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教育心理学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6: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学好教育心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学好教育心理学

篇1

信息技术物理教学系统教学法整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那么如何做好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我认为物理教学就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关键是要博采众长,综合运用,合理组织,并在教学全过程中贯彻启发式,把信息技术与多媒体资源库在新课改中的合理运用,让物理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使之成为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在基础教育领域中正逐步普及并深入应用。许多学校纷纷建起了校园网,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逐渐被广大师生接受,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得到了部分实践。充分利用并挖掘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和潜能,促进课程改革与发展势在必行,我校也安装了多媒体教室,为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并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级课题《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资源库开展研究学习》。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共同探讨了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学科教学三者相互作用的模式和三者整合的有效途径。取得了许多成果与收获,同时也存在许多需要深入学习、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基础上,结合本人教学实践,那么如何做好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整合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能有效地落实三个维度的培养目标

1.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我在许多课程的教学中利用播放视频动画等激趣导学,很成功,深受学生喜爱。例如,在《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中,我首先播放了一段“台湾专业拔河比赛的视频”,这个多媒体资源是从网络下载的。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学习热情,要求我重播,当时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强化了我研究运用信息技术的信念。《怎样分解力》的教学中,我也特别精心选择一段视频《印度女孩拉汽车》,收到激趣引思发问的良好效果。

2.使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有关的物理过程现象及变化,呈现研究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我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教学中,运用了清华同方教育技术研究院多媒体资源《自由落体频闪照片的拍摄》,有效展现了拍摄情景、模拟拍摄、照片获得过程,让学生耳目一新,深受启发,领略到科学方法。

3.跨越时空,增加信息量,开阔视野

我在实施《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的教与学时,把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并设计了一段穿越时空的对话,效果非常好。《怎样分解力》的课件中更是选用了丰富的图片、视频,也自制了幻灯片,像南浦斜拉索大桥,天门山盘山路等图片,“怎样轻松拉汽车”的视频,展现了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以及物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进行整合能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进行整合要着眼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信息技术在整个教学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它有效地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这样,学生就有了明确的目的,而“当一个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美]奥苏伯尔语)。有意义接受,不仅可以迅速地接受知识,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例如,我的教学案例《怎样分解力》,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与多媒体资源库,基本实现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归纳知识等综合能力。

二、如何做好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

根据加涅的学习阶段理论,学生的学习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信息加工过程,也是信息的摄取、加工、贮存和反馈的过程,即知识的知觉选择、理解领会、记忆贮存和作业反馈的过程,特别是内部加工过程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为此,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库,广泛收集多媒体资源,建立学校资源库,把信息技术与在新课改中的合理运用,让物理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使之成为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中学生心理 健康教学 策略

一、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的高中教学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升学率,专注于学生的文化课知识教学,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放置一边,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以及社会各界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走入了高中课堂,成为学生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很多学生对于这门课程却漫不经心,认为自己很健康,没有必要接收健康教育,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影响教学的有效进行。

笔者认为,想要实现课程的有效进行,首先需要教师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也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引导他们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健康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如果一个人只有单纯的身体健康,那么就算不上真正的健康,比如智障患者,他们往往有健康的体魄,但是却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此外,教师也应该采取一些实用性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可以运用心理学原理分析人的记忆规律或者遗忘规律,通过这些规律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同时教师也可以帮助一些有心理压力的同学进行心理解压,消除他们的消极情绪,让他们轻装上阵,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解答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疑难问题,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学生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二、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学习中做好心理健康

“学以致用”是对学生学习目的最明确的表达,心理健康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是为实现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所以教师药引导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过程中正确的运用所学知识,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学生的个人影响以及民族、国家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就可以有正确的评价标准、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同时也可以有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有了正确的思想观念作为引导,才能保证学生未来的发展与奋斗方向。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有完善的自我认知: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了解自身的长处,充分发挥,同时了解自己的短处,极力改进,这是一个人健康心理素质的基本体现。但是如何认识自身的优缺点是一个需要教师正确指导的问题。即对于骄傲自满的学生,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认识到他们自身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要戒骄戒躁;对于自卑、内向的学生,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一些优点,让他们重拾自信、敢于表现。

再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人类作为群居动物,与其他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是基本素质要求,同时人际关系的好坏也对一个人的未来发展也影响深远。中学生社交圈子小,但是由于他们的年龄原因、情感原因,人际关系的处理仍需要教师的指导教育。比如教师要教会学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他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同时也要他们认识到“团结的力量”,教会他们融入集体;也要让他们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做好这些,相信就会很好的改善一些同学的人际关系。

另外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人格是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包括学生良好的个性、充分的理智以及健康的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热情而不轻浮,坚韧而不固执,勇敢而不鲁莽,既有坚持到底的精神,又不顽固执拗,始终保持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作风,同时也要善于用积极的情绪战胜消极情绪,不使消极情绪、过激情绪维护较长的时间,也要要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

三、其次需要教师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

很多学生会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为一谈,笔者认为这是两种悬殊很大的教学项目,心理健康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改掉不良心理素质,其中更多的是辅助、引导。所谓“心理辅导”,在笔者看来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助”,即教师教给学生一定的调节方法,要学生进行自我理解、自我消化。心理健康辅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案例、道理的教育来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帮助,促进他们情感认知以及生活态度的一些完善,以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进行正确的、理性的、科学的选择,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比如教师可以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作为同学们与心理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大家的一些心理问题可以向教师请教,教师的一些经典案例、教学心得也可以及时的与学生分享;另外,教师也可以在每个月创建“心理健康周”,学生可以通过匿名信的形式来提出一些问题,让大家相互帮助,相互解答,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教育者 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教育事业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价值取向走向多元化,人们普遍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也日趋频繁。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变化使他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所面临的心理、行为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心理、行为问题只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公式化的德育手段是解决不了的,这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运而生。现在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只有心理健康的学生将来才有可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才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发展是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对于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来说,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掌握。心理健康可以促进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在德育课程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基础工程。

二、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近几年,我国也在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经过调查,笔者发现现在中学生存在的普遍心理问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业压力大,承受挫折能力差

在学习竞争十分激烈的中学时代,对于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恢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甚至出现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和谐

由于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很多中学生都以自己为中心,所以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差,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和谐。

3、缺乏自信心

现在的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都比较高,表现出对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这样就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能力不强”,从而对自己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

中学时代,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三、教育者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实施的策略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在其生活实践中发生的。中学生正是通过他们的学习、劳动、文体、科技、团队及社会公益等各种活动接受社会影响的。由于青少年有精力充沛、爱好活动的特点,我们更应该对他们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使他们在有益的、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健康人格。

3、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国家的未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中学生优异的心理品质,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论题,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这不是一项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程,但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

(作者单位:云南省怒江州泸水一中)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篇4

关键词:新课标 数学课堂 创新 教与学

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上当孩子们对教师讲课感兴趣时,精神格外集中,孩子们用表情和眼神向教师输送信息。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反馈信息中不断地创设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我积累了不少激发学生兴趣的教法。例:直观教具、彩色画面、电教手段等都被学生所欢迎;又如教学中运用竞赛、游戏、讨论、动手制作等教学方法大大调动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此外,还有情趣的引入、教师幽默的语言、和蔼的态度、良好的示范,在课堂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给学生亲切愉快之感,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学生倾听教师”转为“教师倾听学生”。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即“学生倾听教师”转为“教师倾听学生”。教师必须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教学民主,尊重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尤其是不同的意见,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教师既是良师、又是慈母、更是他们的益友,相互之间可以讨论,甚至无拘无束地争论,而没有距离感、畏惧感,那样,带给学生的将是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师生之间水融的一种幸福感。在学生交流他们探究结果的过程中,通过倾听学生,教师常常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讲哪些内容。同时,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教师才能决定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

3、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因此,我们可以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更多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逐步使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观点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并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思路和方法。如,学了“平移和旋转”后,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湖两对岸有两棵树,怎样利用平移和旋转的知识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国旗上的四个小五星是由一个小五星旋转而得来的吗?如果是,你能找到它的旋转中心吗?

4、尊重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5、教学方法灵活。数学课也可以不是单一的讲授,要集动手、动脑、动口于一体。如在几何课上,在讲授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前,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个三角形,使它与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相似,然后每个人都把所用的方法讲出来,大家再一起分析、总结出判定方法。学生会感觉几何课也很有意思,不那么死板枯燥,会越来越喜欢。

6、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而优化数学课堂。在课堂中运用电教媒体,既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也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

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出示这样一题:把一个棱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红色的各为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的?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通过电教媒体在银幕呈现“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其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电教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兼备,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确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益。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教学特点、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选取电教媒体的最佳作用点,绝不可认为电教媒体用得越多越好,弄成了电教“满堂灌”。

篇5

一、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奠定良好心理素质

纵观历史上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成功几乎都来源于自信。那么,如何形成学生的自信心呢?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要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这样,学生就会受到鼓舞。实际上,学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已的评价,老师有时一句不以意的话或许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教师应提倡”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果老师在课堂提问时多说两句:不错,很好,有进步之类的话;如果老师在学生的成绩有了一点进步时多说两句:你很有潜力之类的话;如果老师在学生考试前多说两句: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之类的话,学生就会因此产生信心。

二、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充实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高学生竞争意识是锻炼其才干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任务之一。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世纪,更应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和搞挫折能力。语文教学也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为了多读一些课外古诗词,可进行古诗词朗读比赛,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加。在朗读中要求学生口齿清楚、诗句朗读流畅,读出情感。教师在点评时做到重表彰、重指导,赞誉中等生和差生的优点,来提高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还可搞知识竞赛,采取报名参加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集体活动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加强情感沟通,健全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学生体会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有其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的“情感”教育制约着学生的求知心理,能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使学生沿着教师的情感线索去修养品德,去学习知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浓度以讲读启感,朗读激感,写作抒感。讲读启感,就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情感导语和情感线索,并使之贯穿全文。这样既能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氛围中,也能在情感中求知学知,在情感中陶冶情操。朗读激感,就要求学生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是文章思想内容的存在形式,也是作者表达认识与感受的媒介和手段,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合教师的范读,再现作品的艺术境界,使学生经过形象感受和情感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写作抒感。语文学科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优势,那就是写日记、作文,教师应结合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篇6

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1、学生自身的原因。 不同学生的气质、身体健康、生理发育、智力水平、生活经历等不同,这些因素都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与体验,有的因素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甚至产生心理障碍。

2、学校的原因。由于受考试体制改革进程、教育传统等各种因素影响,学校还存在片面追求学生成绩的倾向,这依然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教师教育方法的简单,学生之间产生的矛盾,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育,使部分学生厌学,畏惧交往,自卑,不能正确、全面认识接纳自己等情况。

3、社会、家庭的原因。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的过分溺爱造成了孩子性格的任性。家长事事包办;家庭结构的变化、教育方法的单一;家长经常吵嘴、甚至打架;个别家长一时失足,给孩子生长留下阴影;家长因外出打工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隔代监护等等原因,都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对策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良好心理状态的形成,消除不健康的、消极的情绪状态,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班主任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同时要发挥班级、家庭、社会的综合、整合的功能,以关心帮助学生成长为目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遵循、处理好以下三个原则:

(1)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要有统一、有共性,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整体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又要考虑到个别学生的差异。

长期以来,教师和家长一直把关注学生学习的焦点放在分数上,分数成了学生沉重的负担,由此带来了种种负面影响。当学生没有达到要求的分数时,学生感觉到的就是一种失败感,渐渐地就形成焦虑,对学习产生厌倦,主动性降低。针对这个问题,班主任应该和学生多交流,使学生明白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自己每付出一份努力,都是在朝目标前进一步。因此,即使面对困难,他也不畏惧,也要设法克服,为了实现目标,敢于探索,所以他的努力、态度是积极的,学习起来是主动的。

(2)面向全体与关注个体差异相结的原则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是有差异的人,而且他们的差异表现有多个方面,既有智力差异,又有心理品质的差异。教师只有善于发现差异,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成长时期,过早地用单纯的“好”或“不好”来划分他们的等级是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我们应学会赞美,多用欣赏的眼光去赏识学生,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闪光之处,一视同仁、施予博爱。

(3)尊重与理解相结合的原则

初中学生的心身虽然还处于发展时期,可他们已有自己的见解,希望能从师受益、能以平等的人格与人进行交流。他们渴望得到尊重、理解,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个性,随意扼杀他们的个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以朋友的身份来对待学生,引导他们树立自己的内心信念。

2、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以健康快乐的心理素质感染影响学生

班主任每天都与学生接触,其言行、举止都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自信、乐观、积极、健康的情绪无时无刻不感染着学生。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所以,班主任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在解决矛盾、处理问题时做到先“听”后“讲”、先“理解”后“教育”,使班级每个学生都成为心理健康者。

(2)善于观察,及时处理学生矛盾,着重分析学生心理层次

作为班主任,平时要做个有心人,善于从细微之处发现学生的不良情绪,并及时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及时疏导处理。

(3)发扬民主,多给机会

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需要老师给予一定的关心和呵护,很多老师都或多或少会喜欢选一些优秀的学生作为班团干部。平时有问题的学生、令老师头痛的学生,很多班主任根本不会给他们安排职务。殊不知他们也很希望老师能给他们一个机会。

(4)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篇7

一、努力创设和谐向上的课堂心理环境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课堂上随机出现的情境变化,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适时调整活动内容与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尊重和采纳学生的合理建议与想法,努力创设和谐向上的心理环境。

我们常常发现,教师让每个学生在一堂课上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是非常困难的。这就需要展开小组讨论式学习,这样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和主动参与欲望可以得到最大满足。譬如,讲授小学语文第三册内容,可以把识字、画出生字词、标自然段及重点段中有几句话等任务下放到小组内完成。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高,他们互相帮助,认真纠错,既有个体的发现,又有集体的探索,更有不同观点的争论。通过讨论,学生发现用“我们一起……”这样补充句子,可以在句尾用叹号、句号、问号三种不同的标点符号,补充出三种不同语气和内容的句子。可见,课堂讨论是创设良好心理气氛的理想方式,值得深入研究。

从众心理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表现在阅读活动上就是人云亦云,不能或不敢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显然不利于个性化阅读。思考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进行思考、分析、比较、归纳。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教《麻雀》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思考“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中的“落”字,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有的讲速度“来得快而猛”;有的说态度“真勇敢、坚定、果断”;有的论感情“一心只爱孩子”;有的谈心理“心急如焚”;有的评用词“简炼、生动、形象”;有的议人物“真是个奋不顾身的好妈妈”;有的提读法“‘落’字要读得重而快”。通过思考,学生既认识了老麻雀舍命救孩子的英勇形象,又对“落”字运用之精妙体会得入木三分。

二、努力做到课堂物质环境的优化

心理环境的创设也需要与物质环境的优化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课堂心理气氛创设的整体效益。众所周知,教室内光线、温度、空气、声音、颜色以及四周墙壁布设等是物质环境优化的经常性因素。我们在一年级学完拼音后,让学生动手画一些他们喜欢的图画,并标上拼音,贴在教室内,既巩固了汉语拼音又展示了学生自我。当然,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用大幅彩图展示教学内容,如教《蔬菜》一课时,我们将每种蔬菜用大幅彩图展示出来,色彩鲜艳,学生有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单元教学的需要,让学生收集一些图片、照片,贴在班内。在讲授归类识字一课时,我们让学生把自己及家人在某些风景区所拍的照片贴在墙壁上,并讲讲每个风景区的特点;教室内张贴少儿地图,世界的名山大川、物产,一目了然。这些做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合理设计和编排课堂座位,充分利用座位的变式适应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的变化,对整个教学环境的创设意义重大。圆形排列法、会议式排列法、小组式排列法、U形排列法均为座位排列方式的不同变式,较之秧田式座位排列有着明显不同的优势,值得尝试。

三、给每一位学生以期望和鼓励的评价性语言

教育心理学研究业已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绩效的肯定或否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等。一般来讲,对学龄儿童的表扬、鼓励多于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鼓舞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尽管合作学习和分组讨论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但如果组织不好,其结果仍然是优等生活跃,中等生参与机会少,个别后进生处于被动状态。因此,教师要时刻想着所有孩子的成功,善于观察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同时,采用小组长轮换制、小组发言代表的推举和轮流相结合等教学制度,鼓励后进生争取更多的活动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和自由,各尽其力,各显所长。本着这种思路,在完成《秤象》一课教学任务时,我们要求学生利用自制的小船、大象、石块等教具试验曹冲秤象过程,并密切注意后进生的活动过程。发现有几个后进生特别积极,态度十分认真(他们用塑料泡沫制作小船,找来石子做石块,试验步骤明确、态度认真,而且能清楚连贯地说出曹冲秤象的过程),我们及时肯定了他们的做法,并勉励他们进一步创造出更科学的秤象办法,鼓励他们把这些方法介绍给全班同学。结果真令人欣慰:这些后进生想出了种种不同于曹冲秤象的方法,有的主张用沙代替石头,认为这样会更加精确;有的主张用人代替石头,因为人可以移动,可减少搬运环节。当这些想法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时,这些后进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他们对语文学习更有信心了。

篇8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英语 把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然而笔者在平时的备课、听课、评课工作中发现,有些教师(包括笔者在内)对于探讨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不太重视或难以把握取舍分寸。

一 在教学目标确定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主体不明确

例如,在教学SEFC Book 1B Unit 17 Great Women时,某教师呈现的教学目标是:(1)Master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such as persistent, optimistic, inspiring, generous;(2)Inspire the students to learn positive qualities from great women。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那么,教学目标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因此上面的第二个目标是否可改为:Learn positive qualities from great women。

2.教学目标重点不突出

有些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面面俱到,但所列出的目标既缺乏重点,又不具备可操作性。

例1:Master the new words.

[点评]这种目标描述过于模糊和宽泛。教师要列出要求学生掌握的具体词汇,否则学生会因目标词汇过多而产生畏惧心理。

例2:Develop their reading/listening skills.

[点评]这种目标也过于宽泛,没有明确提出培养或提高何种阅读技能和听的能力。这类目标没有可操作性,缺乏可评价性。

3.侧重语言知识目标,忽视语篇意识的培养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强调语言知识点,根本没有让学生去发现语言的魅力所在,因而也就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与教学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二 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好教学目标

以上种种问题要求新课标下的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以学生的需要为主导,在分析学生实际水平的基础上参照新课标来进行教材分析,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取舍或调整,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1.了解学生

学生分析的目的是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情感价值取向,从而找到教学目标与学生兴趣、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的结合点,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可以采用课前访谈或者问卷调查的方式。

例如,在设计SEFC Book 1B Unit 17 Great Women的教学目标之前,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学生对“伟大女性”这一主题的理解以及他们的情感取向,某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钦佩的国内外知名的伟大女性很少,甚至没有。所以该教师决定在进行第一课时听力教学时,从谈论学生生活中的人物――老师、妈妈甚至是同学入手,引导学生欣赏自己身边女性的优秀品质,并引导学生明白:即使不能成为成功人士或著名人士,也可以成为平凡而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而实现了课时目标和单元目标。

2.了解新课标

分析新课标可以使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更为准确。再以SEFC Book 1A Unit 12 Art and Literature为例,教材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是“Talk about art and literature”。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如此宽泛的教学目标是无法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的。但如果参照新课标,教师就会找到解决办法。新课标对“艺术和文学”的七级话题要求是“了解艺术和文学的不同形式,如戏剧、小说、散文、诗、小故事、绘画等”。由此本单元的知识目标是学生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了解不同的文学艺术的英语表达形式,掌握drama, novel, prose, poem/poetry, story, painting等词汇;在学习教材内容后形成用英语谈论painting(主要画派及其特点)和novel(小说行文思路)的能力。

3.了解教材

教师要有选择地利用教材的各个环节来设计单元教学目标,而不是照本宣科地教授教材内容。

例如,在设计SEFC Book 1B Unit 17 Great Women的教学目标时,某教师经过教材分析将本单元的口语目标确定为谈论钦佩伟大女性的原因;词汇目标是掌握一些描述伟大人物优秀品质的词汇;情感态度目标是通过总结和归纳国内外伟大女性所具备的品质而对其产生钦佩之情,并产生向伟大人物学习的强烈愿望。

篇9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8-0107-03

Application of Effective Instruction in Cours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MA Fangyuan, WANG Xiaoying

Abstract Effective instruction includes quality, appropriate level, inducement and time factors. Effective instruction is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four aspects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n th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wa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teaching the appropriate level, appropriate inducement and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time.

Key words effective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eaching reform

有效教学模式是斯莱文在1987年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从质量(quality)、适宜性(appropriateness)、激励(incentive)和时间(time)四个因素来探讨教学的有效性。这种有效教学模式对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改革具有很大的启示。

1 有效教学模式的概念及背景

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指知识或技能的呈现方式在多大程度上使学生易于掌握学习材料[1]。决定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课程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是有意义的。要使课程有意义,教师就要让学生清楚目前所学课程的重要性,要以有条理、有组织的方式呈现信息。同时,要将所学的新信息与之前学习的知识产生联系。决定教学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进展的监控能力以及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教学调整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学生能很好地接受新知识、跟上教学进度,教师就可以适当加快进度,否则就要放慢讲授进度。

教学的适宜水平 教学的适宜水平指教师在多大程度上能确保学生已经做好了学习新课的准备(即具备学习新课程所必需的知识和机能),且学生以前没有学习过该课程内容[1]。组织课堂教学的最大难题就是应对不同学生在已有知识、技能、动机和学习速度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在教学中,对新课程的设计要难易适中,确保大多数学生可以在正常教学中掌握新的知识。

激励 激励指教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确保学生具有执行学习任务、掌握所呈现材料的动机[1]。尽管学习并不都是无趣的、枯燥的,但不可否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还是需要进行奖励或强化的,学生或多或少地需要某种激励去从事学习活动。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在具体教学中还要配合以学生认可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奖励,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时间 时间指在多大程度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来学习所教授的材料[1]。并不是教学时间越长,学生掌握的知识就越多、越牢固。在教学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学生学习动机很强,目标明确,教师讲授准确、合理,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时间的安排要取决于教师自己的讲授和对学生的调动,并通过教学后的效果来检验时间安排是否合理。

有效教学模式中的四个因素缺一不可,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准备或学习动机,即使教育质量再高,也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使用有效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环节,要让每个环节都充分发挥其作用,才能保证有效地教学。

2 运用有效教学模式进行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的分支。目前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无论是小中学还是大学教师都必须具备教育心理学知识。在讲授教学心理学课程时,不仅要将教育心理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帮助学生将模式化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让学生既能学会如何利用教育心理学规律进行学习,又能切身体会到教学的过程和规律,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揣摩各种教育理论,尝试使用适合的教育模式进行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改革。有效教学模式对教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效的可借鉴方法。

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让学生了解所学课程对他们是重要的。要使课程有意义,教师就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所学课程对他们未来的作用,将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相联系。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适当运用教学媒体生动地呈现知识等。

在教育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其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目前,在我国大学中开设教育心理学专业的多是师范类院校和其他院校的心理学、教育学专业。对师范类学生而言,未来面对的教师工作要求他们掌握教育心理学知识,而且教师资格考试中教育学和心理学也是必考科目。对于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学生而言,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都离不开教育心理学。因此,教育心理学对所学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次,提高教育质量要求教师提前备课,对教授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把握各章节的重点和内在关系,对知识进行整合,以清晰的、有条理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形成的知识有层次,建构知识的网络结构,形成整套的知识体系,并将新学习的知识与先前的知识结构进行联系,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丰富和建构这个体系。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调整适合的教学进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经常提问或设计题目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如果回答正确,教师可适当加快进度;如果学生回答错误或无法对问题进行讨论,则要放慢教学进度,并在学生有问题的部分进行进一步的讲解。

最后,教师要使用适合的教学材料辅助教学,如图片、视频等,能将教授内容生动地呈现给学生。教师也可以进行教学演示,给学生示范教学中的教学设计、语言使用,以及如何调动学生的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掌握教学的适宜水平 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准备为前提,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中也提出,教学的内容应该处于学生现在知识水平基础上,通过学习或他人指导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因此,教师在教学前要先了解学生的先前知识和技能,确定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访谈、课前调查等了解目前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情况,然后确定通过教学学生可以提高的知识水平。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分组,按照学生的不同能力施以不同的教学活动,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提高,但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教学内容的同质性[2]。教师也可以去探索一些个别化的教学方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使用恰当的激励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校教学和教师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掌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使学生始终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如可以创设问题情境[3],学生想了解某些事,就会付出一定的努力来完成。学生可以自己查找资料,互相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使自己成为教学中的主体。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学的趣味性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来促使学生对学习投入[4],也可以用表扬、分数等传统奖励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其中分数是学生比较重视的奖励方式,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可以将学生的讨论、解决问题,查找资料等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中,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避免学生最后为考试而突击背题,忽视平时学习表现的现象。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因此,在校大学生普遍比较关注与未来发展相关的信息。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动机。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考研中的考试科目之一,学生如果打算考研,就必须学好这门课程。教师可以在讲课时强调这门课程对考研的重要性,同时在讲课时突出考研的知识点,激发考研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动机。

对于毕业后打算就业的学生,可以分成两类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一类是打算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这类学生必须考取教师资格证书,而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为能顺利通过考试,学生必然要掌握好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针对这类学生强调重点,引起他们的注意。而且教育心理学课程中所教授的很多知识,如学习动机、教学设计等,对他们未来从事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而且有应用价值的。另一类是打算就业但不从事教育类工作的学生,针对这类学生,教师要将知识融会贯通,把技能、设计与考核等内容与他们未来的求职和可能的就业方向相联系,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将来工作中能用得到,这样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篇10

论文摘 要: 本文结合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概要地阐述了教育心理学的几个基本观点及其对改进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并介绍了作者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尝试应用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收获。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在我国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担负着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的重任。但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差,积极性不高,使得英语教育处于被动状态。而教育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可以大大改善这一教学状态。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英语教学是双边活动,由师生共同完成。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对教育心理学进行研究,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过程,从而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学生主体的学习效率。本文拟就教育心理学的几个基本观点在对高职学生的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1.心理特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英语语教学法史上出现过很多教学法体系,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法、结构法及现在的交际法等,这些都与不同的语言学流派的盛行有关。究竟哪种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不少人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自己对某理论的偏好进行选择,在教学中难免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判断一种教学方法的适当与否,除了要考虑既定的教学目的域外还要适合特定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由于儿童大脑中语言习得机置处于活跃期,他们学习母语完全靠直接的模仿。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作“语言习得”。而成年人的语言习得机置已大大衰退了。对于他们来说,单纯靠模仿、靠情境,或者通过实际使用,都不能奏效。但是他们的智力发达,思维能力成熟,意志坚强。他们借助于这些条件学习语言(外语),这就是所谓的语言学习的过程,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通过学习语言规则和接受技能训练,同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果了解上面所说的不同群体人的语言学习的心理特点,就可以自觉地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对象多为成年人,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是在打基础的初期,可以主要使用重视语言规则学习、重视语言分析对比的语法翻译法,而在稍后的听、说技能训练中再更多地采用强调模仿的直接法和强调使用的情景法和交际法。明确了这一点后,教师在教学中才能灵活而有效地使用教学法教好每一堂课,使教学产生预期的效果。

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

在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时,常常听到人们从教学方法、手段和教材等方面找原因。例如,教学效果好,人们通常说教学方法如何地适当,教学手段如何地先进,教材是怎样地适用。反之亦然。这里,人们往往忽视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学生的学习动机,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诚然,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都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但是,必须看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外部条件最终要通过其内因起作用。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对学生严格要求,倡导刻苦学习精神,可以促进学习效果,但是真正具有持久活力的学习动力来自学生的自身的兴趣和由此产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回答学习外语目的时,有的学生说是受制于父母的压力,还有学生说学习外语是为了通过考试。这种狭隘的学习目的就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水平低,学习缺乏自觉性和必要的毅力。对这部分人应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对其小之以理,动之以情,即从提高个人素质、实现人生价值的远大目标来教育他们,从提高个人技能、增强个人就业能力的竞争力等现实需要的角度来启发他们。他们一旦明白了外语学习的意义和肩负的责任,学习动机就会明显增强。课上专心听讲;课后自觉完成作业,遇到困难也表现出较大的自制力和顽强精神。

在过去几年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中,我不断总结经验,在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努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学习毅力始终处于较佳状态。老师缺乏和学生的沟通,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久而久之,有些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厌学。很难想象,这样的老师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换言之,凡是教学效果好的班级与这些班的老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良好的学风有着很大的关系。

3.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

毋庸置疑,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交际功能,即能用该语言完成社会所需的各项活动。然而,交际能力的强弱不仅取决于语言知识基础,还依赖于语言技能的熟练程度。具备了语言基本功还不等于具备了交际能力。也可以说,语言知识是基础,还必须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包括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训练。可见,如何加强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成了外语教学中又一至关重要的环节。我运用心理学理论对各项语言技能特别是《大纲》强调的读、听、写的能力的发展过程进行如下分析。

(1)英语阅读能力的训练。人们进行阅读一般以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运用学到的语言知识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解释和理解。另一种是借助于社会和文化等背景知识和有关专业知识以及逻辑思维的能力,对信息进行预测、分析、判断、排除歧义而达到更加准确和深刻的理解。上述两种理解方式常常是同时或交错进行的。可见,阅读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知识,还需要通过阅读实践掌握丰富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及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这是我们进行阅读能力训练的原则。

(2)英语听的能力的训练。听是通过刺激听觉神经将信息输入大脑。听力的对象是以声音为载体的语流。对此,即使有较强阅读能力的人也只能束手无策。因为听音的载体不再像书面语言那样是静态的文字符号,而是动态的语言信号;语流连续不断,稍纵即逝,使得在阅读中可借助的手段此时也无济于事。训练英语听力,首先要练好辨音和捕捉信息词两个基本功。另外,听时要求用英语思维,让信号直接在大脑中产生意义。

(3)英语写作能力的训练。如果说要学生阅读文章有一定难度,那么写文章就更难了。“写”是借助于文字符号正确的排列来表达思想,达到交际目的。它不仅要求用词准确贴切,造句符合英语语言的习惯,还要求内容具有统一性和连贯性。显然,不经过专门的训练,要达到大纲规定的写作能力的要求也是难以实现的。

借助于心理学理论,可以把貌似复杂的各项语言技能的内在特点、它们之间的联系及各自的发展规律揭示出来,从而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方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由于强调基本功,并且按照各项技能自身的发展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大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好地掌握了技能,训练效果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4.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效果

一般来说,智力因素包括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等内容,非智力因素包括意志、态度、刻苦性、钻研精神、信心和心态等含义。众所周知,智力因素如智商等是先天的,它们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外语学习也不例外。比如说,天资聪慧、听觉辨音能力强、口齿伶俐、能言善辩的学生一般在学习中都会取得好成绩。反之,他们学习则比较吃力,进步不明显,久而久之便会丧失学好外语的信心。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应该承认先天因素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然而起决定作用的则是诸如个人的努力、成长环境、教育方法等后天的非智力因素。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虽然成绩顶尖的学生中高智商的占有很大的比例,但是教学效果好的班次或者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非智力因素发挥的作用有关。先天条件一般的学生可以在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帮助下得到弥补,最终可以赶上甚至超过所谓智商占优的学生。在重视非智力因素方面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发挥意志在学习过程中的促进作用。意志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我提倡树立良好的学风,培养钻研精神,保持必胜的信心,以坚强的意志和科学态度面对各项学习任务。

(2)重视学生群体的互助效应。一个学期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生与学生相处之间度过的。因此,如果在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帮助、合作学习的氛围,不仅可以视为对教学活动的补充,还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提高其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及时沟通师生情感。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活动。但是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如果对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缺乏了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是很难想象的。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一旦调整到最佳状态,即会迸发出巨大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然而,通过各种途径包括教师的言传身教可以促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向有利于学习的方向发展,从而收到明显的效果。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厌学”变成“要学”。在课堂上,他们始终以精神饱满的姿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听讲和练习活动中,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们认真备课,精心施教,一丝不苟的教学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形成细致、严谨的学风。

5.结语

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的重任。而高职院校生源在认知能力、基础知识和就业机会等方面都不占优势,扩大招生和就业竞争的激烈,加大了高职院校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超越“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多方位地提高教学的水平。

教师的大量实践和丰富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但是如果把教育理论特别是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可以更清晰地发现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和练习,妥善地处理各种看似繁杂的问题。倘若教师能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引入心理学理论并以其为指导,可以驾轻就熟地把握教学的全过程,便能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把学生培养成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