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03:04: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职学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学生文化水平、美术专业基础差别较大
针对于艺术类专业高考热,中等职业教育美术设计专业在前些年招生困难,大部分热爱美术的学生都选择高考入大学,选择职业学校的少之又少,近两年来美术设计专业招生形势才有好转。其中一部分是有着美术功底、文化课等基础课极差的学生;另一部分是没有美术功底,喜爱美术的学生。在就读美术设计专业后,其文化基础、专业基础的不等造成美术教学的诸多困扰。
2.美术设计教育的培养方式与市场需求错位
中国制造业的强大是急需美术设计人员的,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的产品最缺乏的就是创意设计和自己的知名品牌,优秀设计人员的缺口急需得到补充。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的各种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层次的设计人才,另一方面美术设计专业的热潮兴盛不衰,每年培养的专业学生大部分却拥挤在广告、包装、室内设计等以装饰为主的服务行业中,一些制造产业急需的设计专业如家电、家具、玩具、珠宝首饰等却不见一席之地。
3.课程设置及师资结构不合理
中职美术设计专业由于多年来受到高职、大学的打压,未能形成成熟的美术课程体系,针对中职教育学生培养目标,设置适合中职学生的专业课程。很多学校授课方式还是以绘画或美术基础为主,加上工艺与简单的设计课程,大部分都在“画设计”,而对设计艺术相关知识了解不多,更缺乏对现代设计艺术的本质认识。另外,师资结构不合理,美术设计专业的课程绝对不是简单的以绘画基础加设计或工艺课程,更需要一些相关专业的渗透,如广告设计需要有市场营销、消费心理学等师资,但是大部分学校依然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现状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形式,是职业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增进办学效益、办出特色的基石,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教育应当遵循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实质是工作与学习相结合,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一致,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完成职业化的基本训练,这种训练的基本方法是“教学做”一体化。校企合作是实现工学结合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其实质是强调学校与企业共性沟通、互通有无、互帮互助,实现共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整体共赢)。中职美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积极性不高、认识不到位
当前中职学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组织者、策划者和主要的实施者,受益者主要是学校和学生,多数企业没能直接受益,这是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美术专业没有找到更合适的合作方式让企业觉得有利可图,更无法让企业愿意合作。很多企业普遍认为教育和培养人才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企业没有对教育投入的责任。而且企业对美术设计的用人没有向一线工人那么大的用人量,合作起来比较麻烦,学校没有给企业动力。
2.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国家虽然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建立企业接收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但对企业的约束并不大,表现为学校“热”,企业“凉”,这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推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
3.中职学校自身存在的问题
(1)实训基地建设条件距工学结合的教学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由于中职美术设计招生能力决定学校再美术设计专业的投入一般不会很大,导致实习实训基地设备不足,“教学做”一体化专业教学实现不充分。(2)教学管理不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要求。正因为校企合作不深入,无法形成有效机制,使得中职美术专业教学管理无法满足要求,不能做到在教学管理运行中,有行业企业的参与,工学交替进行,工学衔接合理。
三、中职美术设计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建议
1.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美术设计专业要找到校企合作的突破口,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例如,在校内成立设计工作室,帮助企业设计宣传册、广告单、包装等等,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学校以低廉的收费优质的服务成为企业的好助手,吸引企业与其合作。
2.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
学校应加入到设计行业活动中去,多邀请美术行业、相关企业的专家来校讲座,让美术设计的学生对设计有更本质的认识,要有认同感。中职学生见识不高,心智不够成熟,多与专家交流、学习,才会有更深刻的感受。企业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会更了解学生,从而能够参与到学校的美术专业建设中来,让专业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确定美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3.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美术学生就业特点是比较分散,难以管理。学校必须有较为完善成熟的监督管理机制,有严格的考核办法和管理机构,让企业对用人放心,学生呆得住,干的好,能成长,才会吸引企业对学生的关注,进而加深校企合作。
4.良好的师资队伍
学校的美术设计专业教师,都应是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不但可以从校企合作中通过实习实践对实际工作有更深刻的认识,更可以帮助企业从事一些培训、设计工作,为企业服务。而企业的资深设计人员也可以到学校讲学,将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教给学生。这样的师资队伍构成,将会为美术涉及学生的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5.建设实训、实习基地
篇2
1.完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国内现行的中职创业教育大多采用课外培养等课外实践的方式,由于中职学校学生入学成绩较低,文化基础较差,单纯实施课外培养,学生精力投入很难保障。因此,必须构建以就业指导为起点,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教育活动为载体,以实践锻炼为手段的适合中职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笔者所在学校将创业教育课程分成两大类、四大模块(如图1)。这四大课程模块不是简单的分割,在实践过程中各课程模块相互交叉、融合。以学科课程为主,活动课程、实践课程、环境课程为辅,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如:围绕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创业指导等课程内容,根据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在高一开设《商务礼仪》《经济法》《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在高二开设《中职学生求职指导》、《中职学生创业指导》《市场营销》等课程,让学生多方位地了解创业知识;邀请市场监督、金融、税务等机构的专家来校解答企业经营基本业务,使学生充分了解创业的途径。同时,编写了《优秀学子风采展》《创业策略》等校本教材,并邀请创业有成的毕业生回母校进行现身说教,对学生进行了活生生的创业教育。构建学校、社会和企业的多层次教育渠道,启迪了学生创业思维,激发学生内在潜能,树立创业理想。
2.关注创业教育教材开发
目前市面上的创业教育教材很多,但绝大部分缺乏系统专业的创业知识,而且基本是以理论为主,没有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很难吸引中职学生的兴趣。校本教材开发要把握如下三个原则。(1)教学内容项目化。采用教学项目、任务驱动的模式编写教材,力图创新知识的呈现方式和教材的内容结构形式。把每个教学项目分解为若干个教学任务,每个教学任务由任务要求、任务内容、知识解读、任务实施和任务拓展组成。各个项目相对独立,项目化的教学内容有利于不同专业的学生灵活选用。(2)创业项目实用化。创业项目紧扣区域产业特点和中等职校专业设置要求,覆盖三大产业,突出第三产业。把创业的相关基本知识分散融合在各个项目中,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不知不觉就掌握了创业知识;紧贴中职优秀毕业生创业的成功案例和中职学生创业的现状,操作性强,实用性好。(3)创业素材本土化。创业项目中所涉及的许多素材,如创业政策、创业操作流程、创业案例等要源于当地,这有利于当地广大中职学生创业,也可作为其他地区中职学生创业时的参考。
3.深化创业教育课程研究
为保证创业教育深入开展,鼓励教师从创业教育实施的现实情况和需要出发,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课程研讨,完善创业教育实施方式,推动学校创业教育发展。如鼓励教师申报、设计创业教育课程研究方面的课题与论文,并对这些课题实行定期检查、滚动拨款、专家指导、成果鉴定等制度,以提高创业教育课程研究的水平。
二、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建设
1.增强教师创业教育技能
一是选派教师到创业企业当中挂职锻炼,学习创业教育的实践技术;二是组织教师参加专题创业教育理论知识培训,提升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和能力;三是开展内容丰富的校本培训,加强全体教师的创业教育意识。使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2.组建创业教育教研团队
以校内创业教育专职教师为主体,聘请校外各类专家为创业教育指导老师,建立创业教育教研团队,专门开发课程,编写教材,与各类企业进行深度校企合作,时时更新创业教育的内容,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3.建立“创业名师工作室”
聘请热心中职教育的知名成功人士等,在校内成立名师创业工作室,以成立校内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载体,对中职校学生个体创业实践进行指导。同时,创造条件也让更多的教师体验创业的过程,鼓励教师利用学校资源进行自主创业,构建双重属性的公司(既是教师经营下的校办公司又是学校的实训基地),使教师的创业实践能力不断提升,以丰富的实践经历对学生实施创业教育。
三、营造创业教育文化氛围
任何一个充满竞争意识的区域,都有着浓厚的创业文化。美国硅谷的奇迹与当地无与伦比的创业文化密不可分——人才有充分的发展空间,任何人只要有能力、有想法,都可以在硅谷施展才华,创业发展。成功与失败并存,创业与风险同在,人的创造力因此而发挥得淋漓尽致。创业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人潜藏创造力的激发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鉴于此,中职学校必须塑造自身良好创业文化氛围。
1.营造创业环境
利用多种宣传工具,如广播台、校刊、黑板报、宣传橱窗、校园网等,开专栏、专刊进行宣传,使创业教育深入人心;在历届毕业生中选择创业典型人物,把他们的事迹做成展板,他们的事迹,无疑对学生最具有说服力和最具感染力;聘请本地区知名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人才来学校兼课,通过帮带、对话交流等形式,唤起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校园环境的熏染,让学生感到创业不是神秘、高不可攀的,为学生走创业道路树立信心。
2.组建创业社团
鼓励有志学生依据自身兴趣成立创业社团,并以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载体,充分利用现有校园资源,为学生创业团队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如定期举办“创业咨询”“创业讲座”“创业把脉”等,从而使社团成为中职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力度,提高学生社团活动的质量,鼓励学生到企业挂职锻炼,在真实环境中获得工作经验,增强团队意识。
3.开展创业竞赛
设立创业基金,建立创业项目申报制度,要求参赛者们以获得学校的创业基金为目的,组成创业实践竞赛小组,设计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技术产品或服务规划书。同时,支持和鼓励学生展示创业实践成果,如举办学生个人创业成果展、技能展示会等,大力营造创业光荣、成才光荣的浓厚氛围。
四、拓展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1.利用校内校外资源
充分利用学校创办的双重属性公司,组织学生进行有效性创业实践体验,使中职学生的专业学习更加贴近市场,学生可以把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把实践体验作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关键环节,进一步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增强学生创业激情。例如玉环第二中等职技校利用小兵汽修公司的人才资源与管理资源,结合校内实训场地,在校内设立汽车维修分店。
2.依托产学合作机制
以实训室、教室相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紧扣创业型人才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自主创业各项基本知识及技能为主线进行教学与实践,突出职业核心能力训练。学生除在课堂掌握所学专业技能之外,笔者所在学校每学期安排相应比例课时,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和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实践,使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在新型“学徒制”培养过程中,通过企业“师傅”与教师的双重指导,让学生学习参与企业生产管理、经营和营销。使学生零距离参与创业,避免纸上谈兵式的创业,并以企业的实习鉴定作为学生相应学分取得依据,有利于学生基本创业素质的培育。
3.加强政企校企合作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体操教学效果;因素
体操教学具有强身健体、塑形美体等作用,一直深受广大教师学生的欢迎。但是,体操对练习者的身体条件要求、素质要求较高。因此,怎样有效地控制影响教学效果的不同因素,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笔者认为,创新发展、与时俱进是提升中职体操教学的主要途径。
1中职学校体操教学现状分析
体操教学中运动项目包含多种,其中单双杠中的支撑动作主要训练学生的手臂力量,要求学生上肢具有一定的支撑能力,而在实际教学中,多数学生的上肢力量较弱,在练习过程中时常发生拉伤而影响技能练习,同时也会降低学生的参与性。而像倒立、前滚翻、侧手翻、列队技巧、广播体操等,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低,但是这些对学生的身体柔韧性、协调性等具有一定要求,学生的身体条件将决定这动作的完成水平,要求学生动作优美、力度适当、自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些学生对广播体操、列队等练习表现较为松懈、动作无力。尤其在中职学校中,学生主要以文化课理论知识为主,缺少体育练习,造成学生整体身体素质较差,体育测试不达标等。由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使得教师在体操教学中不得不降低动作要求,这也就直接造成了教学效率的降低。
2影响中职学校体操教学效果因素
2.1学生因素
2.1.1身体素质较差
想要达到一定的动作要求需要较高的身体素质,而由于中职学生身体素质的不达标,进而影响体操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动作技巧的掌握。另一方面,不同学生身体条件不同,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同时在不同年龄段身体条件发生不同的变化,也影响教学效果的发挥。
2.1.2心理因素
中职学校体操教学中,不仅是对学生身体技能的训练,更是对学生心理情绪的引导,需要教师在开导学生心理情绪的同时,学生也要主动配合,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学生没有从心理上认识到这一点,当遇到动作难度较大、复杂动作时,多数学生就会选择逃避训练或是产生消极心理,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开展。
2.1.3个性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指导人不断前进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教学中,进而提升教学效果;但在体操教学中,确实存在一些动作较为单调、训练难度大,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腻烦心理,甚至出现逃避教学的现象。在体操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体操项目培养为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学习体操技能的催化剂,将决定着体操教学效率的高低。
2.2教师因素
2.2.1师资队伍
想要高效率地开展体操教学,需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换句话说,师资队伍在教学效率上具有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对动作、技巧掌握有一定要求的项目;学校师资队伍的不足,则不能在教学中对学生做出有针对性的引导,不能顾全整体学生的动作掌握情况,这也是中职体操教学效果平平的主要原因。
2.2.2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因素
现阶段,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每个教师有着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尽管体育院校毕业教师众多,但是仍然缺少复合型人才,并且教师运动技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对新的理论知识掌握较慢,将直接影响教学水平的发挥,难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缺少创新思想,对教学起到消极影响;而一些年轻教师,尽管他们有着新的思想意识、身体灵活度较高、教学积极性较大,但是他们相对老教师,缺少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技能,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上有待进一步提升,使得教学效率的影响,不能在教学中做出有效的引导。
2.2.3教师综合素质与知识结构因素
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教师自身需要提升思想素质,完善人格,树立爱国意识、全新全意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明确政治方向,在教学中注意行为举止、以身作则;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师生平等;此外,教师也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主动学习体育知识,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并能够将其应用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教师也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思想,主动投入到体操课题研究中,在教学中找到适合的方法与能力,进而提升教学效率,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2.3学校场地、教学器材因素
完善的教学器材能够防止教学事故的发生,同时也能简化学生练习难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愉悦心情的效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校提供充足的场地支持,能够让学生有充分的发挥、施展空间。因此,在体操教学中,学校场地、教学器材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2.4其他运动因素如今,街舞、健美操等成为社会主流,风靡全球,而中职阶段,学生对健美操、街舞的追求更是疯狂,有着较高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不同中职学校开始设置健美操、街舞的社团组织,这对体操教学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中职学校体操教学建议
3.1增强学生体质
体操教学中,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身体素质和条件,具有一定的力量。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建议,在体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俯卧撑、引体向上等练习调整神经系统、肌纤维类型和收缩力等,提升学生身体力量;教师利用间歇教学方法、缺氧训练法等提高学生的身体耐力、力量;利用拉长肌肉与结缔组织,提升学生的身体灵敏度、柔然度,如踢腿、压腿等。
3.2分层教学
不同的学生在身体素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可塑性较强,教师只要通过正确的方法和练习就能够将其提升。但是怎样教学才能够做到兼顾,学生都能够得到提升。笔者建议,分层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体质提升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质展开教学,不可“一刀切”,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特点等进行划分,因材施教,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进行分层教学。例如,上肢力量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机械类体操训练;身体柔软度较高、协调性较好的学生,可以进行艺术类的体操练习。总之,取长补短是教学的根本。此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质练习时,也要注意教学的趣味性。一些动作练习较为枯燥、单一,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没有较高的兴趣投入,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一些趣味性练习,如通过游戏形式练习,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3.3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是学生的直接领导者,是知识的传递者,只有教师自身具有较高身体素质和教学水平,才能确保教学的正常开展。学校不仅需要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更需要扩大教师队伍,注重教师专业水平和技能的提升。第一,在原有教师数量的前提下,参照本校学生人数和年级配备同等程度的教师;第二,定期对教师进行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培养,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体操技能,创新教师教学方法,并且引导教师能够应用在实际教学中,进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3.4体操教学拓展现阶段,学生对现代舞蹈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学习动力,那么,中职学校可以适当开设相关课程,聘请专业的舞蹈教师,根据体操教学情况,将舞蹈教学融入体操教学中,让学生的兴趣特长得以发挥,拓展体操教学范围,并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实现多样化发展。
3.5给予体操教学高度的重视
第一,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制订新型教学目标,以跟上现代教育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社会培养源源不断的人才,实现体育竞技体操的快速发展。同时,挖掘体操人才,着重培养;第二,确保教学安全。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也要以安全为第一准则,避免出现教学事故而给学校带来消极影响。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体操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安全意识,因为体操教学多为室外教学,学生活动空间较大。因此,容易发生教学事故。学校方面,在设置体操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表现与要求,科学合理地规划教学课程,在确保教学效率的同时,注重教学安全;第三,中职阶段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因此需要合理的安排教学学时,体操教学中需要确保充足的课时,才能得到技能的提升;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提高学生练习密度,并且确保师资队伍充足,让学生在连续中得到有效的引导,实现技能的提升;第四,定期开展体操竞赛活动,以班级单位进行评比,构建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
4结语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深入研究影响教学的因素,提升中职体操教学方法,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途径,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实践技能,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多方面进行改变;学校方面也要提高体操教学重视程度,为教师教学提供前提保障。本文分别从中职学校体操教学现状分析、影响中职学校体操教学效果因素和中职学校体操教学建议3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对中职学校体操教学有所帮助。
作者:董明辉 单位:广东省电子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孙琳,徐桂庭.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脉络与变迁——基于教学政策文件的分析[J].职教论坛,2015(3).
[2]郑小凤.合作学习模式在中职健美操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5(1).
[3]姜大潞.中职学校健美操教学现状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5(10).
[4]杨惠亮.中职学校体育选项教学实施的现状及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5(4).
篇4
1.电子专业理论知识不易学,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相并存。中职学校所面对的学生大都是初中未毕业的甚或没上过初中的学生,他们文化基础较差,生活上和学习上也有很多的坏习惯。对于这些“应试教育的失败品”,如果想让他们很系统很认真地学习电子专业理论课,不异域让他们听天书,学生学起来不感兴趣,老师教的也费劲。笔者所在学校的电子专业课老师,在教授《电子线路》这门理论基础课时,经常发现,学生学习接受能力差,学习后也没有复习的习惯,学一点忘一点,最终导致学生学不会,厌学,对电子专业失去兴趣。
2.教学理念落后,需要创新发展。电子专业实训课本该是有实用特色,学生们比较喜欢的课程,近几年大家也提出了不少关于电子专业的创新教学方法,如项目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等。而这些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在把旧的学习内容拆解细化,提出具体要求和目标,变成一个个具体的步骤让学生学习掌握。学生在学习起来看似很感兴趣,实则实践的技能和练习的产品严重与市场脱节,与中职教育以就业为目的及不相符合。即便学生练习的各个套件都有成功品,其实只是低级的手工品,算不上实际的产品。许多中职电子专业老师面对学生往往产生这样的感慨:电子专业不好学,学生学会不容易;电子专业不好教,关键没钱烧。我认为这是电子专业教学理念上出现了问题,即便提出了很多教学方法,但教学理念没有得到丝毫的创新发展,整个中职电子专业萎缩的现状仍得不到根本的解决。
二、创新与发展
中职电子专业面对以上分析的困境,我们该如何去改变这一现状,让电子专业重新焕发生机,做大做强呢?我做了以下几点思考:
1.结合实际,调整教学内容。中职学校里的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以少开或不开,如《单片机原理》《/传感器原理》等。一方面我们的学生素质达不到学习这些课程的基本要求,令一方面这些课程对我们的学生就业帮助不大。我们可以结合中职生特点多开一些动手多原理简单直接的课程,如我们学校的《空调制冷专业》学生在知道空调制冷原理后,动手自己制作加工组装空调制冷系统,并模拟运行,效果不错,今年学生还代表安徽省参加了空调制冷国家比赛。
2.跟上市场需求,更新技术水平。在多年的教学观察中,笔者发现不少学校在电子专业的教学中是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如有的学校教授的《家电维修》课程,还在教学生维修十几年前的黑白电视机,还在教学生维修装磁带的录音机;《电子技能训练》课还在教学生怎么组装调幅收音机。我们应该放弃教授这些过时的东西,应该结合市场需要教学生就业就能用到的,教市场上比较流行,贴近生活的产品技术。如前些年比较流行的电脑硬件维修,因为是市场上流行的维修技术,学好了就容易就业,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感性兴趣,效果也不错,笔者所在学校就有不少学生目前在本地从市电脑硬件维修行业。
3.创新教学理念,创建新的企业介入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上是缺乏主动性的,单靠老师丰富的教学内容是难以长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我们可以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紧密结合市场实际需求,大力发展校办企业,市场需要什么产品,校办企业就研发生产什么产品,学生就学习生产这个产品并获得相应的报酬。学生学习生产研发产品的过程,也是学习专业技术的过程,即实现了技术知识的价值,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避免了学校投入资金被动学习新技术买新产品,而在实践技术上做到了有的放矢。
篇5
美术教育教学一直被许多人片面地理解为绘画技术教育,素质活动教育的一种形式,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一种手段,学习美术知识技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但不是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技能。其实,美术学科教育能够推动美育发展,而美术教育又能作用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美术学科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知道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无从谈起。那么美术教育到底是如何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呢?其实,美术教育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通过美术教育教学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现代脑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约占全脑的四分之三,分为左右两半球。两个半球具有同样的高级智力功能。理论思维主要定位于左半球,形象思维则主要定位于右半球。而作为美育主要形式之一的美术教育,则可以激发和调动“右半球”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促进右脑智力发育,使两个半球平衡协调地发展,充分挖掘大脑的潜力,全面开发学生的智能,让学生变得更加聪明。
2)通过美术教育活动,提高学生表达和创作的能力。一系列的美术学科知识教学,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和感受能力,而专业技能的训练,一定会教给学生表达情感的新方法,使学生拥有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新方式。
3)通过美术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一切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作为美育主要形式的美术教育,其培养目标也不能仅停留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其最终目标是要美化人自身,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在整个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传统美术教育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技法训练的教学模式其实是对美术教育的错误理解,有本末倒置之嫌。
2中职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内容
美术教育在中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也不是单纯地为了传授学科技能技巧,它是以促进学生思想进步,健康向上,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重要学科,不可替代。
2.1学生成长的需求
面对竞争激烈的世界,中职学生的成才必须是全方位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很重要,而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塑造更为重要,要想使他们通过短暂的职高阶段学习,就完全适应社会需求,光靠简单的职业技能培养还远远不够。我们知道,中职学生主要来源于应届初中学生发展不平衡的同学,他们的知识水平、能力要素、综合素质、自律要求都不是太高,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学生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没有形成,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面对这样的现状,面对这样的生源,中职学校美术教育的育人价值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通过丰富多彩的美术教育活动触动学生内心,引导学生自强、自律,促进学生优良品格内化,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了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的必然选择之一。
2.2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篇6
(一)指导思想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全面理解德育工作。
部分教师将德育同智育、体育等人为地割裂开来,错误地以为德育同其他工作之间不存在联系。德育并不是一项完全独立存在的工作,它同其他方面的教育工作一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割裂彼此之间的联系,教育的整体性就会被破坏。有些学科教师会认为德育教育是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这种观点一方面推卸了教师肩上的德育责任,另一方面也弱化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能。
(二)中职学校的招生工作相对困难,生源紧缺,因此常常对学生行为表现出过度的宽容。
部分中职学校为了增加生源,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往往采取宽松的措施来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学校的这种做法放松了学生在德育方面的自我约束,也减弱了学校在德育方面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也不利于学生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三)德育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距甚远,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大部分的职业学校一直采用空洞说教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而且德育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就使得德育的效果很难体现出来。
二、提升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效率的途径
1.结合实际,深刻分析目前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生存十分艰难,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缺乏对职业教育的普遍认同,再加上职业学校自身的原因,职业教育越来越难开展。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追求高中教育,而且高职院校不断涌现出来,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十分紧缺。为了得到生源,中等职业学校无奈放宽入学条件,甚至无论学生处于哪种学习水平,只要填报了志愿,就可以入学。显然,这种宽松的入学政策导致学生素质很低,而且存在不良行为的学生更是不在少数,他们迟到早退,不愿意接受管教,经常出入网吧,根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每天在学校混日子。可见,中职学校的班主任要提高德育工作效率需要付出较多的心血和精力,并立足于中职学生实际,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
2.提升自我,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引领者
当前条件下,社会发展的速度很快,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人们手足无措,甚至弄不清楚前进的方向。对此,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帮助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并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目的是使学生自身潜能不断被挖掘出来,正确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成就更加精彩的人生。中等职业院校的班主任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我,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当前的就业环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中等职业学校的班主任还要对学生开展训练活动,使学生掌握有关职业发展的相关知识,不断提升职业抉择能力,加强职业规划,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将会对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
3.言传身教,在社会中发挥中职教师的正能量
在整个教育中,班主任不但是学生前进的指路灯,还是学生的避风港,学生会将自己佩服的教师当做偶像来崇拜,并在学习过程中追随教师的脚步。中职学生的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因此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细致入微,绝对不能简单粗暴,同时还要对正确的学生行为反复强化。以教室卫生为例,学生起初并没有对打扫教室卫生形成明确的认识,因而班主任一定要告诉学生如何做好教室的卫生工作,需要细致到清扫工具如何摆放、使用等。尽管这些事情看似微不足道,可却包含着深刻的教育内容,班主任需要正确对待。只要教师设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在教育过程中采用恰当的方式和手段,就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结语
篇7
但设备陈旧,无法满足需求
20世纪90年代初期,政府主管部门减少行政干预,下放办学自后,中职学校便开始了激烈的生存竞争。为了抢占时机、吸引生源,那些有远见的中职学校购置了较多的计算机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尽管机型陈旧、软件过时、维护困难,机器的使用率不高,但计算机在那时毕竟是很有吸引力的。一所中职学校尝到了甜头,其他兄弟学校自然纷纷效仿,结果是不论条件是否具备,各校都设置了计算机专业。虽然后来计算机专业开始失宠,但信息化浪潮的涌动,给人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在信息化时代,学校必须实现信息化。在这种形势面前,中职学校很快也就达成了共识,积极利用现有资源,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大力普及信息技术知识。观念和做法都无可厚非,但由于不属于专业特长教育,在吸引生源上没有特殊的号召力,中职学校自然不愿意在资金上做大的投入,加上财政部门对职业学校的收入进行强化管理时出现的限制过死的状况,学校财政均出现了“无米下锅”的局面。所以,中职学校的微机房也就很难有大的改观。卧式机箱,286、386的主板,40G的硬盘,64M的内存,显示器太陈旧,键盘失去弹性,鼠标失灵,运行速度太慢,动不动就死机……许多机房尴尬无比,学生常常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归。微机房的硬件设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
课程资源的窘迫:课程、教材混乱,
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没兴趣
中职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从开设的那一天起,就没有统一过名称,有称信息技术课的,有称信息课的,有称计算机课的,还有称微机课的。教材更是五花八门,有沿用省编《信息技术》教材的,有使用高教出版社《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有使用教师继续教育教材的,还有使用其他成人辅导材料的。这些教材虽然各有侧重、各有特长,但毕竟编写出版目的不同,教材的使用范围也很不一致。由此可以看出,中职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普遍存在着模糊认识甚至是错误认识,有很多人把信息技术教育这门课程看成了计算机普及课程,教学目标必然就会定位在计算机常识与操作技术上。条件稍好些的学校在这些常识之外,再讲授一、两种计算机语言和一些编程基础知识,很少有学校能将课程宗旨定位在“提升信息素质、营造信息环境、倡导信息创新、构建信息文化”这一层面上。有的学校校长说:信息技术课就是让学生学点计算机操作技术,会用五笔输入法打字,能编辑Word文档和WPS文档,会使用电子表格处理数据,学习别的东西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多大用处。
正因为教学目标不明确,所以,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的课时安排和课堂教学就显得比较混乱:许多学校每周只开设1节信息技术课,一般每学期只有20个课时。而且,大多数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耳提面命地进行理论讲授,在黑板上大讲特讲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软件的操作,然后就放羊般地将学生带进机房,任其自由操作。即使规定了教师在机房内授课的时间为8~12分钟,但由于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全程监控,学生很少有自由处理信息的时间和机会。在这些情形之下,学生能保持多久的学习兴趣呢?由于教育主管部门缺少必要的监管措施和足够的监管力度,加上职业教育宏观调控相对困难和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各自为政,所以,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资源的窘迫现状一直难有令人满意的改观。
专业师资的欠缺:无法良好地
完成教学任务,认识混乱
到目前为止,许多中职学校还没有专职的信息技术课教师,条件好些的学校能够配备科班出身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条件差些的学校只能让那些半路出家或自学成材的教师充任信息技术课教师,有的学校还使用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师担任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凡此种种,既因师资条件限制,又因认识混乱造成。这种随意配备师资的做法,会引来一系列问题:教师很难准确理解课程的设置目的及其教学的目标要求,课堂教学中无法灵活地把握实施要旨;学生学不到关于信息技术的关键知识和操作技术,对于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的方法很难有规范的掌握,既无法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目标,也会给学生造成偏见和误解,以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操作技术,处理信息就是打几个字、处理几份表格;同时,在学校内部和社会上也会形成左见,以为信息技术教育就是一个时髦名字的空架子,没有什么实际内容。这对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十分不利,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十分有害。
学生意愿的错位:
主观愿望和现实需求难以协调
中职学生普遍对信息技术教育这门课程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与初中阶段的教育和影响密切相关。在初中阶段,大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就是按照计算机入门操作技术进行安排和讲解的,每周1个课时,教师讲一讲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就把学生带到微机室里自由练习去了。有了这样一个初步的认识,在中职阶段无需进行必要的引领和影响,认识的惯性自然会毫无疑义地传承下去。更多的学生是按照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上网技术聊天技术+游戏技术这样的链条来理解这门课程的。于是,不联网的计算机房自然会引来学生的强烈谴责,联网的计算机房就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一边是教师眉飞色舞、神情专注地讲解、示范软件操作技术,一边是学生聚精会神地网上浏览、网上聊天、网上游戏,自我陶醉在形形的网络世界里。所以,信息技术教育的上机课,纪律会出奇地好,除了计算机运转的声音外,肯定没有日常课堂上经常出现的奇怪声音,绝对没有交头接耳、调皮捣蛋或者昏昏欲睡、流涎打鼾的现象发生,但若提问什么问题,肯定多数学生不能够回答上来,这样,组织信息技术教学的良好初衷就变成了美丽的泡影。
如前所述,条件好些的学校会使用多媒体技术组织教学和进行课堂监控,但由于认识不到位,教学缺少针对性,无法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进的教学技术反倒会引来学生强烈的不满情绪。据调查,目前高中生家庭计算机的拥有率已经达到40%以上,随着年级降低,拥有率明显上升,到初中一年级家庭计算机的拥有率已达到70%~80%。农村职业学校学生家庭计算机的拥有率虽然远没有如此之高,但因所招学生多属成绩很差、自律意识淡漠,他们大多都有去网吧玩游戏的“丰富经历”,对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的熟悉程度和依赖程度都很高,他们上机的主观愿望和根本目的就是聊天和玩游戏,对于“信息技术”之说,他们从心底里并不感兴趣,教师组织信息技术课教学并不容易。
篇8
作为一名负责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工作的班主任,一定要明确自身所担负的责任。课程随时会进行改革,老师的“师德”是永恒不可更变的,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心灵产生的影响更是不可低估的,班主任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责,所以教师自身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自身的品德去感染和启发学生。试想一下如果班主任思想素质与知识水平不高,出现讽刺、挖苦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或者接受学生家长的礼品、宴请,不注重自身的形象,生活作风不正等等,那么他又怎能让学生信服呢。因此,素质教育改革下的中职学校班主任应该通过德育教育和自身行为把“德”渗透到学生中去,让学生在他的管理活动中获得道德素养的熏陶,让学生把“德”用于自身,共同成为一个德育之人。如果班主任是一个有着优良道德和充满睿智和人格魅力的德者,那么他定能使学生信之服之。正如教育家加尔宁所说:“教师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明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视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身正才能立范”,所以“师德”是古往今来教师为师之本。
二、加强沟通,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
班主任做好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与条件就是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心理因素与个性特征。因此,教师在开展德育管理工作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融入学生群中,与学生交流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与沟通,班主任就能发现学生性格形成的因素,找出根源,并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从而达到优化德育管理工作的成效。除外,班主任还可以通过面对面交流、QQ聊天、微博、微信、短信、电话交谈等形式,与学生开展“谈心”活动,使学生对自己摊开心扉,了解学生的心理障碍和最近遇到的难题,针对性地做好心理辅导工作,为学生指明前进方向,进而实现“老师与学生共进,德育与教育并存”的德育管理目的,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三、人性关爱,用爱心浇灌学生的心田
班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转化后进学生。人难免会犯错误,中职学生由于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和缺乏足够的自制能力,更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因此,教师要用人性关爱,用爱心浇灌学生的心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强化后进生德育教育。以我们班的一个学生为例进行转化教育分析。李某某是我们班的一个同学,头脑聪明,不爱学习、过多的时候以自我为中心、特别爱面子、动不动出口成脏,有严重的不良习惯:抽烟、喝酒、讲哥们义气,吃不得半点亏,老师批评甚至都要与你顶嘴,很少看到他开心的笑容,平时来办公室最多为此,我想了一些小法子:让他写张说明书给我,做一次深刻的检讨。在抽烟坏习惯上,我给他制定了一个较详细的戒烟过程,规定他在两周之内将烟戒了。我给他买了一些口香糖,叫他在来烟瘾的时候拿出来嚼一嚼,抑制吸烟想法。在他戒烟期间,我每天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和他谈话:了解他上课表现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休息情况等等。借助谈话机会闻闻他身上是否有烟味,同时也让他明白,我时刻在关注他、关心他、爱护他。让他知道,我首先是他朋友,其次才是他老师、班主任。经过半个月的努力,他终于成功把烟瘾戒除了。
四、结语
篇9
1.教学过分追求课件的技术性,颠倒了教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在机械专业课应用多媒体教学中,不少多媒体课件只是将一堂课的内容照搬到了屏幕上,甚至课件内容就是大段教材文字内容的翻版,只有形式没有精华的内容。在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由于多媒体的信息量大,这样常常使得教学速度加快,学生的学习记录与理解消化的时间减少,由于思维跟不上,反而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过分追求技术性,追求内容的“大”与“全”,画面音响的“美”与“真”,课件界面过于华丽使得授课内容重点不突出,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
2.多媒体教学缺少必要的师生互动性
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多媒体课件集中了大量的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基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看得多,学生仿佛处于“看电影”之中,思考和动手的时间少了。教学过程显得机械、呆板,教师忽视了对学生情绪、认知、思维反应的观察和了解,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动,学生的思维容易产生疲倦而处于休眠状态,学习效果不佳。
二、多媒体教学在机械专业课程中的正确运用,发挥最佳教学效果
1.机械专业课要融合多媒体教学技术,创立多种形式互补的教学方式
黑板教学对逻辑分析强、有大量计算的内容具有操作灵活的优点;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原理转为直观的动画表述;机械模型室通过实物与模型展现机械复杂的结构和功能;实习场地通过机械设备的拆装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如,讲授“塑料模具结构设计”时,使用各种挂图、模型、实物等教具的同时,可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以视频动画的方式把模具各种机件的内部结构、组合关系、工作运动原理生动的显现出来,教学效果可以大大改善。也应该到模型室或实习车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模具进行必要的拆装训练,完成学生学习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整个过程,实习、实训是掌握技能的主要方式,是多媒体教学无法替代的。
2.机械专业课要正确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采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为此,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是否有必要使用课件,要注意选取那些没有演示实验或不易进行演示的教学内容。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没必要花大量的精力去开发课件。多媒体课件也不必局限于一个教学课时内容,毕竟多媒体教学要依附电脑、投影仪等设备,教学受设备局限。课件的制作可考虑“合适的内容、综合的框架”。如,本人在制作冷冲模的《拉伸模》一章的课件时,主要选取了介绍拉伸模的模具结构为课件的主体内容,而拉伸模设计内容放在传统教学中,在课件中的复习环节将设计的重点体现出来。在课件里展示了多种拉伸模具的结构和拉伸模拟动画,弥补了模具模型不足的缺陷。
3.机械专业课多媒体教学要与传统的课堂互动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篇10
(一)师生角色的平等性
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注重的是教师怎样教,学生如何学被放在次要的地位。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教学过程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教师和学生是传授和服从的关系。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巨大转变:教师的权威地位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指导作用被强化,教师从高居讲台之上的“圣人”,变成了与学生平起平坐的、关注他们成长的指导者、帮助者;学生的“学”成为教学的中心,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师生在教学中建立起了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学过程变成了师生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双向交流,学生如何学与教师如何教被摆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
互联网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给教学提供无以计数的资源,通过互联网,师生们可以很方便地进入各个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可以利用各类搜索引擎(百度、谷歌、搜狗等)查找信息、搜集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不仅体现在数量的庞大上,还体现在类型的多种多样上。这些资源有纯文本形式的,也有多媒体形式的,丰富多样,还有众多教学软件、数据、程序、各种数据库、全国各地的名校名师教育资源等。互联网的资源来源丰富,任何个人都可以是资源的提供者,也同时是资源的分享者,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得到了极大的共享。网络教学资源以它的丰富性和共享性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无限广阔的信息世界,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给予的。
(三)教学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要求在固定的时间、地点统一进行,教学活动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单一。信息化教学则不同,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使教学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师生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进行教学信息的传递、交流,教学活动的载体是网络这个无边的虚拟世界,时间和空间得到无限的扩展。对学生而言,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学习的地点也不仅是教室,还有计算机室、图书馆、家里等凡是网络可以连接到的所有地方都能够进行学习。对教师而言,他们同样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通过网络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学习。
(四)教学活动的多样性
信息化教学的教学活动具有多样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多样性,信息化教学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还有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地演示教材内容和有关原理,图文并茂,还可以借助专门的教学软件开展模拟实训教学。二是形式的多样性,师生间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是实时教学,即师生在同一时间进行教学活动,也可以是非实时教学,即先由教师把学习信息预先放到学习网站,学生再从网站上获取信息后进行学习;可以是教师组织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资料寻求答案的发现式学习,也可以是组织学生在线讨论的讨论式学习;可以是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协作式学习,也可以是通过网络进行的个别辅导式学习等等。网络教学活动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是灵活而多样的。
(五)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信息化教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学习时间、地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方法,按照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选择学习进度,还可以从丰富的网络资源中挑选符合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选择的自由度保证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与学生交流,了解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作出评价,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调整学习;根据学生的差异提供不同的教学资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制订不同的教学进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进行学习。
(六)教学过程中的交互性和协作性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时间、地点、内容、方法都由教师单方面决定,教学过程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交互性、协作性相当有限。信息化教学则不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媒介,轻易就可以实现双向、多向的交流和协作,实现人与人的交互、人与机的交互。几乎覆盖全球的互联网的建立使得教学中的交互和协作不但可以在班内、校内进行,还可以与校外、国外的师生发生联系,极大地拓展了交互性和协作性的对象和内容。
二、信息化教学在中职学校德育课
教学中的价值意蕴从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可见,信息化教学很好地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不足,相较于传统教学而言,信息化教学具有更多的优势。信息化教学的优势特点决定了它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可以有效增强中职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这就是它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价值所在。
(一)符合教改趋势,针对学生特点
2010年国务院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出了战略部署;2012年5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中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在《意见》中,教育部明确指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可见,中职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是大势所趋。中职德育课程概念多、理论性强,部分知识比较抽象,而中职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知识结构松散、学习习惯不良等问题,导致学习困难,教学效果比较差。但中职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思想活跃、热爱表现、模仿力和可塑性较强,对信息化学习环境接受度高。基于这些情况,在德育课堂开展信息化教学更贴近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借助信息化教学的优势,针对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开展教学,可以使学生扬长避短,有效增强教学效果。
(二)变革教学方式,强调学生主体
信息化教学的平等性、自主性和个性化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方式必定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从教师的强势控制下走出来,获得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传统德育课堂往往是灌输式教学,形式单一,无法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目前德育课课程改革要解决的重要问题。2008年教育部下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强调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信息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正与此相契合。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符合德育课程关注心灵、启迪智慧的课程特点;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学习;能打破教师的“一言堂”,转变学生认为德育课程“说教”的印象,消除抵触情绪,让教师走近学生,让德育走进心灵。
(三)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德育课是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包含大量抽象的概念、原理,中职学生由于缺乏生活实践,思想和心理不成熟,学习理论知识比较困难,加上授课形式单一,导致德育课枯燥乏味,学生兴趣淡薄,教学质量不如人意。信息化教学资源丰富,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德育课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将知识多媒体化,将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学习工具软件融于教学当中,使德育课程的抽象知识形象化,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渠道传递给学生,刺激学生多感官、立体化地接受信息,让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教学质量。
(四)培养职业能力,增强综合素质
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指出:德育课教学应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德育课开展信息化教学,其目的在于让师生们在“做中教、做中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组织和协调作用,指导学生的学习探索活动,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如何独立思考问题,如何搜集、整理信息,如何与他人讨论协作,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处理信息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发展。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使教学的自由度得到很大提升,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综合素质。
(五)实现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职生思想活跃,追求平等自由,他们的个性化特点日益突出。德育课教师要适应学生多样化、个性强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和个性特点开展教学,贯彻落实德育课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传统德育课堂强调整齐划一,适应学生的普遍性而忽略了他们的特殊性,不能满足众多个性差异、能力差异学生的学习需要。信息化教学则不同,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优化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信息化教学的这种灵活性使德育课更具个性化、人性化,有利于增强德育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突破传统局限,丰富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