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呼吸道感染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6: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生儿呼吸道感染护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生儿呼吸道感染护理措施

篇1

目的:观察新生儿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规律,探讨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寻找有效的防治措施,避免和减少工作的盲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82例新生儿下呼吸道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规律,并对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自身因素、产科因素、侵入性操作等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下呼吸道感染是新生儿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胎龄、体重、侵入性操作是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经过临床干预,下呼吸道感染率明显下降(P

关键词: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目标监测;临床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112-01

由于新生儿其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发育尚不完全,对外界环境影响的抵抗力较差,适应能力弱等特点,医院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居新生儿疾病的首位,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生命健康。我院在综合监测的基础上采用医院感染目标监测,对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及其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寻找合理的临床干预措施,旨在提高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治疗效果,避免和减少工作的盲目性[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82例新生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2例,女220例。入院48小时发生医院感染56例,其中下呼吸道感染34例。

1.2 监测方法:

目标监测严格参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制定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产科相关因素调查表,分别由经过培训的产房及新生儿室监控护士进行上报。通过目标监测资料对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特点和规律。采取有针对性的临床干预措施对下呼吸道感染新生儿进行干预,并对下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件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卡方检验,P

2 结果

2.1 新生儿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新生儿医院感染总发生率11.62%,主要部位为下呼吸道(7.05%),其次是上呼吸道(1.87%),详见表1。

表1 新生儿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2.3下呼吸道患儿临床干预前后医院感染对比:

本组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34例,其中监测期感染21例,发病率4.36%,干预期感染13例,发病率2.70%,结果表明临床干预能明显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2,P

2.4 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单因素分析:

482例新生儿医院感染患者中,有34例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7.05%。选取胎龄、体重、产程时间、新生儿窒息、羊水胎粪吸入、乳汁误吸、侵入性操作等7个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胎龄、体重、羊水胎粪吸入、侵入性操作是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

3 讨论

由于新生儿其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发育尚不完全,对外界环境影响的抵抗力较差,适应能力弱等特点,极易发生病原菌感染,故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监测和预防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目标监测对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监测能够有效的获得患儿医院感染的情况,已逐渐成为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控的发展趋势,主要适用于对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和环节进行检测,可为及时有效的治疗提高依据,对降低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产生了明显的临床价值[2]。有关调查表明,目前新生儿医院感染率为10%~20%,其中最主要的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居医院感染的首位。本组病例结果表明,新生儿医院感染总发生率11.62%,下呼吸道感染占医院感染的60.71%,与上述报道一直。分析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发现,造成患儿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革兰阳性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真菌。临床治疗中,根据病原菌的耐药性特点合理选取抗菌药物,可有效提高医院感染的临床治愈率。

新生儿住院期间为对医院感染进行预防,实施多种针对性的临床干预措施[3],主要措施如下:加强产科和新生儿监护病房医务人员的专项培训,强化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预防意识;根据新生儿的身体发育情况,合理增加营养,促进自身免疫力的提高;改善医院手卫生设施的配置,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提高在新生儿治疗和护理前手消毒执行率;加大早产儿、低体重儿、侵入性操作患儿的目标监测频率,每天对其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气管插管及吸痰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做好交叉感染的防护措施。本组新生儿医院感染56例,其中监测期感染32例,发病率6.64%,干预期感染24例,发病率4.98%,结果表明合理临床干预能明显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为进一步探讨预防和控制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胎龄、体重、羊水胎粪吸入、侵入性操作是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

参考文献

[1] 伍平, 邓玉英, 赖海燕.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与干预效果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09,16(4):1019-1021.

篇2

【关健词】综合医院新生儿院内感染易感隐患防控措施

近年来,院内感染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是新生儿是医源性感染的易感人群,主要由于其免疫系统和各个器官系统功能发育不成熟,另外一些侵入性操作、使用等均可使院内感染发生的几率大大增加。由于其具有特殊性,已成为医院内感染工作的重点。我院自2008年12月~2009年12月共出院新生儿患儿456例,采用前瞻性监测和回顾性调查分析统计共发生院内感染20例(4.38%),现就新生儿院内感染易感隐患及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一、呼吸道感染

发生呼吸道感染包括新生儿肺部感染8例,主要为获得性肺炎,感染率为1.75%。

1.1易感隐患

1.1.1口咽部细菌定植和误吸,口咽部定植菌误吸是患儿获得性肺部感染的最主要隐患。吞咽和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时、昏迷带鼻胃管、胃反射抑制、胃排空延迟及胃肠张力下降者则易发生误吸。当吸入菌量大、毒力高时患儿容易发生肺部感染。

1.1.2胃液酸度降低,新生儿胃酸浓度减低胃内细菌大量繁殖,胃内细菌引起获得性肺炎的机制可能是直接误吸胃液。鼻胃管大小、营养支持的方法、患儿的和胃肠动力是影响胃液吸入的重要因素。

1.1.3呼吸道侵入性操作损害了正常的防御机能,其不利影响包括:(1)损伤鼻腔粘膜上皮和引起炎症反应;(2)削弱咳嗽和纤毛清除功能;(3)刺激气道分泌,氧气囊上方分泌物滞留和下漏;(4)恶化口腔卫生,易并发鼻窦及鼻咽部炎症;(5)导管本身还可以成为细菌粘附繁殖和自鼻腔向后移行的便利通道。

1.1.4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呼吸功能不完善、防御功能不健全,细菌病毒易侵入引起上呼吸道炎症。

1.1.5空气、手、水和食物的污染:(1)空气:新生儿监护室内呼吸治疗器械产生大量带菌气溶尘埃,悬浮运动下能使之进入下呼吸道和肺泡;(2)手:由于医护人员的手传播细菌造成医院感染;(3)水和食物,鼻饲饮食很容易引起呼吸道误吸;

1.1.6呼吸治疗器械污染,氧气湿化瓶、液,气囊面罩、雾化器、导管等污染引起。

1.2防控措施:

不断加强和改进医院感染监控工作,全员强化培训教育,科内医务人员要掌握全面的感染知识,并具备较强的防控意识。认真执行院内感染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认识,树立高度责任感;建立健全医院感染三级网络责任制,凝有医院感染者,督促留取样本送检培养及药敏试验。对确诊为院内感染病例,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感染管理科组织监测新生儿所有可凝感染源,找出致病菌,分析引起医院感染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1.2.1减少或消除口咽部病原菌的定植和防治误吸:

1.2.1.1喂养过程中尽量减少误吸隐患因素,抬高头部后胃内容物不易反流,而平卧位及保持平卧位的延长是引起误吸的主要原因。鼻饲时,用小号胃管少量持续喂养,鼻饲速度不可过快,鼻饲后,及时清除口腔内容物。

1.2.1.2控制胃内容物的返流,喂完后竖起患儿,不断拍背部,将胃内空气排出。

1.2.1.3小儿胃管勿扭曲、挤压,定期更换,按时消毒。

1.2.2加强基础护理特别是口腔护理,每日3次,根据口腔PH值选择漱口液,PH值<7时,用2%碳酸氢钠;PH值>7时,用2%硼酸水;PH值中性时,用1%~3%双氧水。口腔有溃疡时,用制霉菌素粉沫涂抹口腔,并与鱼肝油软膏交替使用。

1.2.3营养护理:积极适量给患儿补充氨基酸、脂防乳、微量元素,适时注射丙种球蛋白,增强患儿机体抵抗力。必要时输新鲜血浆,进一步增加患儿的体质。

1.2.4切断外源性传播途径:

1.2.4.1洗手:严格按手卫生标准洗手,执行有效的洗手制度,保证手的细菌菌落数<10cfu/cm3。洗手是为了消除手部皮肤附着的致病微生物,切断通过手传播感染疾病的途径。经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造成的医院占30%。

1.2.4.2公用器械的消毒灭菌,每48小时更换1次管道。如果已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应该增加更换管道的频率,减少细菌吸入。氧气湿化瓶液体4小时更换1次,湿化瓶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10小时。

1.2.4.3医务人员必须戴专用口罩、帽子,每4小时更换1次,保持个人卫生,不留长指甲。

1.2.5呼吸治疗机械应严格消毒灭菌,湿化瓶、雾化器、气囊面罩等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10小时,晾干备用。

1.2.6适时吸痰,吸痰过于频繁可导致不必要的气管粘膜损伤,而气道损伤是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吸痰不及时又可造成呼吸道不畅,通气量降低、窒息,甚至发生心律失常,所以适时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的关键。

二、脐部感染

本组共发生脐部感染5例(包括人院时脐炎,住院后又感染其它致病菌者),感染率为1.09%。

2.1易感隐患

2.1.1新生儿缺乏抗细菌定植能力,免疫系统不成熟,机体抵抗力低等高危因素构成新生儿易感特性。

2.1.2新生儿母婴同室,病房病床多,陪护多,消毒隔离制度不严格,易造成空气污染,而屋内飞沫间的传播难于控制时,易引起交叉感染。

2.1.3与医务人员手、鼻带菌有关。

2.2防控措施

2.2.1改善病室环境,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流通,室温控制在22~24℃,相对湿度55%~65%,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二次,每次60min。或用空气消毒机消毒每日3次,每次3小时。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拖地3次,同时擦拭床头柜、椅、床架、门把手、治疗车及各种监护仪等表面2次/日。患儿出院后,床单位进行终末消毒,病室空气消毒采取紫外线照射1小时,或用乳酸熏蒸1小时。晨晚间开窗通风。

2.2.2暖箱、新生儿蓝光照射仪等,是消毒隔离的重点部位,新生儿暖箱温度一般控制在34~36℃,湿度控制在65%~75%。分别采用紫外线照射消毒1小时,同时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胃管按时更换并冲洗消毒管口。使用一次性胃管,隔日更换1次。医务人员进入新生儿监护室应更换隔离衣,带口罩;换尿布、操作治疗前护士应洗手,有感冒及传染性疾病者禁止进入新生儿监护室。严格预防交叉感染。

2.2.3加强健康教育,提倡纯母乳喂养,及时接种疫苗,增强患儿抵抗力,降低陪护率,有感染性疾病者禁止探视陪护患儿。

2.2.4合理应用抗生素,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加强临床病原学分析,提倡应用一种抗生素治疗,减少抗生素联合用药,严格控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2.2.5脐部每日用1%碘酊擦洗1次,并用无菌纱布包扎,如发现患儿有脓性分泌物,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查,预防交叉感染,控制炎症的发展。

2.2.6缩短住院时间,合理安排病室,减少感染机会,因为住院天数与医院感染有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住院天数越长,医院感染发生率越高,同样发生了医院感染又延长住院天数。

三、消化道感染

新生儿消化道感染是细菌侵入消化道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菌群失调所引起的炎症、腹泻等,本组发生4例,感染率为0.87%,由于新生儿消化系统功能不健全,消化功能差,医院感染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新生儿腹泻是新生儿常见病、多发病,在新生儿病房易引起爆发流行。

3.1易感隐患

3.1.1母乳喂养新生儿前,母亲未用温水擦洗;人工喂养新生儿的消毒不彻底或连续使用;医务人员的手带有肠道致病菌均可引起新生儿患者的消化道感染。

3.1.2新生儿蛋白质或脂肪吸收障碍,抗生素不能合理应用,肠道菌群失调,引起新生儿蛋白质或脂肪吸收障碍。

3.1.3气候骤变,药物反应,易引起新生儿腹泻。

3.1.4鼻饲新生儿的流质温度、浓度及输注速度不准确。

3.2防控措施

3.2.1母乳喂养前要用温水擦洗;人工喂养新生儿用沸水煮30分钟消毒后使用。接触新生儿的手应用肥皂水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液擦手。医务人员进入监护室要更换衣服、鞋等,戴口罩、帽子,禁止有病的陪护人进入监护室。

3.2.2新生儿消化功能不健全,母亲应忌食辛辣、冷等食物。给新生儿洗澡时间宜短,洗澡后及时在温箱内保暖。换尿布时应避免时间过长,防止受凉,腹部注意保暖。洗澡间紫外线空气消毒每日2次,每次60min。澡池一人、一膜、一池、一用、一消毒。

3.2.3调整好鼻饲液的浓度、温度及输注速度,一般鼻饲液温度以40~41℃为宜,过冷易引起腹泻,初起应鼻饲速度慢,10~20ml/h,数量宜小。如发现腹胀应随时调整鼻饲液的浓度、温度和输液速度。由于鼻饲管较细,应经常用温开水冲洗保持其通畅。加强吃奶及鼻饲用具的清洁消毒,确保输注系统各环节不被污染。

四、皮肤软组织感染

发生院内感染3例,感染率为0.65%。临床常见有脓疱疮、药物疹感染等。

4.1易感隐患

4.1.1新生儿皮肤粘膜屏障功能差,易诱发皮肤感染。

4.1.2皮肤薄嫩,易破损而造成皮肤局部感染,如尿布皮炎等。

4.1.3新生儿用药不当容易引起药物疹,药物疹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感染。

4.1.4新生儿婴儿服、尿布消毒不彻底或有些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无菌观念淡漠,在操作治疗过程中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不严格,婴儿用品混用,可直接或间接造成新生儿皮肤感染。

4.2防控措施

4.2.1加强新生儿皮肤护理,针对新生儿发育特点,在其预防能力尚未完善、抵抗力差的情况下,做好相应护理,如保持体温恒定,每日温开水洗澡,注意皮肤皱折处和外清洗,同时涂抹婴儿粉。婴儿所用浴皂、扑粉、浴巾均为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4.2.2产后早开奶及纯母乳喂养,使婴儿吃到足够的初乳,以增加自身免疫功能。

4.2.3医务人员应加强责任心,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增强无菌观念,接触新生儿患儿前,必须用快速手消液擦手,勤换尿布严防发生尿布皮炎,所用尿布均应高压消毒。wWw.gWyoO

4.2.4在患儿治疗过程中,因用药引起药物疹,应找出引起药物疹的药物,立即停药并对症处理,避免抓破,严防感染。

五、结论

总之,新生儿患儿院内感染要想得到有效的控制,必须认真贯彻《医院感染管理条例》,加强院、科、个人三级监督监测控制网络,认真执行各项院内感染制度,明确各级人员工作职责,强化院内感染知的培训学习。重点抓好新生儿监护室、母婴同室、新生儿穿刺室的消毒隔离工作。医务人员熟练掌握空气消毒,地面消毒,物品消毒的方法。熟知消毒液的浓度、消毒时间,定期做好工作人员体检;缩短住院天数,增加病原微生物送检率;合理运用抗生素;积极保护患儿免疫机制;加强手卫生及环境清洁卫生工作。落实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控制外源性感染,坚持无菌技术原则,切断传播途径,避免交叉感染。由于我院严格院内感染管理,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科内医务人员工作到位,职责明确,一年来,未发生新生儿院内感染流行,全年院内感染发病率为4.38%。

参考文献:

[1]董秀华、武淑贤,新生儿科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年第25卷第2期。

[2]李嫦珍、基层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3):308—309。

篇3

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护理的150例新生儿,分析所采取的疾病预防措施及效果。

结果:通过科学、精心的护理,只有2例新生儿因病转新生儿科治疗,其余新生儿均正常出院。

结论: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采取有效的疾病预防措施,可降低新生儿发病率,提高新生儿生活质量。

关键词:新生儿 疾病预防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369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23-02

从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后算起到满28天,这段时期称为新生儿期。这个期是新生儿进行生理功能调节并适应宫外环境的关键时期,由于新生儿器官组织功能不健全,调节能力差,身体机能非常脆弱,容易发生窒息、感染等各种疾病,死亡率较高。因此,新生儿期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疾病,以保证新生儿健康快乐成长[1]。为了更好地了解新生儿护理中的疾病预防措施,现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出生护理的150例新生儿进行分析,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出生的150例新生儿。其中,男81例,年龄4d~24d;女69例,年龄4d~25d。所有新生儿体征正常,年龄、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150例新生儿采取积极有效的疾病预防措施,具体如下。

1.2.1 维持体温稳定,预防寒热病症。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容易受到体温改变的威胁,因此需要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1)新生儿病房保持安静、整洁,并且光线充足、空气流通,配置空调设备、空气净化设备及温、湿度计,在新生儿穿衣及裹被情况下保持室温在22℃~24℃,相对湿度在55%~65%。

(2)采取适当的保暖措施,给新生儿头戴帽、母体胸前怀抱、婴儿培养箱等。在为新生儿进行其他护理时,尽量减少暴露在外的面积,以免身体散热过多。气温过低,新生儿易患伤寒综合征和呼吸道感染。但气温过高或保暖过度,新生儿可能患上湿疹或脱水热,所以保温措施应当适宜。

(3)观察体温,每4h监测一次,维持新生儿体温在36℃~37℃。

1.2.2 喂养护理,防止窒息。

(1)新生儿出生半个小时左右可以给予母乳喂养,让婴儿吸吮母乳,并在出生1~2小时喂些5%~10%葡萄糖水,4~6小时或更早时候喂奶[2]。尽量给予新生儿母乳喂养,以确保新生儿获得全面优质的营养。如果确实无法实现母乳喂养,可从喂养葡萄糖过渡到配方奶。

(2)人工喂养时,奶具必须专用并进行消毒。对于消化道畸形或咽下综合征的患儿,应由临床医生进行诊治。喂后应先抱起婴儿头部片刻,再以侧卧位放到床上,避免呕吐或溢奶。如果发生溢奶,可将婴儿抱起,让其头部靠在喂奶者肩部,一手托住婴儿臀部,另一手握成空心状轻叩其背部,方向从腰部往上至背部,5~10min左右[3]。

(3)人工喂奶时新生儿容易发生呛奶,应采用仿母乳奶嘴,并且一次喂奶量不宜过多,喂奶时奶液应充满整个奶嘴,避免吸进空气。发生呛奶后护理者取坐位,将新生儿面朝下俯卧于护理者腿上,然后一手抱住新生儿,另一只手空心状轻叩其背部,助其将呛入的奶汁咳出来。

(4)为了防止新生儿窒息,及时调整新生儿睡姿,以平躺为宜,避免长时间趴睡。新生儿口鼻附近的被子、毛巾等软质物品必须及时移开,避免其发生窒息。

1.2.3 预防感染。

(1)严格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制度。新生儿病房定期进行全面清洁和消毒,采用湿式法进行清洁,每日以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30min以上。进入新生儿病房必先更衣换鞋,接触新生儿前后必须洗手。

(2)皮肤护理。新生儿应穿着柔软舒适的棉质衣物。婴儿体温稳定后,每日沐浴一次。为防交叉感染,遵守“一婴一盆一巾”原则。沐浴应采用煮沸过温水(36℃~37℃)清洗。为保持皮肤皱褶处干燥,可用消毒过的植物油轻轻擦拭。然后进行5min左右的抚触。每次换尿布或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再以毛巾蘸干,并涂抹少量油膏,防止红臀和尿布疹。

(3)脐部护理。新生儿出生1~2min脐带就可以结扎,处理时采用无菌法操作,残端应保持清洁干燥,并敷上脐部无菌敷料。每天对新生儿脐部护理一次,洗浴后擦干全身,除去原有敷料进行观察,并以0.5%碘伏涂搽脐窝。通过这种方法让脐部残端自然脱落,并可预防脐炎发生。

(4)眼、鼻、口腔及外耳道的护理。每天进行2次清洁护理。若眼部分泌物较多且为脓性时,提取分泌物进行微生物检测。

1.2.4 新生儿常见疾病预防。

(1)预防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病房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洁净,避免过多探视,谢绝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人员探访新生儿,乳母患有呼吸道感染时应采取隔离措施并暂停哺乳。

(2)预防新生儿败血症。主要感染源有羊水污染、产道污染及出生后皮肤、粘膜、脐部感染。由于新生儿对化脓性细菌抵抗力差、皮肤及淋巴组织屏障功能低等原因,新生儿容易感染败血症,并且同时可得脑膜炎、肝脓肿、肺炎等疾病,因此对新生儿败血症应采取措施积极治疗,皮肤、脐部局部感染者应给以碘伏等进行处理,避免引起败血症。

(3)预防新生儿破伤风。破伤风主要由断脐、脐带结扎不洁引起,因此接生时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就能降低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的机率。

(4)预防接种。新生儿出生3d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分别在出生1d、1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肝感染。

2 结果

采取上述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150例新生儿中148例正常出院,有2例因病转新生儿科治疗,其中1例为高胆红素血症,另1例为湿肺。经过治疗2例患儿也已痊愈出院。

3 讨论

结合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探讨并总结了新生儿护理中疾病预防措施。综上,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采取有效的疾病预防措施,可以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由于新生儿生理器官和皮肤都很脆弱,容易受到感染和生病,因此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应采取积极的疾病预防措施,以促进新生儿健康发育和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琳华.新生儿护理及新生儿疾病的预防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35):68

篇4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肺炎患儿实施护理干预措施的方法及疗效。方法: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月-2011年8月治疗新生儿肺炎患儿共80例,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患儿给予其进行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之上给予其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并对两组患儿的疗效进对比。结果:经治疗,对照组患儿的各项情况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给予新生儿肺炎患儿进行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改善患儿的情况,其可明显减少患儿的住院时间。

【关键词】雾化吸入;新生儿;;肺炎;引流;叩背;吸痰

【中图分类号】R722.1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976-01新生儿肺炎为儿科比较常见的病症,此疾病在治疗之外给予其进行精心的护理干预措施可对患儿的疾病有很大帮助。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月-2011年8月治疗新生儿肺炎患儿共80例,所有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对比两组患儿的各项情况,现总结如下: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月-2011年8月治疗新生儿肺炎患儿共80例,患儿的年龄为5-26d,所有患儿的诊断标准均符合新生儿肺炎的诊断标准,均进行了x线检查,确诊为此疾病。所有患儿均排除心力、呼吸衰竭等疾病。按入院双单日分为两组,各40例,双日为观察组,单日为对照组。对照组患儿和观察组患儿各项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儿给予其进行常规的护理措施,给予其止咳、化痰、抗炎等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之上给予其进行吸痰、叩背、引流、引流、雾化吸入等干预措施。给予患儿进行雾化吸入应用生理盐水2ml加布地奈德混悬液0.5mg,20min,2次/d。雾化吸入使用面罩吸入法进行操作,此方法可保证治疗的疗效。对患儿进行引流处理可促进分泌物排出,如对患儿进行听诊显示其痰鸣音比较重,2h-4h对其进行的改变。对患儿进行叩背操作可应用呼吸囊软面罩进行操作,对患儿的肩胛骨下、肩胛间、腋下、前胸进行叩击,100-120次/分的频率。如出现哭闹,呕吐等应及时停止。上述措施进行后给予患儿进行吸痰操作,应用电动吸痰器进行吸痰操作。治疗中应注意应掌握好时机,以彻底吸出痰液,操作中吸痰不能过深,避免刺激患儿咽部。在对鼻腔进行吸引时不能强制执行,要按照鼻腔的正常生理结构进行操作。在进行吸痰时应注意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对患儿进行密切的观察,如果患儿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操作,并给予其及时的对症处理。

1.3观察项目:对所有患儿的治疗效果、并发症情况、住院时间等进行观察和记录。

1.4疗效标准:①治愈:患儿各项临床表现消失,没有痰鸣音、气促等表现。②好转:患儿各项临床表现有所改善,听诊痰鸣音有所减少,气促表现不明显。③无效:患者各项情况没有改善或出现恶化。

1.5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1.0进行统计学处理,应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2.结果

照组住院时间为(10.25±4.86)d,观察组住院时间为(7.96±3.55)d,两组对比差异明显,t=2.77,P<0.01。对照组患儿有4例患儿出现并发症,观察组患儿有1例出现并发症。经治疗,对照组患儿的各项情况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3.讨论

3.1新生儿由于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气管、支气管管腔相对狭窄,黏膜血管丰富,软骨柔软,纤毛运动差,清除能力弱,粘液分泌少,排痰功能差,且不能做到有效地咳嗽,呼吸道感染时易导致呼吸道阻塞,而造成肺不张,从而使肺容量下降,肺顺应性降低,导致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严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以至危及生命[1]。因此,积极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是治疗新生儿肺炎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

3.2雾化吸入可使药物随吸气吸入到较深的终末支气管及肺泡,能保护气管、支气管黏膜,减轻黏膜充血,并能消炎、止咳、稀释痰液,同时也可减轻气道感染[2]。

3.3胸部护理是用物理的技术治疗呼吸道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1]。通过引流、背部叩击、吸痰等方法改善通气功能,使呼吸肌收缩舒张良好,有效消退大、小气道分泌物,降低呼吸道阻力,增加肺顺应性,促进肺再扩张,增加局部灌注,改善缺氧,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观察组肺炎患儿经雾化吸入、引流、叩背、吸痰干预后,肺炎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并发症发生率低。观察结果表明,新生儿肺炎患儿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能促进肺炎病5变的吸收,减少并发症,有利于患儿病情早日康复。且护理干预方法简朴易行,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普及应用。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院内感染 护理

Abstract Objective:Of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osocomial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are measures.Methods:Analysis of 188 cases of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and neonatal nursing clinical information.Results:By strengthening primary care,ward management,ventilator management,medical staff training in the knowledge of hospital infection,Only two case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children.Conclusion:Proper care and control measures can be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Key Words NICU;Nosocomial infections;Care

随着对医院院内感染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管理已越来越受重视。对生理功能尚未成熟的新生儿来说,院内感染是常见危害之―[1]。由于患儿脱离家长监护,完全由护理人员护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通过加强基础护理、病区管理、呼吸机管理、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5月~2011年5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新生儿产儿188例,男109例,女79例,记录新生儿儿围产期病史、临床表现、体征、辅助检查结果、接受各种侵入性操作以及抗菌药物使用和胃肠外营养等情况。怀疑感染时行相关的病原学检查。

院感判断标准:①血培养阳性。②胸片明确的肺炎或明确的其他部位感染表现。③实验室检查,WBC<6.0×109/L;PLT<100×109/L;IT>0.16;CRP>8mg/L。④感染相关的临床表现,如呼吸暂停、体温波动、皮肤发花、残余奶量增加、反应差、顽固的代谢性酸中毒等。符合①、②中任1项或同时符合③中的两项或符合③中的任1项并伴有④中的任两项可诊断为感染。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预防院内感染的护理措施。

⑴基础护理:①皮肤护理:每天进行沐浴或擦浴时注意观察颈周、耳后、腋下、臀部、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有无红肿、破损、脓点。定时更换尿片,预防红臀,保持皮肤的清洁,定时改变防止皮肤压伤。②口腔护理:每天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1次,鼻饲及禁食患儿每天口腔护理2次,注意观察口腔黏膜有无红肿、溃疡、口疮。③脐部护理:每天沐浴或擦浴后进行常规消毒,注意观察脐部有无红肿及分泌物等。④喂养:鼻饲的患儿,鼻饲管每周更换1次,注射器每次更换,人工喂养时做到1人1瓶1用1消毒1灭菌。

⑵病室的管理:NICU布局合理,空气新鲜,室温控制24~26℃,相对湿度55%~65%,室内安装动态空气消毒器,空气消毒每天3 次,每次1小时,空气消毒前室内通风1小时,以保证空气的新鲜。洗手设施采用感应式水龙头,避免交叉感染。监护室内实行全程无陪护理,一律禁止入室探视,进入NICU应穿隔离服,戴口罩,帽子,消毒手。新生儿床单元的所有用物每天进行更换并高压灭菌,保证1人1套,不共用,发现院内感染时应立即对患儿采取隔离措施,隔离区应做明显标识。

⑶加强呼吸机管理:使用呼吸机时需每天进行呼吸管道的更换消毒,湿化瓶内放入灭菌注射用水,在进行新生儿支气管冲洗术、气管内给药及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⑷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新进入NICU工作的人员进入前需进行培训,包括预防医院感染SOP、感染管理制度、各项无菌技术操作以及正确的洗手等,培训考核合格方可入室。医务人员的手是造成院内感染的直接途径[3],因此应严格规定洗手程序:①进入NICU,接触新生儿前后均要洗手;②进行无菌操作前后洗手;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物前后洗手;实践证明,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措施。

结 果

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及细菌培养,依据中华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制订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88例发生医院感染患儿2例,感染发生率1.06%,2例均呼吸道感染。

讨 论

因重症监护室中相当一部分是早产儿,低体重儿,其生长发育差,免疫力低,住院时间长,更易被感染;医务人员的手和器械消毒不严也可引起医源叉感染;新生儿皮肤屏障功能未成熟是细菌入侵机体的重要途径;侵入性操作如呼吸机的应用、气管插管、吸痰,各种留置的管路都增加了皮肤黏膜损伤的机会,使呼吸道黏膜功能降低,增加了感染的机会。接触传播、空气传播、血行传播是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重要途径。预防NICU的院内感染最关键是切断其传播途径,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手的卫生,自觉遵守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制度,注重基础护理以及呼吸机管道的护理,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及预防感染知识,严格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童笑梅,王新利,诸慧华,等.12年早产儿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4,7(5):279-282.

篇6

关键词:心理护理;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小儿临床上较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以冬春为好发季节,多出现咳嗽、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1]。目前无特效药物,同时在治疗后也容易反复[2]。根据小儿的心理特点,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有效提高了治疗效果与降低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6月~2011年1月我院住院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20例,入选标准:符合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患儿家长同意;无治疗药物过敏;无严重并发症[3]。其中男65例,女55例,年龄6个月~6岁,平均3.6岁。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都采用常规的抗病毒治疗,给予口服莫西沙星颗粒,初始剂量50 mg/次,2次/d,2周后改为1次/d,治疗30 d。

1.3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告知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指导患儿保持身体清洁,介绍正确的预防方法。治疗前检查患儿是否有炎性反应,应先治疗炎性反应再进行治疗。保持病室良好通风,严格控制陪护探视,保持病房清洁、舒适,家属不许随意串病区和病房,必要时戴口罩以减少细菌侵入。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积极的心理护理措施。治疗前做好预防性健康指导,针对这些需求,我们在患儿治疗前向其发放《上呼吸道感染心理健康教育手册》,向患儿及家属说明预防性措施的重要性,介绍上呼吸道感染的原因、表现及后果。因此,在护理中做到安慰、关心和鼓励小儿,不流露出厌烦、歧视等表情,帮助患儿消除焦虑、恐惧心理,培养患儿良好的心理状态;告诫陪伴或其他患儿保持病房安静,以利于患儿休息;沟通护患关系,经常巡视病房,积极观察和掌握患儿的情绪变化;护理时要语气和蔼,操作轻柔,给患儿带来亲切感。

1.4  疗效判定:痊愈:临床各症状均恢复正常;显效:临床各症状基本消失;有效:临床各症状明显有效;无效:临床各症状无明显有效甚至恶化[3]。同时观察两组并发症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采用SPSS 18.0软件,应用秩和检验与χ2检验等方法对获得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经过治疗后,治疗组60例痊愈40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60例痊愈20例,显效20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3.3%,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

2.2  并发症情况: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2例,神经系统异常1例,皮肤反应2例;治疗组没有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我们知道,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治疗目标是防止病情进展,缓解症状,防治合并症,防治急性发作以及降低病死率。一旦症状得到控制,不应该立即减少治疗,要积极加强护理[4]。同时呼吸道感染小儿造血及免疫系统受到严重抑制,粒细胞减少,导致机体抵抗力急剧下降,易造成各种并发症。另外治疗药物使胃黏膜淤血、食欲不振、营养吸收障碍,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患儿机体免疫功能低下[5]。同时小儿的恐惧、紧张、焦虑、悲观心理,可使内分泌功能下降,机体免疫力下降,易合并感染。

    我们认为在护理中,一些患儿与家长容易产生焦虑、悲观等情绪变化。同时,治疗引起的各种不适致睡眠不良,更易使患儿的情绪低落,对进一步治疗失去信心。这不仅增加了小儿的痛苦,增加治疗费用。我们给与患儿及时的心理疏导,劝其放松情绪,正确看待治疗所带来的不良并发症,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在护理患儿时,患儿的陪伴起了重要作用。与陪伴患儿谈心,了解患儿的心理感受,以争取患儿与家长的信任和配合,为下一步的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2例,神经系统异常1例,皮肤反应2例;治疗组没有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总之,心理护理能有效提高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

[1] 陈育智.小儿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J].中华儿科杂志,2010,42(2):100.

[2] 董  琳,周晓聪,黄志英.小儿呼吸道反复感染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诊断思维[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3):143.

[3] 王大礼,周玉民.广州社区上呼吸道感染认知行为调查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7):5.

篇7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内涵上秉承了整体护理的概念,护理人员综合考虑新生儿生理的、心理的、社会和精神各方面的状态和相互关系,通过其父母的全程参与照护新生儿,使新生儿各方面都能到达完善的状态。该模式可提高父母的育儿知识,促使父母的情绪和育儿行为改善,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我们将“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为理论基础,以营养供给、信息刺激、亲子交流为主要干预内容,观察干预措施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3月至2008年8月在我院产科出生,家庭分布于都匀市市区内的256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男 104例,女152 例,出生天数7~27d。随机抽取126例新生儿作为干预组,其余130例为对照组。两组新生儿从产科出院时均排除其他躯体疾病。两组新生儿性别、出生天数、家庭环境、父母文化程度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1.2 操作方法

①干预组新生儿出院后3d,有专业护士按预约时间上门对产妇进行新生儿沐浴、脐、眼、皮肤、口腔等护理技术现场示范、讲解,发放宣传手册,纠正认识和操作上的错误,每户15min左右,并设立咨询电话,解答产妇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专业授课内容包括:新生儿特点,怀抱与喂养,洗澡与日常护理,采用一对一操作示范,然后调查产妇家庭护理干预前后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情况。②对照组新生儿出院后采用传统的育儿方法,未进行家庭护理干预。

1.3 观察指标

①从沐浴、脐部护理、眼部护理和皮肤护理4个方面观察家庭护理前后产妇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情况;②从呼吸道感染、皮肤脓疱、结膜炎和脐炎4种疾病观察家庭护理干预前后新生儿的发病情况。③发育指标、体格测量指标包括体质量、身长、头围,测量者为经过培训的护士。④智能测量标准,采用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法(NBNA),检查过程由经过专业培训、具有测量资格证书的护士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用SPSS8.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干预前后产妇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比较

由表1可见,126例产妇家庭护理干预后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比例显著提高,且与干预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家庭护理干预后产妇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明显优于干预前。表1 产妇家庭护理干预前后新生儿护理知识与干预前比较,*P<0. 01

2.2 两组新生儿发病情况比较

由表2可见,两组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皮肤脓疱、结膜炎、脐炎发病率除结膜炎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项目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家庭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 表2 两组新生儿发病情况比较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新生儿日平均体格增长情况比较

由表3可见,两组新生儿日平均体质量增长相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家庭护理干预对新生儿体格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表3 两组新生儿日平均体格增长情况 比较与对照组比较,*P<0. 01

2.4 两组新生儿NBNA神经行为评分

由表4可见,两组新生儿行为能力相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家庭护理干预可有效地提高新生儿的行为能力水平。表4 两组新生儿NBNA神经行为评分与对照组比较,*P<0. 01

3 讨 论

由专业护士上门示范新生儿护理操作,用一种直观的、手把手的指导方法把知识传授给产妇,易被产妇接受和掌握,适合不同文化层次的产妇。为新生儿沐浴是产妇难以掌握的操作,通过专业护士的示范和讲解,使产妇明白沐浴能更好地清洁皮肤污垢,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进行新生儿抚触等,纠正了以往不规范的操作方法,使皮炎、红臀的发生率大大减少。另外,传统的坐月子房间紧闭门窗,喂奶后不拍背,也得到了纠正。从表1可见,干预后126例产妇新生儿护理知识掌握有非常显著性提高(P<0.01)。

现在多数产妇虽然知识层次较以往有所提高,但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教条地沿用书本上或传统的育儿方法,常因喂养或护理不当而导致疾病。因此,适时开展新生儿护理干预,因人而异地向产妇及家属传授有关产后基本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满足产妇的求知欲,确保母婴健康。如新生儿脐炎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病、多发病,多因处理不当继发其他疾病。专业护士入户向产妇、家属宣教新生儿脐部感染的知识,让他们主动参与、配合脐部皮肤护理,能有效降低新生儿脐部皮肤感染。从表2可见,开展新生儿家庭护理干预,可有效地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

篇8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肺炎治疗的整体护理流程。 方法 对我院儿科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86例新生儿肺炎患儿的护理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针对患儿发病原理及在治疗过程中不同时期出现的各种症状、体征,进行全面系统护理。 结果 86例新生儿肺炎患儿全部痊愈。结论 整体护理是缩短新生儿肺炎患儿病程、缓解病情,提高其治愈率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新生儿 肺炎 整体护理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于新生儿分娩过程中母婴血行传播或羊水感染,分娩后呼吸道传播及医源性感染,导致新生儿肺炎的发生。新生儿肺部组织发育不成熟,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分泌物不易排出,新生儿抵抗力低下,病情发展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占新生儿死亡原因的10%~20%[1]。儿科护理是疾病治疗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2],许多治疗操作均通过护理工作来实施。如果治疗及时,护理全面,则患儿多治愈快,预后好。 2008年1月~2011年1月对我院86例新生儿肺炎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实施整体护理管理,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新生儿肺炎患儿86例,年龄0d~28d,平均年龄13d;均符合新生儿肺炎的诊断标准[3]。其中羊水吸入性肺炎52例,产后呼吸道感染性肺炎34例。

2 护理措施

2.1 基础护理

确保良好的室内环境,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水源清洁,安静舒适,宽敞通风,温度适宜,一般使用空调调温,保持室内温度在22~24℃左右。天气干燥时可以在地上洒些水或使用室内加湿器,使相对湿度保持在55%~65%。每日定时为患儿洗澡, 一般在喂奶之前进行,防止溢奶呛咳,保持全身皮肤干燥清洁,颈部、腋窝、会、腘窝等皮肤皱折处用温水清洗,软布拭干涂粉。患儿排便后立即用温水清洗臀部,更换尿布,保护会皮肤,防止皮肤感染。新生儿口腔护理轻柔仔细,防止粘膜破损,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发生鹅口疮时用2%碳酸氢钠清洁口腔,局部涂抹制霉菌素溶液。脐部用0.9%碘酊涂擦保持脐部干燥,防止感染。根据患儿病情轻重和护理要求合理安排病房和病区。医护人员接触患儿前后严格洗手消毒,保持新生儿用具、衣服等清洁卫生。严禁患有感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或家属进入病区及接触新生儿。

2.2 合理喂养

根据病情和患儿的需要决定喂奶的频率和奶量,有助于患儿的治疗和康复,为了供给足量营养和多种免疫成分,应尽可能的给予母乳喂养,不宜母乳喂养的患儿的喂奶工作必须由经过培训的有经验的护士执行人工喂养。患儿尽量少量多次喂奶,每2h1次,每次不宜过饱,喂奶后将患儿竖起轻轻叩背,使胃中空气排出,以免发生溢奶。重症患儿采取鼻饲每次10~30ml,每2h1次,喂奶后密切观察患儿呼吸、心率、腹胀及大小便等情况。不能肠道营养者予以静脉补充氨基酸和脂肪乳,以保证热量和水分的正常吸收。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新生儿气管支气管狭窄,肺的弹力纤维发育较差,咳嗽反射弱,不能有效清除吸入的微生物,不仅易于感染且易致呼吸道梗阻,加重病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纠正缺氧,对疾病的治疗非常重要。定时给患儿翻身可以促进肺部分泌物引流,分泌物较多时2h~4h翻身1次,可防止肺萎缩及肺不张[4],保证支气管排痰通畅。由下而上叩击患儿背部,可以使小气道内的分泌物被震动进入大气道,便于排出。当出现面色青紫加重,呼吸困难,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吸痰是常用的有效的方法,吸痰时一般由浅入深吸引口腔鼻腔大气道内的分泌物。吸痰操作时动作要轻柔敏捷,吸痰的压力为80~100mmHg,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防止加重呼吸道粘膜损伤。若吸痰后出现青紫可加大氧流量10%~15%[5],吸痰时要注意观察患儿面色及呼吸音变化。痰多或痰液黏稠者可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每4小时1次,每次15min~20min,在雾化液中加入沐舒坦及地塞米松,稀释分泌物,以便于清除。

2.4 吸氧

新生儿肺组织发育尚未成熟,肺内血管丰富但肺泡数量较少,造成肺的含血量丰富而含气量相对较少,当发生肺炎时,呼吸困难导致的缺氧症状就更为明显。及时正确的吸氧,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凡呼吸困难、青紫、喘憋明显、心衰、惊厥等均应给予吸氧。但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决定吸氧量及持续时间,早期吸氧浓度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久,防止氧中毒。一般缺氧者氧流量为:0.5~1L/min,氧浓度30%~40%,早产儿氧流量0.3~0.5L/min,氧浓度20%~30%,氧宜湿化,以免损害气道纤毛上皮细胞及使痰液粘稠。缺氧明显者宜用面罩给氧,氧流量为2-4 L/ min,氧浓度为50%~60%。呼吸衰竭患儿低浓度持续吸氧,需要严格控制氧流量,观察紫绀消失程度。重症并发呼吸衰竭者可给以正压通气治疗。

2.5 输液的护理

新生儿肺炎时针对不同病原予以抗生素治疗,肠道杆菌可用氨苄青霉素,衣原体首选红霉素,厌氧菌首选灭滴灵等,同时注意纠正酸碱平衡紊乱,保证营养和增强免疫力。输液治疗多采用头皮静脉输液,在抢救时需要建立两条静脉通路,或者给予腋静脉留置针输液[6],以保证药物和液体量能够及时有效输入体内,输液滴速不能太快,否则患儿循环血量突然增加,加重心脏负荷引起肺水肿或心衰,一般选用注射器输液泵调节静脉输液速度,无合并心衰患儿滴数在15滴/分左右,合并心衰患儿约5~8滴/min。使用葡萄糖酸钙及血管活性药物时注意防止漏出血管外,以防局部组织坏死。

篇9

【关键词】新生儿; 机械通气;感染;护理对策

机械通气是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应用的人工生命支持技术,是抢救危重新生儿的重要措施,在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新生儿肺透明膜病、肺出血及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等严重疾病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使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1]。但其并发症感染是目前较为棘手的问题,新生儿机械通气并发感染在医疗护理上防重于治。为此,我科护理人员在护理机械通气患儿时,除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还重视呼吸机使用管理,加强气道湿化,规范各项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从而减少护理并发症的发生[2],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新生儿机械通气并发感染的原因

1.1机械通气的时间近年来强调口腔和胃肠道定殖的细

菌吸入导致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VAP) [3]为其主要机制,属于内源性感染。正常口咽部分泌物中,每1 ml含有107~108个细菌,即使吸入0.01 ml都会有大量细菌进入肺部而导致肺部感染。于凤琴等[4]报道,新生儿机械通气持续24 h内、24~48 h、48~72 h、72~120 h、7 d以上,气道分泌物培养率依次为26.55%、55%、93 3%、100%。可见通气时间越长,发生VAP的机率越大。

1.2感染途径呼吸机管道、湿化罐、复苏器等消毒不严,医护人员不注意洗手是造成外源性感染的重要原因,使用上述器械患儿痰培养与上述各部分的培养一致菌种达98%。有研究对上机24 h呼吸机管道和管内凝聚液的细菌定殖情况进行调查,近患儿端细菌污染率及浓度均高,机械通气后迅速定殖,2 h定殖率为63%,12 h为64%,24 h为80%,凝聚液形成速度平均30 ml/h,24 h后细菌浓度达2×105/ml,病菌通常与患儿痰分离出的一致,提示患儿口咽寄居的微生物是管道污染的原始来源,高污染率的凝聚液是VAP的重要危险因素。

1.3新生儿呼吸道生理特点新生儿气道相对狭窄,弹性纤维及肌肉发育不完善,管壁易变形、塌陷,黏膜柔嫩,血管丰富及纤毛运动差,不仅容易发生感染,而且可导致阻塞,出现呼吸困难。母亲的特异性抗体对新生儿抗感染免疫非常重要,极低体质量儿及早产儿免疫功能发育差,是由于过早娩出未能从母体获得足量的IgG,加上B淋巴细胞合成抗体能力不足,容易发生低IgG血症,从而容易发生感染。

1.4有创性操作经鼻或口插管,增加了将口咽的微生物直接接种于下呼吸道的危险性,气管插管会破坏会厌部正常屏障,减弱咳嗽反射及纤毛运动,气管导管气囊周围分泌物的淤积和下漏,使细菌极易进入支气管和肺部。放置胃管可以增加口咽部细菌定殖,导致口咽部分泌物停滞,增加了反流误吸的危险性。分析显示,放置胃管是医院内肺炎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1.5抗酸剂的应用及因素仰卧位易致反流及误吸,使胃肠道内革兰阴性杆菌逆行感染。有研究发现,在机械通气24 h内,患儿仰卧位也是获得性VAP的一个危险因素。正常情况下,胃液pH值约为1.0,胃内保持无菌状态。疾病状态改变了机体内环境及胃液酸度,重症患儿尤其是呼吸衰竭患儿常使H2受体阻断剂和抗酸剂,防治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进一步降低胃液酸度,增加细菌定殖。研究表明,当胃液pH值>4.0时,60%以上患儿胃液内有革兰阴性杆菌定殖。

1.6滥用抗生素虽然使用适当的抗生素可以提高VAP患儿的存活率,但是仅凭经验对没有感染的患儿使用广谱的抗生素是具有潜在危害的。它会增加多重耐药微生物细菌的定殖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证实了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与大肠杆菌和其他病原菌的多重耐药之间存在相关性,对ICU内患儿不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不仅导致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同时也增加了发生严重交叉感染的危险性。

2护理对策

2.1一般护理注意远红外线治疗台的温度调节,使患儿体温维持于36℃~37℃之间。加强皮肤护理,防止感染,每2 h翻身,随时更换湿污的衣物,每天用生理盐水擦洗双眼,必要时用红霉素眼药水点眼2~3次/d。注意输液速度,使用输液泵根据患儿血糖调节输液速度及糖的浓度。

2.2加强基础护理建立人工气道后,口咽部寄生菌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感染源。应口腔护理3次/d,也可局部使用非吸收抗生素,如:2%多黏菌素E、2%两性霉素B,防止口咽部及消化道细菌寄生。保持头肩部抬高30°,应用胃动力药可很好地防止误吸致胃食管反流。做好患儿的生活护理,始终保持清洁和舒适。

2.3保持无菌操作、环境清洁医护人员每次接触患儿前后必须严格洗手或戴手套,每个患儿床边放一瓶洗手的消毒液,气道吸引时更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室内空气应用紫外线循环消毒机消毒,室内物品、桌面、地面用消毒液擦拭拖洗,环境一定保证符合卫生部要求的Ⅱ类环境标准,病区全封闭,谢绝家属入内探视。

2.4呼吸机治疗器械的管理气道湿化液和湿化器内的液体必须无菌,24 h更换1次呼吸机装置(气路管道),复苏气囊消毒好备用,一次性物品绝不重复使用。喉镜、吸痰器、婴儿暖箱等所有医疗器械均要彻底消毒或灭菌后使用,并随时处于完好备用状态,由专人负责检查保养登记。

2.5物理治疗和吸痰每2 h翻身1次,并给予胸背部叩拍或振动,体

质量

3小结

新生儿机械通气并发症在医疗护理上防重于治。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机械通气的患儿时,除了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应重视呼吸机使用管理,加强气道湿化,规范各项操作规程,严格消毒隔离制度,从而杜绝和减少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唐笑青.新生儿机械通气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护理与康复,2005,4(5)359-360.

2徐群力,耿艳丽.新生儿机械通气并发感染的预防及护理.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2):83-85.

3金汉珍.实用新生儿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79.

篇10

【关键词】新生儿;呕吐原因;护理干预;病情分析

【中图分类号】R63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073-02

呕吐是新生儿一种常见的临床病情,引起其病因多种,绝大部分为生理性,通常情况下不会产生严重后果。临床上对患儿不及时地观察,或者采取不当的护理措施,可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如果延误对其疾病的治疗,严重者可发生因呕吐导致的窒息死亡。所以认真分析新生儿呕吐的原因,并进行及时的护理干预,在护理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新生儿呕吐现象的发生,避免新生儿因呕吐窒息死亡[1]。搜集我院2006,7~2009.7间新生儿呕吐病例138例,进行了原因分析,先将分析情况记录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是依据我院2006,7~2009.7间收治的138例新生儿呕吐病例,对病因初步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新生儿呕吐护理的经验和建议。本组资料中男95例,女43例。通过观察发现其中白色泡沫、呕吐奶液、奶块或黏液为59例,呕吐物为咖啡色样血性液体者23例。呕吐胆汁者26例,呕吐羊水者20例,出生体重小于1500g的3例,低体重者21例,大于2500g者93例。

1.2 方法:

1.2.1 分组治疗:首先按原发症状及起病状况,将资料中的患儿进行分组观察和治疗。其次调查登记新生儿的出生时间、性别、母妊娠期高危因素、分娩方式、呕吐症状、住院日期等。检查措施采取了影像学检查、血液电解质。

1.2.2 治疗方法:通过各种辅助检查,查找呕吐的原因,针对病情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按呕吐的性质把资料病例分成两大类,即内科性呕吐和外科性呕吐,对内科性呕吐针对原因首先治疗原发病,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给患儿用0 9%氯化钠30~50 ml,经鼻腔插入胃管连接注射器洗胃、禁食,灌肠或胃肠减压等方法。这样的治疗还不能减轻症状,患儿仍不能停止呕吐,继续给予胃动力药物治疗。如患儿诊断为外科性呕吐则转外科治疗。咽下综合症的新生儿洗胃后给予5%葡萄糖10 ml,经过试喂2~3次奶后,停止呕吐并无特殊情况,再给患儿喂配方奶10 ml,采取多次喂乳,每次的奶量尽可能少一些,经过24 h后患儿无呕吐、无腹胀者,表明情况正常逐渐增加奶量,正常补喂。根据起病原因及患儿腹胀、肠鸣音、呕吐情况决定禁食和禁食时间,期间密切观察胃肠减压内容物的性质和数量,重点观察有无血性液体、胆汁等[2]。对患儿应用电动胃肠减压器进行胃肠减压,负压为-1~-2 kPa,以此同时经静脉补充葡萄糖液或静脉营养,每天监测血糖。

2 病因分析

通过对本组病例的治疗,汇总情况后认为:新生儿呕吐的原因主要是喂养方法不合适、咽下综合症,少数患儿因为肠道感染。还有一少部分患儿的呕吐原因是颅内压升高、幽门痉挛、消化道畸形和药物的副作用导致的。所以说,导致新生儿呕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医护人员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具体的治疗措施,减少、缓解、或者杜绝新生儿的呕吐现象发生。 具体原因见下表:

3 护理干预

临床上新生儿呕吐是常见病症现象,常见因呕吐物吸入呼吸道而导致窒息、呼吸暂停,并继发呼吸道感染。因新生儿呕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对改善和治疗新生儿呕吐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加强呼吸道的检测,根据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呕吐情况做好记录,并协助临床医生给予正确的治疗。

3.1 合理细心地喂养:合理喂养包括几个方面,首先是指导患儿母亲喂奶的姿势正确,我们知道新生儿胃内容量小,发育差,胃多呈水平位,幽门肌张力强,贲门肌张力弱,容易发生呕吐。护理要耐心,吸吮猛的婴儿在喂奶时要吸吸停停,所以避免呕吐一定要采取正确合理的喂养方法。避免患儿哭闹时喂奶,避免过量吞入空气,可以有效防止吐奶。其次牛奶的温度要适中,太热、太冷以及喂奶速度太快,都是产生呕吐现象的原因。最后母亲要耐心、细致、定量、定时。每次奶量不能过多,喂奶后将头抬高片刻,也可以是头高足低右侧位,并轻轻拍击背部排除胃内气体,还要注意喂奶后不要翻动患儿,避免奶液在消化道内流动[4]。

3.2 禁食、胃肠减压:采用禁食法治疗新生儿呕吐,减轻对胃黏膜的刺激,是减少呕吐的关键。具体禁食时间应根据病因及患儿腹胀、呕吐情况决定。在患儿禁食期间的护理方面要注意应密切观察患儿的哭声动作,觅食反射程度等。监测血糖情况,避免低血糖发生[5]。

3.3 洗胃、灌肠:对于新生儿咽下综合症,由于羊水、胎粪咽下过多,刺激胃粘膜引起的呕吐,临床采用1%碳酸氢钠液或生理盐水洗胃,目的是清除肠道内的剩余物。另外对胎粪性梗阻引起的呕吐,我们采用温生理盐水或1%肥皂水30~50ml加温后灌肠,使胎粪排出,从而抑制呕吐。

3.4 建立静脉通路:对肠道内外的感染,遵医嘱适当给药,针对呕吐原因恰当及时地用药,滴注时严格控制滴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6]。 从而保证新生儿的营养供给。

3.5 呕吐护理:新生儿脏器及皮肤娇嫩,所以呕吐后及时清除,用棉签粘出或用包有消毒纱布的手帕把口、咽内的残存奶汁以及呕吐物轻轻揩净,还可以用导管接注射器抽吸,期间的操作要轻柔,切忌损伤黏膜。如果因为呕吐而致窒息,实施给氧气吸入,紧急情况时可进行人工呼吸。

参考文献

[1] 何文红; 刘爱玲; 朱学江; 李小娟; 新生儿呕吐138例临床分析[J]. 航空航天医药 2010年09期

[2] 杨云闪; 新生儿呕吐的病因分析及护理[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2009年03期

[3] 孙艳敏; 王亚岩; 张翠香; 新生儿呕吐病因分析[J]. 吉林医学 2010年29期

[4] 杨云闪; 新生儿呕吐的病因分析及护理[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2009年03期

[5] 徐春波; 新生儿呕吐的病因分析及护理[J]. 吉林医学 2010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