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探究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探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探究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策略

阅读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之一,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但是,受到传统教育理念、教学观念等的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较低,严重阻碍了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所以,了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工作之一。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深入发展,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已经逐渐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并且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的效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由于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未能合理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使得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较差。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然而,一些小学语文教师过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适当引导学生的阅读行为,使得阅读教学的效率较低。同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只注重传授基础的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足[1]。另外,由于阅读教学模式单一、僵硬,导致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使得学生缺乏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降低了阅读教学的效率。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学需要采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2小学语文开展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2.1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活动,小学语文教师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自身和学生的积极作用,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2]。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适当讲解阅读内容,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出合适的阅读教学氛围,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山雨》这篇文章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教学课件,让小学生观看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的不同景象,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在观看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适当讲解文章的内容,引领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3]。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爱玩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采用角色扮演、朗诵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荷花》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荷花、蜻蜓、小鱼的形象,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表演,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2.4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是知识的学习者和接受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适当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引导学生共同讨论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4]。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爱好等,为学生提供合适的阅读材料,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总结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阅读教学的积极作用,不断创新阅读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丰富小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泽旺布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7:348.

[2]龚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36:90-91.

篇2

摘要: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带动下,小学语文教学在创新路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中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能有效提高小学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能力,同时对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立足小学语文教学,提出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优点,然后对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方法上做几点策略性分析。

关键词:小学教学;自主性阅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20-02

小学语文教学旨在提高小学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小学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对学生以后自发性学习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其次,小学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从另一方面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对其他学科在阅读题目大意,理解知识和中心思想方面有较大帮助。

一、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上的优点

1.对学生自主学习思维的培养

传统小学阅读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只知道对阅读知识做文字讲解,学生也处在一种被动状态下学习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小学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在这种灌输式的学习过程中,小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有效地提高,长期如此,会导致学生失去主动学习的能力,甚至会失去对阅读课堂的兴趣。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正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小学生正处于想象力和理解力快速成长的阶段,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在于给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理想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1]。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理解文章的意义并不难,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在课堂教学上也能完成这个目标,但是,这种教学是教师将文章的意思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并没有经过自己的理解,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能很好地针对这一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上,通过学生自主阅读,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充分理解文章所表达的重点和内涵,在有了自发性学习之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获得很好的锻炼。

二、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策略性分析

1.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能很好{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上,可以通过设置教学情境的方式,将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变得生动形象有趣,要提高小学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需要在阅读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个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能让小学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另外,语文又是一门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其中阅读教学具有很强的感彩,需要较适合学生积极配合,以教学热情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求知欲能长期保持下去[2]。

好奇心是小学学生的一大特点,小学教师在进行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掘小学学生身上的这一特点,并加以有效利用,对阅读教学内容采用设置故事悬念的方法,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对知识点做出讲解。

例如,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在讲到:“小鹿和小马来到一条小河边,现在,请问它们可以坐船过去吗?”在这个问题上,教师的方法就显得不够好,这个问题相对局限,不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对于小学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也没起到设置故事悬念的作用。在这个问题上,教师更应该这样问:“现在,小鹿和小马来到一条小河边,请问同学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它们到河对面去?”相比于前者,这是一种更发散式的提问方法,最后教师通过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讨论,锻炼学生自主的阅读与思考。

2.尽可能地拓展阅读

在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下,通过教师和学生一起,在对课堂上阅读进行深度理解和分析后,学生可以充分理解文章的大意,在基本掌握文章重点难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延伸,努力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3]。在课后或者业余时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课文相关知识以及课文周边知识进行系统性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水平。另外拓展阅读还可以从学生阅读方式出发,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来提高阅读能力。

3.在自读过程中发现问题

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锻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勇气,提前预习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要的自读时间,通过对一遍完全陌生的课文进行自读,让学生在阅读后建立起对文章的初步印象,在自读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课文相关知识,这样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前也可以对学生设置阅读任务,让学生在阅读后针对课文内容,每人提出一个相关问题,以此来检验学生有没有认真对待。其次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解决自读中遇到的难题,这时候他们可能会向其他人求助,或者是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来得以解决,总之,这对于学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上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推广实行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结合小学学生实际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在课堂上积极为学生创造出能激发学生潜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丰富有趣,为将来更好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语文课堂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研究[A]. 杨,靳新爱,贾利英.《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三卷)[C]. 2017

篇3

一、阅读教学中探究的基本要素

1.积极主动地阅读

教师要通过课堂布局、团队组织、不同的知识分享方式、新颖的开场活动及激励性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积极地参与到阅读的探究活动中来。主要表现为:学生喜欢阅读,把课外阅读作为兴趣爱好的一部分,能通过阅读发现问题,借助相关资料,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写下批注,并主动和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

2.主动发现问题

学生在阅读中,善于发现问题,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具有极强的问题意识,通过阅读读懂,并有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大胆质疑、在文本的空白处提问、文章的矛盾处提问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学习――师生互动

1、创设氛围,利于互动

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在无拘无束的时候,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反之,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心灵封闭,无创造性可言。比如笔者在学生阅读时提出的教学用语10句就很让人欣赏,像“你们专著听讲的表情,使我快乐,给我鼓励.”“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我很感谢你们。”等等。同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经常使用这些教学用语,就一定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能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环境。

2、师生共学,教学相长

《艺概》云:“文,心学也。”作者以生命、心灵去创作,读者同样需要以生命、心灵去解读。而且,每个个体生命都是独特的“这一个”,都有其对文本的独特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舞读者都有自己心中的“这一个”。阅读教学不是要学生找到教师心中的“那一个”,而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去找到属于自己的“这一个”。

如笔者在教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经典名句时,不是要学生把“绿”字当作炼字的最高境界来崇拜,而是鼓励学生动一动这个“绿”字。结果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学生想出了十几个词语,并能言之成理:如果作者是一个顽皮的小姑娘,用“戏”字就更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如果是一对恋人隔江相望用“吻”字则更能刻画人物的性格.....。这种新颖独特且有说服力的见解,大大扩展了教师的认识。如此,教师既在教,同时也在学;学生既在学,同时也在教――“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随之诞生。

3、善于提问,启发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并不是说不再需要教师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教学初探了。叶圣陶曾说过:“教师当然需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在引导启迪的诸多方法中,提问是重要而常用的手段之一。提问是教师输入信息、传递信息,达到师生交往、和谐共振的一条主要渠道,也是沟通学生与文本的重要媒介。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意图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进一步登上知识的高峰。教师的提问对于加深学生的理解、促进师生互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 提问要有针对性

首先,针对性是指教师能紧紧围绕教材的训练重点,突破难点,问到关键之处。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可以抓住课题中的“和”直奔中心,设计这样的提问:①什么叫“将 相和”?“将相和”中“将”和“相”各指谁?②既然是“和”,说明他们有一段不和,为什么不和呢?这样,就能起到“一问而牵动全篇”的作用。其次,是指教师能够在学生理解的关键之处,针对学生理解的偏差或不足,及时提出问题,扩展学生的思维。如笔者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在总结田忌赛马第二次为什么能胜齐威王时,要学生找出里面的关键人物,同学们回答是“孙膑”。笔者进一步提问孙膑是怎样得出让田忌取胜的策略的,学生们回答是他认真观察了马。笔者接着又问“如果齐威王第二次改变了马的出场顺序,田忌是不是还能取胜呢?”经过老师的提问,同学们意识到孙膑之所以那么有把握会让田忌取胜,是因为他不仅观察了双方马的情况,还观察了双方的人,他确定齐威王第二次不会改变马的出场次序,所以建议田忌采用他提出的出场次序,正是老师在学生的回答中发现他们的思路中不全面的地方,并针对这个地方发问,才让大多数学生都能意识到其中的关键因素。否则,学生的思维就局限在表面的理解上对问题的把握并不全面,因而也不能完全理解这其中蕴涵的思维方法和智慧。

篇4

【关键词】合作探究;阅读教学;实践运用

近年来,核心素养的研究正日益突出,而作为“社会人”最重要的合作探究素养和方式也再次让我们重视起来。如何利用现在的课堂,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素养、更好地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可行的,必要的,适时的,有效的。

一、课前,分工合作,为课堂学习搭桥铺路

新课程标准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中,还存在于课前和课后合作学习中。课前合作学习,学生可以通过人员分工,对课外资料的搜集、查找、整理、归纳,各负其责,了解课文的背景及相关知识(如作者、课外知识链接等),并把不认识的生字、新词标注出来,达到每个学生对所学课文有一个良好的预习和了解。另外,课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利于学生们提前对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以及分配到的学习任务进行一定安排,让大家在课堂教学时更好地参与课堂学习。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提前告知学生所要上内容,让大家提前收集有关魏、蜀、吴三国相关故事,对文中的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有一定的了解,学生们还可以搜集有关他们的图片、绰号、其他故事等,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运用。在一个小组合作学习中,A同学负责课文背景资料的查找;B负责解决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勾画;C同学同学负责课文进行分段概括;D同学负责影像资料的搜集;E同学负责……这样的分工,有利于学生们在课堂上更好地发挥和投入学习。

二、课中,集中探究,促进学生思维碰撞

课堂中的合作探究是整个阅读教学的核心部分,也是合作学习进行展示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敢说、愿意说,一定要让学生有一个自我发挥的时空。首先,要对课前合作学习内容进行分享(对学、群学)或质疑,我们把这个环节成为预习反馈。老师针对学生反馈的情况进行评价并梳理出学习问题,提出本节课学习任务及目标,成为课堂合作探究的问题导入,深入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其次,教师不要过多的操控课堂,而是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对阅读中的重点部分进行提问,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们结合问题自己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对于文章的阅读理解,老师可以带领学生画出重点句子及圈出关键字词,学生对重点字词、语句进行谈感受、说体会等,促使学生对问题的全新建构和解读。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给学生们合作探讨的时间。老师要走下讲台,多听听学生们是怎样理解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生在讨论问题时,老师不要过多的参与,尽量让学生们自己通过讨论结合课文找到答案,这样学生才能记得牢固,在合作探究中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当学生通过讨论仍然得不出结果时,老师对他们稍加点拨和提示,引导他们走出讨论的瓶颈和误区。只有以学生合作学习为主体,老师及时给予点拨和引У暮献魈骄垦习方式,才能够切实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体现出不同的层次。如在小组讨论中,全小组怎样合作学习,怎样抓重点、难点,怎样提问,怎样讨论质疑,教师都要重点指导,适时点拨,由面到点,由扶到放,逐层深入。一般性的问题,应多采用“自主”性学习。“一般性的问题”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学习语文最基础的环节,如识字、写字,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理解词语及句子,初步读懂某段内容,用画画、唱歌、表演等形式展现课文情景等;二是指阅读中难度较小的问题。学生“自主”性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自己独立思考为主,充分实现个体在语文活动中的自主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应把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放在首位。如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课前指导学生自己读熟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美,并简要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课中建议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大胆放手,把权利和空间交给学生。起初,我很担心这样的方式流于形式,学习效果差。但在交流的过程中,我意外的发现学生的自主性很强,同学之间有集体读的,互教互学等,反而产生了更好的学习效果。自主性学习的空间大,在单位时间内个体获取的信息量多,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重点问题,应多采用“合作”性学习。“重点问题”指对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句段的理解,对课文主要意思的把握以及运用语文的规律等。合作性学习主要在课内进行,是以小组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活动。学生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一般要“倾听”、“交流”、“协作”、“分享”合作性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形式。难点问题,应多采用“探究”性学习。语文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难问题,应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像课文中的有关自然科学,耐人寻味的课文结尾等,凡是产生疑问的,都可以作为探究的对象。在四年级语文教学《新型玻璃》一文中,教师将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经过筛选归纳,成为两个主问题:课文中提到了哪几种新型玻璃?它们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这两个主问题综合、集中、覆盖面大。教师就以这两个问题为凭借,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这既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又能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有效的学习方法。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应在教学中予以关注和重视。

三、课后,专题探究,拓展延伸课外积累

在课堂合作探究学习之后,老师还要结合课堂中学习的阅读理解内容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反馈作业,这样才能够知道学生们是否真正达到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布置相似难度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在阅读训练中举一反三。课后的合作探究有利于学生之间进行多沟通多交流,巩固旧知、拓展新知。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还发现,课堂一结束,小组同学就解散了,这样的合作探究难免“头重脚轻”,此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们在课后多交流合作,对课外拓展的知识要分工合作,查找根源;对关联知识要加以分析、触类旁通。这样相互交流的过程正是学生整体成绩提高以及个人课外知识拓展延伸的过程。

总之,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学生方式进行观察和分析,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发扬合作探究的学习优势,改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努力帮助学生通过合作思考解决问题来提升学习能力。

篇5

关键词:探究意识;阅读教学;小学语文;创新精神

阅读是学生与教师、文本间进行对话的过程,是学生进行学习、思考的一种个性化行为。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性阅读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引导、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落实新课程标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方法与途径之一。

一、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概述

我国新出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在阅读中进行整体感知,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语感,在阅读中感受情感教育的熏陶。”着实提倡多角度、多方法、有创意地开展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带着一种广泛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明确学习目的的基础上,怀抱着探索精神、探索兴趣和研究的态度学习,目的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问题、知识探究意识,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等问题,就成为当下我们应该切实关注的焦点。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

(一)分析文题,探究题眼

文章的题目,往往就是该篇文章的眼睛,它可能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与内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课文或文章的题目,引导学生通过对题目关键词的分析思考来探究文章可能的中心内容,思考挖掘该篇文章的思想内涵;让学生抱着疑惑、问题,从探究的角度阅读文章、思考文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探究的习惯,凡事都会从探究的角度去思考、学习,从而形成探究意识。在学生预习课文或文章之前,教师可以适当地提出符合学生思维、兴趣特点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去关注文章的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思考文章的题目,有步骤地提高学生对课文、文章题目的敏感度,让学生从课文、文章的题目入手,探究文章的内容及思想内涵。

(二)精读课文,探究主线

学生抓住了课文、文章题目,就有了关于文章内容的初步认识,即进一步探索文章内容的兴趣与意识。但这时学生关于文章内容认识还是一种情节性的认识与了解,还不能称之为对文章脉络结构——即文章主线的把握。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关注学生是如何在阅读中获取主要信息及利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达、揭示文章主线和脉络的。文章主线是引导学生开展深入阅读的重要影响因素,抓住了文章主线,也就串起了整个文章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寻找、探究文章主线,如果教师只是像讲故事而让学生像听故事一样来阅读和了解,也就失去了主线的串起精华作用。所以,要让学生进行精读,通过精读让探究意识渗透是重点。精读就是探究的过程,如果没有精读也就不可能有探究意识的培养,单纯地告诉学生文章的主线,也就失去了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意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寻找、抓住文章主线,鼓励学生将文章主线与实际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对有的放矢。

(三)阅读重点,探究人物特点

在以叙述记事为主的文章中,人物特点通常是作者塑造的主要着力点,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需要分析、掌握的重点和难点。但文章关于人物特点的内容又不是直接的以文字形式显示在文章中,学生可以一读就懂,而是通过叙事情节的发展、故事发生环境的烘托以及作者通过刻意的手法表现出来的,这样叙事中的人物特点才具有合理性、生动性。反复的阅读文章重点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章叙事人物的特点,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四)教师鼓励进行探究拓展

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教会学生的可能是一种阅读方式,学生在体会探究效果、成果的基础,主动坚持下去;学生能否体验成功感,关键在于探究拓展是否符合实际,能否给学生留有余味的感觉,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积极拓展阅读培养探究意识,课外探究性阅读能够很好地成为课堂阅读教学巩固和延伸。

结束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非一朝一夕能完成,需要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乃至形成探究能力,可谓有多种方法,但关键还在于教师认真地研究、领会教材,把握阅读文章主线,有意识地、科学地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方法,训练学生的探究技能,让学生体会到主动探究的效果与成果,让学生在体会成就感中在探究意识的指引下积极学习、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小学;阅读;想象力;培养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想象,但是他们丰富的想象能力不是天生的。想象力的形成依赖于社会生活实践,依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让他们的头脑里储存各种各样的表象,并且努力创造出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创新的天地里翱翔。

一、创设情境,唤起想象

情感与想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人问:雪融化之后变成什么?一个孩子回答:雪融化之后变成春天。试想,假如这个孩子没有丰富的感情,不强烈地热爱着春天,他的脑海中怎能产生这样一个奇妙而充满诗意的想象呢?

想象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空限制,小学教材中有的课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隔遥远,给学生学习造成了障碍。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根据教材特点创设情境,营造适宜的氛围,突出教材的动态性,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感情共鸣,让学生触景生情,可以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必要。

二、凭借媒体,丰富想象

知识经验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基础,从中往往能迸发出想象的火花。为丰富学生的表象,在教学中把多媒体引入课堂,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动态化,强化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突出鲜明的观察对象,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从而丰富学生灵活的想象能力。如,教学《长江之歌》一文,“春潮是你的风采”“惊涛是你的气概”,对于我们北方农村学生来说,感性认识不足,给理解课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要是学生真切地感悟到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话说长江》中的片段、让学生通过视觉的真切感受,理解文中对长江像母亲一样孕育中华儿女的赞美之情。这样,学生的大脑活跃了,思维被调动起来了。然后通过合理想象让学生展开叙述。

三、巧用空白,发散想象

“空白”指的是作品已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揭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1.利用标点补空白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成分,标点的多样性、丰富性为文章增添了许多内涵,而省略号的使用往往产生“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的感觉。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延续的生活内容。例如,《白桦林的低语》一文写道:“在默默的思念中我激励自己要有你那样的胸怀,你那样的目光……”投影出示这句话后,笔者引导学生由这里的省略号发散想象,此时,看林人的精神激励了你什么?要求学生仿写一句,同学们纷纷举手:“在默默的思念中激励我要有你那样坚守岗位的敬业精神。”“激励我要有你那样无私奉献、甘愿牺牲的伟大精神……”

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合理地补充了课文的空白。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训练,思想情感得到了陶冶。

2.紧扣疑点悟空白

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是创造想象动机形成的表现。例如,《穷人》一文第九自然段中桑娜想到“他会揍我的!”有同学提出她的丈夫真的会揍她吗?笔者引导学生学习后部分内容了解渔夫是个怎样的人后,反问桑娜的这一担心是否多余时,通过读、议、想象,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桑娜抱回孩子时的那份不安与今后生活的艰难,也进一步突显出桑娜的善良,学生与文中人物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

3.抓住结尾想空白

教材中一些故事性强的文章言虽尽而意未完,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例如,《小摄影师》这篇文章让我们了解了高尔基工作繁忙,不接见任何记者,却特许一个少先队员进他的办公室为他照相的事,反映了革命前辈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但事情的结果作者没有交代,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样续编故事,他们的设想不论对或错,都体现着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

4.运用迁移补空白

“为迁移而教”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就语文课而言,可利用语文教材中某些存在迁移点的片段,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充,促进学生策略的迁移,这其实就是一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

四、异想天开,发展想象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对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正确理解及良好应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教师侧重于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对朗读方面的训练较为忽视,这不利于学生对语言的应用,降低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一、朗读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进行朗读时,应注意文章的整体性与变化性。简言之,就是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朗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朗读的效果。走马观花地朗读,只会打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所以在学生的朗读中,教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师在朗读的时候应注意加入自己的情感,注意文章的情感变化,并将其充分表达出来,使学生感觉身临其境。

二、朗读在教学中的应用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要使学生在朗读中受益,就应该激发学生对朗读的热情,只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才能使学生主动进行朗读学习。在朗读的学习当中,应注意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到情境当中,有感情地朗读,从而对学生产生感染力,使学生热爱朗读。如在文章《凡卡》中,当读到凡卡被老板打、被老板娘打、被伙计捉弄的时候,教师可以加入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故事当中,好似讲述着自己所经历的事情,对学生产生感染力。同时,要抓住学生喜欢模仿的特点,对其进行教育,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2.反复诵读,感悟语言美

在进行朗读的时候,应在读准字的基础上做到语言的连贯,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反复地朗读,加强学生对语言美的理解。在诗词的教学过程中,诗词的开头往往比较难读,而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反复的朗读,并不是在不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渎,这样无法进入作者营造的意境,也就不会引起质的变化。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渎,并在朗读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节奏,演绎抑扬顿挫的和谐韵律。

3.尊重差异,个性发展

(1)首先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不同感悟,进行个性化教学。由于学生的思想不同,对知识的认识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文章的理解上也各有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重视学生的不同感悟,不要急于否定,要使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对文章进行理解。

(2)尊重不同选择。由于学生的性格与生活习惯存在一定的不同,所以学生在朗读的过程当中所选择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朗读方式的权利,让学生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朗读,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当中得到语言能力的发展。

4.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

(1)准备阶段。首先对文章进行了解,掌握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内容,这也就找到了朗读的关键所在。如《山中访友》这篇文章,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以及无限的向往之情,所以在朗读的时候应注意表现出轻松、自然的感觉。文章是表达作者自身情感的一种方式,所以要想提高朗读能力,就应该由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对作者在文章当中所蕴含的情感有所了解,这样学生才能在朗读的时候做到运筹帷幄。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时候,应注意选择训练点。对文章的朗读并不一定是人人相同的,而应做到根据人的因素、情感因素的不同,找到独特的角度进行教学。如《葡萄沟》这篇文章,要更好地进行朗读,就要抓住关键点,找出哪些句子是文章的亮点,再进行朗读就会方便多了。

(2)指导阶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的学习就是如此。因此,我们要将朗读与思考进行有效结合。在阅读的过程当中,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思考,学生只有静下心来对文章进行思考,才能对文章进行了解,进而才能有情感地朗读。在学生朗读文章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绪随着文章语言的情感跌宕起伏,进而产生喜、怒、哀、乐等情感,为有感情地朗读奠定了基础,也提高了学生对情感的领悟能力。

(3)展示阶段。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进行训练,不仅仅是要加强指导,更应该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各类朗读活动,以此来加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对朗读的热情与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篇8

【摘要】接受性学习是通过系统的传授,让学习者接受人类已经有的知识;接受性学习的优点:获取知识时间短、效率高;并能使人类进化数万年积累下来的知识遗产代代相传,绵绵不绝。但这种学习方式的弊端是:教学内容上侧重于现成的、系统的理论知识,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的特点。而且教学模式单一、封闭,学生只知接受、记忆知识,缺乏对于结论的思索,自学能力长期得不到发展和提高。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依赖的环境和条件主要不是教师、书本和课堂,学生在自主研究和实践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以及获得亲身的、直接的体验与感悟。老师或其他人只是指导者、参与者,书本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固定的课堂教学形式也不再适合。

【关键词】接受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融合

"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1954年首次提出"学习方式"这一概念,他认为,"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地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当代认知派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从不同角度给"学习方式"分类,其中有一类是: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接受性学习是通过系统的传授,让学习者接受人类已有的知识。优点:获取知识时间短、效率高;并能使人类进化数万年积累下来的知识遗产代代相传。弊端:教学内容上侧重于现成的、系统的理论知识,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的特点。而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此,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只要有效的把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进行融合,就如孤鹜与落霞双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样,使整个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相得益彰、惟妙惟肖。

1入情入境,让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孤鹜"展翅飞翔一样强烈。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发生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入情入境地把文本信息巧妙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接受探究前的铺垫信息,使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孤鹜"展翅飞翔一样强烈。

2恰当双向的示范讲解,让学生的探究方法如"落霞"飞缕一样色彩斑斓。

朱熹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阅读教学中,小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限制,不可能所有知识都自己探究。探究能力根植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寻找知识方法上下工夫,必要时教师或学习伙伴应给予恰当的示范讲解,然后,再让学生自主探究感悟,使学生的探究方法如"落霞"飞缕一样色彩斑斓。

2.1教师示范性的讲解,使学生如"落霞"一样直线冲天。

我在上《第一场雪》一课时,指导朗读此句:"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时,我首先出示雪停后的动画课件,问:"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有何感觉?等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后,老师进行了三种不同语调的范读:①如果你觉得是在赞雪大的话就这样读--(把"大"突出来)。②如果你觉得是在赞雪美的话就这样读--(把"嗬、啊"读重并要拖音)。③如果你觉得是在赞人欢的话,你就读出欢快的语气。

经过老师的一番讲解示范,学生明白了:原来同一个句子每个人有不同的感觉,那么朗读的语气也就不同。接着老师请学生自己去读读后面的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山河、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这一句时,就会因每个学生对句子理解感悟不同而读出语调也不同,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

2.2同学的示范表演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我在教独幕剧《奴隶英雄》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剧本有更好的理解,我利用本班同学演示进斗兽场的那段对白(突出人物的对话、神情、动作、场景布置等)并用录像机录制起来,制作成课件。通过直观的演示,学生身临其境,个个欲试。

有了前面示范性的演示,同学们就知道了独幕剧是怎么回事,减少了许多口头上烦琐的讲解,接着,学生再自主合作演示独幕剧。每个小组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像电视的明星一样,个个表演得出神入化。更让我兴奋的是,学生在发言中表现出来的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运用及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不得不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恰当示范的讲解和领悟不同的探究方法是水天一色的,就如同"落霞"一样,让整个课堂锦上添花。

3画龙点睛式的点拨,让学生的探究思路如"秋水"一样明晰。

探究思路是学生思维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需要拓展开来。因此,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应进行点睛式的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探究思路如"秋水"一样明晰。

例如:我在上《草原》一文时,学生通过审题、读文、质疑、确定了探究主题为:草原到底美在哪儿?在探究过程中,我先引导学生看图,初读课文理解"草原多美"的第一层含义,学生会说:"草原翠流,镶嵌着纯白绵羊,非常美丽,那绿草似海的草原真令人心驰神往啊!"我又问:"你们再看看,草原还美在哪儿呢?举手的人就少了,叫几个人发言也只是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学生的思维总是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

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深究"草原多美",我是这样做的。

3.1联系上下文 师问:"同学们,课文中除了这些景色以外,还讲了哪些人和事也很美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响应。

3.2出示课件播放动画(草原上的人们热情的欢迎和招待我们,以及纯朴的风俗人情等场景)来感染学生。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观看课件,就等于给学生探究"草原多美"的思路搭了一座桥,探究路一下子得以畅通,理解了"草原多美"第二层含义--人情美。

4课内外"双剑合壁",让学生的探究空间如"天空"一样广阔。

4.1课前引导学生"磨剑",为学习课文作好准备。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先布置预习,查找有关工具书、图书、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积极摄取外来信息,为课堂中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作好铺垫。

例如:在教学《赵州桥》时,课前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查询《赵州桥》有关历史资料,并开展《桥之最》活动:

学生有了准备,上起课来也就得心应手了。课上就问学生,你对赵州桥了解多少?赵州桥有什么特点?以上问题不再抽象,回答起来也就容易了。弄清此问题后,还带出了一连串的有趣问题:赵州桥属于哪一类桥?中国古代桥有哪些特点?你还知道哪些有特色的桥?等新的探究课题,探究空间得以大大拓展。

4.2运用"利剑",画出学生课外学习的天空。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何运用这个例子举一反三,走出教材,拓展延伸,形成能力呢?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一点实践。

4.2.1多读课外书。

阅读学习不仅是学习阅读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运用阅读的能力,所以在学了课文之后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课外读物,把学生引向课堂外,锻炼自读的能力。例如: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向他们介绍了《少年鲁迅的故事》;学了《草船借箭》让学生借阅《三国演义》;学了《猴王出世》让学生借阅《西游记》等。

4.2.2多参加实践活动。

课内外实践活动是对学生学习的知识是否掌握的一个有效的延伸,因此,可以说它是对语文课堂的一个有效的检验与回报。例如:我在教学赵州桥时,学生课前通过《桥之最》这个活动,再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已经对赵州桥以及各式各样的桥,有了很深的理解。学完课文后,学生余味未尽,于是我顺势让学生进一步的探究,开展《家乡的桥》和《未来的桥》活动。表格如下:

教师鼓励学生组成四人小组完成表格如:"家乡的桥"(古代桥、现代桥)这一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照相机、摄像机等信息工具,到社会上去实践,收集文字、图片等资料。像"未来的桥"学生可以通过电脑绘图工具来设计美观型、坚固型、实用型、创意型等类型的桥来,这样的延伸,拓展了探究空间,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展示了学生的个性,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4.2.3多写小练笔。

挖掘课文中的各个训练点,进行扩写、改写、续写、仿写等形式的练笔。读写结合是继续学习、深化学习,深入探究的好途径。例如:学了《凡卡》让学生续写《凡卡的信寄出去以后》,学了《赠送汪伦》让学生改写成记叙文。我想只要我们有机地把这两把"宝剑"有机地结合起来,前景是很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怎样处理好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作者李文洋。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阅读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来说阅读是一种运用概念进行吸收、内化的复杂的思维过程。阅读教学注重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灵对话,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因此阅读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教师应加大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力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但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教学被动、缺乏有效的阅读教学目标、忽视个性化阅读以及课外阅读无序化等问题,制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进步。因此教师要加大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力度,深入探究其教学策略。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1.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拓宽学生视野,更重要的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其未来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因此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和总方向,同时也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教师在设立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开展并不是随意的,而是要有目的性的创设情境,综合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实现高效教学。

例如在对《看黄果树瀑布》进行教学时,由于许多学生没有去过黄古树瀑布,难以完全理解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班级内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一个整体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的不同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基础较差的学生只需要简单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即可,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需要掌握整篇文章的行文脉络和出现的生僻字。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充分尊重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使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2.变被动为主动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意味着阅读教学的推进实际上很难提前规划。传统阅读教学方式中预设的问题比较繁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想尽各种办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强迫学生把思想转变到标准答案的角度。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久而久之还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倡导知识条理化、框架化,是一种粗线条的弹性模式,设置问题比较宽泛,如“你从中有什么感受?”、“你觉得哪句话表达最精彩?”等这些没有单一答案的问题,旨在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真正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突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如《秋天的树》一文,这篇文章属于典型的情感表达型文章,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进入文本,在文章情境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让学生主动获得情感体验。课后可以让学生写读后感或书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作品,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进行情感表达,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教学当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激发想象力,提高个性化阅读能力

阅读效率高的学生往往能根据文字表述“看到”作者要构建的人物、环境和细节等,而阅读能力低的学生往往存在阅读障碍,想象力比较生硬,难以想象作者构建的故事情节。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教学文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中心思想提问几个问题,指引学生根据中心思想阅读全文,感知整体,让学生的想象合乎文章的逻辑,发表恰当的见解。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想象力,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需要想象力作为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影音图像等具有渲染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在具体的文本教学中更容易加深理解,达到教学目标。

如在进行《陶罐与铁罐》一文的教学时,教师根据第五段的内容向学生提问:陶罐的话说完了吗?学生当然会回答没有。教师再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最后一句是省略号。教师继续提问:陶罐想说的是什么?通过省略号让学生发挥想象,陶罐对铁罐有哪些感情变化?将会说哪些话?从而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主题。除这篇文章外,还有许多文章具有开放式的结尾,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续写结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长期坚持这种教学方式能有效培养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篇10

【关键词】合作学习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应用探究

在现代的教学体系中,主要的学习目标就是追随全世界教育的脚步,使得每个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养都得到普遍的提升。然而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所占的成分是相当重要的,要想掌握好这门方法的使用就必须要用对了学习的技巧,因此便推广出了合作学习这一学习的方法,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对于先前的旧的、传统的教学方案的改进有着十分重要的创新与帮助。因此在日后教学中应该大力支持此项教学方案,将合作学习传播到各个阅读教学的课堂之中。

1、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1.1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合作学习发挥着自身优秀的能力,可以在学习中使得学生具有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竞争性,因为尽管每个人都具备竞争性,但是在我们传统学习模式的教学理念中很难使其显现出来,因此,必须要通过某种方法激发出来。此时,便可以看出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在合作学习中每个人之间都在相互竞争、相互比较,此时才显现出来每个人真正的实力与能力,使得教师发掘他的本领,并能够实施针对性的教育,使得所有的学生能够切身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

1.2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也可以在学习中使得学生具有合作意识。在这个处处都要竞争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应该使得学生明白相互合作的人每个团体或者个人之间合作的重要性,只有相互之间拥有了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才能够相互在社会上立足,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现代的合作教学模式不仅实现了使得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双丰收,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在培养学生日常的学习能力的同时,使得学生明白合作学习所带来的好处。

1.3提高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

通过小组之间或者同学之间的讨论与交流,能够使得学生更快的掌握知识并自己总结归纳知识,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主动的将自己知道的教育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去总结与掌握,最终让学生自己发言,使得学生的理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愈加提高,收获到更多的知识与胜利的果实,也在交流与沟通上提高了自身的能力。

总之,合作教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的重要性是非常显著和重要的。一定要充分把握住合作学习带给的好处,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受益,才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与考试的成绩,让学生养成这样一个好的习惯,应用到各个学科与生活中,能够使得更多的事情得到更好的解决。

2、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

2.1学生与教师相互合作,共同进步

由于小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有限,因此,教师便在此时发挥着尤为重要的角色,教师应该结合自身的知识,根据学生们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充分教育学生,让学生自己用自己的方法结合自身能力去相互合作。教师可以帮助相互之间的的分组情况,然后引领他们在分组中应该怎么做,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合作意识,并能够积极的帮助合作的成员,便于自身以及相互之间的启发与应用。

2.2随时制定目标,积极努力完成

使得学生时刻都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去完成,在课堂的学习中,每节课的任务都是不一样的,此时便需要学生自己制定明确的目标,然后达到一定的效果,结合自身的理解与合作伙伴之间相互的沟通最终达到一个最后的答案,然后根据这个答案,再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与扩展,得到更完美的质量。这样的学习方法,首先可以使得学生自己锻炼自己的理解才能,其次也能够增加各方面的效率,两全其美,使得不仅仅教学水平提升,也使得学生自身水平提高。

2.3创造学习环境,提高学习兴趣

合作学习为学生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当学生们处于这个学习氛围中便会不由自主的融入其中的学习氛围,除此之外,学生们也会对其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与同学之间相互进步、相互学习,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们的亲近感增加,并能够提高学生们的热情。在学习方面,学生总是能够时刻的为自己制定完美的学习目标,并努力完成,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

3、结束语

在学习领域中小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本领,利用自己所了解的、所知晓的全部知识全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自己勤于动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将自己所了解的所掌握的全部应用到每次合作交流中,才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随时应用,灵活掌握,不仅使得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展现与进步,还可以使得其他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因此,合作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创新型的学习方法,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也是一种新的体验。

【参考文献】

[1]朱晓利.多一份自由,多一种想象――浅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青年文学家》.2011,24.

[2]沙小莉.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教育教学论坛》.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