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6: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临床案例运用的意义
生物化学理论性强,要记的知识点多且枯燥。很多学生开始学还比较有兴趣,等进入物质代谢章节后,越来越跟不上进度,到最后都听不懂,自暴自弃。其原因是:生化前几章是关于生物大分子的内容,相对比较形象,记起来可以联系图,有些内容中学也学过,但是物质代谢内容多且抽象,不易理解。此外,医学生对与自已专业有关的医学知识很感兴趣,而很多教师没有临床背景,上课多局限于纯生化理论知识,学生学了总感觉“用处不大”。因此,在教学中引入临床案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将生物化学理论有机的结合临床,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学习也有的放矢,记忆也更加深刻。
2生物化学教学如何联系临床案例
2.1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在课堂中不再是主角,而应该起到辅助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教师提出案例后可为学生提炼讨论内容,在讨论中总结学生发言,指出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不仅具有生化知识还要有一定的临床知识,并能把知识形成连贯的体系,融会贯通,归纳总结学生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的可行性。
2.2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利用和收集各方面的学习资料,并学会共享和沟通,在遇到问题时不急于寻求其他人的帮助,学会自已想办法解决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从中总结要点,最后将知识内化。
2.3教学的实施:
课程开始前一两周时,教师将教材中某基础知识相关的案例提供给学生,布置讨论题目。将本班学生平分为多个小组,可自由组合,也可按学号分。分组后选好组长,由组长安排组员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收集资料。组员积极收集资料,成员之间要经常沟通交流,可由组长安排时间地点讨论个人的收集成果,这样既促进相互的学习,且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多次讨论后组长组织汇总,整理资料,制作成课件用于课堂汇报。课堂中,各组的组长进行总结发言,用课件的形式把各组的讨论结果一一展示。每组汇报完,其他同学可对该组进行提问,可由本组成员回答,如回答不了也可由其他同学回答。最后,教师把学生的所有方案进行总结性的分析,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评价学生的表现,指出不足之处。
2.4生物化学教学中涉及的具体临床案例举例
(1)例1某患者,男性,40岁,因昏迷紧急入院,家属提供给医生的资料是:患者5年前诊断为肝硬化,病发前,表现为行为异常、性格突变、易迷失方向,并伴有恶心、呕血等症状;经检查患者定向力减弱,黄染,腹部胀满、颈部可见蜘蛛痣,双手震颤、神经反射亢进,血液中氨的水平升高,其他检测正常。教师可根据患者症状和化验结果提问学生: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以上症状?学生在学过氨的代谢后,根据已学知识,并查阅相关的资料,得出这是氨中毒。最后教师总结并引入本章相关内容,说明氨的来源、转运和去路,为什么血氨会升高,氨中毒的发病机理----脑中的α-酮酸与过多的氨结合而导致含量减少,α-酮酸是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代谢产物,从而三羧酸循环受抑制,最终脑能量不足而出现昏迷。最后,再探讨如何在临床上治疗这类患者。
篇2
关键词: PBL教学法 医学生物化学 应用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创立并引入医学教育领域[1],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去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知识和经验的构建[2]。医学生物化学是医学院校设置的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通过对医学生化的学习,使医学生系统地掌握现代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及实验技能,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并为以后从事生命科学相关的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奠定基础。然而医学生物化学所涉及的内容繁多,理论抽象并且知识更新快,是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的课程之一。因此,如何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讲授好一直是生物化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改变原来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法,对PBL教学法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PBL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1.适应医学生物化学学科发展的需要。
随着生命科学的加速发展,人们对生命、生理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大大提高,医学生化知识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如医学生化教材中的生命信息的传递与调控、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及应用篇中的内容在不断的更新和扩充;没有写进教科书的前沿性的生化知识在不断地被发现、被创造,这使得师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当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生命科学领域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变模糊,以学科为界限的教学存在大量的重复,这使得本来就与其他基础医学课及临床各学科有着密切关系的医学生物化学不再适合使用单纯的传统教学法,只有重视、应用PBL教学法,才能适应时代对医学生化教育提出的挑战。
2.与传统教学法相比,PBL教学法具有优越性。
与传统的教学法比较,PBL教学法在内涵、学习目的、教学形式、评估体系等方面均具有很大的不同,也表现出传统教学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PBL教学法需要学生主动地去查阅文献资料,积极地与同学合作交流,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讨论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善于捕捉、整合、判断各种信息价值的能力,发现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使学生成为具有个体发展优势的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高教育能力。
PBL教学法是跨学科的教学方法,需要将各基础学科和临床知识点贯穿于一个真实的病例或某一医学专题,使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培养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因此,它要求教师不但要系统、全面、深入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而且要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此外,教师在不断地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能提高教学能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二、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应用
1.以问题为主轴组织课堂教学。
在PBL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一切学习内容是以问题为起点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在查阅相关教材、文献和临床资料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一系列相关问题,有计划、分步骤地向学生提出。比如,第7章“脂类代谢”,要使学生在课前对本章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老师可以在课前提出一些相对比较简单的框架性的问题,如脂类的组成与结构有何特征?脂类一般如何分类?脂类有何功能?食物中的脂肪如何被消化吸收?等等。在课堂中,教师应该从一些重点、难点或者是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细节内容中提炼出问题并进行讨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如在讲解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甘油三酯的代谢”时,教师可以提出这些问题:贮存的脂肪是如何动员的?食物来源的或脂肪动员得到的甘油和脂肪酸是如何被机体利用的?脂肪酸在肝脏中分解代谢时产生过多的酮体会有何后果?这些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课后,可提出一些总结归纳性的问题,供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分析思考。例如,在讲解“血浆脂蛋白代谢”后,可提出:脂肪肝是如何形成的?最近有何研究进展?脂蛋白代谢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有何关系?等等,这些问题往往带有前言性和发展性,学生要想了解这些问题,就必须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这样不仅能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2.围绕问题展开课堂讨论。
小组讨论是PBL开展的表现形式,而目前在我国,在没有相应条件的前提下,可以变异为课堂集体讨论。在医学生化教学内容中,有些章节为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不适合进行课堂讨论;而有些章节内容本身的联系性和逻辑性强,或与一些临床疾病和其它基础学科知识关系密切,易提出一些真实的、开放性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比如,第10章“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它是对整个物质代谢篇的概括总结,并实现各知识点的横向联系,老师可以准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课堂讨论。比如:如何在细胞水平看代谢?如何在整体水平看代谢?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引导工作,使得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着问题,并做到不遗漏重要的知识点。
三、PBL教学法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在我国PBL教学法还是一个新鲜事物,还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而且由于我国具有特殊的国情,完全照搬国外PBL教学法的模式是不可行的。因此,现阶段在我国实施PBL教学法注定要碰到很多的阻力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部分教师对教学改革怀有抵触情绪,从观念上否定PBL教学法;而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的学生对PBL教学过程中强调的自主学习、团队共同学习感到不适应,甚至很难接受。
2.缺少相应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经验。
经典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在知识体系与结构,教学目标,以及对学生和自身的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样原来设定教学思路的依据都发生了巨大转变,教授也变得灵活多变,这需要重新设计一套完备而切实可行的教学思路。此外,怎样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经验,树立有中国特色的PBL教学形象,构建PBL知识体系是目前需要积极探索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3.师资不足。
经典PBL教学法一般以6―7名学生为一组,每组配有一位带教老师,这与我国传统大班课教学(一个班级30―50人,有的甚至多达百人配有一位教师)相比,教师需求量显著上升。此外,PBL还对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高校应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对青年教师进行PBL教学培训,并且适度引进一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来国内执教,为PBL教学的开展作积极的准备。
4.教学条件不足。
实施PBL需要有不同于传统大班课教学的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套,如适合小组讨论和共同学习的小教室,能够灵活移动的室内课桌椅。为保证教学效果,必须扩大图书馆藏书量,添置必要的实验设备、教学仪器等。在教学软件方面,PBL需要有一个更为透明的教学环境,更为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能够支持和鼓励学生投入到各个管理机构工作实践中去的教学制度[3]。
PBL是一种“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符合培养创造性人才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因此,开展PBL教学是国内大学教育的必然趋势。目前我们的教学实践也证明,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实行PBL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可行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生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因此,教师要抱以极大的热情,克服一切困难和阻力,积极做好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PBL教学发挥其积极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Barrows HS.A taxonomy of problem2based learning methods[J].Med Educ,1986,20,(6):481-486.
篇3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 教学模式 医用化学 化学实验
【基金项目】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4-JG06);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基金资助项目(15);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基金项目(20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50-01
医用化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实验教学环节,这个环节可以强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牢固掌握基本的知识和实验技能。此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在当前医学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大多是采用单一的授课模式,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但这种单一模式却不能完全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出来。基于此,我们应用多元化教学模式于医用化学实验教学中,从演示实验与验证实验并进教学模式,创新实验与研究实验并进教学模式,开放实地观摩教学模式中,以多元化、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系,培养学生科研能力,进而培养出全面的医用科研人才。
一、演示实验与验证实验并进教学模式
在医用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穿插演示实验,能够充分对化学原理及基础知识进行演绎。穿插演示实验是为学生呈现鲜明可信、生动直观的实验现象,它通过教师表演、示范操作,进而以演示实验的生动性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而验证实验是学生为了巩固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结果,通过自己亲手操作对实验进行验证的教学模式。当前学生在实验课堂初期虽然有较为强烈的兴趣,但动手能力弱,不够耐心、细致,因此学生的验证实验也需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重视理论对实践的奠基作用。在教学中对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验证实验进行有效的整合,将演示实验与验证实验直接相互授课,随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解、演示,对学生进行分组对比实验,对实验中药品用量及添加顺序、反应条件进行各项对比,共同得出实验的最佳化反应条件与结果。
二、创新实验与研究实验并进教学模式
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是当前高素质医学工作者的重要标尺。在医学化学实验中,要让学生进行实验创新,一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对自己学过的知识技能进行整合,二是要让自己成为知识探索者,通过亲手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应该在同一问题探索出不同的解决方法,获得一致的结论。强调学生研究新知经历及获得新知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及培养创新科学素养。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每期组织一到两次创新实验,在对实验内容的选择上要具有针对性:一是实验内容要体现出生活化、社会化、科学化,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与创新性;二是要结合医学生专业特点,选取综合能力强,难度适当的实验供学生选择;三是在具体实验过程要以创新与探究综合训练为主,分小组进行对比实验,进而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四是在实验过程中以探讨为主,对实验结果不固定;五是组织实验时,教师要选取多个实验让学生自主选择。综上几点,教师都是处于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的角度,再给学生充足时间准备实验中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疑难答询及药品准备,以保证实验安全实施。实验结束后,实验的整体方案由小组讨论通过后制定,并向教师与其余小组进行介绍,接受教师与同学质疑,最后在撰写实验报告。在创新与探究实验并进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允许学生实验失败,鼓励他们从中汲取失败经验,进而改进实验并能有兴趣继续探究,最终获得成功。
三、创建开放式的实地观摩型实验教学模式
开放式的实验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去课堂外进行学习,这需要学校与教师的共同努力。可由学校联系、教师带领去相关企业参加学习,让学生体会在环境监测、化工生产、医学检验中化学的各方面具体应用。如去油脂厂参加肥皂制备,去酒厂参加酒的酿造,去药品监督检测局学习药品成分监测,去医院学习临床监测中的化学知识,去交通部学习酒驾人员酒精检测等。同时,还可邀请技术人员来学校讲座、现场指导,也可以多媒体手段播放相关教学短片。学生通过这种学习能让知识更加牢固,影响深远。通过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与科学及时的融合,进而激发学生热情,投身于医学化学实验的创新过程中。
四、结语
综上,医学化学实验的多元化教学要从内容到形式上体现多层次、多样化,这种教学模式的相互渗透融合,能让学生取得最佳的实验教学效果,进而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医学人才,这对国内医学化学实现与世界接轨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孙莲,周晓英,刘海,等.医用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16):63-64
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B-0035-01
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与生产、生活关系非常密切。适时将迁移规律应用到教学中,设计能促进正迁移发生,而尽量消除负迁移发生的教学,能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在应用迁移时,学生通过归纳、类比、推理感受迁移,并逐步将其转化成自己的学习技能,在以后相同的学习情景中就能主动地进行迁移。
一、突出知识主线,促进迁移学习
在中学化学中,有关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占的比例较大,把教学内容序列化、系统化,促进知识学习迁移,能减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繁琐、杂乱感。如从卤素开始,把教材内容从纵向方面序列化,展示单元的知识主线:
以此主线,依次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物质:
原子结构推测化学性质实验探究总结性质确定制法
由于每族元素的知识主线大体相似,迁移学习具有可行性。如硫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可让学生回忆卤素的学习方法,师生共同寻找知识主线,使学生感受迁移。
而到学习氮族元素时,就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迁移学习,展示知识主线:
学生在知识主线的学习迁移中,系统化地认识了非金属元素的主要知识结构,在后续的硅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中运用类似的方法,举一反三,就能学得较为轻松。同样,金属元素、有机化合物的学习也一样,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探讨出相应的知识主线。
对每一种具体物质的学习,将知识呈现序列化,能便于学生掌握、迁移。例如,教学有关气体的物理性质时,都按色、态、味、溶解性、对空气的相对密度这一序列来呈现知识;教学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时,都从反应原理、所需药品、仪器装置、气体收集、尾气处理这几点来展开,并和气体性质挂钩,这样学生就会感到知识学习是有章可循的。以后在学习气体时,学生就不仅知道学什么,同时还知道怎么学。
其实,不仅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可以这样,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思路都可以是“引线找点”,以最佳程序呈现知识。应用迁移,尽量让学生不死记硬背知识,实现理解记忆,有助于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二、注重理解本质,促进迁移学习
在学习中,理解基本的原理、观点和方法是促进和实现迁移的条件。例如,中学化学计算,不论是初中的溶解度、质量分数、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还是高中的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都是概念的具体应用。解题教学的策略就是强化概念教学,让学生在深刻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获得解题方法。
如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让学生掌握各类物质诸多化学性质的做法是“重结构、抓关键、看本质”。有机反应的过程,从化学键的角度看,都是“破旧键,立新键”的过程。用这个规律去分析多变的反应,并把它作为研究有机反应的基本方法,既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又能使学生在面对新问题时,会通过对结构的分析做出正确的解答。例如,在乙醇的化学性质教学中,学生了解了乙醇催化氧化的本质就是羟基中氧氢键和跟羟基相连的碳氢键发生断裂,脱氢后生成醛。让学生思考
这两种醇能否发生催化氧化,若能,写出方程式;若不能,请说明理由。学生根据对催化氧化本质的了解,很快就能做出回答。
三、培养思维习惯,促进迁移学习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根据认识和思维的规律、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其中着重培养联系新旧知识的习惯、把知识条理化的习惯、努力寻求发现和挖掘知识本质的习惯。例如,在氯气的教学中,在讲到氯气溶于水,氯气的水溶液叫氯水时,引导学生去思考这几个问题:氯气溶解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新制氯水、久置氯水中分别含有哪些微粒?(在此可以补充介绍水和次氯酸的部分电离知识)新制氯水、久置氯水分别具有哪些性质?通过这样挖掘本质,学生知道新制氯水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系,对“实验室中为什么常用新制氯水代替氯气?新制氯水为什么有杀菌消毒功能及漂白性?”这些问题的理解要深刻得多。有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在后面的Br2、H2S、SO2、NH3等气体溶于水所得水溶液的教学中,学生就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学完化学平衡原理后,再利用平衡移动的原理进一步分析这类混合平衡体系,让学生领会它们本质上的相似性,学生的学习水平就会更上一个台阶。
篇5
[关键词]微流体化学 化学工艺研发 应用
中图分类号:TQ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125-01
一、流体化学及微通道反应器
当前的很多生物、化学、材料进行的科学实验中,经常需要对流体进行操作,如样品 DNA的制备、液相色谱、PCR 反应、电泳检测等操作都是在液相环境中进行。如果要将样品制备、生化反应、结果检测等步骤集成到生物芯片上,则实验所用流体的量就从毫升、微升级降至纳升或皮升级,这时功能强大的微流体装置就显得必不可少了。因此随着生物芯片技术的发展,微流体技术作为生物芯片的一项关键支撑技术也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微流体技术(Microfluidics Technology)的快速发展,已经在化学、医药及生命科学等领域上造成革命性的冲击。
流动化学是大型化学品和石油化工领域一项非常成熟的技术,然而在实验室应用在最近几年刚刚开始。流动化学技术促使流动化学反应器逐渐取代烧瓶式间歇反应器和微波反应器。微波反应器不能够工业化,其致命缺点注定其在化学研究手段中短命。流动化学反应器具有微波的热效应,能够进行微波反应器不可能完成的危险反应,克服了微波反应器不能放大的缺陷。中试流动反应釜轻易将合成放大到吨级反应。
在经过多年发展后,流动化学系统已经开始改变实验室科学研究的方式。流动化学适应了药物合成的三类反应,反应速度非常快的反应;反应速度较快但受动力学控制的反应和适合间歇反应但是危险、难以实现的反应。其中这三类反应总和约占到药物合成反应的一半。这些反应都能够在流动系统中快速、安全的进行,并且产率高、杂质小。流动化学系统极大的缩短了药物开发的时间。
连续流化学采用微反应器,由于微反应器具有比表面积大、传递速率高、接触时间短、副产物少、转化率更高、操作性好、安全性高、快速直接放大等优点,连续流反应的各条件(反应物,产物,副产物,催化剂,溶剂,介质)微量化,温度、压力等反应条件可进行更精确调控,相比传统的批量反应(间歇反应),在反应放大和优化的过程中,具有更高反应效率,更高重现性和稳定性。且连续流反应器热量缓冲需求量低,产量提高,试剂减少,自动化程度极高,大大节省人力资源。连续流技术,代表绿色化学和实验自动化的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微流体化学技术在工艺研发中的优势也会越来越引起关注。
二、流体化学在化学合成领域中的应用
流体化学及在流体化学理论上建立起来的微通道反应系统的快速发展,使得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投入到与其相关的研究。化学工艺特别是工艺条件的优化上,微通道反应系统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
Emiliano Rossi [1]等人公开了一种利用微通道反应器安全、高效地制备中间体重氮甲烷后立即进入下一步酸类甲基化反应解决了重氮甲烷剧毒、易爆、不易运输等安全问题,同时也更好地保护了科研工作者。
三、利用流体化学及其连续流仪器合成芳基硼酸频哪醇酯
芳基硼酸频哪醇酯作为一个具有较高活性的中间体,在药物研发和有机合成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芳基硼酸频哪醇酯的制备主要利用卤代芳基化合物在金属钯催化剂作用下与双联频哪醇基二硼烷反应制备,文献报道收率大多为 20%~80%不等反应过程不易控制,极易产生脱卤的芳基化合物,而且钯催化法成本较高,后处理废水过多。也有用烷基锂或者格氏试剂等金属有机强碱先制备活性芳基中间体再与硼酸酯反应得到芳基硼酸酯。但该方法条件要求苛刻,一般低温锂化(-70℃)、酯化(-70℃)[2],常规釜式反应釜不可避免会产生因混合不均匀而导致局部过热等问题,反应过程的转化率受到负面影响,能耗较大。
为了优化这个问题,开发更加适合工艺化的制备方式,我们尝试利用微通道反应器进行芳基硼酸酯合成工艺研究。微反应器一般包括化工单元中所需要的换热器、反应器、混合器、控制器等,但是,反应器的管道尺寸远远小于常规管式反应器,并具有常规釜式反应器所不具备的一些特性:通道尺寸微型化;较大的比表面积;优良的传质传热特性;生产灵活且安全性能高。因此利用微通道反应器进行芳基硼酸酯合成这类反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对芳基硼酸频哪醇酯的连续化合成实验做仪器和试剂的准备,用 CDCl3、DMSO-d6为溶剂,TMS 为内标。在经过反复实验和尝试后,取得芳基硼酸频哪醇酯的连续化合成的成功。整个实验流程如下(图1、图2)
具体实验过程以3-氨基吡啶作为起始原料为例:
(1)混合物Ⅰ配置:预先配置好3-氨基吡啶的乙腈溶液(0.5mol/ L),双联频哪醇基二硼烷的乙腈溶液(1.0mol/ L),设定计量泵P1、泵P2的流速比为3-氨基吡啶:双联频哪醇基二硼烷=1.0: 0.55 ,同时泵入混合模块A1中,设定此段换热器温度为80℃,即可配置混合均匀的混合物Ⅰ。此时3-氨基吡啶:双联频哪醇基二硼烷的摩尔比为1.0:1.1。
(2)预先配置好亚硝酸叔丁酯的乙腈溶液(1.0mol/ L),经过泵P3泵入预热模块C1中预热然后流入混合模块A2中与混合物Ⅰ混合并反应,继续流经一系列增强传质型混合反应模块(B1―B5)混合反应至反应完成,此时3-氨基吡啶:双联频哪醇基二硼烷:亚硝酸叔丁酯的摩尔比为1.0:1.1:1.5,反应停留时间为90s,反应液在出口均匀流出反应器进入收集容器。
(3)粗产品经过浓缩,拌样(100-200目硅胶),经柱层析(300-400目硅胶)纯化后可用高效液相色谱以及核磁(氢谱)进行检测,此时,3-氨基吡啶转化率为100%,3-吡啶硼酸频哪醇酯收率为72%。
经过本次实验,证明利用流体化学及其连续流仪器合成芳基硼酸频哪醇酯是可行的,且更有效,充分体现了流体化学在此类反应上的优势。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差异化;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引言
新课程改革旨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展开,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各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以物理学科为例,每位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以及理解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差异化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符合“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能在学生素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挖掘学生潜能,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一、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自我专业素质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在兼顾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一刀切”的授课方法无法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导致部分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失去信心和兴趣,进而直接体现为物理成绩不理想。因此,教师在实施差异化教学时,要及时更新和转变教学观念,在努力提升自我专业素质的同时,尊重每位学生,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实施差异化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开展差异化教学,不仅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好学生学情、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及作业等各方面的分层备课,还要根据教学内容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因此,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物理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究增强自我业务水平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培训与教研活动、向老教师请教、课下利用互联网自学等方式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并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理论知识运用到教学实际中,同时提高自我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
二、在充分考虑学生差异的基础上科学制订教学目标
每位学生都是具有独特个性与独立思维的有机个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科学制订教学目标,切忌采取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因此,物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合理评估学生的学习基础,依据各类因素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进而逐步缩小班级内学生的知识差异。例如,在教学“物体的运动”一章中《速度》一节时,由于学生在小学及初一数学已经学习过行程问题,已经对速度的公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笔者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从物理学科的特点出发,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设定了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此次学习不仅知道速度在物理学科中的抽象定义,还能理解单位时间和速度的关系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带领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自主探究比较速度快慢的方法,引导学生准确测量速度。又如,在教学《密度》一课时,教师除了设置“知道相关公式,能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运算”这一基本学习目标外,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让他们思考“同一种类物质,密度与质量和体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不同种类的物质是否存在相同的密度”,并让他们在思考和探究中做到举一反三。
三、在营造课堂轻松氛围的前提下设计循序渐进的教学环节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同,导致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有偏差,如有的学生头脑灵活,吸收知识快;有的学生遇到知识跨度较大的情况会陷入困惑,不能立刻理解和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以九年级电学方面的知识教授为例,有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强,能很快理解这部分知识难点,而有的学生则理解较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营造讨论交流的乐学气氛,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抓住教学重难点,有层次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在步步深入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疑惑,及时做出解答,或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中爱上物理学习。以“声现象”这一单元的复习课为例,由于本章内容的难度较低,在复习课中,教师应该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上,在教学环节的完善方面,可以把声现象在中考中的考点分散成一个个小考点,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做系统性的知识梳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重点关注对知识点掌握不够熟练的学生和基础知识检测错误较多的学生,让基础掌握较好的学生做正确的示范,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做讲解。在实验设计题目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同时锻炼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利用物理专业术语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1]。
四、根据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合理调整教学方法
物理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备课时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开展教学,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恰当调整教学方法,力求用最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杠杆》一课时,笔者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讲“杠杆的平衡条件”模块的知识时,笔者观察到部分学生对动力、动力臂以及阻力、阻力臂等抽象概念的理解有困难,因此,在让学生分小组展开实验探究时,笔者指定这些学生实际操作实验,以加深他们的理解。又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一课时,由于概念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略有难度,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在分组过程中让具有互补个性的学生一起探究牛顿运动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根据学生程度不同布置层次性有梯度的作业
课内外作业的布置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有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布置作业,学生可以在巩固知识的同时锻炼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在差异化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分层作业能使学生更有针对性、更高效地完成作业,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2]。教师在设计分层作业时,可以按照学生的掌握情况设置基础题、应用题和综合题三类,高层次的学生必做综合题目,在基础和应用类题目中任选一类或全做;中层次的学生必做应用题,选做基础和综合题;低层次的学生在做完基础题的基础上可以选做其他任意一类,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程度上尽可能地将思路写下来。这样教师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便能看到反映学生思维方向的答案,在评讲时更有针对性。教师可以在设置题目时做出细微的变化,给出学生同样的题目,设置不同的条件让学生作答。
结语
篇7
[关键词]中英文化 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
汉语与其他语言之间尽管有许多共同的基本要素,但学习过程却差异很大。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为是否存在着两个平行发挥作用的认知过程,或者是否存在着对两种语言都适应的策略。在教学中,应就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汉语言文化和英语言文化的差异,并学会正确应用。
一、单词的字面意义和引申意义
大多数英语单词既具有字面意义,即其基本的、明显的意义,也具有引申意义,那就是词的隐含的或不明显的意义。对于讲汉语的中国人来说,要学好英语,就意味着不仅要掌握好英语单词的字面意义,更要知道其引申意义。比如我们常说的英语peasant,译为汉语是“农民”的意思,但英语的peasant与汉语的“农民”的含意并不完全相同。英语的peasant带有贬义,相当于汉语里的“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和“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而汉语中的“农民”是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没有丝毫贬义。又如politician和statesman两个英语单词都有“政治家”的意思,但我们不把汉语中的“政治家”翻译成politician是因为其含有贬义,指只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汉语中的“政治家”是指善于管理国家、有威望的高级政府官员,译为英语时常常用statesman。
二、打招呼
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吃过了吗?”如果把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即:Whereare you going?Have you eaten yet?)。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交际作用的问候语,比如问对方“Have you eaten y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她)的邀请。又如“Where are you going?”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所以他/(她)对这一问话的反应极有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How do you do?(您好!)”“Nice to meetyou(见到你很高兴)”“How are you doing?(你最近好吗?)。”在关系亲密者之间可用“Hello”或“Hi”。
三、称呼
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悖情理,不礼貌,没教养。比如 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却是得体,亲切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比如:Mr Smith、MrsSmith、Miss Alice等。在汉语里,我们可以用“老师、书记、经理、工程师、厂长”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而在英语中却不能,我们不能说“teacher Zhang(张老师)”engineer Wu(吴工程师)等。正确的说法是应按照英美人的习惯把Mr、Mrs、Miss与姓(名)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大哥”“二姐”“大嫂”“李大伯”之类,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四、寒暄
中国人见面寒暄通常是:“你多大年纪?”“你能挣多少钱?”“结婚了吗?”。在英语文化中,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英美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如“It's five,isn't it?”或“It's raining hardisn't it?”“Your dress is so nice!”等等。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人们不会为此生气。英美人如果听到你说:“You are fat”或“You are so thin”即使彼此间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因为这是不礼貌的。另外,在思维方式上,中国学生习惯用汉语的语义结构来套用英语。如打电话时,中国学生习惯说:“Hello,whoare you please?”而英美人的习惯是接到电话先报自己的号码或单位、公司的名称。如A:Hello,8403229 B:Hello this is Tom Could I speakto Jim,please?打电话的套话,必须这样用。
五、赞扬与祝贺
当英美国家的人向我们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我们即使心里高兴,嘴上难免要谦虚一番,这大概是我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认为不这样,就是对别人的不敬。例如一位外国旅游者对导游小姐说:“Your English is qute fluent (你英语说得很流利)。”这位导游小姐谦虚地回答:“No,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不,我的英语讲得不好)。”对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又如:在一次舞会上,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Youlook beautiful today(你今天很漂亮)。”这位中国女士谦虚地说:“Where(哪里)、Where(哪里)。”幸亏这位美国人懂一点汉语习惯,非常巧妙地说了一句:“Every-where(到处)。”根据英美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而不希望以谦虚、客气的方式作答。对于上面两位的赞扬,恭维话,英美人的回答是“Thank you!”,“Thank you for saying so。”
六、道别
英汉语言中告别的使用语言或方式也不大相同。中国人道别时,把客人送到门口或楼下大门口,甚至马路上,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再来啊”等等。这些话都不能直译成英语,如果说Stay here,Go slowly,Walk slowly,Come again听起来不顺耳,也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或说“Good-bye(再见),See you later(回头见),So long Take care(再见,保重)”就可以了。
七、比喻用语
篇8
【关键词】PBL模式;中药化学实验课;学习模式
中药化学是中药学专业必修课,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能够在中药化学理论基础上对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中药化学实验课学时与理论课学时基本相同,非常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中药化学实验课的学习特征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有着相似性,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是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医学教育领域里教学改革思路,强调学生必须在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理解知识和学习知识,达到问题解决目的[1]。
1以问题为中心的中药化学实验课教学模式设计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是建构主义提倡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模式之一,其核心目标是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通过思维,建构起问题解决知识体系;同时培养自主学习和协同工作的能力。因此,在进行以问题为中心学习模式的教学设计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1学习对象选择和学习活动设计。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模式适合那些有一定知识基础的学生,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学生能够培养解决专业问题的高层次思维能力。中药化学课安排大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完成了基础课的学习,实验课在理论课结束后及时展开。因此,中药化学实验课符合PBL模式要求。实验课从成立实验小组开始,围绕实验展开讨论、分工、进行问题解决假设和解决步骤讨论,最后进行任务分工及问题解决操作。在实验结果报告中,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概括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建构知识体系。实验过程中,由于是小组成员围绕同一问题进行商议,共同完成任务,因此,需要学生在PBL模式中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合作精神,成为有效合作者。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适应学习环境和现实问题的解决环境。任务分工后,又需要学生独自思考具体问题的解决步骤或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完成自己的任务。因此,学生在PBL模式中即可独立、自主操作,又在学会操作的同时提高了自己团队合作能力。
1.2问题选择与设计。问题是PBL学习模式的起点和支撑点,其解决过程是宏观与微观融合的活动。宏观层面看,学生须经历问题分析的完整路径,实践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微观层面而言,学生必须具体动手操作,增加并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因此,PBL学习模式中对问题的选择要基于有利于学生宏观和微观实践和发展的原则。中药化学实验课中问题的设计,可以把学习内容提炼成几个主要问题,问题表述以认知冲突的形式呈现以激发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兴趣,问题的提出层次遵循科学研究的思路。如在“虎杖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及检识”实验中,把内容为4个问题:“怎样提取游离蒽醌化合物及苷类成分?”;“怎样分离酸性不同的游离蒽醌?”;“怎样检识蒽醌类化合物?”;“如何进行苷类成份的纯化?”。这样每个问题可以提供并促进学生形成相应的知识系统,并在大量信息中找到知识的相关联系,建立学科知识应用体系;在元认知层次上,可以促使学生学会充分使用资源(如虎杖),发现蕴含其中的化学成分,并对这些化学成分进行有效提取、分离及检识;在认知论层次上,可以帮助学生从零散、大量信息中找出问题本质,并对具体问题处理进行排序,采取有效措施查到需要信息并得出结论。总的来说,问题的选择与设计既要有益于培养学生宏观思维技能,又要训练学生微观操作技能。 转贴于
1.3教师教学角色与教学活动设计。在PBL学习模式中,教师角色定位于组织和督导。教师以提出问题来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以检查学生问题解决进程来督导学生获得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分析教学内容,列出知识点,并设计成几个主要问题;在教学之初提出这些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以督导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并对学生提出元认知的问题,如“对问题的研究进展到了那个阶段?”“怎样才能有效地利用实验资源?”“关键问题是什么?”“应该到哪里去收集需要的信息?”等。当学生进入独立操作解决问题阶段,教师通过察学生,或交流对问题解决的经验和反思,来强化学生的经验,并协助学生对问题解决的程序性知识进行概括与提升。
2中药化学实验课中以问题为中心学习模式的应用
2.1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与教学理念的应用。中药化学实验课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模式突出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对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内容组织、程序设计、形式选择等方面,强调学生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学习主体性。教师根据实验课教学大纲和教学时数要求,提出需要学生去解决的具体问题,组织学生分成实验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共同讨论并达成问题解决,学习小组进行问题解决的实验程序与结果的报告,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进行评价。
2.2以问题为中心学习模式的教学实施。以中药化学实验“槐米中芦丁的提取”为例,PBL学习模式的教学过程可以这样来实施:从教师方面看,首先,确定教学目标为(1)掌握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检识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理论知识,熟悉黄酮类成分分类及代表性化合物结构,了解黄酮类化合物分布;学生能正确使用恒温水浴、循环水泵、等仪器设备,进行回流提取、蒸馏、液-液萃取、色谱法等实验操作,并规范实验报告;(2)通过PBL学习模式,能够强化学生搜集、分析、假设、验证问题解决及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其次,根据教学目标把“槐米中芦丁的提取”分解为“如何从槐米提取和精制芦丁?”“怎样水解芦丁?”“怎样进行芦丁及其苷元的化学及色谱检识?”“怎样进行糖的色谱检识?”4个具体问题作为学生学习任务。从学生方面看,首先,学生接受具体问题解决的学习任务;其次,在各自小组中,讨论并确定分工、合作的任务达成活动;第三,学生在实验室操作完成任务;最后,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并交验实物。教师在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督导的角色始终陪伴学生,并对学生问题解决技能和实验结果作出指导及评价。
2.3以问题为中心学习模式的教学活动关键线索。“问题”是PBL模式教学活动的关键线索,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问题的现实意义,例如,防己具有祛风湿、止痛、立水消肿、泻下焦湿热等功效,其总生物碱具有镇痛、消炎、降压、肌肉松弛以及抗菌、抗肿瘤作用。从防己中提取、分离与检识总生物碱成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实验课中给学生提出“如何从防己中提取其有效成分”这样的问题,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去研究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以问题解决的实用特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也观察到,由于现实和实用意义导向,学生在学习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和开发时,具有较强的学习动力。中药化学实验课的教学目的也正在于此,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独立地完成对中药有效成分提取鉴定。因此,把PBL模式应用到中药化学实验课教学中,要从现实问题的解决需要出发,提炼出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9
关键词:电子技术专业 一体化教学 教学体系 构建
电子技术专业课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而且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以电子技术专业课为探索对象,阐述对一体化教学的认识和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教材方面。教材理论性较强,容易使学生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二是教学方法方面。以往的教学是理论与实践分离,且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缺乏创新能力。 三是教学手段方面。教学手段单一,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教师就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枯燥”的教学内容学生难以理解、消化和吸收。四是教学考核方面:考核方式主要是理论考试,短时间的识记就能顺利过关,不利于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
一体化教学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从而逐步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的转变,从以理论讲解为中心向以技能训练为中心的转变。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其与实习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
二、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1.整合课程体系,修订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纲领和依据, 是实施项目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前提。首先,将学生所有特征和将学生应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成若干个课题,每个课题都有具体理论和技能要求。例如:我们可以将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与其他课程进行整合,突出技能的培养过程和职业特色,使整个教学过程不再是单一的学科教学,而是瞄准目标、围绕课题的一体化教学。
2.选用和编写一体化教材
教材是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没有好的一体化教材很难取得良好的一体化教学。依据模块化、项目化的要求和教学大纲及国家技能鉴定标准,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针对性、实时性、有效性原则选用和编写一体化教材,这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因此,要合理组织相关教师对专业课程教材进行有机整合,并参照相关专业资料,编写实用的一体化教材。
3.建立一体化教学评价考核机制
一个好的教学模式必须有个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传统考核方式是典型的一个成绩定生死,课程评价方法普遍采用终结性评价。这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实用性受到很大的质疑。评价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基本技能的获得程序。衡量的标准是“会”还是“不会”,即:通过学习,学生能否获得初步的、准确的操作技能,而不是以技能是否“纯熟”作为衡量的标准。二是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一体化教学加大了技能的培养力度,淡化理论教学,但并不等于抛弃了基本知识的要求。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目的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技能培养并不矛盾。
4.加强一体化师资培训
拥有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习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成败的关键。建设一支“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可以由三个渠道进行:一是应届高校毕业生,包括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高职院校等。二是向社会招聘各种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以专职或兼职形式担任教育教学工作。三是利用假期对在职教师进行轮训或顶岗锻炼,参加技能培训或是技师培训等。
5.建设一体化实训场所
要实施一体化教学,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习教学的“一体化”场所,所以一体化实训场所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保障。一体化教学方法强调空间和时间的统一,即在同一场地、同一时间完成教学的多种任务。这就要求实习车间要有足够的工位,有必需的教学环境。
三、结束语
目前,一体化教学方法已成为中职院校极力推广实施的一种教学方法,学校自实施一体化教学以来,教学质量明显改善,学生的专业素质逐步提高,学生增加了学习电工专业的兴趣,学校的电工专业教学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涂清林.浅谈专业一体化教学[J].职业技术教育,2001,6(2).
篇10
关键词:电工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5-0077-02
基金项目:本文系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课题“电工学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证研究”(编号:2012070619)的阶段性成果。
《电工学》课程是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理论性比较强,课程内容跨度又比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觉得比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得尤为重要。而且,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要求其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显然,对于这样的教学目标,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是不合适的,极容易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任务为载体,整合、设计电工学课程教学内容,实施一体化教学,在做中教、做中学,让学生边做边学,对课程教学很有实效,能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落到实处。
一、教学现状的分析
1.教学方式单一。《电工学》课程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性与实验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概念抽象,公式较多,又与专业课和电工类实际工作结合紧密。在教学方式上,一人讲众人听仍是主要授课方式,无非就是教师讲,学生记,习题巩固,作业再巩固,实验应付了事,许多教师在授课方式上仍是老一套,没有去摸索一套适应现在学生、体现个性化的、较为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应对。其结果势必造成教与学的严重脱节,教学质量低下,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2.实验课时少。电工电子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在高职教学体系中所占课时比例较少,而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一般是包含在理论课时中的,这就使电工电子实验课时所占比例更少。另外,近年来高校扩招,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而实验设备没能及时跟上,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实验课的需求。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打破了理论、实践的界限,将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以此来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教学做一体化”是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在学习或工作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进入社会后就业、适应、竞争和发展的能力。该教学模式的运用,对于缩小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集教改成果优势为一体的先进的教学模式,其特点是:理论课教师与实习实训指导课教师构成一体,即教师一体化;理论课教材与实习实训课教材构成一体,即教材一体化;理论教室、实验室、实训基地构成一体,即教室一体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育客体主体化和学习主体客体化,即学习主客体一体化。这样,使“教、学、做”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3.“教学做”一体化实施的保障条件。为了使“教学做”一体化顺利实施,必须有合适的硬件设施和相应的教学资源。最基本的要保障以下四个基本条件:①实训环境:完善的实验室设备,保证每两名学生要有一个工作台。②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③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第一线教师编写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和教材。④改革考试方式,重视过程考核,切实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电工学》课程中的实施过程
1.加强基础建设。将实训教室与授课教室合为一体,真正作到“教学做”一体化。《电工学》课程实训环境设置可以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在实验室里安装投影仪,使实验室同时具有多媒体教室的功能,教师讲解后,学生马上可以动手实际操作。例如,教师讲完叠加原理的内容,马上可以让学生做实验来验证原理的正确性,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运用,使整个教学环境成为一体化格局。
2.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师队伍。教师是推进一体化教学的主体和关键因素,实施“一体化”教学的首要条件是教师。为了适应“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需要,任课教师必须做到既能进行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际操作,这就要求组建针对本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应真正具有“双师”素质,可以通过培训、深入生产第一线学习锻炼、与企业技术人员长期合作、参加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强化对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满足教学要求。
3.改革教学考核方法。合适的考核方案可真实评价学生的成绩,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一体化教学中,采用的考核形式应该是多方面的,不但要考核理论知识,还要考核动手操作能力。
(1)提高实践实训平时成绩的比例到40%左右,这样避免期末考试一卷定终身的评价机制,使学生平时实践能力表现与学业成绩参与到终结性评价之中。
(2)考核内容多元化。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技能、能力考核并重的考核制度。坚持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的原则,不单单只考查学生理论能力,还要考核实践操作能力,实施理论加技能考核。《电工学》课程采取理论部分占40%、技能部分占60%的比例考核。理论考试以闭卷为主,或采用开卷考试、论文与答辩、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形式;技能考试以过程式考核为主,或采用实验设计、课程设计、实际创作等形式,使得考试模式多元化,学生根据自我个性和实际在多样化考试形式中自主选择。
(3)根据实践教学活动给出等级分数,期末成绩就根据平时的每个项目的得分等级,取平均分数和等级。这样,使评价方式趋于全面合理。
4.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有所选择和侧重地规划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开阔视野,启发思维。要以实验室为依托,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可以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开展一些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小实验、小发明,如收音机的组装与维修,电子钟表、电子琴的设计,等等,这样可以给一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一个施展个性的空间,从而让他们带动周围同学的积极性。
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电工学》课程的改革成效
1.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解决了分段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在知识上的不连贯、不衔接等问题。特别是通过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充分地利用了实验室,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教学时间,保证了学生能在学中求乐,在乐中求学。
2.能把抽象而枯燥的理论知识科学地、有效地转化到实践过程中去,在实践中加以验证,使学生从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并将感性认识自觉地上升为理性认识,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整个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能有效地提高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并能在教学过程中促使教师不断地去钻研教学方法,不断地去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以此来满足教学所需,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五、结束语
根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和教学改革思路,我校对2011级电气专业《电工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尝试着将教室搬到实验室去,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明显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秦曾煌.电工学(第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任云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09,(01).
- 上一篇:纳米材料市场前景
- 下一篇:阅读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