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5: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兽医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兽医学研究

篇1

1兽医学

兽医学这个专业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在畜牧业中动物对环境、食物等因素的过度敏感从而出现一系列不适形成某种疾病的治理和防治。把其治理和防治的手段系统的规范的整理下来便形成了现在所谓的兽医学。随着治理和防治动物疾病的手段的不断提高,兽医学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但是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畜牧条件,畜牧方式的提高,兽医学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

2兽医学研究发展现状

2.1在世界各地,兽医学都已经被列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兽医学因为其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对人类生活稳定和社会卫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众多西方国家比中国早很多年就已经把兽医学列为专门的兽医学学科进行研究,不仅设立众多研究机关,还建设专门性的兽医学学校,培养更多的兽医学人才。中国虽然在兽医学学科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但是现在也已经开始对其进行研究,并且也逐步发展并形成了研究预防和治疗家畜疾病为主的兽医学学科体系。

2.2兽医诊疗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人类的生活之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逐步加快,或许是因为情感上的孤独又或许是发自内心的对动物的喜爱,尤其在一些大中城市,单身事业青年,以及更多的家庭都选择饲养动物作为宠物,一个或多个。致使动物饲养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与此同时,动物的发病率也在逐渐提高,出现了很多新的疾病类型。越来越多的动物都被送到专门的兽医医院接受专业化的治疗,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例如:数字化x光机、彩超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都被引用到兽医诊疗之中。同时也针对减少动物术中疼痛和术后康复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这些都使兽医诊疗技术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2.3动物中毒病情况日益加剧。各式各样的工业废水排放、良田里的农药残留在污染的环境的同时,还导致了一些流浪动物中毒病情况发生,动物之间病毒的传染是非常迅速的,从而致使更多动物感染中毒病,一些无良商家在动物饲料中随意添加有害物品,严重影响动物的食品安全,所以兽医工作者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之中应当对动物中毒病做好严格的控制。

2.4在兽医诊疗技术中,外科麻醉可以适当的减少动物的痛苦。人类在做某些手术时,也会选择使用麻醉让患者感知更少的痛苦,从而可以使手术更加顺利的进行。随着兽医诊疗技术的发展,外科麻醉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小动物手术中投入使用。外科麻醉也有不同的麻醉手段,不过我们常见的都是以注射麻醉型药品进行麻醉为主。同时,也会采用给小动物吸食麻醉药物的方法,因为其效果好,并且使用方便,也常在小动物手术中投入使用。

2.5在兽医诊疗技术中为了保证动物的正常繁衍生息,兽医产科技术在治疗小动物的不孕不育等产科方面的问题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动物和人繁衍的方式是一样的,人类在产科方面遇到的问题,动物同样也会经历,可能是因为跟人类产科方面的经历相似,我国兽医诊疗医诊疗技术在产科方面技术的发展是飞快的,小动物的产科疾病正在得到有效的控制。使一些小动物也可以体会到亲人的陪伴和家庭的温暖。

3兽医学科的发展对策

3.1要加强对兽医学科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兽医学科研究者的综合素质。任何一种学科想要发展下去,都必须有人继承发展,兽医学科应当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可以建立专门的兽医学校,把有关兽医学科的知识细化成各个领域,培养各个领域高精尖的专门人才。与此同时,兽医学科研究的工作人员应当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单单要精通自己所研究的领域的知识,也要懂得与他人合作,共同促进整个兽医学科的发展。

3.2政府应加大对兽医学科研究发展的支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兽医学科的发展,首先要在政府的监管之下,完善其自身的管理制度,在一些药物的使用和生产上应遵循相关规定。其次,政府应当加大对兽医学科研究的财政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最后政府应当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兽医学科研究的发展。

篇2

[关键词]野生动物医学 野生动物保护 兽医学 疫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129-02

野生动物医学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是兽医学和野生动物保护学的一个交叉学科,以野生动物为研究对象,以野生动物疾病防治为研究内容。野生动物医学在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其研究生的培养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体系,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科目录中还没有野生动物医学这个学科。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的招生培养需要借助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生物学等学科平台进行。

一、野生动物医学方向的研究生将成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和野生动物救护领域的研究型或者综合型人才

野生动物医学的研究生教育是对动物医学、野生动物保护专业的本科生在野生动物疾病研究基础上作更高层次的培养。动物医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主要学习的是动物疾病防治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其在动物疾病防治方面的初步应用,对于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的知识内容学习得并不深入。野生动物保护本科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主要学习野生动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对野生动物疾病方面的知识只作一个大概的了解。而野生动物医学的研究生就在要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将这两个不同专业体系的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培养既熟悉动物疫病防治理论又掌握野生动物保护知识的跨学科体系的研究型或者综合型人才。

研究型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侧重对野生动物疫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在对病原体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后,结合发病野生动物的行为特征,提出疫情、疫病防控的综合措施。该类型的研究生要重点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将来野生动物疫病防治领域基础研究做人才储备。野生动物医学研究型研究生可按照科学硕士进行招生培养,鼓励他们继续进行博士学习,并最终将野生动物疫病研究作为其终生的职业。

综合型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要以野生动物保护具体工作单位或者特种经济动物养殖行业的需要为培养出发点,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基层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或者特种经济动物养殖者的业务水平,提升动物疫病防控和野生动物救护能力。该类型的研究生要重点培养其组织协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野生动物医学综合型研究生可按照专业学位硕士进行招生培养,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多与相关生产实践单位接触,了解相关生产实践单位在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和野生动物中遇到的问题,有目的开展相应的研究试验,以便将来在工作中解决这些问题。

二、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人才的培养

(一)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不再以教师传授基本的学科知识为首要任务。研究生授课体系应该具有培养学生的专业理念素养、自主获取知识的功能。对于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应将科学的野生动物保护观根植于心,熟悉国际、国内野生动物保护行业的现状,使学生明白其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是服务于野生动物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这个根本的大局,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人文意义。

(二)野生动物行业有其特殊性,在进行野生动物相关工作的时候会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作为野生动物高级人才,野生动物医学的研究生一定要熟悉与野生动物相关的国际、国内法律法规。适用我国野生动物和利用的法律法规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物一类、二类传染病》《进境动物和动物产品风险分析管理规定》《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三)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需要结合兽医学和野生动物保护学两个学科体系的知识进行培养,需要建立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在培养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的过程中,课程体系应该围绕“野生动物疾病防治”这个核心点,建立“兽医学”和“野生动物保护”这两个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本科为动物医学背景的同学应该选择“野生动物保护”这个模块中设立的课程,本科为野生动物保护背景的同学应该选择“兽医学”这个模块中设立的课程。但无论是“兽医学”还是“野生动物保护”模块中的课程体系,都不能简单的照搬各自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也不能采用本科阶段的授课方式。

研究生要重点培养其自学能力,在课程设置和授课过程中不需要全面系统的讲述,只需要给学生点出各种课程核心内容即可,按照“师傅领进门,学艺靠个人”的观念进行授课。“兽医学”模块体系,可借鉴兽医学一级学科的分类法,分为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三大综合课程。“野生动物保护”模块设置野生动物管理学、生态学、动物学这三大综合课程。

基础兽医学重点讲述怎样应用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知识阐述发病机制,诊断具体疾病,指导用药施治,通过例证法使学生掌握这几门课程的用途即可,而这几门课程系统的理论和概念,包括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可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学。

预防兽医学重点讲述病原体(微生物、寄生虫)在传染性疾病发生过程中所起到的核心作用,可通过几个重要的疾病如禽流感、血吸虫病对野生动物及人类自身的影响来讲述。

篇3

关键词:兽医内科学;研究性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140-03

《兽医内科学》是研究动物非传染性内部器官疾病为主的一门综合性临床学科,运用系统的理论及相应的诊疗手段,研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转归、诊断和防治等的理论与临床实践问题[1]。是一门解决内科疾病的应用学科,是动物医学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该课程内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在临床实践中诊断和治疗动物内科病有难度。《兽医内科学》的教学长期以来采取的都是传统的模式,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较少,最终考核成绩主要依据期末书面考试成绩,在学生中出现了“理论巨人,实践矮子”的现象,所以,加强该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已成为该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确定研究专题,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2,3]。研究性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近年来,按照本校研究性教学要求,本教研室在《兽医内科学》课程理论教学中开展了基于问题和临床病例讨论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兽医内科学课程教学现状

动物医学这一专业是技术型专业,研究性教学的应用是很好的一种途径。研究性教学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4,5]。随着畜牧业生产的集约化和产业化,动物内科病已成为危害动物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兽医内科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动物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具体介绍的是这些内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该课程介绍的内容是兽医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是从事临床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一直以来,《兽医内科学》教学方式主要是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理论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参与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只有拓宽教学思路,引入研究性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为后修课程的学习和临床内科疾病诊疗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性教学在《兽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内容的设计:研究性教学内容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计划精心选择,首先,要选择能体现各系统疾病特征的典型病例;其次,选择的病例要难度适中,如果过于简单,没有争议,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但也不能超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再次,要选择临床发生率高的病例。对于选择的典型病例,找出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问题,精心设计。如动物胃肠炎病例,临床发病率较高,病因错综复杂,可作为典型病例进行研究性教学。首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小问题,如“胃肠炎的病因”、“胃肠炎的发病机理”,“不同病因引起的胃肠炎表现的特征临床症状”、“胃肠炎的鉴别诊断”、“胃肠炎的治疗措施”,再配合相应的临床病例,作为课堂讨论提纲。

2.信息收集和分析: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后由组长向组员分配具体任务,学生结合提出的问题,利用网络资源、书籍和报刊等一些信息渠道查阅相关资料,到动物医院搜集统计病例(如3个月之内来动物医院就诊的表现胃肠炎症状的病例)等途径搜集相关学习资料、图片和视频,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内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的最新进展。小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充分交流、讨论形成提纲和讲稿,经老师审阅后制作精美幻灯片。

3.成果汇报:各小组制作精美幻灯片,每组推荐1名同学作代表进行汇报,通过课堂汇报及答疑来展示研究成果。围绕提纲中提出的问题,汇报人阐述要介绍的某动物内科病的具体内容,可全面介绍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也可选择某一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如只选择某内科病的鉴别诊断进行详细介绍。在介绍的过程中结合临床搜集到的具体病例来加深对该内科病的理解和掌握。在此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倾听学生汇报和讨论, 难点或有争议的问题由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或解答,并引导学生注意兽医内科学知识与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理学、兽医病理学和兽医药理学等基础知识的纵向联系,及与兽医外科学、兽医产科学、中兽医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等相关科目的横向联系。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印象,又加深了其对新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综合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最后,教师总结该内科病的重点难点,对某些存在偏差的知识点进行纠正,帮助学生正确、科学的认识问题。

4.总结评价:教师对各组的表现进行点评,指出优缺点,提出今后改进的要求。并根据汇报内容和表现,给出该组的成绩。各成员的成绩由组长和教师根据该组成绩并结合个人表现进行评分。研究性教学的成绩计为该门课程的平时成绩。

三、兽医内科学课程研究性教学实施效果

1.研究性教学有利于提高《兽医内科学》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问题引导式教学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自学教学模式。教师首先根据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发现若干问题,让学生通过理论查找和实践,独立思考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对于“如何鉴别诊断动物胃肠炎”这一问题,学生针对这一问题,查阅相关资料,首先了解临床表现为胃肠炎症状的疾病有哪些,这些疾病还有哪些其他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有什么变化,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对动物胃肠炎的常见病因、临床特征和临床诊断手段等方面知识就有了深刻的理解。通过问题引导式教学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为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基础。临床病例讨论是以病例为基础,问题为先导,分析讨论为核心,可使学生从理论提升到实践的高度。教学中发现有不少高分低能的学生,即有些学生理论考试成绩很优秀,但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实践证明,在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学中,临床病例讨论法在临床课教学过程中将发挥较为重要的作用[6]。扬州大学动物医院为兽医专业学生接触和了解临床病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生在动物医院可以真实地接触到动物内科疾病,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内科疾病的临床症状观察、诊断和治疗,对相关病例进行追踪调查,全面了解疾病的始终,并注意收集典型病例进行讨论,病例讨论中学生可以应用所学的内科学知识对病例进行详细的分析,在讨论过程中做出的一些结论, 教师可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再查阅资料、再分析、再讨论,或者让学生进行课堂辩论,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引入病例讨论,能极大地拉近理论教学和实际情境的距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质量。

2.研究性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动物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职业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它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畜禽的养殖技能、动物的防病与治病的能力、经营能力、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精神、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而这些技能是无法直接讲授的,必须从切身的体验中去获得。在基于问题引导和临床病例讨论的研究性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具有开放、真实、富有挑战性等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发现问题,让学生从"问题"入手,为了寻找答案,学生必须主动分析并解决问题,有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唤起其上进心及求知欲,产生寻求答案的意识。通过教学活动中的分析、讨论、质疑,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临床实践中加以训练,逐渐培养临床创新能力;或通过教师的科研工作把学生带入研究领域,使其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开发创造潜能。学生参与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可直接深入教与学的每个环节,能促成学生养成查阅文献、参与临床实践和撰写论文的好风气,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改变了学生纯被动接受知识的态度,学生能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解决问题走出课堂。研究性教学的组织实施,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兽医内科学》的兴趣,学生真正成了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能动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得到了较大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家畜内科学[M].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徐凤生.研究性教学的理论探讨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2,(6):44-48.

[3]刘纯.“研究型教学”之我见[J].商业文化,2010,(12):172-174.

[4]姚利民,史曼莉.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7(6):62-65.

[5]谢秉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06,(2):21-23.

[6]窦学莹.浅谈案例教学法在临床课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7):66-67.

Exploration on Research Teaching of Veterinary Internal Medicine

YUAN Yan1,2, LIU Xue-zhong1,2, GU Jian-hong1,2, BIAN Jian-chun1,2, XIONG Gui-lin1,2, LIU Zong-ping1,2

(1.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 225009,China; 2. Jiangsu Co-innovation Center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mportant Animal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Zoonoses,Yangzhou,Jiangsu 225009,China)

篇4

关键词:兽医学;传统治疗;预防控制

作者:唐国栋

兽医医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他们是针对牲畜疫病的防治的科学,也被称为中国的兽医。中国兽医学拥有很长的发展史,并形成了非常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它以中医的理、法、药、方及推拿、针灸等技术为支撑,以预防、治疗家畜疾病为主要内容。所以兽医学,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和巨大的发展前景,对于落后地区的省和中西部地区的畜牧业发展,兽医学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一、兽医学治疗的进步

兽医学分中医兽医学和西医兽医学。在现代的兽医学因为西方主流兽医兽药的传入,中国传统兽医兽药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最合适的兽医学治疗方法,还是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取西医兽医学的精华并结合古代兽医医学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基层兽医,应主动学习、积极把握兽医学理论的基本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基层畜牧业发展。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是基于不同的出发点,但其优势互补,每种科学都有其优越性。中国传统医学的优势可以弥补西医的不足,西药亦可弥补的中国医药的弱势。因此,基层兽医,既要掌握传统的治疗方法又要掌握西方的理论,建立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思想,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创新,更好地为发展畜牧业保驾护航。

现兽医学所面临的挑战就是是如何将古老的理论和方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整体提高牲畜的身体机能和免疫力。近年来,一些人认识到动物体内的功能运行时环核苷酸过高,动物就有发病的症状。根据中国医学的理论基础,阴阳学说恰同西方内分泌学说相对。同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人员还发现,环核苷酸在人类体内有降低血小板聚集,有效地防止动物高血压发生的作用。中兽医学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脏腑协调理论,其中,脾和肾是研究的重点。中西医结合,即肾阳虚与肾上腺和性腺的功能有关,玫瑰花环形成与淋巴功能有关。因此,对症下药,成效会取得显著效果。如脾虚症状,通常四肢无力,畏寒,行动缓慢,与西医相结合,可见动物的新陈代谢减慢,唾液淀粉酶活性下降,肠绒毛上皮细胞敏感性增加,小肠绒毛较短。运用健脾的药物可增强疗效,治疗效果良好。

在某些情况下,传统兽医学,从理论上讲,也有一个很大的突破。中国传统中医理论辩证论和理论为动物血瘀精神病提供了理论依据。还有一些不治之症,中国传统兽医坚持用扶正固本的中药辩证治疗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动物进行治疗。

二、传统治疗方法

中兽医学理论和兽医针灸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并得到了迅速发展。所谓针灸:既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针灸,相得益彰。针灸是根据经络学说的理论基础,整体的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针灸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多应用针、电针、激光针灸、水针剂、电子捻针和微波针,来治疗牛、马、蛇、猪、羊、鹿、鹅、猫、狗、猴子、兔子和其它动物的疾病。因此,针灸在临床应用范围上不断扩大,对一些疑难杂症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针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治疗的效果。兽医从业人员现在尝试给动物做手术,引起了有关部门及国内和国外的专家高度的关注。在有效穴位和配穴的寻找,针麻操作方法的改进以及刺激参数的筛选,有关仪器的改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实验表明,疼痛阀在不同种类的动物是不同的,并且其穴位也是不同的,所以针刺麻醉成功的关键点就是确定穴位这个步骤,它是用于治疗动物疼痛的基础。部分针灸麻醉可取得与吗啡相同的效果。药理分析表明,许多兽医学研究是适宜供临床使用的。可以说,传统兽医学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该系统可作为基础的化学、药理及临床三者的结合。

三、传统治疗的成绩

篇5

中图分类号:J504;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4-0019-02

布贴画即以各种布料(棉、麻、丝、毛等)为原材料,以贴、裱、镶、缝、勾、叠等为工艺手段的一种拼贴艺术,也是工艺美术装饰语言的重要表现形式。布贴画的产品极具装饰审美价值,并具有一定的商业市场价值及艺术收藏价值。因此,学习布贴画技艺,创作布艺装饰品是作为我们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学生具有实践动手能力”为办学定位的普通艺术高校,选择“布贴画”作为民间艺术课、装饰艺术表达课、室内软装等课程的选题,是十分妥帖准确的。在艺术设计教育、振兴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手工艺、推崇匠人精神的理念指导下,我们在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过程中,寻找到了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姜淑艳布贴画”传承人姜淑艳大师。

“姜淑艳布贴画”已有百年历史。传承人姜淑艳,现为国家二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她的布贴画作品,在国际国内各大赛中屡屡获奖,其作品被政府指定为赠送国际友人的礼品,并被竞相收藏,受到了中外专家的普遍好评。

布贴画技艺的学习与创作作为我院教学实践课程选题已经延续了3年。除了教学之外,为了使学生掌握布贴画的制作技能,我院还特此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布贴画研究小组。在教学研究期间,姜淑艳对该课题进行全程技术指导,配合我院专业教师在艺术思想、创作方法上进行理论指导,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实行双师教学。

一、基于目标行为导向法的教学设计

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提出的“目标设置理论”①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并能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目标行为导向法对于解决艺术类普通高校学生在实践课程环节中遇到的问题具有一定作用,因此,我们在布贴画制作中引入此教学方法。利用目标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优点在于:学生有统一的标准可以遵循,评价体系更为客观。

1.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总目标:通过“姜淑艳布贴画”这一传统手工艺实践教学,让学生掌握布贴画构思创作、布料选材、布贴画制作、完成装裱等各环节要点、技法和程序等技艺,并强化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总目标的构成包括: 知识理论掌握,各个制作环节的实践操作。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对从事布贴画手工制作的兴趣,认识了解布贴画制作所需的特定工具及用法。难点在于,以目标作品(布贴画牡丹图)为创作对象,工艺要求严格细致,只有达到此技能要点要求,布艺作品的完整度及成型规范性才能得以体现。

实践教学思路及方法:(1)理论指导;(2)市场调查与观摩;(3)双师课堂教学;(4)实践评估与检验。有了确定的目标,学生在学习布贴画技能过程中才能有所比对和参考,教师的理论讲解、要点分析和传统手工艺人的实操示范,更便于学生完成“知识迁移及掌握技能”的教学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合适可行的小目标,在某个规定的教学阶段能根据示范及要求进行操作,并最终达成学习目标。

2.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理念:布贴画教学设计由易到难,从局部细节制作到整体宏观设计,螺旋式上升。此前,学生必须具备图案造型能力和对布贴画材料的认识和选择能力,在布贴画教学中,主要将通过布料选择、粘贴、嵌丝等12道工序进行教学。

传统布贴画产品制作。严格遵循“姜淑艳布贴画”的传统布艺制作技法及工艺流程。姜氏布贴画创作特征为:取材,以生活为素材,以东北特色文化为根基,如:萨满文化、人参文化、捕鱼文化、狩猎文化等民间习俗及地域风情。表现手法以写实、装饰为主;主要表现形式以装饰壁画、装饰壁挂为主。通过教学示范,学生应掌握图案拷贝、布贴画工具的标准操作,掌握染色、缝制、拼贴等材料再造。在此基础上,最后完成目标作品“牡丹图”。

创作型布贴画制作。在当今社会,科技不断进步,材料不断变化,人们的审美也不断提高,我们在掌握了传统布贴画的技法和流程之后,对其进行了取舍与创新,并进行创意制作。创作型布贴画的特征以现意和时尚抽象为主;表现手法以夸张、变形、提炼、概括及几何化图形和点线面的现代构成为主;主要表现形式以窗帘、桌旗、抱枕、服装及配饰等平面及半立体的产品为主。

3.教学评价设计

通过对传统布贴画的制作,设定教学环节中各个小目标的教学评价,并根据示范要求对每个规定的教学阶段的掌握情况进行打分。

二、教学目标实践

1.布贴画作品认知环节

通过观摩的手段可激发学生学习布贴画的兴趣。在布贴画课程一开始,学生大量地观看、分析、研究姜淑艳老师的作品。

2.工具材料选配环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制作出优质的布贴画手工艺品一定要选择好的原材料及工具。

原材料: 2~3mm厚的胶合板;不同质颜色、质地和花纹的布料;白面粉等;

工具:刻刀、白纸、猪鬃刷、乳白胶、垫子、直角宽尺、注射器、镊子、10号剪刀、丝光线、弹簧刀、画框等。其中丝光线最好为六股或者九股,九股为宜。

3.图稿设计

因学生还处于学习掌握环节,因此在布贴画制作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制作草图(本次课题以“牡丹”为题材进行布贴画创作),这样内容一致,便于教学。并允许学生在构图上可参考相关书籍,在设计图案的大小比例及布料选材等处,可进行细微调整,使教学目标一致又有细微变化。

4.布贴画工艺处理环节

布贴画工艺处理阶段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布贴画工艺的操作方法及注射器注胶、镊子等工具的使用。学习的难点在于如何规范掌握布贴画工艺的操作步骤,在选用布贴画原材料上,尤其对布料质地、颜色、花纹的考虑,塑造牡丹的花瓣、叶子、枝干等时,所考虑布料纹理在画面上所表现出来的前后关系、深浅关系,符合牡丹的形态结构及生长规律,同时具有艺术形式美法则。主要技术要点及工序包括:

裁板:木板作为整个画面的基座,应采用2~3mm厚的胶合板。

浆糊:将一定比例的面粉放入容器内,温水调开,按一个方向搅拌,注意搅拌的手势和力度。水温应适中,不同水温会兑出不同效果:水温过高,兑出的浆糊太稀,在粘贴布时易产生气泡;水温过低,兑出的浆糊易产生疙瘩,使布贴画最终效果大打折扣。

裱纸:白纸尺寸比胶合板尺寸稍大。把适量浆糊倒在木板上,用毛刷从中间向四周均匀刷开后,将白纸在木板上铺开,避免木板与白纸之间产生气泡。最后用剪刀裁去白纸多余边缘。

背景裱衬: 等白纸完全干后,在白纸上刷浆糊粘布。粘布时先将布卷起来,从布边缘开始粘,用干刷子边刷边抻布。等铺好后,若发现有不平整,再用干刷子从布中间向四周刷平。

剪牡丹:先用粉笔在粘好的布上勾画出牡丹每一片花瓣及叶子的形态和走势。在花瓣及叶子选布时,考虑布上所带的颜色应表现出花瓣之间的空间感。花瓣边缘颜色浅,靠近根部的颜色要重一些(也可按照受光、背光等光影关系表现上选择布);在制作叶子或花瓣时,还可以在其边缘处叠加一块布,表现出物体的转折。应注意的是:花瓣、?~子、枝干颜色的选择与背景颜色的选择不能撞色,和谐的颜色搭配表现出来的大俗和大雅两种风格是极其好看的。

拼花头:花瓣之间层层相扣,层层叠压。

构图:在整个画面中,花朵与叶子之间应有疏密关系,不能呈三角关系,否则过于死板,要有动势及韵律感,呈“S”形。叶子和茎的走势要交代清楚,符合牡丹的生长规律,不能随意摆放。

固定:构图完成后,将各元素稍微固定下来,防止掉落,以便之后进行调整。固定时,把花瓣根部及边缘部分固定,不翘起即可。

修型: 固定完成后,把花瓣下面的多余白纸撕掉。用重色布(通常为黑色)在叶子之间的空隙处填补重色布,使画面有前后关系。

嵌丝:选择与花相搭配颜色的丝光线,将吸满乳白胶的注射器沿物体边缘涂抹,用量不宜过多。在边缘转折处勾线时,两线相交处要有一根线较长,这样的处理方式会使边缘角有尖锐感,有力量。具体粘法:左手拿线,右手拿弹簧刀调整,根据结构勾线,使整个画面结构交代清楚。调整完毕后,用刀剪断,并用刀轻压线,使线固定。需要上线的部分包括:花蕊、花瓣、叶子、枝干等。

粘花蕊:选择颜色鲜艳的丝光线,对其打结裁剪,用乳白胶粘在牡丹花瓣处。

后处理:裱框。“三分画、七分裱”,由此看出裱框对作品而言是多么重要。在前期工作完成后,要将整个画面的上下左右各去掉5cm,用于装裱白卡。

三、教学效果分析

在掌握了传统布贴画技艺之后,在姜淑艳大师的指导下,我们布贴画研究小组创作了10幅大型牡丹装饰壁画。在此之后,我们还进行了现代布贴画创作尝试,通过创意思维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创作型布贴画制作目标。在传统布贴画中融入现代表现形式及手法,形成现代审美与中国传统美的新融合。我们创作了窗帘、桌旗、抱枕、服装及配饰等一系列作品,参加了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参加城建学院优秀作品展览并进行两次吉林省高校实践教学成果汇报表演,受到省领导和其他高校师生的高度肯定和本院教师学生的喜爱,其中一些作品已被售出和私人收藏。

四、结语

反思:统一标准的目标行为导向教学法对学生掌握布贴画的制作技艺与工序是非常必要的。对普通艺术高校教学过程而言,可通过参照作品目标,进行工艺技术的比照,评价标准更为科学全面。

展望:根据教学环节,可适当增加和开发教学制作的布贴画作品品类,丰富学生的制作视觉感受和需求。在布料的选择和布料再造上增加教学时间,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市场需求。为学生提供作品展示的空间与环境,并通过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市场售卖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布贴画制作的兴趣,使学生更有参与感及成就感。

篇6

【关键词】 接受美学 模糊性 模糊美 古诗翻译

接受美学理论概述及在中国的传播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是西方当代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为姚斯和伊瑟尔。姚斯认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形之中,读者并不是被动的部分,而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 [2]。意义的实现依赖于读者的期待视野,即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潜在的审美期待”决定着读者接受能否实现,以何种方式、何种面貌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效果如何[3]。伊瑟尔认为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意义产生的关键是“视野融合”,即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与本文或生活实践视野的交融和相互影响。

接受美学扬弃了文本中心论,强调接受者的需求,强调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对艺术作品的调节机制,这一创意也得到我国翻译界的重视。在我国,对接受美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的中国学者或转载或摘译简单地介绍了接受美学理论。之后,国内学者纷纷展开了从接受美学理论角度对翻译问题的探讨,并取得一定成果。

接受美学理论在古诗翻译中的作用

关于古诗词翻译理论的研究,大多从关联理论、译者主体性、功能语言学等角度进行研究。以人的接受实践为依据的接受美学为古诗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是方法论上的重大变革。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在古诗的翻译中,译者具有双重性,译者既要作为古诗原文的接受者(读者)对原诗进行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再创造,又要把握模糊语言的不确定性,通过模糊意象及意境的传达,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极大地激活读者的期待视野。

接受美学在古诗翻译中的作用具体体现在语义、句法、意象、意境的模糊性等方面。

1.语义模糊:指语言表达意思的不确定性

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诗中“独钓寒江雪”是关键句,对于本句是纯粹的景物描写还是托物言志,众说纷纭。因此,本句也存在着多个译本。许渊冲将其译为“Fishing on river clad in snow.” 王大濂译为 “Fishing alone on river cold with snow.” 朱纯深译为 “Alone, he angles,a cold river of snow.”

可见,许和王的译文都在“独钓”和 “寒江雪”之间加了介词 “in”或 “on” ,很明显模糊性被明确化了,译者读了原诗后脑海中浮现的是寒冬里老人一人在冰冷的湖面垂钓的景象,也许垂钓的老人在享受独钓的乐趣,也许孤独的老人只能靠垂钓来驱赶寂寞,也许老人只是在钓鱼没任何心理活动,以上种种推测是译者读过原文后的不同理解,反映在译文中便承载着作为原文读者的译者各自不同的感彩。朱的译文只是景物的罗列并未用任何介词或连词连接,较为客观地还原了原诗,也给译文读者留下了遐想的空间。任莺在文章《以模糊译模糊——古典诗歌英译探索》阐述了对本诗句的理解:“柳宗元的《江雪》写在他参与政治改革失败、官降三级、备受迫害之后, 其愤懑和清高孤傲之情跃然纸上。渔翁在“绝”、“灭”、“孤”的状态下,“独钓寒江雪”, 其超然物外而又坚贞不屈的形象通过诗眼“独钓寒江雪” 表现无遗。”可见,朱的译文的模糊美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4]。

2.句法模糊:句法模糊,顾名思义指的是句子层面的模糊性,是由不确定的句子结构引起的

中国古诗拥有独特的句子结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中国古诗中句子的主语没有英语那样有分量,古诗句主语的淡化或缺省能将诗人从诗本身的意境中解脱出来,也为读者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二是,中国古诗词摆脱了性、数、格一致的局限,易产生句义模糊。如: 马致远的作品《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人把十一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藤”、“树”、“鸦”、“桥”、“人家”、“马”、“道”众多意象来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这11种意象由于缺少量词、动词、介词等,读者不确定每种意象的数量及确切的空间关系,因此读者的理解也因人而异。最后一句 “断肠人在天涯” 是点睛之笔,这位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的游子是诗人本人,亦或是诗人笔下的游子,还是读到此曲的读者呢?正是这种扑朔迷离的不确定性,模糊地勾勒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让人产生了许多联想。

3.意象模糊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髓所在,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的漫长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但它们在不同的诗歌中所蕴含的意义却不尽相同。以“酒”为例,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诗中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伤,读来却又乐观、通达,更流露了人生几何当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诗歌中用酒这种意象表达出了作者当时复杂微妙的心情。也正是诗歌语言的这种模糊性所产生的蒙眬美才使得诗歌成为历代文人抒发自己内心感想的主要表达形式,更使得诗歌成为博大文化中最为耀眼的篇章[1]。

4.意境模糊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所以读者的背景、生活经历、知识层次等不同,所产生的意境也不尽相同,这就产生了模糊性,而意境的这种模糊性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表现得也是淋漓尽致。如:《红楼梦》开篇的诗《青埂峰顽石偈》: “天才可去补苍天, 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若读者从字面看,本诗本是青埂峰顽石的叹息抱怨;若结合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本诗则表达了诗人“有志”的使命感和“无才”的旷世悲叹。此种情况下,模糊意境就产生了。

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的古诗翻译主要策略研究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造活动,译者在各种因素制约下能动地接受开放的原文本,在与原作不断交流中填补“空白”,构建文本的审美意义。同时译者并不能把他阐释中的所有联想、所有意义都如实写下来成为译文文本的内容,他必须留给他的译文读者以充分的阐释空间,再现原作的艺术“空白”,让他的译文读者与文本对话。在古诗中模糊美是形成古诗意境的关键,在翻译古诗时同样要保留原诗的模糊表达,实现目的语和源语的功能相似,传递模糊美的同时给译文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具体做法是通过一些翻译技巧实现由模糊译模糊的过程。举例说明:

例1:上有青冥之高天 (李白 《长相思》)

Above, the boundless heaven blue is seen.

——许渊冲译

例2:云青青兮欲雨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From dark, dark cloud comes rain.

——许渊冲译

例3:影落明湖青黛光 (李白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Their shadows fall into the lake like emerald.

——许渊冲译

例4: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 《将进酒》)

Grieve o’er your snow-white hair though once it was silk-black?

——许渊冲译

例1全句“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大意是诗人想要走近远在云端的美人,但放眼望去,上面有幽远苍茫的青天,下面有清江掀起的波澜。“青”是天的颜色,到底天有多蓝,原诗中无具体的概念;“blue” 本就是用来修饰天空的颜色,至于蓝色的程度,是“deeply blue”,“light blue”,“transparent blue”还是 “pearl opal blue”等,原文本没有明确,译文读者只能展开想象了。例2一句是写诗人梦入仙境时的气氛。“云青青” 形容雨云浓黑。“浓黑”一词到底有多浓,有多黑?原文没确定,译文选用“dark”一词,是较为夸张的表现手法,符合原诗的表现力度,有助于诗人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的抒发,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可见,“青”被分别译成“blue”和“dark”。 显然,这两种颜色词有程度的差别,将“青”译成西方人能够接受的较为相近的颜色词是可行的,因此,由模糊译模糊中可以采用归化法。例3“青黛”意为青黑色,指遍山苍翠,树木蓊郁。例4诗人的情思由广阔的空间转向了无限的时间之流,此句中的想象也更加出人意料,动人心魄,人生苦短,如“朝 ”、“暮”间事,可不悲哉?此处“青”指乌黑的头发。关于“青”的翻译,两位译者在理解原诗含义下,都采用了比喻修辞,分别增加了喻体“emerald”,“silk”,对山林、头发的颜色进行描绘和渲染,使景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依次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可见,两种译文均在意译法的指导下具体采用了增词法来传达原诗的模糊美。

总结起来,从模糊译模糊的翻译过程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对等和替代。对等,严格地说,是用有模糊意思的词汇或表达来代替原诗中的模糊形象达到功能对等。从这个角度看,对等常使用在直译的方法中。当原诗的模糊内容无法用直译全面表达,就要考虑替代,即在译文中采用另一种意象表达与原诗相同的隐含意。换句话,译者可以稍作改动采用增词法等策略或使用相似甚至不对等的意象较为对等地表达原诗的模糊意义。可见,对等法、替代法、增词法或归化法等具体的翻译策略常用在模糊译模糊的翻译环境中。

结论

接受美学由于把作品与读者的关系放在文学研究的首要地位来考察,充分承认读者对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创造性作用,从而使文学研究的趋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诗词是人类文学宝库中的一块瑰宝,诗词之美在于诗词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因此,诗词的美是一种模糊的美。它的模糊性渗透在语义、句法、意象及意境等方面。在翻译古诗时,译者要从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出发,以美学距离为衡量标准,充分考虑译语读者的接受情况,遵循灵活性和开放性原则,根据具体语境灵活地选取翻译策略和方法,以便成功地转化原文本的模糊美。

参考文献:

[1]刘杰.诗歌的模糊性与留白翻译策略[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2).

[2]周宁,金元浦译.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长春: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4.

篇7

为构建符合时展和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大力推进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的融合和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更好地贯彻《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精神,并通过动手制作,掌握技能,学习知识,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形成校园手工文化,我们确定课题“小学生创意手工的实践与研究”。

创意手工课程是校本课程的一种,属于手工课程的范畴,包括布艺、粘贴、毛线球、中国结编织、剪纸、折纸、绳编、丝网花、串珠等各种益智手工的制作。开设“创意手工”校本课程是树立大课程观,构建大课程体系,深化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可以促进国家规定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校的多元化发展、特色化发展、有质量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武汉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健认为,这些话道出了动手能力的重要性。束缚孩子的手脚无异于限制孩子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随着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加大及家用电脑的不断普及,曾经广为提倡和流行的模型、手工制作,已经越来越淡出现代学生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电脑游戏,越显成人化的家庭装饰摆设、昂贵不能拆拼的电动机械玩具等,也都让学生失去了动手机会。

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我校从劳动课、美术课和每周五下午的校本兴趣课程入手,确定“创意益智手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验研究课题。尝试通过动手制作,掌握技能,学习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创意益智手工文化和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课题的界定

创意手工属于美术教学的一类,该课程指导学生动手制作,完成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作品,主要以手工制作为切入点,培养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动手做”中习得知识。学生通过探究奥秘、获取新知、亲历过程、体验情感、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进而达到“做中学”的目的。二十世纪初杜威推行“做中学”,使学生有目的的活动,积极的思考,重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三、理论依据与意义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采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来实现。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而学生通过折纸、粘贴、结绳、串珠等手工制作,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陶行知的“教育即生活,学、教、做合一”理论主张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学习,知识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服务生活。“动手做”手工创意活动是最丰富、最直接、最方便的教学资源和学习题材。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学生终身受益能力的最佳时期。创意益智手工是一种手脑协调的创作活动,也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有益活动,更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极好途径。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有关文献,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相关情况。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问卷、访谈了解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手工课程的意见与建议,了解来自社会可利用的手工教育资源,逐渐进行课程资源多元化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

3.行动研究法:观察学生的兴趣需要,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行为教育机智等。边实践边研究边修正。确保研究方向正确,措施有效。

4.经验总结法:定期对研究的情况进行小结,逐步完善研究方案;搜集整理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形成课题研究成果。

五、研究目标

1.通过开展结绳、串珠、纸工等手工活动的研究,把美术、劳动和校本兴趣课程等学科中的手工制作类课程进行整合,在常规课程教学和校本兴趣课程中进行“创意益智手工”实践,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益智手工文化和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增强学生的动手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注意能力、想象创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并通过多样的手工创意活动调动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发展特长。

3.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培养一大批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善于进行科学研究,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

六、预期成果

1.研究出特色手工课教学的资源整合和利用问题。

2.研究出手工兴趣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智力得到有效发展,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3.对学生手工制作作品创新的呈现形式进行研究和作品汇总,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创意益智手工文化和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4.研究出特色创意手工兴趣课对于小学美术教学的现实意义。

篇8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依赖性;对策

手机依赖,又称“手机依赖综合症、手机综合征、手机瘾”,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手机依赖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手机的滥用,不该用的时候也频繁使用;二是手机过多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不适的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反应。大学生手机使用还具有高依赖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不携带手机时情绪表现在焦虑不安、心情不佳,不能集中注意力于当前所从事的活动。

过度依赖手机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具有不良的影响:长时间使用手机会造成视力下降,身体受到较多辐射,还阻碍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本文对大学生手机依赖性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某校大学生为被试,发放问卷250份,有效回收230份。其中,大一64人,大二57人,大三60人,大四49人。男生112人,女生118人。

(二)研究工具 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共包括四个维度,分别为突显行为即测试手机的使用占据了思维和行为活动的中心,社交抚慰即测试手机的使用在人际关系的作用,心境改变即测试手机造成的情绪变化。量表共16个项目,Cronbachα系数为083,重测信度为091。

(三)研究程序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性各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大学生依赖性进行性别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在手机依赖性的戒断症状(t=-9612,p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性各维度在年级上的差异

运用方差分析对大学生手机依赖性进行年级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大学生在手机依赖性的戒断症状(F=3973,p

进一步事后分析发现大学生手机依赖性的戒断症状维度中,大一和大二年级(P=0033

三、讨论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性各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大学生手机依赖性在性别上差异显著,大学生中女生的手机依赖性比男生的手机的依赖性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女生更关注一些心理上的需求,比如,沟通强烈、缺乏安全感、注重感情交流以及人际关系紧张等;从女生的性格气质方面可看出,大部分女性喜静不喜动,缺少一些课外活动,因此会安静的坐在一个地方玩手机等;女生喜欢购物、逛淘宝、自恋拍照等特点结合手机功能的不断更新,智能化的设计让一些女性更方面快捷的在手机上上网、购物、拍照等。而男生爱好活动、不怎么关注自拍、不喜购物等,这可能会导致男生对于手机的依赖性没有那么强烈。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性各维度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大学生手机依赖在年级上的差异可能原因是:大一的大学生经过高考紧张复习之后进入相对轻松的大学环境中,学习目标降低、自控能力降低、以及对归属感的需要等使大一的学生对手机的需求相对增加。而大二、大三学生面临考试的压力以及进入考研的准备期,对于手机的需求降低而专心复习;在社交抚慰中,大一在社交抚慰的手机依赖高于大二、大三在社交抚慰的手机依赖,大四在社交抚慰的手机依赖高于大二在社交抚慰的手机依赖,原因可能是大一的社会交往需求比较高,而大四的就业压力下急于寻求心理安慰等原因对于手机依赖性高;在突显行为、心境改变中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能是大一到大四的大学生在年龄上是相近的,心理成熟度以及行为上也是类似的,所以在行为、心境上没有年级上的显著差异。

四、对策与建议

第一,大学生应正确认识手机的利与弊,同时,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加强对自我的控制力的训练和培养,制定一定的可行的计划,按时完成任务,不把时间浪费在手机上,尽量把时间精力放在知识增加和能力拓展上。

第二,学校应该进行“手机依赖”方面的危害宣传教育与指导,同时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集体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等锻炼大学生的能力,降低手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第三,大学生父母应该给予大学生心理需求上的关注,多关心大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情感,不能因为他们已经长大了就忽略他们的情感的需求,这样才能促使大学生对手机上的依赖感降低,转移到其他的积极向上的活动中去。(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喜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4.

[2] 田义勇.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9.

[3] 屠斌斌,章俊龙,姜伊素.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04).

篇9

【关键词】手机依赖;大学生;调查;对策

随着手机对生活的全方位渗透,人们已经越来越离不开手机,手机依赖正广泛存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更有甚者,如同电脑的出现产生了网络成瘾一样,手机的广泛使用还带来了新的困扰――“手机依赖症”,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大学生群体因其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极高的时间支配自由和喜好新鲜事物的心态,与手机的联系更多、更频繁,因而对手机依赖的程度更深,更容易沉溺其中。必须引起注意的是,手机依赖正在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一、相关概念阐释――“手机依赖”和“手机依赖症”

“手机依赖”表现为对手机的需要与心理依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智能手机的出现,手机已经不仅是一种单纯的通讯工具,更成为人们获得信息、联络关系、享受娱乐的主要渠道之一。手机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很多人“机不离身”,一旦手机丢失或者出现问题会给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手机依赖”已经日益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文化现象。“手机依赖症”是“手机依赖”的不可控发展,是对手机过分依赖而形成的现代心理疾病,如果不及时纠正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更有甚者还会导致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造成人脑的功能障碍,影响正常生活。手机没有带在身边就心烦意乱,经常通宵玩手机而无法自控等等一系列表现,都表明可能患上了“手机依赖症”。

二、手机依赖现状调查结果

为了充分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我们以陕西师范大学学生为例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87份,其中有效问卷965份。通过对数据的整理,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关于大学生手机普及情况和使用手机类别。调查表明,100%的大学生都拥有手机,其中83.7%的人使用的是智能机。

2.关于大学生手机最常用功能。调查表明,除通话、短信的基本功能外,大学生最经常使用的手机功能中排名较前的是QQ、微博、微信、音乐播放和小说阅读。而只有23.1%的学生选择了利用手机查询资料。

3.关于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无聊的时候您都是用玩手机打发时间吗”这一问题,有47.2%的学生选择“有时”,39.6%的选择“经常”,10.1%的选择“总是”,只有3.1%的学生选择“几乎没有”,可见96.9%的学生都会在无聊的时候玩手机打发时间,只是程度不同。调查还发现,手机一旦没电或停机,71.5%的学生会产生烦躁情绪。而对于“您是不是经常下意识地找手机”这一问题,选择“几乎没有”的学生占23.8%,选择“有时”的占28.6%,选择“经常”的占33.3%,选择“总是”的占14.3%,这说明85.7%的学生有过无目的、下意识寻找手机的经历。对于“您更喜欢与人通过手机交流而不是面对面直接交流吗”这一问题,选择“几乎没有”的学生占21.4%,而选择“有时”的则占到71.4%,选择“经常”的占7.2%,没有选择“总是”的学生。可见,手机依赖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常规交往空间。而对于“您尝试过控制自己对手机的使用吗”这一问题,有13.6%的学生选择“尝试过并且成功了”,有29.7%的学生选择“尝试过但是没有成功”,有37.8%的学生选择“没有尝试过但考虑过”,只有18.9%的学生表示“没有考虑过”。这表明至少有81.1%的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对手机产生了依赖,并且这种依赖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某些不良影响,所以考虑过节制使用。

由此可见,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不容乐观,很多大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手机的过度依赖。

4.关于手机对课堂的影响。调查显示,对于“上课时间您会玩手机吗”这一问题,7.1%的学生选择“一直在玩”,21.4%的学生选择“经常玩”,57.2%的学生选择“感觉无聊时偶尔玩”,只有14.3%的学生选择“从来不会玩”。可见,85.7%的学生都有过上课时间玩手机的经历。而对于“您觉得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会对听课有影响吗”这一问题,选择“有影响”的占8.6%,选择“偶尔有影响”的占43.5%,选择“没有影响”的占47.8%,可见,只有52.2%的大学生认识到了使用手机对课堂的危害。

三、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的原因分析

1.手机在大学校园的普及。随着手机价格的降低、功能的极度拓展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进步,手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必需品。从调查结果来看,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率达到100%,其中大部分学生使用的是智能手机。大学生“机不离身”,甚至“机不离手”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2.手机依赖的个人心理因素

(1)逃避心理。大学生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是长期的校园生活造成他们对社会接触少,心智不成熟,心态浮躁,又敏感自尊,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产生沮丧、挫折感等负面情绪,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调节,陷入其中无法自拔,就借助手机平台逃避现实伤害。

篇10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 知识供应链 收益分配 Shapley值法 组合权重法

一、 引言

国家“2011计划”、“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两项国家计划都以“产学研”合作为关键指标。产学研合作中的收益分配问题是其焦点问题。实践运作中有多种收益分配经验和方式,主要通过技术合同来实现。典型的分配方式有三种:按销售额提成、一次性总付技术转让费、按股分利[1]。目前已有学者对产学研合作收益分配问题进行了研究[1],[2]。

然而产学研合作,其实质是知识供应链的良性互动,是一种典型的知识供应链。目前学术界关于供应链合作伙伴收益分配问题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方法:Stackelberg博弈分析法、产品定价法、Shapley值法[3],[4]。

综合考虑上述三种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Shapley值法为基础;多因素综合修正;组合权重法确定修正系数。

二、Shapley值法应用

(一) Shapley值法模型

Shapley值法是1953年Shapley L S给出的解决 n个人合作博弈问题的一种数学方法。合作I下的各个伙伴所得收益分配Shapley值为:

其中,Si 是集合I中包含成员的所有子集,|s|是子集S中的元素个数,ω(|s|)是加权因子。v(s)为子集S的效益,v(s/i)是子集S中除去企业后可取得的效益。

Shapley值是出于一种概率的解释。假设局中人依随机次序组成联盟,各种次序发生的概率相等,即均为l/n!。局中人与其前面|s|-1人组成联盟S,局中人对此联盟的贡献为v(s)-v(s/i)(边际贡献)。s/i相继排列的次序有[(n-|s|)!(|s|-1)!]种,因此,各种次序出现的概率应为[(n-|s|)!(|s|-1)!]/n!。由此,局中人i所作贡献的期望值恰好就是Shapley值。

(二) 对Shapley值法的评价

用Shapley值法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收益分配,避免了平均分配、吃大锅饭现象,调动了合作成员企业的积极性, 但未考虑创新能力、风险承担和合作程度等因素对收益分配的影响。Shapley值法隐含着合作伙伴的创新能力、风险承担和合作程度是均等的假定, 显然不符实际。国内一些学者对Shapley值进行了修正,其中马士华、戴建华等学者的研究具有代表性, [3],[4]他们分别引入技术创新激励指数和风险因子来修正基于Shapley值法的分配额。

三、Shapley值法的改进

(一) 综合收益分配策略

1、基于风险的收益分配

“产学研”知识供应链中节点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市场环境风险Rm、经济环境风险Re、合作风险Rc、技术风险Rt。在这些风险中,由于每个节点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是相同的,所以唯有技术风险Rt在i个节点中是不一致的,因此设第i个节点的技术风险为Rit。则节点的总风险系数为Ri=1-(1-Re)(1-Rm)(1-Rit)(1-Rc),可得到基于风险的各个节点收益分配为:

(3)

2、基于知识共享程度的收益分配

与传统的供应链合作伙伴收益分配相比,“产学研”合作知识供应链收益分配更加强调知识共享的重要性。[5]

Ci(=1,2,…,n)表示i节点的知识共享程度综合评分结果,则基于知识共享程度的各个节点收益分配为:

(4)

3、基于知识创新能力的收益分配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创新已成为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灵魂,知识创新能力是“产学研”知识供应链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6]

首先计算出各节点由于知识创新增加的价值,表示为Qi,i=1,2,…,n,则基于知识创新能力的各个节点收益分配为:

(5)

4、基于准时性的收益分配

JIT的理念最早广泛运用于物流管理,融入到知识管理中,就形成准时知识管理的理念。[7]

假设链上各节点的准时性因子向量为J=(J1J2...Jn)则基于准时性因子的各节点收益为:

(6)

(二) 组合权重法

组合权重W=αW主观+βW客观,其中W主观和W客观分别表示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为了更好地体现组合权重方法的优越性,本文将α和β值同时设置为0.5,该种设置方法已在迟国泰等的文献中应用。[8]其中主观权重由G1法得到,客观权重由CRITIC法得到。

(三)修正模型

第一步,利用组合权重法计算五种收益分配策略的权重。

综合收益分配策略要将Shapley值法的收益分配策略A1、基于风险的收益分配策略A2、基于知识共享程度的收益分配策略A3、基于知识创新能力的收益分配策略A4、基于准时性的收益分配策略A5统一考虑,避免单一策略的不全面。利用组合权重法确定各种分配策略在综合策略中的权α=(α1,α2,α3,α4,α5)。

第二步,确定五种策略下的收益分配向量K=(K1,K2,K3,K4,K5)。

第三步, 计算最终收益分配向量α1 K1+α2 K2+α3 K3

+α4K4+α5K5。

在收益分配时既考虑了各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合作收益产生的重要程度又考虑了知识共享程度、风险、知识创新能力、准时性等因素对收益分配的影响,使最后的分配结果更合理、公道。

四、结论

本文在Shapley值法模型和风险、知识共享程度、知识创新能力、准时性四种因素的基础上对“产学研”知识供应链作出收益分配。将组合权重法用于计算Shapley值法及四种收益分配影响因素对综合收益分配策略的影响权重,使最后的分配结果更加合理、公平。

同时本文也存在一些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例如:如何计算知识创新的价值;如何确定准时性的因子向量;如何将价值增值与收益分配相结合,使收益分配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鲍新中,刘澄,张建斌.合作博弈理论在产学研合作收益分配中的应用[J].科学管理研究,2008(5)

[2]刘云龙,李世佼.产学研联盟中合作成员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3)

[3]马士华,王鹏.基于Shapley值法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问收益分配机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6(4)

[4]戴建华,薛恒新. 基于Shapley值法的动态联盟伙伴企业收益分配策略[J].中国管理科学,2004(4)

[5]Myers M.B. and Cheung M.S. Sharing Global Sup-

ply Chain Knowledge[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8(4)

[6]李彤,王众托.模拟植物生长算法与知识创新的几点思考[J].管理科学学报, 2010(3)

[7]陈菊红,赵斌.准时知识管理及知识供需的匹配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5)

[8]迟国泰,祝志川,张玉玲.基于熵权-G1法的科技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