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业的痛点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6: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养殖业的痛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养殖业的痛点

篇1

关键词:职业沟通;沟通能力培养;应电专业人才培养;电子行业沟通技能

所谓职业沟通能力是指在从事相关职业活动过程中,为达成职业工作目标而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它是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的都是未来从事电子与信息技术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维护等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这些未来的电子产品工程师在他们的职业生涯里将要面对不同的工作伙伴和客户群体,需要执行不同电子产品的设计、生产与推广。因此,对他们来说,良好的职业沟通能力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开展、取得事业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在校学生职业沟通能力欠缺

目前高职院校电子专业学生在职业沟通能力方面普遍欠缺,以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为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开口说不了,特别是在涉及有关专业问题时表现得尤其突出。有些学生私下里侃侃而谈,但真让他对某个专业问题谈谈认识,或者对某个硬件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时,往往是吞吞吐吐、含糊其辞。还有些学生明明实际动手能力很强,毕业设计时的方案、实物做得非常好,但到了毕业答辩需要表述时,往往语焉不详、不得要领,没能让答辩教师真正了解自己的专业水平。更有甚者,在毕业应聘面对面试官提出的“请你谈谈这三年你学到了什么”这一类问题时,表现得一脸茫然。

2.提笔写不了,特别是在撰写技术文档时问题尤其明显。作为电子行业的未来从业人员,撰写技术文档是一个基本素养的体现。近几年通过教学练一体的课程教学改革,很多教师在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都增加了技术文档撰写的训练环节,但学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很多是想不到、写不出,有些是想到了、写不出。语言总是干巴巴,专业术语基本不会,内容的安排总是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有些学生甚至连基本的行文格式也会弄错。这样的问题到了毕业设计阶段时暴露得更为突出。

3.不注重沟通时的礼仪。有些学生在与教师、同学就专业问题进行交流、探讨时,往往不注重礼貌用语的使用,甚至有时还会缺乏良好的态度、情绪。

二、未来所需的职业沟通能力

作为一个未来的电子产品工程师,在今后工作中总会碰到形形的人和事,如何与人进行交流、沟通,解决不同的问题与困难,最终达到所需实现的工作目标,是这些未来工程师们目前亟须掌握的基本职业能力。下面以一个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过程为例,探讨一个电子产品工程师可能会面临的职业沟通问题。首先是在电子产品的规划阶段。不论这个产品是委托开发还是立项开发,都需要先跟客户交流,了解客户和市场需求;然后和工作伙伴一起进行可行性论证和方案调研,形成方案报告;最后将整体方案向技术主管和相关专家汇报,通过交流、论证以取得方案评审通过。其次是在产品的设计、开发阶段。由于在这个阶段要完成系统方案设计,硬件、软件设计、调试,以及样机的组装、测试等大量工作,因此作为开发小组中的关键成员,只有与其他小组成员通力协作,及时沟通、协调,才能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才能保证整个项目顺利开展、有序前进。如果是作为小组负责人,还需做好与其他部门如器材供应部门、生产测试部门的协调工作,在产品开发完成后做好开发总结报告。最后是在产品的试生产阶段。在这个阶段,研发部门的电子工程师需要和生产部门的技术人员做好技术交接,帮助生产部门理解、消化、吸收相关技术要点,做好技术指导。对在试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反馈的信息,要认真分析与研究,以便进一步改进、修正、优化相关技术文档。需要说明的是,沟通方式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其中后者是指通过动作、体态、语气语调、空间距离等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的方式。由于这一方式跟对话主体、对话时的环境及语境有很大关系,因此表格1中未做具体描述。

三、职业沟通能力的培养途径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对一个电子产品工程师来说,一个产品的开发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全方位的职业沟通的过程,沟通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他们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对一个资深的电子工程师来说,不仅要掌握多种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技能,同时也要充分运用非语言沟通技能,这样才能使沟通更为及时、高效,才能有助于工作目标的实现。结合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职业要求,对高职院校应电专业学生职业沟通能力的培养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口头沟通技能,主要是能熟练运用专业术语来口头描述一个专业事件,要求表述完整、条理清晰、观点明确,用词精炼。二是书面沟通技能,要熟悉未来专业工作中可能会涉及的各类技术文档书写,要求格式规范、文笔通畅、结构完整、观点明晰、逻辑严谨。三是注重沟通礼仪。通过对沟通礼仪的培训,熟练应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语气语调、位置距离等非语言沟通技能,快速拉近沟通双方距离,使语言沟通表达得更加准确、有力、生动、具体。对上述沟通能力的培养通常采取课堂教学,通过专业性的显性课程和渗透性的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前者可设置诸如职业沟通、科技写作、沟通礼仪等针对性课程,而后者则把相关沟通技能的培训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目前我院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对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建立了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练一体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设置了若干用于职业沟通能力训练的教学环节,如工作小组成立、设计方案讨论、团队分工协作、技术文档撰写、工作汇报与总结等。这一系列训练环节不光体现在一门专业课程中,而是贯穿到所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而且这种内嵌式、渗透性的训练模式相对于通用课程来说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战性。这样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在口头专业表达、技术文档书写、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沟通礼仪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今后开展全面、系统的职业沟通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阮越广 单位: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武洪明,许湘岳.职业沟通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篇2

【关键词】中高职贯通;教学模式;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

为贯彻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根据市教委关于《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贯通的“立交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先进制造业的能力,整体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适应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科技管理学校经审批于2013年开展“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

一、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现状及优势

通过广泛调研,专家论证,2013年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科技管理学校联合举办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贯通申报成功,并于2014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2届在校生。按照专业要求,2014级贯通班学生于2015年7月进行了甄别,60名学生全部升级。2015年9月贯通专业正常招生59人。2015年11月,上海市教委对中高职贯通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进行了中期诊断性检查,总体评价良好。

两校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调整中高职贯通专业培养模式,主动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不断探索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探索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领域――绿色技能开发,构建绿色节环保体系,推进完善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实践以专业为纽带,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符合现代职业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的试点工作,加快培养适应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领域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通过深化改革“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不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专业教学方向,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注重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做好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相对接,以具备相关实际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深化课程建设,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岗位要求进一步相适应。不断提高相应从业人员的技能素养,更好地满足行业发展对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新的培养模式引发的新问题、新思考

(一)了解新的培养模式――召开中高职贯通班学生家长会

所有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孩子在贯通班学习什么?要怎么学习?今后就业形势如何等等,这些都是家长迫切想要了解的问题。通过中高职贯通院校联合召开贯通培养试点专业新生家长会,由高等学校校长、教务处长、专业负责人等向家长及新生详细解读贯通培养方案的具体内容,由中职学校介绍贯通培养的相关学籍管理制度、学习要求,家长及新生得到了满意的答复。

(二)两所学校共同贯通培养――中职与高职两个校区有效沟通

两所学校在已经建立贯通培养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体制机制,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和资源共建”等举措落实到每一教育教学环节。

两校定期召开教学管理联席会,监控教学过程,推进教学改革;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定期召开会议,共同进行教学督导。定期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收集有关教育教学反馈信息,适时进行优化调整;共建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教研室,定期交流探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三)市教委诊断、调研――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市教委对实施中高职贯通的专业进行跟踪、随访、诊断,中高职贯通院校也联合对2届贯通学生、家长以及行业企业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进行调研,得到了大量有效教育教学反馈信息,贯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多次及时召开会议,共同讨论贯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及修订,共同讨论贯通课程的课程标准及实施。

篇3

关键词:农业经济;大数据;应用;研究

1概述

农业大数据是融合了农业地域性、季节性、多样性、周期性等自身特征后产生的来源广泛、类型多样、结构复杂、具有潜在价值,并难以应用通常方法处理和分析的数据集合。它保留了大数据自身具有的规模巨大(vol-ume)、类型多样(variety)、价值密度低(value)、处理速度快(velocity)、精确度高(veracity)和复杂度高(complexity)等基本特征,并使农业内部的信息流得到了延展和深化。m农业大数据是大数据理念、技术和方法在农业的实践。农业大数据涉及到耕地、播种、施肥、杀虫、收割、存储、育种等各环节,是跨行业、跨专业、跨业务的数据分析与挖掘,以及数据可视化。农业大数据由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构成,随着农业的发展建设和物联网的应用,非结构化数据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其数量将大大超过结构化数据。国内第一个农业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推广机构“农业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于2013年6月18日在山东农业大学正式成立,标志着国内大数据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又有了实质性突破。农业大数据的应用与农业领域的相关科学研究无缝结合,对从事农业教学科研的师生、社会公众、政府部门及涉农企业等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社员网搭建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强调互联网技术研发能力,践行农村共享经济,扎根农村,服务三农,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和大数据服务社员体系。

2农业大数据的特性

满足大数据的五个特性,一是数据量大(Volume)、二是处理速度快(Velocity)、三是数据类型多(Variety)、四是价值大(Value)、五是精确性高(Veracity)。包括以下几种:

(1)从领域来看,以农业领域为核心(涵盖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子行业),逐步拓展到相关上下游产业(饲料生产,化肥生产,农机生产,屠宰业,肉类加工业等),并整合宏观经济背景的数据,包括统计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生产数据、乃至气象数据等。(2)从地域来看,以国内区域数据为核心,借鉴国际农业数据作为有效参考;不仅包括全国层面数据,还应涵盖省市数据,甚至地市级数据,为精准区域研究提供基础;(3)从粒度来看,不仅应包括统计数据,还包括涉农经济主体的基本信息、投资信息、股东信息、专利信息、进出口信息、招聘信息、媒体信息、GIS坐标信息等。

(4)从专业性来看,应分步实施,首先是构建农业领域的专业数据资源,其次应逐步有序规划专业的子领域数据资源,例如针对畜品种的生猪、肉鸡、蛋鸡、肉牛、奶牛、肉羊等专业监测数据。

3根据农业的产业链条划分与范围

目前农业大数据主要集中在农业环境与资源、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和农业管理等领域。

(1)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数据。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数据、水资源数据、气象资源数据、生物资源数据和灾害数据。

(2)农业生产数据包括种植业生产数据和养殖业生产数据。其中,种植业生产数据包括良种信息、地块耕种历史信息、育苗信息、播种信息、农药信息、化肥信息、农膜信息、灌溉信息、农机信息和农情信息;养殖业生产数据主要包括个体系谱信息、个体特征信息、饲料结构信息、圈舍环境信息、疫情情况等。(3)农业市场数据包括市场供求信息、价格行情、生产资料市场信息、价格及利润、流通市场和国际市场信息等。(4)农业管理数据主要包括国民经济基本信息、国内生产信息、贸易信息、国际农产品动态信息和突发事件信息等。为了不断推进农业经济的优化,实现可持续的产业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进一步推动智慧农业的建设进程,需要全面及时掌握农业的发展动态,这需要依托农业大数据及相关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建设一个农业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一农业大数据平台来支撑。在技术上,该平台应该充分运用先进数据管理技术和数据仓库技术,建设具有高效性,先进性,开放性的商务智能项目。结构上,该平台应具有良好的可配置性,满足资源、业务流程的变化。同时随着业务的发展,业务量的增加,系统也应该具有良好的应用及性能的扩展。

4.平台拟实现功能:

(1)实现数据库的交互;(2)根据农业大数据研究的个性化需求,形成一系列相关公开数据的采集机制,将数据采集的相关程序设计并编写完善,部署此套机制在平台上周期运转;(3)数据的浏览,对数据进行查询、展现和基础统计分析等初步应用;(4)实现农业大稻莘治鋈嗽钡慕涣髌教ā

5平台拟实现目标

(1)通过平台的建设,汇集各方资源,构建农业领域特色的大数据研究中心;(2)通过数据整合,采集和加工处理,建设中国第一个专业的农业数据资源中心;(3)依托农业大数据相关技术,包括数据采集技术、存储技术、处理技术、分析挖掘技术、展现技术等构建农业大数据应用平台;(4)通过分析应用平台,进行成果,形成农业领域专业研究的权威成果平台,服务于高校和政府,涉农企业,社会公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