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物联网行业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5: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物联网行业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物联网行业研究

篇1

【关键词】物联网人才 教学方法 服务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183-03

一、农业联网人才需求情况概述

我国经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工业和服务业都得到极大发展,已是全球制造业大国,相比而言,农业的发展稍显滞后,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及城市建设发展进行到一定阶段,当前我们亟需大力发展与投入的是新农村的综合性、全方位的建设。我国农村一直实行,土地流转工作才刚启动,处于经济和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三农”问题近些年一直得到国家各界的高度重视,而农业信息化建设正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适逢此时,物联网产业恰好兴起。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IoT),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被称为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自其被提出之日起,短短数年已在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并渗透到各行业中去。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进步,物联网在农业生产、流通、管理等领域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从生产领域来说,农业物联网利用传感器、通信网络、智能决策系统,对养殖、种植对象进行环境监控、养料供给等,以实现降低成本、减少耗损、提高质量、改善环境的目的。此外,在农产品流通环节可建立起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从源头到消费终端的管理体系。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里,明确提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未来农业的发展必将向信息化、现代化、网络化、科技化方面发展,农业物联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引擎,目前,我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总体还处于初步应用阶段。高等院校才刚刚有物联网专业的毕业生,直接面向农业的物联网人才培养尚未正式启动,而我国幅员辽阔,大部分土地是农村,大多数人口是农民,因此,面向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物联网人才市场缺口巨大。仅“十二五”期间,估计农业物联网方面的人才需求就有大约1000万人。

农业物联网专业人才可分为研发型人才和应用技术服务型人才。研发型人才主要是指从事农业物联网新技术的开发及相关设备生产工作的人员;应用技术服务型人才则主要指利用现有的农业物联网技术和设备,直接面向终端用户,服务于农业生产第一线的人员,其在整个农业物联网人才需求数量中所占的比例也是最大的。本文主要针对农业物联网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展开研究,以期对面向农业的物联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为农业物联网培养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二、农业物联网服务型人才培养目标

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服务型人才培养,首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目前,国内高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普遍还处于探索阶段,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方案、教学模式趋于相同,由于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广泛,就农业物联网而言,要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不仅需要具备物联网技术、产品知识,还要对农业生产知识有所了解。因此,目前各高校探索性的物联网人才培养方案普遍是缺乏针对性的,并不能满足农业物联网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专业设置和建设的探讨过程中,通过对多所院校的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及与相关教师进行交流,笔者也发现,普遍存在着对物联网人才培养的方向模糊,对物联网产业链人才需求未来状况预估不足的现象。

首先,当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的巨大产业来临之际,我们要对它的未来产业链发展状况有个预估,才能与之相适应地去进行合适比例的人才培养。纵观其它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出,许多产业在人员需求上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譬如,电子信息产业,真正投入研发领域工作的,只是集中在大城市,只需要少数高端型人才,面向全国范围的、需求量较大的仍是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这是一个“橄榄型”的产业链人才需求结构,研发和制造人才需求少,分别占两端,中间多数为应用型人才需求。物联网产业也具有这样的特质,更何况它本身就是一个应用创新型产业,其产业巨大的生命力也体现在应用上。然而,目前大多数院校,包括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在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上,仍过于注重研发设计能力的培养,忽视应用领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是与产业链人才需求状况不相吻合的。

其次,物联网是向各产业、行业渗透的一个基础性产业,其必然带有跨行业的性质。譬如,农业作为第一大产业,它涉及的领域是很广的,仅是农业物联网对人才的需求就是巨大的,可是目前的物联网专业普遍都没有体现出这种行业的针对性,学生就业时,仍将面临着对行业领域知识的一个再培训过程。

根据前文论述,我们在进行农业物联网人才培养中,应以培养物联网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出发点,并结合农业生产、流通、管理等行业背景知识,进行知识全面能力较强的综合型人才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农业知识丰富的物联网人才,有利于满足社会的需求,有利于解决人才的就业问题,极大地推动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创新发展。

对于农业物联网方向的高职高专学生培养,我们提出以下几点专业能力目标:掌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熟悉农业物联网产品软硬件配置,能从事物联网解决方案的设计、管理和维护工作;掌握农业现代科技、农产品生产流通基础知识、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工程施工基础知识,具备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实施能力;了解物联网工程技术的技术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三、农业物联网服务型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农业物联网服务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应当围绕着培养目标展开,除公共基础课、选修课程及实践课程外,以下详细例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

(一)专业基础课

1.农业现代科技技术概论

主要介绍介绍国内外农、畜、林三业的生产、储藏、加工、消费、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现代育种目标、育种技术和育种方法;现代种植(养殖)技术;农产品采收、包装、储运、加工、流通等产后现代商品化处理技术;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情况。

2.电子技术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各种基本功能电路的组成、基本工作原理、性能特点,熟悉电子技术工艺技能和电子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初步具有查阅电子元器件手册、正确使用元器件、读识常见电子线路图、测试常用电路功能及排除故障的能力。能复述逻辑门电路的功能,并能利用逻辑门电路设计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并能分析简单时序逻辑电路的功能。

3.嵌入式技术

主要讲述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概念、界面设计、应用编程等知识。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可以使学生能够编写、调试嵌入式程序。

4.物联网数据库应用及管理

重点培养学生数据库基本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应用数据库应用软件对物联网工程中所需数据进行管理、查询、维护等操作。

5.农产品生产管理流通概论

课程介绍农业产品生产管理流通基本理论,从农产品生产到销售的过程为出发点,介绍不同农产品在生产销售流通等活动中的基本情况,应用的现代化技术、信息技术等情况。

6.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

结合TCP/IP协议深入讲授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分层原理、数据通信、网络协议、点一点网络、广播网络、交换网络、网络互连、差错控制、流量控制、拥塞控制方面的基本问题。

7.循环农业生产与管理

主要介绍农业生产管理中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掌握循环农业生产与管理的关键技术,了解农村节能减排的政策、技术措施等内容。

8.物联网与供应链管理

主要介绍应用物联网技术的供应链系统的概念及功能、物流的发展、物流管理原理、物流运输管理、仓储管理、包装与装卸、农产品供应链等内容。

9.工程进度与质量管理

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学生掌握建设物联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基本程序与方法,物联网工程质量验收标准,施工安全生产技术规范,物联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处理,解决物联网工程监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专业核心课

1.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全面系统地阐述当前各种主流的无线网络的基本原理,结合多种工业现场传感器和多功能的上位机软件,深入浅出地讲解无线网络的基本技术。

2.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

主要介绍物联网RFID系统概述、RFID工作频率及无线传输、天线技术、射频前端电路、编码与调制、数据的完整性与数据的安全性、电子标签体系结构、读写器体系结构、RFID中间件、RFID标准体系、物联网RFID应用实例,以及物联网RFID技术现状和标准体系。

3.工程线路识图

主要介绍工程设计绘图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主要培养学生识读电器元件的结构形状的能力,同时了解相关工程的国家标准,识读图样,了解物联网工程绘制图样所需的机器、仪表和设备的结构和性能。

4.综合布线与网络工程实施

使学生能掌握网络综合布线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并能熟练地运用于网络综合布线工程的设计、施工、测试和验收等工程组织与管理环节,培养学生综合布线系统设计、系统安装与实施的职业能力,并掌握综合布线的基础知识。

5.ERP运营维护

课程主要从物联网工程的角度介绍物联网工程系统中的主流程体验、销售管理、采购管理、存货管理、产品结构管理、物料需求计划管理、工单与委外管理、工艺管理、应收应付管理、财务管理等学习任务,掌握ERP系统的主业务流程和操作技能。

从以上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可看出,在实际进行农业物联网课程体系的建设时,注重突出实际应用领域特色,学生既要学习电子信息技术,又要学习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技术,还要求掌握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注重综合性能力的培养。考虑到农业物联网的项目一般偏小,各地点分散,其应用服务人才不可能专业划分过细,否则任何一个点都需要物联网、农业、工程安装等不同领域的人员组成团队配合工作,这对于偏小的农业物联网项目来说是不实际的,必然要求建设及维护人员具备多专业综合的能力素质。

四、改革教学方法,优化师资队伍

(一)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力求突破,当前所流行的行动导向、慕课均是可采取的方式,无论哪种方式,主导思想将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实施。由于农业物联网服务型人才培养的专业特性、跨学科特性,带领学生进行现场学习将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此外,农业物联网在实际工作领域的实施,往往以一个个项目的形式来进行,因此,案例教学也是必然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亦有利于学生兴趣的调动和综合设计实施能力的培养。

(二)优化师资队伍

从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看出,要做好农业物联网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师资队伍应具备物联网知识能力、农业生产流通和管理知识能力、工程实施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在实际建设中,各校可根据自身状况进行优化。同时,基于农业物联网应用创新的特质,应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引进更多的企业兼职教师来补充师资队伍。由于物联网本身(下转第186页)(上接第184页)是个新兴产业,农业物联网又兼有跨行业的特性,因此,教师的培训学习也是队伍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五、满足实验与实习条件,建设实训基地

应根据院校重视面向农业领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思路,坚持基础和应用协调共进的原则,通过农、学、企相结合的方式,建设相应的实训平台,如企业提供最新的设备支持、学校提供专业人员、农业终端用户提供场地,搭建起一个真实的现代农业物联网应用平台。在实训过程中,学生收获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为日后就业打好基础;企业获得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充分解决了农业物联网服务企业人员匮乏的现状;而农户则在合作中体验到农业物联网技术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种种好处,为农业物联网的大力推广增强了信心。

其次,建立一个以农业物联网为背景的技术服务及农产品流通实训平台,通过该平台,培养出农业物联网领域的信息化人才,为技术服务的推广和农产品的流通打好基础。

通过利用实训基地对物联网服务型人才进行深入培养,可培养出一大批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以缓解目前农业物联网缺少此类人才的局面。同时也为农业物联网技术在我国大范围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物联网浪潮的来临,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各种农业要素的全面感知、可靠传输以及智能处理。因此,对农业物联网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实际意义和价值,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其中一项迫切而又重要的研究工作。所以,应尽快在分析农业物联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对农业物联网人才培养过程中涉及的管理模式、技术模式、商业模式展开分析和探讨。在政府的引导下,在相关企业的积极参与下,建立一个多方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农业物联网的长远发展提供长效动力。

【参考文献】

[1]于娜,郭鹏,李乃祥.农业物联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16)

[2]葛文杰,赵春江.农业物联网研究与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 2014(7)

[3]谢秋丽,黄刚.基于物联网人才培养与教学实践的研究[J].软件导刊,2011(3)

篇2

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领域的资深专家

随着江苏省启动物联网十大示范工程建设,物联网这个从无锡起飞的产业再次引发众人的关注,然而对普通民众来说,似乎仍然是雾里看花。物联网到底是什么?尽管网上以及行业内人士对此有着各种理解和定义,但在陈俊杰看来,“现在我国很多领域对物联网的理解偏差比较大,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使我国的物联网尽快走上正轨,推动中国科技经济的发展。”在他眼中,物联网最核心的精髓就是两个字――智慧。

具体而言,陈俊杰认为适应现在和未来科技发展和人们需求的物联网定义应该是――把世界上所有的事物(有人简称为“物体”)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如各类传感器、二维码、RFID、GPS等)及其网络与互联网、无线公共通信网、广电网以及有线数字集群等连接起来,实现对物理世界自治的动态的智能化传感、采集、处理、收发、识别、协同和控制,形成一个更加智慧的生产生活体系。

陈俊杰认为,从技术层面上讲,物联网的架构包含三个层次:一是传感器网络,是感知层,是物联网的基础设施层。这个层次是以信息传感设备为主,实现信息的智能化、网络化传感、采集、处理、收发以及协同识别和控制等,其核心技术主要有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和RFID技术、生物传感及MEMS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以及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四类,其中无线传感器网络早在上世纪末就被全球政界、学术界和企业界公认为未来全球四大高技术产业之一。二是传输网络,是物联网的主干传输层,为中间层。通过互联网、无线公共通信网、广电网以及有线数字集群等,实现海量数据的动态传输、动态存储与动态计算,实现云计算与云服务。三是应用网络,是网络应用层,是物联网的监测、决策和控制终端,是最上层。通过各类移动智能设备(如智能手机、POS机、PDA等)、各类固定计算设备(如个人电脑、工控机、服务器、录像设备、录音设备等)等输入输出监控终端设备构成的终端系统或网络,实现所感知信息的各类应用服务。

之所以对物联网有这样独到的见解,缘于陈俊杰二十余年来对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以及物联网领域持续不断的探究。

“我的研究方向是从无线传感器网络拓展到物联网领域的。”1982年,陈俊杰本科获南京工学院测试与控制学科学士学位,2002年7月获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学位,2002年11月至2005年6月,在东南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做博士后研究。1982年9月至今都在从事着高校教学、科研和产品研发工作,主要涉及领域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理论及应用、物联网系统集成理论及技术、普适计算理论及方法、智能传感及控制技术。

20余年来,陈俊杰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方面的国家、省部委和地市级科研项目28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其物联网领域的研究论文60多篇,其中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30多篇,并获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作为第一负责人,他的主要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作为第一发明人或设计人,他被授权和受理无线传感器网络和传感网方面的国家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软件著作权登记7项以及外观设计2项。目前,作为第一发明人或设计人,他正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登记3项。正在承担国家、省部和市厅级项目多项。

在专业领域耀眼的表现让陈俊杰在本职工作之外,更兼任江苏省仪器仪表学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普适计算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国家863高技术项目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项目评审专家、江苏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项目评审专家、江苏省科技咨询专家、江苏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等和《电子学报》、《仪器仪表学报》、《控制理论及应用》、《传感技术学报》、《中国科技大学学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Journal of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Instrumentation和Journal of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等国内外20多个学术刊物编委及特约审稿专家等学术职务。

试水物联网在行业推广应用的领军先锋

关于物联网,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曾做过一个具有震撼性的划时代意义的前景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联网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它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这个未来有着万亿市场的新兴行业对中国的发展乃至世界的发展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推进科技成果应用和产业化,学以致用,产学研结合,以及为推进中国物联网健康发展也是他多年来一直努力的方向和愿望。虽然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做学术的人比较刻板守旧,难以在产业化的浪潮中游刃有余,但陈俊杰却用自己的努力和坚守令我们对他刮目相看。由他担任董事长的南京拓诺传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和南京英埃格传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是国内物联网行业的翘楚。

由陈俊杰教授带领的南京拓诺传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从事无线传感器网络及物联网技术、产品和装备研发、生产、销售、咨询和服务的高新技术股份制企业。公司自主研发的产品包括各类无线收发模块产品、无线传感器网络各类节点产品和网关产品、无线传感器网络基站产品、融合射频识别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SID标签产品、WSID节点产品、WSID网关产品、WSID基站产品、有线及无线传感网接口模块产品、传感器件、无线传感器网络及物联网各类开发套件及涉及工业、物流、家居和环境等应用领域的设备产品和系统产品及其解决方案,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其综合评估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国际先进水平。

由于看到了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发展应用有着巨大的需求和政策的大力支持,陈俊杰认为,“农业物联网与其它许多领域的物联网一样,这样的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将给我们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基于此,由他带领的南京英埃格传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最早专注于农业无线传感器网络及物联网技术、产品和装备研发、生产、销售、咨询和服务的高新技术股份制企业之一。目前,该公司自主研发的产品包括各类农业无线传感器网络传感节点产品、无线传感器网络控制节点产品、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继节点产品、无线传感器网络网关产品、无线传感器网络基站产品、物联网各类接口产品、物联网各类终端数据管理软件产品及农业物联网系统集成产品及其解决方案。

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农业物联网整体发展上,陈俊杰认为,要使农业物联网真正落实到实处、真正发挥作用,应在规划智慧农业(涵盖大田农业、作物温室栽培、食用菌温室栽培、设施畜禽养殖、设施水产养殖、农产品安全溯源、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和农业休闲观光等)全产业链物联网最优体系架构及最优设备配置方案的前提下,建立具有颠覆性的融智慧农业全产业链种植/养殖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和服务基地、物联网设备制造和系统集成商、物联网系统运行商和科研院所专家四为一体的商业运行、服务、交易、监督和管理及盈利模式(平台),并采用B2C、C2C交易和服务的O2O(on line to off line)体系。通过这个农业物联网平台的良性运营,才可能有望推动整个农业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以至中国农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并产生巨大社会效益。陈俊杰这么说的,也正在致力于这么做。

2012年,南京英埃格传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率先制定了“作物温室栽培物联网监控系统”、“畜禽设施养殖物联网监控系统”和“水产设施养殖物联网监控系统”标准,并经第三方及政府权威认证机构组织标准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测控技术、机电一体化、作物温室栽培、畜禽设施养殖和水产设施养殖等领域权威专家审查,获很高评价,并获第三方及政府权威认证机构认定、备案。2013年,公司获得“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称号,设立为东南大学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及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并且公司的“IA-W WLW-SSZW型作物温室栽培物联网监控系统”、“IA-W WLW-SSXQ型畜禽设施养殖物联网监控系统”、“IA-W WLW-SSSC型水产设施养殖物联网监控系统”圆满通过了江苏省农业装备产品推广鉴定,获得相应的推广鉴定资质证书,并率先列入江苏省农业装备产品推广目录。

对于一段成功故事,人们往往只看到其表面的辉煌而忽略掉其背后的艰辛,从学术界转身产业界,陈俊杰并非一帆风顺,“做物联网需要积累,虽然我在学术界做出了一些成绩,但学术研究跟企业运作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我抱着一方面把学术做好,一方面推进学术成果产业化的愿望,试图促进二者之间的优势互补,为学科和产业的发展做一点贡献。”

篇3

据了解,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研究农业物联网不成功的主要难点在于:要融合多个领域集成应用于现代农业,用于指导科学种植的数据库和二维码技术需要攻关,系统软件要降低成本、成为“傻瓜模式”才能有效推广。该项目攻克了上述难点,实现了蔬菜大棚与数据世界的有效融合,能够让农民易学易用,有用武之地。

天津市作为农业部确定的全国三个“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试验区(天津、上海和安徽)之一,目前已启动实施该项工程。

在天津考察时明确指出要加快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步伐。物联网作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是天津构建现代都市型农业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是提升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水平的具体体现。天津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建设得到了农业部余欣荣副部长的高度关注,并于半年内两次来津考察与指导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建设工作,天津市主要领导会见余副部长并对天津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作出重要指示。余欣荣副部长指出,物联网建设不是一般的技术问题,而是走“四化同步”的中国道路的问题。要深化对物联网规律的探索,更好地发挥物联网的作用,体现物联网特点,天津农业物联网建设要体现全要素、全流程、全系统的“三全”特点,整体实施、突出重点、独创一流,做成国际领先的天津版工程。

天津市农委集中各方力量与各层次专家,先后调研了30余家企业、合作社和各行业物联网应用基地,科学勾画了天津物联网建设的设计蓝图。提出了以大力推进“四化同步”战略为指导,以农业现代化和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为目标,以改变农业、惠及农民、改造农村为出发点,立足于天津农业发展实际,坚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有机结合,坚持研究开发、集成示范、推广应用相结合,坚持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形成产业的思路,集成示范物联网感知、传输、决策及应用相关技术和设备,研究理论体系、标准体系,实施农业物联网“一二三四五”工程,形成符合天津实际的农业物联网产业体系,探索具有天津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大力推动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建设进程。“一二三四五”工程即构建1个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平台、重点建设20个农业物联网应用试验基地、建立3种类型农业物联网展示窗口、探索4种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取得包括探索培育农业物联网应用标准、产业研发和经营主体、技术服务队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协同体系和农业物联网应用天津模式在内的5个方面的成果。

天津市扎实开展工作,建设一批有代表性的应用示范基地。种植业以天津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滨海华明农业科技园区、津南小站农业创意园区、滨海新区汉沽葡萄种植基地、静海生宝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及武清农情缘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基地进行环境信息采集与生命信息采集,智能化监控与管理,提供农业生产管理和相关技术信息。同时,综合应用智能手机、短信服务、12316等多种方式,提供在线远程管理、服务、指导的手段和工具。

畜牧养殖业在北辰区梦得奶牛牧场、宁和惠康原种猪场和滨海新区春伟顺现代蛋鸡产业园区建立展示窗口,以奶牛、生猪、鸡的繁育、养殖业生产过程为对象,应用物联网技术采集环境要素,在生产中实现了远程监测、自动控制、动物生产性能测定监控、精细饲养等信息化管理。

水产养殖业在宁河天祥、西青益利来、滨海新区塘沽海发、大港立达、汉沽兴盛和民峰等5家企业新完成安装水质在线监控、视频监控系统,使用水质监测探头60个。建立水生动物病害网络化测报系统、远程水生动物病害诊断系统,进一步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逐步了实现水产养殖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

天津市与中科院的科学家们同心协力,发扬“两弹一星”的科学精神,从“可看、可用、可受益、可推广”出发,拼搏奉献,在天津农业物联网应用平台建设上初见成效。

篇4

2016年11月,“2016年会暨风云际会颁奖盛典”在京召开。本次会议以“天气+创新气象服务”为主题,旨在为增进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员单位凝聚力,更好地宣传、推广气象行业新理念、新服务、新产品,表彰气象服务行业领军人物、企业家、优秀企业和创新产品。

本次大会由中国气象局指导,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主办,富景天策(北京)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爱尔达电子设备有限公司承办,华风气象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云气象科技集团公司、易普锐(北京)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共同协办。

大会邀请了中国工程院徐祥德院士、北京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袁晓如博士、知名互联网学者李易、IBM中国研究院董进博士、台湾天气风险管理公司陈文定等行业内外的专家、学者做了大会报告。大会还邀请了台湾气象产业发展协会、IBM中国研究院等机构的专家围绕“天气+创新气象服务”展开了高屋建瓴的研讨和分享。

天气+物联网

科技创新的服务内涵

“天气+”,不仅意味着天气要素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加深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科技创新带来的天气服务能力、内涵、方式的变化,这将引发整个天气服务产业发展格局的重大调整,创新气象服务。

物联网技术对气象观测、智能设备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提供数据的双向流动,可以通过远程来控制气象观测仪器,这就可以针对灾害天气的观测实施更有针对性的观测策略;同时对气象仪器的工具状态可以有更好的了解,维护整个气象观测网的正常运行。

物联网技术另一个重要的改变是天气众包数据的实现。无论是Weather On这样的随身气象站,还是汽车上的温度观测,基于各种视频资料都可以作为众包数据进入天气预报系统。不过,针对各种众包数据,最大的挑战来源于对数据质量的控制,这也成为气象服务的一个新课题。

物联网技术也同样带来新产品。把天气实况和预报数据通过物联网直接接入建筑物空调、风力发电等设备控制系统,调整设备的工作模型,可以有效地减少浪费,提高效率。

天气+农业

PPP模式为农服务

农业气象服务是气象部门的基本业务之一。气象部门在多年的农业气象服务中,积累了独有的专业技术优势。2015年,中国气象局提出开放合作,创新气象为农服务体制机制,推动融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要求。一部分社会化公司开始进入农业气象服务领域。

PPP模式是气象为农信息化服务发展的有效路径,气象部门和社会化公司在农业气象服务上拥有各自的优势,强强联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能有效加快气象信息服务的范围及服务深度。建设以气象要素为基础、以互联网平台为手段、以农业专家和机构为依托,气象部门和社会公司联合的开放性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开展多层次农业气象服务。将农气服务产品、平台保障、基层服务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平台+服务+基层信息员”的有效闭环。免费提供从平台支持、产品运营、信息共享到运营效果的相关解决方案,推动当地气象为农服务的顺利展开。

风云际会 服务榜样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是气象部门成立的第一个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于2015年5月13日正式成立,其业务主管部门是中国气象局。目前已组建成立气象传媒产业委员会、气象装备委员会、能源气象委员会、旅游气象委员会、应急预警专业会、预算财务委员会和防雷减灾委员会等7个专业委员会。涵盖了气象、能源、交通、旅游、设备研发制造、数据服务等众多领域。

为展示我国气象服务产业品牌形象,树立气象服务行业榜样,本届大会还以专家会议集中评选和网络评选相结合的方式,评选出气象服务行业四个年度奖项,分别是“杰出贡献奖”、“杰出企业奖”、“风云人物奖”和“优秀产品奖”。首届气象服务“杰出贡献奖”特别授予了在中国气象局工作40余年、长期积极推动气象服务社会化的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骆继宾,以感谢他为气象事业所做的突出贡献。华风气象传媒集团、中国华云气象科技集团等10家企业获得“2016年度杰出企业奖”;中国华云气象科技集团总经理米天明等10人荣获“2016年度风云人物奖”;中国天气频道等20项产品获得气象服务“2016年度优秀产品奖”。会上,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在大会上与北京风云昆仑气象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两家单位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同时,华风气象传媒集团等四家企业了自主研发的新产品。

会上, 中国气象局及理事会各成员单位及理事对协会工作表示肯定和支持。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对此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肯定气象服务协会积极探索创新,初步搭建起政府和气象服务各类主体间的桥梁,在推进气象服务各类主体间的合作和交流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希望气象服务协会加强行业自律,维护行业权益,加强行业协调,提高行业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的作用,切实将协会打造成为优秀的政府参谋助手、企业成长帮手、行业发展推手,为我国气象服务行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是我国气象事业和气象服务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家深化改革、气象服务市场初具规模以及社会管理进一步规范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气象服务市场的扩大开发,必将为政府提供咨询、服务企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行业自律、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气象服务发展展望

气象服务作为一种伴随式服务,可以应用到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种场景中。运用“互联网+”思维是创新气象服务的一个重要方向,努力发展“天气+互联网”、“天气+农业”、“天气+旅游”等模式,通过气象大数据结合行业数据的挖掘应用,研发“接地气”的服务产品,让气象真正深入到各行业中去,最大限度地发挥气象数据的价值,扩展服务的边界。

篇5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实训教学;职业能力;专业建设

[DOI]10.13939/ki.zgsc.2016.02.113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自从2011年开始在全国迅速展开,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由于物联网技术是一项综合性技术,涉及计算机、通信、电子和软件等多方面技术之大成,要真正建设好高职物联网专业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实训教学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与深化。

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社会各行各业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化能力的培育是高职学生的重中之重,也是区别于应用型、研究型人才的显著标志,职业能力的培养要靠高职院校实训教学来保障和实现,只有建设规划好物联网技术实训教学体系才能完成高职物联网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修成。随着国家“互联网+”、“工业4.0”等理念的提出与深化,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如智慧农业、环境监测、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能家居和智能物流等,根据国家“十二五”战略规划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特点,以智慧农业和环境监测作为高职物联网技术实训切入点,基于“认知―技术技能―系统体验” 路径来研究并实现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教学,培养主要面向农业与环境行业的具有物联网设备安装调试、工程规划与实施、系统服务与技术支持为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物联网技术人才。

1专业课程与实训教学

1.1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是为国家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等学校。其培养的人才除了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和岗位就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通过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强化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实训教学,最终实现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面向物联网产业,服务区域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较好的物联网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能力,掌握物联网应用技术,从事物联网工程项目的规划与施工管理、物联网设备安装与调试、物联网维护与管理、物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成为具备良好文化素养、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2专业课程体系

从职业岗位能力需要出发来分析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岗位―能力―课程”的思路来构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在满足一定理论知识需要的前提下强化实训课程内容建设,努力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和融合,最终使实践教学来内化学生的理论知识,为拓宽高职学生的成长空间打下基础。为此,设置了一定数量的通识教学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英语、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物联网技术概论等。专业课程的设置更加体现职业岗位的特点要求,以智能农业、环境监测为系统实训平台出发,围绕这两大领域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展开,开设了一些有特色的专业课与实训课。如RFID技术与应用、无线传感器组网技术、农业食品溯源应用系统实训、城市环境远程监测系统实训等课程。课程设置如下表所示。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表

公共素养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

专业支撑课程

计算机组装与系统维护、计算机技术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概论、数据库应用基础、网络设备配置技术

专业核心课程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RFID技术与应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物联网系统应用实训、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施

专业拓展课程

综合布线技术、移动应用开发、嵌入式系统与应用

1.3实训教学体系

高职教学的根本就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岗位就业能力,它的特点是突出职业能力所要求的实训实践教学,完备的实训教学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包括专业实训教学环节、校内实训室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设计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教学时,以知识与技能渐进式提高出发,按照“认知―技术技能―系统体验” 路径展开,“认知”主要是强调基础性和启蒙性实训,“技术技能”主要侧重专业核心课程的配套实训,“系统体验”主要是对前面实训成果的系统综合和应用,更加贴近物联网技术的实际应用。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教学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技术基础与专业认知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和物联网系统应用实训。校内校外实训的有效结合来强化物联网专业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校外实训基地主要解决学生的岗位适用能力,校内实训室主要完成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实操和理论知识的内化。

2基础性实训

俗话说得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说明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是何等的重要。高职实训也是同一个道理,也要从基础性实训抓起。物联网应用技术基础性实训可以分成两个层面:专业基础实训和专业认知实训。

2.1专业基础实训

专业基础实训一般是指电子信息大类学生应具备的一些面向职业岗位的通用型技能实训。如计算机基础应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实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通过这几门课的实训让学生对计算机硬件和编程知识有一定深入的了解与掌握,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计算机基础应用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两项实训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计算机系统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熟悉应用办公软件如Office,掌握对各型计算机的硬件拆装和维修,训练高职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主要让学生对计算机编程语言有一个基础性的学习掌握,为下一步技术技能的实训打下基础,如C语言学习。

2.2专业认知实训

专业认知实训是开启对物联网技术应用大门的起初环节,目的是让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对物联网技术的相关知识、相关设备、相关领域和相关应用有一个认识,拓宽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为专业技能实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物联网技术涉及学科门类较多,职业面向行业应用面广,因此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依据专业培养定位来开设认知实训。针对面向农业与环境应用的特点,专业认知实训突出了电子技术基础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学习,通过系统仿真和实际电路的调试,让学生对基本的模拟、数字电路、计算机网络应用有个较好认知;通过物联网技术概论课程相关的实训让学生了解物联网涉及的多类技术要素,了解物联网三层体系结构及相关的感知、传输和信息处理与控制技术,在认知实训中强调以感观了解为重点,知识普及为重心,宜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开展,如网上查阅、实地参观、现场交流与访谈等。

3职业技能实训

职业技能是高职学生面向社会就业之根本,也是体现现代高职教育之重心所在。高职教育的质量与特色大多体现在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上。从物联网技术层面来分析,物联网技术应用主要包括三个层面:感知技术、网络传输技术和信息智能处理与控制技术,因此,我们结合面向农业与环境领域的应用从三层结构来组织物联网专业技能实训。

3.1感知技能实训

感知技术主要是解决信息的获取,为最终的行业应用提供信息与数据。它包括多方面的信息获取技术,如各型传感器、RFID系统、定位系统、条码等十分广泛。以农业与环境行业的应用为例,主要采用的也是前面所说的四大类设备,为此要建立感知技术应用实训室,结合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传感器、RFID等方面应用技能实训,让学生了解各类型传感器和RFID系统应用技能。传感器方面:如温湿度传感器、pH值传感器、CO传感器的实物及其如何使用,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掌握其基本原理、性能和使用方式。RFID设备方面:如各型电子标签、天线、阅读器等。通过RFID原理实训台,让学生掌握各型电子标签的使用情况和基本工作原理,理解各频段RFID系统的适用范围,以电子标签信息识别读写实训让学生对各类技术标准有一提高认识与消化。另外,也要适当增加控制方面的实训,如智能农业方面的调节光照和控制水源和通风等。

3.2信息传输技能实训

网络传输是信息高速公路,负责把由前端感知设备获得的信息实时准确上传到云端。这部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近距离无线网络传输,二是远程高速网络传输。近距离无线网络传输一般采用Zigbee、WiFi和蓝牙技术,主要用来解决如各类传感器的信息汇集和集中转发上传到远程网络上。重点是实训无线传感网(Zigbee网络)的组网与使用,让学生了解与掌握无线传感网的基本组成、相关设备与工作原理,通过如节点之间点对点的通信、无线SOC端口控制与传输来强化对无线传感网的使用。另外,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来强化学生对局域网、宽带广域网的应用以及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

3.3信息处理技能实训

在物联网三层体系结构中,最后一层是信息管理与应用(简称应用层)。应用层主要是完成经网络传输层上传到云端数据的接收、过滤与存储,然后结合行业应用进行控制与管理。主要涉及专业课程有数据库应用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移动应用开发等一些相关软件应用方面。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系统离不开数据库管理和前后台应用软件的开发,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适当强化数据库(如MSSQL)应用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对数据库的基本操作与使用管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终端在物联网系统应用中已十分普及,目前移动开发平台主要基于IOS和Android两大系统,基于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已占据主流,为此结合移动应用开发课程建设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室,在学习了Java语言后,通过“教学做”来培养学生开发小型App的能力。

4系统性实训

物联网技术的显著特点是集多专业之大成,涉及专业知识面广,容易给学生产生知识混杂和难学的印象,那么如何补救这一情况是专业教学研究的一大课题,为此,基于“认知―技术技能―系统体验” 路径的理念,特别强化与设置了物联网系统综合实训环节。

4.1智能农业应用实训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农业中的应用如火如荼,“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至关重要,农产品的质量管理特别是食品溯源系统已日益成熟。将农产品种(养)植、运输、加工和流通的信息相关联,形成完整的信息追溯链来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性。整个系统涉及溯源标识技术、监装技术、物流监控技术和数据采集与查询技术。溯源系统以RFID、条码技术的应用为基础,是一典型的物联网综合应用系统。这一实训系统基本涵盖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所学的大部分专业知识,通过溯源系统的实训体验把原本分散的技术串联起来,强化了学生对物联网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兴趣,特别是强化了学生对RFID技术应用的认识。实训的主要内容有网络环境的搭建、服务器安装与调试、电子标签制作与识读、数据库管理与应用、PDA安装与调试和APP应用开发等。

4.2环境监测实训

基于无线传感网的环境监测实训是以传感器与无线传感网组建与应用开发为重点的专业实训,通过此实训让学生达到对无线传感网的系统设计,设备选型,传感网组网及Zigbee协议的应用开发有一定程度深化,实训重点要让学生树立起系统性的理念。下图是物联网环境监测实训室功能总体框图。

环境监测实训系统

实训系统包含三种数传模式(WiFi、Zigbee、有线)环境监测传感器,形成一套覆盖三个层次的物联网教学平台。同时,其他内置WiFi模块的各种手持设备(笔记本电脑、手机等)也能无线接入该实验平台,成为物联网实验设备的一部分;师生教学、科研实践开发的其他感知模块,通过与标准的WiFi设备服务器连接,也能轻易接入该实验平台,完成测试、验证。这些设备的灵活配置为学生提供了从数据采集、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较完整的物联网系统应用模型。包含的实训:网络组网与无线信号测试、Zigbee协议栈应用、Zigbee网络拓扑、开发环境的搭建;IEEE 802.11协议介绍、接口程序代码开发、串口WiFi设备服务器设计、传感器数据采集与查询显示等,重点是把从信息采集、传输和信息处理联动起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一个真实的无线传感网系统的体验,更加贴近了以后的工作岗位,增强学生就业信心。

5结论

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教学是培养高职学生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核心所在。实训教学必须以良好理念为先导,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起符合学生就业岗位需要的实训教学体系。本文以农业与环境应用为背景,从分析人才培养目出发,基于“认知―技术技能―系统体验” 路径来研究并实现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教学,以知识与技能渐进式提高构建实训教学环境,通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风茂.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实训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5(6):49-52.

[2]邹洪芬.高职院校“专业对接园区,科研反哺教学”的物联网专业建设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26):12-14.

[3]张新.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探索与思考[J].物联网技术,2014(5):80-82.

[4]刘雪梅.民办高职院校实训体系的建构和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2(11):18-20.

篇6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水产养殖;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S9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080

物联网是一次巨大的信息技术革命,作为一种新奇的信息技术,它有着其他技术无法替代的优点。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网络等传感设备,按照既定的协议,将实际物品和网络技术相联系,通过相关的传感设备实现信息的交互,运用智能软件来对物品实施一系列的管理,极大地拓展了互联网的功能。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围绕这一点对现阶段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的应用情况、面临的困难和如何发展进行了研究。

1 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业应用中的情况

1.1 养殖环境的监控情况

水产物联网通过感知层来检测用来养殖的水温度、水中的溶解氧含量、pH值和其他指标,运用无线传输技术,在转换处理后将相关数据传送给养殖人员和技术指导专家和养殖专家,他们接受到这些数据后,会到现场进行一些调整或者直接通过远程来进行指导。这些数据为他们的判断和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和依据,增加了养殖的科学性,提高了养殖的调整效率。对于养殖户来说,他们不必实时到养殖现场去监视养殖场地的情况,只需在养殖场地安装一些监控,通过手机、电脑等相关设备来对养殖池的现状进行了解,通过网络,可以直接的看到养殖处的一些问题,可及时的采取相关的措施。

现代智能渔业是建立在物联网的基础上形成的,以下为它的智能调控系统。

1.1.1 自动监控水质系统

该系统可以较好的区分各种养殖的环境和所选取的养殖的种类,自动地去搜集不同的数据,从而做到选择性、区别化的监控和管理。

1.1.2 外部设施控制系统

着重从数据分析层面入手,对相关的机器和设备进行数据的比较,进而实行自动调控,它具备多种智能操作的方式。

智能化的监控大大地方便了养殖户的管理,他们足不出户,只需要轻轻的动动手指,通过这些设备来进行生产和管理。

1.2 养殖区域的管理监控

该技术运用在养殖区域管理健康上分为以下几个系统。

1.2.1 养殖区气象监测系统

气象环境的监测包含了气压、气温、干湿度等数据的监测,对这些数据进行搜集,经过科学合理的分析后,可以在各类气候环境中实现较良好的养殖效果。

1.2.2 视频监控系统

为了便利养殖户的监控和管理,实现对养殖现场的具体情况有全方位的掌握和了解,可以考虑在养殖区域、主要进出地带和发挥重要作用的场所安装一些仪器和设备,做到全程监控。在监控的过程中,也需要做好资料的记录和保存工作,将具体的时间和养殖场地的实际情况对应起来,便于日后查询时可以为其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安装的监控系统,可看到养殖对象的生活情况,通过远程遥控投放饲料的机器,根据实际情况来控制饲料的投放,可以做到节能减排、合理养殖。运用物联网来进行科学智能管理后,不仅做到了节能,同时大幅增加了养殖户的收入。

2 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业使用中出现的困境

2.1 尚未统一行业标准

当下物联网技术以及它的应用并没有建立一套标准的物联网体系。农业物联网行业标准的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水产养殖业物联网的相关单位和机构也难以统一。由于不健全的行业标准,很多基础设备无法做到共享,这使得建造的投入增加,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浪费现象,导致物联网的营利空间急剧缩小。尽管当下世界范围内和本国内部的一些组织制定出了一些标剩但是这些标准仅仅适用于其它领域,对于农业领域来说,标准的制定方面还是接近于空白的。

2.2 技术水平需不断提高,其它门槛需要降低

物联网技术在我国虽已经形成一些基础,但是和国外的技术相比,相差甚远。技术方面的不成熟,在短时间内也缺少该领域的有经验的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帮助,所以现阶段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处于停滞阶段。尽管在水产养殖业中的物联网技术和设备已经引起了一些企业和机构的关注,他们已经开始投入资金和精力进行研发,例如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单位已经开始进行研制工作,但是大多数只是处于试验阶段,尚未真正投入到市场中去,很多设备的零部件都要靠进口物品来支撑。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水产物联网的设备方面的成本,这些成本最终会由养殖户来承担,而水产养殖的养殖户大多为个体户主,他们的积极性随着养殖成本的上升而下降,缺少人员的加入和创造,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这一领域的应用情况会受到一定的阻力。

2.3 提高运用技术的科学管理能力

运用物联网技术来对水产养殖进行管理,其中的智能控制系统和远程操控系统都需要管理者具备一定的科学管理技巧,也需要懂得互联网的技术。但是我国的养殖户大多数是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对互联网技术也知之甚少,不具备较高的科学管理技能素质,他们的知识能力有限,无法适应复杂的设备和操作内容。而养殖区一般都在无网络覆盖的偏僻地区,网络覆盖上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养殖者们和网络的接触。随着移动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加大,养殖人员可以通过手机来进行监控和管理。需要思考和解决的是如何提高养殖者的科学管理技能和如何改良设备,使它实现操作的简单化。

3 物联网技术在我国水产养殖上的应用发展对策

3.1 尽快形成并规范相应的行业标准

由于该行业处于新起阶段,存在行业规范不规范、不统一的情况,这极大地限制了物联网行业的发展。农业部开展了多项标准的立项工作,将制定并一系列的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行业标准,将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标准体系。目前,各个地区应该做到整体统一,通过政府和一些研究机构和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在实施的过程中减少一些没有必要的浪费。

3.2 加快技术和软硬件的开发

需要加快相关技术的研究,注重一些软硬件的开发,使核心设备不再依赖于进口,降低成本,做到批量化生产。自主研发可以凭借现有的在工业传感器方面的成熟的技术,来选择一些能耗低、性能稳定的传感器,使用特定的材料来达到防水、防晒的一些目的,通过太阳能供电的功能,快速形成一定的规模,从而使传感器的成本降低。给予一定的补贴和批量采购可以实现定制和批量化生产的成本降低。通过国家政策的补贴,结合主体的自己出资,在农业的补贴中增加对物联网设施的补助,这将有利于坚定养殖户增加加入该行业的想法,从而推进了该行业的发展。

3.3 加大对应用主体的培训

大力推行一些合作社的建设,通过这些组织来统一购买需要的设备,并对养殖户和其他的使用主体进行规范化的培训,做好技术的传授和指导工作,提高大家的使用水平。而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距离较近的合作社可以推选出几个技术人员,让他们到各个合作社中,帮助养殖者们解决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技术的应用。与此同时,设备研发部门需要继续革新设备和技术,实现设备的智能化要求,降低操作的难度,让更多的人能拥有对这些设备的操作技术。

4 结语

物网技术在我国水产养殖方面的应用有很大的前景,水产养殖方面运用好该技术,可以大为降低养殖者的养殖成本,实现利润的大幅度上升。本文说明了该技术在水产养殖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发展对策,希望可以给相关单位、企业和个人带来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

[1]杨宁生,袁永明,孙英泽.物联网技术在我国水产养殖上的应用发展对策[J].中国工程科学,2016(3):57-61.

[2]曹鑫磊,赵铭武,葛丽婷,刘青.水产养殖业中物联网技术

篇7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推广;物联网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 S23;F244-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210-01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促进网络发展的主要动因,从计算机到互联网再到物联网,这一新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是物联网的时代,物联网的发展不仅有利于经济利益的提高,还可以促进经济朝着更加繁荣的方向发展。农业一直是我国的经济支柱,尤其是随着农业生产逐渐机械化,农业的增长方式和农业的现代化进程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农业发展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例如: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业劳动力转移方向单一、农业经营规模小、农机工业水平低等[1-2]。但是,随着农业物联网的出现,农业机械已经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优势[3-4]。

1 农业物联网概述

图1为典型的农业物联网应用。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一种连接物品和因特网的网络,一般它首先利用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将这些物品的信息输入到因特网中,然后利用因特网庞大的信息系统进行物品的买卖和交换,以达到对物品进行智能地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农业物联网,也就是将此种物联网应用在农业上,保证农业人员及时了解农作物每一时期可能的生长状况、农产品的生产流通等信息,使农业生产、管理、交易和物流信息向智能化发展。农业物联网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扩展基层农业技术、提高服务能力,有利于促进农村的综合改革、提高农村的行政服务水平,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机械化推广中的应用

2.1 农机装备技术领域

物联网在农业上进行应用实际上就是为了及时了解农作物的生产状况,包括农作物的生产环境,如土壤湿度、土壤成分、pH值、降水量、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气压和CO2浓度等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内容,找到最适合的生产条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此同时,利用网络的智能化,查询并计算出植物生产的各项环境指标,以便农民进行管理,改善环境,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生产量。目前,澳大利亚在农业机械设备上也应用了物联网,于是能识别莠草的喷雾器应运而生。此种喷雾器能够准确地找到莠草并及时进行处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工成本,降低了对环境的破坏。我国的浙江工业大学也研究出了一种节水灌溉系统,它是利用传感器得到农作物所生存的土壤的湿度,并进行需水信息的判断,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还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可观的,综合各种信息和技术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提高农业的生产率和产量。

2.2 气候智能型农业领域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日前随着气候条件的不断变化,农业生产也受到了破坏,产量大大降低,这就给我国的国民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农作物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迫在眉睫,这就需要物联网来发挥作用,其对环境的感应能力可以及时对环境进行监测,提醒农民及时做好防护措施。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业对各种灾害的防御能力,减弱农业对环境的依赖程度,增强农民应对不断变化气候的能力。例如,在农业的水利水位上安装水位测定感应器,就可以及时进行水位信息的识别、采集和处理。

2.3 农机化区划与农机现代化4S管理

通常情况下,农民对农业机械的需要是不确定的,因为每年的生产要求不同,再加上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农机户配备和更换农业机器时常常会出现过多或不足的情况,这就影响了农户的经济收入。特别是在种植和收割时间短的阶段,农业机械保持合理的数目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机器较少,就会浪费时间和人力、物力;而如果机器过多,则会增加资金的投入。这时就会需要农业物联网来发挥作用,首先可以先了解作业机械的数量和位置,然后进行跟踪,以便于农业机械的现用,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机化的准确性和方便性,发挥农机机械的最大效用。目前对农业机械的使用所采用的模式是农机4S体系,它是一种整机销售(Sale)、零配件(Spare-part)、售后服务(Service)、信息反馈(Survey)四位一体的农机特许经营模式。在这个使用效果比较好的农机经营服务模式中,利用物联网技术在农作物的运输、销售、使用和回收等环节进行定位追踪,可以提高农作物的货物管理水平,减少储存成本,提高效率。另外,即使产品的某个环节有瑕疵也可以及时进行补救,降低损失,提高农机供应商的送货可靠性,提升农机用户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而且,因为跟踪系统的启动可以解决不合格产品带来的各种麻烦,提高服务质量,保证产品的合格率,增加农作物使用者对产品的满意度,提高产品的使用效果。

2.4 农业机械化应急体系

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虽然很高,但是由于我国自然灾害比较严重,所以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仍然是不稳定的,因此增强农业机械的工作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将农业物联网技术和农业机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通过对环境进行分析,并以此信息成立灾害预警模型库、告警信息指导模型库,达到有效地预警灾情的目的;而且还可以及时进行灾情救援,如遇到自然灾害时,配备农业机械来降低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另外,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在灾情发生时,降低调配农业机械所造成的运输费用的浪费,减少抗灾救灾的成本,降低灾害对农业的损害[5]。

3 结语

自从1999年提出开始,物联网这一名词一直被广泛应用在各个行业,尤其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农业行业,使得农业发展朝着智能化和机械化方向发展。

4 参考文献

[1] 梁宝忠.加快农机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J].现代农业装备,2012(8):8.

[2] 王利民,丁仕华,凌小燕,等.论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的实践与创新[J].中国农机化,2012(4):6-11.

[3] 吕敬堂,张富贵,方雷.《农业机械化管理》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农机化,2012(4):197-200.

篇8

农业物联网优势突出

物联网技术的特点是通过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管理。那么,农业物联网在解决农业问题上的优势在哪里呢?

据了解,农业物联网主要依靠RFID(射频识别)、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红外传感器等技术和设备对食品全生命周期的生长环境、运输过程、加工条件等进行全方位信息搜集,并对农产品的生产、运输、加工等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利用农业物联网,可以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种子、化肥、土壤、气温、湿度、光度、化学成分、物理成分、空气组成、pH值、各种养分等进行监测,再结合图像、视频等的采集,有利于全面提升农业的科学生产水平。

例如,借助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美国越来越多的生态农业的经营者们开始采用“精确耕种”技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连续数据采集传感器(CDS)、遥感(RS)、变率处理设备(VRT)和决策支持系统(DSS)等现代高新技术,获取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如土壤结构、地形、植物营养、含水量、病虫草害等)实际存在的空间及时间差异性信息,使每平方米的土地都能够得到最准确的分析,并对其进行最佳耕种。

除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节约资源外,保障食品安全也是物联网技术的一项重要功能。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自动化水平低,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高,食品安全保障机制不完善,生产、运输、加工等环节难以有效监控,亟待通过新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和提高信息收集和处理水平。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说,采用物联网技术,可以监控食品在被消费者食用前所经历的诸多环节,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可以回溯确定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因而也就更容易追查到责任人,从这一点上说,食品安全问题将更容易解决。

此外,物联网技术也有助于提高农业科研水平。“农业物联网是一个重要的服务系统,它不仅可以推动农业本身、农机、农艺、农技服务的进步,对于农业科学研究也有促进作用。”河北省农村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崔文顺认为,农业物联网不仅仅是农业监测控制系统,它更是人机结合的桥梁。

构建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大格局

“农业信息化、农业物联网建设的研究成果将使农民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真正让农民受益。”在2013中国农业网站发展论坛暨农业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峰会上,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李昌建谈到我国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前景时表示。

而为了把农业物联网公共性平台建设好,以此为契机构建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大格局,国家开始加强农业物联网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并开始大力探索正确的商业模式,促进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以达到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协作、协同的目的。

2013年5月,农业部表示,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及《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要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支撑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部印发了《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工作方案》。

该工作方案中设立了我国农业物联网初始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理论研究,探索农业物联网应用主攻方向、重点领域、发展模式及推进路径;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与系统集成,构建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标准、政策体系;构建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产学研和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创新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适时开展成功经验模式的推广应用。

与此同时,农业部也在2013年启动了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组织天津、上海、安徽开展试点试验工作,为全国农业物联网发展积累经验。天津、上海、安徽三省市率先开展试点试验工作。天津是设施农业与水产养殖物联网试验区,上海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试验区,安徽是大田生产物联网试验区。

在天津,农业部、中科院、天津市人民政府在2013年9月就共同推进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建设签署合作协议。协议明确了由农业部负责农业物联网建设指导,组织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支撑,及时总结推广天津农业物联网发展经验;中科院负责农业物联网重大技术攻关和全面技术支撑,重点在农业普适化感知、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关键技术研发、集成及示范,组建专业化团队,开发适合天津本地需求的农业物联网平台。而天津市作为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的实施主体,负责已经建成的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平台的营运、管理,并以此为依托,组织全市农业物联网发展整体规划设计,组织各项技术研发、试验,为全国农业物联网建设积累经验、示范推广。

在上海,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和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了《市农委等关于上海农业物联网发展的实施意见》,拉开了上海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大幕。据了解,到“十二五”末,上海将以实施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为载体,建设10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10家农业物联网的应用示范企业、3个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力争在农业物联网应用核心技术上有突破,在感知、传输、处理、控制、管理和应用等技术领域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扶持和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农产品电子商务贸易额实现快速增长。

在安徽,由省农委牵头,省农科院和科技厅共同制订了安徽省农业物联网工程建设方案,并由技术攻关组制订了省农业物联网工程总体技术方案、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集成工作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安徽省农委制订了小麦“四情”(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监测指挥系统建设方案、农业种子物联网项目方案。安徽省在各示范县都制定了农业物联网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普遍提出建设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或政府决策指挥中心,在有条件的规模化养殖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选择3~5个产业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试点示范。

在新疆,物联网技术和新疆移动大通信网结合的新科技已在全疆遍地开花。新疆移动发挥移动通信“实时性、个性化、交互性、广泛性”的优势,积极推进“农业移动物联网”应用,开通温室大棚无线监控、自动化滴灌等多种农村信息化应用,帮助实现精准化的农业生产管理。同时,通过农信通服务、多种资费优惠,为农民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通话和信息服务,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据了解,全疆23个农牧团场、5个地州市的农田实现了田间数据自动采集、全自动滴灌控制。新疆移动物联网技术,正以信息化助力新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企业先导进入

自从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以来,农业物联网由于可以实现农业生产、运输、加工等环节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感知和监控而获得了发展的良机。随着国家对农业物联网公共性平台的建设的重视,一大批企业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布局农业物联网领域,携手打造具备专业影响力的交流与分享平台。

其中在农业物联网的基础设施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的网络供应商正在不遗余力地用网络专线对农业物联网的建设提供支持。

如自安徽省涡阳县被确定为省农业物联网工程首批13个试验示范县后,安徽移动涡阳县公司为农业园区引入2条百兆互联网专线,并提供多媒体箱、综合机柜、光纤收发器、交换机等设施设备。安徽移动设计的移动网络专线和专用数据SIM卡,可实时监控大棚室内温度、湿度和工人作业等实地情况,并实现自动洒水、调温等田间作业。与此同时,移动网络专线还可以时时传递、终端备份留存,使得蔬菜种植从育苗、成长到成熟的各阶段信息和视频资料得到保留。

在农业物联网基础平台建设中,由罗克佳华、中国优农协会、太原、朔州、运城等试点城市正式签订的“中国优质农产品信任系统及智慧电子商务基础(云)平台”已经开始运行。据悉,该平台是罗克佳华与世界500强公司Intel(英特尔)、IBM(国际商业机器)、EMC2(易安信)开展技术、资金合作共建的一项平台,该云数据平台的建立,将成为我国北方地区专业为农业等行业物联网应用服务的云数据中心。

借助于此平台,罗克佳华也将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技术研发与应用,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业生产中的自动化控制、监测、预报等功能。在农产品溯源方面,罗克佳华表示可以通过二维码应用,实现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对产地、品种、采摘、存储、加工、运输等各类信息的查询,充分提升监管机构的管理效率,保障食品安全。罗克佳华还计划通过实施全程监管、全程溯源,以远距离通信、动态定位、调度管理等技术结合云计算中心实时数据处理与服务能力,构建智慧电子商务基础(云)平台,促进农产品流通。

在设施农业的研究领域,由物联网结合设施农业的研究正逐渐深入。目前,物联网技术平台与建筑结构、配套系统、新能源与工厂化装备已经成为智慧温室的四大组成之一。据了解,智能化监控、自动化管理温室目前在北京已经建成了示范工程。国家科技部863项目《植物工厂化生产低碳设施与装备的研究》以及北京市科委“十二五”重点课题《盆花生产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示范》由北京市农业机械研究所承担,这两项课题的核心即构建智慧温室的核心组成之一的物联网技术平台。

北京京鹏环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物联网技术已应用到智慧温室生产的不同阶段。在温室准备投入生产阶段,通过在温室里布置各类传感器,可实时分析温室内部环境信息,从而更好地选择适宜种植的品种;在生产阶段,从业人员可用物联网技术采集温室内温度、湿度等多类信息,来实现精细管理,例如遮阳网开闭的时间,可根据温室内温度、光照等信息来传感控制,加温系统启动时间,可根据采集的温度信息来调控等;在产品收获后,还可利用物联网采集的信息,把不同阶段植物的表现和环境因子进行分析,反馈到下一轮的生产中,从而实现更精准的管理,获得更优质的产品。

农业物联网终端用户中,多个地区的电子标签已经应用于生产和流通环节。比如上海市200多家蔬菜标准园的6万多亩蔬菜种植基地内,蔬菜就用了这样的“身份”——每一包蔬菜的采收、施肥、用药、灌溉、农药检测等信息都被记录在电子标签中,消费者只需要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了解到蔬菜生产的所有信息。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每一块牛羊肉都有自己的二维码“身份证”,通过层层追溯,可查到牛羊出生、饲养、病疫、屠宰、加工、物流、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信息。消费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以看到这块牛羊肉从繁育到上餐桌所有环节的信息。

多利农庄是上海最大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也正在与多利农庄联手打造中国首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多利农庄庄主张同贵表示,公司正通过生产体系和运输体系的信息化管理,实现全程智能化,使消费者可以通过产品的条形码完全了解其生产、来源和运输等相关信息,同时还可减少农产品的消耗,提高农民的收入。

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还需加力

随着我国农业由传统生产模式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的发展,国家高度重视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示范与应用。近两年,通过科技支撑计划、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科技型企业周转金等多个项目的支持,我国正在努力开展农业领域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研发、示范与应用。

但是我国的农业物联网产业是一个弱势产业,无论是自动化、智能化,还是远程控制,相比发达国家都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套符合国情的、合理的、具有针对性和开放性的物联网架构体系。另外,由于我国农业一直处于“做贡献”的地位,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市场化程度低、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村金融不完善、农业科技普及不完善等众多问题也限制了我国农业物联网的发展。

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李昌健表示,我国农业物联网在开发应用以及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与国外相比,我国传感器品种不够多,主要集中在对温度、湿度的监测上,对其他环境因子关注较少,尤其对生物本体的感知还很缺少;另外,在政策方面,各方面对农业物联网的投入还远远不够。人们对农业物联网的认知不足;而在如何确定经营主体,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运行模式上,我国目前也没有清晰的答案。

篇9

>> 美国农业补贴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欧盟互联网行业反垄断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多轨制贸易政策的动因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吸引国外科技人才的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财政货币政策的运用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鼓励研发的税收优惠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奥巴马政府气候变化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宏观调控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企业年金税收政策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儿童网络保护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住房税收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农业财政补贴政策及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美国能源独立政策及成果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就业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产业政策及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农业补贴政策转变对我国直接补贴政策的启示 试论1965年《美国老年人法》的诞生及对我国老龄政策的启示 美国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政府数据开放的政策法规保障及对我国的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fr=aladdin,20140512.

[2]吕琳露.中美两国物联网政策比较研究[J].科技视界,2014,(10):16016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美国创新战略突出知识产权[EB/OL].,20140512.

[4]毕开夏,夏万利,李维娜.国外物联网透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3133,254255.

[5]李向文.欧、美、日、韩及我国的物联网发展战略[J].射频视界,2010,(3):4953.

[6]卢涛,尤安军.美、欧、日韩等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4):4751.

[7]袁国智,董毅明.我国物联网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分析[J].商业时代,2011,(4):2829.

[8]黄桂田,龚六堂,张全升.中国物联网发展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62.

篇10

[关键词]物联网;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大数据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000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01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从互联网时代进入了大数据时代,物联网与大数据关系紧密,物联网产生大数据,大数据助力物联网。物联网是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动力,是推动世界高速发展的“重要生产力”。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是继通信网之后的另一个万亿级市场,用户端已经扩展到任何物品之间,通过运用智能感知、识别技术来实现,可以进行信息的交换和通信。物联网最重要的理念是融合,通过设备、网络和平台的融合来实现服务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物联网技术与传统兽药行业的深度融合,是大数据时代兽药行业信息化管理发展的关键,是兽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国家兽药行业信息化现状

近几年来,农业部正在加快兽药物联网的建设,对兽药进行追溯管理,以此来推动兽药行业的信息化管理,使兽药行业的生产、销售及管理方面的信息互联互通。国家兽药追溯系统的建立在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的同时,也促进了行业的发展,以保障动物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安全。

1.1 国家兽药基础信息查询系统

我国在逐渐进行国家兽药信息查询系统的建设,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两个阶段的建设工作。从2012年8月到2013年12月共完成了12个数据库的建设,涵盖了兽药生产企业、兽药产品批准文号、化药监督抽检结果、国内外兽药注册以及国家兽药标准等基础数据,系统中的数据相互关联、信息完整,能够基本满足当前行业查询的需要。

1.2 兽药产品二维码追溯管理

农业部从2014年2月开始进行国家兽药追溯管理的试点运行工作,于2015年1月进行兽药产品的二维码追溯管理工作。

1.3 手机版国家兽药信息查询系统

2015年3月,由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开发的“国家兽药查询”手机客户端(APP)正式上线投入使用,可以进行兽药基础信息数据和兽药产品追溯信息的查询。手机版国家兽药信息查询系统的查询内容和中国兽药信息网的相关内容一致,普通用户和兽药行业的业内人士均可以通过”国家兽药查询”手机客户端(APP)查询兽药产品二维码追溯信息和其他基础信息。

从2016年1月起,将全面启动实施兽药销售和监管环节的追溯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兽药行业的信息化管理。

2 国家兽药行业的信息化建设

2.1 信息化建设目标

兽药行业信息化管理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也是为兽药行业从业人员、部门及用户提供高效服务的需要。因此,从兽药的行政审批到其相关业务和市场管理各个环节都要全面实现网络化、快捷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要在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的效率,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还要保障信息的安全性。由于兽药信息查询系统的业务量庞杂,因此,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部门之间也要相互协调统一规划,确保建设的信息系统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及有效性,以达到数据资源的全面整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2.2 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兽药行业的信息化管理需要通过信息化平台来实现,主要实现兽药行政许可审批、国内外兽药产品追溯信息、兽药标准的查询等业务。平台角色主要包括农业部相关单位,与行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用户等,在物联网的环境下采用SSH模式。

为防止一些企业冒用其他厂商商标,伪造产品批准号,危害行业发展,要加大监管力度。对兽药生产企业的信息进行清理和核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建立数据库,并提高平台建设的安全性。通过扫描二维码标识,实现对国内外兽药产品追溯信息的查询。追溯信息包含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管4个环节的数据信息。追溯信息的优势在于来源可查询,降低了动物产品的风险性,保证动物用药的安全性。解决兽药行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问题,对兽药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

2.3 信息化建设的行业展望

近年来,农业部极其重视兽药行业的信息化管理,国家兽药基础信息查询系统和手机版国家兽药信息查询系统的建立标志着兽药监管向信息化管理又迈进了一大步。“互联网+”时代信息化管理也是兽药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中重要的环节,物联网环境下建立的信息化平台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掌握兽药信息的更新状态和兽药产品的流通状况。

信息化管理使兽药行业的生产、销售、使用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信息互通,增强兽药企业的品牌意识和安全诚信意识,并拓展了兽药信息查询渠道,提高了信息服务质量,更好地为用户服务。随着信息平台的使用,海量数据也在不断生成,运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在海量数据中获取所需要的有用信息,是从业人员要做的后续工作。同时,根据用户使用的反馈信息,也要不断地进行平台的版本升级,进一步完善主要功能设计来为用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