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6: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1

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信息技术在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信息技术的超限应用。

信息技术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是基于绩效管理中的信息点来进行的。所谓信息点,就是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源和信息传递与汇总的集中之处。这些信息点有:员工工作绩效信息,员工工作绩效生成原因信息,员工工作绩效改进信息,目标绩效参照系信息和员工工作过程信息。信息技术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范围就是这些信息点,而信息技术的超限应用问题就是信息技术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范围超出了这些信息点,扩展到了非信息点领域从而给绩效管理的实施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而企业的发展总是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相对于企业总是具有超前性。这种脱离企业发展的超前性如果应用于绩效管理过程中也会产生诸多问题。产生信息技术超限应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技术的局限性

任何技术都不是万能钥匙,信息技术也是一样。信息技术解决的是关于信息方面的技术性问题,除此之外的领域就不是信息技术所擅长的。这是信息技术最根本的局限性。具体到信息技术在绩效管理应用中的局限性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技术指导思想的局限性。作为一个技术系统,信息技术是以工具理性为其指导思想的。工具理性是一种以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指导行动时只被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行动借助理性达到自己需要的预期目的,行动者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在一定的范围内,工具理性的这种特点在人们解决实际问题时会带来很大的帮助。但是,若超出了必要的限度,过渡关注工具本身,使手段成为目的,则会使人们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只是为做而做,失去了应用信息技术应有的意义和价值。此外,信息技术将实践置于第一位的理念可能使人们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忽视理论的作用,从而在把握问题上缺乏宏观视角和战略眼光;信息技术对功效最大化的追求和对有效性强调的负面影响是形成功利主义,使人们只是一味地强调成本核算而不注意非成本资源的巨大价值;信息技术对于精确性的强调,会导致人们过度追求量化(这一问题在绩效管理中已经显现出来),而对那些无法量化的事物要么忽视,要么束手无策;信息技术对技术手段的过度强调会将人们的注意力过多地引到手段方面,而不是去关注手段所要服务的目标(这是工具理性负面效应的最突出表现)。

二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局限性。信息技术对于信息的加工是有限的。其可以通过设定一定的条件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辨别,但这种筛选和辨别仅限于数据性信息或简单的文字信息。对于通过问卷或访谈所获得的复杂的文字信息,信息技术是无法对其进行深入加工和分析的。实际上,对于信息的使用,最终还是需要相关人员作出判断。技术所解决的仅仅是技术问题,对于技术以外的问题是鞭长莫及的。此外,信息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容易受到许多干扰性因素的干扰,如传播介质的干扰、问题设备的干扰等。这些干扰都会使信息在采集、存储、传递过程中产生损耗,削弱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这些干扰性因素也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绩效管理自身的原因

信息技术在应用到绩效管理中时所受到的局限性不仅是因为信息技术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有绩效管理自身原因,这些原因主要有五点。

第一,绩效管理体系不只是一个工具体系。绩效管理系统中,除了技术和信息部分属于工具体系,其他的部分属于非工具体系。非工具体系所遵循的是价值理性。价值理性是一种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在价值理性看来,行为人所需要关注的是行为本身所能代表的价值,而不是所选择行为的后果,即其所关注的是从某些具有实质的、特定的价值理念的角度来判定行为的合理性。绩效管理体系包含了两种理性,因此单一以工具理性为理念基础的信息技术是不可能解决全部绩效管理的问题的。

第二,工作性质差异的原因。如果按工作结果的可测量性对工作进行分类,那么工作可以分为定量性工作和定性性工作。定量性工作的工作结果是可以通过数量的形式加以测量的。这部分工作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相对工作结果而言,定性性工作注重的是工作的过程,其结果多采用文字描述的方式来评价。对于这种性质的工作而言,工作绩效很难进行量化,所以信息技术对于这类工作的绩效管理所能发挥的作用有限。

第三,指标和标准体系设计的原因。在绩效管理中,绩效信息的采集是有选择性的。选择的依据就是绩效指标和标准。绩效指标和标准不仅是评价实际绩效的标尺,还是绩效管理的方向标。指标和标准的设计不仅是为了评价实际绩效,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员工的努力方向。因此,如果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存在着不合理,那么信息技术所采集和处理的信息也就不合适,这些信息无助于绩效管理的实施,因此信息技术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篇2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和企业对信用管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的情况下,企业信用管理在企业进行商务运作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的信用管理与企业经营业绩息息相关,本文就此展开了研究,通过对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当前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中的不足,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给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企业;信用管理;建议

1 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监管

目前,我国在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还是不完善的,对于失信行为并未采取强有力的惩罚措施,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前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经营业务范围,经营机制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在变化中得以不断的完善改进。而在企业管理运营机制不断完善改进的过程中,许多新问题也随之显现。与企业经营机制配套的信用管理系统尚未建立,相应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没有同步跟上,这就造成了当前企业新的制度用陈旧落后的理念进行信用管理的局面,导致会计管理不力,内部会计监督控制制度无法很好的贯彻到底层,会计制度形同虚设,从内部破坏了会计监督的顺利实施,破坏了正常的会计工作,给企业的正常管理和运营带来了相当负面的影响。

1.2 缺乏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

学术界对企业信用管理的研究较少,国内大专院校很少有信用管理的教学课程,信用管理书籍也极为少见。据不完全统计,中国67%的公司没有建立信用管理部门,31%的公司没有对客户详细的信用审核,56%的公司未曾使用第三方的调查信息,全面进行信用管理的企业仅占6%。此外,通过采访得知要进行信用评级等活动也是很困难的事,国内能够提供高质量信用服务的机构或企业严重不足。根据调查,83.8%的公司一般选择通过业务往来及其他途径了解客户的声誉和口碑。完善的内部控制是减少企业应收款的有效措施,是加强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手段,但多数企业管理层和财务人员缺乏内部控制的知识和意识,还有部分企业虽建立了内控体系但执行不到位,制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也是造成企业应收账款增多的原因。不少企业有大量的应收账款对不上、收不回,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机制、责任机制和奖惩办法,缺少必要的内部控制。很多企业为了眼前的既得利益,提高市场占有率,盲目追求产品销量而忽略了资金的机会成本。销售人员为了提高个人的销售业绩,获取销售提成,往往采用赊销的方式,而无心考察购货方的偿债能力。企业对应收账款管理不严,缺乏科学的财务管理思想。风险和成本意识淡薄。对于已经形成的应收账款不做成因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导致应收账款大量沉积,从而使应收账款状况日趋恶化,加重企业经营负担。

1.3 企业缺乏信用管理意识

如果说企业信用管理相关部门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不到位,是因为成本太高,中小企业为减轻负担而不为之的话,那么,信用管理相关制度的建设不完善,则反映出企业信用管理意识淡薄。信用管理意识不高,直接导致企业内部运作时忽略信用管理问题,致使一些本可以避免的信用风险无形增高。具体表现在:一是对内缺少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和组织体系。如信用销售的审批程序不健全,财务、销售等相关部门在信用管理上沟通不利、职责不清、权责不等;信用管理执行不力,对销售和回款的流程缺乏有效控制;客户信用信息档案不完整;企业内部业务人员与客户勾结;企业内部资金和项目审批不科学,主管领导盲目决策等等。二是对客户缺少科学的信用政策和规范的业务管理流程。如对客户的失信行为不敏感,缺少准确判断客户信用状况的办法;没有正确地选择结算方式和结算条件;对客户过度纵容,导致对应收账款监控不严;缺少有效的追讨拖欠账款的手段等等。

2 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行业监管机制

从目前我国情况看,对于企业的信用管理问题,我们不能单纯地祈求中小企业通过自律去加以解决。必须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发展实际,通过进一步完善《公司法》、《担保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法制环境去促进。在企业征信、信用评估、失信惩戒等环节上,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我国,对于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国家“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方针指引下,它们成为政府有关部门监管的重点。而对于量多面广的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政府的集中管理自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建立和完善行业协会的监管机制。这种机制可以使行业的监管更加专业化,制定的行规更合乎行业特点,易于被企业所遵守。同时,对于那些违规的企业,协会可以通过自己的渠道,把这些企业的信息公告于本行业全体成员和社会,使其声誉受损,从而削弱其市场的竞争能力。这种企业自律与行业协会他律相结合的监管机制,可以使中小企业信用监管更为完善。

2.2 建立企业信用档案体系

为进一步发挥信用信息资源引导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积极作用,应继续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各级政府应以信息征集为手段,对所有已取得工商管理部门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但尚未与银行业机构发生贷款关系的中小企业建立信用档案,以实现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对称,从而降低信用管理的风险。征信机构是征信市场的支柱,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它既是扩大市场交易规模的必要前提,也是约束双方失信行为,惩戒失信的重要力量。如果其掌握的相关信息能够通过各种媒体公开,必然会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并付出与其失信行为相应的经济和名誉代价,严重者直至会被市场淘汰。因此,建设高质量的第三方征信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引导、扶持第三方征信机构的建设,为第三方征信机构的发展创造健康的外部环境。同时,第三方征信机构也应积极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更好地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发展提供必要帮助。

2.3 树立信用管理意识,加强企业融资担保建设

信用法律的完善与监管机制的设立,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完全消除违约或欺骗的所有行为。除了法律、监管等外部系统,也需要内置系统,即加强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意识,防患未然,降低企业信用风险。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信用管理知识的宣传与教育,使中小企业认识到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企业自觉完善客户信用风险控制制度,提高信用风险防范能力。建立包括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授信管理制度和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管理规章,提升企业信用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针对信用管理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增加中小企业管理成本等问题,可以采用部门和人员合并的方式。对于较大的公司可以选择把信用管理部门并入销售部门或财务部门。对于较小的公司可以选择对销售部门或财政部门原有人员进行信用管理知识的培训,使其身兼二职。以此,用尽量少的开支建设尽量完全的信用系统。

中小企业融资难,会直接间接影响企业的信用行为。因此,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建设非常必要。一方面,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政府参股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同时,合理运用政府职能,发挥财政的引导作用,建立“银保”互动协作机制,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创造必要条件。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建设社会互助型担保的关注,鼓励企业间互助担保,从而获取金融资金支持,实现中小企业间的双赢,解决政府扶持担保可能带来的某些问题。

3 结论

企业的信用管理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并随着经济的发展也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企业在面对应收账款存在的问题时,应当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特点,从长远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去思考,并及时更新财务管理理念,做到与时俱进。最后企业还要做到积极认真的对企业的财务问题进行解决的同时,还要做到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创新的思考。只有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不断做到这些,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才能走得更长远,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中国远洋应收账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由于时间有限,个中观点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指正。

【参考文献】

[1]张莫.每年损失6000亿信用缺失代价惊人[J].经济参考报,2011

[2]泰占学.积极推进信用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J].中国建材报,2011

[3]高永岗.对企业信用管理的实践与认识[J].会计之友,2012

[4]闫敏.防范企业信用风险,加强信用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12

[5]王秀云.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有效策略分析[J].经管空间,2012

[6]周剑飞.论企业加强信用管理的意义与措施[J].当代经济,2012

[7]陆和平.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第三只眼[J].财务与会计,2012

[8]鄢丽.浅谈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J].经管视线,2012

篇3

问:请您谈谈标准出台的背景?

答: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商业信用体系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性日益明显,针对我国商贸企业普遍存在的赊销坏账、账款回收期较长、管理费用高等问题,商务部于2005年起组织有关单位起草《商贸企业信用管理技术规范》推荐性行业标准。目的是希望通过该标准,指导企业改进信用管理技术,优化信用管理流程,提高信用管理水平,降低经营风险。

问:请您谈谈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答:《商贸企业信用管理技术规范》规定了商贸企业信用管理的相关术语,对企业开展信用管理工作的方法和必备的技术手段提出了规范要求。标准的主要特点:一是将企业信用细分为“社会信用”和“经济信用”,据此对商贸企业提出了不同的信用管理要求。社会信用管理要求企业不断完善信用文化建设,增强企业的核心凝聚力和社会责任感,获取社会和公众的认可。经济信用管理要求企业在经济信用活动中规范企业信用行为,增强融资能力和防范信用风险能力,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同时全面规避信用风险。

二是标准内容实现了与发达国家的接轨,将经济信用管理的范围确定为“企业信用输出的信用管理、企业信用输入的信用管理、企业供应商的信用管理”。不仅为商贸企业提升信用管理提供了技术依据,也为上游供货商考察企业信用状况,降低交易风险提供了参考。

三是标准参照了大量非商贸企业的信用管理经验。由于商贸企业服务于各行各业,为保证标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标准汲取了食品、电子、能源、电力、医药等行业中有影响力企业的信用管理经验,因此非商贸企业也可参照使用。

四是标准参照企业销售工作流程和采购工作流程,把企业的信用管理流程划分为前期管理、中期管理和后期管理三个阶段,并对在每一阶段企业开展信用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技术方法,以使企业在执行信用管理标准过程中做到流程清晰,操作规范,责任明确。

五是标准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绩效考核的评价指标,并强调企业应在信用管理过程中不断进行管理程序评审、管理效果测量分析和管理流程的改进,通过自我更新不断调整信用管理政策和流程,达到企业信用管理的最佳效果。

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议

一、构建完备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和顺利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小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健全信用管理体系,才能保证以信用交易为主要市场交易手段的成熟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才能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二)有利于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快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我国加人WTO后,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逐步连通为一体,在国际贸易中,守信用的企业必将得到长远的利益,不守信用的企业必将被淘汰。同时,完备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将有利于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和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燕、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三)有利于政府执行经济管理职能,提离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

完备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能够使政府有关部门便捷及时地获取中小企业资信和经济信息,不仅有助于贯彻、执行政府调控目标和经济发展战略,而且够实现政府决策建立在准确的市场信息基础之上,及时地制定和调整政府发展中小企业的相关政策,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动态化。

(四)有利于提高社会信用管理水平,节约社会交易成本

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各交易方和利益相关者对信息的需求,改变各方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合理地配置资源,实现公平、公正地市场交易,极大地促进社会信用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效地遏制一些人在交易中通过违背诚实信用原则而谋利的行为,从而有效降低市场交易的风险,节约信用交易成本。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信用建设最大的问题是尚未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进而影响到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具体来说,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小企业信用管理运行的法律环境差

我国针对中小企业制定的法律仅有一部《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需要相对完备的法律作保障,从征信、信用评估、信用担保以至失信行为惩罚等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全过程都需要专门的法律与其对应。与美国、欧洲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的信用立法还比较落后,国家层面尚没有统一的有关社会诚信管理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这便得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法律基础薄弱。

(二)“第三方征信”制度不健全,信用中介机构执业不规范

发达国家在建设信用中介机构方面一般采取“第三方征信”制度。“第三方征信”制度,即在银行和个人作为当事者之外,由“第三方”即中立机构组建社会征信机构。我国信用中介机构建设刚起步,中介机构执业不规范,“第三方征信”制度不健全,有些信用评级机构违背诚信公正的规则,不顾实际情况,以经济利益至上,迎合被评级对象的要求尽量把信用等级评高,致使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得到科学、合理地评估,造成中小企业信用建设的动力不足。

(三)中小企业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低,正常获取信用数据途径不畅通

我国征信数据分散在银行、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而且部门之间彼此不能完全实现数据共享,互通有无,加之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低,缺乏统一的检索平台和社会共享机制,信息获取途径的人为和天然阻碍是导致信息弱势方上当受骗、失信者能频频得逞的客观基础。

(四)中小企业内部缺乏基本的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建立信用管理制度是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有机构成部分。我国中小企业普遍缺少甚至无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不注重内部信用制度建设和践行,导致信用管理混乱,自律性不强,由此带来因授信不当导致合约不能履行以及受信企业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的现象频繁发生。

(五)失信惩罚机制不健全

我国至今没有专门的信用方面的立法和执法体系,政府也没有形成对信用行业的监督管理系统。大量处于罪与非罪、刑事与民事、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失信行为,往往得不到明确的界定和及时准确的惩罚,失信成本过低而获利过大,导致失信者侥幸得逞的心态恶性膨胀。再者,我国失信惩罚机制还没有建立系统的信用联防网络和运行机制,失信者的“黑色记录”得不到合法搜集和有效传播,造成了守信成本高、失信收益高的结果。

(六)杜会对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

建国后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市场经济发育不充分,信用经济发育较晚,市场信用交易不发达,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个人,都普遍缺乏对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观念的培养。再者,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失信惩罚机制不健全,使得很多企业对于信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我国很多人和企业对信用的理解仍停留在传统的道德层面上,认为信用仅仅是衡量一个人或企业道德标准,认为信用是信用文化,只能靠思想教育来实现。

三、构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法律制度建设

结合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实际,应进一步完善《公司法》、《破产法》、《合同法》、《担保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法律的有关条款,加快研究制定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全国性法律法规,并制定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方面的具体条例和实施细则,在中小企业征信、信用评估、失信惩戒等环节上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不究,营造良好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法制环境。

(二)建立中小企业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

在中小企业信用法规建设的基础上,应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道德等手段,建立中小企业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中小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信用档案,记载和反映中小企业信用行为状况的原始材料,而且企业的帐户和信用往来应实行“实名制”,通过互联网建立企业资信数据库,证实企业是守信或是失信,并利用信息网络进行监控。对失信者进行及时惩戒,如公布失信企业的“不良记录”、“黑名单”,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付出与其失信行为相应的经济和名誉代价,直至被市场淘汰,金融、商业和社会服务机构对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给予优惠和便利,让它们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

(三)健全“第三方征信”制度,扶持中小企业信用中介机构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大力扶植民营中小企业信用中介机构,真诚鼓励外资、合资中小企业信用中介机构,积极推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建立有关中小企业信用中介机构,形成公私并存、内外资相竞争的良性发展。同时,要在扶持中小企业信用中介机构的同时,应坚持市场化方向,遵循市场公平、公正和自愿的原则,健全中小企业“第三方征信”制度,建立严格的中介机构市场准人和退出制度,最终建立独立于政府和客户当事人之外的“第三方”,即让中立机构组建社会征信机构,保证信用数据信息的客观真实有效。

(四)完善信用管理机制,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检索平

首先,应由政府牵头,通过使用统一的信用编码,建立起完整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数据库,提供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检索的共享平台,实现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工商信誉管理系统以及税务、质检、公安、司法、海关、证监等部门和各类行业自律组织之间的信用信息系统的互连、互通、共享,实现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查询、交流及共享的社会化。其次,强化对中小企业法定代表人和高层管理人员个人信用信息管理。参照国外的成功做法,把中小企业法定代表人个人和高层管理人员的信用行为,如借贷、租赁、交易记录和刑事行为记录等纳人到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中来,建立起企业内部的信用约束机制。其三,加强对信用评估机构的管理,建立信用评估机构和人员的准人和资质管理机制。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按照“超脱、公正、独立”的原则,完善信用评估制度,扶持和培育专业的资信评估机构,建立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评估准则和管理办法。

(五)完善中小企业自身信用管理

一是成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信用管理政策,选用专人对企业进行全程信用管理;二是中小企业应注重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开发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靠质量取信于民,在企业内部培养一种“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经营理念,培育良好的企业信用文化,加强企业信用自律意识;三是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及时、准确地披露企业财务信息,同时,完善企业自身信用风险控制制度,加强企业的自我信用控制能力,建立财务核算制度、银行贷款管理制度和应付账款管理制度,防止自身发生失信行为,塑造企业守信的社会形象;四是完善客户信用风险控制制度,提高信用风险防范能力,建立包括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授信制度和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管理规章,提升企业信用管理水平。

篇5

【关键词】民营企业 信用缺失 风险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持续推进,民营企业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力量,但由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服务基础不够理想,长久以来融资困难一直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态势和前景并不十分明朗的宏观环境下,融资矛盾和困境更加凸显,而导致这一问题的深层根源在于民营企业信用不足,信用风险管理存在诸多方面的不适应。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和欧洲债务危机使人们对信用风险有了全新的认识,而在国内部分地区发生的债务人跑路事件也为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促进我国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用管理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1.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面对不利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的挑战,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企业信用风险意识进一步增强,管理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但总体而言,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社会环境尚不完善,制度基础比较薄弱,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1.1从社会层面分析,信用文化观念薄弱,失信惩戒机制不健全。我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集体,强调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要做到言而有信,以最大限度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但对基于法制基础的契约精神的培育则存在明显不足,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的信用意识和信用动力出现弱化态势,信用关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社会信用环境和制度建设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同时,由于社会信用法律制度不健全,失信惩戒机制不完善,对企业信用缺乏强有力的刚性约束,以至于有可能形成企业失信的恶性循环,尤其是在当前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普遍较为淡漠、市场信息渠道不畅且扭曲失真的条件下,我国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面临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大并日趋复杂化。

1.2从企业层面分析,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信用管理主体职责不明确。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和制度尚不完善,业务流程亟需进一步规范化。现实中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没有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其职责主要是由销售和财务部门共同承担。然而,不少民营企业常常由于部门职责分工不清,销售和财务部门各行其是,多头管理、效率低下,企业信用管理策略与经营管理目标不能很好地融合,难以真正形成相互协调配合的有效监控机制,以至于拖欠账款现象时有发生。此外,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重点明显滞后,一些企业对交易之前和交易过程中客户信用风险管理重视不够,而把全部工作的重点放在应收账款的催收追讨上,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参与讨债,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不仅未能使应收账款得到合理控制,而且也给企业造成了更大的财务压力。

1.3从技术层面分析,信用管理人才缺乏,技术手段和方法相对落后。现阶段,在我国民营企业中专门从事信用风险管理的人员数量不足,且专业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较为传统粗放,国内外实践证明一些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在资信调查评估方面,更多的是通过客户自我介绍,或实地考察以及网站查询等方式了解其资信状况,而未能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对客户信用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和分析;在销售业务管理上,客户信用额度和信用期限的确定,往往缺乏科学的决策方法和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销售人员违规经营、违章操作,甚至与客户相互勾结留下了可乘之机。此外,部分民营企业受传统思维定势影响,忽视了企业资信状况的多变性,过分相信大客户、老客户,错误地认为这些公司的信用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以至于盲目授信、放松监控。而一旦出现未能按期支付的警示信号,反映又往往过于谨慎保守,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妥善处理,结果会使企业遭受不必要的风险损失。

2.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困境的内外环境因素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无处不在。民营企业也无法逃脱“信用问题”所带来的困扰,只有主动适应信用经济时代内外环境变化的要求,在扩大信用交易的同时,不断加强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充分发挥“信用”在企业持续成长中的加速器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到位,企业自身信用管理的规范化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1市场经济机制不完善,企业产权基础相对薄弱。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尊重私人产权基础上,由相互独立且拥有清晰产权的经济主体进行交易的一种机制。企业信用是以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产权与信用是不可分割的,产权明晰是社会信用体系得以有效运转的基础和前提。当前,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各种制度规范尚未完全确立,市场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民营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从表面上看,产权清晰似乎是民营企业最大的特点和优势,但背后却潜藏着创业元老、家族成员与技术管理骨干之间利益的纠结和冲突,加之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和自律机制,企业普遍存在“寻租”现象,从而导致生产经营行为的短期化倾向,企业信用风险问题有可能被忽视或掩盖。

2.2信用服务体系不健全,法律保证措施明显缺位。近年来,我国社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较快,对有效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和风险补偿机制,担保机构常常片面提高门槛从而限制了民营企业资金的融通。同时,征信体系作为实现民营企业信用信息查询、交流和共享的社会化中介服务平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用信息不充分且缺乏科学性,信用信息网络化和动态化建设明显滞后,信用信息传输渠道不通畅,征信工作商业化运作的社会环境尚不完善,民营企业失信的成本依然处在较低水平。此外,在我国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作为社会信用机制赖以维系的信用法制建设仍处于摸索阶段,许多试点性的制度设计也很不完善,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缺乏刚性约束,民营企业违约不讲信用的收益远比付出的代价大,致使部分企业退出市场或者自动放弃守信原则。

2.3 企业自身管理不规范,信用关系维护面临挑战。社会信用关系的不断发展和扩大,拓展了民营企业交易活动的时空限制,但也给其带来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在繁杂的运营与决策过程中,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更加凸显。民营企业自身信用管理不仅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信用状况的改善。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自身信用管理的欠缺和相互间信用关系的混乱与失控,是造成债务拖欠和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之一,这其中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内部管理问题。如果企业不能加以妥善处理,就有可能损害与客户之间的正常业务关系。因此,民营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自身信用风险管理,有效发挥机制灵活的市场竞争优势,确保各项业务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3.完善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宏观背景下,我国民营企业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信用风险问题。因此,进一步增强信用风险意识,完善信用制度建设,创新信用管理模式,优化信用市场环境,这对于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尚处于初期阶段的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3.1增强信用风险意识,明确管理主体职责和工作要求。在现代开放经济条件下,良好的信用关系是企业健康运行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信用风险管理具有交叉性、综合性的特点,它贯穿于企业的计划、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人力资源和信息等各个基础管理领域,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核心作用。因此,我国民营企业管理者必须进一步增强信用风险意识,积极倡导信用观念和信用文化建设,及时弥补信用管理职能上的缺陷,明确管理主体的职责分工和具体要求,通过不断优化企业人、财、物等经济资源配置,充分发挥销售与财务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力求对企业信用活动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最大限度消除不同部门在管理目标上的相互矛盾和利益冲突,逐步构建形成一个健全有效且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信用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提升企业的信用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3.2完善信用管理制度,建立规范有效的业务工作流程。建立科学规范的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强化事前预防、事中监控和事后处理各环节的基础工作,这是民营企业有效避免信用风险的重要制度保证。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客户资信管理制度,民营企业在与客户进行交易之前,必须认真做好新老客户资信的调查与评估,并进行严格的制度化管理,以最大限度地剔除信用不良客户,努力把客户信用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二是内部授信管理制度,民营企业在交易决策过程中,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科学的信用管理政策和制度,主要包括“信用申请审查制度”、“信用额度审核制度”和“交易审批制度”,力求实现交易决策的科学化、定量化,规范企业与客户间的信用关系,减少交易人员的主观盲目决策;三是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民营企业必须加强对应收账款的跟踪与管理,定期核查账款的回收情况,对交易客户业务经营的异常变化要保持充分警惕,一旦出现可能影响账款回收的不利因素,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以避免更为严重的不良后果发生,最大限度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

3.3创新信用管理模式,强化社会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都面临着如何有效控制客户信用风险的问题,但由于受自身管理经验和能力限制,完全依靠企业内设机构进行管理会面临许多困难,亟需社会中介机构提供完善的信用管理咨询和服务指导。从国内外实践来看,信用风险管理的委托制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服务外包方式,其业务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战略合作模式,即中介机构与民营企业保持长期业务合作关系,对企业进行信用管理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协助企业建立并不断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和体系;二是直接外包模式,即民营企业将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工作委托给信用管理咨询机构,由中介机构根据企业经营特点和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信用管理方案并具体组织实施。当然,这种管理模式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健全完善的社会信用管理服务体系的支撑和保证,能够为有需求的民营企业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高水平信用管理咨询服务。

3.4优化信用市场环境,建立健全失信约束和惩戒机制。社会信用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眼前长远利益相结合的要求,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有效机制。政府应在借鉴世界各国信用体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管理的法律和政策体系,积极扶持并逐步规范信用中介机构的服务行为,加快国家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进程,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以及失信惩戒管理和约束,有效发挥法律和市场对失信行为的双重惩罚机制。同时,要大力加强全社会诚信教育,建立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对信用市场及其发展环境的监督作用,加大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逐步使诚实守信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自觉行动,从而为民营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信用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潘施琴.浅议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识别与评价[J].现代商业. 2009(11)

[2]郭华.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及对策探讨[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2(04)

[3]马彩红.金融危机背景下民营企业发展探讨[J].企业研究.2012(04)

[4]武彦坤.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信用管理[J].科技信息.2009(35)

[5]姚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及对策建议[J].边疆经济.2012(07)

作者简介:

李盼盼(1987—),女,汉族, 山东德州,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包丽馨(1965—),女, 辽宁朝阳,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计财处主管会计,经济师;

篇6

关键词:企业信用政策;财务结果;影响分析

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信用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保证,企业无信不立,这就说明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信用对企业的发展和运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必须要把握好信用带来的优势作用。而且在现实的企业发展中,都会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信用管理政策,来辅助企业的财务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然而研究发现企业信用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问题,因此本文从企业信用政策制定过程存在的问题入手,对企业信用政策的制定对财务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促进企业信用政策的制定与财务管理协调发展的策略,以此来促进企业信用政策制定与财务管理的良好发展。

一、企业信用政策制定过程存在的问题

1.信用管理的意识较差

在部分企业进行信用政策制定的时候,并没有具备相应的信用管理意识,一些企业负责人总认为企业的经济效益靠的是资金投入、关键技术以及高技能劳动力,往往就容易忽视信用这些精神文化的作用,因此这样一来使得企业的信用政策制定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除此之外,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认为,生意往来就需要财货两清,信用在企业交易之间往往是不可信的,可能会隐藏着许多难以预料的财务风险,因此这些传统的思想观念就会对企业的信用政策制定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说,如果一个企业领导者都不具备相应的信用管理理念,那么在信用政策的制定上就会出现问题,甚至还会对这个企业的信用管理造成影响,使企业出现严重的信用危机。所以,面对企业负责人信用管理的意识较差的问题,必须要加以尽快解决,实现企业信用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实现对财务的科学化管理。

2.企业缺乏信用建设的长效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也在逐步的加快,而对于企业的发展运行来说也逐步进入一种快节奏的生产运行模式,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之下,信用建设以及信用政策制定也就变得更加的微不足道,从而使得企业缺乏信用建设的长效机制。因为,在一般企业内部只会重视企业发展的短期效益,也就是企业的经济利润,只要经济利润达标,那么企业负责人就会去坚持这项企业发展政策,但是信用对企业的作用并不是在短时期内就可以显现出来的,因此就出现了信用政策制定与企业短期经济目标之间的矛盾。这样一来,企业就不可能建立企业信用的长效发展机制,从而使企业的经营者或者管理者短期行为现象严重,内部信用管理意识淡薄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财务运行都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3.企业信用政策较为宽松

除了以上问题之外,在实际的调查中还发现,部分企业的信用政策较为宽松,具体表现在:首先,就是企业的管理者并不重视企业的信用政策,这样一来企业在信用政策的实施方面,就会出现宽松的问题,员工也就不会去认真的执行和贯彻企业的相关信用政策,从而导致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给企业带来严重的财务危机;除此之外,企业信用政策较为宽松,还表现在企业的销售部门为了业绩增长的需要,往往会提出建议,让企业负责人制定一些宽松的信用政策,增加企业产品的销量,从而实现营业额的增加。其实这简单来说,就是把商家购买产品的条件降低,允许一些赊欠行为的出现,这样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的销售业绩的提高,但是在销售业绩提升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财务回收风险。所以说,任何事物都是具备两面性的,企业在制定信用政策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全盘的考虑,这样才可以减少对企业财务发展的影响。

4.客户资信资料缺乏管理

企业在建立信用政策的时候,不仅仅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发挥实际来进行政策制定,还需要结合具体的客户资料来给与相应的信用政策的优惠,因此对企业客户资料的分析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因为在企业实行信用政策时,就会对一些具备良好信誉的客户给与一定的财务优惠政策,这样就需要对企业客户的资料进行一个良好的管理,并对这些客户资料进行数据分析。但是在实际的企业客户资料管理过程中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客户资料的不健全、客户资料缺乏分析以及客户资料的维护问题等等,这些都将会影响企业信用政策的实施过程,如果缺乏科学的客户数据资料,那么企业的信用政策也就无法顺利施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以及对财务运行结果的良好管理。

二、企业信用政策的制定对财务结果的影响

1.财务部门制定的企业信用标准应当跟企业减少成本挂钩

在分析了企业信用政策制定所面临的问题之后,就需要分析企业信用政策的制定与财务结果之间的密切关系,只有明确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才可以更好地实现企业信用政策的制定与财务管理协调发展。首先,财务部门制定的企业信用标准与企业减少成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企业实行信用政策的时候,需要检查企业内部的生产成本,如果企业因为财务赊销的缘故,而增加了企业的人力和物力成本,那么这个过程对于企业来说就是得不偿失的,也就是企业并没有通过信用政策的实施,来帮助企业实现实际销量,获得更好的利润。试想,如果这样的目标都没有达到,那么企业所制定的信用政策也就是毫无意义的,并不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任何好处,所以财务部门制定的企业信用标准应当跟企业减少成本挂钩,这是二者之间必须要遵守的关系。

2.企业财务信用期限应当与财务赊销相挂钩

对于企业财务信用政策的制定来说,必须要与财务的赊销期限相结合,具体来说,如果企业财务的信用赊销期限过短,那么商家可能就不会进行选择,毕竟商家有更多的优秀选择,企业的信用赊销政策就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不利于提高企业的销售业绩,同时也失去了一些优质的潜在客户;但是如果企业的财务信用期限过长,那么企业就必须要对赊销客户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否则可能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因为,财务信用期限越长,企业的回流资金就会越慢,企业就不得不去再次投入成产成本,这使得企业的投资风险就会增加,不利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和良好的生产循环。所以说,企业信用政策的制定与财务结果之间,应当按照企业财务信用期限与财务赊销相挂钩的原则进行安排。

3.企业现金折扣应当与财务应收帐管理挂钩

企业信用政策的制定与财务管理之间还应注意现金折扣应当与财务应收帐管理挂钩。具体来说就是,一般企业都会通过增加信用财务赊销期限来吸引客户,这样做会出现一定的风险,那么在这个时候企业就需要通过采用现金折扣的方式,来避免的企业的损失。也就是说,在一定的信用赊销期限之内,为了不让客户的延期还款给企业发展造成影响,企业就需要通过经常在延长收款期的同时,给予客户现金折扣,借以吸引客户提前支付货款,来减少企业的风险。这样看来,在企业制定相关的信用政策的时候,一定要将企业的风险和财务运行放在首位,避免给企业发展带来严重的风险和经济损失。

三、促进企业信用政策的制定与财务管理协调发展的策略

1.培养企业信用文化政策 增强企业员工财务管理意识

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信用政策的制定与财务管理之间协调发展,企业就必须要建立良好的信用文化政策,提高员工的财务管理意识。首先,企业的负责人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信用意识,来进一步发展企业的信用政策,这样才可以为企业发展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市场,吸引更多的客户;其次,企业员工在推行企业信用财务赊销政策的时候,一定要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意识,增强责任感,一定要对财务赊销客户给与严格的审查,将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最后,还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信用文化氛围,充分发挥信用文化的作用,在提高企业的信誉度的同时,也鼓励更多的客户共同遵守信用政策,实现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互利共赢。

2.建立企业信用奖励政策 促进企业财务管理

企业的信用政策建立后,还面临着进一步推进的问题,在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建立企业信用奖励政策,可以采用信用等级评定机制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制定一定的信用等级,来对企业的合作客户进行科学的测评,对于那些长期合作并且信用较好的客户,企业就要给与足够的财务赊销期限,并且给与一定的延长;而对于那些合作时间较短,并且信用度不佳的客户,企业就需要对该客户的财务赊销期限进行缩短,这样一来就不必局限于死板的财务赊销期限管理,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实际来进行灵活的变动。这样一来,企业既可以保护了企业的合作客户,又可以通过财务赊销期限的变动,来提醒客户要共同遵守财务信用政策,这样就可以保证二者之间协调发展,合作共赢。

3.建立科学的客户资信管理政策 增加企业财务拓展渠道

企业要对一些客户资料进行安全的保管和科学的整理。尤其是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对客户数据的管理和分析上,可以采用一些现代的信息化管理机制,这样就可以更加快捷的分析出每一个企业客户的优缺点,从而帮助企业在进行信用政策实施的时候可以做出最科学的选择。例如,企业可以引进数据信息处理技术或者是一些先进的数据管理系统,通过输入一些具体的客户信息,来对这些具体的信息进行分析,这样企业就可以得到最精确的客户资料,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信用政策实施的效率,减少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企业信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对财务结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并提出了促进企业信用政策的制定与财务管理协调发展的策略,希望可以更好地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与信用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的逐步提高与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经济体制已经从原有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信用也成为企业竞争的重点,然而,通过对我国企业的研究发现,很多企业缺乏信用机制,信用状况令人担忧,因此,怎样构建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就成为现阶段最重要的问题。本文将从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信用风险入手,联系导致企业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提出建设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措施,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关键词:

企业;信用风险分析;管理体系

前言信用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发现,不少企业并不能做到这一点,很多企业也因缺乏诚信没有长久发展下去,之所以企业缺乏信用风险,主要在于企业不敢随意投资,银行也不敢轻易放贷,这样就导致了市场经济萎缩,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研究企业发展中所存在的信用风险,并联系实际情况提出合理有效解决措施。

一、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信用风险分析

(一)运用管理中存在信用风险现阶段,很多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都存在缺乏信用的情况,这样一来,就给企业发展带来较大风险。我国经济体制属于市场经济体制,拥有良好的信用不仅可以促进企业产品的销售,还可以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然而,现实中很多企业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不仅无法兑现既定承诺,还影响了授信比例,企业规模也不会在这种情况下扩大。

(二)融资中存在信用风险企业要发展就离不开融资,而融资中也存在较高的信用风险,使得企业需要承担较大的融资风险。据相关部门调查显示,在我国中小企业向银行进行信用贷款的难度要比大型企业高百倍左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认为中小型企业缺乏按时还款能力,信用风险过高;另一种原因是中小企业缺乏融资信用,容易发生不还贷的行为,这样一来银行也会蒙受较大损失。综合这两种因素,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存在较多困难。

(三)信用缺失导致坏账引发信用风险首先,信用管理人员缺失,无法很好妥善处理扩大销售规模与把控风险之间的关系。很多企业由于规模限制,并没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相关工作人员也严重不足,加之企业管理者也不重视信用管理,也就为构建相应的信用管理机制,企业对客户的授信完全掌握在企业管理者手中。其次,缺乏必要的客户资信管理体系,不能准确辨别客户信用。由于缺乏客户信用管理体系,很多企业无法全面了解客户信用情况,很容易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再加上没有对客户真实信用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对客户的了解完全从表面开始,这样也会给企业发展带来风险。

二、导致企业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

(一)企业内部因素之所以我国很多企业都存在信用风险,其内部原因在于企业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风险意识较差。首先,企业现有经营战略缺乏合理性。对于企业来说,其发展与经营战略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受传统思想影响,我国很多企业在发展中依然践行过于重视销售,轻视控制的经营理念,也就是说只看重眼前利益,不能从长远角度看待问题,也没有完善的发展战略。如很多企业总是从企业当前经营情况评价自身,经常存在随意向客户放款的情况,并没有重视账款回收。其次,缺乏良好的信用风险意识,尽管现代企业的风险意识逐渐增强,但这种风险意识仅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上,所关注的也只是账面利润,并没有关注企业实际利润,然而,在企业账面利润中还包括坏账,如果无法回收就会减少企业净利润,但很多企业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样就导致企业流动资金较少,所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提升。再者,财务管理与销售部门缺乏协调性。企业要发展就需要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最不可缺少的就是销售部门与财务管理部门,然而,这两个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无法协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销售部门为完成既定销售任务,并没有调查客户的信用,而财务部门也不了解客户实际情况,只关心客户欠款数量,这样就导致企业需要面临一定的风险。最后,缺少信用管理机制。虽然很多企业都知道信用风险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很大,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并没有构建信用管理机制,使得企业容易发生拖欠账款或经营效率低下的情况,更没有组建相应的信用管理部门,由此也可以看出企业并不重视信用管理。

(二)企业外部因素使得企业不重视信用风险管理的因素中,还与企业外部有一定关系,也就是经济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尽管我国已经从计划经济走出来,但计划经济给人们所带来的影响并没有消除,很多人依然缺乏信用意识,这样一来就阻碍了社会信用经济环境的建立。同时,合作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存在不对称性,也是导致信用风险出现的主要因素。

三、企业做好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从企业发展战略出发,构建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要构建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就要做到自上而下,从企业发展战略出发,联系企业实际情况与国家政策完成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在这一体系中不仅要涵盖领导管理,还要重视执行与监督,加强各个阶段的信用风险建设,强化各部门职能,注重科学性、规范性的体现,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将市场竞争机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并联系国家信用体系及时调整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做到与国家发展相一致。

(二)以贸易业务为导向,建立健全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为做好管理工作,降低企业信用风险,还要将企业贸易业务作为基本导向,做到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评价,以此构建完全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在与其他企业或个人建立合作关系以前,要全面了解对方情况,不仅要涉及财力,还要重视企业信用,如果信用较差应谨慎合作,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企业真实信息,为保证信息真实,企业还可以与中介机构建立联系,通过中介机构了解合作对方实际情况。同时,企业还要构建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注意搜集各个企业的信用情况,并按照信用程度的不同构建不同的档案,且要将企业信用情况传播出去,让更多企业做好信用风险管理,将损失降到最低。此外,最重要的就是构建授信管理机制,对于经过评价以后获得高评价的企业,应尽量与其建立合作关系,在授信阶段一定要做到科学严谨,确定审批流程,掌握企业真实经营情况,降低企业信用风险。

(三)联系实际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我国信息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面对这一现实就要构建完善的信息机制,企业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发挥信息化网络传播优势,构建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以便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但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紧随国家建设步伐,不仅要了解企业发展情况,还要了解企业管理者的个人情况,这也是减少风险的有效措施。最后,企业信用系统要注意公开,让更多的人能够使用,以便将损失降到最低。

(四)打造高素质信用风险管理队伍要构建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队伍,就要吸引各种类型的人才,不仅要有资金管理人才,还要有审计人才,在岗位设置上也要做到方方面面,以便为打造高素质信用风险管理队伍奠定基础。同时,还要通过培训等方式实时更新管理理念,让其具有更为先进的管理方式,真正为促进企业发展奠定基础。并主动吸收与解决其他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区分多种信用风险,增强信用风险管理队伍的责任意识与合作意识,主动承担起应有责任。此外,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也要加强,尤其是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的联系一定要紧密,减少信用风险的存在,经常组织信用风险评估活动,全面了解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作为企业管理者还要经常在企业会议上强调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构建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将其融入到企业文化中,让企业所有员工认识到信用风险管理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共同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与环境,提高员工的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四、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得知,我国很多企业都缺乏信用风险管理意识,而信用就成为衡量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企业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联系实际情况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发展,减少不良影响。本文联系实际情况,找出导致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从四方面提出了建设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措施,认为只有树立信用意识,构建信用管理体系,强化制定建设,防范风险发生,才能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远亮,高书丽.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小企业信用风险识别——基于北京地区信贷数据的实证研究[J].新金融,2013,01:45-49.

[2]石琳.企业应收账款信用管理体系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3,23:110-111.

[3]刘颖.网络环境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3,19:76,93.

[4]潘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机制缺陷及矫正[M].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4,01:52-61.

[5]宋晓薇.中小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研究[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4,02:62-64.

[6]张益.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J].商,2015,45:180-181.

篇8

目前,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较低,大多数企业尚未全面认识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性。中国企业家信用状况调查表明,60%以上的企业老板表示跟人打交道要小心提防,有90%以上的企业都或多或少发生了合同纠纷。调查显示,虽然我国企业信用状况开始好转,但信用依然不足,尤其是拖欠款、违约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较为严重。中国企业信用不足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有关部门执法不严;第二,部分企业经营者信用意识淡泊,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制不健全;第三,企业普遍追求短期行为;第四,恶性市场竞争,信用期限放宽;第五,部分企业经营者职业道德素质不高。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良好的信用关系是企业正常经营与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改善中国企业的信用状况,对于提升中国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抵御信用风险,促进中国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必须从以下几点继续深化企业信用管理,提高我国企业的信用水平:

1、加快我国企业信用立法步伐,完善企业信用相关的法律制度。企业信用法律制度的法律价值,一方面在于证明、查验企业的资信情况:另一方面在于开发、利用企业的信用资源,并通过制度来规范企业的信用行为,实现企业生产发展效率的最大化,从而建立起优良、健康的企业信用发展外部环境,对企业自身乃至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制定了《民法通则》、《公司法》、《合同法》、《担保法》、《企业破产法》、《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法规和行政管理规定,但这些法规和规定出台的目的与管理内容以及约束的问题并非专门针对信用,对社会各界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内的信用主体的信用行为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法律准则与约束体系。如,目前有很多小企业通过破产来逃弃债务,而又无从追究责任人的责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完善企业破产制度,强化破产人的责任。

加强失信惩罚的力度。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其行为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当失信成本小于失信行为所带来的收益时,它会选择失信。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大量失信行为是为牟取暴利,而由失信付出的成本却很少。我们应建立企业信用奖惩机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成本约束,将可大大改善我国企业的信用状况。

2、提高企业和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建立并完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系统。由于信用缺失将造成严重的后果,信用缺失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效益,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信用缺失制约了中国企业的发展;信用缺失有损我国形象,不利于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信用缺失危害金融机构,伤害银企互利关系;信用缺失危害客户,损害消费者利益。强化企业信用管理不是企业内一个部门或几个人能够做到的,必须得到公司从领导层到基层员工各个层面的支持和配合。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

虽然全国已建立了许多官方的信用信息系统,但是,企业信用信息还不够全面,咨询系统尚不完善,税务、海关、工商、统计、技术监督等政府部门的大量企业资信资料未被利用,尤其是个人信用系统缺失。以信用为经营对象的资信公司十分缺乏,企业信用状况得不到真实评估,交易者要获取企业真实的信用资料十分困难。因此,如要完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系统,必须建立和完善信用评估体系。企业信用评估就是由合格的专业评级机构或部门受评估对象的委托,根据“公正、客观、科学”的原则,以评估事项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有关标准化规定为依据,采用规范化的程序和科学严谨的方法,对受评企业履行相应经济承诺的能力及可信任程度进行调查、审核及测定,对与评估事项有关的参数值进行横向比较和综合评价,并以简单、直观的符号表示其评价结果,公布给社会大众的一种评价或咨询行为。信用评估体系完善需规范发展企业信用中介服务机构。

3、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目前,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仍然很低,大多数企业都尚未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即使是那些建立了信用管理部门的企业,信用管理水平也很低,企业普遍没有建立起系统、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企业存在的信用管理缺陷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企业管理层重视不够;第二,企业信用管理的地位仍然低下;第三,没有优秀的信用管理人员;第四,企业信用管理职能单一;第五,没有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政策。为了提高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首要任务是建立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

为了强化企业信用管理,必须完善企业在赊销、赊购、投资、担保等各项经营活动中的信用管理流程和技术手段;保持应收和应付账款的最合理持有,保障应收账款及时足额回收,保障投资、担保等业务的安全性:通过资信调查,收集客户的各种信用信息与数据,加以综合处理、判断,对客户的信用质量作出评价:权衡信用销售的风险与收益,制定恰当的信用决策,并对产生的应收账款进行跟踪管理。其目的是对各种规模的企业,在力求达到销售最大化的同时,将信用风险降到最低。

篇9

关键词:应收账款;管理;信用

       在我国,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赊销成为企业争取客户、消化库存的重要手段,也由此形成了企业应收账款。然而,在我国信用体系还未完善并运行良好的情况下,不少企业的应收账款最终成为呆账、坏账,导致企业现金流紧张,进而出现财务危机。因此,应收账款管理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应当引起企业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一、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应收账款管理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滞后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内部机构设置上,信用管理部门必不可少,其主要职能在于为销售部门在制定赊销策略上提供建议,同时对整个销售过程进行监控,并将监控结果更新至信用管理系统中。然而,我国却鲜有企业设置该部门,即使设置了该部门,其被安排在销售总监的领导下,成为销售部门的附庸,根本起不到管控的效果。加之对应收账款的认识不足,企业内部相关信用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企业在客户管理上失效,这样不仅会使信用较差的客户享受企业相关信用政策,加大了应收账款回收的风险,还可能会将信用优良的客户拒之门外,这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二)企业赊销盲目,缺乏必要的分析工作

企业销售人员在对客户赊销前,应当进行必要的分析工作。例如,客户的相关信用记录,最近一年客户的盈利情况以及现金充足率、客户是否涉及重大担保和诉讼等情况。然而,在现实中,销售人员盲目追求销售业绩,在未进行相关分析工作的情况下盲目赊销,导致企业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企业的应收账款规模也就越来越大,从而增加企业经营风险。

(三)应收账款管理的创新方法较少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局限于传统的企业财务和企业日常管理方面,而对相关创新的管理方法研究较少。应收账款本质上也是一种有价证券,除了可以通过与银行进行贴现外,还应当在融资、金融、证券方面有着更为广阔的解决方案。然而,在现实中相关创新方法太少。

二、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几点措施

针对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就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信用管理机构,完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

在企业内部建立信用管理机构,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机构,也可以隶属于企业财务部门。其根本职责在于确保企业赊销活动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同时做好企业财务部门、销售部门、信用管理部门的职责划分,确保不相容职务的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防止错误及舞弊行为的发生,确保应收账款的安全和业务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应收账款审批程序、客户信用记录数据库管理模式、清算方式及企业信用奖惩规定等。此外,还应当加强信用管理教育,培养信用管理人员,使其更好的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服务。

(二)制定并严格执行科学、有效的信用策略

信用策略是指企业赊销过程所进行的考量,是企业经营策略的组成部分,更是企业财务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信用策略包括信用标准策略和信用条件策略两部分内容。其中,信用标准是指企业用束衡量客户是否有资格享受商业信用而提出的基本要求,也就是客户获得商业信用所应具备的最起码条件。目前,在实践中常用“5C”策略分析评估客户的信用等级,“5C”包括: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collateral)以及条件(conditions)。而信用条件则是指可能影响客户付款能力的经济环境,这主要指宏观方面影响企业偿还能力的因素。企业销售人员在赊销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企业的信用策略,不应盲目追求销售业绩,而企业信用管理人员在监督控制企业应收账款时也应当参照企业信用策略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做出相关的信用决策。

(三)借鉴国际先进应收账款管理方法

应收账款长期回收不力时往往造成企业现金流紧张甚至断裂的风险,对此,国外规避该项风险的策略主要包括三类:应收账款保理模式、应收账款转让模式、应收账款证券化模式。在社会信用基础差和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的环境下,应收账款保理模式可以充分运用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专业化资信人才和信贷专家等优势,对企业资信做出权威、专业、迅捷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对客户核定合理的信用销售额度,并将坏账风险降至最低。而应收账款转让模式和证券化模式则可以有效的帮助企业回笼资金,缓解企业现金流紧张的问题,同时有助于维持企业的财务杠杆比率,加速资产周转和资金循环,提高了资产收益率和资会的使用效率。确保企业的经营风险在可控范围内。

三、结束语

对于企业而言,合理、适当的赊销有助于其扩大市场份额、消化过剩产能以及提高企业资产周转率,这在买方经济市场中显得更为重要。然而,赊销不能盲目,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相关信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相关信用策略,从根本上防范坏账、呆账的发生。同时,还应当积极借鉴国外应收账款管理模式,在成本效益原则的基础上,探索应收账款管理的新方法,将应收账款所带来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参考文献:

[1] 马程琳,谈当前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特区经济,2007年第3期

篇10

征信(CreditChecking或CreditInvestigation)源于左传:“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

征信的意义

一般而言,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资信评价也很发达。企业征信大大降低了资本市场的运行风险,是资本运作的重要的参考工具。信息的不对称是投资者面临的最大风险。企业征信结果为投资者提供了投资风险和收益的参考信息。有效地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中国企业对征信的重视程度不足,企业在信息积累和信用管理观念上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二、征信的产生及其作用

征信的产生:世界上第一家征信公司于1830年在英国伦敦成立,其成立的初衷是向贸易双方提供对方背景和资信信息服务,防止交易双方相互不信任和诈骗行为,减少交易摩擦,促进交易的顺利进行。征信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则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过发展,各国对企业信用行业的管理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模式。

1.征信的作用:

(1)能够增强企业间信用信息的透明度,降低交易成本;

(2)有利于建立企业信用的记录、监督和约束机制;

(3)有助于为企业的交易和信用管理决策提供信息和评估支持;

(4)为金融机构与企业间的合作提供资信信息方面的支持;

(5)为整个国家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奠定基础。

2.企业常见的营销方式-赊销

(1)赊销,成为买方市场的主要特征之一。

(2)赊销,满足了企业经营的需求。

(3)企业不赊销等于“慢性自杀”,就无法生存和发展。

(4)从价值交换的成本和效率上讲,赊销赊购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价值交换形式。

坏帐的规律10∶1

很多欧美企业机会成本(利息损失)是坏账成本的10倍以上,因此称为10∶1规律。

中国企业的坏账成本普遍偏高,企业机会成本和坏账成本的比例通常为2∶1或3∶1。

无论欧美企业还是中国企业,机会成本都是最主要的信用交易成本。信用管理重中之重是减少机会成本损失。

3.从企业的基本信息中可以发现什么?

(1)有哪些危险信号我们要警惕

(2)客户突然搬迁但没有通知您

(3)客户自己产品的销售价格比以前大幅下降

(4)客户突然下了比以前大得多的定单

(5)客户的支票被银行以存款不足为由拒付

(6)客户最近经常更换银行帐户

(7)客户被其他供应商以拖期帐款为由进行

(8)客户的重要客户破产

(9)客户发展过快,且客户所在行业内竞争加剧

(10)买方所在地区发生天灾

企业哪些内控规则涉及信用管理

只要涉及外借和销售,都需要通过信用审核

如果是新客户,需建立客户资料,取得客户的营业执照副本和税务登记副本,再根据核决权限审批信用额度。如果是旧客户,需要判断是否在信用额度内,是否有逾期应收账款。有逾期应收账款再出货(外借/销售)的核准者为信管部负责人。通过审核的企业,可为该企业发放信用金。业务部门与合作企业进行洽谈时作为合同条款中的一部门。企业间小款拆借,涉及信用问题。

建立企业信用管理部

企业应从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信用管理

上述变化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且已经在国际国内市场中普遍发生。信用经济的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企业整体信用状况堪忧,信用缺失相当严重

中国企业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迫于买方市场竞争压力,过分关注客户关系

重销售,轻收账。孰不知,一笔销售在没有收回账款前是没有结束的。陷入销售难,收账更难的困境;

企业赊销比例低、竞争能力差、坏账水平高、应收账款回收时间较长,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

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能够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

客户资信调查与评估机制:

不论是新客户还是老客户,大客户还是小客户,都必须定期调查和掌握他们的信用状况。企业应建立起适合自身特点的调查方式,保证信用资料的完整、准确和时效性。必须建立客户信用档案数据库,实行客户资料集中管理。

(4)债权保障机制:

客户信用条件较差或无法核实客户信用状况,但又有必要交易的赊销业务,必须熟练选择和运用担保、抵押、信用保险、保理等债权保障措施。

(5)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

货物发出后到应收账款到期前的一段时间,必须了解货物的走向和确认货物的品质、数量,同时,在账款到期前提醒客户。

企业信用管理部的基本内容

(1)企业信用管理的内容与目标

(2)企业信用合同管理

(3)企业质量文献和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