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工业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5: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冶金工业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发展预期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依据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装备制造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等行业的产业振兴规划及相关行业权威研究机构对“十二五”时期机械、建筑、船舶、家电、集装箱和汽车6个主要钢铁消费行业的预测研究,可以推算“,十二五”期间这些行业多数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尤其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快速推进,这些都将使上游钢铁行业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另外,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涉及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新兴产业必然对钢铁业产生新的要求。国家大力支持的新能源、核电、环保和军工科技等也将会形成钢铁业新的增长点。总体来看,受国内经济发展及需求的拉动,“十二五”期间我国国内主要工业生产将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钢材消费的增势使钢铁业仍将保持高产量,对铁矿石的需求也将维持在一个相对高的水平。
二、我国铁矿石进口依存度及“十二五”期间国外铁矿石市场供给分析
世界主要的铁矿石出口国是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和南非等国,以上4国铁矿石年出口量占全球铁矿石出口量的85%,也是我国铁矿石的主要进口来源国。近年来,我国钢铁产量快速增长,国产铁矿石已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因而导致进口急剧上升(见图2)。据中钢协分析,2009年中国矿石进口量占世界海运量的70%,中国对外矿的依存度已经由2003年的46.5%上升到2009年的66.1%,国产矿的比重逐年下降(见图3),并且在今后若干年内,铁矿石高度依赖进口的格局将会继续。未来国际铁矿石供给的形势是怎样的呢?据MYSTEEL统计显示,截止2009年底,全球铁矿石产能为15.78亿t,到2015年,全球铁矿石的产能增量将达到10亿t,总产能将达到26亿t;10亿t新增产能包括老矿山的扩建项目和新建矿山项目。其中,4.76亿t为已确定实施新增产能,5.95亿t为有意向实施新增产能。具体情况见表1、图4和图5。有意向新增产能最后能否顺利投产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已确定的新增产能也可能面临着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是这种不确定性相对较小。其中,大型矿山受益于充裕的开发资金和发达的基建配套设施,在已确定的新增产能达产方面保持着良好的记录。既然预计在我国“十二五”期间国际铁矿石供给会有较大的增长,我国的钢铁企业又是这些铁矿石供应商的最大客户,只要我们能够很好地解决国内铁矿石进口无序竞争的局面,加快形成我国进口铁矿石的合力,铁矿石的供给就能够得到保证。
三、对“十二五”期间完善我国铁矿石供给保障的建议
在分析“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国际铁矿石市场供应仍将继续增长的基础上,本文从国外、国内两个角度提出完善我国铁矿石供给保障的建议措施。
1. 加快建设境外铁矿石长期稳定基地
进口矿石比重过高,便意味着资源受人掣肘——“走出去”到国外投资办矿或入股铁矿山是近几年来钢铁行业提高矿石资源保障能力和实现上下游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的新思路。我国钢铁企业在长远的资源投资、融资手段和途径方面还比较薄弱,因此,必须建立政府、行业协会、金融机构、钢铁企业和资源所属者之间的合作通道,以新的模式进行资源控制和开发,使稳定的资源供应成为我国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坚强后盾。鼓励由国内大型钢铁集团企业牵头,吸收中型钢铁企业入股,联合起来到国外合资合作办矿,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国产矿和海外权益矿用于国内炼铁生产所需总量的比例达到2/3以上。在企业联盟或企业实际操作层面,可以采取收购、投资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加大矿石资源开发的投入,加大对澳大利亚、印度、巴西和南非等国铁矿石资源的考察,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合资和联合开矿。密切跟踪国外铁矿石行业和市场的发展动态,积极与国外矿石供应商进行磋商,增加铁矿石的长期协议量,在巩固与现有铁矿石供应商的长期稳定合作的同时,寻求与印度、智利和秘鲁等国的铁矿石供应商签订长期供货协议,拓宽进口铁矿石的采购渠道。如武钢通过收购、兼并和参股等方式,建立了一批境外资源供应基地。公司获得权益铁矿石资源量达到100亿t,全部达产后,超过9 000万t的供矿能力,可满足企业85%以上的需要,加上自有部分,5年后,武钢铁矿石可全部自给。境外长期稳定资源基地的建设,能够提高我国钢铁企业全球战略资源的掌控力和市场竞争力,为我国钢铁企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资源保障,也为争取铁矿石谈判的“中国价”奠定了基础。依托境外资源基地,企业可以逐步向钢铁产业链上下游不断延伸,使航运、海运租船和废钢进口等新兴业务快速发展。
2. 规范国内铁矿石进口市场秩序
采购分散是铁矿石进口无序的症结。整顿规范进口铁矿石市场,应严格执行制;推进进口铁矿石备案登记制度,以掌握进口铁矿石的数量和流向。在“十二五”期间,可以通过限制并减少拥有进出口资质的企业,依托中国中钢、中国五矿、宝钢国贸等大型国贸企业,组建几家股份制的大型铁矿石进口企业。其他钢铁企业和贸易企业可以参股这些国贸企业。其他钢铁企业入股,原则上其上限为本企业铁矿石需求量,旨在规范铁矿石市场秩序,防止转手倒卖,扭转中国钢铁行业深陷被动、多头采购、各自为战的混乱局面。在有序的市场条件下,中国在铁矿石谈判中才能够赢得更多的定价权,中国钢铁企业才能够更好地发展,中国才能有更多的钢铁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跻身世界钢铁行业前列。
3. 加快国内铁矿的勘探开发力度
在稳定铁矿石境外供给渠道的同时,我国也应加快国内铁矿石的勘探开发力度,实施配套鼓励政策,降低对境外铁矿石供给的依赖,进一步提高国产铁矿石的供应力度。开发国内矿资源需要先了解我国铁矿资源的特点。在我国已查明的铁矿资源储量中,储量和基础储量少,资源量多;已探明的铁矿产地分布极不均匀,且多为贫矿,贫矿占储量的94.3%,均需经过选矿富集才能达到炼铁生产对品位的要求;平均品位仅有31.95%,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 个百分点以上,而国外进口的铁矿石品位平均在63.5%;同时我国铁矿石性质较为复杂,其特点是贫、细、杂,共、伴生矿多,单矿种矿少,利用难度大,采选成本高。近几年,由于钢铁行业产量的节节攀升对铁矿石需求量的不断提高,进口铁矿石价格连年大幅增长,我国加大了对铁矿资源的勘探力度。据有关部门统计,2005—2010年我国新勘探发现的大中型铁矿产地有79处,勘查共新增铁矿资源储量87.41亿t。其中,2005年新增16.1亿t;2006年新增12.34亿t;2007年新增17.14亿t;2008年新增13.93亿t;2009年新增27.9亿t,成为勘查新增铁矿资源储量最多的一年。从图6中看到,国内铁矿石产量增速是跟随新增矿产资源量变动的,这表明国内新发现的矿产资源不断被开发利用。我国有 55%的探明资源储量未动用,随着矿区内外部建设条件的完善,未来更多已探明而未开发的矿产资源将被投入开发,进一步扩大国产铁矿石的供给能力。大力开发和节约使用国内矿石资源,实施配套鼓励政策,包括环保、国土、税收和防止乱采乱挖的措施。实行对低品位铁矿和共生矿资源开发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并对积极投资、收购和参股可开发新矿山及周边中小矿山的行为实施政策倾斜。同时,建议国家将铁矿石的资源税征收标准下调至与煤炭相同的水平,并按价值比例征收。这样可以降低贫矿、井下矿的边际经济可采标准,从而提高我国矿石自给率。此外,应鼓励企业加大贫矿开采利用技术的研发投入,包括提高尾矿利用率、露天转地下开采以及矿区环境保护等措施,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低品位和伴生矿的开采水平,实施矿业所属地的生态保护。
4. 合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
由于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为了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必须坚持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深入研究合理利用两种铁矿石资源的方案。要积极推进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高配矿技术,降低消耗和污染,合理使用矿石资源,提高铁矿石的综合使用效率,降低铁矿石使用的综合成本。“十二五”期间,应针对我国铁矿资源“贫、细、杂”的特点,促进钢铁企业、矿山、相关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研究工作,针对我国选矿中的技术难题进行逐一突破,研制并应用新的高效分选设备、新的高效浮选药剂以及新的分选工艺。尤其是近年来,国内铁矿石资源中易选的磁铁矿资源日益减少,促进了我国铁矿选矿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使我国钢铁行业能够充分利用国内的资源,提高钢铁企业矿石的自给率,缓解进口铁矿石的压力,维持优质的铁矿原料供给。
5. 建立科学有效的废钢铁回收体系
随着我国钢材市场供需两旺、钢铁工业继续加快发展,对废钢铁资源的需求量大幅增加。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电炉将会逐步替代转炉,废钢将会逐步替代铁矿石,而少量的铁矿石应用将作为资源自然消耗的补充,真正成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工业。由于国际市场铁矿石市场价格的不断上升、国内电力供给能力的增强,以及国内废钢产出量的增长,预计今后中国电炉生产能力将会出现较快增长,市场需求也将有所上升。新电炉钢产能的建设效益与传统流程相比,差距将会大大减小。同时,由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实施等,对钢铁的需求量增长较快,而我国铁矿石资源短缺且世界铁矿石资源有限,钢铁企业趋向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预计钢铁行业对废钢的需求会出现快速增长,因此我国应加快建立科学有效的废钢铁回收体系。
篇2
【关键词】粉末冶金 模具 仿真技术 加工方法
中图分类号:TD3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111-01
0引言
粉末冶金是通过制取金属粉末或金属粉末与非金属粉末的混合物作为生产原材料,通过过压制成形、烧结等工艺过程,制造出各种粉末冶金制品的工艺技术。现在,这种工艺已经成为我们在新材料研制领域内的重要工艺技术。在粉末冶金工业中,模具对于在很多工序中都有所应用,并且对于整个生产工艺也具有较大的影响。粉末冶金模具是粉末冶金制品生产的重要工艺装备,粉末冶金模具的质量对粉末冶金制品的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然而,粉末冶金模具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它的加工过程。因此,对于粉末冶金模具加工方法及仿真技术的研究,对于粉末冶金工业具有重大的意义。
1 粉末冶金模具的加工方法
目前,对于粉末冶金模具的先进加工方法种类很多,其中各种加工方法也是各有特点。现就几种主要的粉末冶金模具加工方法进行介绍,并对各种方法的特点和对粉末冶金模具的影响进行探讨。
1.1 电火花加工方法
电火花加工的方法,是通过在放电瞬间产生剧烈高温。然后,利用这一高温将工件的表面熔化(甚至汽化),从而达到机械加工的目的。这种加工方法在一些难以加工的超硬材料加工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1)电火花加工方法的特点
电火花加工方法能够有效的填补常规的机械加工方法对于难加工材料的不足,适用于对于强度高、熔点高、硬度高等难加工的材料的加工。另外,由于电火花加工方法直接利用电能与热能进行加工,因此在加工过程中可以实现加工的自动化控制。再者,这种加工方法的精细度很高,对于粉末冶金模具这种加工质量要求较高的产品是一种较为合适的加工方法。不过,这种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那就是利用电火花加工方法加工的粉末冶金模具的表面粗糙度较高,会对粉末冶金工业造成一定的影响。
(2)电火花加工方法在模具加工中的应用
在粉末冶金模具电火花加工中,常是通过使用数控电火花机床来进行加工的。数控电火花机床可以实现粉末冶金模具的精密加工,确保满足粉末冶金模具的质量要求。在粉末冶金模具的尺寸精度、仿形精度和表面质量等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1.2 仿形磨削加工方法
利用仿形磨削加工方法加工粉末冶金模具,即是通过利用专门的平面磨床,通过仿形尺对粉末冶金模具进行仿形磨削。这种粉末冶金模具加工方法的特点是其加工生产的粉末冶金模具的精密度较高,且表面较为光滑、平整,粗糙度较低。这种加工方法的缺点是加工效率较低。
1.3 数控线切割加工方法
数控线切割加工的方法,是通过将金属丝电极安装在一个转动的贮丝筒上,然后分别将被切割工件与金属丝电极接到高频电源的正、负极上,通过计算机技术控制控制电极的移动方向,并通过电火花加工达到自动切割的目的。
数控线切割方法是计算机技术与电火花加工技术的结合,可以发挥电火花加工方法的优点,还可以实现自动切割的目的。其在粉末冶金模具的加工上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这种加工方法对于电极没有特别的要求,并可以对各种硬度和形状的工件进行加工。数控线切割加工的方法,还可以反复的使用电极丝,加工损耗小、精度高等特点,非常适合粉末冶金模具的加工生产。因此,数控线切割加工的方法也是目前在粉末冶金模具加工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2 粉末冶金模具的数控加工动态仿真
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各类科技领域都有广泛的影响,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不断发展成熟,已经可以应用到产品从概念设计到结束使用寿命的整个周期的各个环节中,其中在产品的加工阶段应用更为广泛。在粉末冶金模具的加工过程中,仿真技术的应用将对粉末冶金模具的加工行业,甚至整个粉末冶金工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粉末冶金模具的加工过程中,建立一个较为精确的数控加工动态仿真模型,通过模拟整个模具加工过程,从而获得在粉末冶金模具加工过程中所需的几何数据和力学信息,以及加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影响和可能出现的偏差值。通过数控动态仿真模型,便可以在加工前获得准确的信息,规避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有效的降低了加工失误、偏差等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在粉末冶金模具的加工过程中,利用精确的数控加工动态仿真模型,可以获得准确的数控加工代码,避免加工的错误和偏差;另外,还可以对加工误差值、刀具磨损等进行预测,为保证粉末冶金模具的质量要求和刀具的更换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因此,在粉末冶金模具的制造加工过程中,计算机仿真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保证模具加工生产的质量和提高模具生产效率都有很大的帮助。
3 结语
粉末冶金模具的加工,对于粉末冶金制品的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目前,对于粉末冶金模具的加工方法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粉末冶金模具加工中的应用,也还需要人们不断的进行发展和研究。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工业;工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109-02
1 五年来蓄势发展的南平工业
(1)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工业在全市经济中的地位提高。2007年,全市工业完成总产值377.50亿元,比2003年增长88.6%,年平均增长17.2% ,完成工业增加值119.05亿元,比2003年增长79.6%,年均增长15.8%。工业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0.1%,比2003年提高4.3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1个百分点。
(2)工业运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达到近年最好水平。近几年来,全市工业在生产快速增长的同时,工业的经济效益也不断提高。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05.82亿元,比2003年增长135.2%,年均增长23.8%;实现利税总额28.19亿元,比2003年增长112.3%,年均增长20.7%,其中实现利润总额16.22亿元,比2003年增长170.8%,年均增长28.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4.1,比上年提高16.7个百分点。
(3)工业平台(园区)建设初具规模,产业集群已成雏形。近年来,我市各级积极创造条件主动接纳沿海发达地区和相邻浙江地区的产业转移,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向园区聚集,将园区作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来打造,园区建设和园区工业得到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各级工业园区共涉及竹木加工、针纺、汽配、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生物化工等十几个行业,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2007年全市工业园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27家,比上年增加5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2.79亿元,比上年增长133.3%。
(4)私营工业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近年来,市政府适时出台扶植私营工业企业发展的“小巨人”政策,兼顾“改制”与“做大”的双重目标,鼓励私营工业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租赁、托管、参股、控股等方式,积极参与国企改制、改革,引导企业向混合经济型方向发展。同时对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进行引导和扶植,出台优惠措施,重点支持“小巨人”企业,通过建设一批专业孵化器和完善相关孵化器的服务体系等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培育和推动一批“小巨人”企业做大做强,促进私营工业企业向上规模的层次转变,把私营工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私营工业经济增长明显加速,规模不断壮大,已成为全市工业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私营工业经济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截止2007年底,全市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达到533家,比2003年增加397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3.8%;全市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2.03亿元,比上年增长40.0%,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快了1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私营工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从2003年的16.5%上升到2007年的32.0%,比重呈快速上升趋势;全市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实现销售收入97.07亿元,比上年增长60.79%,利税总额7.11亿元,同比增长89.6%,已成为推动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5)国企改革稳步推进,成效显著。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优化资本结构契机,着力调整工业所有制结构,着眼于搞活国有经济,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积极探索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特别是从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入手,积极探索合资合作经营、承包、租赁、兼并、破产等改制方式与方法,利用受让股权、投资扩股、参股等方式,加快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优势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激活机制。如福建南平太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引入民营企业控股,实现由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转化,企业改组后,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大胆改革用人机制、管理机制和分配机制,狠抓内部改革挖潜,努力节能降耗,提高公司主导产品“太阳牌”系列电缆的质量。公司重组四年来,实现了快速扩张和壮大,公司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都成倍增长。
(6)行业结构日趋合理,重点行业高速发展。几年来,我市工业经济呈现速度快、效益好、结构不断优化的良好局面。形成了竹木加工、食品加工和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造纸及纸制品、有色金属、化工、纺织服装、电力为重点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竹木加工、食品加工和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等行业快速发展,2007年,规模以上竹木加工、食品加工和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分别为42.96亿元、24.82亿元、38.91亿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400.7%、142.9%、135.5%,平均年增长分别为49.6%、24.8%、23.9%。重点行业的高速发展,进一步拉动全市工业的快速发展。
(7)工业投入快速增长,发展后劲日益增强。2003年以来,我市围绕“突出工业、突破工业”的战略目标,不断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加大了工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狠抓重大工业项目的建设, 实施大公司、大项目带动战略。近几年来,南平铝业、南孚电池、王斌装饰、北津电站等一批投资金额较大、进度较快的技改和建设项目的完成投产,为推进南平工业化的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推动南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强了发展后劲。
2 制约南平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工业经济支撑点少,发展不平衡。工业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竹木加工业的高速发展,在新增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一半来自于竹木加工企业,由于竹木加工业的高速发展,必将面临资源问题。全市大的工业企业不多,据统计,2007年我市产值上亿元的企业只有46家,而大部分的企业产值在500~1000万元之间。
(2)工业结构不够优化,可持续发展力不足。从我市工业产业结构上看,原材料产业、初级加工产业比重较大,产业链条短,高科技新产品企业少。2007年南平市规模以上工业拥有竹木加工企业270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2.3%,2007年产值为45.6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4.3%,而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只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2.1%;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少(4家),中小企业多;从产品结构上看,企业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名优产品不多,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明显偏低;企业外向度低,出口规模小,出货值仅占销售产值的4.5%,市场竞争力不强。
(3)生产要素紧张,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一是用工问题。纺织服装、竹木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表现得较为突出,一些企业开工率不足或者不能正常达产。据了解,南平目前300家纺织服装企业的用工缺口达数千人。二是资金问题。随着国家收缩银根、回笼货币等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以及银行信贷条件的提高,中小企业“融资难”现象较为普遍,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状况进一步加剧,致使一些企业因为资金短缺不能开足马力生产。
(4)产业链不完善,产业集群不发达,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少。我市产业集群尚处在起步阶段,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产业链较短,上下游配套不完备,成为影响我市产业集群扩张的一个瓶颈。目前,全市获中国名牌的仅“南孚”一家企业,获得“驰名商标”的也只三家企业,获福建省名牌的企业只有47家。全市获中国名牌和福建省名牌的企业数量远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就是和三明、龙岩等山区城市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
3 对南平工业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1)按照新型工业化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强化“突出工业、突破工业”意识,完善工业发展规划。一是调整产业方向。就是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逐步由过去拼资源、拼消耗、拼环境的传统工业,转到注重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高新技术产业上来。二是调整区域布局,首先要根据承接沿海和浙江产业转移的需要来调整布局。规划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专业化区域,各县(市)区承接的重点应该各有侧重,突出特色;再次,要根据全市交通格局的变化来调整布局。根据全市高速公路的规划来科学规划全市工业产业带。三是统筹“三化”关系。确立工业发展的主导地位,突出加快工业的发展,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
(2)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多方筹措资金,突破工业发展的资金“瓶颈”。一是政府引导投入。二是激活民间资本投入。三是招商选资投入。四是银行融资投入。
(3)高标准、高速度建设工业园区,优化工业发展的硬环境,强力打造工业发展的平台和载体。工业园区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一定要高标准规划,严要求入园,突出重点,突出特色。
(4)积极培育壮大产业集群。要积极围绕产业链开展招商工作,大力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引导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和上下游配套,提高产业关联度,延长产业链条,形成良好的群聚效应,不断推动产业集聚,壮大产业规模,做大做强南平产业集群,打造“海西绿色腹地”制造业基地。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 供应链金融
一、引言
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从理论上讲,它是银行基于对某产业供应链结构特点及商品交易细节的把握,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或单笔商品交易的自偿程度,对供应链中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的全面金融服务。从实践上讲,它是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中下游中小企业,并为大型企业提供理财服务,从而解决供应链中资金分配的不平衡问题,并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社会分工的细化,实体经济的竞争已由分散的企业单体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供应链整体之间的竞争。为了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力,就必须保证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畅通,而供应链金融将资金注入供应链,可以激活整个链条的运转,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意义
第一,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上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但是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配套企业一旦出现问题(尤其是资金问题),也会影响整条供应链的运转。这些配套企业往往是中小企业,但是国内中小企业由于直接融资渠道狭窄、内源融资资金有限、间接融资渠道不成熟等原因,面临很大融资困难。而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可以针对配套企业与核心企业的交易关系,借助对核心企业支付能力和信用水平的评估,对其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存货、预付款和应收账款等进行质押融资,有力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第二,拓展商业银行盈利渠道。在利率市场化趋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减少,主要利润来源受损。同时,中小企业具有旺盛的融资需求,急需筹集资金扩大经营。因此,商业银行积极推进供应链金融服务,不仅可以解决向中小企业贷款时授信难、成本高、风险大的问题,而且可以在中小企业融资的市场蓝海中抢占先机、树立品牌,拓展自身盈利渠道。
第三,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对于核心企业来说,供应链金融提高了资金管理的效率,也使自身的供应链更加牢固;对于中下游配套企业来说,供应链金融可以增强商业信用,解决融资难题,促进可持续发展。因此,供应链金融可以为整条供应链持续注入能量,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三、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分析
近年来,各个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供应链金融业务,例如民生银行的“产业链金融”、深圳发展银行的“1+N”、华夏银行的“融资共赢链”、光大银行的“阳光供应链”、建设银行的“e贷通”等。综观商业银行供应链业务,主要有应收账款融资、仓单质押、保兑仓融资、动产质押、未来货权质押五种模式。目前,供应链金融业务逐渐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服务体系,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外部环境方面,主要表现为信息平台建设落后、物流系统不完善等。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必须依托完善的信息平台及时提供完整、准确的数据,而目前企业的货物、账务等单据没有完全信息化,不利于银行开展业务和控制风险。此外,物流企业的成熟度和资信直接影响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运行效率,目前我国缺乏标准化程度高、资信好的物流企业,不利于银行实时监控企业的物流信息、提供高效的融资服务。
第二,商业银行方面。许多银行并没有顺应市场发展趋势整合资源、调整营销重点,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力度不够;供应链金融业务覆盖面小,且供应链金融产品品种有限;银行内部缺乏配套的供应链金融服务部门,各个部门间缺乏协调;银行不重视与企业的信息共享;与供应链金融匹配的风险评估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不利于银行供应链整体动态的风险。
第三,融资企业方面。国内企业供应链。管理意识普遍不强,供应链融资偏好较弱,加之供应链稳定度低,限制了可供银行开展业务的供应链链条。
四、改进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建议
外部环境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牵头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有效整合分散的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信息,解决银企间信息不对称难题;物流企业要加快建设,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商业银行一方面要从整体上转变经营理念、完善组织管理、提高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重点突破,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形成系统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
融资企业要强化供应链管理意识,增强业务系统化、操作规范化,在考虑自身资金使用情况和还贷能力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供应链金融业务融资。
参考文献:
[1]Loeora Klapper: The Role of “Reverse Factoring” in Supplier Financing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Antlerless [R] Wodd Bankt September, 2006.
[2] 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 [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篇5
关键词: 化工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
1.资源循环利用现状与面临的主要问题
武汉冶金重化工园是以武钢为主体的大型钢铁基地,拥有武钢、武汉石化、青山热电厂等一批大型国有企业,经济实力雄厚,产业基础良好,但当前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重化工业特点鲜明,对主体产业依附性较大,且产业链开发模式较为粗放和单一,配套服务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链构建有待升级。从煤化工、石化、电力三大产业链来看,仍处在中低端,造成青山区工业%三废&排放量较大,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一方面,作为重化工集聚工业区,工业废弃物排放量巨大;另一方面,可利用的废弃物资源和节能减排潜力也很大。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同时是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2.重化工产业副产和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
2.1石油化工循环产业链
武汉石化是以炼油为核心的燃料型炼油厂,在石油加工过程中,消耗大量的原油、水和电。炼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会对大气、水域、土壤等造成危害。基于上述考虑,对企业产业链进行了改造,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2.2瓦斯气、催化油浆的综合利用
武汉石化通过开展清洁化生产,将瓦斯气送进脱硫装置脱硫,新建1套气柜装置用于贮存脱硫后的瓦斯气,低压瓦斯气通过压缩机加压后再返回上游装置的加热炉作为燃料,实现了炼厂瓦斯气的循环利用,循环利用改造见图1。
武汉保华石化对石化加工过程中的副产资源――催化油浆进行了重点开发,对油浆进行深加工,分离出了系列产品(图2),延伸了产业链并提高了附加值,具有循环经济的典型特征。催化油浆经过深加工,可以得到蜡油、导热油,同时也可以作为聚氯乙烯增塑剂、橡胶软化剂、炭素材料等化工原料。
2.4低质石油焦的高值化利用
武汉石化现有的延迟焦化装置年产石油焦超过60万t。以往石油焦一部分外售,一部分用于厂内石油焦循环流化床(CFB)锅炉生产过热蒸汽。由于石油焦含硫量较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低质石油焦的开发利用势在必行。利用焦化改质沥青和石化石油焦,可开发生产预焙阳极,使产值与利润倍增。
2.5煤化工循环产业链
武钢焦化是冶金化工区具有代表性的煤化工企业,通过对生产工艺和余热利用的优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环境污染,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3.热电副产和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
园区内热电产业主要包括国电青山热电厂和武钢自备电厂两大企业,为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企业内部产业链条进行了改进。
(1)实现富余热能的有效利用。以动力煤和富余煤气为燃料,由热空气携带,经鼓风机送入锅炉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与锅炉中的水进行换热,产生的低温烟气送入省煤器对水泵提供的水进行加热,高温高压蒸汽发电,而该过程中富余的过热蒸汽,一部分送往居民区作为民用供热,一部分则送往各工厂实现热能梯级利用。
(2)加强副产物的深度处理。换热之后的低温烟气进入回流式循环硫化床脱硫塔,以干态的消石灰粉为吸收剂,通过与烟气接触,达到高效脱硫的效果。
4.“三废”综合利用建议
4.1集中处置工业危废品
钢铁冶炼及深加工过程会产生轧制油、乳化液、焦油渣、废酸、废碱、电镀废渣和石棉废物等危险废弃物,石化行业也会产生废白土、酸渣、废矿物油。废机油、清罐油、浮渣等。过滤废渣、过滤母液、蒸馏残渣、废有机溶剂、废弃的离子交换树脂和废弃的粘稠物等物体。尽管青山工业区目前正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但仍然会有一些工业废品不能得到有效处置,对生态安全带来隐患,所以必须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实现工业废品的集中处置。
4.2建立污水集中处理和循环利用机制
通过构建企业内部和企业间水资源循环链,对工业区的废水进行统一处理,实现水资源在工业生态系统中的高质高用和低质低用,提高水资源在工业系统中的利用效率,降低废水对环境的影响。
4.3加强大气污染物的治理
鼓励入园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减少气体污染物外排。如需排放,应当采取净化处理措施,如采用脱硫脱氮、除尘技术、推广全能脱硫增效剂等,而且气体污染物外排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针对武钢、青山热电等重点污染企业,采用脱硫除尘、低氮燃烧、脱硝等措施,以实现废气的再利用。
5.结语
冶金重化工园循环经济的发展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存在以下问题有待解决。
1)副产资源的处理工艺还不太成熟,如焦化粗蒽的分离精制所得到的产品纯度不超过50%,远未达到下游化工企业对原料的要求。
2)大型产业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但是与小型产业耦合度不高,造成一部分副产资源的价值没有得到完全利用。
3)低价值的废弃物没有进行集中处理,增加了企业在废弃物处理上的资金投入。
针对以上3个问题,未来园区内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开发简单高效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变废为宝,是冶金重化工园区节能减排的主要途径。
2)拓展延伸各产业间副产资源的耦合利用途径,充分利用副产资源的剩余价值。
3)工业废弃物和工业危废品集中利用或无害化处理,降低企业的设备投入和人工成本。
参考文献
[1]孙毅. 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篇6
(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重庆 400013)
(Cisdi Group Co.,Ltd. of MCC,Chongqing 400013,China)
摘要: 研究大型冶金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控制对提高冶金建设质量水平、控制建设投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Abstract: It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metallurgical construction quality level and controlling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to research the schedule control of large metallurgical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rojects.
关键词 : 冶金工程;进度计划;进度控制;问题
Key words: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scheduled plan;schedule control;problem
中图分类号:TU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6-0073-02
1 大型冶金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概述
1.1 大型冶金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特点
大型冶金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控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由于大型冶金建设项目的涵盖设备系统及施工项目比较多,涉及资金比较大,它的施工周期比较长,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某个不确定因素的发生都可能影响施工进度,造成预定的施工计划编制和实施遇到阻碍。二是冶金建设项目进度目标的可分性,大型冶金建设项目可以按照其施工的进度安排对施工进度控制目标进行细分,通过设定不同阶段的目标以实现总体目标。三是涉及需要协调沟通的单位多,进度控制难度比较大,在具体的冶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仅要与施工单位进行施工沟通,还要与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材料供应单位、设备供货单位、交通运输部门、及项目所在地的供水供电部门和建设环保消防等政府部门沟通。
1.2 大型冶金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难点
以笔者所参与的某大型冶金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为例,在具体的项目管理中,其施工存在很大的难度。一是工程量大而工期比较紧张,在这个项目实施中,需要在一定的时期内完成的工程有地基综合处理(包括钻孔灌注桩、CFG桩、砂石换填等)、厂房钢结构及建筑、冶金设备基础、公辅设施、设备供货及安装、整个冶炼系统调试等。而各系统设备之间的布局非常紧促,为此需要土建、厂房结构、设备基础、管线布线、设备安装等穿插作业,同时受施工场地非常有限的影响,很难实现人员与机械的流水作业,结果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施工机械投入,造成较多人员窝工和施工机械闲置。二是厂房高、跨度大、构件重,厂房钢结构安装难度大。在进行相关设备的安装时需要调用大型起吊等施工机械,影响了厂房结构的施工进度。三是冶金项目系统较多,各系统设备紧邻布置,施工过程中相互制约关系较多,除此之外还要一些其它因素。
2 大型冶金工程进度管理现存问题
一是缺乏科学系统的工程进度规划,在大型冶金工程进度管理中需要根据项目特性进行科学合理地进度规划,但目前大多工程公司往往对进度规划不够重视,往往根据以往经验应付了事,结果导致编制的规划不是过于细微就是过于宽泛,可执行性不强。二是工程进度控制措施缺乏系统性和有效性。因大型冶金工程往往是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少项目管理人员缺乏对冶金工程项目系统性的熟悉和整体进度控制意识,不能按照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各个系统进度进行准确的把握,也未能对各系统预期可能出现问题进行预料,从而制定合理的预防及应对措施,出现本可避免或是很快消除的问题没有得到控制,从而导致进度的拖延以及造成窝工,施工机械闲置等问题,不仅浪费的资金比较多,也严重影响项目进度的控制。三是项目组织机构及管理人员责权及分工不清晰,也没有考核追责机制或是未进行相应考核管理,因冶金工程现场的环境比较艰苦,缺乏愿意在现场进行管理且具备注册建造师及相关管理资格和能力的项目管理人员,往往导致不少项目管理有些涣散,严重影响项目进度的有效控制。
3 大型冶金建设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
3.1 项目实施准备阶段 项目实施准备阶段是整个冶金工程建设进度控制的前提,也是做好后续工作的基础。首先要熟悉工程合同,明确工程具体内容和工期要求,确定项目进度计划控制的总体目标。二是要做好人员配置工作,根据项目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配置相应合适的项目管理组织人员,选派具有一定经验和能力的人员。在确定管理人员队伍后,同时要明确他们各自相应的责、权、利。“责”是指完成进度控制的责任;“权”是指管理人员为了完成进度控制目标必须具备的权限;“利”是指依据进度控制目标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管理者相应的奖惩。做好责、权、利相结合,进度控制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同时进度控制的关键是将目标落实到人。三是熟悉工程图纸和施工流程等,根据冶金工程的特点,结合工程合同将相关系统及工序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单位工程,确定重要关键的单位工程并根据工程量及人力、施工机具、材料、施工方法等估算完成各单位工程需要的合理时间,分析影响工程进度的风险,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制定风险管理的措施,同时选择既经济又能节省工期的施工方案。四是深入到设备生产企业了解相应的设备实际生产及供货周期、设备安装所有的人力机具等。五是到工程现场落实现场准备情况,同时落实各种施工材料的供货周期,与项目建设方落实现场通电、通水、开工审批等时间。
3.2 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的编制 项目进度计划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大型冶金工程实施起着主导作用。编制进度计划的基本要求为确保项目合同工期的实现,确保项目实施的连续性和均衡性,同时要节约费用以控制目标成本。根据项目实施准备阶段的成果编制工程进度计划,常用的表达工程进度计划方法有横道图和网络计划图两种形式。采用网络图的形式表达进度计划,能充分揭示各项工作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关系,并能明确反映出进度计划中的主要矛盾,同时可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计算、优化和调整,使施工进度计划更加科学,也使得进度计划的编制更能满足进度控制工作的要求。采用横道图的形式表达进度计划可比较直观地反映出项目实施过程中资源的需求及工程持续时间。本项目根据进度总目标采用网络计划图编制了项目总进度计划,全面明确了工程项目中各个单位工程(或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顺序、施工时间及相互衔接关系,对整个项目的所有单位工程提出时间安排表,其作用是确定各项工程及关键工序的准备、开工和完工的日期,确定人力、材料、冶金及公辅设备、施工机具的需要量和调配方案,为项目管理人员确定现场临时设施、水、电、交通的需要数量和需要时间提供重要依据。总进度计划对工程项目进度控制以实现合同约定的竣工日期为最终目标,总目标在按冶金建设项目中按施工工序、单位工程进行分解。本工程根据总进度计划制定了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及分部分项工程进度计划,同时将项目的进度和成本的目标按单位工程落实责任到具体管理人员。对大型冶金工程总进度计划也可按施工阶段划分,确定控制目标。
3.3 具体的工程项目进度控制 根据大型冶金建设工程项目基本施工工序及系统,可以分为如下单位工程:地基综合处理(包括钻孔灌注桩、CFG桩、砂石换填等)、厂房柱基础、厂房钢结构及建筑、冶金设备基础、公辅设施设备基础、公辅厂房、管线、冶金设备供货及安装、行车设备供货及安装、公辅设备调试、行车设备调试、公辅系统联调、冶炼系统设备调试、冶炼系统联调、工程收尾等单位工程。只有逐项严格控制这些单位工程进度才能保证整个冶金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目标的实现。为确保进度所采取的措施,严格履行开工、延期开工、暂停施工、复工及工期延误等报批手续,在进度计划图上标注实际进度记录,并跟踪记载每个单位工程、分部及分项工程的开始日期和完成日期、每日完成工程情况、施工现场发生的情况、干扰因素的排除情况等。在实施过程中将进度计划目标及任务落实到具体执行责任人,对已完工工程量、耗用的人工、材料和机械台班等的数量进行统计与分析和严格考核,并编制统计报表与计划进度进行对比,按合同规定程序和要求处理进度索赔。
参考文献:
[1]赵野.谈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3(12).
篇7
关键词:大学功能演进 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创业支持体系
1 大学功能的演进与大学生创业
自中世纪创立大学以来,大学功能经历了从“单功能说”、“两功能说”到“三功能说”逐步演进、拓展的过程。一般认为,传统的古典大学是以“传授知识、造就绅士”为目的的“单功能”大学,即“教学型大学”;真正意义的现代大学始于威廉・洪堡(WilhelmyonHumboIdt)1809年创办的柏林大学,洪堡将大学从一个纯粹教学的机构改造为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机构,使大学得以从单一的“教学”功能拓展到“研究”功能:在美国,以1876年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成立为标志,出现了研究型大学,使“德国的唯理智论与美国平民党的主张在新型大学中结合了起来,纯粹的智力与新的实用主义结成了未必牢靠但却是成功的联盟”;随着研究型大学的蓬勃发展,全面介入社会活动的大学开始出现,克拉克・科尔的“Multiversity”以社会服务“宣告了大学”第三功能的确立,进入20世纪后期,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进一步深化,逐渐涌现出一些大学利用自己的创新成果,引资创办高技术公司,加速原创性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催生、兴办新的产业,“创业”特色突显并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有学者称之为“创业型大学”(EntrepreneurlalUniversity)。至此,教学、研究及社会服务成为现代大学的三个主要功能。
在大学“教学,研究及社会服务”三项功能中,“教学”是首要功能,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学”功能的主要内容之,而大学生创业则是直接将大学研究成果进行转化,服务社会的一种重要方式。正是从上述意义来说,大学生创业是实现大学功能的重要方式,是大学功能的应有之义。
2 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与大学生创业
进入21世纪,大学的第三功能――社会服务功能日益凸显。大学必须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构筑自身特色,主动与区域经济产业对接,主动为社会服务。大学第三功能的实现问题实际上就是将大学所创造的知识转移到社会与商业上,把知识转化为财富,实际上涉及到大学知识的流通与应用即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问题。
根据科技成果转化的性质,可将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分为非商业性质的转移和商业性质的转化。前者主要是指通过人才培养、论著发表、学术会议和社会关系网络实现的技术转移,其共同点在于技术转让方和受让方之间不存在任何直接的商业交易关系。后者主要包括三种方式:一是技术咨询(TechnoIogyConsultlng),即技术的受托方为委托方就特定的技术项目提供可行性论证、技术预测、专题技术调查和分析评价;二是技术许可(TechnologyLicensing),就是将科研成果直接转让给现有企业,由后者对该技术进行商业化开发,通过技术许可,大学有关机构和人员可以获得成果转让收入,而产业界则获得相关技术的使用权;三是衍生企业(unwersltyspin-offcompany),通过大学教师或学生连同科技成果一并转移,自主创办企业,通过这种新企业的创办,大学技术成果得到商业化开发并直接从大学走向市场,继续推动技术创新或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实现大学作为“高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社会功能。上述三种转化方式中,衍生企业是对技术许可的有效代替,相对于技术咨询和技术许可模式,具有激励性强、促就业、回馈大、易控制等优点,是最直接,最有效途径之一。
大学衍生企业已经成为科技型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美国近二十多年来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硅谷的兴起,就是最好的证明。CharlesH.Krenz比较了硅谷经济的收入和代表斯坦福创业企业之大部分的100家斯坦福创业企业的收入,结果显示如果算上惠普公司,1988年和1996年斯坦福创业企业的收入约占硅谷总收入的60%;如果不算惠普公司,百分比稍有下降,也达50%。在日本,近二十年来,政府不断出台法律和政策,鼓励产学研的合作,促进大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大学企业衍生。日本经济产业省产业构造改革雇佣对策本部提出3年内大学创业企业达到1000家的战略目标,并具体制定了财政补贴和贷款担保政策。除了立法方面的鼓励,日本政府还在实践中促进技术转移和大学衍生企业。如加大资金投入,减免专利费用、派遣专利流通顾问、组织培训等,使更多的大学专利和成果顺利转移,大学衍生企业的大量涌现和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衍生企业迅速发展。以同济大学为例,在大学周边2.6平方公里的区域范围内,通过有效集成同济大学设计类学科资源,以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相关研发设计服务为核心,汇集了技术、人才、信息等各种创新要素,形成了从学科链――技术链――产业链相当完整的知识型产业生态链,吸引着近1000家设计企业,形成以设计产业为主的企业集群,2008年总产值达到102亿元。同济大学周边聚集的企业中,多是大学衍生企业,其中大学生创业企业占了相当的份额。目前,仅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同济分基金会投资资助的大学生企业已达37家。仅这些企业字号中,多含“同”字或“济”字。以显示与同济大学的联系,被媒体称为“同家军”。
3 创业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创业
现代大学已经从一个培养人才和生产科研成果的社会次要支撑机构向领导性社会主要机构转变,即从研究型大学向作为一台引擎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创业型大学转变。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成为现代大学的基本要求。同济大学前校长万钢曾指出:大学的根本任务乃是培养人才,大学应不断开辟新途径,形成大学与社会无阻隔。无间断的沟通机制,通过社会反馈不断修正培养目标,让学生体验和适应社会需求,锻炼他们创造,创新、创业的能力。
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创业者应该具备哪些特征?这是创业人才培养的前提,实际上,创业者是不可能通过标准化的测试辨别出来的,但是创业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共性,这些特征甚至可以通过培养来形成:
第一,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创业意识是指对创业起到促进作用的个人心理倾向;创业精神指创业所需的积极探索,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学应该通过不同领域的科学研究,培养出大批具有创业精神气质,具有提出问题、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技法,讲求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的综合素质的创业人才。
第二,创业品质和行为方式。IDG投资合伙人章苏阳强调“投资要素,第一是人,第二是人,第三还是人”。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风险投资家对创业者个人素质的关注程度。创业项
目、创业计划,企业模式等都可适时而变,唯有创业者品质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创业者品质又会从根本上影响创业者的行为方式。创业品质一般包括自信、坚定、执着、专注、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个人品质,同时也包含有良好的商业道德和个人诚信等。
第三,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指创业者在创业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影响创业活动效率,保证创业实践顺利进行的必备心理条件。一般包括经营能力,管理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应加强实践,43.86%的企业认为大学生创业应着重积累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23.91%的企业认为大学生应着重锻炼自己的人际交流沟通能力。可以说,创业实践和人际沟通能力应该是创业能力培养的重点。
第四,创业知识结构。作为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包括创业领域的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人文社会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等。对于创业的大学生而言,一般都具有专业背景,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但是多数大学生缺少商业知识,如财务、税务知识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美国,下一代的创业者绝大多数不是从商学院里毕业的,他们来自工程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历史、护理和艺术专业――来自校园里的各个领域。我国也有类似的情况。因此。对于非商科的大学生创业者来说,创建一家技术创新的基础公司,需要走出惯常的技术或者科学领域,转而应对商务问题,商业知识愈加重要。
4 构建大学生创业的支持体系
大学生创业需要一个完整的创业体系的支持,包括创业教育的课程和师资建设、创业竞赛、创业实践、创业环境、创业平台建设。创业基金支持等。
第一,创业课程建设。创业课程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一是以学生整体能力提高为侧重点的创业相关课程,主要是一些商科专业的课程,可向全校其他专业开放选修,如法律、市场营销、人际沟通等,二是以提高学生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为侧重的课程,如开设《创业学》课程和开展创业案例教学;三是特别针对不同的学科领域,开发不同课程,如环境领域,开发环境领域创业课程等。
第二,创业师资建设。我国多数大学的创业课程师资由非商科出身的学生辅导员经过简单培训担任,缺少实际经验。应借鉴国外经验,使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多样化,优化专兼职队伍结构,吸引来自天使投资者,创业家,财务、法律事务、风险资本等领域的专家;课程包括课堂式授课等,吸取资深兼职教师的加盟,为大学创业教育提供鲜活的思维。
第三,开展创业竞赛等非正式课程的创业教育。各种形式的创业计划大赛已经成为学校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课堂,是对创业的一种直接推动。我国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已开展了十年,旨在引导大学生适应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了解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树立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但大学生计划大赛的成功并不等于创业成功,应鼓励这些创业项目走向市场,进行商业化实践。
第四,支持创业实践。要把以创业基础知识系统传授为主的第一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结合,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如建立科技创业苗圃,让有创业计划的大学生尽可能降低成本尝试创业,营造鼓励创业精神的社会环境,同时创业苗圃将对成立公司之前的创业项目进行预孵化,为孵化器选好种、育好苗。又如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开展的“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见习”项目,使大学生积累创业经验、提升创业能力。
第五,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大学科技园是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大学衍生企业特别是大学生科技创业企业,需要科技园区的孵化服务。目前,有的高校依托大学科技园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如同济大学于2007年设立的大学生创业园,有的高校设有创业中心等。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自身资源情况,设立为大学生创业服务的专业平台。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包括工商注册、财务、法律咨询、专利等全方位的服务,并将协助创业企业办理各种证照,落实有关财税优惠政策,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第六,设立创业基金。1951年,美国成立了第一个主要赞助创业教育的基金会――科尔曼基金会(colemanFoundatlon),此后,世界各地出现了许多支持创业的基金会。如考夫曼基金会(TheKauffmanFoundation)致力于推动全美创业环境的发展,鼓励和支持创业,同时推动创业教育工作,2006年8月,上海成立国内首家非营利性公募基金会一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致力于开展大学生创业项目资助、创业文化传播、创业教育及创业研究等相关工作。目前,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已经投资资助成立300多家大学生创业企业,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培养了创业型人才,促进了大学生就业。各高校可以拓展资金筹集渠道,申请政府资金或鼓励天使投资者设立天使基金,借智借力,推动大学生创业工作,促进大学科技成果转移。
第七,创业文化的塑造。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创业文化,大学生创业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在于创业文化。有人说创业文化的沙漠,开不出创业之花。不少人把硅谷的成功归因于“硅谷文化”,美国学者安娜利・萨克森宁(AnnaIee・Saxenian)认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硅谷欣欣向荣与128公路地区日益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两地的区域文化差异所致。因此,需要从创业文化建设入手,加强校园舆论环境建设,利用校园广播台、网站、论坛、报纸等宣传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典型案例,宣传创业精神等、激发创业激情。
篇8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21世纪是隧道及地下空间大发展的时代,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市场,前景广阔。随着地下工程的快速发展、工程建设领域法制和法规的完善、对工程项目综合效益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地下工程施工对管理和施工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盾构施工工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和青睐,在全国范围迅速发展。盾构是19世纪初期发明,首先用于开挖英国伦敦泰晤士河水底隧道。盾构是一种带有护罩的专用隧道掘进设备,利用尾部已装好的衬砌块作为支点向前推进,用刀盘切割土体,同时排土和拼装后面的预制混凝土衬砌块。与传统隧道工法相比,盾构法施工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洞体质量比较稳定、对周围建筑物影响较小、施工人员及设备安全有保障,适合在软土地基及破碎段施工等特点。特别是在地层条件差、地质情况复杂、地下水位高等情况下,盾构法更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但盾构法施工有其自身的技术特点,盾构与常规设备不同,是根据具体施工对象量身定做的特种设备,盾构的设计与施工必须与工程紧密结合。
盾构工程大多工期要求十分紧迫,施工进度压力非常大,因此,施工进度管理是盾构工程项目管理的研究"重点",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项目进度控制的要点、途径包括以下几方面:a、突出关键线路,坚持抓关键线路作为根本。b、强各资源配置的管理,资源保障是实施项目的基础。C、严格工序控制。严格工序控制有三个基本要求:一是要跟踪记录;二是要如实记录;三是要借助图表形成记录文件。正是在这样的行业发展背景下,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根据自身条件积极参与其中。2010年1月中标承建广东省天然气管网西江盾构隧道工程,成立了西江盾构项目经理部,负责实施西江盾构隧道工程项目。西江盾构隧道穿越等级为河流大型穿越工程,穿越段总长度为2446.7m (其中盾构掘进段长度2160.0m,南岸与北岸竖井深度分别为26.9m和18.3rn,合计2205.8m;连接线路段为240.9m)。西江盾构隧道属于水下圆形断面单管盾构隧道。隧道采用泥水加压平衡盾构连续掘进,隧道内径为O3.08m,外径03.58m。西江盾构隧道工程是我公司第一次使用泥水加压平衡盾构这种工法施工的工程项目。
本工程在早期的盾构设备定制组装和目前的生产过程中都存在着进度缓慢,管理不顺等问题。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公司决策层和项目管理层,另外这些问题在目前中国泥水平衡盾构法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和解决他们不但对我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希望能为我国泥水平衡盾构法施工的进度管理提供一点思路。
(二)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对西江盾构隧道项目的进度管理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并运用项目管理理论中的进度控制知识,对盾构施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理论分析法、统计法等a、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国内外的大量进度管理论文进行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盾构法施工特点对本项目的进度管理全面分析。b、统计分析对大量的西江盾构项目的进度数据和实际情况进行对比,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给出本项目的进度管理提升方案。
第二章、项目进度管理的理论基础
本章介绍了项目管理及项目进度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对项目进度计划的理论及进度计划的方法进行了说明,为具体项目的进度管理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一) 项目管理的概念
项目管理是针对项目的一种管理方法和活动,是管理学科的一个分支。
1、 项目的慨念
项目是一次性任务,它有其许多特点。项目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将被完成的特殊有限任务,满足一些特定目标相关工作任务的总称。项目包含以下三层意义:一、项目是有待处理完成的一项任务,并且有特定环境和要求;二、通过组织机构利用人、物、财等有限资源,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任务;三、任务还要满足一定指标(性能、数量、质量、技术等)要求。它不像有些事情可以试做,或失败了可以重来,即项目具有不可逆转性。
2、 项目管理的特点
现代项目管理己形成了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知识体系。《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C-PMBOK2006)》(修订版)对项目管理的定义为:项目管理是一种基于系统思想与权变理念、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的组织管理方法论。现代项目管理综合起来特点有以下几点:
a、现代项目管理的管理对象是一个具体的项目或者目标。特别适用于复杂的、大型的工程项目。
b现代项目管理的管理过程是系统性的。强调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
c、现代项目管理的管理组织有扁平化、柔性及临时性等特点。
篇9
【关键词】基层员工 用工短缺 就业稳定 对策研究
企业基层员工就业不稳定性问题
员工就业稳定性问题越来越成为各类企业日益关注的问题。①在西方国家成熟的劳动力市场中,就业稳定性问题的重要性堪比失业问题。②目前,在各类就业群体中,企业基层员工的离职问题,最为突出。
频繁的离职不仅会影响到个人的就业质量,更重要的是,因员工频繁离职而表现出来的就业不稳定性,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会带来极大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就是“导致各种‘用工短缺’和‘用工荒’问题的形成”。目前,许多地方出现的“民工荒”、“技工荒”和“返乡潮”等现象,本质上是农民工就业不稳定性与融入城市困难的反映,也是部分企业偏好短期雇佣“黄金年龄段”劳动力方式以保持用工弹性和低成本战略的必然结果。③
由于企业在用工方面的短视,在稳定员工就业方面,投入严重不足,以致员工流失过快,并带来了大量“补员”性质的“招聘需求”。如果员工流失的速度较快,且招聘或进人的速度赶不上员工流失的速度,招聘需求就难以满足,“用工短缺”或“用工荒”就会因此而成为常态。
为了解决各地普遍存在的“用工短缺”及“用工荒”问题,有必要积极探索影响当前企业基层员工就业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并据此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调研及结果
基于上述问题的出现,本研究利用自编问卷,在江苏省苏州市抽取了2437份有效样本,其中,具有本地户籍的员工有740人,占比为30.4%,外来务工人员1697人,占比为69.6%。调查内容涉及基层员工的工作状况、对工作的期望、主要的离职原因等多个方面,通过问卷调查,主要获得以下结果:
工作现状与期待分析。就薪资而言,苏州地区企业基层员工实际到手的薪资目前平均为2442元/月。然而,该群体认为,“目前理想的薪资”平均为3670元/月,并“期望5年后薪资”平均能够达到5484元/月。由此可见,目前实际的薪资收入,距理想薪资还差1228元,要达到理想薪资水平,涨幅需达到50.3%;如果要实现员工5年后的期望薪资水平,还需要增长3042元,即每年的薪资增长幅度要达到600元左右。
关于年均纯收入,员工“期望到年底能结余”22228元,但“预计能结余”12481元。而要实现年均纯收入的目标,员工每个月至少要结余1852元。但是调查显示,员工在苏州的平均月支出为2047元,因此,要实现员工的目标,员工的薪资收入应该要达到3899元/月。而这与员工的理想薪资(3670元/月)是比较相近的。
关于每天的上班时间,69.5%的人表示期望每天上8小时的班;5.9%的人期望每天上9小时的班;有12.3%的人期望每天上10小时的班;有3.3%的人期望每天上11小时的班;有8.4%的人期望每天上12小时的班;还有0.6%的人表示期望每天上12小时以上的班。然而,在69.5%的表示期望每天上8小时班的人之中,只有57.3%的人,目前是上8小时班的;其余42.7%的人每天上班的时间都在8小时以上;但是,数据也发现,目前上8小时班的人之中,也有10.7%的人表示想上更长时间的班。
离职原因的序列分析。针对“有可能导致自己离职的原因”的调查数据显示,被企业基层员工选择次数最多的15个原因分别是(括号中的数字为选择该选项的被试占总体的百分比):薪资低(70.8%);福利不够好(47.3%);工作环境不理想(27.5%);没有事业发展机会(22.9%);找到更好的工作(21.8%);工作太累(15.7%);缺少培训和机会(15.4%);不满意公司政策和措施(15.3%);想自己做生意(13.4%);太枯燥(13.0%);工作量太大(12.5%);加班时间太长(12.0%);与上司关系不融洽(8.5%);照顾父母或孩子(7.7%);同事关系不融洽(6.3%)。
讨论与分析
基于上述结果,本研究认为,导致当前企业基层员工就业不稳定的因素,可概括为如下七个方面:
薪资低。有70.8%的基层员工会因为“薪资低”而离职,也就说“收入不高”是导致员工不稳定就业的首要原因。从员工当前的薪资、当下的理想薪资及5年之后的期望薪资的差距中可以看到,目前企业基层员工的薪资水平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尽管员工当前的薪资水平已经达到了2442元/月,与历史水平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员工的生活成本也达到了较高水平。
本研究调查显示,员工的平均月支出已经达到了2047元。而该群体期望到了年底能够结余的平均值为22228元。要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员工的平均薪资收入要达到3899元/月,而这与员工的理想薪资(3670元/月)是比较相近的。由此可见,基层员工当前的薪资收入与预期收入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于薪资收入直接关乎员工“生理需要”及“安全需要”的满足,因此,这个因素尤其重要。
工作环境不佳。有25.7%的基层员工可能会因为“工作环境不佳”而选择离职,这说明“工作环境”也是导致员工不稳定就业的重要因素。所谓的“工作环境”,一般指的是对制造和产品质量有影响的条件,这种条件可以是人的因素(如:同事之间、员工与主管之间的人际关系、员工可以获得的心理支持,等等),也可以是物的因素(如:厂房维护、灯光照明、噪声、温度、湿度、洁净度、粉尘、取暖、通风、空调、电器装置的控制、以及与厂房维护有关的安全隐患等)。不适宜的工作环境会影响基层员工的行为绩效,并导致员工因为“不满意”而离职。
缺少发展机会。有22.9%的基层员工会因为“没有事业发展机会”而可能离职,还有15.4%的基层员工会因为“缺少培训和机会”而选择离职,这充分反映了“缺少发展机会”可能会导致基层员工的就业不稳定。除了每个人都有“成长与发展”的需要之外,还因为越来越多的员工已经意识到:要获得更高的职位及薪资,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以及更新自己的观念;组织若不能为自己提供发展机会,那么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会越来越渺茫。这意味着,自己将很难改变目前职位低、薪资少的现状,更不用谈“有朝一日,出人头地”。如果组织目前不能提供给员工想要的职位或薪资,且又不能为员工搭建一个平台以在未来实现梦想,员工对组织就会心灰意冷,失去对当前工作的热情,并可能因此而离职。
工作太累。有15.7%的基层员工可能会因为“工作太累”而选择离职。“工作太累”反映的是员工对健康安全问题的忧虑。“工作太累”是过度工作产生的一种影响,这种影响如果持续下去,就会导致健康问题;除此之外,工作太累或过度疲劳还可能会导致安全生产问题。如果员工的健康或安全问题得不到保证,员工对工作就可能会产生不安的或焦虑的负面情绪,一旦有机会,就可能会离职。
不满公司政策及措施。有15.3%的基层员工会因为“不满公司政策及措施”而选择离职。这充分说明“管理不善”也会带来就业稳定性的问题。对于企业而言,把组织的目标和个人的目标统一起来,是做好管理的基础。为了实现组织目标,企业需要员工有高绩效,而员工为了个人的目标的实现,也需要表现出高绩效。但是,需要企业关注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员工要表现出高绩效,通常需要充分的、适当的激励。这些激励需要以各项管理政策及措施为载体来实现。
根据内容型激励理论,企业的各项管理政策及措施要充分重视员工的合理需求并尽量予以满足;而根据过程激励理论,要使员工出现企业期望的行为,须重视目标设置与需要之间的关系(目标要符合预期)、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具有可行性)、各项政策及措施的公平性。如果企业无法做到这些,管理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甚至会累积负面情绪,影响员工的满意度,并最终加大员工就业的不稳定性。
工作太枯燥。有13.0%的基层员工可能会因为“工作太枯燥”而离职。目前的企业,尤其是制造型企业,多采用的是生产线作业模式,这些生产线多半是被细分之后的多工序流水化连续作业生产线,由于分工作业,简化了作业难度,使得作业熟练度、效率很容易得到提高。但是,生产线作业模式也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由于每个员工只负责一道工序,完成工作所需要的动作非常简单,对员工而言,工作已经无需思考、创造,工作对他们的要求只是重复、重复、再重复。这使得工作显得单一、枯燥乏味,很难让人产生成就感,久而久之,员工就会产生职业倦怠。
人际关系不融洽。有8.5%的基层员工可能会因为“与上司关系不融洽”而离职,并有6.3%的员工可能会因为“同事关系不融洽”而离职,这说明员工渴望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而在基层员工最重视的10项工作价值观中,“能愉快地与同事一起完成工作”被排在第二位;“同事之间能融洽相处”则被排在第三位;而“能经常处于人际关系良好的工作情境”被排在第十位。这充分说明,在工作过程中,企业营造和谐、友善的“社交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可知,当个体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社交需求就会成为主导需求。满足员工的社交需求,有助于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员工对组织的粘性。著名的霍桑实验,早已证实了“社交需要”之于工人的重要性,以及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
策略与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要提高企业基层员工的就业稳定性,关键要消除或控制上述因素的影响。而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本研究认为,地方政府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以增强本地企业基层员工的就业稳定性:
首先,凡是那些有助于促进员工薪资收入更接近其心理预期的措施,应优先得到关注,而应当避免提出那些可能会影响员工收入增长的政策。促进员工薪资收入更接近其心理预期有两种途径:第一,促进企业为员工加薪。促进企业为员工加薪,关键是要提升企业加薪的能力,即确保企业有更大的盈利能力、有更多的利润空间。而这也有两类办法,第一类办法是,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如财政补贴、降低税费(或退税)或稳定物价以降低生产要素成本。特别需要提及的是,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在财政收入上的增幅远远超过了GDP的增长,企业税费负担越来越重,严重挤压了企业给基层员工涨薪的空间,为此,政府应进一步加大结构性减税的力度。第二类办法是,帮助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努力帮助企业尽快进行转型升级,努力优化组织管理,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工艺流程(降低能耗),以及帮助企业提高基层员工的平均熟练程度;第二,降低员工的生活成本,提高其结余收入,即纯收入。除了要促进企业为员工加薪之外,帮助员工在不降低生活质量的基础上,缩减生活成本也非常重要。为此,地方政府首先要高度重视物价水平的控制,以避免员工的生活成本在薪资无增长或微增长的情况之下大幅上升,以致员工的纯收入不断缩水;其次要大力推进廉租房和公租房建设,并尽快完善目前住房公积金的缴纳与使用制度,以使基层员工能在提高住房质量的同时,也能大幅降低住房成本。此外,政府也要尽可能避免出台一些可能会降低员工预期收入的政策。例如,社保基数的向上调整,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同时还会降低基层员工的实得收入。对此,政府在出台相关政策时,务必要充分评估政策潜在的负面影响。
其次,帮助企业提高基层管理人员(如班组长)的管理水平,并全面实施人性化管理。本研究显示:在基层员工最重视的10项工作特征中,包含3项属于人际交往方面的内容,如“能愉快地与同事一起完成工作”、“同事之间能融洽相处”、“能经常处于人际关系良好的工作情境”,而员工与基层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是职场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在人性化管理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要“尊重”员工,能够随时随地以平等、诚恳、友好的态度对待员工,尤其是流水线上的作业工人,反对以各种借口侮辱工人人格、践踏人尊严的行为④。对于基层员工而言,他们对企业管理的直接感受,主要是来自于基层管理人员,为此,政府部门应当帮助辖区内企业开展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即班组长培训),以提升他们在管理文化、团队建设中的作用,促进他们与员工的双向沟通,及时、准确地了解员工的意见、需求和情绪变化,做出正确的决策,并能够在员工中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工作氛围,让员工每天都保持一种愉快轻松的工作心情。
再次,应努力为辖区内企业中尤其是“在岗一定期限”的基层员工创造充分的发展机会,这对稳定员工至关重要。考虑到发展对于个体的重要意义,政府和企业应当投入资源,为员工的发展创造机会。对于政府而言,应当努力将公共培训平台向辖区内所有企业、所有员工开放,而不应仅限于本地户籍的员工。当然,政府从鼓励员工稳定就业的角度,可以将这些公共培训资源优先开放给“在岗一定期限”的员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还需要关注的是,必须要能够提供出高质量的、符合员工需求的培训课程。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长三角地区青年工人的价值观对其就业稳定性的影响和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SJB190013)
注释
①张再生,赵丽华:“国内外关于就业稳定性研究述评”,《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第6期,第118~127页。
②李丹,王娟:“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就业稳定性的宏观因素及政策启示”,《劳动保障世界》,2010年第8期,第17~20页。
篇10
一、促进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
1、振兴全国老工业基地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首先,振兴全国老工业基地就是实施区域纵深大发展战略,是提升我国整体经济实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中国在区域发展战略上先后实施了沿海大开放、西部大开发,现在振兴老工业基地,就是要实现包括东北、华北、中南的中国内陆地区纵深大发展。老工业基地城市大都是地处内陆、曾经三线建设发展起来的、国有企业集中、重化工业密集的城市。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就是促进内陆的100多个城市形成持续发展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就是推进中国的纵深大发展,实现内陆地区全面崛起,促进整个中国经济跃升一个台阶。其次,振兴全国老工业基地,实施纵深大发展战略,促进内陆地区发展,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受国际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外向型发展模式必须向内生型发展模式转变,我国经济必须靠内需拉动,内陆地区必须快速发展。再次,振兴全国老工业基地,实施纵深大发展战略,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持续增长的关键。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拉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二十多年,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是面临“中等收入陷阱”,要继续发展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必须找到经济持续增长的驱动力,再仅仅靠东部沿海地区的拉动已经不够,只有东部继续快速发展,同时内陆的100多个城市高速发展,实现内陆纵深大发展,才能促进中国再持续高增长三十年,纵深大发展会使得中国经济增长具有延绵不断的驱动力。最后,振兴全国老工业基地,实施纵深大发展战略,是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内陆的100多个老工业基地城市崛起,才会使得东部与内陆地区的差距缩小,而且老工业基地有制造、钢铁、石油化工等工业基础,有人才、设备、技术和资源的基础,这些城市也更容易快速调整结构,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
2、产业结构调整是区域和城市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核心,产业结构状况通常反映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产业结构调整既是振兴全国老工业基地、实现老工业基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内容,又是其重要手段。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区域和城市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有利于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首先,许多老工业基地现阶段面临着全局性的问题,必须系统地对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成效显著,但是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发展的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挥;中西部老工业基地发展面临很多困难,有些矛盾甚至更为尖锐。其次,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要求老工业基地拓宽思路,努力构建具备竞争力的现代产业结构体系。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对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要求区域产业必须具备一定的竞争力。然而,我国面临问题较多的老工业基地大多是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模式,产业竞争力也较弱。最后,产业结构调整是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经济、建设老工业基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结构转变是经济发展过程的基本特征,是解释经济增长速度和模式的本质因素,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直接决定着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和区域竞争力。从实际经验来看,无论是在国内外,产业调整都是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要手段。
二、我国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与重点
1、我国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战略
“十二五”期间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战略可以概括为:“培育产业自生能力,提升价值链”。产业自生能力,就是指一个区域或城市的产业具有自我更新升级、自我转换更替的能力。而价值链指的是由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构成的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及自身发展状况,全国老工业基地普遍显现出“产业自生能力差,处于价值链低端”的特点,“培育产业自生能力,提升价值链”正是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破解之道,更应成为全国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心所在。
首先,“培育产业自生能力,提升价值链”既是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较高要求,又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具有产业自生能力的区域和城市,其产业可以不断延伸产业链,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突破;可以从传统产业裂变滋生出新的产业;旧的产业衰退了,新的产业可以接续上来;产业之间可以聚集融合协同发展;产业发展与当地的资源禀赋和自然生态环境是协调的。而价值链升级包括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价值链间升级等四种方式,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提升,本身就是一个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培育产业自生能力,提升价值链”既蕴含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又包含着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其次,“培育产业自生能力,提升价值链”是现阶段我国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的着眼点和出发点。由于历史、体制、观念等原因,老工业基地结构功能单一,产业自生能力差,经济效益低下。当前我国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矛盾集中表现为过度集中于生产和加工制造环节的中低端,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营销、品牌等价值链中高端环节滞后或缺失,由此带来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能源、资源、环境压力加大、贸易条件恶化、经济增长缓慢、服务业难以快速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培育产业自生能力,提升价值链”应成为现阶段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的着眼点和出发点。
2、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1)促进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在老工业基地经济体系中拥有较高的产业地位,通常为支柱产业,具有较明显的竞争优势,经过改造提升后能表现出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着重从技术改造、品牌创建、集聚发展、市场拓展等方面不断推进老工业基地传统优势产业的优化升级。例如,推进技术改造,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推进品牌战略,扩大产品市场份额;推进两化融合,强化信息技术支撑;推进集聚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进兼并重组,培育行业优强企业;推进节能减排,提高绿色制造水平。
(2)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是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新兴产业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老工业基地在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但面临着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业链条短、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市场和地区竞争加剧等巨大挑战。要加大扶持力度,着力构建老工业基地新兴产业发展培育的支撑体系和促进机制。例如,大力加强技术研发活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发展高端化,实现价值链的升级;建立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发展低碳新兴产业。
(3)打造特色产业聚集区。特色产业聚集区是地理空间集中、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较强、具有一定规模,通过培育扶持能够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或者产业群,成为对区域经济集约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特色产业区域。我国大多数老工业基地的建设是依靠政府投资和资源支持发展起来的,多数老工业基地所依托的城市功能较为单一,工业的发展受到较大制约,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聚集区既是对老工业基地产业发展的一大挑战,又是解决老工业基地产业困境的重要出路。要从发展定位、产业链、创新体系、空间布局等方面具体研究老工业基地特色产业集聚区的培育和发展战略。
(4)加强服务业发展。我国老工业基地正面临着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服务业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吸纳就业、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我国老工业基地的服务业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还是不充分的,当前老工业基地的服务业增加值低、就业增长低、人均增加值低,存在鲜明的地区与部门非均衡特征。
三、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措施
1、鼓励企业创新
老工业基地企业在发展中面临各种障碍,特别是体制机制等问题。企业不是孤立存在的,影响企业创新的因素包括社会文化氛围、社会价值评价体系、平等公平的竞争环境、知识产权的保护、产业扶持政策、教育等公共产品的提供等等方面。
2、促进产业对接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在依靠老工业基地本地力量的基础上,还要充分吸收外来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并通过消化、吸收深深根植于本地要素中,形成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能力,从而能够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产业对接。项目对接是产业对接的有效载体,它是产业对接的具体落脚点和归宿点。产业对接最终必须体现、落实在项目对接上,而项目对接必须符合老工业基地现有产业发展实际,符合延伸产业链与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等要求。通过对接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示范性强的牵动全局的重大项目,能大力促进老工业基地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3、提升城市功能
从生产功能看,老工业基地城市对区域发展的带动功能不够突出,还未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的比重偏低,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没有根本变化。从生活功能看,需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第一要位,大力实施富民工程,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竭尽所能改善城乡居民的就业、住房、医疗、就学、养老条件和生活环境。城市自身发展有其规律性,要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老工业基地城市经济结构和功能布局调整步伐,逐步使城市功能由物质产品生产为主向非物质产品生产和服务为主转变,由生产功能为主向生产与生活功能并重转变,由注重自我发展为主向自我发展与辐射带动区域共同发展并举转变,实现老工业基地城市功能的提升。
4、加强激励引导
建立激励机制,中央政府不应只是对老工业基地直接拨以专项资金,而是应该引入竞争机制。老工业基地各城市自己选择发展项目并自筹一部分资金后再向国家申请援助,国家通过评审确定是否援助,援助是按项目进展分阶段进行的,项目进展的越好获得的援助越多。专门设立“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基金”用于管理、评审、发放国家援助资金,同时向老工业基地各城市派驻专员检查指导相关项目的进程,保证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有效地进行。从模式上来看,要以政府投入为杠杆,从体制上改变投资限制壁垒,通过政策激励吸引社会投资,建立一个融资多元化、区域间协调、产业投资结构合理、风险降低的投资优化诱导系统。
【参考文献】
[1] 魏后凯、蒋媛媛、邬晓霞:我国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调整方向[J].经济纵横,2010(1).
[2] 张万强:老工业基地优化产业结构路径研究――以辽宁为例[J].特区经济,2010(5).
- 上一篇: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启示
- 下一篇:景观生态学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