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谈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浅谈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

篇1

一、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充分发挥教师“导”的角色作用

大家知道,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那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同时又是参与者、合作者的教师既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能不喧宾夺主,也就是说,教师的任务就是做好一名“幕后导演”,而不是舞台上的“演员”。如小学一年级教材中数学活动课《统计》一章的教学任务就是“能达到让学生了解统计图表及统计在日常中的应用,学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并且还指出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中找到自己的发现”。针对这一要求,教师这个幕后“总导演”可以先创设一个情境,如今天班里要搞一次元旦联欢晚会,需要准备一些食品,像水果、瓜子、糖块等,因为不清楚每个同学的喜好,所以选一部分同学做代表,把自己喜欢的水果用粉笔画在黑板上。情境出来了,下一步需要进入学习的内容了——分类归纳和统计,即有多少人喜欢某一种水果,比如喜欢香蕉的有多少人,喜欢西瓜的又有多少人等,然后绘制一个简单的统计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懂得了统计的步骤、统计的用途和统计图表的做法。这样的引导,同学们觉得自然、轻松、实际。学生们有兴趣了,掌握了统计方法,接下来再继续引导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事物进行统计,自然效果显著。

类似这样教师充分发挥自己引导作用的例子很多。例如,学习了《数字的认识》之后,可以启发学生去学校各处找一找哪里有什么事物或者看看各个年级和班里有多少同学,各个科目有多少位任课教师等等,加强对数与物的对应及认识,学生将来辨别事物更加清晰;在学了《加法和减法》后,找一找周围哪些事物可以进行加减,如每个班有多少个男同学和多少个女同学,加起来一共班里多少人等,从而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了《应用题》和《平均分》之后,找找身边有哪些同类应用题和平均分现象,尝试除法的运用。这样慢慢学生养成习惯,就不再满足于有人引导,而是会自发的形成数学思维,自觉地去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更多的、主动地参与到实践中来,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动脑,才能切实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比如,在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时,我先引导学生把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观察近似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同原来的圆柱体比是否发生了变化,再自己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在掌握了圆柱体体积公式之后,我给学生又出了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题目,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把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80平方厘米。长方体高20厘米,那么圆柱体体积多少呢?”学生因为是自己推导的圆柱体体积公式,所以马上心领神会,首先算出圆柱体的底面半径:80\2\20=2,圆柱体的体积自然就出来了:3.14*2*2*20=251.2平方厘米。

启迪学生思考,可以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挥主体作用。比如,在学习了百分数的应用题之后,我结合实践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有一位同学想买一台摄像机,俗话说,货比三家,为了能节省开支,他考察了三个专卖店,结果三个店标价相同,全部是8888元,但是每个店都有自己的优惠措施,不尽相同:甲店全场商品9折出售;乙店购物满一千元送一百元的红包;丙店购物满一千打9折,达到一万打8.8折。那么,到底哪个商店优惠幅度最大,购物最实惠呢?请同学们思考。这个涉及到消费的实际问题和同学们息息相关,同学们都觉得很有趣,可是又不易找到解决办法,这时我就启发学生们换个角度思考,即怎么才能够做到尽可能的少花钱这一个前提条件和主要矛盾去下手。这个实际问题使学生仿佛置身其境,唤起了学生探索的强烈欲望,通过认真思考和讨论,同学们最终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也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认识到数学和我们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起来更加目的明确,信念坚定。

总之,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和指导思想一定要从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实践性出发,努力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乐趣和热情,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因势利导,紧密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学,学以致用,让孩子们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梁万婷.实施开放教学 培养创新精神.中小学数学,中国教育学会主办,2001(12)

篇2

一、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充分地课前准备

教师的备课充分与否影响着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每个完整的课堂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

开始,要求教师在教学时确定内容的难度,要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承受能力。对每节课都要有一个合理的信息量。注重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在课堂上对重点、难点进行教学。这样可以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对次要内容进行过多地讲解。

二、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和教学方式的新颖性

1 宽松课堂,兴趣学习

对于小学教学,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情感过程。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上我们要创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如:利用现代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在屏幕上显示“鸭子妈妈带领小鸭子们学习游泳——各种色彩缤纷的小鸭子登场”,然后提问学生:“屏幕中出现了几种不同色彩的鸭子?”通过多媒体教学,带领学生迅速进入上课的状态。让学生感觉到课堂中教学内容的丰富情趣。

2 情景教学,科学引导

小学数学教师要了解小学生的特点。通过在课堂中创造宽松、愉快的教学情景来讲述知识间的联系,以此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时,可以创设情景,把一些小活动和小故事安排到教学过程中。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在提出问题之后,鼓励学生大胆回答。

3 抓特点重实践

面对每一节新知识的课堂,要想有一个高效的课堂效率,需要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在每节课堂中,要引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融会贯通。

三、重视课外和课内的衔接性

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在每节课后复习是必要的,复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学到的知识,可以系统地总结,对知识的难点进行掌握。

由于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有很多不足。针对这个特点更加需要对知识进行系统地讲解、复习及总结。

在教学中,数学教学的方式,以及知识的掌握和衔接性,都是每个教师要注重的。在小学教学中,数学担任着对学生未来逻辑思维的拓展的任务。小学数学对学生未来有很重要的塑造作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是每个小学数学教师的责任。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 刘智

摘要:物理一直是一些高中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的学科,通过探讨如何提升高中物理教学水平,如何实现学困生的转化;分析高中物理学困生的成因,探索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困生;转化

物理学科的实践性较强,学生在学习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现代物理教育主要以实验教学为主,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物理的魅力,老师也能做到以学生为主进行教学,并在揭示不同物理现象的同时实现学困生转化,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一、高中物理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1 教师因素

从初中到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并不紧密,中间存在的知识台阶造成了学困问题,一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善于引导学生寻找知识的过渡点,加上教学手段、模式比较单一,导致学生厌学、怕学物理。虽然我国已经大力实行新课改,但应试传统教育的弊端依然影响着现代教学,许多教师采用“满堂灌、填鸭式、大运动量”的课堂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而且还会增加学生对物理的厌恶感。

2 学生因素

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不足是引起学困的另一个原因,物理知识学习要有一定的语文知识、数学知识做基础,尤其是数学能力的不足给学生学习物理带来了很大困难,例如高一年级学习力学,需要三角函数等知识,几乎涉及整个初中的数学知识,不具备这些知识,就很难实现物理知识的迁移。初中学习的伏安法测电阻,高中讲解时只是增加了考虑电源和电表的内阻,其原理与初中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是一样的,如果学生初中知识欠缺,自然也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和各种学困问题。

二、反思与对策

1 适时给予肯定激励,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

经调查发现,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主要是由相互讨论、老师的鼓励、充分地思考得来的,为了加强学困生的转化,提高素质教育的进程,物理老师应改变教学方式,重新审视课堂教学。

首先,物理教学必须要有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老师要信任每一个学生,把他们当成朋友,从内心去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帮助学生跟上教学节拍,参与教学互动。其次,老师要科学地看待学困生的错误,允许学困生出错,让“学困生”能大胆地质疑、发言,这样才能帮他们建立学习信心。如果学困生在理论理解以及实验操作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教师应以平和的态度点拨,循循善诱,用鼓励的语言开导他们,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真正爱上学习。再次,作为老师,对待所有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给学生心理暗示,让学生在每一个微小的进步中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成效的,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2 加强学法指导,教“学困生”学会学习

学困生的主要表现是对物理知识能知其然,但却不知其所以然,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随着这种不理解而渐渐消失。为此,老师要带领学困生在问题中探索,学会学习,学生只有掌握学习方法,会学习,才能越挫越勇,才敢于挑战。如:在学习“库仑定律”时,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既然质子带正电,原子核中的质子应该互相排斥,事实恰是它们紧紧结合在一起,你们对这个问题有什么认识?”经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注意力能很快得到集中,其思维也能快速进入激发状态,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

3 加强课外辅导,及时排除疑难问题

物理学习中有很多难点、重点,这些重难点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是很难被学生彻底理解的,对于基础单薄的学生,老师还要加强课外辅导,及时给他们查漏补缺,多次反复,让这些学生充分思考,通过变式练习的方式学会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老师还可以为学困生们展开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开设学习兴趣小组,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进取,努力向上。

4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多媒体教学技术的生成,这也是现代教学发展中的必然产物。作为老师,要积极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在课堂上科学使用多媒体技术,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在科学教研中积极使用信息技术,打开物理教学的新天地。如利用电脑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对学生每一节课的学习状态、学习成绩进行分析总结,这样可以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物理学困生的转化离不开多媒体信息技术,物理老师要积极围绕学生展开现代化教学,这样才会取得可喜的成效。

对学困生的转化一定要把握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积极认识到学困生转化的重要性,把爱和热情倾注给他们,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方法培养,及时对症下药,使学困生的“病情”得到彻底“康复”。

参考文献:

[1]曹卫华.浅谈物理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J].科教文汇,2009(9).

篇3

一、用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 教师不要急于传授学生知识,因为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会导致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正确的做法是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比如在讲授简单的等差连加题目时,我给他们讲大数学家高斯小时候发现数学定律的故事。有一次上课,高斯的老师对同学们说:“你们今天算从1加2加3一直加到100的和。看谁算得又快又准,好吗?”孩子们听后就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但是不久,高斯便报告老师自己做好了。老师以为高斯捣乱或者胡乱猜结果,可是看一看高斯写的得数:5050,便觉得非常惊奇。这个8岁的小高斯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这个数值呢?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后来,高斯成为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学生们听完故事后,显得很激动,很快掌握了这种方法。

二、让孩子学会自学,培养学习独立性

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新内容前我会给学生指出学习的要点并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要点和问题去阅读课本,让学生深入思考知识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找出其中的解题思路。如在教学简单的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先出了下面两道题:(1)一条马路全长3000米,修完了3/5,修完了多少米?(2)一条马路修完了3/5,修完的马路长度是1800米,这条马路长多少米?我先让学生解答这两题,然后再出示例3:一条马路全长3000米,修完了60%,修完了多少米?例4:一条马路修完了整条马路的60%,修完路的长度是1800米,这条马路全长多长?因为例3和例4是在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来的,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就是把百分数(60%)转化成分数(3/5),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这种联系,让学生将这两题同原来的两题进行比较,既启迪了学法,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把孩子们领进精彩的课堂

教师如能在学生思维困惑时介入电教媒体,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如把一个棱长为5厘米的正方体表面涂上蓝色,然后将它切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蓝色的各为几块?由于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呈现“切割”“提取”等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四、拓展课外实践训练,延伸小学数学教学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拓宽教学范围,引导学生到学校、家庭、社会大环境中去学习,学校可以组织数学竞赛、兴趣小组等活动来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参加各种数学竞赛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因材施教,鼓励学生找寻学习的兴趣,让小学生的活泼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法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题方法;能力

G623.5

在新教育大纲的指引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多样化的解题方法逐渐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将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当成是一种基本的教学形式,也就是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采用解决问题的形式对数学这门课程进行教授和学习,从而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会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解决问题的教学主要分以下几步

1.审清题目,收集信息

在现阶段的教材中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应用题,如对话式、表格式、图文结合式等,并且其隐含的信息量也非常大,所以,解题的关键是寻找有用的信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审题,其中理解题意是解题的关键,要一字一句地读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在整体上对问题有一个初步了解,将教材中的图画与文字结合起来,将每个问题的意义弄清,并进行理解与体会,对题中所提供的条件和提出的要求加以掌握。

2.对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本人认为建构数学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画线段图找等量关系。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图形是学生形象思维的基础。但是画实物图比较麻烦,线段图是它的优化形式,因此,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实物图中抽象出线段图,为解决问题题目分析做好铺垫;只有将数量关系弄清楚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对解题算法进行恰当的选择,将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算式,通过计算来进行解答。

3.完成解题后进行检查验证

新课程标准下,教材中应用题教学的意义在于发现现实情景中的数学因素(数量和数量关系),对模型进行建立,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运用中从事数学练习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去体验,根据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来对解题策略与方法的正确性进行判断,以便于进一步形成数学的模型。

二、如何进行解决问题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提出各种问题,对不同的方法加以灵活运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面对实际问题,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以数学的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创设解决问题教学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由此可见,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作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开端,也是解决问题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有两种常见的问题情境,其一是明确的问题情境,给定问题,条件明了,有确定的答案。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是已知的。其二是需要学生发现与选择信息的问题情境。问题需要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或问题已经给出,但其与问题有关的信息需要学生自己去补充或创设,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问题情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挑战性,有着非常大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当的是研究者、探索者与发现者的角色,能对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行有效地培养,使学生可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如有这样一道题目“小华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她想用自己的零用钱20元给妈妈买一束鲜花作为生日礼物。现已经知道:康乃馨10元5支,百合花12元3支,节节高6元2支,小华用这20元钱买花有几种不同的买法?”一些学生设计出了一两种方法,一些则设计出了十余种,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利用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获得了学习的满足感,对学生能力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进行了很好地弥补,让全体学生都能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也使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2.在解决问题教学中以“分析数量关系”为核心

解决问题教学要对学生从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的能力加以培养,从而将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一般来说,可以先感知问题通过文字描述、画面或其它形式所提供的信息,对问题给定了哪些已知条件和有用的东西进行了解,进而明确问题中有哪些可以利用的有用信息;然后对问题所提供的目标信息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即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明确问题的初始状态及所要达到的目标状态。根据获得的条件信息、目标信息、问题的初始状态及学习者头脑里形成的问题目标状态选择解题策略。而在这一过程中,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数学情境中的数学因素,并与已有知识和经验建立联系,从而建立模型;再运用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际运用中对模型的正确性加以验证。

3.在解决问题教学中以“教给解题策略”为重点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w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加以尊重,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采用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策略,因材施教,从而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元芳.小学生数学解题思维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2(15):52-54.

[2]张竹.授予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提高小学数学解题能力初探[J].新课程学习(下),2012(9):92-93.

[3]郭海燕.有效利用数学解题思维定势的教学策略[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2(11):73.

[4]许明如.谈数学解题中的“转化”[J].新课程导学,2013(20):130-131.

篇5

1.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数学课本材料的实用性

从学生日常的买菜、买学习用品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因此,我在备每一节课时都要想到所讲知识与哪些生活的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尤其我们农村小学的孩子,生活中到处与数学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做到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生活例子,就替代乏味的课本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知识的,就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取知识;总之,数学教学就要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例如:我在教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参加校园的植树活动,植树的路线老师已经画好了,现在我把同学们分成三组,小组长负责栽树,每个组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做,第一组同学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6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5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两种解法。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讨论、计算,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并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2.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和亲近,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例如:在一年级上册《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的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来拿的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达。教师总结:看来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同时,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矮,谁比较高,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3.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实际体验

打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给枯燥的数学课赋予了活力,更为我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图片、实物、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还用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学一年级《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书上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让两个同学戴上青蛙头饰扮演青蛙吃害虫,其中一个又高又胖的男同学扮演大青蛙,一个又瘦又小的同学扮演小青蛙,让他们走上讲台,张大嘴,表演吃害虫的动作,然后他们进行遇面后的对话:大青蛙说:“你今天的收获怎样?”小青蛙说:“今天我吃了20只害虫。你呢?”大青蛙骄傲地说:“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34只害虫。”这时让下面的同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并在计数器上展示计算的过程。同时,老师利用学生的表演,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4.创设平等愉快,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交流发言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必须有新的教育观念。首先,对学生重新认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估计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不要片面认为某某孩子太差。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只是他们的特长和优点不同而已。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都体体面面的坐下去,千万不能让孩子在其他同学面前暴露他的不足。其次,要用和蔼的目光面和面容对全班的学生,经常用鼓励和赞赏的语言和学生交流,如:“我很高兴,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学不谋而合。”“你今天表现很不错”“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有主见。”对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一点很有道理。”“你能解释一下吗?”以前每节课结束,我都说:“有不懂的找老师。”现在我常说的是:“你有什么感想或遗憾?”“今天的课堂,谁还想发表看法?”这样就能体现出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和谐。同时,还要观察分析学生的质量,应从不同的角度下结论,从能力的培养入手,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我尊重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相似的学生。做到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我不仅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师和教科书的质疑。

篇6

【关键词】思想方法;辩证;问题意识;过程

数学思想方法是从数学内容中提炼出来的数学学科的精髓,是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的桥梁。数学课十分强调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数学领域中的知识博大精深,学之不尽。小学生们所学到的只是数学基础知识中的最基本的东西。因此,学校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运算、演算例题等一些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 ,要让学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学会掌握一些研究数学的基本方法,从而获得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时期,在这一阶段注意给学生进行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的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数学的一些基本思想的教育呢?现代课堂教学观不仅要求教师传授知识,更要利用课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课堂教学要体现素质教育观念,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每一堂数学课都承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任。下面谈谈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在数学课中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

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这些都充满着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例如:在知识的纵向发展方面,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产生,揭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关系,知道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际,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知识的横向联系方面,可以围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大与小、多与少、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的变化、正比例与反比例”等内容,渗透一些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还可以通过一些应用题的改编练习,分数应用题的解答,应用题的一题多解,以及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渗透一些辩证统一的观念。使学生在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不仅要执行好课程,更要有意识地发掘这些资源中蕴涵的思想因素,充分做到思想性与科学性的高度融合。

二、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思想教育因素,把思想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三、在数学课中让学生追求真理

1.教师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即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的困惑,是一种怀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形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学生若具有了问题意识,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其独立性、能动性才能得以发挥。

如:教学中学生用“滚动”的方法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测量出圆形的周长时,设问“如果要测量圆形喷水池的周长呢?还能用滚动码?”学生经过商讨,想出了“测绳”的方法,先用绳子绕圆形一周,然后将绳子拉直测量。这时,用课件创设情景“如何测量堰塞湖圆形湖泊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周吗?”学生体会到“滚动法”和“测绳法”都有局限性,不得不另辟蹊径,学生自然而然地进行了新的探索。紧接着:“圆的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系呢?圆的周长究竟有没有普通性的规律呢?”把包袱递给学生,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学生质疑——小组合作——开导点拨——交流反馈。”分别量出用纸片做成的“大、中、小圆”的周长和直径、半径,经过比较归纳,学生终于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它们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这样的教学,不但让学生感悟了课标内容的内涵,而且锤炼了他们的质疑问难,思考解惑的能力。一步一步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数学教学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过程”中来

鼓励学生运用直观和已有的经验去探究,鼓励学生尝试用以进行计算、推理或证明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将正确合理的方法应用到解决其他问题中去。

如“一块长方形纸板,长是11厘米,宽式8厘米,现要剪成直角边分别是4厘米和2厘米的三角形,能剪成多少块这样的三角形,将这样的问题交给学生,学生有的说:11X8÷(4X2÷2)显然是符合常理的,怎么会错呢?”有的说:“长方形的长是11厘米,要剪成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分别是4厘米和2厘米,材料不能全部用上的”,还有的说:“我们的错在被表面现象迷惑,缺少灵活思考,对本质的把握。”正确答案应是20块。一道“陷阱”题,引发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场大争论,学生在主动参与找错、议错、辨错、改错的活动中,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自己的分析水平,同时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思维禀赋,多层次,多维度审视同一个问题,个性在独立思考中产生顿悟,在自主探索中主动生成。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缜密了,思路开拓了,见解独特了,思维品质就会逐步提高。

“符号形式化、概括公式化、数量精确化”等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点。把研究的问题形式化、把问题的内在含义用数学算式表达出来、通过推理论证及运算得出准确的结论,是用数学方式解决问题的、也是数学教学工作的基本途径。知识是思想方法的载体,传授书本知识是最基本的教学要求,沉溺于题海的作法是得不偿失的。掌握数学语言和数学的表达,思维的逻辑、灵活、缜密和准确等,是数学素养的表现。数学学习在于掌握书本知识,更在于养成数学的思维习惯。认知是“特殊——一般——特殊”周而往复的过程,对数学的认知同样如此。数学教材很多情况下采取的“特殊事例——一般规律——例题习题”的编写方式,要求学生通过知识点“定义、定理、例题、习题”的学习来探寻、总结、验证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这种作法符合认知规律,是思想方法教学工作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从学习中学会优化思想 提升数学思维的有效性》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渗透

【中图分类号】0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252-01

数学思想方法是从某些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和概括,在后继的认识活动中被反复证实其正确性,带有一般意义和相对稳定的特征。它揭示了数学发展中普遍的规律,对数学的发展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它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是数学的灵魂。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数学思想方法是以具体数学内容为载体,又高于具体数学内容的一种指导思想和普遍适用的方法。它能使学生领悟数学的真谛,学会数学地思考和处理问题,是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相结合的法宝,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试图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对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做出一定的探讨。

1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必要性

所谓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它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所谓数学方法,是指某一数学活动过程的途径、程序、手段,它具有过程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和得以实现的手段,因此,人们把它们称为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的显性知识系统,许多重要的法则、公式,教材中只能看到漂亮的结论,许多例题的解法,也只能看到巧妙的处理,而看不到由特殊实例的观察、试验、分析、归纳、抽象概括或探索推理的心智活动过程。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隐性知识系统,小学数学教学应包括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知识的教学。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仅依照课本的安排,沿袭着从概念、公式到例题、练习这一传统的教学过程,即使教师讲深讲透,并要求学生记住结论,掌握解题的类型和方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知识型”、“记忆型”的,将完全背离数学教育的目标。因此,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新视角,是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2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原则

2.1过程性原则。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并不是将其从外部注入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之中,因为数学思想方法是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联系在一起的内部之物。例如学生写出几个商是2的除法算式,通过观察猜想出商不变的规律,而后运用不完全归纳举例验证猜想为真,得到商不变性质。学生获得商不变性质的过程,就是归纳、猜想、验证的过程,绝不是从外部加上一个归纳猜想验证。学生一旦感悟到这种思想,就会联想到加减法和乘法是否也存在类似的规律,从而把探究过程延续到课外。

2.2反复性原则。小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领会和掌握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在反复渗透和应用中才能增进理解。

2.3系统性原则。一般地,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总是随着数学知识的逐步加深而表现出一定的递进性,因而渗透时要体现出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层次性。

2.4显性化原则。数学思想方法有一个从未成形到成形再到成熟的过程。一般而言,在低中年级的新授课中,以探究知识、解决问题为明线,以数学思想方法为暗线。但在知识应用、课堂小结或阶段复习时,应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归纳和概括。高年级学生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思想方法,可以直呼其名。实践表明,以上原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教学中应抓住契机,适时地挖掘和提炼,促使学生去体验、运用思想方法,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和完善的能力结构。

3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着眼点

3.1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应加强过程性。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并不是将其从外部注入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之中。因为数学思想方法是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联系在一起的内部之物。教学中不直接点明所应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而应该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体验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

3.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应强调反复性。小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领会和掌握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在反复渗透和应用中才能增进理解。例如学生对极限思想的领会就需要一个较长的反复认识过程。

3.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应注重系统性。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要由浅入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理解和应用的程度,教师应作长远的规划。一般地,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总是随着数学知识的逐步加深而表现出一定的递进性,因而渗透时要体现出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层次性。例如在组织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时,要体现出“化归”思想的孕育期:学生计算“36+17”一般有“(30+10)+(6+7)、36+10+7、36+4+13、36+20-3”等方法,从中看出学生已经有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意识。在进行两位数乘除法的教学中,要逐步引导学生对此有较清晰的认识;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应启发学生自觉运用“化归”思想去确立新知学习的方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通过分割、平移,转化为长方形的面积。这样,将表面无序的各个渗透点整合成了一个整体。

篇8

关键词:评价 和谐 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在观摩名师课堂并结合自身实践后,我逐渐发现教师课堂评价得妙,学生学习兴趣就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好。

一、学会赏识――关注评价的激励性

卡耐基说过:“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因此,教师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当一个学生尽其所能解答了一道疑难问题的时候,教师就应当堂表扬他,但他错了的时候,教师也应先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的精神,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二、旁敲侧击――关注评价的导向性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教学中的讲授要能起到“点”和“拨”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一个重要方面。评价得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模糊认识明朗化,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把课堂气氛推向。

三、因人而异――关注评价的针对性

针对性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方面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每个学生起点不同,情况也不同,所以必须关注、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使其在原有水平上提高和发展。

四、打破传统――关注评价的开放性

传统教学中的评价形式单一,总是以教师评价学生为主。新课程强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所以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评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评价,让学生参与评价,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提高学习兴趣。

总之,我们要让课堂评价言真正体现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乐趣和成功的愉悦。让我们谨记:充满智慧的精彩的评价来自于善良的心灵,来自于深刻的思想,来自于鲜活的生活。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实践篇.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02.6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方法;运用

On the use of mathematical methods in the Primary Mathematics Teaching

Li Rui,Dong Zhen

【Abstract】The number and shape are two sides of the objects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research,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 and space forms combine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is the Number and Shape thinking.

【Key words】Primary Mathematics; Mathematical methods; Use

1.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数与形是数学教学研究对象的两个侧面,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示意图,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特征。它是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重要原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更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

例如,我们常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这是用图形来代替数量关系的一种方法。我们又可以通过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等,这些都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

2.集合的思想方法

把一组对象放在一起,作为讨论的范围,这是人类早期就有的思想方法,继而把一定程度抽象了的思维对象,如数学上的点、数、式放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这种思想就是集合思想。集合思想作为一种思想,在小学数学中就有所体现。在小学数学中,集合概念是通过画集合图的办法来渗透的。

如用圆圈图(韦恩图)向学生直观的渗透集合概念。让他们感知圈内的物体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利用图形间的关系则可向学生渗透集合之间的关系,如长方形集合包含正方形集合,平行四边形集合包含长方形集合,四边形集合又包含平行四边行集合等。 

3.对应的思想方法

对应是人的思维对两个集合间问题联系的把握,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利用虚线、实线、箭头、计数器等图形将元素与元素、实物与实物、数与算式、量与量联系起来,渗透对应思想。 

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分别将小兔和砖头、小猪和木头、小白兔和萝卜、苹果和梨一一对应后,进行多少的比较学习,向学生渗透了事物间的对应关系,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 

4.函数的思想方法

恩格斯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儿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的了。”我们知道,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函数思想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去反映客观事物数量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规律的。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就要做到心中有函数思想,注意渗透函数思想。 

函数思想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就有渗透。如让学生观察《20以内进位加法表》,发现加数的变化引起的和的变化的规律等,都较好的渗透了函数的思想,其目的都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函数概念。 

5.极限的思想方法

极限的思想方法是人们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它是事物转化的重要环节,了解它有重要意义。

现行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处注意了极限思想的渗透。在“自然数”、“奇数”、“偶数”这些概念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体会自然数是数不完的,奇数、偶数的个数有无限多个,让学生初步体会“无限”思想;在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中,1÷3=0.333…是一循环小数,它的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写不完的,是无限的;在直线、射线、平行线的教学时,可让学生体会线的两端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

6.化归的思想方法

化归是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思想方法。化归,是指将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过

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以求得解决。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是现实世界的普遍规律。数学中充满了矛盾,如已知和未知、复杂和简单、熟悉和陌生、困难和容易等,实现这些矛盾的转化,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化陌生为熟悉,化困难为容易,都是化归的思想实质。任何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都是一个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是一个等价转化的过程。化归是基本而典型的数学思想。我们实施教学时,也是经常用到它,如化生为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曲为直等。 

如:小数除法通过“商不变性质”化归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化归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通过“通分”化归为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等;在教学平面图形求积公式中,就以化归思想、转化思想等为理论武器,实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间的同化和顺应,从而构建和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7.归纳的思想方法

在研究一般性性问题之前,先研究几个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情况,从而归纳出一般的规律和性质,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称为归纳思想。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就是归纳思想的应用过程。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运用归纳思想,既可认由此发现给定问题的解题规律,又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客观规律,提出新的原理或命题。因此,归纳是探索问题、发现数学定理或公式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思维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

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由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算出其内角和度数,再用猜测、操作、验证等方法推导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归纳得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就运用归纳的思想方法。 

8.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数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符号化的世界。符号就是数学存在的具体化身。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数学离不开符号,数学处处要用到符号。怀特海曾说:“只要细细分析,即可发现符号化给数学理论的表述和论证带来的极大方便,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数学符号除了用来表述外,它也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那么,数学符号的组合谱成了“体操进行曲”。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意符号化思想的渗透。

篇10

一、学习书法,从欣赏开始

书法学习,单调且见效慢,难以持之以恒,这是书法学习者最深的体会。其原因虽然较多,但主要是对书法的理解不够深入,即“悟”的功夫欠缺所致。在书法学习中如能长悟长得,不断进步,便会愈看愈爱,眼不离帖,手不离笔,日习万字而不知疲累。因此,对未知书法趣味的学生来说,学会欣赏书法,便成为其走入书艺殿堂的一个关键。

教师要教给学生欣赏的方法,让学生由欣赏而引发兴趣,由兴趣而自觉主动学习,并因之而受到陶冶。学生在正确理解书法的内涵,明白书法美在何处之后,便为选帖习字做好了准备,使他们在欣赏的潜移默化中产生持久的志趣。同时,通过欣赏书法,能够让学生从视觉和感觉两方面品味作品的内部构造及精神价值,细细体悟书法的精妙所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确立书法美丑判断标准,逐步体察碑帖的特点、风格、笔法、结构、章法等内容,以利于临摹学习。

二、选好字帖与书写工具

字帖的选择应遵循“自主、自愿”的原则,选取自己感兴趣并与本人性格相近的字帖来学习更容易上手。由于学生欣赏水平有限,误区较多,所选范本未必适宜初学。这时,教师应及时指导和帮助学生选择一本既易于学习掌握,又具有一定技巧法则,被学书者所公认的最适宜初学取法的好范本,来作为入门学习的必备资料。

初学写字,以有图解和指导分析,且字体较大、带格子的正楷墨迹教材为好,如《九成宫醴泉铭》、《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玄秘塔碑》、《胆巴碑》等;也可选较为规范标准的隶书教材,如《乙瑛碑》、《曹全碑》等。选帖时,教师可对所选帖本作简要介绍和正确引导,让学生产生亲切感,萌生学习的兴趣,快速入门入帖,以期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进步和提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书写工具决定学习的效果,对其优劣的评判与选择,亦不可缺少教师的引导。一般情况下,毛笔宜选中短锋兼毫或羊毫笔,但也应兼顾所书字体风格,去具体、灵活选择。硬笔宜选钢笔或HB、2B铅笔,圆珠笔或自动铅笔不宜做初学写字之用。总之,纸笔等工具的选择应以“价廉、实用”为原则,可根据各自条件或所书内容进行不同选择。

三、临摹同步,相得益彰

先摹后临并非学习书法的最佳选择。摹,主要是练习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形态;临,主要是学习汉字的结构、章法、意态和神韵。古人云:“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如果我们把二者简单分离开,就起不到互补、比较、促进、兼顾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摹临并进,摹而后临,对照比较,并结合碑帖认真检查分析,引导学生找出“病”之所在,及时纠正。摹了再临,临完再摹,反复进行,查找不足,努力改进、完善和提高,做到摹临结合,互救互补。刚开始临摹时,先要求学生将单字逐一过关,然后再逐步提高,几个字、一组字、一行字以至全篇通临。引导学生在临摹中体会和理解字与字的关系,行与行的穿插、照应等。因此,在教学中,如能对“临”和“摹”分清概念,明确要求,设计练习,学生自然会乐于接受,这样,在临习实践中也就逐渐明白临摹的具体方法了。

四、化整为零,合理施教

1 设定小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对初学写字的中小学生,不宜以不切实际的宏远目标来要求,而应从一点一滴做起。例如,以某一基本笔画为一一个专题,辐射含有这一笔画的较简易的字来练习;或将字帖中部首、字体结构分类临习,并归纳和总结出字与字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去掌握这一类字写法的共同点,举一反三,循序渐进。这样,既掌握了笔画的具体书写方法,又学会了同类关联字的写法,做到笔法结体两不误。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在一次次成功的激励下,形成书法学习的浓厚兴趣。

2 将书写教学、指导与示范融于教学过程始终

教学、指导、示范不要孤立开,而应将它们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切不可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又不可放任自流。应在进行适当讲解后,针对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与示范,将枯燥难解的理论变为可触可及的技巧与方法。力求破除书法的神秘感,让学生在看得见的进步之中加大书法学习的动力。

3 专一则成,分享入帖之乐

荀子曰:“好一则博。”“一”是专一。初学书法,要先专一后博学。“宁少勿多,宁精勿杂”,在帮助学生选好所学范本字帖后,应悉心指导学生对字帖风格、特点、书写方法、书写技巧、临习注意事项等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并借助古人学书的小故事来引导学生专心致志,持久临习,尽快人帖。由于氖本字帖各有特点,所以,选好一本字帖临习后,切不可朝三暮四,随意更换。书写数量可由少而多,循序渐进,以写准写像为目的,日克一字,不能贪多图快、泛泛临习、打疲劳战,而贵在日日坚持,用心揣摩,抓住范字的特点、形神,努力理解和掌握书写的技巧与方法。

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可将进步较快、临写得较像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或让其交流学书心得,在自我展示中,比较优缺点,互补不足,加深理解,互相学习,分享快乐,坚定其学习书法的信念。

五、精准点评,鼓励推动

点评方式可灵活安排,点评用语需多加考究,力求做到精到、准确,抓住某一问题的关键,温和诚恳,多用鼓励语言,且能恰到好处。让学生在愉悦之中学习书法,接受批评,理解和改正书写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继续深入学习书法的强烈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