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6: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基础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

篇1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特点;教育方式

职业教育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努力提高学生在校所受教育的质量,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职业技能人才,正成为全社会越来越关注的一个方面,而其中对中职学生心理特点的研究和心理健康的辅导是整个职业学校教育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职业学校在读的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发展的转折时期,而且不少学生经受了不良的求学经历,导致中职学生呈现出独特的心理特点。学生的心理状态影响学生的学,制约教师的教,也关系学校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只有了解、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状况,我们才能进行正常、有效的教学,才能实施对学生全面的管理,才能保证职业学校学生的成人成才。

中职学生的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向就业转变,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相应会发生巨大的转变,在这过程中必然会有很多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困惑或问题。但因为思想观念、教学内容的传统性,对学生心理特点的研究却往往是职业学校在教学与管理中容易忽视,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的一个方面。因此,掌握并分析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特点,并加强对他们心理健康的教育显得无比重要和迫切。

一、中职学生的问题行为现状

笔者曾在省重点高中任教过,到中职学校任教两年多的时间内,真切感受到中职生跟高中生的差别很大,感受最深的是以下三点:

首先,不少中职学生缺乏责任感,急需进行责任感教育。好几次远远地透过课室窗户看见学生在做一些违纪的事情(比如上晚自习打牌),但是当你走过去的时候他们已经将违纪行为收敛起来了,那么不管你说什么,他们基本上都不会承认自己做过违纪行为,并且态度和语气很坚决,就像真的没做过一样,没有一丝的内疚和不安。也就是说,他们喜欢推脱责任,做过的事、犯过的错只要不是当场被抓,就会一味否认,缺乏担当,但是这样一种面对问题的态度往往会使得问题更加糟糕和突出,对于他们将来的生活非常不利,对于社会的健康和谐也是不利的。

其次,中职学生自信心严重不足,对生活很茫然,因而对自己持放任的态度。学校的不少班主任当发现班上有很难管教的学生时一般会尝试送到心理辅导室来,试图通过心理辅导矫正他们的行为。在跟这类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不少学生让人感觉至少是比较遵守纪律的一类孩子,与班主任的描述相去甚远。深入了解之后,才发现他们都是因为不自信、茫然而变得放任,破罐子破摔。谈话中我常会对根据他们的述说中的一些正面点加以肯定和鼓励,谈话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再次,大多数中职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上都比较被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少还存在情绪控制问题。这一点与中职生缺乏自信有一定的相关,因为对自己没信心,觉得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因而干脆什么都不尝试,被动承受,导致中职学校中需要接受个体心理辅导的学生很多,但是主动会前来寻求帮助的人很少,因而个体心理辅导工作开展面比较受限。

二、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透过以上的中职生问题行为现状,可以发现,中职生呈现出很多独特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征。

自尊又自卑。人人都有自尊心,但由于后进,得不到自尊而自卑,由于自卑又对各方面的刺激就更敏感。中职学校学生,很多是升高中或重点高中落选的,而且很多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再加上人们的传统观念,普遍认为就读职业学校前途不佳,从而使之感到自卑和缺乏自信,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都自我感觉低人一等。但这样的学生自尊心一般都比较强,他们特别看中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强烈希望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别人的注意和尊重。

好胜又无望。青少年争强好胜,但屡遭失败,产生失望,又不甘心,便出“歪风头”以满足自己的好胜心,因而不少中职生会出现一些过激的言行,或者喜欢以一些异常的行为方式来获取他人的关注。

渴求信任又对立。他们内心渴求信任,由于行为不良、学习不好遭人冷眼,得不到信任,因而产生逆反心理,喜欢跟人对着干,特别是与权威人物对着干。但事实上,如果能够给予他们一些信任,相信他们能行,他们也能将一些事情做得很好。

责任心散漫且自制力差。长期在学校的不良经历导致他们慢慢地习惯了犯错和推卸责任,这是一种最基本自我保护的防御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习惯了不去约束自己,因而自制力越来越差。

对朋友定位不准,正确处理与集体关系的能力尚待提高。中职生受到自己所生活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普遍存有自私心理,对同学、学校的关心不足甚至漠视,面对利益选择时,主要从自身角度进行考虑,对奉献意识和集体意识缺乏足够的认识。另外,由于特殊的成长经历,他们中不少心态有所偏差,对待与朋友的关系理解不够,过于感情、义气用事,当朋友有困难或受人欺负时,不分青红皂白,坚决站在朋友一方,甚至大打出手,即使因此受到处分也义无返顾。

对异性的兴趣大增,非常注意自我形象。中职学生处于性生理高度发达而性心理尚不成熟的时期,为了了吸引异性的注意,他们会前所未有地关注自我的形象,非常注重外表,喜欢攀比。同时,由于环境、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内心寂寞,道德伦理观念薄弱,他们慢慢会把对父母的依赖和爱逐渐转移到异性身上,故对性的关心和早恋现象在中职学校学生中比较普遍,甚至有的出现不良的性心理。

三、对中职学生的教育方式探讨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些心理特点,导致中职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难度较大。但也正是因为有这四个鲜明的特征,充分说明中职生其实是完全可以引导好的,他们有动机,甚至比高中生有更强的动机;因为从小多次被否定的经历,他们比高中生更需要关爱和尊重,同时也更需要做好道德教育工作,让他们明辨是非对错,懂得感恩,勇于承担责任,防止他们误入歧途。因此,我认为对于中职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可以从三个方面下手——赏识教育、责任教育和感恩教育,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

抓住小闪光点,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信。在物质文明相对富足的今天,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其本质就是爱的需求。学会赏识,便抓住了教育的本质。中职学生长期缺乏尊重和赏识,犹如常年缺水的树苗,渴望爱的滋润,因此对他们的赏识尤其意义重大。可以尝试从肯定学生身上的小闪光点开始,慢慢地就可以形成燎原之势,让学生渐渐重获自信。

适时开展主题班会。儿童心理学专家朱智贤说过:“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常与行为品德有关。”不从根本上去抓品德教育,就不能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针对性的主题班会在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经常开展以“悦纳自我”、“懂得感恩”、“承担责任”、“学会欣赏”和“职业生涯规划”等为主题的班会课,并将这两个主题不断从其他侧面深入推行下去,让中职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开展家校联系活动,让家长真正加入孩子的成长教育当中,充当好引导者和体验分享者的角色。开展赏识教育、感恩教育和责任教育,学校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家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父母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学生除了寒暑假,平时的生活基本是学校和家庭两部分的衔接。经常与家长联系,尤其是借助于电话这一快捷的通讯工具,可以及时交换学生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强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获得教育效果的反馈信息,对于工作的改进很有利。此外,不少中职学生的家长缺乏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巧,如果能够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家长课堂之内的实用性强的讲座,让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将可以最大程度地移除家庭对于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对孩子的成长有巨大的益处。

加强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不断提升个体心理辅导和校内大范围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和质量。心理健康档案数据显示,中职学校学生存在各种家庭问题的比例超过30%,学生父母教育方式上存在问题的更是在多数,加上中职学生特殊的成长经历,导致中职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和困惑,如情绪控制问题、自我认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都比较突出,因而光是一般教育手段的有效性非常有限,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全方位和高密度的渗入。提高个体心理辅导的受众面,面向全校学生固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断提升课程质量,加大广泛性心理健康的力度和幅度,成为提高中职学校学生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邱月香,钟其学.赏识教育如何应用于培养中职学生心理素质[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0(6).

篇2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传统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启发性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析社会心理学教学模式改革

收录日期:2014年3月10日

作为我国主干课程之一的社会心理学,在教学方法上应受到高度重视。社会心理学本土化进程中,对传统模式的课堂教学和相关教学制度实行改革非常重要。

一、社会心理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内容

(一)改变传统集中教学模式。改变传统集中教学模式,即集中时段实行课堂上课,学期结束对主干课程进行考试,期末考试结束后该课程的学习也宣告结束。这种教学方法可以称为快餐式教学。该教学模式适合学院的便捷管理也方便教师集中授课及完成教学任务。但是社会心理学这门课程是集操作和实验于一体的,以这种方式教学是否违背教学规律?笔者认为传统教学模式并不适合我国本科、专科社会心理学教学及人才培养的特性和要求。传统教学模式仅根据教学进度教授基础理论知识而没有让学生以本土化的思维去运用这些理论,不能满足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需要。因此,我们可以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入可操作的实验环节,让学生在掌握了一定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本土化研究,让他们在探究性学习和知识创新方面有所作为。笔者认为,可以对现行社会心理学教学时间制度进行改革,将教学时间分段利用,把整个课程教学时间分为三个时段:第一个时段,讲授社会心理学基础知识、理论,重点讲授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历程、研究方法;主要流派的理论成果;指明社会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自己对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的见解和看法,最后拟定第二时段学生进行可操作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的题目;第二时段为学生可操作实验阶段。在该时间段,学生就自己选定的题目展开较充分深入的研究,并完成较高质量的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提交给教师;第三时段为课堂讨论时间,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简要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教师互动,开展辩论。在辩论中摩擦出创新的火花,授课教师再做中肯的点评,指出研究报告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及改进意见。对研究成绩优异或有发展潜力的学生,鼓励进行后续研究,并可以此为基础撰写高质量的学士学位论文。

(二)改革学习方法与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可以给学生打下良好的研究基础,通过课堂采取的相关创新措施让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1、小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传统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研究型教学模式尝试把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具体的可以由任课教师把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视班级人数情况来定),每个小组8个人,然后任课教师再讲基础知识和理论划分出单元布置到各个小组作为教学任务。各组员接到教学任务后开始深入学习,相互探讨,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通过合作和集体备课的方式写出高质量教案,并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解本单元内容,回答同学们的提问。通过小组学习可以加强各个小组的成员间形成彼此促进、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良好学习气氛。通过良性竞争的方式促使学生在全班产生浓厚的研究型学习的局面。

2、启发性教学:强化认知训练。前面提到的研究型教学并非否定了直接讲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第一时段运用直接讲授的方法是很必要的。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点。但因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主要以不同形式的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所以探索新知真识的认知方法训练就成为了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任务,因此启发性教学模式正好符合这一要求。认知训练可以分为基本认知训练和创新认知训练。

基本认知训练要求学生应掌握基本的逻辑和思维法则,学会合乎逻辑,进而批判性地思考问题。教师在社会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可从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的问题提炼出辩论主题,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展开正式辩论。在整个辩论过程中教师需要认真倾听,充分掌握把握学生运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和思维运行特点,辩论结束后做深刻点评。这种基本任职训练可以帮助学生鉴别诸如武断、仅从个人偏见出发或仅从最后结论出发等常识性错误。向学生阐明思考与研究问题只能从事实出发,即使是真理也不能作为出发点的原理,使学生明白收集支撑观点或主张之事实材料的重要性。

创新认知训练要求学生对现有的课题进行创新,这对于学生来说稍有难度,任课教师可以用如何去创新现有课题的示范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创新课题的方法和思维。帮助学生进行创新认知训练是比较复杂的课题,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以研究学术界各个思想大师、重大发现、发明及各种知识、理论等作为基础,并总结、提炼、创新这些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这些思维和方法展示给学生看,或让学生直接参与进来。尽管向学生展示这些发生在他人头脑中的具有内隐性的创新认知过程及特点对教师来说是一个艰难的任务,但教师不是不能做到的。如果有抱负的教师持之以恒,不畏艰难地不懈探索,奋力在新知真识获取上、在新思想新理论的建构上大有作为,那么,把其自己创新认知过程向学生示范出来就是难能可贵的。

二、结语

以上分析论述的教学原则和各种具体方法并非是孤立存在,它们是互相关联、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因此,社会心理学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能够灵活的运用和适时的调整,努力使教学方法服从于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以上浅析的社会心理学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社会心理学》的教学,而且适用于高校的许多课程,希望笔者的探索对高校的教学方法改革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扈中平,刘朝晖.多元性教学理念与创新素质的培养[J].教育研究,2001.7.

篇3

一、形成数学学习障碍的原因

1.基础知识不扎实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的获取过程既受个人先天性倾向的影响,同时也受个人基础知识的影响.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也不例外,也可以说,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知识的速度与成效,既与相似性知识有关,也与数学知识的丰富程度、熟练程度等因素有关.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就是他们通过数学学习,在大脑中形成的数学知识体系,这个体系连接的是数学概念之间的关联,当学生面对新的知识或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就要运用概念之间的关联从这个体系中去提取所需知识,并把它与新的知识建立起有意义的关联.但是,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或解决数学问题时所需要的知识欠缺,或者学生头脑中是有这个知识点,但它却没有与相似知识建立关联,知识提取也将受到阻碍,从而产生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的障碍,使他们没有思路和办法去解决问题.在心理学研究中,人们把学生认知结构中关联知识的欠缺称作原有知识点知识不牢固.所谓原有知识点知识,就是指新知识在数学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同化点.

例如,学生口算60+50=?时,可以这样,“想6个十加5个十得11个十,即110这种方法来口算”,但对有些学生来说,用这种方法口算会有障碍,其原因有二,一是:他们不会计算7+8=15,就是说,口算时,他们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无法提取7+8=15这个知识同化点的知识;二是学生认知结构中虽有6+5=11这个知识的同化点知识,但不能把60+50通过6个十加5个十得11个十与6+5得11建立关联,从而提取知识受阻而不能口算60+50.

2.知识表象不关联

知识在大脑中存储、组织的形式,或者说知识在大脑中呈现的形式称为知识的表象.心理学中用符号取向的观点将知识分成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各种类型的知识有不同的表象形式,一般来说,图式、概念、命题等是人们脑海中记录陈述性知识的主要方式,而规则式则是表象程序性知识的主要方式.例如,学生学习减法时,对什么是减法就运用概念的形式进行记忆,对于怎样计算减法,则应用规则式的方式进行运用,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时,要建构以问题为中心的图式加工信息,学习空间、图形的知识,有时还必须将概念、图式、表象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如学习长方形认识时,在头脑中不仅要利用概念的方式记忆长方形的特征,还应呈现长方形的表象.

二、针对数学学习障碍学生的诊断与化解

1.重视基础,加强同化知识点

首先,应明确强化哪些知识.一般来说,教材中所编写的内容,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但是,在这些知识中还有些知识在数学知识结构中被处于核心地位,这些知识一旦被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并建立有意义的关联,它将成为同化后继知识的知识点.在数学教材中,一个单元就有一个、几个这样的知识.

其次,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关联和比较.认知心理学认为,系统―拓展型的知识表象模型联结了概念之间的关系,这种结构具有灵活性和包容性,它不但对学生的新知识有同化作用,也易使学生在新的情景中及时找到新知识的同化知识点,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去进行新的学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去推动新的学习,让学生自觉感受数学知识的联系;另一方面,要适时引导学生将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比较、归类和概括,形成网络型的知识表征模型.

最后,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过程性目标是教学的重要目标,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让他们对数学知识进行清晰、正确的表征.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角的度量时,首先让学生对折一个圆纸片,认识到用它可以度量180°的角,再将半圆纸片对折,认识到用它可以度量90°的角,再将90°角的纸片对折,认识到用它可以度量45°的角,由此推想,如果把半圆纸片等分成180份,用它可以度量出最小是1°的角,从而使学生理解量角器的制作原理,明确用量角器量角就是要在量角器上去找到与所度量的角相等的一个度数.接着让学生通过对量角器的观察初步感知量角的方法,最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度量去体验量角的方法,并形成规则式的表象特征.

2.关注思考,发展思维

首先,给障碍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有的学习障碍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等思维品质差,他们产生顿悟思维时间较其他学生长,如果以优等生的思维速度为教学节奏标准,会使学习障碍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关注优等生的数学思考,更要照顾学习障碍学生实际需要,多给他们思考的时间,逐步缩小学习障碍学生与优等生在思维能力上的差距.

篇4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医专生;计算机基础;计算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2-7688-02

Abstract: Teaching basic computer course in information age is not simply to teach students to use some software, but should cultivate the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let the student in the future study and work can continue,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skills. The introduc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the existing in computer teaching idea, make our teaching and learning are more relaxed, more student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bility.

Key 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 medical college student; basic computer; Computational Thinking

1 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医学专科院校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针对的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课,授课的内容主要是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知识,如计算机概述、网络基础知识等;另一部分是注重实践操作的,如OFFICE软件和数据库操作。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方法和设计上都做了很大改进,根据讲授内容的不同,采用了项目教学法、课题研讨法、任务驱动教学等等,教学效果看似有了明显的提升。但事实是,在对我校4个系部390名毕业进入工作岗位的学生做调查时发现:此次调查的参加工作1~2年的学生占了85%,能很好的收发邮件的占90%,明确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的占40%,能熟练使用 Excel创建各种图表的占45%,能熟练的应用公式计算一般数据的只有20%,能按照要求熟练排版文档的只有30%。在问卷中列出的一些操作都是学习过并考试过的知识点,但实际学生毕业后,除了收发邮件外, OFFICE办公软件中的操作知识点很多都不能被熟练操作。这说明了学生在学的时候只是单纯的模仿老师的操作,因为传统的教学就是老师操作,学生照着再做一遍,考试的时候也是一些上课操作过的内容,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或者去思考,因而在实际应用时才会出现不熟练甚至觉得没学过的现象。

信息时代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不能只是单纯的教给学生一些软件的使用,而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面对问题时能像计算机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解决,这就是计算思维。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也能够延续的,自主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创造的学,轻松的学。

2 积极心理学的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在美国兴起,以Seligman和 Csikzentmihalyi创作的《积极心理学导论》的发表为标志,这是一种和传统研究消极心理截然不同的新思潮,它研究的是普通大众,探讨的是人的积极面,而不像以往过度专注于小部分人的消极颓废的一面,它要求用一种更开放、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1]。

专科时期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已趋近成熟和稳定,但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以及从当初高考那种由老师家长督促的紧张环境到大学自由的环境的改变,会让他们心理出现不稳定,感到茫然,再加上他们和身边那些考上更好大学的同学相比较,会自认为是高考的失败者,导致出现一些自卑,自信心不足,进而会对学习产生挫败感和不知所措。这个时期的学生在思维上也正发生转变,由原来的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他们表现出更具有挑战性,会独立思考,也具有批判性,在学习上更倾向于理论推导,而不是以前的经验学习方式。

计算机课程在医学院校属于公共科目,并且可操作性强,能很好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所以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到计算机的教学课堂中来,改革现有的老师演示,学生模仿操作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上针对专科学生的这些特点可以进行更为有效的教法,多鼓励他们,积极引导,挖掘出他们的潜能,让学生能更主动更有效更轻松的学。

3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计算机课堂

1) 真实的情境丰富的教学资源构造愉悦的课堂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当学生的周围环境和师友能提供最优的支持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发挥他们的最佳状态,发掘出自身的潜能,让整个教学组织充满活力。在实际教学环境的设计中,可以创设真实的情境,如在讲计算机系统组成时,教师先做20分钟的知识点讲解,接着可以假设现在需要购置一台电脑,并将其组装好。教师提供足够多的主板、内存条等实验设备,将学生分小组来完成实验,给予他们最大的空间来进行探究,让课堂的自由度提高到最大。

2) 课堂节奏缓一缓,让“1+1=?=”更清晰

积极心理学倡导关注人类的积极品质。在我们的学生中,有一种是能及时领悟老师上课教授的知识的,这类学生有些是接受快,有些可能只是了解一些肤浅的表面的知识,但不管怎样这类学生很容易被老师关注到,因而也会让教师误以为大部分甚至全班同学都掌握好了,接着老师就开始讲授下一个知识点;另一种学生是喜欢不断探究,非得把缘由弄清楚才能继续下一个知识点的,比如,老师教了1+1=2,其他同学都点头会了,但这类学生却会去思考:为什么等于2呢?为什么不等于3呢?如果老师没有关注到这一点继续讲下一个知识点,他们可能就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的,到最后,一堂课下来什么都没弄清楚,还可能失去了上课的兴趣。其实这些学生都是很聪明的,只是接受方式和接受程度有不同,作为老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多给点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多思考、多操作下,而老师可以在一旁多观察,当学生在操作时出现差错时,也不必急忙去纠正,老师可以以一种欣赏的心态去看他们是否能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除非实在必要时再去帮忙。只有给学生足够的信心,他们才能更好的自我探究,自己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旦弄明白了,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也能很好的自己去解决。

3) 老师起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多采用案例方式来进行讲解,将知识点分成一个个小任务来完成,学生比较容易学容易懂。比如第一章节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可以像学生展示一些短小视频和实验来说明一些概念,如在讲到CPU这个知识点时,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个实验视频:当机器在运行时,将CPU的散热器取下和装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可以自己先思考先讨论然后看到视频的结果,这个时候老师还可以引导,那我们平时日常生活中遇到外界环境温度过高时,应对我们的CPU采取什么措施,当夏季我们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突然黑屏或者突然变慢的时候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等问题。学生很乐意去思考,积极的回答问题,带动了整个课堂气氛都非常热烈。

4) 计算思维中的一点就是让学生能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去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PPT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先演示几个制作的比较精美的PPT案例给学生观赏,让学生对这款软件所能做到的结果和这款软件的功能有一定了解,接着教师把PPT的基本界面和基本功能模块介绍给学生,剩下的时间就交给学生自主去探索,学生先单独完成一个作品,然后再以小组的方式完成一个作品,并到台上来演示并进行表达,包括运用到的命令,设计思想等等。这个既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在这种课堂环境下能充分体会到足够的信任和期待,潜能会被迅速激发出来,会更聪明,更有悟性,更具有创造力。

4 结束语

国家在卫生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提高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号召。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改革中,我们探索了很多的方法,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应该是我们更为关注的,在教学课堂中不断启发和激励这些学生们,让他们在一种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尽情探索,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

参考文献:

[1] Seligman MEP, Csikszentmihalyi M,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1), 5-14.

篇5

首先,要有爱心。要有爱祖国、爱教育、爱学生的心。我们应该研究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研究他们的人际关系状况,研究他们的课内生活和课外生活等。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及他们的精神需要,并在了解的基础上信任、尊重、爱护学生。这就要求老师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教学活动外,在课外要抽一部分时间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与交流,也就是“走近学生、走进学生”。每一位教师应尽量做到有区别地、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教育,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指导教育,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学生多一些鼓励、赞扬、夸奖,少一些讥讽、挖苦、嘲弄,杜绝体罚学生,从而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快乐的发展。

其次,要有知识。据有关研究表明,教师知识结构最好呈“Ⅱ”型。下边一横代指中学15门基础学科知识,其中一竖指所任学科专业知识,另一竖指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上边一横指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的知识。两横指广博,两竖指专深。先说语文专业知识,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曾指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值得借鉴。如他将基础知识、文言文、文学常识、阅读写作作为语文知识的第一层次,进一步分析,基础知识又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标点等,这是第二层次的内容。他将语文知识总共分为四部分二十三方面一百三十多个知识点。我们也可以根据中考、高考试卷分析考点,然后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总之,在教师头脑中首先应有相应的“知识树”和概念图,形成体系,便于传授。

在此基础上,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使本体性知识(专业知识)与条件性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结合起来。有句话说得好:“我们不能用昨天的知识教育今天的学生为明天去服务。”因此,教师要加强自我学习,提高自身修养。

再次,要有能力。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语文基本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等。语文基本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

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共同构成了语文能力系统,它们同等重要,互相联系,互相促进。

组织管理能力简单地说就是组织课堂管理学生的能力。学习魏书生“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学习我们柳林教体局“五·五教学模式”等。至于管理学生有班级管理和个别管理,这需要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摸索。

价值判断能力也很重要。针对未成年人识别能力不强的现状,教师应具备正确的价值判断,使学生远离各种诱惑,改正不良习惯,并力求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使学生深受其益。

最后,要有精神。教师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塑造者,应该有气质,还要有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

篇6

关键词:兴趣差异、学习兴趣、优化教学、学习信心

An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Yin Shifang

Zhongao Middle School, Dazu County, Chongqing

Abstrac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objective existence. In the former education, we always ignore this difference, and emphasis more on tidy and patterned stroke. In today’s course reform, we need to face up to the difference, understand the reason for the difference, so as to use, maximum development each student learning mathematics potential.

Key Words: Interest Difference; Learning Interest; Optimize Teaching and Learning; Learning Confidence

一、学生自身在学习数学中所存在的差异

1. 学习数学兴趣的差异

我曾经对学生进行了有关数学学习方面的调查,在调查中问到你对学习数学有兴趣吗?你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让你觉得学习数学并不是那么难吗?在进行统计之后,发现数学成绩在前30%的学生有81%对学习数学有兴趣,但数学成绩在后30%的学生几乎都对学习数学没有兴趣。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动力。

2. 数学学习态度习惯的差异

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数学能力的发展情况,班级里平时对学习踏踏实实的学生,学习成绩都能达到他们自己所应该达到的程度,但平时对学习随随便便的,习惯很差的学生,即使他的智力很不错,学习成绩离他们自己所应该达到的程度相差甚远。由此可见,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决定学习优劣的重要原因。

3.学生情感体验的差异

学生的情感体验差异,影响着学生的体验标准,改变着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激励着他们去思考去进步。经常体验那种成功感觉的学生不仅会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并且能产生进一步的发展的动力。而经常体验失败感觉的学生不仅情感上会有失落感,而且也会逐步失去学习的动力。

4.数学知识、思维能力的差异

思维是一种抽象的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受外界各种刺激而引起的各种反应.而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同样要受到心理的、生理的、客观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学生对这种制约与影响的适应能力不尽相同,因此体现在学生的思维策略上有很大的差异。

5.数学学习信心的差异

自信心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品质,是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优秀品质。具有较强自信心的学生在课堂上能自如地回答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成果,进而促进自我的发展。

二、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爱好的前提,积极的思维建立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情感的基础之上。由于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比较枯燥,抽象,不易引发学生的直接兴趣,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对学好数学失去信心。创设情境,可直接引发学生的兴趣。

(2)动手实践,增强学习兴趣

亚里士多德说过:“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因此,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居于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个体,不是消化知识的机器,只有当他真正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将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结合起来,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3).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习惯

学习态度是内因,学习习惯是外因,这是一对具有共同作用力的因素。积极地态度和良好的习惯是我们学习、工作得以成功的动力和保障,消极地态度和恶劣的习惯则反之。因此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是很关键的一步,也只有端正了自己态度,踏实学习,知识才会掌握,而且也只有端正了自己的态度,学习才会被喜欢,学习才会觉得有意义,学习才会觉得轻松。

三、怎样明确数学学习目的

(1)制定合理的目标,逐步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需要长期逐步养成的,因此我们要分阶段确定合理的目标,不能一下子要求太高,一口吃出一个胖子。只有确定合理的目标,确定学生有能力达成的目标,学生才能有信心,才能促成行动,从行动中去体会那种成功的喜悦和同学老师的肯定,在鼓足劲,再去解决下一个目标。

(2)建立监督机制,巩固正确的学习态度

学生学习态度的养成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反复。因为学生虽然知道自己所要做的事情,也很想去完成,但经常会受自我内部的放松和外部的干扰,使得学习态度发生变化。因此,我们需要让学生采用自我监督,同学监督和老师监督相结合的方式,自我时刻反省,同学及时提醒,老师及时反馈意见,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3). 培养情感,促进学习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感因素是个体重要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关键的品质因素,而学习情感是人对学习是否符合需要产生的态度体验, 学习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起着动力的作用。愉快而积极的情感能活跃思维、激发智慧潜能,从而促进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反之,痛苦而消极的情感会阻碍学习,并削弱和降低学习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获得积极地情感体念,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去体会那种成功的感觉,通过给予信心,激发积极地情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四.教学过程中优化课堂教学

(1)注重三基,培养能力

“三基”是指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基本能力培养。大纲中指出“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是初中代数、几何中概念、法则、性质、公式以及由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技能是应用基础知识按照一定程序及步骤来完成的动作、能力,是对思想材料进行加工的活动过程的概括。三基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能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在教学中注重三基,培养学生的能力是重中之重。基础知识的教学要做到精、细、透,基本技能训练要做到扎实到位,基本能力的培养要做到有利于发展。只有做到如此,学生才能达到对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2)注重过程评价,引导学习

长期以来,我们比较注重的是单一的结果性的评价,这种评价只是对结果评价,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学习态度,思想道德和个性发展的评价是没有的,因此对学生的学习不但没有促进作用,而且还有极强的反作用,而过程评价,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过程评价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通过内外结合的、开放的评价方式,使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交叉、融合,全面评价学习的过程、效果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学习目标分解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小目标,及时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进行评价,从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经验的丰富性大大增强。

(3)查漏补缺,促进学习

要做到学习的高效,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知识点必须是完备而清晰的。当知识点缺失时,就会造成知识提取时的真空或知识提取时的混淆,这样学习就会很吃力,长此以往不但学习效果很差,而且学习的信心也会荡然无存,兴趣全无,讨厌学习数学。因此,做到知识点的查漏补缺十分重要。在教学中,教给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同时借助错题本来弥补知识上的漏洞,使得知识学习达到最佳。

五.师生合作,树立学习的信心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接近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大朋友”,把自己摆到与学生人格平等的位置上,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喜爱的情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要多与中下学生交流,随时了解他们学习生活上的情况。当他们稍有成绩的时候,加以鼓励;在他们失败的时候,加以安慰,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在关心他们,还没有放弃他们。在这样一种师生关系下,对于一些过去由于智力、课堂中的自控力等方面不足,有些知识、技能、方法、原理、联系一知半解,或者根本没弄懂,心里感到很纳闷,现在又有新知交织在一起,脑子里是一团乱麻,想弄懂它们又缺乏毅力和信心,于是会采取敷衍和隐瞒的态度,尽量不让老师知道,怕受到批评的中下学生,有了再次学习的动力和愿望,从而有了缩小差距的动力和前提。

(2)传授正确的记忆方法,树立学习的信心

会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因此,基础知识的记忆十分重要。因此教师要根据艾宾浩斯记忆遗忘规律,帮助中下学生及时的复习,将短时的记忆变成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着很长的时间。在教师帮助下,学生逐渐养成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3)心理暗示,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抽取某校18个班部分学生的名单留给学校,并说他们都是"天才"的学生,8个月后,他来该校复试,结果他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增长很快,求知欲旺盛,差生表现也突出。事实上这些学生名单都是随机抽取的,学生并非天才。罗森塔尔通过自己的"真实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坚定了他们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在教师的信任和爱护下,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罗森塔尔效应说明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对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其信心。学生经常受到激励、鼓舞会产生肯定性愉悦性的心理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平等对待优差生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如果有人问我,我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我的经验的本质时,我就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因此教师尊重学生,是指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要公正、真诚地接纳每一个孩子,平等地爱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学生都生活在老师期待的目光中。教师需要观察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看到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有进步,我们要及时的肯定,给予积极地评价,让差生感受到成功的体验我们承认学生存在着差异,要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努力使学生的潜力得以发掘。老师要有发展的眼光,要看到孩子的发展变化,看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总之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量人才,培养未来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我们要正视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这种差异,争取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劳凯声主编《教育学》

篇7

关键词: 公共心理学教学 问题 措施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在社会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一般的高校都开设了公共心理学课程。公共心理学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普通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为以后学生的教育教学提供心理学基础。

但在公共心理学的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了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活学活用,使他们感觉心理学的课程开设是枯燥的,逐渐让他们失去了对心理学的兴趣,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有几个比较突出,应该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

1.存在的问题

1.1片面强调具体知识。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心理学老师往往只关注学生对具体的心理学知识点的掌握,缺乏心理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结果,既没有突出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又削弱了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解决以后所遇到的问题和具体的知识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挥思维和想象的能动性,易使学生把握它们的性质和特殊作用。

在以后教学中,应该把心理学知识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心理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中。

1.2无视学生的独特个性。

个性是每一个学生身心、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气质或身心特点。良好的个性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有很大帮助。“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处在心理发展阶段的学生更是造物主的杰作,我们不能使教育产业化,量产同样型号的教育产品。而当前的教育对此重视却不够,从而使公共心理学课堂沉闷,许多心理学教师总是从以往的教育经验出发,主观地认为学生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却往往忽视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而课堂也就成了扼杀学生个性的恐怖场所。

1.3忽视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个体发动和维持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激励人达到行为目标的一种内驱力。动机对人的活动具有三种功能:发动、指向和激励。教师的任务就是识别和激发学生的动机,并将这些动机引导到教学活动中去。如果学生没有心理渴求和内在驱动,即使有功能强大的情境条件,也不可能完成预期教学目标。有的公共心理学教师由于忽视学生学习动机的分析和激发,不顾学生的反应如何,只是我行我素地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虽然教师引经据典讲得深入浅出、有条有理,但学生满脸茫然。这种将讲坛变“经坛”,将公共心理学课堂变成张扬自己个性的“一言堂”,大唱“独角戏”的做法,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在公共心理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激发学生主动创新的动机,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给学生表现自己个性的机会。

2.应该采取的措施

为了增强公共心理学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实现教育目标。我们应该正视公共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并且真正地重视起来,用具体的行动使这一现状得到改观:

2.1营造和谐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想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就必须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与协调发展。在这些问题里,最基本的应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设置发展性的公共心理学的课堂,必须以民主、平等原则为基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名合格的公共心理学教师,一定要为学生营造民主的平等的心理学课堂环境,让他们自由表达内心感受和体验,展示自身个性思想创新能力。只有为学生营造这样的教学环境,才能拥有构建高效公共心理学课堂的基础,才可能实现新教育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

2.2创设探究学习情境,开发学生的潜能。

在进入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从这个时期开始,学生的接受能力开始有了较大的飞跃和提高。同时在学习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变化,创设探究性的学习情境,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实例设计一些与当前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的心理学问题,学生们因为这些题材的亲切,自然会产生学习兴趣。公共心理学老师要通过这种学习环境的构建,引导学生们以后在生活中遇到这些问题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鼓励学生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公共心理学老师通过营造良好课堂学习气氛,提出探究性质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当前课堂的教学中,这样就在寓教于乐的课堂氛围中使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又提高了公共心理学教学的有效性。实践证明,通过如上的探究性教学,学生在公共心理学课堂上表现出更高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在公共心理学老师的引导下,更积极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

2.3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心理学是一门重视基础心理学知识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学科,在传统的公共心理学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基础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个人学习状况的不同,知识结构的区别,有的学生可能基础打得比较好,有些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是很牢固。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我们以往的“一刀切”式的教学模式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实验教学的模式,加强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培养,弥补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欠缺,让这些学生对这些心理学理论的推导过程有直观的认识,帮助学生构建稳固的心理学基础。高效的公共心理学课堂是全体学生高效学习成果的课堂,只有所有学生学习效果达到最大化的课堂才是真正高效的、成功的课堂。

我们必须树立以生以本的意识,实现高效的公共心理学教学是每一位公共心理学老师都应该思考的并重视的问题,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实现公共心理学教学的高效与成功。

参考文献:

篇8

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教师应比较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特点,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转型期的学习方法。如何指导新高一学生顺利适应高中阶段学习?我认为:重中之重是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学生较初中学生注意力集中,自觉性较强。所以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应要求他们提前预习新课内容,真正做到带着问题听课,这样做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听课效率,帮助他们适应强度和难度较大的高中学习。其次,教师应适当布置一些值得深入思索的探索性问题,让学生完成并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增强学生思维的科学性和批判性。

一、展示教学目标,优化学习动机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是预期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教学活动是以教学目标来定向控制的,教学目标通常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指引学生学习等三方面功能。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把握教学中各知识点的深浅度,找准重点、难点、关键的知识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按照整体性、一致性、针对性、可测性等原则,准确恰当地制定出教学目标。每课时的教学目标均印制在有轨尝试目标教学实验教材上,展示给每个学生,使整个学生的尝试学习活动始终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克服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与自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习行为变得明确、具体、可测,优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是符合教育规律和心理学要求的。

二、揭示知识形成过程,优化思维品质

现代教科书及新教材所表现的是经过逻辑加工的严密的演绎体系,表现为“概念―定理(或性质、公式)―范例”组成的纯数学系统,往往看不到概念的形成,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解题的探索过程,只看到完善的结论,更适合学生阅读。鉴于此,我们通过自编实验教材,设计尝试学习提纲,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用尝试问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逐条有步骤、有层次地完成,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外显化地表露出来,切实地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我们编制尝试问题的原则是:(1)目标性。即所设计的尝试问题应是本课时教学目标的具体分解和直接体现,要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2)启发性。所编制的尝试学习问题要有较深刻的启发性,能充分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头脑的兴奋点,诱导学生的求知欲,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3)自主性。素质教育要求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广泛地让学生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所设计的尝试学习问题,是在学生充分进行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完成的,教师再根据反馈的学习信息,精讲点拨。这样,使“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得以很好地体现。(4)渐近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因而所设计的尝试学习问题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训练、快反馈的方法,使学生认识活动划分为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若干递进层次,使学生逐步地多次地获得成功,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科学性。所设计的尝试问题应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全面地符合和体现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使设计规范、科学,便于操作。

对于新知识的学习,通过问题形式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单纯的讲解。数学上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有其形成过程,或是对实际问题的数学抽象,或是对旧知识进行归纳、类比后推理得出的结论,这种数学抽象或推理的过程就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果学生能掌握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就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沟通知识的联系,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将知识学“活”。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挖掘这些知识的产生过程,并将其分解成若干个问题,一步一步地去引导、去探求、去发现。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发现思维能力在不断形成、不断完善、不断总结中得以提高,进而避免了知识上的死记硬背,应用上的生搬硬套现象。

三、通过目标形成训练,优化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每课时均设计了“目标形成训练”这一教学环节。其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新授知识,形成能力,达成目标。可操作性很强的形成性训练,是“训”和“练”这一动态矛盾相互依托、激活、渗透、转化直到统一的活动。(1)从知识点的角度看,首先是对数学概念、法则、定理、公式等的训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推理,从而理解数学的原理和方法。(2)从能力的角度看,包括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训练。应特别指出,在这里所说的应用能力,不仅是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而且应包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就其形式来说,目标形成训练要以科学为指导,遵循教育学、心理学规律,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手段进行。

篇9

关键词 消费心理学 艺术院校 课程内容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艺术院校消费心理学课程特点

1.1 消费心理学的定义

消费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立的边缘性学科,它把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市场营销理论有机结合,把心理学的一般原理运用到市场营销活动中。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消费者的一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影响消费者心理的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产品因素和营销因素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等。此门课程是普通大学市场营销学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国内目前的学术成果大部分是针对这些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生情况进行研究与探讨,虽然对艺术类院校该课程的开设有一定借鉴意义,但缺少了针对性和实践意义。

1.2 艺术院校消费心理学课程的特点

艺术类院校开展消费心理学课程与普通高校最大的差异是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不同。我校开设该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消费者在商品购买和消费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及其发展、变化规律,进而使学生们在进行专业设计和创作时能够设计出更贴近社会需求的作品;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了解和掌握一些基础心理学知识、解决心理问题和提高心理素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处理人际关系和自信地走向社会。因此,总的来说学习这门课程,对于提升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艺术院校消费心理学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和教学内容不适宜

艺术院校的消费心理学教材和教学内容存在着不适用的状况,首先,没有专门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编写的教材,而现有的教材知识陈旧过时,内容没有与艺术院校的相关专业结合;其次,教材编专业知识和理论过多,若简单地照本宣科很难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再次,教材缺乏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能适应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最后,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设计和艺术创作,学生需要了解更多社会潮流、流行资讯和知识,但是教材内容没有反映消费心理学和社会需求的最新趋势。

2.2 授课方法传统

我校开设消费心理学课程之初,教师按照普通高校理论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授课,采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强调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的重要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不足,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笔者虽然在教学中尽量引入相关案例教学,但由于是根据现有老教材进行案例选择,就存在了案例过时、案例分析流于表面以及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

2.3 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普通高校对消费心理学的考核是通过试卷进行考试的单一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虽能考查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记忆情况,却无法检验艺术院校学生能否在专业设计和创作过程中应用所学知识,去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满足未来社会的需要。这种单一考核方式,不仅不利于艺术类院校学生观察判断能力、设计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把有利于毕业设计和今后走向社会的应用性知识当作“死板”知识,避而不学。

3 艺术院校消费心理学教学改革措施

3.1 合理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

(1)合理选择知识点。艺术院校学生在文化素养方面比普通高校学生略逊一筹,因此,在选择授课内容选择时,要特别注意知识点和理论的难度、深度、广度上掌控,做到讲实用的知识和传授可操作的研究方法。在进行课程内容选择时,若知识或理论与学生了解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高度相关的要精讲,相关度不高的适当讲解,相关度极低的略去不讲。(2)选好实证材料,丰富教学内容。实证材料选择要有针对性,要充分考虑艺术院校学生特点。为了提高学生们对身边事物观察力和艺术设计敏感度,教师从90后会观看的偶像剧、时尚大片和网络热点等截取出与消费心理学相关的视频或音频内容,学生们对案例有亲切感、喜欢看且容易理解,“爱屋及乌”也会对相关知识和概念有更好的理解和记忆。(3)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着重选择贴近学生的专业知识,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消费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这对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素养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对其专业课程设计作品、甚至未来的毕业设计作品都有诸多实际益处。

3.2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1)针对学生个性特征鲜明、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的特点,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课堂分为理论讲述、实例展示、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三个模块,各模块占整堂课程的时间比例为3:3:4,如此安排目的在于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2)针对学生价值取向务实、专业意识和职业意识不断强化的特点,在课堂上展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与学生实际消费情景和专业贴近的案例,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在案例分析中体现消费心理学知识与本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3)针对学生身心需求多元化的特点,加入更多课后拓展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增加实践活动,布置市场调研的课外作业。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要整理调研资料并汇报结果,学生通过进行实地的调查与考察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3.3 改进和创新教学考核方式

科学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衡量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确立自己的学习方向,还可以培养学生们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综合素质拓展类课程的学习方法。改进和创新消费心理学课程考核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注重过程评价和团队合作评价。作为应用性学科,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要坚持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的结合和个人能力考核与团队合作考核的结合。具体来说,过程性评价占总成绩的60%(以下均为占总成绩的百分比),包括: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和课外市场调研及调研成果演示(各占20%)。结果性评价占总成绩的40%,包括:学生的设计作品运用消费心理学知识的情况(10%)、作品效果展示能力(10%)和作品满足消费者和市场需求的程度(20%)。

(2)期末设计作品题目自拟,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学生可以根据课程中学到的知识,针对市场中现有产品、其他专业课程上已有的设计作品进行改造和再设计,或通过课程中的市场调研发现市场空缺设计全新的产品或理念。

(3)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课堂考勤、提问回答等方面,采用教师评价的考核方式。案例讨论、现场演示部分,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考核方式,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判断力。课外调研作业和期末设计作品,由教师、全班学生和社会三方评价,教师和学生作为消费者对设计作品是否满足消费者需求进行评价,邀请业内专业人士,根据设计作品能否在市场中适销进行评价。

4 总结

消费心理学作为艺术院校的综合素质拓展类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总结教学活动中的经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的比例安排、考核模式的改进和创新学习理念的推广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更适用于学生的方法和建议。期望通过以上改革可以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和原理,并促使他们能把相关知识运用在艺术设计的实践中。

参考文献

[1] 黄琴.把握艺术院校大学生特点,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当代教育论坛,2010.9.

[2] 高博.浅谈《消费心理学》案例教学法的运用[J].中州大学学报,2010.27(2).

篇10

关键词:学习心理 学习困难 教学策略。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前提出发,增强学生自信,培养物理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重视物理学习困难的问题,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

一、高中生心理发展对物理学习的影响

第一、认知能力发展对物理学习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是非线性的,从12至18岁,呈现出阶段性的飞速发展时期。高中生的认知能力发展已日渐成熟,能够理解高中物理学基本概念,有一定抽象思维能力,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初步的物理学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第二,个性发展对物理学习的影响。影响物理学习的因素主要有:学习和生活环境、兴趣爱好、价值观念、高考因素及文理科选择、职业理想等。在信息化时代,高中生的信息来源日益多元化,个性发展也呈现多种模式,对物理学习的影响较大。总的来说,学生的求知欲和自我意识增强,兴趣爱好广泛,对学习和科技活动有较浓厚的兴趣,喜欢参与挑战性活动;但有的学生情绪不稳,自制力不强,缺乏学习动力,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二、造成高中物理学习困难的心理学分析

高中物理学习困难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从心理学视角看,其原因主要体现在:第一,紧张、畏难心理。由于高中物理综合性强、概念抽象,并且需要较高的数学、化学等学科基础,以至于惧怕对物理课,怕做作业,怕老师提问,造成物理学习困难。第二,急于求成的心理。由于物理学知识是一个紧密联系的体系,提高成绩非一日之功。若有的学生努力后短期内不见效,随即产生“物理真难学”和“我学不好”等心理。第三,消极被动的心理。表现在缺乏生活动力,不自信,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偏科严重,自暴自弃。

三、积极引导,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

改变高中物理学习困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高中物理教师来说,必须更新观念,实施正确的教学策略。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坚持“四重、三到、八引导”,学会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到物理学习的无穷乐趣,克服各种心理障碍。

第一,“四重”,即重基础、重实际、重过程、重方法。

1.重基础。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严格按照大纲提取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高屋建瓴,从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入手,加强“双基”训练。2.重实际。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实际,包括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特长优势等;教学内容要从实际出发,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并不神秘,与生活息息相关。3.重过程。要把知识点落实,学会“知其所以缘”,利用物理学理论的演变、概念和公式的推理等加强方法和技能的训练。例如:在“超导现象”这一模块中,要引导学生从超导现象的发现及超导研究的发展,使学生理解科学发现的重要意义。4.重方法。一方面,要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多种方式并用,掌握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另一方面,要重视学法指导,即重视物理学习方法指导,包括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和理解教材,掌握常规和非常规的解题技巧,学会自我评价等。

第二,“三到”,即心到、情到、人到。 教师要真正做到想学生之所想,以娴熟的教育技巧,开拓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智慧;要善于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鲜明的个性塑造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意志力,教学相长,良性互动,提升自我。

第三,“八引导”,即学科价值引导、爱心引导、兴趣引导、目标引导、竞赛引导、环境引导、榜样引导、方法引导。1.学科价值引导。要让学生准确理解物理学的学科价值,物理学在自然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2.爱心引导。教师要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特别是对于物理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应主动关心和鼓励。3.兴趣引导。一是善于设疑。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但经努力可以解决,使学生在征服难题中获得成就感,心情愉悦。二是创设合适的情景。要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相结合,创设生动形象的情景,激发学习兴趣。4.目标引导。要面向全体学生,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体系,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前进的动力。5.环境引导。要加强学风建设,净化学习环境,开展“互助互学”的活动,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为学生创造奋发向上、积极乐观的学习环境。6.榜样引导。引导学生以杰出的物理学家和优秀学子为榜样。教师本身也要以自己的学识和涵养,做学生的表率。7.竞争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热情,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8.方法引导。在进行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的同时,要重视物理学思维方式的训练。

总之,要重视对高中物理学习困难的心理学分析,采用正确的教学策略。要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更新教育观念,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掌握学生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潜力,为学生学好物理、顺利升学、奉献社会等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树杰:《高中物理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