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设计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6: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空间设计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空间设计意义

篇1

餐饮空间的概念

概念:餐饮企业是凭借特定的场所和设施,为顾客提供食品、饮料和服务的,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餐馆则是通过出售服务、食品、饮料以满足顾客饮食需求及社交需求、心理需求的场所。由餐馆及饮食店组成。

餐饮空间的设计涉及到人类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经济学、哲学、设计美学等多种学科,现代餐饮空间设计不仅满足人们的物质功能、物理功能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满足精神功能,人文关怀、情感体验的需求,从而满足人们对餐饮空间设计的求新、求异、求变的文化价值的感受和体验。

餐饮文化的定义

在《辞海》对于文化的定义是:“所谓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在哲学意义上,唯物主义把世界分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两大范畴,“文化”总体上属精神世界和人类文明范畴,物质世界中由人类创造的那部分也应当属于文化范畴。人类餐饮文明的发展历程总是离不开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民以食为天”餐饮文化的发展历史其实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份。“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可追溯到西汉的《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务。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与“武力”相对的教化,与当今中国使用的“文化”概念的涵义不尽相同。古汉语中的“文化”概念,本义是指“文治”与“教化”,与今天使用的文化概念相去甚远。餐饮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的发展进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一个地区和民族的餐饮文化都与其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不论是中国或是世界各国,餐饮业的形成和演变,都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联,它往往涉及经济活动、、人类迁徙、自然条件、民族文化、地理环境、气候变化,甚至旅游等等,都影响着餐饮文化观念的变化和发展。从而也使餐饮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建构层次及内容

1.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建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微观层次。

宏观层次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

中观层次包括:地域文化、经济文化、空间文化、品牌文化。

微观层次包括:建构文化、视觉文化、主题文化、情感文化。

2.餐饮空间设计文化建构的宏观层次

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它们形成了企业文化的核心层、中层、浅层和表层。精神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企业道德等上层建筑,是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的升华与内涵,是制度文化的精神保证;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具体实施的载体,它包括企业的领导体制、企业的组织机构、企业的管理制度;行为文化是企业精神文化的行为体现,物质文化是企业以物质形态展示企业文化内涵的器物文化,它可由环境文化和产品文化构成。

3.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建构的中观层次

地域文化是指在餐饮空间设计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与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中吸取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在餐饮空间中体现出独具地域特色、地理风情、地方情怀的文化艺术气息,能符合当地消费者生活习惯、风俗、民族特色、审美趣味,具有象征性、代表性文化气息和艺术氛围。

经济文化是指餐饮空间设计所考虑的经济学原理范畴的具体内容,餐饮空间的设计必须符合市场的经营与运作及商业规律,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元素及其特征必须满足人们消费行为习惯及需求,符合消费心理学,从而提高餐饮空间的运营效能,对餐饮空间的经营起到消费引导及价值实现的文化体系。

品牌文化是餐饮空间设计中所体现出的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管理、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理念的形象特征,既包括“有形”的物质服务和行为服务,又包括“无形”精神服务和品牌价值。体现的是餐饮空间设计中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特质及内涵。

4.餐饮空间设计文化建构的微观层次

建构文化是连接的艺术。这里所谓的“艺术”应该理解为一种涵盖面十分广阔的技艺。因此建构不仅意味着餐饮空间的规划及空间的组合及创造,也包含空间细部、元素的组成及营造,也包含空间的造型材质、肌理、情感的表达及形态建造与产品的制造,是餐饮空间文化的物化手段与方法。既包括光、色、形、质、意,又包含企业的形象识别系统(VI)设计,同时又包括能代表餐饮空间中独特个性、品牌。气质、经营特色的主题性、历史性、情景性的空间情节,空间符号及物态,从而增加了消费者对空间文化的记忆点,强调了餐饮空间的文化观及价值观,提升了空间潜在价值。

视觉文化是指餐饮空间设计中视觉感观所呈现出来的形态特征,视觉元素及表现语言是餐饮空间设计中的符号与特色。既包含空间设计中所运用的符号语言,如:空间元素是餐饮空间设计的核心文化,元素是实体空间文化建构与虚体空间文化建构的有机统一和整体结合,既包括餐馆空间整体规划,建筑空间的构成,又包括空间文化元素、材质、细部、肌理、风格样式等形式语言的塑造,同时又要满足餐饮空间设计中精神文化建构的需求,体现出空间的心理性,归属性及情感性的融合统一。

主题文化是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思想灵魂,是统领餐饮空间设计文化特色的中心思想,及物质形态的升华,体现的是餐饮空间的人本性、独特性、创新性、趣味性的设计,极大丰富了餐饮空间的形态语境。主题文化的定位是基于餐饮空间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历史渊源、人文环境、时代特征、政治和经济背景、艺术色彩、经营特色来确定,因此主题文化的确立必须具独创性,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征,让人过目不忘,印记深刻。还必须符合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符合统一性、整体性的原则,主题文化的确定还必须寓意深刻、意境深远,同时内容深入浅出便于大众喜闻乐见,有利于市场的推广与传播,增强餐饮文化的感染力,归属感及认同感。

情感文化是餐饮空间的文化内涵是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获得情感上的体验,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材质都能创造不同的情感格调与艺术氛围。餐饮空间设计是创造者表达情感的一个心理创造过程,根据不同的餐饮的经营特色,文化气质、主题塑造,设计者运用特定的文化符号、艺术语言及设计元素传达特定的文化情怀。从而使受众在潜意识里把空间情感融化在自我的情感中,这是一个高级情感上的交流过程,通过身心的“五觉”,即“视觉、触觉、味觉、嗅觉、感觉”的交流及体现物质享受的愉悦性、精神享受体验性和谐结合。从而加强受众对餐饮空间文化的认同感及归属感。

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建构的意义

1.功能价值

餐饮空间的设计归根到底还是要满足人类的生活,行为,社会交往需求的场所,因此在空间文化建构中首要考虑的是对人性的关怀和满足人的需求。功能需求包括:生理需求、物理需求、物质需求、心理需求等等,以满足人类的消费要求和欲望,提升人类的生活品质。

2.经济价值

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建构必须遵循合理的经济规律,符合企业的经营特点、管理理念、空间的主题特色,服务的标准以及地域的环境和生活水平,只有这样餐饮空间的文化才会得到受众的喜闻乐见,给消费者正确的消费引导,为企业创造文化的价值、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

3.人文价值

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建构离不开空间主题的确立及空间个性特色的合理定位。具有独特性及创新性的主题餐饮空间才能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体验的生活需求。独特性的文化建构,一方面体现出餐饮空间独有经营理念和文化气质,另一方面也大大满足了消费群体“求新、求度、求变”的消费需求。

4.社会价值

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建构总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的,当代的社会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生态文明的发展对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建构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及生活观念的改变,群众对餐饮空间设计的要求也发生了质的改变,当代人对餐饮空间的文化构建,不仅满足原有的传统餐饮文化,还要强调生态文化,提倡环保、低碳、健康的绿色餐饮,以及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使餐饮行业朝着多元、生态、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

结语

篇2

关键词:园林空间设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给园林行业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何为人们设计、建设高质量的园林环境是专业人员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笔者力图从园林空间角度为园林设计提供一些建议。

一、园林的概念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园林的定义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遇。

二、空间的概念

从古至今,人们感知空间、思考空间、使用空间、营造空间、存在于空间,但空间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被理解和研究却是从19世纪开始的。空间不是事物本身,但要依赖事物来构成;换言之,空间似乎是事物之间的关系(远近距离等)。这些事物的主要角色或功能,似乎是一种边界或门坎。

三、园林空间的概念

园林空间是一种相对于建筑的外部空间,意指人的视线范围内由植物、建筑、山石、水体、道路广场等组成要素所组成的景观区域,既包括平面的布局,又包括立面的构图,是一个综合平、立面艺术处理的立体概念。简言之就是人观赏事物的视野范围,主要是垂直视角(约20~60度)、水平视角(约50~150度)以及水平视距等心理因素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因此,园林空间的构成须具备三因素:一是植物、建筑、地形等空间景物的高度(H);二是视点到空间景物的水平距离(D);三是空间内若干视点的大致均匀度。一般来说,D/H值越大,空间越开朗,D/H值越小,封闭感越强。

创设园林空间的物质基础就是山石、水体、植物、建筑和道路广场等要素,每一个要素对园林景观的品质都很重要,甚至成为园林景观的代表物,例如留园的冠云峰等等,并且可以影响人们对园林空间的感受。但园林不单是艺术,不仅是对生活的一种反映和写照,也是生活所在的环境,是人们生活展现的舞台,更是一个多维的综合空间。

四、园林空间的类型

不同的构思和处理手法,可以创造出性质不同的园林空间。

4.1按形式分

按形式可以分为安静的空间、封闭的空间、孤立的空间、豪华的空间、喧闹的空间等等。

4.2按形态可分为静态空间和动态空间

静态空间是指相对固定空间范围内的内外审美感受;动态空间是指对游人来讲,园林是一个流动的空间,一方面表现为自然风景的时空转换,另一方面表现在游人步移景异的过程中。

4.3按开闭情况可分为开敞空间、闭锁空间和纵深空间

开敞空间指人的视线高于周围景物的空间,如辽阔的平原、苍茫的大海等;闭锁空间是指人们的视线被周围景物遮挡住的空间,如山沟、林中空地、四合院等;纵深空间是指在狭长的地域中,如道路、河流等两旁有密林、建筑等物挡住视线的狭长空间;

五、园林空间设计

园林设计就是将各种园林组成要素进行有机组合,配合日月风雨等自然现象,创造变化多样的园林空间,再将这些空间有机组合在一起就形成完整的园林。

5.1园林设计应该注重其空间性

园林不存在于虚空之中,而有其具体的脉络,即通过空间的创设,使园林各要素之间建立联系,造园手法才得以运用,园林才能被人们欣赏和体验。

5.1.1分隔

在园林设计时,常把全园划分成许多功能不同、景色各异的景区,并用景物屏障视线,这种手法即为空间分隔。分隔可以打破园林一览无余、空旷、平淡的感觉,防止主题不同、情趣各异、各有特色的景区互相干扰,同时使空间具有一定的层次和深度,造成空间的大小、开合、动静等方面的对比效果。

5.1.2联系

分隔产生对比和差异,但隔死堵严,使景区之间不相往来,就会破坏园林的整体感,因而在空间分隔的同时,使景区之间保持有机联系,隔而不死,这就是园林空间的联系。

分隔能突出个体,联系是为了统一。既分隔又联系,富于变化,使整个园林成为一个有节奏、统一和谐的空间整体。

5.2园林空间具有时间性

在园林空间中,人们的感受随时间的不同而不同,所谓步移景异就是人们在园林空间中的时间轴向运动的体验。

5.3序列

在划分园林空间时,根据各景区的功能和造型因素等条件,来安排各个空间的先后顺序,就是空间顺序。园林空间是一种连续的、有节奏的相互协调的空间体系,就像戏剧一样,有起景、有展开、有、有结尾,可通过空间形状、大小、开合、高低、明暗以及景物的疏密等对比艺术处理手法,使空间层次分明,前后连贯成为序列。

六、存在的问题

由于园林组成要素的物质实在性,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使人们进行园林设计时往往忽视了园林的空间设计,导致极易出现以下问题:

片面注重对园林各组成要素的表现,过分追求设计的实物美,忽视人在园林中的空间感受,难以达到人景相融的境界,景观缺乏生动的立体感。

不能通过园林空间设计展现个性特色和文化内涵,难以达到最高艺术境界。仅是简单套用园林要素的形式,而不充分考虑园林空间的组织,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使人毫无归属感。

七、结语

园林空间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场地,是设计者思想的结晶。只有充分认识园林空间的意义、了解其类型和设计要点,才能因地制宜的进行园林设计,创造充满艺术魅力的园林景观,让人流连忘返。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肖创伟.园林规划设计[M].中国农业出版社.

篇3

对于小型建筑来说,空间创意设计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设计者要进行空间设计的创新,需要从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寻找思路,回归到人们的生活中来,从生活的细节中找到设计的灵感,因为只有基于生活的艺术设计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小型建筑的设计既要注重空间内部的审美体验,也要确保其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度,使建筑实现内部和外部的统一,从而增强建筑的生命力和时代感。设计者要寻求空间设计的创新思路,必须从整体着手,从自然和谐着手,把握好建筑空间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找到空间设计的创新点。

关键词:

小型建筑;空间设计;创新性;思路

在建筑设计中,空间设计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它能够完整地体现设计风格,提升建筑整体美感。相比大型建筑的空间设计,小型建筑在空间设计和布局上更要注重整体和局部的处理。尤其是对于小户型的空间设计来说,既要发挥建筑的基本功能,又要提高设计的创新性,转变空间设计理念,加强空间的创意设计力度。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科学认知空间布局的整体性和风格,合理地处理空间与色彩的关系,清晰地展现设计者的设计思路,使住户能够感受到空间设计的创意所在,从而增强其审美感觉与体验。

一、空间创意设计的审美内涵

在室内设计中,空间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空间区域是进行室内设计的基础,因为它对住户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们无时无刻不处在一定的区域和空间内,而这一区域空间大小的不同以及明暗的变化等都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微妙的影响。正是由于这一原因,空间设计才可能成为必要的空间改造手段。通过合理的空间设计和布局,有的空间可以让人放松心情,有的空间可以让人觉得更加自信,有的空间可以使人感觉更加舒适,这些都是空间设计所要追求的目标。除了这一目标之外,空间设计更重要的目标是追求空间美感,设计者通过有目的的设计,可以使空间的布局产生不一样的审美效果,而这需要设计者对空间区域有充足的了解。[1]具体来说,设计者要全面掌握空间区域的特性,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了解空间的物理特性,这一特性是人们感知最为明显的部分,也是设计者可以着手改造的部分。第二是空间的心理特性,它对处在空间内的人的心理有较强的影响,虽然人们对其感知并不明显,但是通过它人们的心理活动会产生微妙的变化。第三是空间的美学特性,这是空间创意设计的最高目标,它要求设计者在营造空间氛围时能够将一定的美学思想和意蕴带进空间设计中,给人以多样化的美学感受,甚至在无形中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设计者在追求空间创意设计审美目标的过程中,除了注重空间布局之外,还需要做好空间设计的思路。有了良好的设计思路,才能在空间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空间的优化,形成空间设计整体的协调,使审美意蕴在其中体现出来。在进行装修设计时,需要对空间的功能进行划分,这对人们的日常活动和心理变化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可以将建筑空间划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种类型是静态空间,这一空间与周围环境没有直接联系,人们对它有较为明显的范围意识,而且往往自动将这一空间划分为数个层次。第二种类型是动态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与外界进行一定的交流。这一类空间可以通过设计者的目的进行一定的改造活动,保证该空间内部区域与周围环境的整体性和协调性。[2]第三种类型是流动空间。这一空间类型不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可以根据人们的主观感受和行动自由地展开和缩小。明确了上述三个方面的空间类型之后,设计者就能够更好地把握空间设计理念,整体地把握空间设计环节,同时关注到每个空间设计细节,从而给人们以系统性和流畅性的设计美感。

二、加强小型建筑空间设计创新性的意义

1.进行空间的创意设计有利于增强小型建筑的生命力和时代性

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中,时代性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发展目标。不仅服务业需要注重时代潮流,建筑行业也要紧跟时代潮流。对于小型建筑来说,它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设计者通过科学的空间设计可以打破传统的设计风格,创新空间布局,增加更多的设计元素,从而保持小型建筑的设计创意和时代特征。[3]

2.做好小型建筑的创意设计工作可以提升住户的审美感知能力,增强生活的舒适度

对比大型建筑的空间设计,小型建筑虽然没有恢弘的空间格局和外形,但是它具有舒适宜人的审美特征,这是与大型建筑的空间感受完全不同的审美体验。它更为细腻,更具有独特性,人们可以通过创意设计来探索小型区域内的空间美感,增强审美感知能力。

三、空间创意设计的基本元素

在小型建筑的空间设计中需要良好地把握人们的心理感受和反应,这是衡量空间创意设计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标准。创意的空间设计不仅要提升空间的舒适度,更要符合人们的精神要求,营造一种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意境,使人们的精神感受与空间美感产生共鸣和升华。[4]要提高空间创意设计的感染力,需要注重以下几个基本方面:第一,合理的空间布局。对于小型建筑来说,由于其空间氛围有限,并且人们在其中活动频率高,人们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空间布局和结构,从而体验其中产生出来的美感。因此,空间布局对于小型建筑的空间设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方面。空间布局包括空间尺度和空间比例两个元素,二者细微的差异也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设计者既需要掌握基本的空间布局原理,也需要根据小型建筑的具体特征进行针对性的设计。第二,合适的装饰材料。小型建筑的空间创意设计离不开合适的装饰材料,因为它是营造空间意境的重要手段,对空间美感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装饰材料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每个单独的材料都具有不同的装饰效果,而多种材料的搭配和运用则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整体效果。因此设计者在搭配不同的材料时,要对材料的特性和搭配效果有明确的了解,既富于变化,又体现出整体的协调性,既有对比又有和谐的美感。第三,协调的色彩搭配。与其他设计元素相比,色彩在空间设计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它是表现空间设计情感的直接手段,能够最快地使人们感受到空间设计的基调和氛围。色彩的设计具有轻重和冷暖之分,这需要与设计者的技巧搭配,同时要依据住户的审美要求来进行选择。每个人对色彩的感受都不同,而且不同的环境会对色彩有不同的影响,需要设计者善于搭配和协调不同的色彩。第四,科学的光线调节。光线这一设计元素与色彩一样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在营造空间氛围的过程中也发挥着巨大作用。不同的光线对空间色彩和材料的纹理有着不同的表现程度。同时,不同的光线角度也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审美效果。例如通过调节光线的明暗和角度可以使人们对建筑空间范围大小和距离的感知产生明显的差别。很多优秀的设计者就是通过光线的改变来优化空间布局和调节空间意境,从而达到设计目的。

四、提高小型建筑空间设计创新性的思路

1.在生活中发现空间设计的创意

小型建筑的空间创意设计需要在理念创新的基础上追求其不同的表现方式,而这一理念创新的根本来源在于设计者从日常生活中找到思路和灵感。当下有很多设计者在空间设计的过程中一味追求创新的空间表现形式,盲目地推陈出新,以追求时尚为唯一的目标,却与生活脱节,虽然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但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化,这些所谓具有创意的设计都会落伍。设计者需要重新回归到人们的生活中来,从生活的细节中找到设计的灵感,因为只有基于生活的艺术设计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小型建筑的空间设计虽然不像大型建筑那样具有明显的表现能力,但是它更加需要设计者注重细节,在丰富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设计出独特的空间风格,既体现空间设计的创意性,同时也要体现出建筑的生活气息和人文体验,这是提高小型建筑空间设计创新的重要思路。[5]

2.追求建筑整体的协调性,实现自然的美感[6]

小型建筑的设计既要注重空间内部的审美体验,也要确保其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度,使建筑实现内部和外部的统一,从而增强建筑的生命力和时代感。设计者要寻求空间设计的创新思路,必须从整体着手,从自然的和谐着手,把握好建筑空间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找到空间设计的创新点。在寻求建筑与环境整体和谐统一的过程中,设计者可以从中源源不断地获取灵感,因为要实现建筑空间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既是设计者必须追求的目标,也为他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和渠道,使其能够创新空间设计思路,研究出具有创意的空间设计方案。设计者要坚持局部空间范围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的原则,避免小型建筑的空间设计显得过于突兀而影响整体的美感。因此设计者可以从这一方面着手,根据不同的小型建筑不同的空间设计要求来实现其与环境的统一性,在这一过程中找到创新空间设计风格和布局的创新点,从而提升小型建筑空间设计的审美体验。

五、结语

小型建筑的空间创意设计需要基于合理的空间设计和布局,营造独特的氛围和意境。在此基础上,空间设计更重要的目标是追求空间美感,设计者通过有目的的设计,可以使空间的布局产生不一样的审美效果,而这需要设计者对空间区域有充足的了解。进行空间的创意设计有利于增强小型建筑的生命力和时代性,同时做好小型建筑的创意设计工作可以提升住户的审美感知能力,增强生活的舒适度。最重要的是科学认知空间布局的整体性和风格,合理地处理空间与色彩的关系,清晰地展现设计者的设计思路,使住户能够感受到空间设计的创意所在,从而增强其审美感觉与体验。

作者:张子桐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承恺.空间创意的视觉设计[J].现代装饰(理论),2011(3).

[2]向晓航.论室内空间设计的文化内涵[D].湖南师范大学,2010.

[3]赵鹏.室内设计中的空间意境营造探讨[J].现代装饰(理论),2016(11).

[4]雷鸣.论室内环境设计的创意空间和发展趋势[J].设计艺术研究,2015(4).

篇4

【关键词】:医院建筑入口空间灰空间界面深度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1、定义灰空间

“灰空间”,也称“泛空间”。最早是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其本意是指建筑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以达到室内外融和的目的。

2、灰空间在医院建筑入口设计中的意义

灰空间和室外的城市景观或自然景观有联系,有一定的开敞性,又有一定的隐蔽性,是一种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对景观而言,它能使人们或多或少免受日晒雨淋之苦,就其对建筑而言,它又能增加空间层次感,就其对人们的心理而言,它常常能缓解人们对接触自然的心理需求。此外,若是将两个截然不同的空间直接拼合在一起,是生硬失败的空间,如同色彩的黑白分明一样,令人在心理上没有适应的过程,因此,无论从使用功能还是从心理需求看,灰空间常因其暧昧性和多义性收到人们的喜爱。黑川纪章称这种空间领域“已经被看做一种重要的手段,用来减轻由于现代建筑是城市空间分离成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而造成的感情上的疏远。”

灰空间的概念在现代建筑中大量应用,相当常见,传统的医院建筑则由于其设计自由度低,较少对外部空间进行灰空间的设计构思。在大型医院建筑中,入口空间肩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是满足大量人流集散,提供患者及家属遮风避雨的场所,其次是具有标志性,方便患者识别,汽车停靠落客,提高就诊效率。现代医院建筑入口空间设计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上述两个初级层次上了,而应当进一步考虑整合建筑形体、绿化以及小品设计,形成具有过渡意义的外部空间,缓和患者焦虑的心理状态。通过建筑形体变化营造灰空间的方式,形成大尺度且具有开放性的复合入口界面,在功能上弥补了广场空间的缺点,使患者能享受到与自然相融,提倡驻足、休憩、交往的医疗环境。

灰空间在一些医院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改变了医院建筑从建筑外部到内部的生硬过渡,而营造出一种具有多层次的空间,将入口界面拉伸为一个有深度的体量(图1),这种设计方式不但能满足医院建筑多入口设置,以及人流和车流方便进入的需求,还能赋予医院建筑丰富的情感化的特征,为患者创造出有吸引力的社会交往空间。

3、医院建筑入口灰空间设计手法及案例分析

通过增加入口界面的深度来形成灰空间(过渡空间)的各种手法,其目的在于提供逐渐进入的可能性,或者说进入的过程性。通过对国内外医院建筑案例的归纳分析,将医院建筑入口形成灰空间的手法总结如下:

A、院/天井形成灰空间

院/天井空间是具有生态功能的建筑灰空间。通过减法设计,形成贯穿建筑高度的虚体量,将空气阳光和绿化引入,过渡内外空间的同时具有调节微气候的意义。是医院建筑入口灰空间设计的手法之一。

北京朝阳医院新建门诊楼是入口界面利用天井形成灰空间的典型案例,医院门诊大楼为高层建筑,建筑体量易对患者形成压迫感,但在入口处将两个天井置入,并将底层架空,入口空间被处理成了一个有深度的界面,患者在广场上能通过三个入口进入,穿过天井空间,再汇入中央门厅,丰富的入口层次缓和了患者的心理,并在门诊等候空间实现了自然通风采光的良好微气候(图2-a)。

B、底层架空形成灰空间

底层架空是最常见的营造灰空间的方式,空间尺度适宜的架空层,能够形成良好的步行和交往场所。

底层架空形成灰空间的案例有日本的公立刈田C合病院和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友谊分院。公立刈田C合病院将一个平面尺寸为120米X140米的矩形住院部体量架空于整个门诊部之上,形成两层高的底层架空入口空间,其形态无论从水平上还是垂直上,都与景观文脉建立起了良好的联系,营造的入口空间则在患者与远处山脉景观之间建立起了对话。(图3)

昆山市友谊医院则将整个门诊部架空,形成较长的落客步行区域,患者及家属抵达医院,能快速进入架空体量之下的灰空间遮阳避雨,再从灰空间分别进入门诊部和急诊部(图2-b)。

图2入口界面形成深度的案例解析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3 公立刈田C合病院

图片来源:Google Image

C、构架覆盖形成灰空间

这种灰空间主要通过加法设计实现,构架可以有顶也可以无顶,界定出既内又外的场所,实现内外空间的过渡。

张家港第一人民医院以完形的构架界定出建筑范围,构架之下,建筑实体量和庭院、广场等虚体量并存,虚体量形成层次丰富灰空间。患者落客后先进入医院主街延伸到外部的玻璃盖顶之下,再进入医院主街。或者先进入构架之下,再进入门诊大厅。无论哪一种进入方式,都使得患者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图2-c)。

4、设计实践

总结医院建筑案例中几种灰空间的设计手法,在宜兴市医疗中心方案设计实践中,对主入口和门诊入口进行了以灰空间为概念的外部空间设计。

宜兴市医疗中心项目为宜兴市人民医院异地新建项目,设计用地面积122800平方米,用地方整,有泄洪河道穿过。建筑总面积22.9万平米,其中地上17.75万平米,包括:宜兴市医疗中心主体大楼,科研教学楼、后勤办公楼三大部分。其中主体大楼包含三栋住院高层,共计1600床(图4)。

位于中部的医院街采用医院双街的形式,形成一个回字形主街,中部下沉景观庭院为两侧主街以及地下的医技、车库部分提供了良好的自然采光通风条件。住院塔楼分三栋设置于医技部之上。医疗中心主体南侧为教学科研以及后勤办公区。

方案采用全新的医院街模式,创造一个花园式的医院,并在主入口创造了两种形式的灰空间,以满足紧凑型现代化医院建筑和人性化医疗环境的双重需求。

1、单曲面门诊模块与灰空间

裙房门诊部分一共四层,采用底部两层架空的形式,以标准化的门诊单元为原型,将底下两层变形为三个单曲面模块,其中两侧较大,分别为外科和儿科模块,中部较小,凹入架空层之内,作为挂号收费大厅。架设于其上的三、四层,是以标准门诊单元与医技形成的方形体量,放置在单曲面模块之上,具有轻盈大气的悬浮感,在下方则形成一百二十米长的落客区,有效缓解了门诊落客区域易拥堵的情况。且曲面具有良好的引导性,连续界面将落客之后的患者及家属从广场上引导进入底层灰空间,并能够直接进入医院主街。

2、中央景观与灰空间

医院街的概念在本方案中有了新的定义,双主街的形式将自然景观引入中部,与医院街融于一体,医院街通透的内界面界定出中央花园的范围,架设于其上的遮阳百叶构架南北贯穿,在北面院区主入口处出挑,与院街连廊共同形成具有层次感的入口灰空间,完成广场到花园的空间转换。

5、结论

灰空间在内外空间的划分中起到了过渡作用,也在人的心理体验上产生了转换作用,提供了遮风避雨,社会交往的场所,缓解了患者紧张不安的情绪,在医院建筑设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灰空间的理论研究、案例研究和设计实践,希望在未来的医院建筑入口空间设计当中,营造出更人性化的外部空间。

【参考文献】:

【1】潘洁.大型综合医院建筑形体组合与表皮设计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2012

篇5

中运用的意义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新闻、广播、广告信息每天从人们快节奏的生活中“流”过,却很少被人记住。对于现代商业空间的设计者来说,怎样在空间布局、色彩等艺术手段上加强空间艺术的表现力,提高受众的感官享受,让人过目不忘,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的商业空间设计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快速扩展,众多国外的不同设计风格蔓延到中国,为中国的商业空间设计提供了众多新的元素。然而,在当前的商业空间设计中,设计师面临的难题是通过设计使消费者的动机与消费行为整合起来,营造一种独特、新颖的商业展示空间,满足顾客的心理需求和审美体验。21世纪以来,新媒体艺术兴起,它作为一种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手段,变革着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正逐渐渗入现代商业空间设计领域,对商业空间的设计方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新媒体艺术在现代商业空间设计中的运用,可以有效增强商品与顾客之间的互动性。

二、新媒体艺术的类型及特征

对新媒体艺术进行分类,就其使用和展示的主要领域及相关范畴,大概可以分为数字艺术、移动艺术、网络艺术、互动艺术、装置艺术等。新媒体艺术的主要特征体现在:

1.互动性新媒体艺术本质上是信息的双向传播和交流,新媒体艺术借助科技手段,改变了传统媒体艺术中受众被动接收传播信息的单向传播方式,让人与物化的传播媒介相互影响和交流。受众可以通过对媒介的触摸、身体移动、发声改变作品的进程、造型甚至意义。这种互动特征使艺术作品与受众之间也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关系,受众在面对新媒体艺术作品时,主动参与到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才能真正完成对作品的欣赏。

2.非线性非线性的编辑方法是新媒体艺术在信息编辑形式和创作理念上的一种灵活多变、动态的信息编辑形式。新媒体艺术的叙事打破了传统叙事线性的局限,引入了开放、能动、可变的时空语言。新媒体艺术的叙事特征主要表现为即时性、游戏性的开放结构。在这种叙事结构中,艺术设计者、参与者被允许在一个平等共享的语境下充分发挥想象力,理解甚至是建构艺术作品的叙事关系。

3.虚拟性新媒体艺术凭借数码技术实现了受众对现实环境的虚拟重构。虚拟性使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发生转变。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营造一种视觉、听觉、触觉类似真实场景的虚拟时空环境,为受众创造一个以人为主宰的,具有沉浸感、交互性和构想性的三维信息空间。

三、新媒体艺术在不同商业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1.新媒体艺术在商业舞台空间设计中的运用在舞台设计中,新媒体艺术的运用革新和突破了传统舞台艺术设计的呈现形式,它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新奇、多元化,为观众营造了现代科技和超凡艺术魅力兼备的视听盛宴。新媒体艺术在商业舞台设计中运用的主要形式有LED技术、3D技术和虚拟实现技术。LED技术主要运用于商业空间的背景屏幕的艺术建构和创作,它的展示方式灵活,使得舞台设计更加方便和华丽。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3D技术越发融入人们的生活。舞台空间的3D技术可以凸显舞台设计的立体感和景深感,可以为观众营造极强的时空沉浸感和场景构想感。基于虚拟互动系统的虚拟现实技术,让舞台空间设计得到更大的拓展。虚拟现实技术在商业舞台空间中的运用,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虚拟世界与舞台现实环境相得益彰的混合时空,有着极强的视觉冲击性。近年来,舞台空间设计已经开始尝试使用影像与互动媒体技术作为叙事的表现手段。

2.新媒体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公共空间是涉及衣食住行的日常空间。城市公共艺术是公共空间审美的文化表达。新媒体艺术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迅速融入公共空间设计,在丰富人们视觉空间的同时,也增强了大众的参与性,成为城市生活审美化的重要途径。其表现方式主要是装置艺术、多媒体和互动技术。

篇6

【关键词】空间意象;室内;光环境设计

室内设计以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为目的,物质需求在于建造可供人为环境系统所运行的物理空间,精神需求在于空间意象的刻画和空间氛围的营造。空间意象的刻画是衡量室内作品成败的尺度之一。要准确恰当地表达空间意象,表现与空间氛围相一致的室内光环境,需要通过一定的物化方式。光作为空间构图的因素,在烘托气氛、表现空间意境等方面一直是富于创造力的。当富含表情的光恰当而自然地融入到相应的空间形态时,光就浑然一体的表达了那种特定的空间意象。

一、室内光环境与空间意象的内涵

(一)室内光环境

光环境是指由光与颜色在室内建立的同房间形状有关的生理和心理环境。人们通过视觉所获得的信息有80%来自于光。光环境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是追求合理的设计标准和照明设备,营造美好的视觉感知空间,节约能源,使科学与艺术融为一体。

(二)空间意象

心理学家吉布森认为:大多数知觉学习在人类的进化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因而在个体的一生中并无必要再出现。这说明我们一出生就遗传了人类很多原始经验,而这种与生俱来的原始经验在脑海中形成的牢固心理表象就是“意象”。

我们经常提到的“空间意象”实际上是指人类关于空间的原始经验。这些原始经验深藏在人们的心中,是一些基本的、概念化的关于建筑空间组织方式的记忆。

二、营造光环境与空间意象的意义

(一)营造光环境的意义

人的感官是认知和表现的前提,其中视觉是感官感知最主要的渠道,眼睛感知到物体的前提是有光。我们在夜晚看到月的“阴晴圆缺”,实际上进入我们眼中的是月光,而不是观念上认为的月球本身。所以对视觉来说只有发光的物体或者被照亮的物体才是有意义的。

路易斯·康说过:“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亮”,他把光环境设计提升到和建筑空间设计同等重要的地位。没有光,空间就不具有视觉意义,所以对空间来说,光是空间的主角,整个空间在光的包围中获得了存在的意义。

(二)营造空间意象的意义

美好的空间意象可以振奋精神,提高生活品质,增加安全感和保护健康。空间意象在人脑中与先前的经验做比照,如果相符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使人精神愉悦,进而影响人的行为,使人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空间中驻留。

三、室内光环境与空间意象的表达

心理学家James Gibson提出了“环境光”的概念,指出环境中充满了错综复杂来自各方面的光线,这些光线的分布情况叫光流分布。人的视觉感知是由光流分布决定的,而空间意象是由人的视觉感知决定的。

(一)空间意象的表现

1.空间意象具有恒常性

在白天白色的墙壁到晚上会变成青灰色,人们不会因为颜色的变化而认为墙是青灰色的。当空间场景的物理特性发生变化时,视知觉形象并不发生变化,这种视知觉的稳定性或不变性就是恒常性。视野中物体的亮度、颜色、距离、大小、运动、透视、体积由头脑中先前的经验决定,同时人们还可以由此进行联想。也就是说,大脑可以从一个熟悉的事物中拓展出其新的甚至是另一种不同的面貌,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对所看的对象有足够经验的基础上,才将其形成意象。

2.空间意象具有预测性

人们对空间环境的认知和理解会受到下意识预测的影响。最显著的实例是由心理学家Gregory设计的凹凸错觉例子,人们离远处一看会把它还原成一座人脸塑像,观察者依照自己头脑中的经验事先形成了对一张面孔的期望,从而忽视了实体立体方面的信息,造成了视错觉。

人的下意识预测有时候会极大影响人们对物体的认知,我们在进行室内设计时不能不考虑空间意象的这一特性。

(二)塑造空间意象的方法

1、运用光的构成法则

环境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让被测试者在穿越场景之中或之后,报告看见了什么结果,对于建筑师所热衷的造型和窗子式样,被试者提到的很少,不足5%,很多被试者对它们视而不见。这说明观察者对环境美的判断是建立在对环境各种特征与场景的整合上,单独孤立的形式对空间体验没有直接意义。

对于空间意象的塑造,我们需要与单一图形设计完全不同的设计观念。艺术的审美法则是相通的,根据平面构成原理对于远处的场景,我们可以把光处理的像图画一样,明暗对比鲜明,而对于近处的场景,照明设计应尽量均匀,减少眼部的疲劳,既要满足视觉识别的需要,又要创造出美好的空间意象。

2、光与空间的双向动态设计

照明专家William M.C.Lam说过“照明设计被当作建筑‘蛋糕’上的‘糖霜’,总是最后一个被考虑到,而第一个被放弃掉(当预算不够的时候)。”光环境设计是室内设计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假如光与空间不能有机的结合为一个整体或位置不正确,那么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传达的信息也会混乱不堪。

为形成良好的空间意象,我们必须选择合适的光源、光照,还要对材料的光学属性进行了解、选择。同时要对光与材料的位置关系,进行仔细的推敲,应该对光与空间同时进行双向的动态设计。光与空间无论哪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会造成光环境效果的改变,只有把光与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才能达到人与光环境天人合一的境界。

3、光与空间的“针对性”设计

William M.C.Lam说:“光线如同饮食一样必须平衡,并且与人的生理上的需要和参与活动有关,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提倡‘针对性’’的方法来设计工作空间的照明”。古罗马的万神庙穹顶中间有直径8.9米的圆洞,光线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移动依次照亮七个半圆形的神龛。这座建筑体现了古罗马人对自然光线变化规律的掌握和创造性运用,光在万神庙中显示出无以名状的神秘感和精神气质。

在进行光环境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光线的规律,把光线作为“画笔”,把空间看成“画卷”,每一笔都和空间有对应意义,这样才不会造成“泛光的世界”,导致空间意象的丧失。

四、结语

照明技术的提高与普及,使光环境设计具备了丰富的语汇,带动室内空间的性格特征朝着多元化发展,从而满足人们丰富的空间心理感受。

光的明暗,色彩及照明艺术形式对人的心理都会产生影响,设计师如果能把这些要素连同丰富的情感因素融合到室内设计中,就会极大的提高空间品质,使空间由物质存在上升到精神向度。

参考文献:

[1]常志刚,亮度空间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

[2]刘沁,基于视觉特性的室内照明设计研究[C].南京林业大学,2011,6.

[3]常志刚,空间悬念[J].建筑师,2006,1.

篇7

关键词:餐饮空间;室内设计;新中式风格;中式元素;灯光材质

0 引言

随着中国近些年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人们的消费进入到大众化时代。在许多地区,餐饮消费日益成为人们最重要的生活消费方式之一,也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居民的餐饮消费能力、消费水平、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餐饮行业开始向新常态下可持续发展阶段迈进。

1 新中式餐饮空间设计的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式风格的室内空间设计与装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在餐饮行业中,这种有着中式元素和历史文化传承的设计手法,不仅满足人们对中式的文化需求,还成为餐厅经营者提升企业形象的表达方式。

随着餐饮业的发展变化,仅满足饮食需求的餐饮空间环境已经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富有个性、特色、多样性的餐饮空间。餐饮空间设计作为一门综合的设计,是科学、艺术与生活的总体融合。餐饮空间设计的艺术表现不仅仅服务于个别对象,而是服务于广大群众的。应当以塑造合乎潮流又具有文化底蕴的生活环境为目标。在餐饮空间设计中,中式文化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通过掌握时代与中式餐饮文化特征,深入了解历史,有效提高餐饮空间设计的丰富性与内涵型,塑造出一个既符合时代潮流又体现丰富文化内涵的现代室内空间形象。

2 食旨抑惺搅侠聿吞空间设计整体规划构想与设计元素提取

2.1 整体规划构想

餐饮空间室内设计是一种商业文化设计的类型,如同其他场所一样,都是一种社会的需求,而今的餐饮空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种形式的类别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成功的餐饮空间设计不仅是满足其使用的功能的需要、设计新颖,更重要的是具备其不同的地域性和文化性。

食旨抑惺搅侠聿吞空间室内设计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餐饮空间室内设计的特性,并从传统建筑中构件、装饰、符号、空间形态与材料提取中式设计元素,将传统文化运用在现代餐饮空间设计中。(如图1传统中式元素所示)

对中式传统文化在餐饮空间室内设计中的运用进行分析,整体把握传统文化与现代交织的室内设计理念。以传统文化在现代餐饮空间室内设计的运用为基础,来启发对传统的传承与创新的各类方法,最终努力实现适合中国并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餐饮空间设计。

2.2 设计元素的提取

中式风格装修擅长以深沉、浓烈的色彩来装饰,在食旨抑惺搅侠聿吞实例中,天花是深色木质吊顶以及淡雅的灯光;墙面用深色或者接近黑色的红,营造出低沉而浓烈的感情氛围;地面和墙面采用深色的地板或者木饰。

这些元素的配合让中式风格变得与众不同,中式风格装修适用于有内涵,内心端庄优雅的人。但同样也不可多用,点缀配合使用可达到良好效果,用多了反而会使空间看起来

沉闷。

3 食旨抑惺搅侠聿吞空间设计空间布局划分与施工工艺

3.1 空间布局划分

食旨抑惺搅侠砩杓瓢阎谢美食与新中式风格结合在一起,通过动与静,高与低,藏与露,虚与实的装饰手法更多的呈现了新东方的文化与特点。

食旨抑惺搅侠聿吞面积共计297m2,一层面积225m2,夹层面积72m2。(如图2所示)其中厨房包括烹饪区、冷菜间、粗加工区、洗碗间等功能,两层共计27张餐桌,可供96人同时就餐,一楼主要是厨房和大厅餐饮区域,二层夹层为包厢就餐区域,以中式装饰元素形成隔而不断的室内空间(如图3所示)。整体布局根据柱列围合,以墙体划分大的空间区域,使得空间功能明确,柱列尺寸为6.9m,整个空间宽敞、尺度得当。

图4为照明回路图,入口处,就餐区,设置多个照明设备,走廊或靠近部分墙置设置造型壁灯,在提供照明的同时,也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就餐区域根据照明需求有壁灯、落地灯及射灯等。

图5为中心柱子节点详图,材料上采用了方管、生态木等,通过喷漆加工,加入中国古典格栅的元素,通过简化设计,风格简洁细腻,在暖黄色的灯光下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

在整体色调设计上,为体现新中式的氛围,餐厅选用黑色、灰色、咖啡色及暖黄色,通过木材、青砖、硅藻泥材质肌理的变化,最终展现新中式餐厅文化的特色。

3.2 设计空间氛围营造与施工工艺

设计方案中所选用的材料无论在质感上,触觉纹理上,视觉纹理上。都以满足设计总体需要和呼应室内设计理念、保持整体风格为前提,并最大限度地做到与整体建筑风格的融合统一。在材料的视觉感受及质感上,本次设计充分考虑到材质本身对人产生的视觉和触觉心理感受。

在食旨抑惺搅侠聿吞空间设计施工过程工艺上,尽可能地减少现场传统的湿作业施工方法。

更多的是将场外加工的成品、半成品装饰材料,在现场进行产业化安装式施工方法。不仅节约了装饰施工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于影响,同时也能节约现场的施工成本,该作法也体现在墙面装饰、顶棚、隔墙、门及装饰收口等多个方面,以此达到装修工程的统一生产及标准化安装。(图6,图7,图8,图9)

4 新中式装饰设计后的思考

任何的室内环境都存在于一个具体的社会大环境中,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室内空间环境设计应满足使用者的使用要求和心理需求。新中式室内空间设计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这些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历史底蕴及设计理念,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技术的理解与凝练,寻找中式元素与现代餐饮空间设计的契合点,通过实际工程案例,研究中式元素在现代餐饮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运用,利用现代技术的表现方式在再现中式文化,使中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营造出一个具有中式文化特色的现代餐饮空间。

参考文献:

[1] 袁越.济南发祥巷主题餐厅室内空间环境设计[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5(10).

[2] 彭敏.新中式风格在现代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湖南包装,2013(1).

[3] 陈仟宇,彭兴芝.中国元素在中式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

[4] 王延君.论传统装饰元素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设计与人文,2009(11).

[5] 易红杏,汪文俊.浅谈中式餐饮空间的色彩设计[J].戏剧之家,2013(11).

[6] 杨悦.现代餐饮空间设计与传统文化情结[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8).

篇8

关键词:会展中心;会议空间;人性化设计

出于会展中心本身使用上的要求,会展中心会议空间作为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空间往往巨大而宏伟。但却容易造成空间单一缺乏人情味,空间满足功能上使用的基本要求但却难以达到人性化的设计。人情化设计大师阿尔托说过:"现代建筑的最新课题是要使理性化的方法突破技术范围而进入人情和心理的领域。……目前的建筑情况,无疑是新的,它以解决人情和心理的问题为目标。"建筑的人性化设计是以人为主导和中心,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物质和精神需要,营造舒适的建筑空间,使人们享受建筑空间的使用趣味和,即是让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感到方便、舒适和被关怀。会展中心作为服务公众的建筑物,其人性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与突出。人性化设计的关键是以人为本,以人的根本需求作为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设计者除了要关注建筑的物理属性即满足功能要求外还应更注重不同使用对象的心理体验,进而对空间与人的行为方式进行引导和设计。会议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本人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丰富的开放空间

营造丰富的空间形象可以使人们的心理体现不断丰富,从而促进人们的交流活动,这些可以体现在不同色彩与材质的运用,空间高低、错位等手法的应用。会议空间中开放丰富的空间设计可包括会议厅、前厅、门厅、休息厅、餐饮服务区、临时洽谈区等使用空间与过渡空间的空间设计。会议厅主要提供会议活动的进行,与会人员一般需要长时间处于会场内,对于他们而言,休息空间或会议厅的过渡空间对缓解与会人员疲劳度,提高会议活动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观众席的前厅、休息厅、休息环廊、交通中庭等,虽然兼有交通、质询、接待等功能的场所并非主要的会议活动举办地方,然而却是会议前后或会议期间休息的良好交流空间。同时这些公共交流空间往往可以开放式处理,并在室外空间塑造舒适的绿化庭院,实现室内外空间的交融,为与会人员提供良好景观视线。结合提供餐饮、零售、质询等各种服务,加强使用空间交流活动的多元化,从而营造舒适、宜人、轻松、友善的交流空间。

意大利米兰新国际展览中心由著名设计大师福克萨斯(FUKSAS)设计,造型新颖,外部结构以铝合金和玻璃作为主要材料,总投资为7.5亿欧元。展览中心室内展出面积34.5万平方米,室外展出面积6万平方米,由6个单层展馆和2个双层展馆组成,每个展馆都有接待、餐饮、会议等配套设施,并可以分割成两个展区独立举办展览。贯穿展馆的位于中部的公共交通中廊开放灵活,自由轻盈的玻璃顶棚给参观者以独特的空间感受。公共中廊中设有的若干开放式洽谈区和休息区丰富了公共空间层次与变化,使得参观者在较长的参观过程中减弱单调感与疲劳感

图1米兰新国际展览中心公共空间中开放式的洽谈区、餐饮休息区

同时,位于米兰新国际展览中心中部的服务中心还集中式的设有若干中小型的会议和办公空间,且设有一个大型的会议厅。服务中心入口空间设计与公共中廊整体设计、互相呼应,自由流动的玻璃顶棚落在地面,入口空间高大而开放。而且入口门厅还可用作举行宴会、报告会等活动。

图2米兰新国际展览中心服务中心门厅空间设计

再如瑞典斯德哥尔摩会展中心,除了设有若干中小型会议室和大型会议厅外,在公共中庭和走廊等地方设有大量的开放灵活的临时性休息区。这些临时区域除了满足休息需要外还可以进行临时会议与洽谈交流。而且灵活的休息区设置与交通中庭、走廊、前厅等过渡空间相结合,使得会议空间及其配套空间的空间感受丰富多变,参观者可以因此获得舒适、宜人、亲切的空间感受。

2宜人的尺度

会展中心会议空间的人性化设计要考虑合适的空间尺度。不同的尺度会给人以不同的空间感受,现实情况中常出现过于追求会议空间的高大雄伟而忽略了人的基本心理需求。衡量建筑的尺度应当与人的尺度相比较,要避免由于尺度过大造成不必要的空间浪费或尺度过小造成的比例失调。会议空间根据使用人数不同分成大中小的空间规模,在细节处理方面,包括天花、演讲台、座椅、声音反射板、扶手栏杆等尺度控制要充分考虑。并且根据需要可选用自然的、木制的等给人亲切感的材料和构造。大会议厅内部空间可对天花、墙面、隔断等作化整为零处理,以削弱过大体量造成的单调感。

如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会展中心,因为地处北欧,具有冬季冰雪寒冷的气候特征,而且盛产木材。因而建筑设计尽力使用木材材料,既表现地方特色又给人以亲切、温暖的空间感受。在入口大厅、会议室、中庭、展厅等空间内的建筑构造或装饰设计上均关注到细部化的处理,外墙和吊顶的条形木板具有鲜明特色,家具、灯饰、结构柱节点构造、栏杆扶手等处理都精致而朴素,从而使得整个会展中心的空间尺度宜人舒适,削弱了大体量、大空间的单调感。而且建筑外立面处理多采用玻璃维护结构,自然光能充分的进入会展中心室内,建筑内外空间完美相容。整个会展中心虽然规模并不巨大,但是合适的空间尺度、材料应用、构造手法等都成为了人性化的演化,充分反映的斯德哥尔摩当地人们的思想情感、经济背景、生活方式和审美趋向的地域特征。

图3瑞典斯德哥尔摩会展中心中宜人的空间尺度

3无障碍设计与通用设计

作为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会展中心会议空间的人性化设计需要考虑无障碍设计甚至是通用设计。一般的无障碍设计包括一下以下方面的考虑:专门为残疾人指定的停车位,入口处或高差处的坡道,为用轮椅或有视力障碍的残疾人设计的电梯,足够宽大的走廊和门供轮椅通过,用轮椅的残疾人可使用的厕所,观众席有足够多的通道和足够大的空间以及适合于轮椅使用者的视线,墙上配置的位置如电话、火警和呼叫设备,供有视觉障碍的人使用的触觉提示器。对于无障碍设施所包括的具体范围、尺寸标注、设备构造等方面在《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有具体论述。如该规范规定,观众席的轮椅席位应设在便于到达和疏散及通道的附近;不得将轮椅席设在公共通道范围内;每个轮椅位占地面积不应小于1.1m×0.8m;轮椅席位的地面应平坦并在边缘处应安装栏杆或栏板;在轮椅席上观看演讲或演出的视线不应受到遮挡同时不应遮挡他人视线;轮椅席位可集中设置也可以分地段设置,但应设无障碍标志,平时可以用作安放活动座椅等使用。而通用设计则是满足不同人使用要求的更高要求。通用设计的核心是一切为人类而创造,为人类所使用的建筑、环境、产品设计都应该无对象界定地适宜于所有人群,即在设计中应该综合考虑所有人所具有的各种不同的认知能力与体能特征。这里所指的人群除了视觉、听觉、肢体残疾人外,还包括老人、儿童、孕妇或体力和能力临时性不健全的人,比如某人的肢体的暂时性受伤,或某人处于语言不通的环境等。因此通用设计除了包括无障碍设计外,还需要关注与考虑所有使用者不同的特点。如标识系统的设置应该做到让不同语言、残疾或健全的人都能快速准确获得信息。又如建筑入口的门把手会考虑采用与门通高且易于抓握的杆式把手以适宜所有升高的人使用,包括儿童及坐轮椅的人。再如,公共场所的卫生间除了满足无障碍规范中的要求外,还需要考虑将座便器与蹲便器同时设置以满足不同全体的多种需求。这些都是基于通用设计思考的,并非仅是关注于残障人士本身。通用设计的意义在于它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态度来审视现有的设计,将伤残、老弱等这些人一生当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生理、体能变化都纳入到设计对象的范围之中,从而使得这些设计跟趋于人性化,更具有集约型。当然,真正、完美的通用设计是难以实现的,设计者和管理者要考虑的是让设计的适用性最大化。

4清晰的标识系统

会展交流是有目的性、并按照程序进行的。从功能、气氛、及建筑体量来看,与飞机场、火车站等交通设施相似;因此需要在基地和场馆内设置完善的标识系统。会议空间的标识系统应该与展览空间和其他辅助空间的标识系统综合考虑,使得参观者进入场地后可以快速的到达目的地。对会展中心会议空间来说,还可在外部造型设计考虑可识别性与导向性。如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和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等集中式布置的会议空间,其外部造型具有其独特性和可识别性,人们在进入场地后可以快速、明确的辨别会议空间和展览空间所在位置,减少不必要的寻找与询问。

标识系统应该完善醒目,完善的标志系统极大的协助了展馆内外人流的疏通组织,提高了会展的举办效率。标识系统巨大醒目是会展中心的特点。为了能够快速的引导人流,室内外展厅编号牌、会议厅编排号、门厅编号牌、服务指示牌等尺度巨大,并常采用红色或橙黄等警示色。在保证标识系统的可视程度同时,国内外一些大型会展场馆还十分重视标识系统设计的美观。

结束语

篇9

关键词:美术馆;公共性;空间组合;空间设计要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美术馆的展览内容与形式、社会职能及角色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传统意义上的美术馆需要不断地升级自身的建设理念满足越来越多的参展者的需求。分析美术馆的空间组成要素与空间组成形式,希望带给人们更多思考的同时也给之后的美术馆设计提供更多的参考。

一、空间设计的组成要素

1、展示空间

展示空间作为美术馆最基础的公共空间,具有展示作品和传递信息的功能。根据展品的类型和展示方式的不同,展示空间将是美术馆所有空间中最灵活,最变化多样的存在。在展览作品时,想要展示空间达到完美效果,需要通过展示形式与其内容的相互配合,还有多样性的展示方式。例如浙江美术馆整体设计明朗、开阔,选取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做立面和屋顶的建筑材料,使空间更加的通透宽敞,内外景色连成一体。其中书画类展品多是在空间较大的区域,以竖直或平铺的方式陈列;而雕塑类展品则相反独立的空间更有利于细节的观察。进入21世纪,现在情景化展示逐渐成为美术馆历史再现类展示的需要,在带给参观者视觉冲击的同时也引领全新的展示模式。例如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展厅的敦煌展览,整体空间仿照莫高窟的形式建成,墙壁和天花板的材质都选用仿真砂石,力求从各个方面去还原藏品所处的地理环境,以此希望引导人们对展览进行深思。根据展示方式的不同可将展厅的展览分为以下几种,线性展示方式是通过几何形的动线引导形式,让参观者的参观过程更具有目的性。游散性展示方式对人的参观动线没有明确的规定性,人的参观行为自由发生,空间动线更加的灵活多变。体验性的展示方式,是近几年逐渐出现的,将艺术品以触摸或是聆听的方式展现给公众,空间动线以聚集和环绕为主,这样的展厅将吸引更多的参观者,并拉近艺术品与参观者的距离。

2、公共空间

作为各展示空间之间的联系与纽带,公共空间是美术馆空间设计的重要环节,其设计直接影响到美术馆的整体形象,公共空间主要体现在门厅与中庭的设计中,是美术馆带给参观者的第一印象之所。在观展的整体过程中,公共空间起到舒缓情绪的作用,例如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公共空间是一个的三角形中庭,较大的中庭设计即可举办各类社会活动,起到休闲、娱乐的作用,又具有及时疏散人员的功能。

3、交通空间

通过对参观人流的组织与疏导,交通空间多以线性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观众参观的流程,是一次性浏览区域,主要包括走廊、楼梯,电梯等其他通道。交通空间作为过渡空间的重要部分,其面积有限、空间狭小,不易引人注意的特征反而在设计过程中独具一格,许多的设计师采用天窗、玻璃幕墙、灯光等独特的方式融入到交通空间,将其设计成为更具吸引力的局部空间。例如柏林犹太博物馆,高耸入云的狭小通道,尖锐的墙面设计都给人以反思与沉重的心情,更易将参观者带入展览的主题中。

二、空间组合形式

美术馆经常每个空间或是几个空间展示不一样的主题,致使其空间将要进行组合和划分,使得观赏过程更为流畅的同时让参观者充分享受空间变化的乐趣中。

1、序列化组合方式

序列化组合是将相似或相同的单位空间按照几何动线的形式组成展览者所需的空间系列,空间之间具有明确的循序性和明显的节奏感。整体的参观模式较为固定,在动线的引导下进行有序的参观,如十和田美术馆,将草坪两边散落的单元空间相互串联,建立起展品、室外空间、参观者三方的交流。古根海姆博物馆采用环形连续的空间组合,横向与竖向的动线相交融,增强观展的连贯性,满足参观者娱乐的心情。

2、中心放射组合方式

中心放射式组合是采用由中心向四周发散或是四周向中心聚拢的结构模式,形成各空间围绕放射中心的布局。中心放射式多以几何图形为核心区域,通过门厅、中庭或主展厅的组合,给人以紧凑的视觉倾向。中心放射式组合的核心空间一般会是参观者交流或休息的聚集中心,并且起到疏导人流的作用,在空间功能上具有丰富的弹性。如东京国立新美术馆,通过巨大的波浪形中庭做为过渡区域,连接美术馆的外部空间与室内空间,使各个展厅相互串联,具有较大的震撼性。

3、自由组合方式

整个空间组合在布局上受立体主义影响以整体设计为主,在具有较大可支配区域的基础上,根据展览的主题和内容进行灵活多变的布展形式。由于空间组合形式的自由,参观路线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才能做到空间使用和表现效果的完美统一。如以“打破传统设计框架,敞开文化的大门”作为设计要求的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将管道与功能部件设计在建筑物外立面,采用框架结构使内部空间最大化,同时办公室和卫生间的可移动性,加强了美术馆内部的自由度,也赋予了展览者更多的设计空间

4、网格化单元组合方式

利用建筑结构的轴线平面网格,把空间分隔成若干部分,最终组成空间网格单元,使单元之间具有一定的秩序性和连续性。网络化组合是相对细分化的组合形式,具有均质并置的特征,可降低动线空间之间的等级与秩序上的差异。虽然空间的引导性较弱,但参观者可根据自己需要进行路线划分,做到最大程度的自由,所以网格化单元的有序性和灵活性是其他组合形式无法比拟的。如金泽21世纪美术馆,美术馆中散落着盒子似得展厅,通过相互拼接、组合而形成了迷宫一样的网络结构,参观者在选取浏览路线时具有较大的可变性。

篇10

现代茶室空间环境的营造,重要的并不是营造什么而是为什么营造。“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世说新语》刘义庆会心之处不必在远。何处才是现代人所需要的会心之处?这一问题正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不断积累,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而逐渐被忙碌的现代人所重视。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存在于物质文化方面,还具有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茶文化幽静深邃,使人内心感到宁静平和。这种独特的文化魅力,恰好满足忙碌的现代人,在喧闹城市之中寻找会心之处的迫切需求。人们在品茶之时,在茶中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与活力,在茶中寻找历史的传承,在茶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在茶中寻找人生的格调。品茶之时,茶叶、水与茶器固然十分重要,茶室空间作为品茶活动的发生地,同样具有其独特地位。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全球化浪潮之中,人们大多早已忘记曾经恪守千年的文化传统。全球化浪潮的强势冲击之下,中国传统空间营造中平和亲人的特质也早已被抛弃,取而代之的国际主义风格始终给人以不宜接触之感。正因如此,营造环境亲人的茶室空间更显得愈发重要。如何将当代新材料新工艺与新设计思潮,更加完美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如何构建起适于当今时代需求的茶室空间,并赋予其独特的场所精神,使得饮茶这一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得以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这些亟待解决的矛盾,便成为当代设计师在茶室空间设计中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

二意境的确立

在构成茶室空间的众多要素之中,何种要素才是其真正的灵魂所在?答案一定非营造一种独特的属意境莫属,因此意境的营造才是茶室空间营造中的重中之重。意境这一概念本为中国传统美学所特有,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瑰宝——茶文化的茶室空间也深受其影响。可以说以中国美学为代表的东方美学,其最主要特质便是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意境,可以将其看作东方美学所独具的场所精神。林纾认为“唯能立意﹐方能造境”。也就是说只有明确的立意,才能成功的造境。茶室空间营造中所需立之意,正是源远流长的传统茶文化。从中国传统茶文化出发,在满足饮茶活动功能需要的同时又能富含中国传统审美情趣,便能创造一个成功的茶文化的境。意境并非由某个具体的事物构成,而是由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元素相互融合,从而共同形成其独特的韵律。这种独特的韵律,使得茶室空间不再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的狭小空间,而是进入到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广阔空间。这种广阔的精神空间极大丰富了空间使用者的感受,为其带来了独特体验。一个富含传统茶文化意境的空间的成功营造,可以使人们在其间品茶之时,与茶室空间产生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之感,在这种意境空间之中品茶、思考,更好地将自身融入品茶活动之中。这种饮茶者用心去感受茶室空间意境的体验本身,也可以视作饮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中奥妙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什么是茶室空间的意境,又如何营造这种意境,便成了一个让人难以回答的问题。但可以肯定地说,意境皆在虚与实之间,虚实之间古老的东方韵律以其特有的方式展现出来。

三影响意境的两种思潮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指引之下,在中国传统夯土木构建筑体系构成的物质基础之上,茶室空间的设计也具有中国传统空间设计的特点。例如尺度宜人、材质柔和、造型优雅、色彩平实。在这众多特点之外,茶室空间还散发出其独特的场所精神也即茶室空间的意境。虽说意境的营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通过不断对饮茶文化、饮茶历史进行深入的探寻与分析,其主要发展脉络终究有迹可循。可以说正是禅家与文人两种思想左右着茶文化,二者之于茶室空间意境的营造正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禅家与文人的追求大相径庭,禅家的追求在于修行,文人的追求在于生活。因此禅家将饮茶视为修行,而文人却将饮茶视为生活。

1禅家思想影响下的意境

茶的起源众说纷纭,因其历史久远,确切起源已不可考证。但最迟自唐代起,饮茶之风流行于禅院之间的记载便见诸于大量文献。写就《茶经》并被尊为茶圣的陆羽,便自幼长于禅寺之中。茶在禅院中的流行有着很现实的目的,参禅要求参禅者清醒不眠,饮茶对此正有极大帮助。因此一时之间寺必有茶、禅必有茶,茶也随禅广泛流传。参禅者在参禅之时饮茶,进而使得饮茶也成为了参禅悟道者的修行法门之一,这种修行的法门最终演变为茶禅。参禅者认为“茶是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禅是以茶净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二者互为表里,互为因缘,互为体用,互为能所。可以茶喻禅,以茶行禅,以茶悟禅,以茶参禅;也可以禅释茶,以禅施茶,以禅品茶,以禅悟茶。”其后茶禅文化因禅宗东渡日本而在日本广为流传,并最终在此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终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茶道。日本茶道精神可以概括为东传日本的“茶禅一味”与日本高僧千利休所参悟的“和敬清寂”八个字。茶禅一味本为中国禅家思想并为当今茶道中人所共知,但茶禅一味并未出现在浩如烟海的中国禅籍中,其最早出自于《碧岩录》圜悟克勤东流日本的墨宝。正是这四个字指引了日本茶道的轨迹,并成为了日本茶道的主要思想。茶禅一味将茶与禅放在同样的高度,因此禅家饮茶并非为了茶,而是将茶视为修行,是参禅的重要一环。曹洞宗讲默观独照,直体本然、机关不露,日本茶道正是依其而立。并逐渐融入到日本的民族性格之中。进而形成了千利休“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由此可见禅家影响下的意境,茶本身并不是目的,一切皆为修行,一切皆为道。因此禅宗思想为茶室空间意境营造带来的,主要在于内省与秩序两个方面。表千家不審庵即是禅家思潮影响下的茶室空间的代表(图1表千家不審庵内部)。

2文人思想影响下的意境

自唐以降以禅家为主导的茶文化,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逐步衰落而渐渐衰落,自宋代起文人这一茶文化的重要缔造者便逐步崭露头角。虽然文人之中经常有如同苏轼一般,深受禅家思想影响的人,但追求入世的文人与追求出世的参禅者,此二者饮茶的目的终究有着本质区别。文人饮茶为了更好生活,参禅者饮茶却是将其视为一种修行。自明以后,主流饮茶形式由末茶演变为叶茶,饮茶方式随之简化。这种转变将饮茶的习惯带入更多普通人生活的同时,也使得正统禅家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渐行渐远。文人将饮茶视为一种生活的品味。此时对茶室空间意境影响的主要思潮已不再是禅家所需的修行,更多的是文人所追求的精神上的寄情。中国传统文人思想之中,总是存在钟鼎与山林两个方面。钟鼎既是出将入相、经世致用,与追求个人修行的禅家不同的是,现实理想的实现才是文人的最高最求,入世的儒家哲学始终根植于传统中国文人的血液之中。但世事难料,并非所有文人皆能实现自身的崇高理想,一旦这种现实的抱负难以实现,山林一面的道家便成为失落文人的栖身之所。在道家出世的哲学指引之下,寄情成为慰藉不得志文人所需的良药。所谓的“外儒内道”正是这种状态的最好诠释。文人情感的抒发在诗与画,因此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说。诗与画二者共同抒发出文人胸中之意,诗与画更是文人心灵的寄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追求的是一种洒脱的超然境界,是对感情的寄情抒发。文人感情的抒发并不沉浸于奢华,而是与自然相互融合。这种融合使得文人不得志的抱负与广阔的自然结合在一起,是文人审美情趣的绝佳体现,广阔的自然更为其提供一个独特的寄情之所,文人也便将自身融入其间。也正因此文人的审美情趣最终便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八字之中完全展现出来。文人饮茶并不是为了修行,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其立足于生活之中又以茶寄托自身的情感。因此文人影响下的意境,率性、自然、飘逸。对文人来说饮茶是寄情更是生活。文人追求的生活是自然的流动的,并不拘泥于某种修行。崇尚自然而又富有韵律,文人思想为茶室空间意境营造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生动的韵律与对自然的追求支配着文人的茶室空间。紫藤庐既是文人思潮影响下的茶室空间的代表。三文人与禅家的意境在茶室空间设计中的融合茶室空间是茶文化的实体表现,优秀的茶室空间,将富含中国哲学与美学的传统茶文化,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展示给世人,而意境正是这一切的灵魂所在。文人与禅家各自营造的意境皆包含对无的追求,这种追求分别发自于佛家与道家对无的追求,二者对无的追求大相径庭。道之无是将自身融入事物之中,“物我两忘”正是这一追求的最高体现。佛之无却是将事物融入自身之中。有趣的是两者本着不同的出发点,最终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也正是二者具有的对无的共同追求,使得文人与禅家的不同思想,在茶室空间设计之中有机地结合起来。晚香茶室正是在当代茶室空间设计之中,将茶室空间所固有的两面有机结合的代表之一。两种特质造就了茶室空间所独具的,即有内省又具有寄情的茶室意境。在光与影之间、虚与实之中,晚香茶室的空间营造时刻散发出其独特魅力。这种魅力使得茶室空间即可供人们于此修行,又可供人们于此生活。人们在此品茶之时即可审视内心,又可以茶抒发感情。东方文化之中的动与静,在此之以如此巧妙的方式展现出来。(图3晚香茶室)

四意境的传承与革新

西方的美学思想着重于美的直观展现,也就是说相对与内在蕴含的美而言,西方美学更加注重美的外在形式与造型,西方美学看来形式与造型才是美的根本所在。歌德便认为:“艺术在成为美之前就是造形的”。正是在这种美学思想的指引之下,西方空间设计所富含的美,总会在某一特定的时刻、角度、地点集中展现出来。因此欣赏西方美学影响下的空间设计,人们首选要做的便是找到这个展露出美的点。当然这个点通常选择在人们易发现的位置,而不需要人们去探索与发现。人在此时作为一个观看者,欣赏着设计者所要展现出的一切。中国独特的美学思想则具有不同于此的美学思想,在富含中国美学思想影响的空间设计,设计者并不会把美在某一时刻、某一角度全部呈现出来。而是试图将人们带入其中,试图使人们不断去深入发现。人与空间互动、用心去感受。在这里人是空间的参与者而不再是旁观者。通过时间与空间的不断变换,中国美学的空间设计在不同角度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也许茶室空间的构建正像是绘制一副传统水墨中国画,其核心便在于去构建一个具有代入感的、可以让人逐步去发现的、充满意味的空间。中国美学不同于西方美学的独特之处便在这里。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