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细胞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6: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物细胞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动物细胞特征

篇1

生物力学

摘 要: 目的 观察猪主动脉瓣叶去细胞后的组织学和理化性能变化,探讨其作为未来“杂种”瓣膜支架的可能性.方法 新鲜采集的猪主动脉瓣叶经表面活性剂、核酸酶、渗透压变化作用,去除瓣叶组织的细胞成分,在光镜、电镜下观察组织学变化,测定瓣叶组织的含水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热皱缩温度、瓣叶厚度、描计了应力应变曲线.结果 成功地去除了猪主动脉瓣组织中的细胞成分;瓣叶去细胞后组织含水量明显增高[φ(94.6±0.3)% vs (91.2±2.0)%,P<0.01],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降低[ω(0.041±0.008)% vs (0.056±0.006)%,P<0.05];热皱缩温度[(72.0±0.7)℃ vs (71.2±0.8)℃,P>0.05],瓣叶厚度[(0.8±0.3) mm vs (0.7±0.3) mm,P>0.05],断裂强度[(646±133) g・mm-2 vs (650±105) g・mm-2, P>0.05]和断裂伸长率[(57±14)% vs (65±18)%,P>0.05]均无明显差别.结论 采用表面活性剂、核酸酶结合渗透压变化的方法,能够成功地去除猪主动脉瓣组织的细胞成分,且不影响组织的理化性能,有可能作为纤维支架,用于构建“杂种”生物瓣膜.

引言

大量研究表明,异种生物瓣钙化与瓣膜中的细胞成分关系密切.我们将瓣膜组织中细胞成分去除,研究了其组织学变化,测定了力学强度,探讨其能否作为组织工程瓣膜的异种纤维支架,取得了初步的实验结果.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①新鲜猪主动脉瓣与4℃ hanks液中带回实验室,洗尽血液,轻轻擦去内皮,作为新鲜瓣(F组’ n=25). ②去细胞瓣叶的制备[1’2]:瓣叶于10 mL・L-1 triton X-100 0.01 mol・L-1 Tris缓冲液中(20 mL+PMSF 100μL/片),4℃下持续振荡24 h;转入10 mL・L-1 triton X-100 1.5 mol・L-1 KCl溶液,同样作用24 h;0.01 mol・L-1 Tris Cl溶液充分洗涤(20 mL/片,振荡洗涤10 min×6次);转入100 mL DNA酶、RNA酶工作液中,加DNA酶2 mL,RNA酶100μL ,37℃水浴过夜;转入低渗Triton X-100液中,4℃振荡24 h,充分洗涤.为去细胞瓣(aF组 n=25) .

1.2 方法 新鲜瓣叶去细胞前后分别测定瓣叶可溶性蛋白含量、含水量、热皱缩温度、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标本经固定后常规制作电镜、光镜标本,观察组织结构.

统计学分析:结果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瓣叶去细胞后组织含水量明显增高[φ(94.6±0.3)% vs (91.2±2.0)%,P<0.01],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降低[ω(0.041±0.008)% vs (0.056±0.006)%,P<0.05];热皱缩温度[(72.0±0.7)℃ vs (71.2±0.8)℃,P>0.05],瓣叶厚度[(0.8±0.3) mm vs (0.7±0.3) mm,P>0.05],断裂强度[(646±133) g・mm-2 vs (650±104) g・mm-2,P>0.05]和断裂伸长率[(57±14)% vs (65±18)%,P>0.05]均无明显差别.

新鲜瓣(F组)瓣叶组织常规病理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见瓣叶表面内皮细胞绝大部分已被擦去,纤维层、松质层、室层三层结构完整,纤维细胞无自溶现象,纤维结构无损伤(Fig1a).扫描电镜下,见表面无细胞成分残留,暴露出粗大的纤维,比较紊乱,深层纤维仍呈波浪状结构(Fig2a).去细胞(aF组)瓣叶经常规切片染色,光镜下观察,见瓣叶组织中细胞成分完全消失,纤维层、松质层、室层三层结构在失去细胞后,单凭纤维网架亦可清晰辩认,纤维网之间的空白区,应该是原先纤维细胞占据的位置(Fig1b);扫描电镜下见表面没有任何细胞成分残留,波浪状结构保存完好,排列规则,连极细小的纤维都能保存(Fig2b);透射电镜下见交错排列的胶原纤维的纵剖面和横断面,纤维横纹清晰,结构无破坏(Fig3a’3b).

3 讨论

我们采用了表面活性剂、渗透压改变结合核酸酶消化的方法’完全去除了猪主动脉瓣组织中的细胞成分’获得了完整无细胞的纤维网状支架.此无细胞纤维支架与新鲜瓣叶相比在力学强度和稳定性上没有明显差别.经去细胞处理后,与新鲜瓣叶相比,组织含水量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说明此去细胞过程,不但有效地去除了新鲜瓣叶组织中的细胞成分,也去除了大量的可溶性物质.组织含水量的增加,说明瓣叶组织中疏水性的脂质也得到了去除,胶原纤维、弹力纤维构成的网架结构及附着在网状结构上的糖蛋白得到了保留,这些亲水性的物质,使水分在网状结构中聚集,从而引起含水量的明显增加[1].Courtman等[1]报道采用此方法去除牛心包组织中的细胞成分后,使组织厚度增加20%之多,他认为系含水量增加,组织肿胀所致.我们采用猪主动脉瓣组织,未发现有厚度增加的现象,可能与猪主动脉瓣和牛心包组织结构不完全相同有关.

猪主动脉瓣中含有大约55%的胶原,主要成分为Ⅰ,Ⅲ型胶原,13%的弹力纤维,剩下的为富含粘多糖的基质[2],而牛心包组织中胶原的含量达90%,主要是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含量很少,弹力纤维的含量少于1%[3].猪主动脉瓣组织在复杂高压血流冲击下长成,其胶原、弹力纤维网状结构可能编织得更致密,更合理,特别是高含量的弹力纤维在猪主动脉瓣中呈蜂窝状结构,使胶原束在其网孔中穿过,有助于保持胶原纤维的形态.疏水性的弹力纤维[1]可能使水分不易在瓣叶组织中大量蓄积,厚度不致显著增加.

篇2

1.1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是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特征的模型。用以显示微小事物、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动态过程或三维结构,帮助学生理解。

1.1.1静态的结构模型

理解DNA双螺旋的结构需要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有很大难度。自己动手用铁丝等材料构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实物模型,效果不佳且浪费时间。所以,我们需要利用多媒体构建DNA的分子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如图1所示。

1.1.2动态的过程模型

血液循环是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学生往往分不清体循环和肺循环,而且容易混淆动脉、静脉与动脉血、静脉血等,如何将呼吸系统与血液循环系统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动态过程,利用动态物理模型来演示就是最好的方法。如图2所示。

1.2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是以文字表述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概念模型可以把人脑中的隐性知识线性化、可视化,便于人的思考交流和表达。比如在让学生形成植物与动物细胞结构的联系与区别的概念时,就可以通过概念模型图来逐步形成。如图3所示。

当列出这个知识结构模型后,首先让学生了解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如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器都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和溶酶体。然后让学生注意观察他们的不同点,如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是植物细胞特有的;而动物细胞中中心体是特殊的细胞器,与有丝分裂有关。至此,植物与动物细胞结构的联系与区别概念的形成就水到渠成了。

利用多媒体构建概念模型,构建知识结构框架图,再结合物理模型,可以让繁杂的知识体系化,锻炼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通过让学生主动构建概念模型,可以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2 巧解其他学科知识滞后的问题

当初中七年级学到呼吸运动时,就涉及到气压的知识点,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滞后的知识形象化和趣味化。如图4所示。

图4中三个小人代表三个气体分子,吸气时胸腔变大,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大,这个时候气体压强小。当呼气时,胸腔变小,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缩小,气体压强增大。

3 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知识面

一次考试后几个学生跑来问我,什么是黄花菜、石花菜,他们与花菜有什么区别。当地难以见到这两种植物,又因为名字相似,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这就是学生知识面不足的表现。带他们去多媒体教室,利用网络查找了黄花菜和石花菜的相关知识和图片,为学生讲解黄花菜和石花菜的结构和食用方面的知识。此后我尽量把学生不了解的、没见过的生物都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给他们。

4

用视频演示难实施的实验

生物教学中实验比较多,也非常重要,一般都是以实验引出知识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实验实施起来并不是很容易。如《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这个实验需要2~3d准备,而且在做实验时也需要3h,这在教学中是比较难实施的。所以借助多媒体,直接展示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和实验过程,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有效地让学生理解淀粉是绿叶在光的条件下合成的这一实验结果。

5 远程教育中我们应该注意的环节

5.1远程教育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

一些老师认为远程教育方便,每次都把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授课,让学生看框架图、看视频,自己却很少分析教导学生,师生双向交流少、这是远程教育中的一个误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对知识的复习、归纳,以及引进新的知识点的过程都需要老师的引导,也需要老师与学生的交流,知道学生哪些知识点欠缺,再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一味的依赖远程教育,学生只会在华丽的视觉享受中飘过,却没能带走一点知识。

5.2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篇3

本模块教材是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为主线展开的,从前到后依次讲述它的物质组成、结构、功能和发展变化的。本章和第五章的内容属于细胞的功能。本节改变了以往教材的呈现方式,没有把水分放在代谢一章里,也没有先讲植物的渗透作用,而是利用一些具体例子和资料,介绍水分子是顺着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水分的跨膜运输含有重要的教学价值,这是一个探究实验,也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探究实验,通过对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实验,培养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2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半透膜的特征;举例说明动物细胞膜和植物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理解水的跨膜运输是顺浓度梯度。

(2)能力目标: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尊重他人。

3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探究水分进出细胞是顺相对浓度梯度的。

(2)教学难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尝试提出问题。

4 教学设计思路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十分接近生活,因此采用“过程式的教学”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以“问题探讨(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为切入点,并通过实验、板图及多媒体手段突破难点之一(漏斗内的液面上升原因),为学生更好的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做好铺垫;以生活中相关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作出假设,并根据所做的假设来设计实验,考虑实验操作的具体细节(材料、试剂、用具的选择,操作步骤,结果预期,设计记录表格等)。

5 教学主要手段

电脑多媒体、数码投影显微镜。

6 教学方法

学生实验观察、讨论与教师讲述和启发引导相结合。

7 教学时间

1课时。

8 教学过程

8.1学习渗透现象

上一章学习的是细胞的基本结构,学生知道了细胞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而细胞膜的存在可以使细胞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细胞作为一个系统,每时每刻都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也就是说它又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教师通过提出问题:物质是如何进出细胞的?从而引入课题。

师:新鲜的蔬菜买回来,放置一段时间,将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放在清水中一段时间后,又会出现什么现象?结合我们生活常识,你能否对此现象作出解释?

生:放置一段时间蔬菜就不新鲜了。放置一段时间蔬菜就不直立生长了。放置一段时间蔬菜叶萎蔫了。

师:萎蔫的软软的蔬菜放置到清水中,又会怎样呢?

生:蔬菜又重新硬挺起来。

师:对了,那对此你如何解释呢?

生:放置一段时间后,蔬菜中的水分失去,所以萎蔫;置于清水中后蔬菜吸水,所以硬挺。

师:很有想象力。这实际上是一种渗透系统

师:演示“渗透作用实验”――介绍实验装置,指导观察实验结果(并板书装置图)。并边讲解边展示flash课件呈现渗透现象动画提问:

师: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

生:由于蔗糖溶液浓度高,水会通过半透膜进入漏斗。所以漏斗中的液柱升高。

师:漏斗中的水分子能否进入烧杯中的清水中呢?

生:也能,不过总体上进入漏斗的水分子更多。

师:液面能否无限升高?

生:不能,水分子进出平衡时液面就不再升高。

师:那么此时装置内外浓度是否相等?(难度较大)

生:不等。

师:哪里浓度大?为什么?

生:装置内浓度大,否则就不能维持这样的高度差。

师:很好!

师: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

生:不能。

师: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

生:溶液的液面不会升高。

师:展示渗透实验装置液面上升的高度(可让学生用尺量一下上升的高度),问如何让液面下降呢?

生:把长颈漏斗放在更大浓度的蔗糖溶液中。

师:很好,大家再考虑,能使该装置出现液面升高或下降现象需要什么条件?

生:需要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

师:对,也就是需要半透膜两侧存在浓度差,这是第一点;还有其他需要吗?

生:半透膜的存在。没有该条件,就不会出现渗透现象,或出现渗透现象也会消失呢?

师:对,这就是一个典型渗透装置所必须的两个条件。(板书)

动物细胞是否具备构成渗透装置的条件呢?

8.2学习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师:当我们吃比较咸的食物时,像腌制的咸菜、连续嗑带盐的瓜子等,你的口腔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有什么办法解决?

生:会有干燥难受的感觉,因为口腔细胞失去水分,即水分的输出。这时及时的喝水,可以缓解口渴。

师:课件中展示人成熟红细胞模式图,讲解红细胞的结构(板画红细胞图)。

师:血红蛋白的存在意味什么?

生:说明成熟红细胞有条件与外界构成浓度差。

师:很好,必备条件具备了一条,那么细胞膜是否相当于半透膜呢?

师:展示成熟红细胞在不同溶液浓度下的吸水和失水情况的动画课件。

师: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课件展示)。

(1)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有机物能够透过细胞膜吗?

(2)红细胞的细胞膜是不是相当于“问题探讨”中所说的半透膜?

(3)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时,红细胞一定会由于吸水而涨破吗?

(4)红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取决于什么条件?

学生讨论总结。

教师归纳讲述:

(1)动物细胞的吸水: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的浓度,细胞吸水膨胀。

动物细胞的失水: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的浓度,细胞失水皱缩。

动物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外界溶液浓度等于细胞的浓度,细胞形态不变。

(2)动物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一个动物细胞可以看作一个渗透系统。

8.3学习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师:刚才,我们讨论了蔬菜吸水和失水现象。

师:再展示萝卜条在盐水和清水中的失水和吸水情况的Flas课件。

师:植物细胞是否就像刚才我们看到的渗透现象呢?或者说植物细胞是否具备构成渗透装置的条件呢?

师:课件展示讲解成熟的植物细胞结构动画模式图并板画植物细胞图,特别讲解原生质层的结构。

师:(课件展示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开展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师:原生质层中因有膜的存在相当于一层半透

膜,而植物体内的植物细胞都生活在液体的环境中,生活在可能存在浓度差的环境中,植物细胞可以表现出吸水或失水。

再让我们回到刚才提到的蔬菜问题上,当我们知道植物细胞是可以吸水或失水后,我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来加以研究呢?或者说结合课前复习和提到的蔬菜问题,对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你有兴趣研究什么问题?同桌讨论一下。(学生讨论)

生:植物吸水和失水的原因是什么?

植物吸水和失水条件是什么?

在什么条件下植物吸水和失水?

原生质层是否相当于半透膜?

植物萎蔫和硬挺是否与吸水和失水有关?

师:大家讨论还是很有成果的,提出的问题也很好。现在问题提出来了,比如用刚才同学提出的“原生质层是否相当于半透膜”这一问题我们如何作出尝试性的解释呢?

生:因为细胞液有一定浓度,有条件构成浓度差,而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因此可以在有外界溶液的条件下,发生如渗透装置一样的吸水或失水。

师:这些都对,对于问题的探讨仅凭理论是不够的,下面还需我们开动脑筋用实验来证明一下,前后桌四个同学讨论一下,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说出你们的大体设计思路。(学生讨论)

生:我们让植物细胞处于不同的蔗糖溶液中,看看液泡大小的变化。

我们让一个植物细胞放在清水和蔗糖溶液中,观察其变化。

师:基本思路都可以,大家比较一下,这些设计有没有不足

生:……

师:取一个植物细胞这种操作加大了实验的复杂性,不符合简单性原则,所以我们一般取植物一定部位的一块组织来做实验。

有了基本思路,我们再考虑一下实验的内容,首先是选用什么材料和用具呢(课件给出几种材料),你选择什么材料?

生:紫色洋葱。

师:为什么?

生:因为有紫色液泡便于观察

师:因为我们要看液泡的失水和吸水变化,因此我们还需要什么用具?

生: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蔗糖溶液、清水。

师:怎样制作临时装片呢?

生: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撕取一片洋葱表皮,盖上盖玻片。

师:我们一般撕取的是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而且要把它在清水中展平,不要重叠。

师:和学生边交流边做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临时装片,并把制作好的临时装片放在数码显微镜调好(学生观看投影)。

师:为什么不直接在载玻片上滴加蔗糖溶液?

生:应该先观察正常的植物细胞,以便与失水的细胞比较。

师:在盖玻片一侧滴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2-3次,那我们在屏幕上能看到什么结果?

生:(3min左右)看到液泡缩小了,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看到液泡颜色加深了。

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生: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液泡中的水会通过原生质层出细胞,出现失水现象,即质壁分离。

师:吸水呢?

生:在盖玻片一侧再滴清水并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这样重复2-3次,细胞就处于水环境中,可观察到细胞又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出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师:请一位同学上来操作一下。(1min后观察到细胞又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师:结论是什么?

生: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液泡中的水会通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

师:课件动画展示植物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过程。

师:实验证明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植物细胞可以看作是一个渗透系统。

师:质壁分离复原实验能说明哪些问题呢?(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总结,并展示课件)

生:①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②细胞壁具有全透性;③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④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⑤可判断细胞的死活;⑥可间接测定细胞液的浓度。

师:同学们,现实中很多的科学发现就是沿着这样一个思路来完成的,希望同学们也能在掌握这种方法后,勤于发现、敢于思索,并能通过实验,不断探索出自然的奥秘。

师:用线条把板书的内容分开,并比较总结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篇4

【关键词】插图 培养 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教材插图资源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对教材插图有明确的认识

高中生物教材插图按表现形式看,可以分为示意图、模式图、图解等。对于这些插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并加以巧妙的运用。充分挖掘课本中图画的教育内涵,发挥其直观的教育效果。

二、巧用教材插图资源,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

1巧用教材插图资源,培养学生观察与识图能力

1.1 引导观察

教学过程中老师可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首先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的目的性,观察时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要注意准确性;再次要注意有序性。通过分析插图,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掌握生物体的结构、生理和生态等方面的知识。

1. 2 引导识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教材插图进行研究,向学生渗透过程式教学思想,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结论。充分发挥教材插图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更能有效地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识图作答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呢?

1.2.1注意方位

教学中让学生对常用的解剖学术语(如近地侧、远地侧、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等)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从不同的方位去识别生物体的结构,看到的结构可能不一样,故识图时要学生注意方位。

1.2.2 抓住形态、结构上的特征

能否抓住图形的主要特征是识图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故在利用插图进行教学时,指导学生抓住图形的主要特征,可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如有些学生考试时把反射弧模式图中的结构名称常常填错,原因是学生没有抓住图中结构的主要特征。我们可指导学生抓住传入神经元的细胞体在脊神经节里,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在脊髓灰质前角这一知识点,把传入神经纤维与传出神经纤维区分开来,感受器与效应器也就好区分了。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能力。

1.2.3 进行比较

在教学中把课本前后有关联的图进行分析比较,寻找区别和联系,可提高学生识图能力。如通过比较教材中的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学生就易掌握各自的特征。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动物细胞有中心体。又如通过比较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图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图与减数分裂图,就能找出动物有丝分裂与植物有丝分裂的异同,及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

1.2.4 添加图注

有些插图没有图注,如何帮助识别此类图?可引导学生在图中添加图注,提高他们的识图能力。在大脑皮层各种神经中枢的功能示意图中,可注上"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听觉中枢、视觉中枢、语言中枢"。

2巧用教材插图资源,培养学生思维与想象能力

2.1 引导学生通过结构图联想功能

生物在进化中有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特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结构图分析,由结构联想功能,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联想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提高。相关知识如细胞亚显微结构图和细胞各部分功能的关系;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等。

2.2 引导学生对图的局部和整体进行联想

在教学中,利用插图这一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思考,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使学生的感官受到直接形象的刺激,扩大大脑活动的深度和广度,课堂印象就会更加深刻。如在讲授孟德尔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时,组织学生认真观察教材必修2“图1―8 黄色圆粒与绿色皱粒豌豆的杂交实验分析图解”,然后全班归纳出F2中的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分布规律为: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对角线为4种表现型的纯合子,从右上角到左下角的对角线为黄圆的“双杂合子”,除此之外,从右上角到左下角的对角线的基因型相同,且为“单杂合子”。再进一步分析可知,黄圆、黄皱、绿圆分别分布在三个不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上。通过对文字和插图的局部和整体进行分析,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又有利于掌握教材中的重点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2.3 引导学生据图拓展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充实教材插图,整合知识,据图拓展,引导学生增加某些图中知识量,加大图的载负量,促进知识融合,有助于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如结合必修1“能量之源──光宇光合作用”中的“图5―15 光合作用过程图解”。

(1)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等;

(2)进行光反应和暗反应的部位;

(3)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反应条件(对光和酶的依赖);

(4)ATP与ADP的相互转化,ATP的形成途径;

(5)光合作用反应物CO2中C的去路;

(6)光合作用生成物O2中O的来源;

(7)CO2含量(浓度)突然变化对C3和C5化合物的影响。

篇5

高一的新鲜过了,距离高考尚远,最容易玩的疯、走的远的时候。导致:心理上的迷茫期,学业上进的缓慢期,自我约束的松散期,易误入歧路,大浪淘沙的筛选期。因此,直面高二的挑战,认清高二,认清高二的自己,认清高二的任务,显得意义十分重大而迫切。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期末试题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玉米的黄粒和圆粒B.家鸡的长腿和毛腿

C.绵羊的白毛和黒毛D.豌豆的高茎和豆荚的绿色

2.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的原因是()

A.豌豆品种间性状差异大B.豌豆先开花后授粉

C.豌豆是闭花自花授粉的植物D.豌豆是自花传粉的植物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纯合子测交后代都是纯合子B.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

C.杂合子自交后代都是杂合子D.杂合子测交后代都是杂合子

4.羊的毛色白色对黑色为显性,两只杂合白羊为亲本,接连生下了3只小羊是白羊,若他们再生第4只小羊,其毛色()

A.一定是白色的B.是白色的可能性大

C.一定是黑色的D.是黑色的可能性大

5.基因分离定律表明,杂合子()

A.不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有性状分离

B.不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无性状分离

C.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有性状分离

D.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无性状分离

6.下列属于等位基因的是()

A.A与bB.Y与yC.E与ED.f与f

7.下列各基因型中,属于纯合体的是()

A.YyRrCcB.AAbbccC.aaBbccD.aaBBCc

58.现有高茎(T)无芒(B)小麦与矮茎无芒小麦杂交,其后代中高茎无芒:高茎有芒:矮茎无芒:矮茎有芒为3:1:3:1,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

A.TtBb和ttBbB.TtBb和TtbbC.TtBB和ttBbD.TtBb和ttBB

9.落花生的厚壳对薄壳,紫种皮对红种皮为两对相对性状,现有厚壳紫种皮与薄壳红种皮落花生杂交,F1全为厚壳紫种皮。

在F2中,能够稳定遗传的薄壳紫种皮落花生为3966株,则能稳定遗传的厚壳红种皮落花生的株数大约为()

A.1322B.1983C.3966D.7932

10.果蝇的体细胞含有4对染色体.假如每对染色体上各有一对杂合的基因,且等位基因间都具有显隐性关系,在果蝇形成的卵细胞中,全部都是显性基因的配子出现的几率是()

A.1/2B.1/4C.1/8D.1/16

11.下列各杂交组合中,属测交的一组是:()

A.Aabb×aaBBB.AaBb×AaBbC.AABb×aaBbD.AaBb×aabb

12.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的小麦进行杂交,这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F1杂种形成的配子种类数和F2的基因型种类数分别()

A.4和9B.4和27C.8和27D.32和81

13.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1:1比例的是()

①F1产生配子类型的比例②F2表现型的比例③F1测交后代类型的比例

④F1表现型的比例⑤F2基因型的比例

A.②④B.①③C.④⑤D.②⑤①14.已知一玉米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周围虽生长有其他基因型的玉米植株,但其子代不可能出现的基因型是()

A.AABBB.AABbC.aaBbD.AaBb

15.能够产生YyRR、yyRR、YyRr、yyRr、Yyrr、yyrr六种基因型的杂交组合是()

A.YYRR×yyrrB.YyRr×yyRr

C.YyRr×yyrrD.YyRr×Yyrr

16.哺乳动物卵细胞形成的场所是()

A.卵巢B.输卵管

C.子宫D.-

17.减数-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顺序是()

A.复制分离联会-B.联会复制分离-

C.联会分离复制-D.复制联会分离-

18.与有丝-相比较,减数-所特有的是())

A.DNA分子的复制B.着丝点的-

C.染色质形成染色体D.出现四分体

19.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的是()

A.体细胞B.精原细胞

C.初级精母细胞D.次级精母细胞

20.在下图中属于次级卵母细胞继续-过程中染色体平均分配示意图的是()

21.右图为某高等哺乳动物的一个细胞示意图,该细胞属于)

A.卵原细胞B.初级卵母细胞C.次级卵母细胞D.卵细胞

22.在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细胞比例()

A.1:1:2:4B.1:1:1:2C.1:1:2:2D.1:1:1:3

23.下图是某种生物的细胞,根据图中染色体类型和数目,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

A.①③B.②⑤C.①④D.③④

24.某动物卵原细胞有6条染色体,在初级卵母细胞中出现着丝点数和四分体数分别是

A.6和12B.6和3C.12和6D.12和12

25.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下列哪一项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A.初级精母细胞B.减数第二次-中期的细胞

C.精原细胞D.体细胞

26.某生物的基因组成如图,则它产生配子的种类及它的一个卵原细胞产生卵细胞的种类分别是()

A.4种和1种B.4种和2种C.4种和4种D.8种和2种

27.性染色体存在于()

A.B.卵细胞C.体细胞D.以上三种细胞

28.已知小麦抗锈病是由显性基因控制,让一株杂合子小麦自交得F1,淘汰掉其中不抗锈病的植株后,再自交得F2,从理论上计算,F2中不抗锈病占植株总数的()

A、1/4B、1/6C、1/8D、1/16

29.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是()

A.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B.子二代性状的分离比为3:1

C.测交后代性状的分离比为3:1D.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30.水稻的非糯性对糯性为显性,将纯非糯性品种与糯性品种杂交得F1,取F1的花粉用碘液染色;凡非糯性花粉呈蓝色,糯性花粉呈棕红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两种花粉的微粒,非糯性与糯性的比例为()

A、1:1B、1:2C、2:1D、不成比例

二、非选择题(4大题,共40分)

31.(12分)番茄中红果、黄果是一对相对性状,D控制显性性状,d控制隐性性状,如下图所示,根据遗传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红果、黄果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___

(2)F1红果的基因型是?_______,F2红果的基因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P的两个个体的杂交相当于___________。

(4)F1黄果植株自交后代表现型是___________,基因型是__________。

32.(8分)下图为某家族白化病(皮肤中无黑色素)的遗传系谱,请据图回答(相关的遗传基因用A、a表示)

(1)该病是由性基因控制的。

(2)Ⅰ3和Ⅰ4都是正常,但他们有一儿子为白化病患者,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

(3)Ⅱ3是杂合体的机率是。

(4)Ⅲ?是白化病的概率是。

33.(10分)人体手指交叠时,右拇指叠上为显性(R),左拇指叠上为隐性(r);

多指为显性(B),正常指为隐性(b)。一个多指、左拇指叠上的男人与一个正常指、右拇指叠上的女人婚配,生了一对双胞胎,其中一个为多指、左拇指叠上的男孩,另一个为正常指、右拇指叠上的女孩。

(1)写出这对夫妇的基因型。父:???__________、母:____________。

(2)写出这对双胞胎的基因型。男孩:__________、女孩:_________。

(3)假如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表现型为正常指、左拇指叠上的男孩的概率是_____。

34.(10分)下图是表示某种生物个体内的三个正在进行-的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三图各属于时期:甲图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期细胞。图中有染色体_______条,DNA分子______个;在其上一时期有四分体______个。

(2)乙图中有同源染色体______对,其子细胞为_________。

(3)丙图细胞-形成的子细胞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种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_______条(5)三图中含染色单体的是_________。

期末试题2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计50分)

1、在基因工程中,科学家所用的“剪刀”、“针线”和“运载体”分别是指()

A、大肠杆菌病毒、质粒、DNA连接酶B、噬菌体、质粒、DNA连接酶

C、限制酶、RNA连接酶、质粒D、限制酶、DNA连接酶、质粒

2、人们常选用的细菌质粒分子往往带有一个抗菌素抗性基因,该抗性基因的主要作用是()

A、提高受体细胞在自然环境中的耐药性B、有利于对目的基因是否导入进行检测

C、增加质粒分子的分子量D、便于与外源基因连接

3、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限制酶只在获得目的基因时才用B、重组质粒的形成在细胞内完成

C、质粒都可作运载体D、蛋白质的结构可为合成目的基因提供资料

4、下列关于各种酶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DNA连接酶能使不同脱氧核苷酸的磷酸与脱氧核糖连接

B、RNA聚合酶能与基因的特定位点结合,催化遗传信息的转录

C、一种限制酶能识别多种核苷酸序列,切割出多种目的基因

D、胰蛋白酶能作用于离体的动物组织,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

5、一般来说,动物细胞体外培养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①无毒的环境②无菌的环境③合成培养基需加血浆④温度与动物体温相近⑤需要02,不需要C02⑥C02能调培养液pH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⑥

6、离体的植物组织或细胞在适当培养条件下发育成完整的植株,离体动物体细胞却没有发育成动物的成熟个体,原因是()

A、动物细胞内没有成套的遗传物质

B、动物细胞的全能性随分化程度提高而受到限制,分化潜能变弱

C、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太小

D、动物细胞的全能性低于植物细胞

7、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错误叙述是()

A、用于培养的细胞大都取自胚胎或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

B、将所取的组织先用胰蛋白酶等进行处理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

C、在培养瓶中要定期用胰蛋白酶使细胞从瓶壁上脱离,制成悬浮液

D、动物细胞培养只能传50代左右。所培育的细胞会衰老死亡

8、科学家用小鼠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得到杂交细胞,经培养可产生大量的单克隆抗体,所用的B淋巴细胞是来自()

A、骨髓的B淋巴细胞B、脾脏的能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

C、胸腺的B淋巴细胞D、脾脏经过筛选的,能产生单一抗体的B淋巴细胞

9、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膜融合的是()

A、植物体细胞杂交B、受精过程C、氧进入细胞中的线粒体D、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

10、阻碍番茄和马铃薯有性杂交的原因是()

A、细胞壁B、生殖隔离C、生殖方式不同D、生存的土壤不同

11、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愈伤组织的形成和形态发生是十分关键的一步。

而这除需要必备的营养和一些刺激因素外,还需要有起诱导作用的物质,它是()

A、铜、锌等微量元素B、细胞-素和生长素C、蔗糖和葡萄糖D、维生素和氨基酸

12、下列有关克隆绵羊“多利”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多利”的诞生属无性繁殖②“多利”的诞生采用了核移植技术③“多利”的诞生采用了胚胎移植技术④“多利”的诞生采用了细胞融合技术⑤动物细胞培养是整个技术的基础⑥“多利”的诞生采用了胚胎分割技术

A、①②④⑤⑥B、①②③④⑥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

13、动物细胞培养中胰蛋白酶所起的作用是()

A、消化细胞膜易于融合B、分解培养基的蛋白质供给细胞营养

C、使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D、用于细胞内物质的分解

14、动物细胞培养的特点是()

①细胞贴壁②有丝-③分散生长④接触抑制⑤减数-⑥原代培养一般传代1~10代

A、①②④⑥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⑥D、③④⑤⑥

15、单克隆抗体与血清抗体相比,优越之处在于()

A、单克隆抗体能够制成“生物导弹”B、单克隆抗体可以在体外制备

C、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产量也大大高于血清抗体D、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简单

16、以下四种生物工程技术中培育出的新个体,只有一个亲本遗传性状的是()

A、植物组织培养B、细胞融合C、动物胚胎移植D、细胞核移植

17、下列能正确表示高等动物胚胎发育顺序的是()

A、受精卵卵裂原肠胚囊胚组织器官分化幼体

B、卵卵裂原肠胚组织器官分化幼体

C、受精卵桑椹胚原肠胚幼体

D、受精卵桑椹胚囊胚原肠胚幼体

18、下列有关动物胚胎移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受孕母畜体内的早期胚胎能够移植B、受体母畜必须处于与供体母畜同步的状态

C、超数排卵技术要使用一定的激素D、试管婴儿的受精及胚胎发育过程在试管内完成-kb1.com

19、关于受精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获能后的与卵子相遇后,释放顶体酶穿过透明带进入放射冠

B、透明带反应是防止多精入卵的第一道屏障

C、与卵黄膜相互融合,入卵

D、雄原核形成的同时,卵子完成第二次减数-

20、胚胎工程的最终技术环节是()

A、细胞融合B、体外受精C、胚胎移植D、胚胎分割

21、获能所利用的化学物质可以是()

A、一定浓度的肝素B、一定浓度的ATPC、一定浓度的葡萄糖D、一定浓度的血清

22、哺乳动物受精过程中,释放的酶是()

A、溶菌酶B、蛋白酶C、顶体酶D、获能酶

23、变形时,线粒体集中在尾基部的原因解释是()

A、释放顶体酶发生透明带反应B、产生能量促进运动

C、有利于质基因进入受精卵D、受细胞核的挤压形成

24、有关卵巢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细胞都进行减数-B、所有细胞都可以见到染色体

C、有的细胞进行有丝-D、所有细胞的遗传物质都相同

25、所谓“实质性等同”是指()

A、转基因农作物中的成分完全没发生改变

B、转基因农作物中的部分成分没发生改变

C、转基因农作物中只要某些重要成分没有发生改变,就可以认为与天然品种“没有差别”

D、“实质性等同”是对转基因农作物安全性的最终评价

26、下列关于转基因生物与环境安全的叙述错误的是()

A、重组的微生物在降解污染物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二次污染

B、种植抗虫棉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对环境没有任何负面影响

C、如果转基因花粉中有毒蛋白或过敏蛋白,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传递到人体内

D、转基因生物所带来的环境安全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27、下列哪项不是解决基因歧视的正确方法()

A、通过正确的科学知识传播和-道德教育B、杜绝基因检测

C、保护个人遗传信息隐私权D、建立完善的法规,通过立法解决

28、生态经济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和实现的重要手段分别是()

A、循环经济和生态工程B、整体性原则和生态工程

C、循环经济和工程学手段D、无污染原则和生态工程

29、生态系统内即使某个物种由于某种原因而死亡,也会很快有其他物种占据它原来的生态位置,从而避免了系统结构或功能的失衡。

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A、协调与平衡原理B、物种多样性原理C、物质循环再生原理D、整体性原理

30、豆科植物和固氮菌互利共生,当把它们分开时,两者的生长都要受到损害,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A、系统结构功能的原理B、整体性原理C、系统整体性原理D、协调与平衡原理

31、下列关于利用胚胎工程技术繁殖优质奶羊的叙述.错误的是()

A、对受体母羊与供体母羊进行同期处理

B、人工授精后的一定时间内,收集供体原肠胚用于胚胎分割

C、利用胚胎分剖技术可以获得两个基因型完全相同的胚胎

D、一次给受体母羊植入多个胚胎.可增加双胞胎和多胞胎的比例

32、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脑血管中有一种特殊的β一淀粉样蛋白体,它的逐渐积累可能导致神经元损伤和免疫功能下降。

某些基因的突变会导致β一淀粉样蛋白体的产生和积累。下列技术不能用于老年痴呆症治疗的是()

A、胚胎移植技术B、胚胎干细胞技术C、单克隆抗体技术D、基因治疗技术

33、下列关于转基因植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转入到油菜的抗除草剂基因,可能通过花粉传入环境中

B、转抗虫基因的植物.不会导致昆虫群体抗性基因频率增加

C、动物的生长激素基因转入植物后不能表达

D、如转基因植物的外源基因来源于自然界,则不存在安全性问题

34、下列叙述符合基因工程概念的是()

A、B淋巴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杂交瘤细胞中含有B淋巴细胞中的抗体基因

B、将人的干扰素基因重组到质粒后导入大肠杆菌,获得能产生人干扰素的菌株

C、用紫外线照射青霉菌,使其DNA发生改变,通过筛选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

D、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噬菌体自行感染细菌后其DNA整合到细菌DNA上

35、在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抗除草剂的转基因烟草过程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A、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

B、用DNA连接酶连接经切割的抗除草剂基因和载体

C、将重组DNA分子导入烟草原生质体

D、用含除草剂的培养基筛选转基因烟草细胞

36、在下列选项中,没有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是()

A、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得到多倍体植株

B、利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

C、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寒的番茄植株

D、利用细胞工程培育“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

37、下列属于植物细胞工程实际应用的是()

①制造人工种子②培育抗盐植物③制作“生物导弹”④培育单倍体⑤生产脱毒植株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

38、在细胞工程中,需要利用细胞的全能性,下列细胞中全能性的是()

A、胡萝卜的韧皮部B、水稻的花粉C、绵羊的乳腺细胞D、大白鼠的受精卵

39、胚胎干细胞是从时期胚胎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

它在基础生物学、畜牧学和医学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下列关于其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于治疗人类的某些顽症B、可用于培育人造组织器官

C、是研究体外分化的理想材料D、可利用它通过有性生殖繁殖后代

40、细胞工程技术是一门综合科学技术,下列哪项技术不属于细胞工程()

A、有性杂交B、体细胞杂交C、组织培养D、细胞核移植

41、已知某种限制性内切酶在一线性DNA分子上有3个酶切位点,如图中箭头所指,如果该线性DNA分子在3个酶切位点上都被该酶切断,则会产生a、b、c、d四种不同长度的DN-段。

现有多个上述线性DNA分子,若在每个DNA分子上至少有一个酶切位点被该酶切断,则理论上讲,经该酶酶切后,这些线性DNA分子最多能产生长度不同的DN-段种类数是()

A、3B、4C、9D、12

42、为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采用了下图所示的方法:图中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

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过程①的自交代数越多,纯合高蔓抗病植株的比例越高

B、过程②可以任取一植株的适宜花药作培养材料

C、过程③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过程

D、图中筛选过程不改变抗病基因频率

43、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不宜采用的方法是()

A、诱变育种B、单倍体育种C、基因工程育种D、杂交育种

44、下列关于细胞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电刺激可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或动物细胞融合

B、去除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和将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均需酶处理

C、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经抗原免疫小鼠的B淋巴细胞融合可制备单克隆抗体

D、某种植物甲乙两品种的体细胞杂种与甲乙两品种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45、下列关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培养基中添加蔗糖的目的是提供营养和调节渗透压

B、培养中的生长素和细胞-素影响愈伤组织的生长和分化

C、离体器官或组织的细胞都必须通过脱分化才能形成愈伤组织

D、同一株绿色开花植物不同部位的细胞经培养获得的愈伤组织基因相同

46、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工程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B、“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属于生态工程的内容

C、生态工程应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

D、实施生态工程的目的是环境保护

47、下列哪一项措施最可能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不相符()

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小于消费者的能量

C、农田从收获中输出的氮素多于补充的氮素D、农田施用的无机氮多于生物固定的氮素

48、下列关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治理水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

B、该生态工程运用了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以及工程学原理

C、该生态工程针对不同的地形采取不同的措施

D、该生态工程做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49、下列有关生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命科学的发展必须接受生物-的规范和制约

B、实施生命科学研究必须遵循:自主、不伤害、善行和公正的原则

C、关注生物-问题,就是完全限制生命科学的发展

D、对于生物技术应科学地控制,合理地使用,使它的发展对人类最有益

50、无废弃物农业与石油农业相比,其主要优点是()

A、生产效率高,产品种类多B、物质循环利用,对环境的破坏性很小

C、以石油、煤等原料为动力,生产效率高D、生物多样性程度高,环境承载力大

第II卷(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40分)

51、(8分)下图为牛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请据图回答:

(1)图中a、b、c过程分别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胚胎移植过程中,供、受体母牛选择好后,要用激素进行处理,这样处理的原因是供体和受体-官的生理变化相同,为胚胎移入受体提供了相同的生理环境,以保证移植的胚胎能够继续正常发育。

(3)为了提高牛胚胎的利用率,常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处理的时期是_______期和_____期

(4)从哺乳动物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细胞,称为ES或EK细胞。这类细胞的形态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7分)2003年5月以来,美国中西部有三个州接连爆发神秘疾病,19名病人突然出现发烧,咳嗽和皮疹等症状.美国-初步判定是一种西半球罕贝病毒——"猴痘"作怪。

为此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生产猴天花抗体的实验方案(如下图,①为先将抗原注入小鼠体内,获取产生单一抗体的B淋巴细胞的过程)。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②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常用作诱导剂。所形成的杂交瘤细胞继承了双亲细胞的遗传物质,能表现出的特性。

(2)图中的步骤③到步骤④应该实现的目的是

(3)猴天花抗体最终可从和中提取

(4)通过上述方式生产的抗体,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在生物学上被称之为

53、(11分)下图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简略表示。

据此回答:

①——②——③——④

(1)①表示_____________,它能被培养成为④的根本原因是。

(2)②表示,它与①相比分化程度,全能性。

(3)若想制作人工种子,应该选用(填编号)。

(4)若①是花药,则④是_________________,继续对其使用处理可获得植株,该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5)若利用此项技术制造治疗烫伤、割伤的药物——紫草素,培养将进行到(填编号)。

54、(6分)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建立该地特有的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模式:蔗基、鱼塘和桑基、鱼塘。

下图是蔗基、鱼塘和桑基、鱼塘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种人工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因素是_________

(2)建立这一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__________;其能量利用率高的原因是其在营养结构具有________的特点。

(3)蚕粪、蔗叶进入鱼塘经过_______的作用,释放出_____,被植物利用。

(4)该生态系统把桑基鱼塘与蔗基鱼塘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优化了系统结构,遵循原理。

55、(8分)为扩大可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黄河三角洲等盐碱地的开发利用备受关注。

我国科学家应用耐盐基因培育出了耐盐水稻新品系。

(1)获得耐盐基因后,构建重组DNA分子所用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作用于图中的_____处,DNA连接酶作用于_______处。(填“a”或“b”)

(2)将重组DNA分子导入水稻受体细胞的常用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和_____________法。

(3)由导入目的基因的水稻细胞培养成植株需要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技术,该技术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确定耐盐转基因水稻是否培育成功,既要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______________做探针进行分子杂交检测,又要用_____________方法从个体水平鉴定水稻植株的耐盐性。

参考答案1一.选择题(60分)

1-5CCBBA6-10BBACD11-15DABCB16-20ADDDB

21-25CDCBB26-30ADBDA

二.非选择题(40分)

31.(1)红果(2)Dd;1DD:2Dd

(3)测交(4)黄果;dd

32.(1)隐;(2)性状分离;

(3)2/3;(4)1/9

33.(1)Bbrr;bbRr(2)Bbrr;bbRr(3)1/8

34.⑴减数第一次-;后;4;8;2⑵4;体细胞

⑶卵细胞和极体⑷4甲图

参考答案2题号12345678910

答案DBDCDBDBCB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BCCACADDAC

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

答案ACBCCBBABC

题号31323334353637383940

答案BAABAACDDA

题号41424344454647484950

答案CDBDDDCBCB

51、(8分)

(1)超数排卵处理、胚胎的收集(冲卵)、胚胎移植

(2)同期

(3)胚胎分割移植、囊胚期、桑葚胚期

(4)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

52、(7分)

(1)动物细胞融合、灭活的病毒(PEG)、双亲的遗传(既能在体外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2)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3)体外(培养液)、体内(小鼠腹水)

(4)单克隆抗体

53、(11分)

(1)离体的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外植体)、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2)愈伤组织、低、高

(3)③

(4)单倍体植株、秋水仙素、纯合子、单倍体育种

(5)②

54、(6分)

(1)生产者和分解者

(2)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食物链短

(3)分解者、无机盐离子

(4)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55、(8分)

(1)a、a

(2)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

(3)植物组织培养、脱分化(去分化)、再分化

篇6

1.巧设问题

思维活动产生于问题,生物学知识中包含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学习者去思考、去发掘.如果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头脑中就不会产生积极的思维,不会有所得.通过巧妙地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引出课题,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并拟出了本节课的目标,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问题可以由教师精心备课后拟出,并尽量列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去实验;也可以由学生在阅读、实验和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来,自己再针对问题去探究.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第一、问题一定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前提,产生于学生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之间出现差异或矛盾的基础之上,既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所提问题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例如:在学习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知识之前,在学生已有的细胞亚显微结构知识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知识的基础之上提出动物细胞的中心体有什么功能?读书思考其具体有什么作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什么不同等问题,就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活动,运用已知,对比思考,可以较容易地理解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

第二、尽量让学生经过思考后自己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平时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 “问题――探究”教学法,甚至可以变成为“探究――问题――再探究”的方法,鼓励并教会学生,善于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恰当提出问题,就提问来说,学生也不能仅仅凭直观感觉,而必须积极思考,对事物初步的分析、归纳,抓住事物的内在矛盾,才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并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更能主动、积极地探究完成,并由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以上问题的提出(教师拟出或学生独立实验、感知而提出),激发学习动机,主动感知教材,观察实物、标本和图表,经过思考,获得初步的知识,并发展了观察力和一定的思维能力,那么,如何进一步深化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呢?

2.妙提问题

通过提问促进知识的运用,实现知识的扩展.实验证明,运用知识来解决比较一般不带具体情节的课题时,比较容易.而解决比较具体,接近实际的课题时比较困难.因为解决实际课题要再现、重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有的要实际操作,另外,实际课题条件复杂,这些都会增加难度,解决这类问题,更能促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实际中的新信息、新情景,更能产生创造性思维,更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结合生产实际,对绿色植物新陈代谢相关知识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要合理灌溉植物?中耕松土的原理和意义等,学生独立思考,寻求答案,可以加强心智技能的训练.又例如: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科学,能够提出许多实验、实习方面的问题,诸如怎样使用显微镜?可以加强动作技能的训练.这样有利于扩展知识,检验知识,真正掌握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善解问题

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学生理解教材,形成自身一系列的科学概念,掌握生物学科的基本结构体系,同时发展能力,特别要培养思维能力,是教学的中心任务.可见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新问题,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第一、要设计 “阶梯式”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探究问题,获得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例如在“蛋白质知识”的教学中,设置如下问题:请结合化学知识思考甲烷的分子结构?甲烷与乙酸,乙酸与甘氨酸在分子结构上的相似与不同?氨基酸的结构怎样?两分子氨基酸怎样形成二肽,其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多肽又是怎样形成的?多肽又如何进一步构成蛋白质?通过蛋白质的结构特点,怎样理解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这样由学生熟悉的化学知识入手,从已知到未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把难点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实现了化难为易,从而使学习者更容易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获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层层深入的思维习惯和方法,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

篇7

(一)教学内容的地位

《细胞增殖》是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第二章《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中第二节内容,它是建立在已经学习第一节《细胞结构和功能》,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功能的基础之上来学习该节内容,同时,为学习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发育》中减数分裂和第六章《遗传和变异》中遗传的基本规律知识奠定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并且是历年来高考的重要考点,在近五年的各地高考试卷中,总分达47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细胞增殖的方式、意义以及无丝分裂的过程和特点。

识记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概念;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点;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

应用有丝分裂过程各时期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凭借有丝分裂过程图、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

2)运用坐标曲线归纳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

细胞分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建立生命活动的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以及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2、教学难点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特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首先,作为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可由其自学;其次,生物这门学科是高二初开的一门学科,学生对其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欠缺,有关生物的基础知识积累少;第三,激发学生对于生物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也很重要。

三、教学时间安排

由于学生实际情况,加之本节内容知识点多,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因而教学时间安排为3课时(讲授2课时,实验1课时),本次说课内容仅限于第1课时(内容:细胞增殖方式、意义;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概念,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四、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主动去获取知识,这是现代教学理念的基本观点,因而,在本课教学中,采用自学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以问题贯穿本堂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利用插图、挂图、坐标图,把抽象、微观的有丝分裂过程,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眼前,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比较、归纳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回忆第一节学习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但大多数生物是由很多细胞构成,细胞的数目是如何增殖的呢?引入细胞增殖、板书课题(通过简洁地提问,引入新课,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新课学习

1、细胞增殖的方式、意义

提问:细胞以什么方式增殖,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几种?哪几种?增殖有何意义?

阅读教材第一、二自然段,并思考提出的问题,在教材中勾划出相关内容。给2分钟时间,抽同学回答并点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用以增加体细胞数量,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也就是具有细胞周期引出。

1)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的概念是什么?请同学阅读教材,并引导学生分析概念,是不是所有在分裂的细胞都有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的起点在哪儿?止点在哪儿?(以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然后阅读插图2-19有丝分裂细胞周期图,引导学生得出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结合起止点,知道分裂间期在前,分裂期在后,从弧线的长短上得出时间的长短,并用表2-1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来反证。追问:各阶段有何特点?对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而言,它们是否一样?我们先分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引出:

2)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

①分裂间期

利用挂图指出间期图例,观察结构,提问是不是间期就是“间歇期”?讲述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回忆染色质的主要成分,说明实质是进行染色体复制,但并未分开仍由一个着丝点连在一起,画图 :由一个着丝点连着的两结构称为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数目不变。

②分裂期

人为地分为了四个时期:前、中、后、末。

前期:比较挂图上间期与前期的区别,学生自由交流。

老师归纳两出现两消失,中期:与前期比较,后期:与中期比较,末期:与后期比较。

依次进行,指导学生重点在于分析染色体的变化,老师用一、二句精炼的话归纳,并在黑板上画出特点(让学生把不易看见的变化与看得见的图结合起来,抓住特点,便于记忆,理解、突破重点、难点)。

然后,老师与学生一起对照挂图来描述变化过程,学生复述(通过重复强化学生记忆过程)。

分裂中染色体和DNA数量变化有何规律?用坐标图来反映,老师建立一个坐标图,引导学生据过程一起分析,得出染色体变化曲线。练习,由学生自己按照上述思路绘DNA变化曲线,抽一位同学到黑板前绘制,其他同学在草稿纸上绘,最后点评。(用坐标图更能直观反映出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并知道变化规律的由来,加深对过程的理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快乐)

(三)小结

指出重难点:细胞周期的概念,各时期的特点。(让学生明确需要掌握的内容)

(四)作业布置

预习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思考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何异同。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细胞增殖

一、细胞增殖方式、意义

二、有丝分裂

1、细胞周期

2、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①分裂间期:DNA复制,有关蛋白质合成,形成姐妹染色单体

②分裂期有:

前:两出现,两消失

中:着丝点排在赤道极上

篇8

比较记忆法就是对相似而又不同的知识进行对比分析,不论哪一种比较方式,都能达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目的。有比较才有鉴别,其特征、本质就会得到凸现。

1.1横向比较例如,基因重组和易位这一对概念的比较,都属于可遗传变异,前者发生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部分交叉互换,而易位发生在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的结构变异。

1.2顺序比较在学习新知识时,将其与头脑中已有的旧知识加以比较。例如,在记忆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时,与之前学过的植物细胞与组织培养的条件相比较,除了找出动植物细胞相同的培养条件外,还特别强调要控制一定的渗透压和溶解氧,在培养液中要添加动物血清。

2联想记忆法

根据知识点的特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对不同的知识点赋予不同的联想来加强记忆的方法。例如,由感冒时夜间咳嗽比白天严重,联想到副交感神经有使气管收缩的功能;由寒冷季节人们排尿增多的现象联想到人体内水分的来源和去路,以及体内渗透压的调节。

3图形再现法

俗话说,“一幅画胜过千万言”,由此说明图形记忆的有效性。这是由于图形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直观性,容易引起记忆。例如,拓展教材中“甘油三酯的代谢过程”图示,清晰呈现了甘油三酯的来源和代谢过程,其来源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前者是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后者是肝细胞和脂肪细胞的自身合成,去路是在肝细胞和脂肪细胞都能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再转化成葡萄糖,然后被组织细胞的利用,还体现了甘油三酯的平衡受到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调节机制。高三教材中还有很多知识点借助图形进行分析和记忆,是非常有效的。

4归纳记忆法

篇9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能力为主要特征的高中新课实验在我们省开展已两年多了。怎样在新课程背景下上好高中生物课,我把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反思提出来与同行们商榷。

1.授课内容的选择

高中生物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包括三个必修模块、两个选修模块。选修模块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在新的知识体系里,必修模块具有生物基础知识普及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延伸不深入的特点,很多知识的拓展留给选修模块来完成。

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2.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

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知识技能基础和学习动机,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习惯和一般特点,如感知特点、思维和认知风格、表象和记忆特点等。还要了解学生的态度特点、情感特点以及情感发展水平、情感需求、性格心理特点等非认知特点。

经过初中新课程洗礼的高一年新生,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自我表现欲望高。然而,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知识要求层次较低,很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对有些学科知识只是似曾相识,但表达不清或不到位,特别是一些生物俗语、生物方程式模糊不清,一知半解。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继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弘扬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他们相互交流以及师生交流的的热情,在教学设计上要重视生物观念和价值的教育,学习方式的引导;重视生物核心知识、技能、生物方法的教育;加强问题意识、分析探究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如在设计选修本第三册中的“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时,本节课的第一部分内容是动物细胞融合,在必修1细胞膜的流动性时曾例举过人鼠细胞融合,学生容易理解。第二部分单克隆抗体是重点也是难点。我把制备原理和第一次筛选放在人鼠细胞融合后,单抗制备前,目的是分散难点。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选择亲本,细胞融合,进行筛选和培养。第二次筛选更难理解,而且教材上没有给出克隆化培养的具体过程,专门用一张幻灯片进行处理。最后小结时出示植物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达到教学目标。最后对单抗的制备过程总结出“五个二”。这种教法就是在分析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既能顺利地引入新课,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教辅材料的选择

教辅材料顾名思义就是用来辅助教师借助教材进行教学的,其中运用较多的是课后习题册。然而,现在很多教辅习题却只是旧教材的辅助书换了个封面就上市出售,如果学生用了这样的书就会在旧的知识体系里摸爬打滚。而学生在遇到现阶段没学过的内容就会拿来请教老师。如果有比较多的学生拿同样的问题来请教老师,刚从应试教学模式走出来的老师看到较多的学生在钻研一些跟高考要求有关的知识,有可能就会不自觉地用一定的时间来讲授,由于讲授的内容缺乏前后知识联系,授课时间短,教师讲不清透彻,学生也不能很好的领悟。居于此可以说,选错教辅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课程实践的进程。因此,教师在选用教辅材料时应认真地对照新课标和本校所选用的教材进行选择,最好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自行编制。我们学校是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掌握的情况按“知识疏理、基础训练、能力拓展”三方面来编制习题的。实践证明,这样的习题有利于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学习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

篇10

关键词: 热点 高考 病毒 试题分析

病毒是生物学科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人类的许多疾病都与病毒有关,因此病毒成为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2015年的高考试题中就有不少直接考查与病毒有关的知识点,本文对相关考点和试题进行归纳和分析。

1.与病毒有关的考点归纳

1.1病毒基本特征

病毒主要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核酸-蛋白质复合体,少数仅由有感染性的RNA或蛋白质构成[1]。病毒个体微小,没有细胞结构,由于没有实现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基本系统,因病毒自身不能复制,只能在宿主细胞中增殖。

1.2病毒分类

每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不是DNA就是RNA,这是病毒分类的依据之一。如DNA病毒有噬菌体、疱疹病毒、腺病毒等,RNA病毒有流感病毒、HIV病毒、SARS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的病毒,如朊病毒,仅由蛋白质构成。

病毒进行胞内寄生生活,不同的病毒只能寄生在特定的宿主细胞内,具有专一性,这也是病毒分类的另一个重要依据。如专门寄生在动物细胞中的称为动物病毒(HIV病毒病毒等),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中的称为植物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中的称为细菌病毒(噬菌体)。

1.3病毒与癌变

致癌病毒能够引起细胞发生癌变,主要是因为它们含有病毒癌基因,以及与之有关的核酸序列。它们感染人的细胞后,将基因组整合进入人的基因组中,从而诱发人的细胞癌变,如Rous肉瘤病毒等[2]。据英国流行病学家对癌症诱因的统计分析,病毒感染约占10%~15%。

1.4病毒的培养和标记(赫尔希和蔡斯实验)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新技术证明了T2噬菌体亲代的各种性状是通过DNA遗传给后代的,从而说明了遗传物质是DNA。

由于病毒只能生活在活细胞中,因此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病毒要分两步完成:第一步用含放射性同位素的培养基培养宿主细胞;第二步用病毒侵染已被标记的宿主细胞。比如要用P标记噬菌体,首先用含有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得到含P的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去侵染含P的大肠杆菌,即可得到P的噬菌体。

1.5病毒与中心法则

中心法则是指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也可以从DNA传递给DNA,即完成DNA的复制过程。这是所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所遵循的法则。在某些病毒中的RNA自我复制和在某些病毒中能以RNA为模板逆转录成DNA的过程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和发展,具体见下表:

1.6病毒与免疫

由于病毒都是营寄生生活,因此在病毒的感染过程中,人体往往先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扩散,再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来裂解靶细胞,使病毒没有藏身之所而被抗体消灭。治疗病毒性感染不能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应该使用干扰素、病毒灵等抗病毒药物。病毒作为一种抗原,人们可利用病毒的相关特征制备疫苗,进行免疫预防。目前使用的抗感染疫苗可以分为三类: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

减毒活疫苗是通过不同的手段,使病毒的毒力减弱或丧失,机体在接受该疫苗后不发生或出现很轻的临床症状,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针对该病毒的免疫反应,使之在以后接触该病毒时,保护机体不患病或患病较轻。

灭活疫苗由完整的病毒组成,使其致病性丧失或减弱,但是仍然保持病毒的全部或部分免疫原性,接种后病毒抗原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达到保护作用。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的差别在于疫苗中的病毒不具有感染性,在体内不能增殖。

亚单位疫苗提取病原体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力的有效免疫成分制成的疫苗。其特点与灭活疫苗相似,主要区别是病毒亚单位的体积较小,免疫原性差,有些甚至是半抗原,需要与蛋白载体偶联后使用。正是由于仅用病毒的部分成分,可以去除病毒颗粒中一些引起不良反应的成分。

1.7病毒的应用

由于中东呼吸综合征、乙肝、艾滋病、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流感等这些病症都是相应病毒入侵的结果,因此一提起病毒人们往往不寒而栗。实际上,随着人类对病毒认识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病毒在生产实践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①在基因工程方面:病毒可作为基因工程的运载体,如噬菌体或某些动植物病毒等。②在细胞工程方面:动物细胞融合常用灭活的仙台病毒作为诱导剂促进动物细胞融合。③在免疫预防方面的应用,上文已有阐述。

2.考题分析

2.1安徽卷第4题

Qβ噬菌体的遗传物质(Qβ RNA)是一条单链RNA。当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Qβ RNA立即作为模板翻译出成熟蛋白、外壳蛋白和RNA复制酶(如图所示),然后利用该复制酶复制Qβ RN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Qβ RNA的复制需经历一个逆转录过程

B.Qβ RNA的复制需经历形成双链RNA的过程

C.一条Qβ RNA模板只能翻译出一条肽链

D.Qβ RNA复制后,复制酶基因才能进行表达

解析:RNA复制酶是催化RNA复制过程的,说明该病毒能以RNA为模板,直接合成RNA,没有逆转录过程,A错误。RNA虽然为单链,但复制过程中必然有合成的新链和原来的母链形成双链RNA的过程,B正确。从图中看出,不同蛋白肯定由不同的肽链组成,C错误。结合题意,先合成RNA复制酶,才能催化RNA的合成,D错误。答案为B。

2.2新课标Ⅰ卷第5题

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该蛋白无致病性。PrP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PrP可以诱导更多PrP的转变为PrP,实现朊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

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

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

D.PrP转变为PrP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解析:本题属于信息题,以朊粒为命题点考查了翻译,细菌的增殖,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朊粒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由PrP(一种无毒蛋白)空间结构改变而成;PrP(朊粒,一种有毒蛋白)进入机体后不能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为二分裂;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多肽链的过程。答案为C。

2.3新课标Ⅱ卷第5题

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C.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D.人体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解析:考察了关于必修三里面免疫调节里面抗原、抗体、病原体的问题。说“抗体可以进入细胞”,一看到这就知道已经错了,最基本的体液免疫中,抗体在体液中对游离状态下的抗原发生作用,显然是不能进入细胞的,所以A错误。B答案说“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酶体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当然是不同的,抗体在体液中将抗原物质集结成团,而溶酶体是通过分解降解,所以它们在原理上是不一样的,机制不相同。C说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这是一个信息题,课本上有提到过这个,应该是有关的。“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HIV主要破坏的是T细胞,答案为D。这个题属于信息题,看起来有很多新词,但只要熟读课本认真掌握基础就能确定正确答案。

2.4浙江卷第1题

下列有关艾滋病(AIDS)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些逆转录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艾滋病

B.艾滋病主要是通过唾液、食物和昆虫传播的

C.HIV的遗传物质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

D.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响

解析:艾滋病病毒为逆转录病毒,需逆转录酶将RNA逆转录成DNA才能进行相关生命活动,故某些逆转录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艾滋病,A为正确答案;艾滋病病毒是通过体液接触传播的,一般不通过唾液、食物和昆虫传播,B错误;HIV的遗传物质是RNA,宿主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不能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必须通过逆转录酶将RNA逆转录成DNA,然后插入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潜伏起来,C错误;艾滋病病毒破坏人体的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所以患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功能都会受到影响,D错误。

2.5重庆卷第7题

2014年埃博拉病在非洲蔓延,我国派出医疗队首次在境外组建医院,帮助治疗埃博拉疫情。

(1)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侵入机体后,通过靶向感染、破坏吞噬细胞等,使其不能暴露病毒的?摇 ?摇,以致感染信息不能呈递给?摇 ?摇,从而正常激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过程,导致机体对该病毒的?摇 ?摇免疫功能下降。因此,病毒在体内快速增殖、致病。

(2)对志愿者接种埃博拉试验疫苗后,机体免疫系统能产生相应抗体,还能产生的免疫细胞有?摇 ?摇。

(3)用埃博拉病毒的某种蛋白免疫小鼠,通过?摇 ?摇技术获得杂交瘤细胞,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治疗该病。

解析:(1)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过程具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的作用,由于埃博拉病毒侵入机体后破坏了吞噬细胞,导致埃博拉病毒特有抗原(或抗原肽-MHC)无法暴露,导致感染信息不能呈递给T细胞,从而无法正常激活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导致机体对该该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2)埃博拉试验疫苗能刺激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因此机体除能产生分泌抗体的浆细胞以外,还能产生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3)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是由免疫过的小鼠的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通过细胞融合技术获得的。

答案(1)特有抗原或抗原肽-MHC T细胞 特异性

(2)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3)细胞融合或细胞杂交

3.结语

现在的高考试题类型多为信息给予型,其创新点在于打通多考点之间的关系来综合考查,体现了高考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的指导思想。高考备考时教师和学生都要高度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热点与焦点问题(如MERS病毒、诺贝尔奖等),注意对命题背景的研究,让学生熟悉有关社会热点问题的生物学知识背景,做到知识迁移,更好地用书本知识解释社会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