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技术的潜在危险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6: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纳米技术的潜在危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纳米技术的潜在危险

篇1

[关键词] 纳米技术 体育 道德

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纳米材料的光、电、热、磁等物理性质与常规材料不同,出现诸多新奇特性和优良性能,在材料、电子、光电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现代体育运动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及其成果在体育运动中的广泛渗透与应用,给体育运动带来勃勃生机。在现代体育中,纳米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运动器材和装备中。根据著名商业经济杂志《Forbes》2003和2004年十大纳米产品统计,医用清洁类、服装纺织类的许多产品都率先为运动员所用,与体育运动相关的纳米产品几乎占据50%。

一、以减阻作用为主的产品

涉及减阻作用的产品,主要是那些速度竞争的项目。如2000年奥运会上的“Fastskin泳衣”是以聚四氟乙烯为主的材料制成。研制这种泳装的目的是要减少人体与水的运动阻力,并通过弹性材料使运动员更合理地分配肌肉和关节的负荷,更容易产生运动动力。运动船艇减阻涂层是以强疏水光固化含氟蜡为基质材料,将纳米粒子通过表面修饰和特殊工艺处理,使之均匀分散于基质蜡中形成的。

二、以减少重量、增加性能等综合作用的产品

在球拍中,网球拍、羽毛球拍、乒乓球拍已经率先采用纳米技术,它们在减轻球拍重量的前提下,增加其性能,如弹性、耐用度、手感等;而自行车、跑鞋作为实现最快速度的装备,则要求以重量轻,抗冲撞能力强为前提。如2005年环法自行车赛上,瑞士Phonak队的运动员骑着车架中含有碳纳米管的自行车参与比赛,这款自行车车架重不到一公斤,并且具有很好的刚性与强度。

三、以增强弹性或增加牢度为主的产品

在田径比赛中,跑道的好坏往往决定径赛运动员的成绩,纳米跑道是在传统的制造跑道的材料――聚氨酯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纳米粉体得到的纳米聚氨酯,经过实验对比,纳米跑道不但秉承了一般聚氨酯塑胶的特点,而且有更佳的耐磨、阻燃及防霉性能。其优良的回弹值及压缩复原性更是备受运动员推崇,在纳米跑道中比赛,运动员会有更惬意的感觉,可创造出更优异的成绩。撑杆跳用的撑杆从过去竹竿到玻璃钢尼龙,再到现在的纳米碳纤维材料,已使世界纪录提升了2米多。这些以增加比赛器械弹性作用的新材料为比赛的精彩程度增添了科技含量。

四、以疏水作用为主的产品

用纳米技术处理过的疏水织物面料不仅有超疏水、疏油的作用,而且能保持原有织物的任何特性与特征。这种疏水层可以减弱纺织品表面张力,从而促成水珠形成从织物表面滑落,而不是被织物吸收,但水蒸气和热量却可以畅通无阻地通过此面料,排出体外。在这些疏水产品中,以滑雪服在竞技体育中应用最为普遍,倘若赛艇、皮划艇等水上项目运动员身着纳米防水服,冬日训练便不用忍受湿衣冷衫之苦。

五、以防护和保健作用为主的产品

纳米药物在医学领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副作用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纳米中药由于小的粒径和大的选择吸附能力,可能有更强的穿透能力,从而使更多的纳米中药穿透皮肤屏障,进入血液循环。

总之,随着纳米科技的不断发展,如何将纳米科技真正用于体育运动,使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运动成绩的提高更加有保证已经成为研究重点。然而,人类对纳米材料的认识尚属起步阶段,对它可能对机体产生的潜在危害方面却缺乏足够的重视,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任何研究机构对纳米材料进行过安全性评价,纳米技术的不合理使用存在影响运动员的身心健康,违背奥林匹克精神和体育伦理道德的潜在危险。例如,纳米药物由于小的粒径可以穿透皮肤屏障,进入血液循环,发挥比常规药物更好的功效,但是反过来,药物粒径变小后它的毒副作用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大,现已证实常规药物被纳米颗粒物装载后,急性毒性、细胞毒性、肾毒性等明显增强。器材的高科技化可能会削弱运动员在竞技体育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变相剥夺运动员的竞赛权利、若运动成绩的提高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器械和服装的高科技化,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不公平、器材作弊也可能会成为兴奋剂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因此竞技体育在充分享受纳米技术带来巨大恩惠的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必要全面、客观、公正审视纳米技术,为纳米时代竞技体育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理论上的依据,顺应奥运会提出的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这一精神。

参考文献:

[1]余卫东胡燕王开利卞志昕阎逢元任玉枝周志勇:纳米技术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J].体育科研,2006,27(3):33~35

[2]李马仁:纳米技术与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24(4):4~5

[3]谭蕾刘小湘: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科技化趋势[J].辽宁体育科技,2005,27(3):13~14

[4]任玉枝王开利余卫东周志勇郑樊慧:纳米拒水、抗菌技术在竞技运动服装中的应用研究[J].体育科研,2006,27(3):36~38

[5]徐红梅:现代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的发展对竞技体育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4): 124~125

篇2

关键词:会聚技术;NBIC鸿沟;社会公正

中图分类号:N39;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12)06—0126—05

人类进入到21世纪,旨在提升人类能力的会聚技术(Convergent Technology)诞生,它包括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信息技术(Informational technology)和认知科学(Cognitivescience),简称NB!C。以上四个领域任意两两融合、三种会聚或者四者集成,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效能,极大地提高人类生存发展的能力。

会聚技术增强人类能力具有不同于历史上其他人类增强技术的突出特点:

第一,从目的看,会聚技术是把提升人类自身能力作为最根本的价值诉求。每个时代的技术都有其特定的目的,而会聚技术与以往技术的最大不同之处是把提升人类自身能力作为其直接目标。最先提出会聚技术的美国于2001年12月召开了世界上第一次会聚技术会议,对“提升人类能力的会聚技术”进行了研讨。以这次会议讨论的内容和结论为基础,2002年6月面世的研究报告指出:会聚技术最让世人震惊的是对于人类自身的改变,人类将在纳米的物质层面上重新认识和改造世界以及人类本身:人类大脑的潜力将被激发出来;人的悟性、效率、创造性及准确性将大大提高;人体及感官对外界的突然变化,如事故、疾病等的感知能力变得敏感;人类将可以以原子或分子为起点来诊断和修复自身与世界;老龄人群普遍改善体能与认知上的衰退;人与人之间产生包括脑一脑交流在内的高效通讯手段。一句话,NBIC将大大增强、提升人类素质和能力。

第二,从方式看,会聚技术实现了“外部性技术”向“内部性技术”的重大转向。按照技术作用于人类的方式,技术可以分为外部性技术与内部性技术。所谓“外部性技术”是几千年历史上人类一直倚重的、通过改变人类社会的外部环境或者增强人类所使用工具的力量来作用于人类外部世界的技术。外部性技术是以间接的方式作用于人类,即通过改善人类使用的工具或生活环境转而作用于人类。而以会聚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彻底地改变了技术作用于人类的传统方式,直接作用于人类本身——通过提升增强人类的体力、智力、记忆力、理解力、生命力等方式来提升增强人类适应和改变生活环境的能力,这就是内部性技术。内部性技术不再仅仅追求创造工具、改善条件、改进方式等以有限“延长”人类的手臂,而是通过增强人类体力、提升和拓展人类智力、修复或替换人类组织器官等以追求无限延长人类的生命、全面提高人类的智慧。从外部性技术向内部性技术的转向是会聚技术所表征的21世纪高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作为“内部性技术”的集中代表,会聚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纳米物质层面从全新的尺度和高度、在一个的视角来发现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机会和境遇。

第三,从程度看,会聚技术增强人类能力达到了人类进化的新阶段。技术增强人类能力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技术作为人类体力延伸拓展的阶段,如耕作和畜牧技术、畜力运输替代体力等。(2)技术作为人类感观延伸拓展的阶段,如指南针、显微镜、望远镜等。(3)技术作为人类智力延伸拓展阶段,如计算机等。(4)技术作为人类进化的新阶段。“生物技术、神经科学、计算机技术和纳米技术的进展及其结合意味着我们将拥有新的增强技术。”。会聚技术主要在三个领域增强人类能力:一是医学治疗范围,例如:视觉、听觉的修复,四肢弥补术,遗传疫苗,情绪管理,个性化用药,器官克隆,记忆修复等等。二是增加人的功能或机能,即把常人变成具有某种特别能力的“超人”。例如:增强记忆,增加红外夜视能力,增加植入式无线通讯能力,增加实时图像、声音数据挖掘、检索发现能力等等。三是有计划的进化,即可以在试管内有选择地“设计”人的某些机能。例如:通过移植猎豹的相位基因,人的奔跑速度可以超过猎豹。正如《提升人类能力的会聚技术》报告中指出:“如果认知科学家能够想到,纳米科学家就能够制造,生物科学家就能够使用,信息科学家就能够监视和控制”。会聚技术将人类体力、感官能力、认知能力拓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人类进化的新阶段,最终将可能产生有别于现今的新人类,进入所谓的“后人类时代”。

第四,从后果看,会聚技术增强人类能力将引发极其严峻的社会道德问题。邱仁宗先生研究了这一问题,并提出了有关会聚技术将引发八个方面伦理问题:(1)狂妄自大或扮演上帝角色论证;(2)青春永驻或蔑视肉体论证;(3)轻视人性或“足矣”论证;(4)能力分隔或遗传分隔论证;(5)民主证或“美妙新世界”论证;(6)非人化论证或Frankenstein论证;(7)强迫幽灵论证或优生学战争论证;(8)生存威胁或终结者论证。。《超越治疗:生物技术与对幸福的追求——总统生命伦理学委员会的一份报告》对此也有警觉。该报告聚焦于新技术在生命医学领域将给人类带来的后果,表示出了深刻忧虑:一是健康与安全;二是竞争活动的公平;三是分配正义;四是自由问题。并且提出,即便上述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人们能够安全地、平等地、非强制地、并非赶时髦地使用生物技术,以追求幸福或自我完善,伦理与社会的问题依然存在。

个体依赖会聚技术似乎生活得越加美好,社会却因个体的追求完美而问题重重。的确,“高新技术的出现也可能带来新的问题,对平等的理念形成新的冲击,造成一些新的不平等现象,以至于在趋向平等的同时,也将我们引入不平等的新纪元。”

公正问题是科学技术时代伦理学的主题。会聚技术引发的平等、公正伦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会聚技术研究以及应用两个层面。从会聚技术研究视角看,其研究的起点、过程和结果都存在不公平。

研究起点的不公平。主要指在会聚技术的研发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会聚技术着眼于人类自身能力的提高,一方面,投资数额非常巨大,另一方面,回报无比丰厚,以至于一项专利可以成就一家企业,甚全带动一个产业。因此,谁在会聚技术上领先,谁就拥有未来的一切。美国是会聚技术研究的发起国,会聚技术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科学界的广泛关注。2001年12月至今,由美国政界、商界和学术界精英参加的NBIC会议已举行了3次,并达成共识:会聚技术是推动美国经济长期繁荣发展的关键和“确保21世纪优势地位的着力点。”美国国防先进技术研究计划署也就会聚技术的关键基础领域,例如通讯技术、机器人、传感器、先进材料以及机械系统等方面的研究斥巨资支持。在欧洲,面对技术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欧洲联盟的执行机构欧洲委员会在2004年组成高级专家组研究对策,争取在这一轮竞争中迎头赶上。其中,最重要的一份报告《会聚技术——塑造欧洲社会的未来》指出:利用会聚技术发展人类社会的时机已经到来,欧盟委员会及其成员国应该理性地认识会聚技术的潜在能力,适时地制定科研任务,对会聚技术进行合理的投资以及科研奖励,增强经济竞争力。加拿大也非常重视技术融合的趋势。2003年4月,加拿大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C)在渥太华召开了一次研讨会,探讨会聚技术可能带来的破坏力在国防科技中的影响,就“技术的会聚”、“自动智能系统”、“通讯技术”、“隐形技术”、“量子计算机与加密技术”五个主题进行了研讨。韩国、日本等国也做出了积极反应。韩国科学技术部2003年已开始实施由“高新技术融合发展促进企划委员会”制定的“融合技术”开发规划。日本立足其具有市场优势的电子产品、通讯技术和纳米设备,加强会聚技术的开发应用。2002年,日本综合技术会议在确定未来3—5年的科研课题时,就将纳米技术与生物技术的融合作为研究重点。可见,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和科技界纷纷聚焦会聚技术,投入巨资竞相研发。由于发达国家资金雄厚,投入力度大,科技水平高,研究起点也高。但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贫穷,缺乏资金和人才,技术力量薄弱,难以开展会聚技术的研究。这种研究起点上的不平等,既是“天生的不平等”,也是在旧有不平等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不平等。这种起点的不平等,再加上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将会剥夺其它研究者、研究机构,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研究机构开发和应用会聚技术的权利。

研究过程的不公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野蛮的手段掘取重要技术资源,二是研究手段不道德。从前者看,由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会聚技术的研发或尚未启动,或刚刚起步,相关重要资源往往被发达国家所攫取。以基因资源为例,基因被称之为“基因黄金”,谁拥有了更多的基因资源以及这些基因的专利,谁就能在将来占据主导地位。世界各跨国公司和研究机构正在不择手段地通过各种方式使私人资本变成基因资源的主人:或者利用所谓的“旅游观光”,对具有较大经济价值的动植物,顺手牵羊,归为己有;或者用少量金钱买下生物资源;或者用合作的名义,把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的基因资源归为己有。从后者看,研究过程中研究手段的不道德导致不公平。例如,发达国家在研发人体增强技术的药物后,接着进行人体试验。而人体试验大多选在非洲和亚洲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这些接受试验的人得到的报酬,仅仅几十美元,或数百美元,却可能承担极其严重的实验风险。“事实上,今天的高技术更明显地为利润所驱使,今天之基因工程比起传统的生物医学研究来说,考虑的更多的是投资者和公司股东的利益——他们首先从中获益,相反承担其代价的却可能是其他人或整个社会。”而这种不公平的试验方法目前在全世界有扩大之势。

研究结果的不公平。由于会聚技术研究起点不公平,研究过程不公平,必然导致结果的不公平。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中,一些大公司明确宣称:技术不是免费物品,而是价格昂贵的商品。他们通过对会聚技术的垄断和在全球形成的生产销售系统来保持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而资金匮乏、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接受过时的产业转移,从事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以及用资源与市场份额换取技术升级。虽然发展中国家在会聚技术的研究过程中作了牺牲,但他们不仅不能平等地分享会聚技术带来的好处,相反还可能被迫接受会聚技术带来的严重后果。高技术一方面使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另一方面又使其间的张力更强;它使竞争更加激烈,使财富更不能合理地分配,贫富之间和强弱之间的差距更加拉大,国际间或一国内出现更严重的不公平。技术权贵的高傲感和技术落伍者的卑微感形成更加鲜明的对照。

会聚技术研发中的种种不平等导致其应用中也存在不平等。肖锋教授对高技术应用中的不平等问题进行过分析,他指出:“技术本来就包含不平等的可能性。拿技术成果的使用来说,尤其是一些高技术成果只能为少数人享用,无疑是因为技术的成本太高,技术不能成为大众的技术、‘民主’的技术,而只能是少数人享用的技术,形成技术上的人与人不平等。”会聚技术在应用中由于加大了人与人之间、群与群之间的不平等,从而形成应用中的“NBIC鸿沟”。

第一,人与人之间鸿沟:代内公正与代际公正问题。

从历史上看,新出现的技术,总是首先为富人或特权阶层的人享有。“新技术刚引入时,它的花费是很大的,仅为特定人群负担得起。”“在人类的全部历史中,人类一直生活在不平等的条件下,这种不平等首先是由属于某个人的权力和财产所决定的社会不平等。”同样,NBIC并不能给所有的人带来福音,只有腰缠万贯的富人,才会最先得到服务。而权力阶层通过权力出租也可能最先获得增强。同时,研发会聚技术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也会“近水楼台先得月”。可见,利用会聚技术增强能力主要有富人、权力阶层和科学家集团三种人。随着增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人们可能因贫富悬殊、权力和知识的差异最终分裂为两种人:一种是得到技术增强的人即“增强人”,另一种是仍然保持自然状态的人,即“自然人”。“增强人”将在教育、就业、婚姻、社会生活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与“自然人”之间产生种种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既表现在经济、政治上,也表现在教育文化和社会生活上。

在经济上,将出现“经济新贵”和“穷人阶级”的分野。每一种技术都导致形成新一类的边缘人群和新的不平等。人类增强技术可为拥有更多经济资源的人所利用,加剧贫富鸿沟,造成“能力分隔”。种种增强技术越可得,能力分隔就越大。被增强的人因为更聪明、更漂亮、更强壮成为职场上的新贵而备受青睐,获得更多的收入,而未被增强的人因为先天不足,后天亏损则发展受限,这样,旧有的社会贫富差距将会再次拉大,最终导致新两极分化,形成“经济新贵”和“穷人阶级”。

在政治上,“技术权贵”的出现将使政治平等成为空壳。少数会聚技术的精英不仅掌握由于拥有技术而生产的巨额财富,而且还可能因此在政治上占据显要地位,通过技术所具有的决定社会发展方向的作用,来显示这个技术精英阶层在社会中的支配权。掌握会聚技术的人还可能成为军事上的新强人,而由经济和军事共同决定,他们还可以成为政治上的新贵,成为凌驾一切、统治世界的“技术上帝”。当会聚技术的发达造就出威力巨大的“基因权贵”和“技术权贵”之类的新贵族后,新的人间鸿沟随之产生出来。

在文化教育上,“教育新宠”的出现使教育平等权成为新的乌托邦。因采用增强技术的人智商更高、记忆力更强,计算力超群(植入芯片),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新宠”,他们进入更好的学校学习,接受更好、高品质的教育。而未被增强的人唯有更刻苦、更勤奋,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成绩,但要想赶超增强者或与增强者匹敌,仍然是不可能的神话。

在两性关系上,“增强人”之间因门当户对,通婚自由;而在增强者与未被增强的人之间则存在歧视和通婚鸿沟,婚姻平等权将被打破。在工业化社会中,女性通常只能在政治、经济和技术决策中起次要作用;随着会聚技术的进步,原本处于不利地位的妇女会被进一步边缘化:“不知道是冷冰冰的高科技不兼容柔情浪漫的女人,还是女人们不兼容高科技,总之,最近的一项相关调查表明,年轻女人已经浙渐远离计算机学位。”性别不平等的加剧,也许是会聚技术引发的一种必然现象。

此外,在社会生活中,也将产生种种新的不平等。如申请保险时的基因歧视;医疗服务时富人因付得起治疗费用将活得长寿、健康,而穷人由于分享不到新技术所带来的好处,寿命相对较短,生活质量也较差;在体育竞赛中,借助于会聚技术方法的使人更高、更快、更强。

会聚技术的使用还可能造成代际公正问题。代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共时性的代际关系,亦即生活在“同一时态”中相邻几代人之间的关系,其特征是代际之间的直接交往;另一种则是历时性的代际关系,亦即现在的人与以后的人或者是现在的人与以前的人之间的关系,其特征在于代际之间的间接交往。这里所说的代际公正问题主要是指共时陛的代际公正问题,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1)父辈使用增强技术,后代没有使用增强技术,这种不平等可能导致父辈与后代之间的不公正的问题。(2)父母根据自己的意愿使用技术,可能导致对后代自由权利的侵犯。代际自由理念强调对于每一代人自由选择权利以及代际之间差异的尊重与保护。但是,当代人将某种标准通过技术植入下一代,迫使后代人被动接受这些标准,这种行为粗暴地剥夺了后代人自主的权利。(3)人类可以通过修补缺陷和病变基因等使自己的寿命大大延长,个体可以活150年甚至1000年以上。个体过于长寿会带来人满为患的威胁和上下几代人之间的对立,为争夺有限的资源和空间,上下几代人之间可能进行大量的畸形竞争。

第二,群与群之间鸿沟:国际公正与种族平等问题。

“NBIC鸿沟”不仅存在个体之间,而且存在于国与国之间、存在于不同种族之间。

进入21世纪,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旧的不平等鸿沟尚未消除,会聚技术所产生新的经济鸿沟又将形成。发达国家由于研究经费充足,能先获取一些重要会聚技术,而对这些技术实行垄断应用,则会使国际不公正现象加剧。一个持久的关注点是“纳米分割”,富国将依靠纳米技术获得经济、医药和其他方面的利益,而穷国将因此变得更加贫穷。随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鸿沟”的产生,又加重了政治方面的鸿沟:技术上的从属地位必然导致国家的不平等。科技实力强大的国家很大程度上能成为国际政治地位高的国家,而较高国际政治地位又促使这些国家必须发展出强大科技实力来支撑自己的这种地位,由此也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政治推力。在会聚技术时代,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越拉越大,导致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差距也越来越大,把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抛入“最不发达国家”的行列。

篇3

关键词:高分子 材料阻燃技术 应用 发展

中图分类号:TQ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b)-0198-02

高分子可燃材料具有优良的性能,其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特别是在建筑、交通、家具、电子电器等行业领域被大量使用,美化和方便了人们的环境和生活,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和社会效益,已逐渐代替传统材料。然而大多数该分子材料都易燃、可燃材料,在燃烧时热释放速率快、火焰传播速度快、发热量高、不易熄灭,还产生大量浓烟和有毒气体。随着高分子材料的广泛应用,其潜在的火灾危险性大大增加,因而如何提高高分子材料的阻燃性能,成为当前消防工作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1 高分子阻燃技术应用

1.1 高分子阻燃材料分类

关于阻燃高分子材料目前尚无明确分类,通常可按照获取阻燃性能的方式划分,可将其分为本质阻燃高分子材料和非本质阻燃材料两种。一种是材料本身具有阻燃性;另一种是通过加入添加阻燃剂获得阻燃性能。非本质阻燃材料可根据阻燃剂添加方式分为添加型阻燃高分子材料和反应型高分子材料。所谓添加型阻燃高分子材料,即在高聚物加工过程中,将阻燃剂以物理方式分散于基材中而赋予材料的阻燃性;反应型阻燃高分子材料的阻燃剂是在高聚物的合成中加入的,它作为一种单体参与反应,并结合到高聚物的主链或支链上,使高聚物含有阻燃成分[1]。

1.2 高分子阻燃技术

阻燃剂是用于提高材料抗燃性,即阻止材料被引燃及抑制火焰传播的助剂。在现代化社会中,阻燃剂具有着诸多的类型,旨在能够为了切实满足不同环境下的防火需求,就其所包含的类型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3种。

第一种,是有机阻燃剂,主要用于针对有机物的燃烧预防,比如包括磷酸酯、卤系和纺织物等等,具有着耐久性的特点。

第二种为无机盐类阻燃剂,包括的产品主要有氯化铵、氢氧化铝等等材料,这种类型的阻燃剂具有着无烟、无毒与无害的优势,因此成为了目前应用领域最为广泛的一种阻燃剂。

第三种为有机和无机混合类型的阻燃剂,这种类型的阻燃剂通常被科学界认为是无机阻燃剂的升级版,拥有着和无机阻燃剂同等的优势,但相对来说具有着较高的成本,因此并未普及应用。而从不同阻燃剂的阻燃元素上看,又可以划分为几种,包括卤系阻燃剂、磷系阻燃剂和硅系阻燃剂等,其各自有着相应的优势和缺点,但依然凭借着不同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防火领域当中[2]。

受到近些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高分子材料的阻燃技术水平也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包括阻燃剂微胶囊技术、交联与接枝改性等等,无论是何种新技术的应用,其作用原理都大体相一致,区别主要在于对人工合成技术的依赖程度有所不同,最明显的技术优势更是在于对传统材料阻燃之后所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的转化,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现代阻燃技术领域的纳米技术应用,不仅能够有效降低阻燃过程中各类反应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更凭借较高的技术水平全面提高了阻燃技术的安全性。

1.3 高分子材料燃烧及阻燃技术应用机理

高分子材料在空气中受热时,会分解生成挥发性可燃物,当可燃物浓度和体系温度足够高时,即可燃烧。所以高分子材料的燃烧可分为热氧降解和燃烧两个过程,涉及传热、高分子材料在凝聚相的热氧降解、分解产物在固相及气相中的扩散、与空气混合形成氧化反应场及气相中的链式燃烧反应等一系列环节。当高分子材料受热的热源热量能够使高分子材料分解,且分解产生的可燃物达到一定浓度,同时体系被加热到点燃温度后,燃烧才能发生。而己被点燃的高分子材料在点燃源稳定后能否继续燃烧则取决于燃烧过程的热量平衡。当供给燃烧产生的热量等于或大于燃烧过程各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时,高分子材料燃烧才能继续,否则将中止或熄灭。从高分子材料的燃烧机理可看出,阻燃作用的本质是通过减缓或阻止其中一个或几个要素实现的。其中包括6个方面:提高材料热稳定性、捕捉游离基、形成非可燃性保护膜、吸收热量、形成重质气体隔离层、稀释氧气和可燃性气体。目前常采用的阻燃剂行为主要是通过冷却、稀释、形成隔离膜的物理途径和终止自由基的化学途径来实现。燃烧和阻燃都是十分复杂的过程,涉及很多影响和制约因素,将一种阻燃体系的阻燃机理严格划分为某一种是很难的,一种阻燃体系往往是几种阻燃机理同时起作用[3]。

2 高分子材料阻燃技术的研发动向分析

2.1 高分子材料阻燃技术的现代化发展体现

在现代工业领域当中,阻燃材料凭借着自身所具有的阻燃优势,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发展前景。传统的添加阻燃剂,在热量不断加升的同时,其有毒气体也将被释放出来,产生有毒气体将会严重危害心肺功能,因此,在传统阻燃剂中,也相应增加了磷酸酯等化学物质,以便于通过磷酸酯来提升材质的气体吸附能力,相比较来讲磷氮化合物拥有更加高等的吸附能力,正是由于添加型阻燃剂中存在以上不同的化学物质,因此,阻燃剂安全系数也将被提升。由此也就确定了磷系阻燃剂的地位。伴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各类阻燃产品均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应用空间,各类阻燃产品的优势也开始越来越突出,由于阻燃材质中的阻燃性能受到影响,才最终达到阻燃的实际效果。相对来讲,阻燃技术也通过阻燃剂的化学功能,改变其传统的分子结构,以至于实现阻燃价值。因此,阻燃技术应具备一定的高分子材料脱水碳化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吸收相关的有毒气体,当值在材料燃烧中,产生有毒气体,威胁相关人员的生命健康。对此应当进一步加大对现有阻燃剂的研发力度,并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下对现有的阻燃剂进行改善与功能领域的创新,使现有的阻燃剂能够具备传统的阻燃性能优势,还同时具有更多的现代化功能比如耐热、抗辐射等等[4]。

2.2 高分子阻燃材料的绿色发展趋势

高分子阻燃材料的绿色发展方向已经开始被充分重视,其是社会的现代化发展需要,阻燃剂在各个行业领域当中的应用量有着明显的增加,所有新材料与新产品的更新换代频率都在不断加速。而与此同时,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因此,阻燃剂的技术发展方向也开始逐渐趋向于绿色化发展。尤其是近些年社会开始重点关注对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由此直接决定了阻燃剂的发展需要契合生态的关系。目前,国际当中已有一部分发达国家开始致力于从环保角度出发来限制对污染环境阻燃剂的生产与使用,该文认为,这样的现状本质上也是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负责的另一种形式。不可否认,中国作为生产制造大国,高分子产业的发展具有着显赫的地位,在国际阻燃材料飞速发展的大势所趋之下,消防部门同时出台了新的规定,旨在为阻燃材料的科学化更新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引。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式下,阻燃技术的开发在外界的推动下有了技术上的提高。尤其是低毒低烟、无卤高效的环保阻燃剂更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综上,不管是卤系阻燃剂还是无卤阻燃剂,其必然趋势都是向环保型无卤阻燃剂发展,发展方向都以低毒化、环保化、高效化、多功能化为主[5]。

3 高分子材料阻燃技术的优化改革动向

当前,对于阻燃技术的研究,我国还有待加强,在相关技术研发力度,以及自主研发等环节,相对于国外先机技术仍然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但根据我国当前研发技术来讲,已经较传统技术提升了许多。近些年国家积极进行科研技术支持,在研究经费中,研究技术中,积极给予帮助,使得各项技术研发工作中逐渐扩大,研发力度也逐渐加深,在国家技术支持上,当前各项技术研发应用皆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阻燃技术便是其中一项,在国家的扶持帮助下,阻燃技术应用价值逐渐得到挖掘,阻燃技术研发也渐渐深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

由从传统阻燃技术当前的阻燃技术研发,期间经历中众多变迁,最早阻燃技术是由物理作用的帮助喜爱,实现对氧气的阻隔,最终达到阻燃的效果,当前新型阻燃技术的研发,使得性质阻燃上升至化学反应界面中,通过对材质化学分子的改变,使得可燃性材质逐渐具备阻燃技术,从融合阻燃逐渐转变成为无机阻燃,并在阻燃技术研发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了对有害有毒物质的处理,通过添加可吸附分子,将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吸附,在实现了阻燃技能的基础上,实现了无污染的目标。这种科技研发的成果符合了绿色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当前在阻燃技术研发中,微胶囊技术、纳米技术等其他技术的影响,使得可燃材料的阻燃效果大大得到提升,阻燃性能也随着阻燃效果不断变化。在阻燃技术应用中,复合型材料的应用也为阻燃技术提供了发展方向。

该文认为,在今后的发展中,随着阻燃技术的提升,阻燃性能的变化,必将使阻燃形态以及其他性能达到提高,并在科研技术的研发过程中,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坚信可燃材料阻燃技能将会更加环保。

4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阻燃技术的研究可知,阻燃技术经历了从物理阻燃向化学阻燃技能的转变,在化学阻燃中高分子材料阻燃功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随着阻燃技术研发的不断加深,我们坚信,阻燃材料的发展也会与之相适应,产品结构也会相应调整,我们必然会找到解决的办法,开发出符合人们需求的高分子阻燃材料。

参考文献

[1] 郭永吉.高分子材料阻燃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探究[J].江西化工,2014(4):208-209.

[2] 郭晓林,李娟,李莹.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阻燃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塑料,2014(12):6-11.

[3] 高建卫.我国建筑保温技术进展及存在问题分析[J].材料导报,2013(S1):276-280,284.

篇4

在本次大会召开期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下调了对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大会的报告也显示,经济低迷使全球商业信心指数达到3年来新低。在此背景下,参加此次大会的全球政商学界精英普遍的关注焦点是新一轮工业革命将如何转化成为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而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进一步推进,“中国制造”被各界普遍看好将在未来新工业革命中大有可为。

技术跨界融合 改变所有行业

按照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的定义,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是各项技术的融合,以移动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新能源、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并将日益消除物理世界、数字世界和生物世界之间的界限。

施瓦布在开幕致辞中强调:“即将迎来的这场技术革命将彻底改变我们生活、工作和社交的方式。无论从其规模、影响范围还是复杂性来看,这场转型都将和人类以往经历的任何一次工业革命截然不同。”在施瓦布看来,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颠覆几乎所有国家的所有行业,从人类历史的角度来看,其蕴含的希望和潜在的危险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从智能机器人到无人机,从3D打印机到无人驾驶汽车、从虚拟现实技术到物联网,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以及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的应用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而施瓦布认为这些技术汇集在一起,将会打开一个新的工业时代。

哈佛大学经济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论坛上指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发展不再是以线性速度,而是呈几何级增长,它不仅将改变人类的行为方式,还会改变人类本身。

中国大力创新 人才优势明显

施瓦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相信“中国制造”会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中国经济转型不断深入,会有更多企业生产出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在服务业领域,这将对世界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在本次论坛就“中国制造”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所扮演的角色召开的专题讨论上,与会嘉宾们一致认为,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中国制造”将大有可为。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创业研究专家艾米・魏克森认为,中国在许多产业领域已经有了大量杰出的创新产品,例如在互联网领域,诸如微信、支付宝等产品提供的许多创新性应用功能甚至让美国企业也赞叹不已。

俄罗斯铝业联合公司董事长奥列格・杰里帕斯卡认为,“中国制造”在原材料制造、基础设施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很有竞争力,而在新的工业革命中,中国将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重视环境保护,对中小企业给予更多支持。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向记者表示,目前许多中国产品的技术竞争力已经非常高,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在许多领域正不断升级,而且中国有着全世界最大的人才储备,每年大量的理工科专业人才为中国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据优势提供了保障。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中国有望在未来的新工业革命中抢占先机。

全面影响生活 风险不容低估

施瓦布表示,未来,技术创新将实现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和生产力的大幅增长,交通和通信成本将下降,物流和全球供应链将更高效,贸易成本将降低,这些都将打开新的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然而,新技术革命也会带来相应的许多风险和挑战。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将导致就业市场日渐分化,出现“低技能、低收入”和“高技能、高收入”两个极端,进而加剧社会关系的紧张。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最新报告预计,到2020年,科技发展将导致15个主要发达和新兴经济体净损失逾700万个工作岗位,女性受到的影响将会更大。其中受最大影响的可能是对那些原本自认为不会受到影响的中等技术人群,例如客户服务等,他们将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技术所取代。有专家估计,美国约45%的就业岗位将受到自动化技术的影响。

与此同时,新技术革命也会创造210万个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主要集中在更为专业的领域,例如计算机、数学、建筑以及工程等。报告指出,这些新工作岗位的产生可以部分抵消工作岗位减少的负面影响。

篇5

[关键词]室内空气;甲醛污染;危害与控制

中图分类号:Q93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219-01

室内空气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为了提升人们生活质量,营造一个安全、温馨的生活环境,就要采用科学的去除甲醛的方法。去除室内空气中甲醛气体方法不仅限于上述所列,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会研发出更多、更高效的去除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方法,提升人们生活质量,保证人们身体健康安全。

1 甲醛的来源

室内甲醛的来源于各个方面,最主要来源于人造板,在室内的家具、地毯、合成织品、墙纸、各种粘合剂涂料等都是甲醛最主要的来源。在家居装饰过程中的地毯、贴墙布、泡沫塑料、粘合剂等也是甲醛的来源,这些材料在生产的过程中为了改善合成纤维性能都大量的使用了含有甲醛树脂整理剂进行树脂整理。

在真正使用和保存这些树脂时,化纤织品会释放出游离的甲醛,所散发出来的甲醛对室内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室内污染。除此之外,在生活中常用的合成织物在使用清洁剂时也会产生甲醛,防腐剂、化妆品、室内吸烟也能造成甲醛污染。

甲醛的主要来源于脲醛树脂,装修过程中的细木板、中密度纤维板、刨花板和胶合板的主要原料为脲醛树脂,其主要成分就是甲醛。在装修的过程中,板内的甲醛会随着空气释放出来,释放的时期一般比较长,有的竟高达十几年,这些都是室内甲醛的主要来源。最新装修的房子用这种木板的,与已经使用五年的房子相比,甲醛的含量要高出2-5倍,此外,新家具也是甲醛的来源之一。

2 甲醛的危害

甲醛是室内环境的重要污染物来源之一,是一种极易溶于水,无色,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甲醛的污染源很多,是一种主要以挥发的有机物产生的大气污染,所产生的污染物浓度也比较高。

甲醛是世界上公认的潜在致癌物并已成为居室头号杀手,国家已把甲醛列入为高毒化学品,其释放期可达8至15年。倘若长期的接触到甲醛,轻者可能引起眼结膜炎、鼻炎、支气管炎、过敏性哮喘等,严重的接触者可能引起接触性皮炎和粘膜刺激等症状。若接触较高浓度的甲醛,可能引起咳嗽、恶心、气喘甚至肺气肿,对免疫系统、神经系统、肝脏等产生毒害,甚至会致人死亡。最近几年以来,我国室内装修而引起的甲醛超标的病例急剧上升,因而引发的病例也有所增加,甲醛已被证实为现代不良建筑综合症明确的危险因素之一[2]。

3 甲醛污染的防治措施

(1)控制污染源

首先,按照国家制定的标准和规范依法控制甲醛的室内浓度标准,从制作源头就依法控制好浓度,依照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对甲醛的“室内装修装饰材料有害物质限量”10项国家标准,在胶粘剂、涂料、木制家具等基本装修材料就依法控制甲醛的含量,切实做到从源头就控制住甲醛的量。其次,依法规范家具厂对甲醛的含量,小企业为了节约材料成本,人造板厂等基本原材料会使甲醛含量超标,这成为了甲醛的主要你来源。2004年,国家质检总局对部分省市城市的随机抽查显示,91种产细木工板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甲醛的释放量严重超标。最后,要在源头上控制住甲醛污染源,最重要的是要在生产的过程中实施清洁生产,这是控制甲醛含量超标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在装修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房屋的布局及保证室内的通风,选材料时注重家具的选择等,这都可以有效的控制甲醛的来源。

(2)加强室内通风换气

首先,控制甲醛含量最实用的方法是加强室内通风换气,在新房装修结束后不要马上开始入住,应使房屋尽量通风三个月后再搬进去入住,使其充分的通风,减少甲醛的含量。还应该根据季节的变化而有所调整,若是在冬季,则更应该推迟入住的时间,最少半年后再入住。其次,注重生活的细节,也是减少甲醛含量的重要举措,如在选择家具时,应尽量不要选择那些甲醛含量高的木制家具,新家搬入时,经常保持室内空气的通风换气,一般室内甲醛的检测含量超标,都是由于室内通风不畅而引起的,应给予高度重视。[4]总之,室内减少甲醛含量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不断的通风换气,一般的方法是在开窗通风之前先关严房屋门窗,憋几天气,同时尽可能让室内温度升高,这样有利于甲醛从家具、地板中尽快释放出来,而后再开窗通风,如此反复几次,效果会更好一些。[3]

(3)开发去除甲醛新技术

甲醛在装修装饰时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但如何减少伤害的方法至关重要,积极开发新技术的方法也是去除甲醛的有效方法。在新技术的开发中,我国也取得了较多的成就,第一代新技术主要以甲醛的物理性能为主而进行预防控制,第二代是在第一代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了负离子发生器、静电除尘、臭氧发生器等功能,第三代是主要以光催化净化技术为代表,第四代净化技术以纳米技术为标志为主要技术,还处于开发阶段。[5]在现有的技术手段中,吸附法是比较常用的新技术,主要是用球状活性碳、新型活性碳、活性碳纤维、蜂窝状活性碳等吸附剂,也可以利用二载化铁或氧化秘的光催化氧化技术去除室内甲醛污染。

(4)做好室内绿化建设

对甲醛气体有吸收D代谢作用的是某些植物,空气污染除了要常常开启门窗增强通风外,在室内栽种绿色植物是去除化学污染简单容易而有效的方法。吊兰、龟背竹、虎尾兰、一叶兰等叶片硕大的观叶植物,都对甲醛有必然的吸收以及累积作用。

(5)强化卫生监督与监测

因为室内甲醛很多的来源是室内建筑装饰材料释放出来的,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室内装修又不能缺少。所以一定要增强室内装饰装修材料的管理,仔细贯彻实施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10项强制性规范。使用改进技术来把材料中甲醛的含量降低,让甲醛的释放量减少,选用甲醛的取代品等一连串方法来控制污染源。

(6)化对特殊空气环境监管

环保部门要增强对建材、家具市场以及大型商场、宾馆、酒店、学校、幼儿园、网吧、车站等人口聚集的地方的室内空气环境的监督管理,其空气环境质量定期监测。限期整改超标的公共场所,保证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

结语

甲醛的含量及释放程度跟室内材料和湿度有较大的关系,因此,室内装修材料的选用和减少湿度,都能极大的减少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浓度。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就要注意好细节,比如洗澡时打开浴室窗户、开启排气扇,都能降低室内的湿度。室内栽植一些绿色植物也有利于甲醛的吸收和降低,比如眼苞、龟背竹、吊兰等植物可对降低室内的甲醛起到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室内还可以使用空气净化器,空气净化器会对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进行破坏、分解和吸附来减少其危害。随着我国的环保法规日趋完善,只要提高环保意识,对甲醛的污染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一定的手段才能真正的保障自身的身体健康。

因此,在解决甲醛污染之前,也应该建立一种快速、经济、灵敏的甲醛检测方法,在甲醛检测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运用和结合新技术,可以将固相微萃取技术引入到甲醛的检测中,这样可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降低其他因素的干扰。在解决降低甲醛浓度的措施中,应该加强甲醛治理的技术水平,防止甲醛对人体造成更大的危害。总之,从源头生产工艺的改进和对装饰材料的选择,是预防甲醛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最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何爱桃,杨胜园,李程,周艺,刘吉光.株洲市室内空气甲醛污染调查及防治措施[J].实用预防医学,2009(1).

篇6

[内容提要] 2003年全球经济形势好于上年,但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仍很不平衡。有利

于全球经济增速加快的因素正在增加,但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为保持全球经济持续

增长,各国和地区必须加强合作,特别是主要发达国家不仅要为解决热点地区的战乱和冲突

做出贡献,而且在调整经济和金融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利益,

实现南北经济协调发展。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世界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2001年为2.4%,

2003年为3.2%,预计2004年可达4.1%。据世界贸易组织(WTO)预测,2003年世界物品贸易总

量将比上年增长3%,稍高于2002年2.5%的增长水平。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测,2003年和

2004年世界贸易(包括物品和服务)额将分别达到4.0%和7.8%。

一、全球经济复苏 发展仍不平衡

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经历两年在低谷徘徊之后已普遍复苏或增速加快,但发展仍很不平

衡。

(一)美国经济仍是“火车头”

21世纪伊始,美国、日本和欧盟经济同步陷入衰退或谷底。美、日、欧盟的GDP占世界

GDP的70%以上,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陷入衰退或谷底,对世界经济造成重大负面影响。从

2003年起,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相继走出衰退或增速加快,将带动世界经济从疲软走向

新的增长期。

美国经济经历持续10年繁荣之后,从2001年3月起步入衰退,虽然遭受恐怖袭击,从当

年11月起经济已走出衰退。但此后一年多时间内,复苏乏力,起伏较大。从2003年下半年起

,美国经济增速加快。按年率计算,头3个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4%、3.3%和8.2%

。IMF预测,2003年和2004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6%和3.9%。美国全国企业经济学家协

会预测,2003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3%,高于2001年的0.3%和2002年的2.4%增长水平。该协会

预测,2004年美国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4.5%。如果这一预测成为现实,这将是近20年来美国

经济增速最快的一年。

美国经济增速加快是多种有利因素推动和影响的必然趋势,主要经济指标预示:经济新

的扩张周期已经开始。推动美国经济增速加,陕的主要有利因素有:

第一,实施“大减税”政策。布什执政三年来,实施了三轮减税计划。第三次减税虽然

被削减到3500亿美元,但按布什政府的估计,仍可使1.35亿美国人受惠。在这3500亿美元中

至少有60%,即2100亿美元在近两年内注入美国经济,成为促进近期美国经济增长的助推

器。

第二,美联储适时大幅度降低利率。从2001年1月到2003年6月25日,美联储相继13次降

息,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到1.0%,降到了4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低利率创造了良好的

融资环境。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认为,美国经济受到诸多冲击后仍表现出“显著的灵活性

”。

第三,个人消费开支持续扩大。减税和低利率促进了个人消费。个人消费开支占美国经

济活动总量的2/3以上,2003年第三季度个人消费开支增长了6.4%,大大高于前两个季度分

别为2.0%和3.8%的增幅。

第四,企业开始扩大投资。减税和降息激活了企业投资。2003年第三季度美国私人投资

增长9.3%,而第二季度为-5.3%。企业税后利润增加了18.4%,为1992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高

纪录。企业利润增加将推动企业继续扩大投资。

第五,美元汇率走低。据美国亚特兰大联邦储备银行的计算,从1995年7月到2002年2月

,美元汇率上涨了35.8%。自2002年2月以来,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经历了一次较大幅度的调

整,美元对欧元的比价从2001年2月1日的最高点到2003年5月27日的最低点,贬值27.3%;美

元兑日元的比价从2001年2月24日的最高点到2002年9月3日的最低点,贬值13%。

泡沫经济破灭使日本经济和社会发展遭受沉重打击。20世纪90年代成为日本“失去的10

年”。据世界银行统计,1990—2000年,日本GDP年均增长率为1.3%。从2003年起,日本经

济已经出现复苏。据日本内阁府统计,2003年第二季度日本经济实际增长率为0.9%,以年率

计算为3.5%,第三季度经济实际增长率为0.6%,以年率计算为2.2%。2003年11月6日日本内

阁府发表的景气动向指数显示,由于以生产为中心的许多经济指标改善,9月份表示景气现

状的一致指数为83.3%。日本内阁府认为,日本经济已脱离低谷开始复苏。据日本财务省统

计,2003财政年度上半期(4—9月),日本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盈余达83520亿日元,比上年

度同期增长20%,刷新了1992年度下半期82179亿日元盈余的历史最高纪录。

日本经济中的主要问题,一是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二是日元仍面临升值压力。IMF预测

,日本经济增长率将从2003年的2%下降到2004年的1.4%。迄今日本仍是外汇储备最多、外贸

顺差最多和海外净资产最多的国家。到2002年底日本的海外净资产余额达1753080亿日元,

按当年12月的平均汇率折算约为14338亿美元。日本经济仍有很强的承受能力、调整能力和

应变能力。2003年11月24日日本经济产业省透露,为了加强国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重振

“日本制造”席卷全球的昔日辉煌,日本将制定《新产业创造战略》。

欧盟主要成员国的经济形势不如美国和日本。欧盟委员会预测,2003年和2004年欧盟15

国经济平均增长率分别为0.8%和2.0%。其中欧元区12国经济平均增长率分别仅为0.4%和1.8%

,主要原因是法国和德国经济复苏乏力和增长缓慢。欧盟委员会预测,2003年和2004年法国

经济增长率分别为0.1%和1.7%,德国经济增长率分别为0%和1.6%。2001和2002年欧元区经济

增长率分别为1.5%和1.0%。欧元区经济连续三年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一是欧元升值削弱了

经济的竞争力。二是欧盟主要成员国经济结构滞后和调整缓慢,结构性失业率大大高于美国

和日本。据统计,2003年9月欧元区的失业率为8.8%,欧盟委员会预计,2004年欧元区失业

率将增至9.1%。三是法国、德国等大国的财政赤字超过控制目标,也制约了这些国家的经济

增长。

2003年10月17日;结束的欧盟首脑会议,原则上同意投资2200亿欧元的路线图计划来刺

激欧洲经济。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估计,该计划如能够顺利实施,每年将创造40万个就业

机会,并使欧盟的年经济增长可提高0.23个百分点。

(二)亚洲经济仍是“亮点”

IMF预测,2003年和2004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分别为5.0%和5.6%,其中亚洲经济增

长率分别为6.4%和6.5%,仍是世界经济中的“亮点”。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认为:

“东方崛起的最大意义是孕育了世界现代化的新模式,亚洲以亚洲方式完成自己的现代化,

它要引导西方一起迈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

经历东亚金融危机和非典的冲击,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IMF预测,2003年和2004年

中国经济增长率都将达到7.5%。实际上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达到8.5%,中国经济已经结

束了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调整恢复期,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期。中国经济进入

新的快速增长期,是市场化进程和国际化进程深化的相互推动,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力量不断

强化的结果。

日本《朝日新闻》2003年11月27日发表的《中国“和平崛起”论》一文指出,“中国崛

起”将是超过“日本崛起”的历史性事件。中国“和平崛起”、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市场日

益扩大,为周边国家和地区乃至世界提供了巨大的商机。2003年头9个月,日本出口增加的

近70%是中国的进口,从电子零部件、机械到钢铁,日本对中国的出口全部增加,充分弥补

了对美国出口减少的部分。韩国2003年头8个月出口增加的40%是对华出口增加所致。中国台

湾2003年头8个月出口增加几乎全部是对祖国大陆出口增加的结果。美国摩根·斯坦利公司

首席经济学家罗奇介绍说:“据我们的估计,中国经济增长占2002年世界GDP增长的17.5%,

是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例4%的4倍。中国2003年的经济影响显然在增强。”该公司的国际

投资公司分析认为:“中国旺盛的进口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支撑着以亚洲为中心的世界

经济”。印度储备银行预测,截至2004年3月的这个财政年度,印度经济增长率会达到

6.5%-7.0%。印度财政部长辛格2003年11月1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强劲的农业生产和坚

实的宏观经济基础使印度经济发展迎来“黄金时代”。到2000年,中国和印度人口合计达

22.77亿,占世界人口60.54亿的37.6%。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快速发展和消费需求迅猛增加,

将为推动亚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增长做出重大贡献。

日本学者平田润认为,重新走上增长轨道的亚洲经济,在人员、物资和资金的流动,以

及各国政府的政策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多样化的“网络”,而且这个“网络”日益完善

,出现了与过去“雁阵式”大不相同的模式。很多研究机构认为,今后几年亚洲经济仍会快

速发展。

除亚洲外,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形势都在好转。IMF预测,2003和2004年拉美经

济增长率分别为1.1%和3.6%;非洲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7%和4.8%;中东地区经济增长率分别

为5.1%和4.6%。

(三)转轨国家经济持续复苏

原苏联和东欧等经济转轨国家经济已普遍复苏。IMF预测,俄罗斯经济2003年和2004年

增长率分别为6.0%和5.0%。实际上2003年上半年俄罗斯经济增长率达到7.2%,其中3%是因为

石油价格上涨实现的。俄罗斯每天向国际市场提供500万桶石油,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

界第二位。据俄能源部预计,今后十年俄石油日产量将达到1000万至110O万桶。国际市场油

价走势仍将对俄罗斯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中东欧经济持续复苏。即将加入欧盟的中东欧十国2003年经济增长率可达3.1%。近期这

些国家经济走势将深受加入欧盟后欧盟内部经济结构调整、重组和贸易发展的影响。

二、世界经济前景看好 风险仍然较多

推动世界经济继续增长的有利因素正在增加:

1.“新经济”(即“知识经济”)已经开始。全球信息技术产业正在强劲复苏。美国半导

体工业协会预测,2003年和2004年全球半导体产品销售将分别增长16%和19.4%。信息技术的

广泛应用将帮助企业运作更为有效并刺激经济更快增长,美国经济“正处在生产快速增长和

繁荣新时期的开始阶段”。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就业机会扩大,各国都在增加研究和开发

投资。预计全球研发投资将从2003年的2.27万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2.4万亿美元。主要发

达国家投入巨额资金研发纳米技术(一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众议员洪达认为:“纳米技

术代表了未来的科技主流,它有能力引领一场革命”。生物技术发展的第二次浪潮——农业

生物技术已经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揭开序幕,“到2020年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可能超过天

然作物”。氢经济的发展将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能源供应问题。航天技术的发展将大大拓宽

人类生活和发展的空间。总之,已经开始的新经济预示21世纪将是“新经济”世纪。

2.区域合作大大加,快和加强。欧盟在加深一体化进程中仍在扩大,到2004年5月欧盟

将从15国扩大到25国。欧盟于2003年3月11日提出了建立包括俄罗斯和地中海沿岸国家的

“大欧洲自由贸易区”的设想。与此同时,欧盟正在实施跨洋过海发展战略,即扩大与亚洲

国家的合作和与拉美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美国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依托,正在实施

“南下”、“东进”和“西攻”战略,目标是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扩大与亚洲国家的合作

和控制欧亚中间地带。亚洲是世界经济中发展最快的地区,但亚洲区域合作大大滞后于欧洲

和北美。1997年东亚爆发金融危机大大推动了亚洲区域合作进程。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

经济发展差异很大,东亚、南亚、西亚和中亚地理上相对独立,经济发展各有特色。从便利

性和有效性看应首先加强双边和次区域合作,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泛亚合作的途径。迄今亚

洲次区域合作方兴未艾,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海湾合作理事会

和上海合作组织都在扩,大和深化合作。中国和东盟从2001年起将在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

区。日本和韩国也在加强与东盟的合作。东盟与中日韩(10+3)和中日韩之间都在加强合作,

通过10+3和中日韩合作,逐步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并积极推动泛亚合作进程。

3.国际形势的基本态势仍将是总体和平、缓和和稳定,这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发展。

在世界经济中的亮点和有利因素增多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不稳定、不确

定因素。

1.局部战乱、紧张和动荡难以缓和和解决。美国推倒萨达姆政权后,在伊拉克的财政负

担和美军死伤人数都在增加。美国想加快向伊拉克人交权,难处是交权对象以哪一派为主?

美国想让联合国分摊更多责任,问题是联合国是否有这样的能力,即使联合国能够承担起主

导作用,美国是否愿意拱手相让,因为对伊发动战争的目标是,像改造二战后德国和日本那

样在伊拉克建立亲美政权,进而在中东地区推行美国式的“民主化”和改造中东国家,从而

完全控制这个重要战略地区和石油天然气资源。

2004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布什为谋求连任,不大可能再发动一次类似伊拉克战争。但

是,恐怖组织和分子是否让美国安宁?是否会再次发动更大规模的恐怖袭击?巴以和平谈判能

否进行和取得进展?如果中东等热点地区战乱和动荡继续甚至加剧,将再次引起石油价格上

涨,从而影响世界经济增长。

2.全球金融市场难以稳定。全球股市已普遍回升,发达国家的利率已降至很低水平,波

动幅度不会很大。但是,全球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额已超过两万亿美元,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

应用,资本“以光的速度”每天24小时不停地从一个市场流向另一个市场,任何国家发生金

融危机都可能威胁到地区乃至全球的金融安全,真可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主要发达国家都面临严重的财政赤字。日本财政赤字已占GDP的5%左右。法国和德国的

财政赤字已连续两年超过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欧盟委员会负责经济与金融事

务的委员索尔韦斯警告说,法德等国的财政赤字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控制,从中期看将影响到

债券市场,导致利率上升,并降低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2000年克林顿离开白宫时曾留下

2364亿美元的财政盈余。布什入主白宫后,随着实施大幅度减税和增加军费开支,美国财政

赤字急剧增加,2003年度财政赤字已占美国GDP的3.5%,2004年度将上升到占4.3%,“财政

赤字已成为美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制虽

已崩溃,并经历了几个“弱势”阶段,但迄今美元仍是世界主导货币。到2001年底,在世界

各个中央银行2.021万亿美元的国际储备中,美元仍占3/4,欧元仅占不到15%;美国对外贸

易占世界贸易的20%,但在世界贸易结算中美元仍占50%。美国仍在继续大量发行美元。2001

年美国发行78万亿美元,其中在美国流通的只有6000多亿美元,其余被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金

融机构、企业和个人持有。

全球金融市场变化史表明,美元大幅度升值或贬值对美国都是利大于弊,而对包括日本

和欧盟等其他国家和地区,总体上都是弊大于利。欧洲一些公司指出,欧元的强势给欧元区

的公司收益带来明显而现实的危险。美国很可能出于经济和政治的需要,更加灵活的运用汇

率武器。各国政府对此必须有充分准备,防患于未然。

3.世界贸易谈判困难重重,能否达成新的协议将对世界贸易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001年11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WTO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决定发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

,并确定了七个谈判领域,即农业、非农产品市场准入、服务、知识产权、规则、争端解决

以及贸易与环境。2003年9月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WTO第五次部长级会议没有达成共识。坎昆

会议不欢而散的主要原因是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之间分歧巨大。从1948年关贸总协定生效

到1995年世贸组织建立以来,它的成员已从23个扩大到146个,其中3/4是发展中成员。但

是,国际规则一直是由少数发达成员主导制定的,在已达成协议执行过程中,凡对发达成员

有利的协议,就积极推动实施;对发展中成员有利的则极力拖延或阻挠。再加上发达成员实

施歧视性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导致贸易利益分配极不平衡。英国《独立报》2003年9月10

日援引世贸组织等机构提供的数字显示,贫穷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40%,但是仅获得世界

贸易收入的3%;富国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14%,却获取世界贸易利润的75%。撒哈拉以南非洲

地区人口占世界人口的9%,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却从1.2%降到1.0%。英国人口6000万,但

从世界贸易中获取的利润比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近19亿人口所得利润之和还多。美国

的跨国公司最多、核心竞争力最强,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收益者。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

“在我担任总统的八年时间里,美国经济增长大约有1/3来自贸易领域。”经济全球化给绝

大多数美国人“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坎昆会议期间,发展中成员空前团结,它们强调,会议应首先讨论农业问题,发达成员

应承诺取消农业补贴,然后再讨论非农产品市场准入等问题。巴西外长阿莫林认为,虽然坎

昆会议没有成功,但对发展中成员而言却是一次胜利。牛津饥馑救济委员会的人士认为,坎

昆会议是多边贸易谈判的一个“转折点”。该组织发表的一份声明强调:“发展中国家希望

实行公平贸易,并希望全球繁荣也有它们的一份”。欧盟委员会负责贸易事务的委员拉米

2003年12月2日宣布,欧盟各国部长和欧洲议会已就多哈回合新立场达成一致,新的立场

“更具弹性”,但基本立场并未改变。如果发达成员不同发展中成员进行平等互利的谈判,

新一轮贸易谈判要在2005年前取得成功仍是非常困难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2003年11月6日

在耶鲁大学发表演讲,在谈到美国应当广交朋友少树敌时说,美国“必须将商机带给全球约

50%的每天只有两美元收入甚至更少的人”,“必须与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必

须提供更多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援助”,“必须举行与经济发展、教育、医疗联系在一起的

新的一轮债务减免谈判”,“必须对一些相关项目提供援助——假如这些项目能够使一些贫

穷国家的经济实现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指出:“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不是运气不佳的旁观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