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生产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5: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矿产生产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矿产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区位商;甘肃
中图分类号:F1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3-0113-03
50多年来,甘肃省基于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的相对优势,加强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后续原材料工业的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材料工业基地[1],矿产资源的开发有力地支持了甘肃省经济的发展,资源型产业因此也在甘肃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矿产资源及其产业的现状和特点
截止2005年底,甘肃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73种(含亚种,下同),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97种,其中:能源矿产7种、金属矿产35种、非金属矿产53种、水气矿产2种。在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中,居全国第一位的有10种,为镍、钴、铂、钯、锇、铱、钌、铑、硒和铸型粘土;居全国第二位有3种,为铬、铍、普通萤石;居全国第三位有4种,为锌、金、碲、红柱石;居全国第四位有3种,为铅、冶金用石英岩、重晶石;居全国第五位有5种,为锑、钒、芒硝、稀土、水泥配料用砂。
甘肃省探明矿产资源在全国占有较重要地位,探获矿种多,主要矿产种类齐全,资源组合优势明显;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矿产具有比较优势,资源储量分布集中;多组分综合矿床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但综合利用程度较差;有些重要矿产如铁矿、磷、硫铁矿等贫矿多,难采、难冶的矿多,富矿少;探获资源储量的矿产以中小型为主,大型矿床少;一些常用大宗矿产如石油、天然气、铜、硫等的资源储量不足,又存在结构性缺陷。
2.矿产资源产业在甘肃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949年以来,甘肃在全国的经济布局和地域分工上,被确立为国家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因此,甘肃的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尤为突出,矿业产业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重和贡献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
矿业在甘肃处于基础地位:一是矿业产值和矿业增加值在工业产值中和工业增加值中均占有较大的比重;二是矿业产业的延伸和与矿产资源为依托的相关产业从总体上推动着甘肃经济的发展。矿产资源在甘肃经济结构尤其是第二产业中居于主导地位,甘肃省第三产业相当大的部分是由矿业所产生的产业链效应形成的,比如,第三产业中的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等相关产业都离不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3.矿产资源产业结构分析与评价
偏离-份额分析法[2] (Shift-Share Method,缩写为SSM)基本原理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更大区域或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Nj)、结构偏离分量(Pj)和竞争力偏离分量(Dj)。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甘肃省矿业产业相对增长率为0.8820,增长速度低于全国。2000~2005年甘肃省的矿业产业工业总产值增加890.2181亿元,这些增加值中有144.7702亿元来自全国平均增长。结构偏离分量为937.3407亿元,即结构性因素是甘肃省矿业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竞争力偏离-份额为191.892亿元,竞争效果指数为0.8791,说明矿业产业增长速度慢于全国,主要是由于竞争力因素的负面影响较大,矿业产业竞争力明显不足,导致甘肃省矿业产业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
甘肃省Nj>0,Pj>0,Dj>0的产业部门仅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以及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说明仅有这两个部门工业产值增长速度超过全国矿业相应部门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部门内部产业结构比较合理,在全国矿业产业发展中具有竞争优势。在甘肃省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其产业结构偏离分量为正值,竞争力偏离分量却为负,说明这些部门内部的结构还比较合理,但在在全国矿业经济发展中竞争能力较弱。尤其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总偏离分量为-13.6791亿元,开发应用研究不够,经济效益普偏低,资源优势未能形成经济优势。
4.矿产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区位商分析
随着人口增长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甘肃省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将更加强劲,矿产品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可以预见,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甘肃省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于矿产资源产业。
数据来源:《甘肃省统计年鉴》(2001-2006),《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6) 本文用区位商指标分析甘肃省矿产资源产业进行分析。某区域某部门的区位商大于1,说明该部门在该区域的相对集中度比较高,对于本区域的发展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是基础部门,区位商值越大,则研究区域在该产业部门的集中程度越高[3]。表3是2000~2005年甘肃省矿业产业增加值区位商。
甘肃省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未形成基础部门,但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区位商却显著大于1,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由2000年的2.82上升到2005年的6.50,表明甘肃省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相对优势在迅速上升。甘肃省石油、天然气资源不丰富,人均石油占有量不足10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严重依赖外省供给。青海油田年原油产能222万吨、天然气17.8亿立方米(截至2004年),通过已经投入使用的涩北――敦煌、涩北――西宁――兰州天然气输气管道,部分资源已经输往甘肃。目前新疆境内的克拉玛依、塔里木、吐哈三大油田年产量已超过 2000 万吨,区域内的原油产能远远超过其加工消费能力,每年原油出疆量 1080 万吨,随着乌鲁木齐――兰州 1000 万吨成品油管道、鄯善――兰州 2000 万吨原油管道的生产运营,甘肃省加工所需油气资源即可得到满足。
甘肃省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区位商明显小于1,未形成基础部门,这是因为甘肃省黑色金属矿产以小型为主,且矿石质量欠佳,贫矿、难选矿、复杂矿多,富矿很少。但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区位商大于1,在全国具有相对优势。甘肃省铁矿石消费单位主要是酒钢公司所属企业,其外购矿量呈逐年上升的态势,现已占总消费量的50%左右。甘肃省富铁矿十分短缺,目前主要由酒钢开采黑鹰山铁矿和外购大量富矿予以解决。中、远期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是投资开发新疆哈密地区富铁矿;二是向俄罗斯或哈萨克斯坦购进富矿石,或投资开发哈萨克斯坦铁矿。
甘肃省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区位商均显著大于1,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但是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的区位商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由2000年的3.89下降到2005年的2.14。甘肃省有色金属资源储量十分丰富,铅锌、镍、锑等,按现有能力,一般均可保证30年或更长时期的需求。未来冶金工业的发展将是金属合金的冶炼技术的创新,提高材质性能的收益将远大于提高产品数量的收益[4]。目前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金属材料的消费结构向高层次转化,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保持较强的增长趋势[5]。甘肃省有色金属产业应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优化延伸产品产业链,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新产品,使现有的粗放型的初级产品上升为市场需要的高附加值产品。
甘肃省非金属矿采选业的区位商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由2000年的4.19下降到2005年的0.84,表明甘肃省非金属矿采选业的相对优势在急剧下降;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区位商小于1,未形成基础部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区位商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由2000年的1.32下降到2005年的0.70,表明甘肃省非金属矿制品业的相对优势在下降。甘肃省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矿产种类多,非金属矿产矿山数量占总量的76.84%,但人均产值低,多以原矿或初级产品投放市场。随着世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高新技术的发展,非金属矿产在环保、节能、电子通讯、高档建材等领域显示出广阔应用前景,应对价格低廉的原矿和初加工产品进行超细、超纯、改性、合成等工艺处理,这样将形成极高的附加经济价值 [6],资源优势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5.对策和建议
5.1 全面规划、科学管理、合理开发、综合利用
合理开发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科学管理,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7]。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工作,实行综合勘查、综合开采、综合利用,使有限的矿产资源得到合理有序开发和充分利用。实施资源增值战略,延长产业链,使资源加工增值,提高资源型产业的综合效益。
5.2 加大非金属矿产开发力度
甘肃省为非金属矿产资源大省,非金属矿产资源极为丰富。但是矿山采掘技术装备落后,开采规模小,不但环境污染严重,而且竞争力弱;加工落后,产品单一,大多数以原矿或初级产品出售;综合利用和应用研究差。甘肃省在巩固发展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应加快非金属矿物深加工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步伐,扩大非金属矿物制品的深加工和出口,提高甘肃非金属矿业的竞争力。
5.3 开辟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甘肃省矿产资源既有总量不足,又有结构性短缺,而临近省区及国外资源对甘肃资源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甘肃省在用好省内资源的基础上,应充分扩大矿产资源领域的省外和国际合作与交流,利用省内外、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条件,通过市场调节和优势互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采取多种方式以有效利用省外、国外矿产资源,并积极开拓省外、国外矿产品市场。
5.4 依靠科学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竞争力
科学技术是促进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矿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把科技创新与甘肃矿业发展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加大矿业技术改进和科研投入,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创新,及时吸收、引进新的科学技术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扩大产业规模,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5.5 促进矿产资源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甘肃省自然生态环境本来就十分脆弱,长期以来粗放式的矿产资源开发模式,致使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矿产,生态环境的退化已成为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应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使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活质量提高等方面之间有机结合,协调发展[8]。
参考文献:
[1]甘肃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甘肃省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2]崔功豪, 魏清泉等. 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8-72.
[3]王铮,李刚强等.中国新经济产业区域专业化水平分析[J].地理学报,2007,(8):831-839.
[4]蒋毅.论甘肃矿产资源接替与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J].甘肃冶金,2005,(9):16-19.
[5]王波.湖北省金属矿产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7):327-331.
[6]姚书振,胡立山.湖北省矿产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地球科学,1999,(7):344-350.
[7]张翔,牛洪斌,李海林.甘肃省矿产资源及开发利用对策探讨[J].甘肃冶金,2005,(1):1-4.
篇2
【关键词】假象赤铁矿 投笼 焙烧
一、前言
目前,黑鹰山矿作为烧结主要原料使用后,对烧结矿产质量和固体燃料消耗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为此,选烧厂技术人员于3、4月份在实验室进行了以黑鹰山矿为对象,研究了该矿与哈萨克斯磁铁精矿(以下简称哈精矿)搭配后的成球性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验室焙烧和竖炉投笼焙烧球团的试验研究,实验效果较好。为进一步验证黑鹰山矿用于球团工业生产的可行性,选烧厂技术人员制定了详细的工业生产试验方案,并于2012年5月3日13:40开始试验, 5月5日14:40结束,试验累计进行49小时,生产球团矿5619.85吨。
二、试验原料条件
本次工业试验主料使用进口哈萨克斯坦磁铁精矿(以下简称哈精矿),搭配使用不同比例黑鹰山铁精矿,粘结剂使用金昌地区千益膨润土。铁精矿及黏结剂的主要物化性能指标见表1、表2。
从表1可以看出,黑鹰山铁精矿FeO低、P含量高、烧损大,属于半假象赤铁矿,配加黑鹰山精矿后球团矿氧化放热量会有所降低,将会对球团矿产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从表2看,千益膨润土2h吸水率指标平均在305.3%,吸水率指标较好,且比较稳定,生产过程中能够提高生球质量,减少生球质量波动。
从表3可以看出,由于黑鹰山精矿品位低、P含量高,随着黑鹰山精矿配比的上升,球团矿预测成分中P含量呈逐步上升趋势。
三、工业试验过程分析
(一)混合料粒度及生球爆裂
从表4看,两个阶段造球料-200目粒度均达到90%以上,因混合料粒度偏细,水分迁移速度较慢,对生球的爆裂略有影响,但基本满足正常生产要求。
(二)膨润土配比及生球质量分析
从表5看,试验期与试验前的生球质量指标基本相当,试验1、试验2生球落下强度均控制在4~6次,入炉生球粉末率控制在3%以下,生球质量水平控制较好,满足正常生产要求。试验期膨润土配比较试验前分别高出0.1%和0.3%,主要原因是黑鹰山矿的-200目粒度含量较营盘宏运精矿低所致,同时随着黑鹰山精矿配比的上升,混合料粒度略有变差,为保证生球质量不下降,膨润土配比也相应升高。
(三)竖炉热工参数分析
从表6看,由于黑鹰山精矿属于半假象赤铁矿,焙烧过程中氧化放热较低,为确保球团矿质量能够满足炼铁生产的要求,操作上对燃烧室温度进行了上调,同时随着黑鹰山精矿配比增加,燃烧室温度也是逐步上升。两个阶段试验其他热工参数与试验前基本一致,燃烧室压力控制在10~11Kpa,燃烧室热废气量均控制在11000m3/h左右,冷却风压力控制在21~22Kpa,冷却风量大于29000m3/h,符合正常生产要求,说明配加黑鹰山精矿不会对球团生产过程产生负面影响。
(四)煤气消耗分析
从表7看,试验期煤气单耗分别较试验前上升了0.034GJ/t和0.076GJ/t,主要原因是:黑鹰山精矿属于半假象赤铁矿, FeO含量较低,焙烧过程中氧化放热量相对下降,为了确保球团矿质量满足高炉要求,试验期根据黑鹰山矿的配加比例将燃烧室温度进行了适度提高,这是试验期煤气单耗呈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
(五)球团矿质量分析
从表8看,试验期所生产的球团矿成分与试验前基本相当,主要变化是P含量升高主要原因是:黑鹰山矿的P含量为0.22%,比营盘宏运精矿的P含量0.027%高0.19个百分点。
同样从表8看,试验期球团矿的质量指标与试验前基本相当,均能满足炼铁正常生产要求。
四、效益
黑鹰山矿用于球团生产后,烧结因磁铁精矿配入比例的增加,氧化放热作用加强,烧结矿的固体燃料消耗下降了0.3kg/t,年产生的经济效益为:
0.3÷1000×900×730=197.1万元。
式中:0.3---1-4#烧结矿固体燃料消耗,kg/t;
900---无烟煤价格,元/吨;
730---2012年烧结矿计划产量,万吨。
五、结论
(一)使用黑鹰山精矿后生球质量略有下降,为确保生球质量满足生产要求,膨润土配比增加了0.2%~0.3%。
篇3
关键词:煤矿生产;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6.1;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2
降低生产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每一个企业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足的主要手段[1]。而煤矿生产中,由于影响其成本的因素所涉及的方面较多,因此想要实现降低煤矿生产成本以提高其经济效益的关键就在于,加强对煤矿生产各环节的合理以及有效控制,利用先进的技术实施生产技术的革新,而具体的实施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通过集中生产以提高煤炭产量
煤炭生产中,其成本主要包含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前者是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产生变化,但后者却与产量无关,其主要是包含工人的薪酬、设备投入的成本等[2]。因此,煤V生产过程中,可从生产工作面的实际情况出发,优化生产方案,通过集中生产的方式进行大规模生产,以增加煤炭总生产量。同时,一些较大的煤矿生产企业,可以将周边的小型煤矿企业收购实现资源的整合,并设计合理的生产布局,从而为集中生产提供良好的环境。利用这种集中生产的方式,不仅能够大幅度提升煤炭总产量,同时由于生产所投入的设备与人员保持不变,使固定成本在产量增加的同时有所下降,达到了降低成本的目的。
二、降低材料成本以减少固定成本
1.合理控制生产材料价格
在煤炭生产的固定成本中,材料成本占据的比重较大,因此,有效控制选购的材料价格,是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3]。所以煤矿企业相关的材料采购人员,在生产材料繁多、价格比较混乱的市场环境下,需要树立一种成本控制意识,在选购材料时尽量做到货比三家,对材料的质量与价格进行综合考虑后再决定购买。这就要求采购员首先需要对当前的材料市场进行调查与分析,了解市场的基本信息与材料大致价格;其次,尽量从厂家进行材料的购置。不仅能够减少中间商差价,同时还能保证材料的质量;最后,加强对材料采购过程的监控,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材料成本提高。
2.减少生产材料运输成本
运输成本作为材料成本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运输成本的增加会直接导致材料成本的提升。因此,为降低材料成本,首先需要利用科学手段降低材料运输的成本。而有效降低运输成本的对策,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出发:一是采取就近采购原则,即根据煤矿生产的位置,尽量选择距离较近的煤矿材料市场,在保证材料质量与价格的基础上选择就近运输;二是优化运输方式,即对当前存在的水运、陆运、空运等运输方案进行综合考虑,结合运输路线的征及费用、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科学选择。
三、提高生产材料与设备的利用率
1.加强对库存材料的管理
生产材料是否得到科学管理直接关系着材料的使用效率,因此,加强对库存材料的管理,不断完善材料发放、领用的制度,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企业在材料管理时,针对那些根据计划上报后调回的材料或配件等,因不能及时领取而造成2个月以上库存积压的,应由计划员和管理员落实计划上报部门,并分析造成库存积压的原因以书面形式递交到到公司,从而减少物资储备时间,降低库存压力,以促进资金周转速度。
2.注重材料的回收利用
在煤矿生产中,要避免生产材料浪费的现象,加大材料修旧利废与回收利用的力度,加强现场材料的管理力度,同时严格遵守以旧换新的管理制度,杜绝现场材料乱丢、乱放甚至丢弃等情况发生。这就需要企业加强对材料回收利用的管理工作,一方面,通过科学的方法对专业设备、工具、配件等回收物资进行维修或改造,在保证其安全性的基础上将其再次投入到煤矿生产过程中,保持一种“有旧的不领新的,能够修复的绝不报废”的节约观念;另一方面,加大油脂管理的力度,杜绝乱摆乱放的现象,并提高工作人员节约成本的意识,从而提高材料的再次回收利用率。
四、利用现代技术加强技术革新
1.巷道优化设计
煤炭生产中,巷道决定了煤炭出井的运输质量,但由于矿井地质的复杂性,在巷道建好后通常需要进行维修或改造,有些甚至变成无用的巷道或是废弃的巷道,这无疑增加了煤矿生产的成本[4]。因此,企业在建设巷道时,要充分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做好地质勘测工作并掌握矿井内的地质情况,而后根据地质的特点科学布置巷道;同时,为了进一步保证巷道使用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在建设时应选择科学的支护方式,不但要确保支护后巷道能够安全使用,而且还要考虑到支护技术的成本,使巷道的建设能够在满足安全使用的前提下降低经济成本。
2.应用先进的采煤技术
选择科学、合理的采煤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煤矿采集的总产量,而且还能有效提高资源的再次回收使用效率。因此,煤矿企业在采煤技术的选择上,要充分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针对目前矿井的地质特点对综采的工作面其采煤技术进行改革优化,淘汰部分的劣质煤、增加优质煤的采集,以提高煤矿质量;而煤质的提高,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利润,同时还使企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工人工作强度降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相对于传统的技术而言,先进的采煤技术其生产环节较少,所运用的机械、设备等相对较少,因此大大减少了生产材料的成本。
3.改进生产工艺
对现阶段的煤矿生产工艺进行改进,一方面能够保障煤矿生产的安全,另一方面,对于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所以煤矿生产企业应对现阶段的生产工艺参数进行改进、设置,例如,对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回撤工艺进行改进,能够有效解决矿井搬家倒面“老大难”的问题,而对回采工作面顺槽沿顶板掘进施工工艺进行改进,则有利于顶板支护强度的提高,从而减少材料的浪费,降低生产的成本,并实现煤矿的自动化生产、采煤工艺的智能化,进一步提升与发展生产力。
五、加强劳动的管理以提高生产效率
工作人员的薪酬属于煤矿生产成本中的一部分,要实现生成成本的降低,除了上述方法之外,还可以通过适当加强工作人员的劳动管理提高其生产效率来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即在一定薪资水平之下,完成更多的煤矿生产量。这就要求煤矿生产企业加强对劳动的管理,首先可以通过开展员工培训或学习的方式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其次,针对当前煤矿生产中由于工作人员供过于求导致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实施定岗定员制,以减少劳动力浪费的现象,降低人员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
六、结语
在煤矿生产中,主要影响企业生产成本的因素包括生产的产量、材料的费用与利用率、生产的技术水平、劳动力的综合素质等,因此,通过集中生产的方式可以提高煤矿生产的总量,而通过加强库存材料的管理与劳动的管理,并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生产技术的革新,能够在保证采煤采矿正常、有效且安全进行的情况下,有效提高材料的再利用率和生产的效率,促进煤矿生产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的实现,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唐明亮,胡沛.大光山煤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的途径[J].江西煤炭科技,2005(02):5-6.
[2]张丽云.试析降低煤矿企业材料成本的主要对策[J].山东煤炭科技,2013(02):266-267.
[3]王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J].中国煤炭工业,2013(04):37.
篇4
关键词:煤矿行业 安全生产管理 对策
据统计,2011年我国煤矿发生事故85起,死亡359人。虽然同比分别下降14.4%和19.0%,但与美英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有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差距,煤炭安全生产管理形势依然严峻。通过对我国近几年煤矿事故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发现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主要在安全监管、安全认识、生产技术条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及建议。
一、煤矿行业安全生产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安全监管不到位
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管人员自身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低,或者存在收小费、敷衍塞责等问题,不能及时发现煤矿企业的安全隐患,不能防患于未然,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煤矿安全监察体制虽已建立,但是监管执法人员与生产管理人员交叉,有些地区将煤矿监察机构和煤矿生产管理机构合并,执法人员与管理人员关系复杂,同事关系、领导关系、朋友关系、亲属关系等关系网依然存在,直接影响了执法渠道的畅通和执法力度,严重影响监察形象和检查效果。
(二)安全认识不够
现行安全生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真正处理好安全、生产、效益之间的关系,没有认识到安全生产管理也能创造效益、创造利润,没有理解安全生产管理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致使矿井安全存在缺陷,给矿井的安全生产带来一定隐患。同时,从业人员的素质难以适应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煤矿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绝大多数在初中以下,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对安全生产知识接受困难,自我规范能力不强,加上人员的流动性大,给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三)安全生产技术落后
当前我国煤矿行业安全生产技术相对落后,机械化程度低,安全技术装备不足,在“一通三防”,矿井深部地压,冲击地压,煤矿热害等方面存在许多技术难题,严重威胁着煤矿安全生产。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瓦斯爆炸、煤尘爆炸、煤与瓦斯突出、中毒、窒息矿井火灾、透水、顶板冒落等多种灾害事故时有发生。在这些事故中瓦斯事故造成的损失最大,人员伤亡最多。通过“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政府网站事故查询系统”检索,2011年煤矿死亡事故85起,死亡359人,其中因瓦斯事故造成的死亡事故38起,死亡228人。由检索结果可知,瓦斯事故占44.7% ,因瓦斯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占63.5%。
二、防范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监察队伍建设
对于安全措施不完善的企业,政府监察部门要责令整改,对不具备安全生产能力的企业要坚决取缔,对个别企业胡干乱干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违反安全生产法规条令的行为要严厉打击;并且不定时地组织进行抽样调查,对企业的安全设施进行认真检查和评估。同时,建立一支作风优良、技术精湛的安全监察人员队伍,对于保证井下安全生产至关重要。在监察过程中要严密防范,彻底消除麻痹和侥幸心理,拒绝一切不规范、不安全操作行为,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
(二)加强煤矿安全教育培训
通过安全教育培训向职工灌输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能够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提高职工的安全技术素质,使职工牢固树立生产必须安全的观念,从而防止事故的发生,保障安全生产。一是分操作层、决策层、管理层等3 个层面,制定不同阶段的学习培训计划和考核办法。二是招收新工人严格把好素质关和培训关。三是对新工人的培训必须系统化,培训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建立起一套严格的检查、考核、验收制度。四是对培训工作必须常检查、常考核。五是对管理人员的培训重实际操作、全能培训、重在对现场的安全隐患的检查处理上,应建立起一套对管理人员实际操作能力和处理安全隐患等能力的考核办法。六是对班组长的培训必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重在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推进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能大打降低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对于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大支持范围和力度。大力支持研发先进技术装备,为隐患治理和安全技术改造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安全技术示范工程,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技术水平;研发、集成和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提高企业安全保障能力。在安全生产技术使用上可以效仿美国的做法:地面救护人员使用电磁式语音和编码电报通信系统与井下被困矿工联系;矿工逃生时使用自给式氧气呼吸器;采用临近探测器技术;采用计算机维护系统检测和报告电机温度等。
实现煤矿安全生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只有建立长期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加大监管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安全意识,促进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才能做到真正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房晓飞.我国中小煤矿安全管理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煤炭技术,2009(10).
[2]张龙昆.对当前国有煤矿安全管理薄弱环节的反思[J].中国煤炭工业,2008(4).
[3]张齐尧.煤矿安全管理学[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篇5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021-02
一、农产品物流的界定
(一)农产品物流基本含义及分类
农产品物流是一个将农产品收购、批发、零售、消费者做为系统要素集成为一体的完整的系统工程,是涉及农产品市场、农产品仓储与运输、农产品配送中心、农产品加工和包装等子行业的物流系统,并通过供应链原理将各子行业进行资源的整合与叠加,以提高农产品物流各环节及整体的最优价值和最高效率、从而达到降低系统成本的目的的有机整体。
根据农产品物流的具体对象不同,可将其划分为粮食作物物流、经济作物物流、林产品物流、畜牧产品物流和水产品物流等几类。从黑龙江省目前的农产品结构来看,其农产品物流主要集中在粮食作物、畜牧产品和林产品等领域,而其中占据农产品物流市场份额最大的则是粮食作物物流。
(二)农产品物流的特征
农产品物流根本上具有的独特自然属性以及其所具有的农产品供求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农产品物流有别与工业产品物流的显著特征:
(1)技术方面要求高,专业性强,难度大。在生鲜农产品销售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决定其生命价值的因素就是产品必须“新鲜”,这就要求从农产品的生产到送达消费者手中的一整个过程都必须通过严格的控制,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其使用价值不受到破坏。但恰恰又因为农产品运输的对象是具有高水分含量的新鲜农产品,保鲜期短,易腐烂,运输过程控制的难度增加,因此也使得生鲜农产品包装、仓储、运输等环节的技术方面要求大大提高。
(2)加工增值在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绝大多数农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在离开其生产领域之后实现的,而农产品加工和包装能带来的增值潜力也远远大于工业产品加工所带来的价值,这成为农产品的最大特点。因此,农产品加工是农产品物流的主要环节,做好加工环节保证实现加工增值,是农产品物流发展中的主要任务。
(3)从农村到城市的实体流动。农村地区是农产品物流的源头和起点,但农村地区的农产品产量大,人口少,产出远远高于内需。所以农产品生产出来要想获得更大的商业价值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面向广大城市市场,以实现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物流也是以农产品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流动过程为前提,准确迅速地把农产品交付给消费者,最后实现农产品最终价值。
二、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
黑龙江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也是不断变化的,地形较为复杂,气候多变,这样的气候环境决定了黑龙江农业生产以及农产品都是非常的多样性的。粮,棉,油,水果,蔬菜,糖,麻,猪,牛,羊,鸡,鸭,鹅,等品种都是非常繁多的。这个特性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农业生产复杂情况。所以,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发展对于促进黑龙江省的农业结构调整是非常有帮助的。
由于黑龙江省地形主要以平原为主,交通方式也多为铁路和公路运输,所以受所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限制,我省的农产品主要是通过公路和铁路方式向外运输的,农产品产量多,重量大的特征决定其运输方式中铁路运输所占比重大,目前为止数据显示,近两年中,农产品铁路运输的比重约占二分之一,公路约占三分之一,其它运输方式占很少一部分。因此,铁路和公路是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出发点。目前,黑龙江省境内的干线、支线铁路有六十多条,铁路营运里程超过5300公里,铁路专用线超过1030公里,均居全国第1位。在公路建设方面,截止目前有九千多个行政村公路通畅率和通达率分别达到99.3%和99.9%;黑龙江省农垦系统154个农场(分场)全部通公路,通畅率和通达率分别达到99.4%和100%。以上状况表明以铁路和公路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运输网络系统已经基本形成,良好的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为我省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黑龙江省的航空运输,以及铁路网络支持下的跨国农产品运输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物流产业中农产品的流通量始终保持逐年增长的态势。
(二)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发展存在问题
(1)物流管理体制分散
一方面,是政府对农产品物流的市场机制监管力度不够。黑龙江省省政府及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农产品物流的建设和发展,但由于没有亲身投入到市场调研和相关物流市场的具体规划中去,并且没有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的相关管理法规,就很难实现用法制管理农产品物流市场,从而不能使农产品物流市场规范化。近年来我省陆续制定一些有利于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政策,但大部分由于经营不善,执行困难等原因,使得适用期和适用范围均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甚至有少数政策根本难以执行,导致农产品物流市场形成的短期经营行为。另一方面,是农产品物流市场发展缺乏统一的监管。
(2)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黑龙江省近年来在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建设上投入了越来越多的资金,但是我省的交通设施和设备的发展和发达的省市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和农产品增产要求的增长速度不成正比,基础设施仍不够完善。目前黑龙江省的交通基本现状是交通网络还不够健全,并且多式联运网络也没有形成。这种基本现状导致了农产品的流通不畅,也就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物流的基本成本,加大了运输过程中农产品的风险。
(3)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还不完善
黑龙江省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交易市场的硬件设施和市场交易的规范化程度都不是很完善,等等。黑龙江省的农产品流通方式是现有的现货交易按照“路径来源购买产地市场分布城乡商贩零售”的销售市场分布,都是具有非常典型的初级市场方面的特征。一般的情况下,是不会适应农业市场化的需求。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主要载体,支撑着农产品物流和业务流的发展。但农产品批发市场方面的物流系统还是不是非常的健全,阻碍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三、加强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发展建设的策略分析
(一)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改变交易方式和利用技术手段是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农产品物流损失的基本策略。黑龙江省农产品批发市场要在竞争中求得一席之地,就要走经营规模化的道路。但是这个经营规模化的道路不是传统的通过扩大建筑面积、增加进驻单位的数量来实现的。因为这种传统的规模化道路没有使单个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发展起来,从而不能从根本上降低成本,也不能有效的承受市场变化中竞争的风险。因此,我省只有有意识地培养一批可以承受市场变化压力的主体经营者,提高市场的运作能力,有效的衔接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使之成为调控市场的主要力量。
(二)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重培养龙头企业作用
积极推进供销合作社网点的建设与改革,培育供销社在农产品销售中的带头作用,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我省农产品的流通与发展。想要加强农产品的流通,就要建立系统的经营服务网点,使之遍布城乡,有助于增强农产品流通。想要引领农民加入到农产品市场的流通中,就要很好的让供销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领域中依赖本土资源的有利条件和在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主导优势都发挥出来。在供销合作社可以以资产为纽带,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合并重组。
(三)提高超市销售农产品的比重
黑龙江省农产品主要在农贸市场里进行采购和销售,这种现状是由传统的消费观念支持的,现在还有很多消费者喜欢去农贸市场里采购产品。农贸市场里的蔬菜的价格相对来说便宜一点,因为农贸市场里的蔬菜大多都是自产自销,消费者可以在买菜的时候进行讨价还价。在黑龙江,省这种农产品主要通过农贸市场进行销售的情况应该会一直存在,但在大中型城市,由于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大城市的人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去超市买菜。农产品进入超市的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因此,作为超市应加强对农产品经营方面的运营和管理,了解掌握本地农产品的实时信息,在保证成本的同时尽可能的调整农产品价格,提高服务质量,以做到真正的提高农产品在超市中的销售比重。
在我国农产品生产和需求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大粮仓”应主动适应市场的需求,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走出一条适合本省特色的道路,为我国农产品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郑媛. 我国物流业发展政策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13,5(3):57.
[2] 曾靖. 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发展影响及对策研究[J].自然杂志,2013,4(2):54.
[3] 夏金华. 农产品物流配送组织的发展战略[J]. 农业经济,2012,5(1):56.
作者简介:颜红(1992-)女,黑龙江牡丹江人,本科;研究方向:管理学。李晶蕾(1975-)女,河北荣成人,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管理学。
篇6
关键词:煤矿机电;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D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363(2017)04-0038-02
煤矿机电安全生产的精细化管理工程非常系统化,要求所有的管理人员尽职尽责,也需要法规、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煤矿机电安全生产牵涉到很多的环节,制约煤矿机电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是管理缺陷、人的危险行为、物的危险状态、环境的危险因素等。其中任何的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出现,而煤矿机电安全生产的精细化管理可以确保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1.煤矿机电安全生产管理面临的问题
1)存在严重的机电设备选型不科学情况。基于持续发展的煤矿工业影响下,需要的高新机械基础产品与技术产品越来越多。而当今我国不少专家的一致建议是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这激发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国内吸收高新技术之后的消化需要相应的时期。并且应当确保跟不同人员的管理能力、各种地质状况相适应。事实上,在工作实际中,很少兼顾这种适应性。为此,在高新技术产品应用至消化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安全事故,这提高了管理机电设备的难度。
2)生产配件的企业缺少一致性的标准和规范。基于煤矿机械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下,对设备选型的要求也提高。然而,纵观国内生产煤矿设备配件的企业发展情况而言,大部分都是小型化的企业,以及行业当中的一致规范标准缺失,不同生产企业生产的配件性能、规格、材料等都存在差异性,这会导致各个生产企业的产品不相匹配的情况。也恰恰是因为生产细节存在差异性,所以一些生产企业为了减少成本,常常偷工减料,这使煤矿机电设备存在安全隐患。
3)粗放管理模式之下的工作难度与工作量较大。传统意义上的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实施的是粗放式的模式,通常以手工记账的方式管理账目,如此的工作量非常大,常常会出现物、账簿不符合的情况,这不利于之后的汇总与分析工作的开展,因而导致非常低的工作效率。
4)亟须提升煤矿员工的整体素质。煤矿员工的不正确操作是损坏机电设备的一个关键性要素。在当今,煤矿应用很多先进的采掘设施,像是支架、掘进机、输送机、采煤机等等,自动化的设施要求员工系统、认真地进行维护。然而,煤矿员工的整体素质比较低,在工作的过程中常常不重视维护工作,仅仅注重维修工作,这会导致生产效率的降低,不利于煤矿企业的发展。
2.煤矿企业机电设备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的策略
1)严格机电设备管理的整个过程。需要确保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所有方面都实现精细化,通过流程规范机电设备的购置、合同签订、维修等;让专门的人员记录和统计机电设备的生产效率、工作状况、台账等;建立机电设备管理的档案,确保所有设备的检修记录和工作现状都有册可查;贯彻实施包机制,让专门的人员负责每一台的设备;一直确保在透明化与动态化的状态中管理设备,让管理者重复作业的情况减少,实现机电设备生产效率的提升;设备的选型与采购需要基于相应规范、标准的指导,防止应用没有防爆合格证、认证不合格、资质不清楚的机电设备,对于入厂前后的设备进行试车与验收,从源头上避免应用不合格的设备;设备的验收先应当达到我国的标准,并且认真地根据程序一项一项地验收,执行机电设备的承修职责,保障机电设备运转的顺利与安全。
2)实现标准化的机电设备平时管理。对于煤矿机电设备平时的管理来讲,需要制定完善与科学的管理制度,并且定期地开展各个部门与各个工种的制度培训事项,确保一系列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调,从而真正地贯彻实施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以及使管理组织的闭环控制实现,最终确保机电设备运行的安全与顺利。对于进入煤矿企业的机电设备来讲,最了解设备与接触设备时间最长的员工是操作工,管理设备的人员需要结合相应的工种与设备种类制定场地的作业指标,且根据实际工作,安排技术工作者制定关于工种与工序的作业流程。如此一来,一是能够确保机电设备应用的顺利,二是能够提供对操作者的考核指标,从而提高煤矿机电设备作业的安全系数。
3)严格地实施矿井质量标准化管理。煤矿企业生产安全性的基础保障在于矿井质量的标准化。事实表明,高度重视矿井质量的标准化工作可以实现非常大的效益。应当将该工作作为一种经常化的事项严抓不放,从而使静态达标转变为动态达标,从注重结果转变为注重过程。当然,要想使整个过程的生产都达标,务必创建与健全各个部门、各级领导的岗位责任制、生产责任制等,清楚每一个人的安全责任所在。除此之外,实施部门的安全激励机制,认真地考核完成企业安全任务的个人与部门,对奖惩予以兑现,持续地推动执行一系列的安全管理机制,保障煤矿企业机电设备运行的安全性。
4)确保真正地贯彻实施精细化管理。一是建构以人作为核心的管理思想,对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员工的主体性予以体现,且以员工的创造性与主动性作为核心开展精细化的管理实践活动,有效地激发广大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务必确保煤矿企业的所有员工都注重精细化管理的执行。对于企业的大小事务,不禁止员工的参与。这是由于企业想要最大程度地改善执行一系列制度的效果,真正地做到精细化管理,就务必激发所有员工的热情,且对员工的多样化需要予以满足,关爱员工,提高员工的管理能力与技术能力,从而实F精细化管理影响力的持续拓展。二是为了有效地执行精细化的管理,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执行考核的具体措施与指标,以使员工真正地明确工作岗位考核的方法与操作指标,提高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并且把培训员工、实现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当作企业的一个目标和任务,让员工体会到企业对员工的真挚关爱。三是注重考核及其分析,促进精细化管理的进一步发展。煤矿企业应当认真地贯彻实施员工的岗位责任制,严格地搞好一系列工作任务与工作指标的考核,实施场地的检查和监督,实时地分析与总结本单位、本专业实施精细化管理面临的不足与取得的成果,且制定有效的对策予以完善,真正地促进煤矿整体实现精细化的管理模式。
篇7
据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的煤矿事故都与矿井通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很多煤矿是由于矿井通风系统的不健全、不完善,导致瓦斯泄漏或空气中瓦斯浓度过高,经煤尘过量最终引起爆炸,形成大规模矿难,损失惨重。由此可见,矿井通风对煤矿的挖掘和生产都是十分有必要的。矿井通风主要是将外界新鲜空气输送到矿井内部,将矿井内的有害、有毒气体向外排泄。我们将矿井通风的任务总结为以下三点:①给地下矿井补充新鲜空气;②将矿井中的有害气体排出;③优化和改善地下矿井的操作环境以及气候条件。矿井通风系统中主要包括了风流控制、通风网络、通风动力三点,采用合理的通风方法,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安全的空气循环建设,从而达到对地下矿井通风的主要目的。建立健全矿井通风系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矿井安全事故的发生,对矿井内部瓦斯、煤尘等有害物质大量吸收,改善井下作业条件,对矿井员工的人身安全起到保障作用。
2目前通风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每个矿井所呈现出的特点不同,那么不同矿井所呈现出的通风问题也有所不同。但经过一番调查后,我们将常见的矿井通风问题进行如下总结:
2.1通风系统存在安全隐患。我国大部分矿井的通风系统都存在着安全问题,安全系统的不完善是造成通风系统缺失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矿井通风系统建设当中的核心问题。通风系统的建立,首先要考虑通风风量能否达到置换空气的效果,由于井下开开采作业量大,所产生的煤尘和有害气体在空气中逐渐累积增加,如不能及时的进行通风,那么很有可能触发安全事故。氧气和氮气是地面空气的主要组成元素,但矿井中的空气受到岩层中可燃物的氧化,空气中成分被改变,大量的二氧化碳、瓦斯等气体的生成使得空气中的含氧量越来越少,不适宜人类的生存以及工作,如果此时没有及时进行空气流通,那么将会对矿井工作人员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
2.2通风系统安全监察缺失。大多数采矿企业为了谋取利益,降低生产成本,并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矿井建设标准进行建设,通风系统因此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除此之外,政府相关部门对矿井安全建设监管不到位,也会致使通风系统安全监察的缺失。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矿井通风系统的建设以及安全监察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监察系统本身的管理力度较为薄弱,严重缺乏行动力,对违法违章开采的矿井发现不及时或是不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顿。经调查,大部分煤矿中的CO、NO2、CO2、煤尘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我国也颁布了相关法律用来约束和管理煤矿开采的行为规范,但落实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煤矿的生产安全问题日渐严重,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逐渐加深。安全监察的缺失是煤矿生产中安全隐患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何进行有效的安全监察也是一个值得长期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2.3通风管理机制不健全。也有少部分煤矿对矿井的通风建设较为重视,但是在通风管理与通风设备运行中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与合理的协调运作。主要体现在管理存在严重的滞后性,管理力度不到位,设备陈旧落后,设备和技术更新速度慢等。除了这些之外,还可能是由于企业对矿井通风系统的建立与设备更新的资金投入量小,矿井资金有限从而也限制了通风系统的建设。由于资金限制的原因,有些企业会将矿井通风口设置在回风巷或是风口,认为这样可以协助通风。但这种方法是错误的,这样做很容易引起循环风,更加不利于矿井的通风。因此,设计者与企业的管理者要对通风系统的建立加大重视,并且对通风系统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够有效的进行通风口的设置以及管理。
3如何优化矿井通风系统
3.1树立把安全放在首位的思想
在进行对矿井通风的优化建设时,要始终把安全放在建设的首要位置。矿井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要做的是加强对矿工的生命安全的重视程度,将通风建设作为安全保障的重要途径。经过多年的建设经验总结,矿井通风系统的建设需要不断的创新和不断的完善,逐渐向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明确通风系统假设在矿井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与我国现阶段的法律法规相适应,确保矿井安全、可靠的生产。
3.2健全通风系统的建设
3.2.1建立通风网络结构。在布置通风设备时,要注意通风网络结构的合理性,保证风流稳定,布置通风系统时尽量减小、避免角联风道,尤其是采煤作业不允许布置在角联风道处,对该风道处应采取风流稳定措施;掘进面、采煤作业采用独立通风;机电室独立通风;井下火药库需有单独的进风道,回风采用独立回风,保证风流新鲜;避免多平面同时开采。
3.2.2保证通风能力。通风能力要符合标准,满足作业需求,按照工作平面巷道走向,有害气体浓度,选择合适的通风网络形式,并配备相应的风机;通风能力应满足各个用风点要求,保证生产区的有害气体和煤尘粉尘等得到有效稀释;时常检查井下漏风量、供风量大小与漏风分布,是矿井有效风量率与外部漏风率均控制在标准化范围之内;根据气候条件调节通风机工况,考虑自然风压的影响;合理布置生产点,减小通风阻力,加强回风巷维护与通风保护。
3.2.3保证各点用风要求恰当分布阻力。实际生产中,风流按照巷道风阻分配风量,各个工作面的丰风量往往不能满足要求。为此需采取风量调节措施;由于环境工况的变化,巷道风阻、风道网络也在发生变化,管理者应随时留意这种变化,对风道与风量进行合理调节;应对整个通风网络进行阻力测定,了解阻力分布情况,并在关键点降阻处理,降阻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开掘新巷道;阔发巷道断面;增加并联风路;降低局部阻力;调整开采布局。3.3加强职工培训。完善了通风系统的建设,还需要提高通风系统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职业水平。目前的通风管理人员往往缺乏相关素质,对通风安全性的重视也不到位。企业应加强通风安全重要性的宣传,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举办通风系统管理职业培训,并让相关职工取得合格证件,持正上岗。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广大职工的安全意识培训,通过广播、墙报、模拟演练、岗位练兵等方式,加强职工的安全意识教育。
4结束语
篇8
关键词:矿泉水;生产工艺;滤纳技术
中图分类号:TB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383-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者已从过去的“温饱型”转向“健康型”,他们不再满足喝开水、汽水解渴的传统生活方式,而转向了饮用无任何添加剂、色素、富含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各种微量元素的天然矿泉水。
饮用天然矿泉水是一种来自地下深部循环的天然露头或人工接露的深部循环的地下水,以含有一定量的矿物盐或微量元素,或二氧化碳气体为特征。国外饮用天然矿泉水的开发历史较长。从30年代开始,一直以高速度发展,平均年增长率达10%,远远超过各国工业增长速度。矿泉水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时尚、最畅销的饮料。日本和韩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居民日常饮用水全部是矿泉水,甚至做饭也用矿泉水,高档的产品如人参矿泉水、蜂蜜矿泉水或王浆矿泉水等。我国饮用天然矿泉水规模开发始于1985年,据统计,目前全国已勘察评价的饮用天然矿泉水水源地已有3500余处。矿泉水类型齐全,凡世界其他国家有的矿泉水类型,我国均有分布。生产企业中,全部引进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家的矿泉水生产设备的厂家约占企业总数的10%。由于资金或经验不足,大部分企业走过不少弯路,水处理不过关,导致产品质量差,目前都在寻求改造处理设备、扩大生产规模的方法。
1 矿泉水水源地的保护和水源监测
为了确保矿泉水的水质在不发生明显变化的前提下合理开采,必须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制度,每年至少二次对水源水质进行全分析,以防水质变化,其结果应与技术评审认可的报告相符。由于源水泉有丰水期和枯水期或中水期的不同,检验结果有些波动,但必须符合GB8537-87界限指标要求。对源水泉的水量、水位、水温做到每天观测一次,并做好记录。
2 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工艺
2.1 过滤工艺
矿泉水在灌装前都必须经过过滤,以除去水中的泥渣、悬浮物、藻类、细菌、霉菌等杂质。在水处理工艺中,活性炭处理是必需的。活性炭具有很多微孔和巨大的比表面积,因而吸附能力强,能有效吸附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去除水中的藻类并吸附异味和毒素。应根据水的洁净程度选择2-3级粗、细过滤,以减轻终端过滤器的负担。终端过滤器应采用微过滤孔径达到0.2μm。
2.2 水的消毒
矿泉水的灭菌工艺采用紫外线杀菌、臭氧杀菌二者结合使用。利用紫外线灭菌时,必须考虑水质、水深、流速及吸收率等来决定杀菌必须的照射量。再经过臭氧灭菌,臭氧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反映较快,杀菌效率高,能迅速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细胞质、酶系统和核酸,从而使微生物迅速灭活,而且可以杀灭芽胞菌。臭氧处理矿泉水的基本原理是臭氧与水混合,并使其最终在水中的浓度达到0.5m/l来满足杀菌要求。采用臭氧工艺时必须结合矿泉水的类型、特点,选用适合的臭氧发生器和有效的水-臭氧混合器,并通过试验找出本企业矿泉水的臭氧添加量的最佳工艺。
2.3 空瓶、盖的消毒及灌装工艺
我们通过大量的检测发现,灌装车间空气、瓶内壁、盖子内壁和操作人员的衣物等均有霉菌的存在,由此可见霉菌的传播是通过空气完成的。灌装车间空气致菌是矿泉水霉菌污染的主要途径,切断该途径对矿泉水防止霉菌污染十分重要。灌装间应有良好的卫生环境,建成无菌室,空气应净化处理,灌装设备和管路必须在灌装前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定期用消毒液对灌装车间进行空气熏蒸。重视瓶、盖的消毒。瓶装水的空瓶需要循环使用,空瓶的清洗、消毒是否彻底,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一般首先应预洗,清除外表的污迹,消毒处理一般用250ppm的ClO2溶液浸泡后冲洗。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由于用户使用环境较差或存放时间较长,在光和热的作用下,藻类在水中繁殖,产生“绿澡”。因此,回收到有类似情况出现的空瓶,须采用0.02%CuSO4溶液浸泡20~24h以上,再进行常规消毒处理。
2.4 天然矿泉水的沉淀问题及解决方法
矿泉水因含有铁、锰离子而产生沉淀,呈红色、黄色、褐色等。可能因开采过量或地下裂缝出现变化、周围水源保护不好而造成沉淀。因此对水源应做好预防工作,每年定期三次(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对水源进行水质分析检验并记录,及时掌握水中矿化度及铁、锰含量的变化,及时改善工艺;管路清洗不净或锈蚀极易造成铁沉淀。故应对管路每天开机之前清洗20-30min。矿泉水中的白色絮状物沉淀一是生产过程中受到污染的桶、盖,或是环境空气卫生质量太差造成霉菌的生长和繁殖,形成可见絮状物;二是生产中滤蕊被氧化,或更换新滤蕊时清洗不净,造成白色絮状沉淀。因此切实加强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管理,重视桶、盖的清洗、消毒。做好车间内外环境(空间)和灌装设备的卫生工作,杜绝污染。
3 矿泉水生产新工艺――滤纳技术
目前,矿泉水的生产普遍采用曝气、沉淀和锰砂过滤等
传统工艺,其优点是可以去除矿泉水中的铁、锰、悬浮物和大部分细菌;其缺点是工艺复杂,控制参数多,且除铁、锰效果不稳定,沉淀时间长;对各种溶解性化学物质的脱除作用低;不能有效去除矿泉水中的藻类或青苔孢子。
纳滤技术是反渗透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它的截留性能独特,产水量较高、过膜压差较小。纳滤膜的孔径一般在1~5nm,截留分子量在200~1000道尔顿,膜表面带负电,对无机离子的去除率小于90%,其通透性介于反渗透与超滤之间,因其孔径在纳米级范围而得名。与反渗透膜几乎对所有的溶质都有很高的去除率不同的是,纳滤膜对不同的离子有不同的去除率,具有离子选择性:在小于1MPa压力下,一价离子可以大量通过纳滤膜,去除率小于20%,二价和多价离子则多数被去除,截留率可达90%~99%。由于纳滤膜表面带负电,多价阴离子被排斥在膜外,只有在很高的浓度下才能通过。一般来说,随着水中离子浓度的增加,膜的截留率下降;随着过膜差压的增加,膜的截留率增加。
纳滤膜比反渗透膜操作压力低,运行费用也较低,而且可以截留一部分有机物和高价态的无机离子,还可以去除水中大部分Ca2+、Mg2+、Fe3+、Mn2+等硬度离子,三卤甲烷中间体THM(加氯消毒时的副产物,致癌物质),低分子有机物、农药、异味物质、硝酸盐、硫酸盐、氟、硼、砷等有害物质。纳滤技术应用在矿泉水生产中的最大优点是经过纳滤技术处理后的矿泉水,其中的大部分偏硅酸被保留。实验表明,纳滤膜对矿泉水偏硅酸的去除率为10%~20%。因此,对水源偏硅酸含量不太低的矿泉水,都可以考虑运用纳滤膜生产技术。
纳滤膜分离过程不发生相变化,在常温下进行,是纯粹的物理过滤,因此能耗低。处理效果不受原水水质及操作工艺的影响,处理结果稳定可靠,出水水质可以较长时间维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而且纳滤膜以组件的形式构成,可以满足不同生产能力的需要。因此,纳滤膜技术必将是矿泉水生产工艺的理想选择。
通过实验室检测发现,在原水中含有大量青苔孢子的矿泉水,在经过纳滤技术处理后,那怕用专用藻类培养基培养,也检测不到含有青苔孢子。实验表明,纳滤技术对矿泉水青苔孢子的去除率达到100%。纳滤技术的运用,成功解决了长期困扰矿泉水生产企业长青苔的这一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郑敬东等.广东省饮用天然矿泉水工业生产与管理办法.
[2]宋秀杰,丁庭华.北京市地下水污染的现状及对策[J].环境保护,2005,11(11).
篇9
1.1煤田地质情况
鄂尔多斯煤田成煤期有石炭二叠纪、晚三叠纪和中侏罗纪,场可以分为三个含煤区。桥东区是准格尔煤田,中部为石炭二叠纪煤层,南部为侏罗纪煤田。
1.2开况
鄂尔多斯现有煤矿353座,263座地方煤矿全部实现综采。由于煤炭地质条件简单,开采条件好,煤炭开采煤层2米以上居多,最大一次采全高达6米,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1.8米以下的煤层,尤其1.3米以下的煤层的开采存在技术难度。因此,要解决薄煤层开采问题的研究,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生产能力和稳定的地雷,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延长矿山寿命。
2.我国现有的煤矿开采技术带来的严重坏境问题
煤炭业发展多年以来,采矿业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挖掘方法有近200种,较为符合我国的地质条件的采矿方法有三种:空洞采矿法、补充采矿法、爆破采矿法。主要问题有开采后的废弃物如废石、尾矿堆积占用大量土地,环境问题与矿废物带来越来越严重,这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不小的损失。有害化学废物堆在石头的表面,在尾矿放置可能渗入地下水,造成水质污染。
2.1采空区的危害性巨大
挖掘会产生很多的采空区,采空区如果不及时填补,很容易造成地面塌陷,直接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采矿在获得大的经济利益之下会有非常多的消极影响,因为地下的煤炭被采掘了出来,就必然会形成采空区,采空区的危害是巨大的例如导致整体的水位下降,导致水循环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农业生产和自然景观的破坏等等。此外,为了应对废石和尾矿的一部分资金将被使用,这也使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了。因此,无废开采为我国的环境,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实现矿山的生活的无废化,我们的挖掘技术要朝着这个方向不断的发展。
2.2矿体勘测不细致
由于传统的开采方法没有一个整体的环境的了解,所以在开采过程中很多问题和事故发生。如勘探矿体结构的不仔细,不能制定挖掘标准,后期安全开采非常不利等等。
2.3开采方式错误
在开采过程中,挖掘是很重要的一点,如果挖掘方法是错误的,它将导致岩石剥落,压力加大等情况,这种情况是煤矿安全状况非常危险。开采工艺往往是不达标的,所以安全开采的保障性系数就降低了,很容易发生意外。
2.4结构参数不合理
结构参数和回采顺序采场的计算必须准确,如果开采过程中不制定相应的数据和策略,所以很容易造成整个结构的倒塌。根据结构参数构建了回采顺序,结构参数可以帮助保持挖掘的位置稳定性。
2.5联络道结构错误
很多接触宽度太大,工作人员正常行走的过程中会产生非常大的不便,触点间距是不合适的。并没有滑行道连接通风竖井,一旦倒闭,员工只能通过主路返回地面,这是一个安全缺陷。
3.煤矿开采新方法
3.1露天采煤
在露天开采煤炭资源分布,将主要使用此方法。由于煤层开采的地表,直接配送,可使用大型机械设备施工,不仅对大量开发空间,对工作面的开发也是相当大的,将大大提高煤炭开采效率,对减少开采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以及露天开采煤炭资源的开采方法,并实现可持续开发利用煤炭资源的具有重要意义。但这种方法花费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并会导致自然资源破坏严重,不利于环境保护。
3.2井下采煤
地下开采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在煤矿,煤矿开采方法具有施工顺序要求很高。主要原则是在开采之前,首先对煤炭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子区域,根据每个区的远近由近到远采煤。此外,如果煤炭更多的经验,按照从上到下采矿的原理。所以说,这种采煤方法对顺序的要求很高。相比于露天开采这种安全隐患多的采煤方法,往往不会产生煤矿塌陷,造成人员严重生命威胁。
4.基于混沌序列的相空间重构参数的环保研究
煤炭环境研究学家和等人就提出了通过选取合适的嵌入维数m和时间延迟τ,重构相空间来达到预测环境污染与境境保护之间的方法。
5.矿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篇10
安全第一的方针不只是提提而已,而是要具有实质的内容和要求。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应该坚持以下各项措施:
1.制定安全法规,严格安全检查。在煤矿安全生产中,要制定和执行各种法律法规、各种规章制度,作为执行安全第一方针的标准和保障。各单位都要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并有专职机构和人员管理、检查、监督生产过程,保证安全第一方针的具体执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配备足够的原则性强、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棒的干部进行执法。坚持“四不放过”原则,即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广大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要建立严格的安全奖罚制度,对做得好的人员进行奖励,对违章违规造成事故的责任人必须严肃处理。
2.实行安全工作人人管。一座煤矿上至矿长下到科区队班长都要对安全工作全面负责。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各级管理人员、职能部门、技术人员及各岗位操作人员根据各自的工作任务、岗位特点确定其安全生产的责任。做到层层抓、人人抓,使之做到“四不伤害”既: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保护他人不受伤害。
3.完善安全生产条件。必须具备保障安全生产的各项物质条件,其工作场所的设施、设备、器材和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品符合安全生产要求。持续、稳定的安全投入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同时,实施科技兴安战略,用科技来支撑安全生产。逐步完善安全生产技术规范和安全质量标准化,加强安全技术人才培养和矿工的安全技能的培训。4.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为主是搞好安全工作的必要措施。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常常受到瓦斯、煤尘、水、火、顶板、地热等自然灾害的威胁,要预先熟悉并掌握这些灾害发生的条件、规律,预先采取预防措施;预先制定事故处理计划及重大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在事故预防与事故处理的关系上,以预防为主,才能防微杜渐,防患未然,把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
二、煤矿安全生产中应处理好的关系
煤矿安全生产方针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方针。贯彻执行落实好这个方针,搞好煤矿安全生产,还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1.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在安全与生产的关系上,有些人把它们对立起来,这是错误的,也是片面的,它们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关依存的关系。生产中必须保证不安全不生产。“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就是这个理。我们既要承认安全与生产存在着本质的必然联系,又要承认安全与生产之间存在着区别,要正确理解与掌握安全与生产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思想普遍存在,造成事故几率增加。必须树立“一切为安全工作服务”的观念,坚持安全为天,安全至上,把安全第一的方针落实到井上井下的全方位、全过程,从而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健康发展。[1]5
2.安全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就煤矿工作而言,经济效益是中心。这是企业的全部工作的目的和归宿。但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安全第一,不安全不能生产。煤矿对安全有特殊要求,效益对安全也有特殊要求。[1]5煤矿的安全生产状况,势必会影响企业的效益。如果发生事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处理,这是直接损失。另外,由于工伤事故的影响,职工人心不安,出勤难以保证,生产难以进行,这是无法估量的间接损失。由此可见,安全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没有安全就没有效益。认清安全与效益的因果关系,树立以安全保效益,以效益促安全的理念。
3.管理与装备投入的关系
安全管理与装备投入是实现安全生产的两个主要的要素。是煤矿生产建设的两个方面,是互补关系。就安全生产而言,管理与装备并重。管理是根本,离开了管理,装备就成了“装饰”,甚至是事故隐患。装备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手段之一,是管理者的“眼睛”和武器,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保障。在加强安全管理的同时,努力提高装备水平。先进的技术装备是营造良好作业环境的基础,良好的安全环境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对瓦斯抽放和监测监控、顶板事故的防治等先进技术和装备的推广使用,保障了安全生产的环境,降低了事故的发生率。随着采煤机、综掘机的使用,采掘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既保障了安全生产,又提高了经济效益。安全管理与装备投入犹如一鸟之双翅,缺一不可。
4.安全与工程质量的关系
保证工程质量,就能保证安全,消除事故隐患,就能稳定高产。安全质量标准化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是建立煤矿安全长效机制的主要内容和根本途径。通过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建设,改善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安全质量标准化包括了煤矿生产活动的全过程,“采、掘、机、运、通、防治水”是其重点,要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认真落实。生产实践证明,哪里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差,那里的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就高。必须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质量责任体系,把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贯穿到生产流程的各环节、各岗位,贯彻到安全生产的全过程中。只要将安全质量标准化坚持不断的开展下去,避免和减少了生产安全事故,企业才会得到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安全与安全意识的关系
- 上一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下一篇:创建美丽乡村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