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范文

时间:2023-03-23 07:24: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健康

篇1

关键词: 心理健康辅导技巧 班主任工作 个体辅导 团队辅导

心理学是所有师范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心理健康辅导是每名教师必备的技能。在读书时我曾经很怀疑心理辅导对班主任工作有多大用处,而在做了几年班主任工作之后我不得不叹服:离开了对心理学的研究及对心理辅导技巧的应用,班主任工作将举步维艰。

心理健康辅导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可分为个体辅导和团队辅导两种类型,班主任在工作中可以针对问题的涉及范围及不同性质分别应用。以下我将在个体辅导实践中的认识归纳如下。

一、归因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学生,他们经常会做出一些违反纪律或出乎教师预料的事情,由于这些学生总是会给集体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很难对这类学生产生好感,但又不得不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问题,改正已有的坏习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因为教师工作的根基存在问题:基本态度错误。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很多教师都面临类似的问题。这类学生的行为无法引起教师的好感,如果教师表现出欣赏,也是违心的。的确,违心的爱是欺骗不了学生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应用心理学上的“归因理论”。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即教师要找出学生犯错误的根源。例如,我班的xx同学,新生报到刚进入班级就到处吹嘘自己的“光荣历史”,如他在初中是如何不听老师的话而老师又怎样拿他无可奈何,等等,以显示自己如何厉害。在班级中造成的影响非常不好,对他的言行我很讨厌。经了解,我得知原来这名同学从小离开父母,在奶奶家长大,初中后一个人从长海县到大连读书,父母只负责给他生活费,由姑姑照顾他的生活。正是由于他在幼儿时的依恋期没有得到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在青少年期没有得到家长的呵护而缺少安全感,因此他的言行实质上是在隐藏内心的孤独与不安,是为了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或欺负自己而做的一种自保行为。

当我为学生的行为归因之后,我发现自己不但无法讨厌、憎恨他们,反而非常同情他们,发自内心地想帮助他们改变现状,这就为我们的心理健康辅导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同时,正是因为找到了问题所在,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经。

二、共情

在班主任工作中,与学生进行个别交谈,是一种常用的工作形式,也是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一条极为有效的途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与学生的谈话效果较好,而某些教师经过交谈仍不能走近学生,学生也不愿意把心里的想法向其讲述,产生这种反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师是否会在谈话中运用“共情”的技巧。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同其他人际关系的建立、发展过程一样,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建立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定向阶段”,即最表层的自我暴露;第二阶段:情感探索阶段;第三阶段:感情交流阶段;第四阶段:稳定交往阶段。教师与学生的个别谈话属于感情交流阶段(第三阶段)。因为谈话中既要为内容把握方向,又要力图随意、轻松、愉快,就不得不使用一些技巧,这其中就包括“共情”。“共情”是指真诚地站到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使自己的心灵及情感与对方产生共鸣。如果一名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学生,体验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他就无法与学生拉近心理距离,建立稳固、融洽的关系,更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的重要性。只有班主任真正地快乐学生的快乐、痛苦学生的痛苦的时候,才能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三、回避自我防御

“自我防御”是个体维持态度稳定性的重要方式,同时是态度改变碰到的最大障碍。任何态度的改变,都必须遵循自我防御回避原则;否则,态度改变的努力所诱发的将不是态度的变化,而是主体强烈的自我防御,努力可能反而使人们的原有态度更稳定。态度改变的努力只有在避开自我防御抵抗的情况下,才能真正有效地对个体发挥实质性影响,促使其态度发生变化。例如:有些学生不爱学习,其归因于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在学生没有回避自我防御的情况下强迫学生学习,其结果可能是使学生更加厌学。在弱化学生自我防御时,应该尽可能地使自己的立场向信息接受者靠拢,对学生既有的态度不是采取简单的否定立场,而是通过适当分散注意力等方法减弱个体的自我防御倾向。如对待厌学的学生,不是简单地指出不学习是不对的,而是应先认同学习生活是比较苦的一件事,像他这样不学习又要每天坐几个小时是很辛苦的,老师很理解他的不易;甚至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其不爱学习的行为,结果反而会大大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然后帮助学生分析学习的重要性,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意义,以及只要他付出努力,就可以在学习中取得进步,并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计划,以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篇2

一提到刺激,人们便会认为这是一个贬义词,例如,说某人做出某种冒险行为是为了寻求刺激,某人穿新潮时装是富有刺激。其实,刺激一词并非是一个贬义词,刺激本身也并非都是坏事。心理学上把作用于有机体并能够引起反应的所有因素统称为刺激,并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把刺激分为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内部刺激和外部刺激、语言刺激和非语言刺激、有效刺激和无效刺激等。

那么,刺激与人的心理健康有什么关系呢?研究表明,刺激能够引发出人体一定的反应,这种反应能够促使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正常的工作和运转。适宜的刺激是维持个体健康地成长和发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心理学家赫布和贝克斯为确定刺激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做了一项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他们让被试者单独呆在一个完全封闭的小房间里,把被试者的眼睛蒙起来,手和脚用布包起来,除允许进食和排泄以外,完全与外界断绝了联系,剥夺了各种感觉刺激。这一实验要求被试者在房间里呆尽可能长的时间,直至难以忍受为止。实验的结果表明,当人被剥夺了基本的感觉刺激以后,会感到十分难受,甚至非常痛苦,心理功能发生异常现象,表现为:智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思维阻滞、神智丧失、产生幻觉、人格异常、变得歇斯底里。这一结果说明,人类本能地需要一些适宜的感知觉刺激,这些刺激是维持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因素。如果缺乏这些必要的刺激,就会导致个体的心理异常,甚至变态。

一般来说,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刺激应有尽有。如果个体的生活环境中缺乏必需的刺激,他会主动去寻找和追求各种刺激,例如去跳舞、看电影、逛商店、吃零食、进行社交活动,等等。对年幼的儿童来说,必要的和足够丰富的刺激尤其重要。否则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心理学家曾经在动物身上做过一个实验。把刚出生的老鼠分成A、B两组,A组放置在一个具有丰富刺激的环境中喂养,在这个环境里有许多洋娃娃、积木、小汽车、小滑梯、图画等儿童玩具,环境的四周五颜六色斑斓多姿。而B组则放置在一个色彩单调缺乏刺激的环境中喂养。在喂养了一段时间之后,心理学家们对A、B两组老鼠进行了各种测验。结果表明,A组显得活泼好动、聪明机灵、反应灵敏、记忆力强、身体发育良好且寿命较长;B组则显得呆滞迟钝、反应缓慢、不够活泼、记忆力差、身体瘦弱且容易患病、对新环境不能适应,长时间处于恐惧之中,寿命也较短。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有意识地为自己、为他人尤其要为儿童提供适宜的和多样的刺激,以保持他人和自己的身心健康、愉快。

实施刺激需要注意哪些原则呢?首先,对刺激种类的选择要适宜。例如,孕妇若听一些节奏强烈、旋律刺耳的现代音乐,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应该听节奏缓慢、旋律优美的古典乐曲和民间乐曲。其次,选择刺激的强度要适量。例如,长时间看电视对人的身心会有损害作用,过度的体育运动对人体也没有好处。第三,要选择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益的刺激,儿童就不应去看儿童不宜电影等。第四,要尽量选择变化多样丰富多彩的新异刺激,这可使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都得到使用和锻炼。

篇3

1、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弗洛姆

2、真正有学问的人就你麦穗一样:只要它们是空的,它们就茁壮挺立,昂首睨视;但当它们臻于成熟,饱含鼓胀的麦粒时,它们便谦逊地低垂着头,不露锋芒。同样,人类经过了一切的尝试和探索,在这纷纭复杂的知识和各种各类的事物之中,除了空虚之外,找不到任何坚实可靠的东西,因此就抛弃了自命不凡的心理,承认了自己本来的地位。——蒙田

3、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你能否对你的朋友守信不渝,永远做一个无愧于他的人,这就是你的灵魂、性格、心理以至于道德的最好的考验。——马克思

4、这世界除了心理上的失败,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失败,只要不是一败涂地,你一定会取得胜利的。——亨·奥斯汀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 心理健康 问卷调查 心理健康水平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213-02

中职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办法有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和治疗,其中心理健康课是中职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办法,那么,心理健康课的开展对提高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否有效呢?

笔者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关于心理健康课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随机取样法从呼和浩特市商贸旅游职业学校选取16个教学班(共486人,其中男生219人,女生267人,年龄在16~19岁之间)进行问卷调查。

(二)研究工具

1.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学科研究人员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修订而成的适应我国中学学生标准化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本测验按焦虑情绪所指向的对象和由焦虑情绪而产生的行为这两个方面进行测定。全量表由8个内容量表构成,把这8个内容量表的结果综合起来,就可以知道一个学生的一般焦虑的程度;而各内容量表的结果可诊断出个人的焦虑中,哪个方面问题较大。这8个内容量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各内容量表得分以及总分越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2.数据收集与统计处理:所有问卷采用现场集体施测的方式,每名被试均要参加前测和后测两次测验,使用统一的指导语,时间大约为每次30分钟。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

(三)研究过程

在这16个教学班开展为期四个月的心理健康课,每周一节课。心理健康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我成长。培养自信,学会正确认识自己。2.学习指导。认识学习,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3.理性情绪教育。认识情绪,学会管理情绪,战胜挫折。4.人际交往。学会交往的技巧。

心理健康课的形式包括教师讲授、活动参与、讨论、案例分析、视频欣赏等。

在开课前,先进行一次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收集前测数据。课程结束后再进行一次测验,收集后测数据。

二、结果与分析

(一)心理健康课前后中职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比较

注:* P

表1显示,心理健康课前后,中职生的MHT总分有显著差异。说明心理健康课提高了中职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

(二)心理健康课前后中职生各内容量表的差异比较

表2显示,心理健康课前后,中职生在各内容量表的得分有显著差异。说明心理健康课对于改善中职生各方面的焦虑有显著效果。

三、讨论

(一)心理健康课能有效提高中职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

上完为期四个月的系统的心理健康课后,学生们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提高。说明心理健康课能有效提高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一研究结论与以往研究一致,如付建中采用SCL-90自评量表对学生在学习心理学课程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开设心理学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心理健康课能有效改善中职生各方面的焦虑

上完心理健康课后,学生们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方面有了显著改善,这说明,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能够有效改善中职生各方面的焦虑。李群等人的研究中,学生们只在学习压力感、人际关系敏感及适应不良上有显著提高,而在其他维度上没有显著提高,原因是在设计心理健康课的时候,主要涉及到的是学习压力、自我认识、人际关系,而没涉及到情绪控制、应对方式等课题,所以在其他维度上没有出现明显差异;另外,刘宣文等人曾对92名学生进行了理性情绪教育,发现理性情绪教育对提升学生的自我概念、情绪稳定性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这说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该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即对某一方面的教育不能替代对其他方面的教育,这也提示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总结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在设计心理健康课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设计,将涉及面尽量做到全面,这也是参加课程的中职生最后能够在各方面得到显著改善的重要原因。

本研究因人力、物力、时间等方面的限制,调查的范围有限,只选取了1所中职学校的486名学生,也只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这可以成为以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廖全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模式的构建[J].心理科学,2009,32(2):274-277.

[2]罗晓路,廖全明,郝敬习.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方法现状调查[J].心理科学,2009,32(4):974-976.

[3]郭利红.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8):172-173.

[4]付建中.心理学课程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5):348-349.

篇5

【论文摘要】: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探讨了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一些心理缺限的症状提出了与之相应的体育锻炼的疗法。

经济飞速发展、信息膨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21世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微妙,怎样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缤纷复杂的大环境中,这样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综合许多学者的不同的观点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体育锻炼通常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有些人把体育锻炼理解为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到打扫卫生;有些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做大量的有氧运动或力量练习。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还不够明了。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体育锻炼与情绪方面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指标。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长时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可导致疾病。有调查表明,人运动时大脑会产生一种类似吗啡作用的物质---内啡肽。吗啡的作用是消痛并使人产生欣,内啡肽也会产生欣,它可以降低抑郁、焦虑、困惑以及其他消极情绪的程度。体育锻炼也给人们提供一个机会,使人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可能促进思维反省和脑力的恢复,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目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二)体育锻炼与人格方面

人格,也称个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体育竞赛中的取胜催人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形成。而失败也是对人格的一种考验,在失败中挖掘有利因素可以看到成功的希望。体育运动能提高心理耐挫水平,在遇到挫折、困难时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各种挫折和困难,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

(三)体育锻炼与心理适应方面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反映了人的健康状态,人与人中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经常到公共场合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能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记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四)体育锻炼与智力方面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认知行为假说指出:体育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对于学生来说是要求其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供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通过进行体育锻炼可使学生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智力,促进身体健康,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身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运动中享受节奏韵律。体育可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有助于消除体育之外的阶层或文化上的差距,有助于消除孤独心理,冲破"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从而增进和发展与不同类型的人的交往。体育运动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手段所无法替代的。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有利条件,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发挥其特殊功效,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同时,健康的心理又能促使机体战胜各种病魔的侵袭和摆脱各种挫折及逆境。因此,心理健康的持续化、年轻化,需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顾渊彦.体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姐刚彦.当代锻炼心理学研究[J].体育科学,2000,(1).

[3]江宇.体育与人的心理健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

[4]李京诚.身体锻炼心理某些领域的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3).

[5]汪继兵.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促进[J].黄山学院学报,2006,(10).

[6]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刘协和.心理卫生大全[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篇6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困境

教师的心理困境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教师的心理健康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教师的调查层出不穷。各类调查表明存在心理困境的教师在教师队伍已占相当一部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大家都明白,解决教师心理问题的建议和对策也提了一个又一个,但这么多年下来,问题没有解决不说,反而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到底是哪一方面出了问题?是教师个人的因素还是社会的因素?存在心理困境的表现是什么?有没有解决的途径?

一、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研究教师的心理问题首先要有一个落脚点。教师的职业固然有其特殊性,但正如人们存有自然属性的同时也存有社会属性一样,教师的心理困境既有其职业的因素,也离不开社会这一大环境,教师是人不是神,做不到“心源自有灵珠在,洗尽人间万斛尘”。尤其是最近十多年来,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投入到经济大潮之中,可以说,先前的神圣的价值观念被打破,新的现实的生活观念在建立。研究人的心理问题因此必须立足于社会经济这一基础上,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无一不是这一问题的产物。那么,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都主要有哪些表现?产生的因由是什么?

(一)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劳动的艰巨性、复杂性,教师的工资和社会上其他行业相比还有明显的差异

特别是辛勤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教师的利益回报率并不高,除了一部分热门专业的教师可以在社会上有兼职外,相当多的教师没有其他的收入。低微的工资,不停飞涨的物价,导致教师的生活十分困苦。而清贫的生活不仅使人心情烦闷,更会让人对生活产生焦虑、失去希望等不良心理。较高的学历,过高的期望值,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政治和经济的诱惑,都会使教师心情浮躁,心绪不佳。

(二)不健全的体制和不合理的分配方式使教师产生抑郁、敌意和破坏欲等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一些学校领导违法乱纪搞权钱交易,现在到处都在实行校长责任制,但你见过这样的校长吗?一句话,学校说卖就卖了,给学校留下几千万的债务不说,还导致学校无法生存,造成这样的严重后果,却没有受到任何处罚。教师的心理会怎样?许多专家在解决教师心理问题时都提出当遇到忧愁、不平和烦恼事要调整心态、合理宣泄,现在面对这样的问题,连生存都成问题了,教师即使承受力再强,恐怕也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吧?还要他们如何调整心态,向谁宣泄?当然,这是个特例,但在目前还不成功的教育改革中,存在着太多的不合理和内部交易,学校用人机制不健全,权利意志过强,缺乏对人的信任、鼓励和尊重,教师人心涣散、敷衍塞责、精神萎靡、效率低下,眼中充满了职业倦怠、对于前途的迷茫和抑郁感。

(三)由于学校教育的特点,教师活动的空间,人际交往,生活圈子相对狭小

学校经费的限制及教师微薄的工资收入,教师不可能有机会出去学习观摩、观光旅游,开阔眼界,扩大交往,放松心情。许多教师从教几十年都没有出去和同行交流的机会,狭小的生活圈子,长期处于机械、呆板、封闭、庸碌、重复的状态中,一旦和外面其他人的生活相对比就会心神不宁、不自在,当看到自己的熟人香车别墅,而自己劳动的艰巨性、复杂性很少人理解,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极易产生心理不平衡,失落感、自卑感油然而生。

(四)教师自己在社会、家庭等方面遇到亲人亡故、患病、失业等困难问题导致的不良情绪

一些学校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又无娱乐设施,学校关注的是教师的业务素质,而不太关心教师心理健康,至于教师自己生活中的烦恼、不顺心,很少有倾诉的地方。工作竞争的激烈,生活质量的下降,这些也会困扰教师的心理。

二、学校是解决教师心理问题关键

教师失衡的经济心态、严重的自卑感、突出的嫉妒心、普遍的抑郁、焦虑情绪归结起来就是经济压力、家庭压力、生活压力、社会压力共同起作用所致,学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力。

(一)学校应尽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一是软环境,要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学校管理要切切实实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的特点,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改善管理观念,学校领导应加强与广大教师的沟通与联系,建立良好的领导和教师的关系,接受教师的合理要求,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尊重教师渴望了解新知识,出去学习交流的愿望,使教师都有出去交流、学习、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在制度上,引进合理的、公平的竞争机制,不要搞幕后交易。二是硬环境,如拿出必要的资金,购置健身娱乐设备、器材,重视教师的体育锻炼,关注教师的身体健康。(二)关注教师的实际困难,提高教师生活质量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学校应努力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要有与教师付出的努力相适应的福利待遇,减轻教师的生活压力,使教师之间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提高教师生活质量。

(三)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管理,专人负责教师心理问题,真正把教师心理健康作为学校发展的大事来抓

设立“心理氧吧”,有组织、有计划定期组织保健讲座、心理健康讲座。学校要定期进行体检,防病治病,了解教师身心健康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对于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教师,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工作上也要给与照顾。对有心理需求的教师开展咨询,直接帮助教师排解压力,帮助教师坦然面对可能或已经出现的问题,疏通心结。

三、教师自己要注意心理健康的调试

教师是施教的,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调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自己的健康管理、注意营养

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身体的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教师的职业特殊,要备课、批改作业,要读书、查资料、写文章,许多工作在8小时之外完成,睡觉不足,劳心费力;甚至有的教师不吃早餐,空腹工作。这些大大伤害了教师的健康,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工作生活节奏,合理饮食,提高效率,达到最佳状态。

(二)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

家庭是人生小憩的港湾,幸福的家庭是不幸和灾难降临时的支柱,也是教师面对诸多心理困境的良药。教师应努力营建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美满的家庭,幸福的婚姻,能促进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能在个体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帮助,缓减个体的心理压力。在工作中遇到困扰、受到压力的教师如果回到家中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在工作中本应体验到而没有体验到的满足感就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弥补。

(三)正确认识自己,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不要总拿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长处相比

制定适当的工作和生活的目标,然后一个一个完成。选择合适的时候、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

(四)将自己融于这个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而真诚的人际关系,是重要的心理保健途径,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对上,可以理解领导工作,对同事,可以经常沟通,为别人的成就真心喝彩。以平静的心态对待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对同对自己的家人、同事、朋友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五)学会自娱自乐

“娱乐是一剂良药”,可以缓解人的寂寞、孤独、烦闷、忧郁心境的压抑,使人心情开朗,轻松安定,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乐趣与信心。因此要不断扩大生活的圈子,培养自己其它方面的兴趣爱好,比如征战几十年的老将军成了书法家,数学教师可以写宋文学家的编年史等。多方面的爱好可以陶冶情操,自会成就一个人高雅的气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得患失、喜怒无常的不良情绪状态。

由于教师职业和社会角色的特点,教师心理健康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大问题。解决教师心理困境的关键就是解决教师的待遇问题。因此,笔者真诚地呼吁多一些目光关注我们的教师,多一些理解体谅我们的教师。

参考文献

[1]方方.教师心理健康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林小群,殷恒婵,马强.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

[3]朱月龙.心理健康全书[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

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平衡

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都是胜过生理健康。作为农村普通高中学生,他们所遭受的心理问题往往更多,需要教育者乃至整个社会更多地去关注他们。

几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用心理健康这把尺子衡量每一位学生。自从任教心理健康课以来,我一直留心关注着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渐渐地,有一个学生走入了我的视野。他很少与人交谈,见了老师,也至多望一下便低着头匆匆而过,或者腼腆、怯懦地应付一下,喊一声“老师好”,似乎在他的心底并没有一点儿波澜。有一天,他的班主任私下跟我提出:请我多多关注一下张俊林同学(化名)。原来是他!这和我的潜意识里关于他是否有心理健康问题不谋而合。

从哲学的角度看,“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掩藏起来的本质决定的”[1];心理问题同样如此,绝不会无端地出现。于是,我向班主任详细地了解了这位学生的情况。他偷拿两位室友的生活费,数额虽然并不大;因为一点摩擦,他竟然和走读的同学产生激烈冲突,乃至大打出手。他为什么会偷拿别人的钱财呢?难道他不懂得偷窃是违反道德甚至触犯法律的行为吗?是什么打破了他内心的平衡呢?这必须找到问题的症结才能对症下药。

作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我必须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出发,不能急躁。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必须首先平衡一下自己的心理。如果没有一个准确的判断,没有调适好自己的心理,以至于产生认识的偏差和心态的剧烈变化,又如何能够解决好学生的心理问题呢?所以,在获得这些信息以后,我并没有立即约谈他,而是在经历了几天细节上的铺垫、赢得了他的进一步好感之后,由班主任指导他走进了心理咨询室。我相信,一个人的心理的天平一旦稳定下来,就一定能够变得平和起来。

在一个晴朗的天气里,我把心理辅导室的音频打开,选择了满文军的《父亲》这首饱含孩子感恩父亲的真挚感情的歌曲,调至循环播放的模式。心理学告诉我,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能够促进谈话的积极进行,增强交流沟通的效果,更何况我面对的是一位有可能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有着强烈的个体意识的高中学生。必要的嘘寒问暖之后,我便迂回开始收集我所需要的信息。原来,他来自外地偏远的乡镇,他的父亲常年靠外出务工维持家庭的基本开支,母亲常年有病,只能勉强支撑着在打些零工、做些家务,家境并不富裕。先前在乡镇初中就读时,因为学生间并没有过多的攀比,所以他也没有对自己的家庭环境有什么想法,从不向父母多提一点儿要求。但是,自从进入高中学习以来,面对周围一些出手阔绰、家境殷实的同学,他开始感到了自卑,自惭形秽。光鲜亮丽的衣着、种类繁多的零食、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环境的改变搅动起他的自尊心,于是,他本来就有点儿摇摆的心理天平开始剧烈摆动。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他偷窃的举动就不以为怪了,甚至理解了他为什么因为同学无意说了“你看,弄脏了我的耐克”一句话刺激了他,而歇斯底里式的挥拳打过去。

一番交谈后我悄然转移话题,开始进入主题:“你喜欢这首叫《父亲》的歌曲吗?(很感人)我也是,我上学时家境也很一般,父亲在工厂打工,母亲打一些零工补贴家用。有一位同学曾对我说过一句话,一辈子我都不会忘记,就是这句话激起了我的斗志,我决心要改变现在的生活,让自己将来的生活过得舒适一些。(什么话?他定定地望着我)‘乡下人,你行吗?’(哦,他低下了头)这句话瞬间凉透了我的心,不过我没有自暴自弃,虽然痛苦了一阵子,但是我明白,只有努力学习,改变命运,才是最有力量的回击。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不再痛苦,重新找回了内心的宁静,并且比以前产生了更强大的力量……”我看得出他被触动了。

第二天,我收到了他悄悄塞给我的书信。信中他说道:“……我明白了,我做过的傻事只不过证明了我很脆弱和渺小,我要改变,只有专注于学习才是唯一的正道。就像您说的,改变命运,积蓄正能量才是我的定海神针!……”

为此,我联想到这一类学生。如何更大范围内对他们实施心理干预呢?我邀请了一些学生,提出了我的想法,决定开展一次以“平衡自我,助梦未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把平衡的话题扩展开来,预演人生不同境遇的背景下如何调适心态、平衡自我的方案。我特别注意到,张俊林同学竟然主动站起身来,动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人生好像在走一道没有回头、不能掉下的钢丝。如果身体失去平衡,就意味着跌下去,但可以通过再平衡继续赶路;如果心理失去平衡,就意味着人生走入弯道,及时调整,我们依然可以继续走向未来。同学们,让我们掌握心理“平衡术”[2]这把人生的利器吧,它是我们人生之船的压舱石。

张俊林破茧成蝶的蜕变使我获得了一次教学生涯上的升华:引领学生握住心理平衡术就能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最为关键的高中时段,乃至更为坚定地走向遥远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哲学发微[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篇8

一、阅读增强记忆的能力。与观看电视或收听广播相比,阅读能给大脑带来更多各种不同的锻炼。无论你是沉静于爱不释手的书籍或仅仅是为了安装咖啡机而浏览安装手册,逐步发展起来的大脑的其他功能部分,诸如视野、语言和联想学习,在阅读时均以一种特殊的适应阅读需要的神经回路相连接。这可充分发挥大脑的功能。

二、阅读可以保持大脑的年轻。沉静于一本好的书籍实际上能够排除负面信息对大脑的干扰。白领在休息日从事像阅读这样的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在进入晚年后可将认知衰退速率减缓32%。美国拉什大学医学中心的科研人员指出,对阅读的追求可以使大脑更富有效率,因为阅读可以改变脑质地,即便是进入老年性神经通路障碍时期,大脑也能继续发挥有效地功能。经常阅读或参加下棋或猜字谜这样挑战智力的娱乐性活动,可以使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性降低2 . 5倍。

三、阅读可以减轻压力。依偎于书籍可以减少皮质醇这样不健康的压力荷尔蒙水平。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参加挑战焦虑症的人员分别采用阅读、欣赏音乐、玩电子游戏来排解压力,结果显示,采取阅读方式的能将压力降低67%,效果远远高于其他方式。

四、阅读可以增加词汇量。阅读可拓展人的词汇量。科研人员估计,通过阅读可以学会掌握全篇词汇的5%~15%,这一点对儿童尤为重要,儿童的词汇量与阅读量呈直接惊人的联系。

五、阅读可以移情。阅读可以改变生活观念,进入书中主人翁的生活可以增强对他人情感的理解能力。通过《简爱》瞭望世界可以使你更易进入亲人的观点。

六、阅读能够激励人生目标。阅读他人克服逆境的经历可以激发你实现自己的目标。你对主人公以及经历愈加认同,就愈有可能采取行动。

七、阅读有助于增强与他人的联络感。美国水牛域大学的心理学家指出,当你对书中主人公产生认同感时,你便会经历一种现实的关系,从而增强你的包容感。换句话说,阅读可以增进你与公园里狗主人的情谊。

篇9

【关键词】团体心理训练 心理健康 人格 干预

团体心理训练作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近年来不断受到高校的重视,其是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技术,使团体成员自知自助,达到消除症状、改善适应、发展人格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塑造一个自由、平等、真诚、民主的氛围,使得每个成员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彼此信赖,忘我的诉说以往所面对的问题,对共同的话题彼此探讨,相互分享生活经验和体会通过相互分享以及接受团体心理训练师的指导,尝试性改变自己的不良意识和行为,学习并形成新的行为模式。本研究尝试对大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训练,以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优化人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我校公开招募,学生自愿参加,经过面谈筛选,随机选取45名大学生,年龄(18.12+0.56)岁,参与实验研究。另外选取70人作为对照组,年龄(18.23+0.42)岁。

1.2 方法

采用随机2(实验组、对照组)×2(训练前、训练后)自身前后配对设计,实验组参加每周1次、每次1.5小时、共10周次的团体心理训练;对照组不做干预。两组学生一起完成团体心理训练前、后的心理测试。

1.2.1 训练内容和方法

在团体心理训练内容的设计上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人格优化为重点,结合自我探索、情绪调控、信任建立、压力应对等主题设计了“有缘千里来相会”、“探索自我”“价值找寻”“思维拓展”“生涯规划”“情绪管理”“压力应对”“心态培养”“友情大提升”和“我在团队中成长”等10个团体心理训练模块。运用团体心理疗法的倾听、反应、互动、行动等基本技术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分组讨论等主要方法完成训练。

1.2.2 效果评价

(1)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共有 90个项目,评价指标有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分,是目前国内使用最为广泛的心理健康评定量表。(2)艾森克人格问卷。共有88个项目,评价指标有E内外向、N神经质、P精神质、L掩饰性4个因子。

1.2.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各组前测和后测的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团体心理训练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

在正式进行团体训练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各维度得分均有显著差异,p>0.05。

团体心理训练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SCL-90量表各个维度得分差异显著(p

2.2 实验组、对照组在团体心理训练前后的比较

实验组在团体心理训练后SCL-90各维度得分显著降低,训练前后得分差异显著(p0.05)。

实验组在团体心理训练前后,艾森克人格问卷中精神质、神经质、掩饰性得分都显著降低(p0.05)。

3 讨论

团体心理训练是近年来在高校兴起的一种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心理成长的重要教育方式。在团体中,群体形成良好的气氛,并使之成为环境与个人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功能链,作为一个影响个人的行为和动机的中介变量影响着个体,以达到激发个体动机和行为的效应,从而使个体表现出不同于单独情境时的行为反应,形成了总体超越了部分的总和的效应,因而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促进人格发展。

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在实验前后SCL-90所有维度得分均显著降低,艾森克人格问卷中精神质、神经质、掩饰性也均显著降低。同时,实验组成员在团体分享和书面作业中对团体训练活动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许多成员表示,参加团体训练活动是对自己的一次新认识,在融洽的气氛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平等而自由,提高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认识了许多新朋友,也使得自己的心态发生了改变。这表明团体心理训练起到了显著的效果,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化人格发展起到了正向的作用。这是因为:首先,团体心理训练制造的良好氛围使得团体成员产生一种温暖、安全、接纳的内心感觉,在相互交流心理困扰时共同成长,改善自我评价,纠正自我认知;其次,团体形成的凝聚力使得成员体会到归属感,从而放松自己,降低心理防卫,在互相帮助中提升了社会支持感,增强了彼此的内心力量,从而形成了全新的积极情绪感受;第三,团体心理训练中,参与者学会体验接纳内心,倾听他人,赞美与欣赏他人,增强了沟通技巧,提高了社交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运动员心理健康;促进策略;前控制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体育竞赛不仅仅是体能和技术和战术的较量,而且也是心理素质的对抗。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和身体素质越来越接近,但比赛的成绩往往相差悬殊,这其中心理因素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求运动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技、战术素养和出众的身体条件,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果运动员的心理压力超越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势必给运动员心理上带来忧郁、悲观、烦燥、惆怅等消极心理,影响运动员的训练或比赛。因此重视运动员的心理健康,使他们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摆在 我们面前一个十分急迫又严肃的问题。

1 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个体的适应客观环境的以及积极的心理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症,而且是一促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的状态”。由此可见,运动员的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所以保持心理健康对运动员的成才有着重大意义。心理健康的标准目前尚无统一说法,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群体标准也不一样。

2 运动员的心理状况及存在问题

运动员的生理、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稳定性和可塑性,特别是心理状态不是一个稳定的常数,变得愈加复杂和向更高层次递进。由于运动员的特殊身份,造成他们的心理变化因素增多,若处理不当,极易产生心理不平衡,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训练和生活,存在一些不健康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挫折心理:运动员在通往既定目标的道路上遇到挫折所产生心理上紧张状况和情绪上的波动。表现为痛苦不堪,悲观失望,精神委靡,情绪失控,训练无精打采,成绩不提高,比赛失利。

2.2 焦虑心理:成就需要得不到满足,训练比较刻苦,但比赛成绩上不去,队友、教练看不起等等,会给运动员造成一种压力,这一系列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紧张、不安、焦急、忧虑甚至恐惧。

2.3 逆向心理:运动员对运动队组织的一些活动常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偏激态度,特别是在训练中,不执行运动训练计划,不按教练要求去做,表现为不配合,不响应,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2.4 厌练心理:运动员由于动机的变化或受到挫折而厌倦训练,造成对技术、战术的认识水平下降,运动成绩下降,与教练员关系发生冲突等,使训练兴趣、动机消失,信念和意志降低。

2.5 嫉妒心理:

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个人主义严重,看到其它队员成绩提高或技能进步而嫉妒,影响了自己的进步与发展。

3 促进运动员心理健康

目前,各运动队中出现不健康的问题已摆在我们面前,这种现象给训练工作造成不良影响,我们必须正视这一问题,在运动队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消除运动员中不健康的心理因素。

3.1 加强心理教育:

提高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可通过讲座、选修课等形式,普及心理学知识,达到提高运动员健康人格水平的目的。

3.2 开展运动员心理健康咨询:

助运动员消除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因素,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在情绪上排除疏导运动员的感情冲突,疏导他们改善认识结构。在生活和训练中建立与人相处的和谐关系,为运动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3.3 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教育,教育运动员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胸襟开阔,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不拘泥于个人的感情,遇到困难和挫折能用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去对待,努力帮助运动员建立良好的心态。

3.4 优化训练环境,活跃训练气氛。

科学研究发现,环境对人的大脑活动和心理健康影响很大,优美的训练环境,丰富多彩的训练方法,既能使运动员赏心悦目,产生一种舒适感,又能使他们心情保持愉快,缓解紧张心情和焦虑的情绪。

3.5 心理健康的调整:

教练员应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让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控制在最佳范围内。帮助运动员掌握一些摆脱消极心理的方法(如精神发泄法,升华法和表同法等等),使他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为完成繁重的学习和艰苦的训练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加强运动员赛前的心理控制

良好的赛前心理状态,是运动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体力、技术和战术水平,形成最佳的比赛心理状态,全力以赴参加训练和比赛,并取得优异基础。除了在日常生活和训练中培养运动员的心理健康以外,在比赛前为了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出更好的成绩,赛前的心理控制也十分重要。运动员和教练员都应重视赛前心理控制。

4.1 形成运动竞赛的专项心理素质:

进行运动竞赛,首先要求将平时训练的心理素质转变为临场竞赛的需要。运动竞赛在运动强度上、技术动作熟练程度上以及身体负荷量上,均不同于平时训练水平,这就要求进行心理素质转化的准备性训练。

4.2 促进对比赛环境的适应:

任何比赛环境条件都是不可能等同于平时的运动训练的。不少运动员正是由于不能适应赛场上的情况而导致失利的。教练员应根据实际情况,引导运动员作好这方面的准备工作。例如,到比赛场地进行适应性的训练,熟悉场地器材,模拟赛场环境、对手、观众、裁判以及气候等,来加快运动员的心理适应。

4.3 淡化比赛名次,减轻心理负担:

名次等一些硬性指标,对于运动员来说可以是一种动力,但是在压力过重的情况下,这种指标压力往往会给运动员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想赢怕输,在比赛中患得患失。对于这种运动员,教练员要讲究一个语言的艺术,在比赛前应该尽量避免给运动员下达硬性的指标任务,从而减轻运动员的心理负担,轻装上阵。

4.4 正确分析比赛中对手的情况,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这种优势和劣势不是指比赛的最后结果,而是敌我双方的强弱对比。教练员应帮助运动员正确为自己在比赛中定位,充分了解对手,找出克敌制胜的方法,避免运动员在技、战术运用上的盲目性。

4.5 进行自我暗示,形成良好的比赛心理状态:

自我暗示,是一种自我刺激的过程,是一种很好的控制手段。通过自我暗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较好地解决心理能量的恢复问题,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坚强的信心,确立长远的目标,更好地进行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