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5: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丽乡村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美丽;景与物;人与情;哀愁;语言
一、王奎山简介
王奎山(1946―2012),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1981年开始发表小说,1987年创作小小说,已发表小说、散文、随笔多篇,结集出版了《加尔各达草帽》、《王奎山小小说》、《偶然》等。曾获《小说月报》百花奖,多次获小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佳作奖,2003年获首届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代表作品:《红绣鞋》、《蓝围巾》、《羽绒服》、《刨树》、《水仙》、《凤桃》、《一缕轻烟》、《雨中的玲》、《别情》等。
二、王奎山小小说创作
王奎山的小小说创作始于1987年,作品多为农村题材,其间洋溢着朴素、恬淡、浓郁的生活基调,表现乡村生活的原生态。在乡村生活的原生态中,王奎山敏锐地捕捉他所熟悉的乡村生活的风土与人情,感受乡村人物命运里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世迁。王奎山小小说中乡村世界写得情真意切,信手拈来,与他个人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三、王奎山小小说乡土世界的“美丽”
每位作家的作品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作家的作品渗透着深刻的哲理,读罢掩卷让人陷入深深的思索;有的作家的作品挖掘人性的深度,把人性中的假恶丑裸的展现在世人面前,读罢让人久久不能平静。而王奎山的作品给人怎样的感受呢?“在风尘生垢的世界,我们用疲乏的眼睛所看见的一切,只是空虚、疲惫。但有时会有一位真性情的人出世,禀着他纯洁的心灵,张着天真的眼睛,在破烂不堪的世界里发掘出最后的宝藏,发现这世界上原来还有崭新的光明,他便是王奎山”。[1](P185)王奎山借助乡村传奇景与物、人与情的叙写给我们展现了属于他自己乡土世界的那份独有的“美丽”。
(一)王奎山小小说乡土世界的景与物
作为叙写农村题材的作品,如果作品中没有家乡的山水草木、牛羊马群,则未免有些牵强。当王奎山把创作思路引向乡村题材时,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在作品中出现,或为作品中人物服务,或为辅助情节向前发展,或交代环境,或表达象征。王奎山最熟悉的莫过于家乡的景与物,也正是家乡的景与物激发着王奎山的创作灵感,描绘出一幅幅乡村生活的风俗画,使作品洋溢着朴素、自然、清新、质朴的气息,展现着乡土世界的独特“美丽”。
纵观王奎山创作的小小说,家乡的景与物是为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作陪衬的。作品《冬天里》开篇写到:“冬天来了。冬天不是一下子来到的,而是一步一步走来的。先是上学的时候,路两边的枯草上面都结了雪白的霜。然后是一天比一天冷,风刮到脸上像刀子割的一样疼。然后就开始温雪,也不刮风了,也不像过去那样冷了。可是,突然一天傍晚,大风一刮,鹅毛大雪就刷刷地下起来了。”[2](P111)冬天如期而至,白雪缓慢而来,开篇对于大雪的描述是为东升和爷爷下“吊坯”捉狗獾作陪衬的。对于雪天东升和爷爷下“吊坯”捉狗獾其乐融融场景的描述,实则表现出王奎山对于远逝的少年时代和田园生活的深情回眸和美好记忆。王奎山笔下对于驴子的描写值得一提,“驴”在王奎山笔下不只是一种为乡村人民驾车劳作的动物,更是成为了乡土生活的一种符号和象征。《驴子的歌》中如是写道:“我有多年乡村生活的经历,对驴子可谓是了如指掌。如果要我用两个字来形容驴子在我心中所引起的情感,那两个字是温暖。”[3](P177)王奎山作品中写了具有不同特点的驴子,不管是任劳任怨,不计任何报酬的驴子;抑或是只顾痛快,斗一时之气吃了大亏的驴子;又或是打麦场上由于欲望之火而铤而走险最终得逞的驴子,毋庸置疑的折射出作家王奎山对自己所叙述的乡土世界的熟知和不由言说的深情。
总而观之,王奎山小小说笔下乡土世界的景与物是作为故事的陪衬而出现的,但是这种陪衬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象征着乡土生活的历史与积淀,代表着作家对故乡最深沉的回忆和爱意,增添了最真实自然朴素的乡村气息,展现着最独特的乡村“美丽”。
(二)王奎山小小说乡土世界的人与情
在王奎山极其平凡简单的乡村日常生活中,塑造了一批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他们朴实能干、心地善良、既热情似火又恪守道德,构成了王奎山小小说多姿多彩的人物画廊。他们对爱情的忠贞、执着、宽容让我们喟叹;他们对亲情的渴望、表达与珍惜让我们感动;而邻里乡亲之间相处之情的那份单纯又让我们向往。平凡的生活,简单的话语往往传达出最真挚的感情,体现了人性中最本质的真善美,使乡土世界的“美丽”表现到极致。
《红绣鞋》中的麦苗还未来得及嫁到贵家,贵就阵亡在前线了。麦苗另嫁他人之时,以儿媳妇的身份向贵的母亲下跪请饭,跪地认贵母为亲娘,并且交代麦叶帮着贵母担水劈柴,同时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是麦苗在出嫁的当天把一双红绣鞋留在了贵的遗像前。这一片耀眼的红是麦苗对贵的所有爱情,同时又是麦苗自己的象征,人走心却永远陪在贵的身边。
王奎山乡土小说中忠贞、执着的爱情让世人喟叹,而对于亲情的渴望、表达和珍惜更让人动容,人间的真情在他笔下表达的淋漓尽致。《羽绒服》中写了远在厦门打工的女儿原本打算回家陪男人和女人过年,但是由于厂里临时接到了大批订单,过年回家的愿望无法实现。在春节的前夕,女儿给远在故乡的男人和女人邮递了一个包裹,里面有两件羽绒服,分别是给男人和女人的。收到女儿邮递过来的羽绒服,老两口自然很开心,但是夜深人静之时,男人却感觉到女人的身子一抖一抖的,忙伸手往女人的脸上摸,摸到的是一手的泪水。“一抖一抖”、“摸”、“一手水”,简单的几个词语使父母对儿女的无限思念之情跃然纸上。电话铃响起时,男人扑到电话机那里报告羽绒服的暖和,并且趁机告诉女儿“你娘昨夜里很想你,想得都哭了。女儿大声抢白道,想啥想?有啥好想?我昨儿一点也不想哩。说着,叭地一下挂断了电话。女人无奈地放下了话筒。然后,和男人相视而笑。就仿佛,受了抢白是一件多么好玩的事情一样。”[4](P10)女儿的大声“抢白”、“叭”地一下挂断电话,看似无情却隐藏着内心最汹涌真挚的情感。“抢白”的背后,“叭”地挂断电话的背后定是泣不成声和不由言说的思念之情。
四、 王奎山小小说乡土世界流淌着的淡淡“哀愁”与“忧伤”
“在生命的浪潮当中,有一滴晶莹的真露,那是人们最不愿涉及的纯粹,里面藏着淡淡的美,藏着淡淡的忧伤。”[5](P185)我想用这句话来形容王奎山某些乡土作品恰如其分,那这份淡淡的忧伤又是什么呢?那便是王奎山最不愿触及的人性中的“肤浅”与“城府”,抑或是“恶”的成分。
王奎山乡土小说于嬉笑中鞭策“刻薄”,彰显“宽容”。作品《刨树》中写了石头与结实的故事。石头要搭一个猪圈,缺一根檩条,就去刨屋后的洋槐树,而结实却出面阻止。原因是石头家的这颗洋槐树是结实家洋槐树的根串过去而长成的,两人对于拥有这棵树洋槐树的所有权深信不疑,谁也不退让,场面僵持不下。村主任出面调解无果,“两人像是比赛砍柴一样,你一下,我一下,不一会,那颗三把粗可以当檩条用的洋槐树,就被劈成了一堆碎片片。”[6](P7)这个关键场面在其他作者手里,也许正是一个大笔泼墨的时机,但是王奎山却笔锋一转,让故事朝另一个方向发展而去。“围观的人,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被两个人的行为逗乐了,都嘻嘻哈哈的笑。有的人,甚至笑得捂着肚子蹲到了地上。大家都说,真好玩儿!弄到最后,连石头和结实两个人也不得不跟着大伙儿笑了起来。就这样,一场悲剧变成了喜剧。”[7](P7)正如杨晓敏所说:“刨树言近旨远,通过树根树干的无奈纠缠,透视中国农村亘古封闭的乡间邻里关系,于斤斤计较中显得宽容,牵扯出人性的藕断丝连般的黑色幽默感。”[8](P3)王奎山对于“不善”与“刻薄”的表现从来就是点到为止,留有空白,不作主观的评价与判断,却让读者肃然起敬,从中受训,留有内省与反思的空间。诸如此类的作品还有《村主任评理》、《割韭菜》、《水仙》、《游戏》、《小椅子》等,作家正是通过作品中以德报怨的方式给世间减少了些许人性中本不该有的“肤浅”与“城府”,增添了一份温暖。
王奎山乡土世界中流淌着的哀愁与忧伤,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人性中本不该有的“肤浅”与“城府”,另一部分原因则来自于渺的个体在时代的车轮碾压之下的无处可逃和坚强生存。在《一缕青烟》中,万佳芬响应党的号召来山区小县任教,因与教语文的肖老师排演话剧招来闲话而调到乡下中学,并且在期间受到很大冲击以至于一生没有建立自己的家庭,流言的散播和时代因素使得万老师的人生如一缕青烟随风逝去。
朴素、自然、本色,如“信天游”一般的语言表达同样增添了王奎山乡土世界中的“美丽”与“哀愁”。“品读王奎山的作品没有陌生的词语,有的只有熟悉的味道,每个人物都像是一位熟悉的陌生人在读者的心中徜徉,宛如划过天空的信天游,悠扬的歌声传遍在蔚蓝的上空,人们会以熟悉的心灵体会欣赏着,还会给予相同的回应”,[9](P190)这段优美的文字正是王奎山叙述语言的真实写照。
五、结语
2012年,“麻雀”之王因病逝世,而乡村传奇定会百世流芳。王奎山始终在追寻真诚、善良、美丽的人性,为此,他笔下乡土世界的景与物、人与情才如此美丽。同时,王奎山笔下也写了人性中的“肤浅”、“城府”以及人世的不尽沧桑。实则是:王奎山想借助他小小说乡土世界的“美丽”与“哀愁”这种具有对比性的创作,从而来实现纯真、善良人性的回归。(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媛媛、刘天平.划过天空的信天游――王奎山小小说创作论[M].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1.
[2] 王奎山.乡村传奇[M].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1.
[3] 王奎山.乡村传奇[M].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1.
[4] 王奎山.乡村传奇[M].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1.
[5] 陈媛媛、刘天平.划过天空的信天游――王奎山小小说创作论[M].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1.
[6] 王奎山.别情[M].河南:河南文艺出版社,2006.
[7] 王奎山.别情[M]河南:河南文艺出版社,2006.
篇2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美丽乡村建设高度重视,在科学梳理以往新农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出台了《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并首批启动了77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其中,__县被评为“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先进县”,__县__村被农业部确认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__市__村被授予“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
一是部分干部群众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个别干部却简单地认为美丽乡村建设就是建新村、建新房,也有的人认为就是单纯打扫卫生、美化环境,还没有真正理解美丽乡村建设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二是基层干部群众还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一些地方宣传教育不到位,发动群众不够,群众的主体意识还不强,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比较弱,主体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三是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制约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以来,许多村新建了一些景观和设施,但后期后续的资金如果解决不好的话,势必影响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推进。四是涉农资金整合还不到位,美丽乡村建设的合力还没有真正形成。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资金整合难度较大,难以统筹安排使用。自上而下没有建立专门的议事协调机构,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农办单打独斗唱独角戏的现象。由于历史和政策原因,一些市辖区下辖的行政村,比如我市湖滨区的一些行政村,虽然美丽乡村建设搞得很有特点,但还进入不到省级示范村行列,享受不到省财政奖补的优惠政策。
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接地气、合民意、为民办实事的惠民工程、德政工程,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必须持续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这篇大文章,努力打造具有豫西特点、田园风光、宜居宜业、民富村美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为扮靓创新开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生态宜居__提供强力支撑。
(一)突出规划先行,让干部群众明白美丽乡村建什么。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前提、基础和保障。在规划上要按照“五规合一”的要求,坚持宜大则大、宜小则小、豫西特色、田园风光的基本思路,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指导性、持续性,彰显豫西民居特色和生态文明,体现“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真正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田园风光,实现自然美、构建美、人文美的有机统一,真正传承历史文化,体现乡村特色,反映时代特征,引领科学发展。
(二)突出产业支撑,让干部群众明白美丽乡村重什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产业是核心、是根本、是关键,没有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提升特色农业,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市场的意识、科技的支撑,以抓大户上规模、抓特色建基地、抓服务建体系、抓龙头促工贸、抓典型带全面为基本路径,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推动农村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要拓展新兴产业,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传承优秀文化紧密结合,巧借山水、盘活资源、经营村庄、繁荣文化,深度挖掘__县西张村镇人马寨等传统文化保护村落中凝结的文化因子,加快构建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要壮大集体经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股份制改造,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经济支撑,形成环境美化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三)突出统筹兼顾,让干部群众明白美丽乡村怎么建。要坚持试点先行,整体推进,注重点线结合、串点连线,每个县市规划出2—3条旅游结合型、文化保护型、农业观光型等不同类型的美丽乡村风景带,增强示范带动能力,推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由零星开花走向百花盛开。要坚持整合资源,凝聚合力,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点定到哪里,项目和服务就配套到哪里”的要求,整合资源、集中使用,把农村危房改造、扶贫搬迁、乡村公路、乡村文化中心、卫生室、幸福院、敬老院等项目纳入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要坚持物人共建,全面发展,强化“物的新农村”,进一步完善农村水、电、路、房等公共服务设施;强化“人的新农村”,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健全养老、教育、医疗等农村公共服务。
篇3
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典型人物推介投票已经开始,按照活动的要求,要推出科技之星、沼气之星、环保之星、致富之星、文明之星和农民满意的农技员(以下简称“五星一员”)等典型人物。咋一看有点不解,所谓美丽乡村,从字面上理解,重在“美丽”二字,山美水美环境美。而这“五星一员”之中,与之关系最密切的也就是“沼气之星”、“环保之星”和“文明之星”三员,至于“科技之星”、“致富之星”和“农民满意的农技员”,似乎与活动主题关系不大。
美丽乡村之“美丽”,该有两个层次上的含义。一个是外在之美,村容是否整洁,环境是否优雅,设施是否齐备,民风是否淳朴。另一个则是内在之美,集体经济搞得怎样,有没有一定的集体经济积累?农民增收搞得怎样,是不是达到了小康的标准?社会保障搞得怎样,能不能做到无后顾之忧?
外在之美,只需投入一定的资金,实现起来并不困难,内在之美实现起来却不那么容易。而内在之美,在美丽乡村的创建过程中尤为重要。美丽乡村创建的三大要求是“生产、生活、生态”,生产要发展,生活要富裕,生态要美好,“生产”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因为生产不发展,农民挣不到钱,就不能过上舒心的日子;生产不发展,村级集体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哪里还有钱去改善环境?因此发展生产是美丽乡村创建的基础。
发展生产靠什么?一靠政策,二靠科技。这些年党的强农惠农政策接连出台,为农村发展生产、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在此情况下,科技的作用便愈显重要。从宏观上看,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十年保持丰收的良好势头,得益于一大批优良品种和重大集成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而对于农民来说,正是那些“农民满意的农技员”为他们带来了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农技员传授的每一项技术,解决的每一个问题,都会给他们那一亩三分地增添几分丰收的喜悦,并培养出一个个“科技之星”和“致富之星”。由此可见,无论是对国家的粮食生产,还是对农民的现实收入,科技的作用功不可没。
——王玉琪/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篇4
[关键词] 加快推进 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005-02
说,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为切实改善民生,确保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本着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的思路,榕江县围绕“自然环境生态美、村容寨貌特色美、产业发展生活美、乡风文明和谐美”,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还任重道远,为此,我们对“如何加快推进榕江县美丽乡村建设”这一问题进行认真调查和分析,现特作如下调研报告。
一、大力推进中的榕江美丽乡村建设概况
1. 自然条件与区域、文化优势。榕江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部,国土面积3315平方千米。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边缘地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河流深切,中间地势低落,山地特色明显。全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超过310天,十分适宜居住、避暑休闲旅游。是苗族、侗族祖源地,生活着24个民族,主要以侗族、汉族、苗族、水族和瑶族为主体,少数民族占84.66 %。2008年国家文化部授予榕江县“中国民族文化艺术之乡”。拥有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B级景区、4个A级旅游村寨、5个B级旅游村寨和“都柳江精品线”、“古榕群”、“苗王庙”、“两汪超短裙苗族风情”、“晚寨琵琶歌”五个特色旅游品牌。
2. 基本格局和前期投入。根据《黔东南州2013年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和“两高一场,两江一河一景”的具体要求,将车江1―5村作为榕江县2013年美丽乡村建设新建示范村,将四格、宰省、头塘、章鲁(车江四村)、寨头(车江五村)、荫塘(车江六村)、江边寨、晚寨、建卫、乌公、小丹江和空申等12个区域优势明显,民族风情浓郁,产业基础较好的自然村寨作为榕江县2013年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村。她们在地理上南北相呼,东西相应,有连接成片,也有一枝独秀。目前围绕规划编制、摸底调查、拆迁安置、风貌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事宜,截止2013年上半年,示范村2013年计划投入11200万元,已完成投资7100万元。推进村2013年计划投入2983万元,已完成投资1996万元。
3. 主要做法和美丽乡村“雏形”。按照“规划引领、有序推进、滚动发展、定工作量、定时间表、定责任人”的原则要求。(一)是加强组织,目标明确,稳步实施。成立了由分管县长任指挥长的建设指挥部,根据“黔东南新村组发[2013]4号”文件精神,确定了5个示范村,12个推进村,并已经完成了控制性详细规划,一期工程,示范村启动整体打造工程、新聚居点、景观步道、寨内游览步道、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建设等项目,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7100万元,完成工程进度35%。推进村主要以风貌整治项目为主,截止2013年6月,共计完成风貌整治提升1238户,完成投资1996万元。(二)是突出特色,扶持产业,努力做到“形神兼备”。“美丽乡村建设绝不能仅是涂脂抹粉”。“立足于因地制宜、分门别类、突出个性,根据产业、文化、生态和村容村貌的不同,合理定位村庄主题特色,做到既融入整体大环境,又体现特色小‘气候’”。因此,榕江县拟在示范村大力扶持现代农业示范园观光、农家乐、民族工艺等项目的打造和建设,在推进村大力推进民族建筑、民族歌舞的建设和发展,以最终达到百姓受益,群众满意的目的。目前,已建成1个现代农业示范观光园和1个村刺绣作坊,扶持示范村20户农家乐和乡村旅馆建设,推进建成村种养殖场累计6个、民族歌舞文艺队累计5个。建筑方面,以侗家鼓楼、风雨桥为招牌,辅以吊脚楼点缀其间,现代建筑与侗家木楼完美结合,得宜居和美观为一体,山山水水之间,独有一道亮丽风景。
二、建设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1. 群众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老百姓是村庄的主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村庄建设理所当然的主体。但是目前,农民群众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整治工作只要涉及到农民的东西就开口要钱,甚至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严重影响了建设进度。
2. 时间紧、任务重、资金整合难度大。由于我县美丽乡村建设起步相对较晚,时间紧,任务重是不言而喻的,至于资金投入,我县虽高度重视,但毕竟财力有限,在投入较为单一的情况下,很难在短时间完成建成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的重任务。
3. 规划有待完善,长效机制有待形成。美丽乡村建设无疑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虽然我县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尽量地精心规划,努力寻找一种既体现乡土特色,又禁得起历史验证的风格和模式,但许多地方还是不尽如人意,比如基础设施怎样才能体现其最大化作用,基础设施怎样才能融入地方特色等问题都还需要实践的验证。同时,由于榕江县美丽乡村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相关机制都还未曾形成,尤其是长效机制,比如建设该如何立足长远,统筹发展,以及建设成型后又该如何科学管理等等,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4. 建设标准还需进一步提高。目前,榕江美丽乡村建设,除示范村外,大多还停留在拆迁整治,风貌提升,道路改造层面。但诸如民主管理、产业带动、和谐文明等事宜,还是摆在我们前进道路上不可忽视的难题。
三、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的思考
在推进榕江县美丽乡村建设的重任面前,面对种种可见和潜在的问题,如何取长补短,因地制宜,走一条属于自己路,势在必行。就此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1. 大力提高群众思想认识。老百姓即是建设的主人,如果能够充分发挥百姓主人翁意识,那么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当下,我们仍未得到老百姓大力支持,跟他们的“不理解”是有很大关系的。工作中,应该通过村民大会、村干、宣传单、张贴告示、走村入户等方式,以服务的姿态,从思想上让老百姓认识到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
2. 多元化投入。可学习先进,建立财政引导、金融支持、群众参与的多元化的投入体系,(一)是整合项目资金。对所有支农项目梳理整合、分解安排,会同项目实施主管部门,对支农项目申报、立项、实施、考核验收、资金拨付全面审核把关。(二)是财政“以奖代补”。以政府资金解决村庄建设前期启动资金问题,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对推进较好、达到标准的实行以奖代补。(三)是争取上级支持。实行整体策划、分村包装,积极向国家和省、市申报建设项目。(四)是吸引社会资金。探索社会化、市场化的投融资办法,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参与榕江美丽乡村建设。
3. 因地制宜、特色定位,在实践中推进科学管理。要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定位,除了要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外,有必要聘请专业的或者是从本土走出去的乡土人才参与其中,合力找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支点,提升高度。同时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走科学之路,形成长效机制,长足发展。
4. 狠抓产业强村,推动纵深发展。经济发展、生态发展、文明发展、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还是经济发展。(一)是考虑“做强一产业”。即利用各方资源,在美丽乡村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特”新格局。(二)是扎稳根基,狠抓“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依托榕江独有的民族文化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民族工艺、蔬菜水果,名贵药材产业,形成“人无我有”的优势。(三)是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项目”,以点带面,纵深发展。充分发挥现有农业示范园、香猪产业、小香鸡养殖、葛根种植等优势,采用“寄养+代销”、“公司+农户”等模式,带动周边,带动建设中的榕江美丽乡村的发展。(四)是统筹布局,协调“农林渔副”综合发展。注重发掘和发挥林业、渔业和副业在建设榕江美丽乡村工作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美丽乡村建设
1、引言
党的十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1]。近几年,廊坊市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总要求,以霸州市省级重点片区建设为引领,继续深入推进固安县和北三县两大往年省级重点片区,同步打造9个市级片区,突出抓好265个省级重点村。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及面、串点成片,不断向全域拓展,逐渐步入由“建设美丽”向“经营美丽”转变的新阶段。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做法,巩固建设成果,深入谋划下步工作思路,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廊坊版建设。因此,针对廊坊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下大力气,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的任务目标和规划,采取治理与修复措施,从根本上改变廊坊市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顺利进行。
2、廊坊市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据统计,目前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全国50%以上GDP,尤其是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农村的经济发展上起到关键作用,但是在促进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
2.1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大,一些城市周边原有的工业项目,已经不再符合城市发展规划要求,同时受到地价、环境治理成本升高的影响,这些企业从城市向农村转移成为一种趋势。一些不法企业,钻法律的空子,打球,只顾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把环保不达标、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使工业污染在农村蔓延,加剧了农村环境的恶化。一些乡镇企业中从事电镀、有色熔炼加工、废塑料加工、包装印刷等,由于工业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管理和各种制度不健全,环保意识淡薄,经常出现偷排偷放现象,具有企业规模小,排放量大、造成污染严重的特点。粗略统计,乡镇工矿企业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量,目前已占到廊坊市工业污染物总排放量的50%左右[2]。随着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走向快车道,乡村级“工业园、工业小区”如雨后春笋般遍地成立,一时间招商热席卷各地。廊坊市许多的企业相继在乡村各种不同的工业园(区)落户建厂,在当时确实对当地乡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增长作用,但由于乡村园区规模小,而各种配套设施不健全,特别是应该建设的污染治理措施不到位,造成园区工业废气、废水、工业垃圾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致使乡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显现,因环境污染而引发的民事纠纷集中暴发。另外,廊坊市农村工业企业大多以一家一户的家庭作坊式工业为主,分散、规模少为特征,主要包括文安县废塑料(造粒、吹塑)加工,安次区的包装印刷,霸州的小电镀,大城的有色熔炼加工和岩棉等,其部份企业工业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排环境,污染危害非常突出,环境压力加大。
2.2农村环保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依然存在
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落后状态,大部份农村没有建立有效的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随意丢弃生活、生产废弃物,到处排放污水等成为普遍现象。在一些农村呈现出“村中污水成流、村外垃圾成山”的景象。这些严重的污染现象,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随着污染加剧,同时也将严重污染了空气、水源、耕地,进而影响农作物生长环境,影响粮食蔬菜等农产品质量,最终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3]。
2.3农业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重
随着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和新型农业种植方式的不断普及,大棚蔬菜、地膜覆盖已在广大农村大量使用,除带来农业丰收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棚膜废弃物,其中棚膜由于便于利用,得到了一定程度回收利用;而废弃地膜因回收成本高,综合利用价值低而普遍得不到有效回收,更谈不上利用;上述废棚(地)膜长期滞留于土地中,对土壤质量构成污染。农作物秸秆利用方面,由于受到传统农业意识和农机综合处理能力的影响,加之回收利用的成本问题,当前农村除常规的秸秆还田、用作畜禽青贮饲料外,秸秆现场焚烧为主要消纳方式,每到夏初秋末,焚烧烟尘是造成大气严重污染重要来源之一。廊坊市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但以农户散养和小规模养殖占主体,在畜禽养殖过程中,畜禽粪便随意堆砌排放,基本未做无无害化处理及肥料化利用,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2.4水污染日趋严重,部分农村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
近几年,廊坊市受大气降水减少和地表水上游入境水量不断减少的双重压力,已使本区域内河流水体水质不能达到地表水环境功能要求。另外农村中的生活污水和一些企业存在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污水超标排放到附近地表河流,更加加重了河流污染程度。一些村庄水源地靠近地表河流,河流下渗到补给地下水,则造成了农村饮用水的污染。此外,农村供水设施基本上靠农民和村委自筹资金建设,受投入不足影响,多为小型规模,长期在设备简陋、处理工艺落后情况下运行,加之输水配套管线老化严重,跑、冒、滴、漏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农村饮用水给水水质难以得到安全保障,是当下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5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我国农村大部份仍然处于粗放型经营,单纯追求提高农产品单产数量,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的结果为土壤板结和酸化、有机质含量流失下降、导致部分农产品农药残留超出安全水平,对人体健康和生物安全构成威胁,破坏了农业生态平衡。目前,我国农业已超过工业成为我国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总体状况不容乐观[4]。有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农村化肥、农药利用率不足35%,比发达国家低将近20个百分点。化肥、农药的大量流失,长此以往,不仅增加生产成本,还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形成了恶性循环,首先在土壤中沉积,通过下渗进入地下水,被雨水冲刷流进河流、湖泊,有部分挥发到空气中,造成土壤、空气、水源污染。
2.6环保工作重城市轻农村
前些年环保工作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使得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在人力、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情况下,已经成为全国环保工作的短板;部分领导为了追求GDP的高速发展,不惜牺牲生态环境,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敷衍塞责,并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有为难情绪,干劲不足,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村民自身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缺乏自主性,对农村的"脏、乱、差"现象见怪不怪的不良习惯仍有一定市场。
3、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力度,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
3.1加强农村环境监管与执法力度,严格依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长期已来,在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与执法工作都非常薄弱。一是要加大组织建设,有计划分步奏进行人员培养,尽快成立一支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管的综合执法队伍;二是要加大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水平和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环境违法行为采取高压态势,坚决严惩,使生产者经营者不想污、不敢污、不能污,自觉做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者。三是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典型湿地等环境敏感地区,制定并颁布地方行政法规和政策及污染治理技术标准;加快制定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评价标准和方法。
3.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
在农村各地由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对广大农民进行环境科学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对村镇有关人员和工业企业负责人进行有针对性环境法律法规讲座,让农民意识到保护环境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为,是关系到子孙后代,关系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的大事;让农民时刻牢记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光荣,着力增加群众在环境管理中的参与权和决策权,让群众在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中承担责任,获得荣誉,做到发展与保护并行,建设与美丽并重。要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成为城镇居民的美丽乡愁。
3.3加大对农村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力度
长期以来,在环境治理方面,国家层面对农村污染防治投资严重不足,地方各级政府又缺少资金投入,专项治理经费也难以申请到位,导致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压力大、任务重。今后应采取财政和村集体补贴、住户付费、社会资本参与的投入运营机制,加强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扶持措施,培育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市场主体。强化县乡两级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责,把农村的环保指标纳入当地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中,促进地方政府对农村环境工作的重视[3]。廊坊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狠抓农村环境清理整治工作,在大力开展“两改一清一拆”专项行动基础上,推进“PPP”市场化运作模式,基本建立了有清运车辆、有保洁队伍、有资金保障的“三有”长效管护机制。2016年全市省级重点村清理垃圾杂物297.5万立方米,清理残垣断壁和路障1.6万处,建立垃圾处理长效保洁机制的村庄达到3128个。据统计,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全市省级重点村铺设供水管道408万米,完成村内主要道路和街巷硬化5026公里,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22.5万个,铺设污水管网129万米,建设污水处理设施9934处。在推进农村“电代煤”和“气代煤”工作中,深入推进荣乌高速以北涉及8个县(市、区)的全域“电代煤”“气代煤”,省级重点村已完成煤改电、煤改气2万户[5]。
3.4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技术支持力度,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
在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要统筹考虑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治农村污染。尽快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快推进化肥、农药、农膜减量化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鼓励生产使用可降解农膜,完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制度。健全化肥农药包装物、农膜回收贮运加工网络,减少农业生产和畜禽养殖过程中的污染。制定促进企业污染治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安全农产品生产、有机肥推广使用的税收、价格、信贷等优惠政策。对因秸秆禁烧引发的生产方式改变、农业结构调整、秸秆综合利用设备购置等投入,应给予一定财政补贴。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有利于有效化解农村生态恶化趋势,保障农业健康发展[6]。
3.5大力推动农村生态工程建设
围绕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和建设绿美乡村目标,廊坊市启动了“两年大提升,创建森林城”工程。省级重点村完成村内街道和休闲游园绿化427万平方米,建成环村林带绿化4034万平方米。三年多来,我市持续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共铺设供水管道408万米,覆盖全市农村的10个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中心全部建成,随时监测农村水厂饮用水水质[5]。
4、2017年工作思路
2017年,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省、市委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部署,站位全局,统筹推进,以提升北三县、固安县和霸州市三大省级片区引领,突出打造香河省级重点片区和9个市级片区;以倾力打造40个省级精品村为抓手,全力实施“12个专项行动”,建设好268个省级重点村和161市级重点村;以推广垃圾处理“PPP”模式为主导,全力提升“两改一清一拆”工作水平;以打造旅游精品村为亮点,全面启动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培植新业态,突出“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工作中努力实现“四个跨越提升”。
5、结语
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采取合理措施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快、更好的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行为,同样也是广大农村群众的热切希望,要充分调动县、乡、村三级政府的积极性,上下同心,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更多的农民分享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彦随,.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挑战与对策[N].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4,32(2):97~105.
[2]周颖辉,贾春雨.廊坊市农村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0,29(11):220.
[3]张长娟.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美丽乡村[N].河南日报,2015-11-01.
[4]京华时报.农业部:农业已超工业成我国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N].2015-04-1501:22:30.
[5]串珠成链别样美—2016年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记录.发表时间:2017-02-08.来源:廊坊文明网.
篇6
关键词:
阅读教学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既起着拓宽视野、积累知识的作用,更起着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小学语文的阅读方式也应积极改进。怎样让学生乐于读、善于读,使阅读成为学生受用终身的习惯和能力,值得我们探讨。
一、营造阅读 培养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能勤于学习,乐于学习。培养阅读兴趣,需要教师精心营造阅读氛围,可以在教室里张贴字画,读书名言等,在教室里存放丰富的书籍,如历史、科幻、中外名著,各国童话、寓言等;运用多媒体,视频播放教材中的经典名篇和优秀影视作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定期组织课本剧比赛,朗读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学生欢雀勇跃,为了再现作品,同学们下深功夫进行研读,阅读范围不断扩大,阅读习惯逐步养成,阅读能力不断增强。
二、有效预习,学会质疑
预习是必要的,但不一定就是有效的。课前预习做得怎样,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如针对课前导语、课后练习等进行阅读预习。特别是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从课题质疑、从中心句质疑、从结果可以不唯一处质疑等。因为预习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探究创新能力,所以应该把预习作业放在比课后作业还重要的高度,认真检查,认真评价。要对提问和答问富有创意的同学给以肯定和鼓励,以达到学生积极预习,认真思考,有效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三、走进文本,精心设问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实践也证明,疑问、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因此教师应在吃透大纲教材的基础上走进文本,通过提炼抓文眼。抓准文眼就是抓住了关键词,就是抓住了文本的核心知识。那就是最刺激、最新奇、最能吸引学生兴趣和注意并乐于去探究的学习任务。根据任务精心设问。方法如下:从课题切入,可以提问:看了课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的思维马上集中到课题上。他们想知道是哪里的乡村,乡村生活怎么样,乡村生活有哪些特点。从文章主要脉络着手,可提问:作者是抓住哪些景物写的?每处景物又写了些什么?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迅速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中心句渗透,可分步提问:第一步可问中心句在哪里?学生抓住了中心句就抓住了关键,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利于深入理解课文;第二步可问:“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些这么?”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很快就能找出文章的脉络主干。第三步可问:“哪些词句与中心句紧密关联?” 这样,有效地加速学生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让学生牢牢地把握课文主题和中心意思。不难看出,好的问题,易于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为阅读提供动力。
四、巧读课文 重点理解
篇7
那只是诗中画中的乡村,当我们真实的走进乡村,用心去感知乡村,便会发现,我们的乡村在经历着苦痛。那里也有阳光,那阳光不是温暖而是毒辣地炙烤着这片土地。远望去,土地上那个佝偻的背影,在朝夕间,在春秋中,在这片土地上耗尽心力。他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他的汗水滋养了这片土地;他在这片土地上学会坚强,他的脚步坚实了这片土地;他生于黄土又归于黄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风暴来了,他的心如那田间摇曳的庄稼般颤动,他的泪水在他满是沟壑的脸颊上纵横,如那淹没田间的水,层层漫过他的心田,浸没他的呼息。干旱来了,庄稼如他枯瘦的身体一般摇坠,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丰收,他混沌的眼干涸空洞。
他们也有快乐的时候,只是这种幸福仿佛如此卑微。他们最大的幸福就是丰收,饱满的谷粒仿佛是一粒粒珠宝,他们的眼角笑成了月牙。他们最渴望的生活便是风调雨顺,他们只想也只要这样平凡的生活。
这样的乡村会不会让我们感到失望,当我们面对这样的图景?而其实,乡村正因这份残酷的美丽而更见真实。感受乡村,别总是做一个悠闲的观光者,在体味它的宁静与纯净的同时,给它的苦痛多一点目光,给它的辛苦多一点理解与悲悯。
感受乡村,感受农耕文明跳动的脉搏,感受中国最浑厚的呐喊,感受那片土地的厚重,感受那片土地浸润的血汗;感受中国农民最纯朴的执著与坚忍,感受中国农民所经历的苦痛与无奈。
篇8
以乡村旅游为背景,运用信息设计的方法,研究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设计的流程,在社会需求分析和数据库建立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乡村旅游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及视觉转化与表现,为提高乡村旅游信息化程度,推广宣传旅游资源,为新农村走向信息型城市综合体的转变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信息视觉化 设计流程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化,乡村旅游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选择。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的传递打破了更多的时空障碍,其传播方式和途径发生的量的超越和质的改变。信息视觉化设计将一系列信息数据转化成视觉图表或图标,使繁复的信息更有效地传递给信息受众,以实现“用视觉去思考”的最终目的,实现信息的高效有序传播。
一、研究背景
旅游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乡村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产业,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因其明显的特色和多样的性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成为社会热点。2006年我国把旅游主题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这更加凸显了乡村旅游的重要性。2014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提到,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规范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党的十发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充分利用美好乡村建设成果,经营美好乡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十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紧密联系十建设美丽乡村的号召,以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的建设,实现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双赢。
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转变,使得乡村旅游市场日趋活跃,对乡村旅游的需求日趋增长,人们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信息视觉化设计是区域旅游发展和区域形象塑造的重要载体,该研究可提高乡村旅游信息化程度,更好地宣传和推广旅游资源,扩大影响,在区域范围内,结合信息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为新农村走向信息型城市综合体的转变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为其他区域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现实参照,还可为区域内其他产业的信息视觉化设计提供示范。
二、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
(一)乡村旅游
我国的乡村旅游活动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的接待活动。真正意义上乡村旅游的兴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即旅游开发的行为发生在乡村地区既包括以乡村事物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也包括以非乡村事物,如观光资源、温泉和宗教场所传统资源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是城市与荒野间连续体内人们文化特点的旅游。乡村旅游最大的吸引力是与城市不同的环境,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形成乡村旅游自身的特点,主要的客源市场是都市居民,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村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风情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特产、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二)信息视觉化
信息视觉化是对大容量信息整合、归纳,从而进行视觉设计的―种方法,其本质是从抽象数据到视觉化结构的映射,是交互式的视觉展示。信息视觉化的目的不仅仅是视觉化的一种手段,最终是要实现从视觉化中进行数据挖掘,为决策服务。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是旅游信息呈现的独特途径和形式,是对信息架构运用艺术化、视觉化的方法和手段,是实现清晰的信息传达、有效沟通及使用。
三、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设计流程
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以市场调研为依据,实施社会需求的分析,以数据库的建立为基础,通过信息筛选与整合,利用视觉转换与表现来实现。
(一)社会需求分析
社会需求分析是人们借助各种途径了解和掌握并分析相关信息的能力。社会需求分析的质量和水平,是信息视觉化设计的前提,也是信息视觉化设计的驱动力,其水平直接影响整体水平。社会需求分析主要借助一系列的市场调查和信息收集来完成,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以及大量文献信息、电子信息、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
乡村旅游的社会需求分析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社会需要哪些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或者说哪些乡村旅游信息可以通过视觉化,以提高人们旅游的方便快捷,这就关系到乡村旅游数据库的建立以及信息的筛选与整合;二是社会需要怎样的乡村旅游视觉信息,即通过对乡村旅游信息的视觉化设计能否实现积极准确的引导人们,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影响人们旅游中的出行、游玩、休闲,甚至影响人们的旅游决策,这涉及到信息的视觉转化及表现。
(二)数据库建立
信息是人们传达意思的内容。信息由一系列有效数据组成,数据是信息的原始形态。通过这种数据按一定程序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加工才能产生有助于实现特定目的的信息。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数据的内容。数据库的建立主要是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并实行统一有效的管理和利用。想要对什么信息进行视觉设计,就决定了要收集怎样的数据类型,即这些数据是数量的、序列的、范围的还是什么等,最重要的是要弄清这些数据与我们想要表达的信息是否存在本质的联系。
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通过视觉传达设计的相关原理把信息视觉化、符号化、图表化,使信息更方便、快捷地传达。乡村旅游数据库包含乡村旅游的方方面面,主要分为两大块,即乡村旅游消费者信息和产品信息。消费者信息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消费者旅游动机,一般来讲划分为三种(农事活动为主――回归乡村、休闲度假旅游、村寨景色为依托的环境旅游――生态绿色的乡村旅游、农村文化风俗为目的的旅游――体现为旧地重游、实践学习的旅游形式);二是消费者消费意向水平;三是消费者喜好。产品信息涉及到五个方面:一是属性:根据消费者乡村旅游动机,目前的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类型有:休闲旅游(农家乐、渔家乐)、观光旅游(观光农业、科技观光、古村落观光)、收获品尝(采摘节、垂钓)、学习体验(夏令营旅游)、运动休闲(温泉、高尔夫球、攀岩)、以及复合产品等;二是规模:占地多大、客容量多大、同时可接纳住宿、就餐人数等。三是特色优势;四是位置和交通;五是价格。以上信息数据,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形成一个乡村旅游信息平台。
(三)信息筛选与整合
信息的筛选和整合是将已经收集到的信息依据设计的目的,选择有用的、有代表性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是一个由繁到简的筛选过程。毫无保留地将全部信息呈现给读者是不合理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在信息网络时『弋,我们不是缺乏信息,而是如何使我们更方便地获得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信息还需要加以分析、解释并表达,信息筛选和整合的质量严重影响信息结构及视觉化设计的整体效果,建立明确、合理、清晰的信息关系是信息筛选和整合的关键。
乡村旅游涉及到的信息包括很多:旅游位置、景点特色、消费水平、条件、行程等;在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过程中,首先要设定涉及目标,突出中心概念;其次要对已经收集的信息进行认真的筛选,去粗取精,保留最有价值的信息,或者说受众最感兴趣的乡村旅游信息,比如:乡村旅游景点分布、景点特色、线路等。通过对乡村旅游现状的调研,分析其旅游资源、客源信息、线路信息、交通信息等,通过对信息的筛选和与整合设计,使得信息的传达更明晰有效。
(四)视觉转化与表现
信息视觉转化与表现是指将信息形式转化为视觉形式并合理表达,即信息内容的视觉转化与表达。信息是抽象的,如何对信息进行视觉转化和表现是信息视觉化的核心。信息通过视觉转化使信息传达更方便、准确、更易识别,因而更有魅力和价值。乡村旅游信息的视觉转化主要通过视觉信息图形(图标)、视觉信息图表、视觉信息地图三种形式表现。
1.视觉信息图形(图标)
康德说:“绘画、雕塑甚至还包括建筑和园艺,只要是属于美术的视觉艺术,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图样的造型,因为造型能够给人带来愉快的形状去奠定趣味的基础。”图通常表达一定的视觉内容所要传达的信息,而形是一定内容上的适合形式,具有形式美的表现力,图形所要表达的必定是具有内容的美的形式。乡村旅游信息涉及到旅游主客体的方方面面,如何使旅行者在繁杂的信息中快速、准确地锁定所需信息,视觉信息图形(图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将乡村旅游的特征、旅游项目、客容量等通过图形(图标)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得人们能更加快捷地捕捉信息,为决策服务。
2.视觉信息图表
视觉信息图表是以数据为依据而设计出来的,表现事物的客观内容、信息含量大,视觉信息图表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其内涵也远远超过语言所能表达的范围。理查德・乌尔曼首次提出“视觉信息图表”的概念,他将视觉信息图表设计看作是一种构造信息结构的方式,认为信息结构设计师的根本任务是设计对信息的表达,即信息结构设计师应该能够提取复杂环境和信息中的内核并将其以清晰、美观的方式呈现给受众。作为一种视觉语言传达方式,将文本形象化、时空层次化、信息秩序化,通过对图像、文字、符号、色彩等视觉元素的综合运用来处理一些单靠文本或数据很难解释的信息间的相对关系,并试图通过视觉语言提高信息传达的感染力、丰富性及交流的效率。
乡村旅游视觉信息图表不限于常用的数据图表,它所涵盖范围更大,它将乡村旅游信息量化,将视觉审美艺术与准确的乡村旅游数字文本信息结合在一起,用适当的视觉语言将数字与数字间的关系有效地组织和归纳,形成既生动又容易识别的图表格式,使人们以最少的时间消耗和最大的趣味性去阅读乡村旅游的信息,帮助读者理解过于乏味的描述性文字。
3.视觉信息地图
视觉信息地图的设计关键在于让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所要到达的目的地,因此,信息地图是一种做减法的设计。视觉信息地图是人们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重要资料。乡村旅游信息地图可解决区域范围类旅游的信息传递。主要有乡村旅游区域分布视觉信息地图、乡村旅游交通线路地图、旅游项目特色地图等。日益发展的乡村旅游业使得人们对乡村旅游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如何通过乡村旅游信息地图一目了然的找到目的地才是一张好的视觉信息地图的标准。
四、结语
篇9
乡村于我,是一种苦乐精神的培育,让我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得到快乐。
天寒地冻时,在田坎、土坡间采摘折耳根(学名“鱼腥草”)的记忆千金不换。草本的清香固然令人心旷神怡。但孩子们的双手却被冻得通红。这种略带苦痛意味的快乐正是乡村快乐的本质。泥土钻入指甲缝难以清洗干净,这大概是土地对孩子执着的眷恋吧!泥土的芬芳带着生命的气息根植在人们的脑海里。
寒冷、贫穷、破败、挣扎……我相信,在每个孩子的乡村记忆中,一定会有一些磨难的影子。顽皮的男孩在爬树时留下的疤痕,在多年以后,一定会成为心中的烙印,那是对大树热爱的烙印!苦难铭记快乐,铸造孩子苦中寻乐、乐中忆苦的苦乐精神。《青铜葵花》映照出的在生命困苦中不离不弃的兄妹情,早已远远超过了乡村恬淡的美丽。《草房子》里孩子冲破自卑、经历挣扎、在苦难中成长的故事,的确比一般的“纯美小说”来得厚重。
乡村是没有“清欢”的,乡村只有“浊乐”。我在这方破败甚至贫瘠的土地上笑着、哭着,拣选着那些深入到血液中的快乐,以此获得洗礼与成长。
正所谓,雪泥鸿爪,当下难再。坎坷流离,明日堪怀!
乡村于我,是心灵的归宿。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个乡村是我的祖先漂泊异乡的终点,也是我感知生活、理解生命的起点。
乡村教会我安静,让我放下浮躁,仔细地凝望生命与敬畏时光,铭记历史与不忘初心。
我常常凝视乡村的老屋,它与奶奶家新盖的洋房仅几尺之遥。
老屋显得陈旧、破败。岁月在墙上剥落,青瓦白墙下的墙根已现出暗黄的墙坯。与高大明亮的新屋相比,我更爱低矮的老屋。老屋那佝偻着腰、饱经风霜的模样显得那样洗练、淡定。
老屋与乡村,辛苦地哺孕了千千万万个“我”――大地的孩子。我们这些孩子长大后爱上了外面的世界,抛弃了老屋与乡村。可它们甘于被抛弃、被遗弃,但那坚实的臂弯却永远向孩子敞开:召之即来,挥之不去。
乡村是我们心灵的根源,是我们最原始的父母。它整日孤独地守望,我们又怎能不心怀感恩、审视生命呢?既然乡村赋予了我们一颗初心,那我们就应该不忘赠予,不忘时时向过去致礼。
有一首歌唱道:我的小时候,吵闹任性的时候,我的外婆总会唱歌哄我……
篇10
文/墨菲
美丽中国是个什么概念?我的理解她起码包含两个方面或两个体系,第一是人,第二是自然。归纳起来应该是这么四句话:山要青起来, 水要绿起来,天要蓝起来,人要富起来。实现了这四句话,美丽中国就呈现在我们眼前,美丽生活就实现在我们身边。
十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关于美丽中国,报告中描述得很生动很具体: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上周看了两集纪录片,片名就叫《美丽中国》,是由中英联合摄制小组历时四年拍摄的一部关于中国野生动物和自然风光的系列纪录片,其中很多野生动物和风景我还是第一次看到。那些唯美的画面,真实的自然,那些山野隐映的乡村,那些质朴生态的百姓民居让人流连,让人震撼,中国原来还有这么多人与自然和谐融合的美丽地方。
说实话,过去我们总认为国外的东西更美好,不仅片子拍得讲究,环境和人文也很棒,但看了这部纪录片会大大改变我们的认识。正如该片策划人员所记述的那样,因为理念和视角的不同,中外联合拍摄组也是经过了一番讨论争辩之后,才各自说服了对方,也才有了这部真实记录和表现中国人与自然万物众生,画面绮丽的视觉大片。
以往,很多西方人不了解真实的中国,也有大部分国人不了解自己的中国,所谓大好河山都只是口头上的,显得空洞而概念。而这部使用当今最先进的航拍、红外、高速、延时和水下摄影技术,记录了大量珍贵、精彩的画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立体角度,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独特魅力,不仅惊叹了摄制组的那些“老外”,也惊讶了我们自己。
在经济与建设,绿色与发展的进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进步的符号和时代的要求。中国人对绿色对环保从认识到努力,也是渐进渐深的。以过去10年为例,从巴厘岛到哥本哈根再到德班,几届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都带头许下并切实履行绿色发展的庄严承诺。从“十一五”首次设立约束性指标,到清理整顿钢铁等高耗能行业,从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系列生态工程到出台节能减排计划,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2.9%到生态补偿机制稳步推进,中国的绿色发展之路越来越坚定,也越来越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