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能力现实案例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6: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思维能力现实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凸显数学问题生活特性,以“境”激情,挖掘学生创新思维的内在潜能
在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应利用数学问题的生活性和趣味性特点,创设具有良好激励功能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积极情感与问题情境进行有效融合,让学生在“情感最近区”迸发出主动创新的内在意识.
问题1:有一辆红旗轿车油箱可装汽油45升,原来油箱有汽油10升,现在再加入汽油x升.如果每升汽油价格为7.86元,那么油箱内的汽油总价y(元)与x(升)之间的函数关系是什么?
问题2:东方红小学六年级学生刘明星期六上午勤工俭学糊纸花,在上午7点上班至11点的四个小时内,他利用15分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接着每隔15分钟就能糊100个纸花.那么他在上午时间y(时)内与糊纸花x(个)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
上述两个问题都是有关“一次函数”方面的教学案例,在设置该问题时,教师抓住了学生对身边问题或现象“感兴趣”的特性,将现实生活中“汽油价格”、“糊纸花”与该知识内容进行有效融合,创设了上述两个现实性问题情境.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观察探究分析中,深刻认识到学习知识特别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现实意义,有效提升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二、凸显数学问题发散特性,以“变”引学,传授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要领
图1
问题3:如图1,已知,M是AB的中点,∠1=∠2,MC=MD,问∠C=∠D吗?说明理由.
教师在问题3教学中,抓住数学知识点的密切联系,利用数学问题在表现形式、解答方式等方面所具有的多样性特点,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解答上述案例基础上,使学生初步掌握进行“全等三角形判定”类型解题的方法要领.在此基础上,将上述问题案例进行变式,设计出如下变式问题.
变式1:如图2,已知AD=AE,∠B=∠C,问AC=AB吗?请说明理由.
变式2:如图3,已知AB=AC,D,E分别是AB,AC的中点.试问BE=CD吗?说明理由.
在进行变式问题解答时,教师采用“学生解题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结合上述解题方法要领,根据变式问题要求,将“全等三角形”与其他知识点进行有效联系;同时教师向学生指明三个变式问题考查的重点和解答的关键点,让学生在变式问题解析中,带着问题、发散思维、探寻解法、领会方略,从而实现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凸显数学问题综合特性,以“评”促思,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教学评价手段,有意设置矛盾性的解题环境,让学生相互“说”和“辩”,从而认清自身思维活动不足,促进良好思维习惯养成.
问题4:已知某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点A(-1,-6),B(2,3),C(0,-5)三点,求其函数关系式.
解:设所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ax2+bx+c.因为图像过点C(0,-5),c=-5,又因为图像经过点A(-1,-6),B(2,3),故可得到:
a-b-5=-6,4a+2b-5=3. 即a-b=-1,2a+b=4. 解得:
a=1,b=2.
所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x2+2x-5.
篇2
关键词 课程教学 德育 创新思维
1 对活动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1.1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创新意识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即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情境教学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有着独特的作用。
思想政治活动课,它以活动来代替过去的运用,说明对学生的要求有进一步的提高,要求学生把学到的有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有关实践,去加深理解,并运用到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之中,以达到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目的。因此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自己应刻意求新,不因循旧习,勇于抛弃说教和陈规,努力形成有利于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师要对政治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发现和创造性的发挥,要创设创新教育氛围,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再次,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政治课教学中要把看书权、思考权、讨论权还给学生,提倡在看、思、说中质疑和提高。要呵护学生每一个具有新意的冲动和念头,珍惜他们每一个带有创意的言行。
1.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实践,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开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采用严谨的学习态度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教材是教师与学生联系的桥梁,教材中的活动课设计是时代精神与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新《课程标准》 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实践活动的内容,从七年级至九年级设置的活动有让学生动手查找报刊、图书等方面资料的;有让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的;有让学生进行调查、访谈活动的;有让学生对典型事例进行归纳和分析的;有让学生发表意见和感想的;有让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综合探讨或提出合理化建议的等等。活动课为教师的创新教育、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供了依据。活动课教学和实践中要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教师应充分做到:
1.2.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活动课是师生共同投入的以活动为载体的课,是教师的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有机结合,是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可见,师生和谐、教师主导、学生主动是活动课的内在要求,更是现代教育观的体现。离开了它,任何形式的活动课都无法很好展开。要开展好活动课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无论从活动课的目的,还是从活动课的过程分析,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展现都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活动课就成了教师自编自演的独角戏。这就要求建立一种宽松、民主、自由、丰富多彩的氛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尊重、信任、鼓励学生,让学生们把课堂当成自我磨练、自我展示、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舞台”。学生在活动课上可以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不断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1.2.2发挥教师的“导演”功能
初中政治教材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活动课,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活动内容,学生可以采取调查、讨论、访问、演讲、辩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活动,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通过个人努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作为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如收集活动过程的信息,加工处理所收集的信息资料,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与活动,理解并掌握基本知识,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认识社会、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2“活动课”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操作策略与实例
2.1 精心设计
要确保活动课课堂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活动课进行精心设计。例如在讲到环境保护活动课时,我首先口述新闻联播中播放的入秋以来,北方受到沙尘暴袭击的案例,然后提出四个问题:第一,这个案例反映了我国目前存在什么问题?第二,北方遭受沙尘暴袭击的原因是什么?第三,你认为国家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第四,而对这个问题,作为青少年学生应做些什么?让学生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分析、讨论和评价,结果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正确的看法和大胆构想,达到了培养能力的目的。
2.2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不但兴趣爱好各异,个性也不相同,又具有不同于成年人的性格特点。如果活动课单一化、成人化、模式化,就会使活动课单调、枯燥、缺乏活力。因此,活动课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进行“活动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教学中,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使学生从优美的乐曲声中体会到了“改革开放富起来”的真切感受,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教学。
2.3做好总结
篇3
【关键词】 初中数学;创新思维;培养
无可厚非,在现实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轻能力、重知识,把教材作为“教条”. 笔者认为,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之一就是缺少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品质受到无情的扼杀,学生创新的火花也往往会被教师无情地扑灭. 长此以往,会对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造成一定的阻碍作用. 众所周知,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的重要标志,没有创新思维的人才也不可能称之为创新人才. 基于数学学科的有利条件,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总结几点论述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笔者认为,要想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问题情境创设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只有心中有疑问才会更深入地去思考数学问题,最终才能发现问题,形成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授“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时候,我首先用多媒体演示埃及金字塔的形状,然后让学生猜测金字塔的底部应该是什么形状的. 抛出这个问题之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的学生猜测是正方形,有的学生猜测是三角形,有的学生猜测是圆形……看到学生有这么多新奇的想法,于是我便再次进行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塔基的底部截面图,原来金字塔是塔基竟然是正方形. 得到最终的答案之后,很多学生觉得不可思议. 于是我趁热打铁,再次抛出问题:“在2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已经掌握了关于直角的知识,那么他们究竟是如何确定直角的呢?”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又一次被激发起来了,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激发.
再如,笔者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时候,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提出了下面这个问题:我市在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时候,假设要使2011年无公害农产品的产量比2009年翻一番,那么我市2010年和2011年无公害农产品年产量的平均增长率应该是多少呢?问题提出之后,我要求由学生分组完成或者由学生独立完成,最终列出方程. 然后再通过学生列出的正确方程式,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给“一元二次方程”进行命名. 最后,笔者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不能等于0?那么,一元二次方程的常数项和一次项系数是否也有这样的限制呢?接着再请学生自编几个一元二次方程,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目的. 通过对上述一系列问题的讨论和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在无形中被学生掌握了……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通过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是这些问题情境必须要可以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否则则无任何效果可言.
二、运用多向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多向思维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创新性人才必备的思维素质之一.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好奇心非常强烈,但是思维活动往往非常单纯,因此,这个时候对他们加强创新思维训练非常重要. 比如,笔者在对绝对值进行阶段复习的时候出示例题:假设正向运算|±2| = 2,则逆向运算就会有|x| = 2,则x = ±2 ;再如,当a + b = 5,且ab = 7,求a2 + b2的值. 此时如果觉得正向运算太繁琐,则可以尝试运用逆向运算分析,就可以找出和已知条件a,b的关系,可以运用恒等的变形方法快速求得a2 + b2 的值,即它的值应该为:a2 + b2 =(a + b)2 - 2ab = 25 - 14 = 11. 笔者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表明,初中生学会使用逆向运算是利用已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再者,在进行有关运算过程的讲解中,我们教师还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善于找出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例如:(1)10 = 1,20 = 1,那么■0 = 1;(2)应用方差与标准知识,求出任何五个连续整数的方差是2,标准是■;(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等腰梯形的高与它的中位线相等;(4)若一次函数y = kx- b满足kb < 0,且函数值随x 的减小而增大,那么,可以判断它的图像大致是下图中哪一个呢?
本题由已知条件判断k < 0,b > 0,而-b < 0,故选B.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多向思维的培养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多向思维的培养,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是短期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会取得预期的教学成果.
三、提高参与意识,锻炼学生创新思维
在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是锻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 所以,我们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每名学生的课堂参与,重视每名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与同学之间的交流. 从而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笔者在执教“中心对称图形”的时候,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堂后来被称之为具有神奇效果的数学课:
篇4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 情景 兴趣 创新思维能力
S1:Howmanybananasdoweneed?
S2:Two. It’sOK.
S1:Oh !Stop!
S2:说错了! Justamoment!......
这是英语二册上Unit 7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的一节公开课上的的教学场景。在本课中教师设计了制作香焦奶昔的活动。由教师简单描述一下制作材料和制作过程,同时在屏幕上显示了关键词,用流程图标出了制作步骤,之后由学生分组制作奶昔。
活动要求: 1. 明确各步骤。
2. 边制作边叙述过程。
3. 时间5分钟。
我们发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最初比较拘谨,英、汉语交替着说,渐渐地他们的英语开始流畅起来,气氛相当热烈。教师则在各组之间巡视指导,最后选出两组到前面展示,并选出了优胜者,笑声中,学生已将几个句子记熟,并能流畅地表达制作过程。最后一步非常精彩――共享奶昔,学生们端着纸杯将奶昔一饮而尽。当时,那种兴奋与满足的表情让在座所有听课教师记忆深刻――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相当好。由此,我不禁反思,枯燥的英语课堂是如何变得这样有趣呢?学生的思维又是如何变得这样活跃呢?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近几年来,随着中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热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跃出教科书框架,学活书本,从而使学生变得更聪明,这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当今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增长开拓新领域的思维能力,亦即在人们的思维领域中追求最佳、最新知识独创的思维。按爱因斯坦所说,“创新思维只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而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通过人们的学习和实践而不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应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创设适当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乐于学习,就可以真正把教师单方面灌输的教学活动变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师生相互依赖的语言交往环境,积极营造互动的英语课堂教学氛围,引导他们去观察去倾听、去判断、去表达,使他们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给他们展现一个广阔的语言学习空间。在这里,我总结了几条经验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真实情景再现,启发创新思维。
如文章开始所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真实情景再现,形象直观,既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又能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相互启发和交流,从而促使学生用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在尝试中提高
创新能力。
二、利用游戏情景,开发创新思维。
游戏能充分体现教学活动的开放性,能有效解决问题,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大多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但关键是游戏的设计要新颖,在Unit 4中,要求学生掌握方位介词in,on,under 的用法及几个用品的名称。对这一课的处理,多数教师会采用挂图,进行问答对话,这个办法也可以,但缺乏新意。请看这位老师是怎么处理的:她制作了电脑课件,出示了一个零乱的房间,让学生分组对话表演,主题是整理房间,使用句型:“Whereisthe ... ?It’sin / on ...”同时由一名同学专门负责整理房间――把对话中提到的用品用鼠标拖到正确的位置上去,在表演时,学生必须眼、手、脑结合,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台上同学紧张地“整理房间”,台下同学兴奋地监督、评价,整个课堂轻松而有趣,形成了愉快的探究气氛。最后,教师又加了一条新任务:“Look,it’scleanandtidynow.Whataboutyourroom?Tidyyourroomandthentellushowcleanyourroomis.”既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又进一步拓展了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语言表达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利用虚拟情景,锻炼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设计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发散性的问题创设虚拟情景,让学生进行讨论、思考,虚拟问题情境以其特有的情感魅力,能够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好奇和兴趣,能够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既可以把学生从课本上枯燥知识中解放出来,放到真实的情境中,又可以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提出问题,在兴趣盎然的合作探究中,选取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 ,并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教学目标。如张老师的公开课中,是这样处理的,在理解原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顺势提出了新的活动任务,连续设问: “It’sseveno’clockinBeijingnow. Whattimeisitinothercountries ?Isittimeto ...?
可以从各个方面将以前学过的知识与本课内容联系到一起,新颖而有趣。果然,同学们展开了激烈讨论,各组分别有一个主题,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尤其在展示小组讨论结果时,笑声不断,请看一组展示: It’stwelveo’clockinParis.Butit’s eighteeninNewYork.Ithinkit’stimefortheEnglishchildrengotoschoolnow...请看,在掌握了时间概念后,学生开始介绍他们平时在这个时间段常做些什么――Igetupat6:30. Weplaybasketballatfourinthe afternoon ...这又用到了一般现在时,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既达到了本课教学目标的要求,又拓展了学习内容。
当然使用这种方法,常常会遇到一个难题――如何驾驭话题,组织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环境,教师面对的又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因此,如何驾驭讨论的话题是教师的一个挑战,课堂上会随时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话题,它们就像火花一样,一闪即逝,如何处理这些思维的火花,是一瓢冷水浇灭它,还是及时捕捉、利用它,全在教师本人的观念和能力上。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尴尬和失误,但是适当利用这些生成性的课堂教学资源,不仅能有效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使英语教学生活化,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热情和成就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利用巧妙设问,拓宽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注意多角度、多方位地设计各种思考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上,而且要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探索,去创造,增进他们的创新思维深度,培养创新能力。在语篇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采用多种思维训练法,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加工,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如教学新目标英语下册 Unit 3 Why do you like koala bears?时,我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提问:Why do people like animals such as “pandas” in China? What can be done for wild animal protection? Do you have any suggestions for protecting wild animals? ......这样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一个个展开联想,答案不一,众说纷纭。总之,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适时设问,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训练,那么,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便能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的创新思维深度也将日益增进。
五、利用积极评价,鼓励创新思维
中学生是一个需要肯定、褒扬,需要体验成功喜悦刺激的群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信任和鼓励能直接影响到学生求知欲的产生,能影响到学生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创造力的产生。在听课时,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稀奇古怪的非常离奇的想法,这时候,教师如果给以严厉的批评、指责、训斥,那么将会压抑学生那些朦胧的、零碎的、不成片段的思想,从而会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课堂上,学生只有处于一种和谐宽松的关系、环境之中,才能激起主动的内部活动。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评价中,应注意做到客观、公正、热情、诚恳,使学生既体验到评价的严肃性,又体验到评价的鼓励作用。以鼓励为主,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我采取了以下方式进行评价:1.鼓励性评价。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对于回答错误的同学,不马上说:“No,you are wrong.”,而是说:“Please think it over.”。2.分层次评价。不同程度的学生,设以不同程度的要求,并分层次评价指导。对优秀学生,给予严格和高要求的评价;对稍差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满足他们的自尊心。以信任和鼓励的态度来肯定学生的发现,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们会取得进步,同时注意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学生才能处于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勇于思考,勇于创新,他们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真正长足的发展。
总之,就新目标英语来说,教材在编排上基本依据语言功能和话题相结合,突出了语言的实践性,所以特别强调语言在语境中运用,教材重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又有了极其重要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教师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教师没有创新能力,很难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性的学生。专业化的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呈出来,应是艺术家和创造者”。因此,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设计新颖而有创意的语言实践活动,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景创设,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培养他们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义堂,田保军,王硕旺.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
[2]Robert J.Sternberg ,Elena L. Grigorenko. 成功智力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郑金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案例[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现代数学教学,应该突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工作,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教育部加强对学生创新教育的培养。所以,更应该在数学教学工作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注重,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升。然而,在现阶段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了广大数学教学者所要研究的课题。
1、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的的意义
毋庸置疑,在数学教学进行创新教育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是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的。着主要是由于,只有在充分提高数学教学的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的同时,才可以保证学习数学的学生能够更好的在这个创新型社会中发挥作用。而在各类教学工作中,最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就是创新教育。教师在数学学科的教育也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把学生培养为创新型的人才。这就需要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提高数学创新内容的比例,也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离开学校,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也能够自主具有创新意识。所以,实施创新意识的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数学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更加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2、学习数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收获创新思维
数学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习科目,能够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潜能,发散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同时,数学更是青年学生锻炼毅力、培养信心的一剂良方。进行数学教育,引导学生发现在求解数学题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都能利用一定的定理、公式,巧妙的将比较抽象的数学问题进行直观形象的展示,通过抽象数量形象化,明确梳理数量关系,将题目中“已知”和“未知”参数结合起来,从而明确两者间存在的联系。渐渐学会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如何准确抓住题目的本质,根据相关知识点快速的进行解题。另外,在进行解决一类型的数学问题时促使学生发现,根据已知条件并不能得出答案,所以需要学生选用假设的方式尝试进行解题。假设解题方式是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常用的一种解题方法,可以对问题的数量关系进行推测,通常应用于填空题、判断题和应用题中。通过题目实际验证,在学生发现假设条件的解题方式可以对无法直接得出数量关系的题目进行解决时。要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提出假设,并按照假设进行推算,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3、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创新
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兴趣,只有对其具有学习的兴趣,才能始终坚持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因为对数学的纯粹爱好,可使学生想要深入学习数学。教师可以规定学生在学习之前,先对数学知识系统进行分析,暂时制定出一份学习计划,有计划的开始学习,而不是随意从哪个章节开始学习。并且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验证会,要及时的根据这段时间是学习情况以及计划落实情况,进行对学习计划的改正,从而使学习计划真正适应于自己的学习进度,符合对数学的基本学习情况。从而使得能够由浅入深,以点带面,对数学知识进行举一反三,从而顺利的享受学习数学的过程,每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都能对数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且将与之相关的知识串联起来,逐渐形成完整的、系统的数学体系。同时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对于相似的问题能够使用多种方式进行解决,举一反三,快速掌握。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具体教学措施
4.1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数学教学改革,从中进行创新教育,首先需要改变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以前的专业学习中,都是被动的学习,老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教学间的互动较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所以,要想实施创新思维教育,必须先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我探索能力的增强,促进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学习,避免出现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占主导的现象。并且,需要在教学课堂中,充分营造出公平的具有互动性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阐述自己对相关学习内容的见解和意见。还要依据课堂实际情况,留给学生以一定的思考空间,激发其课下自主学习。4.2完善与优化培养方案。在数学教学中,需要我们以培养人才为目标,最大程度优化培养方案,始终坚持培养学生的专业数学水平和综合素质。而在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需要首先,进行调研活动,对科目考试要求和学生创新要求进行掌握,通过研究对不同水平的毕业生发展情况和新一届入学学生素质情况进行了解。从而获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基本情况,从而可以更有效的完善数学创新思维培养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坚持在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保证学生具有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活动具有正能量,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帮助。4.3构建以创新教育为主的数学教学模式。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在教学中,也应该以学生为主。在组织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可以采取相对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的选择进行教育的内容和考核的方式。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创新教育,取缔传统固定教学方式,和对学生思维的限制。让学生积极的对专业知识进行思考和创新,使其能够发现相关的专业知识,探索出新的数学知识,从而掌握的更加牢固。所以在数学教育体系中加以创新教育,会对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产生较强的有利影响。4.4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大纲中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力度。从数学本质而言,是始终在创新和发展的,在素质教育体系下进行数学教学工作,也就要必须在使学生的学习课本上数学知识的同时,对数学的本质进行熟悉。在教师进行授课时,需要其把知识教学和创新思维相结合,同时,构建出适合进行创新教学的整体氛围。当学生进行创新时,所产生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给出固定的回答,而要引发学生自己进行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使其自发的组成团队,进行研究和讨论。然后在学生得出一定的答案之后,教师要第一时间进行鼓励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兴趣,使他们自己的意志带领自身在数学专业领域进行探索,进行突破。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建造良好的学习创新氛围,保证这种氛围下培养的学生具有更高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他们自身的竞争力。4.5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中创新思维应用能力。在数学创新教育中,大多数教学工作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把学生培养为数学学术型人才,而是要最大程度的加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实际创新应用能力,从而有效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要从时展要求出发,进行对学生数学创新思维应用能力的培养。第一,要确定正确的培养方向,通过全面严谨的调查,充分对社会和学校对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要求,从而制定适当的培训方案,并把调查的数据融入教学大纲。促进学生在进入社会和工作之后,保证自身所具有的专业知识能够符合岗位的需要。第二,要增加对学生的实训课程,让学生能够在实际训练中,逐渐提升自身的创新应用能力。对能力的提升主要包括:对数学知识的创新应用能力以及数学应用技巧的提高。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定,要求教学工作与社会研究案例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数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进入真实了解数学学科中对创新的应用,从而让学生更为真实的认识创新。同时,在教导学生在进行对某一事物的查看时,不要只看到事物的现象,而忽略事物的本质,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主要是由于数学的根本原理是不变的,但是其科学技术却是会不断的进行发展和创新。改变的只是原理的呈现方式,而不是数学的根本原理,学生只有了解到这一点,才能更为有效的进行对数学的应用,所以需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思维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新型,还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保证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让学生都能保持一份积极主动的态度。保证学生长远发展,促进学生更好更快的进行,保证学生投入到岗位中参与工作时,能够更加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常情况下,这份创新意识还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萧树铁.面向21世纪大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探讨[J].高等数学研究,2001(2)
[2]张顺燕.关于数学教育的若干认识[J].数学教育学报,2004(1)
篇6
【关键词】创新 和谐 巧设疑问 建构知识网络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思想品德课本一改原来的面貌,整本书基本上是一些理论知识和案例,单元试卷上大部分是一些针对现实生活中实例的分析,所以,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以前“满堂灌”的模式,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泯灭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能力。初中思想品德课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新课程改革给思想品德课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针对某一问题进行争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无疑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在讲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各显其能”时,我向班级中家里办了一家工厂的学生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家工厂属于何种类型的经济形式?有没有克扣工人的工资,或任意增加劳动时间等事情?”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看课本查找依据,并进行了热烈的辩论。看着同学们一个个争得如正在争斗的大公鸡,我露出了开心的微笑。我想:创设和谐氛围,设计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达到了。然后我进行适当点拨,学生很快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然存在非公有制经济,就存在剥削现象。
二、巧设疑问,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活力
要真正使思想品德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气氛活跃,让学生积极投入,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设计的问题必须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所选的问题必须具有以下特点:
1.要有很强的典型性,容易被大多数同学理解,要贴近学生生活,有时代感。
2.要把握好问题的角度,让大部分同学有话可说,切记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3.要针对班级中不同程度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事物的认识水平,让全体同学都能进行讨论,以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
4.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运用到教学中。假如讨论在新授课之前进行,那么题目的设置必须做到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如:在对初三政治活动课“新时期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的学习时,我先放了一段《春天的故事》的视频,然后列出这样几个题目:①1979年我国发生了哪些事?②1992年又有什么事?为什么说那是一个明媚的春天呢?这首歌学生都很熟悉,通过这首歌的启示,很快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踊跃发言,积极讨论探究,经过老师适当引导,学生很快了解了我国的基本国策,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增进了对祖国的感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讨论设计在新授课完成之后,那么题目设计应以总结本课知识要点,理清其逻辑关系等为目的。如果是专题讨论,可以让学生收集各方面资料,深入工厂、学校等进行深入广泛的社会调查,做到有备而来,有感而发。
三、建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想象力,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精密的分析能力、深刻的洞察力,同时教给学生认识生活、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把实际生活中学生所熟知的、关注的内容,如:时政资料、国内外重大新闻、时政热点等,让学生使用恰当的分析材料的方法,建构知识与材料的联系纽带,逐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想象力。当然,设计的问题不能太容易,使学生轻而易举就能回答出来,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如果太难,学生一看就吓到了,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所以,设计出来的题目应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葡萄。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许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他们深入思考,自由想象,创造性思维得到很大的提高。
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课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广大教师深入挖掘教材,细致分析学生实际情况,不断尝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积极为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使思想政治课能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使学生各方面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建成著.课堂教学新视野[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篇7
关键词:教育改革;提高;辩证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003-02
杜威的“整合教育观”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主动教育。它“崇尚的是自由而不是顺从,是创造精神而不是机械的技能,是洞察力和理解力而不是背诵书本和按照别人的意图完成任务的能力”。 在此意义上,杜威认为所有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都是职业教育。这种崭新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消弭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职业与闲暇、教育与生活、技术训练与文化修养的离合状态;促进了现有教育形式的改造,使注重技能训练的职业教育与脱离现实的自由教育整合起来,把工业生活引入到普通教育中,从而实现教育的理想。职业教育具有主体性。教育从“目的”上来讲,它所训练的未来的工人应具有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的能力,不符与当前职业与技术的要求和标准,利用科学和社会的因素发展他们的胆识,培养他们实际的和应用的智慧,使他们不至于盲目地听天由命,而是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具有持续发展的 能力。那么,如何加强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辩证创新思维能力呢?
1开展创新教育,探寻开启或引入创新思维的“金钥匙”
“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人们经常引用爱迪生的这句话。然而人们在引用时,常常漏掉后面那关键的一句话:“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没有后面的这句话,全句的意义就完全变了。爱迪生当然是个天才,同时也是相信天才的;他对天才持一种“有条件的承认”的态度,即天才是最重要的,但天才也需要努力。如果没有“灵感”,只有努力的汗水,那也是成不了天才的。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人类平庸者多而杰出者少的主要原因吧。所以,万万不能漏掉“灵感”。 而“灵感”、“天才”,又主要体现在辩证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上。
传统教育重在教育学生接受前人思维的结果,是聚敛思维的培养,提供现成结论性的东西,注意培养解决精确领域问题的人才,强调教学的统一性,进行低标准的全面平推,讲究现存的传统规范,强调学生对当今社会的适应能力,强调模仿与继承,培养的是“应试型”、“知识型”人才。
创新教育则恰好相反,注重学生发散式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训练,注重学生对社会实践复杂性、多变性和挑战性的应变能力,培养的是“素质型”、“创新型”人才。这对学生是很大的激励,能激发他们的创新和创业的精神。
“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简称“TRIZ理论”),是当前世界公认的开启创新思维、引导创新实践的“金钥匙”,很有推广的价值。我们应尽快将这项理论引入创新教育中,以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2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尤其要能够启发思考、指导生活
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创新思维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具有启发思考、指导人生和生活的作用。譬如给学生讲授中国改革开放,讲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讲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这是前无古人的辉煌伟业,我认为光讲课本内容是不够的,我以这些问题为主线,以贴近我们的典型案例作为切入口,层层剖析;还以近500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的9个世界性大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竞争、崛起的全球坐标和历史大幕为参考系,广泛涉猎到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艺术、宗教、科技、制度、体制、机制、机遇等发展演变的来龙去脉,从我国到外国,从这国到那国,从此领域到彼领域,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制度,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大尺度地自由跨跃,相互比较、相互借鉴、相互印证,纵观体认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曲折历程,汲取弘扬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以丰富对科学理论的认知,以资鉴当今的特色道路。世界大国的兴衰更替、各具特色的曲折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启迪着同学们对今天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无尽思考,也掂量着在不远的将来自己应肩负的历史责任和担当的重大使命的分量 ……
授课方法、技巧与课堂感染力是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的方面。在课堂教学形式方面,针对现代青年敢于蔑视权威、反对权威的特点,要多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授课语言要达到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干脆利落,感染力强,这能大大优化教学技巧和效果,从而提高授课水平。要找准切入点启发引导,并以澎湃四射的激情感染学生,见微知著,启迪学生对真理的认识。课堂要有设问、有悬念,带给学生很多思考和感悟,一堂课下来能使学生感到深受启发,收获颇丰。学生最不喜欢生硬呆板、窄浅单薄、僵化凝固、束缚想象的一味灌输教条知识的“平面教学”,而是喜欢鲜活灵动、出神入化、开阔视野、启迪神思、广深厚重的“立体教学”,希望学到的理论能够指导实践,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
总之,教师要做到用生动的形式吸引人,用人格的力量感召人,用真挚的情感感化人,用澎湃的激情激发人,用典型的精神感动人,用理论的魅力感染人,用严密的逻辑征服人,用真理的力量打动人。从而使科学理论入耳、入脑,深入人心,融化到血液和每一根神经、每一个细胞之中,达到启迪心智、净化灵魂、升华境界、焕发生机的教育境界和教学效果。
3师要加强学习,做“无为”之师,行“有为”之教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平面知识”、“直线思维”式的教师已远不能胜任“为人师”的职能;时代需要的是“立体知识”、“辩证思维”式的教师,这样的教师才能担当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教师要做“无为”之师,行“有为”之教。“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思想。“自然无为”包含着“自然”和“无为”两层内容。“自然”是一种状态和效果,“无为”则是一种具体行为,是实现“自然”的手段和方式。“自然”与“无为”相得益彰、不可分割。所谓“自然”,就是要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效法自然的和客观的规律进行实践活动,排除人过多主观性和随意性的行为对自然法则的干扰和破坏。所谓“无为”,并不是不为,也不是消极无为,而是要不妄为、不强为、不乱为。“无为”的正意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是“无背道之行,顺自然而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无为”就不会没有作为,而是大有作为。
老子指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为教学开启了智慧之门。在教师貌似消极“无为”中实现师生真正的积极“有为”。“无为”教学智慧的基本特征,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包办代替”,而是要通过引导使学生进行自化,从而达到师“无为”而生“自化”的目的。老子“无为”思想对教学的启示,与一些著名教育家的言行似乎不谋而合。美国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倡导“非指导性教学”,认为“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这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来实现,而不可能依赖教师去完成。教学实践也表明,当教师不过多地干预学生,给学生的学习尽可能多的自时,反而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天性,收到“无为”的教学效果。
“无为”教学启示我们,教师之“为”要“到位”,但不能“越位”。教师之“为”,务必立足于“学生为主体”之上,决不能“喧宾夺主”;教师之“为”,重在“授之以渔”,决不能“越俎代庖”。然而在现实中,常见的情况是教师首先把知识切碎、嚼烂了,再通过简单的灌输方式喂给学生。吃人嚼过的馍不但不香,久之消化功能也会衰退,这就完全背离了“无为”的教学宗旨。如此这般,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有多少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呢?
4学生要尝试着用一种思考的心态和姿态读书
韦钰院士认为,学生在大学阶段失去研究热情是很可怕的。学生究竟应该怎样读大学?究竟又学到了什么?这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在很多人看来,学生的任务就是学好专业知识。这至少是片面的。其实,专业应该学好,但更应该通过专业和其他课程的学习,锻炼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的习惯和能力。比方,非师范类的哲学人文社科专业能够学到什么呢?毕业后具体能够干什么呢?哲学专业课程很抽象,不少人会觉得像哲学原理、哲学经典原著、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社会学等,老子、庄子、康德、费尔巴哈、黑格尔、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等,这类课程一定是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可学此专业的学生深受哲学专业的熏陶,渐渐养成了思辨、善辩的习惯,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敢于向老师、教材和期刊上权威的观点、理论发难,并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和事实论据来论证其成立或不成立,也就是先生所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正是大学时期的这种训练,使学生大大提高了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才能在社会实践中敢于创新,勇于开拓,审时度势,机动灵活,应对自如,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紧跟时代潮流的流速和时代精神的召唤,进而有所成就和持久较好的发展。如我的一位中学同学大学哲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军校,刚去时被分到校篮球队做一名队员集训,但他是球队中个子最小的,且球艺也不佳。经下苦功练球技也不见有什么优势,在队友们高大灵活的身躯旁,只能当配角,他曾一度对自己感到失望。在苦恼中他突然想起一句名言――“不要把你的资本投在不熟悉的领域。”他的哲学发散辩证思维立刻在脑海中引申出另一句话:不要在无优势的领域里与人竞争。于是他幡然醒悟:何不发挥自己的优势,换一种方式竞争?所以他在打球的同时跟踪报道集训和篮球赛事,写的新闻稿子不但客观、真实、准确、及时,而且视野开阔;写的评论不但立意深刻、语言犀利、入木三分,而且逻辑性强,令人信服,很有特色。他接二连三地在军内外报刊上发表了多篇新闻稿、评论加新闻图片。这很快引起了队员、教官及很多官兵的关注,更引起了该军校政治部首长的注意。不久,政治部主任直接把他调到政治部做干事。之后的日子里,他工作业绩突出,进步很快。也正是由于学生时代哲学专业熏陶培育出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许多学哲学人文社科的毕业生,无论从政,还是经商、从教等,发展有后劲,大都取得了比较优异的业绩。所以,学生要做到多读书、多思考、善思考,不要过于功利地读书,这就要求用一种思考的心态和姿态去读大学。学理工专业的学生也应加强训练自己的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具备了这种能力便如虎添翼,这种创新型人才会以研发具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品为雄厚基础,在“微笑曲线”的两端创造巨额国民财富。
我们的创新教育若能贡献一个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一个比尔・盖茨和成千上万的创新型人才,中华民族就真正站在了人类思维之高峰和世界民族之林之巅峰。那时,伟大的“中国梦”才会真正实现,而这个圆梦的日子不会太遥远。
参考文献
篇8
一、对在活动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1.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励创新意识
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情境教学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有着独特的作用。
思想品德活动课,是根据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要求,是能力要求的最高层次。它以活动来代替过去的运用,说明对学生的要求有进一步的提高,要求学生把学到的有关知识,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加深理解,并运用到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之中,以达到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目的。因此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自己应刻意求新,不因循守旧,勇于抛弃说教和陈规,努力形成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师要对政治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发现和创造性的发挥,要创设创新教育氛围,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再次,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中要把看书权、思考权、讨论权还给学生,提倡在看、思、说中质疑和提高。要呵护学生每一个具有新意的冲动和念头,珍惜他们每一个带有创意的言行。
2.通过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实践,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开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采用严谨的学习态度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教材是教师与学生联系的桥梁,教材中的活动课设计是时代精神与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新课程标准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实践活动的内容,从七年级至九年级设置的活动有让学生动手查找报刊、图书等方面资料的;有让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的;有让学生进行调查、访谈活动的;有让学生对典型事例进行归纳和分析的;有让学生发表意见和感想的;有让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综合探讨或提出合理化建议的;等等。活动课为教师的创新教育、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供了依据。活动课教学和实践中要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教师应充分做到: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思想品德活动课是师生共同投入的以活动为载体的课,是教师的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有机结合,是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可见,师生和谐、教师主导、学生主动是活动课的内在要求,更是现代教育观的体现。要开展好活动课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无论从活动课的目的,还是从活动课的过程分析,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展现都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活动课就成了教师自编自演的独角戏。这就要求建立一种宽松、民主、自由、丰富多彩的氛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尊重、信任、鼓励学生,让学生把课堂当成自我磨炼、自我展示、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舞台”。学生在思想品德活动课上可以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不断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2)发挥教师的“导演”功能
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教材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活动课,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具有一定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活动内容,学生可以采取调查、讨论、访问、演讲、辩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活动,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通过个人努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如收集活动过程的信息,加工处理所收集的信息资料,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与活动,理解并掌握基本知识,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认识社会、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二、活动课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操作策略与实例
1.精心设计
要确保活动课课堂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思想品德活动课进行精心设计。例如在环境保护活动课中,笔者首先口述《新闻联播》中播放的入秋以来,北方受到沙尘暴袭击的案例,然后提出四个问题:第一,这个案例反映了我国目前存在什么问题?第二,北方遭受沙尘暴袭击的原因是什么?第三,你认为国家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第四,面对这个问题,青少年学生应做些什么?让学生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分析、讨论和评价,结果学生们提出了许多正确的看法和大胆构想,达到了培养能力的目的。
2.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不但兴趣爱好各异,个性也不相同,又具有不同于成年人的性格特点。如果思想品德活动课单一化、成人化、模式化,就会使活动课单调、枯燥、缺乏活力。因此,活动课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笔者在上初三活动课“选择一个有关资源或环境的问题,撰写调查报告”时,组织全班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居民小区、企事业单位和环保局考察水泥厂造成的环境污染情况。这样的活动课,自然会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通过实地考察,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写出了较高质量的调查报告。
3.激励探究
受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我们的学生创造心理淡漠,在活动课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不断探求新知,敢于创新。对学生的独创意见,甚至“微弱的发光点”都要及时地加以肯定和鼓励,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同时,要帮助学生克服“先入为主”“盲目从众”的思维定式,特别要增强学生不盲从的抗压心理,锻炼学生不随波逐流的抗压心理,这对于形成独立思维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笔者在上“营造美好的文化环境”这一活动课时,就设置了这么一个题目:“目前,在中学生中出现了一股‘上网热’,这‘上网热’是好还是坏,请大家来评说。”因为充分发扬民主,课堂气氛热烈,效果非常好。有的观点认为:网上学习可以避免学生胆怯心理,通过交互式学习,许多在学校中难以启齿的问题在网上可以得到满意的回答。这种“一对一”的学习模式,使每个人都成为学习主体。有的认为:上网易受网上游戏和其他不良诱惑的影响……笔者在让学生充分发表各自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要把握好“上网”的度,要兴利除弊。这样,这堂课的效果就很好。
篇9
【关键词】管理教练;饭店业;人力资源;创新
一、5R管理教练模型
5R管理教练模型是由美籍韩国人Paul Jeong博士根据国际教练联合会(ICF)认证的11项核心教练技术发展而来的。5R管理教练模型包括5个部分,即关系(Relation)、重新聚焦(Refocus)、现实(Reality)、资源(Resources)、责任(Responsibility)。
1R(Relation关系)是指被教练者全面认清各方面的关系,包括与教练的关系,即与教练之间建立一个值得信赖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明晰自己的核心与目的价值观;与世界的关系,即理解自己在社会、组织中的身份及作用;与自己身体的关系,即情绪与感受。正确梳理并持续发展这些关系,是进行有效管理教练的前提。
2R(Refocus重新聚焦)是指教练与被教练者就预设的目标达成共识,很多被教练者不知道或无法清晰地表达出他们想要的是什么,此时就需要教练帮助他们发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以及组织所赋予他们的目标,并制定出具体实施计划,这是高效开展管理教练活动的基础。
3R(Reality现实)是指教练通过耐心倾听与有效沟通帮助被教练者理解现实状况,明确目前所面临的困难、挑战,找出过去的无效做法、明白过去的无效信念,使被教练者跳出自己以前的视角,在认清现实的基础上更加快速有效的达到预设目标,这是有效实施管理教练活动的重要步骤。
4R(Resources资源)是指教练要引导被教练者发现可以用来解决问题的各种资源,很多被教练者通常认为要达到预定目标可采取的方法很少,可利用资源匮乏,此时教练需要鼓励被教练者认识到自己有改变情况的能力,帮助他们做出明智的选择,制定有效的行动计划。
5R(Responsibility责任)是指帮助被教练者确定行动的支持者以及向支持者汇报行动成果的时间和方式,就相互问责达成一致,保证计划的实施。
二、应用5R管理教练模型开发员工创新思维能力
对员工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与培育实际上是对创造力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需要更多考虑人内心的想法,挖掘员工的创新潜力。管理者应该分析饭店内不同部门的工作内容与环境,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员工分别运用5R管理教练模型进行创新思维能力开发。
1R:选择一个相对开放、轻松的环境作为前期沟通的场所,因为很多奇思妙想往往都是在一种身心放松的状态下产生的。管理者将自己的角色调整为一名“管理教练”,与员工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在此阶段,管理者通过交谈的方式让员工充分了解自己的工作环境与服务对象,了解差异化服务对饭店经营的重要性。
2R:管理教练通过对差异化服务的深度解析,用实际案例告诉员工创造能给顾客带来满意之外的惊喜,并通过进一步的有效的提问,引发员工对其日常工作的深度思考,激发员工调整当前工作目标。以饭店客房部员工为例,管理教练可以采用如下对话架构:你现在完成一间客房的清理工作需要用时多久?哪些地方改进后能够缩短清理时间?目前开夜床的标准是什么?能否考虑根据宾客的性别设置不同的夜床纪念品?如果你是客人,你希望在客房中得到哪些人性化服务?在目前的工作流程中,改变哪些工作能够给顾客带来惊喜与感动?
3R:分析与理解现状。通过上述提问,员工已经开始在回忆其日常工作的过程中萌生出一系列的想法,但员工对这些想法是否可行、如何实现、其带来的效果如何会感到迷茫,这就需要管理教练帮助员工理清他的现实状况,确定可以实施的目标。管理教练首先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尊重员工提出的每一个新的想法和建议,安排相关的分析讨论,让员工切身感受到自己的新思想能引起重视。管理教练也要为员工分析现实因素,将员工的创新意识与创新内容分离开,将创新想法逐渐变的可行。
4R:寻找周围可用的资源。管理教练应帮助员工认清在实施创新型想法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并启发员工找到周围可利用的资源。在此过程中,管理教练应向员工承诺饭店会提供所需的支持与帮助,给予员工实现目标的信心。同时,管理教练应该向员工明确:员工所提的创新型建议并不一定仅局限于自己的工作职责之内。员工对其他工作提出的创新型建议,由于考虑问题所处的角度不同,可能会给饭店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5R:管理教练对员工创新型建议进行真实的评价,对实施失败的创意,帮助员工找明原因,同时,管理教练应采取一些行动来鼓励员工的创新。比如设立创新奖,用来奖励那些提出优秀创新建议的员工;还可以组织一系列的讨论,让大家就各自的工作提出改进建议,以增强工作中的创新氛围。
三、结论
5R管理教练模型能使员工意识到自己能力的可扩展性,其整个分析过程使员工不断挖掘个人潜质。将其运用在开发员工创新思维能力中,既能有效打开员工创新思路,激发员工的潜能,开发员工的创造力,又能使管理者能够有效掌控员工的创新成果,促使饭店创新型产品的良性发展,实现饭店差异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帆.5R教练模型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分析,2012
[2]沈军.管理教练,2007
[3]张丽艳.管理教练功能的多维结构及对员工绩效和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2009
篇10
【关键词】 高中数学;学习情感;平面向量
情感是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能动探究问题、积极创新思维的“不竭动力”和“思想保障”。长期以来,许多教育名家、名人学者都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和指导性的精辟论据,并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加之,当前新课标在各阶段教学活动的渗透和运用,让学生“带着情感”、“带着激情”参与学习活动,已成为有效教学活动的重要衡量“标尺”。平面向量章节知识内容,作为初中数学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有效升华,以及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的有效铺垫,在整个数学学科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平面向量知识内容以其与现实生活的紧密性以及问题解答的多样性,在培养学生学习情感中,展现着独特的促进和助推作用。本人现结合平面向量章节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情感,进行简要论述。
一、依托平面向量知识生活性,挖掘学生主动探知内在情感
众所周知,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改造自然,提升技能。数学学科作为“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础性知识学科,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不管在生产生活还是在自然社会中,都能够“嗅”到数学知识的“气息”。平面向量章节作为高中数学章节组成部分,同样如此。同时,学生对生活性问题充满能动探知激情。因此,高中教师在平面向量章节教学中,就可以运用平面向量章节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设置出具有显著生活特性,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的现实性问题情境,使学生内在情感“活跃区”得到激发,主动学习探究新知情感得到“释放”。
如在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一节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该节知识点的性质内容,设置“在现实生活中,消防队为了能够对发生事故地点能够有准确的掌握,总是对城市地图进行编辑,设设置出每个单位的具体方位,从而能够迅速及时的到达现场进行救援,这是为什么·”的现实生活问题情境,从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探究新知兴趣。又如在向量的应用一节教学时,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现实中两个学生共同提书包的问题,设置到该节知识内容教学中,要求学生求出不同方向的三个力的关系。这样,学生对平面向量的生活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显著的激发,更加主动的进入到知识的探索解答活动中。
二、巧借平面向量解题过程性,培树学生动手实践积极情感
问题:在水平地面上,两个小孩拉一辆车子,一个小孩用5N的力F1向东拉车,另一个小孩用60N的力F2向北拉车,他们的合力F是怎样的·
上述问题是关于“向量的合成问题”方面的数学问题案例。在该问题解答过程中,教师将分析、探究、解答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探究解题活动。学生在分析问题条件过程,认识到该问题是考查学生对向量的加法运算方面的平面向量问题。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将该问题进行转化,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在要求学生结合向量运算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及解三角形等知识进行问题解答(如图一所示)。最后,师生对该问题解题过程进行总结,并学生探究表现进行实施鼓励和肯定。同时指出,解决该类型问题,可以利用向量运算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及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进行解答。这样,不仅掌握了探究该类问题问题的方法要领,还享受了探究问题的“喜悦”,探究问题情感自然得到激发。
从上述教学活动中可见,教师要发挥学生内在能动性,借助平面向量问题解答的过程性特性,留置充足问题分析探究时间,指导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的“轨迹”和“路数”,逐步领会和掌握问题解答的方法要领,从而为有效探究问题提供方法指导,打下坚定地方法基础。
三、发挥平面向量内涵紧密性,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自主意识
数学问题是数学知识点内涵要义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展现。综合性问题是阶段性章节知识点复习的有效展示平台。当前,在高考试题命题改革中,综合性问题已成为试题命题的重点,成为考查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载体”,更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高低的“分水岭”。而创新思维作为智力水平的重要体现,需要学生良好的情感基础支撑。因此,在平面向量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包含多个知识点内容的数学问题,指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求异”,教会学生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有效方法和情感支撑下,开展有效创新思维活动,从而实现创新思维能动意识的有效增强。
问题:如图二所示,在直角三角形ABC中,已知BC=a,∠CAB=90°,若长为2a的线段PQ以点A为中点,则 与 的夹角θ取何值时, 的值最大·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分析:该问题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平面向量数学问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向量的概念、平面向量的运算法则与运算向量及函数知识能力的掌握情况。
- 上一篇:证券市场风险
- 下一篇:阅读教学的技巧和方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