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6: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育教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育教学研究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美育课程

小学教育专业在进行课程建设与革新工作中,多所院校对学生群体职业技能的培育工作给予关注和重视。小学教育专业身为培育现代化教师的新专业,在全面推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部门提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将作为新的教育目标,学校美育课程身为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逐渐受到各高职院校重视。因而,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学习者综合能力及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该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高低,与其所教学生的素质提高、情感熏陶以及艺术特长培育正相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升院校人才培育多样化。

1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美育课程建设必要性

1.1有助于提升学生认知美的能力

美育,又称作美感教育,即经过相应培育,使受教者具备美的理想、美的素养、美的情操及美的品格。对美的认知不但是审美实践活动,也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审美活动作为人类基础心理活动,追求美好事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类心理层面的基础需要。但针对“什么是美”这一问题,多数人只有相对感性的定义,譬如欣赏优美的舞蹈、捕捉美好的风景以及聆听动人的乐曲等,均会使受众不自觉的产生美的感叹,但针对美的抽象概念却呈现出模糊不定额度情况。因此,在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房中,教师可通过美育课程为学生群体叙述美学价值,使学生可渐渐理解美的定义,进而深化对于美的认知。

1.2有助于提升学生体验美的能力

体验美不是在感官层面得到愉快的体验,而是经过和美的实际交流互动实现对于精神层次的启迪。从心理学视角上而言,学生可利用主观意识得到感性认知及感性审美的能力,这一能力可将美渗透至头脑中,通过一系列反应,对学生审美能力可落实启迪和唤醒。这就是为何审美过程可使学生获取精神层面额度愉悦,也是实现升华思想与陶冶情操目标的根本因素。在高职院校小学教育相应专业中,通过美育课程,学生可在实际欣赏中体验美,并在教学活动中借助这种美学启迪达到自我升华,从而通过美育课程激发学生表达美与欣赏美的潜能。

1.3有助于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美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是建设在持续创造美的前提下的,不断探索美作为人类心理层次额度需要,然而部分人因不满足对已定美学框架的制约,在表达美的范围中增加自身思维,由此衍生新的艺术作品与美学观点。在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当中,美育的作用不但在于提升学生群体对于美的理解能力及认知能力,更在于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认知与鉴赏美作为创造美的关键环节,善于透过美学视角发现美并创造美,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呈现,艺术美感并非于凭空产生,而是根植在实际生活中。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学与生活一体化的美育教育背景下,探索如何应用更为多变与灵活的方式展开美育教育,对学生创造美具有重要启发作用。

2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美育课程建设现状

2.1院校体制的约束

现阶段,小学教育专业涉及的教学多数均以传统授课模式为主。多数与教育相对应的课程盲目借鉴原有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在高等院校原有基础上并未做出适当改动以此适宜高职学生,而是强加至小学教育专业当中,教学活动多将理论知识为重点。增添的美育课程本质分散,特异性不足,无法充分看落实和学生自身发展相融合的教育模式,学生个体实际需要无法呈现,对学生全面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而这一教育方式也导致学生和现实脱节。同时,院校专业课与美育课程融合不足,美育课程和专业课在教学实践层面相错,致使两者难以融合。

2.2培育目标欠缺针对性

培育学生德智体全方位发展,具备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坚实基础、素质较高及能力较强的小学教师,是当今多所高职院校的培育目标。但这一目标偏重德育、体育及智育等层面的发展目标,忽视了美育课程中蕴含的艺术类学科。艺术教学作为美育的组成部分,而美育课程则是院校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教育领域发展进程中,美育、艺术教育一直是共同发展进步的。然而,现阶段教育环境下,艺术教育属于美育范围,高职院校在建设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时,往往对于美育课程重视度不足。院校对小学教师的培育目标也极为繁杂,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培育目标欠缺针对性,导致在此环境下培育的教师难以满足国家及社会对小学教师的要求。

2.3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

近几年,由于国家对美育教育的重视度增加,部分高职院校针对小学教育专业也相继开设美育课程。但院校实际培育计划中,针对课程整体设计存在包含大量艺术类课程,这些课程均隶属艺术类专业层次的实践类选修课。因受院校培育计划约束,选修课的选择准则为四选二,即在美术、声乐、舞蹈及乐器4个课程当中任意择选两门课程开始选修。这一教育现状,必然会导致美育课程设置不够全面性,学生对于自身较为陌生的艺术课程难以深入的学习。

3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美育课程建设策略

3.1培育师资团队,强化美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质量与师资力量与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正相关,要想有效提升教育质量,最终还需依赖教师来实现。现阶段,部分小学在美育教师团队建设层面可在基本满足教育要求,但由于专业结构性欠缺、学科领头者不足以及职称结构缺乏合理性等因素影响,美育教师团队建设仍需加强。建设一批具备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促进教育发展、革新及培育人才的重点。首先,院校可补充与引进美育方面教师,弥补专业教师缺乏架构性的难题。其次,培育双师型教师与骨干教师,提升美育教师群体的专业素质与水准。再次,培育美育课程学术领头人,发扬学术带领作用,提高美育学科科研水准与能力。呼吁教师群体参与专业技术支撑晋升等活动,推动美育课程教师团队建设。最后,始终坚持优势互补与内外融合准则,借助“走出去”及“引进来”的用人制度,增加对美育教育教师的培养力度,招录小学一线美育课程相关教师,实施阶段性与周期性教学,吸取先进美育教育的成功经验。

3.2全面展开通识知识教育和美育教育

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教师群体师德教育,以及创新学生群体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手段及模式,例如通过实际教学训练、建构优秀和谐师生关系以及锻炼教育工作者心智等。另外,高职教师可深入到小学教学活动中,通过观摩小学教师实际美育教育,学习先进教育手段,在提升自身道德涵养的同时,在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当中有序进行美育教育。针对小学教育专业,高职院校可增设学生素质教育、德育教育。这两者区别于传统的价值观与知识教育,对于学生日后进行小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小学教师应在具备社会常识及自然知识的同时,还应具有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为教学工作储存多方面知识。院校可逐步增加通识知识与美育课程,将通识教育和美育教育重点置于课堂范围内,优化通识教育及美育教育的课程模式,逐步强化两者与专业课程的契合度。

3.3创新培育体系,合理设置美育课程

一方面,取消当前的美术、声乐、舞蹈及乐器艺术类专业层次的实践类选修课四选二额度约束,将其引进专业必选课当中,并合理增添授课课时,使学生可全面掌握多种技能,为提升学生群体综合素养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创办将艺术作品鉴赏及艺术知识讲授未重点的美育选修课程,教师为学生讲授美育课程中涉及的理论基础,培育学生审美能力,促使其树立审美理念,提升艺术欣赏能力。另外,设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育目标,培育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进步,并具备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的专业知识牢固、教学能力纯熟、实操能力过强及艺术修养充足的小学教师,以此来促进高职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3.4在美术学科中展开美育实践美术教育身为小学美育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构成,应将其视作小学教育专业当中的重要内容。美术身为历史久远的艺术学科,其呈现出人类探索美的过程与追求。美术在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培育人才,以及小学素质教育当中的美育价值呈现在多个方面。从学生身体发育视角而言,美术可使学生群体更为直观地体验美,并在追求美中增加学习美术乐趣,提升其艺术素养。从情感发展视角而言,美术身为一种表达艺术的方式,可为学生创设一种美的氛围和意境,并在艺术无形的熏染中提高品质,充实其情感。从心理发展视角而言,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可渐渐摆脱思想与身体层面的惰性,养成积极、正向的心理状态。从美术学科的美育价值出发,院校正在设置课程和美育实践中,应中水美术学科理论和实践的融合。由于美学知识存在十分深刻的生物学、科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等因素,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将理论作为导向,使学生在掌握人类心理和生理状态后,掌握与理解美术教育。

篇2

【关键词】通识教育 传媒英语 研究与实践

一、通识教育概述

1.通识教育的渊源与内涵。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理念,同时受到进步主义、要素主义、人本主义等诸多教育思想和教育思潮的影响。现代通识教育主要兴起于19世纪初期,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首次提出将通识教育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理论,引发了全球各界学者对此领域的关注与研究。通识教育强调人本主义,有别于专业教育,旨在培养见识通达、情操高尚的人才。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是在对抗知识的科学性、技术性和非人性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和谐的人格与全面的能力,使他们具有全球公民意识,能在现代文明中生存,并且创造出对社会有意义的价值。

2.中国通识教育的发展与现状。中国古代教育以培养人的完善人格为主要目的,重视道德教育。孔子在《礼记B礼运》中提出的“天下有道、天下大同”的理念与西方的通识教育思想颇具相同之处。1912年,任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总长时颁布的《大学令》中提出“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这个教育宗旨反映了当时的教育思想,即包括军国民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的“完美人格”的培养。20世纪末以来,为适应社会和改革开放的发展需要,中国教育界开始改革过分专业化的教学模式。近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加强学科综合性、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重视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与尝试,体现了我国对大学通识教育的重新重视。但目前而言,高等教育界对通识教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尚处于摸索阶段,相关通识教育课程的论述很少,教育实践也较多停留在将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大学通识课程的建设可谓任重道远。

二、传媒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1.传媒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传媒英语教学是在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双语教学模式,是英语基础知识和传媒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课程,以全面提高英语能力为经,以培养传媒领域从业者的能力为纬,进行立体式专业英语教学。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导入与渗透等方式,运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进行传媒知识的教学,最终实现学生运用两种思维进行学科学习、了解传媒知识与专业词汇表达的目的。传媒英语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英语表达能力,还要具有专业课的相关知识与理论基础,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传媒人才奠定基础。

2.传媒英语的教学要求。由于传媒英语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大学英语基础,因此,目前我院的传媒英语课程安排在大学三年级。课程内容涵盖媒体信息和英文惯用法,传媒英语专业用语及词汇,以及简单媒体信息英汉互译。每课包括精读文章、模拟任务和资料库三部分,不仅讲授实用传媒理论与实务,还让学生在实际的任务设计和执行过程中练习英语的听、说、读、写、译技能。教学目标在于通过研究传媒英语的专业语言和篇章特色,力求从多角度让学生了解传媒英语,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对传媒英语的运用和交际能力。

三、通识教育与传媒英语教学的有机融合

1.通识教育的移植性与重视外语教学的必然性。外语课程不仅是西方文化、文明、思想和文学的载体,也是中外交流的桥梁与窗口。如果教育者对此缺乏必要的认知,很可能使外语沦为一种纯技术型的知识传播,而丧失了其作为获取语言文化和通识性知识以及培养中外交流综合性能的教育作用。可以说,外语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命运在大学教育中是息息相关的。作为通识教育开展最为成熟的美国,哈弗大学的核心课程制就十分重视外语教学,外语要必修两个学期,达到8个学分,而且大量的课程都用外语教授。至少熟悉一门外语,让学生得以接触不同的文化以及资料,是每一位学生都必须修习过关的课程。由此可见,在美国通识教育中,外语教育始终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我国在移植美国通识教育的同时,也应移植美国通识教育中重视外语的特点。清华大学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典范。例如,清华大学主要课程的教师都来自美国,重心放在英文以及直接用英文教学的现代学科上。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注重双语教学的发展模式,鼓励专业英语教学,这也是时展的必然,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体现。

2.通识教育视野下的传媒英语教学。作为专业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科目,传媒英语教学也必须与通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具体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丰富传媒英语课程内容的设置,涉及领域需涵盖传媒形式的各个方面。我院的传媒英语教学内容主要分为英美大众传媒简介、英美报刊佳句分析、新闻词汇和术语介绍、精彩英文广告赏析、时尚新词互译、西方电视节目特征分析等几大板块。每个版块的设计都以了解西方背景文化为前提,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据国家人事部2005年统计,全国传媒从业人员的数量十分庞大,仅新闻从业人员(记者、播音员、主持人、编辑等)的总数就已超过75万人。(童兵,2005)。这个统计还没有包括人数日益增长电影人、广告人、动画人、媒体经营管理人才等。由此可见,传媒英语课堂内容的丰富性对于培养各个领域的传媒人才十分重要,传媒英语课程不能只局限于新闻类型的讲授,而要涉猎媒体行业的各个领域。

二是提升学生的传媒英语素养,开拓国际化传媒视野。在传媒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搭建起学生语言学习与专业知识的桥梁,培养学生分析母语与目的语异同的能力,了解中西方不同的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进而提高学生分析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开拓国际化的传媒视野。具体教学工作可以围绕词汇教学、修辞方法、媒体素养这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词汇教学是引导学生掌握专业传媒词汇,让学生了解词汇的普通含义与专业含义之间的区别。如,box这个词的普通含义为“盒子”,在传媒英语中还有“花边新闻”的含义。学生在学习这些词汇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文章环境来进行词义甄别。

其次,修辞方法是在媒体报道中经常运用的表达手段,很多修辞的隐含意义通常是学生无法理解到的。如,Fleet Street(战队街)喻指英国媒体,Hollywood(好莱坞)喻指美国电影业,等等。在传媒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结合其文化寓意为学生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传媒文体的内涵,了解西方媒体的报道特点。

最后,媒体素养的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是指人们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评价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能力。教师需帮助学生分析对同一事件的报道中,不同用词所体现的不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基础的媒体判断力。

四、结语

传媒英语教学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具有国际化视野传媒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7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已明确规定:“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针对这一要求,教育者在传媒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传授单纯的语言知识或专业知识,还需结合文化、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进行对学生通识教育的培养。只有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进行有机地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国民教育的根本目标,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化素养和健全人格的新一代人才。

参考文献:

[1]梅红.传媒英语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2]童兵.加入世贸组织3年总过媒体格局的嬗变与前瞻[J].复旦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

[3]候福莉,严玲.“传媒英语”作为大学英语高级阶段课程的需求分析[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0(1).

[4]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要求[S],2007.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编号:GH150628。

作者简介:

篇3

一、感受生活,进入色彩的世界

伟大的哲人马克思说过一句话“:色彩的感受是美感最普及的形式。”孩子们刚步入这个世界,看到的就是万千的色彩,并且被它的绚烂所吸引。色彩在学生的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无需过多的思维分析,只要放眼望去,无论是红的花、绿的草、还是蓝的天,都是直观的、印象的。作为教师希望学生可以感受到身边的色彩,发现它的美,找到它的美在哪。其实,感受色彩的途径很多。①可以通过欣赏画作来感受。②可以借助高科技计算机手段,直观的演示色彩的千变万化来感受。③可以通过大自然的美景来感受色彩。④可以通过文字的描述,让学生感受文字中的色彩。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通过对专业美术知识的讲解,让学生知道和认识三原色、同类色、近似色、对比色、固有色、互补色、环境色及色纯度、透明度等一系列的色彩关系。通过科学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光源与色彩冷暖的变化。真正正确的认识和观察才是学习色彩入门的主旨。

二、借鉴与学习的统一

艺术不是单一化的,艺术本身的活动正在于它的多元化。所以,学生要借鉴什么,如何借鉴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人类本能的学习方式来源于模仿,借鉴与学习本来就是一个整体,长久的学习都与借鉴分不开。而我们绘画的基础也是从模仿借鉴开始的。借鉴与欣赏能力是感性认识的基础。学生可以通过鉴赏感受不同作品的魅力所在。它可以是名家著作,感受名家的用色之精彩,也可以是同龄人的优秀作品。其实这种借鉴式学习是为了更加有效地掌握一些绘画技巧,艺术语言样式,使学生眼界更加开阔。这更能让学生保持一种谦和的学习态度。这样学生能从作品中汲取更多艺术营养,从更独特、更自我的视角来感受色彩。

三、运用色彩,创作创新

对于色彩的认识,目的在于掌握它和运用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创作完成一幅作品。“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孩子们的想象是无限丰富的,它只是碍于无法用画笔来描绘。因此,要循序渐进。首先要让学生动笔、动脑、更要动眼。即便是涂鸦也可以,不需要过多的要求,在逐步提高后,学生会有自己的经验,自我的思考认识,能够独立的完成画作。色彩只是源于美术基础知识的范畴,其中对比与协调是较专业性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色彩,可以尝试综合美术、音乐、文学等多种艺术门类,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

四、教师的教学作用

作为教师要能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把美术新课标的内容深入浅出的贯彻在美术课程的各个阶段,并因人而异的呈现出来。教师在总体教学中要注意对色彩的认识、色彩感受、色彩造型、色彩应用和色彩表现几方面,充分开发学生的色彩感悟能力、色彩应用能力、色彩造型能力和色彩表现能力。教学初期,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色彩的关系,掌握色彩的规律。不把过多精力放在细节上,着重要求学生全面了解色彩基础,掌握基本技能。教学中期,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色彩规律的基础,明白色彩组合的复杂、色彩组合的对比性、与周围色彩的对比关系、什么是色彩环境。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我们所画的是色彩的对比关系,环境变了,色彩的面貌也就跟随着变了。教学后期,目的是让学生具有全面的绘画修养和创造能力,表现能力。教师要让学生能够用不同形式来表现学生对于色彩技能的掌握和对于色彩的独立理解。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解放双手,解放思想。自由地表现自己对于色彩的理解。美术新课程正在不断的推进改革,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实施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本。而美术教育又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教育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对美术人才的教育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小要对学生进行美术理论的培养以及艺术气质的熏陶。美术课一直是学生们很喜欢的课程,是可以让孩子们自由发挥、自由动手、自由表现、自由想象的一种媒介。在色彩的教学方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体验中循序渐进的认识色彩、感受色彩、独立思考色彩、综合运用色彩。

篇4

一、英美文学生态教育中兴趣平台的搭建

兴趣平台的搭建,是英美文学生态教育的前提条件。基于生态语言学理论的高校英美文学教育,是以文学作品为支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通过构建生态、完整、和谐的多元化生态教育系统,开展英美文学赏析、观点交流与情感沟通,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和健康人格。针对英美文学教育生态意识相对匮乏的现状,高校英美文学教育工作者应创新教育理念,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教育媒介,积极搭建通往学生的兴趣平台,从而彻底改变英美文学教育死气沉沉的局面。一方面,教师要在浩如烟海的英美文学作品中精选学生感兴趣的文学作品作为教学内容,避免因课程内容的枯燥乏味而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要充分挖掘英美文学作品中最适合学生并能为学生所感知和接受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的态度与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正确领悟和理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与文化意蕴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当下多种媒介手段普及的信息时代,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英美文学讲座式授课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实践表明,在生态语言学环境下,角色扮演法、讨论式教学法以及多模态课件等教育手段的实施,对英美文学教育将产生积极的影响。首先,在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角色扮演可以引领学生直接步入他人的心灵情境,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和解决问题;学生也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角色扮演者的言谈举止间接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其次,讨论式教学法亦适用于生态语言学环境下的英美文学教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班级、小组为单位,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或问题,开展讨论或辩论活动以解决问题并获取知识的讨论式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辨和主动参与,促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这里的讨论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享有平等权利进行探讨、对话、辩论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倡导民主的教育方式,允许表达自由、持有异议和尊重他人意见,在讨论或辩论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平等互动,双方共处于和谐统一的生态教育系统中。最后,多模态课件的选用在英美文学生态教育中也独具功效。教师应在精选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辅手段,制作声音、影像、图案、动画融为一体的立体化多模态课件,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妙趣横生、言简意赅。

二、英美文学生态教育中生态教育环境的营造

生态教育环境的营造,是英美文学生态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英美文学生态教育是通过生态教育环境的积极营造而形成的多元文化生态系统。在英美文学教育生态系统中,教师、学生、文学作品以及教育环境各生态因子之间相互联系;同时,师生关系、课堂环境、教育方式、教育效果等因素互为影响,它们共同作用于英美文学教育生态系统中。其中,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从传统教育中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者,注重对学生的启迪、引导和激励。教师的首要任务是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手段,为学生轻松愉快而卓有成效地学习创设理想的生态教育环境。因此,教师应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与学生平等参与、协同合作,共同营造一种和谐平等的生态教育环境。

不过,英美文学生态教育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生态循环过程,因此,和谐互动的英美文学生态教育环境的营造,还需要全面、动态地考察与协调生态系统中教师、学生、文学作品以及教育环境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影响。英美文学教育生态系统中教师、学生、文学作品、教育环境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师生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师生与教育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为生态教育的主体,学生与教师、文学作品、教育环境等生态因子形成互动格局;教师的授课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学生的学习成效反过来对教师亦有助推作用。教师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师为学生的文学学习与赏析营造自然和谐的生态学习环境;学生与环境的互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对自然和谐生态学习环境的主动建构。这些关系之间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可以调动一切生态教育因素,共同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英美文学生态教育环境,这种环境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师生与文学作品之间的互动以及师生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三、英美文学生态教育中审美境界的提升

审美境界的提升,是英美文学生态教育的终极目标。审美是文学最重要的功效。文学教育是以文学为载体培养人性的活动。在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与欣赏,最终形成和完善其审美能力与审美境界。文学教育对审美能力的培育和审美境界的提升、对精神世界的塑造以及在反思生活方面的功效是任何其他教育所无法企及的。因此,文学教育不能单单停滞于语言的学习、分析和欣赏上,而应通过深入挖掘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深邃思想内容,完成文学作品内涵的审美教育。文学的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塑造学生和谐人格的重要途径。浩如烟海的英美文学中积淀了许多震撼心灵、启迪心智的生态文学作品。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蕴含着深刻的自然思想与生态意识,表达了作家对自然与生命的关注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索,是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培养生态责任意识和自然关怀情怀、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佳素材。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英美生态文学作品的内涵,努力培养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英美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智慧,对引导学生学会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培养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在英美文学生态教育中,教师应深入研究和探索英美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生态智慧和价值取向,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阅读、思考、论辩与探究,引导学生关怀自然。同时,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手段,使学生在赏析英美文学作品的同时,不仅获得思想上的启迪与精神上的感召,而且通过对呈现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各种不同价值观的接受与批判,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差异的多元化包容精神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英美文学生态教育正是以学生审美境界的提升为终极目标和价值追求,通过文学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理性的思辨和正确的行为,塑造不断追求精神高尚、道德完善,追求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的生态人格,从而建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世界观和超越物质主义的和谐关系。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美术 研究型教学 创新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也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这个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关键是有无培养人才好的土壤和环境。在各种人才培养的环节中高中是不可缺失的一环,也可以说高中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中坚环节,没有高中三年的教育,人才就不可能成长壮大,后劲十足。现在各国的高中教育都处在转型时期,都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路径和方法。

当今的世界也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多种文化交融,多种思想交流,多种观点碰撞,而这一切的表达常用的工具就是美术。美术语言是通向知识殿堂的桥梁,是各国艺术外交常用语言,是开启世界之门的钥匙。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美术的教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是教好高中美术的重要前提。随着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它以声像俱佳,动静皆宜,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大大的优化了整个教学过程。

篇6

新疆处于祖国的西北边陲,由于历史、经济等诸多原因,教育相对落后,教师的素质和内地教师的素质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中央实施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工程后,新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教育作为这一战略工程的重要组成和基础内容,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需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指导教育工作,促进新疆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在美术教育方面,我最看好的是由于地区原因等,新疆各个中学对美术教育的重视比内地高,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在内地的学校由于太过于重视文化课和各种升学压力,很多学校都忽视美术教育,甚至有的学校干脆取消美术课,家长也觉得没有必要,对此很不重视。往往这些原因就忽视了内地中学的美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美术教育就被落后,要改变这种现象才可以更好地发展美术。对于差异性。首先,地域的差异对师资的来源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地市级城市中,中学美术教师几乎完全能够保证是美术师范的本、专科毕业生,这种雄厚的专业资本是下一级城市所不能比拟的。在占有大多数学生数额的县和县级市以及更多的乡级中学,美术教师队伍的专业性是不能保证的,这在县、乡级学校的表现尤其明显。这些非专业的美术教师使美术教育的质量无法保证,这是促成现今社会上各种美术课外班遍地开花的因素之一。其次,地域的差异对教师的待遇产生重大影响。在工资待遇上,也会有所差距。这个工资额度造成了县乡级中学美术教师的流失,因为他们不仅要面对单位同事、学生和社会的轻视,他们还要面对生活的窘迫。第三,地域的差异造成了中学美术教师在信息和教育资源使用上的不对等。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美术教师在学校中本就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但在地、市级城市中他们还有一定的交流活动,而在县乡级的中学美术教师,他们根本无从参加类似的活动,这使他们与地、市级城市中的美术教师差距越来越大。生活的窘迫,学科的被轻视,与城市里的同行相比眼界的差异形成了恶性循环,这种地域的差异所形成的对中学美术教育的不良影响越来越深远。第四,新疆是少数民族地区,它的美术教育以及各科教育也要适合这种区域特点。综上所述,地域的差异使占学生数额多数的县乡级中学美术教育同地、市级无论在质量上和还是在其他方面都形成了差距,并且越来越大。

2中学美术教学方法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

针对中学生的这个年龄阶段,中学应该是处于好奇的这个状态,中学美术教育应该处于“综合•探索”的学习领域阶段。所谓综合探索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

(1)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

(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

(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通过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1)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学习成果。

(2)认识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传统文化、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而在这个领域中,教学要求教师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联结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的课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跨学科的学习活动。总之,各学习领域的学习活动建议和成就标准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工具材料等方面充分考虑开放性和选择性,使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在教学上采用以下方法。第一,加大引导学生参与美术学习,进行自我评价的比重。第二,创设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情境,导入信息技术。第三,进行跨学科的教学探索,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并促进其发展。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3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乌鲁木齐第十三中学为例)

在参观了乌鲁木齐第十三中学特色校本课程后,更加深入地对中学美术有所了解。十三中对美术的教育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我希望现在的中学能像乌鲁木齐第十三中学一样对美术教育更加重视。他们学校不仅是只有在表面上的美术教育,还包括素质拓展课程资源对科学发展观地深入学习,素质拓展课程资源源于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给予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发展制度上的保障。乌鲁木齐第十三中学把美术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科目之一,就是要让艺术融入生活,融入思维,融入灵魂。使学生不再以为学习美术不过就是会画两笔画,和我们学习、生活没有多大的关系。事实上美术学习可以让学生知识领域更加广阔。在十三中美术教育校本课程中,美术涵盖了会画、工艺美术、雕塑、建筑、动画、艺术设计等方面,而绘画又可以分为国画、油画、版画、壁画、年画、连环画、新媒体等,而且美术的学科门类仍随着社会的发展处于动态的扩展或收缩中。

4结论

篇7

关键字: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具体实施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以培养人的多方面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现行的小学教育中,德智体等落实得比较好,唯独“审美教育”这一块,既无教材,也无老师,更无课时和考核。审美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坚持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与德育、智育、体育相比,美育的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特点更加突出,它赋予了人们以精神性的审美享受,丰富并充实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因为其综合性的特点,能够促进并推动其他诸育的发展,做到“以美启真”“以美辅善”“以美怡情”等。小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属于学科教育,是学校美育的一个分支。没有美育,语文教学是片面的;没有审美,人生是残缺的。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和功能

首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语文课的美常常被考点、应试作文等抹杀。教师往往以说教、灌输的方式来教学,学生的兴趣、个性也逐渐被消磨,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束缚。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最主要的是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把美的形象性、理论性以及愉悦性等引进课堂,使教师的教学艺术能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感召力以及诱导力,把学生带进引人入胜的情境,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其次,在小学语文中进行审美教育活动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教育不是像智力教育那样,引导学生走向对知识的一般理解,从而培养思维能力,而是引导学生走向对感性形式及其意味的整体把握和领悟,培养审美的感知力、想象力和理解力,开启由抽象思维能力走向直觉思维能力,由认识真理走向创造发明的渠道。再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实现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思想道德是很难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在小学的语文课上,恰当地通过审美教育来引导美和道德的渗透,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塑造健全的人格,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最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可以陶冶情感,塑造心灵。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情感教育,它通过对审美形式的领悟,心灵受到震荡和洗涤,进一步培养起良好的人生态度;通过审美活动,使学生爱艺术,爱生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审美教育对于个体培养的四种功能,集中起来,表现为对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这是其他教育作用所不可取代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实施审美教育活动,有着非常重大的教育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与审美教育相关的各种因素

除了受教者学生之外,小学学语文教学中的因素都可以归结到审美教育的范畴,通常称之为审美因素。在我们从教材和施教者的不同角度,对于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审美因素做一个简单的分类:1.汉字的教学。汉字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也是最美的文字之一,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所以在小学语文汉字教学中,美的因子是时刻存在的,利用书法来识字、写字,利用象形文字来记字和理解字,这些都可以成为审美活动的内容。2.文本中的字词句。首先在诗词歌赋中。古时的诗词大都是可以依曲而歌的,诵读的时候也朗朗上口,音乐的律动也是不绝于耳的,具有凝练的美。其次是在散文中。散文的语言多以节奏舒缓的长句为主,读起来又节奏明朗,韵律协调,有音乐美的感觉。再次是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的洗礼,沉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思想文化,在艺术形式方面堪称典范,留作教材的更是文质兼美的精华。最后是演讲类文章。这类文章为符合演讲的要求,在遣词造句等方面是极下功夫的,形之于口语则富于音乐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文本中字词句的美,让学生真正领会语言与文字的审美特征,把字写得富于艺术感,把话说得优美动听。3.教师自身的因素。如果说对文本的审美分析,是教师自觉教育的内容,那么教师个人的形象气质、精神面貌、教学语言、人格道德等就是非自觉教育的内容。首先是幽默、准确的教学语言。教学语言是适应教育工作需要而形成的职业语言,它具有口语性而不同于日常用语,简洁、准确、明白、含蓄而又形象的教学语言,能够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并易于接受;在语调方面,教师吐字清晰,调值适中,速度平缓,富于节奏感,并带有适当的感彩,会使学生感到平易亲切,并激起强烈的审美体验。其次是干净整洁的衣着和庄重大方的举止形态。整洁朴素的穿着和庄重大方的举止形态都强烈显示着教师的情感态度,亲切、诚恳、耐心、机敏等优雅的教态,体现了教师高度的文化素养,能给学生以优美感。最后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师德的精髓,是教师发自内心的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力量,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情感动力,使学生在精神上、感情上受到教育激发,从而产生出巨大的审美教育的作用。

三、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具体实施

学校的教育工作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活动才能实现,而小学语文的教学组织活动是按照一定的教学方法和原则,通过一定的活动方式而形成的,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教学工作体系。小学审美教育的任务,也是必须通过这些适当的教学组织活动才能完成。

(一)课堂活动的审美施教

课堂活动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和主要因素。教师通过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导入新课,学习新教材,巩固和运用新知识,布置课外作业等结构性环节,把学生组织到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课堂活动上的审美实施,应贯穿于课堂活动的始终并体现在各个环节:1.组织教学是对课堂秩序的整顿工作,对上好一堂课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施教。但组织教学并不是用课堂纪律死卡学生,组织教学是师生之间达成和谐情感交流的关键阶段,教师亲切的态度和诚挚的关怀,会使学生感到情感交流的愉快,把课堂很快引进热烈、轻松而又秩序的气氛之中,为教学创造出一个审美化的情境。2.检查复习是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的教学过程。教师应以启发方式提问,允许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精神,而不仅仅限于背出准确答案。对有创见的回答,应该给以肯定和表扬,以保护学生的自由创造精神。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有着很大的影响和诱导作用,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基于启发诱导,使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改正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兴趣愿望。3.导入新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精神上有所准备,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形成学生对新知识的期待心理,从而把学生的各种心智功能引入活跃状态。艺术化的导入方法,可以诱导学生处于一种类似审美期待的心理状态,是课堂活动审美化的一个重要环节。4.学习新教材是课堂活动的中心环节,它一般通过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原则进行讲授、演示来完成,讲授新教材应该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学习新教材的过程中,清晰、准确、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简要、工整而富于逻辑性的板书,准确、具体而深入浅出的例证,形象、鲜明、美观的图片和实物演示等,都能够给学生以审美的享受,使学生在审美愉悦中接受新知识。5.巩固与运用新知识是使学生发挥自己的自由创造精神,深入领会新知识, 并在初步运用中加强记忆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发现学生掌握新知识上存在的缺陷,予以补救的过程。因此,通过巧妙的题目,学生在运用中巩固已有知识,就能使他们产生一种由于自由创造精神得以发挥而产生的愉。这种愉由于包含着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而具有审美愉快的特点。6.布置课外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环节,在学生的心理上能够激发起独立探索的欲望,使他们感到课堂教学活动虽已结束,但学习的脚步并未停止。在布置作业时,通过提出要求,提示难点,进一步引导学生自行延续课堂教学活动韵律,感受到课堂教学节奏的余韵,从而留下美好的记忆。课堂环节的整体结构的巧妙安排,本身就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审美施教的重要内容。课堂活动的审美教育并不是要在教学内容之外生硬地搬进艺术教育的内容,而是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的巧妙安排与编织,把课堂教学中的智力内容与组织活动的审美形式结合起来,以收到审美教育的效果。

(二)课外活动的审美施教

课外活动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的各种教育活动。而作为语文这一学科,教师应当适当地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组织一些活动。如六年级综合性学习主题是诗歌,我们可以把诗歌的内容延伸到课堂之外,组织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文化的美好熏陶。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活动,对于语文这一学科以及学生的个体发展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作为施教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全方位渗透美育思想,但同时也要意识到,美育需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切不可急功近利,要持久地、有效地用美来感染学生和塑造学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

作者:任峻嶙 单位:深圳市南山区西丽第二小学

参考文献:

[1]蒋国忠.审美艺术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杨思寰.审美教育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篇8

关键词:中美体育教育 体育特征 比较研究 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27

1 我国高校体育特征

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取得了较好成就,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机制。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首先,对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认识方面,社会各界以及学校都存在不同程度地的不足,教育观念亟待转变。其次是学校体育经费方面,目前由于认识上的不足,资金投入上出现明显不足,造成资金来源不稳定。再是学校体育科研方面,由于我们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水平和经济都不发达,科研水平受到制约而总体水平不高,学校体育的科学方法与手段也相对落后,急需一批专职科研人员。

2 美国高校体育特征

2.1 教学条件

美国各高校的体育教育构成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系相对完善,值得各国学习和借鉴。完备齐全的体育场馆、优良的管理,体育研究资料、书刊种类齐全丰富,高素质的师资、充裕的体育经费;受“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体育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兴趣、能力、人格和个性为培养目的任务上,体育课形式主要为俱乐部制和选修,项目内容多而且齐全,教学氛围重视娱乐与节奏、宽松;多数大学生都积极参加课余体育锻炼;体育竞赛开展非常多样化,可以说高校是造就高水平的运动员的摇篮,大学生体协管理体育竞赛事务,竞赛制度完备。

2.2 美国体育课程

美国的一个教学班人数少,教师在课堂上更容易洞察学生的思想,从而给予适当的帮助,课堂教学也易组织。同时,美国高校体育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一生的锻炼习惯。各学校的体育课引进了多种健身模式,有学校选择了公路自行车锻炼和救生员训练,有学校采用瑜珈教学,更有学校用电视游戏“劲舞革命”进行体育锻炼,由此很多学生爱上体育课。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为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了基础。

3 中美体育教育对比

教育条件方面我国应重视并加大力度进行体育设施建设与优化,增加高校体育教育设施资金投入,加大国内体育教育资金预算。体育教育理念美国大大优于国内。美国认为:“体育课程以发展学生身体为目的,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向自觉学习的方向转化,并以此激发他们在创造力上的闪光点。”美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一是体育能力教育培养模式,表现形式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尝试探索的体验,以培养提高体育能力教学模式策略。各种体育能力通过探索式的体验得到培养与提高。体育教学的各项任务是通过抓住学生体育能力培养提高的这个重点的实现,以获得教学的全面效益,进而培养了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和自律,其结果是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得到实现,学生的各种体育能力通过主动探索、练习和发现得到了培养,各项教学任务也因此得到完成。二是发展学生个性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培养提高学生个性的体育教学策略。体育教学活动遵从学生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把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在教学活动中也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积极的辅,使教学目标在体育活动中朝着确定的方向进行。这对我国体育教育的建设有一定的启发性。

4 对策

4.1 更新体育教学观念

观念决定行动,体育教学需要转变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树立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的思想,由于传统体育教育观念还残留重德、智,轻体育的片面性,要从根本上改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必须转变观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运用“引导式”、“启发式”、“指导式”等教学方法,营造宽松的和谐的学习状态,形成双向互动。

4.2 优化教学内容

第一,教学大纲与专业使用的教材内容要与时俱进,要有可选择性和较大的灵活性;第二,教材的分类要尽可能避免单一的按运动项目分类的方法,要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从学生身心发展与健康特点进行分类,应当体现出分类为目标服务的要求;第三,教材排列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育特点、针对不同年龄,教材内容的安排与要求应有所区别;第四,教材的选编应当体现教育价值;第五,重视体育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把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目标;第六,重视体育理论与实践以及卫生保健的结合。

4.3 推进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的改变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学生间互动和互助;鼓励调动学生自主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努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其体育活动中要留出时间给大学生进行思考。在组织形式上要体现出趣味性,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重视实践培养大学生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同时提倡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科学健身。

4.4 加强体育课考核与评价体系的构建

素质教育下的评价应当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思想观念,评价的内容要体现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主观努力和进步幅度的评价内容。在评价的主体方面,增加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方式。力求评价内容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宗旨。

此外,还应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和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浩,徐玖平.对国内外高校体育教育观念的比较研究[Z].2008.

[2]李娟,郑毅.对国内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的探讨[Z].2008.

[3]刘新民,黄俊亚,詹建国,杜丛新.2010年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研究[Z].2001.

[4]霍俊哲,程黎菊.新世纪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Z].2006.

篇9

关键词:多媒体;化学实验;宏观;微观

一、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

高中化学实验具有多种教育功能,在化学教学中注重以化学实验为手段,不但有利于帮助学生概念的形成、物质性质的认识和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化学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实验的基本测量方法,巩固和深化学科知识并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他的基本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挥这些功能,需要学生不断地积累,我们要充分创造让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机会。然而,有些化学知识的获取不但需要学生做实验,还要求学生能透过实验的宏观现象认识物质变化的微观情况,通过将实验的宏观现象和物质变化的微观过程进行整理,提升为理论知识。这是化学实验无法做到的,需要借助于其他教学工具,其中多媒体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二、多媒体教学的功能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倡导“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逐步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的互动关系的有效变革”。“多媒体”一词译自英文“Multimedia”,多媒体就是具有集成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计算机综合处理声、文、图、信息的工具。许多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变化,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演示实验也无法展现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只能靠挂图、板书或教师讲解来完成,然而这种让学生苦思冥想化学反应发生的微观过程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化学知识。利用多媒体可以将物质变化的微观过程通过动画、视频、图片等方式呈现出来,降低了学生认知的难度,使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变化的微观过程更加直观。但是,多媒体不能代替所有的化学实验,原因是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所有的化学实验,会扼杀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达不到培养人的目的。

三、多媒体与高中化学实验联合教学方法的提出

在陈志伟、陈秉初主编的《中学科学教学论》中提到:学科学习应该是发生在一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下意义构建的过程,当代科学本质观下的教师教学行为注重知识产生过程,以及学生对于知识获得过程的反思。2013年10月9日若贝尔化学奖授予了马汀•卡普拉斯(MartinKarplus)、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Levitt)、亚利耶•瓦谢尔(AriehWarshel)三位科学家。他们致力于开发计算机程序研究化学反应,为计算机程序模拟和预测化学过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受到这一启示,我想如果将多媒体与高中化学实验联合教学的方式学习化学知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探究感知宏观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利用多媒体将所需要理解掌握的微观变化呈现出来,通过思考找到微观与宏观的联系,归纳化学反应发生的内在规律。通过多媒体与高中化学实验联合教学,可以使教学表现形式更形象化、多样化,有利于充分揭示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展示化学思维的发展过程,为学生学习化学增加了新的途径。

四、多媒体与高中化学实验联合教学的模式探究

1.多媒体与高中化学实验联合教学的正向教学模式

多媒体与高中化学实验联合教学的正向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利用多媒体展示该实验的微观过程,学生通过讨论形成共识,找到宏观与微观的内在联系,得出宏观世界是微观世界反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多媒体与高中化学实验联合教学的逆向教学模式

多媒体与高中化学实验联合教学的逆向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想问题的结果,教师进行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讨论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得出结论,最后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教师对学生的方案进行评价分析,找到最优实验方案,学生通过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得出微观世界决定宏观世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参考文献:

[1]冯克斌等.中学成功教学体系—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及操作指导[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22-3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10

关键字:小学美术;情感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307-02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加强学生情感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满足学生情感需求,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基础阶段,价值观、人生观及其情感方向尚未成形,在此阶段加强学生情感教育,借助于艺术形式载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需求对学生今后有着重大意义。然而现行我国小学美术教学过于重视对学生绘画技巧、绘画方法的传授,忽视了美术内在的情感教育价值。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从以下五个方面浅析了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

1.以情境引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作画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教师要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来使学生尽快地产生探索的欲望。促使学生进入创作境界的具体做法是:(1)用音乐渲染情境。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可以结合音乐创设优美的情境。音乐和美术是共通的,都属于艺术那么我们也就可以运用音乐为美术教学创造情境,烘托气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对美术的感受能力,并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都得到美的享受。(2)开展游戏,提高学生兴趣。儿童的理解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较差,他们感知事物时多以直接视觉、听觉和形象思维为主,其思维方式和认识事物的途径也往往离不开具体形象。游戏情境法恰是一种符合这种特点,且儿童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它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享受到游戏的快乐,在快乐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到必要的知识,同时它也提升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丰富了自身的情感体验。

2.在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

美术实践不仅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还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为,激发学生朱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加深其理解。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美术作品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如,在上"我的新明友"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分发一些粘土,让学生亲手制作出自己的新明友,这个朋友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动物。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其作品也各有特色,充分体现出了学生浓厚的情感。在制作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展示,制作的如果是人物,可以鼓动学生送给人物本人,加深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如果是动物,教师可以鼓动学生向大家讲述自己与新朋友间的趣事,锻炼其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快乐情感。教师也可以通过这种教学方式,通过学生的作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感世界,并根据学生的喜好制作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3.讲解示范具体化、形象化,优化学生的情感态度

在讲解时,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熟悉儿童语言,掌握儿童的心理特点,对于儿童难以理解的概念,教师要加以解释。例如,小学生对书本上的"横线""竖线"不太理解时,我说:"站着的线是竖线,躺着睡觉的线是横线。"通过这样形象的解释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儿童的语言习惯来讲课,儿童比较喜欢用重叠字,所以我在讲解各种动物的特征时,就多用诸如:"长长的鼻子""大大的耳朵""圆圆的脑袋""尖尖的嘴巴""长长的腿""胖胖的身体"等,这样更有助于小学生的理解。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会顺其童心,将作画步骤编成一首首儿歌,从而达到使学生快速掌握新授知识的教学目标。具体形象且富有趣味性的讲解示范,保留了孩子的童心,丰富了孩子的想象,优化了师生关系,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并且也引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4.在课堂互动交流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

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是表达和培养情感的关键方式。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动学生积极发言。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为的同时,也通过学生的表达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情感。并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情感意识。如,在讲解"童话里的小屋"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关于"童话里的小屋"的作品。让学生观察之后再说说自己都观察到了什么及其体现出的美感。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发言,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觉得童话里的公主好美,有的觉得公主生活的环境好美。教师也通过学生的发言,了解到每位学生的出发点都不同,体会和表达的情感也是不同的。通过这种学习万式。学生在探究、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懂得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并获得不同的知识、灵感和情感。

5.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成功和失败会带给人心理上不同的情感体验。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生活中的体验融入到课堂中和教材中。教师可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如使用多媒体设备以及户外写生等,使学生能在学习上取得一些进步和小小的成就,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信心。美术教师要解决美术教学中的重难点,就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色彩,使他们掌握好绘画的技巧。教师还要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的能力,能让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领悟艺术美,掌握美术的基本概念。教师还可通过各种美术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其创造更多的成功的机会。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美术欣赏能力,有利于达到小学美术教育的目标。从本质上来说,美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情感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孩子的绘画能力,更要加强对孩子的情感教育,尤其是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环境下,其更不能忽视情感教育,让孩子在美术课堂上丰富情感体验,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翟端丹. 美术教学探研――提高学生绘画兴趣[J]. 辅导员. 2011(27)

[2]刘兴胜. 浅谈小学生的情感教育[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