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6: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循环经济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学术界关于循环经济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一致的解释。循环经济是针对工业化以来高消耗、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而言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体现,即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逐步实现以最小的代价、更高的效率和效益,实现污染排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1]在人类的生产活动过程中,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建立起反复利用自然的循环机制,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中去,维护自然生态平衡。[2]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3]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4]此外,李汝雄认为循环经济是这样的经济,其所需资源的来源,大部分是可循环的或可再生的,产品经使用后,可以通过回收、再生等方法,只有少量的废弃。
循环经济的含义应当是: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环过程中,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所谓环境友好,是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较而言的。传统的生产力的定义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这表明传统的生产是一种粗放型的非友好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下,生产的结果是产品和废弃物。循环经济则要求在生产中实现零排放,生产的结果只有产品,这将大大减轻地球环境的负荷,维护生态平衡。可见,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场物质变换的革命,更是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循环经济的意义
20世纪末人们提出了“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两大新的经济概念。其中,知识经济在全社会已经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认同。而循环经济在我国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我们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循环经济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将不亚于知识经济。
(一)循环经济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涉猎循环经济的学者们比较一致地把发展循环经济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联系。循环经济是可持续战略的经济体现。[4]只有当人们的行为从高排放的“牧童经济”转变为低排放的循环经济的时候,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才真正来临。发展循环经济是特大型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和关键。[1]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资源环境的制约问题。为此,人们提出了种种解决办法,如:“环境友好”、“绿色技术”、“清洁生产”、“零排放”、高效生产、废物回收利用、综合利用……等解决办法,这些都是好办法,但是能够比较全面的表达人类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最简洁的办法或者说法,还是用“循环经济”比较好。[5]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最早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并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进度的客观标准之一。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即生产时尽量少投入、多产出,消费时尽量多利用、少排放。在传统工业社会,人们大量生产废物和排放废物,只是在经济活动的最后通过填埋或焚烧等方式对废弃物进行被动的处置。由于大量生产,造成资源大量消耗,但是由于资源不是无限供给的,很多资源更是不可再生的,消耗得快,枯竭的也快。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资源环境的制约问题,这就要求在生产和消费活动的源头控制废物产生,一旦废物产生则通过回收开发和再利用加以补救。可见,只有当高排放的传统线性、开放式经济转变为以资源闭路循环、避免废物产生为特点的循环经济的时候,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才真正来临。
(二)循环经济是遏制环境恶化的必然选择
我国在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的同时,环境也受到严重的损害。长期以来只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造成的恶果,正在以城市为中心向农村蔓延。一般认为,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取决于人口数量,消费增长和技术能力。我国的环境承受能力面临着来自这三个方面的严峻考验。在人口方面,2000年我国人口已经达到13亿,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14亿,增长的人口需要相应的资源环境容量做支撑;在经济方面,2000年我国人均GDP为800美元,在未来将以每年7%-8%的幅度递增,社会经济水平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必然伴随着相应的环境影响;在技术方面,我国当前仍具有高排放的明显特征,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不利于环境的技术效率将给我国的环境状况带来叠加的压力。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自然要繁荣,严肃地向我们提出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要求。[2]循环经济是善待地球的经济发展方式,它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向生态化转向。可见,循环经济是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兼而有之的的双赢经济,它不仅能带来环境效益,而且能带来经济效益,是“点绿成金”的经济。
(三)循环经济是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很多国家甚至通过立法的方式加以推进,如德国于1996年就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传统的工业经济模式可以概括为:自然资源粗放生产过度消费大量废弃;与此相应的传统污染治理思路,没有从工业经济系统的整体考虑,只是从环境的角度思考问题,没有与经济相联系,仅仅从末端进行一些被动的消极处理,虽然可以减轻一些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循环经济从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的角度考虑问题,变消极的产品污染治理,为积极的产品全程管理。循环经济模式可以概括为:自然资源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再生资源[7],我们认为循环经济模式不仅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更是一种新型的物质变换方式,它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革命,它必将引起产业升级、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改变。
三、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已处于实际应用阶段
循环经济概念首先在国外出现,经历了近十多年时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20世纪70年代,循环经济的思想更多地还是先行者的一种理念,当时人们关心的是污染物产生之后如何治理以减少其危害,即所谓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80年代,人们认识到应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但对于污染物的产生是否合理这个根本性问题,是否应该从生产和消费源头上防止污染产生,大多数国家仍然缺少远见,从而缺少政策上的有力举措。到了90年代,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的近几年,管段预防替代末端治理才成为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零敲碎打的废物回收利用和减量化的做法,才整合成为一套系统的以避免废物产生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战略。[4]
这方面,德国走在世界前列。早在1986年德国制定《废物管理法》时,政府就强调要通过节省资源的工艺技术和可循环的包装系统把避免废物产生作为废物管理的首选目标。1991年,德国首次按照资源到产品再到资源的循环经济思路制订了《包装条例》,要求德国生产商和零售商对于用过的商品的包装,首先要避免其产生,其次要对其回收利用。其目的是要大幅度减少包装废弃物填埋与焚烧的数量。1996年德国又公布更为系统的《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把资源闭路循环的循环经济思想从包装问题推广到所有的生产部门。这部新的废物管理法比以往更强烈地要求在生产中避免废物的产生,同时要求对已产生的废物进行环境可以承受的利用。德国政府、企业和公众普遍认为,循环经济能形成一种更有效益、更爱惜原材料、对环境压力更小的生产方式。近年来,德国的循环经济已取得初步但却明显的成效。以1991年为界,在此之前德国的废物排放是逐年加速增长,在此之后则发生逆转并呈逐年下降趋势。德国的废物处理新哲学和新经济实践对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90年代以来,欧盟诸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都已先后按照资源闭路循环、避免废物产生的思想重新制定了各国的废物管理法规。[4]
(二)我国仍处于概念引进阶段我国对循环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前几年,我国的环境保护专家们把循环经济作为一个专业概念在同行之间进行讨论。目前,尽管循环经济在学术界已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但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既没有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更没有进行应用实施的具体推动措施。因此,无论从循环经济研究的理论还是实践来看,我国与西方国家都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目前,上海在循环经济的研究方面走在前列。这是由于上海作为一个资源奇缺、环境容量有限的大都市,21世纪又面临着继续较大幅度推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艰巨任务。[1]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上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上海市发展计划委员会策划下,上海已经着手对上海发展循环经济进行研究,编制循环经济规划,提出到2005年,要建立发展上海循环经济的框架。提出到2020年,上海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支撑系统要全面确立并能够正常运行,从体制上、技术上和观念上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良好的整体氛围和机制,促使经济社会发展纳入资源使用集约化、生态环境无害化的轨道,为建设资源循环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奠定基础。
(三)强化循环经济的观念
观念更新是推进实施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观念深入人心,人们才可能有自觉的行动,同时观念还具有方法指导的作用。
1.进行绿色教育。所有政策最终的执行效果都和公众的参与密切相关。为了提高循环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需要加强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培养。[11]通过学校教育、培训和大众传媒等方式进行循环经济意识教育,使循环经济成为公众的共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公众自觉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安排生产、生活是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
2.引导绿色消费。消费在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产品或服务只有在被最终消费之后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因此,倡导绿色消费是构建循环经济最重要的环节。绿色消费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改变公众对环境不宜的消费方式。倡导绿色消费一方面可以创造新的消费热点,另一方面可以引导绿色生产。[11]通过在生活、生产领域提倡3R原则和避免废物产生原则,把个人的消费行为提升为理性消费和清洁消费,把消费过程纳入循环系统。
四、循环经济研究的技术领域
(一)“3R”原则
3R原则和避免废物产生是在实践中应用循环经济战略思想的两个指导性原则。”3R”是英文Reduce、Reuse、Recycle三个单词的缩写。3R原则即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其中:减量化原则(reduce)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特别是无害于环境的资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和消费目的;再使用原则(reuse)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利用,要求制造商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呼吁抵制一次性用品;再循环原则(recycle)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按照循环经济的思想,生产者的责任应该包括解决废弃制品的处理问题。[6]3R原则是循环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准则,它体现了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它们的重要性不是并列的,减量化原则是首要的原则,这是因为,循环经济以避免废物产生为经济活动的优先目标。在1996年生效的德国《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中规定,对待废物问题的优先顺序为: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这个顺序反映了人们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认识的质的飞跃,即从单纯的末端治理、利用废物到减少废物。
(二)技术载体
技术是循环经济的载体,它处于核心地位,主要是指以清洁生产技术和废物资源化技术为内容的环境无害化技术(EnvironmentSoundTechnology)。环境无害化技术的特征是污染排放量少、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更多地回收废物和产品,并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处置残余的废弃物。环境无害化技术包括预防污染的少废或无废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技术,但同时也包括治理污染的末端技术。[6]其主要类型有:
1.污染治理技术。即传统意义上的环境工程技术,这是用来消除污染物质的技术,通过建设废弃物净化装置来实现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净化处理。[6]该技术仅对生产末端进行无害化处理,通过净化废弃物实现污染控制,不改变既有的生产系统或工艺程序。今天,专门进行废弃物净化处置的环保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正在获得迅速发展。
2.废物资源化技术。这是用来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实现产业废弃物和生活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6]通过对循环经济定义的研究,我们知道所有的废弃物都有它的有效用途,废物利用技术是循环经济的重要技术载体之一。目前,已经产业化并产生实际效益的重要的废物资源化技术有:废纸加工再生技术、废玻璃加工再生技术、废塑料转化为汽油和柴油技术等有害废物回收利用技术。
3.清洁生产技术。这是用来进行无废少废生产的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零排放和制造产品的绿色化。它们在环境无害化技术体系中占据着核心位置。清洁生产技术包括清洁的生产和清洁的产品两方面的内容,即不仅要实现生产过程的无污染或少污染,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使用和最终报废处理过程中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损害。[6]清洁生产技术从源头上控制废物的产生,是一种积极的治理观念,它既是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可盈利性的综合体现,也是发展循环经济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的双重意义的充分体现。
(三)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产业的环保化不仅仅是在工业,也包括第二产业如农牧业,甚至第三产业如旅游业都要解决环保问题。环保产业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环保化中需要的技术设备产品形成的产业,二是环保过程中回收的物资形成的产业。[5]人们提出从三个不同的维度构建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6]:
1.从企业内部循环的维度,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和持续农业。生态工业是以清洁生产为导向的工业,它根据循环经济的思想设计生产过程,促进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与生态工业类似,持续农业是一种符合循环经济的农业模式。
2.从生产之间循环的维度,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链或生态产业园区。生态工业链是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实施循环经济的法则,把不同的工厂联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这种循环经济的生态链甚至可以扩大到包括工业、农业和畜牧业。
3.从社会整体循环的维度,要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绿色消费和资源回收是必须与上述绿色生产衔接的两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环路。从产业构建的阶段上来说,我们认为对传统生产的生态化改造应包括三个阶段:(1)废物回收利用阶段,(2)逐步减少排放阶段,(3)一种全新的封闭式的零排放的资源利用方式最终确立。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如德国等国已进入第二阶段。我国起步较晚,仍停留在第一阶段,尽快进入第二阶段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
五、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立法与政策
由于循环经济的思想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并不是每个企业和消费者都能够理解它的理念。因而,国家和政府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制定一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以引导,形成以立法为基础,以行政措施为主,以经济手段为辅的多层次结构。国外的经验是经济发展依靠市场,环境监督依靠政府,建立起与循环经济发展相应的政策体系是政府职能的体现。
(一)法律保障体系
法律和法规作为一种强制手段可以有效的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它主要采取经济惩罚的手段,也是所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重要手段。1991年,德国首次按照“资源产品资源”的循环经济理念,制定《包装条规》,1996年,德国又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把资源闭路循环的循环经济思想理念,从包装推广到所有的生产部门。此外,美国于1976年通过《资源保护回收法》,1990年通过《1990年污染预防法》。日本在制定了《废弃物处置法》后,1998年又颁布《家用电器回收利用法》。[6]在我国,现行环保法律的立法观念还局限于“污染治理”的思维模式上,1995年颁布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成为治理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主要法律根据,但仅把废弃物简单作为有害物,人处于一种被动防御的地位,使得对于废物的回收利用认识模糊。[8]我国应尽快对现行的环保法律进行系统的修改,以“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为指导,促使环保法律成为循环经济建设的有力保障。
篇2
循环经济为一种崭新的经济模式,该种经济模式的本质体现为在能源、物质的循环再生过程中促进经济增长得到有效实现。在应用该种经济模式的过程中,人类所进行的生产、分配、消费等过程中均需融合于自然界物质能量的循环过程中。促进循环经济得以发展的重用提前条件表现为严格遵循自然界的能量、物质所具有的循环再生规律。
二、管理学研究缺位具体表现
(一)管理学研究成果的缺位
循环经济研究中,管理学研究的缺位首先表现为,目前研究所得的成果还不能为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创造良好的理论依据和健全的分析工具。在循环经济研究中个,对管理学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且还存在较多的内在缺陷。因此,管理学研究还无法很好地适应循环经济发展需求,进而导致相对于经济发展而言,管理学研究存在较为明显的缺位。研究成果缺位具体表现为,管理学研究成果通常较难在实践中得到有效检验。导致这个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现阶段的管理学研究过程中所应用的激励机制存在一定缺陷。同时,在管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滥用数学工具的现象还较为严重。解决该种缺位需要加强对我国学术研究评价体系进行有效改革,同时还需积极应用学术研究风尚来进行引导。
(二)管理学研究范式的缺位
现阶段,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其所需要的理论支撑表现出多样性,囊括了自然生态系统运行规律、社会组织行为、企业运营机制等诸多内容。在我国,传统应用的管理学研究路径范式表现出明显的缺位现象。在实际研究过程中,通常选择单一的出发点展开深入研究,理论范式表现出明显的相互割裂。这种研究范式无法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无指导意义。导致这种缺位状况出现的原因表现在以下结果方面:第一,一些管理学的研究者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定为研究的主要出发点,进而导致管理学和经济学二者相互交融的研究模式形成。第二,直接沿用行为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应用的分析范式,将团体、个人的行为方式作为实施管理学研究的主要依据。该种研究范式普遍被应用于我国管理学研究中。该种分析范式主要强调的是通过对人进行激励和约束的机制来实现对人进行管理,因此其无法成为能够促进循环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有利管理工具。第三,一些管理学家在进行研究过程中,给予国内基本国情,提出根据实际国复兴古典管理理论这一主张。这种主张实质上是继续使用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其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
(三)管理学研究缺乏原创性所造成的缺位
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时,企业管理实质上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延伸,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未能按照市场变化来对自身的生产产量、价格等进行调节。所以,我国在,于现代市场经济活动相适应的管理学理论还较为匮乏。改革开放后,诸多西方管理理论进入我国,成为经济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趋势。但是西方的理论并不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经济发展。因此,管理学研究必须要在合理借鉴的基础上有原创性才能本国经济的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三、解决循环经济研究中管理学研究缺位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转变企业发展理念
想要还需为政府决策提供具有说服力和科学性的理论依据,从宏观角度上,必须加强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相关行为进行统一管理和制约。经济学研究者在对企业发展模式选择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往往将企业假设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具有主体性的理性“经济人”。在不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企业通常不会转变传统生产模式。在没有任何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即使有利可图,企业也不会直接放弃传统生产模式而选择循环经济。因此,经济学研究者们认为,必须加强法律建设,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来促进循环经济得到有效发展。站在政府规制的角度上看,经济学研究的实施必须具有实效性。但是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经济学对人、企业的主观能动性、适应情境变化的能力均往往被忽。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法律、政策的应用效果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在管理学中,高度重视人、企业所具有的创造能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并且可以通过有效管理来实现对该两种能力进行不断激发和有效引导。对其企业的发展来说,法律及政策的强制、市场优胜劣汰、技术发展等外部压力特别重要。这些外在压力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刺激作用,进而促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被动地遵循相关法规政策。但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其行为的主要因素为内在动力。除了利润的趋势之外,企业社会价值观、企业道德责任感等也对企业行为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在管理学的研究过程中,必须加强重视对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等进行深入研究。积极塑造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价值观和文化。
(二)加强企业运行机制建设
经济学研究者认为,在生态企业的建设过程中必须从生产方式、运行机制进行变革。运行机制为企业实施相关生产活动的制度环境,其可促进企业内部形成具有统一性的目标,促进企业的凝聚力得到不断增强,进而使得企业中的各个员工均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企业生产中,真诚地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在这样的环境中,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可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还会积极对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监督,促进企业生产不断向规范化发展。在具有生态化的运行机制中实施生产方式的变革,才可促进企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生态企业建设均是重视对生产方式进行变革,而管理制度、组织机构等的建设均较为滞后,因此生态企业建设未能取得理想成效。因此,管理学应加强对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全面分析企业目前的运行机制,积极分析其与生态企业建设的适应性。然后合理地选择相应的运行机制作为试点,对其有效性进行检验,并针对具体的影响因素进行不断改进,进而促进生态企业建设成效得到有效提升。
(三)企业情境应对策略
在经济学中,基于对宏观政策服务目标进行充分考虑,往往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相关行为视为是被动的。例如外部性理论的提出就是将企业假设为不负责任的环境中的行为主体。但是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际应用结果显示,企业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时,通常均可以快速地做出相应的反应,甚至能够预先做出反应。例如随着循环经济相关政策地不断出台,政策的内容从笼统逐渐发展为具体,其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企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不能只是被动的接受,而是需要主动地进行吸收和消化,通过实际行为来促进企业生产经营能够更好的适应相关法律政策的具体要求,进而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管理上,可通过绩效评价标准变革等方式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当企业微观、宏观环境均不断发生变化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将绩效评价作为对经济效益进行衡量的唯一标准。在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过程中,应是将多元利益相关者作为评价的主体,将创造企业价值的过程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为评价的客体,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共赢作为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的总目标。由此可见,在管理学中,基于市场环境的多变性对企业的发展提出多元化目标,其可促进企业能够在循环经济环境中得到更好发展,提高企业应用多变生产环境的能力,进而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结束语
篇3
1煤化工发电一体化是发展趋势
我国是世界用电大国之一,而电能供给主要以火力发电为主,辅以水电、核电等。火力发电耗煤量大,环境污染大,且热效率低。目前国内最先进火力发电为1kW·h电耗标煤270g,大部分的火力发电热效率只有40%左右,大部分热能白白浪费掉。对于有非常丰富煤炭资源的我国,更好地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发展新型煤化工,走化工产品与发电一体化循环工业,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资源,建设煤化工——发电一体化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和谐生态工业,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2发展化工产品与发电循环经济思路
发展化工产品与发电一体化循环经济,是以新型煤化工为基础,以煤为原料,形成化工产品及发电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新型煤化工主要是煤气化和煤液化为主,通过大型、超大型的煤气化单元或液化单元,利用副产的热能进行发电。
通过现代化的新型煤气化工艺及煤气化炉,把煤气化成以CO为主气体,去发展“C1化学”,如煤气化合成甲醇,再由甲醇合成二甲醚、聚乙烯、聚丙烯等化工产品。在气化炉气化的过程中,产生高达1200℃左右的高温气体,利用废热锅炉进行热量回收产生高温高压蒸汽去发电,这样即得到化工产品,又得到电能,即环保又热效率高。
图1新型煤化工—发电一体化循环经济流程图另外还可以把气化产生的气体直接用来发电——燃气轮机积习难发电,不去合成甲醇等化工原料,即联合循环发电(IGCC)。目前世界上联合循环发电(IGCC)国外也只有一两家,国内还是空白。新型煤化工—发电一体化循环经济流程见图1。
从图1可看出,核心是气化厂,也就是大型的煤气化炉,是整个循环产业的关键。因此整个工业园最好靠近大型煤矿,以煤炭资源为依托。在煤炭开发的同时充分利用瓦斯资源进行发电或作民用燃料,生产出的原煤进行简易筛分,除去大部份的矸石后送入大型气化厂进行气化。煤矸石等低热质燃料用来进行发电,灰渣作为建材的原料。在气化厂内,产生大量的高温高压蒸汽直接进行蒸汽轮机发电,生产的煤气通过净化、除杂质(如回收硫生产单质硫或其它硫类产品)后,送入合成厂,合成氨或氨类产品、甲醇及其甲醇下游产品、合成汽油或柴油及替代燃料、乙烯或丙烯等基础化工原料。气化产生的灰渣作为新型建筑材料的原料。整个循环与传统火力发电厂等单一企业相比,没有大量的气体排放及污水排放,真正做到零排放。
因此,气化炉不仅得大型化,还必须能满足大型装机容量的发电机组所需的高压蒸汽,代替传统的火力发电。目前,“壳牌”气化炉能产生高温高压的蒸汽,而且单台炉的生产能力大,已投入商业运行的单台炉日处理煤量达2000t。就这样的气化炉也得好几台才能满足一定装机容量的发电机组,化工产品规模达百万t级以上。
3煤电一体化的发展优势
篇4
关键词:谷城县;循环经济;金洋模式;五山模式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战略,能有效缓解资源,缓解对经济增长的约束矛盾,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1]。近年来,我国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省市开展了两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各地区结合实际开展了本地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总结凝练出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案例,但是,目前大都为产业方面的模式案例,县域层面循环经济案例相对较少[2]。为探索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本文分别从产业、绿色回收、社会等方面归纳总结谷城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总结其循环经济发展经验,对推进县域循环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1谷城县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谷城县大力发展循环型产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循环型产业的带动下,进一步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又反过来支撑着产业的发展。另外,谷城县在取得循环经济成效后,不断总结发展循环经济经验及模式,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循环经济发展,构建了以湖北省为重点并向全国辐射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再生铅、再生钢铁、再生铝等循环型产业。探索形成了“金洋模式”、“五山模式”、“谷城‘城市矿产’基地模式”等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模式。2013年,谷城县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创建地区。
2谷城县循环经济的实践模式
2.1循环型工业模式
循环型工业又称“生态工业”,是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一种以工业排泄物为原料,实现循环生产的一种工业发展模式。谷城县重点打造“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建材加工、纺织品加工、农产品加工”四大工业循环链,其工业循环经济实践模式以“金洋模式”为典型,金洋公司专业从事废铅回收综合利用、铅基系列合金研制与生产,模式特点主要体现于两点。(1)建设循环闭合的废铅酸蓄电池循环利用链。以自建或合作的方式回收废铅酸蓄电池,回收的废铅酸蓄电池经机械拆解、破碎、分选等工序,再分别加工成还原铅、硫酸钠、再生塑料等,还原铅返销给铅酸蓄电池生产商,再生塑料制成新的蓄电池外壳,硫酸钠成为造纸、玻璃制品的原料,由此形成了完整的废铅酸蓄电池循环利用产业链,最大化利用废旧资源,提高了资源产出率。(2)坚持科技创新。金洋公司高度重视科技创新,通过应用自主研发的无污染再生铅生产、低温连续熔炼、铅膏湿法直接生产超细氧化铅、液态铅渣直接还原等先进技术,铅回收率达98.2%,既回收了铅资源,又减少了废水处理的费用,实现了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2.2循环型农业模式
循环型农业是以循环经济理论指导农业生产的一种经济模式,它被赋予了科学的内涵,既具有由科学理论作为支撑的优势,又具有使经济和生态效益双重实现,以及带动工业、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主要特征。谷城县重点打造“林下经济、有机茶、生态养殖、生物质能源”四大农业循环链,其农业循环经济实践模式以“五山模式”为典型,五山镇大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着力建设生态乡镇,其特点主要体现于两点。(1)发展循环生态农业。通过产业组合构建一体化的农业生态模式,形成物质循环利用的复合生态农业系统。依托专业合作社,推动食用菌、龙虾、茶园土鸡、生态土猪等生态种植养殖产业抱团发展,带动林下经济、有机茶、生态养殖等生态产业快速发展。通过沼气利用联结整合谷城农林牧渔产业发展,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2)建设循环生态农庄。谷城县以生态农庄为抓手,推进农业、农村废弃物的利用。以堰河村为示范,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废塑料、玻璃等干垃圾,厨房湿垃圾入沼气池沤肥返田,有害垃圾集中处理。建设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进行利用,实现了污水不外排。
2.3绿色回收模式
对于谷城县来说,绿色回收再生钢铁、再生铅、再生铝等再生资源,是其循环经济产业的重要一环。目前已经建立了多元化回收模式。(1)销售回收两网合一模式。建立销售网络和回收网络两网合一的模式,骆蓄公司利用其覆盖全国的蓄电池销售网络,实行以旧换新,抵价回收废旧蓄电池模式,实现铅资源、塑料资源的循环利用。(2)政府推动、企业运作模式。金洋公司通过积极争取湖北省政府的支持,在武汉市“1+8城市圈”建立废铅酸蓄电池回收网络工作试点,目前已在湖北省内9个城市建立了稳定的回收网络。(3)资源共享回收模式。谷城县部分企业已在国内主要的资源集散地建立了稳定的回收点,实现废旧资源的稳定供给;同时依靠资源集散地的回收企业,采取合资合作建点的方式,建立资源回收模式。(4)固定回收网点模式。园区企业依靠在全国各地设立的固定回收网点、回收网络,建立资源回收模式,有效地回收铅酸蓄电池、废铝和废钢。通过上述措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回收网络体系,现已建立起半径为500km的区域废旧资源回收圈,年回收资源量300万t,为企业的再生钢铁、再生铅、再生铝、汽车零部件等再生资源加工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2.4循环型社会模式
循环型社会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再生资源利用、再制造、绿色消费等。谷城县利用再生资源的循环型社会模式以谷城“城市矿产”基地为代表,基地集聚了一大批废钢铁、废铅、废铝、废塑料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形成了完整、闭合的再生铅、再生铝、再生钢铁循环利用产业链。谷城“城市矿产”基地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于以下两点。(1)企业联动发展。基地依托县供销社、金洋公司、骆蓄公司等组建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回收废钢铁、废铅、废铝、废塑料等再生资源,以及县域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铝合金建材等重点产业产生的废旧金属、废塑料,通过金洋、金耐特等企业的专业化分拣和加工,生产出高品质的再生铅、再生铝、再生钢铁、再生塑料等再生材料,再供给基地内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铝合金建材等企业,实现了再生资源的就地转化,有效推动了基地再生资源产业和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铝合金建材等产业的共赢发展。(2)以良好服务吸引企业集聚。谷城县对基地重大项目建立“领导包保”、“项目服务秘书”等机制。同时,通过强化基地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建立产学研协作关系,培育出金洋、金耐特等一批废金属循环利用的技术领先者,吸引了废铅酸蓄电池、废钢铁、废铝等废旧资源利用企业快速向园区集聚。
3谷城县循环经济发展经验
3.1以产业化、规模化、精益化为根本途径推动循环经济大发展
多年来,谷城县结合当地铅酸蓄电池、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发展需求,一直大力扶持再生金属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园区建设,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在企业、政府的不懈努力下,谷城以再生铅为代表的再生资源产业规模水平、技术水平不断发生嬗变,回收网络和渠道不断扩大,形成了强大的产业竞争优势[3],成为谷城两个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带动了关联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谷城县域经济的大发展,由传统的山区农业县向工业强县迈进。
3.2通过各领域协同推进,形成循环经济发展强大合力
谷城县率先在工业、农业、再生资源回收、“城市矿产”加工等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关键领域进行探索,形成了“金洋模式”、“五山模式”、“‘城市矿产’基地模式”等一批循环经济成功范式,并通过这些模式在各自领域较大范围的推广、复制,以及各领域、各层面的耦合链接,有效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循环发展,形成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
4结语
谷城县选择循环经济之路,是一种典型的跨越式战略转型,即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之前选择了先进的发展战略和道路。其面临的技术经济困难要比东部大得多,然而循环经济却在中西部地区-谷城县成功地运作[4-5],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我国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4.1坚持顶层设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如要从源头上化解积弊,在循环经济领域取得突破,必须要有合理的顶层设计。谷城县原本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矿产资源较少的中部山区农业县,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但谷城县根据矿产资源日益匮乏的严峻现实,以及再生资源所具有的显著的资源环境效益及成本优势,清晰地认识到循环经济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路径,长期坚持循环经济发展思路,不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还先后获得若干循环经济国牌,在国内引起一定的反响。
4.2坚持一个定位
我国中西部部分地区急于发展经济,在发展建设中,缺乏先进的指导思想和统一的科学规划,仍处于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特别是招商引资之初,为吸引企业入驻而来者不拒,致使地区产业过多,产业定位不明确。而谷城县境内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资源匮乏,谷城矿产资源偏少,原始的生产资料缺乏,以农业为主的谷城基础薄弱而不适合发展动脉产业,只适合发展静脉产业,谷城从开始就定位发展再生资源,再生钢铁、再生铅、再生铝等再生资源的利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逐步扩大产业的过程中,也一直以再生资源产业为主线,来发其他相关产业,如利用再生钢铁的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产业、利用再生铅的汽车蓄电池产业等,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4.3坚持模式推广
谷城县坚持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形成循环经济的较大规模。在工业领域,以“金洋模式”为示范,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实施关键补链项目,打造“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建材加工、纺织品加工、农产品加工”四大工业循环链;在农业领域,以“五山模式”为示范,全力打造“林下经济、有机茶、生态养殖、生物质能源”四大农业循环链条;在回收网络方面,以金洋公司的废铅酸蓄电池回收网络为示范,建立覆盖周边500km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覆盖周边县市的生物质能源回收网络、覆盖全国的废铅酸蓄电池回收网络;在社会领域,以“城市矿产”基地为示范,建立先进、适用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模式、城市典型废弃物集中处置模式,生活、生产系统循环耦合模式,循环经济模式分别在各产业推广,循环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4.4坚持企业推动
国际公认的德国卡伦堡循环经济模式立足于园区企业间的合理链接,能源和副产品在系统内得到充分利用。谷城坚持将企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力,在工业领域,依托金洋公司废铅酸蓄电池循环利用链条,打造有示范意义的闭合循环链条,同时金洋公司、骆蓄公司、美亚达公司、三环集团公司等重点企业在利用再生铅、再生铝、再生钢铁等方面形成上下游链接,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在农业领域,依托玉皇剑公司、康利公司、再然公司等重点企业发展种养结合型、“农、旅”复合型循环农业;在绿色回收领域,依托金洋公司再生资源回收网络、骆蓄公司废旧铅酸蓄电池回收网络、凯迪公司生物质回收网络等,逐步建立多元化、广覆盖的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因此,企业及企业间的循环是推动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动力。
作者:胡斌 吴雪莲 万迎峰 鲍仁冬 单位:湖北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 武汉循环经济研究院
参考文献:
[1]黄和平.基于生态效率的江西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生态学报,2015,35(9):1-10.
[2]陈艺,陈昕.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4):18-26.
[3]岳波波,李妮,武征,等.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模式构建[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2,38(7):88-90.
篇5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增长方式转型;循环经济;企业战略
伴随着经济社会日益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生态环境不断加大的客观问题的也逐步展现,建设循环经济,实现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了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以及广大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的共识。如何实现在尊重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前提之下,建设循环经济体系已经成为摆在众多企业面前的重大战略任务。为了完成这样的任务,除了应当改进生产技术之外,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通过软环境和软件设施的调整,加强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当中的比重也显得越发重要,战略管理理念在这一背景之下就拥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
一、战略管理理念与循环经济
战略管理理念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重大创新和突破,战略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强调将企业的生产经营转化为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强调对整个企业加强过程控制,使企业的不同组成部门能够进行有机互动,同时提高对外部环境的分析和研究能力,做到对市场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变化应对有力。循环经济理论的核心在于将企业生产当中产生的排放和污染转化为企业下一期生产所需要的原料和动力,从而实现物质资料消耗的降低和污染排放量降低的目标。循环经济的实现要求企业生产过程能够形成一个相互衔接的整体。在最终产品流出企业的同时,能够将企业需要的各种能源或者物料,从不同的工序当中产生的污染物或者排放废弃物当中提取出来,并直接循环回生产过程的源头当中,最终实现整个生产运行过程的无害化。没有一个完整的管理机制,将整个企业内部的不同生产加工流程转化为一个封闭的循环机制,循环经济目标的实现是不可想象的。同时,建设循环经济体系又应当紧密结合当前企业所面临的经济形势。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组织,以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现实状况是不容改变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实现经济结构转型所要依赖的也必然是各种企业。因此,为了以企业为主体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建设循环经济体系的目标,应当引导企业加强对市场走势的分析和把握。企业自身应当在转型的过程当中加强对外部环境的分析和研究,找到合适的转型时机,因为建设循环经济所需要的技术、设备和专业人员,都可能在短时间内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较大的压力。企业可能在短时间内面临经营成本大幅增加的状况,因此应当努力掌握外部经济环境,降低可能由于转型而带来的风险。由此可见,实现循环经济为目标的转型,实际上正需要加强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把握和应用。
二、实现循环经济的战略管理策略
经过前文的分析,本文已经论证了企业进行循环经济建设的过程当中,实施战略管理的必要性,接下来,本文将分析为实现循环经济目标,企业应当结合战略管理理论采取的措施。
(一)循环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战略制定
战略管理的首要环节是结合企业当前面临的市场形势和宏观经济环境制定相应的经营管理战略。为实现循环经济目标,应当将循环经济和企业的整体经营策略加以整合,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企业经营改革方案。
首先,应当加强对企业所面临的宏观环境的分析。企业面临的宏观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和国家政策法规条件两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在当前的国家政策层面,中央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方案给使用清洁生产技术的企业,同时国家也在通过积极推进节能减排计划的实施,相关内容已经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国家对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模式的企业,将会提供信贷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对宏观经济的基本面方面,急需建立起清洁生产体系的企业往往都面临着产能严重过剩,市场严重饱和的问题。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产生大量污染排放的重工业行业往往已经进入了竞争者众多,进入门槛日趋降低,产品高度同质化的微利阶段。这些循环经济建设的重点对象,同时也是面临市场竞争压力最大,盈利能力逐渐降低的企业组织。
以钢材市场为例,当前的钢铁生产已经严重过剩,竞争压力加大带来的价格持续降低,利润空间萎缩的状况已经迫使武钢集团、山钢集团走上了企业兼并的道路,鞍钢和本钢也已经整合为一个钢铁联合生产企业,但由于钢材市场容量的限制,企业规模的扩张已经不能带来企业成本的下降,因此钢铁企业通过建设循环经济改变原有的粗放发展的方式,通过各种实物资源的循环使用提高盈利能力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而国家在面对众多钢铁企业大量排放污染物而产生严重的负外部效应的情况之下,也在逐渐的实用税收和信贷等杠杆促使这些企业加强改革,因此就整体环境而言,企业进行循环经济建设的现实意义已经十分显著。
其次,应当加强对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的把握和控制。企业自身拥有的人力资本、技术设备和库存资金,往往被不同的生产部门和经营管理部门所掌握和分割。这种资源分散,不能形成比较良好的协同运作体系,已经在逐步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而为了实现循环经济,就更应当加强对企业自身掌握的各种经营条件的把握和调整,将企业的各个部门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沟通的整体。这种企业内部的关联度的提高,在现代企业经营过程当中已经普遍存在。
中国重汽集团就通过内部的制衡性管理原则,将企业的管理部门和各种生产流程整合成为一个相互关联,整体联动的有机整体,并大大提高了过程控制的效率,彻底打破了各个部门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割裂的状况,加强了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最后,应当在把握宏观经济环境和企业内部生产运营的基本条件的基础之上,制定相应的经营战略。这一战略当中应当包含循环经济目标的考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战略应当成为建设循环经济的基本方针。在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的同时,将企业改造成为一个具有循环经济生产能力的现代企业,应当成为转型企业所要面对的经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根据市场结构因素和产业组织状况制定相应的策略。
(二)战略管理中的核心策略
企业经营策略应当成为企业战略管理决策的核心内容。这一战略应当包括对市场当中的各种竞争对手的分析,并结合相关的市场营销和经济理论。首先,应当建立起统筹企业内部各个生产工艺流程和企业管理部门的企业内部关联机制。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视角之下,使用投入产出技术就成为了整个战略管理决策的核心内容。这一内容要求企业充分考虑内部的各种中间生产过程之间,可能存在的技术联系,并找到尽可能多的可回收资源,有意识的引导企业内部的可回收资源向生产过程的初始阶段进行流动。一个可以参考的办法就是构建企业内部的资源回收投入产出表,明确不同部门之间在资源流动方面的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和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并以此为依据构建起能源和物料回收物资平衡方程,制定相应的生产计划和物资回收计划,并将这些计划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长效机制。这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大胆使用相应的管理和经济技术,并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其次,应当针对当前众多种工业企业面临着寡头垄断或者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的现实情况,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在经济学理论当中,只有通过增强自身的产品差别化水平,才能够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并通过控制自身的价格实现一定程度的垄断利润。对此,在企业引入循环生产技术,并形成相应的管理机制之后,应当成为加强企业自身形象的建设,增强产品的品牌效应。企业应当通过大众传媒宣传自己的清洁生产和循环生产能力,使企业自身拥有的社会形象能够得到大大提升,最终成为得到广泛认可的经济组织。在面对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时,应当努力的同其他企业进行沟通,达成一定的市场分割的内部协议,完成企业之间的利益分割,防止恶性竞争的出现。在这一方面,家具行业内的众多企业已经树立起了典范。浙江永康市的千寻集团就突出的将自己的生态门产品推向市场,使生态、低能耗和环保的理念成为企业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企业带来了极高的市场认可度。在我国家具行业普遍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的情况下,为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竞争优势。然后,企业应当注重对先进技术的收购和先进人才的引进。进行循环生产需要彻底改良企业原有的不适应企业发展管理方式,也需要改进原有的落后的生产技术。例如浙江名牌欧派公司就成立了自己的研发团队,随时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产品的研发和调整,保证企业能够始终占有较强的技术优势。这种经营方式也带来了企业的技术保密程度和商业信息的安全程度的提高,信息流始终在企业内部进行流动,降低了可能出现的信息泄露的风险。
实现循环经济不仅需要在经营策略方面及时调整,也需要在企业的管理环节当中,将各种经营策略及时的贯彻,并能够适时的加以调整。调整的过程不仅仅需要有非常强的贯彻和执行能力,也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适时的组织动员,使全体员工都能够提高相应的认识,使加强管理的策略和管理目标成为一个企业的所有员工都认同的自觉行为。
参 考 文 献
[1]潘刚.乳业绿色循环经济研究[J].生态经济.2011(5)
[2]商迎秋.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变与战略风险思想探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3)
[3]赵伟.公司治理和战略管理的互动机制研究[J].企业导报.2010(2):66
[4]郑英美,岳丽鑫.从并购角度分析企业战略管理与实践的新趋
篇6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哲学分析
“循环经济”是最近几年国内学术和政策研究领域频繁出现的一个学术词语。国内学者对循环经济的理论进行了大量探讨,国家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循环经济的实践。但是,国内生态经济学界、环境经济学界以及主流经济学界对循环经济实质的认识至今仍存在较大差异[1]。为深入揭示循环经济理论内涵,部分学者从哲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如,董艾辉在分析循环经济与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观一致性的基础上,指出循环经济是对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扬弃,也符合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2]。张连国等认为,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有二,即知识论基础与存在论基础[3]。崔胜辉等则从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在内涵和目标上一致性的角度,分析循环经济的哲学内涵和经济伦理观[4]。
应该说,从哲学角度探讨循环经济,既是对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丰富,也为哲学研究领域引入了新的研究课题。但从已有研究来看,循环经济的哲学研究在哲学分析与梳理上还不够全面和系统。本文试图从哲学的角度,比较系统地分析循环经济的哲学内涵、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展望循环经济的未来发展。
1.循环经济的哲学涵义
1.1循环经济的产生、发展和目标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循环经济思想起源于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和质量的忧虑,也是对上世纪五六十年达国家工业化带来的环境后果的直接反思,主要针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这种对环境的忧虑逐渐变成一种全球性的反思,环境问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我国从参加1972年斯德哥尔摩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开始加入这个行列。循环经济不仅反思工业化带来的环境破坏和资源耗竭,也积极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方法。循环经济的目标就是提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或者说新的技术经济范式[5]。这种发展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体系的融合,减少单位产出资源的消耗,节约使用资源;通过生产技术与环境保护技术和清洁生产相结合,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甚至“零”排放;通过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和再生利用,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通过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生态环境的永久平衡等。在经济层面上,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方式,旨在实现经济增长、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的均衡,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社会公平。它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社会大众共有的、稀缺的自然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循环过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它既要求改变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私人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成本内部化;也要求改变环保企业治理生态环境的内部成本与外部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效益内部化。
哲学是实践的哲学,实践性是哲学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循环经济的实践性符合的实践观点。无论是其思想来源和目标指向都是实践,循环经济的理论发展更是离不开实践,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检验和总结。因此,循环经济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或者实践是循环经济的基础或唯一尺度。
1.2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符合马列主义的认识论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人的认识的发展总是从感性到理性;认识总要有一个过程,充满着复杂性和曲折性。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正完整体现了上述观点。首先,循环经济在特定时代产生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工业化以前和工业化的低级阶段,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消耗较少,还不足以使人类对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产生像今天这样的深刻后果。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环境和资源的产生足够大的冲击和影响时才可能产生循环经济思想。其次,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人类不可能一下子就认识到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内涵或全部规律,而且,认识的深化不可能脱离经济和历史发展阶段。最后,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是能动的认识。这不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也不是对实践的简单反映和被动认识,而是为了应用于实践,改造经济发展的模式。通过循环经济的这些特点,可以较好地理解当前在我国开展循环经济所遇到的种种思想障碍。比如,有人抱怨目前我国生产方式仍较粗放、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较大等。这是事实,但也要注意到,我们不可能脱离我国的历史前提来谈论这些问题。者从来就不是先知先觉的智者,而是实事求是的实践者。在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但错误本身并不可怕,关键要遵循规律,对自身发展方式进行反思和扬弃,最终解决问题。毕竟,在一穷二白的薄弱基础上搞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道路和方法可以照搬。尤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经济起步、经济总量和人民温饱问题,难以为了保护环境从一开始就放弃经济和工业发展。
1.3循环经济的模式特征符合哲学的普遍联系规律
哲学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正是将社会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地探讨经济问题,或单纯采用经济手段分析解决问题。它要求综合考虑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公平与进步。循环经济深刻分析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对人与自然和谐模式进行大量有益的探讨。同时,将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作为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加以考虑,既注重分析经济生产领域各个部门、行业及其相互联系,又注重生产流程的各个阶段及其相互联系,还注重生产与生活两大部类在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中的具体情况与相互联系,统筹考虑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工业与农业、国内经济与对外经济等在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方面的关系。循环经济在分析问题和提出对策时,也认识到单纯经济知识和经济手段的局限性,强调学科间的联合,强调经济社科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领域的统筹并重。
1.4循环经济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
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为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认识论基础。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范式,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代际公平以及国际视野,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思想体现了哲学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统一,既包含科学的逻辑推论,也汲取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正反经验;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态度,也体现了向历史、向子孙的负责态度。循环经济是在环境已遭受重大破坏、资源过度消耗的情况下产生的。根据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的历史教训、现代科学和经济学的推断,如果这种趋势不加以阻止和逆转,造成的后果将不堪想象。但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的趋势并非不可逆转,通过循环经济的途径,人类完全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分析和对比揭示了人类对自身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体现了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
2.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
循环经济的定义是目前国内学者争论的焦点,根本分歧主要在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问题。笔者认为,只有解决本质属性问题,学科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加扎实,学科才能逐步走向成熟。本质属性问题解决了,相应的内在要求就容易了。前面分析的循环经济哲学内涵已为探讨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作了铺垫。
2.1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
笔者赞同齐建国教授关于循环经济的描述,即循环经济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是中国新兴工业化的最高形式,是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形态[6]。齐教授认为,从技术经济学角度看,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微观上,按照著名经济学家乔瓦尼·多西的定义,所谓技术范式可定义为解决所选择的技术经济问题的一种“模式”。宏观上,技术范式可定义为社会生产主导技术体系的基本特征和程序模式。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形态对应不同的技术范式。在技术层次上,与传统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开放(或称为单程)型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循环经济是“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再生化,核心是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本质是生态经济。
笔者认为,在齐教授定义的基础上,还可从哲学高度对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作进一步的归纳和总结。根据的基本原理,人类社会总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演变,每个社会历史阶段都有与其相应的社会形态。因此,循环经济应是人类社会在特定历史阶段选择的经济发展模式或者技术范式。循环经济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产生和发展,承载着特定的历史使命。可以预见,循环经济将对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进程起重大的历史作用;同样可以预见,循环经济绝不是万能的,不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范式的最高形态或终极形式。
2.2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
2.2.1特定的时空观念。在我国开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政策研究,需要明确特定的时空观念。我国是一个具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21世纪开展循环经济,离不开立足自身现实发展循环经济。要花大力气研究我国的实际,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问题,只有实事求是才能胜利。同时,要对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和曲折性有着足够的心里准备。
2.2.2统筹观点。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统筹的观点和系统的观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面临很多问题,但由于资源有限,只能统筹加以考虑。要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确定重点领域和优先发展领域,循序渐进,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2.2.3理论联系实践。发展循环经济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以此指导实践,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如此反复,推动经济与社会向良性方向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实践的学科,循环经济理论和政策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中、文件中、口头上,不能在实践中得以贯彻落实,循环经济的目标就会是水中月、镜中花。因此,必须贯彻实事求是的观点,尊重客观规律,努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同时反对把循环经济夸大化、万能化的倾向。
2.2.4公众参与。循环经济涉及全社会的各领域,离开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将难以成功。目前,我国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尚有待提高,特别需要在社会上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启蒙,通过政府政策宣传,引导社会生产和消费观念。公众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觉醒将是循环经济得以贯彻落实并取得成功的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3.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3.1系统的工作思想
发展循环经济特别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要立足现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五个统筹,制定系统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综合协调区域、行业和部门利益,以长远发展和大局为重,抓住主要问题,确定重点领域、优先领域和战略步骤。
3.2制度和技术并重
要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统一,既注重制度层面的政策设计,也注重技术层面的政策设计。加强对现有经济模式、生产技术与过程、管理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加强对项目立项进行充分论证以及项目中、后期的评估;加强对节能减排领域重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同时,开展大量调查,掌握循环经济的动态发展,及时研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3.3建立长效机制
根据循环经济的不同参与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大学、公众等,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同时,探讨建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有效联系机制,完善政府考核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
3.4自主创新与学习借鉴
既要立足自身国情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理论和政策,又要学习借鉴一切有益的国外经济、管理和政策实践的成果;既要发扬自主创新的精神,建立基本技术支撑体系,又要进行必要的技术引进和模仿消化。
4.未来展望
发展循环经济是历史的必然。这个必然既凝聚着人类对自身处境的深深忧虑,也包含了对更高级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美好愿望。认为,尽管过程往往充满曲折,世界一直是向前发展的。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有着自身发展规律,虽然当前还有很多争论,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将促使循环经济研究更快走向成熟。循环经济在中国已经启航,并将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进程长期相伴。尽管道路充满艰辛,但前途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李兆前,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2]董艾辉.循环经济的哲学思考,《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第20卷第1期.
[3]张连国.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东岳论丛》,2005年3月第26卷第2期.
[4]崔胜辉,洪华生,黄云凤.关于循环经济的哲学思考,《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10月号(下半月).
篇7
[关键词]煤炭企业 循环经济体系 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建设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发展循环经济,应当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按照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实施。我国是一个富煤、少油、贫气的国家,煤炭作为我国最为主要的原料和能源之一,一定时期内仍是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撑。但是煤炭企业传统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要求煤炭企业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构建适合企业自身的循环经济体系,显然就成为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循环经济概述
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约资源、资源综合利用、清洁化生产为重点,通过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低废物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循环模式转变,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
循环经济与单纯的降低资源消耗、污染治理、清洁生产有所不同,在此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是综合性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仅要降低资源消耗,而且要使资源得到高效、循环利用;不仅要减少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放,而且要使废弃物再资源化;不仅要实现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而且要延长产业链,将上游的废物变为下游产业的原料,实现资源的梯级利用和优化配置。
发展循环经济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将环境保护由传统的末端治理向预防污染为主转变的有效措施;是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煤炭企业传统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资源产业一直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单向直线模式。与之相对应的,煤炭企业的发展模式则是“快速建矿、强力开采、废物排放、缺乏治理”,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在为人类提供所需能源,奠定经济高速发展的物质基础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1.资源浪费严重,综合利用率低
由于不重视资源勘探,缺乏长远的规划管理,没有建立完善合理的储量管理体系,加上政策、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煤炭企业只片面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特别是经济转型时期,经济政策没有及时得到调整,一部分地区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现象非常严重(据统计,我国煤炭资源综合回收率平均为30~40%),造成对资源的严重破坏与浪费。
2.生态平衡
煤炭企业周边环境的生态失衡主要是由于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所造成的。传统的煤矿开采模式只注重生产,对塌陷造成的河流污染、植被枯死、生物链破坏等问题缺乏综合治理,久而久之,造成生态失衡。多数煤炭城市因煤而建,先有煤后有城,先建矿后建市,随着资源枯竭,往往是煤尽城衰。
3.环境污染
煤炭企业的环境污染源主要有污水、矸石和甲烷气。煤炭开采每年排放污水22亿m3,污染了江河水系,破坏了土壤结构,影响作物生长。煤矸石是煤炭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煤矸石的排放量每年约为40亿吨,堆放占用大片土地,而且部分矸石山自燃严重污染环境,刮风扬尘、雨天淋水也会造成环境污染。煤炭开采排放的甲烷约占人类活动排放甲烷总量的10%。我国煤炭工业的甲烷排放量约占世界煤炭开采排放甲烷总量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煤矿每年排入大气的甲烷达80~100亿m3。甲烷是一种温室效应气体,是产生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
三、煤炭企业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
1.总体构建思路
煤炭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煤炭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同时产生大量煤泥、煤矸石、维修配件及废油等工业固体废物。因此,煤炭企业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自主创新,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对煤泥、煤矸石、粉煤灰的再利用、深加工,深入开展相关下游产业的开发与建设,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主要特点
(1)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以煤为基础,在煤炭的综合利用上取得突破。煤炭不仅是能源资源,也是碳材料资源,更是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资本。山西省袁纯清书记在7月29日召开的全省干部大会上指出,山西的工业新型化在一定程度上要围绕煤来展开和推进。我们不仅要挖好煤,更要用好煤;不仅要做好煤炭本身的文章,更要做好煤炭延伸发展的文章;不仅要开发好地下资源,更要开发好地上资源。因此,煤炭企业必须彻底转变观念,改变过去管理粗放、污染严重、技术水平低下的状况,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实现对煤以及煤炭伴生物的开发和综合利用。
(2)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依靠科技手段,坚持自主创新。要加强对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节能减排等配套政策的研究,利用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深入推进洁净煤生产技术,实现煤炭开采低排放和高利用。要加大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力度和勘探力度,提高煤炭资源的回采比和机械化程度,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要强化创新意识,不断增强自主创新的紧迫感、危机感和使命感,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提高全员安全素质,通过扎实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等基础管理工作,最大程度的避免出现安全事故。要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加强依法治理,真正把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措施落到实处。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将知识产权保护渗透到创造、保护和利用的全过程。
(3)发展循环经济的落脚点必须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上。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追求利润是企业永恒不变的目标。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要取得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和认可,必须进行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效益分析,在确保政策允许、技术可行的同时,切实算好经济帐。
3.循环经济体系构建
(1)利用煤矸石等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发电利用。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大型煤炭矿区进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最主要的综合利用手段是将煤矸石以及煤泥等进行发电。通过综合利用煤矸石、煤泥等大宗固体废弃物,不但可以节约资源,变废为宝,同时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在环保、经济、社会等诸方面都具有良好的、积极的效益。
(2)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洁净煤技术。我国已确立了“以煤为主”的能源发展战略,发展煤化工可以有效延伸煤炭工业的产业链,生产出相同品质的石油化工产品,同时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和煤炭利用的环境效益,更好地满足国内能源需求,特别是对石油天然气资源的需求,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
(3)煤矸石、粉煤灰等生产建材产品。2010年山西省提出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并规定年底前,所辖城市将停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因此,对部分热值较低不适合做发电燃料的矸石,用作生产建筑材料主要是墙体材料的原料,市场前景应该非常看好。
(4)粉煤灰生产硅铝产品。粉煤灰中含有氧化铝平均达42.4%,含二氧化硅平均达48.05%。利用电厂发电伴生的粉煤灰资源是煤―电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煤电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核心内容之一。生产出的白炭黑(含水二氧公硅)广泛用于橡胶(特别是轮胎、制鞋)、纺织、造纸、油墨、油、绝缘材料、农药、食品添加剂及卫生消防灭火材料等,发展潜力巨大。同时,根据电解铝产量的预测计算,到2010年国内电解铝产量将超过1500万吨,需要氧化铝3000万吨,这为氧化铝的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相关保障措施
首先,要在煤炭企业充分引入循环经济理念。通过广播、电视、专业培训、业务学习、参观交流、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树立循环经济发展观。
其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与科研院所的沟通与协作,学习国内外有关循环经济建设产业的最新成果,加强技术指导,培养适应企业的循环经济建设人才,提升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的水平。
再次,建立项目申报制度,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要组成项目组,严格按照国家项目立项的相关规定进行规范的项目申报。建立资金保障制度,实行计划单列,专项专款专用。要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循环经济发展资金。一方面从正常的生产经营中抽出一定的资金投入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另一方面抽出专人与政府有关部门协调,争取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要通过国债资金、企业自筹资金、当地政府补贴、社会融资等多渠道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第四,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各省也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对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限制短期行为和合理引导企业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企业应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在税收、财政贴息、返还煤炭发展基金、项目申报及政府采购等方面争取更多的扶持和鼓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8年8月29日通过.
[2]山西省袁纯清书记在2010年7月29日全省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3]蒋衔武 孙磊 张冬梅: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煤炭工程,2007(5)
篇8
关键词:轮胎产业;循环经济;策略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轮胎在人类的交通出行、货物运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关于轮胎产业的发展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有了完善的轮胎发展产业,才能够更好的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对中国轮胎来讲,低端同质化竞争激烈,走高端是一个必然趋势。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
结合概念分析,循环经济(cycliceconomy)指的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资源的投入和利用进行循环,通过再循环和再利用系统来讲企业的生产投入和资源使用尽可能降到最低,同时也能够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做好对环境的保护工作。尤其是在一些大型的生产企业内,更要重视节源工作,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不仅能够改善当地的资源使用情况,对于实现绿色能源生产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生产完成后,产品的营销、回收、废弃等等也是需要重视的,循环经济是对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加以控制,比如在产品销售出去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产品可以通过循环回收来进行第二次的利用。这与我国目前倡导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相呼应的,循环经济是当下经济发展中的必然产物,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体现在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等方面,更是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科技与能源可持续的共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循环经济的实现和环境保护有了更多的重视,但仍然有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益,全然不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生产过程中,随意排放“三废”,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存环境。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污染非常严重的国家,尤其是我国的水资源和大气环境,受到的污染情况非常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流经城市95%以上的河流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这些污染的来源非常多,据统计,每年我国排放到河流、海洋中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高达60亿吨,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大量的新开发地区和人口聚集,给当地的水资源环境带来非常大的压力。环境的改善情况,直接与人类未来的生存相挂钩,根据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实现人类的“可持续”,保护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对于环境会计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更加直观有效的管理方式来进行改变,循环经济中所倡导的再循环、再利用,能够对生产厂商的工作加以引导,提升能源的使用率。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减量化。减量化是指减少物质化的输入,是指在生产中尽可能控制输入,并且在产品流通的过程中也要做到减量,尽可能避免消耗过多的资源,并且要杜绝废物的产生,将资源浪费和污染的数量减到最低;二是再利用:循环利用是指对生产、运输、回收等过程中的废物进行再次利用,可以将破损、残旧的产品进行修复和翻新,若修复和翻新存在困难,则可以选取其中能够使用的部分,作为启用它产品的组成原料来进行再次利用;三是再循环:再循环是对产品后期产生的废物进行再生利用,对整个产业链进行监控处理,回收废物来组成原料,规划产品周期,定期进行回收循环。近年来人们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关于轮胎产业的循环经济研究也逐渐受到较多的关注。
二、我国轮胎产业的发展现状
根据数据统计显示,我国的轮胎产业在2008-2012年的发展情况有所下降,原本的CRS为36.26%,在2012年阶段下降到了28.7%,并且与国际平均水平(64.3%)进行比较,我国还处在较为落后的位置。整合分析来开,主要是由于我国的轮胎工厂开工率分化情况较为明显,高端合资轮胎企业工厂的开工率要显著高于中低端工厂的开工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轮胎产业的发展情况,并且我国轮胎产品的质量也有待提高,在国际上能够得到认可的轮胎品牌非常少,我国的轮胎外销道路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在2012年后,我国的轮胎产业逐渐向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品进行学习,有学者提出,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有更加完善的经济保护意识来作为支撑,人类的发展与生态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也是如此,我国的轮胎产业还需要积极响应,做好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工作。
三、循环经济在我国轮胎产业中的实现途径
轮胎企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迅速,从传统的生产方式到现如今的节能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将智能制造创新性地融入传统轮胎制造行业,实现了轮胎生产的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个性化,将人、机、料、工艺、质量、能源等信息资源互通、互联、互感。关于循环经济在我国轮胎产业中的实现途径,可以从企业、区域、社会三个方面来实现,分别采用小循环、中循环以及大循环的循环经济模式,从多个方面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一)在企业中实施小循环
在轮胎企业中,实施“小循环”的生产方式,通过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要求,在生产源头就做好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的工作,避免在企业生产中出现资源浪费、过度使用资源的情况,尽可能减小污染物的排放,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找轮胎生产中,原料有80-90%是标胶,工程胎会用到少量烟片。普利司通会用烟片多一些。部分轮胎厂会使用全乳胶,有的会使用天胶与合成胶的替代,或者使用聚异戊二烯,聚异戊二烯和天然橡胶化学构成相似,力学性能良好,可以替代天然橡胶。由于没有蛋白质等成分,性能上甚至比天然橡胶更加优越。这些生产原料在使用过程中会排放一定的污染物,需要重点控制原料的使用。同时,轮胎产业也要积极探索新技术,在产品、生产、营销、服务、研发等多重领域全面发力,不断强化自身优势,把握创新技术的核心价值,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致力于打造轮胎行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做好“轮胎制造”向“轮胎智造”的转变,实现绿色生产、节能生产的意识。比如我国的森麒麟轮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坚持以不仅积极开展新技术的研发,还建立起精英团队,向国内外的优秀生产技术学习,并联合一些知名的厂商、名校等,积极沟通循环经济的落实工作,上下贯彻循环节能的意识,通过控制生产能源的消耗与技术的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实现逆势增长的同时正在完成全球战略版图勾画,发挥企业自身优势,探索创新,助力外向型经济发展及对外贸易结构的良性转变。企业要加强对循环经济的重视,尤其是要在企业内部强调一个观点——环境因素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在区域内实施中循环
在区域内实施中循环,是对整个轮胎产业的产业链进行控制,如何在区域内实施循环经济理念,需要做好相关企业的思想工作,让各个企业能够联合起来,积极响应循环经济的号召,改变容易产生资源浪费的生产方式,各企业间对资源、橡胶能源进行循环利用。比如将橡胶厂、轮胎厂、废气/废水处理站的工作联系起来,工厂内排出污染物后,废气/废水处理站迅速进行处理,并对橡胶厂、轮胎厂的排放量进行调查,适当增加处理站的工作力度,在最短时间内对污染物进行处理。同时,橡胶厂、轮胎厂在生产过程中多余的资源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各企业之间互相调剂互相促进。此外,在整个区域内,还要发展群众的力量,引导群众来完善轮胎产业的循环经济。比如说积极发现社会中存在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并协助进行解决,按照国家规定和指标来减少污染,同时,可以对关注轮胎企业中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存在的不足,为相关部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等。只有真正落实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才能实现循环经济的有效运行。
(三)在社会中实施大循环
从社会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要建立起经济循环型社会。对于轮胎产业来说,需要从公众方面来做好工作,轮胎产业要尽可能减少生态破坏,不可将未处理的污水排放在河流中,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流经城市95%以上的河流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切实做好循环经济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实现人类的“可持续”,保护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轮胎产业也要积极响应号召,做好交通领域循环经济工作。同时,国家和社会也要充分重视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时可颁布相关的法律条文或规定,让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加入对环境资源相关问题的研究,让更多轮胎企业重视起环境资源保护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运用一些传媒方式等来让更多的人关注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想协调的重要性,让更多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四、结束语
近年来,轮胎产业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但同时一些能源利用、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在向人们敲响警钟,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影响,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放射和污染物对土壤造成污染,这些污染源很容易进入人体,给人类的身体健康带来非常大的隐患。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讨论中发现,循环经济是从整个产业链上帮助实现低碳经济的手段,是一种全新的控制环境变化的方法。因此,推行循环经济是当前应对环境污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来了解、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改善社会的环境和资源问题,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发展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到生态效益和和会效益。轮胎企业需要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实现循环经济的理念。结合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来看,在轮胎产业的发展中,需要建立“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三种循环模式来实现经济循环,改变传统的轮胎产业链,从生产到使用、回收,都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出发,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双赢。
参考文献:
[1]丁玉华.低碳经济绿色制造打造轮胎产业发展的新的生产力[C].//第五届中国橡胶市场发展论坛暨2010世界橡胶高峰论坛论文集.2010:14-17
[2]潘文军,杨俊良,李喆等.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废旧轮胎回收体系构建[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9,26(03):118-122
[3]程絮.工信部对轮胎翻新行业和废轮胎综合利用行业准入条件公开征求意见[J].橡胶科技市场,2012,10(04):13-13
[4]王冰.轮胎翻新产业亟须“政策扶持”“准入标准”双护航——访中国轮胎翻修与循环利用协会原会长姜治云[J].资源再生,2012,11(10):36-37
篇9
关键词:北京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制度创新
DOI:10.13939/ki.zgsc.2015.31.097
一、北京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突出问题 自2008年至今,北京市的固废年产生量不减反增,2013年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污泥、园林废弃物五类固废产生总量近5500万吨。“垃圾围城”已成为困扰北京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难题,也是北京市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伴随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近年来,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污泥、园林废弃物五类固废产生量呈较快增长态势。近五年来,全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增长了18%,餐厨垃圾、建筑垃圾、污泥、园林废弃物产生量均增长了80%以上。城六区仍然是各类固废产生最集中区域,城市发展拓展区固废产生增长也不容忽视,产生分布由中心城区向新城区域辐射发展。全市各类固废无害化处理能力具备一定基础,但不足以满足未来不断提高的处理需求。处理技术方式不尽合理,各类固废的资源化处理能力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口,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污泥、园林废弃物等固废的处理结构仍不合理,填埋处理比例较大的问题依然存在,土地资源占用、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突出(具体见图1)。
从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式来看,填埋、堆肥、焚烧的比例为70∶15∶15,即2013年产生的固废有近4000万吨进行填埋处理。其中,占比最大的建筑垃圾绝大部分运往消纳场所进行简单的填埋处理,资源化利用率较低。餐厨垃圾只有约700吨/日能够得到专业处理,其余与生活垃圾一起做填埋处理。填埋比例过高不仅使现有垃圾处理设施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而且对土地的需求量大。在未来两三年内随着北神树等7座垃圾填埋场即将填满封场,同时新建垃圾处理设施用地压力巨大,垃圾与人争地现象更加严重,全市将出现万吨以上固废处理能力缺口。
北京目前的固废处理存在处理方式简单化、资源化利用率低、市场化程度低、产业准入门槛高、盈利方式不明确、社会资本进入的积极性不高、政府财政负担较重等多种问题。
图1 五类固废产生量及增长情况
(一)生活垃圾
本部分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1.现状
在过去的几年中,北京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以年均4.3%左右的速度迅速增长,由最初的537万吨,三年增长至673万吨,后又降至635万吨(见图2)。
图2 生活垃圾产生量变化情况
生活垃圾产生分布变化明显。随着居住人口的转移分布,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总体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而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朝阳、海淀、丰台、通州、昌平、大兴等城区生活垃圾增速较快,其余区县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也随着建设及人口的流动发生了一定的变动(见图3)。
图3 区县生活垃圾产生量分布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收运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城区垃圾转运设施建设迅速;二是农村垃圾收集系统建设全面推进。
2.问题
本部分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1)未来垃圾处理能力仍不足,处理结构不合理
生活垃圾焚烧、生化和填埋处理的比例为15∶15∶70,仍以填埋为主,处理结构调整缓慢。新建焚烧和生化处理设施选址落地难,属地责任尚未落实,周边居民强烈反对,影响到项目建设进度。
(2)设施运行管理仍不完善,设施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仍然存在
生化处理设施的臭味污染问题仍然较大,环境负面影响较大。部分填埋设施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超负荷运行现象,缩短了填埋设施的使用年限。如阿苏卫填埋场设施处理能力为1000吨/日,但是目前该填埋厂的实际处理量超过2000吨/日,超负荷运行情况较为严重。
(3)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面临较大阻力
随着市民环保诉求的提高,使得以焚烧为代表的固废设施落地面临较大的公众阻力。同时,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住宅用地等环境敏感区域扩张,对固废处理设施选址构成新的挑战。
(二)餐厨垃圾
本部分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1.现状
近几年随着北京市人口的较快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速,餐厨垃圾产生量也不断增长。2014年,全市餐厨垃圾产生量达到约2500吨/日,全年共产生餐厨垃圾91万吨。
全市餐厨垃圾产生量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两个城市功能核心区及朝阳、海淀、丰台三个城市功能拓展区,这五个区的产生量占全市产生量的76%以上。区域区县产生量均不足100吨/日。见图4。
北京市制定了“5+7+N”的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布局方案。同时,以奥运会的举办为契机,南宫餐厨垃圾处理厂与全市122家饭店、31家奥运场馆及部分餐饮单位签订了处理协议,为餐厨垃圾的正规化清运模式的形成做出了重要的探索。
2.问题
本部分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1)餐厨垃圾处理能力不足
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外出就餐比例明显增加等原因,全市餐厨垃圾产生总量不断增加,而现有处理设施处理能力仅为770吨/日,仅为产生量的30%左右,处理能力严重不足。
(2)建成设施运行负荷较低
大部分处理设施未能达到设计运行负荷,部分处理设施甚至出现闲置不用现象。设计处理能力严重不足加之处理设施低负荷运行,最终导致北京市餐厨垃圾实际处理能力不足产生量的10%,大量餐厨垃圾流入非法网点,造成潜在的食品卫生安全隐患。
图4 2011年各区县餐厨垃圾产生量
(3)餐厨垃圾处理技术单一
北京市现有已运行餐厨垃圾处理设施绝大部分采用好氧堆肥工艺,其中大型处理设施多采用嘉博文BGB微生物资源循环技术。该工艺对餐厨垃圾成分要求较高,但如进场垃圾分选情况较差,则设备处理效果并不理想。其余处理设施均以好氧堆肥工艺为主,资源化能力较低,且处理设施存在较大的臭味污染。
(三)建筑垃圾
本部分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1.现状
随着奥运场馆新建、危房改造、城中村改造、城乡一体化、新城区建设、商业圈建设等重大城市建设工程的开展,以及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北京市建筑垃圾日渐增多。近几年北京市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约4000万吨,见图5。
图5 北京市历年建筑垃圾产生量
2.问题
第一,消纳总量受限,可持续性差。
北京市建筑垃圾产生总量呈逐年增长趋势,用于作为建筑垃圾消纳场所的资源却在逐年减少,两者之间难以协调发展。现有14个消纳场,如按全市建筑垃圾产量约1000万吨计算,仅可再使用3年。因此,现有消纳场能难以解决大量建筑垃圾的可持续处置,这一问题将越来越严峻。
第二,资源化利用尚在起步阶段。
本市绝大部分建筑垃圾仍然采用简易填埋处理。昌平建筑垃圾处理工艺水平较高,但由于缺乏建筑垃圾收运及产业扶持政策,建筑垃圾收运成本高,原料来源远不能满足生产需求。
第三,收集运输市场发展无序。
目前北京市建筑垃圾运输市场管理还不规范,存在大量无运输资质队伍非法运输的情况。
第四,简易堆填造成较大环境风险。
一是占用大量土地。二是污染环境。三是污染土壤,降低土壤生长能力。四是乱倒乱弃,堵塞道路,影响市容市貌。五是存在崩塌、阻塞道路等安全隐患。
第五,设施建设存在较大问题。
由于规划选址困难、土地征用问题、区县责任落实不力和政策扶持缺位等因素。一是空间有限,建设阻力大。二是区县政府和企业的建设积极性不高。
第六,产品生产和销售缺乏规范和保障。
目前建筑垃圾再生材料质量标准、再生建材产品认证标准、政府采购政策等支持再生建材产品推广应用的标准和政策缺位,不利于再生建材产品的市场推广。此外,市场对建筑再生产品的认知度不高,加之缺乏政府绿色采购的政策扶持,建筑再生产品大规模生产之后销售得不到保障,这也是企业缺乏投资动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制度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动力 本部分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一)循环经济的本质是一种以新制度安排为动力的产业
循环经济是人类认识进步及由此推动的经济制度变迁的产物。在人类工业经济大规模、长周期发展的背景下,自然环境的持续恶化迫切需要发展循环经济这一新经济形态。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恰恰处于市场失灵的状态,因此要完成由工业经济向新经济的跃迁就必须采用一系列能有效弥补市场失灵的新型的制度安排予以推动。
循环经济是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目标产生了巨大变化的产物,因此必须有相应的新的制度安排才能促进其发展,可以说新制度安排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动力。因而,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从制度建设出发,通过制度创新来修正现行经济制度中与实现资源供需平衡和环境保护相矛盾的制度环节,以更有效的制度和执行机制彻底解决现实中已发生的各类资源环境问题,使人类社会实现从现行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制度向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制度的变迁。
(二)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规律的新制度特征
循环经济制度体系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前端源头减量环节的制度安排更多体现出政府强制性
在减量化环节中,必不可少地要求采用某些新技术、新生产手段和新流程,这都需要相应地增加成本投入。而这种成本的投入若无强制性的制度约束,则很难普遍实现。因此,在前端进行源头减量化实施的制度安排就是要依靠政府强制性手段予以保障推行。
2.末端针对静脉产业发展的制度以激励机制为主
对原有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即静脉产业的发展既具有较强的社会和环境效益,也能够产生市场经济效益,产业发展处于公共管理和市场机制相耦合的新领域。依据产业特征和发展规律,要设计积极引导和激励社会力量投入到静脉产业的制度安排,要让市场组织在政府引导和激励政策下,通过投入和发展静脉产业能够获利,实现依靠政府政策激励和市场力量投入达到发展静脉产业的目的。
3.对不同环节参与者身份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制度约束和激励机制
前端排放环节的参与主体为居民和企业等,根据各自不同特点,对居民采用激励其减量和合理分类的制度安排,对企业采用强制性的约束型制度安排;在中端运输环节及后端回收利用环节,对产业内民营企业给予以激励性为主,约束型为辅的制度安排,对产业内大型国企要结合其所承担的不同环节的功能,进行必要的企业改制或内部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变革。
三、循环经济制度创新促进北京生态环境发展的若干建议 本部分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分析。
(一)北京循环经济制度创新的总体思路
北京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都有赖于对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的全面实践,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需要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为目标,加强循环经济制度体系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措施。针对北京“减量化实施成效差、产业市场化程度低、静脉产业发展缓慢”等问题,提出“以静脉产业为主,以垃圾分类为辅”的循环经济发展方向。针对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各类主体制定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民营企业参与热情,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循环经济的基础性制度体系包括公共品的供应与消耗、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静脉产业,以及制度体系自身的正反馈机制等。制度框架设计应兼顾公共服务和静脉产业两方面;以引导静脉产业发展的制度为主,以推动公共服务发展的制度为辅,依靠静脉产业力量来推动固废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二)北京循环经济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
北京循环经济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循环经济制度体系要以限制型企业制度为主,以激励型的社会制度为辅。对企业限制措施要清楚、严格,针对实际情况,政府提出可执行的指标。对个人要提倡激励型措施,鼓励个人从事相关服务行业,遵从循环经济的新制度。
第二,注重正式制度的前期研究和顶层设计,“自上而下”构建符合北京生态环境建设需求的循环经济制度体系。在新制度启动之前,遵循“前期研究―制度设计―起草初稿―专家讨论―修改定稿”的程序,针对正式制度提出一整套基本框架,包括立法、行政监管办法、促进政策、标准体系、操作指引等,确保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及合理性。由政府作为新制度的提出方与供给方,以政府强制或激励诱导的形式保障新制度的有效实施。
第三,从发展静脉产业的角度出发,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效用,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以处理处置市场化为驱动,推进固废处理处置市场化进程。在制度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企业主体的情况及特征,针对民营企业以激励性制度为主;针对大型国有企业以限制性制度为主。制度安排应向民营企业倾斜,最大程度调动其参与热情,激发市场活力。除此之外,政府应在公共品和市场商品之间建立起监督、执行、激励和约束机制,保障静脉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北京固废处理制度框架设计
固废处理制度体系可分为三层,涵盖“政府、公众、企业、产业”等方面的内容。见图6。
图6 北京市固废处理制度体系框架
其中政府作为制度供给者,处于第一层,针对公共服务 “标准、基础建设、资质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其对静脉产业有支持和引导作用,针对减量化和资源化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公众、企业为制度执行者,处于第二层,公众是公共服务的主要参与者,企业则是作为静脉产业的共同参与主体,其通过执行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达到发展静脉产业的目的;第三层为制度的落实层,即公共服务产业和静脉产业。
(四)北京固废处理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
结合国外经验,参考北京市循环经济现状,通过制度的创新引导可促进国家部门、地方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和公众等各社会行为主体,科学、合理地界定与协调各自的责任与利益,探索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友好的均衡模式,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自发机制。北京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在以下四个方面部署相关工作。
1.建立以减量化为核心,以面向企业的限制型制度为主,面向公众的激励型制度为辅的循环经济制度体系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对企业在生产、流通环节产生的固体废物进行严格限制,针对各行各业的实际情况,建立规范的标准体系,制定具体的惩罚措施,并结合执法条件提出明确可执行的监管措施。对个人要提倡激励型措施,鼓励个人从事相关服务行业,对倡导节约和履行循环经济义务的公民给予适当奖励。
2.大力发展静脉产业各个环节,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固废资源化利用率
在资源的再生和利用环节,政府应提供一系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在公共品的供给上,政府可以采取服务外包模式,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其中,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有稳定收入来源的资源再生产环节,可以采用PPP模式(公私合作),加大对静脉产业的投入力度;在特许经营的静脉产业领域,要加大政府监督执法的力度,保证其有序发展。
3.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使固废处理成为新的创业和投资领域
由政府主导构建静脉产业投融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制度引导性。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效应,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其中。二是针对不同的静脉产业领域,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投融资措施,以实现其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同时借由丰富的金融资本,吸引各类机构参与固废领域相关产业的创业投资。三是建立必要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降低各类社会资本投入的风险,增强其投入积极性。
4.通过利用新经济时代社交化的开放态度,充分调动公众积极性,最大程度地提高公众参与程度,促进首都循环经济发展
利用社交化平台公开首都循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关信息,发挥媒体和公众的监督作用,以社会热情助推循环经济制度体系与执行机制的不断完善。例如,定期公布用能大户、用水大户、节能减排重点单位的相关信息动态及污染源排放情况,设立公众举报热线等。
参考文献:
[1]王志雄.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问题与对策[N].文汇报,2006-07-31.
[2]何尧军,单胜道.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刘水洋.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是开展循环经济的有效载体[N].北京日报,2013-01-28.
[4]李岩.日本循环经济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篇10
1.法律措施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并制定出相关法律的国家.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导致垃圾的大量排放,使垃圾的处理问题日益突出.1972年,德国联邦政府颁布了《联邦废物管理法》,将各种废物的收集和处置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该项法律的颁布改变了西德人的生活习惯,一般生活垃圾,塑料容器以及纸类等开始被分门别类地回收。随着西德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1986年联邦政府制定了“避免产生废物、废物再利用及安全处理原则”,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对废物的认识从“怎样处理”上升到了“怎样避免产生”的高度。德国循环经济理念的导人体现在1991年颁布的包装废物管理条例》中,该条例根据“污染者负担原则”,明确了商品生产和流通业对包装废物回收和循环利用的义务。
1992年德国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车;1994年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物清除法》,后经过数次修改,于1996年10月以((循环经济·废物管理法》正式生效。该法使世界环境保护运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由过去的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控制;提出“本法律的目的是促进循环经济,保护自然资源,确保废物按有利于环境的方式进行清除”;确立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即任何生产过程首先要尽量避免或减少废物的产生,对于无法避免而产生的废物,包括生活垃圾和废纸、旧电池、旧汽车等,要求尽量采取循环利用的措施,以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规定了产品制造者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的责任,对于某些特定的产品,只有明确了回收的可能性后,才允许投放市场。
日本是循环经济立法最全面的国家,也是国际上较早建立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发达国家之一。其所有的相关法律文件,集中体现为“三个要素、一个目标”,即减少废物,旧物品再使用,资源再利用,最终实现资源循环型社会的目标。日本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比较健全,可以分成三个层面,基础层面是《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废物处理法》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这两部综合性法律;第三层面是(《容器包装再利用法》、((家用电器再利用法》、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法》、食品循环再利用法》及((绿色采购法》五部专业性法规。1991年制订的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完善了汽车及家电循环利用的判定标准以及事先评估、信息交流等体系。1993年颁布的环境基本法》中增加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循环利用等内容,并将此作为国民的义务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1994年政府又根据该基本法制定了(环境基本计划》,决定将建设循环型社会作为环境政策的长期目标之一来实施,并把实现低环境负荷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体系作为目标。日本把2000年定义为“循环型社会元年”,不仅新制订了基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法》、《食品循环再利用法》、《绿色采购法》,还修订了《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并更名为《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I修订了1970年制定的(《废物处理法》,加强了控制废物产生和不正当处理的措施.?,002年制定了《汽车循环利用法》,在此基础上,又于2003年3月制定了建设循环型社会的长期指导方针《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计划》。
2.经济指施
税收创度。日本的“再循环利用设备特别补偿办法”规定:对废纸和废饮料瓶类制品再商品化设备制造业、生态水泥制造设备、废家电再生处理设备除按一般规定给予退税之外,还按商品价格的25%进行特别退税。对废塑料制品再商品化设备制造业、建筑废物再生处理装置、废木材破碎及再生处理装置,除按一般规定给予退税之外,还按商品价格的14%进行特别退税。美国亚利桑纳州规定,企业分期付款购买再生资源及环保设施可减税(销售税)10%;在美国康奈狄克州,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除可获得低息风险资本小额商业贷款以外,州级企业所得税、设备销售税及财产税也可相应减免.荷兰政府的目标是在10年内把全国废物产生量减少90%,其措施除了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外,对产生废物的人和企业都要征税,采用清洁生产或建立污染控制设备的企业,其投资可按1年折旧(通常折旧期限为10年).丹麦率先实行了“绿色税”制度,对生产原材料征收材料税以促进少用原生材料、多利用再生资源。德国已经开始征收生态税,对除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外的能源都要征收生态税,间接产品也不例外,例如1升汽油的价格为1.7马克,再加6芬尼的生态税。
共瓜侧度。美国于1995年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对那些把绿色化学原理与化学品的设计、制造、使用相结合的突出化学技术进行奖励,充分体现了美国对环境保护方面创新性工业研究成果的重视。日本的许多城市实行了资源回收奖励制度,对社区、学校集体回收旧报纸、旧包装箱的行为给予一定的奖励,以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回收可再利用的资源。近年来,欧洲不少城市采取了付费交投包装废物的办法,这是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办事,受环境意识和经济利益的双重驱使,许多消费者乐于这样做。
绿色采劝翻度。日本的《绿色采购法》规定,国家机关必须率先采购环境负荷小的产品。其目的是通过不断扩大对环保产品的需求来提高资源再生产品企业的知名度,以促进企业扩大生产量,降低成本、降低价格、最终形成资源再生产品的良性循环。现在日本各行政机关纷纷制定了绿色采购方针,有166种物品被定为政府优先选择购买物品,其中以100%废纸为原料、白色度不足70%的复印纸被定为最优先购买物品,到2001年,政府特定购买物品的采购比例已达到了92.6%。美国各州也陆续制定了再生资源产品政府优先购买的有关政策法规,通过行政干预各级政府的购买行为,促进政府优先采购再生资源产品,同时规定审计机关有权对政府各部门购买再生产品情况进行检查,对未能按规定购买的行为将处以罚金。
收费侧度。日本颁布的《家用电器再利用法》规定,制造商和进口商对制造、进口的家用电器有回收、再商品化的义务,并规定了4种废旧家电的处理费,其中每台电冰箱为4600日元,每台空调器为3500日元,每台洗衣机为2400日元。生活垃圾收费是减少城市生活垃圾数量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对每袋生活垃圾的收费增加1.5美元,城市垃圾总量可减少18%.现在,日本的3250个市、区、村中收取生活垃圾处理费的为2535个,收取工业废物处理费的为2833个,有效改善了日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既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不是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的生态平衡模式,而是强调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和相互协调的生态型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现阶段,我国的循环经济进程,还更多地停留在概念层次上。要把理论转变为行为的实施,发展我国的循环经济,需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政府、企业、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推行国民经济绿色核算制度,推广绿色消费,引导企业开发绿色工艺和技术,进行生态设计和清洁生产,实行产品的双绿色认证。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主要体现在法律、经济、教育、技术及市场等方面。
德国的《包装废物管理条例》颁布以后,从1991年到1995年,制造商们为了减少处理包装废物所付的费用,纷纷将包装减少到最低限度,全国包装废物的总产生量减少了12%01991年,德国成立了进行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的DSD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在1997年的包装废物回收率为89%,循环利用率高达86%。相当于从每一个德国公民手中回收废物73.7公斤。循环经济使德国在GDP增长两倍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了近75%0
3.教育措施
教育措施主要包括理念的确立、研究人员的培养、各类人群的教育等。生态环境理念的确立和带有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培养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几年来,日本政府积极开展对基础研究人员的培养和教育,促成各学术团体和研究型机构业务的开展,并从科学技术研究基金中拨出专项基金鼓励科研机构进行废物处理及3R化应用技术的开发研究。
各类人群的宣传教育重点是充分发挥社团法人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通过广泛的宜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生态环境意识,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推动绿色消费的进行。从20世纪60年代的环境运动到21世纪的循环经济,世界上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已经经历了三个历祖第一是以政府命令为主导,通过行政手段的方式来实现污染控制;第二是基于市场手段的经济刺激作用,注重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和技术创造力来实现废物的处惫第三是在进一步完善政府和企业作用的基础上要求实行信息公开,其实质是实现了公众监督和全社会共同努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文明思想。
日本特别注重公众的参与。1998年笔者曾在大宫市参加过一次由非政府组织发起,东京大学小林教授做的市民环境家计薄讲座。讲座强调了家庭参与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禽要做到的几个方面:有计划的购买食品,在食品有效期内用完,适量烹饪,不剩饭。自备购物袋,利用简易包装,购买简易包装产品;协助地方公共团体和商店、回收团体进行资源性废物的分类回收,争取每人每天从家庭排放的垃圾且比上一年度减少15%。名古屋市的非政府组织还发动市民开展义务收集公共垃圾活动,并发放介绍垃圾分类处理和再生利用的宣传小册子,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废旧资源回收和垃圾减量工作。
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特别注重将正确处理垃圾的知识纳人各级学校教育中,从学生抓起,让每个人从小就充分意识到正确处理垃圾的重要性。作为一个移民城市,蒙特利尔市特别注意制作多国文字并适应不同阶层人员的宣传材料。所制作的宣传品既有趣味性,又有持久性,宣传品的载体形式多样,使人每天看得见记得住。
4.技术措施
循环经济主要是通过采用高新技术引导各行业推广3R技术、清洁生产和废物资源化。日本北九州市的生态型城市建设所取得的显著效果得益于3R化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短短的二十几年时间,通过高新技术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实施清洁生产运动,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了经济利润和环境改善的双重目标。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四年后不仅减少了84%的污染物排放,还取得了2125亿日元的经济效益。现在北九州市不仅摘掉了闻名于世的重污染工业区的帽子,而且城市的工业生产总值增长了6倍。
日本东京电力株式会社和财团法人千叶县都市公社联合在千叶县的幕张新都心高新技术开发区投资约69亿日元,建成了地表水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并于1990年4月开始投人使用。该技术利用污水处理厂排水水温夏季约为250C、冬季约为17℃且比较稳定的特点,将污水处理厂排水中蓄积的热能通过蓄热式热泵系统为49万平方米的区域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空调源。在每年提供1290亿大卡热量、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减排了6800吨二氧化碳、2.9吨氮氧化物。作为一种高效节能、符合循环经济3R原则并能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热泵空调技术在建设日本的循环型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环境产业化”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绿色高新技术支持。
5.市场措施
市场措施主要是通过健全可循环利用资源的交换、收集及回收利用市场来完成。日本的废物交换情报网络系统非常发达。在日本既有社团法人机构的“循环经济研究会”每周定期发表有关循环经济方面的信息,同时各地的有关部门也相继建立起废物交换情报网络系统,日本的各市区村几乎都有专门发行二手货信息的报纸及时向市民信息并组织旧货调剂交易,以利于市民进行资源循环再利用。这样的社会中介机构可以使市民、企业、政府形成一体,通过沟通信息、调剂余缺,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