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管理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6: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商务管理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商务管理知识

篇1

关键词:上市公司;企业高管;激励制度

一、我国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激励制度的重要性

公司薪水制度的具体作用就是设计这种制度从而对公司对外运行的影响。薪水制度的建立也是极大的决定着公司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所以该作用和公司对人员管理的作用是一样的。加强对上市公司企业高管的激励制度们可以保证高管的工作态度,这些也将会保证高管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这样也将会极大的激励高管能够完成公司所需的基本任务。另外通过薪水制度极大地激励企业高管的工作热情,从而使企业获得高于成本的利润:与此同时,一个完善的薪水制度也将会极大地让企业内部文化更好的发展。另外加强企业高管的激励制度的完善,还可以方便企业的股东加强对其的监督,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小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二、我国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激励制度存在的财务问题

1.激励方式比较单一,大多数是物质激励和短期的激励

虽然我国大多数的上市公司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薪酬设计,但是还有部分的上市公司的薪酬设计还是处于原有的阶段,仅仅是物质激励和短期的激励,对于高管的激励方式还是特别的单一。传统的薪资还是占据主导市场,上市公司采用长期激励方式的企业还是很少。上市公司采用这样的激励方式,仅仅是对企业的高管目前的管理水平做出一个评价,但是也会使企业的高管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把企业的长期利益以及发展抛到身后。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一些企业的高管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一般在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会首先选择那些成本较低并且投资收益较快的项目,往往放弃了那些投资成本高,收益慢但是长期收益较高的项目。另外,是大多数的上市公司一般会忽视对高管的非物质方面的激励,或者有的上市公司虽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跟不上。

2.高管的薪酬设计的随意性比较大

通过分析现在相关的薪水现状和相应的薪水制度,导致企业死气沉沉的主要原因在于仍然没有形成有效且完善的激励制度以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这也直接导致了企业生产效率的低下和员工的劳动程度低下,严重的导致许多高管人才的辞职,从而导致了企业最终没有了竞争力,发展也将受到极大的制约。首先,每个企业中内相同的职位薪水却不相同,甚至有的公司职位差距加大,普通职位和特殊职位以及企业管理人员之间的工资待遇却很小,而有的公司则是不同职位所对应薪水之间的差距很大,普通职位的工资很少,而企业管理人员的工资确实高的离谱。而其次,相同职位却不同工资,在现有的薪水制度下,有的企业中内部工作人员与外聘人员的工资差距较大,而在正式员工在同一职位中也有着不同的薪水,甚至差距很大,这种种现象直接导致了企业员工缺乏归属感,觉得不公平,进而直接降低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根据相关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不论是什么性质的企业,不论企业的类型大小,高管的收入一般和企业的营业收入是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的。因此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的设计具有很强的随意性。上市公司只有把高管的工资和公司额业绩形成挂钩,才可以充分的调动高管的工作积极性,如果高管的薪酬和公司业绩没有关系,那么薪酬所产生的激励效果就会大大降低,甚至没有。

3.高管的业绩考核指标不合理

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式而言,还没有建立十分客观的业绩考核体系,这样很难对这个公司的价值以及企业经理人的业绩做出一个十分合理的评价,那么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的对企业高管的激励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特别是股权激励。因为如果对企业高管采用股权激励的话,就会要去企业经营人的收入和这个企业的股票的价格以及价值变动挂钩。但是我们在现实的企业经营过程中,股票的价格和价值变动,不仅仅要收企业经营人的自身的因素决定,还要受到企业的总体经济形势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还有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的股权激励制度主要还是取决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绝对业绩,并不是相比较的业绩,这样对于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的企业而言,股权激励制度所产生的激励效果是不一样的,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对待一些规模比较小,还是处于成长时期的高新技术的企业而言,那么股权激励所产生的激励效果会比较明显;但是对待一些规模比较大,已经处于成熟期的传统型的企业而言,股权激励政策多产生的激励效果会比较小。

4.高管的激励制度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

对于高管的激励制度没有健全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如果监督约束的机制不健全完善的情况下,那么进行对高管的股嗉だ制度就没有办法很好的把委托人以及人之间的利益很好的统一起来。这样就会在一定的程度上给企业的人可乘之机,做出一些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事情,从而损害企业所有人的利益。上市公司对高管进行股利分配的激励方法,属于是一种长期激励的约束制度,并且一部分的奖励是在高管离职以后一段时间后才会进行给予,由于经济市场处于不稳定的情况下,这种延期的股权激励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的高管在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大多数的情况下会以自身的利益为先,会考虑自己的股权权益字自己离职延期以后会不会发生缩水。高管在面对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时,往往会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做出一些损害公司整体利益的事情。通过国外的上市公司的经验可以看出,当企业的高管没有办法预期到自己的长期利益的时候,会通过一些非法的途径取得一些激励的事情。

5.高管的薪酬比较隐性,没有起到很好的刺激作用

在我国,只要求对上市公司的的税前工资的总额进行申报,并没有要求他们对薪酬的具体组成进行公司。而且我国大多数的上市公司对于企业高管的薪酬没有进行十分透明的申报,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企业高管人员的薪酬的构成进行了十分严格的披露,是我国完全没有的。对于我国上市企业把高管的薪酬结构隐蔽了,每个高管只了解自己的工资结构,没有办法起来很好的刺激作用,没有办法很好的调动高管的工作积极性。

三、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激励制度的财务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的上市公司的高管激励制的财务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种。

1.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比较落后

我国还是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初级阶段,各方面还不完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已经逐渐成熟,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也越来越激烈,并且随这行业的垄断形成,一些不正当的竞争使企业之间的不平等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市场指标的公正性。另外由于社会注意资本市场的不成熟,导致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没有办法公正的反映这个企业的真实的经营效果。也没有办法很好的反映出企业的高管的管理效果。这样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打击了企业高管的工作积极性,也滋生了一些企业高管投机取巧的行为,从而限制了企业高管激励效果。

另外,职业经理人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对于高管的一些规章制度还不完善,特别是一些上市公司还存在着委任的现象,使企业高管没有竞争的意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显得缺乏约束力。

2.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制度不合理

究其根源,导致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激励制度存在的问题的直接原因很大的程度上与上市公司内部管理有关系。在我们国家目前所具备的公司制度里面,基本上都具有“一股独大”的现象,公司最大的股东同样也会加入到公司日常的经营管理中去。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也兼着企业总经理的职责,这种现象存在的比例特别大,高达60%以上,小股东在企业中所占有的股分特别少,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所做的决策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从公司大股东的角度来看,公司的拥有人员与公司的经营人员间的联系已经消失了;对于小股东而言,自己手里掌握的股权特比少,在实际决策中,根本不占有话语权,这些小股东只能听命于大股东,或者是出售自己的股权。上市公司的高管权利过于集中,子啊公司内部形成了新的势力,从而进行了内部控制,有时候会出现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的时候。

四、完善我国高管激励制度的措施

1.丰富高管的机制方式,综合运用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

对员工的激烈,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激烈,也需要精神上的激烈。物质激烈一般就是发放奖金和福利待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物质激烈都是正面的,有时候也需要对员工进行负激励,例如员工再犯了错误时,可以进行罚款等方式的负激励。精神激烈也是不可忽视的,它可以在企业营造一个特别好的工作氛围,例如对待优秀的员工可以授予各种嘉奖,例如可以给员工提供外出旅游的机会。上市公司需将物质和精神奖励相结合,以此充分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他们的工作态度。诸如,企业在给非正式员工发放薪水时,不能单纯的规定每月的固定工资,还应该完善工资制度。关于人员的工资,不应该只包括单纯的基本工资,还应该包括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年底分红和浮动工资,这样使工资具有灵活性,使企业中的财务激励制度更加充分,从而降低企业的费用。

2.严格规定高管的薪酬设计

在分析上市公司薪水制度完善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在薪水制度的制定有着很多的不足。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薪酬管理的不断加强与完善,这种种现状表明上市公司在制定薪水制度必须要有者自。一方面,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通过完善薪水制度来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制度的完善与改变;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自主薪水制度的改革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以此更为了留住专业人士以及高级技术人才,并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国家对此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对于那些具有完善稳定的薪水制度的企业可以进行放手,让他们自主进行管理;而不是的话,更要放心的放手控制。换句话来说,让公司自主进行薪水制度管理也可以依据企业自身情况进行薪水制度的改善与改革,以适应企业以及经济市场的需求。

3.建立科学合理的业绩考核制度

上市公司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一套可以起到激励作用的薪资机制,另一方面必须制订一套完善且公正的评测系统。对上市公司而言,如果想要公平的进行评价,就必须对企业的员工进行职务的分析。每个员工的工作岗位不同,那么他的绩效也应该不同。我们需要注重企业运行的真实状况,制定相应的激励的机制。我国的上市公司对员工的薪水发放与市场经济价格都出现失去平衡的现象。大致这种状况的出现就是因为老式的制度的不合理性,仍存在着许多不足,有的企业更是出现“大锅饭”现象。因此,在制度完善方面,就应该加强经济市场的统计与监察,并可以向相关专业行业进行学习,探讨,并制定出与相应单位所适应的薪水制度。在这其中,重要的是个人业绩在发放薪水时所占的比例。

4.强化高管的监督约束机制

加强企业的监督机制和加强企业的约束机制,是规范企业高管激励政策不可或缺的,而这时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没有完善的约束机制,那么激励政策就会变得肆意,但是只是约束吗,却不进行激励,那么企业高管的积极性就会不给严重打击。我们应该平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1)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加强股东大会的作用,对企业高管进行有效的制约;(2)提高公司的审计地位,使其不受企业高管的控制;(3)加强来自银行方面的监督,一般上市公司的最大的债权人就是银行,银行成为了公司利益的相关者,有监督上市公司行为的权利。

5.完善高管的薪酬的信息披露,增加透明度

我国的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的工资结构具有很大的隐蔽性,我国只要求对上市公司的的税前工资的总额进行申报,并没有要求他们对薪酬的具体组成进行公司,因此高管的薪资的真实性显得让人怀疑。另外,上市公司进行的薪酬的披露也仅仅限于本年度,仅仅是年度总额,不利于企业的股东等相关人员对其进行监督。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效仿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要求上市公司完整嗜返陌哑笠蹈吖艿男匠晷畔⒔行披露,从而让企业的股东等进行监督,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五、总结

上市公司的高管激励制度可以充分的调动企业高管的工作积极性,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利于上市公司的发展,我们应该认真进行总结找出问题,并进行解决,从而完善上市公司的高管的薪酬制度,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给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曲波.国有企业收入分配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13(12).

[2]蔡家胜.论人力资源管理中如何激励员工[J].时代经贸,2014(5).

[3]张坤.关于企业员工归属感的几点思考[J].商情,2013(10).

[4]司娜.浅析现代企业的人才发展战略[J].北方经济,2013(24).

[5]孙冉.事业单位优化知识型员工工作绩效的建议[J].中国经贸,2014(12).

[6]高明华.2009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指数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7]聂德刚.如何正确使用股权激励[J].中华财会网,2004.

[8]高晓博.经理激励与股权期权[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

[9]刘佳佳.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约束机制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

篇2

为保证国家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保护拆迁人和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经请示市政府法制办并报市政府主管领导批准,现就国家建设项目用地需拆迁集体土地上的农村房屋的有关规定通知如下:

一、农民户转为居民户的,其自住房屋的拆迁补偿、拆迁安置及补助标准,均按《北京市实施〈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及市政府京政发〔1991〕56号文关于《北京市城市房屋拆迁补助费标准》的批复的规定执行。

二、不转为居民的农民户,其自住房屋的拆迁可由拆迁人或乡、镇政府统一迁建,也可由被拆迁人自行迁建,还可由拆迁人按《细则》有关规定用公房安置。

实行统一迁建的,迁建的房屋建筑面积和建筑标准超过被拆迁人原房屋建筑面积和标准的部分,由被拆迁人负担。

迁建房屋建筑面积不足原房屋建筑面积的部分,由拆迁人按原房屋重置价格结合成新,对被拆迁房屋所有人进行补偿。

被拆迁人自行迁建的,其原房屋由拆迁人按重置价格进行结算、补偿。

由拆迁人按《细则》规定,用公房安置被拆迁人的,被拆迁人应按房屋管理部门的规定,按期交纳房屋租金及有关费用。

三、拆迁农民出租房屋补偿时,应按照拆迁房屋的重置价格结合成新进行作价,由拆迁人给予补偿。

承租农民房屋的居民户,在本市有城镇居民的常住户口,且拆迁范围以外无正式住房的,由拆迁人按《细则》的有关规定给予适当安置。

四、拆迁农民庭院前后种植的树木和各种经济作物,由拆迁人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五、拆迁农民个体工商户用房及因拆迁引起停产、停业的,其经济损失的补偿,参照市政府京政发〔1991〕56号文件第七条的规定办理。

六、拆迁农村集体企事业单位的房屋,其拆迁安置和拆迁补偿,按《细则》的有关规定执行,其停产、停业期间的损失,参照市政府京政发〔1991〕56号文件的有关规定执行。

篇3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 国际商务

中原经济区处于中国经济版图“之中”,是国家区域经济版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3月17日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点推进中原经济区等区域发展。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成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传承区。然而,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主体,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高新技术的引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也的建设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实现近远期的目标还面临很多困难。因此,如何抓住国内外产业升级和技术转移的机遇及中原城市群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机遇、实现中原经济区的战略目标,成为众多学者争相讨论和研究的议题。

高等教育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源,知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内生变量。以高等教育为源泉的“国民素质与科学技术”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就人才培养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话题,很多学者都做过研究。孙俊豪在回顾了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基本理论,提出了河南省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高乖莉认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硬实力”是基础,文化“软实力”是平台,商务英语是桥梁。要对外宣扬河南文化,语言媒介不可或缺,以言语为媒介,发挥文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势在必行。虽然有不少相关研究成果,但是对于培养具备何种素质的国际商务人才,来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国外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的引进,国际化服务水平的提升和华夏历史和文化的国际传播等问题,之前研究鲜有涉及。

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和发展研究,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出发,深入调研涉外企事业单位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情况,针对我省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现状,提出我省高校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以语言技能培养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商务素质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国际商务人才,狭义来讲,是熟悉外贸流程、外贸公司运行和管理知识的,主要服务于各类对外贸易企业的专门人才,即传统意义的外贸人才。广义来讲,国际商务人才就是能够胜任涉外企事业单位外贸、接待、沟通、文化交流等方面工作要求的专业人才。除了较强的英语表达沟通能力外,他们还必须具有商务、贸易、管理、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国际商务环境中,商务人员都选择使用“国际商务英语”这一国际上被普遍认可的、通用的交际媒介去开展国际商务活动。国际商务英语是一种在国际商务场合交际的手段,也是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友好交流的重要工具和桥梁。

国际商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助于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加快工业化的步伐,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第三产业的服务水平。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具有专业素养的国际商务人才在国外先进的设备和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对外的技术交流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促进河南进出口贸易发展过程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的外贸人才是提高中原进出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2004年,我国施行“新外贸法”,允许个人经营进出口贸易,外贸企业准入门槛降低,河南省对外贸人才在质和量的需求上与日剧增,外贸人才缺口达到百万以上。另外,根据外贸企业反馈信息,我们却又看到“需求”和“供应”上存在严重结构性不足。文化引商在河南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中原经济区是华夏文明传承核心区,要将中原文化推向国际,外语的桥梁作用更是不容忽视。语言(英语)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文化的传播广度与深度,而文化的传播状况又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但匮乏的人才现状使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直处于弱势的地位。河南在国际文化交流和中原文化的国际传播中,急需一批高素质的国际商务人才,既有扎实的外语能力,又熟悉商务活动、了解中原历史和文化。这就需要高校转变观念,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培养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促进中原文化的传播,吸收外国先进文化,助推中原经济的建设。高等院校要坚持学以致用、以用为本的理念,积极调整专业结构,着力培养有良好外语基础的商务沟通人才、广告营销人才、文化交流人才、企业管理人才等社会急需的各类人才,为河南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必要的人才资本。

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还面临许多问题。例如,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英语知识与商务、科技、旅游、翻译、文化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立足语言,跨学科、跨专业展开研究,从国际商务人才的观点出发,调查中原地区外贸、旅游、翻译、文化交流中的人才供需矛盾,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方案。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不但不会削弱外语学科固有的人文学科属性,反而会充实外语学科的内涵。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语言助推经济和服务文化的特殊作用,合理的整合外语资源,利用外语为中原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搭建平台,大力提升中原经济区域竞争力。以语言为载体,把中原文化传播出去,把外来文化吸收进来,实现让世界了解中原,让中原走向世界,达到文化“软实力”支撑中原经济的效果。(作者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孙俊豪.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对河南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08

[2]高乖莉.外语服务文化产业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软实力支撑[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2.07

篇4

一、应用型课程在涉外经济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及设置目的涉外经济专业应用型课程一般是在大学本科第二年下学期至第四上学期的学习阶段开设的课程。该类课程是以相关经济基础理论和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专业理论为基础,与涉外经济理论课程共同构成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涉外专业教学课程的主干部分,其自身可以构建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课程群,包括跨国公司管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投资管理、国际财务管理、国际金融管理、国际结算、国际税收、国际技术贸易、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货物运输、国际经济合作、外贸函电、进出口报关和国际商务谈判等十余门课程。该类课程设置的宗旨是:使学生在掌握各类涉外经济活动与涉外企业经营管理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熟悉各项国际商务活动的运作规律、操作要求及注意事项,把握涉外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动因与时机、全球市场评估与选择的方法、国际商务活动的各种方式与选择、外资外贸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的内容与特点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企业外向型发展及中国外经贸各项活动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措施,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应对国外企业的挑战,并通过发展自己,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该类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系统理解各类国际商务活动的操作与管理,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察、思考、分析能力,提高处理今后国际经贸工作中可能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和挑战的综合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对外经贸工作的需要。而该类课程的教学难点主要是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综合性、实践性和时效性都很强,教学组织理应更多地采用新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针对该类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考虑到高年级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阶段特点,教学中如能采用一些操作性、实践性强的教学手段,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借此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随着近几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越来越多的本土高层次人才参与到国际商务和涉外公司管理的实践活动中,本土的管理人员面临与跨国公司职业经理人的同台竞争,急需要了解、掌握并运用先进的国际商务管理知识和经验,该类涉外应用型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工作具有了更强的现实意义,同时国际商务联系和招商引资在各地遍地开花,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外经贸活动也都迅速增多,本土人才对国际市场的参与程度日益提高,这也为该类课程开展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等实践教学活动创造了更多、更便捷的条件。

二、国内外高校应用型课程的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国外高校在开展《INTERNATIONALBUSINESS》(《国际商务》)等外经贸专业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法来组织教材编制、课件制作和课程安排,同时还会安排高年级学生进入到相关实践单位建立项目小组开展项目实践和教学活动,并在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阶段施行模拟教学,组织开展国际企业管理与国际商务实践的模拟竞赛,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国外高校十分注重教学案例库的建设,每年都会投入资金收集和编制最新教学案例,并改进和更新模拟教学软件。像国外比较好的高校对于每一个最新案例的经费投入一般都在10万元人民币以上。国内部分财经和综合类高校设立这类应用型课程的历史相对较长,如对外经贸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先后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和后期开始系统开设此类相关课程,近几年已有不少高校在教学中也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来开展教学组织工作。但由于受到经费限制和经验等其他条件制约,国内高校此类课程的教学案例库建设大多比较薄弱,案例普遍比较陈旧,更新较慢,优秀案例比较稀缺。目前国内高校在此类课程上的项目教学法实施情况也不太好,比较先进的高校使用了一些模拟软件开展教学工作,也组织学生开展分小组项目讨论和设计,但由于缺乏教学实践基地的支撑,加之任课教师自身实践经验不足,项目教学法多是纸上谈兵,容易流于形式或是过于书本化。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国内外高校的教学实践,这类应用型课程教学改革一方面可以在授课内容的新颖性、实用性上做文章,强化教学案例库建设并缩短教材更新周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较新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学习、实践互动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增长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在此类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国内各类高校,也包括经管专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师范院校,都应该更多地吸收国外高校的先进教学经验,更多地利用国外先进的教学案例和教学软件、利用本地区的项目教学实践基地来提高教学的效果,为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实用型人才。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将带来该类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国际化变革。

三、应用型课程的教学发展规划与改革路径针对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的整体办学要求,在该类课程的教学中应该遵循“造就实用型、创新型、国际型可塑之材”的人才培养思路,通过该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使学生能够在全面了解各类国际商务活动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掌握国际商务运作的理论及先进、科学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全球化理念、国际竞争意识和从事国际商务各项活动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国际经营与管理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该类课程通过引进并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以此达到以下的教改目的:

1•探索理论学习和模拟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为开展应用性强的课程教学提供改革思路。通过相关课程教学改革,带动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在经济管理类实践课程中推广引入模拟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促使高年级经管专业本科生的教学活动能面向用人单位,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2•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寓教于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高年级本科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先进教学手段的引入,变“填鸭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创造和谐、轻松、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构建双向互动、实践导向型的教学环境。

3•任课教师通过实施该类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更新相关专业知识,一方面确保任课教师能针对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组织教学工作,另一方面有利于这些教师结合实践需要开展科研活动,形成更多更好、应用价值大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在获取、总结教学科研改革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发表更多的教学改革成果。

4•摸索形成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总结切实有效的经验和方法,可以为其它应用型专业所借鉴,为高校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可行的发展模式。结合师范院校的教学基础和办学特色,该类课程可以按照以下路径分步实施教学改革:1•短期(1~2年)教改计划:(1)组织完善实践教学案例库;(2)整理和更新教学课件,制作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课件;(3)制作教学网页,将现有和预期完成的教学资源分期分批上网。2•中期(2~3年)教改计划:(1)逐步试行部分课程双语教学,建立双语教学资料库;(2)引进多个较为成熟的国际商务操作与管理教学软件,开展计算机模拟实验教学;(3)初步建立起学生外经贸企业实践教学基地;(4)建设互动式网上教学系统;(5)根据需要更新和完善教学中英文教材与讲义。3•长期(3~5年)教改计划:(1)全面实行双语教学,并试行全英文教学;(2)建立设施先进、软硬件齐全的国际商务实践教学实验室;(3)建设远程教学系统;(4)建立起多个教学课外项目实践基地,并力争在管理先进、运作规范的大中型外资外贸企业协商共建项目小组,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参与项目运作的机会。

四、应用型课程教学改革可行性措施与急需解决的问题为顺利实现以上教学发展规划,并按照预期路径分步实施,该类课程教改可以采取下列几方面措施:

1•转变教学理念。在该类课程教学中贯彻变“专门型人才”教育为“专业复合型人才”教育的理念,以体现国际商务实践对中高级人才的综合性要求,使得该类课程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要;变培养“知识分子”为主向造就“可塑人才”为主,以体现该类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及适应学生将来就业多渠道化发展的要求;变单纯的“教师主导”教学为“教师学生主体地位并重”,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全球意识和独立开展国际商务实践活动的能力,通过“三个转变”形成全新的教学理念。

2•改革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缩短教学内容与当前现实的差距,站在国内国外国际商务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前沿是教学改革的基础,解释各类外经贸活动中出现的最新现象并解决实践活动中的新矛盾是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和方向,保持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时效性是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原则。因此在保持教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要注意强调案例的即时性、真实性,并迅速将教改教研成果和理论实践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和完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

篇5

[关键词] 高职 商务英语 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 “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引言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对外贸易逐年增长。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WTO之后,对外贸易迎来了迅猛发展的黄金时期。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得国际商务贸易类专业的人才的需求也迅速增温。商务英语人才,尤其是既熟悉国际商贸规则,又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国际商贸交流和商贸业务实践的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在近年的国际商贸人才市场中,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其需求量逐年上升。为了解决实用型商务人才短缺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一定外语能力的商务型实用人才,然而,由于我国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办学实践较短,处于创办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地方,不少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办学模式基本是沿用本科学科体系结构,真正意义上的高职商务英语模式仍有待研究。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现状

商务英语属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专门用途英语的范畴。二战后,随着英语国家政治经济实力的增强,英语在世界贸易中日益成为一门重要的工具语言,商务英语教学因此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在中国,商务英语的教学真正开始发展是在近20年。尽管在这短短的20几年中商务英语迅速成为当今的热门专业之一,但其专业体系的建设和教学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特色不够突出。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设置的课程大多是本科英语教育专业课程的压缩,强调英语语言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略了商务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课程体系的综合性和职业性不够明显。

2.商务英语专业是一门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为一体的应用性极强的综合学科。因此,实践教学体系是商务英语专业办出质量、办出特色的关键。遗憾的是目前大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缺少实践教学或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实训项目不具体、专业技能训练不突出、实训方法和实训手段单一等一系列问题,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还处在摸索阶段。

3.绝大多数从事商务英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没有商务英语的学历背景,不了解真实的商务工作环境,教师的知识更新与行业发展变化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师资水平严重制约了教学与科研的发展,商务英语专业急需一大批既精通英语,又具备国际商贸一线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改变现状,努力培养实用型商务英语人才

针对以上问题,商务英语专业可以从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师资培训几方面着手,积极推行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为涉外商务企业输送具有一定外语能力的商务型实用人才。

1.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商务英语作为一门复合性学科,其专业课程设置应更多地体现在思想和观念上的综合,体现在相邻知识系列的整合,必须考虑语言技能与商务知识的平衡。鉴于商务英语专业综合型的特点,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优化建设应遵循科学化、系统化和突显人才培养定位的原则。课程设置应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专业、从理论到实践,遵循英语和商务两个知识领域内各自学科设置的系统性以及两个知识体系结合过程中的系统性,体现知识的连续性和层次性,注重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中运用英语的能力。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分三大板块:

(1)英语基本技能课程,包括综合英语教程、英语视听说、泛读教程、商务英语、商务英语翻译、经贸文选等,这些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训练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掌握商务英语中的一些特殊词汇、短语、用法等。

(2)商务基本理论课程,包括对外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法、公共关系学等一系列商务基础课程。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国际商贸、营销的一些基本理论并掌握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

(3)商务英语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外贸函电、商务英语洽谈、进出口单证缮制、市场调查与分析、电子商务等一系列应用型实践课程,这些课程大多可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英语沟通能力和商务操作能力,以满足将来职业岗位的要求。

2.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办出质量,办出特色的关键。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是:具备在商务环境下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因此,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既是培养学生在国际商务环境下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商务沟通技巧,了解国际商贸一线岗位的技能要求,熟悉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的主要环节,熟悉国际贸易业务涉及的主要单证的缮制,满足相关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以下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有助于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1)课堂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突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在商务教学中,以桥梁课程“商务英语”为基础,通过“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商务专业课程,以角色模拟、案例分析等方式,将课堂教学内容贯穿于公司、企业的各种运作或营销活动之中,突出商务知识和商务操作技能。

(2)网络、多媒体课堂:利用各种商务软件和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仿真的国际商务环境,让学生“体验”商务活动中常碰到的问题,如投诉、索赔、追款等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商务运作的基本程序,并学会处理相关问题;向学生呈现各种真实的商务英语信函和业务单证以学习和操练信函的拟写和单证缮制的规范。

(3)专家课堂:邀请国际商贸行业的资深人士给学生作专题讲座,他们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行业经历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很多课堂和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未来将从事的职业有更多的了解,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另外,邀请专家给学生作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帮助学生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实现学生毕业时“双证”或“多证”(既毕业证和其他专业或职业资格证书)上岗。

(4)校外实训基地:密切联系企业、外贸公司、海关等单位,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安排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至少有半年的时间在校外实训基地或与专业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做到学生毕业后与岗位零距离接轨。

3.培养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作为商务英语类的“双师型”教师应在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的同时了解国际商贸一线企业的实际运作流程和相关的技能。为建立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要求,高职院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鼓励教师自学有关商贸方面的知识并参加相关资格证书的考试,如: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的“国际商务英语证书”考试和“外贸业务员证书”考试、中国商业技师协会的“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考试、英国的“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考试等。

(2)组织青年教师下企业进行顶岗培训,熟悉国际商贸一线岗位的技能,了解国际商贸企业运作机制和国际商贸具体环节的操作技巧,并探究企业所需要的,具有一定前瞻性的课程内容。

(3)积极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商务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校任教,充实教师队伍。这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通常有多年在一线从事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的经历,经过教师资格培训,就可以取得任教资格,他们既适于做专业实践课的教师,也可以任专业理论课的教师,能成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4)积极从外贸、海关等单位聘任兼职教师,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把这些兼职教师作为整个师资队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建设和管理,改善和调整现有教师队伍的结构,实现师资队伍整体功能的优化。

四、结束语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因此,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应从社会需求出发,考虑学校自身的办学资源和师资条件,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课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更多实用型的商务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敏魏利达:谈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5年第35期

篇6

关键词 商务英语 就业需求

近十年来,由于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务英语已取代科技英语成为专门用途英语中最重要、发展最快的分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中国高等院校的英语系陆续开设了商务英语课程或是设立了商务英语专业。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最重要分支,商务英语具备了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的全部特征,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需求分析,即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从而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计与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基本依据。

一、调查目的

为了探讨作为民办院校,陕西国际商贸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求职意向、择业观以及就业状况;企业对我院英语专业学生的满意状况以及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同度、目前毕业生在适应社会以及就业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以便更好地改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我们进行了一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工作。

二、调查对象

2012届商务英语毕业班同学

三、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为主,访谈调查为辅。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建议

本次发放问卷65份,实际收回6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详细问卷见附件。问卷设计主要围绕以下五个研究问题:(1)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2)学生学习商务英语的动机;(3)对当前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看法;(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英语方面的主要要求;(5)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策略。我们希望通过此次调查活动,使我们有所触动,有所思考。经过对同学们和用人单位的意见收集,得出如下分析建议:

(一)就业方向要突出专业特色:学校的宗旨是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熟练的听、说、读、写、译的技能;了解英美等国家的社会文化状况;有较好的汉语基础;能从事英语教学工作,或利用英语进行对外交流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同学的理想是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与国际商务有关的交流活动,尤其擅长在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宾馆、涉外机构等单位从事翻译(包括笔译和口译)、外事文秘和管理等工作。但目前就调查结果来看,仅少数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英语相关,主要集中在学校、酒店及贸易公司等单位,占调查总学生人数的33%。这说明我们在培养毕业生方面需要进一步突出专业特色,并加强就业指导,为学生创造更多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就业机会。

(二)关注学生对商务英语学习的态度我们发现,43%的英语专业学生认为在学校学习的商务英语知识对工作帮助很大,55.5%的学生认为有点帮助,仅1.5%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结果显示学习商务英语的最重要理由是满足就业需要(86%),其他理由还包括获得相关的商务英语能力证书(8%)和学习深造(6%)。关于学生感兴趣的商务英语语言技能和交流技能,排在1 至5 位的语言技能分别是口语(35%)、听力(25%)、翻译(19%)、阅读(11%)、写作(10%)。学习者最感兴趣的交流技能是商务谈判和函电写作,排在最后的则是商务礼仪。这说明商务英语学习者更关心的是具体的商业运作,而不是普通的交际活动。因此,为了满足学习者需求,商务英语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实际或模拟商业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使用英语。基于上述结果,我们不难发现,学习者的商务英语学习动机主要是外在的,而不是内在的。他们学习商务英语是为了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而不是单纯地对商务英语感兴趣。换个角度来说,我们不得不承认学校开设的商务英语课程事实上也是缺乏趣味性的,不足以激发学生单纯的、非功利性的学习兴趣。

(三)调查问卷考查了学生对已开设的商务英语课程的种类和难度的看法。结果显示,89%的受访学生对课程的种类感到满意和比较满意,但仍有11%的学生表示不满意,这说明当前的课程设置仍有改进空间。我院外语系已将商务英语作为外语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包括从业知识课、职业能力课与创业能力课三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选修和必修两种课程类型,涵盖商务英语的各个领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余地。但仍需要做一些适当调整,如将英美文化、跨文化交际及财经管理类等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必备的一些人文和管理知识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而对于课程的难度,80%的受访学生认为并不难,这说明现有课程是适合于英语专业学生的。商务英语课程包含介绍性课程和专业性课程两种。学生可以先选择介绍性课程,待掌握了一定基础知识后再选择专业性课程。

(四)关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英语方面的主要要求,60%的单位面试时会审核学生的英语四,六级及商务证书, 但实际工作中不太要,19%的单位能够用英语书写相关专业的信函,完成业务往来,13%的单位要求看懂相关专业的英语文章,而仅有8%的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口语能力要求能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这说明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传统误区,即重视学生参加考试并取得成绩的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在商务英语学习环境熏陶下的人文素养和从事国际商务交往业务的能力。并且呈现出偏重阅读理解能力,而对口语交流能力重视不足的特点。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面对这一现状,毕业生必须适应就业需要,在注重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前提下,多参加一些跟专业相关的资格考试,如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国际商务师资格证、报关员资格证及涉外秘书证等。这些证书是毕业生具备商务英语专业知识和从事相关工作资质的一个直观的反映和重要体现。

(五)调查结果对于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策略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校在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如实施“ 英语+其他专业”双专业培养项目,68%的企业认为英语+国际商务类的英语复合型人才更能适应当前国际形势和社会需求,24%的企业认为英语+企业管理类或市场营销类的复合人才在就业时比较具有优势和竞争力。从根本上来讲,外语是一种技能、一种载体,只有当外语与某一被载体相结合时,才能形成专业。带有专业特色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将对我国目前外语专业的六种培养模式中的第一和第二种培养模式(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具体来讲,要进一步明确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将商务英语定位在专门用途英语的范畴,将英语语言学习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教学和研究上。着眼于学生商务交际能力的培养, 从单纯传授语言知识转变为把语言和商务有机结合起来,突出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整合经贸教研室和英语教研室的师资力量,集体修订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将商务背景知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三个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商务背景知识侧重于文化, 其内容决定着该情境中需要运用的语言以及交际技能, 教师加以介绍, 引导学生思考。语言技能是从事商务交际活动所必需, 表现在接听电话、洽谈、演示以及书写信函、报告、备忘录等实务中。

五、调查结论

总之,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涉及到教学及就业实习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需要用人单位、学校与学生之间的通力合作,使英语专业教育能够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为毕业生开拓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

参考文献:

[1]黄宝华等. 以工作能力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学改革[J].高等函授学报,2008.2.

[2]杨泽艺. 关于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分析的调查报告[J].大学笔记, 2006.10.

篇7

为提高各级经营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养其创新经营和现代管理意识,使其在工作中进一步更新观念、理清思路,公司举办了为期33天的工商管理培训班。我有幸参加了培训,学习了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战略管理、管理经济学、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财务报表分析、公司理财、国际商务与wto基本规则、人力资源开发、组织行为学、企业经济法律制度十门课程和余弦管理、高绩效的中层管理两个专题讲座,初步了解了工商管理的主要知识。

一个月的培训,课程多、时间紧,研讨和交流的机会很少,但是通过培训,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认识。认识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自我的认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职业素养;另一方面是对企业管理的认识,以前主要停留在本职工作和本部门管理的认识。通过学习对管理的认识上升了一个层次,现在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还有更新的提法知本经济时代,因此学习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企业都至关重要,而且非常迫切,企业和个人必须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重塑自我,提升自我,更新观念,不断创新,增强竞争能力。最先进的组织是学习型的组织,只有不断学习,对企业所有员工进行管理培训,全面普及管理知识,一部分人通过培训掌握最前沿的知识、技能和管理方法,才能为企业提供全面的加强管理和提高效益的解决方案,只有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综合竞争能力的加强才能适应这个“唯一不变的是变化”的社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下面结合公司实际简单谈谈自己对企业管理的一些认识:

企业要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我个人认为目前执行能力是我们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的活动大致可分为经营与管理两大部分,经营活动主要在“市场机会”与“内部能力”间求取最大的平衡与发展,以战略为主,我们的企业战略核心内容是“巩固天然碱,发展天然气,进入高科技。”

战略制定好后,主要是在管理上贯彻执行,当然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管理活动支持经营的决定,因而战术性的意味较大,企业的管理有执行和决策两部分,工作不外乎就是想和做,想是决策,而做就是执行。象客户订单的承接、采购、验收、付款、出货、收款、记帐等一系列活动都是执行过程,“执行管理”就是我们对各项交易做记录、分析应用,并设法提升其效益的活动,因此,执行的对象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企业职能。我们现在不是没有决策,没有制度,而是决策、制度不能很好的贯彻执行,各企业、企业各职能部门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职能,而且制度在落实过程中随着层面的增加偏离程度越远。制度不能很好贯彻,管理有很多不规范行为,考核制度滞后,不能完全监控企业的行为,更不能达到事前稽核的功能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篇8

【关键词】 商务英语 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ESP)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国际商务与英语语言的有机结合。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也在加大。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本文主要从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进行探讨,寻求高职应用型商务英语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

在我国,特别是在广西等外向型经济刚开始加快发展的地区,商务英语专业是新兴的跨学科的复合型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即不是纯英语专业,也不是纯商务专业,更不是商务和英语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的有机结合。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应为:以就业为导向,英语基本功扎实,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较系统地掌握国际商贸工作的基本技能,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的涉外商务的一线岗位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

2.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设置思路过于简单,缺乏针对性。目前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设置的课程大多是本科英语教育专业课程的压缩,属于简单的“英语”+“商务”的课程设置。学生似乎学点英语,再学点商务,课程体系的职业针对性不够强。

2.2理论与实践课程分界模糊,专业特色和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大多数的高职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以理论教学为主,把实践教学放在次要的位置,没能突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特色。第一学年主要是专业基础英语课,第二学年商务英语专业课虽然较多,但大多数时间花在理论学习,实际动手能力的实训,到公司、企业的实践机会很少。教学内容过于强调英语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甚至只注重英语等级考试,没有为将来就业作准备的意识,缺乏职业资格证书课程。这种重理论、轻实践,按普通英语教育模式的课程设置,忽略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不足,教学效果不明显。

2.3重职业技能轻专业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现行课程设置中有限的职业能力课程又过于强调岗位操作技能,类似“岗前培训”,只注重单纯技术性培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忽略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涉外商务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培养的人才缺乏个性,忽略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致使学生毕业后不适应社会需要和岗位要求。

3.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措施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应由原来的“商务+英语”转向“英语应用能力+商务操作和管理能力+事业拓展能力”为核心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具体课程的设置应以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商务操作能力为主要出发点,强调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因此基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置原则,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分五大模块:

3.1思想素质课程。在第一学年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训练、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和体魄并提高学生的思想和职业道德水平。

3.2英语基本理论课程,主要课程包括综合英语、听力、泛读、口语、写作等,其目标是训练学生的基本英语语言能力,以必需、够用为度。这些课程可在第一学年开设。

3.3商务基本理论课程。包括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法等一系列商务基础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国际商贸、营销的一些基本理论并掌握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可在第一学年完成。

3.4商务英语实践课程。第二学年重在培养学生的商务实践能力,开设外贸函电、商务英语洽谈、进出口单证、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听说、报关实务、电子商务等一系列应用型实践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沟通能力和商务操作能力。

3.5素质拓展能力、职场应对能力课程和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为了让学生树立较强的职业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实现零距离上岗,按照工作过程,第三学年可开设实践课程和实训项目。比如商务英语口笔译、公关礼仪、会展英语实训、旅游英语、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等,目的是以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当然,这些课程的完成需要多方的配合,对校内而言,要求校内实训室的完善,如商务实训室、试听说实验室和国际交流实训室,使学生进入仿真的国际商务情境(商务谈判、会展、国际贸易磋商、函电往来、单证制作)来开展仿真模拟实训情境教学。在商务背景中,学生能反复进行英语听说读写译方面的操练,又能在英语技能操练中掌握商务操作技能、熟悉国际惯例,使其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素质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对校外而言,要求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此外,在第二、三学年中开设考证辅导课程,辅导学生获取单证员、报关员、外销员和BEC商务英语证书等一系列职业证书,为今后就业作好准备。

基金项目:2010年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广西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成果 (课题批准号:LSZ2010JGB09)。

参考文献:

[1] 胡建国.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2] 宋毅.以市场为导向--探讨高职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J].中国西部科技,2008(8).

[3] 马树超.做学合一与职业学校变革[J].教育与职业,2009(5)

[4] 宋红艳.提高高职英语教学中综合职业能力的策略分析[J].科枝资讯,2006(11).

篇9

[关键词] 商务英语 人才 培养

随着我国加入WTO,市场经济不断推进以及对外交往的日益扩大,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是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国际交流广泛化和多样化的情况下,为了满足新形势的发展和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而培养的人才。商务英语专业培养人才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一定的商务、贸易、管理知识,能够满足社会主义经济需要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毕业生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经济、贸易,商务等领域从事各种涉外工作,为我国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下培养具有较强的语言实用能力的专业外语人才,使人才不仅了解和掌握基础英语语言知识,也了解商务词汇、商务知识、商务沟通、商务谈判等方法和技巧,并运用这些商务英语及相关专业知识和技巧从事各种与商务工作有关的活动和交际。想培养出具有特色的适合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人才,必须搞清当前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商务英语人才,根据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要制定出一套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现在就从商务英语专业分析当前的社会需求情况,在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和定位的指导下,从三个方面对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概述。

一、知识储备

商务英语,是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它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即ESP)的一种(variety)如同其他ESP,商务英语是一种特别的语体,强调的是在特定环境下的特种交际。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方面有很大不同。普通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习者熟练掌握英语这门语言,而商务英语教学虽然也强调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但其教学重点却在商务环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商务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作为专门用途英语,其教学有自己的特点。商务英语专业实行“一年打基础、二年学专业、三年练技能”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形成的。此方案实行宽基础的教学模式,低年级开设英语和基础知识类课程,强化英语听说读写基本功,同时充分提供信息,引导学生了解各专业方向的教学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让学生在结合自身的素质、能力、兴趣的基础上,更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高年级开设剑桥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写作和翻译、商务英语函电与谈判、进出口业务单证制作等专业与综合实践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开展商务活动的能力,在涉外和贸易相关行业求职中,具有很强的职业和岗位针对性。商务英语人才在知识储备方面要注重基础英语知识和专业商务英语知识并重。基础英语知识以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要目标,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语法概念清楚,语言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能胜任一般的口译、笔译工作。口头的语速为每分钟 90词~120词,即能够以正常的语速与他人进行交流;英文书刊的阅读速度为每分钟120个~150个单词等。专业商务英语知识包括掌握对外商业贸易、政策、实务、国际贸易原理、国际金融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知识;能草拟和阅读一般对外商务业务文、电,进行一般对外商务业务谈判和生活接待;能够书写外贸函电,具备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能力,等等。在获取知识储备的培养方面,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飞跃,让学生学会主动建构和更新知识框架,学习并掌握新的运用商务知识和英语知识进行商务业务处理的技能,为其不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实践能力

商务英语人才要遵循英语基础知识适度,体现基础性,又要以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重点培养实践能力。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商务英语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既要根据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未来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选择学习内容,设置课程,真正实现知识为能力服务,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实践能力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利用案例模拟、情景模拟及练习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模拟实践,针对国际商务中常见的商务活动,进行模拟操作和练习,从而把所学内容贯穿起来,形成整体认识。并通过这些实践,强化提高国际商务沟通与交际的应用技能,为学生掌握本专业岗位需求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素质提供基础保证。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强调职业素质教育,突出实践性和实用性。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科学的教学安排加之坚实的英语基本功、宽泛的涉外商务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既可以为人才今后事业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又使学生明确了每个阶段的学习重点。通过课程的合理安排和优化整合,使之互相衔接,相互促进和有效扩展。例如,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等课程以“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为主题进行优化,以培养学生未来就业和创业中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把英语、剑桥商务英语、进出口业务模拟谈判等课程用培养“以英语为工作语言”为主线进行系列优化,培养学生“能说”的基本技能;把国际贸易实务、进出口单证制作实训,进出口业务综合技能实训等以综合实践改革为主线,进行系列优化,以培养学生“会做”的业务技能。此外,开设提高学生人文社科知识的课程,如跨文化交际、市场调查与分析等课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

始终坚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以学校为主体,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以专业指导委员会为纽带,不断探索地方院校产学研结合办学的途径,实践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把企业专家请进校园、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顶岗实习等有效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技能,而且大大拓宽了他们的就业渠道。

三、素质创新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融进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教育与管理的一切活动中。我们所强调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素质创新教育既强调开设一些专门课程去弥补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的不足,更强调把素质创新教育作为思想、理论和方法渗透到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教育与管理的各个过程各个环节之中。具体地说,结合专业教育,应培养起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尽可能宽广而综合的专业素质;结合思想教育,应培养起商务英语专业人才与时代相适应的集真善美为一体的人格素质;结合外语、母语教育,应培养起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健全的语言素质和文化素质,等等。以素质创新教育为核心,培养具有综合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的人才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众学科的兼容并蓄、横跨交叉是商务英语专业对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和外贸专业的融合创新。商务英语教学应以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为目标,以理论知识为实践服务,以英语技能体现众学科知识为理论指导,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构建新时代具有较高英语水平和相关学科知识、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和方法。这种教育符合现代高等教育的内涵―高层次的知识教育和重实践的技能培养,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融合教育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和继续学习的能力,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所决定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学生知识的传授,其目标任务的确定应当具有融合性。另外,商务英语类专业的学生虽然商贸知识全面,但英语语言水平和能力略显不足,毕业后直接用英语参与国际经贸活动也较难胜任。所以,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结构不能充分满足新的社会发展需要,新时期培养目标的确定须有创新精神,须朝着融合方面发展。再者,近年来,中国外语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今非昔比,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无需花很多的时间去打英语语言基础,客观上也具备了条件,可以在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上、实用性知识的丰富上多花精力,把培养复合型、实用型人才作为培养工作的重点。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成是:英语知识储备+实践能力+素质创新。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凸显商务英语沟通能力、商务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坚持语言能力与商务技能并举、语言教学与商务教学有机融合,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体现实际、实践、实用的特点,满足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在具体操作和运用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革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日新月异的社会和市场。只有创建新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社会的需要,结合商务英语的特点,培养在知识储备、实践能力、素质创新等方面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甚至超前培养将来即将出现的新行业所需的商务英语人才,才能满足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满足社会对英语人才的大量需求。

参考文献:

[1]胡春洞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商业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篇10

 

在这样的发展趋势驱动下,各国的高等教育都在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重大挑战,其中如何完成教育的国际化成为世纪之交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各国基于对21世纪是“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管理能力的加强决定世界命运的时代”的共识,又都无一例外地把高等经济工商管理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头戏和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从宏观上看,各国的高等经济管理教育都在围绕社会化、现代化尤其是国际化的主题作出了实质性的变革。

 

在中国,高等管理教育国际化方向的变革也正处于不断的推进过程中。在内容和途径上,也不断取得新的成果。比如全英”教学模式就是这种变革的一个突出代表。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英语功底扎实,又掌握了较系统的管理专业和基本理论和技能,就业前景非常广阔。本专业的学生要在四年本科学习中,同时完成国家规定的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英语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除了管理专业合格过关外,还必须通过相关英语专业的水平考试才可获得毕业资格所授学位“管理学学士”。当然,本专业的所有专业课程全部通过英语语言学习和教授。

 

在全英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英语原版专业教材”。显而易见,如果没有采用英语原版专业教材,全英教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的“全英国际商务”专业为例,其专业主干课程如经济学原理、国际贸易、管理学、会计学、公司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国际项目管理、国际商务、管理心理学、国际商务谈判等全部采用引进的、国际流行的英语原版教材。据调查,采用原版教材的全英教学方式在总体上是成功的。

 

一、原版教材优缺点分析

 

将国际化的概念引入到各个相关课程中是实现课程的国际化的方法之一。除了传授国际通行的管理理论和技术,真正国际化的管理教育还要使学生突破文化的限制,不被本国文化所主宰3显然,采用原汁原味的国际通用的原版英语教材是促成这些目标的有效途径。主要原因有:

 

第一,英语是当前国际政治、商务活动的最重要的国际语言,据统计,国际上网上资料、各类出版物,以英语作为载体的比例大于80%。

 

第二,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管理教育存在的历史已经超过一个多世纪。而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经济管理在欧美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体系,其理论基础跨越经济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不同领域,研究对象涵盖了社会经济现象、企业经营运作中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运行的特征和要求。可以说,来源于欧美的英语原版教材浓缩了时代经济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总结的精华。

 

因此,选用英语原版教材,无疑等同于可以与当代最先进、最具代表性的经济管理理论实践进行最直接的对话和最前沿性的研究叱同时,直接通过英语原版教材学习商务和管理知识和技能,为学习者在将来对这种国际化交易和沟通主要载体的语言工具的应用能力打下牢靠的基础。

 

本文所讨论的英语原版教材在形式上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在国外印刷出版的原版教材;另一类是通过国内商购买版权在国内出版影印版的原版影印教材。笔者认为,某些出版社在国内出版的“原版简化版”基本上是换汤不换药,故不在讨论之列。

 

(一)优点原版教材由名家撰写,通过实践检验并为大众所接受。纵观这些著作,不难发现它们的突出特点121:

 

1.由本行业的权威学者、人士编著,这些作者要么学术地位高,要么拥有长期的丰富行业实践经验。

 

如Economics的作者PASamuelson和W.D.Nordhaus就分别为麻省理工大学和耶鲁大学的著名教授,这就确保了教材的完整性和权威性。《成功的项目管理》的作者MiltonD.Rosenau则是美国项目管理和产品开发领域的著名作家、美国产品开发和管理协会(PDMA)前任主席。《营销管理》的作者PhilipKotler是美国营销学界权威人士之一

 

2.历史悠久,版本多:如P.A.Samuelson的Economics,初版于1948年,至今已出版18版。PhilipKotler的《营销管理》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版了九版。

 

3.被采用、认同的范围广,影响深。如DominickSalvatore的InternationalEconomics,在英语国家和世界其他许多地区拥有广大的读者和很大的影响,有500多所院校选择本书作为国际经济学的教材。PhilipKotler的《营销管理》被世界各国工商管理学院广泛采用。

 

4.具有强烈的国际化倾向。如ArmeMarieFrancesco的《国际组织行为学》,为读者提供了涉及世界各国和地区有关国际组织行为学方面的阅读材料、案例及技巧练习。从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国际组织行为领域的前沿理论和实践发展研究成果。又如JaneE.Hughes和ScottB.MacDonald的《国际银行管理教程与案例》,重点对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挑战之下,国际银行业如何应对风险、以变化求生存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5.实践性强。上述所有的教材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范本,这也正是经济管理教材所必须具备的首要特点。

 

除了上述特点,所有的原版教材都为读者提供非常广泛的开放性的学习资源,比如详细的教学指导书(StudyGuide)、教师用书(Instructor’sManual)、PPT讲义和题库(TestBanks)以及相应的政府和企业网站,同时在网上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和网上在线学习资源。基于上述特点,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成为一个非常有效、方便的选择。

 

(二)缺点

 

1.直接引进版内容新但价格昂贵。这是困扰学生的最大问题。进口原版教材价格昂贵,比如,某全英管理班某课程从新加坡引进一本原版教材,折扣价格为每本人民币150元,全班32位学生只有12位愿意购买,不足40%没有购买原版的学生只能复印,长此以往一定会引起版权问题。根据笔者对出版社原版教材报价随意抽样,其平均价格高达483元。

 

2.影印版教材价格合理却版本陈旧。如果不采用国外直接进口教材,另外一个途径就是采用国内商引进的原版教材影印版。比如说清华大学出版社和机械工业出版社就是这类商中的佼佼者。影印版教材的特点是,除了印刷效果略差,基本上保留了原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商基本上能够提供较完整的教辅资料;价格基本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不可否认,影印版教材在以前的全英教学实践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是,影印版教材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版本陈旧。由于版权的原因,国内商被允许影印的原版教材基本上为旧版。国外教材一般要求是每3年更换新版,但对大部分教材,国内商的策略基本上是一次性引进一版。如RobertHall和Lieberman合著的“Economics:PrincipleandApplication”,教材从2001年初采用至今,仍然只是第一版而已。本课本在美国今年已经出到第三版。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旧版和新版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不少差别。比如,这版本中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最晚的也是1998年而已,而1998年以后的美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本中的数据已经很难用来说明现实经济问题。

 

3.内容较脱离中国实际。原版教材为欧美国家的学者所编著,当然会带有强烈的地域和本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烙印。尽管现在也出现了所谓的“国际版"(InternationalEdition),但纵观这类教材也大多是换汤不换药,还是带有强烈的“欧美中心论”。他们所描述和分析的经济管理现象,基本上以欧美文化为背景。几乎没有涉及中国的内容,这对于强调实践性的管理学科而言,是一个致命的弱点。

 

以RobertHall和Lieberman合著的《经济学原理》(Economics:PrincipleandApplication)为例。与所有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一样,它对“失业率”的统计方法完全遵循西方国家的惯例。

 

当然,在原理上这是一种国际公认的计算方式,也符合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要求。在这种计算模式下,失业率在4%~6%之间被认为是一种充分就业(fullemployment)的结果。

 

然而,中国政府的失业统计数据表明,这几年中国的失业率基本上维持在4.7%~5%左右。根据原理,中国应该已经达到了理想的充分就业的水平。但是,从政府的经济决策层面分析,政府每一年都在采取措施维持较高速的GDP增长,其主要的目标就是为了促进“就业”,这显然是一个自相矛盾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是,在失业率统计方面,西方国家的LaborForce涵盖了所有的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而在中国,劳动力人口的计算与西方国家有相当大的差异,即只有城镇没有农村;仅限于有城市户口的经济活动人口;以求职登记为标准;不包括下岗人员。因此,我国现有的失业统计数据,低估了全国经济人口中失业人口数量,也低估了城镇人口中失业人口的规模。据此,中国的实际失业率应该超过这个数字。

 

这只是众多例子中最简单的一个。所以,在《经济学原理》的教学中,永远要_做的一个工作就是把“西方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对身边经济现象的把握和理解。类似的例子几乎涉及全部的宏观经济指标的定义和计算,包括GDP、通货膨胀、货币分类等。

 

再如,一些主干课程如《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心理学》等,其中涉及的理论问题主要是以西学为主,真正能够说明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的理论,在引进教材中基本上没有任何地位。实践性很强的《战略管理》,案例全部为西方国家。由于内容上的缺陷,原版教材的功用在范围和程度都打了折扣。

 

管理教育的国际化也支持管理教育的本土化。尽管管理教育的国际化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但“国际化”决不是简单的“西化”或“美国化”。

 

管理教育的基本使命首先是为本国企业培养经理人,这就要求管理教育在追求国际化的同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充分体现本国国情,使培养出的学生首先在本国企业和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然后提升本国的国际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在全球领域发挥作用,带领本国企业走向全球。

 

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不仅仅是对国外教学体系或课程设置及教材的简单模仿或复制,而是利用全球资源,以国际化的视角充分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教育体系的各个环节,同时最大程度地利用和发挥本土有效资源。因此,在一定的时期内,我国的管理教育仍然需要向美国等先进的国家学习,存在着一个模仿过程。但是模仿并非追求一致,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能力及其演进过程,必然对该国企业的治理结构和企业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对其管理人员的培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一个国家的管理教育体系的建立,必须符合这一规律气上述的观点也非常适用于原版教材的运用,我们必须努力挣脱为引进而引进,为学习而学习的怪圈。在教材的选择上下功夫,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

 

综上所述,在大力引进和采用原版教材的基础上,我们也必须考虑商务管理英文教材编写问题。目前,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在国内出版的英文商务管理专业教材尚属空白,市场上比较多的是一些偏向于商务语言教育的商务英语教材,如广外大、对外经贸大、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都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但是,这类教材是无法满足全英商务管理教学要求的。下面是笔者在教材编写上的一些对策。

 

(_)编写原则和目的在英文经济管理教材的编写上,一定要树立一个比较远大愿景(vision)3经济全球化是各种文化的融通过程,中国需要全球化,全球化也需要中国。根据不同的运用对象而更改教材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在一般的英文原版教材中,经常看到的是“xx教材的澳大利亚版”、“XX教材的加拿大版”等等,而且“国际版InternationalEdition”也逐步代替了原来原封不动的教材进口行为。编写教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简化英文原版教材中过于臃肿或过于西化的内容,同时把有关中国的案例和实际情况加入。使教材在保持国际流行特点的同时,能充分显现中国特色。这样,可以在满足国内全英教学需求的同时,为世界各国意图全面了解中国经贸理论和实践的国际学者专家提供一个平台。

 

(二)编写内容的选择商务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1.职能型管理课程。这是人类共同的文明结晶,国际化程度较高。如财务管理、会计、运作管理、市场营销原理、国际商务、国际谈判、管理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等。这些课程内容中,国内外环境对教学内容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影响,完全可以大胆全部使用国外教材,直接与国际接轨。

 

2.与本国制度、文化等国情密切相关的课程,如宏观经济学、组织行为学、企业战略、商业伦理、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从目前国内管理院校的教学实际情况看,这些课程的基本理论框架都来自于国外先进的科学研究和企业实践,同时,又拥有我国的具体国情,如中国人的行为特点、心理特征、中国企业发展的特殊规律等,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使不同的制度文化相互吸收融合。这类教材应该在继续使用原版的基础上逐步摆脱,形成我们的体系。英文教材的编写应该把重点放到这类教材上。

 

3.与国外管理教育差别很大的课程,主要服务于本土主流意识形态,如经济法、政治课等课程,本土化程度很高,国外教学内容对我们的借鉴意义不大,因此,不属于编写考虑的范围。

 

(三)编写人员能力要求这类英文教材的读者对象不仅仅是本专业或本校的学生,应该是全国管理类专业学生甚至是国际读者。因此,编写教材决不能以一锤子买卖的心态来对待。因为教材的出版,除了市场因素的制约,还涉及学科的发展和编写者的学术声誉等问题。慎重对待这类教材的编写,要求做到:

 

1.主编人员必须在管理教育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对管理课程的内容设置和要求拥有宏观把握能力。同时,英文水平必须达到专业标准。教材编写是一个系统工程,故要求主编人员拥有一定的管理经验,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类资源,顺畅地协调教材的整个编写过程。

 

2.学科编写人员必须拥有深厚的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并有深人的研究成果;同时,对本学科国内外的前沿问题有所研究;对中国在本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熟悉。这样才能够保证教材的前沿性和指导意义。

 

3.编写人员必须拥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英语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的术语和规范表达,同时在英语与汉语之间的转换得心应手。

 

4.掌握教材的编写要求和程序。对教材的结构熟悉。能够直接按照国际规范操作教材编写过程。

 

(四)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基于教材编写的原则和要求,在本身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达成目的。因为,编写全英教材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它结合了专业知识与语言能力两个方面的因素,对任何一个实体的挑战性都是很大的。为此,可以开辟各种途径以达成目的。

 

1.与兄弟院校的专家学者合作。国内不少院校拥有具这种综合能力的人才,但集中度很低,把资源集中协调运用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