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呼吸道感染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6: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生儿呼吸道感染护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生儿呼吸道感染护理措施

篇1

摘 要 目的:分析NICU重症病房医院感染中存在的问题及控制措施,以降低NICU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2012年5-7月NICU收治新生儿269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加强病房感染控制措施后,统计8-10月293例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分析新生儿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实施管理措施前后,5-7月269例新生儿,发生感染例数17例,感染率6.3%;感染类型:上呼吸道感染11例,下呼吸道感染6例。8-10月293例新生儿发生感染例数11例,感染率3.7%;感染类型:上呼吸道感染7例,下呼吸道感染4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NICU重症 医院感染 控制管理 预防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NICU

Bai Guiping

The people's hospital in Xihua County,Henan Province,466600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advanced case sickroom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NICU,and to reduce the hospital infection rate of NICU.Methods:269 cases of newborns were admitted from May to July 2012.They we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after strengthen infection control measures,to statistics hospital infection status of 293 cases of newborns from August to October,and analyze the relevant factors of neonatal infection.Results: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nagement measures,there were 17 cases of infection in 269 cases of newborns from May to July,the infection rate was 6.3%,and the type of infection were 11 cases of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and 6 cases of lower respiratory infection.There were 11 cases of infection in 293 cases of newborns from August to October,the infection rate was 3.7%,and the type of infection were 7 cases of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and 4 cases of lower respiratory infection.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P

Key words Severe NICU;Nosocomial infection;Control management;Prevention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在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及抢救危重患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NICU患儿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免疫系统弱,器官发育不成熟,抵抗能力差,再加上侵入性诊疗操作的增多、住院时间的延长、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等使患儿院内感染几率增加。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我院在2012年5-10月易发生院内感染高峰期,统计发生感染率及感染类型,寻找造成新生儿感染的因素,并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措施,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5-10月收治NICU新生儿56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00例,女262例,年龄15分钟~1个月,平均12天,其中早产儿182例,低体重出生儿148例。

方法:以2012年5-7月收治269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感染率及感染类型,通过实施有效的干预控制措施后,统计8-10月293例新生儿感染率及感染类型,然后进行比对。

感染标准:感染病例依据200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判定。

感染控制及管理措施:①加强培训,完善管理制度,增强控感意识:降低患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应首先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预防意识,通过报告、学习、观摩等手段定期对NICU医护人员进行防感染培训。组织相关人员定时、定点现场办公。提出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及时整改,并纳入控感质量检查考核中,以此来提高医护人员预防感染的认知感、责任感。②加强病室的空气及环境管理:空气污染是造成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环境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NICU医院感染全部是呼吸道感染,这就要求病房环境要保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温湿度适宜,每日进行通风换气2次,合理进行病房布局,同时对空气消毒设备定期进行清洗、维护、检测,以确保消毒效果。每天对病房的地面、门把手、水龙头等物品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并定时对室内的空气、物品进行监测,确保各项环境指标良好。③规范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执行操作流程:新生儿、早产儿身体抵抗力很低,极易造成交叉感染,这不仅要求医护人员在护理治疗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戴口罩、帽子、限制人员出入,还要对NICU内的物品进行消毒灭菌。呼吸机湿化瓶、呼吸道管路、氧气湿化瓶、吸痰瓶每日更换,清洗消毒;蓝光箱和暖箱每日清洗并更换湿化液;接触患儿皮肤、黏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一人一用一消毒;与新生儿密切接触的喂奶、沐浴用具、尿布、毛巾等要保证清洁卫生,专人专用。另外,要注意正确的消毒方法,尽量选用物理方法,以免对新生儿的呼吸、消化等系统产生损伤。④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大量研究表明,医护人员的手在院内感染传播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医护人员的手传播病原菌所致的感染占医院感染发病率的30%,洗手可以切断传播途径,是降低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方便、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1]。加强手卫生管理,在各种治疗、护理前后用正确方法洗手、消毒已成为医院感染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环。我院每个病室、治疗室及辅助区域均配备洗手池、非触式流水、洗手液、手消毒液。用洗手液按七步洗手法洗手后,用消毒的一次性纸巾擦手已成为医护人员日常行为习惯。⑤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侵入性操作:在临床上要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使用抗菌药物不要凭经验用药。医院规定,凡使用抗菌药物者必须送检药敏监测,根据感染指标选用敏感、无损害的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并且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加强基础护理,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认真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对侵入性操作适应证要严格把握。

结 果

实施管理措施后,5-7月269例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17人,感染率6.3%,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1人,下呼吸道6人。8-10月293例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11人,感染率3.7%,其中上呼吸道7人,下呼吸道4人,见表1。

讨 论

NICU感染因素主要包括新生儿自身、医务人员、环境、和物品设施等。院内感染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感染,前者主要由于机体抵抗力弱(常见早产、低出生体重、接受免疫抑制剂)或菌群失调(抗菌药物使用)造成的机体内部“正常菌群”易位的感染。外源性感染是机体外的病原体通过医务人员或家属的手、医疗仪器、空气等造成的交叉感染。NICU院内感染有复杂多样的危险因素,有创性诊疗操作、住院时间长、长时间机械通气、长时间中心静脉置管、长时间NICU住院、孕妇患疾病、全肠道外营养等都是造成医院感染的人为途径[2]。

分析我院2012年5-10月发生医院感染情况,患儿感染部位全部是呼吸系统,考虑是由于新生儿的气管和支气管均较成人狭窄,纤毛运动能力也较差,对气管内的分泌物不易清理排出,加之气管插管、吸痰等操作加重对气管黏膜局部损伤,更易发生感染。

相关文献报道,新生儿医院感染率4.30%~8.20%,而NICU新生儿医院感染率多8.00%~9.00%,新生儿监护室内更易发生医院感染[3]。本研究结果显示,我院新生儿监护室内医院感染率5.06%,低于以上报道,与报道中的新生儿医院整体感染率接近。

总之,NICU医院感染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但应针对上述分析的各种高危因素加强管理和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尽量降低医院感染率。

参考文献

1 崔娜欣,张玉玺,董凤肖,等.基层医院新生儿病房感染因素分析及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7):2602-2603.

篇2

【关键词】 新生儿;VAP;相关因素;护理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 )是指新生儿机械通气48h以上发生的肺部感染, 原有肺部感染在机械通气超过48h而再发的新感染, 是机械通气新生儿的常见并发症[1]。

1 临床资料

患儿40例, 其中男23例, 女17例, 平均胎龄为 (33.1±2.92)周, 早产儿29例, 足月儿11例, 原发病中早产儿呼吸暂停9例, NRDS患儿8例、肺出血6例、重度窒息9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6例、胎粪吸入2例。机械通气时间为大约1~8天。

2 相关因素

2. 1 新生儿呼吸道生理特点 新生儿气道相对狭窄, 呼吸道粘膜柔嫩, 血管丰富, 纤毛活动差, 较易发生感染、容易阻塞出现呼吸困难。再加上机械通气属于有创性操作, 气管插管会减少咳嗽反射和纤毛摆动, 破坏会厌部正常屏障功能, 细菌极易进入支气管和肺而发生感染。

2. 2 机械通气时间 可直接影响VAP的发生, 通气时间每延长1d, VAP发生危险即增加1%~3%, 而VAP也会延长机械通气时间, 形成恶性循环[2]。

2. 3 呼吸机管道、湿化装置等的管理

2. 3. 1 机械通气管路相对密闭而潮湿, 是细菌移行、定植的重要部位。如果呼吸机管道的消毒管理等环节处理不当, 定植于呼吸机管道的细菌随气流而源源不断地进入气道内, 这也是引起VAP的重要因素。

2. 3. 2 更换呼吸机管道 目前, 更换呼吸机管道的时机尚无定论, 有学者研究每7天更换一次为宜并不增加VAP的发生率[3], 但吴海峰等总结研究成果认为应该在4天之内[4],过于频繁更换管道增加了操作频率, 而且容易把管道内污染的冷凝水灌入患者气道易引起下呼吸道感染, 所以建议每3~4天更换一次, 如有污染随时更换。本院ICU病房和消毒供应中心做了此项实验, 对破伤风、多重耐药菌、大肠埃希菌感染的患者, 不再使用常规呼吸管路的清洗消毒方式, 而是常规清洗后用低温甲醛灭菌器灭菌, 做了初步对比。

2. 4 病室环境 ICU最好为层流病房, 室温保持在24℃-26℃, 湿度在50%~60%。如果没有层流, 每日2次紫外线空气消毒或使用动态消毒机。

2. 5 严格无菌操作、医护人员手的污染 医务人员的手是交叉感染的重要原因, 而洗手、戴口罩和手套、严格无菌操作是预防交叉感染的最基本、有效的措施, 洗手可以使感染率下降50%。

2. 6 滥用抗生素 适当应用抗生素可以提高VAP患者存活率, 但滥用广谱抗生素可以增加多重耐药菌感染机会,作口咽部及下呼吸道痰液细菌培养, 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3 干预措施

3. 1 一般措施 保持病室空气质量每日空气消毒, 减少人员流动、接触患儿前必须严格洗手,最好用流动的肥皂水, 每个患儿床旁备快速手消,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规范。

3. 2 正确吸痰 避免在鼻饲后30 min内吸痰,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 动作要轻柔, 吸痰时应边左右旋转抽吸边向上轻轻提出, 每次吸痰时间

3. 3 做好呼吸管路及湿化装置的清洗消毒工作, 选择合适的湿化液 三天更换一次管路及时消毒, 必要时低温灭菌, 常用的湿化液为无菌蒸馏水或0.45%盐水, 0.45%的低渗盐水是临床进行气道湿化理想的湿化液[5];集水瓶应放置在呼吸管路的最低位, 及时排空积液瓶。

3. 4 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一旦患者病情稳定符合拔管条件应尽快拔管, 以减少机械通气时间、降低感染机会。当通气改善、感染控制后应尽早脱机改为无创通气, 以减少VAP的发生。

3. 5 护理 研究发现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取平卧位是发生VAP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半坐卧位可有效减少胃肠道反流和误吸, 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半坐卧位PaO2、PaO2/FiO2均明显高于平卧位[6]。该是减少VAP的发生率,减轻肺不张的有效方法。

3. 6 口腔护理 有研究指出口腔和胃肠道定植的细菌吸入是导致VAP的主要原因之一, 做口腔护理发生率仅为3.9%,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4%, 口腔护理2次/d。

3. 7 合理使用抗生素

4 结论

NICU感染控制的指标之一是降低VAP的发病率, VAP相关因素虽然很多, 但加强医护人员的防控认识, 采取综合性方法和措施, 可以有效降低VAP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Su BH, HsiehHY, Chiu HY, et al .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a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A prospective study in Taiwan]. Am J Infect Control, 2007, 35(3): 190-195.

[2] Bowton di.noseoemial pneumonia in the icu,year 2.yond,chest, 1999,115(1):28.

[3] 贾巧燕, 贾艳梅, 刘鹏珍.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机制及预防.2011,16(4):603-604.

[4] 吴海峰, 李萍. 呼吸机管路更换频次对vap的影响的研究进展.护理学杂志, 2010,25(22):95-97.

篇3

河南省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急诊科,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 目的 全面分析急救和护理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上的应用。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2月—2011年6月间住院治疗的重症肺炎新生儿20例。通过有效管理新生儿呼吸道,加强新生儿肺出血的抢救措施。同时在入院后,对新生儿做好护理工作,给予一定的雾化、吸痰、吸氧、营养和环境等支持,并要及时为患儿家属做好心理护理工作。结果 在治疗20例重症肺炎的新生儿时有效应用急救和护理等方法措施,使20例新生患儿都得到良好的痊愈。结论 急救和护理对新生儿重症肺炎的治疗有着积极促进作用,采用良好的急救措施,加强住院后的护理水平,对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起到重要影响。

[

关键词 ] 新生儿;重症肺炎;急救与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2(c)-0040-02

新生儿时期极易患上呼吸道疾病。新生儿在感染呼吸道疾病后,病情发展迅速,父母没有及时发现病情,或没有及时将患儿送与医院治疗,则在很大程度上会转变为重症肺炎。新生儿还没有成熟的呼吸器官和功能,在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时,会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极易发生死亡事故[1]。新生儿患上肺炎主要是由于吸入性肺炎和感染性肺炎。在吸入性肺炎中,主要包括羊水吸入性肺炎和乳汁吸入性肺炎等。感染性肺炎主要包括出生前感染和出生后感染。

全文通过分析我院2009年12月—2011年6月共收治的20例重症肺炎新生儿的急救和护理治疗,对重症肺炎新生儿应用有效的急救措施,采取良好的入院后护理方法,取得良好治疗效果。下文全面分析急救与护理在新生儿重症肺炎应用。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2月—2011年6月共收治的20例重症肺炎新生患儿。其中男性患儿12例,女性患儿8例;足月儿18例,早产儿2例。新生患儿体重均≥2400g,有3例新生儿≤7 d,17例新生儿8~28 d。检查选取20例新生儿重症肺炎,新生儿病情都符合医院制定新生儿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20例新生儿中,有18例新生儿咳嗽,20例新生儿气促,6例新生患儿体温不升,5例新生儿发热,3例新生患儿合并心衰,10例新生儿合并呼衰,1例新生儿低血糖,1例新生儿休克,1例新生儿消化道出血,1例新生儿呼衰合并心衰。其中新生儿痊愈19例,死亡1例。

2 急救处理

①确保新生儿呼吸道能够保持通畅。急救人员要立刻将新生儿置于辐射台上,摆正体位。查看新生儿体温情况,体温不升的新生儿要将其进行保暖。密切关注新生儿呼吸情况,及时清理新生儿呼吸道的分泌物以及呕吐物,保证新生儿能够通畅呼吸。若是经过以上急救处理措施后,新生儿呼吸道依然没有通畅,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气管插管[4]。

②吸氧。急救人员在清理新生儿呼吸道的同时,要进行吸氧。

③建立静脉通道。急救人员要立即将新生儿建立静脉通道,对于休克的新生儿,需要建立2条静脉通道。部分新生儿建立静脉通道时,若是静脉难以刺穿,需要立即建立骨髓通道。

④新生儿入院时,要立即进行心电、呼吸的监测,同时要监测血氧饱和度及其血压。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新生儿置于暖箱时,体温不升新生儿的暖箱温度要调整为中性温度,湿度保持在55%~65%,密切观察患儿体位,防止体位不当,造成呼吸道堵塞而加重缺氧。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嘱,科学使用抗生素。

3.2 吸氧

新生儿血氧饱和度小于88%,氧分压小于60mmHg时,要立即给予氧气。流量为5L/min。部分新生儿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时,护理人员要严格遵照医嘱,对氧浓度进行合理调整。当新生儿病情稳定时,要立即停止给氧,并要将呼吸机立即撤离,防止新生儿氧中毒,或患上呼吸机相关并发症等症状[3]。

3.3 雾化和吸痰

采用压缩雾化吸入,每天3次,每次15 min。雾化后,若是出现明显痰鸣要立即进行吸痰,吸痰的压力小于200mmHg。吸痰时,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SPO2不得低于86%,确保患儿呼吸道通畅。

3.4 预防医院感染

保证病房清洁,每次2次空气消毒。护理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要洗手或用免洗手消毒液进行手消毒。护理人员在患上急性感染时,禁止接触患儿。暖箱每天消毒1次,使用中的暖箱不得超过7 d。我院收治的新生患儿未发生感染[2]。

3.5 营养护理

喂奶前,要根据患儿的体重和病情,将摄入量的热卡和奶量进行计算和控制。喂奶时,抬高患儿上半身,防止发生误吸。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当患儿出现呼吸困难时,要立即停止喂养。呛咳严重者,可采用鼻饲。

3.6 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

首先体温检测,患儿体温过高,会伴随惊厥,损害神经系统;体温过低,会导致寒冷损伤、肺出血。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儿体温变化,每4 h测量一次体温,体温异常患儿半小时测量一次,直至正常。其次密切监测患儿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消化系统监测。密切观察患儿呼吸频率和节律,查看患儿呼吸有无窘迫、暂停情况,呼吸道有无分泌物等。监测患儿心血管系统,关注患儿心率和血压变化情况,每2 h监测一次。监测患儿消化系统,关注患儿有无腹胀、呕吐情况,做好腹围测量工作。患儿鼻饲之前,查看胃内有无储留。

3.7 体位护理

每2 h给患儿翻身1次,防止出现压疮。及时改变体位,可以使患儿肺部分泌物从小气道到大气道引流,避免出现肺不张。

3.8 口腔护理

重症肺炎新生儿由于长期使用大剂量抗生素,极易发生鹅口疮。新生儿入院后要随时注意口腔卫生,每天两次生理盐水口腔护理。患儿若是出现鹅口疮后,护理人员要使用1.4%的苏打水进行口腔护理。

3.9 血糖监测

重症肺炎由于缺氧以及感染等,会造成血糖下降。患儿在过快和应激输液时,会导致血糖升高。新生儿血糖需要保持在5mmol/L,满足神经系统代谢需要。护理人员可以采用微量血糖仪,每天4次监测新生儿血糖情况,低于2.2mmol/L时,要加快输液速度,改善过低血糖。高于7.2mmol/L时,及时告知医生,并合理使用胰岛素降低血糖。

3.10 心理护理

在做好新生儿护理工作同时,也要做好家长心理护理工作。新生儿病情发展变化快且严重,家长需要承担着较重心理负担,要有着充足的思想准备。为了能够顺利开展新生儿抢救工作,不会受到家长刺激和阻碍,需要让家长离开抢救现场。患儿病情控制后,家长要积极配合新生儿护理工作,使患儿尽早恢复健康。

3.11用药护理

根据患儿体重计算滴速,密切观察,防止发生药物渗漏等情况。

4 出院指导

我院收治的20例重症肺炎的新生儿,出院痊愈19例。患儿出院后要对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和出院指导。每4周随诊1次,不适随诊。出院后要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预防感染。严禁与感染者接触,并要尽量减少亲属的探望。采取合理方式喂养,加强营养摄入,促进新生儿健康成长。

[

参考文献]

[1] 杨琼,蒋恒亮.22例新生儿重症肺炎的急救与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38(35):156-158.

[2] 韩红琳.25例新生儿重症肺炎的急救与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3,37(1):113-115.

[3] 陈崇斌.新生儿重症肺炎58例临床治疗分析[J].中外医疗,2012,39(28):119-121.

[4] 滕金巧.新生儿湿肺51例临床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医学,2010,28(18):566-568.

篇4

【关健词】综合医院 新生儿 院内感染 易感隐患 防控措施

        近年来,院内感染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是新生儿是医源性感染的易感人群,主要由于其免疫系统和各个器官系统功能发育不成熟,另外一些侵入性操作、使用等均可使院内感染发生的几率大大增加。由于其具有特殊性,已成为医院内感染工作的重点。我院自2008年12月~2009年12月共出院新生儿患儿456例,采用前瞻性监测和回顾性调查分析统计共发生院内感染20例(4.38%),现就新生儿院内感染易感隐患及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1]

        1 呼吸道感染

        发生呼吸道感染包括新生儿肺部感染8例,主要为获得性肺炎,感染率为1.75%。

        1.1 易感隐患

        1.1.1 口咽部细菌定植和误吸,口咽部定植菌误吸是患儿获得性肺部感染的最主要隐患。吞咽和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时、昏迷带鼻胃管、胃反射抑制、胃排空延迟及胃肠张力下降者则易发生误吸。当吸入菌量大、毒力高时患儿容易发生肺部感染。

        1.1.2 胃液酸度降低,新生儿胃酸浓度减低胃内细菌大量繁殖,胃内细菌引起获得性肺炎的机制可能是直接误吸胃液。鼻胃管大小、营养支持的方法、患儿的体位和胃肠动力是影响胃液吸入的重要因素。

        1.1.3 呼吸道侵入性操作损害了正常的防御机能,其不利影响包括:(1)损伤鼻腔粘膜上皮和引起炎症反应;(2)削弱咳嗽和纤毛清除功能;(3)刺激气道分泌,氧气囊上方分泌物滞留和下漏;(4)恶化口腔卫生,易并发鼻窦及鼻咽部炎症;(5)导管本身还可以成为细菌粘附繁殖和自鼻腔向后移行的便利通道。

        1.1.4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呼吸功能不完善、防御功能不健全,细菌病毒易侵入引起上呼吸道炎症。

        1.1.5 空气、手、水和食物的污染:(1)空气:新生儿监护室内呼吸治疗器械产生大量带菌气溶尘埃,悬浮运动下能使之进入下呼吸道和肺泡;(2)手:由于医护人员的手传播细菌造成医院感染;(3)水和食物,鼻饲饮食很容易引起呼吸道误吸;

        1.1.6 呼吸治疗器械污染,氧气湿化瓶、液,气囊面罩、雾化器、导管等污染引起。

        1.2 防控措施:

        不断加强和改进医院感染监控工作,全员强化培训教育,科内医务人员要掌握全面的感染知识,并具备较强的防控意识。认真执行院内感染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认识,树立高度责任感;建立健全医院感染三级网络责任制,凝有医院感染者,督促留取样本送检培养及药敏试验。对确诊为院内感染病例,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感染管理科组织监测新生儿所有可凝感染源,找出致病菌,分析引起医院感染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1.2.1 减少或消除口咽部病原菌的定植和防治误吸:

        1.2.1.1 喂养过程中尽量减少误吸隐患因素,抬高头部后胃内容物不易反流,而平卧位及保持平卧位的延长是引起误吸的主要原因。鼻饲时,用小号胃管少量持续喂养,鼻饲速度不可过快,鼻饲后,及时清除口腔内容物。

        1.2.1.2 控制胃内容物的返流,喂完后竖起患儿,不断拍背部,将胃内空气排出。 

        1.2.1.3 小儿胃管勿扭曲、挤压,定期更换,按时消毒。

        1.2.2 加强基础护理特别是口腔护理,每日3次,根据口腔ph值选择漱口液,ph值<7时,用2%碳酸氢钠;ph值>7时,用2%硼酸水;ph值中性时,用1%~3%双氧水。口腔有溃疡时,用制霉菌素粉沫涂抹口腔,并与鱼肝油软膏交替使用。

        1.2.3 营养护理:积极适量给患儿补充氨基酸、脂防乳、微量元素,适时注射丙种球蛋白,增强患儿机体抵抗力。必要时输新鲜血浆,进一步增加患儿的体质。

        1.2.4 切断外源性传播途径:

        1.2.4.1 洗手:严格按手卫生标准洗手,执行有效的洗手制度,保证手的细菌菌落数<10cfu/cm3。洗手是为了消除手部皮肤附着的致病微生物,切断通过手传播感染疾病的途径。经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造成的医院占30%[2]。

        1.2.4.2 公用器械的消毒灭菌,每48小时更换1次管道。如果已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应该增加更换管道的频率,减少细菌吸入。氧气湿化瓶液体4小时更换1次,湿化瓶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10小时。

        1.2.4.3 医务人员必须戴专用口罩、帽子,每4小时更换1次,保持个人卫生,不留长指甲。

        1.2.5 呼吸治疗机械应严格消毒灭菌,湿化瓶、雾化器、气囊面罩等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10小时,晾干备用。

        1.2.6 适时吸痰,吸痰过于频繁可导致不必要的气管粘膜损伤,而气道损伤是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吸痰不及时又可造成呼吸道不畅,通气量降低、窒息,甚至发生心律失常,所以适时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的关键。

        2 脐部感染

        本组共发生脐部感染5例(包括人院时脐炎,住院后又感染其它致病菌者),感染率为1.09%。

        2.1 易感隐患

        2.1.1 新生儿缺乏抗细菌定植能力,免疫系统不成熟,机体抵抗力低等高危因素构成新生儿易感特性。

        2.1.2 新生儿母婴同室,病房病床多,陪护多,消毒隔离制度不严格,易造成空气污染,而屋内飞沫间的传播难于控制时,易引起交叉感染[3]。

        2.1.3 与医务人员手、鼻带菌有关。 

        2.2 防控措施

        2.2.1 改善病室环境,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流通,室温控制在22~24℃,相对湿度55%~65%,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二次,每次60min。或用空气消毒机消毒每日3次,每次3小时。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拖地3次,同时擦拭床头柜、椅、床架、门把手、治疗车及各种监护仪等表面2次/日。患儿出院后,床单位进行终末消毒,病室空气消毒采取紫外线照射1小时,或用乳酸熏蒸1小时。晨晚间开窗通风。

        2.2.2 暖箱、新生儿蓝光照射仪等,是消毒隔离的重点部位,新生儿暖箱温度一般控制在34~36℃,湿度控制在65%~75%。分别采用紫外线照射消毒1小时,同时用500mg/l 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胃管按时更换并冲洗消毒管口。使用一次性胃管,隔日更换1次。医务人员进入新生儿监护室应更换隔离衣,带口罩;换尿布、操作治疗前护士应洗手,有感冒及传染性疾病者禁止进入新生儿监护室。严格预防交叉感染。

        2.2.3 加强健康教育,提倡纯母乳喂养,及时接种疫苗,增强患儿抵抗力,降低陪护率,有感染性疾病者禁止探视陪护患儿。

        2.2.4 合理应用抗生素,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加强临床病原学分析,提倡应用一种抗生素治疗,减少抗生素联合用药,严格控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2.2.5 脐部每日用1%碘酊擦洗 1次,并用无菌纱布包扎,如发现患儿有脓性分泌物,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查,预防交叉感染,控制炎症的发展。

        2.2.6 缩短住院时间,合理安排病室,减少感染机会,因为住院天数与医院感染有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4]。住院天数越长,医院感染发生率越高,同样发生了医院感染又延长住院天数。

        3 消化道感染

        新生儿消化道感染是细菌侵入消化道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菌群失调所引起的炎症、腹泻等,本组发生4例,感染率为0.87%,由于新生儿消化系统功能不健全,消化功能差,医院感染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新生儿腹泻是新生儿常见病、多发病,在新生儿病房易引起爆发流行。

        3.1 易感隐患

        3.1.1 母乳喂养新生儿前,母亲未用温水擦洗乳头;人工喂养新生儿的奶头消毒不彻底或连续使用;医务人员的手带有肠道致病菌均可引起新生儿患者的消化道感染。

        3.1.2 新生儿蛋白质或脂肪吸收障碍,抗生素不能合理应用,肠道菌群失调,引起新生儿蛋白质或脂肪吸收障碍。

        3.1.3 气候骤变,药物反应,易引起新生儿腹泻。

        3.1.4 鼻饲新生儿的流质温度、浓度及输注速度不准确。

        3.2 防控措施

        3.2.1 母乳喂养前要用温水擦洗乳头;人工喂养新生儿奶头用沸水煮30分钟消毒后使用。接触新生儿的手应用肥皂水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液擦手。医务人员进入监护室要更换衣服、鞋等,戴口罩、帽子,禁止有病的陪护人进入监护室。

        3.2.2 新生儿消化功能不健全,母亲应忌食辛辣、冷等食物。给新生儿洗澡时间宜短,洗澡后及时在温箱内保暖。换尿布时应避免时间过长,防止受凉,腹部注意保暖。洗澡间紫外线空气消毒每日2次,每次60min。澡池一人、一膜、一池、一用、一消毒。

        3.2.3  调整好鼻饲液的浓度、温度及输注速度,一般鼻饲液温度以40~41℃为宜,过冷易引起腹泻,初起应鼻饲速度慢,10~20ml/h,数量宜小。如发现腹胀应随时调整鼻饲液的浓度、温度和输液速度。由于鼻饲管较细,应经常用温开水冲洗保持其通畅。加强吃奶及鼻饲用具的清洁消毒,确保输注系统各环节不被污染。

        4 皮肤软组织感染

发生院内感染3例,感染率为0.65%。临床常见有脓疱疮、药物疹感染等。

        4.1 易感隐患

        4.1.1 新生儿皮肤粘膜屏障功能差,易诱发皮肤感染。

        4.1.2 皮肤薄嫩,易破损而造成皮肤局部感染,如尿布皮炎等。

        4.1.3 新生儿用药不当容易引起药物疹,药物疹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感染。

        4.1.4 新生儿婴儿服、尿布消毒不彻底或有些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无菌观念淡漠,在操作治疗过程中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不严格,婴儿用品混用,可直接或间接造成新生儿皮肤感染。

        4.2 防控措施

        4.2.1 加强新生儿皮肤护理,针对新生儿发育特点,在其预防能力尚未完善、抵抗力差的情况下,做好相应护理,如保持体温恒定,每日温开水洗澡,注意皮肤皱折处和外阴部清洗,同时涂抹婴儿粉。婴儿所用浴皂、扑粉、浴巾均为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4.2.2 产后早开奶及纯母乳喂养,使婴儿吃到足够的初乳,以增加自身免疫功能。

        4.2.3 医务人员应加强责任心,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增强无菌观念,接触新生儿患儿前,必须用快速手消液擦手,勤换尿布严防发生尿布皮炎,所用尿布均应高压消毒。

        4.2.4 在患儿治疗过程中,因用药引起药物疹,应找出引起药物疹的药物,立即停药并对症处理,避免抓破,严防感染。

        5 结论

        总之,新生儿患儿院内感染要想得到有效的控制,必须认真贯彻《医院感染管理条例》,加强院、科、个人三级监督监测控制网络,认真执行各项院内感染制度,明确各级人员工作职责,强化院内感染知的培训学习。重点抓好新生儿监护室、母婴同室、新生儿穿刺室的消毒隔离工作。医务人员熟练掌握空气消毒,地面消毒,物品消毒的方法。熟知消毒液的浓度、消毒时间,定期做好工作人员体检;缩短住院天数,增加病原微生物送检率;合理运用抗生素;积极保护患儿免疫机制;加强手卫生及环境清洁卫生工作。落实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控制外源性感染,坚持无菌技术原则,切断传播途径,避免交叉感染。由于我院严格院内感染管理,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科内医务人员工作到位,职责明确,一年来,未发生新生儿院内感染流行,全年院内感染发病率为4.38%。

参考文献

[1]董秀华、武淑贤,新生儿科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年第25卷第2期。

[2]李嫦珍、基层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3):308—309。

篇5

[关键词] 医院感染;监测;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8-125-02

医院感染是现代化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控制医院感染是提高医疗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医疗高科技开展的主要障碍之一[1],医院感染严重威胁着医疗质量与安全。为了解我院医院感染状况,以便针对高危因素采取有效预防与控制措施,对2007~2008年医院感染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监测对象

2007~2008年玉林市妇幼保健院所有的住院患者。患者来源于地级玉林市城区和郊区以及下属陆川、博白、容县、北流和兴业等县市。

1.2方法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每个月对所有的出院者病历进行医院感染调查并记录存档,按感染部位、感染的科室分布统计汇总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采用构成比及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

2结果

2.12007~2008年玉林市妇幼保健院医院感染率

2007~2008年医院感染共监测住院患者21 994例,其中有232例发生249例次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率为1.05%,例次感染率为1.13%,其中2007年医院感染共监测住院患者10 777例,医院感染137例次,医院感染率为1.16%,例次感染率为1.27%,2008年医院感染共监测住院患者11 217例,医院感染112例次,医院感染率为0.95%,例次感染率为1.00%。2008年医院感染率虽比2007年低,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χ2=3.65,P0.05)。

2.22007~2008年玉林市妇幼保健院医院感染例次的科室分布

2007~2008年感染例次的科室分布:新生儿科113例次,占2年总感染的45.38%;儿科78例次,占31.32%;妇科41例次,占16.47%;产科17例次,占6.83%。综合:儿科系列(新生儿科、儿科)2007年感染107例次,占78.10%;妇产科系列(妇科、产科)2007年感染30例次,占21.89%;儿科系列2008年感染38例次,占33.93%,妇产科系列2008年感染28例次,占25.00%;2007年与2008年比较,医院感染儿科系列呈下降趋势,妇产科系列呈上升趋势,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χ2=0.33,P0.05)。见表1。

2.3医院感染的部位分布

2007~2008年感染例次的部位分布,前四位分别为下呼吸道83例次,占33.33%;上呼吸道72例次,占28.91%;口腔37例次,占14.86%;胃肠道15例次,占6.02%。呼吸道感染合计155例次,占62.24%;非呼吸道感染94例次,占37.75%。2007年和2008年呼吸道感染率间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χ2 =1.92,P0.05)。见表2。

2.4医院感染病原菌送检率和病原菌特点

医院感染共送检标本103份,标本送检率为41.4%,共检出医院感染病原菌88株,阳性率为85.4%。其中肺炎克雷伯菌25株,占28.4%;铜绿假单胞菌17株,占19.3%;念珠菌13株,占14.8%;大肠埃希菌9株,占10.2%;轮状病毒8株,占9.1%;嗜麦芽黄单胞菌、黏液沙雷菌均为3株,分别占3.4%;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产气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及不动杆菌均为2株,分别占2.3%。

3讨论

本监测表明,2007年广西玉林市妇幼保健院医院感染为1.16%,2008年为0.95%,医院感染率在正常范围。根据陈华飞[2]报道,医院感染率为1.36%;根据王少利[3]报道,医院感染率为1.99%。我院医院感染例次的科室分布,以新生儿科居首,儿科次之。感染例次新生儿科占45.38%,儿科占31.32%,妇科占16.47%,产科占6.83%。玉林市妇幼保健院2007~2008年医院感染例次的部位分布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下呼吸道占33.33%,上呼吸道占28.92%,口腔占14.86%,胃肠道占6.02%。我院住院患者以产科妇女为主,而医院感染的发生却以新生儿及儿科患者为主,从医院感染的部位来看,以呼吸道为主,因此,应加强儿科系列呼吸道感染防护措施,进一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我院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以新生儿科为首,原因是新生儿科收住院的都是早产儿、低体重儿、严重宫内窘迫及多种并发症的新生儿,这些新生儿体质差、抗感染能力差,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因此,应加强病室空气消毒,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同时加强对吸痰、雾化吸入、呼吸机、氧气湿化瓶的消毒管理,防止病原微生物通过管道直接吸入是降低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4]。

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菌的产生也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自从苄青霉素1940年第一个应用在临床,其后链霉素、四环素族、氨基类抗生素、半合成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相继发现和人工合成,在临床取得较好或显著的疗效[5]。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的耐药性日渐突出,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倡导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的产生[6]。1961年在英国发现了首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之后,以惊人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蔓延。近年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50%[7],一些地区高达70%[8]。MRSA毒性并不比普通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更强,只不过由于它抗甲氧西林,使得治疗更为困难而已。最近流行的这种MRSA变体是于1997年在纽约首先发现的,它由于有一种被称为PVL的基因编码毒性较强的毒素,后果会更为严重。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ESBLs)是当前抗菌药物出现的新的耐药趋势之一,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是导致产ESBLs菌株出现及传播的主要因素。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等耐药,以及对单环酰胺类抗生素氨曲南耐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会在患者和医院之间及不同菌株之间相互传播引发医院感染爆发,导致临床高死亡率及高比率持续性定殖,应充分引起注意。

大多数医院感染的发生是由于医务人员不正确的医疗行为造成的[9],加强医务人员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知识与技能培训,从思想上强化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的意识,手卫生是防止医院感染的最简单、最经济而最有效的措施,同时,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及消毒隔离制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加强病原菌送检率及病原学检测力度,严格医疗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等。

[参考文献]

[1] 徐廷模. 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质量[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 12(2):137-138.

[2] 陈华飞,黄卫东,陈兰. 不同科室医院感染特点及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8):1083-1085.

[3] 王少利,袁晓宁,赵心懋,等. 北京某三甲医院患者医院感染监测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7):941-942.

[4] 商勇,瘳红丽,赵梅,等. 706例患者医院感染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9):1259-1260.

[5] 周自永,王世祥. 新编常用药物手册[M]. 第3版. 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536-537.

[6] 张宁,陈丽芳. 双黄连超声波雾化治疗非淋菌性新生儿结膜炎的探讨附56例分析[J]. 中国基层医药,2008,15(5):764-765.

[7] 马超,李景云,张新妹,等. 2002年临床常见细菌耐药性监测[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1):38-45.

[8] 妹,江复,胡付品,等. 上海地区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J]. 中华感染病学杂志,2004,26(12):1118-1121.

篇6

【关键词】早产;新生儿;护理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5.037

胎龄满28周而不足37周(196~258 d)生产的新生儿称为早产儿[1]。早产儿各器官系统发育不够完善,免疫功能较差,因而极易发生低体温、感染、喂养不耐受、呼吸暂停等疾病。早产是造成新生儿患病与死亡的重要原因,虽然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提高,早产儿的成活率有了极大提高,但早产儿死亡仍占新生儿死亡的大多数。因此,对早产儿的护理显得极为重要,特别是保暖护理、预防感染、喂养管理和呼吸管理等相当关键。2009-2011年笔者所在医院成功救治了54例早产儿,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10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共收治54例早产儿,其中男31例,女23例,其中双胞胎2例,孕周32~36周,体重1630~2870 g。

1.2护理干预

1.2.1体温管理早产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不完善,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角化层差,易散热,而棕色脂肪组织少,产热能力差,寒冷时更易发生低体温,甚至硬肿症。早产新生儿汗腺发育差,环境温度对体温影响大。出生后应立即用预热的毛巾擦干新生儿,然后置于暖箱中,使婴儿处于中性温度中。根据婴儿的体重、日龄选择中性环境温度,使暖箱的温度一般为32 ℃~35 ℃,湿度为55%~65%。每次护理操作应尽量在暖箱中进行,每4 h测量1次体重并做记录,同时应记录暖箱的湿度和温度。因新生儿头部表面积大,散热量多,应注意头部保暖。

1.2.2喂养管理早产儿吸吮能力差,吞咽反射弱,胃容量小,常出现哺乳困难或乳汁吸入引起吸入性肺炎。早产儿肝脏糖原储备少,容易出现低血糖,故早产儿应尽早开始喂养,最迟不应超过24 h。Berbeth通过十二指肠插管喂养监测早产儿和足月儿的小肠运动类型、压力峰值、动力指数、振幅、静止间歇,证明早产儿和足月儿无差异,说明早产儿也能够耐受早期喂养[2]。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包括经口喂养、滴管喂养、持续胃管喂养、间隙胃管喂养。应注意的是,在使用胃管喂养的同时,应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如安慰奶嘴,这样可以训练吸吮、吞咽能力及其协调能力,有利于促进胃排空,有利于促进胃肠道发育和成熟,提高胃肠道对营养的耐受,有助于婴儿从胃管喂养过渡到经口喂养。每次喂养后,可以进行适度的腹部按摩,有利于促进吸收与排泄。研究表明,新生儿腹部按摩可以明显提高胃泌素和胰岛素的水平,在不增加热量的前提下,促进新生儿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排泄[3]。

1.2.3感染管理早产儿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成熟,皮肤黏膜薄嫩易损伤,脐部残端未完全闭合,容易发生感染并导致感染扩散。因此,婴儿室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接触新生儿前应严格洗手,护理和操作时应注意无菌;工作人员或者新生儿如患感染性疾病应立即隔离,防止交叉感染;避免过分拥挤,防止空气污染和避免乳制品污染;所有物品应做到每人一套,每次使用后消毒,医疗器械、被服、奶具等应严格消毒;使用功能良好的暖箱,每天消毒2~3次,暖箱中的湿化装置容易滋生“水生菌”,要每天换水,并加1:10 000硝酸银2 ml[4];应每天晨护时更换被服,暖箱每周更换1次,若被污染应立即更换;新生儿室的空气、物体表面、婴儿用品等每月应做细菌培养并做相应记录。

1.2.4呼吸管理早产儿呼吸中枢及呼吸器官发育不成熟,呼吸浅快不规则,易出现周期性呼吸及呼吸暂停或者青紫。由于肺发育不成熟,容易因高气道压力、高容量、高浓度氧以及炎性损伤而导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即慢性肺疾病。新生儿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早产儿仰卧时可在肩下放置软垫,避免颈部弯曲。低氧血症时应给予吸氧,维持动脉血氧分压50~70 mm Hg或经皮血氧饱和度90%~95%为宜,切忌给早产儿常规吸氧,以防吸入高浓度氧或者吸氧时间过长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呼吸暂停者可以弹、拍打足底或者托背等恢复呼吸。

2结果

54例早产儿均治愈出院,6个月内随访生长发育良好,无异常现象。

3讨论

早产儿各个器官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不完善,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大;吸吮能力差,吞咽反射弱,胃容量小,常出现哺乳困难或者乳汁吸入导致吸入性肺炎,胃肠功能尚未健全,消化酶较少,消化能力差;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成熟,抵抗力低下;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不能耐受高浓度氧活长时间吸氧,容易出现周期性呼吸、呼吸暂停或者青紫等;早产儿病情变化快,影响其成活的因素多,故护理时应特别小心与留意。通过对54例早产儿的护理干预,笔者认为,护理人员能够随时关注患儿病情,及时发现病情是否产生了变化,从而积极采取相应的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早产儿生存率的关键所在。对于早产儿,应适度保暖,根据体重、日龄提供中性环境温度,以减少耗氧量;依据病情采取合适的喂养方式,给予合理的充足的营养供宝宝生存生长;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预防感染,严格制定执行消毒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严密监测患儿动脉血氧分压,保持呼吸道畅通,防止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生。通过各项护理干预,减少早产儿发生并发症,减低死亡率,让早产儿也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9.

[2] 黄晓红.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早期微量喂养的效果评价[J].护理学报,2006,13(1):12-13.

[3] 刘雪琴,刘瑞,陈晓丽.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衰竭的护理[J].小儿急救医学,2005,6(12):134.

篇7

1临床资料

2007.12—2008.12月本院共收治新生儿320例,其中发生院感的新生儿为84例,院感率为24.7%,其中足月儿34例,足月儿50例。从2009年开始我院针对新生儿发生院感的病因进行探究,有关于新生儿周围的生存环境、院感部位以及仪器设备等的消毒采取积极的措施,自2009.1—2010.12本院收治新生儿316例,发生院感率的新生儿为32例,院感率为10.1%,其中足月儿10例,早产儿22例。从24.7%将为10.1%,可见我院采取的措施对于新生儿的院感发生率起到了较大的控制意义。具体发生院感部位以及院感率可从以下两个表中看出。

2方法和结果

2.1感染的诊断依据

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依据:新生儿出现较明显发热、流清水涕、打喷嚏、咽部出现充血现象等;泌尿道感染的诊断依据:出现硬肿、发热、呕吐等,并对患儿洗澡后清洁外阴,并将已消毒的小瓶粘在尿道口,收集到患儿尿液进行检测,以更进一步的确定是否是由泌尿道感染引起的;胃肠道感染的诊断依据:新生儿出现腹胀、呕吐、腹泻等,并对出现上述情况的患儿进行常规检查红、白细胞以及脓细胞均出现明显的升高;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依据:新生儿出现脐部感染和臀红。

2.2实施治疗的手段与方法

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手段:经过对患儿所处环境的调查,发现呼吸机管道以及氧气湿化瓶是导致新生儿呼吸道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污染源。因此,在针对患儿实施积极治疗的同时,对病房内的呼吸机管道以及氧气湿化瓶进行积极地消毒;泌尿道感染的治疗方法:通过尿培养,对引起新生儿泌尿道发生感染的病原进行确定,再针对病原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胃肠道感染的治疗手段:经确诊的新生儿,立即给穿琥宁注射液150ml加入5%的生理盐水350ml静点,依据新生儿的病情对于程度比较重的,可以采取每日2次;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治疗方法:局部外用药,局部治疗。

2.3结果

对我院新生儿室3年内住院发生医院感染的病例进行原因分析,了解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性措施。使医院感染发病率从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22.8%下降到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13.3﹪.

3新生儿感染的主要因素

3.1新生儿本身的因素

新生儿尤其是对于一些早产儿,由于皮肤尚未完全成熟,就导致其细菌进入体内,导致新生儿产生医院感染。比如14名的皮肤软组织感染病例中由于其感染的病原菌有着复杂的耐药状况以及多重耐药的特点,为减少盲目用药的现象,临床上主要选用抗生素时,应以药敏试验为依据。与此同时,患泌尿道感染13名病例中,7名是由于新生儿自身的吞噬细胞功能不足,导致其细胞内的杀毒作用减弱,而产生泌尿道感染。由于新生儿自身的分泌型IgA缺乏,对于一些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就会产生易感现象。

3.2医护人员因素

新生儿是医院中年龄最小、易感性最高的特殊人群,由于其皮肤发育尚未完全,因此,与其接触的人群中稍有病菌,就很有可能造成新生儿院感反应的产生。在众多的与新生儿接触的人员中,接触比较多的就是医护人员。比如,在经过患儿病源调查以及对其进行看护的临床护理学人员橡胶手套所附着的病原进行比对,发现患有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的57名病例中,有46名的患儿病原均可在临床护理学人员的橡胶手套上找到与之相对的病原,占呼吸道、胃肠道感染的81%;14名患有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患儿,有7名是由于医护人员自身消毒不够、2名是由于脐带临床护理学不善、3名是由于患儿自身皮肤发育未完全、2名由于母乳出现发炎导致。由上述分析可知,医护人员自身的消毒对于有效控制新生儿发生院感的意义十分巨大。一般来讲,医护人员在接触新生儿之前,应用皂液流动水认真地洗手或者是使用酒精棉球擦拭。医护人员手上带有的病菌主要是由于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低、没有严格的执行医院规定的洗手制度、或者是医院内的吸收设备不够完善、工作紧张没有时间洗手和对生物安全性的随意态度等人为因素。

3.3侵入性操作因素

目前,电子显微镜在医学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医院感染的发生与侵入性操作有很大关系。比如我院发生呼吸道感染的42名患儿中,经过对医疗器具的严格消毒之后,37名患儿的病情得到有效地缓解,占总治愈的88%;发生胃肠道感染的15名病例中,4名是由于在使用了胃肠镜后出现较为严重的腹泻、发热等问题。由侵入性操作导致的患儿呼吸道感染主要原因是: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相对低下,患病新生儿常常需要侵入性器械的使用如气管插管、静脉插管、导尿、气管内插管,对呼吸机、复苏仪器等消毒如果不严格活着是未达到消毒标准,就会造成在使用仪器的过程中,这些器械为微生物侵入新生儿体内产生了可能,在新生儿的气管导管表面形成细菌生物膜,并会从细菌生物膜向外扩散引发急性的感染,导致新生儿产生呼吸道感染。

3.4环境因素

新生儿所处的环境对于其生长、生存必定会产生影响。通过对我院新生儿所处环境的观察,对其影响推测为:其一是建筑布局不合理。新生儿病房建筑布局没有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的要求,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病房不通风透气,室内墙壁天花板有裂缝、地面不防滑、不便于清洗消毒,床与床之间间隔小,造成易感人群的高度密集;其二是空气不洁净。新生儿环境的转变,对于其周围生存的周围环境要求比较高。但是由于空气的不洁净,新生儿病房的附着在尘埃和飞沫中的病原微生物会由于医护人员的行走带动气流、或使用风扇致使许多随空气流动飞扬,而造成空气污染;其三是医疗用品消毒不严室内的医疗器械和某些固定装置如导管、插管、婴儿床及空调机以及生活用品如奶具、沐浴用具、包裹婴儿用物等的,都很有可能称为造成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

4加强医院管理,有效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

4.1加强患儿基础临床护理学,有效预防患儿院感

4.1.1皮肤临床护理学皮肤是新生儿阻抗病菌的保护伞,因此,要有效的预防新生儿院感的发生,就应积极的对患儿的皮肤进行有效的临床护理学。依据患儿的基本情况,认真做好沐浴保持皮肤清洁,对于一些需要多加关注的部位,比如特别注意颈周、耳后、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折处,要严格的进行临床护理学,查看是否有无破损、脓点、红疹等,并及时的做好临床护理学。

4.1.2做好口、鼻、眼的临床护理学为做好新生儿感染的口、鼻、眼的临床护理学,就应从医护人员自身着手,同时还应针对患儿自身患病实际,积极地采取措施实施有效临床护理学。对于新生儿眼睛的清洁,主要是采取生理盐水以及硼酸棉球由内向外、轻轻的将眼睛周围产生的分泌物擦去,再用眼药水滴眼,每日两次,以防止新生儿结膜炎的产生

4.1.3脐部临床护理学为防止新生儿产生皮肤软组织感染,对于新生儿的脐带应进行有效的临床护理学。由于临床护理学人员一些不规范的操作也会引起感染,而新生儿的脐带在自然的脱落过程中,又会成为一些细菌生长的培养基,这样就很容易导致新生儿产生脐带感染。因此,在实施临床护理学的过程中,更需要临床护理学人员每日洗净后用双氧水擦净脐部,用等渗盐水擦洗,再涂碘伏。

4.2加强临床护理学管理措施

4.2.1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临床护理学消毒隔离质量标准其一是,通过制定各项关于临床护理学技术的操作流程图,对各项操作进行严格的规范化,以保证医院的消毒措施得到贯彻与实施。其二是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对于各类物品进行的消毒以及灭菌等方法提供具体的、可具操作化的具体要求。其三是需要严格控制新生儿室进出人员,医护人员进出新生儿室必须穿洁净的工作服、戴口罩、换专用鞋。

4.2.2强化临床护理学人员的管理对于临床护理学人员的业务进行培训,不仅是促进临床护理学人员牢固树立消毒隔离意识,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常规,进而实现其自身技能提升的关键,对于实现新生儿医院临床护理学感染控制以及消毒灭菌的实现,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2.3构建及时、准确的病房消毒信息反馈制度为实现医院感染病例新动态的实时掌握,感控科专职护士应对病房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巡视,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讲新动态进行上报。与此同时,科室监控员还应每月定期的对本科室的新生儿的医院感染工作进行检查,以保证检查制度在实际巡查中的落实情况,并对医院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排查、及时反馈,以保证医院控制各环节之间的紧密型与关联性,并制定与之相关的措施,限期实现控制条例与规定的改正,确保起始、最终之间消毒的质量。为确保消毒质量得到广泛的贯彻与实施,还应讲消毒隔离质量纳入临床护理学达标的考核内容中,实现硬性的消毒质量的管理。

4.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4.3.1室内的卫生清洁管理凡是与新生儿产生接触的物品,如听诊器、体温计、奶具等,应采取有效地消毒方法,并定期的对消毒效果进行检查。新生儿所处的地面应每天使用消毒液拖地3~4次,并保证室内每日2~3h的通风,以保证新生儿所处环境的卫生与清洁。

4.3.2加强患儿的隔离管理为保证其余新生儿的健康,医务人员应针对每一个感染儿的病因,加强患儿的消毒与临床护理学的同时,对需要实施隔离的患儿进行及时的隔离。

4.3.3医护人员自身的消毒管理护士长组织训练全科医护人员学习卫生洗手七步法,并进行考核,要求人人过关。为从根本上确保接触新生儿的临床护理学人员手部卫生,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配备洗手后擦手的干净毛巾,做到一人一巾一用一消毒。规定临床护理学人员在实施检查、治疗、临床护理学前后,出入隔离室必须要洗手,同时对于曾经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等物品时均要洗手。

4.4加强医院行政管理

4.1.1提升医院管理层对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重视管理层重视是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关键。为形成能属于本医院的的、具备可操作性的医院感染监控网络以及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系统,就应在医院以及医院所属的感染管理科,通过配备专职的管理人才、制定专门的控制以及预防计划,积极的组织各科室的骨干成员,为实现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科学管理、全面监控而努力。

篇8

[摘要] 目的:分析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现状,探讨预防新生儿医院感染常见病的方法,有效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8年12月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特点与发病率的关系。结果:新生儿感染以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为主,分别占46.8%、23.4%。结论:强化医务人员、孕产妇和陪护人员的院感意识,加强薄弱环节的监控及管理,做好消毒隔离的质量控制,可以减少和避免新生儿医院感染常见病。

[关健词] 新生儿;医院感染;对策

[中图分类号] R72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b)-144-02

如何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是降低我国儿童病死率的关键,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在于降低感染率[1]。本研究就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1 635例新生儿资料进行调查分析,旨在探讨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新生儿常见院内感染的方法,有效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新生儿1 635例,发生医院感染64例,其中从母婴同室转来35例。

1.2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依据其临床表现,血、尿常规,相关的病原学检查,X线等检查确定医院感染的诊断。

2 结果

新生儿感染以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为主,分别占46.8%、23.4%。见表1。

3 讨论

3.1 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因素

我院新生儿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占46.8%,尤以肺部感染具多,占50.00%,其次是胃肠道构成比为23.4%。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① 新生儿自身因素。新生儿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均不够成熟, IgA、IgM不能通过胎盘,特别是分泌型IgA缺乏,使新生儿容易患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2]。②环境因素。母婴同室及新生儿室流动人员、探视人员管理不当、环境拥挤导致空气含菌量提高,造成环境和空气污染。③人的因素。胎膜早破是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产妇、家属、探视人员及部份医务人员预防及控制院内感染知识(尤其是手卫生知识)缺乏加大了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的概率。医院消毒隔离管理不严也是造成新生儿感染的原因之一。

3.2 预防感染的措施

3.2.1 新生儿肺部感染可发生在产前、产时或产后。产前如果胎儿在宫内缺氧,吸入羊水,一般出生后1~2 d内发病。产时,如果早期破水、产程延长,或在分娩过程中,婴儿吸入污染的羊水或产道分泌物,亦可使胎儿感染肺炎。孩子出生后,如果孩子接触的人中有带菌者,很容易受到传染。另外,也可能由败血病或脐炎、肠炎通过血液循环感染肺部。因此,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积极治疗孕妇的感染性疾病,尽量谢绝客人探视,尤其是患有呼吸道感染的人,一定要避免进入小儿房内,产妇如患有呼吸道感染必须戴口罩接近孩子。

3.2.2 胎膜早破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积极治疗与预防下生殖道感染;定期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妊娠合并症及早治疗;胎位不正可于孕28~32周予以纠正;孕晚期禁盆浴、阴道冲洗、性生活等; 要保持愉快心情,放慢生活节奏,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受凉、便秘等,防止突然增加腹压,避免外伤;同时注意合理营养,补充足量维生素、钙、锌、铜等营养素,增加羊膜弹性和韧性。

3.2.3 感染性腹泻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病,严重危害着新生儿的健康,本病可由多种病原体所引起,感染可经被污染的乳品、奶具及水等直接进入消化道,也可因全身感染或临近脏器感染播散而致,因此应提倡母乳喂养。母乳是无菌的,而且母乳中有抗体尤其在初乳中抗体很多,对肠道感染有一定的抵抗力,母乳喂养可以减少腹泻发生;人工喂养时注意个人卫生及喂养方法、尤其是手卫生,要做好奶具清洁消毒,这是预防新生儿腹泻的根本措施,在阿根廷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通过提高洗手率使医院感染率从20/1 000降至12.4/1 000[3],由此可见洗手对于降低医院感染有着重要的作用。

3.2.4 结合医院实际建立健全的院内感染的各项制度、工作流程及消毒指引,帮助产妇及家属掌握防病治病的知识。注重病区的环境卫生[4],在人流量较大的时间段采用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保持室内合适的温、湿度,加强病区的通风,避免直吹,防止受凉。新生儿室实行全封密式管理,严格控制人员出入,入室前应严格执行洗手和更衣制度;不允许探视,探视新生儿应隔窗进行,若需探视重症监护室新生儿时要求更换无菌衣和鞋,戴口罩,并限制探视时间;每年对新生儿室医护人员及配奶工作人员、清洁工进行健康体检。发现感染者应调离新生儿室,直至培养连续2~3次阴性为止。

[参考文献]

[1]周敏,丁爱苗.新生儿医院感染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8):800.

[2]王慕逖.儿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9.

[3]Kurlat l, Co rral G, Oliveira F, eta1. lnfection control strategies in a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in Argentina1 [J].J Hosp lnfect,1998,40(2):149.

篇9

【关键词】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高危因素;预防措施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主要收治的是未足月出生的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以及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其他并发症的患儿, 其中大多数新生儿的病情较为危重, 需要接受胃管、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1], 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率上升。一旦发生医院感染, 不仅会加重患儿的病情、增加医护人员的护理负担, 还可能影响患儿预后, 造成不良后果。研究资料显示, 医院感染是当前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院为了进一步掌握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和特点, 以便于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 现对144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440例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 所有患儿均出现呼吸暂停、体温上升、代谢酸中毒等现象。根据卫计委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患儿的感染情况进行确诊:血液培养呈现阳性、通过胸片明确为肺炎或者其他部位的感染;通过实验室检查发现患儿的白细胞(WBC)>15×109/L;血小板计数(PLT)0.5 ng/ml以及 C-反应蛋白(CRP)>10 mg/L。

1. 2 方法 对1440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 向患儿家属发放本院自行设计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儿登记表”, 对于出现医院感染的患儿, 则填写“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调查表”[2], 主要内容包括患儿的姓名、性别、日龄、出生方式、出生体重、是否有侵入性操作、病情、胃肠道外营养、住院时间、抗生素药物的使用等, 由感染监控专职工作者到病房中与管理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对感染患儿的诊断与记录。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共有122例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 感染发生率为8.47%。主要有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口腔感染。所有患儿均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发现新生儿的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等为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胎龄

3 讨论

3. 1 建立完善的感染管理制度 在科室中建立感染管理小组, 制定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手卫生制度和环境卫生制度[3]。感染科室定期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对于违反制度的医护人员按照相关制度处理。加强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护管理人员的知识培训, 提高对医院感染的诊断水平。每周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新生儿病房感染等知识学习活动, 通过研讨会和学习讲座等活动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以及《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理论知识, 要求所有医务人员应用六步洗手法, 提高其对于医院感染的诊断和护理水平。学习内容包括医院感染内容、消毒灭菌隔离相关知识、无菌操作技术方法、侵入性操作技术、一次性无菌用品的管理、抗生素的使用、新生儿用具的清洁消毒等。

3. 2 提供完善的卫生硬件设施 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提供优质的洗手卫生设备, 做好卫生标示, 营造良好的卫生氛围。在洗手池、办公室、配奶室以及治疗室中张贴警示标志, 提高医务人员的卫生意识[4]。所有医护人员在接触患儿之前应当对手部进行清洁与消毒, 取适量的消毒剂, 保证完全覆盖手部皮肤。改善洗手设施, 医院中的洗手池应用感应式水龙头, 减少交叉感染发生的可能性, 使用液体肥皂, 在每个病床的床头和治疗车上配合重组的快速消毒剂, 提高手卫生的效果。

3. 3 严格无菌操作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患儿病情相对较为严重, 大部分需要进行胃管、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 提高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因此护理人员要严格落实无菌操作规程, 尤其是重症监护室中的早产儿、低体重儿的保护性隔离工作, 减少胃管等留置时间。

3. 4 合理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滥用是发生菌群失调的重要原因之一, 医务人员要掌握抗菌药物的应用指征, 尽量减少预防性抗生素使用、联合抗生素应用。尤其是早产儿的组织器官发育不成熟, 机体对于抗生素药物的吸收与代谢与成年人或年长儿有着较大的差异, 所以在使用抗生素时要结合药物的剂量、不良反应和适应证等应用[5], 达到治疗目的的同时, 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总之,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具有其特殊性, 容易发生感染, 医务人员要针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和特点, 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 降低感染发生率, 保证新生儿健康。

参考文献

[1] 安建仓, 张新华, 张玉慧, 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与微生物检测的关系探讨.河北中医, 2015(1):154-155, 156.

[2] 吴小玲, 黄翠兰, 林菲, 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探讨.中国医药指南, 2014(27):44-45.

[3] 疏恒, 韦红, 李洁, 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分析.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4(4): 487-492.

[4] 唐丽洁, 黄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院内感染引发脓毒症10例回顾性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1, 3(3):249-251.

篇10

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 目的 分析0~14岁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术后发生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或相关因素。方法 对某省级医院收治的0~14岁CHD患儿进行开胸手术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术后合并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作为病例组,将没有合并呼吸道感染和其它感染的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照组患儿要求与病例组患儿同性别、同民族、同类型CHD。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该类患儿术后发生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儿在术前住院天数、气管插管留置时间、胸腔引流时间等14个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住院天数、术前血红蛋白、体外循环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是CHD患儿术后呼吸道感染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多种因素导致该类患儿术后发生呼吸道感染,必须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才能有效控制。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心脏手术;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 R72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b)-0135-02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患儿,由于年龄小,体重偏低,全身发育及营养状态较差等特点,容易发生感染。感染的部位,由于医疗技术水平、人员素质、设备条件以及环境因素的不同,其构成比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呼吸道感染远高于其他部位[1]。CHD术后一旦发生感染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患者痛苦和住院费用,严重时危机患者生命。

该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2月间某省级医院心脏外科0~14岁CHD术后且资料完整的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探讨该类患儿术后发生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防治工作,降低该类患儿术后感染率和感染死亡率,以此为合理制定和实施手术,药物的合理使用以及护理工作的提高提供参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的0~14岁CHD术后且资料完整的病历为研究对象。将其中CHD术后合并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作为病例组,将没有合并呼吸道感染和其它感染的患儿作为对照组。病例组与对照组按1∶1配比,对照组患儿要求与病例组患儿性别相同、民族相同、同类型的CHD患儿。该次调查共收集病例组94例,对照组94例。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001年1月2日卫生部印发,卫医发〔2001〕2号)中关于术后呼吸系统院内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并由有经验的专业医师经影像、生化检验等检查确诊和排除。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单因素分析:对数值变量进行t检验,对分类变量进行χ2检验。多因素分析:以感染为因变量,所有危险因素为自变量做Logistic回归分析,自变量筛选方法为前进法(最大似然比法)。

2 结果

2.1 CHD患儿术后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CHD患儿术后呼吸道感染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住院天数、术前血红蛋白、体外循环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是感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通过统计分析,该研究最终确认:术前住院天数、术前血红蛋白、体外循环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是该类患儿术后发生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且术前住院天数、体外循环时间、I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越长,感染率越高;而术前血红蛋白的数值越小,术后感染率越高。此次研究表明,感染的发生导致该类患儿平均住院日延长了11 d,相应住院治疗费用也势必随之增加。郑英丽等[2]报道平均住院日延长20 d,药费增加12 059.22元,住院总费用增加54 272.17元。有院内感染复杂先心病的直接医疗经济负担高于未发现有院内感染者[3]。

病房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区域,而且由于CHD患儿的特殊性,心脏术后ICU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科室,尤其是晨间护理时空气中微生物含量最高,病房空气中致病菌多浓度高, 医护人员无菌技术操作不严, 不严格执行普通的感染控制措施, 病房空气消毒不彻底等, 很容易导致外源性VAP[4]。体外循环本身对儿童呼吸、体液、免疫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较成人更严重,加之其它侵入性操作等增加了此类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机会[5],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25%~60%[6]。所以应尽可能降低患儿术前、术后住院天数、ICU的停留时间,尤其降低术中体外循环转机时间。

血红蛋白是衡量患者营养状态的显著指标之一。营养状况好的患儿,体质较好,抵抗力也比一般患儿和营养不良的患儿强,术后发生感染的几率较低。先心病术后肠道黏膜通透性增加,可引起细菌移位,是全身炎症反应的重要因素,严重时可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所以术后早期应将肠内营养支持作为首选[7]。积极适量地给患儿补充营养和胃肠外营养液,可促使血红蛋白含量术前术后达到合理的范围,增强患儿机体的抵抗力,降低感染发生率。

由于CHD患儿术后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也为预防工作带了难度,根据该研究结果,并结合临床实践,必须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比如控制时间、营养支持、合理用药、控制肺动脉高压、加强病房消毒管理,尤其重点时段、重点部位等等才能有效控制。

该次调查分析,对于出现与国内文献报道不完全一致的情况,如手术持续时间[8]、镇痛、镇静药物[9]是小儿CHD术后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机械通气时间、H2受体抑制剂或制酸剂是婴幼儿先心病心内直视术后VAP的独立危险因素等[9],原因可能在于选择研究对象的定点医疗机构的覆盖面较窄或是随机抽取对照时发生偏移。另外,在设定观测指标时,还考虑了频繁吸痰、抗生素使用、二次插管、二次手术、卧位、护理人员素质等,但未进行统计分析,而这些因素有可能和该类患儿术后发生呼吸道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以上情况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伶莉,杜建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11,32(1):74-75.

[2] 郑英丽,蔡慎,张燕玲,等.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0,19(10):552-554.

[3] 李河,庄建,石美玲,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治疗直接医疗经济负担分布状况[J].岭南心血管杂志,2012(增刊):168.

[4] 李烂,张沁.扫床与紫外线消毒顺序不同对病室空气消毒效果的影响[J].陕西护理杂志,1996,10(1):32.

[5] 张燕搏,王旭,王强,等.儿童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25(5):429-432.

[6] 赵琳.婴幼儿心脏直视术后呼吸道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 22(1):105-106.

[7] 王海燕,刘岩.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4):3105-3106.

[8] 徐莉.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8(22):1591-1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