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6: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对幼儿开展数学教育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是思维训练的价值,由于数学是抽象的过程,学习数学实质上就是学习思维,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的方法;另一方面,数学教育能够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关键在于让幼儿亲历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真实地与物体打交道,获得真实的认识和体验;“解决问题不再是解答简单的应用题。数学正在成为孩子自我锻炼成长的工具,因为他需要这些工具。它们的意义直接来自于应用中的经验。”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活动目标单一。《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关于数学教育,明确地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目标。然而,我们接触到的一些教学活动计划,只提出有关学习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
(二)忽视幼儿的思维特点。幼儿期思维发展和趋势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幼儿学习数学,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而且必须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目标,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然而有的教师不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地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其教学效果当然是不会理想的。
(三)数学概念模糊
数学教学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属性,并能用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这对幼儿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极为重要的。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概念表述不清和理解错误的情况。例如在教中班幼儿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时,先按一个特征分一次,再按另一个特征分一次,活动就结束了。其实,这一活动还应该有一次对同一批物体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的活动环节。
(四)教师的语言不严谨
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正确、明白、易懂,直接影响着向幼儿传授知识的效果,影响到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幼儿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及有关知识是相当重要的。然而,有的教师对数学语言的规范性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语话不作推敲、颠三倒四、前后矛盾等缺乏逻辑性、表达不明确的现象随处可见。
(五)忽视评价的教育作用
我们这里所说的评价,是指以幼儿为对象,对幼儿活动、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受益情况和所达到的水平作出价值判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评价,是能激发幼儿自信心,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促进幼儿发展的。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没有考虑到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承认和赞许等实际情况,而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
三、引起幼儿学习数学兴趣的因素
(一)适合幼儿水平的学习内容。
(二)能引起幼儿积极思维活动的活动形式和方法。
(三)多种多样的直观材料、玩具和教学形式的新颖性。
四、常用的幼儿数学教学方法
(一)操作法
操作法是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教具,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方法。如运用各种材料(纽扣、信核)进行计数:有各种几何形状的塑片(或硬纸片)、积木等比较核认识几何形体,进行形体的拆拼、分合;亲手拨动玩具钟盘上的长、短针,以获得关于正点、半点的概念等等。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基本方法。幼儿期各年龄班儿童的数学教学都应充分地运用这一方法。
操作法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儿童在头脑中构建初步数学概念的起步,是儿童获得抽象数学概念的必经之路。它没有固定的形式和类别。运用操作法应强调几点:1.明确操作目的。2为幼儿操作活动创设必要的物质条件。3.给予儿童充分的操作时间。4在幼儿动手操作之前,应向幼儿说明操作的目的、要求和具体的操作方法。4.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要观察儿童的操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和探索。5.讨论操作的结果。6.操作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不同年龄的儿童提出不同的要求。
(二)游戏法
1.情节性的数学教学游戏。通过游戏的主题和情节,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操作性的数学教学游戏。幼儿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并按照游戏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
3.运用各种感观的数学教学游戏。通过不同的感官进行数学学习,发展幼儿对数、形的感知能力。
4.口头数学教学游戏。对发展幼儿数的抽象能力以及思维的敏捷性的作用较为突出。
5.竞赛性数学教学游戏。
6.数学智力游戏。以发展智力为主要任务的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的游戏。
(三)比较法
比较是思维的一个过程、是对物体之间的某些属性上建立关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的思维进行着较复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因而,比较又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在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是,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首先要组织幼儿进行观察,使幼儿细致地观察到物体的数量或形状特征,在充分观察基础上,再进行数或形方面的比较。2.尽量让幼儿亲自动手进行比较。3.在比较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幼儿进行比较、引导幼儿积极地思考。4.在运用重叠、并放、连续等比较形式时应有意识地指导儿童理解对应(配对)的含义并掌握正确进行对应的技能。5.比较形式的选择应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年龄班儿童的具体水平来确定。
(四)启发探索法
主要通过教师的具有启发性的提问进行,通过提问来引起幼儿思维的积极探索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儿童通过积极的思维,独立地去探索并获取新地知识。
(五)讲解演示法
这是一种讲解与演示相结合地方法,就是边讲解边演示。
应注意一下几个问题:1.必须突出重点。2.讲解时语言要简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和准确。3.演示直观教具要真实、美观、整洁并为幼儿所熟悉的物体,以免用新奇的教具分散幼儿的注意。
篇2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131-01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段话可谓是对数学与生活二者间关系的精彩描述。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学习能力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必须是与幼儿的生活相关联的。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这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应当生活化。只有生活化的幼儿园数学教育才能使幼儿真正体会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并能初步运用数学知识去观察生活,从而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在数学教育改革过程中都十分重视数学教育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将数学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学生生活的全部时空,希望通过实践来教育学生,从而使学生学会生活。比如,近年来美国比较流行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木匠教学法”,就是给孩子们一些木块和量尺去量木块的长宽高等,然后拼造一些简单的物体,而教师只是布置任务和解答孩子们在动手劳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强调数学教育生活化,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自已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幼儿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幼师对《纲要》理解的偏差。首先,《纲要》将数学归入了科学领域,数学成为科学中的一部分。幼儿教师在教育目标的认识、内容的选取、方法的确定等方面,觉得数学应该与自然科学常识有共同之处。而在自然科学常识课程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不需要考虑知识系统性的,因而数学教育内容也不一定要注意系统性。其次,《纲要》特别提出,在整个幼儿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幼儿素质的培养,重视诸如兴趣、倾向、态度、情感、体验、习惯、能力等基本素质的养成。幼儿教师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到了教育目标和教育过程中,关注其中的素质培养因素,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忽视了教学内容与素质培养的关系研究。第三,通过《纲要》的学习,幼儿教师已经认识到知识的传递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最重要的目的是养成素质,培养对幼儿终身发展有用的素质。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极其有限,接受系统的数学知识比接受零散的知识更加困难,所以,幼儿教师只传递给幼儿一些零散的数学知识,让他们从中得到一定的认识便可以了。
2、幼儿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由于幼儿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等原因,她们对数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的掌握不够,在提炼、总结数学的系统性上比较吃力。可见,幼儿数学教育中不重视传递给幼儿系统的数学知识,既与幼儿教师对《纲要》精神的领会不深入有关,也与幼儿教师对数学系统知识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认识不足有关,还与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关。
二、幼儿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1、改革教学内容。在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质量和水平的进程中,首先要依据幼儿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实际特点来对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改革,适当增加数学教学的内容以及难度。例如,当前《大纲》中要求幼儿园阶段学习10以内的数字的认读、书写和计数等,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改革,扩展思路,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对10以内的数字的进行重新导入与设计,进而进一步增加数学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使得幼儿园数学教学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
2、丰富教学目标。在进行幼儿园数学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数学教学的目标进一步加大认识。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将数学知识的传授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应该在幼儿学到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初步对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训练,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进而将单一的教学目标进一步多元化。
3、增加教学道具。数学道具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多样的数学学习道具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幼儿学习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数学教学道具,如珠算器、多功能插板、游戏卡、沙盘教具等,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道具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进而进一步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4、创新教学方法。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幼儿园数学教学工作的需要。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其课堂的主体地位应当得到足够的尊重。近几年来以注重学生体验的“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在幼儿教学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幼儿在体验式教学中不再是简简单单地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而是在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以及相应的体验。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图形结合法、动手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手段来形成完善的幼儿数学教学方法体系,进而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
综上所述,幼儿数学教学工作是幼儿园教学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进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革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目标,增加教学道具,创新教学方法,进而建立起完善的数学教学体系,进一步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莉君.浅析当前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0(5).
[2] 孙锦瑞.数学文化视野下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篇3
主题层次下的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是指以主题活动为背景,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与幼儿园其他多种活动的高度整合,是一种宏观层次下的幼儿园课程的整合。从理论上讲,这种整合应该是多领域、多学科之间的高度渗透、交叉和融合。其目的在于发挥幼儿数学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合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数学素质的综合提高和其他素质全面的、协调的发展。这种整合对幼儿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挑战性,要求广大幼儿教师不仅要有整合教学的能力,而且要有整合各学科知识的能力。根据幼儿数学教育在主题活动中的地位和与其他领域内容的整合程度,这种整合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以数学教育占主导地位。在这种整合形式中,数学教育居于主题活动的主导地位,体现在主题活动的总目标的设计中,数学教育的目标应占主要地位。主题活动的展开是以数学教育活动为主线进行的,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则主要是服务于数学教育活动的展开。以这种形式出现的数学教育的子活动之间的安排应遵循数学内容之间的逻辑性。各数学子活动的开展是独立的,幼儿所学习的数学内容往往是新授的,它需要严格遵循每一个数学内容内在的规律来开展。例如大家所熟悉的数学主题性探索活动《超市购物》,活动所设计的主要目标――物体分类、学习10以内数的组成及加减、认识人民币的换算关系等都属于数学目标。整个活动所安排的12个子活动中就有9个是数学教育活动。这9个数学教育活动的安排也遵循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前面内容的学习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做准备,即数学组成的学习为加、减做准备;加、减的学习为认识人民币做准备。每一个活动单独进行,遵循了各内容教学的逻辑性。这样的内容安排有利于幼儿理解各数学内容以及内容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整个主题活动的设计中,教师在幼儿认识数学内容之前,安排了2个认识商品的子活动――制作、装饰钱包的美工活动,目的在于为幼儿认识数学内容提供相关的知识经验积累,为幼儿的购买商品活动提供方便。这样的安排是必要的,但在整个主题活动的设计中属于从属地位。
第二种是以数学教育占辅助地位。在这种整合形式中,数学教育居于主题活动的从属地位,是为整个主题活动及其中其他活动的顺利开展服务的。在这种整合形式中,数学教育主要以两种形式出现。一种是单独式的,一种是分散式的。单独式的是指数学教育在主题活动中以独立的活动内容出现,即此时的数学教育活动是作为主题活动的一个子活动所进行的。在这一子活动中所学习的内容是专门的数学内容。以这种形式出现的数学活动在主题活动总目标的设计中一般要求有数学活动的学习目标,但不是主要的目标。数学活动的开展也只占整个主题活动的一小部分。如在大班主题活动《超市》的目标设计中,有关数学方面的目标只有一点,就是认识人民币1、2、5、10元,了解其简单的运算关系。而此主题活动的主体目标定位是社会性方面的,这一方面的目标有3个。主题目标所确定的这个数学目标是为社会性目标服务的。分散式的是指数学教育活动分散地渗透于主题活动的各个子活动中。幼儿在子活动中所接触的数学内容只是活动的其中一部分或作为学习其他内容的一种手段或形式出现。以这种形式出现的数学活动在主题活动总目标的设计中一般不出现。其学习的性质更多的是复习性的,或者数学的出现更多的是工具性质,是其他活动需要应用数学这一工具去解决其遇到的问题而安排的。以这种形式出现的数学活动其教学的逻辑性较差,幼儿所感知的数学内容也是较为零粹的。如在中班主题活动《春天来了》的活动设计中,有关数学活动内容的只在其子活动《蛋宝宝》中出现,目的在于“顺手”教会幼儿封闭数数的方法,这种学习和内容安排对于整个主题活动的影响是有限的。
二、领域层次下的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整合
领域层次下的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是指以领域活动为依托,强调幼儿数学教育与其他领域或学科的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共同促进幼儿早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种学科之间的整合既是学科发展过程内在规律的一种体现,也是现代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一种中观层次下的幼儿园课程活动的整合,与宏观层次下的幼儿园课程活动的整合相比较,这种整合的学科较少,对于幼儿教师更具操作性,也更符合幼儿教师的实际能力。根据幼儿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或领域知识整合形式的不同,这种整合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数学教育中的领域渗透。这种形式的整合是指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有机地渗透其他领域或学科的知识,使其他领域或学科知识在数学活动中得到巩固和升华,同时也使得数学知识的学习得到其他领域或学科知识的支持。数学知识是物质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时间形式的抽象反映,而幼儿的思维则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因此,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需要得到以反映客观世界的其他领域或学科知识的支持,才能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和发展。为此,幼儿数学教学应该从传统教学的套路中走出来,应不局限于数学学科,应综合应用其他领域或学科内容来充实数学教学,应不断从其他领域或学科获得支持和吸取营养,走综合思维之路。
幼儿数学教育中的领域渗透,要求幼儿教师应善于发现领域或学科渗透的结合点和交叉点,并以之为根据进行领域或学科间的有机渗透。这些结合点和交叉点也许是内容上的,也可能是教学方法上的或思维方法上的,等等。但不管是哪一方面的,都要求做到自然和融合,不能以牺牲数学学科教学的特征为代价。那些“变了味”的,形式上热热闹闹,“拼盘”式的做法,不仅不能发挥学科整合的“1+1>2”的优势,而且使数学教育原有的价值也不能得到有效地发挥。幼儿数学教育首先应姓“数”,应把提高幼儿早期的数学素养作为其根本的落脚点。不管以什么形式进行整合,或者与哪一领域或学科进行整合,发挥数学的思维价值和工具作用,应该是幼儿数学教育所应遵循的整合规律。
第二种是领域教学中的数学渗透。这种形式的整合和渗透是指在各领域或学科的教学中有机地渗透数学教育。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引导幼儿在其他领域或学科的学习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探索数学,感知数学概念;二是积极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将“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并产生良好的互动,最终让幼儿获得一个实用的、开放的数学知识体系。数学的应用性决定了它涉及领域的广泛性。这种广泛性要求在进行其他领域或学科的教学时,教师应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求教师实现数学教学由数学领域向非数学领域的迁移,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对于其他领域或学科学习的促进作用和对提高幼儿综合素质的作用。
做好领域教学中的数学渗透,要求教师在进行某个领域或学科教育时,不仅要有本领域或学科的教育目标意识,也要学会从领域渗透的角度来思考某个活动内容是否可以帮助幼儿积累数学经验以及可以用什么样的数学经验和技能来解决领域或学科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这种渗透性的数学教育虽然不具系统性,甚至带有随机性,但它化整为零,化抽象为具体,使得数学教育更生动、更自然、更灵活,也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
三、学科层次下的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整合
学科层次下的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整合是指在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把具有内在联系的内容整合起来的教育。这是一种微观层次下的课程内容的整合。如果说主题和领域背景下幼儿数学活动的整合揭示的是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外在规律的话,那么学科层次下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整合则是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内在规律的要求和反映。因此,这种整合更为自然,更能发挥整合的综合功能,也应成为教师贯彻整合思想,优化数学教育的基本内容。系统性和逻辑性是数学知识的基本特征,在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数学知识内在的关系和联系,把有关数学知识整合起来进行教学,发挥数学知识的合力,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根据所整合的数学知识的不同性质,这种整合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同一性质的数学知识的整合。数学知识按其反映的事物性质的不同,可以初步分为数、量、形体、时间和空间等知识类型。同一性质的数学知识的整合是指在相同性质的数学知识之间进行的整合。如在有关数概念的内部进行的整合,在形体数学知识间的整合等。由于同一性质的数学知识反映的是事物的相同或相似的属性,这些数学知识的联系是最为紧密的,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和作用也可能是最大的。教师把这些知识整合起来进行教学,能够实现最优化的效应,不仅有利于幼儿理解所感知的数学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缩短幼儿学习数学的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可以解决因幼儿园整体课程容量的扩大而给幼儿数学教育课时压缩所带来的困惑。例如,对于几何形体知识的整合,往往采用新旧知识的整合形式,即幼儿在学习某一新授知识的同时,整合与之相关的知识(如学习长方体整合长方形或正方体)。这种整合把幼儿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与已有的经验有机地连接起来,不仅有利于幼儿区别容易混淆的两种形体知识,在比较中加深对两种形体知识的认识,而且减少了专门复习旧知识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益。
篇4
1.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概念与特点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主要是指的通过教师或其他成年人的指导或影响下,幼儿在参与数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对空间、数量、形状等数学概念进行观察、感知和思考,从而获得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较为完善的数学思维。除此以外,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还不能忽视幼儿好奇心、探索欲、自信等方面的培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相比于其他阶段的教育来说,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幼儿数学教育是一种早期教育,应注重幼儿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在一些舒适愉悦的活动中开展数学教育,才能防止幼儿厌学情绪的发生;其次,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应该是一种个性化教育,不同的幼儿具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习惯,为了让数学教育能够满足绝大部分儿童的需求,还应深人探究幼儿数学教育目标和价值所在。最后,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应密切联系生活与实际,通过生活化、场景化的活动设置,可以让幼儿在游戏当中,就轻松完成数学知识与能力的构建,实现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多样化。
2.衡量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有效性的标准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既受到幼儿自身的影响,又受到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制约。鉴于此,衡量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标准也随之多元化。总体来说,判断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有效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从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来看,只有科学地选择适合幼儿的数学教育活动内容,才能丰富幼儿的认知层次,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充分发展。具体地讲,一是数学教育活动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这对引起幼儿对数学的关注和兴趣非常有必要;二是数学教育内容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难度绝对不能超过幼儿能够承受的最大水平。
从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准备来看,细致人微的活动准备是确保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成功的关键,主要从物质和环境两个方面精心准备。其中,玩具和教具可以帮助幼儿更直观地认识数学,它的准备和投放都有严格的控制要求,过多就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而过少则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收效;活动环境则是开展数学教育活动最基本的保证,在一种场景化的游戏环境中进行活动,幼儿能得到充分的放松,有效地降低了幼儿对数学的抵触情绪。
从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过程设计来看,活动设计是决定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成败的根本所在,也是选择和制定活动内容和规则的源头。因此,要重视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使其能够更加精细化和多元化。一方面,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有较强的操作性,除了常规的演练、游戏、记录等方法以外,操作法对锻炼幼儿动手动脑能力有特殊的意义,通过这些体验式的活动形式,为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赋予更多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循序渐进地取得胜利更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所以,活动设计过程要先易后难、逐层深入,逐渐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的逻辑性。
3.改善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建议
目前,我国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巳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依然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依然要加以不断改善,使活动设计真正契合教育实践的需要。
3.1精心设计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内容,选择多样化方法与策略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主要包含10以内数字的识读、简单数字的加减、时间、空间、形状的认知等方面,并且这些活动应该具备针对性、趣味性和操作性。因此,要根据幼儿园大、中、小班幼儿特点的不同,整合教育资源来改善现有教育活动内容。比如,通过搭建积木让小班幼儿快速认识各类常见形状,并能迁移到生活_当中辨识各种物品的形状,这也成为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延伸的一种重要表现。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也随之加强,能够关注于事物的时间也成倍增加。鉴于此,用于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方法选择面将越发宽广,比如,将小组合作、层次教学等教学方式配合使用,可以取得良好的活动效果。
3.2掌控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全过程,强化教育活动结果的反思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是一个动态和发展的过程,活动过程中也会存在很多不可知预计的因素,正因为如此,幼儿教师应该有足够的能力来掌控整个数学教育活动,能够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类突发事件,最终确保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稳定性。同时,及时评价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也是促进每一位幼儿成长至关重要的环节。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应善始善终,这既是上一个教育活动的结束,也是下一个教育活动的开始。所以,应该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有效的方法,对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点评,为幼儿的成长寻求更多的发展空间。
4.结束语
篇5
关键词:数学;教育;游戏化
现如今,幼儿园教育中坚持的是以游戏化数学教育为理念,培养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幼儿园应用的数学游戏多是简单的、有趣的,不过因为数学本身逻辑性强,这使得幼儿阶段的孩子仍然难以适应,对此需要从幼儿自身出发设计数学游戏,让幼儿真正融入其中,并学习数学知识。
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游戏从教育方面说是儿童的优良教师,他们从游戏中认识环境、了解物性,从游戏中强身健体、锻炼思想、学习做人……游戏是儿童的良师。”如何在游戏中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培养幼儿学数学的主动性,真正成为数学活动的主人呢?以下我就这些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
做法。
一、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幼儿自主学习
幼儿的天性决定了他们热爱游戏,喜欢这样的活动形式。游戏可以营造出欢快、愉悦的气氛,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不是被动的参与状态,而是自己主动地加入其中,并且享受其中,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充分发散思维,大脑处于活跃状态。教师要将正确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包装,结合幼儿思维在具体形象方面占优势的认知特点,结合他们实际生活爱好来制订有幼儿园数学教学的计划和内容,内容之中不要明显突出数学概念,而把它化解在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之中,从而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在幼儿的头脑中树立鲜明的形象,达到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的最佳效果。游戏过程中体现出一些数学知识,使得幼儿在大脑充分转动的状态下理解这些知识内容,利用游戏环节记忆相关数学概念和符号,这样可以真正促使幼儿在游戏中学到数学知识。如在《认识“1”和“许多”》这个活动中,我设计了“小兔拔萝卜”的游戏,在游戏中,先分配了所有参与人员的角色,老师扮演兔妈妈的角色,其他小朋友各自扮作一个小兔子,此时兔妈妈可以教授小兔子数一数自己家里拥有多少个胡萝卜。从第一个开始,这是1个白萝卜,兔妈妈问大家记住了吗,小兔子回答:“家里有1个白萝卜”。此时兔妈妈会鼓励大家真聪明,接下来按照顺序教小兔子认识其他的萝卜,游戏过程中,小朋友没有将认萝卜当作学习,而是作为游戏看待,这样有利于集中注意力,让小朋友记住数字,进而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将各种游戏形式运用于数学活动中
游戏的形式多种多样,在幼儿的数学教育活动中,我将许多数学内容通过数学游戏来促进幼儿的大脑思维,提高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幼儿爱上这一知识学科。
1.操作性的数学教学游戏
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一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幼儿动手操作,如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学习数学图形分类,教师可以动手制作辅助工具,让小朋友自己操作。教师可以在小鹿玩具、小熊玩具和小马玩具上分别贴上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然后告诉小朋友将这些小动物送到相应图形对应的家中,锻炼他们的分类能力。
2.情节性的数学教学游戏
这类游戏是通过游戏的主题和情节,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学习数学活动《认识5以内的序数》中,运用“小小送奶员”的情节,即⑴D趟偷叫《物居住的相应房间里(如第一层的第三间或第五层的第二间等等),孩子在这个游戏中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也把整个活动推向了。在这个游戏中,孩子不仅获得了序数的概念,更在情感上得到了满足。
3.竞赛性的数学教学游戏
竞赛性的数学教学游戏就是增加竞赛性质于数学游戏中,从而增强幼儿掌握知识的巩固程度和发展思维的敏捷性。大班的幼儿尤其喜欢这类游戏,我一般是在活动的复习阶段运用此类游戏,如在“复习数的加减”的活动中,我把孩子分成了红、黄、蓝三队,设计了三轮答题机会,分别是必答题、抢答题和操作题,让孩子通过组内的团结协作获得荣誉,一方面这种竞赛的形式增强了孩子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三、将数学活动与其他教育游戏活动有机融合
幼儿园的教育游戏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有娱乐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语言游戏、角色游戏、建构游戏等等。数学教育内容不仅可在数学游戏中进行,也可以融入其他形式的教育游戏活动中。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数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么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考,儿童怎样学习……”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按照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才能真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参考文献:
篇6
一、选择有趣内容
幼儿学习的动力来自于直接的兴趣。有趣的学习内容、直观的教学形式、鲜艳的玩具材料都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直接的兴趣,使他们流连忘返。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因此,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最根本的做法莫过于选择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
数学内容要能为幼儿所喜欢,能引发幼儿主动的探索和学习,首先,它应适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即所选择的数学内容的难度是适宜的。过于容易的内容,没有挑战性,不需要经过太多的努力就学会,不能让幼儿体会到那种学习后的;过于难的内容,幼儿虽经努力,但还是失败了。幼儿体会到的是挫折感,就会产生退缩心理,失去参与的信心和热情。其次,它应该是来自于数学内容内部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幼儿天生好奇,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引导幼儿探索蕴含于事物内部的数学关系和数学知识,能够给幼儿探索数学带来持续的动力。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各种数学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解决数学问题时思路的开阔和敏捷、数学思维的各种特殊而巧妙的形式……构成了数学内容潜在的吸引力。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把这种内在力量显示出来,就可以使幼儿看到一个“快乐的数学王国”,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对数学产生持久的兴趣。因此,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应该更多地从数学的教学内容中去挖掘。最后,它应该有浓厚的生活背景。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幼儿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时候,幼儿就会产生学习兴趣;当学习材料和幼儿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幼儿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幼儿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幼儿所熟悉的现实环境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选择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这样的内容能使幼儿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动力。
二、提供操作机会
幼儿正处于感性的认识阶段,其认识特点是通过与环境和材料的直接互动,去感知、去操作、去探索。好动,是幼儿的重要心理特征。操作,满足了幼儿好动的心理需求,符合幼儿通过动作去认识数学世界的认知特点,因而,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幼儿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操作、探索是幼儿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体现。只有当幼儿的主体性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幼儿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才会体验到自己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在幼儿数学活动中,教师应创设操作的条件,放手让幼儿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分组讨论、合作学习,使幼儿人人都能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的操作和探索活动中,体验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
具体形象的,往往就是生动的。玩具是幼儿最为喜欢的东西,更是激发幼儿学习的最好方法。在幼儿的数学操作中,探索材料在幼儿眼里就是玩具。操作材料具体、形象,能引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幼儿的许多数学学习活动往往直接源于对材料的操作兴趣。因此,要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幼儿对数学学习感兴趣,教师必须在幼儿的操作材料上下功夫。能够激发幼儿兴趣的操作材料应该是:新颖、鲜艳的,丰富多样的,可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和水平的,有层次性的,等等。同时,教师要注意调动幼儿亲自参与操作材料的收集和制作,这对于幼儿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幼儿的亲自参与,他们对操作材料会倍感亲切、倍加喜欢、倍加爱护,进而对学习活动会有更大的热情。
三、采用游戏形式
幼儿,从某种程度讲就是游戏;游戏,是幼儿的“主业”。幼儿的生活是在游戏中进行的,游戏伴随着幼儿成长。游戏给幼儿带来快乐,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的兴趣和情感之间的一种缓冲地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最易于接受的形式。幼儿学习积极性的高低来自于他们对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的需求程度,需求引发幼儿的兴趣。从学习内容看,数学内容是抽象的,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幼儿来说,抽象的内容是幼儿难以理解的,学起来会枯燥、乏味。从学习形式看,游戏无疑是幼儿学习的最好方式,它能够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如果能够把枯燥的学习内容寓于幼儿喜欢的活动形式中进行,就可以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生动起来,幼儿就会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会更好。
为了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成幼儿喜欢的学习内容,教师应强化数学教育的游戏化,根据数学教育的目标和具体的活动内容,选择多样化的数学游戏形式(如情境性游戏、操作性游戏、感官游戏、比赛性游戏、智力游戏等),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学,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创设适宜情境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的想象力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他们常常幻想自己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在这里,气氛是轻松的,情境是活跃的,人物是可爱的。在这里,幼儿可以与小猫、小狗亲切对话,可以与情境中的事物互动。在这里,幼儿积累了经验,增长了知识,体验了快乐。
显然,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有利于幼儿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教学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依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创设各种数学教学情境,引起幼儿认知的矛盾冲突,让幼儿在身临其境中发现问题,从而产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热情,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幼儿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幼儿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不同幼儿的需要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根据幼儿需要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才能让不同的幼儿在不同的学习时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产生对数学浓厚的兴趣。幼儿数学教学的实践表明,故事的情境、生活的情境、游戏的情境、操作的情境等,都对幼儿学习数学具有重大的感染力。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境,应巧妙精当、真切感人、能够触及幼儿的认知深处,触及幼儿思维的活跃区,使幼儿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
五、密切联系生活
幼儿是在生活中学习的,一日生活是幼儿学习的场所。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涉及到数学内容的活动占有很大的比例,它们通常在自然状态下发生,并且经常性地、反复地出现,对幼儿的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数学知识越贴近幼儿生活,越能激发幼儿强烈的求知欲。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学即生活,幼儿数学教育要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践,变单调、枯燥的数学问题为活生生的生活情境,将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幼儿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感受、分析和理解,去体验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这一目标告诉我们:一是要让幼儿从体验数学的重要性去感知数学的有趣,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是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要从生活和游戏入手。因此,教师要从幼儿的一日生活入手,从幼儿的生活中去提取数学教育的素材,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去抓住任何可能的时机展开随机的数学教育活动。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教师应注重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因素,溶于幼儿的数学教育活动之中。同时,教师应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幼儿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幼儿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幼儿意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增强自觉学习数学的信心。
六、体验数学的魅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幼儿具有追求美的天生,色彩鲜艳的、生动形象的事物是幼儿所喜欢的,会引起幼儿留足常驻。漂亮的玩具材料、有趣的学习内容能引发幼儿的美感,使幼儿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谈到数学,人们几乎把它与“枯燥”“乏味”联系在一起,美似乎与数学是不沾边的。其实,数学充满着美,正如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所说的:“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也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事实上,数学作为对具有自然美的事物的结构和运动变化规律的最集中的刻画和反映,具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这也是数学独特的魅力所在。这种魅力能深深地吸引幼儿,成为幼儿学习数学的强大的动力。
在以往的幼儿数学教学中,我们的教师缺乏对数学美的认识,缺乏对数学教学美的追求,往往把精力集中在数学的严谨、抽象和理性上,致使幼儿不能体验数学的审美、创美之情,不能从学习数学中体验到乐趣。因此,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数学的内容美和形式美,利用幼儿已有的审美水平和联想能力,把幼儿爱美的本性引导到对数学的热爱和追求上来。这样可以达到以美引趣、以美怡情、以美求真、以美促智的效果,使幼儿感受到数学本身的无穷魅力,进而产生对数学乃至宇宙奥妙进行理智探索的渴求。
篇7
关键词 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 渗透的数学教育活动 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CG610 文献标识码:A
Using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Develop Children's Mathematical Ability
TANG Dan
(Zhuji Huansha Children's Education Group, Zhuji, Zhejiang 311800)
Abstract The early childhood stage is the critical period of transition from the previous stage to the 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of computing, mathematics teaching plays an irreplaceable important role. How to make children's mathematical "move"? So that children get a " understanding" to learn key math skills and abilities? With a problem, I own reality, aimed at working with peers on how to better do math teaching, study and exchange views.
Key words specialized mathematics education activities; penetration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activities; preschool education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幼儿阶段作为幼儿积极获得基本概念和学习基本技能的关键期,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意识的对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育,更是将数学教育活动转化为促进幼儿发展的主要途径。所以,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平常工作中,除了要不断领悟、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通过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和渗透的数学活动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同时要积极的启发、引导家长,寻求他们的配合,共同激发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自然、愉快的数学教学,努力让幼儿的思维“动”起来,让幼儿的小手“动”起来,让家园的合作“动”起来。积极支持、引导孩子在游戏、生活中学习并应用基本数学概念,轻松地获得 “理解地”学习关键的数学技能和能力,在快乐、自由、满足的氛围中构建新知识。
1 独具配方――组织“灵动”的数学活动
1.1 灵活设计环节,激发幼儿自主探究
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作为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和途径,要求教师首先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尊重幼儿,把幼儿当做活动的主体。让幼儿尝试在先,教师指导在后,理解和支持每个幼儿的探索愿望和行为,鼓励、激发幼儿按自己的逻辑与方式进行探索活动。例如:在中班下学期《编车牌号》活动中,笔者没有按常规的教育方法,直接示范教幼儿怎样编。而是一开始先请幼儿说说生活中的数字,联系自己的认知经验思考回答,在充分激发他们兴趣的同时,引出问题。熊妈妈的孩子遇到了困难,想用1、2、3三个数字进行编号,要求每个号码中,都必须用到这三个数字,且不能重复。然后组织幼儿按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尝试提出解决办法。在观察幼儿交流过程中,对幼儿之间出现的不同意见,没有急于告诉幼儿谁对谁错,而是鼓励幼儿自己独立进行思考,大胆提出意见,小组得出结论。接着组织幼儿对小组的操作情况进行展示,集体分析、讨论,引导幼儿通过比较,验证,自然的发现数字的排列方法,掌握排列规律,解决问题。最后又通过用4、5、6三个数字帮熊爸爸的汽车编车牌号的环节,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知识,让刚学的数排列概念得到再次的应用和落实。通过本次活动的有序开展 ,不仅让幼儿在讨论过程中分享了彼此之间的经验,而且使幼儿在轻松、游戏的学习氛围中顺利完成教育目标。另外针对每次活动中发现部分幼儿由于个性、能力、环境等各项因素的关系,造成出现不积极参与活动的幼儿,我就采用开火车、小组竞答的方式,积极地创设机会每个幼儿。在自然的氛围中,慢慢培养幼儿的参与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活动让被动的幼儿逐渐变得主动起来。一段时间后,就不时有家长来反映,说孩子活泼、主动了好多。
1.2 设置多解问题,培养幼儿发散思维
数学能力是指是否善于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中让幼儿对问题进行多解,培养幼儿发散思维的积极性。在数学活动前,每次都根据本班儿童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内容收集、设计一些非常性问题。例:“给我说说……”、“你对……有什么看法”、“你发现了什么”等开始的一些问题。因为这些“发散性问题”往往没有一个正确答案,而是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创造、猜测和实验的机会,让孩子逐步感悟到多种类型的问题解决策略。长此以往,相信以后幼儿遇事就不会只用一种方式处理,而变得拥有灵活、变通的态度和能力。例如:在中班上学期的“小动物住哪里”活动中,没有按常规设计一些问题。如“小猫住第几层” “小狗住第几层” “小羊住第几层”,而是设计了一些让幼儿了解、观察小动物互相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如“小猪的楼上是谁”、“它住第几层”、“二层楼第三间住的是谁”、“它的对面是谁”,尽量做到避免只有“是”“否”两个答案的提问。通过尝试用多角度的问题,启发幼儿去发现小动物之间的联系,灵活的思考问题,加深幼儿对空间、方位概念的认知能力。再如在“分苹果”活动中,打破传统的数组成的学习仅限于两个数的组合这一不成文的规律,而是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用多种方法凑成一个数,当发现幼儿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及时进行表扬、鼓励,激发幼儿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积极性。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操作,获得理解和建立数及组成的概念。
1.3 利用标记卡,培养幼儿独立学习能力
数学活动中,教师经常会碰到由于幼儿不识字,导致操作练习无法独立进行的情况。对此,如果教师一一进行示范、讲解的话,一方面不利于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思考习惯,另外一方面也会造成由于幼儿能力的差异、人数相对较多等实际原因使活动场面出现混乱的情况,怎么办?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发现幼儿对标记的认识、设计比较感兴趣,而且易接受,操作起来得心应手。那么何不试试用标记来替代操作材料中的文字,解决不识字的难题?于是在自由时间,我开始有意识的对幼儿进行了一些认识、理解、设计标记、标记卡的活动,为运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2 无孔不入――渗透“活动”的数学教学
2.1 利用区角游戏,对幼儿进行数学知识渗透
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游戏对于幼儿是学习,是劳动,是重要的教育形式。” 幼儿的生活离不开游戏,游戏作为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使幼儿摆脱枯燥、抽象的数量概念,让幼儿得以在欢愉、有趣的氛围中参与、体验、感受和学习初步的数学知识,而且,作为课堂活动的延伸,让幼儿的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落实。鉴于此,注重对区角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投放、内容的设置等细节。在保证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方式和伙伴的同时,让每个幼儿的小手动起来,使孩子在一个具有相对开放、自由、自立的环境中按自己的学习方式、速度实践、操作、发现、解决问题。
2.2 日常生活环节中的数学知识渗透
从一个特殊的视角看,直观的物质世界的万物,都是由一定的“数”、按一定的形和序构成的。幼儿有关的数概念和基本技能大部分来自自然和非正式活动,它们的获得离不开其生活的背景与环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有机的将有关数、量、形、时、空等概念渗透于各个环节中。
(1)室内活动,例:
A、充分利用晨间谈话、活动等待的时间,统计小朋友的缺、出勤情况;说说今天是怎样来园的;及组织幼儿玩“听铃声按要求回答”;小组集体顺数、倒数;开火车单独接着数等小游戏,培养幼儿对数概念的理解和感知力。
B、利用室内走廊、主题墙、盥洗室等环境,布置有关时间、空间、分类、守恒、排序等与数学内容相关的立体画面,并在旁边的搁架上放置一些相应的操作材料。让环境教学变单一为多样,变平面为立体,变视觉刺激为多种刺激。例:通过杯子上的数字标签、衣筐上的序号、走廊上的1~10格子图、小朋友生日表等,培养幼儿对数学的感知能力。
(2)室外活动,例:
A、外出前,尽可能按不同要求让幼儿进行排队,如:按高矮、性别、座位前后顺序等来排队;再如,在上下楼梯时,组织幼儿一边走、一边数数楼梯的数量。让按某一特征进行排序及数数等数概念和技能,在幼儿的生活中得到运用、实践。
B、散步时,可有机、灵活的让幼儿观察小花园中的树木有几株?有哪些不同的种类?各有多少?谁最多?谁最少?小道上有些什么图形?由哪些形状组合而成?等等问题。在认识、复习数、量、形知识的同时,使幼儿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体验数学的重要性、,从而引发他们探索、学习数学的兴趣。
3 相辅相成――构建“互动”的数学环境
首先,针对家长对孩子的数学学习非常关注,但存在相对缺乏幼儿教育知识的特点,通过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讲座、组织亲子活动、家园联系栏宣传、利用家校通平台请个别家长谈谈自己的教育经验等方法,让家长明白幼儿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幼儿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全方位提高家长的育儿能力。例:针对大班幼儿,我们就组织家长参加由小学教师主讲的“让孩子快快乐乐上小学”专题讲座,不仅让家长了解孩子即将面临的小学生活,而且让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准备,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关键期。
其次,根据最近学习的数学知识以及孩子的掌握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让家长明白孩子最近学了什么数学内容?在家里如何引导孩子对该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并通过各种途径向家长宣传家庭中切实可行的各类教育活动、建议等。
实践证明,渗透的、整合的数学活动充斥在幼儿生活、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幼儿思维的特殊性――感性、具体;认识到只有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教育活动,才能使幼儿真正体会到数学与自然、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具体的教学中只有灵活运用、相互融入,让幼儿的数学“动”起来,才能更好完成数学教育任务;认识到只有善于挖掘和利用各种机会,让幼儿多看、多动、多说、多问、多表现、多思考,才能让幼儿自然、充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才能为幼儿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瑾.学前幼儿数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8
【关键词】幼儿小班 数的概念 渗透教育
幼儿在认知过程中,容易受到自己情绪和外界的影响,容易产生无意记忆,在无意之间形成对事物的记忆,而往往记不住需要有意记忆的内容。为此,笔者认为在进行幼儿小班数的概念渗透教育时,要充分运用娱乐化和生活化,让幼儿在无意间接触数,对数的概念形成一定的认识,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进行数的概念渗透教育时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需要幼儿教师为幼儿创设轻松与愉悦的氛围和环境,引导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下对数的概念形成无意记忆,进而减轻幼儿的心理负担,让幼儿积极主动的进行提问和思考,对一些简单易懂的数学知识形成正确认识。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数的概念的渗透教育,如让幼儿了解“1”与“许多”的关系,形成正确的总数概念。
一、幼儿小班数的概念渗透教育的意义
数学作为一门锻炼和培养思维的学科,对其进行了解和学习,是十分有必要的。数学是对人类智力运作的主要体现,是对幼儿进行心智创造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幼儿的心智在数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智慧。通过数学的学习,幼儿可以充分锻炼自己的思维,进行主动积极地学习,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和创造思考的能力。为此,人们将数学形象称为思维的“体操”,可见,人们对数学的高度评价。幼儿数的概念教育就是对幼儿数学教育的启蒙,对幼儿的思维进行刺激和发展,让幼儿早日形成成熟的思维方式。但是,幼儿作为特殊的学习群体,难以达到成年人的学习水准,因此,在进行幼儿数的概念教育时,要将幼儿的学习内容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让幼儿在玩乐中形成数的概念,对数学形成初步的认识。
二、如何把数的概念渗透到幼儿小班的教育中
1.在小班教学的游戏中进行数的概念渗透教育。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这是幼儿展现能力、展现学习水平、展现发展水平的独特形式,通过游戏,幼儿会发现许多问题,并且会自我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直到将问题解决。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幼儿喜欢游戏的天性,为幼儿创设游戏的环境,在游戏中进行数的概念教育。例如,为了让幼儿区分“1”与“许多”的概念,幼儿老师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幼儿在进行拍皮球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说出皮球是圆形的,让幼儿去玩具箱取皮球,引导幼儿说出这里有“许多”皮球,然后让小朋友们每人取一个皮球,将玩具箱的皮球取光,那么玩具箱里的“许多”皮球就变成了小朋友手中的一个个皮球了,在小朋友将手中的皮球放回玩具箱的时候,就又出现了“许多”皮球,通过这个一拿一方的游戏,可以让幼儿认识“1”和“许多”的区别,并且在脑海里形成了“1”和“许多”的概念,幼儿教师还可以通过这种游戏的方式,形成其他的数的概念。
2.运用丰富的活动材料促进数的概念渗透教育。幼儿往往会对活动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接触着数,但是这些数往往与具体的事物相联系,事物的本质往往转移了幼儿的视线,没有让幼儿形成正确数的概念。为此,幼儿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对事物数量的关注,将事物与数联系起来。例如,老师在幼儿的小课桌上放上3支铅笔,5块橡皮,7支彩笔,2个苹果,用这些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幼儿说出事物的数量,让幼儿在数这些活动材料的过程后中形成数的概念,进而促进了数的概念的渗透教育。
3.鼓励家长参与促进数的概念渗透教育。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该重视对幼儿进行数的启蒙,通过日常生活的数数,图形认识,激发幼儿,这种一对一甚至是多对一的辅导模式,对幼儿的数学启蒙是非常有帮助的,达到的效果往往超过幼儿园的集体教学。为此,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鼓励父母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激发幼儿的数学思维,形成数的概念。家长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其一,引导幼儿数出家中有几个人,用餐时有多少个碗,有多少个汤匙。其二,看看鞋柜里有多少双鞋,说说谁的鞋子最多,谁的又最小。其三,利用野炊的机会,让幼儿采集树叶进行标本制作,观察并说出他们的大小和形状。
总之,作为幼儿教师,要对幼儿进行正确的认识,采用积极有效地方式进行幼儿数的概念教育,针对幼儿的特殊情况,幼儿教师要采用渗透教育的方式,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渗透数的概念,在幼儿课上的材料活动教学中渗透数的概念,鼓励家长参与到幼儿的数的概念教学中来,通过多种方式的结合,让幼儿形成正确的数的概念,运用准确的思维方式去感知生活中的事物,发现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并且积极解决。
参考文献:
[1]龙艳如.幼儿小班数的概念渗透教育[J].青海教育.1999.
篇9
【关键词】游戏有机结合数学活动
《纲要》指出:"游戏不只是教学借助的一种手段,游戏更有它自身的价值,应充分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幼儿参与多种游戏,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反映生活,为幼儿在游戏中运用和发展学习到的知识及能力提供机会和条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数学知识抽象性较强,如果教学方法不当,会使幼儿对数学感到枯燥和乏味。而游戏活动深受幼儿喜爱,如何用游戏引领幼儿学数学,让幼儿在游戏中轻松获取知识呢?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合理创设游戏情境,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因为幼儿的年龄小,他们是以无意注意为主,通常较难集中注意力,只有在情感的操纵下才会处于兴奋状态,对活动产生兴趣。生动的情境可以培养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获取知识技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巧设环境,适时、适度地把幼儿带入他们感兴趣的游戏情境之中,将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真实情景具体化,幼儿就能学得轻松、积极主动。
如:大班幼儿在自编应用题这一教学活动,老师可以设计成"郊游"的主题情境。幼儿可以通过仔细观察"郊游"的男孩、女孩不同的动态,山坡上花朵的颜色不同,树木的高低远近不同,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编出许多道加减应用题。在这样的游戏情境中,幼儿兴趣盎然,思维活跃,他们是主动的发现者,探索者。发现的喜悦使幼儿更专注、更积极、更有兴趣。使每位幼儿都能乐于参与的,又可以让不同水平的幼儿均得到提高。
二、与其他教育游戏有机结合,引导幼儿学数学
数学教育内容不仅可在数学游戏中进行,也可以融汇到其它形式的教育游戏活动中。比如说:娱乐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建构游戏、角色游戏等等。
1.在娱乐游戏中学数学
在数学活动中,老师应巧妙的采用游戏形式,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如:"认识正方体、球体",老师设计了"摸箱"的游戏。箱中的宝贝十分吸引幼儿,他们积极的探索,幼儿边玩边通过触摸感知掌握物体的特点。又如:为了巩固对形状的认识,老师可以设计"喂食"的游戏,请小朋友把正方形的小卡片喂给正方形娃娃吃,把圆形卡片喂给圆形娃娃吃,正是在这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操作过程中,孩子们获得了相关经验。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有目的地创造和提供相应的数学活动材料,让孩子在"玩"中学数学,让孩子在操作中开始亲近数学,感知数学从而愉悦入门。
2.在音乐游戏中学数学
要把音乐游戏恰如其份、灵活自如地运用于数学教学中去,让幼儿在游戏中以最纯真、最自然的方式表现自我、抒绪。如:在学习"比较多少"时,老师让幼儿玩"抢椅子"的音乐游戏。当音乐一停,会有一位幼儿没有抢到椅子,这时,老师就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幼儿能通过游戏实践获得"比较多少"的方法的数学知识。又如:"抱团"的游戏是训练幼儿听数数的能力,幼儿在音乐的伴随下有节奏的做各种动作,音乐停下幼儿不能动了,然后仔细听鼓声,有几下鼓声就和几个小朋友迅速抱成一团,孩子对这个游戏十分的感兴趣,它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轻松愉快的掌握数学知识,并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
3.在体育游戏中学数学
人们常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老师注意将数学练习和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收效也很明显。
(1)在教学实践中,老师有意识地对现成的体育游戏进行改编,将数学练习融入其中。如:《蜜蜂采蜜》这节课,老师在组织幼儿锻炼身体的基础上,请幼儿们数数采到了几朵花蜜,比一比,谁摘得最多,谁摘得最少,多几个,少几个。又如:《运输忙》游戏中,在幼儿跑、钻、取物的活动过程中,我让幼儿们学习了数与物的等量关系。改编后的体育游戏更切合教学实际,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
(2)还可以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创编一些易组织的体育游戏是可行的。如《马兰花》游戏,幼儿通过问老师:"最后变成几朵花?"幼儿根据老师发出的提示,找到小伙伴组成相同数量的花朵。又如:练习"走三步跳两下"或"走两步跳一下"先从2和3之内变化,熟练后作4以内的变化等。
4.在结构游戏中学数学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能够使幼儿自发地应用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如:积木游戏包括空间关系、几何形体、测量等数学知识,同时又与分类、排序、数量的比较等相联系。幼儿在搭建的过程中,在游戏体验中能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
5.角色游戏中学数学
各种主题的角色游戏都可以渗透数学内容。如:在一次观摩活动中有位听课的老师发现幼儿在《超市》游戏中,对"售货员"及"顾客"之间的角色行为关系并不明确,因此,出现"顾客"随意拿货,而"售货员"无所事事的现象。吸取经验教训,老师在下次引导幼儿玩这个游戏时,就要求"售货员"为"商品"标上价格,"顾客"则按价格的高低与自己经济的承受能力来选择"商品",按所标价格,数清手中的"现钞"进行正常交易。并在买卖过程中学习数的加减运算。在这一游戏活动过程中,不但丰富了幼儿的活动内容,增添了游戏的真实性,而且使幼儿复习了数数与数字,提高了幼儿认识数字的能力,并且使幼儿们从心底自发觉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激起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三、巧妙结合日常生活游戏,开展有趣的数学活动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教育。"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那么怎样才能让幼儿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呢?
篇10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潜能发展只存在于其生命过程的某一特定时期。在此时期施以适宜的教育和训练,才能获得最佳发展,甚至激发某些特殊的能力,心理学家称这种特定时期为个体发展的“关键期"。
二、把握幼儿关键期发展,开发幼儿数学潜能研究的必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幼儿数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重在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简单的问题。
长期以来,幼儿园数学教育存在着重知识、轻研究;重讲授、轻实践的倾向,忽视了数学与幼儿认知关系的联系。我园2006年承担了全国“十一五”级课题《把握幼儿关键期发展,开发幼儿潜能》的研究,开展了《把握幼儿关键期的发展开发幼儿数学潜能》子课题的探究。我们立足于幼儿关键期发展与幼儿数学潜能开发的关系,从实践研究中,获得了新的教育理念,认识到了在活动过程中,应把数学教育的着眼点放在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上,创设幼儿数学学习的情境,以游戏为主要形式,引导幼儿探索、寻找数学学习的规律,激发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游戏中学会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和应用规律。
三、对幼儿数学潜能开发的关键期的把握
(一)幼儿数学学习的年龄特点
中外教育家通过大量实验研究表明:根据孩子的发展,儿童的数学敏感期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0至3岁(建立数学前概念敏感期)。这个阶段让儿童透过对事物的接触获得分类、配对、序列、形状、形式排列、口语数数等概念。
第二个阶段为3至4岁(学习数学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借助外显的数具整理内在的知识,如喜欢数物品,喜欢做银行游戏,还喜欢用几何图形去创造内心的想象,喜欢了解数量和数名的关系等。
第三个阶段为4至6岁(运用数学敏感期,也是数学敏感期的高峰期)。此时期的儿童已经具有了“保留概念”能力。如把1到10的数字、数量、数名结合在一起,从中拿出任何一个数都能说出正确答案。此时,可引领儿童进入十进位的学习,以及合成与分解的数学领域阶段的学习。
(二)幼儿数学学习的心理特点
1、幼儿学习数学开始于动作
皮亚杰认为,0至5、6岁的儿童主要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是在实际摆弄物体中,经由活动的动作来构建知识和认识世界的。我们也经常能观察到,幼儿在学习数学时,最初是通过动作进行的。特别是小班的幼儿,在完成某些任务时,经常伴随着外显的动作。
2、幼儿数学知识的内化要借助于表象的作用。
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开始于外部的动作,但是要把它们变成头脑中抽象的数学概念,还有赖于内化的过程,即在头脑中重建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3、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要建立在多样化的经验和体验基础上。
数学知识是一种抽象的知识,它的获得需要摆脱具体事物的其它无关特征。而幼儿对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意义的理解,却是从具体的事物开始的。
四、把握幼儿关键期的发展,开发幼儿数学潜能研究对我园数学教学的启示
(一)把握幼儿发展关键期,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创设数学学习的情境
1、在故事情境中“学”数学
故事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符合幼儿形象思维的特点。在教学中可把一些知识点、重难点通过故事的形式描绘出来。我们针对以上特点,结合园本研究的实际状况,引用《情境数学》系列教材,让幼儿从有趣的故事、直观的教具操作中,以浓厚的兴趣体验、理解数学学习。如:在教幼儿认识 7 时,教师可以通过创编“小精灵参观海底公园”的故事,以幼儿能理解、接受的形式让幼儿认识数字7。通过故事情境的铺设,孩子们在活动中情绪高涨,而且直观、形象的故事情境,更是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2、在游戏情境中“玩”数学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好动、好模仿、爱游戏、热爱户外活动等特点,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恰当运用数学游戏,将数学游戏贯穿于幼儿数学学习活动的始终,既能避免数学学习的单调与枯燥,又能增强数学学习的愉悦性与趣味性。
3、在问题情境中“思”数学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的存在,就没有数学活动的开始,有了问题,思维才能有方向。”教师不仅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生活实际与幼儿求知心理之间所产生的认知冲突把幼儿引入一种参与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之中;而且还要善于运用课堂提问的形式,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4、在生活情境中“用”数学
《纲要》指出:“教师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条件,使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练习分类、点数、比较、计算时,教师就运用了角色游戏――“逛商店”。
在以上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继续从幼儿发展的关键期出发,进一步深入了解、探究幼儿数学潜能开发的有效途径与策略,真正的激发出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廖丽英.幼儿数学教育.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
[2]幼儿教育.中国人民大学主办,1-12期.
[3]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教育研究.湖南长沙师范学校联办,1-6期.
[4]钱继芳.蒙台梭利――幼儿数学教育.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
- 上一篇:新生儿脐部护理注意事项
- 下一篇: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