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业行业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养殖业行业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养殖业行业研究

篇1

[关键词]执业资格;港航专业;注册考试;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3-0226-02

1、港航专业执业资格制度简介

执业资格制度是国家对关系到社会责任较大、通用性强以及关系公共利益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相关领域执业人员实行的一种准入制度,是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某一特定专业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执业资格制度作为一种行业准入制度明确了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各行各业中推行执业资格准入制度。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随着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设计、投资、建设、管理的规范化,对建设类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在许多方面要参与国际竞争,要与国际接轨,因此,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建设行业专业人才的执业资格制度成为一种必然。

我国对从事港口与航道工程设计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执业资格制度始于2003年。建设部、人事部和交通部共同负责注册土木工程师(港口与航道工程)执业资格考试工作。图1显示了从公民到成为注册工程师的一般过程,包括接受不少于四年的专业教育,通过基础考试,然后是不少于四年的职业实践,最后通过专业考试,按要求注册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土木工程师(港口与航道工程)执业资格证书》,方可在规定执业范围之内以注册工程师的名义执业。在此过程中,高等院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培养责任。

2、执业资格制度对港航专业人才培养影响

注册工程师所需的相应的专业教育由高等院校为公民提供,因此,注册土木工程师(港口与航道工程)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容(表1-2),特别是基础考试科目内容(表1)代表了工程界对港航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的要求,同时为我国高校制定教学改革计划、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提供了重要参考[1]。

2.1 注册考试内容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港航工程界要求的是基础厚、懂专业、会管理、素质高的新型复合人才,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求执业人员基础厚、懂专业。对于注册考试来说,基础考试中学科基础科目占36.67%,专业基础科目占47.49%,两者共占84.16%。注册考试比重视学科基础知识技能的考试,说明了在将来在注册土木工程师(港口与航道工程)的工作过程中,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一样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等院校提供专业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也应该相应地重视学生学科基础知识的培养,而不能仅仅强调专业基础知识。从教学规律来说也应如此,因为学科基础科目是专业基础科目的先修课程,只有把学科基础学扎实,才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

专业考试安排在4~12年的职业实践之后,这时各从业人员已取得一定的职业经验,因此,表2显示的专业考试的科目内容具体而细化,面面俱到,主要是港口和水工建筑物的具体细节设计、建筑物对周边环境影响的分析以及建筑物经济特征分析。科目虽然只有11门,但所依据的相关工程技术规范规程繁多,达五十余部之多。跟随科技发展的步伐,相关工程技术规范规程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推陈出新,因此考试内容也会跟着变化。注册专业考试的内容注重实践及规范的灵活应用,所以在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阶段也不能忽视实践环节或课程设计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初步培养(图1)。

2.2 高等院校港航专业课程体系探讨

高等院校港航专业课程体系应包含注册考试科目,而又不能仅仅局限于注册考试科目,否则会有应试教育之嫌疑,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鉴于执业资格制度实施的必然趋势,为本专业学生的毕业就业和将来职业发展着想,对注册考试科目有所偏重也是理所当然和无可厚非。目前,从各高校港航专业的培养方案来看,高校港航专业的课程体系的科目实际上均超过注册考试科目数量,并且基本包含了注册考试科目的内容(表1)。

(表3)为广东海洋大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的部分节选。对比(表1)同表3可以发现,除了《普通化学》与《职业法规》外,广东海洋大学港航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包含了注册基础考试的科目,各科目学时所占的比重也基本吻合。《水力学》和《流体力学》虽然命名侧重于不同的研究对象,但在教学内容上基本一致的。《水力学》在线性小振幅波浪理论方面的缺失可由《海岸动力学》课程给予补充。表3列出的课程设计给出了表2中有关港口规划与布置、港口水工建筑物、航道工程等方面的实践训练,但在装卸工艺、配套工程等方面还是有所欠缺。

化学基础课程《普通化学》的缺席在各高校的港航专业课程体系中较为普遍,即使设置也往往作为选修课程出现,如大连理工大学及重庆交通大学的港航专业培养方案。《普通化学》的教学地位比不上高数和物理,与其相关的后续课程也仅有《建筑材料》,因此在高校考虑削减总学时的时候总会首当其冲地被砍掉,这其实是很不利于学生工程学科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在当今环境保护倍受重视的年代。比如说,考虑海岸某一码头建筑构件的耐久性,除波浪海流对其有磨蚀作用外,高盐度的海水对其的化学腐蚀作用也不容忽视。国外高校的做法,对于土木工程大专业类的学生,数学、物理、化学三大基础的培养要求是同步的。

3、结语与展望

国家对港航专业技术人员实施执业资格制度已成必然,高校响应这一制度对专业课程体系做相应的调整是对学生的关爱及负责。伴随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展开,高校工程专业教育认证制度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已有专家学者提出,高校毕业生注册工程师考试通过率将来有望作为高校专业认证的评估指标之一。因此,港航专业毕业生注册考试通过率和高校的专业发展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篇2

关键词: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合作机制;研究

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已经成为培养学生技能应用能力的重要形式,许多工程和技术型大学都在努力寻求与行业、企业合作的理想方式。例如,美国社区大学提倡“边工作边学习”模式[1];德国则实行“双元制”教育系统,即教学活动交替在企业和学校进行[2];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也与多家国内知名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学历补偿教育,帮助学生获得专科、本科层次的学位[3]。2003年,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源自传统高校的本科压缩型专科教育暴露了很多问题。因此,面向社会实际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加强实践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成为计算机专业改革的当务之急。

1研究背景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学科开设于1986年。1999年,随着开放教育的开展,计算机学科得到了飞速发展,成为中央电大一个重要的工科专业。目前,电大计算机学科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截至2009年7月,全国总计有24.5万学生学习了本专业,目前在校生约12万余人。

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计算机学科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承担着更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成为我们当前工作的主题。1998年,开放教育刚刚开始,中央电大计算机学科及时调整了专业教学计划,推出了计算机应用专科专业,下设4个专业方向,分别是计算机网络、软件开发、信息管理和计算机控制。这个三年制的教学计划因为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受到了热烈欢迎,到2006年秋,电大总计招生14万人。

目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严重冲击了中央电大的计算机专科[4],这就要求我们及时调整计算机专科教学计划。

2研究内容和方法

2.1合作原则

2003年7月,中央电大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签署了信息技术领域合作的框架协议。在行业协会的指导下,电大计算机专科改革开始由三年向两年制的软件蓝领人才培养迈进。2006年3月,双方进一步签订了在全国软件行业开展中央电大计算机专科开放教育试点工作的协议以及《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关于在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合作的职业院校及培训中心开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计算机专科专业试点工作的通知》,将合作向纵深方向发展。双方将为电大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认定、软件人才岗位能力技术认定以及国际著名厂商的技术认定,共同商讨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开发,建设教学资源,邀请企业和行业专家对系统内教师进行课程培训,互通和共享软件人才需求信息。

中央电大面向社会与行业企业合作,双方的契合点在于以行业需求为中心、以企业需求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中心。人才培养根据地方的社会经济地位、产业结构布局和发展背景、产业的技术群领域来定位,合作教育围绕人才培养规格而展开[5]。具体到计算机专科,就是要根据社会需求,针对行业企业需求的计算机技术和职业岗位来培养人才。

行业协会拥有软件行业发展的最新信息及众多与其合作的企业信息,掌握专业发展市场定位的第一手材料;而电大计算机专科以往延用传统本科压缩型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社会对大专人才的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往往培养的人才理论上没通,实践上又不行,教师和学生都十分苦恼。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力发展已经指明了计算机专科人才的市场定位,电大与软件行业协会的合作瞄准了市场,利用电大的系统办学规模和严格的教学及管理运作体系,可以为国家培养大批技能应用型计算机人才。

2.2合作模式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合作开展计算机学科教育,最初的想法是瞄准市场需求,解决学生的实践问题,重点是构建合作模式,探索实际运作方式。

(1) 信息共享。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目前共有接近700家直属会员单位,加上各分会的会员单位,共有3000多家。会员单位以广大软件企业为主,如中国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中排名前100名的企业大多为协会会员单位,另外还包括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等,范围十分广泛,掌握国内软件行业的大量信息,这对于电大计算机学科开设新专业及建设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方向十分重要。同时行业企业了解电大的办学信息,对员工技能培训、软件产品的宣传和使用以及面向社会吸收与协会合作的中职院校生源也十分重要,双方的互惠互利是合作长期进行下去的动力。我们一改只聘请高校教授参与专业建设的传统,聘请软件行业协会、企业的专家进入专业建设委员会,参与专业建设工作。

(2) 资源建设。

电大与行业企业合作的亮点之一就是专业及课程资源的建设,尤其是对计算机专科这种职业和岗位指向性较强的专业。行业协会拥有一批IT企业和高校的优秀双师型教师,他们具有高等教育学历背景,并拥有在企业和生产一线做培训工作的先进技术,是高职类专业的宝贵教师资源。以计算机网络专业为例,在行业协会的协助下,我们聘请了专业领域内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

如网络管理方向2门方向课的主讲教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位博士,由软件行业协会推荐,是长期从事Windows网络管理研究与教学工作的专家,在微软授权培训中心讲授微软最新网络和安全课程,深受学员欢迎。

网页设计方向网页设计三剑客3门课程的主讲教师是软件行业协会推荐的,汇集了熟悉艺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人才,均是在一线教学和培训的新东方优秀讲师,出版发表了很多该领域的著作。他们对课程内容熟练,授课生动,课程资源丰富,保证了课程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网络编辑方向的3门课程由北京中鸿网略教育技术有限公司组织专家建设,中鸿网略是人力资料和社会保障部网络编辑师职业资格认证的实施单位。电大该专业方向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该职业国家技能鉴定要求实现了无缝衔接,学生学习后即可报考国家考试。

此外,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也聘请了国家“信息管理师”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的多名成员进行研讨;涉及软件使用的课程,我们联系了神州数码等大型IT企业技术人员协助建设课程资源。在课程测评方面,我们与ATA合作开展基于计算机的考试改革。

(3) 生源组织。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软件人才的需要,加快国家六部委《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中提到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探索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促进职业(岗位)资格证书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决定自2006年秋季起在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合作的职业院校及培训中心联合开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专业试点工作。这一举措受到了中职院校的积极响应,目前我们已经联系到的中职院校生源约2万多名。

(4) 师资培训。

作为一个巨大的教育系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师遍布全国各地。以计算机专业为例,有专职教师2869人,其中31%具有高级职称;兼职教师1410人,其中33%具有高级职称。优秀的教师对保证教学质量十分重要,因此中央电大一直坚持进行师资培训。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以电大系统教师面对面培训为基础,后续的培训通过电大在线网络组织,主要有课程教研中心、实时网络会议、非实时论坛等,此外课程的实验和实训部分都安排制作演示实验内容的流媒体课件和交互式训练的CAI课件,供电大系统师生使用。我们还邀请系统计算机教师参加软件行业协会的年会,提供培训咨询服务。

(5)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开放教育的重要环节。事实上,各级电大难以监控下级电大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而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实践训练,因此实践问题不落实,教学质量就得不到保证[6]。中央电大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的合作恰好有助于解决这个难题。软件行业协会是庞大的行业系统,覆盖全国并拥有众多的企业会员。如果各级电大能与当地的软件行业协会会员企业很好地合作,就可以有效解决实践问题。为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我们正在积极协调,逐步开展。

3实施效果

2006年秋,电大计算机专科进行了重要的教学改革,原来三年制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停招,全部改为两年制专业。首先是教学目标的改革,即改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为现代职业教育模式。传统模式的教学计划源于高校的理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结构,电大的专科计划仅仅进行了理论知识的压缩和实践环节的增强;而新的模式根植于职业需要,通过分析特定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形成课程,进而成为专业。新模式提高了实践课程的比率,配置了必需的实践课件,减少了不必要的理论知识。

我们开设了2个两年制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其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下设网页设计、网络编辑、网络管理三个方向。新专业的推出得到了师生的热烈支持和积极响应,两专业当年首届招生人数达到5339人,取得了预期的成果。招生情况如表1所示。

两个专业共开设了23门课程,其中11门课程由软件行业协会负责,3门课程分别由浙江、大连和天津电大负责。在软件行业协会的努力下,我们已经按照电大标准完成了基本的课程资源建设任务。课程的资源包括:电大的各阶段教学文件、文字教材、流媒体实验课件、考试改革方案。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为这两个专业的学生提供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认定、软件人才岗位能力技术认定,使学生可在自愿申请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证书。

2007年秋,电大计算机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重新调整,便于计算机专科计划与之顺利衔接。为了更好地适应信息产业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不同需求,该计划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特色人才的培养需求,分4个方向提供了选修课程的参考指导,并与北京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合作进行了学位授予。

在前面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我们还将和北京青鸟IT教育公司合作,自2010年春推出网站开发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较扎实的程序开发理论基础、较全面的网站开发技术知识、较系统的网页设计和系统维护能力,能胜任网站开发与维护工作及相关岗位的复合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

4合作反思

(1) 信任。

合作过程是一个互相了解和信任的过程。从2003年软件行业协会介入到电大计算机教学中,到2006年的全面合作,双方增进了了解,加深了信任,巩固了合作的信心。一个素质高、讲信誉的良好合作伙伴,是合作是否成功的关键。

(2) 潜力。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中国软件行业协会都是比较大的系统。对于中央电大来说,如何更好地利用行业协会优势,挖掘合作潜力,特别是如何开展省级电大层面与行业协会的多方位合作,是我们需要思考和逐步解决的课题。例如,如何借助行业协会所属的分支机构会员单位,为电大系统各教学点提供本专业教学必需的实训场所,进行系统教师的培训等工作,如何建立和完善合作的新机制,加快电大系统计算机学科的自身发展等。

(3) 壁垒。

开放教育“随时随地学习”的教学方式与职业技能教育注重实践的原则间存在壁垒,即如何在远程教

育中实践职业训练。尽管教师已经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源包,但由于成人学生的工作和学习矛盾突出,实在难以保证学生按时到实践场地完成实训,而对于那些非计算机工作环境的学生,实训的意义就更加重大。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5结论

高等教育的改革需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学科重新思考专科层次的办学目标,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习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作为一个巨大的开放教育系统,中央电大与行业的合作并非易事。开展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的合作,对于发挥双方优势,探索可操作的合作模式,保证毕业生质量,满足社会需要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肖珍校. 国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发展与启示[J]. 海外职业教育,2007(11):177-178.

[2] 阮志勇,齐宏,李亚婉. 面对经济发展的挑战:德国双元制教育的背景变化和我们发展策略之管见[J]. 陕西电大学报,2007(1):51-55.

[3] 郝丹,曹凤余. 着眼终身教育,构建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J]. 中国远程教育,2007(3):5-10.

[4] 陶水龙,袁薇. 携手行业企业构建电大计算机学科[J]. 中国高等教育,2007(22):56-57.

[5] 李进. 产学合作教育三题[J]. 教育发展研究,2006(7):18-21.

[6] 龚声蓉,杨季文,朱艳琴. 校企合作,培养IT应用型创新人才[J]. 计算机教育,2008(21):23-28.

Research about the Cooperation Mechanism between CCRTVU and CSIA

YUAN Wei

(Engineering College, China Central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1, China)

篇3

关键词:淡水养殖;现状;发展趋势;

1 世界淡水养殖业的生产现状

世界渔业生产国家主要有日本、中国、泰国、和北欧的挪威等国家,但是由于过度捕导致渔业枯竭,各国纷纷提出保护措施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养殖业转向淡水养殖。淡水养殖业中鱼类养殖占90%以上,其中鲤鱼占水产养殖产业的50%以上。随着人们对海鲜食品的强大需求,养殖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比如有网箱养殖,池塘养殖,稻田养殖,河道养殖等。

2 我国淡水养殖现状

2.1 湖泊河道养殖 由于东南地区河流比较多,河岸附近的居民在湖泊进出水口或者部分河道修建拦鱼设施,进行鱼类养殖。这种养殖方式不仅可以利用天然水质的物质,而且可以结人工辅料喂食鱼类,不但节省了很大一部分饵料,而且同时利用了天然水质,保持了鱼类的自然属性。使肉感更加鲜美,同时投资数目也较小。

2.2 稻田养殖 在水稻中养殖,可以通过对水稻田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的减少稻田中各种杂草和害对水稻的害处,而且还可以起到肥沃、疏松土壤的目的,同对可以增加水稻的产量、水稻的作用也使鱼产量得到了部分增加。但是在应用该种方式进行淡水养殖时,必须需要有充足的水源流入稻田,而且必须要在稻田进出口等必要的部位设置拦鱼设备。需要在饲养过程中,对稻田进行必要的改造,还要保持充足的水分。

2.3 池塘养殖 在池塘中进行养殖作业是一种相对封闭的水体养殖方式,一般水域比较小,。同时,由于对水质所以养殖的面积也较小。因为该养殖业对于技术要求比其他的方式较低的原因,使这种养殖方式成为大众型的养鱼方式。因为这种养殖方式具备了“静水养鱼”的特点可以对水和饲料进行管理,对于不同栖息习性和食性的鱼类可以进行交叉混养,所以这种方式很符合我国养殖行业发展现状。

3 我国淡水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3.1 淡水养殖水域水污染严重 因为常年的养殖,越来越多的养殖废物在养殖环境

中不断累积所以造成自身的水质污染严重,再加上工业污水和城市化所带来的生活污水等,导致养殖水域的水污染很严重,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致使淡水养殖的病害频繁发生,不仅降低了水产品的质量,制约了渔业自身的健康发展,也破坏了我们宝贵的淡水资源。

3.2 国际贸易意识比较差,开拓海外市场的主动性不强 我国淡水产品基本上是就近养殖、就近销售,以内部贸易为主。虽然近年来淡水养殖业发展很快,养殖产品品种也日益丰富,但是名品特优品新品种的生产规模并不大,而且出口水产品比较单一,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以季节性集中上市为主,日常性均衡供给不足。国际市场较为集中,只有美日等少数国家,欧美等国际市场尚未得到有效开拓。

3.3 养殖良种的覆盖率低 提高良种覆盖率是促进水产养殖业大发展的重要途径虽然现在养殖的品种多种多样,但是养殖品种大多都没有经过定向的人工选育和遗传改良,因为长期的单一品种养殖,导致了养殖品种的种质发生了退化,它们的抗逆性和抗病性普遍比较差,而且生长周期很长,导致了经济效益下降。

3.4 养殖人员技术较低在我国从事淡水养殖的人员大多都是农民 他们依靠的技术都是上一辈流传下来的落后的技术,因此导致经济收益不高不能形成特色。不可以形成产业发展。

4 我国淡水养殖的发展趋势

4.1 加大优良品种养殖数目,提高良种覆盖率 良种对淡水养殖业的发展起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在相同的养殖条件下,使用优良品种可增加 21~31%的产量。所以我们要尽快实现养殖品种的良种化,才可以实现淡水养殖的产业化,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传统的遗传育种理论相结合,努力进行养殖品种的遗传改良与选育工作,逐步完善良种的繁育体系,实现我国淡水养殖的良种化。

4.2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养殖者素质 对于我国从业人员的素质,我们需要充分发挥高校、研究机构和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作用,从科普的角度使水产技术中的操作规范逐渐被养殖者所了解和掌握,共同促进从业者素质的提高。

4.3 联营模式的良好创建 根据淡水养殖的现状及具体的需求方向,我们可以适当的组建联营模式,当地的政府主管部门应该提供部分资金扶持和相关的技术指导,实现鱼类多模式饲养,并进行统一的销售及设备的采购,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多渠道搞活水产品流通,实现水产品生产与市场的顺利对接。

5 结语

淡水养殖行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很高的比重,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淡水养殖行业的现状,和我国养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积极可行的措施。同时也对我国淡水养殖行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意见。希望可以对我国的淡水养殖行业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实现我国养殖行业的产业化。

篇4

一、动物疾病防控问题

与世界上很多畜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动物疫病的控制程度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目前在动物疫病的监测、诊断、预防和扑灭等各个环节还存在着体系不太健全、设备简陋、技术手段比较落后等问题,特别是与国际接轨的防检疫体系尚未真正完全建立。在动物疫病防制和兽医卫生管理工作难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动物疫情时有暴发,新病不断出现,仍然是威胁畜牧业生产和畜禽产品安全卫生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影响着我国畜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因此,规模化龙头养殖企业应注意畜禽疫病的防制,注重生物安全措施的落实,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减少畜禽疫病的发生,减少用药,这样就可以不被分散注意力,专心致志地搞生产经营,减少治疗疫病的投入,保障畜禽产品无药物残留、无污染,安全卫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当前应着重研究我国各地不同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条件下动物疫病防制的系统工程,包括各种主要疫病疫情的监测预报、免疫程序、疫病净化、环境卫生监测与消毒,以及各种防疫卫生配套措施。当然,大型龙头养殖企业除了搞好生产经营管理外,建立疫病研究防制实验室或研究中心也是不可少的,这样才能更及时有效地防控本单位所饲养动物发生疫病。此类研究或实验同样可以纳入整个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共同为防制动物疫病出力。企业里面建立研究中心,可以研究制定出符合当地疫情的防控和诊断技术。事实上,国外一些著名的畜牧养殖企业,都建有自己的实验研究中心,包括动物疫病的控制、饲料营养的研究、产品的研发等。

二、畜禽产品质量问题

畜禽产品质量问题关乎全局。现在全球范围越来越多地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作为人类食品的主要供应者的畜禽产品的安全尤其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如何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广大龙头养殖企业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畜禽产品只有做到安全环保,才能被消费者接受。我国加入WTO后,国内畜禽产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肉品卫生方面,动物传染病以及药物残留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形象和产品的出口。目前国内养殖企业大量使用国外进口疫苗很普遍,必然会对国内的生物制品行业造成冲击,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定的生物制品安全问题。国内的生物制品生产厂家或者养殖户在借鉴、引用、购买国外生物制品时,要注意疫苗毒株的传播、交叉、重组、排毒问题,因为有的国外生物制品(如疫苗)所针对的病原类型有时并不是特异性地针对我国的流行株,如果不注意,就可能引起病原的交叉重组。大型养殖企业特别是动物保健品生产厂家,在消化、吸收、合资、合作的同时,在生物技术问题上应引起高度重视。另外,在饲料源头和饲料生产环节上,也应充分重视污染源和添加剂的问题。保证饲料源头的安全卫生,保证不使用违规添加剂,也是保证畜禽产品安全的重要方面。

三、树立科学养殖观

所谓科学养殖主要是指在产前、产中、产后,在研究与推广,在上下游关联行业,在国内外市场上,都应该坚持科学化、专业化、配套化、循环化、可持续化,让养殖业成为新兴的有生命力的朝阳产业。科学养殖观应该贯穿于养殖全过程中。在养殖业,大型养殖企业实体更应坚持科学发展的观念,积极开拓、培育市场,提升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如何使我国特有的畜禽产品优质化和标准化,怎样依据国外市场以及国内市场不同消费者的不同消费习惯和消费口味,推出适合不同消费者的产品或者深加工食品,这些均需依靠外向型的具备规模化生产经营条件的养殖企业努力为之,均需要进行综合的、科学的规划与研究才能实现强大的市场认同。大型旗舰型养殖集团企业应该努力树立全面的科学养殖观,更积极地运作这样的科学养殖行为。

四、坚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观念

篇5

近年来极端气象灾害频发,对水产养殖业造成极大影响,开展针对水产养殖业的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管理系统研究,基于GIS技术将各类灾情数据进行直观表达,通过各类专题图对灾情信息进行直观分析,为开展灾害风险评估以及应急救灾行到提供了直观数据支持。

【关键词】水产养殖 GIS 气象灾害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行业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风险也越来越高,比较典型的就有低温寒灾、台风、赤潮、暴雨等。广东作为我国的海洋渔业大省,水产养殖产量多年居全国首位。近年来台风、低温等灾害性天气频发,且灾害发生范围广,危害面积大,对水产养殖业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严重。本文针对广东水产养殖业应对气象灾害方面的现状,开展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管理系统研究,建立基于GIS的灾情信息管理和风险评估系统,通过对各类统计数据进行空间维度的直观表现,为水产养殖业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主要的数据源支持。

1 系统主要功能

广东水产养殖大多分布于沿海地区,而沿海地区又是台风、暴雨等重大气象灾害频发的地区,频繁的气象灾害对水产养殖业往往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行业遭受各种气象灾害的风险也越来越高。本系统在多年气象灾害数据采集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处理、二次加工,建立水产养殖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系统,通过系统分析,将灾情数据进行多为直观展现,为灾前准备、灾时应急、灾后评估提供详细的全方位的信息资源。

结合目前水产养殖业气象灾害的特点,本系统研究重点内容是以台风、暴雨、低温寒潮等灾害为主要对象,建立这些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模型,以GIS空间地图为基础,分析这类灾害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特点;建立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指标,包括对养殖水体、养殖品种、养殖设施等指标的风险评估;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模型,对过往重大灾害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提示,结合基层防灾减灾实际情况,设计应对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体系,建立相应的应急系统。系统主要模块如图1所示。

1.1 气象灾害时空分布

根据已有资料和渔业部门、气象部门提供的历史数据,研究水产养殖业主要气象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变化趋势及时空分布情况,建立水产养殖业主要气象灾害时空分布格局专题图。

1.2 气象灾害评估指标体系

利用历史气象灾害统计数据,采用模糊数学法、灰色系统法分析技术建立主要气象灾害对水产养殖业造成损失的评估指标体系,重点是对养殖水体、养殖品种、养殖设施的评估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主要气象灾害灾情评估模型。

1.3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借助GIS可视化技术开展气象灾害在沿海不同地区的危险性分析,以及各个区域遭受灾害的暴露性、脆弱性分析,开展沿海地区防灾减灾能力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开发灾害风险评估系统软件,实现对灾害的风险指数评估以及风险等级评估。

1.4 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研究

开展水产养殖业气象灾害风险决策分析方法研究,在研究国内外有关灾害应急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分析广东沿海水产养殖灾害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集合沿海地区防灾减灾能力水平,建立适用性较强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2 技术方法

系统研究的基本流程分为:灾情数据收集、整理、加工;信息入库与管理;灾情指标体系建设;灾情风险分析评估;应急管理研究等几部分。

系统在技术实现方面采用PHP+MySQL+Baidu地图开发,基于B/S模式和多层框架结构,以浏览器为操作界面,建立安全、可靠、易于维护的信息系统。

3 灾情专题图实现

专题图能够将多种属性要素在地理空间上进行多尺度表达,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在空间数据分析领域广泛。本系统可将各类灾情数据按照不同的参数要求自动生成各类专题图,如图2所示,通过设定灾害类型、专题图类型、灾害区域以及灾害起止日期,可生成相应的专题图。

系统支持的专题图类型有点密度、柱状、饼图等6种。通过页面脚本调用百度地图API接口,可以实现相关专题图操作,以下给出部分示例代码:

// 百度地图API功能

var map = null;

function SquareOverlay(center, length , width , x , y , color){

this._center = center;

this._length = length;

this._width = width;

this._color = color;

this._x = x;

this._y = y;

}

//百度地图API异步功能

function loadMapJs() {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type = "text/javascript";

script.src = "http:///api?v=2.0&ak=UPjLWesAvHLvpjeTGkXMbUk7&callback=init";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

varlabel_map = new Map(); //地址 - 覆盖物(标签)列表映射

//加载地图

map = new BMap.Map("allmap"); // 创建Map实例

// map.centerAndZoom("城市", 9);

map.enableScrollWheelZoom(); //启用滚轮放大缩小

//限制缩放等级

map.setMinZoom(8);

map.setMaxZoom(13);

var city = "**市";

map.centerAndZoom(city, 9);

4 结束语

目前,已经出现了不少关于水产养殖以及气象灾害方面的信息系统,这些系统普遍偏重于信息监测、信息采集与、气象预报预警等方面,缺少有关气象灾害危险性分析、评估等方面的研究。本文开展了针对水产养殖业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管理系统研究,通过灾情数据采集、加工处理、指标库建设、以及风险评估模型建立,将各类属性数据以空间直观方式进行多维展现,提高了数据可视化能力,对加强灾害风险评估,提高应急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唐晓春,刘会平,潘安定等.广东沿海地区近50年登陆台风灾害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03(02):182-186.

[2]马晓群,王效瑞.GIS在农业气候区划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30(01):105-108.

[3]王炜,权循刚,魏华.从气象灾害防御到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管理方法转变[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1(01):7-13

[4]卢廷军.基于SuperMapIS 下的WebGIS的开发[J].测绘通报,2005(07):58-59.

[5]张继权,李宁.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的数量化方法及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9).

作者简介

吴卫祖(1959-),男,现为广东海洋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智能信息处理。

篇6

关键词:海水养殖;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96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070

1 山东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世界第一海水产养殖大国,而作为沿海城市的山东地区。海水养殖规模和产量居全国之首,海水健康养殖在我国海洋经济建设进行中也是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基于海岸线长度和海岛数量的地理优势,具有独特的海水健康养殖的资源发展条件。

1.1 海水养殖品种的增加和养殖空间的扩大

海水养殖业作为传统海洋产业和渔业基础产业,随着我国海水养殖科技进程速度的加快,充分发挥海岛渔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在传统的养殖等模式的基础上,养殖空间已逐渐开始向外海、深海水域发展,市场经济风险中经受住了种种考验,我国海水健康养殖业从养殖品种、产量、产值、养殖规模等各方面都取得显著的成绩,与此同时,随着海水健康养殖科技进程的加快,在发展各种规模化的养殖方式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大扩大了海产品的增值空间。

1.2 海水养殖科技示范项目效果显著

基于海水养殖科技进程,并在国家种子工程实施的前提下,各地区建立了各级名优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和水产原种场,优良新品种的养殖面积占全省水产养殖面积的40%以上。2015年,山东省培育刺参、海带、三疣梭子蟹、贝类、虾类和鱼类等各类水产苗种约6000亿单位。这都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持。

1.3 海洋渔业设施建设与发展水平受到重视

绿色、低碳的碳汇渔业发展是构建资源节约、质量安全的设施渔业发展是水产健康养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在“中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下,我国开展了相关课题咨询与研究。

2 发展海水健康养殖遇到的问题

2.1 养殖水域未完成统一规划,养殖结构不合理

如一些地区的海水养殖地点大部分选择在近岸水域的港湾内,这是一种不合理养殖水域布局。根据我国目前滩涂和港湾养殖面积和等深线以内水域养殖资源利用情况分析,一些地区海域污染严重,导致沿岸带开发不合理,在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浅显错误意识下,养殖结构与海洋环境的有机结合并未受到足够重视,忽视了海洋长远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个别地区已经出现了养殖种类差异,海产品死亡率高、产品品质下降、病害频发等问题伴随发生。

2.2 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问题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一些地区因病因学和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尚未得到普及,难以进行海水养殖类的重大流行疾病的预测、预报,严重影响各种养殖病害在扇贝、对虾、海参和鱼类的健康养殖进程,这也给海水健康养殖与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2.3 海水养殖与科技应用水平较低

虽然科技支撑在定海几十年的海水养殖业发展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随着工厂化养殖的快速兴起和养殖面积不断增加,产业需求和未来的发展则发挥的作用明显不足。

3 海水健康养殖产业构想的形成与推进

3.1 推进海水养殖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制定产业整体规划

为促进海水生物的合理搭配和放养密度,应严格控制投入饵料量,以降低养殖污染对养殖海域环境、生态平衡的影响,同时,应以生态化和工程化养殖为主要养殖模式代替传统粗放型养殖模式,以期达到生态稳定发展与环境平衡维持的目的。

3.2 建立离岸岛屿示范基地,发展深海离岸设施渔业养殖模式

在岛屿周围和离岸至40m以上水域范围内,进行深海离岸设施渔业养殖,建立复合养殖系统,扩大海水健康养殖空间,达到海水健康养殖的可持继发展。

3.3 对养殖对象实施良种工程培育

为从根本上解决因种质退化而造成抗逆性差、性状退化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应不断推出养殖新品种,实施对养殖对象良种化、规模化养殖。

3.4 对海水养殖疾病进行有效的控制

建立简便、快速、灵活的水质监测方案,建立病原及其他海洋生物体不良信息的快速检测方法,全方位防治海水养殖生物病害,调控生态环境。

4 海水健康养殖发展措施与对策

4.1 加强海水养殖容量研究

进行全方位、大范围的养殖海区养殖容量和环境容量以及重要养殖品种的负荷力调查与研究,建立海水健康养殖系统生态学研究技术体系和生态养殖综合养殖模式,运用生态平衡、物种共生原理,对养殖生产和完成海水养殖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指导,形成严谨、健康、清洁、健康养殖配套技术,为海水养殖容量研究提供重要数据依据。

4.2 加快海洋新品种培育,保护海水健康养殖新品种的品质

根据现有海洋渔业研究基础,应加快应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对海水养殖新品种抗逆培育以及苗种繁育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并建立新品种选育与健康优质苗种的规模培育技术体系,保证水产品健康品质。

4.3 健全监管机制,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产品质量就是生命,市场决定出路。产品质量出现问题,也有可能对整个产业带来严重影响。在当前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环境中,任何一个与人们健康有关的微小话题,都会被迅速放大。因此,建立海水健康养殖构想,实现海水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就要突出质量、效益这个中心,把水产品质量放在一切工作首位。全面制定并出台《山东省水产苗种生产管理条例》、《山东省苗种生产发展规划》等规范性文件,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

4.4 增加海水健康养殖综合效益,加快产业化进程

渔业产业化是提升渔业经济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因此,在发展渔业产业化过程中,应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的过程,并推进海水养殖产业化发展。

4.5 建立病害预警预报技术体系

加强技术更新,改进原有渔业病害的预报、预警功能,多方面、大范围开展海水养殖的病害疫苗防治工作,并加强一些药物型、药理的临床试验和研究,实现对病害的严格控制和综合防治,建立、健全病害预警预报技术体系,满足防疫体系的市场化需求。

5 结束语

海水养殖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因此,扎实推进定海海水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在抓住发展形势和政策机遇的同时,以高水平的渔业科技做为支撑点,保护人与自然生态和谐,促进渔民的持续增收和新农渔村建设,全面提升现代渔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显良.碳汇渔业与渔业低碳技术展望[J].中国水产,2011(5):8-11.

篇7

外资悄然游入养猪业

外资首次渗透厦门养猪业,由美国艾格菲集团主导的百世腾,日前已悄悄地收购厦门银山猪场。而在包括福州、南平、龙岩在内的生猪三大产区,目前至少有6家养猪场已被其收入囊中,这意味着国际资本正触及我国农业产业链的深处。

其实,有意涉足养殖业的国际资本并非高盛一家。2007年10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优势资本”向内蒙古塞飞亚食品有限公司注入了5000万元。塞飞亚是一家以肉鸭繁育、养殖加工为主体的新型生态农业企业,近期,即将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与此同时,大型养殖企业上海宏博集团有限公司在把融资需求抛向市场后,短时间内就收到了德意志银行等近百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意向。

不久前在一个投资洽谈会上,新加坡生物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德兴明确表示,他在寻找中国“产子业”的投资机会。在新加坡,“产子业”的意思就是养殖业。

去年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就高调表示未来的3至5年他将投资40亿至50亿元,在全国建立100个左右的养猪合作群体,每个群体年产15万至30万头猪,形成真正的养猪集群。

中信证券农林牧渔行业分析师毛长青:现在养猪可能不是好时候。猪肉是最大的农产品之一,粮食总产值8000亿,猪肉产值也差不多有七八千亿。我觉得他们来养猪不是什么坏事,这个产业本身就比粮食市场更放开,种粮要土地,土地是限制较大的,而养猪对场地要求不高。从整个养殖结构看,国内规模养殖比例不高,正在从以散养为主、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模式,在逐步走向规模化,这个过程中外资参与没有什么,不可能影响到国内安全,猪肉最终还是取决于市场价格。

重新认识养殖业价值

在许多人看来,养猪又脏又累,是“老土”的行业。当媒体报道“大学生回家养猪”、“研究生回家养猪”等新闻时,多表示奇怪,透出惋惜。然而,高盛等国际资本渗透中国养殖业,却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行业没有高低贵贱,养殖业在为民众提供美食,而且这个以往的冷门产业蕴涵着巨大的财富。

中山白石猪场场长余丽芳则表示,外资如果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将饲料、销售渠道和养猪一起掌控的话,国内养猪企业和养猪户将很难生存。

据百世腾的上市保荐人、美国纽约国际资本公司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明介绍,目前中国一般农村家庭养猪平均在每户3头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是每户3000头,这表明养猪效率是有很大提升空间的。百世腾看中的就是这养猪效率提升所带来的高额利润。但是,不同于普通的收购模式,百世腾牧业与养猪企业签订的却是收购生猪的协议和租赁协议。也就是说,养猪场固定资产的所有权仍归原企业主所有,而百世腾只是承包了“养猪”场,专注于养猪这个环节。至于猪的屠宰、销售,目前还是维持原有猪场的渠道。

百世腾承包养猪场确实是目前生猪养殖中的一种新模式,这也说明目前中国养殖行业急需大资金的介入。

据了解,随着建材、饲料和人工费用的增长,加上环保压力和土地供应偏紧等原因,部分中小规模养猪场已经捉襟见肘。福建养猪场愿意出租场地给百世腾也反映了目前中小规模养殖企业的无奈。目前建一个有500头母猪的养猪场,总投入要700万元左右。此外,大多养猪企业资金不雄厚,因为缺乏抵押物又很难从银行贷到款,一旦出现自然灾害或是市场状况不好,面临巨大风险。

中国生猪养殖产业链存在一个严重不对等关系:上游的饲料行业已形成规模化的企业运作模式,但下游的养殖仍然是以农户为主的散户式养殖,导致饲料行业的发展遇到销售瓶颈,为此饲料企业若要取得突破,必须向下游的养殖行业扩张。

上海大龙畜禽公司董事长汤卫平认为,养殖业在国外与工业已经没有区别,而中国也在向工厂化养殖发展。现在,国家鼓励工厂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养猪已经开始脱离脏乱差。而且现在养猪利润较高,一头母猪一年可产出20头苗猪,毛利率一般可达30%,品牌特种猪的利润甚至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一倍。

一头猪仅赚100多元

然而,来自国内家庭养户和专业养猪场的消息证明,自今年第二季度起,受饲料价格大幅上涨和生猪收购价格下跌的挤压,目前国内养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仅在10%左右。

李鄂湘是生猪生产大省湖南省汨罗市的一个养猪农户,家庭年产猪20余头。李鄂湘算了一笔细账。去年初,由于农产品价格还没有涨上去,如果不计算人工和资金的时间成本,养猪的前期成本包括饲料等都很低,成本共计在900多元。而猪价却不断走高,到去年底今年初时,良猪的收购价格每百斤达800多元,一头两百斤左右的生猪可以卖1600~1700元。扣除成本,养一头猪的收益可达800元左右,收益率确实可达90%左右。

不过,自今年第二季度开始,由于生猪价格下跌,而饲料价格不断上涨,养一头猪的毛收益只有100~200元了,利润率下降至百分之十几。

李鄂湘表示,目前一头200斤的生猪的销售收入大概在1400元左右,养猪成本却上涨到1310元左右,利润率只有10%左右。

中山三乡镇的白石猪场是一家国内闻名的养猪场,其场长余丽芳表示,与家庭养户不同,养猪企业的利润是按时期计算的。家庭养户某批次的生猪利润率达到90%是可能的,但是对于企业而言,由于要计算资金成本和人工支出,而且利润率是在某个时期平摊的,很难达到90%的。今年第一季度好的时候,利润率也只在40%左右,而目前养一头猪的收入也就100~200元。

余丽芳表示,由于目前信息传递快,养猪业规模化,反应快,有一些地方的养猪场为了预防风险,已经开始宰杀母猪了。另外,目前进入养猪行业的资金较多,不排除出现不同以往的情况,可能不会出现很深的低谷,而是维持比较平稳的过程。

她表示,养猪业周期通常为3~4年,目前是顶峰过后的下滑期,如果按照历史经验,低谷大概会在1年多到2年后出现。2006年4~5月是养猪业的低谷期,当时生猪价格每公斤只有6元多,现在每公斤涨至14元多。

防范外资操控

有专家估计,目前中国生猪市场缺口约为4亿头。在农产品价格上扬,特别是猪肉紧俏,养猪业经济效益走高的情况下,国际资本欲染指养殖业也就不令人奇怪了。业内人士透露,目前西方一些国家的养猪业处于抑制状态,许多发达国家已将养猪列为淘汰性项目,再加上当地劳动力成本高,许多国外资本开始转向发展中国家来发展养殖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分析国际资本开始青睐中国养猪业的原因时说:“一是国内市场庞大,还可以供给国际市场,销售不成问题;二是中国拥有较低的劳动力成本,猪肉的生产成本容易控制;三是价格上涨空间大,便于包装上市。”

高盛养猪,让我们对养殖业的价值有了重新的认识。虽然上海因土地资源、地租级差和环保要求,没有大力发展养殖业的地域空间,但是如果把视野放宽,到异地农村发展养殖业,将上海作为市场基地,那么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投资者可以把握住这样的机会。

篇8

农民脱贫致富、增产增收主要途径之一。我市水产养殖业所取得的进步与成绩是巨大的。但在整个行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讨。

一、养殖现状

目前,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70万亩(包括滩贝养殖),淡水养殖面积36万亩。水产养殖总产量29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1万吨(包括滩贝产量),淡水养殖产量18万

吨。在海水养殖中,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和南美白对虾为主养品种,其中中国对虾养殖面积8.5万亩,日本对虾养殖面积12.5万亩,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4.9万亩,对虾总产量19982吨。工厂化养殖面积达

到40多万平方米,养殖品种包括:牙鲆、大菱鲆、河豚等。在淡水养殖中,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为主要养殖品种。全市水产养殖业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大好局面。从以上这些数字中我们可以看

出我市的水产养殖规模不可谓不大,水产品产量不可谓不高,在农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谓不突出。然而,面对这些成绩我们仍需保持清醒的头脑,去发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去研究制约行业发展

的矛盾所在。

二、存在问题

第一、养殖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效益增长缓慢

纵观全市水产养殖结构状况,仍以传统的养殖品种占主导地位。海水以“三虾、三鱼、三蛤”为主,即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河豚鱼、牙鲆、大菱鲆、青蛤、文蛤、杂色蛤等。淡水主

要是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等。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虽然是很好的传统养殖品种,但由于受病害的影响,单产较低,经济效益不稳定。淡水传统养殖品种单产高,总产量大,但由于集中上市,

又没有稳定的出口渠道,只靠内部市场消化,市场价格持续低迷,经济效益差。区域优势品种效应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工厂化养殖在我市发展很快,也丰富了海水养殖品种,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但水质

环境问题、苗种问题、病害问题又成了工厂化养殖发展的三大发展“瓶颈”,制约了工厂化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缺乏产品质量意识,难以形成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目前,我市水产养殖主要以池塘养殖为主,而池塘养殖大部分采取精养方式,尤其是淡水池塘养殖,放苗密度大,产量高,这样的养殖模式曾给养殖户带来过很好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受到池塘老

化、水源短缺、污染加剧及苗种品质退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病害频频发生,在整个养殖周期内需要不断用药,如消毒剂、抗生素、杀虫剂等。有些养殖户为了治疗鱼病,甚至使用一些剧毒农药,如溴

氰菊酯、甲胺磷等,而这些药物的长期使用,造成病原体的抗药性增强,进而用药浓度就需不断加大,毒性也越来越大,药物残留严重超标,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这样的水产品流入市场对人类健康将造

成危害,存在着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这和我们所倡导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相违背,并且在国际市场中药物残留也成了水产品出口受限的主要因素,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业发展中的潜在

风险。

第三、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受利益驱使和不当的宣传导向,有些地区为了追逐短期利益将大片的粮田改造成池塘,进行水产养殖,使当地植被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的后果。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几

乎有水的地方就养上了鱼,造成水源严重短缺,养殖环境急剧恶化。养殖环境的污染除了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与生活污染等因素外,养殖本身也会造成水环境污染。成吨、成百吨、成万吨大量的饲料投入养殖水体中,而这些饲料只有20%左右被鱼虾转化利用,其余80%将以不同方式流入水环境中,造成养殖水域富营养化,随着池塘换水的进行,这

些被污染的养殖用水排入河流或海域,成为一种新的污染源,影响着人类赖于生存的大环境。水产养殖业本身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容忽视。

第四、优良品种匮乏,种质状况退化

良种的选择和培育是增产、增效的关键。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优良品种可显著增加产量。而目前我市的状况是缺乏高产、优质、抗逆能力强的优良品种,种质退化现象严重;养殖亲体或苗

种依赖于捕捞自然资源,造成自然资源衰退或破坏。我市的人工选育和遗传育种的研究研究基本上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我市水产养殖品种除极少数进行过系统选育和改良外,绝大多数水产养殖动物都

是未经选育的野生种,累代养殖出现了种质退化、杂合度降低、遗传力减弱、生长速度减缓、性成熟提前、品质降低、抗病力下降等问题。实践证明,品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水产养殖业稳定、健康和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尽快培育出生长快、品质优、抗逆能力强的水产养殖动植物新品种,对于实现我市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发展趋势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养殖结构将不断优化

一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开发当地传统品种,使之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如我市已经形成养殖规模的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河豚、河蟹等,要把我们的传统优势品种做大、做强,在产品质量上、品

牌宣传上加大力度。按照开发一个品种,形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思路,搞好区域规划和品种结构调整。沿海地区除了发展一般的浅海滩涂养殖外,还要适度发展工厂化养殖和深海养殖,拓展海

水养殖的空间,山区水库要大力发展增殖渔业和观光渔业。倡导多种养殖模式并存,以往的高密度、高产量养殖模式,将向低密度、高品质、高效益的自然生态养殖方向发展。

二是要根据市场多变性和多样性的要求,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变到以市场为中心上来,紧紧围绕市场转。在引进和开发名特优新品种的过程中,一定要考察新品种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筛选出适合当地

的优势品种,使之能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并有自己的市场。比如我市引进的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等就非常成功。已初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并且具有很好的市场。只要各部门从实际出发

,认真考察、论证,在新品种的引进和开发上下大功夫,就能够不断为水产养殖业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讲究生活情调,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消费时尚。每个家庭在旅游度假上的消费

支出较以往有了较大提高。我市旅游渔业资源丰富,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逐步发展独具特色休闲渔业,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如交通、旅馆、餐饮等)的发展。观赏渔业作为休闲渔业的宠儿越来

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城市家庭买个小鱼缸,养点金鱼、热带鱼,宾馆安置个鱼缸放点水草、珊瑚已越来越时兴,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观赏鱼养殖及其系列产品将大有可为。稳步发展,逐步壮大,形成规

模,形成产业后,将形成新的出口创汇品种。

第二、养殖品种不断优化,优质良种逐步增多

一是提高我市水产养殖育种手段的科技水平

在育种的技术手段上,充分发挥经典的选择育种技术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大力发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推动细胞工程育种育苗技术的成果转化,同时,注重其他育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形成多

种技术并举、各有侧重的发展局面。

二是改变优良品种缺乏的不利局面

在选育的种类上,目前应特别注意抓好对虾、扇贝、大黄鱼、牙鲆等海水主养种类的新品种培育工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其它重要种类的选种育种研究。对国外已经引进的名特优种类,如大菱

鲆、欧洲鳎等,要强调对其遗传多样性的跟踪检测。对新开发和待开发种类,如石斑鱼、半滑舌鳎等,首先应完成人工条件下的亲体培育和苗种繁育技术的研究,摆脱养殖生产对野生资源的依赖性,在

此基础上开展遗传育种的研究工作。

三是加强优良品种培育基地建设

建议由政府投入和企业配套为主,建设区域性的养殖优良品种培育基地,重点做好主要养殖类的新品种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与大中型水产养殖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广泛地群众参与的优良品

种选育体系。建议由权威领导部门牵头,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一个面向整个产业的水产养殖良种选育计划,按产业发展的急需程度,分期分批分层次实施。合理地调配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的资源优势,把

育种变为行业内专家和群众共同参与的行为。

第三、传统渔业将向现代渔业,数量渔业将向质量渔业不断转变

首先要大力推广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坚持“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的龙头企业,促进渔业增效,农民增收。龙

头企业要不断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管理,增强竞争能力。渔业主管部门要对龙头企业、渔业产业化示范区加强指导、协调和管理,促进渔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其次是提高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入世以后,水产品市场将更加开放,渔业面临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市场竞争也会更加激烈,对水产品质量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以

往那种只注重产量,忽视质量的生产理念将被淘汰。从当今水产品国际贸易的特点看,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贸易壁垒。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经常以卫生质量标准为由对我们的水产品出口

进行限制。如2000年欧盟对我国冷冻虾检出氯霉素超标,从而全面封杀了我国养殖冷冻对虾对欧盟的出口,给我国对虾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为了应对这种挑战,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我们必须高度重

视水产品食用卫生安全管理。首先要全面推行水产养殖标准化,建立一整套符合本地区,又与国际接轨的水产养殖标准体系。二是要加快水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为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提供保证。三是依法实施水产养殖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强制性标准的监督检查力度,引导并提高广大养殖户质量意识,使之能自觉地按照渔业质量标准进行生产。渔业执法部门要积极行

动,切实抓好从“鱼苗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的“无公害”水产品。

第四、养殖标准化体系将不断完善

为了提高养殖水平,实现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提高广大从业者的整体素质。从事水产养殖实行养殖证制度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早在*年颁布实行的《渔业法》中就明确了

养殖证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该制度没有得到彻底贯彻落实。按照农业部《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试行方案》的要求,各地高度重视,并已经逐级落实。我市也将在有关部本的协调下,把该项工作扎

篇9

关键词:合肥市;养殖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

中图分类号 S8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9-114-05

合肥市作为省会城市,养殖业经济发展面临着城乡资源、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生态环境等诸多刚性约束,尤其是区划调整之后,合肥成为全国唯一环抱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的省会城市,围绕合肥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发展战略,养殖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如何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重的养殖业转型发展之路,已成为当前合肥养殖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1 加速养殖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基础

近年来,在合肥市“工业立市”、“县域突破”、“统筹城乡”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举措的强力带动下,全市养殖业经济发展实现了新跨越,初步实现了传统养殖业向基本现代养殖业转变,其保障城市养殖产品供给和消费安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生态循环产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日益突出。

1.1 养殖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 2012年,全市畜牧水产一产产值186亿元,比2011年增加6%,占农业总产值近半壁江山。生猪存栏量138.07万头、出栏量283.07万头,分别比2011年增长2.8和5.2个百分点;出栏家禽1.54亿只,禽蛋产量19.28万t,分别比2011年增长6和6.6个百分点;肉类总产量47.21万t,牛奶产量11.17万t,水产品产量21.57万t,分别比2011年增长5.5、6.7和6.3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家禽出栏量和奶牛存栏量保持全省第一。

1.2 养殖业结构不断优化 大力实施“畜牧业升级计划”、“水产跨越发展”等工程建设,建设了一大批“百头奶牛、万头生猪、千亩龙虾、千万只家禽”规模养殖场(小区、户),着力推进环巢湖生态渔业发展,养殖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养殖基地快速扩张。目前,全市规模养殖场(小区、户)突破1.1万个,规模养殖比重达76%以上。乳业、生猪、家禽、龙虾、饲料、渔网渔具6大加工体系加速形成,前五大产业加工能力分别达40万t、400万头、2.5亿只、2万t和200万t,加工产值超过300亿元,渔业出口创汇达2.5亿美元,多年位居全省农业首位。龙虾经济产值突破20亿元,合肥市荣获全国唯一“中国淡水龙虾之都”殊荣。全市养殖业综合加工能力、畜牧水产业集群集聚度、辐射带动力、综合发展能力均稳居全省首位。

1.3 养殖业区域化布局日趋完善 区域化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形成了肥东县以生猪、奶牛、商品鱼为主,肥西县以家禽、生猪、黄鳝泥鳅养殖为主,长丰县以奶牛、生猪、家禽、龙虾养殖为主,庐江县以生猪、蛋鸭、河蟹等水产养殖为主,巢湖市以生猪、湖羊、麻鸭养殖为主,城区以休闲观赏渔业为主的功能化定位、规模化养殖、生态化循环的养殖业集群集聚发展新格局。

1.4 养殖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升 龙头企业集群不断壮大,中国最大的养殖企业温氏集团、最大的乳品加工企业伊利集团、国内知名的肉品加工企业雨润集团、亚洲单体规模最大的奶牛养殖企业现代牧业以及业内最早上市的上海大江集团等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合肥,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至213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达35家;养殖业合作社发展到623家,“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小区+农户”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健全,产业化经营活力不断释放。

1.5 养殖业科技支撑能力日益增强 全市拥有养殖业科技人员达5 000余人,中级以上职称突破200人。牵头组建了安徽省“115”水产业创新团队,不断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取得了良种培育、生态健康养殖、疫病防控、产品加工等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其中《淮猪新品系选育技术及产业开发》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牛羊胚胎工程产业技术研究》、《克氏螯虾(龙虾)苗种繁育与大面积推广》等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科技型养殖企业加速发展,其中长风公司、安泰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森科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淮猪遗传资源保护场,富煌三珍食品集团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1.6 养殖业功能延展取得新突破 肥西老母鸡家园、肥东2814垂钓休闲渔场、大圩渔家乐、环湖生态渔业等休闲观光养殖业新兴业态快速发展。先后成功地举办了长临钓鱼节、中国合肥龙虾节等一系列会展和节庆,中国合肥龙虾节已连续举办12届,成为合肥对外的重要窗口和名片之一。合肥养殖业正在由过去提供单一性物质消费产品,向提供消费物质产品与满足市民追求文化、休闲、旅游、观光等精神产品并重的多元化消费需求转变,其促进城乡互动的文化内涵日渐增强,经济、生活、生态、服务等多元化功能已初现倪端。

1.7 养殖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制定实施养殖业地方标准29个,全市部级标准化及健康示范场总数达30家,无公害畜水产品140个,在农业部产地畜水产品例行监测中,合肥抽检合格率始终保持在100%。在全国开创了动物防疫和畜水产品质量安全一体化管理、全程质量控制的先河,在全国率先解决了“注水肉”上市问题,实行牛羊肉报验以来,没收并无害化处理的含水量超标牛肉超过40万kg。建成了市县两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了一系列养殖产品质量监管制度,养殖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有力地提升了养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8 养殖业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在全国、全省率先开展并完成了动物防疫体制改革,在全市建成了集“行政管理、监督执法、技术支撑”三位一体的动物防疫新体制和“市县有局、区域有所、乡镇(街道)有室、村级有员”的动物防疫新体系,建立了“市指导、县负责、乡(街道)为主、村落实、户联防”的动物防疫工作新机制,形成了“政府管面、部门抓线、场户抓点、群众监督、专家把关、群防群治、依法防控”的动物防疫工作新格局。在中部省会城市率先启动并顺利推进了无规定动物疫病防治省级示范区建设,在全省率先推动动物防疫监督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在全市建立起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农业生产安全保障体制。建立了“政府组织、畜牧主管、部门负责、分关把守、市县联动、联合执法”的监管工作新体制和“局、所、队、场”四级监管新体系,形成了“政府管理,部门执法,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源头治理,全程控制,产销联防,溯源管理”的监管工作格局。实现了连续10a全市安全无疫和连续8a无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防控目标,动物卫生综合监管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

2 推动养殖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外因素

随着近年来合肥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市养殖业经济发展的外在环境和内在机制均发生了深刻变化。

2.1 外在发展环境推动

2.1.1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合肥区划调整之后,生态环境建设对养殖业发展的刚性约束更加明显,尤其是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战略部署,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重要任务,对养殖业的加速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新要求。加大养殖业污染面源防控、促进养殖业废弃物生态化和能源化综合利用力度,走生态循环、综合利用、安全健康、保护环境的养殖业发展之路,已成为合肥养殖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

2.1.2 消费市场需求 合肥作为全省重要的畜禽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基地和最大、最密集的畜禽产品消费市场之一,具有消费的群体规模大、结构层次多、需求多元化和安全化要求高等特点,既为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养殖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提供了发展空间,也对发展高效安全优质的养殖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2.1.3 城乡统筹带动 全市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有力推动了农村人口转移和扩大就业,加速了工业成果和城市文明向“三农”辐射,全市初步建立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发展机制,加速了城乡资源配置和流动,带动和装备了全市养殖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优化配置,为加快养殖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蓄了能量。

2.1.4 政策扶持增力 市政府连续5a出台《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与市级新型工业化、自主创新、服务业构建了养殖业发展政策共享平台,奖补项目达180余项,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市县两级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形成了政策支持与资本投入“同步发力”的新格局,支持养殖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引导和激励效应日益凸显。

2.1.5 宏观经济压力 在宏观经环境影响下,养殖业经济发展受关联行业和饲料、燃油等相关产品市场价格影响的不确定压力加大,加之受粗放利用资源等传统生产方式叠加影响,迫切需要养殖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

2.2 内在矛盾的促使与驱动

2.2.1 “菜篮子”保障责任大与安全优质养殖产品生产能力小的矛盾 畜禽水产品作为“菜篮子”重要的基本供给产品,保障有效供给责任重大。随着自然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以及动物疫病越来越呈现出多种类、多频发特点,加之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相对较少,致使安全优质养殖产品生产能力相对薄弱,滞后于多元化和安全化消费需求增长。

2.2.2 养殖业产业经营组织增效期望高与比较效益低的矛盾 养殖业生产在逐步由小生产向规模化大生产转变渐进过程中,进入了高成本、高投入的“双高”阶段,同时受当前“老人农业”、“空心村”、生态环境等影响,也进入了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趋紧的“双紧”阶段,农资价格上涨,用工成本增加,设施投入加大,养殖业生产经营组织,尤其是养殖农户对增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但实际获利空间却越来越窄。

2.2.3 全产业链经营要求与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的矛盾 构建产、加、销一体化的全程产业链生产经营体系是养殖产业化经营的必然要求。就目前合肥养殖业整体经营情况而言,尽管拥有一批国内知名的大企业,但龙头企业、养殖业农民合作社总量仍然偏低,联接养殖大户、农户的紧密型利益机制尚不健全,带动能力不强,粗放和分散的小规模养殖仍然占相当比重,养殖产品精细加工和深度开发程度不高,品牌总量偏少和知名度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链较短等问题依然较为突出,亟待通过加快养殖业生产、经营、主体、要素和功能等转型升级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2.2.4 优质安全要求与疫病防控和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的矛盾 全市养殖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随之带来了疫病防控和养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较大压力。动物疫病种类多、病源复杂,流行范围广,尤其是口蹄疫、蓝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病源变异机率加大,整体防控任务加重,加之在应对动物疫病防控中不可避免地使用防控药剂,质量安全监管的任务也随之加大。

2.2.5 科技兴业需求强与支撑能力弱的矛盾 全市养殖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以及农技推广队伍和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升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尤其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高附加值畜禽水产品研发水平不高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制约养殖业转型提升的瓶颈之一。

3 实现养殖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路径

牢固树立“大产业”理念,不断破除“就养言养”的发展路径定势,始终将推进养殖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养殖业产业体系置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以谋划和推进。充分利用多年来持续推进而积淀的养殖业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围绕全面转型升级和生产、生活、生态、生物功能定位,以规模化、园区化、专业化、设施化为方向,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要求,坚持用新型工业化理念引领养殖业发展,以新型工业化成果装备养殖业基础设施,以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建设方式建设养殖业产业,大力发展“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现代养殖业,推动养殖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开发和集约化发展,加快构建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基础、现代农民为主体、三产联动为特征的具有合肥特色的现代养殖业发展新格局。

3.1 围绕产业“发展什么”,深入推进养殖业结构调整,着力解决生产“散而不聚、多而不优”的问题,强化现代养殖业的主阵地,大力提升养殖生产的特色化、高效化和规模化水平 坚持“优质高效、科技进步、规模集约、绿色低碳”的发展原则,进一步优化全市养殖业产业布局,因地制宜,高起点、高标准修订和完善县域养殖业发展和建设规划,与美好乡村建设、土地利用规划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规划同步衔接,突出县域特点,通过深入实施畜牧业升级、水产跨越发展、良种繁育体系、生态休闲渔业提升、养殖产品加工增值等工程建设,深入推进养殖业一二三产业互动融合,促进养殖业转型升级。

3.2 围绕产业“谁来经营”,积极培育新型养殖业经营主体,着力解决主体“量多不优、大则不强”的问题,壮大现代养殖业发展的主力军,大力提升经营主体的集团化、合作化和职业化水平 突出龙头地位,“做大做强”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养殖业兴办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养殖产品加工企业,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途径,发展养殖业经济,大力提升龙头企业的经营竞争力、科技创新力和市场开拓力,着力打造一批养殖业领域的领军企业、知名企业和品牌企业,加速形成一批年产值超10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突出合作带动,“提升发展”农民合作社,按照加大扶持促发展、完善机制促规范、服务农民强功能、拓宽领域增实力的要求,在增量、扩面、规范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养殖业合作社再联合、再集聚和再提升,全面提高养殖业合作社发展水平。突出农民主体,“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坚持以养殖大户为重点,积极探索养殖业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使之成为当地园区化养殖、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优质化产品的示范者和带动者。突出新生力量,“培育发展”新型职业养殖者,把返乡大学生、在农业领域从业的大学生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养殖农民的重要力量,鼓励大学生从事农业创业;鼓励农技人员解放思想,投身现代养殖业发展,到农村一线领办、创办示范基地;加强养殖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教育,打造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养殖业从业人员队伍。

3.3 围绕产业“强体增效”,加大养殖业“全产业链”经营力度,着力解决产业经营“产业链较短、商品率较低”的问题,加强现代养殖业经营的主牵引,大力提升养殖业经营的专业化、组织化和产业化水平 着力推动“养工商”三业互动和养殖业“产加销”三环衔接、三产联动、上下游配套、多功能开发,加速建设生猪、家禽、乳业、渔业等一批总产值超100亿元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构建全产业链产业集群。突出特色主导产业培育,围绕养殖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综合各地资源优势和生产传统,确定产业主攻方向,以“县域有特色、乡村有特品”的发展模式,着力打造区域性特色版块,建立特色养殖业产业基地。突出示范村镇创建,建立健全“一村一品”联动发展机制,发展生猪、家禽、龙虾、水产、休闲渔业等特色“一村一品”,建设“村企对接、一村一品”专业养殖示范村,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乡一业、多乡一业的养殖业集群发展新格局,争创一批国家和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突出产品精深加工,围绕养殖业主导产业,大力兴办各类养殖产品加工企业,促进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配套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实现养殖产品多层次、多领域的转化增值,不断延伸高效特色产业链。突出利益机制完善,引导龙头企业积极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公司+养殖园区+农户+基地”等多种形式的养殖产业化联合体,不断完善定向服务投入、价格保护、风险保障和利润分配等联农经营机制,增强养殖业强农联农带动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突出提升养殖产品市场化水平,建立健全以城区大型综合性养殖产品交易市场为龙头,以产地批发市场和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的产品销售市场体系,以连锁配送、冷链物流、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直供直销等现代流通业态为主导,建设具有较强聚合产品营销和辐射带动能力的养殖产品市场体系。加强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龙头,县(市)中心为骨干,区域性乡镇站为基础和基地检测点为补充的养殖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大力实施“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监控,保障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

3.4 围绕产业“要素集聚”,深入推进养殖园区建设,着力解决先进生产要素“集聚载体少、承载功能弱”的问题,建立引领现代养殖业发展的主战场,大力提升养殖业建设的园区化、集约化和集群化水平 突出规模化和综合型的养殖园区建设,加大资源、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推动产业、企业、科技、人才、资金、服务集聚,改变养殖业“低、小、散”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规模养殖,重点加大“部、省、市、县”四级标准化及健康养殖示范场联创工作力度,实现健康养殖在规模养殖场的全覆盖。围绕“产园村”一体化建设,突出温氏、现代牧业、合肥立华、富煌三珍、海纳百川等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以“一村一品”专业村为基础,积极规划和发展生猪、奶牛、家禽、水产、黄鳝泥鳅等主导产业园区建设,加速构建以大型现代养殖园区带动适度规模养殖业经营的园区化、规模化养殖新格局。依托部、省、市、县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加强示范区内现代养殖园区建设,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和聚才引智,促进养殖生产示范基地、苗种繁育基地、质量检测中心等平台建设,实现现代养殖园区和现代农业园区设施、服务共享,带动周边养殖主导产业共同发展。深化养殖园区发展机制创新,引导农民通过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规模养殖,建立“大园区+小业主”和“园区+农户”的运作模式,鼓励农户参与现代养殖园区建设。

3.5 围绕产业“持续发展”,加速推进养殖业生态文明建设,着力解决资源环境“利用粗放、负荷加大”的问题,建设现代养殖业发挥多重效益的主平台,大力提升养殖业功能建设的低碳化、绿色化和生态化水平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现代养殖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养殖业发展,促进养殖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3大效益同步提高。突出“调”,以“环城、环湖、环饮用水源保护地”、“沿山、沿岭、沿路”“三环三沿”为重点,积极发展生态养殖、集约养殖和污染控制。实行大房郢水库和董铺水库等水源保护地畜禽禁养、限养;规划和推进环湖1.5km以内禁养畜禽,加大禁养区域的养殖规模控制和生态环保养殖措施落实的力度,控制养殖污染。加大山区、岭区、沿路等区域高效、生态养殖业、林果业和农业循环发展,加速构建规模与效益并重的现代生态养殖产业体系。突出“转”,创新循环养殖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采取“一个产业一种模式”,创新推广适应地域特点的林间养殖、猪沼结合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养殖技术,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多层与立体交织的生态循环养殖产业链。突出“控”,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减量化使用养殖业投入品,大力实施养殖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推广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和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构建减排与防控同步的养殖业面源污染防控体系。突出“融”,坚持把生态渔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与美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地域特色传统文化相对接,促进休闲渔业发展,重点加快环巢湖等重点区域渔湖风情带建设,构建“以产稳业、以游延业、以节旺业”的生态休闲观光渔业产业新体系。

3.6 围绕产业“活力释放”,深入推进养殖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着力解决发展动力“内力不足,外力难融”的问题,强化推进现代养殖业提速发展的主驱动,大力提升养殖业经营机制创新的系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创新规模经营机制,会同农业部门,在建立健全规范化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促进土地向规模养殖集中,着力解决发展规模养殖的土地难集中问题。创新养殖业经营机制,积极推广以土地股份合作制、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大园区+小业主”等多种形式的养殖业规模经营模式。以品牌企业、企业品牌产品、区域性主导产业等为重点,完善和推广以产业链为主线的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村)+适度规模养殖+农户的经营方式,提升产业经营效益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创新养殖服务机制,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养殖业的必然要求。围绕养殖业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综合配套服务,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互为补充、有机结合的养殖业社会化服务体制,形成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为基础,其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益与经营相结合,专业与综合相协调的“一主多元”养殖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养殖业生产经营服务水平,推动养殖业发展方式进一步由传统的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提高养殖业生产经营水平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创新养殖业投融资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支持养殖业发展支出稳定增长机制,实行对养殖园区集中投入、重点投入,引导工商和民间等各类资本投入现代养殖业建设。积极引导养殖业经营者开展资金互助合作,开展联户担保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担保,从村镇银行、小额信贷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组织贷款。创新商业性银行信贷方式,探索养殖业经营组织商业合作基金联盟,拓展信贷渠道。积极推行农村“三权”抵押,探索以养殖产品订单、保单作贷款担保,扩大养殖户有效担保物范围。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完善养殖业保险制度,加大农业保险力度,降低养殖业生产风险。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工商资本集聚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综合优势,深入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实行内外资齐引,内外商齐招,依托“龙虾节”、“合肥农交会”等载体,重点引导工商资本投入养殖业设施建设和产品加工等关键环节,增强养殖业发展后劲。

3.7 围绕产业“支撑引领”,深入推进养殖业科技进步,着力解决科技“集成创新弱、推广应用低”的问题,强化养殖业转型升级的主引擎,大力提升养殖业科技推广应用的信息化、集成化和普及化水平 依托和发挥合肥科教资源优势,深入实施科技强牧和科技兴渔战略,重点加强现代苗种、养殖设施、精深加工、物联网技术的集成创新和组装配套,形成与农业养殖业相适应的科技要素结构,提升养殖业核心竞争力。突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发挥龙头企业研发中心、综合试验站、科技示范园区等养殖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加大与安农大、省农科院、在肥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院校和机构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力度,按照首席专家+创新团队+协作单位的科技创新与推广联盟模式,加强养殖业生产和加工领域的科技创新,建设一批现代养殖业科技创新的孵化和转化载体,提高科技转化推广的组织化、系统化和科学化水平。突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围绕生猪、家禽、龙虾等主导产业,加强地方优质良种资源保护、开发和新品种繁育,壮大畜禽水产良种企业集群,建立“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相配套的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自主育种、供种能力。突出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发挥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乡镇区域站、村级防疫员的养殖科技推广作用,探索推行“网格化”、“组团式”畜禽水产科技服务模式,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人员、规模养殖场技术人员参加的协同科技服务,促进养殖科技进村入户,提高服务的有效性。突出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养殖业,积极推进地理信息、智能控制等现代科技和物联网技术在养殖生产、产品加工营销和生产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创建一批养殖业信息化示范基地,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养殖业领域广泛运用,提高养殖业管理智能化水平。

3.8 围绕产业“强基增力”,增强养殖业保障能力,着力解决发展“基础设施弱、稳定投入低”的问题,强化现代养殖业发展基础的主抓手,大力提升养殖业投入主体的多元化、市场化和项目化水平 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市县两级财政奖补政策,引导各社会资本投资养殖业。以县(市)区为主体,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联动农业、林业、农开发等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养殖业项目集聚,突出基础保障,统筹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基本农田水利、标准农田等重大项目的集聚建设,为促进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奠定设施基础。加强养殖业重大项目编报和争取,大力加强建设、调度和服务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养殖业投入,夯实养殖业发展基础。

3.9 围绕产业“生产安全”,大力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着力解决疫病防控“松懈麻痹、言防即苗”的问题,筑建现代养殖业安全发展的主防线,大力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法制化、常态化和科学化水平 强化各级政府和养殖业主管部门“无疫就是安全、无疫才有增收、无疫促进发展”的意识,充分认识重大动物疫病多病联发、多发频发等难控的新形势和新特征,不断提高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研究能力,着力推进防控工作由以人治疫向依法治疫、被动防控向源头管理、集中负责向落实责任制、集中强免向规范管理、事后查处向事前预防监督的转变,以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为主线,以突出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设为重点,坚持“突出重点,源头管理,全程控制,防养并举,防控结合”工作原则和“无疫严防、有疫严控,立足早发现,全力抓救治”工作要求,完善“市指导、县负责、乡为主、村落实、户联防”长效机制。加大“政府负总责,部门各司其职”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动物防疫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落实和监督力度。以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H7N9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狂犬病、奶牛结核病等动物疫病为重点,以开展强制免疫为主线,强化城区活禽市场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以强制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有效降低畜禽疫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和人畜共患病发病风险。

篇10

关键词:吉林地区;池塘;改造工程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对农业生产规范化的管理,吉林地区池塘的建设问题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同时,将池塘的规范化改造作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池塘的建设,对养殖业的发展,以及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有效的工程改造方式是非常关键的。

一、 池塘改造的意义

(一)可以提升养殖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的持续发展。养殖产业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生产设施简陋,资金投入不到位,都严重限制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因此,进行池塘改造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可以改善池塘养殖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养殖业的现代化发展,实现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二)可以有效的控制污染,实现节能、减排的养殖目标。池塘的改造工程,改变了传统的养殖业发展体系,改善了养殖的具体环境,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对于扩大生产、增加产出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目前社会发展,对养殖业提出的新要求,也有利于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三)可以促进养殖模式的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发展。进行池塘工程的改造和规范化建设,可以有效的改变传统的水产养殖方式,调整水产养殖产业的结构,也对于实现水产养殖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池塘改造工程中要解决的问题

(一)池塘基础设施的建设

池塘养殖业的生产中,完善的设施建设是实现有效生产的基础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水产养殖行业也需要实现安全、健康和高效的生产,满足具体的社会需求,因此,首先要对池塘工程进行改造。根据具体的养殖环境、资金的投入情况等,进行综合考虑,设计池塘工程的建设方案,考虑养殖业发展的需求,对池塘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和建设。

(二) 对池塘养殖环境进行修复,控制病害的产生。由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受到外部的自然因素影响相对较大,特别是对水资源的需求比较大,但是现在的水资源破坏和污染比较严重,所以,给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同时,当前的水产养殖户,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池塘工程的质量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池塘在养殖过程中,出现较多的问题。另外,池塘的养殖环境也是养殖业病害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给水产食品的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在池塘工程的改造中,要加强对相关的基础设施调控和完善,建立有效的水产养殖系统。

(三)对养殖系统的建设,控制富营养物质的排放。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会产生大量的富集营养物质,特别是氨氮物质的排放,以及耗氧量的增加,相关的数据统计是非常惊人的。研究表明,1吨的四大家鱼,排放的氨氮量为2.63kg,化学耗氧量达到了52.4kg,所以,照此计算,全国目前的池塘养殖业发展中,每年的氨排放量就达到了10.4万吨。所以,在进行池塘工程的改造和建设中,要考虑养殖产生的富营养物质的排放和控制,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加强养殖产业的机械化建设。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对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吉林地区要提高水产养殖业的生产效率,减轻劳动的强度和负担,就要加强养殖产业的机械化建设。这也是发展现代渔业的重要保障,目前,进行水产养殖机械化建设的主要设备包括增氧机器、投饲设备、排灌设备和养殖水质的检测设备等。在进行池塘工程的改造过程中,要建设有效的养殖系统模式,根据具体的需要,配置合理的设备和养殖仪器,是提高水产养殖产业发展的重要部分。

(五) 要建立有效的养殖管理体系。目前,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发展水平整体还是比较低,发展规模比较小,所以,要实现水产养殖产业化的发展,就要对养殖管理体系进行更新和发展。其中,发展中要根据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管理经验,结合地区的特点,制定一套整体性的养殖管理体系,包括养殖业中的水质管理、养殖设备管理、养殖管理和用药的管理。有效的提高养殖管理水平,促进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