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科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药科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药科学研究

篇1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对于我们所来说,以人为本就是要调动全所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最大潜能,做到人尽其才。科技体制改革后,我所在职职工人数明显减少,人员素质明显提高,科研能力明显提升,承担课题数量明显增多,因此,充分调动每个职工的积极性,使其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已成为我所能否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国家队作用的关键所在。只有不断为职工创造宽松的研究环境,做到人尽其才,才能充分发挥每个职工的最大潜能,才有可能有全所的创新发展。

以人为本,还要培养职工的责任心和自信心,倡导积极向上、求真务实、自觉奉献的精神。近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对科技工作越来越重视,中医药科研工作也获得了空前的支持,科研经费大幅增长,但随之而来的是浮躁之风有所抬头。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保证科研质量,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关键环节。培养每位职工的责任心,树立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理念,在本职岗位上,尽自己的能力,发展中医药信息事业,才能保证我们所能够承担历史所赋予的责任。尽管国家的经济条件有了快速的发展,尽管中医药科研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我们依然面临着众多的困难,特别是我们所,我们要建立一个新的交叉学科,这个学科无论是在国家、医疗卫生,还是中医药发展中,均不是处于重要地位,因此,培养职工的自信心,倡导积极向上、求真务实、自觉奉献的精神,无论是对学科的发展,还是对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人为本,还要重视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在职人员的科研能力与综合水平;培养、引进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改善人才结构。由于历史的原因,也由于学科的原因,我们所必须非常重视职工的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在职人员的科研能力与综合水平,才能保证我们所不至落后于时代,保证我们所始终发挥国家队的作用,保证我们所始终具有创新的活力,对学科和事业的发展始终具有引导作用。尽管我们所在科技体制改革后,人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引进了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也吸收了一些博士后人员,但这批新生力量还很难在短时间内成长为学术带头人,因此,引进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对我们的发展非常重要。要研究如何创造条件吸收引进高水平人才。

以人为本,还要重视发挥老专家对我所学术发展的指导作用。老专家是我们所的宝贵财富,他们在我们所的发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我们的学科和事业有着深厚的感情、丰富的经验、智慧和知识,充分发挥老专家对我所学术发展的指导作用,是保证我们所连续发展,特别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

以人为本,还必须关心和努力改善职工生活与工作条件,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全所的凝聚力。如前所述,国家的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中医药科研经费大幅增长,但能够用于科研人员改善生活的经费并没有明显增长,因而造成了我所科研人员科研工作大幅增加,而待遇并没有明显提高,因此,关心和努力改善职工生活与工作条件,是保证科研人员积极性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通过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全所的凝聚力,也对不断提高职工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1、全面。对我们所来说,首先就是要在事业发展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包括机制、体制、人才培养、基础建设、经费保障等各个方面都获得发展,其次学科涉及的各个领域,包括信息资源、数据建设与利用、情报研究、信息标准等领域都获得发展,再次在信息所重点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都获得发展。只有全面发展,我们所才能保持创新发展的活力。

2、协调。对我们所来说,首先就是要全面协调创新与支撑两个体系及各研究中心的关系,凝聚全所的力量,创造团结协作、宽厚包容、和谐发展的环境。内部团结是我们所稳定发展的基础,从历史上看,我们所的快速发展期都是出现在全所团结的时期,而一旦团结被破坏了,全所的发展就会延缓。内部团结是我们所协调发展的基础,而在内部团结中,领导班子的团结又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其次是要创造外部和谐的环境,我们所的发展离不开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兄弟院所的帮助,只有外部和谐才能保证信息所顺利发展。再次,是要协调好行业领域的虚拟研究院发展,由于中医药信息领域中的各个单位规模相对较小,只靠一个单位很难承担和完成大的项目,因此凝聚行业领域力量,通过虚拟研究院的形式共同承担大项目是非常必要的。由于虚拟研究院的组成单位间没有行政关系,只是项目和目标的联系,因此协调就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虚拟研究院的协调发展又对中医药信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2

关键词:双语教学 医药贸易课程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058-02

一、 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双语教育不仅在加拿大、美国、新西兰、卢森堡等双语或多语国家普遍实施并获得成功,而且在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单语国家的实施效果也十分显著[1]。2001年,我国教育部出台文件规定:国家重点建设大学3年内双语教学的课程比例要达到10%,力争各高校在3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2003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纲要》中明确指出,要继续推进双语教学。教育部对于双语教学的逐步重视,为国际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2]。

国际贸易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它培养的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从事国际贸易的应用型人才。新型国际贸易人才应该是既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又能够熟练应用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正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3]。

目前,医药院校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在我国还不成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4]:(1)双语师资水平有待提高;(2)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待加强;(3)教材的使用有待系统化;(4)考核制度有待健全。此外,我国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以下缺陷[5]:(1)缺少懂得国内外贸易法规和惯例的经贸人才;(2)缺乏应用型国际经贸业务人员;(3)不能满足社会实际需求,毕业生就业后需经过长期的岗前培训,才能从事相关工作。

针对上述问题,国内学者提出了一些解决途径: 刘玲认为应对双语教学工作施行有效的监管[3];蔡中华建议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开设大量双语课程,建立四层次双语教学体系[6];宋丽娜提出变革理论教学模式,以寻找客户和资信调查为实际工作项目导向,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7];马小辉建议改革考核方法,以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主,英语语言技能为辅,对学生成绩进行综合评定[8];罗琪主张开展系统性双语教学,成立双语教学管理部门,规范管理双语教学一系列内容[9]。徐静,佘群芝提出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即较难理解的内容采用附加码转换,中等难度的采用句间语码转换,难度较小的内容采用句内语码转换,容易的内容采用全英文讲解[10]。冀志斌提出加强案例教学、双语教学,强调课内外互动成为国际结算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改革方向[11]。

双语教学在我国还处于试行阶段,国家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与要求,更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适合我国教育现状的双语教学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因此,许多学校开展的双语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究其原因,还在于双语教学实施的模式,仍旧照搬原有理论教学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12]。因此,在国际贸易不断深入发展的时期,非常有必要探索双语教学课程群的发展规律及建设模式,为该课程的改革、人才素质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医药贸易课程双语教学体系的研究内容

医药国际贸易专业近几年的就业情况表明,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英语专业应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具备丰富的外贸知识以外,具备娴熟的语言技能的学生更受欢迎。纯中文的国际贸易知识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对理论以及实务的精确掌握。双语教学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全面创新,妥善协调教学规范化和国际化的关系是推进双语教学的首要原则。

总体上,医药贸易课程双语教学体系的研究内容包括:

1.实施双语教学的内部环境

1.1双语教学的模式选择。国际贸易课程应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汉语为次要语言,对某些难点内容可以以汉语辅助讲解。

1.2双语教学的目标。实现专业知识与英语训练的有机整合,在提供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国际经贸人才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1.3双语教材选择。国外原版教材虽然涵盖了最新的学科前言知识,但是价格过于高昂,不适合中国学生购买,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编写双语教材。

1.4双语课程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三、四年级分阶段、分梯度实行双语教学方式。

2.实现双语教学的外部条件

2.1双语考试形式。考核方式应灵活多样化,综合考查和评定应以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

2.2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借助网络、软件等技术手段提供双语电子教材、电子教案、教学素材等资源共享,方便师生的教学互动。

2.3双语教师聘用标准和评价体系。制订严格的双语教师聘用标准和评价体系,实行双语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2.4教学监管措施。双语教学管理部门需对双语教材的选用、教师的准入制度、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案、试卷、学生意见反馈等一系列事项进行规范和管理。

三、人才培养与双语教学互动发展的重点与目标

1.重点问题包括

1.1双语教学师资问题。双语师资的严重缺乏是导致双语教学难以推广的关键因素。如何从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加强教育与培训,是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1.2学生英语能力问题。中国学生的读写能力要远远高于听说能力,而后者是商务贸易人员必须具备的良好素质。如何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无疑是摆在双语教师面前的一大任务。双语教学最主要的出发点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要在更广的学科领域中,在更丰富的语言层面上拓宽学生外语学习的渠道,改善外语学习的环境,培养外语思维能力。

1.3双语教学课程群建设。医药国际贸易课程的特点,决定了一系列课程可以作为双语教学的实验点。这些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学,医药市场营销学,跨文化管理。通过这些课程组建的双语教学模式,以便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的改革。

2.研究目标

2.1创立双语教学课程群授课模式。除公共课程外,专业基础课和核心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比例应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包括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学,医药市场营销学,跨文化管理在内的5门课程实现双语教学。

2.2编写适合教学需要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当前双语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难易程度参差不齐,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授课教师需要系统规划适合社会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教材。

2.3建立双语教学监督管理机制。医药国际贸易是一系列以英语为基础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群,专业素质与外语素质的“双高”是高校双语老师的基本要求。双语教学作为基本的专业教学模式,理应纳入日常的教学管理程序,从根本上建立和稳定双语教学内外部环境。

四、研究的意义与作用

从我校的实际和特色出发,对国际贸易课程群的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并通过调查国际贸易岗位群的现状,调整双语教学课程群的内容,以提高师生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实现社会实践与专业理论的高度融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关键角色。教师将国外先进的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将对学生的学习和智慧发展给予启迪。

参考文献

[1]苏广才.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5)):176-177.

[2]曹利平. 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探析[J]. 河南教育,2009,(2):40-41.

[3]刘玲.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研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11):187-188.

[4]张滢.关于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系统设计的探讨[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1):152-155.

[5]李画画,顾立汉.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问题探讨[J] .科技资讯, 2008,(28):174-176.

[6]蔡中华.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71-74.

[7]宋丽娜.国际贸易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双语教学模式探讨[J]. 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0,(4):76-78.

[8]马小辉.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实践及问题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7,(4):46-47.

[9]罗琪.国际贸易专业系统性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4):54-55.

[10]徐静, 佘群芝. 教学模式: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2) :88-90.

篇3

我国的中医药学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飘摇之后,其独特的整体协调、辨证施治等思维方式和治则治法依然保持了不朽的魅力。任何一种理论形态、思维方式的生成都不是空穴来风,都会有其生成的土壤、阳光和水分。中医药学的科学研究传统是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东方古文化背景的土壤中形成的,也是东方文化中孕育出的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中医药学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特定时代人类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的变迁。随着科学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西方科学进入后现代时代,映射出向东方回归的痕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医药学哲学思想有着深深的默契,后现代医学也与中医药学存在明显的暗合。可以说,后现代科学的脚步正是使中医药学感受到强烈共振的空谷足音,它预示着中医药学将在21世纪与后现代化邂逅。这些都说明,中医药学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的科学合理性和现实启发性,其优势必须保持。

1中医药传统科学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现代科学思想

1.1系统论思想尽管近代的系统方法是从20世纪40年展起来的,但一些朴素的系统思想却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东方出现了。中国古代存在着典型的有机整体观念,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朴素的整体系统观。如在我国最早的著作《易经》和“洪范”中就提出了“八卦”(天、地、雷、火、风、泽、水、山)、“五行”(金、木、水、火、土)说。八卦说把世界看作为一个由基本要素组成的系统整体,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形成八卦,八卦重叠形成六十四卦,从而形成了概括天地间万事万物的世界体系。而且《易经》还把世界看作由基本矛盾关系所规定的层次系统整体,是一个动态的循环演化的系统整体。同样五行说也是将世界看作是由五种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组成的系统整体,这五种要素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不同层次的系统结构,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所以这些理论基本上都是将最基本的物质元素看作是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而整个世界无非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它们之间相生相克,使得整个世界不断循环演化,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系统整体。公元前五百多年,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对系统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在其经典著作《老子》、《荀子》等著作中提出的“有无”“阴阳”学说用一些更抽象的范畴,如有与无、一与二、始与终、阴与阳等对立统一的关系来表达自然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道”是事物之本源,又是事物的法则。天、地、人都是道的产物,它们具有统一性。道是天、地、人的主体,也是天地人运动必须遵守的规律和行动法则,认为世界的起源于“无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

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古代医学思想同样包含有丰富的系统观念。《黄帝内经》中人体被看作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并进一步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养生规律是与外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故有“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主张把生理现象与自然现象相联系,提倡整体辨证施治的观点。

中医药学的这种观点受到国际上系统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当代著名系统科学家,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Prigaogine)曾说:“我们正是站在一个新的综合、新的自然观的起点上。也许我们最终有可能把强调定量描述的西方传统和着限于自发组织世界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1]。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依然蕴涵着大量的系统论思想,中医的诊断包括四诊和辨证,四诊除通过望、闻、问、切外,还包括参考病人的社会心理状况、体质状况以及自然环境状况等信息,对病因、病位和病机做出明确判断。辨证是以一定的经验(包括理论)为基础的信息加工、分析和处理的过程,辨证既是对四诊资料的处理,又反作用于四诊技术的运用,同时还受治疗结果的反馈,并不断完善和更新。中医药学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药物治疗的方法是针对证候组方遣药,非药物治疗也同时针对证候或病因,选择针灸、推拿或心理、音乐等来治疗。其治疗思路整理如图1。

1.2演化论思想中国古代演化观主要表现在阴阳学说、五行说、太极图等学说之中。大多都是将万物的演化描述成为一个相生相克、连锁轮回的变化链条,其变化在一个闭合的回圈中进行,而始点最后又变成了终点。中医药学思维活动是动态的过程,通过人的机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动态描述,去反映出症状或生理现象的表现,如临床中获得的脉象、病人的面色、舌体形状。中医药理论认为人的复杂性在于它自身和环境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元气学说阐明了“形”与“气”相互转化的发展观,强调“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注重人的生命活动统一过程状态演化,如中医理论中健康概念实质上体现的是阴阳之间交互作用,形成自和的最佳状态,医疗的任务就是调整这种状态的非平衡或非最佳状态。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角度是从气化的结构和气化的活动这一“耗散”系统出发的。

2中医药学传统方法论对现代科学研究的启发

2.1中医药整体认知论的科学思想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天人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特征之一是注重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相互影响,相至制约,因而人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天人观在古代曾表现为“天命论”“天人感应论”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有不少秘化、不科学的内容。但在西方工业化进程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和能源浪费等社会问题日益加重的今天,注重天人和谐的中国古老天人观有助于在现代科学基础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保持与自然的和谐持续发展。

从实践角度看,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影响。日本哲学家和农学家福冈正信先生依据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提出要以“自然农法”取代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科学农法”,并亲身实践,取得了显著成功[2]。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赖特(F.L.Wright)受老子“崇尚自然”思想的影响,主张“有机建筑”的理论,充分注意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有机协调的特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还影响到现代技术的发展,这就是强调技术程序应有益于人的身心愉悦和健康,强调技术的功能是解放人,现代的人体工程学、人-机系统工程学和技术美学研究,正是适应这种需求的体现[3]。

2.2中医药直觉、体验的方法论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某种不同于西方的艺术特性——既有原则,又能进行灵活调整;不仅有科学思想,而且有驾驭科学的智慧。他说:“中国人和日本人所擅长的并以他们的擅长而自豪的,就是直觉的领域——日语叫做‘勘’(がん),这就是一种敏感或机伶。”[4]老庄的思想在汤川秀树的物理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受庄子的倏和忽为浑沌凿七窍的故事的启发,联想到万物中最基本的东西并没有固定的形式,而且和我们今天所知的任何基本粒子都不对应。它虽未分化,却有着分化为一切种类基本粒子的可能性,这就是“浑沌”。汤川秀树还受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句话的启发,提出了时空量子的空域概念。

中医药学思维中的直觉和理性总是互补存在,这种直觉赋予了科学家以新的顿悟使其有所创造。正如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所说:“量子力学迫使我们认识到,宇宙并不是物体的集合,而是统一体中各部分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但这正是东方神秘主义体验世界的方式。”[5]卡普拉相当重视“体验”的作用,他通过中医和《易经》来体验事物的对立统一和动态平衡,通过《华严经》来体验事物的相互依赖和时空的相互渗透,通过中国哲学中道与气的学说体验“空”与“形”的关系,并将这些体验同现代物理学研究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对基本粒子结构和关系、量子场论和宇宙自洽性的深刻理解。

西方思维模式的严密逻辑性决定了其强调“非此即彼”的刻板和局限性,这限制了创造力的有效发挥,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体验的模式认识成果恰恰能够启发和激励科学家的创造和想象力的发挥。

3中医药学协调思想为现代科学关于有机事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李约瑟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成为“有机自然主义”[6],因为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主要是针对存在有机联系的事物加以整体的认识和体验,其典型的科学成果应该就是中医药学。这是传统科技体系中至今仍有现代价值的为数不多的成果之一。中医药学在不破坏生命有机体的内外联系的前提下,通过观察、体验和辨证施治,调节人体内在机能,达到内外平衡,抗病祛邪的治疗特点,以其举世公认的疗效说明了中国传统思想在认识生命有机体方面独有的方法论意义。

管理科学是现代科学体系中体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具备社会有机体特点的组织或群体。早期的管理科学理论重物不重人,西方的“泰罗制”实际上把工人看作从属于机器生产工具,用机械论观点看待生产活动中的人与人、人与机器的关系。现代管理科学中的Z型理论改变了这种倾向,开始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际的有机协调。提出Z型理论的美籍日本管理学家威廉。大内主张经济组织中每个人和每个团体正好象人体中的器官,管理的机能主要不是控制而是协调,这种观点显然带有东方文化的特征。日本管理学家伊藤肇进一步指出,日本企业家能够使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复兴,中国经典的影响应居首功[7]。

从分子到细胞再深入基因,希望能找到针对功能的遗传学早有定论:基因产物必须在细胞内环境中发挥功能,细胞必须与其他细胞相互作用,机体必须在多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因此基因表达及作为结果产生的表型常是通过个体基因型与内外环境相互作用而被修饰和改变[8]。最新文献也认为,很多人类常见病代表着我们的基因组与环境毕生相互作用的一种积累,预测基因在复杂疾病过程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令人气馁的任务[9]。由上可见,基因型与表型不总是一一对应。因此单纯以基因表达谱作为“证”的实质或作为“证”“病”的连结点似欠全面。

正如李政道教授指出的,“仅是基因并不能解开生命之谜,生命是宏观的”[10]。美国《科学》杂志19990402出版复杂系统专刊,其编辑部导言“超越还原论(BeyondReductionism)”就直截了当指出现代基因组学还原论方法的不足,指出:“还原论的缺点越来越明显,主要是信息过载和过分简单化,从而可能需要把整合性提上议事日程(integrativeagenda)以补充占支配地位的还原论方法”[11]。

中医药学中蕴涵着现代系统科学的基因,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医药学特色和优势的深入挖掘和理解提供了可能。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科技发展呼唤中国传统科学观启迪的今天,中医药现代化步伐会进一步加快,其科学内涵将会得到充分揭示和发展,中医药学一定能全面走向世界,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中医药学对生命活动的认识,提供了人类认识和把握人体复杂体系的有效途径;中医药学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知方法及其个体化诊疗体系反映了整体医学的特征;中医药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的方法,符合人体生理病理多样性的特点;中医药浩瀚的古典医籍,是人类生物信息的巨大宝库;中医药学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展示了现代科学一体化的新趋势。从以上的优势和特色可以看到中医药学不但具有极强的科学性,而且在许多方面提示和反映了现代人体科学、现代生物学、现代医学以至现代科学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的前沿。科学进入后现代时代,正在从分析的科学嬗变为整合科学,中医药学中所蕴涵的文化优势、思维优势将对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发挥重要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伊·普利高津.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2.

[2]葛荣晋.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张相轮,凌继尧.科学技术之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汤川秀树.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于东西方的考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5]灌耕.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6]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科学思想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7]林德宏,张相轮.东方的智慧[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8]KlugWs,CummingsMR.ConceptsofGenetics,Columbus:CEMerrillpubl,1983:81.

[9]PeltonenI.,MekusickVA.Dissectinghumandiseaseinthepostgenornicera.Science2001,291:1224.

篇4

美国佐治亚医学院研究小组联合中国华东师范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出用生物化学手段修改记忆的方法,使记忆清除成为可能。

研究人员在美国《神经元》月刊上发表文章说,人类有望通过摆脱恐惧、痛苦的记忆来治疗心理创伤。

清除记忆

美国佐治亚医学院研究小组联合中国华东师范大学的科学家一起,从小白鼠大脑中成功分离出记忆分子,并利用这种分子清除了它的不愉快记忆。

研究人员展开一系列实验。首先,他们反复电击小白鼠。与退伍军人在战争中受烧伤的记忆类似,小白鼠对轻微电击产生长期的不愉快记忆。然后,他们用一种叫“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2”的钙离子活性酶(俗称“大鼠钙”)清除这部分记忆。他们还发现,药剂过量时,新旧记忆会同时被清除。

在另一项有关物品识别的实验中,研究人员给小白鼠两只小玩具,然后清除掉它对其中一只玩具的记忆。于是,每次得到这两只玩具时,小白鼠都表现得如同其中一只从未见过一样。

基于上述发现,神经生物学家相信,他们很快能研究出一种方法标出并清除恐惧或痛苦记忆,同时保证大脑不受损害。

研制药物

记忆在海马区域中生成,然后进入大脑皮层不同区域储存。科学家形容记忆就像玻璃一样,在存储过程中一直柔软可塑,直至存储完成才定型。

在人回想某段记忆时,这段记忆便被从大脑皮层中提取出并激活,此时又变得“柔软”,之后还需重新储存,重新“凝固”。

研究人员在去年7月的美国《精神病学研究杂志》季刊上说,在记忆重新储存过程中,大脑皮层始终需要一种PKMzeta分子,因此只要用生物化学手段干扰这种分子就可以阻断记忆重新储存过程。

研究人员认为,可以利用这一原理生产一种药物,帮助人们忘却不愉快记忆或者加深对考试要点的记忆。

治疗有望

研究人员认为,借助大鼠钙能够帮助退伍军人忘却战争经历,减轻心理创伤,甚至可能最终用于帮助人们削减丧亲、失恋等痛苦。

英国《每日电讯报》援引佐治亚医学院大脑与行为研究部华裔科学家钱卓的话报道:“尽管人们常说记忆是位好老师,但对经历过灾难的人而言,他们开始新生活以后,有些记忆的确很残酷。比如,惨烈的战事、让人弃之不及的恐惧感等等。有选择地清除这些记忆无疑让人们生活得更好。我们的研究揭示了如何从分子层面上清除记忆而不损害脑细胞。”

研究人员相信,最终可以生产出帮助人们管理记忆的药片或注射剂。不过钱卓博士表示:“尽管这项突破令人激动,但要把这种药剂用于人类,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同时,他反对把这种技术用于清除人们的“罗曼史”记忆。他说:“如果人们经历了一段不欢而散的感情,用药物来忘记那个人和那段感情并不能解决问题。”

大脑低血糖可能诱发痴呆症

美国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神经元》杂志上报告说,大脑血糖含量长期缓慢降低,可能诱发早老性痴呆。

美国西北大学芝加哥芬伯格医学院的罗伯特・瓦萨等人对人类和老鼠大脑研究后发现,大脑血糖含量缓慢降低会导致大脑血流量降低,从而使大脑能量不足。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出现,会导致一种蛋白发生变异,从而促成一种特定酶的形成,这种酶能引发导致早老性痴呆的大脑贝塔淀粉样蛋白堆积。瓦萨说,这一研究成果有助于开发通过抑制这种蛋白生成来治疗早老性痴呆的药物。

早老性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老年痴呆症,其临床表现为认知、记忆和语言功能出现障碍等。研究人员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加强锻炼、降低胆固醇和控制血压来提高大脑血糖含量水平,从而改善大脑血流状况,预防早老性痴呆。

“饱食终日”让你大脑早衰

经常饮食过饱健康隐患多

国内外病理学研究表明:经常饮食过饱,不仅会使消化系统长期负荷过度,导致内脏器官过早衰老和免疫功能下降,而且过剩的热量还会引起体内脂肪沉积,引发“富贵病”和“文明病”。

长期饱食会导致大脑早衰

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长期饱食会导致大脑早衰。因为饱食后,胃肠道循环血容量增加,造成大脑血液供应相对不足,使脑细胞正常生理代谢受到影响,甚至还会引起冠心病病人发作心绞痛,诱发胆石症、胆囊炎、糖尿病等。

诱发脑动脉硬化

有关学者还证实:饱食能诱发人脑内一种叫做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的物质,饱腹后,它在大脑中的含量要比吃饭前增加数万倍,而且其数量的增长与食量成正比。这种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被证实是促使脑动脉硬化的元凶,脑动脉硬化与老年痴呆密切相关。

学者还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约20%的老年性痴呆患者在他们青壮年时期皆是饱食的“美食家”。

良好的饮食习惯――饭饱八分

所以,要想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必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饭饱八分,通过调节食量来推迟大脑的衰老过程。人过中年以后的进食方式应该像“牛吃草”那样,饿了就吃点,每次吃不多,胃肠总保持半饱的状态。

头脑清醒,办事效率高,热情活泼才是现代人推崇的健康状态。

每天听半小时音乐可降胆固醇

据美国“健康日”网站报道,听音乐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降低胆固醇水平,起到改善心脏健康的作用。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研究人员调查了近万名当地居民,他们的平均年龄在36岁。结果发现,经常听自己喜欢的音乐的人,其血管输送血液的功能比从不听音乐的人高26%。研究人员分析,音乐能增加血液中一氧化氮的水平,而一氧化氮有助于预防血栓、减少“坏胆固醇”在血管中的堆积。研究还发现,常听“红辣椒乐队”及麦当娜的音乐,可以提高耐力;而18世纪的交响乐则可以改进大脑的注意力;但重金属音乐会使血压升高,不利于健康。

这一研究的负责人迈克尔・米勒说,虽然音乐升高一氧化氮的作用只持续数秒钟,但其累积效应会持续很久,而且有益于各年龄段的人。因此,他建议人们在工作之余,不妨每天听上半小时的音乐。

态度影响痛感

有人帮你打蚊子,拍了你一下;有人与你打架,给了你一巴掌。在用力相同的情况下,你会觉得后者更疼。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报道,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发现,对待人或事的态度和看法,会影响身体的疼痛感。科学家将受试者分成两组,这些人都受到轻微电击,但科学家在对第一组人进行电击时,表现为无意为之,而对第二组人电击时,则表明是故意这样做。结果,在对疼痛进行评价时,第二组觉得痛感更强一些。这项研究告诉我们,尽管两个伤害事件对身体的影响相同,但有意行为造成的疼痛感受更强烈。人们痛感的大小,往往取决于对他们对造成疼痛的行为的评价。

“如果仅仅是一次偶然的伤害,人体没必要做出反应;如果是有意的行为,以后还会反复出现,人们就会注意应对。当疼痛威胁到我们的生存时,我们的身体和大脑就有可能将这种痛感放大。”这一研究的负责人科尔特・格雷说,“这还能解释相爱的男女容易原谅对方的暴力行为。”

食品添加剂到底该不该“添”?

食品添加剂到底该不该“添”?应该怎样“添”?西安科技大学副教授王新平认为,使用食品添加剂应该遵循提高标准、加强监管、严格控制的原则。

王新平长期研究食品安全问题,他认为,食品添加剂是一把“双刃剑”,有益的添加剂可以增加食物的营养成分,如配方奶粉中添加多种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此外,许多食物在加工过程中也需要添加剂来保鲜、保色、保味。这样的添加剂在合乎规范的范围内使用是被允许的。

篇5

1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1在教学模式方面,自主设计性实验较少,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多以传统的基本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较少,如“虎杖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槐米中芦丁的提取、分离和检识”、“防己中生物碱的提取、分离和鉴定”等。其基本思路是选取含有代表性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药材,要求学生按照教师。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不利于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2在培养对象方面,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细节缺乏独立观察和思考能力

多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机械操作,过分关注于实验的结果及产品收率,对实验的细节和现象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如在芦丁的水解实验中,芦丁在稀酸水中加热水解的整个过程中会出现先混浊,再澄清,最后变混浊的现象,原因是由于芦丁和槲皮素的溶解度差异引起。多数同学由于急于完成实验,而对这一重要现象缺乏思考。又如在芦丁和槲皮素的聚酰胺薄膜层析实验中,采用乙醇水为展开剂时,结果显示芦丁的Rf值大于槲皮素,多数同学只是将实验结果简单记入实验报告,没有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对实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而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没有得到锻炼。

1.3在硬件设施方面,部分高校实验仪器设备落后且不够经济环保

新的提取方法和技术如微波辅助提取、二氧化碳超临界提取等极大的改变了天然药物中有效成分的提取效率,但目前多数高校的实验项目采用的仍是常规的提取方法,如常压回流提取,常压蒸馏回收浓缩,不但耗时较长,同时也容易对提取成分造成破坏。此外,有些院校的实验室没有安装通风设备,一些试剂挥发性较强且气味较大,如氯仿,该试剂不仅比一般的有机溶剂昂贵,更对人体和实验室环境造成较大的毒害。

1.4在考核方式方面,实验考核方式单一,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多数高校的实验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和实验报告的成绩组成的,平时的实验表现虽也有一些记录,并不规范,在总成绩上网评定中也只作为参考[2]。实验报告成绩占主要内容,而实验结果的成败或产物得率的高低又是实验成绩考核的主要内容,这就使得个别同学自己没有动手操作,抄袭他人的内容,也能完成实验报告,这在班上造成不良影响,也打击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对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建议和设想

2.1增加异法同步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天然药物中的每一种有效成分均有多种提取方法,而以往的传统性的基本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对某一种有效成分大多只设计1种方法进行提取分离。异法同步性实验是指在同一个实验室、同一时间内进行2种或2种以上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的实验内容[3]。对于同一种药材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按照不同的方法进行提取,横向比较不同提取方法的优缺点,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学到更多的研究方法。

设计性实验是在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基础上开展起来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前,教师给出实验题目,让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对实验方案进行审查并给予指点,形成最终方案。最后由学生采用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实验,并独立完成实验全过程,给出结果并形成实验报告。自2009以来,自主设计性实验在我院已开展了近5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4]。自主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对于调节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其整体科研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2.2开展发现式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科学探究能力

发现式实验教学坚持从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和培养。在发现式实验教学中,既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进行实验时要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提醒学生注意实验中的关键环节及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现象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找出其不足之处并对其进行改进和创新,例如“虎杖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实验中要采用pH梯度萃取法分离各游离蒽醌类成分,在萃取过程中常出现乳化现象从而导致萃取效率下降,针对这一现象可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乳化现象?如何解决?实验方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并找到其解决办法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2.3更新现有仪器设备,强化绿色化学理念,力求经济和环保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相关方法和实验技术手段正在不断更新、发展迅速,因此必须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可引进旋转蒸发仪以代替常规的常压蒸馏回收装置;引进微波提取、超声提取仪器等现代提取设备,让学生熟悉现代的提取技术方法;适当引进若干台制备型色谱仪,让学生了解现代的高效分离技术。此外,有条件的院校可增加提取成分的核磁共振测试实验,真正让学生熟悉化合物的结构鉴定过程。

此外,在实验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也为环境和人类带来一定的危害,因此在天然药物化学实 验中强化绿色化学的理念势在必行。首先教师在理论课教学中树立绿色环保的意识,实验过程中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另外,还要对传统实验进行大胆的绿色化改革。以我校为例,采取的措施有[5]:推广微型化化学实验,减少试剂的用量;开展串联实验,使药品循环使用;替换有毒或高浓度试剂、重视有机溶剂的回收利用等。通过以上改革措施的开展,实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对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2.4完善实验考核方式,强化能力考核,客观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验情况

目前的考核方式多从实验出勤率、实验报告来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其弊端已很明显。根据我校的实践情况法、实验结果、讨论及结论六个方面。要求学生提交原始记录,并将讨论和结论作为考核的重点,因为它可直接反映出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实验考试包括两种方案:一种是考查基本操作技能,如提取、回收、萃取、薄层检识等,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进行现场操作,教师根据操作要点和学生实际操作情况给出成绩;另外一种是未知中药粉末的鉴定,即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份未知的中药粉末,要求学生运用实验和理论课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对其进行化学定性鉴别。

总之,随着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将不断受到重视。我们相信通过更深层次的改革,必将使实验课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邓巧虹, 雷海民, 张桂燕. 中药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J].药学教育, 2008,

24(3):40-42.

2.陶曙红, 李光喜, 邹忠杰等. 中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0, 12(2):27-28

3.胡聪, 张青叶, 张雅铭等. 异法同步实验模式的建立与应用[J].药学教育, 2001,

17(1):39.

篇6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研究性学习 行动学习 交互学习 反思学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下称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一线语文老师对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不断丰富,各种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不断涌现,与之相伴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理论也不断创新,可谓百花齐放、众说纷纭,如有的认为“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程红兵《语文研究性学习概论》),有的认为“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学习方法”(董云《语文学科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等等。

笔者觉得,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不在于学习的形式有没有符合科学研究的步骤,不在于有没有某种教育理论的支撑或创新一套理论,也不在于与传统学习模式有没有差异,关键是有没有遵循新课标的育人理念,有没有围绕新课标所言的培养目标,有没有体现新课标实施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要求。

那么,符合了上述指向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应该呈现出什么态势?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是什么呢?

当前语文教育观要求把语文学习放入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之下,把学校和社会中的实践当作学习渠道。研究性学习方式则要求学校、教师全面设置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把学生当作主体,它强调自主探究,强调理论与社会、文化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强调人文中的真实精神、真实感情、真实愿望。而要做到这些的话,语文研究性学习就应该在行动中历练、在交互中内化、在反思中体味。

一是一种“行动学习”

新课标说:语文学习要“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众所周知,在科学研究中,有一种研究方式称为“行动研究”。而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比,学生采取研究性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不仅仅是听、说、读、写得到提升,课堂内外的访问、考察等实践性学习行为对学生帮助更大。本文提出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从全部地只是获得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到同时重视通过实践话动、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并解决问题;从单纯地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学习的模仿和再现书本知识的能力,到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对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反思和运用能力;从仅仅追求教学的知识目的,转向重视包含知识在内的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必须深入理解作品,揣摩人物性格,捉摸人物的内心,才能够塑造出比较合乎作者笔下人物的形象来。但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显出个性化的理解与接受,运用接受美学的“期待原野”和“空白空间”的原理表演出自己心目中的那个哈姆雷特,进行研究式的行动学习才是研究性学习所要引导进入的更高境界。如学习《老王》,经过布置和酝酿,最后可以分批次请两位学生表演老王和作者,让学生根据老王和作者所处的情境,想象两者的心理,模仿老王和作者的神态、动作。最后全体学生对角色扮演进行比较,评选出比较好的表演。让学生在换位体验中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这个环节能充分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的同情心和爱心。

二是一种“交互学习”

新课标说:“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学生要“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在这方面,课标阐述得十分详尽,如:“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语文研究性学习,无论外延怎样不同,在学生进行学习的众多时间里都应相互参照、相互帮助、互为师长。合作学习是学生生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温床。交流可以充分促使学生关注、欣赏、接受、拒绝、摈弃。通过案例、漫画、背景材料,巧妙设计具有激发性的问题调动学生,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积极融入集体,在有效的展示与分享中塑造自我,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观念。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三个关键:一是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二是增强互动、提高实效,让“动脑、动手、动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形成科学价值观的主要方法;三是推进有效合作,重视课堂中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并在讨论后跟上表达、表演等表现通道。比如,学习《老王》,采用课堂自主研究形态,首先教师引导形成若干问题。一个班的学生按问题分成八个组,各组分别重点研究“如何认识老王”、“如何走近老王”、“如何揣摩老王”等问题,分别整理关于老王的身世背景、搜集典型段落、分析性格特征等。然后小组内学生独立学习后交流和补充自己的书面材料,教师调控课堂,个别辅导、激励。其次,小组成员每人发言交流对专题的理解,记录员作好记录,完善书面答案。最后是组际交流,共同描绘出“向往平等”的真实的老王形象。

三是一种“反思学习”

语文研究性学习无论形态如何,都应强调“后学习”的环节,即注重研究后的反思。反思能让学生澄清是非、产生追求,反思学习无疑是自主学习的高级境界。当代认知心理学家指出:“没有任何教学目标比使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更重要。”比如越来越有爱心、同情心、责任感和教养。学生最怕苦思冥想,可采取新颖、活泼、可操作的方式,比如测验后自我分析、问题答辩、集体评议等。还有让学生在学习档案中收录作业的样本、自我小结、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活动成果、研究报告、贺卡、自编的故事、手工制作、摄影作品等促进自我进步。反思不仅表现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能反映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应对体验。比如,学习《十八岁和其他》,教师不先入为主,第一节进行常规教学,第二节再让全班学生分别就话题“十七八岁是个什么概念”、“你期待怎样的沟通”、“读书,苦在哪里,乐在何处”等自由发言和记录,然后再全班辨析,筛选出大家共同的观念。学生们非常容易接受这些自己思考的东西。

教育学博士杜时忠曾经这样论述人文教育学科的教学方法:旨在促进情知协调发展的方法――合成教育;旨在促进道德观念形成的方法――价值澄清;旨在激励创造力开发的方法――课堂创造活动;旨在培养人际交往技巧的方法――人际关系训练等。行动学习、交互学习正是将上述概念性的方法具体化,反思学习则是在杜时忠论述的基础上加强学生自我观照、自我教育的特色,更体现了苏格拉底“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去发现真理”的教育精神。总之,语文研究性学习应该是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中亲自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语文的熏陶感染。这样才能体现人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人的自由与尊严,才能提升人的精神文化品格,才能使人在发展中趋近于理想的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篇7

【关键词】PBL教学法;医药院校;医学基础课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605-02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首次引入医学教育领域[1],已经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目前世界上欧美及澳洲等国家80%以上的医学院都不同程度的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2]。它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受欢迎的三大教学法之一[3]。该法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始被引入我国,目前许多医学院校的多门医学基础课程如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化学、微生物免疫学、和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医学统计学等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都采用此法,并已取得不少进步,为此,就其应用现状进行概述。

1 PBL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1.1 优点

①学生由以往被动接受知识转变成主动去探索学习,培养了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的主动能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②小组讨论可使学生不明白的问题及时暴露并得到解决,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增强学生间的团结协作和人际沟通能力;③培养了学生文献检索、归纳总结、口头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④PBL教学法问题提出和解决是逐层深入的,这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科研思维的培养。

1.2 缺点

①学生学习要花大量时间进行资料收集和文献检索;②学生所学知识不够完善和系统;③学生学习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供参考;④病例编写没有现成的体例,只能依据各位老师自身的理解,差异较大;⑤由于PBL教学每组仅6-10人,大班化教学如开展,教师工作量会成倍增加;⑥评价体系尚未有确切的标准等。

2 PBL教学法在医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2.1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和构造的科学。组织学是研究机体细微结构和功能的科学。目前解剖学和组织学都存在知识点多而散、不便记忆,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兴趣。另外,在课堂上缺少主动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但解剖学和组织学各个章节看似零散,实则相互关联,表面上是介绍形态学,实质上是为理解相关的功能打基础。在采用PBL教学法后,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以形态学特点为中心,以其生理功能甚至临床表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使学生在查阅资料及课堂讨论时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既强调了具体的器官、组织结构特点,又不过度关注临床疾病。

李联祥等[4]探讨了解剖学教学方法,在临床专业五年制学生中尝试PBL教学和传统教学,采用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结果表明PBL教学法在脉管解剖学教学中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潘学兵等[5]在神经系统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该法就学生单纯机械记忆方面和传统教学法相比,没有本质的区别,而在思考推理、分析问题、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2.2 生理学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及其器官、组织等的生命现象或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学习专业课的必要基础。但其内容抽象、逻辑性强、难以理解,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法,效果并不理想,并与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目的相左。为此,潘丽等[6]在生理学教学实施PBL教学,并认为该法可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可有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能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李建华等[7]应用行动研究方法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生理学PBL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模式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核心思想。

2.3 化学

生物化学是一门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生命现象,并在分子水平阐明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的科学。李志红等[8]认为传统生物化学实验教材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性和规范化的实验操作训练,但引导学生思考不足,而采用基于 PBL 模式的生物化学实验教材,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余文静等[9]认为PBL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临床实践与基础知识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基本功更扎实,学习技能更强的医学人才的目的。

无机化学是药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学生对无机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后续化学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无机化学课程“杂、乱、多”的教学内容及课时有限的现实使师生们深感烦恼。采用PBL教学法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达到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综合素养[10]。李琴[11]认为医学化学教学中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扩展了学生的知识层次;但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不能大范围的实行PBL教学法。

2.4 微生物和免疫学

微生物和免疫学教学内容繁多,缺乏整体性,知识点零散,容易混淆,对临床实际问题缺乏综合分析,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不足,很难适应现代化医学素质教育的需要。PBL教学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它强调以生主动学习,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张涛等[12]在微生物学采用PBL教学法后,发现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刻苦钻研和奋发进取,拓展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研讨能力,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张洁等[13]对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采用PBL教学,发现该法可是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一个可行的教学手段。杨继文等[14]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心经过4年多的探索与改进,以病例讨论的形式将PBL教学法应用于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学的教学中,发现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更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值得进一步探索。

2.5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是一门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适应本科教学的要求。齐妍等[15]将PBL和双语教学法结合,并探讨其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将病理学基础与其它学科知识进行重新整合,打破了学科界限,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将各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了其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病理生理学是基础医学中一门重要的理论性及实验性学科。其实验教学主要通过复制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使学生逐步理解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机制、功能代谢变化以及有效防治原则和措施,为今后顺利进入临床课程的学习和实习奠定基础。然而,传统的教学观念仅仅将实验教学定位为验证和巩固课堂理论教学的附属或辅助工具。这种定位的实验教学存在诸多弊端如验证已有知识有余而探索未知领域不足,学生主动获取不足,旧实验新技术引进不足,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明显违背当今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16]。

2.6 医学统计学

医学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领域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学科,强调理论基础,更注重医学应用。其概念抽象难懂,实际应用复杂多样,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学习中过分依赖教师,缺乏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加上当前课程改革中基础课时受到不同程度压缩,其教学的时效矛盾较为突出。采用PBL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在理解中记忆,从而减少死记硬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统计学的能力[17]。胡冬梅等[18]认为PBL是克服传统医学教育弊端、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前瞻性参与学习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而值得提倡。

结语

综上所述,PBL教学法因其自身优势,已逐渐被应用于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化学等多门学科的教学中,并已取得一定进展。相信,随着对该教学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PBL教学法及其理念将在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RHEM J.Problem-based learning:an Introduction[J].The National Teaching Learning forum,1998,8(1):1.

[2] 李晓丹,韦莉萍,李伟峰.PBL教学模式改革对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现实意义[J].现代医院,2005,5(11):4-6.

[3] 史俊岩,王斯,王美莲,等.PBL在病原生物学理论教学中的开展与体会[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8,3 (11):873-875.

[4] 李联祥,董振龄,韦立顺,等.PBL教学法在脉管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 医学研究与教育2011,28(1):93-95,105.

[5] 潘学兵 涂腊根 林小珊,等.PBL教学法在神经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2010,5(18):88,50.

[6] 潘丽,涂腊根,阳小雅,等. PBL教学模式在神经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 西北医学教育 2010, 18(5):996-999

[7] 李建华,刘国辉,涂永,等.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生理学PBL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119-120,142.

[8] 李志红,肖方祥,肖 莉,等.基于 PBL 模式的生物化学实验教材编写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994-995,1009.

[9] 余文静,肖斌,邵军,等.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探讨[J]. 现代医药卫生2011 ,27 (15):2391-2392.

[10] 刘艳菊,杨怀霞,王霞.PBL教学法在无机化学配位化合物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 中国西部科技 2011,10(15): 79,58.

[11] 李琴.PBL 教学法在医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 2010,(19 ):560

[12] 张涛,陈艺林,徐萍萍.PBL 教学法在临床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 基础医学教育,2012 ,14 (1): 3-6.

[13] 张洁,汪晓莺.PBL教学模式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实践[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10,12(8):770-771.

[14] 杨继文,赵勇,杨宗琪.PBL教学法在病原生物与免疫试验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2,(9):141-142.

[15] 齐妍,赵瑾,曹玉文,等. PBL-双语教学法在本科病理学中的应用[J]. 西北医学教育2012,20(2):366-367,406.

[16] 王爽,高捷,苏兴利,等. PBL法在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1,24(4):1880

[17] 邢海燕,王建华,谈荣梅,等.PBL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SWOT分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7)124,135.

[18] 胡冬梅,马英,马月丹,等. PBL 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中应用探讨[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46,48.

作者简介:

宋莹莹,女,硕士,教学研究实习员

刘品见,男,中西临11级6班

篇8

1 医药档案的起源、形成与管理

1.1 医药档案的起源

出土卷于是出土医药档案的重要内容,其中以敦煌出土卷子数量居多,敦煌医学卷子的很大一部分保存收藏于海外。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内,发现了封存九百余年的近五万卷六朝和隋唐五代时期写录的卷子书籍,现称为“敦煌遗书”,其内容涉及我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是二十世纪人类文化史上的重要发现。这批珍贵文物在发现后不久即大量外流,其中以英人斯坦因和法人伯希和盗劫的卷子(今编号为s和p)最多,现藏英国伦敦博物院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医经残卷有十余卷,内容包括《内经》、《伤寒论》、《脉经》的片断及《玄感脉经》、《明堂五脏论》、《五脏论》和《平脉略》等。

针灸残卷有六卷,包括《新集备急灸经》和灸疗图等。

本草残卷有七卷,包括《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食疗本草》等。龙530卷,现藏日本龙谷大学图书馆。首残尾全,基本完整。《本草经集注》卷一,内容 包括弘景序、序例本文及陶注。抄写时间,一说据卷末所记为唐开元六年(718年);一说据不避唐讳及实物考证,为六朝写本。

医方残卷有三十余卷,共录方近千首。其中,有的题有书名,有的为唐人选录署名医家的医方,大多则不知书名及撰者。

藏医卷,是1983年罗秉芬和黄布凡编译出版的《敦煌本吐蕃医学文献选编》,经藏医学家强巴赤列审订,内收敦煌石窟出土的用藏文抄写的四卷吐蕃时期的藏医文献。

2.3 以石刻为主的地面遗存的医药档案

石刻,是先在石头上写字再进行雕刻来传播知识的一种载体。在石头上刻字是原始人的一种风气,至今能见到的有石窟、摩崖石刻、石碑乃至庄重的“石经”。

龙门石窟现存窟龛2100多个,碑刻题记23600余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唐代书法家褚遂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魏碑和初唐楷书艺术的代表作品。窟群中的“药方洞”洞壁上载有治疗40余种疾病的民间验方,用药150余种。摩崖石刻也是传播医药知识的方法之一。位于广西桂林南溪山的刘仙岩上,以粗健的楷书,书刻了宋代宜和年间,当地防治岚瘴之气所致病的药方“养气汤方”的来源、组方、煮服法与治疗效果。石碑传播医药知识较多见,四川绵阳李杜祠的石碑上以隶书为主,书刻了汉代名医涪翁隐居涪水渔父村时曾用针石治病取效的情况。北宋医官王惟一为铸造针灸铜人模型,首先辑写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不久将它用清秀的楷书写刻于石碑上,内容含十二经、657个穴位,供后人抄录流传,洛阳兴国寺的一块石碑上,用楷书刻写了宋代无际禅师留传后代的“换骨丹”药方。由于石碑上的宇可以不断地拓片流传,故为后来印刷术的发明打下了基础。

2.4 以编研成果形式保存下来的医药档案

档案汇编虽不是档案原件,但由于是根据档案编研而成,因此可以与档案原件具有同等原始性意义,它们也可被列为直接遗存。

篇9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药学专业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的一种办学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能力紧密结合,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人才、设备、技术整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实践型人才的培养质量。①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合格药学人才的根本。为了能真正培养出社会所需人才,使药学专业的教育向“更高、更强”发展,药学专业应结合自身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形成 “借助企业、产学相长”的工作思路,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人才,有计划地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实用技术人才及复合型人才,为药学学科的分化和纵深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1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引入高等药学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是培养合格应用型药学专业人才的途径

应用型本科院校多年来研究与实践表明,要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必须要提高培养人才的素质和实践能力。医学院校药学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教育理念,适应需求进行教育教学建设与改革。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方法,实现校企的实质性合作,从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药学人才。

1.2 是对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本科医学院校药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人才,一是改变教学与实践的单一模式,充分利用企业生产实践优势、学校专业人才优势,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无缝对接。二是学生在企业学习接受学校与企业的双重管理。企业专家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通过轮岗实训,学生能掌握生产操作规程、企业管理程序、质量检测与产品研发技术等技术,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极大提高。随着合作的深入,能帮助学生和企业更好的成长,既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也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1.3 是立足高等药学教育长足发展的需要

本科医学院校药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人才,对高等药学教育来说,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良好途径,既提高了药学人才培养质量,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人才的有效实施,一是能突出药学专业的办学特色,二是能真正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三是极大提升了药学专业的办学水平,使高等药学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2 本科医学院校药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2.1 本科医学院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高等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各学科之间交叉、渗透和融合,随着专业设置的拓宽,已经建立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和药学学科群体。②目前大多医学院校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多重理论轻实践,或因陈旧教材制约,或因实践基地的匮乏,学生整体素质较低,不能达到行业、市场所需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标准。所以创新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教育教学方式,是办出特色专业、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

2.2 本科医学院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市场所需存在的矛盾

在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今天,企业更需要懂技术会操作,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方面能独挡一面,不管是生产组织与管理,还是在分析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方面都具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高等教育传统教学重理论传授,轻实践教学,在医学院校培养理工科人才问题上更为突出。而“校企合作”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把学生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经验紧密结合,根据不同用人单位的需要,培养市场、企业所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高等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上引入校企合作模式,可以缓解人才培养与市场、企业所需的矛盾。

2.3 本科医学院校药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

(1)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以笔者所在的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校领导高度重视药学专业的发展与建设,目前本校药学院与百色市药检所、桂西制药厂、澄碧湖水库等达成了建设实践基地的合作意向;与广西万寿堂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西金秀圣堂药业、广西红十药业、健之佳、康哲、四川科伦等制药和连锁药业、广西药用植物园和广西中医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河池市药检所、南宁市药检所和区药检所等药品检验机构等初步签订了合作协议,教学实践基地已初具规模。校企合作基地的建立进一步拓宽了药学院的办学空间,不仅为师生接触社会、了解企业,而且为学校利用基地的条件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开辟新的途径;企业也可以从实习生中优先选拔优秀人才,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用工需求,达到“双赢”的效果。

(2)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构建校企合作。主要包括教学计划的修订、教学大纲的编写、综合技能测试的考核、职业资格考证的培训、实训教学内容的制定和毕业实习指导等方面进行合作。③通过校企在各方面的合作使高等药学专业在学科布局、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越趋合理性与科学性,在人才需求、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计划、教材编写、教案制作、教师结构、课堂教学等方面构建校企合作的桥梁,真正做到所教、所学、所用紧密结合,切实培养药学应用型人才,推动高等药学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的不断深化 。

(3)学校与企业建立真正合作桥梁,实现校企合作共同育人。药学专业学生利用假期、毕业实习期间在企业实习、顶岗工作或参与企业营销和产品开发;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提供实训、实习岗位,使学生尽早进入企业环境,学生大部分学习不是在教室里,而是在实训工场(工厂)开展,在全真的企业生产线训练场地,实现“顶岗实习”。以笔者所在的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本校药学院已与多家医药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施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专门人才。

在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崛起的形式下,准确定位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特别是对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的研究与实践,对当前地方本科医学院校药学专业的发展是新的挑战和机遇。医学院校药学专业应借鉴职业教育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成功的经验,引入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人才,为地区经济发展输送“厚基础、宽口径、懂技术、高素质、有特色”的药学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对提高药学专业教学质量、打造特色专业、提高就业率发挥积极作用,为高等药学教育打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注释

① 李颖,尤立明.实施双赢战略 加强校企合作[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8):144-147,156.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思维;医药专业;教学改革

医药类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的医药卫生人才掌握信息化技术的程度。经过近30年的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成为医药院校的公共必修基础课,也是医药专业本科生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综合素质及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是近年来,医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刚进入高校的新生对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能学到什么有困惑,任课教师对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教什么、怎么教也有疑惑;同时,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医师资格和队伍管理的日益加强,医学相关课程的内容及学时量大为增加,使得部分医药院校不得不压缩公共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时数,但是医疗机构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计算机在医学临床及基础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又对从业人员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上述各种因素,都使得目前医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很大挑战。

本文结合国内外教育界对大学计算机教学的新认识和新要求,对开展以计算思维培养为核心的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进行深入探讨,并阐述了对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

一、国内外计算机教学的新发展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科学跨学科交融的深入,计算学科促进其他学科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国内外教育界对计算科学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

的认识和体会,并将与计算科学对应的计算思维的培养提到了新高度。所谓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按照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2006年给出的定义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的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其“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1,2]。为确保美国在计算科学领域的竞争力,2007年美国科学基金会(NSF)启动了“大学计算教育振兴的途径”(CPATH)计划,旨在改革本科生的计算教育,提升学生对计算科学的兴趣。而在项目实践过程中,计算思维的作用日益凸显。为此,NSF进一步启动了一个重大基础研究计划“计算使能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CDI),内容涉及所有学科,并以计算思维培养为核心。2011年,NSF又启动了CE21(The Computing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计划,目的是提高中小学生和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及老师的计算思维能力[1,3]。

计算思维在国外计算机教育中的兴起也引起了我国计算机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领导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逐步确立了以计算思维培养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向[4],并组织了一系列的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以推进国内教育界对计算思维的理解及相关教学改革的开展。特别是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推动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12年底批准的以计算思维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其主要目标和内容包括:(1)从理论层面研究计算思维的内涵、表达形式以及对大学计算机教学的影响;(2)从系统层面科学规划大学计算机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3)从操作层面将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成为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并建设一批教学资源;(4)从实践层面推动一批高校按照不同层次培养目标、不同专业应用需求开展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探索[3]。包括理、工、文、农、医等在内超过百所高校参加的这一批项目的启动,标志着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进入了新的篇章。

二、对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新定位

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在2011版《高等学校医药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将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归纳为四点: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及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学管理者、任课教师和学生都受计算机“狭义工具论”思想的影响,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放在系统操作、应用软件的使用和在医学中的具体应用上。

随着计算科学的发展以及与自然和社会各个学科结合的日益紧密,它已从最初的数值计算工具、仿真技术以及基于网络的E-Service平台等,变成普遍适用于自然和社会领域的通用思维模式。在医学领域,计算科学也已从最初的生理系统仿真建模、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数字医院的应用逐步发展到计算医学、计算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电子病历系统、虚拟人、健康物联网等新型交叉学科以及更广泛深入的应用,并在医学发展和研究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培养医学生掌握先进计算技术的第一门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否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医学生能否具有计算思维并掌握利用先进计算技术来分析解决医学相关问题的能力,成为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重大挑战。

作为基本思维方式,计算思维不仅具有通识教育应有的特征,且在医学基础研究及临床实践,特别是整合医学中具有独特优势。因此,无论是作为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还是作为提高医药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引入计算思维培养,是计算机教学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面对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使计算思维成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所体现的主要思想,从更高层面定位医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并成为改革的主要目标。这一次的教学改革,并不是完全现有的教学模式和内容,而是一种更新和提升,是以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为指导,再结合医药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医学应用特色,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实现对医学生应用能力、信息素养和思维能力的综合培养。

三、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路

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应在促进教学观念转变的基础上,以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及主线,结合医药专业培养目标和《高等学校医药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实施方案》,开展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重点围绕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资源建设及实验平台建设等四个方面展开。目的是在对医学生进行计算机文化、信息素养教育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计算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使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课程能够成为开发和培养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使医学生对计算及计算机科学的思维形式有更深刻的理解,具有应用计算思维解决医学及临床问题的习惯。

鉴于医学基础及临床研究与实践的特点,长期以来,医学生的培养主要以实验科学和实证思维为主,计算科学和计算思维则相对缺乏。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也更重视计算机操作和工具应用,较少涉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改革中,需要从医学应用的角度加强学生对抽象、设计等计算思维基本要素的理解。通过对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他们对人体复杂生理、病理、生化、药理等过程及临床复杂问题进行分解、提炼归纳、系统设计的能力,从而提高医学生利用计算技术分析解决医学基础和临床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下图是开展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框架。通过教学改革研究,力争探索出适合医药专业本科生计算思维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精选出能适应改革要求的课程内容,总结出适合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实践实验环节,并积累一批能深度融合和体现计算思维的医学教学案例、应用实例、教学片段等教学资源库,建设相应的实验教学平台和实验案例库,编写出具备计算思维核心要素、体现计算思维方法训练、医学案例和应用丰富的全新课程教材。通过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改革,把目前医药院校大学计算机课程“工具论”式的教学,提升到对文化素养、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综合培养。

在上述框架中,进行教改的关键是在计算机文化教育、信息素养教育、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目标之上,对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设。通过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精炼、更新和提升,去掉那些已掌握及可自学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增加能体现计算思维和计算理论的相关内容,特别是与解决医学问题相关的表达和方法;对课程核心内容进行梳理,对与计算思维概念、理论及问题求解方法等相关的知识单元/知识点/实验单元予以加强;突出医学特点和专业应用。在此基础上,再按照计算思维体系对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建立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等与计算思维表达体系间的映射关系,体现思维方法,初步实现计算思维从“科学”层面到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层面的转换。在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针对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精选能够体现计算思维方法和过程并与医学应用结合的教学片段/案例、临床数据、实验项目,是资源建设的关键。基于医学数据管理、统计分析、信息处理等应用实例,展示应用计算思维进行求解的过程,特别是核心问题的抽象建模、算法化描述、自动化处理等,可极大促进医学生计算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教学改革的另一个关键是通过对教学方式和教学设计的改变,在教学中突出计算思维的过程和基于不同层次计算环境的医学问题求解思路。

相较理工科院校针对计算思维的培养已在前期开展了较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相关方面的改革才刚刚起步,因此应该采取系统展

开、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策略,可以先在小专业、小班中试点,再逐步推广。同时,考虑到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等各医学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工具技术的要求有所不同,对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也应逐步提高。

计算思维的引入为医药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将计算思维的培养融入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能够为计算机教育提供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更高的目标,体现了计算科学的新发展和计算机教育理念的进步。通过从计算思维培养涉及的不同层次上进行改革探索,为构建医药院校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提供经验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国良,董荣胜. 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7-11,32.

[2] J. M Wing. Computational Thinking[J]. Communications of ACM,2006, 49(3): 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