国茶民俗众多,如功夫茶、酥油茶、虎斗茶等,上述都是茶民俗的典范,通过将典型的茶俗文化等以符号的形式应用在茶室、茶馆环境装饰设计中,例如,能够将各种茶俗文化设计成茶画、浮雕等,能够赋予茶室、茶馆浓郁的民族特色、地域文化以及象征色彩,进而对受众人群的审美产生影响。
2.2.2茶文化作品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我国具有非常丰富、多样的茶文艺作品,例如茶事掌故、茶戏曲、茶歌舞、茶书法以及茶诗词等,都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甚至也是世界文化中的珍品。特别是我国传统茶文化作品中包含了众多道家、佛家以及儒家等思想,茶文化作品比较完美的体现了我国的众多精神文化,通过将这些富含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茶文化符号应用在茶环境设计中,不仅能够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还能够赋予茶环境特殊的文化含义,丰富茶环境的精神内涵,同时还对于传播茶文化以及其他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2.3茶文化图案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茶文化图案符号通常来自于茶器具表面的纹样,例如景泰蓝图案、宝相花、龟背纹等,我国具有悠久的茶文化,进而茶器具文化以及种类众多,不同地区在进行茶器具纹样设计时,会应用不同的图案、文化符号以及装饰手法等,可以将茶文化图案设计成装饰品、浮雕等。通过将茶文化图案应用在茶室外景设计中,能够展现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民族的茶文化图案符号不同,在表现手法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茶室、茶馆的地域特征、民族风格以及受众人群的实际需求,合理的将茶文化图案符号应用在环境设计中,能够起到潜移默化中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不同国家、地域以及民族的茶文化图案符号提取和设计时,提取者应该准确的把握不同图案、图形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寓意,这样既能够对茶文化图案符号进行定位,又能够将传承茶文化、历史文化的讯息等准确的传递给顾客。
2.2.4茶文化造型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我国许多的茶文化博物馆、茶文化主题公园以及茶馆等,都是借鉴了我国传统文化、茶器具的形态和寓意,这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寓意茶器具符号的应用,能够设计出不同文化典范、物质性的茶文化建筑,进而起到了凝结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以及不同民族文化的作用。茶文化造型艺术的设计通常需要借鉴我国历史茶器具符号的形态结构、寓意等,进而设计出不同造型的动态水景、雕塑景观以及园林小品等,各种茶文化造型的形态各异,其传递的文化形态和寓意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由此可见,茶文化造型艺术的应用,能够设计出具有特定文化性质的景区或者茶室、茶馆环境。
2.2.5茶文化美学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茶文化美学符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形式美学符号的应用,即符号由体、面、线以及点灯经过巧妙的组合形成,例如多样统一、匀称对比、单纯齐一等,能够赋予不同茶文化符号相应的形式美,以“百茶屏”为例,其是茶溪谷著名的景点,采用多样统一、对比调和等手法,塑造了具有十足古风的特色景观,其中祥云浮雕展现了茶文化的形态美,为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另一方面,意境美学符号的应用,意境美学符号是更高一级的美学手法,艺术家通过自身对诗、艺术以及茶文化意境的理解,并利用自身的情感进行熔铸,能够赋予不同茶文化符号不同的意境和内涵,以茶溪谷为例,在环境造景设计中,采用了借景、障景以及框景等众多手法,赋予了茶溪谷特有的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美。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应用茶文化符号进行环境设计时,首先应该对茶文化符号进行充分、全面的理解,然后对茶文化符号进一步的提炼,提炼茶文化符号中的“形”和“意”,基于此再应用茶文化民俗图形符号、茶文化作品符号、茶文化造型符号以及茶文化美学符号等进行环境设计,以此设计出融合或者渗透了茶文化的茶环境,起到传播和弘扬茶文化的作用,同时促进我国茶叶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成.当代环境设计中茶文化元素的应用及美学意义分析[J].福建茶叶,2016(1):237-238.
[2]陈冲.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世界,2014(4):104-105.
[3]李荣华,郭莉梅.茶文化视觉元素在商务茶馆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2):83-84.
[4]张倩.基于地城文化的茶馆室内设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
篇9
[关键词]居住区环境 生态景观 生态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住区环境设计也从最初单纯满足居民的物质、能量及空间需求发展为在满足居民基本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居民精神、信息、文化需求的满足。但在众多境外公司的示范及房地产开发商的高要求下,居住区环境过度设计带来的资源浪费现象时常出现。如何运用生态设计理念对居住区环境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成为居住区环境设计一个焦点。
一、 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所面临的问题
(1)生态测算形式化,生态设计缺少参照依据
在国外,居住区环境设计前会对居住环境进行较精确的生态测算,设计时会充分利用测算数据对居住区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而在我国,设计前对居住区环境的生态测算是出于满足规定的要求,而不是为了为设计师提供参考数据。受这样的因素影响,设计师在对居住区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敏感性较低,规划设计过程容易忽视对当地的土壤、材料、文化、气候、地形的详细考虑与分析,从而降低了能解决场地问题的原有材料的利用率,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环境生态空间的功能划分不合理
由于近些年人们对环境景观在营建视觉效果上的作用过度看重,使得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出发点不再是为住户营建舒适的室外空间,而是追求视觉上的冲击感和震撼力,为开发商营造出尊贵、奢华的形象。外加上设计者过于强调对景观主题的表现与营建,致使设计中对居住区环境空间功能的划分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过于偏重塑造超大尺度的人工空间,忽视宜人小空间的预留与设置
居住区设计中大型的广场、恢弘的轴线,在规划图上可能是协调的,但就人的尺度而言这些较大面积的空间和较多的硬质铺装构成的人工空间并不亲切。特别是在一些风格偏欧式的居住区环境设计中,规模较大的开放式广场、超长的中轴线、大型的跌水等也许符合开发商的要求,但所营造的空间并非是居民喜欢的空间。对于这些规模较大的景观节点而言,居民更喜欢私密性相对较高的组团式、宅间式环境设计,并且希望自己的窗前屋后能围绕以更多的植物而非硬质设施。
2.水体使用过度
作为生命之源,水景对于提高居住区环境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大多数居住区水景的营造主要是出于满足开发商取得更好宣传而获取更大利益的目的。从而使得居住区的水景设计更偏向于形式化,忽视水对于整体环境的影响以及之后维护费用的考虑。而不论是在我国的南方还是北方,水资源短缺都是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在这样的条件下大规模将水体纳入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如果缺乏生态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指导,势必会加剧水资源短缺的环境问题。而在大多数时间处于无水状态的水景所展现的景观效果,也势必无法得到大多数居民的满意。
(3)片面理解生态概念,绿化材料选择不合理
目前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将提高居住区绿化率片面理解为多植树多种草,将提高居住区档次归功于种植珍奇苗木、成龄大树。于是不顾居住区所处地区的地理气候因素,用大面积的草坪、较大量的名贵树种代替居住区基址上原有的经济植被,以达到体现高质量、高绿化率住宅的目的。但由于本身气候、地质条件的不适宜,一些名贵苗木的长势并不能达到设计之初的理想效果,特别是在遭遇一些极端天气后,名贵苗木大面积死亡的案例也数见不鲜,而随之带来的管理、维护费用就不言而喻。这样的现象不仅会带来植物资源的浪费,也会增加居民所需承担的物业费用。
二、加强生态设计,改善居住区环境
所谓生态设计(Ecological Design),是按生态学原理进行的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带些过程和产品及工艺流程的系统设计。生态设计遵从本地化、节约化、自然化、进化式、人人参与和天人合一等原则,强调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生态设计活动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从保护环境角度考虑,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是从商业角度考虑,降低成本、减少潜在的责任风险,以提高竞争能力。
(1)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应符合地方性原则
居住区环境设计应该根植于它所在的地方。对于每一个居住区环境设计而言,设计师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居住区所处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能利用的自然条件有哪些,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需要遵循哪些自然法则。居住区环境设计特色的表现不在于将其他地方的特色搬过来多少,而在于对本地特色的深入挖掘。在满足居民物质、能量、空间需求的基础上使居民获得更好的精神享受与满足是居住区环境设计最根本的目的。
(2)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要具有艺术美学性
艺术美学性是居住区环境设计需要具备的特征之一,也是生态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所有内容都以满足功能为基本要求。而这里所提到的功能,既包括使用功能,也包括观赏功能,二者缺一不可。在我们的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中也决不能一味追求生态而使环境设计缺乏艺术美学价值。我们所提倡的生态设计是兼具审美与环保的生态,设计过程中将两者全面地体现出来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与根本追求。
(3)居住区环境设计要具有科技性特征
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的运用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这里提到的科技性特征,一方面包括居住区环境设计中硬质景观及辅助设施所采用的结构、材料、工艺、施工、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包括设计过程中所运用的生态学理论以及相应的循环、发展理论等。而在现代化居住区中,一些用来控制、监测居住区的环境状况并及时对居住区环境进行修复和调整的科技设备的使用使得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理念能更好地被践行。
篇10
一、环艺设计教育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重要性
由于我国的环境设计专业设立时间较晚,导致目前行业市场上优秀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紧缺。另外,我国环境设计专业前身来自于建筑设计和园林设计专业,在学术方面不具备较强的独立性。近年来在环艺设计市场快速发展的有力带动下,我国的环境设计教学水平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方面的效果还不明显。根据国外先进的专业教学实践来看,一名优秀的景观设计人员应该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1]。因此,对环艺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更加有效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具备一名优秀设计人员应有的能力素质,才能为有效提升我国的环艺设计教学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环艺设计教育中学生所需要具备的综合能力
(一)市场能力在环艺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认为市场能力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无关紧要。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不仅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存在,在其他专业教学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必须要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服务,这是教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传统的教育工作中,对学生市场能力的培养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无法满足工作实践需要,导致其在参加工作以后重新进行学习。对于环境设计教学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加强学生市场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为提升专业实践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文化能力任何优秀设计作品的创作,都是在对文化内涵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对文化特别是本民族的文化有着深邃的洞察和理解,就无法设计出优秀的作品。我国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底蕴和内涵[2]。从环艺设计角度来看,出现了较多堪称伟大的设计成果。而这些优秀的成果都是对文化内涵深刻独到理解的充分体现。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为环艺设计人员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想象发挥空间,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具备先进独特的设计理念,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精髓和内涵的深入挖掘,从而打造具有厚重文化积淀的优秀作品,以此来提升作品的价值和生命力。
(三)审美能力环艺设计从本质上讲就是通过专业手段的运用来进行美的内涵表现。因此,该专业包括的所有知识元素都属于形式范畴,运用专业思维对知识元素进行改造并表达出特定的艺术审美效果,是环艺设计的核心目标。但是,“美”属于较为抽象的事物,朱光潜对“美”曾经有关一段经典的总结: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3]。而且,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对美的认知也存在较大不同,这就意味着环艺设计人员对美的追求必须要把握合理的尺度,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具备较为全面的审美能力。审美教育包含的内容也是复杂多样的,例如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等都属于美的具体表达。针对环艺设计专业,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应当围绕着对环艺审美的理解来开展,也就是所谓的鉴赏能力。只有通过有效的鉴赏,才能充分吸收成功作品中有价值的部分,经过个人专业思维能力的加工,进行具有个人色彩和风格的作品创作。
(四)设计能力设计能力是环艺设计专业最为核心的部分,是教学水平最直接的体现。一般而言,设计能力主要分为美学设计能力和设计方法能力,因此这两项能力对学生来讲都非常重要。但是在专业教学实践中,会更加侧重于对前者的培养,如果学生仅能够掌握设计方法或对部分设计工具的应用,对于设计创作来讲是远远不够的。设计手段不能完全取代环艺设计专业本身。从专业角度来看,优秀设计作品的创作与设计方法、工具是没有较大联系的。对设计方法和设计工具精准熟练程度的过于追求是我国环艺设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误区。从环艺设计行业角度讲,我国很多环艺设计项目都被外国的设计机构垄断,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环艺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有限所造成的,这也反映了我国的环艺设计教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能力匮乏[4]。
三、环艺设计教育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路径
(一)市场能力培养路径第一,要求学生具有细分行业市场预测能力。环艺设计所包含的知识较为复杂广泛,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可能一一涉足。因此,学生只有细分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合理的分析判断,从中选择自己最适合的专业发展方向,这样才能实现更好的职业生涯发展,为环境设计事业的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环艺设计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从本质上讲离不开环境设计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环境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便是向市场提供专业领域具备优秀能力和素质的高精尖人才,防止人才严重同质化现象的出现。这样,不仅可以有效促进环艺设计行业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更为环境设计教学水平的稳定提升提供有效支持和保障。第二,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成本控制能力。学生在就业以后会经常接触到与设计成本有关的知识问题,这是因为在实践工作中,任何设计工作都有着成本的限制。但是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环境设计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成本控制并未得到重视,从而导致学生不具备良好的成本意识。学生在设计创作中过于追求设计审美等方面的效果,导致设计成果远超出预算范围,受到委托设计方的否定与拒绝,从而使设计作品失去了现实的价值和意义。第三,学生要具备良好的时尚元素的捕捉能力。在现代化市场环境下,市场上所流行的时尚文化和潮流不仅是一种美学元素,更是一种商业元素。在工作实践中,委托设计者必将会非常注重对商业利益的追求,这就决定了环艺设计从业人员必须有对市场流行元素的敏锐捕捉意识和能力,甚至要具备良好的市场前瞻性。如果环艺设计人员所设计的作品与市场流行时尚文化相违背,就无法得到市场的认可。总之,市场能力是从事环艺设计专业学习的学生所必须要具备的基本能力素质,也是今后走向成功辉煌职业生涯道路的基础。但是,我国的环艺设计专业教学中关于学生市场能力的培养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之处。
(二)文化能力培养路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是存在较大难度的,这是因为文化所涉及的知识较为广泛。但是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不同风格特点的文化情景,引导学生加强在不同文化情境下的设计思考和训练。对于一个设计主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文化角度来进行设计创作,并且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对中西方的经典设计作品进行分析鉴赏的能力,全面准确地识别不同国家的设计作品在文化内涵方面所具有的差异表现。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更多领域知识文化的学习,有效拓宽自身的知识视野,提升文化艺术思维能力。
(三)审美能力培养路径第一,培养学生的系统审美能力。系统审美,指的是运用专业、完整的方法对美进行理解与表达的审美方法。非系统的审美对美的理解往往是比较狭隘、片面的,对学生全面深刻的理解优秀作品造成不利影响,从而也就无法让学生正确吸收借鉴优秀作品来提升自身的专业设计水平。第二,将审美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训练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组织的设计训练具有较强的盲目性,在培养学生应用软件工具方面投入了过多的精力,无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无法独立完成作品的设计创作,这与环境设计专业设立的初衷相违背[5]。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日常设计训练活动中,应当将主要精力放在对色彩、形态等方面的学习把握上,并且要从对优秀作品的模仿和理解开始入手。
(四)设计能力培养路径造成我国环艺设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彻底扭转这一被动局面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首先教师要从我做起,加强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以逐渐缩小与国外先进设计水平的差距,重点是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而非专业教学内容。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则要更加注重对本民族文化审美内涵元素的理解和挖掘。要给予学生学习创新活动充分的支持和鼓励,促进其养成良好的独立审美思维,提升学生对创造优秀设计作品的自信心。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对经典作品的模仿设计训练。不断吸收借鉴经典作品的价值,并且鼓励学生在创作实践中努力实现对经典作品的超越与突破。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进步创造充足的锻炼平台,而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日益完善的背景下,行业市场上将会需要更多的环艺设计人员。而我国环艺设计事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依靠每一名环艺设计从业人员的辛勤付出和努力才能够实现。行业的发展也对设计人员所具备的创新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市场适应能力等有着更高的要求,而学生的这些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教学来完成。因此,从事环艺设计专业教学的老师必须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从培养学生的市场能力、审美能力、设计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入手,为向社会输送一流的环艺设计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淇.高职环艺设计专业色彩情感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8):126-127.
[2]陈虹宇,凌宝玉.文化的逻辑:不止于设计——以环艺专业博物馆展陈设计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9):119-120.
[3]戴煜轩,马妮娅.环艺设计综合环境设计教学创新性探析[J].智能城市,2016,2(9):136.
- 上一篇:儿童肺炎的护理措施
- 下一篇:新生儿呼吸困难的护理问题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