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阅读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6: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开展阅读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开展阅读教学

篇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突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极其重要的。

那么,如何贯彻新课程标准来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语文阅读教学。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语文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我们能使阅读变“苦”为“乐”,就会“读”得轻松愉快,“读”得扎实牢固。

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呢?首先要以情感人,引起共鸣。小学生情感发展容易受到老师语言、神态的感染,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语言神态等感召效应,引起学生的情感转移,最终能达到共鸣的学习效果。其次,要设置悬念,引发思考。再次,要借助情景,导情入文,即借助一种情景的创设,来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最后,可以游戏介入,自己体悟,即适当地介入游戏,使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

二、突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一方面是教给学生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等多种能力。

新版教材课文时代感强,文质兼美,由于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朗读练习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善于运用声情并茂的描述性语言,通过播放音乐等手段来烘托、渲染气氛,促进学生入情入境。小学生注意的分配能力不强,默读可以留给学生想像的余地。教师要经常提示学生运用扫读、跳读、重点处反复读等方法,逐步提高默读速度和默读能力。

人们学习语言大多是先记而后逐步理解的,或者是朦朦胧胧地知道一点意思后,随着知识的增长与阅历的丰富,到达一定的程度,自然产生一种“顿悟”.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力最好、学习语言的最佳期。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精讲巧练,挤出时间来指导学生背诵。背诵是一项艰苦的学习,学习只有掌握一定的背诵方法,才能顺利地完成背诵。背诵训练要体现出层次,先要求大多数学生正确背,再要求全班学生正确背,最后要求大多数学生有感情地背,加快背诵速度。

由于小学生识字量有限,在阅读中经常会遇到生字新词,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课内阅读中,学生获得的知识量是有限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早期课外阅读,指导学生有选择地多读广读,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经过反复训练,就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篇2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189-01

阅读能力是英语语言能力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那么,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开展英语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学生对一门知识产生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他们会集中自己全部的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这门功课,我们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只有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出来才能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的去观察、了解学生,如实的结合学生的爱好、性格等各方面特点,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充分挖掘教学中存在的趣味因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引导学生变“苦读”为“乐读”,提高教学效率。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式有许多,基于小学的年龄小、好奇心强等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设问的方式去引导学生阅读,教师可以先提出相关的阅读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在阅读之后学生开始进行集体探讨,让学生体会阅读的成就感。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课文插图等等引导学生阅读。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思维会极其的活跃,在自然而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锻炼,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二、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初步培养阅读能力

词汇是学生阅读的基本保证,没有相当量的英语词汇,阅读英语是无法进行的,更别说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小学英语阅读教程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还应积极的通过多途径多方式的引导学生积累词汇,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初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有效的阅读打下结实的基础。小学生英语词汇积累的直接途径是我们的教材,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单词的时候,不要急忙带过,而应细心的给学生讲解,使之初步理解并记忆。课堂上,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时候,教师不能一味地只重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教师还要有意识、有目标地从低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在课文中认单词,加强学生词汇的记忆和理解。此外,教师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还应积极的在课外给学生引入一些新单词,要求学生把它们摘抄在一本小本子上,有空时就拿出小本子背诵记忆。这样,长此以往,学生的词汇量就会越来越丰富,阅读自然而然的不成问题。

三、交给学生阅读的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英语教学属于启蒙教育和兴趣教育,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虽然学生没有太难的阅读材料,但是,由于小学生基础较薄弱,很多的知识都还没有接触,所以引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技巧尤为重要。因此,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研究英语课程标准,理解教材,发掘阅读内容中的重要信息,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应以良好、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引导学习自主阅读,掌握阅读技巧和方法,激发学生思维、激活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小学生英语阅读技巧的传授,教师可以注重传授一下两种:①略读法:所谓略读,就是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只要知道文章的大概意思即可,从而加快阅读速度。因为学生不认识的词汇还很多,所以在开始进行阅读训练时,要让学生把他们能读的都读出来。当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和不理解的句子时,学生可以把它跳过去,只要读懂文章大意就可以了。②寻读法:它同略读一样也是一种快速阅读技巧。它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是有针对性地在寻找问题的答案。阅读时运用这种方法,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浏览尽可能多的阅读内容,并从中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此外,在阅读的方式方法中,还有一些导读法、跳读法、细读法等,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给学生渗透,引导学生初步的掌握阅读技巧,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积极开展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不是靠几个词汇,几个阅读技巧就能培养的,它还需要大量的阅读训练去磨合、去总结。因此,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做好其他方面教学的同时,教师还应极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促使学生不断提高。为此,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如下的阅读训练:①仿读训练: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为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句子的意思、语调、重读和停顿,教师先示范读课文,然后领着学生仿读,这是一种最基本的训练。②试读、独立读训练:课前教师可以先布置预习,上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试读或独立朗读。③对读、轮读训练:遇到对话的阅读教学时,可采用对读的方式进行练习,或在师生间进行,也可在小组间、男女生之间等多种形式进行。阅读训练后,教师还要布置一些课后练习,以便练习、巩固和扩展在阅读课中新学到的语言、语法知识,引导学生不断的去阅读,不断的进行积累和提高。

总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渐进的复杂过程,切忌操之过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总结和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并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切实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一、突出主体,发扬民主

阅读教学长期以来以费时费神、低质低效困惑着师生。所以,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开展应是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素质教育观认为:阅读教学应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和发展为根本目标。学生的学习活动只能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感知,通过自己的思维来进行,别人不能包办代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人类的文明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精神库存,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专家提倡的“目中有人”,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健康发展。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精神,其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时没有必要用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来统一禁锢学生的认识。著名的美国学者苏珊朗格说过:“在社会科学中,没有正确的答案,只有不同的答案。”就是这个道理。

二、自读与点拨相结合

过去的语文阅读教学,基本上是一种“接收学习”的模式,即由教师讲甚至“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改变这种状况,要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的点拨结合起来。由于语文课具有“技能型”的特点,学生有必要进行自学。只有自学,才能形成更强的语文学习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关键是要学生自己能够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内化,这种内化需要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才能实现。因此,阅读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内化知识技能”的时间和空间,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阅读专家曾祥芹先生呼吁:阅读教学要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而挤掉或取代了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讲读”模式,建立在教师的点拨下,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的“自读”机制。这种见解实乃真知灼见!学生在自读中“自为理解”,主动探究,加上教师的有效点拨指导,就能得到思考和开悟的满足,得到启智的喜悦和审美的感受,得到科学思维和方法、技能等的训练。

教师的点拨可以是一般方法的指导,也可以是具体问题的解答;可以在学生自读遇到理解障碍之后,也可以在遇到疑难之前。但无论是哪一种,都要注意阅读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都要尽可能地概括出认识问题的规律性。

三、从定向向自由过渡

探究性阅读教学应从定向探究逐步向自由探究过渡。自读的初级阶段,应以教师的点拨为主去,组织定向探究。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分析、理解课文的目标基本上是由教师提出,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读懂课文,达到教学目标。以后,教师应该逐步放手,逐步减少点拨,由学生自主地、慢慢地掌握阅读方法和确定阅读目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逐渐进入到自由探究阶段。这是“自能读书”的高级阶段。这阶段无论课内还是课外的文章,学生均能自己读懂,能自己提出一些疑问,分析并解决问题,发现并获取知识、概括掌握全文的规律。教师的点拨只是参与讨论,提供参考意见,不再硬性引导。

四、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课堂教学主要应采用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独立思考问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克服思维的盲从性和依赖性。由于不受旁人的影响,由于没有现成的结论,让学生去独立思考问题,得出的认识往往比较客观;而且,由于独立思考思维的训练强度大,思维能力提高也快,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所以,在学生自读课文时,教师应大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但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如果仅仅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他们的阅读也往往会陷入迷惘困惑之中。因为个人的智慧毕竟有限,况且学生处在学习提高的过程中,“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是常有的。因此,独立思考必须与集体讨论相结合起来才能有效。集体讨论是一种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发挥课堂学习的集体性的优势。在集体讨论中,学生能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启智开悟,可以化解独立思考碰到的疑难和障碍,还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两者相得益彰,思维训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组织学生讨论,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让每一个学生都产生发表观点的兴趣和动机,积极参与集体讨论。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讨论的问题有些来自学生。一般来说,来自学生的问题比较容易激发讨论欲望。因为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当同学提出问题时,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冲动,以满足自尊心和好胜心。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是围绕教学中心的,不一定都切合教学要求;有些问题还可能是钻牛角尖的,有些问题可能是言不达义、甚至是牛头不对马嘴或错误的。这时,教师就要加以引导、点拨,正确把握中心题意,概括出符合教学目的要求、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或正确答案。自读初期,讨论的问题主要由教师提出,这就要求教师设计问题一定要恰当,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求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激起讨论的积极性。

其次,要创设师生平等、民主研讨的课堂情境。在讨论中,教师不要轻易作出优劣、正误的评判,对学生的发言,要尽可能给以正面评价。哪怕是极微小的合理成分,都要充分肯定。即使完全错误,也不要直接驳斥,而应从发言的勇气、态度等方面去加以鼓励。错误要指出,不能模糊过去,但语气要委婉,态度要恳切。在讨论中,教师要尽量淡化“裁判”色彩。

五、思维训练与记诵积累相结合

阅读教学是一种以理解为核心的思维训练,而思维的工具是语言。因此,思维训练必须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学习语言就必须积累语言。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训练语感的最佳途径是熟读背诵。按照生理学、心理学的理论,熟读背诵,能让书面语的一切语言因素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系统的印象。诵读多了,印象就会深刻起来,最终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网络系统”。有了这个“网络系统”,就有了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即语感。有了语感,无论听话还是读书,都能理解其含义,感受其形象,判断其正误,体察其具体应用中的细微差别;有了语感,提笔作文,便能表情达意得心应手,自如地遣词造句,体味到“神来之笔”的。正如清代文人唐彪所说:“文章读之及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绝。”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记诵积累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熟读背诵的重大意义,并给予具体得法的指导。

篇4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良好的阅读心理。

二、提供充分的时间,采用多种方式阅读。

三、把学生自读和教师引导、点评结合起来。

四、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唤起情感体验。

五、注重记诵和积累。

关键词:语文阅读,涵泳法

・ 【中图分类号】G633.3

六、多写读书笔记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

要多读。因为学习语文重在语文实践,重在训练。而“读”是最为基本的实践和最为有效的训练。在课堂上,教师应变多余的分析讲解为学生扎实认真的阅读、背诵训练。

用什么方法读?

我认为,“涵泳”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或教学方法)。

什么是“涵泳”?

“涵泳”的“涵”是“沉浸”之意,“泳”本意是指~鳖之类深潜于水中游动。因此,“涵泳”,就引申为“沉浸其中,细细体会”意思。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涵泳”是一种基本的语文教学法,是千年来先贤对语文学习的经验结晶,可以说是语文学习得必由之路。这种教学法立足于文本,让学生在熟读中整体感知,咀嚼品味。又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和引导,诱导学生联想、想象、移情和体验,使学生对作品有深层感悟,从而获得深层审美韵味,使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作品的实际情义相统一。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涵泳”教学呢?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良好的阅读心理。

良好的阅读氛围和阅读心理是开展涵泳教学的前提。卢森堡曾经说过:“不管如何,你们仍要平静和愉快。”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排除一切内外干扰,使他们心无旁骛的投入到阅读中去。此时,老师温暖的笑容、积极得体的开场白能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使学生尽快进入到“悦读”中去。

二、提供充分的时间,采用多种方式阅读。

宋朝的陆象山在《读书诗》中云:“读书切戒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强调读书要浸泡、吟诵其中,慢慢品出文章的悠长韵味。时间短暂,学生的阅读自然不能全面,更谈不上“沉浸”其中,“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了。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敢于把时间交给学生,相信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放手让学生“涵泳”其中。只有文本熟透了,方能化而用之,方能顺利开展师生对话,并使师生对话更加开放,更加深入。所以,新课堂教学要求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繁琐的提问和应答中疲于奔命,还不如多有一些时间围绕研读的内容反复阅读感悟。

而阅读的方法是多种的,如:默读、朗读、诵读等。而默读可以分为略读和精读两种,朗读和诵读又可以分为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师生读,还可以是分角色读、接龙读、比赛读等等。如果采用单一的阅读方法,学生也许会感到单调。老师把多种阅读的方法科学合理的穿插运用到阅读课上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果你注意观察,你会发现,学生们在默读时是非常安静的,他们真的会忘情地游弋于字里行间。在朗读时,如果教师能唤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他们也会尽情的释放自己的情感。而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学生们会挑战他们的理解与记忆能力,争取在短时间内把精彩文段背下。

犹记得:默读《安恩与奶牛》时,学生专注的神情;朗读《泰戈尔诗三首》,读到“你这坏孩子,哪儿去了”“我不告诉你,妈妈”时,学生们忍俊不禁的样子;一起朗诵《天上的街市》时,师生沉浸在清新、美好、恬静的感情中的情景;背诵《十三岁的际遇》的精彩片段时的热烈场面。

我认为,这种以学生反复阅读、涵泳品味为主的阅读教学,能去掉浮华之气,返璞归真,还语文课应有的面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把学生自读和教师引导、点评结合起来。

我们不能以教师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涵泳品味,但是也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把阅读课上成自习课,使学生的收获打了折扣。就像面对一件艺术品,你不希望有人老在你身边喋喋不休地解说,但也需要行家点拨才会更懂得鉴赏。因此,应该学生自读和教师引导、点评结合起来,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一般来说我的阅读训练课的步骤是这样设计的:

1.、学生默读全文二至三遍,解决生字生词。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感情。

3、朗读全文一至两遍,读出感情。

4、围绕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老师展开简洁的讲解。

5、学生质疑,师生探究,老师点拨。

6、熟读精彩文段,直至背诵。

在一节阅读教学课上,把学生的默读、朗读、诵读和老师的指导、点评结合起来,学生的收获就会很大。

四、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唤起情感体验。

《红楼梦》四十八回,作者借香菱之口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情景。”“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在涵泳阅读中,如能引导学生像香菱一样调动积累、唤起体验,学生就能深切感受作品独特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内涵,从而产生强烈共鸣。

五、注重记诵和积累。

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感觉。”训练语感最佳的途径是熟读背诵。学生如能记诵积累大量精彩语段,那么他的语文底蕴就很厚实了,语感就会比较好。在需要之时,就会文思泉涌,出口成章,下笔如有神了。

多写读书笔记

篇5

1个性化阅读是个体的,也是全体的――教师的引导是前提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阅读呢?可以借助游戏表演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引发学生关注的热情;也可以根据课文主旨设计主干问题来带动整篇课文的阅读,强化学生的阅读参与度;还可以进行小组学习,使每个学生的自主阅读成为可能……如在教学《黄果树瀑布》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对从未亲眼目睹过的黄果树瀑布的兴趣,我就将悬念置于知识介绍之中,设计了如下的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国贵州省有一个瀑布,它不仅是中国最大的瀑布,还是亚洲最大的瀑布呢!它就是――(生异口同声)黄果树瀑布。

师:不错!黄果树瀑布可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呢!见过吗?

生:(失落)没有。

师:(神秘的语气)想不想在千里之外的常熟欣赏一下它的真面目!

生:(情兴奋)想!

当学生乐于参与的情“场”完全被创造出来的时候。我播放了黄果树瀑布视频,学生入神地欣赏,不时发出“哇哇”的赞叹声。此时此刻,他们的身心完全融进了黄果树瀑布,这也为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作者的文字世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接下来,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作者进行关于黄果树瀑布的心灵交流,对课文的领悟已八九不离十了。

2个性化感悟是正确的,也是独特的――教师的重视是关键

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其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由此也出现了新的困惑:是不是要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理解不加分析地一概肯定呢?引起颇多争议的要数《落花生》了,不少小学生在学完课文之后,认为“像桃子和石榴那样高挂枝头,展示自己的才华,让人们认识自己,欣赏自己”的做法也是合乎情理,甚至是很有勇气的。不可否认,这的确是学生真实的独特体验,而且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这种独特的体验似乎更有其存在的依据。教师此时就应该正确处理好“一千个哈姆霄特的个性和共性”问题,“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共性”是文本的原意、价值的取向。由于孩子性格特点、审美情趣、文化修养、经历等方面的不同,获得的阅读感受就会不同,投射到文本上,出现认知上的偏差和错误是难免的。这时,教师不能为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而无视正确的价值取向,而应该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文中的石榴、桃子是作为花生的反衬而存在的,花生虽外表不美但很实用,桃子、石榴虽外表好看但不实用。再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出发,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生活中那些外表不美却默默无闻奉献着的人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同时也让孩子时刻牢记真正的美是以“奉献”为前提的,这对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个性化生成是课堂的,也是生活的――教师的素质是根本

个性化阅读的目的是什么?新课标告诉我们是为了能让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解读。这就是说个性化生成除了是课堂文化的本质内容,也是生活的本质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重新整合教材的能力和大胆取舍教材内容的魄力,敢于把一些生活中的语文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对所理解的内容进行回味和再思考,在学生个性化阅读中把握“生成”,生成精彩,留住精彩。

3.1教师要乐于倾听。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时,我请学生小组合作学时珍为何夜宿古寺一段。并围绕“李时珍是个什么样的人”展开讨论。

【课文】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

生1:我从“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中,知道李时珍为了察访药材去了很多地方;从“走了好几个月,知道李时珍靠两条腿走了好几个月,我觉得他是个不怕累的人。

生2:李时珍察访药材为的是写作《本草纲目》,使万民得福。所以,我体会到他是个为民造福的人。

生3:我这样理解“察访”,察是观察的意思,访是寻访、访问的意思。李时珍不但要到处打听哪里有材,还要细观察药材,甚至还要向附近的人们询问材的药性。我从中体会到李时珍是个做事非常认真的人。

生4:药材一般都长在山上,有的甚至长在悬崖绝壁上,李时珍一个快50岁的人,不但要翻山越岭而且采摘药材时会面临失足摔下悬崖的危险。我体会到他是一个为了百姓、不顾自己安危的人。

学生越说越想说,我也乐得当一个聆听者。尽管这38个字学习用了大概半节课的时间,可是我觉得非常值得。课文不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李时珍的品质吗?如今,学生自己的感悟体会不仅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而其口语表达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如此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3.2教师要善于肯定。笔者在执教《“东方之珠”》一课时,有这样一个课堂片段: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浅水湾的感受吗?

生:(基础较差)我感受浅水湾是人们旅游度假的好地方。(基本上是原文)

师:(微笑)你感觉到人们都喜欢到浅水湾来度假,是吗?

生:(点头)是的!

师:(微笑)你读得真仔细。(生面带微笑坐下)

生:在浅水湾,轻柔的海风就像妈妈的手拂过我的脸,好舒服啊!

师:(竖起了大拇指)很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比喻贴切,形象地说出了海风轻柔的特点。

生:漫步指的是慢慢地走,写出人们在海滩上散步的悠闲;倾听应该是仔细地听,那若隐若现的海浪声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师:(抚摸着孩子的头)你很会找词语,你一定是读着读着,就钻进课文里去了。

生:海风拂面海浪轻,遍地黄金暖人心。

师:(鼓掌)出口成章!不愧是我们班的小诗人。

这样的交流中,学生的个性化语言得到了训练,个性化感悟进行了交换,那是因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多元的对话过程使他们从中感受到了成功、满足和自尊。不同角度的解读感悟不仅使他们更全面地理解了文本,更为他们尽快实现、突破语言表达注入了催化剂和强心剂。

3.3师要精于表演。在《学会感谢》的口语交际中,教师扮演了一个忙碌而又疼爱孩子的妈妈。清晨,打着哈欠从床上爬起来,给孩子烧早饭、洗农服,边洗边想:“明明快要考试了,营养一定要跟上,今天下班后买点河虾、鲫鱼……”孩子吃完早饭,妈妈送他去上学,然后赶着自己上班……学生在教师富有表现力的表演中发现母亲为自己做了那么多,自己却从未对母亲说过一句谢谢。重温了母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从肺腑自然流露,言之有物,情真意切。

篇6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诱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动机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的基础之上,而学生的主体参与是一个不断的内部刺激过程。学生只有置身于愉悦的阅读氛围中,才能激起内心强烈的阅读动机,从而使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阅读活动。因此我们要重视良好的阅读氛围的营造,让学生自主阅读。

一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时间。我们要改变以往作者生平――课文背景――段落大意的喋喋不休的条理分析,将学生排除在阅读教学之外,阅读教学完全是教师一个人的讲解,以教师的主观分析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有阅读的时间与机会。

二是运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像效果来吸引学生。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能够将文章转换成直观的画面、真实的场景与动听的音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使教学更加富有色彩与动态感,为枯燥的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让学生感受到教学的轻松与愉悦。同时多媒体更能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与意境等转换成具体可感的画面与场景,从而更能激起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使学生展开主动阅读活动。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形成独特的个性化见解

个性化阅读就是要让学生走出唯师、唯书的条框限制,能够真正地走进文本,能够将文本与学生的认知基础、生活体验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基于文本,产生富有个性化的见解。因此要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展开富有个性的学习,就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性体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学习平台,将文本还原生活、体验生活,再回归于生活,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对文本的肤浅理解,形成个性见解与感悟。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学生,要明确学生不是机器部件,没有整齐划一的特点,他们是一群鲜活的生命。基础知识、认知规律、学习水平与生活阅历等的不同,使得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这决定了他们在理解时自然也产生不同的见解。但是由于学生处于认知初级阶段,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并不能一步到位,而往往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此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或是对学生失去信心,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发表意见、敢于展开讨论,促使学生展开自由交流,在充分的交流与讨论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寻找新角度,通过不断地发现差距、修正完善,最终形成深刻的个性见解,达到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与掌握。

三、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大胆地提出新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问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权利。教师的提问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并非教学目的,通过教师的提问诱发学生探究动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发现新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这才是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以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善于质疑,能够提出更多的问题。这才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核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为学生的充分阅读提供时间保证,让学生展开主动思考,还要改变以解决文后问题或解答教师提问为主的单向传递式教学,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广泛交流与讨论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将在阅读中所产生的感受与见解发表出来,并在学生之间展开思想的交流与思维的碰撞。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让学生能够准确而流利地发表见解,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同时对于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口语水平与写作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良好的习惯会让学生终身受益。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要让学生爱上阅读、学会阅读,让阅读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部分。

1.学会多种阅读方法。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朗读与默读、精读与略读这些基本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来选择科学的阅读方法,这样更利于学生获取信息,更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与思维水平。

2.养成写读书心得的习惯。阅读与思维是统一的,没有思考的阅读只会浮于表面,无法深入文本,达到真正的理解,更不要说实现个性化阅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并通过标记、注释、写读书心得与笔记等方式来将自己在阅读中的各种感悟与见解写下来。

篇7

关键词:小学五年线;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引言: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与阅读习惯。为广大学生在以后的阅读生涯当中做好充分的准备。而阅读能力就是人们对于书面语言的理解与领悟能力,这也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在进行小学基础教育阶段中将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并帮助学生们养成阅读习惯,提升学生们的文学热情,并形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与思考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文学功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培养学生有朗读与背诵的习惯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以阅读文章为中心,把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等方面合为一体的训练方式。所以阅读教学的重点必须要以“读”为主,当然还包括了朗读与默读,以为读为本。而在阅读课上也必须要尽量地多给学生们读书时间,創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记学生们能进行自由地阅读,有感情地阅读。在读的过程当中对文字的内涵与情绪进行感悟,比如说在进行《金蝉脱壳》的时候,就必须要对学生的反复朗读进行重视,每一次的朗读都必须要带出不同的问题,这不但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们的疑惑,还能够帮助学生们熟悉课文。最后学生就可以轻松地将四、五段课文进行背诵。

2培养学生品词评句的习惯与能力

由于学生在品词评句方面相对较弱,因此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对课文内容、以及思想、情感、意境上的理解、体会。而作者的文章是透过语言文字来对情感进行表达的,因此在阅读的时候也必须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感受作者的情绪变化,体会作者的情感。所以对于小学生的品词与评句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教会学生抓关键字,以及重点词句的技巧与方法,并且还要求他们要抓得准,评得对。比如说在进行《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的时候,文中有一句“鲜花伴着骨灰”,就可以指导学生品析“伴”和“拌”这两个字的用法。

3调动学生在生活当中的感悟并发挥想象力

语文和生活当中的阅历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方面进行全面性地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让学生们通过自已对于生活以及文章的独特理解来丰富内心,同时还可以在学习与生活当中将自已的想法进行表达。比如说在进行《地震中的父子》这篇文章阅读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带着情感进行朗读,从文字流淌出的意境里去感受那父与子之间的情亲,从中理解什么是无私、伟大的父受,同时还要教育学生要尊敬父母、教敬父母、感恩父母。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课文,将一些地震防灾的知识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可以通过课堂问答的方式“如果在地震的时候,应当要怎样保护自已?”来引出话题,活跃整个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最后教师可以将所有同学的观点以及看法进行总结:“地震的时候千万不要紧张,及时向户外跑,或者躲在课桌底、墙角,同时还要互相帮助等待救援。”通过这种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想要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教育水平,培养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是相当重要的。而要将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成功培养,那么就必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第一点,告诉学生们在阅读的文章的过程中,首先要心平气和,用心专一,不可以一心二用;(2)第二,鼓励学生们要带着问题、带着思考来进行阅读,在阅读的文章的时候要将自已心中的问题及时提出来,这样才能够明白作者在文章中的用意;(3)培养学生在进行阅读当中的动手能力----碰到文章当中的一些优美词句、或者段落的时候,可以先用铅笔勾画出来。当文章阅读结束之后,再使用小笔记本将勾画出来的字词、或者段落进行摘抄,通过这种长时间的阅读与积累,就能够顺利地提升学生们的阅读水平,丰富自已的精神世界。(3)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必须要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首先,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理解文章内容;其次,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想象时间,第三,构建和谐阅读环境,扩展学生的思维格局。比如说在《师恩难忘》这篇文章当中,可以暗示学生在四十年后碰见尊敬的老师时会说一些什么,然后再述说一下平时家里是怎样尊敬师长的。

3在阅读的过程中加入“游戏”

将阅读转化为一种游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么要怎么样才能够顺利地把阅读转化成游戏呢?父母做为学生们的启蒙老师,学生的家长在教学过程当中具有相当高的地位。所以,教师能够与学生家长进行良好地沟通与互动,让学生家长能够支持教师的教育工作。比如说在举办亲子活动的时候,邀请学生家长与自已的孩子在校园当中举行一个阅读开放日。让学生和家长能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进行良好的互动与情感交流,并且对各个班级进行测评,在班级当中选出“书香家庭”,给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给予的鼓励与支持。

4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让学生们喜欢阅读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并且也不能够在短时间内就能够立竿见影。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要按照步骤,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来逐步培养与提升学生们的阅读水平,强化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让阅读变成学生们学习与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让阅读来引导学生们在知识的天空里自由自在地飞翔。

参考文献 

[1]李秋萍.让朗读成为一种优秀的习惯——浅谈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J].中国校外教育,2016(12):124-137. 

篇8

我国新颁布实行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阅读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语文教学与学习应当在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对话关系既不是平常简单的问答,也不是形式与表象的交流,而是在认识活动中,主体之间能发生心灵上的沟通与升华。在以平等对话为基础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师与教材编写者及阅读文本、学生与阅读文本、教师与学生关于阅读文本、学生与学生关于阅读文本等多种对话关系。教师弄清这些对话关系,则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及综合素养的提升。

2教师与阅读文本之间的对话

教师与阅读文本之间的对话本质上指的是教师认真研究阅读教材,做好备课工作。教师应强调对话,首先要以一个读者的心态去感受阅读文本。在新颁布的语文课标中,就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思维情感活动,在加深体验和理解的基础上,得到思考与感悟,获得美的感受。为使学生有所思考感悟,得到情感上的升华,教师首先就应当有自己的感悟,在心灵上得到震撼。

首先,教师应对阅读文本的声音进行认真倾听,在亲近文本时,运用现代人的身份和自身心境进行解读,从而产生属于自己的理解与感悟。例如阅读完《寡人之于国也》这篇课文,在感动儒家仁政思想的同时,也认真反思梁惠王治国政策不合时宜的具体原因;阅读完《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散文时,教师应思考学生如何才能理解生存与生命的真正意义等。教师对文本的这些理解、反思、感动等心理活动,即为对阅读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与感悟。

3学生与阅读文本之间的对话

在现代阅读理论中,指出文本的意义需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进行构建,这也说明文本的意义应当由读者自己进行构建与生成,不可复制。中国清代文学家王国维曾提出“有我之境”的观点,其指的是以我观物,所观之物赋予了我的色彩。语文阅读为走进文章美妙世界中的一项过程,教师应当让学生成功进入有我之境中,同阅读文本进行直接对话。例如,在讲授《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文章时,教师可让学生反复朗读,使其对文章进行感知与质疑,进而将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充分激?l出来,使其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伟大祖国的繁荣及人类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然而,由于课时有限,学生经常还未能进行充分感悟,教师便让其进行情感交流,同阅读文本之间的对话常被教师与学生之间反复的问答所代替,学生难以自主获得文本的意义与感悟。在此种形势下,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文本对话时间,首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切实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正确的文本解读;其次,学生在经过认真阅读后,会将相关的各种知识及经验激活,从而产生深刻的感悟;最后,不同的学生在对文本进行深入阅读时,会产生不同的解读,这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阅读文本的自主积极性。学生阅读文本这一过程不可省略,只有学生与文本进行了倾心对话,才可确保语文阅读教学的顺利、有效进行。

4教师与学生关于阅读文本的对话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充当好对话者这个角色,平等介入有关阅读文本的对话中,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传递给学生,在对其产生影响的同时,促进整个对话过程的互动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做到以下两点。

4.1对学生进行认真倾听

当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感悟进行交流时,教师应认真倾听并欣赏学生的表达,将学生文本理解的深度及偏差准确判断出来,并决定需要补充哪些内容等。例如,莫泊桑的《项链》这一堂课,教师首先可以给学生20分钟左右的讨论时间,在此过程中,认真去倾听学生的理解,并做好记录。完成讨论后,教师再将自己与学生对女主人公马蒂尔德的认识及理解做好小结,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也能使学生与教师、阅读文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为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审美差距,教师就应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认真倾听。

4.2确保教学相长

由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还比较稚嫩,因而教师需做好帮助与引导工作。同时,教师应以宽容、平等的形态同学生进行对话,在启发学生的同时,也得到学生给予的精神方面的馈赠。例如,在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时,笔者采用分组讨论问题的方式开展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对翻译关注的同时,注重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完成阅读后,有的同学学会了举一反三,对邹忌的劝说及齐王的做法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一些笔者备课时未注意得到的细节也被学生发现。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共同得到了提高。

5学生与学生关于阅读文本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关于阅读文本的对话指的是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与他人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并共同获得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以及合作学习、互相探讨的乐趣。在关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对文本进行不断的质疑与解疑,在将自我真诚展现出来的同时,虚心接纳别人的意见,从而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在讲授《项链》这一课时,对于持女主人公马蒂尔德的性格是虚荣的学生,另外一些学生提出了质疑,马蒂尔德为了得到社会及他人的认可,从而作出众多的努力,能简单评价为虚荣吗?学生通过与他人之间的对话,充分丰富了自己的视界及对事物的看法,实现了共同进步。

篇9

一、充分体验阅读快乐,有效增强学生阅读信心

1. 由“浅”入手,让学生觉得我能行。先让学生接触一些简单易懂的文章,在课堂上完成一些简短的文段。学生在获得成功感的同时,一定也能恢复他们阅读的信心。而课堂上不吝惜对学生的表扬,也是树立学生信心的重要途径。每次接手一个新的教学班,我都会了解学生英语的基本情况。对一些英语基础较差,阅读能力不高的学生,从“浅”入手,适当的表扬,让这些学生知道自己也能很好地理解文章。大量例子证明,许多学生缺的是信心而不是能力,如果老师善于引导,很多阅读理解的文章,学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从“浅”入手,加上教师耐心的引导,是树立学生信心的良药。

2. 善于发掘不同的文段,鼓励学生快乐阅读,能明显提高学生的阅读信心。不要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一种负担,应该在阅读中寻找快乐。英语的阅读理解,恰恰能为学生提供了快乐阅读的优厚条件。如介绍国外的风土人情、生活小常识、笑话题材等等的文章往往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尤其是那些外国式的笑话,带上了诙谐、黑色的小幽默。学生在看懂后,都会忍俊不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只要我们善于发掘这些文段,让学生在快乐阅读中慢慢的提高兴趣,那么树立信心,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二、加强阅读方法指导,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学生的阅读方法,普遍只停留在纯粹的“读”,一遍一遍的读,使学生获取文章信息、理解文章内容的效果大打折扣。要提高阅读理解题目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就一定要教导学生使用科学的阅读方法。

1. 教导学生识别文体类型

阅读理解的文体,决定了学生的解题思路。阅读理解的文段,包含了丰富的信息,不同的文体阅读的要求与解题思路不尽相同。如记叙文阅读就应抓住四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应用文的阅读则是最贴近日常生活的文体,它包括通知、广告、便条、申请书、个人简历,形式多样,题材各异,对这类文体的阅读应简明扼要地抓住所需信息,理解文章内容。如一则简单的演出广告,通常会包含了演出的时间,不同人群的票价,优惠信息等等,这些都是关键,为解题埋下明显的伏笔。所以,分清文体类型是关键。

2. 教导学生巧用两个“S”: scan和skim

带着问题通读全文,在“scan”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找出答案。善于抓住关键词,如关联词和过度词,以及各句的主谓宾成分中的中心词汇、主题句、篇章脉络和行文主线、段落的逻辑关系等,这些信息都可以让学生在“scan”的过程中很容易地找出来。

Skim是撇除。除了撇除文章中一些没有的和干扰的信息外,还要让学生快速浏览每道题目的题干(试题)与选项,弄清楚提问的方向,标出关键词组,撇除一些无关的选项,很多答案就浮出在文章当中。

3. 教导学生善于分析问题的种类

阅读理解的问题,大致分为直观性、常识性、理解性、推理性。弄清问题的类别,让学生对症下药去解答题目。对于一些没把握的题目,要让学生分析选项是否存在矛盾,是否符合逻辑,是否有依据等。事实证明,通过细致的分析,学生答题的准确率大大提高了。

三、及时调整评讲思路,有效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在阅读理解题目的评讲时,教师应该懂得有效提高评讲的质量和效果。经验告诉我们,逐句讲解并告诉学生课文的内容,告诉学生题目的答案,只会是愚人的教学方式,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善于发现学生错误路径。在评讲练习时,要找出学生错误的题目,分析学生选错的原因,找出学生错误的指导思想,让学生自己更正。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

高中阶段语文阅读的教学是高中阶段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部分,学生阅读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能力的好坏。自主探究性阅读是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前提下发展而来的。随着素质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也逐渐开始提倡探索性、主动性的学习。教师在开展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时,要注重了解学生的语文阅读知识基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效率以及教学的有效性。

一、高中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概述

高中阶段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主要指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教学思维,把学生放在教学的重点位置和中心位置,让学生在语文阅读课程中能够自主探索。开展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前提需要教师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并转变教学观念、教学理念,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渠道,从而激发学生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兴趣,提高学生在高中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中的参与度,为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水平的提高、语文探究创新能力水平的增强提供基础支撑。

二、如何使用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优化高中语文教学实践

在了解了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开展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首先需要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在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形式以及渠道方面进行多样化的创新,从而提高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1.丰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形式

丰富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形式,是教师开展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基础方式方法。当前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主要教学形式为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材料,教师讲解阅读材料,学生听讲。这种阅读教学形式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不高的问题,不能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开展高中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需要教师丰富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丰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形式方面,教师可以将现有的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即将语文阅读课程分为阅读课、演讲课、辩论课以及阅读成果分享课程等,这些课程都是在现有阅读教学形式的基础上分化而来的,目的在于丰富阅读的教学形式,也在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丰富教师的阅读教学实践。

2.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的探究能力

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重点就在于提高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学习的自主性和自我创新探究性,因此,高中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实践的开展需要教师积极使用探究式教学模式。

如:在进行语文阅读试卷分析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照阅读的标准答案来审视学生自己的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进行语文课本内容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进行课下阅读,并要求学生带着类似于“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的结构是怎么样的、文章有什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的问题进行学习和探讨。在课堂教学中,有学生自我组织进行讨论,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

3.适当对学生进行分组,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自主探究性教学在高中语文阅读部分的应用,除了反映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之外,重点的内容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开展语文探索,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进行语文阅读方面的小组合作,等等。语文是一门应用性语言学科,其中,阅读部分是语文学科中应用性最广泛、可使用性最强的部分,因此,高中运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实践的开展,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适当分组,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如:在《兰亭集序》这篇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我结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段落的文言文,让小组内的学生自我学习课本内的注释,并进行文言文翻译、文言文含义的表述等方面的讨论,并在课堂上将讨论成果予以展示。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要向自主探究方向改革和创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一方面需要教师明确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从教学目标出发,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另一方面,高中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发展需要教师从教学形式、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等各个方面展开创新,增强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