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重点知识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6: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物重点知识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生物重点知识总结

篇1

关键词:初中生物;复习;兴趣;基础;有效性

初中生物复习一直都是教师和学生比较伤脑筋的事情。对于初中生物的复习,许多教师还没有把握住要点。有的教师在复习的时候,仅仅是把学过的知识重新讲一遍,表面上看是梳理知识点,但实际上却不符合复习的要求;也有的教师喜欢用题海战术,企图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但对于难点、重点,学生依然搞不清楚,达不到复习的目的。所以在进行复习的时候,方法要适当,既要解放学生,又要解放教师,真正发挥出复习的成果和功效。

一、重视学生心理,提高复习兴趣

兴趣是做事的敲门砖,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兴趣,将会是一种煎熬和折磨。对于新课,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复习课,则更需要学生的兴趣为支撑。但是复习课不比上新课,知识点都已经讲述过,所以难点就在于如何用已学过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在复习前,只有对学生的整体水平和知识掌握状况做全面的了解,才能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复习策略,教师和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共鸣,学生才能从中得到学习的兴趣。教师应该重视这项工作,因为对学生知识水平的分析到位与否,直接决定了能否制订出正确的复习目标和教学策略。

例如,有些学生学习成绩较好,知识掌握的也比较扎实,所以对复习不重视;有些学生是糊里糊涂、半懂半不懂,不知道从哪去复习;也有学生本来学习就不认真,自甘落后,复习与不复习都一样,反正是听不懂也不想听。对于这样一种情况,如果教师用一贯式的覆盖法,将复习内容一味地灌输给学生,反而会遭到学生的反感,或者说复习根本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可行的方法就是对全体学生的知识结构做一个摸底调查,对学生掌握不到位的知识着重拿出来讲解,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把精力投入到复习中去。

二、遵循“课标”要求,吃透教材,制订计划

1. 心有课标

(1)新课标对于初中生物的复习内容和范围都有着具体的要求,所以复习的时候必须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来制订复习内容。

(2)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初中生物试卷体现的是一种基础性和导向性,在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要揣摩命题者的意图。

把这两点结合制订出的复习计划和教学内容,必将是事半功倍的。

2. 制订复习计划和实施方案

对于复习目标,作为教师一定要明确,根据新课标所确定的复习内容,从基础知识、思维训练、能力提升三个方面着手,制订出三个层次的复习计划和实施方案。

复习形式:复习的形式多种多样,最普遍的有讲、练、评三种。每一种都有各自的要点,其中“讲”注重的是精讲,抓住知识点的本质和要领,避免出现无效的讲解;“练”是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以掌握知识为目的,并不是用题海战术来蒙题;“评”则是教师根据习题和测试卷的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要让学生弄懂,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三、立足基础,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基础,是初中生物课本中所展现的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基本的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初中生物考试,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但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对此,我们制订复习内容应立足于书本,立足于基础知识,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再训练学生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

生物学与别的学科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非常频繁,如果复习时没有一个成型的体系,就会显得非常杂乱。所以,复习时可以通过对重点知识的讲解,把每一章的知识点综合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把分散在各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比较、串联,使知识系统化。

另外,我们在复习时可以常用比较法,例如将体循环和肺循环进行比较、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进行比较、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之间的比较等,这样把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去弄懂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便于知识点的记忆。

四、强化训练,提高能力

我们反对题海训练,但是定量的习题练习是提高复习质量的重要手段,是不能免除的。因为只有教师讲,学生不练,达不到巩固的效果;学生光练,教师不讲,学生自然会陷入迷惘,所以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讲练结合,达到交替巩固的效果。

对于习题的设置,也需要教师认真安排,目的就在于提高习题练习的质量和学生反馈的质量。习题设置不合理,学生练习效果不好,反馈给教师的信息会很模糊,教师会认为学生已经掌握,而实际上学生也只是懵懂。对于习题,应该要做到以下两点。

(1)精选习题。既然是精选,题目一定要具有代表性,题量一定要适中,既能突出重点知识,又要有适当的难度,以便通过习题检测出学生真实的水平,从而加强复习的针对性,或者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重点的训练。

(2)重视练习的检测。把练习变成检测练习,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简单地说,教师通过练习,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存在的共性问题,再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这些共性问题,还有一些难点问题。对于这一工作,难点不在于能力,而是思想问题,因为这项工作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耗费比较多的时间,很多情况下,教师在复习阶段的初期会这样做,复习的效果很明显,但是却不能在复习全程都坚持这样。

总之,复习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现行水平,在考试中拿到高分。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应紧扣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帮助学生把初中生物课本中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抓住主线内容和重点内容展开复习。同时要通过一系列的训练来进行知识的巩固,只有这样才能显现复习的作用,提高复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孔海艳.谈初中生物学中考专题复习策略[J].生物学教学,2011(10).

[2]李有卓.初中生物复习的思考[J].商情,2011(28).

篇2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情境;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实验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9-225-01

理论的精髓之一就是强调人们遇到事情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主客观条件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在当前的初中生物的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如果仍然一成不变、固守陈规地使用一种教学方法应对所有的教学情境,显然是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激烈的竞争环境的。此外,初中生物教师也要避免按照一己的喜好过分使用某一种或者几种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具体的教学情境以及其他教师的有益经验灵活地改变自身的教学手段,做出最佳的教学判断。本篇文章中,笔者即主要针对这个问题,对当前的初中生物教学的改进提出见解和建议,对传统教授法的适用情境、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小组合作教学法的适用情境和实验法的教学情境进行相关的尝试性的思考和探究。

一、传统教授法的适用情境

新课改的精神下,很多初中生物教师都在探究和追逐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而对诸如讲授法的传统教学方法弃之不顾。其实这样一刀切的做法是不正确的。讲授法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也有其合理且实用的教学情境。根据我国目前的教学条件,各个地市的初级中学实行的还是大班授课。教师使用讲授法的时候能够节省教学时间、提升教学效率,保证班级上大部分的学生都跟上教学的步伐。但是,其明显的缺点就是不便于教师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的实现,不便于发展学生不同的个性。那么,究竟哪些教学情境是最适合讲授法这些传统教学方法使用的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初中生物中的知识点明显分为三个级别:难度较高、难度适中和难度较低。在讲授一些重点难点知识的时候,初中生物教师进行讲授还是非常必要的。教师的生物专业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都是明显比学生更具备优势的,初中时期的学生在独立完成知识学习方面还是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引的。因此,针对一些比较复杂的生物知识和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初中生物教师还是应该采取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这并不是不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表现,而是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发挥自身教学主导地位的体现。总之,教师不能一棒子打死传统的讲授法,而是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和知识的难易程度在教学中适当加以应用。

二、适合学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

新课程的改革中,我们强调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具体做法有很多,其中的一种就是给学生创设自学的情境,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指的就是学生自己消化和理解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当然了,我们刚刚也讲过,初中时期的学生对知识的宏观把握能力还是有限的,那么,究竟哪些教学情境中适合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呢?笔者认为,对于一些难度比较低的知识内容或是知识内容濒临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情境下,都是便于推广和践行这种课堂模式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是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它指的是学生现有的理解能力和通过发展可能具备的学习潜力。初中生物这门功课的很多知识相对而言都是比较简单的,学生一听即懂的篇章在教材中是占有一定比例的。这个时候,教师如果还采取讲授法的话,是不明智的。这不但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也会让学生产生学习疲劳。因此,教师在讲授这些比较简单的知识点的情境中,都可以采用“放养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总之,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是初中生物教师应该充分运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这是对学生的智力和思维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方式,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的研究和反思。

三、小组合作教学法的适用情境

将合作学习引入初中生物的教学不中仅仅是教师践行新课改精神的教学行为,而且是提升生物课堂教学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关键策略。一个人要想立足于社会,就必须掌握与人合作的能力和技巧。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融入到集体之中时,就会散发更大的能量和光芒。理论指出,个体组成了整体,整体的影响大于个体。在初中时期,学生需要学习的学科是非常繁多的,有效分配到每一门科目上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如何将这有限的时间应用到最佳的状态,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反思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互相帮助型的学习模式,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往往比一个人独自苦苦钻研而不得要解节省很多的学习时间。更重要的是,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情商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这是因为,学生在生物课上课下与同学交流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的过程,就是学生之间增强情感交流的过程。总结起来,适合于使用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的教学情景也有很多。比如说有些知识点学生理解不了,教师再三讲解也没有效果的情况下,教师开展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就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共同突破。

四、实验法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篇3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得到了提升。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这么多年,关于教育模式的研究成果诸多,有的已经付诸了实践,有了很积极的效果。近年来,我国初中的生物教学也融入不同的教学方法,形成了典型的教学案例,切实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学这一行业也得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才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生物教学的众多案例就是一个改革的标志,给其他学科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对促进其他学科进行改革教学模式有重大意义。

1.探究案例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1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案例教学法,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通过一个个生物的例子来进行详细地讲解,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其实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有充分地备案,对每个生物重点知识营造出相应的教育情境,让学生们去讨论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们学习生物的兴趣,而且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但是,能够达到这个效果的前提,就是需要教师的精心备案,认真地解析每个案例,才能让学生真正地融入案例中去,也就切实地提高了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这是近年来很受迎的教学方法之一。

1.2案例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其实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学的内容丰富,需要设置的教学情境也是千变万化的,所以案例教学的方式没有统一性,大致把初中生物的案例教学法进行分类,具体包括案例讲授、案例模拟、案例讨论等等多种方法,现在就通过实际的教学例子来简单分析下案例教授法。关于这个方法的主角是老师,他会挺过对整个课程理论的讲解,给大家构造一个完整的体系。比如说河流是所谓的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河里的动物如鳄鱼、虾等爬行动物会在河边繁衍后代,而鹭以河里的鱼、虾为捕食对象,在河边的树上繁衍后代,而生活在陆地的动物要去河边喝水。而河流生态系统本身,它的资源并不是独有的,降雨会给河流带来了水,河边的泥土也会被冲入河流中等等。就是通过这样的故事性的例子,来引出河流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联系的问题,这就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自主地去思考这个问题。而老师将会从不同的角度分层次地讲解,这个教学例子是从三个方面来解释:首先,非生物因素来讲,阳光将辐射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水蒸发为水蒸气,水蒸气遇冷降雨,就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地球上的所有生态系统都与之有联系;其次是从地理环境来分析,它们都是有关联的;最后,将从生物因素说起,像种子、花粉等小生物会进入不同的生态系统,像鱼类洄游,鸟类的迁徙也是不断地走入新的生态系统等。这些都说明了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密切联系。这样的教学例子会让学生们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自然教学的质量也就提高了。

2.浅析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2.1参与式教学法的定义

在参与式教学法的体系中,学生们是重要的角色。在以往的教学氛围中,总是以老师讲解为主。现在就要营造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因为每个学生的性格有所不同,需要让他们每个人都敢于参与教学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们主动地交流和学习。

2.2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参与式教学法融入到生物教学体系中,是一种突破,也是顺应现在时代的发展的需要。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需要更高的科学素养,那就需要学生们去主动去学习生物学的知识,来了解自身的结构和生理功能,这是很有必要的,而参与式教学法会让学生们学习的效果达到极致。

比如讲真菌这一节内容,老师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们认识到真菌的主要特征,了解下蘑菇这种常见的真菌特点,还有学会用显微镜设备观察真菌的形态结构等,首先老师为学生们提供长霉的面包和水果,指导学生制作孢子印,学生们在此期间会查阅文献来了解下真菌的知识。在开始教学的时候,老师给大家放映关于霉菌的生长环境等的纪录片,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霉菌的特点来了解,学生们在这两个环节的观察结束,老师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们讨论总结自己的观点。在最后,老师进行现场答疑,来回答学生们的疑问。就是这种全民参与的教学方法,很受学生们的欢迎。在实践的过程中,也证明了参与式教学法能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3.探析混合式学习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3.1混合式学习法的产生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混合式学习法也就应运而生了。网络多媒体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多种学习方式并存的教学模式已经出现了。现在就是通过多媒体视听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结合来达到教学目的。

3.2混合式学习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在实施混合式学习法的过程中,还是以遵循传统的教学法为主,通过实验的方式来渗入混合式学习法的理念,这就是与传统课堂教学法的区别,在教师进行生物课程的教学环节时,应结合不同的生物知识,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呈现出实物的录像和照片,这样更利于学生们的理解。还应充分利用网络的条件建立网络学习室,方便学生们查询资料等,还需要以班级为单位建立论坛等,可以进行随时随地的讨论,混合式教学法将是未来教学中重要实施的方法之一。

近年来,我国在初中生物教学领域有很多的研究成果,多种的教学方法已在我国的相关地区进行实施,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对于促进人才事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雷学航.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11

[2]薄雪梅.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篇4

实验形式是随着实验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对于初中生物教学而言,实验的形式也分为很多种,在这里我们主要以最常用的几种方式作为案例进行论述。第一种,演示实验。这种实验形式是最直接最常见的形式,同时,演示实验也是一种考验教师能力以及教师对教材内容展示能力的方式,这种实验方式对成功率的要求比较高,因为演示实验是以某个教学点为实验目标在教学现场组织的实验,所以,其只能成功而不能失败。要引导学生对教师实验过程进行观察分析,从中获得正确的知识体验,而如果出现了错误,就会导致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体验出现失误。第二种,课堂实验。课堂实验是一种相对比较简单的实验方式,因为,其是跟随着课堂进程而进行的,所使用的道具也比较简单,是一种对理论结果的验证,而不是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的实验,因此,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对生活中的道理蕴含在实验结果中,给学生一种正确的思想引导,即简单事物的背后也有丰富的道理。第三种,分组实验。这种试验方式针对的是学生,教师根据教材中的实验题目,把实验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过程,把学生根据能力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最终获得有效的实验结果。第四种,课外实验。课外实验的指导主体有两种,一种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而进行的课外实验,另一种则是在家长指导下进行的课外生物实验。课外实验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法的地位分析

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实验是对生物反应和形成过程的一种人为的模仿,尤其是对于初中刚刚接触到生物学知识的学生来说,对这种类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而实验教学方法能够把文本化的内容生动形象地表现在学生的面前,加深初中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实验教学法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生物实验过程中,教师会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课程的重难点知识都融入到其中,这样学生在理解和模仿教师实验这一过程就能够很轻松地把生物知识掌握,缩短了一般教学方法所需要的教学时间,在实验教学法模式下,同样的时间内,学生会掌握更多的生物学知识,提高生物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生物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法

在生物教学中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要正确地运用实验教学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关注。

3.1展示实验关键点,提高教学实效性

对于初中生物教学而言,教师要想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对教师的模仿能力,尤其是在实验教学环节中的模仿对于学生掌握生物知识,深入理解生物知识都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达到良好的示范效果,教师在进行生物实验之前,一定要让教材以及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实验要求与教材的实际内容相结合,反复思考实验过程,寻找到一种实验程序相对简单,实验效果相对准确的实验方式。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通过正确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才能有效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时效性,培养学生生物素养。就比如,在学习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就可以通过多次实验来证明,对实验效果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是“震荡”,因为有震荡才会让淀粉与唾液充分混合,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充分发挥。所以,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最后统一分析实验结果。对于失败了的实验,教师要组织学生统一分析失败的原因,并与成功的实验过程进行比对,从而找到问题的关键,即“震荡”,这样状态下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灵活性的,能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2实验融入生活,拓展知识广泛性

在生物教学中,实验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证明方式,同时,生物知识本身就源于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与生活实际相互联系,这样不但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学习,还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方法就要联系生活中的实际状况。而能够让学生最好联系实际的方式就是进行小组探究式研究,这样学生在互助中寻找知识,探索中建立友谊。就比如,在学习相关植物呼吸作用时,教师就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水果保鲜”作为实验条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理解的呼吸作用来为水果设计最好的保鲜方式,这样学生会根据自己在生活中所获得的常识来进行不同方式的保鲜。经过一段时间后,不同保鲜效果就会表现在大家面前,学生会发现不同保鲜方式之下的水果的现状是不同的,因此,学生就会思考出现这些不同的条件是什么呢?通过对不同小组的结果进行分析,学生们会发现气温、空气流通程度、湿度等都是影响水果保鲜程度的重要因素,最后,学生会很轻松地总结出“低温、低氧、湿度适宜”的条件下保存的效果会非常好。

3.3渗透合作与探究,融洽师生关系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这也是我国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探索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也要向学生渗透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所以,在开展生物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根据能力分为不同的小组,在每个小组中以能力强的学生帮助能力弱的学生共同进行实验,在实验结果出来之后,不同的小组对自己所进行的实验过程要进行简要的说明,这样在不断的沟通交流中,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还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比如,在学习对人类的危害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搜集和整理资料,形成不同的讨论小组,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所获得的结果,在搜集的过程中就能够增加学生对该问题的亲身体验,学会珍爱生命。

4结语

篇5

【关键词】初中生物;会考;复习策略

初中生物总复习是生物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系统总结前期所学内容的必要方法之一。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知识调理,建立知识网络或框架,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复习的宗旨所在。就生物复习课来说,只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潜心设计,努力使“重复”变为生动积极的“再现”,同样可以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精神,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然而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好复习工作,做到针对性强,复习效率高,确实不容易,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深入研究与探索。结合实际,浅谈自己的一些复习策略及方法:

一、制定复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

会考在六月下旬举行,内容涉及初中四本书,初二学生的功课本身也比较繁忙,在初二的下学期,学生要用一个多月时间学完八年级下册的内容,还有两周时间用于初中生物实验考查的复习,所以用于复习的时间不会太多,在复习前,一定要制定复习计划,这个计划可以从时间上进行合理的安排,对内容可以结合学生平时出现的问题做相关调整,做到突出重点,具有针对性。复习的过程可以结合实际采用两轮或三轮复习法。一般在四月中旬左右进入会考总复习,时间的安排大致如下:

第一阶段(四月中旬--六月初)归纳知识要点,形成知识网络,辅以基础训练;

第二阶段(六月初--六月二十左右)进一步夯实基础,完成会考复习指南资料;

第三阶段(最后一周)学生查漏补缺,落实知识。教师精心选题,学生做各县的质检试题。

当然有些老师在初二年上学期就结束所有功课,这样最后一个学期的时间都用于复习,时间充裕,复习更到位,学生也能更轻松地面对会考。

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改进传统复习模式

新型复习课则让学生亲身经历梳理、自主建构知识网络,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独立思考的空间,使他们人人参与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知识,还要学会学习方法,在复习的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够做到的,就尽量让学生完成。学生自己能够整理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从而形成知识结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地位,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只是在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我们再出手引导、帮助,从而形成学生主动、教师引导的复习模式。

三、采用科学方法,分阶段进行复习

1.巩固基础阶段。这一阶段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复习基础的知识,要求面要全。重点就是明确考点,梳理知识,从知识点形成知识网。历年来会考基础题面广量足,而一些综合题也是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综合应用,因此抓好基础是关键。做到定时间、定内容,明确会考对各章、各知识点的能级要求、变化情况、考试新动向。重点、难点、学生的薄弱点在哪里,就设置怎样的典型性例题和针对性练习,做到心中有数。在复习中,要指导好学生根据考点,整理知识,归纳分类,掌握重点,并通过针对性训练,将单一的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构建知识网,使知识系统化。

2.专项训练阶段。纵观近几年来的会考综合题,多数是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综合应用,因此要通过重点知识的专题复习,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阶段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根据第一阶段中比较重要的学生出错多的问题,通过概括、归纳和总结,进行强化训练,选择典型的习题,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将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再次呈现,进行讲评,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技巧,将知识转化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应试能力。这个阶段主要采取“练——评——讲”的复习方法,坚持以学生综合练习为主体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通过学生的综合练习,获得学生知识“盲区”的信息,在有针对性的开设专题训练,达到深化知识、扩充知识的目的。

3.查漏补缺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是经过了系统的强化训练之后,对于学生存在的个别问题进行的。这一阶段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教师个别输导。对学生复习中普遍存在的难理解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复习,释疑解难,补缺补漏。特别在复习的后阶段,还要注重各种信息的收集、筛选、整理并及时反馈给学生,还要做好考试前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让学生充满信心。指导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将学生的状态调整到最佳状态。

四、精选科学复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复习记忆方法

面对初中生物会考,每个教师和学生都在找寻一些切实有效的复习记忆方法,结合会考的要求,确保学生能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常用的有理解记忆法、结构体系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口诀记忆法、分类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联系生活记忆法、化整为零记忆法等。如《绿色植物》这一章中藻类、苔藓、蕨类、裸子、种子植物从生活环境、结构特点、与人类的关系是可采用列表格比较分析,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记忆也深。又如在复习三种血管时,我们从三种血管功能、结构特点、血流速度、分布情况、出血颜色等方面对比。还有在记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时,总结为“一擦、二滴、三取、四浸、五盖、六染、七吸”,大大提高了记忆效果。在实际的复习过程中,有利记忆知识的方法很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应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也应通过研究自己学生的特点,来找出适合他们的好方法。掌握了好的学习记忆方法,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化繁为简,既能完整地记忆生物课的基本知识,又能提高记忆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视落实,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

为了学生更快的全面掌握全部内容,复习中要注意及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把重要知识点印下来,分发给学生,做到人手一份,要求背会记牢,并安排小组长检查督促,将情况及时向老师汇报。老师则有针对性地抽查,每天抽1--2个人,使复习落到实处,从而提高复习课的效果。

3.重视书本上的插图,指导读图作答

从历年的生物会考试题来看,看图作答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图像直接或间接来自于课本,这就提醒我们在复习时应重视课本插图的复习。在现行的初中生物课程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概括性强、生动直观,是对课本内容的高度浓缩,其作用是语言、文字无法代替的。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对图像的复习,指导学生读文对图、看图释文、文图活用、读图解题,使图文结合,提高学生对图像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并要求学生拿起笔,边画边记。尽管学生画出的图不会像生物系的学生那么专业,但在边画、边说、边注的过程中,学生对图中的各种结构印象会深刻许多。

4.通过练与测,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练习题的训练是提高成绩重要手段。在学生练习时,要求学生分三步走:首先学生独立,闭卷完成,对于自己没有把握的在题号前作记号;第二步学生讨论,开卷解决,把问题弄明白,如还不明白,在题号前在再作一次记号;第三步问老师,解决掉后,抽空把这些题拿出来再做,把这些原不会,不懂的题目,弄懂,弄通。每次检测题,基本上都是近来的会考题,并要求学生45分钟内必须完成,以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技巧,提高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从平时考试情况看,学生的失分原因,除基础不扎实,缺乏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外,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由于缺乏良好的应试习惯和方法,如审题不清,粗心大意,马虎不规范等原因而造成一些基础题黄金分的丢失。针对这种情况,在复习训练时,采取一些措施,把方法指导,培养良好应试习惯作为一个关键点来抓,如要求学生在任何练习中要做到:能做的会做的题一定要一次性做对;在试题订正中,要求错误答案保留在卷面上,把订正过程写在旁边,说明理由;在试卷评讲中,不断渗透各种题型的审题方法,解题思路等,把不良习惯纠正过来,挖掘其最大潜能,把失误降低到最小限度。

五、关注命题热点方向,及时调整复习对策

面对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分析近几年的会考试卷,在复习中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要关注题目的改装和嫁接,关注课本的插图,联系生活实例来深化知识,提高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要设计适度开放性试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来应对开放性试题。三要在复习中渗透课改精神,要重视生物与社会热点事件,初、高中衔接的知识点,来应对创新的素质型新题。如传染病、免疫的知识点常结合当前社会上的传染病出题。

六、面向全体学生,重视临界生转化

一个成绩较好学生要想再提高成绩,难度较大。而提高一个成绩不太突出的学生成绩,只要我们少下功夫就能达到目的。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重视这部分学生,可以开展学生结对子的方法进行“一帮一”活动,定期检查,及时通报表扬,激励学生。千万不要把成绩较低的学生当成负担、累赘而抛弃。

七、落实课改理念,重视培养学生能力

篇6

关键词:问题串;提高;生物复习课;有效性

生物中考总复习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对初中阶段所学的生物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构建科学的知识网络,使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灵活运用生物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就必须想方设法提高生物中考复习课的有效性。我们可以在生物中考复习课中通过巧妙设计灵活多样的问题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激活生物中考复习课堂,增强复习效果,全面提高复习课效率。

一、设计生活化问题串,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学与人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人们的衣、食、住、行、用处处离不开生物学知识。关注学生健康,针对环境保护、绿色食品、害虫的生物防治、可持续发展等热点问题在中考中的考查,加强了学生对生物学实际问题的研究和探索,让学生体会到从生活中学习生物知识,同时又可以用生物学的概念、原理、规律去指导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复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设计生活化的问题串,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复习《皮肤与汗液分泌》这一内容时,教师要从身体出发,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来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体。首先,教师要从人体最外层的皮肤出发,以此来提出以下的问题:

问(1):在淡水河海水中游泳,体内的水分会有什么变化呢?

问(2):皮肤常年暴露在外接触很多细菌,为什么不腐烂变质呢?

问(3):人体的肤色为什么不同呢?

问(4):人体的头发是怎么长出来的?

问(5):为什么有的学生会长“青春痘”呢?

通过问题(1)和问题(2)来让学生认识皮肤这一概念,接着利用问题(3)(4)(5)来引出本节课要复习的新知识――皮肤的结构。教师借助实际生活来设计生活化问题串,自然而然地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觉去探索知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复习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二、设计实验型问题串,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各种各样的生物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的学习背景。初中生物教材中专门编排了学生感兴趣的操作性、探究性实验,另外,还有模拟性、演示性实验,借助这些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因此,在生物中考复习课中设计实验型问题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增强初中生物复习课的实效性。

比如,在复习《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以下四个小组来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记忆。

问(1):叶绿素的形成是否需要光呢?

问(2):蓝光是否会影响到叶绿素的形成呢?

问(3):温度是否会影响到叶绿素的形成呢?

问(4):音乐是否能影响到叶绿素的形成呢?

通过问(1),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实验,并按照以下的步骤来开展实验活动,即第一步:将二层纱布放入十二个洁净的培养皿中;第二步:将三个培养皿划分为一组,将萝卜、玉米、白菜种子分别放入其中;第三步:加入适量的水;第四步:从这三个培养皿中取出两个培养皿将其分别放在光下和不透光的纸盒内;第五步: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最后总结出实验结论:不管是子叶,还是叶片,叶绿素的形成都需要光。

在问(2)的带领下,学生进一步探讨蓝光是否会影响到叶绿素的形成。具体的实验步骤是:第一步:在红灯下,比较叶片的绿色是否与日光下的绿色一样深呢?第二步:在黄光下,比较叶片的绿色是否与日光下的绿色一样深呢?第三步:在蓝光下,比较叶片的绿色是否与日光下的绿色一样深呢?最后论述实验现象,针对该组成员所提出的实验现象,其他小组成员质疑:为什么不同的光使叶绿素所形成的多少不同呢?接着,该小组成员解决质疑,得出实验结论:将红灯安装在塑料大棚中,特别有利于叶绿素的形成;另外要在生产韭黄的暗室里安装蓝灯。

通过问(3)和问(4),学生对影响叶绿素的另一个形成因素――温度、音乐进行了探究。学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到白菜喜欢听莫扎特的音乐。为此,学生给一组白菜听音乐,给另一组白菜不听音乐。随后,用多媒体将听音乐的白菜幼苗与不听音乐的白菜幼苗图片呈现在其他学生面前,并指明:给植物听音乐,植物的根系、叶绿素会得到明显的增加。每一种植物所喜欢的音乐是不同的,如白菜喜欢莫扎特的音乐、马铃薯喜欢威尔迪的音乐。对于植物来说,它们对自己不喜欢的音乐会用死亡来抵抗。因此,要给植物选择它们喜欢听的音乐,从而推动叶绿素的形成。

三、设计联系性问题串,构建科学知识网络,全面深入理解

知识

初中生物教材中章节内容的知识点是较为独立的,而事实上,单元、章节之间的知识点是相互联系的,在生物中考复习中教师要重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帮助学生反思生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串联所学的生物知识,构建科学知识网络,使学生在整体联系中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因此,在生物中考复习中设计一些联系性问题串,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由表及里,由浅到深建立一个点实、线清、面广、体全的生物知识网络,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比如,复习《生命的世界》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章的知识来引出下一章内容,即《探索生命》。在复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要事先构建一个如下的网络导图:

通过这样一个网络导图,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生物学的奥妙,随后自然而然地提出与这两章内容相关联的问题。

问(1):生物的多样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问(2):生物与非生物有哪些不同的特征呢?

问(3):生物的特征有哪些呢?

问(4):生物与环境这两者有哪些关系呢?

问(5):实验法研究生物有哪些步骤呢?

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教师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复习,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共振效应,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明确本节复习的重点与难点,把握好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科学地归纳知识,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使学生在深层次中理解和掌握复习的知识,全面提高能力。

四、设计辨析型问题串,深化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批判能力

在初中生物教学内容中,有很多知识点是紧密联系又容易混淆的。我们在生物中考复习中复习这些学生不容易理解或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时,通过设计一些辨析型问题串,使学生对相关、相近、易混、易错的知识进行比较和辨析,从而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批判能力。

比如,在复习根尖的结构和功能这个内容时,因为根尖结构及相应部位细胞结构特点知识点较多,学生易混淆,在通过用如下表归纳有关内容的同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串让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比较和辨析,从而使学生对这些知识进一步深化理解。

问(1):根的作用有哪些?萝卜是根吗?

问(2):根的生长与根的什么部位有密切关系?

问(3):根尖四部分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问(4):根尖的什么结构和根生长直接有关?根生长的部位在哪里?

问(5):根尖哪一区域与数目增多有关?

问(6):体积增加与根尖的哪个部位有关?

通过问题(1)(2)(3),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根与根尖的结构和功能这些相关知识,通过问题(4)(5)(6),让学生对根尖的各区域功能这些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比较和辨析,从而让学生对这些相近、易混、易错的知识深入理解。

在生物中考复习课堂上,借助灵活多样的问题串引发学生自觉深入思考,巧用问题串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活跃了复习课的课堂气氛,长时间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了高效的复习课堂氛围,从而大大提高了生物中考复习课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朱宏鹰.利用“生物图形”促进初中学生“体悟学习”的研究与实践:以植物“光合作用”知识点复习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0(22).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 生物教学 高效课堂

多媒体教学过程不同于传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图文声像并茂,能够给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过程中的直观性,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更为直观的刺激缩短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接受叫间。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表现出无穷魅力,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网络等,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它们既能化小为大,化虚为实,化难为易,化零为整,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其内力,因而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动脑、动手接受教育,既学到知识又减轻学生负担。我就结合自己的学习与实践来谈谈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一、备课环节的应用

(一)利用网络寻找资源

网络上有些图片、视频、动画、教学的辅助资料等,在备课时可供我们下载使用。比如:理解概念:在准备“神经系统”一节时,帮助学生理解两个重要的概念“神经中枢”和“中枢神经系统”可搜索百度百科即可明白。再如:在学习“遗传病”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不能近亲结婚可搜索“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家史”、“达尔文的悲剧”等资料。

(二)拍摄照片或录像积累资源

我们可以利用数码相机或手机拍摄生物资源,存入电脑以备用。比如:在学习“校园植物凋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拍摄照片,融人课件展示,让全班学生快速了解校园植物的种类,并能很好的分类。再如:在户外旅游或登山时,将那些珍贵的植物、动物等,拍摄下来输入电脑储存备用,就是很好的资料。将这些直观的教学资源整合到教案或课件中,课堂里的内容就非常丰富,让学生看到他们平叫看不到的东西,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课堂教学的应用

(一)化难为易――解决重点难点,降低教学坡度

在生物中,有很多重点和难点仪凭教师口头讲解是难以解释清楚的。借助多媒体精心设计,适度选择,合理解释和演示,及时处理信息,教学的重点问题就容易解决,难点问题就容易突破。如:在初一(下)中,循环系统心脏的结构以及瓣膜的开启方向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利用教学挂图和心脏模型来讲解,用箭头表示瓣膜的开启方向控制血液的流动方向,由于这些教具都是“死”的,老师只好边指导学生观察,边讲解边板书,学生在下面忙着做笔记,听起来索然无味。现在利用Flash编制的心脏结构图和动画,可以清晰地看到心脏的结构及在收缩和舒张时,通过瓣膜的开启方向来控制血液的流动方向,教学程序是:先提问“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的结构与功能是如何可相适应的呢?”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闪烁、图形的移动、定格等方式来说明心脏有四腔,与之相连的血管有哪些,播放数次,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总结心脏的结构。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四腔壁的特点,与它的功能相适应。再播放心脏动画,提问“心脏是如何控制血液的流动方向?”放慢速度播放,反复两三次,在老师的引导下观察总结出心脏瓣膜开启方向由心房向心窒开,心窒向动脉开,由此控制血液的流动方向。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巩固所学的内容,在屏幕上打出填图、连线、填空等练习题当场做,发现学生没有掌握的地方,再播放心脏图和动画,再让归纳总结所学内容。按提问――观察图、动画――感知分析――总结――做练习巩固――再观察――再总结程序进行,一堂课下来,几乎每一位学生都掌握了心脏的结构和瓣膜的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总结能力,效果显着。由此可见,采用多媒体技术表达教学内容,把人体复杂的生理过程模拟出来,可以使教学过程更直观,更形象生动,使之成为“活”的教具,便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再如:“物质运输的路线”这一部分内容,教学的重点是: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消化、呼吸、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制作血液循环模式图flas并展示。设计这一活动,可以使同学积极去探究血液循环的途径,通过已有知识,在小组同学的努力下共同完成血液循环途径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为进一步突破血液循环途径这一难点问题打下基础。教学的重点迎刃而解。

(二)化抽象为具体一拓展时空范围,便于掌握知识

初中生物课讲述的概念、原理一般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往往对教师在理论上的讲解小感兴趣。因此,在理论讲解时借助借多媒体教学,用课件将它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可以满足课堂需要,可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大大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拓展了课堂的时空范围,缩减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如在讲述“绿色开花植物的双受精”时,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过程较为抽象,而鉴于初中生的逻辑思维比较低,我将其设计成电脑动画,把学生观察不到的微观过程变为能直接观察到得宏观过程,在动态感知中体会并理解开花植物的双受精过程,理解双受精的概念。并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要求学生积极描述双受精的过程,这样既克服了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缺乏和对抽象概念的难以接受,又加深了讲课的趣味性,最后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比传统教学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三)化繁为简――优化复习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以前,我们的复习课大多数老师的做法是划定范围自己复习或者串讲本节课复习内容的重点知识点,然后学生自己复习。这些方法简单、机械,效率低。随着网络和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的诞生,这一切烦恼便迎刃而解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以章为单位总结重点以幻灯片的形式直观的呈现出来,从而使学生形成先人为主的深刻印象,产生学习兴趣,记忆深刻。对于一些枯燥的概念复习,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设计一些小游戏来帮助学生消除疲劳感,从而加深理解及记忆。例如复习某一单元的概念叫,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动画课件,先出序号,选择一个题号,点击一下出示题目,再点一下出示答案。以小组为单位,以游戏竞猜的形式,胜利的一组有奖励,失败的一组会有他们意想不到的小惩罚。通过学生反馈,知道了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小仅带给学生欢乐,而且还加深了记忆,强化了概念,真是一举两得。

三、应用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篇8

1.注重核心概念教学

核心概念既是概念中的重点,又是生物学中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时要比一般概念的讲解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细心,在教学方式上注意要适时改变,使核心概念的讲解稍显生动、形象,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只是简单粗略地讲解核心概念,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透彻,只是硬性背诵,并没有掌握概念中的知识要点,那么在实际应用中,很可能出现答案在心却不自知的情况.随着课改的逐步实施,核心概念的讲解方式也进行了更新.传统教育中,虽然概念的讲解较为单调、乏味、令人提不起兴趣,但是传统的核心概念中藏有丰富的内涵,就连概括介绍的都非常齐全.教师在传统教育中通过相关的背诵、课堂查验等方式检验学生掌握程度来保证学生基础知识的牢固性;对于新的核心概念体而言,沿用传统核心概念体中的优点,改变其缺点,再注入新元素,教学新手法等,可以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但美中不足,新体系里少了一点知识的课外拓展、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以及让学生领悟的教学方式,所以,现在学生的生物学习水平的提升还是比较缓慢的.例如在初中生物中,应激性是生物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的反应,在新课标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先给同学们举例讲述应激性,“当我们不小心伸手被扎到的时候,手一下子就会缩回来,在大脑反应之前身体已经做出了反应,这就是应激性.”然后教师讲述应激性的概念定义,最后再次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加强同学们对应激性的认识,“在发生应激反应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会发生变化,同学们能够想象一下我们的身体如何发生应激反应吗?应激性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2.融合探索精神培养

课堂授课中的主体是学生,而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要激发其学习欲望、领悟、实际应用三个过程,一堂富有激情的课是经过教师精心策划安排的.其主要表现在教学高效、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学到的知识并逐渐的将学到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知识,最后再应用到实际中.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不应只是单纯的讲解课本内容,更应该明白各个历代生物学家不断努力探索的那种精神,从而将这种精神传达给学生.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同学生的交谈中、提问解答中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与其反复重复重点倒不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都知道能力是学生在平时不断积累经验、反复思索才逐渐掌握的,并非是教师教会的.例如在进行种子的萌芽实验的时候,教师首先讲述种子萌发的条件,“种子的萌发需要有一定的水分,这是植物营养运输的需要,然后胚根突破种皮形成了根,根再生长逐渐长成了茎和叶.”然后教师让同学们亲自动手探究种子萌芽的过程,每位同学可以自由选择种子,然后进行萌芽培育,观察种子萌发的状态.同学们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可以改变萌发的变量,例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时候改变供水的用量,观察不同水分条件下种子的萌芽状态.这样同学们进行探究操作,就会加强对生物知识的认识程度,将概念教学和动手能力有机地联系起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能力.

3.优化课堂学习流程

其实概念就是教课中便于沟通的一个工具性语言,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时效而诞生的,所以,我大胆的设定了学习流程来加快学生的学习速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第一、课上检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检查.一方面加强学生对概念的重视,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对概念的背诵和理解.我建议在上课前五分钟进行检查,使学生在上课铃声响了之后能立即进入学习状态.之所以把它安排到课前,一方面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对学生的督促,另一方面又是新课程的铺垫,进而顺利的进行新课程的学习.第二、在一节课的结束前,教师还应来个总结,把本节课学到的所有再重新规整一下,如果时间还有富余,还可以将本节课的开头和上节课的结束衔接起来,让学生的每一节课都能连到一起,而不是学哪是哪,出现狗熊掰棒子的现象.

4.反复讲练深化理解

核心概念是化学概念中的关键所在,要求学生务必把这些知识掌握牢固,熟记于心.所以教师在讲解时,一定不要担心用时过多,可以通过反复讲练来让学生彻底明白这些概念所蕴含的知识点,再引导学生将这些概念和其他知识联系到一起,在学生的学习中让这些知识在其脑海形成一棵知识树.以这种新的模式替代固有的死记硬背的模式,让学习不再枯燥乏味.一段时间后学生既提升了学习能力、理解力,又在学习中找到了轻松学习的好方法.例如在进行基因知识学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同学们回顾染色体、基因、DNA之间的关系,将这些概念统一起来,然后进行知识的联系,有助于提高生物知识能力.

二、结语

篇9

关键词: 学困生 转化策略 高一生物学习

学困生的转化是现代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几乎每一科目都有学困生存在。由于各种原因,生物学困生的出现也是必然的。部分学生表现为对学习生物兴趣不浓,学习时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效果差。为了做好这部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我在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搜索和整理之后,走进生物学困生,和学困生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这就使得学困生敞开心扉,将他们的困惑告诉我。同时结合课堂观察、家庭访谈、学习行为记录等对高一生物学困生的成因进行调查与分析,根据学困原因将其划分为四大类,并针对性提出了转化对策及思考。

一、问题产生的原因

高一生物学习产生学困的类型比较多,但综合来讲,我认为可以主要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首先是初高中教材的编写方式及教学要求的变化,初中生物教学更加侧重于生物基础知识的普及,大部分为概念教学。初中生物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常常忽视学科思维习惯、学科学习方法的培养。而当学生进入高一时,生物学科更加重视理论及抽象思维,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显然有所加深,而且注重了学科间的渗透,比如蛋白质分子结构和光合作用的教学中都出现了数学中的有关计算。其次,在初中生物学科很多学生把它当做一门“副科”在学,而当进入高一后,还没有转换这种思维,因而对生物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使得部分学生生物成绩下降。最后,有家庭对孩子的要求不高,教师的教学方式难以吸引学生兴趣等外界因素也进一步导致学困。

内部因素首先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上进心不强,缺乏对生物知识的兴趣等主观因素都会导致学生自身对生物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其次是中考过后许多学生整个暑假都处于精神松懈状态,初中的知识点遗忘严重,进入高一后难以收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导致学困。

二、问题的具体表现

1.畏难情绪严重类

这部分学生生物基础较差,这也是他们最大的心理障碍,把自己定义为缺乏生物细胞,妄自菲薄。尤其在学习高中生物必修一时要深入学习细胞内的微观世界,当学到各种大分子和细胞结构时,大部分的细胞器,各种结构,各种功能,更被他们混为一谈,加之知识点的繁多与枯燥性,这部分微观世界的学习对学生抽象思维要求较高,一些学生就产生了畏难情绪,表现出难以接受的态度。

2.动力不足类

这类学生的能力水平基本属中等或偏上,但由于家庭要求低,学习环境不良,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导致学习态度、学习意志等明显低于“能力不足型”的学生,没有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和价值定位,也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因学习动力不足而导致自我消极,能学但不想学。

3.能力不足类

这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都比较差,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较好,意志较强,勤奋刻苦,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好课程的预习、学习、总结等。

4.整体困难类

这类学生的思维能力偏低,个人能力和个性发展明显低于其他学生,也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他们在低年级阶段持续性地学习困难,知识漏洞太多。同时,由于长期的学业失败而造成自卑心理,导致缺乏自信,自甘人后,自暴自弃,丧失对各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三、对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不同的原因造成了同样的后果,即学困。在了解了这些学生学困的原因之后,又该如何采取对应的措施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困境,提高成绩,重拾信心呢?

1.针对畏难情绪严重的学困生

针对学困生这种心理,最重要的就是老师的鼓励和同学们的帮助,帮助其克服畏难情绪,获得成就感的喜悦,从而让其重拾信心。

走近学困生,加强对学困生的关心帮助可以唤起他们的一时的学习热情,但有时候,他们学习一段时间后,感到收获不大,他们可能又会泄气了。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往往意志力薄弱,很难克服学习上的“高原”现象。这时老师要及时鼓励他们,强调“学贵有恒”。要学好生物,就必须不懈努力,有了一定的量变之后才能产生质变。为了使他们有稳定的学习兴趣,老师平时的“奖励”是很重要的,即使考试分数提高一分也不要忘了表扬,即使平时作业做对了一道题也要加以肯定。

莎士比亚曾说:“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确实,学生的自信一旦被唤醒,就会产生驱使积极行动的内动力。

2.针对动力不足的学困生

动力是驱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力量,学困生中,独生子女往往占多数。由于某些家长对子女或多或少的溺爱,对子女的要求过低,造成学生的思想松懈,自我要求低下,对成绩的提高不抱太大希望,这也是学习无动力的重要原因。对动力不足学生的转化,首先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使其认识到教育好子女的重要意义。通过家长、教师及学生三方共同努力,从而为学困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并通过感恩教育课程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父母的辛苦付出,这样就有可能激励起学困生学习的斗志,从而形成学习的动力。

其次是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去鼓舞学生的斗志,用爱心去融化他心里的坚冰,比如在学生感冒时为他买药,带他上医院求医等。通过关心学生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使他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关爱和期待,从而意识到学习不仅是自己的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责任,进而引导其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与他们长远的人生规划形成联系,让学生的学习变消极为积极。

最后可以利用生物学科特色,学生专长去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比如有些这一类群的学困生爱好书画,就布置一主题与细胞相关的手抄报设计作业。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特长与生物学习相结合起来,从而引起学生对生物的关注,主动去收集材料,整合材料,产生对生物的兴趣。

3.针对能力不足的学困生

这类学困生思维相对迟钝,学习不得法,但是他们的特点是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且意志坚强,虚心求教。所以可通过课外辅导的方式,帮助他们分析具体的知识与技能障碍,当然还可以组织学生一帮一,优生带动学困生,给他们学习方法的指导。说到学习方法,对于这部分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莫过于引领他们发现每一章节的重点,再给他们补充讲解难点知识,逐一突破。所谓勤能补拙,给这一类群的学生开小灶,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他们真心地敬爱老师,从而爱上你的课。

4.针对整体困难型的学困生

这一类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错综复杂,所以首先要理顺造成学生学困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帮助学生尽可能地解决影响他们学习的外部因素。首先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定的学习环境。其次,这些学生学习被动,不知自己该学什么,因而教师应给他们提出较为明确的目标。在课堂上,在学生训练或其他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隙中走到这些学生中去看看他们阅读情况,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等。让他们感觉到每堂课老师都在特别地关心他们。在临考前也要给予这部分学生特别的鼓励,帮助他们设定合理的目标,并激励他们为实现这个目标做出努力。

总之,对于这部分学生一定要有耐心,一定不能放弃。课内外都要给予这部分学生特别的关心与关注,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同时入手,消除这部分学生的畏惧情绪与叛逆心理,从而实现转化的目的。

四、对高一生物学困生转化的思考

学困生转化的实现不仅要注重课堂内生物教学方式,更要巧妙地利用生物实验及现代化教育技术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在课外还要用爱心来感化学困生,帮助学生排除万难,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用心良苦,虚心地接受教导,化感激为学习的动力。

当然,学困生的转化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学困生会出现多次反复,此时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生物学困生学会并努力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树立学习信心,从高一就喜欢上生物学,让他们学会自己建立起相关的知识联系,学会突破难点,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杜静海.高中生物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的探索[J].广西:广西出版杂志社,2012:14.

[2]邵玲.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转化外语学困生[J].教学与管理,2004(36):89-90.

篇10

一、要注意提问用词的准确性

提问是为了把信息传递给学生,通过问题的设计与回答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如果提问的语言颠三倒四,缺乏逻辑性,用语含糊不清,学生就难以领略问题的精髓,从而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因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笔者曾经在一节公开课上遇到一位教师这样提问:“同学们,请思考一下,鲫鱼的身体是怎样的?”问题一提出,学生的第一反应是沉默,接下来有个别学生开始给出各种各样的回答,但很少有学生回答到点子上。这样的问题太过笼统,范围过大,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我们可把问题稍微改变一下:“鲫鱼的身体呈现什么颜色?它主要分为几大部分?在鲫鱼身体的表面有什么物质?”这样准确而具体的提问可以把学生直接引向本节课要讨论的内容,使得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从而有效保证了提问的效果。

二、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客观上造成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可以说,在任何的班级中,都存在高、中、低不同层次的学生。那么,如何针对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恰当的问题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设计,可以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提问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提问获得收获和提升。例如,对于成绩一般的基础层学生甚至学困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浅显的记忆性的问题上,如“什么是组织”“细胞分裂过程是怎样的”等问题这种记忆性的知识不需要他们进行较深刻的思考,比较容易找出答案,从而逐渐培养他们回答问题的信心;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把重点放在一些需要学生通过思维加工的问题上,如,“为什么输血前需要先鉴定血型?”这种带有一定思考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拔高训练;对于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尖子生”,简单的甚至是具有一定思考性的问题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思维需求了。这时候,教师就可以给他们设计一些探索性的、开放性的综合问题,或者是一些实践类问题,这对于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

在课堂提问环节,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固然很重要,但是在什么时机进行提问也十分重要。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把握提问的时机,在恰当的时间进行恰当提问:在一节课中,什么时候才适合提问呢?一般来说,在课堂教学中,有三个时间段比较适合用来提问:第一个时间段是上课的一开始,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针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式提问,也可以围绕着本节课即将学习的新内容进行引导性提问,这时候的提问可以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新内容的讲授做铺垫的目的;第二个时间段是课堂教学进入后半段的时候,一般来说,这个时间段,主要的教学内容已经讲完,并且学生也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疲惫期,这个时候进行适当的提问,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理解一些重难点知识,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提个神”;第三个时间段是课堂教学结束之前,这时候的提问主要目的是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把握住这三个关键时间段进行恰当的提问,是提高提问有效性的“法宝”。

四、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