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6: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 美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临泉县美好乡村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刍议美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南陵县美好乡村建设中的党建研究 基于美好乡村建设的安徽省土地整治模式研究 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引领作用研究 关于完善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问题研究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土地供求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流转问题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土地流转问题的分析 长丰县美好乡村建设的成效、问题及对策研究 美好乡村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 基于美好乡村建设的村庄规划编制要点研究 关于美好乡村建设幸福指数的研究 农村土地征用中的农民参与问题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11-09.
[2] 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EB/OL].,2013-09-18.
[4] 安徽省和县人民政府.和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include/web_view.php?id=21586,2012-06-15.
[5] 王小映.新农村建设土地政策十大要点[N].中国经济时报,2006-03-10.
[6] 张正河.农民工准城市化背景下耕地流转困境研究[J].学术研究,2009(10):85-91.
[7] 徐元明.农村城镇化中农民权益保障缺失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0(11):44-48.
[8] 蔡志荣.农村土地流转方式综述[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5):1209-1212.
篇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资源丰富,景观类型多样,依托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我国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就开展乡村旅游活动。近几年来,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人渴望到乡村去,感受田园风光,寻找返璞归真的感觉,同时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将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这些助推力的作用下,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异常迅猛,但是乡村旅游建设水平出现一些不协调的状况,在管理、市场运营、景区安全等多个环节存在问题。乡村旅游业的异军突起、旅游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人们的目光在此聚焦于乡村旅游安全问题上来。乡村旅游安全,即在乡村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客观事物的危险程度能够为旅游者所普遍接受的状态,包括预知、预测、分析乡村旅游活动中的危险和限制,控制、消除乡村旅游活动中的危险两个方面;也指旅游活动过程中各相关主体的一切安全现象的总称;也是旅游者在乡村旅游活动过程中不受外界因素干扰而免于承受身心压力、伤害或财物损失的一种自然状态。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乡村旅游安全就是在开展乡村旅游活动过程中涉及食、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的对游客安全构成任何威胁的事件。
一、广西石埠镇“美丽南方”景区概况
“美丽南方”景区位于南宁市西郊石埠镇忠良村,距离市中心15公里。“美丽南方”景区始建于2003年,总规划面积23650亩,景区按照生态、自然、环保、休闲的思路,以“一村二廊三园四产业”为发展路径,现已建成比较完备的休闲农业产业示范区,主要发展水产、蔬菜、水果、花卉四大产业。园区内现有洛克玫瑰庄园、水果采摘园,农耕文化展示馆、万俊卡丁车等多个游览区。“美丽南方”景区已经辐射到8个行政村,推动了8个行政村的新农村建设。2016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景区接待游客6.5万人次,营业收入254.1万元,2015年11月份,中国农业部授予“美丽南方”景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的荣誉称号。“美丽南方”乡村旅游的发展,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是南宁乃至广西以乡村旅游带动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成功的案例。
二、研究方法
基于游客对旅游安全事件感知度的目的,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美丽南方”景区游客相关信息进行收集。笔者于2016年4月,通过发放130份试问卷,对“美丽南方”景区游客对旅游安全事件感知度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基于此调查目的,笔者从CNKI下载15篇乡村旅游安全分析文献,对其问卷进行研究和借鉴,遵循系统性、层次性、通俗性等原则,设计“美丽南方”景区旅游安全游客感知度调查问卷初稿,并将初稿分别向一位教授,三位硕士研究生共同讨论、修改后定稿。问卷包括游客年龄、性别、职业等基本的人口学特征,同时还包括游客对在本景区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所涉及的旅游安全问题。问卷采用一对一发放、指导填写的方式进行,总共发放问卷130份,回收130份,经筛选整理后有效问卷为113份,有效率为87%,回收后的问卷符合问卷调查的一般规律,具有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景区存在的安全问题。
三、广西石埠镇“美丽南方”景区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人口学特征统计分析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景区游客性别比例均衡,男性游客占48%,女性游客占52%,游客年龄主要集中在18―45岁之间,占游客总量的84%,游客职业主要以学生和普通员工为主。南宁市众多高校集聚,学生成为周末休闲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美丽南方”景区距南宁市中心15公里,自驾车程1小时以内,加之“美丽南方”景区建设较为平民化,消费水平低,进入门槛较低,适合普通工薪阶层的周末休闲以及家庭聚会等。
(二)涉及“旅游安全”选项问卷内容分析
针对旅游安全这一问题,设置“您听说过旅游安全问题吗”及“从未”、“偶尔”“经常”、“听说且经历”四个选项进行调查。整理问卷得出,87%的游客对其都有了解,仅有13%的游客从未有过接触。由此可见旅游安全问题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普遍性,一个值得探讨与研究的问题。
“您认为景区中哪些方面存在安全问题”,该题目为多项选择题,因“美丽南方”景区几乎不存在过夜游客,因此选项构成为旅游五大要素,整理问卷结果得出,餐饮安全、交通安全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其它要素的排名依次为游览安全、娱乐安全、购物安全。
62%的游客对景区餐饮安全的认可度为一般,认为存在安全问题的主要是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47%)和用餐环境(60%)两个方面(表1),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问题:自身场地受限制,游客娱乐、就餐、烧烤等各种活动均在同一场地开展,就餐产生的垃圾处理不及时,油渍满地;烧烤过程中产生的油烟弥漫整个农家乐;后厨以简易厨房为主,消毒设施配备不齐全;农家乐服务人员以自家人为主,在服务过程中卫生意识欠缺,未穿戴统一整齐的工作服,卫生口罩及帽子;存在收银、上菜、卫生清理为同一服务人员的现象。
16%的游客认为景区交通为安全,66%的游客认为一般,18%的游客认为不安全(表2)。景区交通工具的安全问题受到游客的普遍关注,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以下几点问题:进入景区的主要方式是乘坐景区专线公交车(103路)该公交车为小型中巴车(约20座)改造,但在客流量较大时出现了一车载客40多人的严重超载现象;私家汽油三轮摩托载客存在严重超载现象,一车拉载10人左右;景区内部以景区内部租赁自行车为主要代步工具,但未划定自行车道,人车混道现象严重;景区大部分道路供游客和当地居民一起使用,危险处未设置减速带与交通指示灯;急转弯处未设置标识牌或标识牌设置不够醒目。
游客对游览安全较为满意,认为不安全的只占总量的13%,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以下几点问题:在月亮湖畔,只设置简易绿化带,且湖泊堤坝草皮覆盖,遇水后很滑,存在安全隐患;连接“燕归廊”景区与“水车湖”景区的走廊狭窄,迂回曲折性不够,不能分散客流量;“水车湖”景区此处景色优美,游客驻足倚栏拍照较多,但无安全提示牌;“美丽南方”景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暴雨台风易发,易出现游客滞留现象;景区内灌木草丛多,存在毒虫等。
四、“美丽南方”景区乡村旅游安全提升建议
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加之实地调研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与游客的交谈,针对“美丽南方”景区在开展乡村旅游活动过程中所存在的安全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旅游的开展保驾护航
首先,在旅游旺季增加专线公交车的发车频次,给游客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使旅游活动从搭乘景区专线车开始。其次,停车场安装全面的监控设备,预防偷盗事件发生;景区选择性的新建安全栅栏,加固已有的木桥和木栅栏,客流量密集的景点,设置多条游览线路,分散游客。最后,农家乐等餐饮服务部门要划定专门的烧烤区域,限制客流量,避免景区的环境污染;完善用餐设备及后厨的建设,现阶段保证符合《餐饮业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的最基本要求。
(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依法治理旅游安全问题
“美丽南方”景区管理部门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村规民约》、《游客须知》等规章制度,使旅游活动的开展纳入规章制度的约束之下。首先,对景区内的旅游安全问题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提高相关部门的责任意识。其次,规范服务人员的工作行为,必须持证上岗;对农家乐的用餐环境卫生进行检查、整改,不符合办法及条例要求的禁止营业或是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最后,以条例的形式约束游客的行为,游客进入禁止区域或是存在安全隐患的游览方式必须进行说服教育并制止,必要时对游客的行为进行处罚。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及游客的安全意识
举办旅游安全专题讲座,对工作人员进行旅游安全知识的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开展安全事故处理演练,从实践层面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事故处理能力。加大对游客的旅游安全意识的培养,借助网络进行宣传,在网站上写明旅游安全注意事项,进景区时发放旅游安全宣传手册、游览须知等,提高游客的安全意识。
(四)建立和完善旅游安全事故预警机制和处理机制
依托现代互联网技术,3S技术,建立网络监控系统。安全事故发生之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和开展救援工作。景区必须拥有一支技术娴熟,经验丰富的救援队伍,,同时还要加强与救援机构的合作,能够在第一时间内联系救援机构以最快的速度抵达景区开展救援工作,使损失降低至最小。
五、结论
篇3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北京100081)
摘要:在讨论分析中国乡村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国内外乡村农业发展趋势与成功经验,结合农业和农村的基本国情,提出了3E 农业发展模式;并以伏羲农园发展运营模式为实践,论证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以3E农业为理论基础,以低碳高效为目标,以生态循环为核心,以信息科技为手段,实现城乡统筹联动发展;最后从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背景出发,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浅析了发展3E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 :3E农业;生态;循环;高效;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3-0849
第一作者简介:陈志峰,男,1985 年出生,山东青岛人,研究助理,硕士,主要从事农业规划理论的研究。通信地址:100081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土肥开发楼512,Tel:010-82106750,E-mail:zhifengchen08@163.com。
通讯作者:宋敏,男,1964 年出生,四川南充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东亚农业资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通信地址: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Tel:010-82106750,E-mail:songm@caas.net.cn。
收稿日期:2013-10-31,修回日期:2014-12-23。
0 引言
党的十明确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构想,建设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保证和基础。改革开放30 多年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通过外部的物质能量投入获取更高的农产品产量的现代常规农业,在高能耗的同时,在有限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所换取的农业的增长,已成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耗竭资源的重要源头[1],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威胁与破坏已经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难点之一。
1 中国乡村发展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中国乡村人口众多、底子薄弱,因此村的发展对于国内的整体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同时也只有发展好乡村经济、增加乡村人口的收入水平、提高乡村人口的生活质量才能真正达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为乡村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中国乡村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中国乡村的发展中也还存在众多的问题和不足,这些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1.1 城乡信息严重不对称,乡村产业发展滞后
1.1.1 技术信息的不对称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高新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正不断向城市集中,这在加剧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同时,使广大的乡村尤其是西部资源贫瘠的乡村地区农业科技水平更加落后,农业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并没有及时在广大乡村地区得到普遍应用,城市对乡村的带动性较弱,农业科技的进步并没有给农民带来较大的实惠,与发达国家比,中国乡村的农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1.1.2 供需信息的不对称一方面,广大的城市消费者对安全、优质的农副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与此相反,农户和企业会将市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机会合理利用以谋取自身和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他们一味追求农副产品的产量,忽略农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这样会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威胁,有时会损害到公众利益[2]。例如,国内很多食品公害事件完全是人为造成的,而不是由于缺乏技术能力。另一方面,供需信息的不对称加剧了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幅度,大大增加农业生产者的经营风险。
1.2 环境污染向乡村延伸,乡村田园生态遭破坏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给人们的衣食住行带来极大方便。由于单纯的追求经济的增长,造成的却是乡村环境的不断恶化,越来越多的开发区、工业园区特别是化工园区在农村地区悄然兴起,造成城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加剧[3]。除此之外,技术含量低、粗放经营的乡镇企业的崛起也给乡村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农民为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肆无忌惮地对乡村资源进行开采攫取,在严重浪费资源的同时,给本来美好的田园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现代化农业在解放生产力、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化肥和农药过量使用对乡村的土壤、水体、空气等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
乡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相对滞后,生产生活垃圾露天堆放、生活污水直排的现象时有发生,乡村田园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的同时也威胁居民的身心健康。
生态旅游的概念被异化,纷纷把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珍稀资源推向市场[4]。在乡村保护区内大兴土木,筑路修桥、架设缆车、修建星级宾馆等设施,使很多生态景区过于商业化和人工化,破坏了其固有的原始生态面貌。
1.3 农业产业链条不完善,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中国的农业产业链不完善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导致农产品附加值较小、农民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农业产业链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链短且窄、农业产业链断裂和农业产业链组织化程度低。
首先,中国农业主要停留在上游生产阶段,中下游农产品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的发展滞后,几乎还是停留在出售初级农产品的阶段。其次,产业链断裂是国内农业产业链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链条上的上游与下游距离过大,中间缺乏必要的产业环节,而导致链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脱节;链条上的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供给大于需求或者供给小于需求,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制约上下游产业间的配合,导致资源的浪费;产业环节或部门的孤立,未能与其他相关环节或部门发生紧密的技术经济联系,也就无法与其他环节产生协同效应,既限制了自身效能的发挥,也制约了链条整体效能的实现[5]。再次,中国农业产业链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程度低,农业产业链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农业产业链存在多重风险。
2 国外农业、农村发展的趋势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对传统农业进行了全面技术改造升级,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6],实现了乡村建设国际化领先,也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3 种不同模式和路径,劳动节约型、土地节约型和综合性技术进步型[7],即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自然资源丰富型、劳动力短缺,但具有资金优势,其现代农业发展以规模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以荷兰、日本、比利时等为代表的耕地资源短缺,人多地少,劳动力昂贵,主要通过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为主;以德国、法国和英国等为代表的耕地资源不足,人口稀少,在雄厚的工业和技术基础上,走机械化和高科技的综合发展之路[8]。
基于中国人多地少、农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现实和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无论是劳动节约型、土地节约型还是综合性技术进步型农业发展模式都不适合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必须寻求一条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模式。
3 3E 农业及其理论实践
3.1 3E农业内涵
针对国内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仅凭科技创新或者体制改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转变农业发展观念,从农业的源头做起,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产业,正确处理城市与乡村、产业与生态、生产与市场之间的问题,全面贯彻实施3E农业的全新理念,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
3E 农业是利用物联网、感知地球、数字农业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electronic)克服农业信息不对称短板,拉近乡村与都市、农户与市场的距离,把高科技、新理念传输到乡村,结合各地资源环境优势,重点打造低碳循环生态(ecological)农业园区,发挥龙头功能辐射带动分散农户参与,充分挖掘农业的环保、景观、文化等多功能,形成多元化参与驱动、多环节结合增值的高效(efficient)农业产业链,把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淳朴敦实的农耕文化和自然恬静的田园生态搬运到都市,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共同发展(图1)。
3E 农业理念涵盖了农业园区规划的“三大趋势、两大循环”:以云计算、农业物联网、3S 技术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智慧农业为发展趋势;以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为理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而建立的生态循环农业为发展趋势;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合理的利用资源优势,多元化参与驱动、多环节结合增值,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佳的高效农业为发展趋势。在“智慧农业、生态循环农业、高效农业”发展趋势的指引下,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与产业规划土地利用布局以实现农业园区内部的物质、能量、经济的循环和农业园区外部的城市与乡村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同步发展。
3.2 基于3E农业理念的初步实践
3.2.1 园区基础伏羲农园位于四川省阆中市柏垭镇,距离著名的阆中历史文化古城20 km,园区所在地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气候温和,适宜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同时,受资源条件的限制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地农业生产水平比较落后,农业的科技含量较低。3.2.2 产业与模式农园自建立之日起就确立了种植—养殖—沼气—人居“四位一体”的无害化生态循环模式[9],拟构建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部良性循环系统。依据园区的资源环境特点,采用有机农业生产标准,重点发展稻米、杂粮、高档果蔬品,同时配合种植玉米、小麦、牧草、中草药等饲料以及辅料;构建生态林下立体养殖模式,重点发展乌骨鸡、香猪等,同时配合养殖蚯蚓等为养殖提供蛋白饲料;系统化收集秸秆、残渣、人与动物粪便、厨余垃圾等,建设2 座现代化沼气池,为园区生活提供清洁能源,沼渣经处理后可作为有机肥效施用(图2)。
3.2.3 景观与文化在保留原生态景观基质的基础上,引进并繁育苗木、花卉、地被植物等200 余种,建设珍稀苗木繁育基地,塑造生态优美、富饶和谐的美丽乡村景观;充分挖掘园区的农耕文化灵魂,以传播伏羲农耕文化为己任,并将伏羲农耕文化融入到产品建设的各环节中,重点打造“伏羲”主题系列产品,让消费者能够领略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塑造园区的文化灵魂。
3.2.4 科技与效益园区秉承“科技引领、效益优先”的总体发展思路,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打造一流科技型园区。首先,在农业装备设施上,建立现代化智能温室1栋、现代阳光温室多栋,运用现代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化生产,建立环境数据采集工作站,利用传感器技术全方位不间断采集环境数据,基于现代信息编码识别技术,初步建立一套产品可追溯系统。其次,在品种选择上,一是选择现代优水稻、玉米、蔬菜等优新品种进行试验性栽培,二是挖掘当地优良的古老乌骨鸡、香猪等种质资源进行古法养殖。再次,在农业技术方面,运用有机农业的技术标准指导生产,重点应用推广有机堆肥技术、科学施肥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和无害化加工保鲜技术等。
建立价值高效的农业综合产业链是园区的经营目标,首先表现在经济效益高效,通过生态有机循环的产业模式实现多层次的物质能量高效利用,高投入、高产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10];其次表现在生态效益高效,转变观念,将农业生产转变成对生态环境有益的活动,农业和农村环境变得更加美好;第三表现在社会效益高效,通过园区的示范带动,既给当地农民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又繁荣了当地的交通旅游行业。
4 发展3E 农业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4.1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推动农业科技发展
中国的农业科技成果总量很大。据统计每年可以产生6000 余项农业科技成果,但是受到城乡信息不对称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真正运用到生产、产生实际生产效益的科技成果很少。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85%,而中国仅为30%~40%[11]。发展3E 农业,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网联城乡,将全球领先农业科技直接传输给农民,农民可根据自身的需求选用最佳的农业科学技术方案组织生产,同时可采用远程农业专家诊断系统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农民提供一个便捷的农业科技信息获取通道,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
4.2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缩小城乡差距
在过去的几年中,农产品的单产增长遇到瓶颈,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收益持续下降,一户一农的分散经营模式直接影响农产品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12],“农户占据产业链的上游,企业占据产业链的中下游”的产业链模式已经严重制约国内农业生产效率。根据3E农业模式的指导,企业需发挥龙头带动辐射作用,积极的参与农业产业链上游农业生产活动,吸引带动广大分散的农户主动参与,整合分散的农业资源,形成多元化参与驱动、多环节结合增值的高效农业全产业链,实现了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的大生产,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13],有效地缩短了城乡之间差距。除此之外,以3E农业模式组织农业生产,能有效缩短农产品的“消费里程”,使生产者更加接近消费者需求,保持农产品价格的相对稳定,同时可全程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进行层层追溯和监管,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高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4.3 保护乡村田园生态景观,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国内外农业发展经验表明,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往往会带来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14]。3E 农业是一种低碳、绿色、环保的农业模式,在遵循自然、崇尚自然的基础上,采用先进农业技术与古法农业生产方式相结合进行农业生产,强调“生态、循环”的理念,基本实现区域内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大大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压力,在给城市居民提供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同时,将淳朴敦实的农耕文化和自然恬静的田园生态搬运到都市,实现城乡之间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4.4 提高农业生产者收入,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
中国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增速减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是中国在实现城乡协同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绊脚石,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难题之一[15]。3E 农业是一种高效农业,可充分发挥农业的区域比较优势,完善农业产业链条,减少农业产业链条中的无效和冗长环节,全面提升产业链上游农业生产者的利润空间,降低农业生产者的从业风险,使更多的农业生产主体参与到农业生产中。另外,发展3E农业可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问题,彰显巨大的社会效益。
5 结语
3E 农业理念对于乡村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是实现强大富裕而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的重要途径之一。受地域、认知水平和传统农业文化的限制,在生态环境较好、经济发展状况落后的乡村地区推广3E农业有相当大的难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3E农业必将会被农民、企业、政府以及消费者所认可。
笔者仅对3E农业的理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基于3E 农业理论的农业园区规划应用实践还需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张壬午.倡导生态农业建设美丽乡村[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3(10):5-9.
[2] 朱述斌.农产品价值链中市场信息部对称性问题探讨[J].商业研究,2010(1):23-24.
[3] 金永文.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域对策[J].甘肃农业,2007(8):39-40.
[4] 熊敏桢.中国农村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海峡科学,2012(6):9-10.
[5] 肖小虹.我国农业产业链的现状分析[J].新西部,2012(23/24):92-93.
[6] 黄衫.武前波,潘聪林.国外乡村发展经验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探析[J].华中建筑,2013(5):144-149.
[7] 高海水.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选择[J].经济经纬,2008(2):126-128.
[8] 戴小枫,边全乐,付长亮.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若干做法[J].中国农学通报,2007(4):53-55.
[9] 刘畅,于双民,王峻,等.中国乡村社区资源环境保护现状问题及技术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5):129-136.
[10] 甄若宏,周建涛,郑建.初现代高效农业规划机制探讨[J].农学学报,2011(11):53-56.
[11] 孙进昌,张翠萍,张必正.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其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6(11):180-181.
[12] 袁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效率问题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35(3):82-89.
[13] 卢燕,张铭,王小军,等.发展江苏省高效农业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63-365.
篇4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难点
一、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难以两全
人类要生存就要发展,人类的任何生存、生产和发展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这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和干扰。近几年,一些旅游景点人满为患,甚至造成生态事故,就是因为超过了自然的承载力。中国的环境问题之所以严重,是因为30多年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越来越高,对于自然的干扰和影响也越来越强。加之我国人口总量大、密度高,自然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与人口数量成正比,与人均资源消耗也成正比,而人均资源消耗又与人民的生活水平正相关。所以,在一定的基础条件下要达到一定的生活水平,就要消耗相当数量的资源。人类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抓主要矛盾,特别要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领导工作的一个基本方法。在各个村里,矛盾千差万别,主要矛盾各个村子都不一样。有些村子过去的基础比较好,集体经济实力比较强,关系比较和谐,在建设美丽乡村时,就要找其短板。有些村子原来的基础不好,在建设美丽乡村时就要找出最主要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在此过程中至少应坚持一个原则,就是拒绝新的污染进入和发生,这是一条基本底线。在对已有污染进行治理的基础上,提升生态环境功能。所以,如果我们要发展农业,应该更多地发展旱作有机农业。在造林方面,也要注意生态林和经济林的比例问题。还有林下作物种什么、幼林时期怎么做、抚育期间怎么做,都要有相应的规划和操作,以充分发挥生态林的经济效益。对于社会发展来说,乡规民约,能够提升村民保护环境、不乱丢垃圾的自觉性,也能增强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公共力量。总之,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发展的问题,只有通过发展来解决。
二、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本和收益的对象不对称
要知道环境效益是具有外溢性的。比如河北省排放的污染空气顺风刮到了安徽省,这是跨区域的。当然,安徽的污染空气也会影响到周边地区。河北省如果进行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支付了成本,但是收益却是大家共享。所以,生态建设、环境建设是一个公益事业,我们必须坚持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来加以解决。这就涉及跨区域补偿的问题,以及上下游联动、区域联动的问题。因为上游的水源如果受到污染,必然会影响到下游。这些更多的是属于国家政策、区域政策。在社区内部、村子内部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这也需要一些制度性的安排,需要一些村规民约、公序良俗进行约束,通过经济处罚和道德舆论的影响,使村风民风得到好转。
三、美丽乡村建设与集体实力不匹配、与城市化发展存在矛盾
美丽乡村建设与集体实力不匹配,在落后地区、在地方财力比较弱的地区表现的更加突出。为此一方面,上级要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公共财力的转移支付,另一方面,基层政府、基层干部要思考怎样利用有限的建设财力把事情办好,这涉及到每一个农村基层干部。另外要使农村真正发展,实现以城带乡,首先就得推动城市化发展,吸引农村要素向城市聚集。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致富,要使农民生活富裕,就必须减少农民,减少农民的基本途径是让农民进城。只有一部分农民将生产生活方式完全转移到城市去,剩下这些人才能发展规模经营。如果过去那种一个人两三亩地、一户十几亩地的格局不改变,想要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四、乡村土地资源配置的相对稳定与土地利用结构的大变动的矛盾
过去对土地的利用是相对稳定的,但在美丽乡村建设时期,土地的利用必须要进行相应调整。有的原来是耕地,现在变成林地了或者变成其他用地,也就是说我们正处于土地利用结构大变动时期。与这个问题相联系的就是农村土地利益固化与家庭人口结构时刻变化的矛盾。我们处于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时期,社会结构、人口结构都在变化,但是土地利用相对凝固。我们的政策导向是希望土地的利用关系保持相对稳定,但是无论是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还是用地结构的变化,都要求调整土地利用关系。在中国农村,这个矛盾具有普遍性,而在各地也有不同的引爆点。对涉及土地补偿、拆迁补偿的利益分配矛盾问题,恐怕还要通过土地制度的根本变革来解决。
在土地制度的根本变革方面,存在一种走农村土地私有化思路,但这个面临着很大困难和问题。比如,村民的资格认证就很难。在土地承包方面,国家要求确权发证。但是有的是确权了也不敢发证。比如上世纪80年代一个十几岁的小伙子,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了,娶一个媳妇、生两个孩子,一个人的地由四个人来种。但是在一些家庭中,有女儿、有老人,等到女儿出嫁了、老人去世了,这个家庭可能就是一个人种了几个人的地,甚至有的家里没有人了,就把承包地委托给了亲戚或者朋友。此时,确权发证该发给谁、又该怎么发?再比如农村的粮食补贴怎么补?不可能是今年你种了多少粮食就按照亩数补给你,大部分还是按照原来的承包关系,所以粮食补贴不一定补到种粮的农民身上去。这就跟我们政策的初衷产生了很大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太复杂了。
中国土地制度是基本的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不能按照一般的生产力要素来考虑土地问题。现在城市的土地还是国有的,这自然很好。因为城市地区人口高度密集,利益关系高度复杂,如果实行土地私有的话,土地收益怎么分配?而且我们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时期,农村人口正在大量减少,怎么解决农民的土地权益?就农村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对土地的依赖性就会越弱,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操作空间。这个矛盾的焦点就在于土地结构调整过程中土地升值收益的分配。比如合肥近郊的土地是值钱的,但是到了大别山地区,土地是不值钱的。因此,解决土地的矛盾,就要解决土地升值的收益分配问题。
篇5
“桃花湖模式”包括项目模式和参与方模式。其中,项目模式是以民宿旅行为切入口,打造桃花湖的畅游闭环服务系统,在系统内提供主题民宿居住及活动体验,生活雅集文化体验,培育旅行新媒体及旅行达人,运营维护热爱民宿旅行的城市社群,同时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高校合作,开办文创旅游民宿专业,培养专业人才。参与方模式则是桃花湖团队联合当地政府、村集体与村民,以项目连接城市中产阶层。在这个模式中,桃花湖团队主要由媒体人、设计师、规划师等组成,包括民宿酒店运营团队、文创园区以及产品运营团队、乡村旅游景区策划运营团队。进行乡村旅游民宿策划运营,乡村文创区域建设,乡村旅游景区策划建设运营。桃花湖团队与当地政府是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寻找乡村旅游、文创建设的契合点。村集体与村民是桃花湖旅行的合作者和股东,针对区域发展项目,成立新经济体,村集体以土地等资源入股,企业出资,合作开发推进。村集体与理事会对资源实行统筹优化,区域合作。桃花湖的项目吸引城市中产阶层前来,参与度假、共建分享,而城市中产阶层反哺乡村,将会带动农产品的销售、就业,促进城乡多元融合。
以上模式。将会对桃花湖的美丽乡村建设带来以下效果:一是项目的落地推动,村集体与村民闲置荒地增值,就业机会增多,乡村经济实力增强,区域价值提升。二是乡村旅游,民宿度假景区集群形成发展,有序建设,避免了一哄而上建民宿的乱局。三是乡村旅游有效带动精准扶贫。
桃花湖模式将会有力带动桃花湖周边村落的美丽乡村建设。名人民宿。一是村民以房入股,可充分利用闲置房屋。村民不仅每年有收入或分红,在合作期结束之后,还可以收获一栋完好的物业。有效利用闲置资源,实现增值,提高收入。二是民宿内投入重金,建设生化环保处理系统和配备现代化厨房进行垃圾分类处理,以减少生活污染,改善村容村貌。三是依托民宿成立桃花湖公益团队,在村内宣扬环保理念,开展各样公益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四是桃花湖旅行团队可以起到带领都市人回归乡村的作用,进行乡村建设,促进城乡融合。
文创硅谷。游客涌入,带动文创产品的销售以及乡村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创造大量的就业、创业机会,吸引青壮年返乡,复活“空心村”。
蒸汽朋克山地乐园。通过在周边乡村建设桃花湖艺术小镇的蒸汽朋克山地乐园板块的部分项目,带动周边农家乐、住宿、餐饮等旅游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将使农民逐步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优质生存方式。
创意农业。在桃花湖畔乡村落地创意农业板块,开发观光农业区,在桃花湖畔乡村落地建设部分创意农业项目,使当地松散型的生产方式逐步走向集约化、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
基础设施。桃花湖旅行团队对桃花湖的发展规划获得当地政府的肯定,与其形成了良好的关系,直接带动区域的基础建设以及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促进城乡一体化。
从桃花湖开始,桃花湖旅行团队致力于打造桃花湖模式,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可复制模式,并将其推广至全国乡村的建设,开拓美丽乡村建设新蓝图。
对话研讨
“乡建热”的冷思考
中国美丽乡村研究中心主任 魏玉栋
当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一是少扶强、多扶弱,变“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必能激发出更多农民群众参与的热情;二是少打扰、多尊重,少打扰生态,尊重世间万物的自然存在。少打扰村庄,乡村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自己的道理。更重要的,少打扰农民。三是少、多自爱,可以学人家的思路、理念、方法和技巧,但绝不能生搬硬套;四是少统一、多差异,美丽乡村建设的真谛是做差异,而不是做统一。产业需要做差异,文化需要做差异,村建更需要做差异。
由点及面 梯度推进 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
山东省临沂兰陵县委副书记、县长 薛峰
近年来,我们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民心工程,以全省“多规合一”试点县为契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由点及面、梯度推进。目前,全县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市级生态乡镇10个,中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庄1个、省市级生态村45个。
乡村建设要强调内在的灵魂
杭州静庐澜栅民宿主人、杭州藏美建筑公司创始人 杜江
规划设计是外在的,乡建才是美丽乡村的核心,它更强调仍诘牧榛辏强调文化群、强调乡愁与情感、强调因地因时制宜、强调服务设施的配套与舒适程度等。其实我们所期待和向往的乡村,就是外在是乡土的,但是仍谌词蔷致的、舒适的,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享受。
各方协同参与形成有机的乡建共同体
九派新闻文明频道主编、九派开元智库机构负责人 王龙泉
若要实现理想申的美丽乡村建设愿景与目标,有四条路径可供选择,一是政府主导,自上而下;二是资本主导,农民看戏;三是农民主导,自下而上;四是情怀主导,多方介入。这四条路径各有利弊。面对多元复杂的美丽乡村建设,各方协同参与,形成一个有机的乡建共同体,是一条值得探究的新思路。
“四位一体”美丽乡村建设湖北模式
篇6
关键词 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 F30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274-02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以来,全国各地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在当地新农村建设中促进规模化、品牌化发展。2008年,作为黄浦江源头的浙江省安吉县出于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在积极借鉴其他地区处理发展问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打造“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农村建设口号,并制订建成中国最美乡村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影响促成浙江省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此时广东省增城、花都、从化等市县也开始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这种以整体化实施、品牌化经营的探索模式,不仅是新农村发展趋势,也是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载体。
1 理论与现实意义
结合住建部2013年40号文提出关于开展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工作,广东省2011年决定创建宜居城乡、打造具有鲜明广东地域特点和时代特征的一批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以及近期广东省提出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在广东全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1 “美丽乡村”建设为区域协调发展延伸了内涵、拓展了空间
区域竞争是发展质量的竞争,区域合作是互惠互利的合作,区域协调发展就是区域寻求到良好竞争合作之后产生的必然结果和发展趋势[1]。区域及其产业如何做到区域内外有效竞争与合作,如何通过区域合作提升区域整体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已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策略和手段,也是区域协调发展关键所在。“美丽乡村”建设秉承这一战略理念,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高度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和发展,不仅抓住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有利契机,也为区域协调发展延伸了内涵、拓展了空间,更为粤北地区进一步落实该省关于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落到实处提供了有力抓手。
1.2 “美丽乡村”建设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诠释和实施
“环境提升”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工程之一,也是广东省推进该建设的核心任务。要建设“生态环境最优美、村容村貌最整洁、乡土文化最繁荣、农民生活最幸福”的乡村,就要从生态环境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入手。“美丽乡村”建设正是从尊重自然的角度,保持乡土风格的原貌,尊重乡村文化和历史,从生活和生产2个方面抓好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也是对十报告中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要求的有效诠释和实施。
1.3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行动和途径
“美丽中国”,既注重人们生存环境的宜居性,也体现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它是“一个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依托,实现经济繁荣、制度完善、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全面发展社会”[2]的宏伟蓝图。要实现这一蓝图,就必须着手于规划、建设和发展基础生活单元――乡村,从源头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源头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这是广东省落实“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重要行动和途径。
2 现有评价模式及优劣势分析
我国新农村建设水平评价研究内容主要分为3个部分: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建设实践研究[3]。其中,指标体系主要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新农村建设内涵挖掘或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等目标着手,基于地方实际,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依从定量、定性或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思路,在建立指标体系基础上,对当地新农村建设水平进行评价。最终获得当地乡村建设水平综合评价结果。“美丽乡村”建设是对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延伸,其评价模式既要继承以往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特征,更要突出“美丽”建设的核心要义。因此,总结目前广东省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及其特点,是客观衡量和评价地方“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的重要步骤。
2.1 纵向模式:以行政体系为基础
2.1.1 主要内容。评价模式基于国家行政体系划分,从省级至村级存在各行政层面的评价模式。其中:评价指标体系,从下到上宏观指导性越来越强;从上到下微观操作性越来越强;遵循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原则;例如:省级层面,在农业生产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素质提高、农村管理民主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4];村级层面,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上,采用权重法、划分评价标准和综合评价相结合。
2.1.2 优劣势分析。该模式目标明确,工作易于推动,行政操作特点强。但若上级政府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不足,将导致建设目标脱离实际。同时,若基层政府对上级政策目标误读,将引起当地建设偏离中心路线问题。
2.2 横向模式:以市级及其以上行政区划为基础
2.2.1 主要内容。评价模式基于广东省区域发展存在差异性的事实,结合各地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制约因素,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如:珠三角地区农业产业化不高、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城乡收入差距大;东翼地区村组织经济实力弱,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低,清洁能源使用率低;西翼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垃圾实施集中处理程度低;北部山区农民生活水平低,经济落后[5]。评价方法上,仍采用权重法、划分评价标准,获得综合得分。
2.2.2 优劣势分析。该模式充分考虑宏观发展与微观运作,有效结合地域差异性。既能客观反映各地现实发展水平,又利于不同区域间的横向比较与借鉴;既紧跟区域发展现实,又利于区域协调发展。但受地方发展定向思维影响,人为指标选取及划分不可避免,评价结果将存在不同程度的偏颇。
2.3 点状模式:以县级及其以下行政区划为基础
2.3.1 主要内容。评价模式基于以县(市、区)域为评价单元,通过选取不同建设目标,结合现实政策发展实际,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如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或“美丽乡村”建设目标,某地可专门以“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改善为一级建设指标,通过二级建设指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5个方面落实一级指标[6]。
2.3.2 优劣势分析。该模式基于单个县(市、区)域范围,评价体系特殊性强。评价的最终结果单纯为落实上级建设要求提供服务,或借此契机为创新地方建设途径服务。该评价一般仅适用于当地,或与当地情况类似的周边县(市、区)。实践性、微观性、局限性强,更高层次的宏观指导性较差。
3 “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研究
3.1 “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线状模式
由上文可知,3种常用的新农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虽各有特色,但评价程序(指标体系选取和评价方法)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纵向模式着重于行政指导性;横向模式着重于区域借鉴性;点状模式着重于可落实及特色性。基于上述分析,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核心内容,即以村民群众为主体,以村民基层组织为议事决策平台,以规划为龙头,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以完善基础设施和提升公共服务为内容,切实缩小农村与城市在生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际生产中应该借鉴点状模式的特色性、纵向模式的行政性、横向模式的可比性,提出以区域交通干线为轴线的“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线状模式,通过点的发展、线的辐射及面的整体提升,带动区域“美丽乡村”建设,既注重局部发展,又考虑到整体关系,有利于区域统筹。
3.2 注意的问题
3.2.1 指导思想。首先,近年来广东省注重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注重发挥珠江三角洲地区辐射、服务和带动功能,形成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带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其次,为继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广东省注重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形成不同梯度与层次、相互配套、关联互补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第三,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广东省为适应区域城乡协调发展需要,一直着力于拓展交通运输网络的覆盖深度和广度,着力于优化运输网络结构,进一步推进区域和城乡运输一体化。这些都突出了选择基于线状评价模式的“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选择线状评价模式成为必然。因此,作为“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指导思想上必须注重以交通干线沿线建设为核心,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为主线开展评价工作。
3.2.2 指标体系。以社会经济建设内容为选取范围,注重交通干道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影响,以“科学规划布局美、创业增收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乡风文明环境美、管理民主和谐美”作为一级评价指标,对交通干道沿线区域、村庄及其内陆辐射地进行评价。同时,依据村庄离交通干线的区位距离,将评价区域划分为优先建设区、主要建设区、农业建设区、保护建设区等4个区域,选取不同评价指标,进行差异评价,以满足不同发展条件村庄有区别的建设目标。其中:优先建设区和主要建设区一般包括了工农业比较发达、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建设比较成熟、经济条件好的乡镇街道和社区村庄;农业建设区一般包括传统农业发展成熟、经济水平在当地发展适中,基础设施建设仍待加强的乡镇街道和社区村庄;自然保护区一般包括开发较少、自然传统村落明显、区位条件差、经济相对落后的乡镇街道和社区村庄。
3.2.3 评价方法。着重不同类型评价区域指标权重选择和标准划分上的界定。其中,优先建设区、主要建设区以工农业/商贸型“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农业建设区以现代农业/农业保护区/传统文化保护型“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保护建设区以旅游文化/传统历史文化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型“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三者均需制定权重及标准。
3.2.4 综合评价。“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线性模式,与其他评价模式评价思路相同,都是基于量化考核的评价模式。其特点就在于,结合了交通干道的线状辐射功能,对交通干道周边区域进行评价,是宏微观的结合。缺陷在于,因人为的划分,虽评价结果相对客观,却仍存在缺乏变通的可能性。基于正反两面考虑,定量考核后的定性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线状模式的“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评价应基于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
4 参考文献
[1] 孙海燕,王富喜.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探究[J].经济地理,2008(11):928-931.
[2] 王晓广.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美丽中国建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9-25.
[3] 许可杰,刘喜波,马鑫.我国新农村建设评价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改革与战略,2013(3):77-79.
[4] 李大胜,余建斌,范文正.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监测指标体系研究[J].南方农村,2008(2):32-36.
篇7
随着我国城乡统筹一体化的逐步深入,在城镇化视阈下,如何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已迫在眉睫。因此,本文就如何做好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展开了分析探讨,论述中结合具体城市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实际工作,就其存在的问题,如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为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城镇化新型城镇以人为本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从嘉兴市城镇化推进现况来看,我们在深入推进嘉兴市产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及嘉兴市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建设的需要,如何统筹城乡一体化,兼顾三化同步进行,则是评判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嘉兴市城镇化建设现状及制约瓶颈
嘉兴自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以来,联动推进“多规合一”,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省、市级小城市培育试点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展良好,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列全省首位,已进入全面融合A段。尽管如此,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认识不统一,缺乏协作发展。对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建设的认识还不统一,中心城市的首位度不高,产业的空间布局散,缺乏整体规划。我市网络型结构体系虽然清晰,但系统有机性较差,各行政主体限于自身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没有形成有效的分工联系和相互衔接。
2.工业化体系仍待完善,园区科技能力有待提高。园区科技优势并不明显,没有很好的利用嘉兴市的区位和科教优势,加之各园区自主创新能力意识不够,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工业化体系的建设;另外还有部分城镇工业园区建成后只注重招商引资成绩,对于工业园区的保障机制建设不完善,造成政策监管、劳动力、污染治理、交通运输等各方面的漏洞和管理偏差。
3.农业产业化尚未具规模,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集群基本上处于低层次的企业集中状态,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集群效应尚未体现,产业竞争力不强。尽管近些年嘉兴市在畜牧养殖、高端花卉苗木、食品农副产品加工、家庭农场等方面有所突破,但县域产业结构失衡,同质化严重,农业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不足,新的特色产品、优势产业不多。
4.城镇化水平依旧不高,城区发展品牌亮点不够突出。城镇化水平不高反映在“半城镇化”等问题上。嘉兴市在解决农民工市民化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但仍然存在“半城镇化”现象,也就是农民、农民工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与城市户籍人口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农民工与市民还没有融为一体。市域城镇规模偏小,乡镇企业布局分散,规模效益差,竞争力弱,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二、加快嘉兴市现代城镇化建设的相关建议
1.构建工业化产业体系,支撑城乡经济的崛起
第一,力主“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招商引资的原则,不断完善园区投资,多渠道为园区筹募启动资金,为园区建设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第二,完善园区配套设施服务能力,如加固工业园区生产车间、大棚等硬件设施,确保园区投入生产的安全性等;第三、借鉴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在嘉兴市城镇化建设中,选择有条件的区域进行低碳经济发展的示范试点,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实施一批低碳经济重点开发项目,并从资金、技术、税收和服务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
2.打造城镇化文化品牌,赋予城乡统筹新内涵
其一,完善城镇规划建设机制。一是要注重规划引领,坚持城镇化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以全面推进“多规合一”为契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环境功能等规划,构建区域发展“一张图”;二是实施特色小镇培育机制,规划建设一批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和历史经典产业,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镇,以优势特色产业吸引人口集聚;三是强化公共服务的水平。力争更加全面的发挥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建立起城乡统筹的财政体制,不断扩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进而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其二,落实富民惠民政策。一是当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如解决农民实现身份转型后的就业、定居、社保及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问题;二是应建立完善的保障体制。努力探寻最佳的绩效评价及监督机制,将这些机制的指标全面纳入到绩效考核中去,从而形成现代城镇化建设的有利机制;三是需强化公共服务的水平,如建立起城乡统筹的财政体制,扩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提升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3.推动特色农业经济,谱写现代城镇化新篇章
首先,培育乡镇龙头企业。作为蔬菜产业链条上最重要的一环,农业生产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是带动当地农业发展,带领农民生产致富的关键要素。创造性利用“龙头企业+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农户规范生产。
其次,发展模式创新。根据各镇特色农业基础,推动“万元千斤”农作模式“扩容”升级,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培育职业农民,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产模式更加丰富。
再次,整合旅游资源。协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广度”和“精度”。集中攻坚,结合“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中心工作,巩固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已有成果。用好政策,建设一批具有特色和示范作用的美丽乡村“精品点”,持续推进“整洁型”美丽乡村建设。
三、结束语
总之,建设现代城镇化是一场长久的工作,也具有深远而广泛的意义。为此,我们不能只为了加快农村发展,提升农民收入,却忽视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等相关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把握好时代赋予的发展使命和机遇,朝着“三化同步”的道路努力前进,为嘉兴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最终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宏观目标。
参考文献:
[1]孙娜,刘政永.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浅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24).
[2]郑明.浙西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认识误区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23).
篇8
一、切实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
1、巩固完善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一是针对一些发放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完善,不断提升。二是对在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软件操作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省厅市局反映,以便省厅对软件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2、抓好惠农补贴“一卡通”发放工作。与各业务股室和业务部门加强联系、沟通,将所有补贴给农户个人的资金全部纳入“一卡通”系统发放,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努力提高资金发放率,切实提高在全省的排名。
3、抓好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按照《关于印发县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办法和流程的通知》要求,做好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信息通达、公开公示、抽查巡查等工作,尤其是财政部联系点大段财政所在资金监管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全县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同时,做好充分准备,以迎接财政部乡镇财政资金检查。
二、努力推进财政所双基建设
4、推进规范化管理。按照“内强管理、外树形象”的要求,进一步推进财政所规范化管理,通过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优化服务形象等,使基础工作更加扎实,内部管理更加规范,办公条件显著改善,工作效能全面提升。
5、抓好示范点建设。继续抓好示范点带溪、棋坪、排埠、高桥、港口财政所的新建和改造建设,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提升乡镇财政管理水平。
三、做好乡镇财政基础工作
6、健全档案管理。包括财政所人员情况、岗位职责、内部制度、办公用房、电脑打印机等其他硬件设施等,实行动态管理。
7、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财政所计算机和网络建设,搞好网络的运行和维护,保持财政所网络的正常运行。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各项业务,相关业务工作统一在网上布置与审批,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8、编制报表。认真做好乡镇财政决算报表工作。
9、加强乡村财务检查指导。建立“村帐乡”工作的监督机制,开展对村级财务情况的检查指导,促进村级财务逐步走向规范。
四、抓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
10、做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今年继续按照省市关于一事一议的有关文件,严格审批程序,规范操作流程,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并做好充分准备,迎接省市检查。
11、做好美丽乡村试点工作。按照省厅《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绩效考评办法》抓好试点村村、村建设工作。
五、加强乡镇财政干部队伍建设
12、积极参加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按照局党组的统一部署,积极参加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查找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切实提高为群众服务的能力。
篇9
关键词:文化建设;基层群众;内涵;重要性;现状;策略
Abstract: The grassroots cultural status quo in today's culture system is indispensable. The party's 18 years, will be the people, the masses of its own as the main culture, entertainment a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culture and strengthen cultural construction system, active grassroots cultural life, and promot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Will meet their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life for the purpose of cultural activities. In strengthening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the case, "Strengthening the mass cultural, urban-rural interac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 in order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world, the goal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future will build China into a beautiful and prosperous country.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building of grassroots cultural status quo was content, based on this proposed construction status of mass culture importance to us, and how we can strengthen the status of mass culture, how to strengthen the building of grassroots cultural enrich people'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Keywords: cultural construction; grassroots masses; meaning; importance; situatio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现状的内涵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一些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就要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应认真思考、统筹基层群众文化发展工作,创新工作机制,解决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打造别具特色、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的基层群众文化社区。为促进社区与乡村平安和谐发展,就要始终围绕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和重大活动,开展不同主题、多种形式的社区与乡村文化活动,使社区乡村文化具备盈实的文化内涵和魅力。为了进一步加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丰富我国居民文化生活,将我们的社区、乡村创建成有文明、有道德的地区,就必须将建设文化网络、加强我们的文化设施建设、促进社区与社区、乡村与乡村之间的稳定和谐,所以我国必须开展关于基层群众文化活动。
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现状的重要性
(一)为村民群众提供最好的服务。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着力提升群众对幸福生活指数的要求,就应对加强群众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推进基层群众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作大量工作,这样才可以取得了民间实质性的文化效果,近几年来,乡村也兴起了卡拉OK、健身跳舞等非传统的都市文化活动,并逐渐成为时尚的活动。
(二)为乡村文化建设指引方向。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的学术界从理论层次和实践层面对中国的民间文化、民间信仰、以乡村庙会为依靠的文化表演形式及其与地方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都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实地田野调查,我们要将民间传统的社戏、龙灯、庙会等带着浓厚乡土气息的一些娱乐文化活动逐渐复苏并不断发扬光大。根据乡村的文娱文化写成了有关乡村文化活动的第一手材料要素。《乡村文化建设》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乡村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这些探讨会对于我们审慎地处理乡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等问题提供一个重要参考,更为重要是社会科学的多学科之间交叉交流的产物,学者要从不同学科的视角为我们乡村提供一幅当下中国乡村与文化建设相关的新农村建设的真实画面。这些描述将为中国乡村基层群众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出发点。
(三)为市民群众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近几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更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市民的素质,加强市民队伍的建设,精心打造广大市民人人参加,人人创造,人人享受的基层群众文化舞台,为基层群众文化立市,打造区域基层群众文化高地,建设幸福城市,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文化环境。
(四)为城市文化建设创造财富。目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单中心”问题,即一个城市一个市中心,都围绕着一个市的中心“摊大饼”。这个想法的主要弊端是:市中心的吸附力或“向心力”过大,然后就形成“摊大饼”的模式。使建设布局产生不合理现象,由于市中心建设密度过大,边沿地段继续存在,建设差一些问题;这都影响了市中心地段公园、绿地的建设。造成大量的拆迁、反复的拆迁,这样不仅浪费大量建设资金也浪费大量的时间。城区建设高度化,引起市规划建设的不合理,产生交通拥挤,环境恶化问题。城区过大,城区永无休止的开发、扩展,形成了恶性循环,使人们常常出现走进死胡同的情况。
三、如何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现状
随着经济水平的迅速提升,人民群众对于基层群众文化方面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因而我们要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及创新,这样能够满足广大群众逐步增长的精神领域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保障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事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必要手段。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及文化部门应合理优化群众文化资源配置对于文化建设的投入虽有所增长,但是在总体财政的支出中仍占的比例较小,文化资源配置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失衡发展现象,所以会导致较多地方缺乏足够的财政支撑,导致我们国家城乡的差距,国家发展不平衡。
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我国要进一步优化资源整合,健全基层群众文化服务长效机制,加强管理,发挥作用,要发挥基层群众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体育健身文化建设等惠民文化建设,健全基层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提升群众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为美好城市建设作出最大贡献。“要壮大文化产业实力,重点是加快地域特色资源文化产业发展,这要求我们挣脱旧体制的束缚,让城市文化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美丽的景象。”
结语: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基层群众文化品位逐步提高。这是加大政府对基层群众文化事业的投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基层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应用现代先进的经营方式和先进的传媒手段,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为广大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文化服务,促进基层群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减少城乡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新型城市化;美丽乡村;规划;高山养生农庄;区位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a whole, must be guided by modern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insist on producing development, wealthy life, polite phenomenon, the management democracy caught together, put the focus of the modern rural construction beautiful cultivate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promote the farmers' income,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the village,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strengthening the basic public services, optimiz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ive play to the role of farmers' main body, etc.,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farmers live a happy life and beautiful countryside as the fundamental starting point and the foothold to build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mbining with zhejiang southeast mountain health farm planning and design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main points of the new beautiful countrysid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 Beautiful country; Planning; Alpine health farms; The loc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党的十报告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这一理念,指明了我国乡村建设方向。尊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设可感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
浙江省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明确提出了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建设让农民过上幸福生活的现代化美丽乡村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主要探讨浙江省楚门镇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的要点。
一、美丽乡村概述
美丽乡村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统领新农村建设工作全局的新提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美丽乡村建设发轫于浙江省安吉县,从2008 年初开始,安吉县开展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用十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建设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人人幸福、处处和谐”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构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2010 年6月,浙江省全面推广安吉经验,把美丽乡村建设上升为全省性的战略决策。近年来,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成绩斐然,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排头兵,其创造的“安吉模式”、“桐庐模式”、“江山模式”等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
现阶段建设美丽乡村,绝不仅仅只是为了给村庄一个美丽的外表,关键在于提升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实在在地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推动城乡一体发展。从先行先试的浙江及广州的花都、增城、从化等地实践来看,美丽乡村的“美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二是指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
建设现代化美丽乡村,要实现五个层面的“美”,即城乡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村貌整洁环境美、农民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农民素质美、管理民主乡村和谐美。由此可见,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建设现代化美丽乡村是集农村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于一身的庞大社会系统工程,更是一项关乎千万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工程。
二、新型城市化过程中美丽乡村规划的意义
(一)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发展农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当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加上发展方式相对粗放,浙江农村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仍较突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日益加大。推进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各类资源要素,从根本上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化美丽乡村,把生态文明建设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产业导向、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融入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等各方面,才能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二)推进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的现实需要
尽管近年来浙江城乡人均收入比逐年缩小,但仍远比长三角的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及珠三角的东莞、中山、珠海等城市都要高。同时,在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等社会事业及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浙江山区农村与市区的差距还很大。如不解决城乡差距问题,将不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和农村活力难以增强,农村社会结构矛盾和社会稳定成本有加大的风险。
(三)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看,新型城市化应是城乡一体、城乡和谐发展的城市化,是城乡经济互补发展的城市化,是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的城市化。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必须统筹城乡一体发展,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共同富裕。建设美丽乡村则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优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生活在景色优美宜人的环境中,感受和体会幸福,是浙江新型城市化进程的必经之路。
三、新型城市化过程中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要点探析
(一)浙东南山区楚门镇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美丽乡村规划的总体思路
1、区位条件
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共有规划用地423.33ha,其中建设用地39.99ha,非建设用383.34ha。农林用地占绝大部分,占到总用地的91.43%。其中应家村规划范围内总用地151.6ha,余家村规划范围内总用地45.53ha,筠岭村规划范围内总用地226.20ha。
该地区东与沙门镇相连,南与龙溪乡相连,其北部76省道复线穿楚门镇而过,三级路网等级,其中盘山道路宽度4-6米,土泥车行路3-4米,村庄步行路0.9-1.5米。基地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村庄特色鲜明、交通便利。具体区位优势见下表。
表浙东南山区楚门镇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区位优势表
2、“高山养生农庄”的总体规划思路
从上表可以看出,浙东南山区楚门镇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具有以下区位优势:高山地理环境确保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免于破坏;存在多处较好的旅游景观资源,且相对集中;具有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的优势条件。由此,该地区规划整合现状自然要素,融入创新要素,并加以提炼,确定以下形象定位——“高山养生农庄”,即在“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养生 理念的指导下,发掘现状空气新鲜、环境优美、有山有水有森林、交通方便、离大城市较近的有利条件,利用高山自然村庄作为自然生态养生基地,规划成集养胃养心养体成一体、休闲娱乐为一道、“旅”“农”结合的生态养生场所。
3、“高山养生农庄”的规划理念
图1“高山养生农庄”的规划理念
①养胃
体验农业劳作的乐趣,采摘丰收果实,品尝绿色无公害食物。
②养心
回归自然,体验高山自然风光,到寺庙中会禅,都能让现代都市人群能放松工作生活压力,使游客达到调理身心的目的。
③养体
养体重要的是一个动字,动字包括劳动和运动。参加农业体验,进行户外运动,到自然中洗肺,到绿色中洗眼,到潮润中洗肤。
4、规划理念解构
图2规划理念解构
①应家村“欢乐谷”
应家村的发展应借助本村大面积的集体山林用地,促进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规模水果种植产业;借助本村的农家乐旅游业基础,充分利用本村的特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家乐旅游产业。
②余家村“养心谷”
余家村应依靠日照寺和自然山林,为游人提供一个远离都市喧嚣,既能亲近自然享受田园农耕之乐,又能修身养性、明心净气的恬淡雅致之所,通过日照寺上香、吃素斋、坐禅、抄经、禅修课程、朝山等一系列活动,为游人提供一次涤荡心灵的休闲之旅。
③筠岭村“逍遥谷”
筠岭村发展以古村为服务依托,以山林为娱乐空间,结合高山生态农业种植,将筠岭村打造成建设具有特色的户外运动休闲旅游区,形成极具美誉度和吸引力的城郊休闲旅游区。
(二)规划实施措施
1、道路规划设计
(1)乡村干道
①用水泥硬化泥土路面,路面宽度为5米。
②道路两旁控制0.5米到1米的绿化带,绿化植物采取“乔木+灌木+地被”的三层垂直结构。乔木建议选择本村特色果树,营造地方特色。
③道路两旁增加路灯,完善村庄亮化工程。
具体规划设计效果图如图3。
图3乡村干道规划效果图
(2)街巷规划
①清理街巷两边的杂物。
②就地取材,用青石板对街巷道路进行铺装,营造特色。
(3)景观道路
①景观游步道,采用青石对路面进行铺装,路面宽度控制在1-2米。
②部分路段,适当点缀野花,小灌木(如茶花),增添乡村气息。
2、民居整治要点
(1)石屋民居
二类建筑中类似于左边的传统石屋,其立面的整治可采取的整治策略:清洁墙面,尽量保持石屋原有的风貌;
①修缮窗户,用暗红色油漆粉刷木框架;
②用与现状相同的深灰色瓦对屋顶进行翻新;
③山墙顶部喷绘“福”字花纹;
④改用具有狮头门扣传统风格木门,展现乡村风貌。
(2)混凝土民居
二类建筑中类似于左边的采用混凝土的居民房,其立面的整治可采取策略:
①用米黄色涂料对墙面进行粉刷;
②修缮窗户,外侧增加木格栅,防风防盗;
③换用更为结实的防盗木门;
④用防水涂料对墙脚进行粉刷,防水的同时,增加层次美感。
(3)水泥民居
二类建筑中类似于左边的居民房,外层水泥涂层,其立面的整治可采取措施:
①用石灰将墙面粉刷为米白色,改善外观;
②增加木格栅,防风防盗;
③深灰色涂料粉刷墙脚,防水和增加建筑层次感;
④山墙顶部增加“福”字图纹,体现乡村特色。
游客接待服务中心
此项目位于筠岭村北部,盘山公路和村庄主路交叉口,是筠岭村的入村村口。基地南面是山坡和梯田,北面是开阔林地,整个基地地势较为平坦。
现状保留8栋石屋建筑,建筑基本结构保留完好,结合地势而建,地基多在道路水平面以下,已无人定居。规划效果图见图4。
图4游客接待服务中心
(1)功能定位为游客接待区,为游客提供餐饮、购物、休憩、娱乐功能。
(2)保留石屋结构,对建筑整体进行加固,对内部进行装修,清洗外立面,更换木质门窗,利用灯笼、廊架等突出特色风味。对部分混凝土构建进行清洗粉刷。
(3)改造外部环境,添置具有乡土气息的景观小品,规划设计休憩广场,为服务区和自行车骑车者提供休闲平台。
美丽乡村规划中农民角色的转变建设总结
通过浙东南楚门镇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高山养生农庄”项目规划,力图使该地区发展更上一个层次,促使农民的角色从传统角色转变为农业工人和三产服务人员,实现农民增收,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高度重视乡镇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充分考虑其在县域功能栉局中的地位。通过乡镇总体规划修编,确保乡镇总体框架更清晰、功能布局更合理,重点根据各自的资源特色,立足产业找定位,宜工则商,官商则商,宜游则游。加快形成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努力形成一二三产相促进、协调发展的局面。
乡镇建设中则坚持生态优先,切实推进环境综合治理,积极实施垃圾化处理、污水集中治理、街面清洁保洁。突出抓好亮化、美化和绿化,健全社会治安防控
体系,完善文体活动设施,保持乡村的和谐稳定。
在城乡统筹上,浙东南楚门镇更是创新提出把整个县域作为“中国美丽乡村”进行建设,围绕“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辛福”目标,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和“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要求,将全镇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划分为生态农业、高效农业、休闲产业、综合发展和城镇村落等类别,抓点连线扩而逐次推进,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县域新型城市化进程,实现农民增收。
在该地区现有土地构成的基础上,结合乡村发展规律和特点,从它与城市的差异性中寻找潜在的经济发展机会,做到不仅为了美化环境,还要为村内产业发展寻求更多的出路。利用现有的空地规划高山养生农庄,不但结合了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同时也推动了高山区的经济发展,实现了农民角色的转变。
本次规划有别于单纯完成任务式的“穿衣戴帽”工程,真正从居民日常生活入手,利用现有条件,在最大限度节约成本的同时,利用自然要素来打造艺术、生态、和谐的生活环境。通过建筑立面的美化、绿化景观的增设、文化小品的布置,为村民带来真正实惠且舒适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陶德凯,彭阳,杨纯顺,等.城乡统筹背景下新农村规划工作思考[J].规划师,2010.3.
- 上一篇:如何搞好美丽乡村建设
- 下一篇: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