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6: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方法

篇1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教学方法

一、在阅读教学中采取“以读为本”

阅读教学要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在读中积累语言,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发展思维。

1.在品读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我总结出一条学习语言的途径,即“感受——领悟——运用”,通过读,读熟了,就记住了,在读中就能逐渐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读书读得琅琅上口熟读成诵,运用时就能脱口而出。这里强调的读,并不是单一的读,泛泛而读,重“多读”,更重读中悟,要注意读的层次性,一般从三个层面进行读。例如,我在教学《荷花》一课,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使学生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抓住重点段落,重点词句让学生进行品读理解,像理解文中“冒”一词,采用换词法让学生不断比较地读,从中领悟“冒”一词用得准确精妙。写出了荷花充满活力的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下长出来,在这一基础上最后再采取个别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读时并注意词句的轻重缓急,指导学生把文章的表达的情感真正读出来,体现“行之有口,用之于心”。

2.在品读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阅读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感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感能力是一种修养,它是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义,情感所反映的实际情况的正确、敏锐丰富的领悟力、感受力。如我教学《火烧云》时,老师引导学生经过反复朗读深深感受到火烧云颜色变化极快、颜色多而美的特点,能入情入境地读以后,这时老师不失时机地肯定同学说:“你们读得真好!”老师也想读,请听老师读。同学们闭目静听,边听边想象“云仿佛变成了一匹马,忽然又变成了一条十分凶猛的狗,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的景象。”让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眼前又会出现怎样的景象,接着老师就让学生想象还有那些景象……同学们畅所欲言地说出了很多形态各异、变化极快的景象。这样的阅读教学真正做到读中启智,读说结合。

3.在品读中育人,熏陶情感

语文不同于别的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注意把语言文字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结合起来,让学生用心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熏陶情感,与作者心灵感通。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我反复出现小壁虎向别的动物结尾巴的一句问句“你的尾巴借给我行吗”,老师指导学生读出小壁虎非常难过,着急的心情,但又不失礼貌,而读到“小鱼姐姐”“黄牛伯伯”“燕子阿姨”,说的话要采用变调,读出它们为难并带有歉意的语气读,通过个人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让学生感悟文中的角色想象,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的情感,从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染,让学生懂得对人要有礼貌等。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与感悟”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通常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让学生带着问题“精读”和有选择性地略读.

阅读教学时,无论是精讲课文,还是略读课文,我都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首先学生可以知道课文中有哪些生字词需要掌握,其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课文分几个自然段来写等,学生对课文的文章结构也有了一个初步了解,有了整体印象。

教学时,老师让学生认真阅读预习,明确目标后,再去精读课文。这里说的“精读”,就是精细地读,反复的读。

我在教《第一场雪》时,首先要求学生带着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去精读课文。为了让学生达到理解课文,解决问题的目的,老师采取了“三抓三读”的引导方法,从“下雪前”读到“下雪中”,从“下雪中”读到“下雪后”,一是抓雪美的层次读,限度整体描写的语句,“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再读柳树,松树其有特色实效的语句,三是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读。先默读找出些雪大的段落,再朗读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学生在读中“分析思考”,“整理与感悟”,不仅解决了预习思考题,而且很好的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和思路。

略读,就是对精读中的获得的技巧的熟练运用,是培养朗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水准的一种训练方法。我们的教材每一单元都安排了一些略读课文。对于这类课文,我们老师让学生自己选择最感兴趣的内容去读。当然,略读离不开精度,真正把握文章的精微之处还要去精读,没有精读训练,略读训练,将难以奏效。

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方法,老师还注意默读、速读、朗读、分角色读等形式的训练。学生们读,不仅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们读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技巧。

三、注重知识的“积累与运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积累知识要让学生自主地读,并运用知识。要让学生联系实际地读,创新地读。

1.自主式阅读

课外朗读是学生自主式阅读的表现形式,也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主要渠道。我们让学生课外朗读,可以提高学生各方面得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相信,只要学生坚持读课外书,兴趣就会“越读越浓”,书就会“越读越厚”。

篇2

关键词:阅读教学;研究方法;小学高年级

阅读教学是当今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合理有效的方法是提高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基础,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显得极其重要。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清晰透彻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怎样行之有效地提高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便是当下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对阅读不够重视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阶段,是学生认知事物的启蒙阶段。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对事物有了各自的见解,也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当今社会,阅读的途径有很多种,比如,实体书店、图书馆、网上书店等。但是,现在网络游戏、电子产品、高科技产品等往往吸引着学生的目光,从而减少了对阅读的关注。小学高年级又是升初中的重要阶段,很多家长更注重学生的成绩,给学生报各种补习班,从而减少了阅读时间。

(二)形式化的阅读教学

当今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多媒体课件带来了震撼人心的视觉画面,学生看得目不暇接。一节课的内容教师很快就能讲完,但是,学生却缺少了思考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时间,阅读变得空洞乏味,徒有其表。多媒体教学取代了学生思考的过程,学生不能深入地认知问题,学习效率降低。

(三)教学模式单一

教师习惯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每篇文章教师都是采用“分析题目、作者、背景、分段、中心思想,总结”这一模式,使学生认为每篇文章都要这样分析,阅读主动性降低,失去兴趣。

(四)教学空间狭小

教师只局限于课本的教学,不注重课外的阅读教学。教师教学空间狭小导致学生阅读热情的降低。虽然,有些学生对阅读很有兴趣,但缺少课外阅读的环境和课外阅读的正确方法,从而使阅读效率大打折扣。

二、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方法

(一)生动的课堂教学

好的课堂氛围,能够收获好的成绩。对于每篇文章,教师应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改变原有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制力不强,很难做到不溜号,如果让学生参与其中,给予学生新鲜感,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阅读兴趣。例如,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组,每组学生分段朗读文章,然后分组讨论问题,互相提问回答,这样学生可以既阅读又交流,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从互相探讨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与快乐。

(二)注重家长的引导

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学校阅读的时间有限,放学回家后又有各科作业要完成,写完作业后便不想去阅读。很多家长只知道一味地监视学生阅读,学生虽然表面上在阅读,但只感觉到在完成家长的任务,感受不到阅读的任何乐趣,从而对阅读产生反感。家长应该改变态度,不要对学生一味地说教,要把学生当成朋友,这样学生才能心贴心彼此交流。家长可以陪着学生一起阅读,主动和学生探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增强阅读意识,才能喜欢阅读。

(三)培养课外阅读的能力

课本中的内容有限,小学高年级学生应该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阅读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知识累积的过程,是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丰富知识的过程。好的阅读教学必须做到丰富阅读,学生只有阅读知识的累积,才能增长学识,做到学有所用。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外读物、古典名著、报纸、杂志等扩大阅读量,这样学生不仅阅读面更广,知识的储备量更大,视野也变得更加开阔。

(四)增加教师的阅读量

想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要学生多阅读,作为教师,自身也要增加阅读量。教师阅读不仅要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还应该了解学生喜欢什么,读学生喜欢的读物。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为学生推荐更多的学生感兴趣的读物,让学生的阅读更有针对性,减少学生选择阅读读物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用在阅读上。例如,如果多数学生喜欢科学探索类书籍,教师就应当多阅读此类书籍,为学生推荐《十万个为什么》《时间简史》《百科全书》等让学生阅读。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逐步培养,正确引导。作为教师,我们应当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氛围和正确的推荐以及指导,并经常与家长沟通,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阅读教学 课程设计 研究意义

一.阅读教学

1.阅读教学的含义

阅读教学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教和学从阅读的角度来进行,但是究其根本,我们要依据语文的课程标准来作为我们的教学依据,其特点是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步骤性和过程性,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能够进行语文的阅读实践的目的。

2.阅读教学的目标及其思想

阅读教学是一种感受式的教学,其目标和思想都充满了人文化,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树立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将学生情感体验的注入,发掘其作品的本质,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能够做到独立阅读的同时,培养自己一定的阅读和思维逻辑,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培养高尚的情操。

其思想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自我为主体,培养阅读能力和语言的获取和积累,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

3.阅读教学的实践

阅读教学在其实践过程中,充分的注重了阅读能力和人的结合,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注重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真正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而不是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造成学生思维的局限。

二.小学高年级下的阅读教学课程设计的研究意义

1.学生是真正的主体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认知能力,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阅读感受。阅读教学以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不再过分的强调知识性,规律性,灌输性,而是以学生的一种主动性去阅读,主动的进行学习,主动的探求知识,以创造性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体会其中的思想,情感,语言,真正让学生是自己的主人,而避免了课堂教学所带来的弊端,激发了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

2.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和心理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课堂教学到阅读教学是一种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冲击,但是阅读教学相比课堂教学来说,更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素质,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使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形成一种健康的阅读心理,阅读的动力在于我们本身对知识的渴求,在于我们对书本本身的兴趣,而阅读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无疑强化了我们的这种兴趣,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3.培养学生的个性阅读

阅读教学在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之后,充分的尊重学生的情感感受和体验,学生对阅读的内容进行自己的分析和理解,以其独特的感受领悟作品的真谛和意义。每个人对于作品的感受都是不同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学生在作品中找到自己所缺乏的所需要的,并将其中的道理指导自己人生的实践,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体验,通过这种个性化的阅读,培养学生独特的观念,树立目标和人生理想,而教师对于这种个性阅读进行正确的引导也会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

对于阅读教学方法的产生,可谓是优势居多。它不仅帮助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帮助教师找到了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新方法。这种教学上的改革所带来的影响冲击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步性的思想同样也反映了我们对于教育和教学的重视,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跟进新的思想和潮流去发掘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并用于实践。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阅读不再是一种被动式的接受过程,而是一种主动式的学习过程。本文就这些方面探讨了其研究意义,凸显了其重要性,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将科学的方法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志达.高效学习 实效提升――谈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21期

[2]缪梅华.高效学习 实效提升――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新课程(上);2014年09期

篇4

关键词:小学英语 阅读教学 措施

一、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高年级的小学生虽然有一定词汇量,但是语感和英语思维能力不强,阅读训练有助于培养小学生英语阅读习惯和提高英语能力。阅读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点,也是重点。对于现今的高年级小学英语阅读主要存在几个方面问题:

首先,很多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小学生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很多教师仅仅寻找教材内容中和学生学习的共鸣点和阅读课中提升学生的视野,没有以课本为基础来精心设计有效的阅读任务,进而挖掘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活跃其思维的想法。

二、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几点措施

通过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和相关教学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达到提高其读写能力、阅读速度准度的目的。

1.多一个好习惯,多一份受益

我们培养学生的学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的首要任务不是教学生什么,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了生什么,给了学生哪些受终生益能力。对于小学英语高段阅读来讲,复习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会在每次上课的前5分钟复习,组织学生进行统一复习,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主动性;此外,良好地阅读习惯也直接影响小学生的阅读的能力的提高,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保障。但是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过程,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该逐渐培养,老师也应在教学中逐渐纠正和引导学生改掉不良习惯,养成好习惯,如,在阅读时,让学生记下他们认为优美精彩的句子,有意义的词汇,英语教师还可以用适当的时机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有些学生会出现手指阅读和摆头阅读的现象,这是学习语言的初期养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和动作, 及时发现不良习惯并加以纠正,如对于手指阅读的学生,引导其在阅读中将手指移开文字,形成用眼睛和思维读取和理解信息,形成良好阅读习惯,对于摆头阅读的学生不断地告诉其直视的阅读方法,是学生逐渐改掉其坏习惯。

2. 师生“围炉夜读”,教生晓生润生

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阅读交流和反馈。教师课堂发下去的阅读作业,通常都会被学生放在一边,没有根本起到作业的作用,没有发挥实际的效用。对于这一问题,我采用面批作业的方式来解决,在每堂课要结束的前五分钟里,随机挑选班级的一两名学生,让他们阅读上一堂课布置的阅读作业,这样做,既能让学生在课外也对英语的阅读有所坚持,又能从实际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在课堂内外均可以有效阅读英语,让读与练不仅在课堂进行,全面充分积极调动学生的课外学习激情,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自己的思考方式,接着安排每月一次的辅导课,辅导课的主要目的是:检查每月阅读的中问题,解答阅读中的困惑,分享精彩章节,谈读后感,然后导入新的阅读内容,简要介绍故事背景,布置阅读内容并提出一些问题或其它的阅读任务。学生学法指导及成果展示。因此我认为,这是一种英语教学策略中的好办法。

3.巧用教材,精补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长我们不应该把阅读课总是停留在教材上,不能只依靠书本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课外延伸是有效的补充教材不足的一种手段,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外,给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英语阅读材料,并且确定最小阅读量,采取定期写评论和摘抄等形式进行检查,并举办成果展,对表现较好的学生加以表扬和奖励。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的确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我还在班级理开展了分组报刊阅读。在进行报刊阅读时,由于刊报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学生对报刊阅读有了兴趣,特别喜欢参与读报摘抄活动,因为他能从此项活动中获得成就感。由于学生学英语兴趣的提高,本来一星期三节英语课,学生自愿加上早读和中午午休,学生在泛读中扩大了词汇量、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4. 方法得当,质量第一

在做阅读训练前,老师应该预先规定阅读整篇文章的时间,并要求在所限定的时间内阅读完毕。这样可以加强学生阅读的时间观念,以便提升阅读的速度。我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选定阅读材料之后,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将学生分、成几个组,通过竞赛的形式看哪个小组中的哪位同学,读得又快又准,通过此种方式,来检验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有些学生阅读速度比较慢,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具备这方面的天赋,没有快速阅读能力的潜能,而是因为他们平时没有经过科学的阅读训练,没有形成牢固的良好阅读习惯,采用限时阅读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会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以上几点是英语教师在进行小学英语高年级阅读教学中采取的几点措施。综上所见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方法有很多,其内在也有一定的联系,小学英语高年级阅读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只有真正做好上述几方面的工作,才能保证学生阅读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阅读能力;培养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语言技能目标(二级)对描述阅读作了如下描述:能认读所学词语;能根据拼读的规律,独处简单的单词;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和指令;能看懂贺卡等所表达的简单信息;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随着课程改革在小学英语教育中的不断深化,小学英语教育越来越重视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作为英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阅读教学已成为小学高段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一、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高年级英语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注意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而阅读正是运用语言综合能力的体现。通过几年的教学笔者发现,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部分教师阅读课教学方法单一,把阅读教学当成讲解新单词,翻译文段,分析段中语法知识。教师在教学中没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消化能力,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阅读训练方法和传授阅读技巧。

第二,学生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不能根据掌握的知识透彻理解阅读材料,有时即使每一个单词都懂它的意思,却理解不了文中的意义所在。缺乏背景知识从而给理解能力带来影响,在阅读课学习中,尽管大多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储备了不少的词汇量,但仍不能很好地读懂课文,这正是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

第三,阅读活动狭窄,阅读教学始终围绕教材中的课文转个不停,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能提供给学生的同步阅读教材并不多,市面上销售的阅读小短文大部份难度不适宜,生词太多,学生本身的词汇储备量也少,应该具备的阅读技能缺乏。学生无法在课外拓展自己的阅读,阅读仅限于课本、课堂阅读。

第四,阅读语篇中存在的阅读障碍比如单词、词组、句型、语法和特殊用法等,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阻挡了学生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大部分学生认为:反正书本上的知识老师会讲,练习会给出答案,何必自己花时间去思考、去想呢?长期下来,学生就会越来越懒于动脑,依赖老师。

二、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策略

通过对英语课标的学习,查阅相关英语阅读研究文献,笔者认为小学高段的阅读应首先通读短文,对短文有一个初步总的印象。在通读文章之后,能根据图片或上下文解决短文中新的单词、短语,为语言的输出做准备,教学中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主线,激励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

1.课堂阅读指导

(1)读前激活学生阅读背景知识

教师首先应明确交际的专题和教学目标,将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联结,通过问答、介绍、对话的形式来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储备,使之在积极、主动、活跃的思维状态下进入有意义的学习。这些工作可包括:设置情景,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读的需要,带着目的去读;谈论有关的话题,或出示有关的画面、实物等,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阅读对象背景的了解;帮助排除可能影响学生理解的生词障碍。

(2)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

(3)阅读策略融入课堂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阅读策略,比如:猜词策略、快速阅读策略、复述课文,同时要鼓励学生进行小组阅读、合作阅读讨论,以及课堂表演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并逐步能使学生有目地选择和运用阅读策略。

2.课后阅读指导

(1)开展手抄报赛

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教材,办一份手抄报,既可以独立完成,又可以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然后拿来展示,让大家一起来评判。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找材料,做设计,忙得不亦乐乎,很多封存起来的书刊杂志都被找了出来,有的还从网上寻找相关资料,学生的积极性被极大的激发出来了。

(2)开展讲故事、做演讲、演短剧等活动

将阅读教学融入到学生喜欢的故事中,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在阅读教学中,笔者积极尝试把深受学生欢迎的故事有意识融入阅读教学中,以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将某些课文改编成小故事,根据材料中课文多为对话形式出现,而且课文都配有插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目的任务、彩图鼓励学生课后编故事。

(3)背诵和改编rhyme, chant等和唱一些英语歌曲

rhyme, chant, songs等是小学教材中的一块重要内容,学生对这些内容通常兴趣都比较高。教师可以结合所教的内容另外提供一些给学生背诵和演唱,并可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好恶来改编这些小诗和歌谣,这既是对阅读材料的巩固,也是英语思维能力的一种锻炼。

小学高年级阶段,阅读教学课堂阅读和课后阅读,教师真正的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今后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学生实际的实用的阅读教学模式,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6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读,可以培育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感悟文章的核心,提高写作能力。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重要手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宽多种阅读途径、倡导自主阅读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 高年级 阅读 教学

阅读教学其实是语文语言活动的反复再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包括了词语、句子、修辞、文章主题思想感情等各个方面,所以阅读能力取决于阅读者的语言知识以及综合运用能力。

语文学科阅读教学是高年级教学的灵魂。阅读教学的核心应该是“读”“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要重途径。忽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变成了无源之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在训练语言能力和获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强调了学与思的密切关系。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凭借教材,把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呢?

一、读——阅读教学的核心

教师要训练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而只有多读,学生的想象才可能丰富,思维能力才能迅速提高。小学阶段的学生“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利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使之多读熟记佳词妙语,精美诗文,就能够更深入地体悟遣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而学生在读书实践活动中所感知领悟的写作技法,往往是教师在作文课上难以指导出来的,指导学生诵读,特别是用心灵去读,去倾听,去倾诉的阅读教学方法,真正使感悟——在诵读中突现。

二、读——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而且是读者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而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学生作为读者,是富有巨大认识潜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教师的指导只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外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的内因是不断产生的学习需要与自己原有的语文素养水平之间的矛盾。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是阅读教学有效,教师必须随时洞察学生内因的动态生成,并努力创造条件促使内因向提高语文素养的方向转化。最重要的是贯彻多读、少讲的阅读教学思路。让读者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三、读——是理解、感悟的过程

古训说,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用心最为要紧。一方面是对文字作品的用心思考、用心体会;一方面又是对自己的诵读用心品味,用心体验。是否“对味”,这种“对味”就是理解,边读边看,最有利于从遣词造句到思想感情的融合贯通。

高年级阅读的重头戏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更是举足轻重。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的世界。在阅读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有效地方法,引导他们读好文,让学生用真情对课文进行理解、感悟,才能准确与作者及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达成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灵相融”。

四、读——阅读中思考、质疑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疑问,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呈现质疑的过程。其实,学生在进入阅读情境中,本身就会出现一连串的质疑,但由于年龄小,阅读经验不足,可能无法把问题进行梳理,有时问题在脑海中稍纵即逝,出现“无疑而不悟”阶段。所以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吃透阅读内容,善于抓住学生心理特征,精心设计疑问,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五、读——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可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关系学生终生的一件大事。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学习,从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书本的学习,引导学生选择阅读方向与合作学习,然后把收集到的资料、书籍等加以整理,进行专题阅读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合作阅读,积累内化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并且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了自主合作学习的力量和乐趣,感受到自主合作成功的喜悦。也提升了学生合作、交流、协调的能力。

篇7

论文关键词: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

 

语文学科阅读教学是高年级教学的灵魂。阅读教学的核心应该是“读”“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要重途径。忽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变成了无源之水。

一、读阅读教学的核心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以读为本”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在阅读教学中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熏陶,读到了位,学生语感的培养才可能到位,语文综合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教师要训练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而只有多读,学生的想象才可能丰富,思维能力才能迅速提高。小学阶段的学生“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利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使之多读熟记佳词妙语,精美诗文,就能够更深入地体悟遣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而学生在读书实践活动中所感知领悟的写作技法,往往是教师在作文课上难以指导出来的,指导学生诵读,特别是用心灵去读,去倾听,去倾诉的阅读教学方法,真正使感悟在诵读中突现。

二、读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而且是读者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而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学生作为读者,是富有巨大认识潜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教师的指导只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外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的内因是不断产生的学习需要与自己原有的语文素养水平之间的矛盾。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是阅读教学有效,教师必须随时洞察学生内因的动态生成,并努力创造条件促使内因向提高语文素养的方向转化。最重要的是贯彻多读、少讲的阅读教学思路。让读者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三、读是理解、感悟的过程

古训说,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用心最为要紧。一方面是对文字作品的用心思考、用心体会;一方面又是对自己的诵读用心品味,用心体验。是否“对味”,这种“对味”就是理解,边读边看,最有利于从遣词造句到思想感情的融合贯通。

高年级阅读的重头戏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更是举足轻重。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的世界。在阅读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有效地方法,引导他们读好文,让学生用真情对课文进行理解、感悟,才能准确与作者及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达成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灵相融”。

所以教师要围绕朗读要求,加强指导和训练。一般课文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理解内容,领悟方法,学习运用。包含感情的课文、段落,必须让学生读出情,进入境,品出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就是说,在读叙事性文章时,要把自己的心放在文章中,尽力将自己的情感贴近文中主要人物,去感受他们的情感,这样才能理解、感悟其含义。

四、读阅读中思考、质疑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疑问,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呈现质疑的过程。其实,学生在进入阅读情境中,本身就会出现一连串的质疑,但由于年龄小,阅读经验不足,可能无法把问题进行梳理,有时问题在脑海中稍纵即逝,出现“无疑而不悟”阶段。所以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吃透阅读内容,善于抓住学生心理特征,精心设计疑问,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篇8

“‘以能为中心’的小学教学实践”是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重点课题,该课题研究已历时两年。以能为中心就是以激活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教学中,要千方百计激活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及终身发展需要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共同生活能力、生存能力。这四大能力的确定,主要吸收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的观点。该书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学会生存”作为教育的四个支柱。

一、对“能”的概念的认识

课题中的“能”指两个方面,一是潜能,二是能力。

“潜能”,即以往遗留、沉淀、储备的能力或能量。人的潜能在激活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显性作用。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对“能力”一词的认识是逐步清晰的。通过阅读江苏省教科院副院长杨九俊先生主编的《学校课程能力建设——基于普通高中课程文化转型的研究》,我们认识到关于“能力”的如下几个方面的要点:(1)“能力”是用来描述个体特征的概念。(2)“能力”总是与问题解决、任务完成、活动效果联系在一起的。(3)当我们使用“能力”这个概念的时候,不是泛化的,而是特指的。(4)如果要使个体在多种活动中都表现优异,那么,就要发展他的多种能力。(5)“能力”是一种假定的“结构”,构成这个结构的内容是一些“因素”。(6)如果我们希望提高“能力”,就要有两个方面的作为:第一是改善“因素”,第二是优化调整“因素”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和活动紧密相连,离开了具体活动,能力就无法形成和表现。能力本质上是一种假定的“结构”,但是这种假定结构的构成“因素”却是实存的。

二、对“以能为中心”的理解

1.“以能为中心”是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以知识为中心”而提出来的。本课题重在探求如何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知轻能”的现象。我们也认为,教学不能拒绝学科知识的掌握。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能力,即在学科教学中,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不能分离。当然,从知识是学不完的这一角度说,培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2.激活学生的潜能是一种唤醒。激活学生已储存的能力及知识需要不同的策略。如,缩小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距离;拉近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需要共振,即教学过程与学生的思维过程合拍,教学的节奏要适合学生。也就是说,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要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要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而游戏、感性、活动,是小学教育教学的关键词。学生的潜能得以激活,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学生主体积极参与,思维活跃,人人实现了新旧知识的合理、高效融合,学生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3.教学中不仅要激活学生的潜能,还要为学生未来的发展贮存新的能力、能量。在教学中,要重视激活每个学生的潜能,而不是只激活某类学生或部分学生的潜能。

4.要分清能力、学习能力、学科学习能力之间的属种关系。教育要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共同生活能力、生存能力这四大支柱性能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培养学生四大学习能力,即“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所有学科学习能力培养的共性问题。各个学科要根据学科特点和要求培养学科学习能力。以语文学科为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2011年版语文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5.能力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即能力培养拒绝纸上谈兵。能力培养既包含单一的短期项目,如查字典、认读汉语拼音、认识汉字笔画与偏旁部首、认识简单的修辞手法等,也包含综合的长期乃至一生的项目,如听、说、读、写这些综合的语文能力。

6.“潜能”与“显能”可以相互转化。一些显现的能力与能量长期不使用将会转化为潜能。因此,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要通过复习等多种方式进行巩固性练习与运用。

三、关于小学阅读教学中语文能力的培养

如上文所述,语文学科主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不同的课型培养学生能力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但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最重要、最普遍的课型,其所承担的任务也是最重最多的。基于以上认识,笔者以为,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语言理解与感受能力、语言积累与运用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应是阅读教学的四大任务。

1.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2011年版语文课标这样表述:“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从这个角度说,培养识字写字能力就是为学生语文学习奠基。

在识字能力培养上,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巩固学生准确认读和拼读汉语拼音的能力;二是经常运用查字典的方法;三是教给学生在语境中学习汉字的方法。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和高年级的任务不同。低年级不以理解课文内容为重点,因为课文只是为学生学习汉字提供具体的语境。在高年级,识字教学就不再是重点,识字是为理解课文内容而扫除障碍。随着年级的增高,还要逐步让学生认识浅显的汉字构成规律,尤其是形声字与象形字。

在写字能力培养上,一是要明确各年段的要求:低年级要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的写法,注意间架结构;中年级做到规范、端正、整洁;高年级写字要注意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二是要提高学生的读帖能力。三是坚持长期训练,并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用于随堂练习。此外,写字姿势、握笔姿势要从低年级起严格训练,不能松懈。因为,良好的习惯有助于能力的提高。

2.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与感受能力

2011年版语文课标这样表述:“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理解与感受能力是阅读文章重要的基础性条件。

(1)要训练学生理解词语本义与语境义的能力。语感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内容。学生能够通过查阅字典或词典以及其他工具书的方法了解词语的本义,但不一定能够准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语境义,包括言中本意与言外之意。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文本,把握语言表达的真实含义。这种能力的形成与提高需要日积月累,且需要学生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

(2)要训练学生把握句段意思与篇章意思的能力。这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把握句段意思的能力,包括把握由句子构成的自然段的意思与由自然段构成的逻辑段意思的能力。一般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在浏览文章后就能从整体上大致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需要培养学生在深入研读的基础上深刻领会文章主题思想或感情的能力。把握这两个方面的意思,越准确,速度越快,能力越强。

(3)训练学生辨析语言风格及写作技巧等文学鉴赏能力。不同的作家语言风格与写作技巧是不同的,同一个作家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语言风格与写作技巧也是有变化的。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辨析文章的语言风格与写作技巧。这也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写了什么,还要关注是怎样写的,即关注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或情感的。

3.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与运用能力

语言积累不仅是一种意识、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字词、句段与篇章的积累。正因为如此,有的教材围绕形声字安排了字串教学,围绕一定的情境安排了词串教学。目的是用联想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字词积累能力,在其他类型文本的教学中应借鉴运用。句段与篇章的积累,主要表现为背诵课文中文质兼美的片段,或者背诵整篇课文。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定的记忆方法,但更主要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背诵。这能使学生记得更牢些,也能有效地防止教学走入机械记忆的泥潭。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阅读教学中理应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一是培养学生用恰当、规范的语言准确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在低年级要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在中高年级要训练学生提高语言表达的丰富性、条理性和深刻性。二是培养学生读写迁移的能力,即训练学生运用所学过的词语、句式或写作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在阅读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达,也要关注学生的书面表达,并努力为学生创造丰富多样的口头与书面表达的机会。

4.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虽然语文教材中安排了专项的口语交际课时,但仅凭这些课时来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况且,教学本身就是教师、学生围绕文本进行互动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口语交际的时空是很大的,这是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很好资源与平台。

口语交际包括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文明和谐地与他人进行交际的重要基本功。2011年版语文课标对口语交际要求明确,也是阅读教学中口语交际训练的目标。

倾听,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低年级,在听别人讲话的基础上,要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中年级,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高年级,能抓住别人讲话的要点,并能简要转述。而这些能力的达成,要经过严格系统的训练。倾听,在当前教学中理应得到更大的重视。

表达,是口语交际的主体性能力。低年级,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中年级,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高年级,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

篇9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三学段教学目标与内容中要求培养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可见生字教学仍然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怎样进行高年级生字教学,既做到指导有序,符合高年级学生认知规律,又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独立识字能力,从而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效率呢?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这为小学高年级生字的趣味教学、形象教学提供了依据。

一、 关注字理,整合语境

每个汉字的字形、结构、演变都有其特定的背景与考究,小学高年级生字教学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重视字理教学,渗透文化传承,使音形义融为一个科学的整体。

一位教师在执教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十册《海伦・凯勒》一课中的“躁、燥”两个生字时,首先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其读音和结构。在理解意义时,教师对学生说: 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然后出示这两个生字所在的句子:

“她变得暴躁起来,脾气越来越坏。”

“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学生通过观察就能看出,“暴躁”的“躁”字是说人急躁,性急,不冷静,急了就会跳脚,所以是足字旁。“干燥”就是缺少水分,所以“燥”用火字旁。这样一来,学生就准确掌握两个生字的音形义。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说: 在练习一中,我们学过编谜语,你能根据这两个字以及它们的形近字来编个字谜吗?有学生就这样编: 有口分贝太高,有足性情太暴,有水可净身子,有火水分不保(猜四个字)。这样,不但掌握了这两个生字和“噪”“澡”等形近字,还区分了“噪、躁、燥、澡”这四个形近字,学得既扎实有效又生动有趣。

这个案例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潜移默化地渗透了学法指导,体现了高年级生字教学的特点。教材中许多生字的由来都能从字理入手深入推敲与辨析、品味,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适度挖掘、合理利用。

高年级语文教学对一些重点生字的品评,往往是和理解、感悟课文内容结合在一起的,结合语境识字的过程本身就是在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自然完成了识字的任务,完全有可能实现识字与阅读的高度融合。所以在体会文章、段落、句子的情感时,我们应该根据语境精心设计,把识字任务不露痕迹地完成。

二、 强化运用,形成方法

小学高年级生字教学,要从纯粹的音形义教学走向生动运用,进行适度拓展,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元认知,以运用为途径,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提升。

低、中年级生字教学中的“用”主要体现在组词这一单一的形式上,到了高年级,如何丰富用“字”形式,形成技能呢?

一要在继续练习组词、扩词的基础上强化造句运用,结合学生的学习环境、生活背景运用,经常用、规范用、拓展用,直到运用正确自如,语感自然会得到强化。如用“躁”字组词造句,让学生体会“躁”不利于学习,不受人喜欢,从而把用字与做事紧密结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要在低、中年级以辨析字形的基础上,强化辨析每个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思,引导学生选择性运用。

三要把其他的方法迁移运用到识字中来,形成自己的识字方法,达到独立识字的能力。如上述教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回想本册教材练习一中编谜语的方法,来掌握和区分“噪、躁、燥、澡”四个字,这就潜移默化地引导了学生掌握生字的一种有趣的方法。

篇10

关键词: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习惯

教育部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中直接指出:要扩大小学生的阅读面积、丰富小学生的阅读方式,逐渐培养小学生树立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各院校、教师必须要竭尽所能的给小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开阔小学生的阅读视野,并激发其阅读的兴趣。课外阅读主要指的是那些学生在课堂时间之外、阅读内容非教学内容的阅读活动。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并非教学内容,但并表示课外阅读就是一无所用的,小学生能通过去阅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非教学内容来领会教学内容中的知识要点,并为丰富自己的学士提供更为实用的学习信息。因此,很多语文教师都是通过课外阅读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一、目前我国农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时间少

充足的阅读时间是保障充足阅读量的基本前提,也是小学生培养阅读习惯的基本条件。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小学生在阅读上花费时间却并不多,并且不规律。虽然现在很多农学小学院校都设置了课外阅读课程,但是基本是每周安排两节,阅读课的负责教师也主要由语文教师兼任。如此,难免会将课外阅读课变为语文课,阅读内容也变成了语文知识。因此,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效非常的不明显。另外,受小学生自身活跃性格的影响,很多高年级的小学生在放W后、课堂外,并不愿意花费太多的时间在阅读之上,很多小学生更愿意沉迷在各种游戏活动当中。部分想开展阅读活动的学生,由于自家生活条件的限制,出了学校后还必须帮家里干农活,根本就没有时间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还有,很多语文教师为了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经常会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来挤压学生的课后时间,让学生更不愿将时间花费在阅读活动上了。

(二)阅读兴趣低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是处于比较活跃的年龄段,多动、调皮是这个年纪段的代名词。让这个年纪段的学生静下心来进行阅读自身就具有较高的困难。因此,很多农村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自我独立学习和阅读的主动性较差,能坚持看完一本书籍的学生较少,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匆匆阅览一边就当自己看完了,根本就没有学习到书籍中真正蕴含的知识。另外,小学高年级的教学内容逐渐变得复杂起来,教学任务量也比低年级的学生更重,高年级学生面临的更是小升初的升学压力。因此,很多学生都会将精力花费在自己的学习任务上,平时对教学内容都应付不来,对课外阅读更是兴趣缺缺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很多高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有所增加,对电子产品等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更快、兴趣也更高,沉迷于电子游戏的时间也就更多。

(三)选择上无益的书籍多余有益的文学作品

农村高年级的小学生在选择阅读书籍时,更容易选择对自身成长有益程度较低的故事类、漫画类、脑筋急转弯和笑话类的趣味性书籍。对语文知识丰富、内涵较高的文学书籍、常识类书籍以及科学类的书籍选择较少。因为,这类书籍的知识点比较的晦涩难懂,但也是对小学生成长最为有益。目前,我国政府对书籍的监管力度仍存在缺陷之处,很多笑话类、漫画类的书籍内容粗俗、荒谬至极,甚至还有些漫画类书籍涉及成人知识,根本就不适合小学生阅读,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阅读方式单一

受自身学习能力的限制,很多学生无法将语文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式灵活的运用到课外阅读当中去。很多应该精读的书籍而小学生却选择了泛泛而读的方式,没有充分理解书中蕴含的丰富知识。对那些只需要知晓的书籍,却选择了精读的阅读方式,导致整个课外阅读过程的收益效果较低。另外,在阅读过程中,很多学生只选择了单一的阅读方式,只对书籍“看”一边,没有对关键内容进行摘录、背诵、做笔记,也没有记录下自己的看法,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导致很多学生即便在阅读量大的情况下,依旧具有语感不强、语言不丰富的缺点。

二、培养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和树立良好习惯的有效实行方法

(一)积极提升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效率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人,应该积极地提升自己在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效率,将各种教学方法和阅读习惯养成的方式全部传授给学生。然后,监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大量的反复和强化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平时的阅读课堂之中,在学生进行阅读行为时,积极地督促学生按照教师传授的阅读方法来阅读,并在学生出现阅读错误的时候予以适当的引导和纠正,使学生形成要正确阅读的学习思路。

制作阅读记录卡作为目前最为流行的阅读方式,也是最为有效的阅读方法,很多教师都鼓励小学高年级学习通过制作具有个人特色的阅读记录卡来培养学生良好课外阅读的习惯,并以此来指导和记录学生课外阅读学习的具体过程。阅读记录卡的制作内容和方法是多样、灵活的。一般都会包括书籍的名称以及作者的简介、重点词句、主要内容以及读后感等等,有些学生还可以在阅读记录卡上记录下自己的疑问和见解等等。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保持持续阅读的热情的目的。

在阅读当中,还有很多优秀的阅读方法可以使用,比如记笔记,写读后感等,这些方法都可以有利于农村高年级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与习惯当中,应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阅读方法,可将多种灵活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只要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好。

(二)积极帮助学生树立坚强、持续地阅读意志

很多学生自身具有高浓度的阅读热情,但是由于自身薄弱的意志力,对阅读行为一直保持不下来,因此形成不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应该从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角度出发,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的阅读方式来开展阅读活动。不对学生的阅读行为进行强制性的规定,只进行引导性的指导。在这种自由的环境下,学生会更加乐意接受课外阅读。但是,在学生持续的阅读行为当中,教师只要发现学生的阅读行为有间断的现象,学生的意志有松懈的部分,应该尽早、积极地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对意志松懈的学生予以鼓励和鞭策,积极帮助学生树立坚强的阅读意志,让学生能保持持续的阅读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积极开展具有特色性的阅读活动

为了能激发学生持续具有阅读热情,教师可以适当的开展具有特色型的阅读活动,以此来保障学生对阅读激情。比如制定阅读计划,创办班级读书角,开展读一本书活动,或者举办读书节活动等等。并以读书活动为契机,积极的收集学生的各种阅读成果和反馈信息,充分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对学生的阅读培养实行动态监控。

三、结论

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何培养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和习惯一直都是农村教师的研究重点。综上所述,培养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和良好习惯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还应该注重对学生课后阅读意志的培养。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出小学的良好课后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张玉淑.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J]. 新课程(上),2014,12:98.

[2]谢瑞春. 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J]. 语文天地,2016,15:79.

[3]刘月芹. 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J]. 科普童话,201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