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5: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

篇1

关键词:创业精神;培养路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

一、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概念界定。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以“创业精神和大学生”为主题进行搜索,检索到相关度较高的文章826篇(包含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及报刊),并且随着时间推进而逐年增多。研究的学科涉及较广的是哲学、心理学及行为学等。

对“创业精神”概念的研究,国内学者多从各自学科背景出发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在借鉴前人学者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将其定义为:大学生创业精神(undergraduate entrepreneurship)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寻找、利用机会,在自主创业的过程由认知、意识、个性、意志和行动力构成的一种精神力量。[1]

(二)特点。(1)自觉能动性。自觉能动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首要因素。大学生在创业知识的储备、创业意识的觉醒、创业意志的坚定、创业行为的实施,以及对创业环境与趋势变化的发现与追求,特别是尚未被人们所关注的环境与趋势,都必须发挥自觉能动性。[2] (2)思维创新性。创新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重要支撑。大学生进行创业往往受到资金、经验、人脉等因素的限制,因此,突破思维的局限,通过创新、变革、转换、引入新的产品、服务或新的方式,满足其潜在需求者的需要就成了创业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3)实践操作性。操作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重要保障。大学生通过发挥自觉能动性,寻找到的创业机会是能够为创业者所用的,可以真正实施的机会。(4)业绩追逐性。对业绩的追逐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大学生创业个体在创业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现状,而是对事业的发展、业绩的增长充满激情与渴望。也正是这种对事业增长的追逐,促使了大学生创业个体克服遇到的困难,保持创业热情,实现创业的目标。

二、影响大学生创业精神的要素分析

(一)个体自身要素。(1)创业知识。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对所从事行业的知识的储备和对创业本身内涵及相关规范的理解和认知。大学生对创业知识的储备程度越高,对与创业相关规范的理解越全面与深入,其越有可能获得成功。(2)创业意识。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对自主创业行为的自我觉醒程度。这也就要求大学生个体要有敏锐的对环境与趋势的观察力,能及时的发现机会;此外还要有创新的意识,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最终实现对创业意识的觉醒。(3)创业意志。指的是大学生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为实现创业目标自觉地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4)创业者个性。指的是大学生自身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方面心理特征在创业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5)创业行动力。指的是大学生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因素的支配下,实际进行的创业行为的执行力。它是创业精神的外在体现和综合反映。

(二)客观环境要素。(1)家庭方面。1)家庭对个人创业的支持。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家庭的情感支持,表现在家人对创业是否持积极的态度;二是家庭的经济支持,表现在家庭是否提供经济方面的资助。2)家庭对个人发展的期望。家庭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更多的是家庭对其未来职业发展的期望,如果家庭对子女的个人发展有明确的目标,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家庭的教育风格。如果大学生的家庭开放强、鼓励挑战自我,或者注重对子女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自主决策能力的培养,也会产生积极影响。(2)学校方面。1)学校创业氛围的营造情况。学校创新创业文化的营造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意志、创业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2)学校提供的创新创业的条件。具体包括: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以及在学生遇到问题和困境时,能否及时的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解决方案等。(3)社会方面。1)国家在创业政策、环境方面的支持力度。这些包括:国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经济政策及其氛围等。2)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这些包括:企业对大学生创业的态度,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便利条件等。

三、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精神存在的问题

(一)个体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1)创业知识储备不足。现今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对旅游社、旅游饭店、旅游商品、旅游营销等相关专业知识了解的不够;还因为缺乏社交智能,不善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2)创业意识觉醒较晚。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深、人生阅历不足、旅游相关行业相对复杂等因素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自我觉醒较晚。(3)创业意志不够坚定。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受课程较紧,学校、同学、家庭的不认同,创业初期资金、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不足,家庭溺爱和包办现象的突出,“眼高手低”现象的存在,吃苦精神、挫折教育的相对缺乏,还有旅游行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等原因的影响,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在遭受挫折后很难继续坚持下去。(4)个性与职业的不匹配。根据霍兰德的职业类型匹配理论,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可能存在自身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与所从事的工作不匹配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业效果。(5)创业执行力不足。虽然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对创业意识、兴趣有所提升,但真正付诸行动的力度明显不足。

(二)客观因素方面存在的问题。(1)专业管理方面。1)创业教育认识的误区。虽然学校认识到了创业精神、创业教育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多将之作为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手段。表现形式也多以创业讲座、创业竞赛、大学生创业园区为主。这在本质上是创业实务教育,不是真正的创业教育。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缺失。我国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没有开设跟专业相关的创业课程,即使有也多是依托学校开设的选修课进行的,与专业衔接性不大。而且这些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课程之间不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没有形成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3)“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缺乏。旅游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实操性,这就要求授课老师是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人才,但因我国旅游管理管理专业教师的经历多为“从学校到学校”,大多缺乏专业的实践经历,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有效融合。4)创业实习基地建设落后。虽然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已意识到实习基地的重要性,但要么因为学校资源紧缺导致校内实习基地缺失,或因资金紧缺、教学人员不够,校内实习基地沦为摆设;要么因为管理经验不足或与校外沟通不够,校外实习基地成为学生打工的场所,不能发挥其实习、培训、创业的功能。(2)社会方面。1)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不够。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已出台许多优惠政策,但由于政策的执行情况、审批制度等方面的落实情况依然不容乐观;企业因经营成本等因素,专门为大学生提供的创业指导、兼职实习机会较少。2)传统文化中消极方面的影响。受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害怕竞争等思想的影响,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创业精神的形成和创业行为的产生,稳定的工作岗位仍是首选就业方向。(3)家庭方面。1)受传统就业观的影响。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家长多希望学生毕业后能找例如政府、国有企业等稳定的行业或部门。2)对行业认知存在偏颇。部分学生家长对旅游管理专业存在认识的偏颇,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就是服务人的行业,选择从事与专业相关的酒店、旅行社、旅游餐馆、旅游商品经营等工作,有失体面或特别辛苦,因此对学生的支持不大。

四、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路径

(一)加强创业精神教育,增强学生创业素质。高校应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在专业教学中有意识的加大创业精神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加大创业所需知识的积累,加强对旅游行业相关行业规则的了解;通过校园创业文化营造,加大课堂讲授创新创业内容的比例,增加实践操作的机会;通过挫折教育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抗挫抗压能力;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对其进行指导,提升学生个性与职业的匹配度。

(二)依托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创业氛围。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可将专业特性、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依托校园文化强大的无形的引导培育功能,营造有利于创业精神的校园氛围。

(三)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深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将理论教学、课程实践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大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生适应性与竞争力。具体可通过借鉴国内外成熟的创业教材,编写适用的、体现本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材;改革教学考核机制,加大专业实操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在学生专业成绩的比重。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在保证理论教学水平的同时,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创业内容、创业精神方面的教学水平,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具体为:一是提高新进教师的准入门槛,优先选择具备专业创新精神、行业实操能力、专业创新能力的教师;二是定期选送教师到相关企业培训、学习,或是参加行业间会议,提高专业创新能力;三是聘请知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作为兼职教师,给学生开设课程或讲座。

(五)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构建“校内校外”两个创业基地。要重视“校内校外”两个基地的建设。具体可通过:一是加强校内创业基地的建设,利用校内的教学资源,通过校内实践基地、校办企业、创业技能培训、创业大赛等方式,为学生的校外创业打下基础;二是重视校外创业基地的建设,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提升创业项目的开发与孵化的成功率,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和支撑平台。

(六)提高社会关注度,争取创业政策支持。积极引导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关注,争取更为宽松的社会氛围与政策支持力度。具体可通过两个方面:一是持续加大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并将之不断落实与完善。例如完善财税和信贷政策、融资渠道、投资体制等;二是争取企业对大学生实习、创业的理解与支持。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行动学习;激发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3?0014?04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创新和创业教育,它包括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以及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另一种理解则是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它是创业教育的一个子集,目的是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传授给学生利用和抓住商机的技能并鼓励学生基于创新创建企业。2012年3月,教育部就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发出通知,对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给予大力支持。2012年8月1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该要求指出,创业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创业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该要求为中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详细指南。但并未涉及“创新创业”这一创业教育的子领域。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细化。本文拟基于行动学习理论构建一个树状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介绍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4年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及其取得的成果。

一、行动学习理论介绍

毋庸置疑,在必要的理论传授之外,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实操性”,诸如机会识别、商业计划等重要教学环节必须结合实践方可使学生领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以管理培训中流行的行动学习法作为指导思想。

行动学习(Action Learning)又称“干中学”, 是英国学者Reg Ravens教授提出的。该方法通过让学生参与一些实际工作项目,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参加业务拓展团队、参与项目攻关小组,或者在比自己高好几等级的卓越领导者身边工作等,来发展他们的领导能力,从而协助组织对变化做出更有效的反应。行动学习建立在反思与行动相互联系的基础之上,是一种综合的学习模式,是学习知识、分享经验、创造性研究解决问题和实际行动四位一体的方法。包括4个层面:

第一,行动学习是一小组人共同解决组织实际存在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行动学习不仅关注问题的解决,也关注小组成员的学习发展以及整个组织的进步。

第二,行动学习是一个从自己行动中学习的过程,行动学习的关键原则:每一个人都有潜能,在真正“做”的过程中,这个潜能会在行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第三,行动学习通过一套完善的框架,保证小组成员能够在高效的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学习和发展。行动学习的力量来源于小组成

员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相互质疑和在行动基础上的深刻反思。因此,行动学习可以表述为以下公式:

AL=P+Q+R+I

AL(Action Learning):行动学习

P(Programmed Knowledge):程式化的知识

Q (Questions):质疑(问有洞察性的问题)

R (Reflection):反思

I(Implementation):执行

即:行动学习=程式化的知识+质疑+反思+执行

行动学习是建立在对团队成员所积累经验的激发和重新诠释的行为上。

在过去,对商学院来说,只有书本的内容才是至高无上的。商学院总是双手合十地祈祷他们的学员回到各自工作中后实践行动会自然产生。这就像过去那种往空中射箭的理论:尽力把弓拉满把箭射出去,①你就可能射中点什么。但是在今天,这套说法就不太合时宜了。

行动学习法的一般步骤如下:

(1)成立小组。

(2)确立目标。学习小组要确立目标,并就此达成共识。目标要立足长远、从个人、团队及组织的三方立场出发。

(3)制定战略。行动战略的制订和产生也要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交流和深思熟虑。

(4)采取行动。在学习小组聚会前后的时间里,小组成员合作或者独立工作,收集相关信息,搜寻支持要素,执行经由小组议定的行动战略。

(5)展示讲解。小组成员反复聚会、研讨、学习、行动,直到认定的困难、问题被解决,或者又有新的指导方案被提出为止。

(6)点评建议。在小组举行研讨会期间,教师可以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打断小组会议,向小组成员提出问题,借以帮助他们澄清问题,并寻找更佳的途径,使得团队行动表现得更好

(7)工作循环。每隔一段时间,要重新召集会议,讨论进展情况、吸取经验教训、审议下一步工作。

行动学习法如果被有效运用,可以减少学生由学习创新创业到创新创业实践的时间,可对团队成员的表现进行及时反馈,产生富有创意的创新创业解决方案,增加组织凝聚力。

二、基于行动学习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且更要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这是因为,创新创业区别于一般创业,是基于创新而创业,特别是基于技术创新去创业,这就要求创业者对所从事的领域具有深刻的理解。从这种角度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更应该是更加接近技术创新的工科学生,他们较经济、管理等商科专业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时相对具有优势。

关于对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检验一直存在争论,有很多社会人士会否认中国现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其中一个理由就是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毕业后立即转化为创业者的影响较小。是否能用大学生毕业后直接创业这种指标来检验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呢?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促进创新创业者产生,促进创新型企业的创建,但并不意味着鼓励学生刚一毕业就去盲目创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还太缺少职业训练,太缺乏企业经验。大多数刚刚毕业的同学尚不具备领导一个基于创新的商业团队的能力,不仅如此,大多数刚刚毕业的同学对机会的判断并不是基于深思熟虑的调研,而是基于一时的冲动。这种情况下,鼓励大学生盲目基于创新去创业,只会增加更多的“无谓的死亡”的创新创业案例。

尽管如此,创新创业教育依然希望培育出更多合格的创新创业者,唯如此,才能最终检验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但这需要较长时间来检验,创新创业教育不能急功近利。

学者们的研究已经证明,创业是可教的,大多数成功创业是可复制的。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植入创新的基因,培养其识别和利用商机的能力,使得训练有素的大学生在商机来临时可以敏锐发现并能成功利用。这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真谛所在。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①激发和培育创新创业精神。②培养创新创业技能,提高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应是全体在校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大学应该在对全校学生进行普及式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对于有创业意愿和需求的学生开展层进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这就要求大学建立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①激发培育体系;②课程体系;③实践体系。此外,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尚不成熟,对于高等学校而言,还需要一个制度层面的体系即政策体系,来保证上述三个体系的正常运转。

我们把上述体系称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树,如图1所示。

在图1所示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树中,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根须,旨在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政策支撑,为激发培育体系、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提供政策环境,包括学分制度、第二学位等制度体系。创新创业精神的激发培育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先导环节,包括为新生提供创业讲座,组织创业大赛,激发和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环节,旨在为渴望创业者提供创业技能的专业训练。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不仅使学生能够切身体验创意的产生,体验创业的过程,还能最终促使创新创业者产生。

树状体系的形象之处在于,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果实。学生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步目标。高等教育应当不能容忍培养的学生只会机械地做事,只在八小时内做事,甚至八小时内只做3~5个小时的事。所以,每个学生都应该受创新创业精神的启蒙(如果中学未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启蒙)和进一步的教育。因此,第一个层次的创业教育要规模较大,要能够足以形成一种创新创业的文化,目前,创新创业精神的激发培育体系大多由高校的团委或者专设的创新创业中心负责。

与之相对应,使有创业意图的学生具有创业技能是第二层次的目标,如果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培育出创业者的话,怎么说都不能算成功。成为创业者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创业技能的,这就需要认真建立课程体系,为有创业意图的同学提供所需的创业知识和训练。

在树状体系的最上层,对于有强烈创业倾向的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机会,这不仅仅是为了内化学生在第二层次所习得的技能,还是为了借用实践的力量来检验学生的创意。经历了三个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学生足以为未来的创业活动做好知识、技能和心理上的准备。在创业实践教育中,如果创意可行,那么最终成为创业者的可能性就大为增加了,这也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科技创业中心TIPs项目的核心理念所在,该项目毕业的学生超过一半都创办或者是合伙创办了自己的企业,最为成功的毕业生曾在毕业时获得2000万美金的风险投资。目前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同样在这个层面上作出了实际行动。例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高建教授开设的《创办新企业》选修课程以“培养未来的企业家,为有创业机会和能力的同学提供孵化机会,让同学们在创业导师和创业扶持基金的支持下,创办和发展新企业,追逐创业梦想”为目标,该课程面向清华大学研究生和本科生开放,选修该课程需要通过导师组的面试,学生被要求已经开始创业或者已经有完整的商业计划和初步经营的团队,已成立公司的学生将被优先录取。

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之树的果实,创新创业型的人才培养也呈现出层次性。在树的下层,所结的果实是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他们可以暂不具有创新创业的技能,但创新创业精神可以促进其适应环境的变化,更好地为雇主工作。中间层次的果实是具有创新创业技能的人才,他们也并不需要一毕业就去开办企业,而是要在未来的工作中寻找创新创业机会。最上层的果实是耀眼的创新创业未来之星,凭借其独特的创新创业能力,他们有可能在毕业后甚至尚未毕业时就开办自己的企业。

不同的高等学校在体制特点、历史积淀、专业特色和学生层次方面都会有所差异,必然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例如,高职高专类的学校倾向于学生做生存型创业,这类创业成功率高,需要的投资较少,一般家庭即可为学生提供资金支持。而重点大学特别是985、211高校则倾向于学生从事机会型创业(例如技术创业),这类创业需要学生在科研方面有突出能力,需要的资金量较大,很多高校的财力都做不到为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提供资助。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基金会以及对种子项目感兴趣的天使投资人可以为该类项目提供后期资助。

层层递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树为不同类型的大学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创新创业教育组合。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自己的政策体系,将精力和财力根据自身的情况分配在某些特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从而实现本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树清晰地描述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和层次,有利于各个高校针对自身情况构建自己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三、一个本科院校的实践案例

2010年,我校(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获得了名称为“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的省级教改项目立项,然后即开始了本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与设计。作为一个拥有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校生1万、拥有30多个本科专业、几乎全部专业在各省都以高于一本线30分录取学生且一次就业率几乎达到100%的本科院校,必须兼顾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不可冲淡专业教育,而要与专业教育协调发展。因此,我校的创业教育必须走与专业教育结合的道路,其目的不是鼓励学生毕业后就直接创业从而达到创业带动就业率的目的,而是要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夯实创新创业的技能,在其潜意识中为其注入创新创业的基因,从而使其在机会来临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创业决策和行动。

然而,我校的改革是渐进性的。除了延续过去的培育创业精神的做法(如: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活动和不定期邀请企业家或者创业教育专家做讲座)之外,我们还探索一些新方法。最初的实践开始于2009年6月工商管理专业实习项目。由于当时学校并未开设创业相关课程,我们设计了为真实存在的创新型企业完成商业计划书为任务的实习项目。我们觉得这样的实习项目会有利于学生对大学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同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误打误撞,竟然应用了行动学习的原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之后,学校开设了8学时的《创新创业与风险投资导论》选修课程,该课程面向大三全体学生,首次开课选修学生人数竟然达到了1122人,以后每年选修人数都在600-700人之间。进一步,我们将《创新创业》课程列入到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组织编写《创新创业》教材,该教材还被列入到东北大学“十二五”规划教材之列。

2010以后,我们将行动学习运用到创新创业教育中。由我校创新创业与风险投资研究所实施的SCIP项目就是对行动学习的一项应用。该项目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它包括四个环节:收集资料并撰写一个创业故事(Story);进一步,将创业故事编写一个创业案例(Case);选择一个行业做行业分析研究报告(industry);最后制定一份创新创业项目的商业计划书(Business Plan)。所有故事和案例来自在深圳股票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的创新型公司。研究所从应聘的90名学生中,优选了31名学生成为第一批SCIP项目的参与者,学生在研究所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上述四个环节的任务,他们通过行动学习在信息收集和分析、行业认知能力以及创业精神方面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则仍然坚持2009年的实习方式,并不断进行改进,到如今,该实习的前端实现了和《创业管理》课程的对接,后端则实现了与商业计划路演比赛的对接。在《创业管理》课程结束后,紧接着就是四周的全职实习,在此期间,学生团队被要求完成7项具体任务:创业故事,环境和行业分析报告,市场与竞争分析报告,商业模式分析与诊断报告,企业战略与发展规划的论证报告,财务预测和估值报告,风险分析报告,并最终形成一份真实存在的创新型企业的商业计划。实习结束后,所有团队参加本校组织的商业计划路演比赛。对学生实习效果的评判包括三部分:由风险投资家担当评委对学生的商业计划进行评判,由企业家担任嘉宾在路演现场对学生团队的表现进行评价,由导师组对学生的商业计划的规范性做出评判。综合上述三部分评判成绩,最终完成对学生的考核。其实,当学生顺利完成该项目时,考核就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了。学生在完成实习之后,大都体会到了极大的成就感,应对未来就业的信心得到极大的提高。该实习项目作为我校承担的河北省省级教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不仅获得了校教学成果一等奖,而且还在周边城市的高校得到认可和推广。

篇3

关键词:创业教育 就业竞争力 创新精神 创业能力

随着就业难问题的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整已经成为大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美国将创业教育视作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将创业能力视为学术性和职业性护照之外的“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我国也开始逐渐重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将创业视作大学生多元化就业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创业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这就要求大学教育的内容、方式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创业教育的意义及其内涵

创业教育是发展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也是培养学生事业心、进取心,并且使之具有创新精神与风险意识的一种教育。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与创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常态,每一位年轻人都必须思考创新的问题,面对创业机会的挑战。因此,发展创业教育,并不应单纯以大学生创业为导向。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

创新精神的价值与行为包括三个层面:创新性(inno-vativeness)、承担风险(risk-taking)与开拓性(proactive-ness)。Covin&Slevin(1989)指出,创业精神的形成,必须建立在下列三个层面的互动基础之上:(1)创业的冒险精神,包括在不确定的状态下发现与辨识基础、说服并动员他人集中资源、组织团队以实现目标;(2)发展团队的创业行为,能组织多功能团队共同运作;(3)支撑基础的创业文化,主要成员对创业的信念、承诺与价值观予以支持与肯定,并且有政策与资源的支持,较容易实现与实践创业精神。

Chandler&Jansen(1992)指出,创业能力可以应用成功创业家所扮演的三个角色来加以说明,即(1)开拓者角色,其主要能力表现为把握机会的想象力与辨识能力和确保机会从产生到结果的决策能力;(2)管理者能力,主要能力包括整合组织利益关系的能力、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政治能力;(3)技术功能角色,主要包括在特定领域中运用技术工具或熟练作业程序的技术能力。

创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的不同在于创业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与要处理的问题,其性质不同于一般性企业的功能性管理,往往需要面临创业企业各种资源缺乏、对创业机会的辨识等问题,策略选择、营销与领导方式与传统管理思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推动创业教育不是鼓励大学生直接创业,而是通过创业竞赛及配套的创新学习平台,提高其实际运作的能力。创业教育过程是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使其能够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对在校大学生而言,创业教育应注重就业观念的转变,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应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其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

二、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内涵

近年来,创业教育在我国各高校逐渐升温。自2002年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经济学院、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8所高校率先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工作以来,尤其是在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各高等院校开始重视创业教育,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课堂式创业教育”、“实践式创业教育”和“综合式创业教育”三种比较典型的创业教育模式。但正如李平、邢娣凤(2008)所指出的,各个高校的创业教育还没有完全系统地纳入教学安排之中,创业课程除“创业基础”外,大多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和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

从创业教育的内涵来看,其课程设计也应该围绕创业精神的培养与创业能力的培育两个层次展开。Vesper&Gartner(1997)对美国128所大学的创业课程进行了调查,指出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可以分为个人与企业的发展两大方面,其中以个人发展为内容的创业课程主要针对学生个人的发展,侧重于学生创业精神的灌输,使其能够思考创业者的角色,并比较创业所需的各项技能,包括创业者的特质、创业的价值、创新技术、创业与道德的自我评估、创业网络、协商和交易等;而以企业发展为内容的创业课程则侧重于创业机会的辨识、评估、商业化发展、创业战略的发展、资金的融通、企业成长等。综合地看,都是注重强调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

从美国各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来看,不同的创业文化氛围及其差异化的创业教育理念使得创业教育的课程设计不尽相同,但都是围绕创业精神的培养与创业能力的培育两个层次进行的。以南加州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设计为例,其包括三个方面:(1)创业基础课程,主要介绍创业的过程,从初步构想、企划书的编制到创投资金的募集等,使学生能够理解创业过程,把握创业的本质与特征,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业活力与创新精神;(2)创业拓展课程,进一步探讨创业机会的评估和创业构想的发展,内容包括让学生做好开设新创企业的准备,分析创业的契机与价值,教导学生如何实现技术商品化,以及如何做好知识产权的管理等,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创业的实践内容,提高对创业机会的把握能力;(3)创业企业经营管理课程,让学生从投资者的角度分析新创企业的发展机会,探讨如何整合各部分的知识,并运用于新创企业的发展,如何发展创业计划,包括创业企业各个发展阶段的管理与控制等,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管理能力。

对我国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发展而言,其课程设计应注重创业教育课程的系统性。并将创业教育课程渗透于各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创业教育的课程特色。

三、高校发展创业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社会上掀起了创业的风潮。国家提出了“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部署。努力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推动高校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江苏作为教育大省,高校云集,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重大,其积极推进“创业江苏・青春行动”计划,尤其是实施了“创业进校园”活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氛围,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而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体――高等院校来看,尽管近年来各项创业教育活动蓬勃发展,但无论在课程规划、课程内容或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不足。这也对 高等院校、高校教师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

对高等院校来说,应根据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具体规划出一般性与专业性的创业能力项目,设计符合业界及学生职业生涯所需的创业能力指标,发展培育创业能力的各项课程。一般来说,创业教育课程的规划应包括创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及整合性的实践课程:在创业基础课程的设计上应侧重于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新创事业的经营管理、创业环境的规划与管理和特定产业的创业研究等四个方面:在创业核心课程的设计上应包括创业决策和创业过程、创业者的特质培养、创业机会的发现与评估、创业计划的撰写与表述、创业资源的获取、控制与管理能内容;而在整合性实践课程的设计上,则应通过企业实习、创业咨询及创业竞赛等形式提高学生对创业过程的实践认知。

高等院校应根据创业能力培育的需求,将创业教育融入到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之中。为了有效地将创业能力融入课程实践,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提供模拟工作的实习环境,将企业管理活动融入到学习实践之中,如将全员生产维护(TPM)制度应用于教学设施的维护,仿照品管圈活动与企业提案制度,推动学生管理、改善提案制度,课程设计以创业计划书为中心式的教学,并以创业案例的分析、企业家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

Abstract: the higher the talent requirements of society is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it is pressing for the value and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cultivation.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nd undertaking abilities foster faces environment is not perfected;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consciousness is not strong; Practice problems such as weak. Therefore need to take all kinds of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creation and inno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venture

中图分类号:D5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及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竞争。高等教育体制必须适应这一新形势的发展,培养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还是较低的。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的观念、欲望、毅力、兴趣、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正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剖析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因素,找到相应的对策,是目前高校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基本内涵

创新自从被创新理论的奠基人熊彼特系统研究以来,就被人们所重视,在熊彼特看来,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到生产体系中,对于大学生的创新素质而言,同样是要将创新理念或者说创新意识、创新所具备的一些基本要素如知识等引入大学生这一主体,从而使其具备创新能力,并不断强化和提升这种能力。创业的定义,人们对其理解并不完全一致,杰夫里・提蒙斯在其所著《创业创造》中指出,“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为方式,它为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总体来看,创业是创业者发现市场中的某一机会,利用手中的资源或者以一定的成本借助他人资源来挖掘和利用所发现的机会,并谋求实现资本增值的过程。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是指围绕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所开展的教学和实践活动,以期望达到让学生具有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目标。

实际上,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一方面,两者都必须通过创造性的工作,让大学生这一还未进入完全社会的群体树立一种自我意识,并积极的付诸于实践,而并非停留在已有的知识或者理论探讨中。另一方面,两者都必须根据创新创业所需的能力,这需要通过完善的课程设计来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并且这种教育不能简单的停留在书本上,而要注重实验或者实践。当前,我国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2010 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分别达到661.8 万人、2231.8 万人和575.4 万人,如此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如果让其具备较高的创新与创业素质,则必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巨大的活力。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存在的问题

借鉴试点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经验,国内许多院校以一种新的教育观积极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1.创新创业的环境还有待完善。尽管各高校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的理念,但实际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力度不够,还没有形成尊重、支持创新创业的氛围。另外,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存在一定的阻碍,尽管国家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在政策上有所倾斜,但是对于一些实际的便利,如创新创业资金的筹集等方面,还没有具体的政策。

2.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有待加强。受到经验缺乏和专业水平的限制,很多大学生并未真正意识到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性,仅仅是应学校的学分规定要求而进行相应的创新创业活动,缺乏兴趣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树立。有的学生虽然有很多创新的想法,但普遍对自身的能力表示不自信,又得不到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得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3.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不完善。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多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没有系统性,尤其缺乏对于创新创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创新创业课程未能与专业培养计划相结合,体现专业特色。

4.缺乏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目前高校补充师资力量时过于追求高学历,过于强调新增教师的科研潜力。大多数专业课程教师专业面狭窄, 缺乏企业管理实战经历和创新创业的体验,讲课只能纸上谈兵,无法使学生从创新创业课程中真正获得创新创业的感受。

5.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

(1)很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更多的是单纯讲授创新创业知识, 有些高校虽然举办或参与了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但多数学校和学生都是为比赛而比赛,而不会真正将创新创业计划付诸实施;

(2)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基地不足,需要社会的支持,而很少有企业愿意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习实际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大学、企业、其他机构、政府没有形成开放的、多方互动的合力结构;

(3)虽然有些高校尝试开辟高校创业园区或者成立创业孵化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在校创业支持,但由于高校扩招,很多学校的场地和资金资源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

三、新形势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首先,高校、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宣传。通过挖掘学生身边创新创业的先进典型、挖掘成功人物的先进事迹,制作优美的宣传手册等方式展开宣传工作,并利用学校广播系统的宣传资源来进行宣传,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其次,要动员多种力量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氛围。社会媒体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积极主动的宣传成功的经验,挖掘潜在的素材。社会公众特别是学生家长要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给予积极的支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是形成和推动创业行为的内驱力,是产生创业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点。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去开创能发挥个人所长的事业,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通过宣扬大学生中涌现出的自主创业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增强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和扶植更多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脱颖而出。为此,要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来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中,在高校大力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通过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活动、创新创业论坛等载体,在校园文化中注入创新创业文化的新元素,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面。还可以举办创新创业类论坛,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及相关专家、在校大学生创业者为感兴趣的学生作交流报告,传授经验,让创新创业者少走弯路。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果最终取决于教师。具有较高创造性思维修养和创造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质疑精神、思考能力的学生。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加强创业教育方面的作用,精心设计全程化职业生涯辅导实施方案,设置创业教育内容,按照不同年级开展有针对性、分层次的指导。要主动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联系,积极参与创业教学教辅工作,加强交流与互动,不断探索课堂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的有效方法。

(四)培养创新创业学生团队

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团队的合作。一个成功的创业项目,需要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团结合作,在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过程中, 应重视创新创业学生团队的培养,充分发挥来自不同专业、具有不同专长的学生的能力。创新创业团队的建设可以跨专业、跨年级进行,形成传帮带的良性循环机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在学生中普及创新创业意识, 也有利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保证创新创业项目的持续发展,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王艳芳.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校外教育,2011,(2):8.

篇5

关键词:创新创业;创业环境;文化;认知;法规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087-01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是高校组织与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科学研究与设计创新的重要教学场所,是一个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多元化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当然,实现这项功能需要创建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

1 对创业环境的认识

创业环境是一种各种制度集合的环境,由文化的制度、认知的制度和法规的制度三个方面组成。文化的制度反映社会对创业者和创业活动的尊重和理解程度,与文化道德、社会规范有关;认知的制度与人们的知识、技能和信息获取有关;而法制的制度则包括法律、法规、规定和政府政策等促进和限制行为的方面。所以我们可以从资金条件、政府政策、市场变化、教育和培训、文化和社会规范等描述一个地区的创业环境。

2 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环境的建议

创新创业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国政府自2003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对于创业给予了更多、更广泛的重视,特别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政策导向从简单的提供优惠政策向提供创业辅导,激发创新精神和创业资金支持转变。这些改进标志着我国政策制定部门对全面改进创业环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支持。

2.1 文化方面

文化方面的建议主要包括认同创新创业的文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金支持。

社会大众对待创新创业的态度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创新文化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比较容易做到的是在全社会增强创新活动和创业者的正面宣传力度,特别是在大学教育中,学校可以设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的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兴趣。

除此之外,各级政府应当考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培训,便利的场地和充足的资金支持,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和场地的问题,为大学生创业奠定坚实的知识和物质基础。我们应该建立完整的大学生创业贷款担保管理办法、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和住房补贴资金发放办法,为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从资金到生活一条龙的“链式保障”。

2.2 认知方面

认知方面主要是对创业教育的建议。

笔者认为,个人创业技能实际上是和个人所受教育直接相关。首先,大学应该加强和普及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比如到国外学习进修,或者是与国外的领先机构合作。同时,应该把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一项基本要求。纯粹的科学研究和学习没有包括创新精神和学生自己的思考,创新精神要求大学生需要有把知识创造和财富创造紧密结合的意识,要求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形成自己的思想而不是照本宣科。

其次,在小学、中学等大学以下的教育体系中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基本技能。不能充分发挥和应用青少年固有的热情、干劲和创造性,是我国青少年教育的不足。少年强则国强,所以,我们的政府和社会应该向青少年传播创新创业精神的种子,培养应有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

2.3 法规方面

法规方面主要指对政府制定政策的建议。

政府创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减少创业障碍,发扬创新精神,促进创业活动,推动经济增长,其中减少创业障碍是前提。对于刚开始创业的大学生来说,申请资金手续非常繁复,审批流程漫长,使得他们在创业的过程中面对资金短缺束手无策。在减少和消除创业障碍方面,我国政府首先需要改变管理观念,提高办事效率。单纯缩短管理的时间,不如优化创新创业的办事流程;单纯取消一些收费规定,不如治理多收费的根源;单纯降低创办企业的门槛,不如降低大学生在创业方面的总的成本,比如减少精神压力。总之,减少创新创业障碍需要政府进行细致的调研工作和深入的分析,从大学生的需求和创业基地的发展为出发点来考虑政策制定。

3 加强教育和资金扶持,创造良好创业环境

创业教育所提倡的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训练符合培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一致的。

创新创业教育是对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一个创新,我们应该充分整合政府、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资源、信息,加大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除此之外,笔者建议我们政府应该鼓励、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优惠或减免各类管理费用,降低毕业生创业贷款门槛,为大学生创业搭建平台,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营造更好的创业氛围。

参考文献

篇6

实施创业能力教育既是高职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顺应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改革方向,也是适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发展创业型经济对创业型、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2015年9月上旬,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也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通知》,我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面启动。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高专院校应以培育具有开拓精神的创新型人才为逻辑原点,积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积极创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一、以社会主义理论引导价值取向

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它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和方向。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就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要把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和各高职院校实际相结合,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指导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具体而言,就是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其创业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业能力,全方位地深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真正的不断完善自己,实现个人价值,树立全新的价值观。

二、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丰富程度、学习动机以及志向都是不相同的。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前,学生们所接受的都是传统灌输式的教学,完全的应试教育,注重的只是考试分数,而不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高职院校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研究方向,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实施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

三、培养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教师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角色,是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高校应提高并完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学校应该面向社会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眼光敞开大门广招贤能,聘请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有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士、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官员、工程技术专家、风险投资专家、经济管理专家或其他有过创业经历或丰富创业经验的人士等作为兼职教师,定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革新高校的教学理念与方法,适时举办创业相关课程的讲座、培训、竞赛等,以供师生学习和交流,不断提高教师在教学研究与创业实践教育的水平。

四、健全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

创业教育必须理论与实践“两手抓”,学生在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加相应的实践活动,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消化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内涵,学以致用。实践教学活动可以为学生积累“实战经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通过创业实践活动,了解并具备了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创业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了解创业教育的真谛,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加强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以保障创业实践教学的有效进行。

五、完善创业课程标准体系

一是合理设置创业教育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应做到普及性教育与特殊教育相统一,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选修课的同时开设有针对性的创业核心课程,设立创业教育学分,建立与专业核心课程相融和的创业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建立与专业实践教学相衔接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突出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完善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根据学校学科专业的特点,结合专业编写校本教材,结合区域经济、地方经济的特点,将创业成功的身边案例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应注重启发式与探究式相结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教学活动中更加突出知识传授与学以致用相结合;实行大学生创业教育学分制试点,倡导理论与实践双培养,创办“人才孵化班”,把创业教育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六、科学解读创业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系统性工程,既要高职院校重视,还需要社会、政府的广泛支持。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要科学解读创业方面的教育法规,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学生特点,因地制宜的制定内容涵盖从创立、融资、培训等方面的地方性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在行使管理监督职能和做好制度保障的同时,还要出台一系列措施,为大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全力提供优质的服务,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发展和全球化进程,国内和国际市场对具有高技能和创新工作能力的高学历人才有更广泛的需求。对初涉市场经济的毕业生来说,创业教育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创新潜能,挖掘创业潜力,为他们的创业做好前期教育,避免由于自我定位和市场定位把握不准而导致的创业失败。在创业过程中,自信、积极、前瞻和个人的努力是降低风险,实现创业梦想,体现自身价值最有效的支撑。

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个概念,它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本护照”,在国家高等教育与创业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创业教育旨在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冒险精神、创业能力、创新意识、经营管理、危机管理和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通过系统的教育手段,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当今经济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需求。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主流。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开展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主流或非主流教育框架下的年轻学生,需要经过一些诸如大学生创业论坛之类的讨论会来认清自身如何规划职业生涯或者创业战略;同时,学生必须掌握比书本上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乐观的精神来计划将来,并坚信用自己的能力可以做好这一切。自信、自力更生、自主管理是毕业生需要和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这都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石。美国教育专家曾经指出,21世纪国家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将创业技能通过系统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包含以下几个要素:进行创业与职业规划教育,教授学生应聘技巧和职场生存法则,提供机会使学生参与到创业项目中,引导他们制定可行的创业计划。

与国外创业教育的现状相比,我国大学校园内的创业教育发展滞后。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桎梏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学生被过分地强调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造成了学生不闻窗外事的成长习惯,缺乏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就业形势的关注。在高校学生毕业后,没有转变就业观念,缺乏必要的创业知识和心理准备,造成了学生空有创业热情,却缺乏有成效的创业方式,最终造成创业失败。目前,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教育部已经开展了多起“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

(二)开展创业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在21世纪激烈的竞争中,创新与创业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常态行为。大学生作为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高校创业教育可以通过创业理论、创业实务和创业实践来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意思维,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提升创业素质,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和热情,引导广大大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创新,投身创业实践,加快创新创业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提高大学生就业、构建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

高校创业教育对提高学生创业素质起到一个关键的作用。创业教育的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创业教育,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知识,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强化大学生创业心理,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

(一)丰富大学生创业知识。创业知识是实施创业活动的基石,是发挥创业能力的工具,在创业活动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创业知识一般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知识,这是从事某项专业和职业必须具备的知识;二是商业知识,这是保障创业成功的基础,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金融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三是综合知识,包括法律法规、工商税务、金融保险等方面的知识。创业知识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强化大学生创业心理的基础。

(二)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年轻的大学生普遍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激情,一旦创业激情被点燃,他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业活动中去,但是激情一旦褪色,很多创业者要面对寂寞和挫折,很容易对前景失去信心。因此,高校创业教育要培养大学生创新进取、执著向上的创业精神。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应当贯穿于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动力,使学生毕业后大胆走向社会,勇于创业,敢于突破。

(三)强化大学生创业心理。大学生创业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例如合理应对创业风险,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省时度势,把握时机,出手果断;具有经营头脑,有丰富的营销手段,善于危机处理,有优秀的领导能力等等。另一方面,作为女学生创业者,在心理素质方面与男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如缺乏商业人脉,经营管理意识不如男性,意志力和创造力有一定的短缺等,但是女性的善于沟通,有亲和力也是自身的优势,可以在创业过程中形成温情效应、回头效应。因此,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强化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是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四)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创业素质是大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培养的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不能将创新持续下去,是否可以应对市场需求,推陈出新;二是能不能将创新意识与周围环境结合,把创新转化为生产力;三是能不能将创业活动的各个要素科学合理地整合起来为自己的创业活动服务;四是能不能对自己的创业活动进行长期规划,合理制定分期目标,并逐步实现。因此,创业素质贯穿整个创业活动,是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具体体现。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创业教育。高校创业教育的主旨是创新教育。创新是创业者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创业教育是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益的继续,但是中外大学生创业和创业教育的差距仍然很大,创业教育目前仍是中国大学生创业的瓶颈,大学生创业教育任重而道远。因此,创业教育应当首先着重于学生知识的储备和正确的定位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精神是一种能够持续创新成长的生命力;另一方面,高职高专学生在创业素质方面与本科以上的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利因素,针对这些不足,为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和竞争力,大学生创业教育应该针对不同的受业群体制定不同的创业教育组织结构。

(一)更新教育观念,完善创业教育体系。随着知识经济初现端倪,创业教育陆续在国内高校校园兴起,许多高校也采取了相应措施,开展创业教育,支持创业活动。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优秀毕业人才,就必须要用积极的思想来重视创业教育,确立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建立符合社会需求的创业教育体系。

(二)组建创业教育机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保障。随着创业教育的开展,国内高校开始小范围地组建一些领导小组来辅导学生的创业活动,但无法形成规范化、系统化和可持续化的教育活动,无法对学生的创业活动进行长期有效的辅导,无法对学生创业的后续行为进行跟踪扶持,因此,高校应当组建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强调机构的系统研究与科学规划,加强创业教育的管理与科研工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知识和技术保障。

(三)完善课程体系,丰富创业教育内容。社会经济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创业教育内容需要持续不断地更新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不仅要传授创业相关知识,同时也要进行心理教育、危机管理教育、创业素质教育等相关教育。创业教育机构应充分利用相关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和创业环境分析,形成有特色优势的创业课程,丰富创业教育内容,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和保持大学生先进的创业理念。

(四)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制定合理教育课程。大学生的构成群体不具有单一性,高职大专和本科以上学生在教育体制和知识掌握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制定创业教育课程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受业人群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目标,打造一支具有高理论水平、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师资队伍,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制定合理有效的教育课程,指导学生进行创业规划。

(五)举办创业大赛,提升学生创业素质。创业教育不应当停留在知识教育层面,教育机构应该深化教育课程成果、模拟创业教育实践、交流创业教育经验等活动,例如举办创业交流论坛、创业成功人士讲座、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活动,使创业学生从多角度巩固创业知识、了解创业环境,放大创业教育功能,加速创业教育成果转化。

(作者单位:1.中国海洋大学;2.日照大学科技园)

主要参考文献:

[1]吕振.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与思考.2009.2.

[2]佚名.探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教育资源库,2009.4.

篇8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为此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高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2012年2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我国高校特别是一些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过程中普遍意识到对在校学生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又遇到了诸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如何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也是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中要重视的课题。

1应用型本科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应用型本科是指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主,培养以应用为目的,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是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而诞生的,应用型本科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通过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创新与创业是密不可分的,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核心,创业则是创新的重要体现形式,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

2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目前,我国高校特别是一些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非常重视对在校学生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具体来说,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有利于提高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是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主,培养以应用为目的,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商贸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22有利于提高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同时,还可以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思想和创业技能等综合素质。同时,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使学生具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这对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商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商贸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有利于构建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具有创新创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在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商贸人才的过程中,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通过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进一步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等应用能力的同时构建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具有创新创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24有利于促进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的改革

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在构建具有创新创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会加大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改革的力度。通过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不仅可以在优化现有创业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构建全新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而且可以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

25有利于促进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创新创业师资团队的建设

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在构建具有创新创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也会加强专业师资团队建设的力度。通过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可以在现有创业师资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和整合校内外的师资资源,在不断提高创新创业师资水平的同时积极促进创新创业师资团队的建设。

3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是由一些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也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具体来说,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31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相对落后

由于在我国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是由一些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而来,所以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在本质的认识上并没有很深入的理解,很多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只重视创新创业知识的普及和创新创业技能的传授,却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基本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也普遍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针对那些想创业的学生开展的,只会对想创业的学生有帮助,在观念上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当成是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的通识教育。

32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有机地融合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所以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没有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融入到商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的体系之中。在很多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往往以相对孤立的形式开展,随意性强,缺乏统一的规划,属于学生第二课堂的拓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实现有机地融合。

33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亟待改革

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虽然很多专业已经开设了一些创新创业课程,但这些课程相对零散、不成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相脱节。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已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往往是以课堂讲授或独立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没有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缺乏对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引导与激励。

34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薄弱

在我国高校中,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很多高校特别是一些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极度缺乏。很多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师资,平时创新创业教育的授课、讲座、辅导都是由一些专业老师或临时从校外聘请的企业专家客串,虽然他们具有相对丰富的专业知识,有的也具有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由于他们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知识,也没有实际的创业经验,所以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时对学生的帮助十分有限。

35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严重滞后

由于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转型之前都是一些地方性的本科院校,他们在过去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一般偏重于理论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般也不重视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由于我国应用型本科和创新创业教育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很多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十分缺乏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严重滞后影响了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

36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形式单一

由于很多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缺乏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所以他们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以理论授课、讲座为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相对很少,即使有大多形式也比较单一。很多学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就是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撰写创新创业计划书,由于缺乏相应的资金、场地条件,学生很多很好的创新创业计划无法落地开展,因为缺乏亲身实践的体验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很难得到很大的提高。

4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对策

41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

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应结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每个专业自身的特点来开展,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创新创业知识的普及和创新创业技能的传授,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基本能力的培养,要改变“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了培养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这样的片面观念,要把创新创业教育当成是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的通识教育,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意义。

42构建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商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要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业教育相融合,要将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真正融入到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的专业实践活动之中,通过统一的规划,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有机地融合,从而构建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3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每个具体专业的特点形成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对《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经济法》等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专业创新创业的基础课程,结合专业课的开设情况新设置一些本专业创新创业必修的课程,从而在形成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同时实现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地融合。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对已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可以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教学,除课堂讲授、开办讲座外,还可以通过各种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来开展互动性研讨、自主性学习、互助式的探究开展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性。

44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的建设

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的建设。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要整合现有的创新创业师资资源,从本专业或相关专业中选拔创新意识强、实践经验相对丰富、对创业有一定深入研究的教师充实到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中去,同时从行业、企业中聘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人作为学生的创业导师,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培训的力度来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的建设。

45不断加强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

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在校内,要通过积极引进创新创业实验模拟软件在实验室建立高度仿真的创新创业基地,通过建设创业园来建立的校内创新创业的孵化器;在校外,可以充分利用其他高校商贸类展业的优势资源建立创新创业的协同中心,充分利用与企业合作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建立校外创新创业的孵化器,积极利用政府搭建的创业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服务。

篇9

瑞典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被公认为全球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领先机构。它以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为运行组织,协同建构创业课程、实践训练和创业活动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仅在理论和实践上丰富了创新创业教育,而且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成效卓著。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创新创业运行组织和教育体系的建构经验,为我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提供了有益借鉴:我国高校应建构创新创业教育的开放式联盟组织,设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用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训练。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创业课程

1989年创新创业教育就被提到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高度,作为未来人应持有的“第三本教育护照”而受到关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推动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创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于改革高等教育制度,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相较于世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起步晚,起点低,缺乏相对成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培养体系。深入了解世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进程,借鉴前沿实践经验是完善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瑞典虽然是欧洲“小国”,却因诺贝尔奖知名,更因其诞生世界知名科学家、影响深远的创新产品以及誉满全球的国际企业而闻名。位于瑞典首都的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卓有成效,被世界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领先机构。自1998年创立到2013年的15年间,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累计开设了180多门课程,毕业生已达9500多人。仅2013年,就有2000多名学生参加了30多次课外活动。特别是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其校友中35%成为企业家,并且每位校友企业家拥有1.7个以上公司,另外,其19%的校友是公司董事会成员,每1.9个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就会有一个校友。[1]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卓有成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力地促进了斯德哥尔摩市创新创业文化的繁荣。从2007年到2013年,企业家数量从4.2%上升到8.3%,是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其中女性创业者增加速度高于男性。[2]

一、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背景

首先,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国家创新系统建立需求,培育了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成长的土壤。上世纪90年代,瑞典将创业和创新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而高度关注,并先后出台《创新瑞典》《瑞典成长与就业改革方案》《2007-2013年区域竞争力、创业精神与就业》等政策鼓励创业教育与活动。此外,瑞典还设立了国家层面的创新局(VINNOVA),代表政府作为构建创新体制的执行者,将大学、科研机构、产业之间联系起来,共同推进可持续研究。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是时展和瑞典国家战略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其成立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建构和体系设计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其次,瑞典发展创业型经济的需求,推动了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加强与企业合作,突破“象牙塔”式封闭模式。创业型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创业家经济,创业精神和创业活动是其核心生产要素,创新是其常态。[3]处于高等教育阶段的青年是创业的生力军,其所创办的中小企业作为创业型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不仅是“创造就业岗位的机器”,也是打赢21世纪这场全球经济战争的关键。[4]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将人才培养过程与创业活动紧密结合,推动区域创业型经济发展。再次,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强化了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与多元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变,使现代大学不再是知识生产领域中唯一的支配者,其他创新主体也参与了知识的生产。这意味着,现代大学已无法在封闭的状态下,获取满足自身发展的全部资源,开放式的创新是其必然选择。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构建了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其成员学校涵盖当地5所大学,合作对象延伸至企业、科研院所、创业基金组织、全球大学等多元创新主体中,扩大了合作的基础和范围,促进了同质与异质组织间的互动。

二、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组织构成及特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目的不再单纯将利润最大化作为衡量标准,而是将组织的功能扩展并与其他主体产生交互作用,从而达到“突破式创新”或“渐进式创新”。[5]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在组织建构上突破了校校或校企之间单向固着的一般范式,由主要依赖组织内部资源进行高成本创新的“封闭创新模式”,转向强调不同场域、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之间动态协同的“开放创新模式”。

1.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是一个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以5所成员大学为核心、16所世界知名大学为学术伙伴、4所跨国公司为战略伙伴、6个创业组织为合作伙伴。成员大学是组织运行的核心实体与重要依托,各大学特色如下:(1)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是世界享有盛誉的理工科大学,承担着瑞典1/3的工程技术研究,瑞典1/3的工程师毕业于这所大学;(2)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SSE)是欧洲的顶尖商学院,亦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机构,每年为管理咨询公司、企业财务领域、创投与私募基金、银行等机构培养高品质人才;(3)卡罗林斯卡学院(KI)是瑞典最大的医疗培训和研究中心,其诺贝尔委员会负责选出生理学或医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承担了全国40%以上的医药类学术研究,在神经细胞、肿瘤研究等领域处于国际前沿地位;(4)斯德哥尔摩大学(SU)是瑞典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法律学4个学科领域开展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活动;(5)国立艺术与设计大学学院(Konstfack)专注于培养艺术、设计与手工艺领域的高水平人才。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以成员大学作为组织运行的核心实体,拓展学术伙伴、战略伙伴、合作伙伴为组织有机构成。在组织管理上,其校长来自5所核心成员大学,董事会成员则来自5所大学和代表性产业领域,为其战略规划、科学决策以及协调管理提供了保障。[6]通过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的构建与运行,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实现了联盟内部的交流共享与外部的延伸拓展,促进了创新要素的流动与创新精神的渗透,并始终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

2.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特性。第一,内部组织的聚合性。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集聚区域内5所知名大学,校校协同实现各校间优势教育资源的互动共享。5所成员大学分别在校内设立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能力中心”,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内组织机构和校外合作机构。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设有企业发展与创业部,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设有创业与商业创新中心,卡罗林斯卡学院设有生物创业部,斯德哥尔摩大学设有商学院,国立艺术与设计大学学院设有体验设计中心。第二,外部组织的延伸性。没有一个组织能在资源和相关技术方面占有完全优势,只有各组织间联合攻关,合力行动,才能在重大方面和关键领域取得成果。[7]大学与其他创新组织之间的协同合作,有利于资源共享与合理配置,分摊创新风险及技术转化成本,产生系统叠加的整体效应。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以5所大学作为对外开放的基础平台,广泛地与政府、企业、咨询机构等多个创新主体建立紧密的伙伴关系。以其合作的跨国公司为例: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是全球最大的咨询机构,业务遍布160个国家和地区,在17个行业向客户提供精深的业务咨询和系统集成服务[8],为之提供各领域行业创新创业发展的新动向。Quattroporte是一家策略工作机构,综合社会学等多领域学科,通过趋势研究、概念发展、战略沟通和评价,创建市场图景和未来概念,为之提供各行各业未来发展动向与趋势信息。这些跨国公司掌握着全球信息数据与尖端科技,把握着全球未来创新发展的新动向,通过校企协同“强强联合”,促使人才培养保持国际前沿性和未来开创性。此外,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与康奈尔大学、加州伯克利分校等世界著名大学的学术伙伴关系,也为其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世界趋势提供了开放性渠道。第三,多元创新主体的双向互动性。现代大学已经不再是高深知识的“象牙塔”,也不再是知识生产领域中唯一的支配者,而知识本身也被看作是“民主的”。[9]知识创新主体的多元性,需要大学将单向知识输出的线路转变为与多元创新主体的双向互动,特别是校企协同关系的建立,使知识创新不再仅仅被认为是从大学基础研究到企业生产应用的单向线性过程,而是建立在多主体跨界协同创新基础上的非线性过程。[10]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与世界著名高校、跨国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协同互动集中体现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活动及训练中,不仅密切了大学同各创新主体的联系,而且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赋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敢于创造与引领未来的人才。

三、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是天生的,还是可以被教的?Drucker提出,创业者不是天生的,创业是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是可以被教的。Gorman等指出,许多经验已经表明了创业的可教性,至少通过创业教育,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受到了鼓励。[11]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依托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协同多元创新主体共同设计课程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1.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课程体系。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课程体系以5所核心成员大学创新创业课程为主体,协同跨国公司、世界知名大学等主体共同设计和完善。课程不仅面向成员大学内部免费,而且招收非成员学校学生,前提是在瑞典各大学修满120个学分。[12]课程体系包括硕士课程和博士课程。硕士课程围绕创业过程、具体领域应用、实用创业技能主题,由核心课程、情境课程和技能课程模块构成,着眼于对创业过程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操作。核心课程主要围绕企业创建过程中的4个阶段来设计,即“创建商业理念”、“商业模式创新”、“运行自己的公司”、“管理公司的成长发展”,让学生对创建企业的基本流程有清晰的认识与理解;情境课程以某个具体领域如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等的创业为主题,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创新创业的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技能课程旨在教会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实用技能,如“设计思维”课程旨在培养超越传统边界的创业精神,“初创企业谈判”课程旨在提供个性化和强大的日常谈判框架。相关课程由5所成员大学能力中心依据各校优势特色设定,各大学负责的课程,通常由其专任教师与跨国公司人员共同开设,从实践层面进行分析与指导。如“创建商业理念”核心课程,邀请Fyndiq公司联合创始人MicaeWidell,做“如何创建Fyndiq———从理念到55个雇员”演讲,分享建立公司过程中的成功因素和重要经验教训。[13]再如“趋势与未来思考”技能课程,与Quattroprote公司共同开设,将校内课程与企业短期课程相结合,议题有“未来城市生活”、“未来观察者与研究者”等,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提供有价值的战略性图景。[14]博士课程则将创业作为研究对象,以跨学科视角进行学术研究,挖掘创业的深层原因,探索未来创业导向和发展趋势。课程由6大模块议题构成———“创业学习:培育创业的自我”,“创业和性别”,“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创业”,“创业:当代主题”,“高科技创业”,“激发创业思维”。[2]课程研讨常常会邀请成功企业家,结合创业实践对相关主题发表看法或阐释他们对创新创业的新认识和理解。

2.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实践训练。为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开展周五1小时的简单研讨、周末为期2天的深入研讨和实践训练营等活动,促进在校生跨院校跨学科互动,并增加成功校友、创业者对在校生创新创业实践指导与训练。比如周末研讨会议题有“增长黑客”、“创新思维”、“用SCRUM解决问题”、“精益创业”等。研讨会为学生和校友、企业家搭建了校内校外联系、理论实践互促桥梁,为学生创新创业设计、创建和管理公司、融资、股权分配等实践操作奠定基础。此外,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还与协作伙伴共同组织主题训练营,为学生与创业者面对面互动交流提供机会,训练营项目有:“印度的设计思考”、“创业者的瑞典语”、“医疗创业DNA”、“纽约未来的流动性”等。[15]“印度的设计思考”训练营为期1周,与印度国家设计学院的学生在印度用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思维,共同解决印度艾哈迈达巴德社区面临的5个真实挑战。“创业者的瑞典语”训练营是为期1月的商务语言训练营,旨在使国际学生能够掌握瑞典商业术语,并在瑞典创业情境、商务场合正确运用瑞典语对话。“医疗创业DNA”训练营,联合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市举办。除双方学生外,还邀请与卡罗林斯卡学院有合作关系的医疗技术公司现场指导,使参与学生从全球医疗行业发展视角评估医疗技术与服务发展。“纽约未来的流动性”训练营,联合帕森设计学院在纽约举办,学生们参与训练营前后的表现,将得到该领域国际教师和学术成员、领先跨国公司等不同群体的指导和支持。训练营机会虽然较少,但这种无边界多元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未来创新创业的把控能力。如“纽约未来的流动性”训练营,福特公司GarryGolden受邀参加,提出未来交通的创新转变,最大的挑战可能是改变社会规范,从驾驶员时代转向“指挥”时代。[16]

3.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创业活动。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通过创业日活动、创业家及成功校友反哺活动与创业竞赛,着力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一是创业日活动。创业日(start-upday)由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创始,现已发展成斯德哥尔摩最大的创业者活动。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与众多跨国公司、投资人和创业家保持着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创业日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创业家、国际投资者和媒体代表等1000多人参加。[17]5所成员大学在各校内开展“创业日”分会活动,邀请大型跨国公司的总监、成功创业家、能力中心管理者等分享创新创业故事,让学生学会如何赢得投资者与合作者的支持。二是创业家及成功校友的反哺活动。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创业家,而且与校友保持着密切联系。校友通过个人创业经验分享、服务平台建设等方式反哺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校友创业经验分享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将校友在竞赛、创业中的成功经验作为校园新闻及时;成功校友主题讲座,向在校生分享创办企业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及教训。服务平台建设的典型代表是ErikByrenius,为回馈创业群体而创立StartupDocs网站。该网站为创业公司提供免费模板,包括标准化术语表、股东协议、股票选择指南等,帮助创业者提高公司经营与管理效率。[18]三是创业竞赛。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每年会有学生或团队参加创业竞赛。参赛不仅可以检验创业技能,获得奖金,而且能够赢得媒体关注和风险投资机会。国际商务计划大赛由北欧国家联合举办,得胜者有机会参加欧洲决赛,而欧洲决赛赢家将有机会参加在美国举办的全球商务计划大赛。产品理念比赛是一种早期技术商业化计划比赛,包含ICT、能源和生命科学3个主题,成员大学本科生和博士生均可择一参加。除了这两项国际比赛之外,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参加的比赛还有创业杯、Excitera和种子营。[19]创业杯是瑞典最大最好的商业计划竞赛,因其反馈程序而闻名;Excitera是为斯德哥尔摩具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和组织提供的一系列比赛和挑战;种子营作为微种子基金投资创业公司,适合技术创业公司参加竞赛。

四、结论与启示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指导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逻辑正向组织生活的各个角落渗透。培育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重要基石。尽管我国与瑞典国情存在差距,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却具有共通性,能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提供重要借鉴。

1.建构创新创业教育的开放式联盟组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是简单的就业或创业培训,而是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深层组织变革。我国创业教育的开展以1998年清华大学首届校园创业计划大赛为标志,但比赛形式缺乏体系规范与合理建构。此后,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主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比赛、创业培训、创客空间和科技园等方式进行,没有形成区域大学的联盟化组织,与企业的协同育人也主要是学生的实习见习,学生对真实的创业流程及创业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与难题,缺乏必要的认识与实践。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以校校协同为核心的开放式创新联盟组织设计,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组织保障,为跨学科学生提供了互动与实践的良好平台。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急需秉持开放式创新的范式,在强化区域大学协同育人的同时,整合共享各大学与多个行业企业、国内外其他著名大学的伙伴关系,共同建构起以区域各大学联合为主体,多行业企业、国内外著名大学为有机构成的开放式联盟组织,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集聚优质社会资源。

2.设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用课程体系。青年最能适应新经济的发展并接受新文化熏陶,是最具创业激情的一代人,同时拥有创业的最佳时期。大学期间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实践创新创业是保障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2002年以来,我国选择9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进行实践探索,虽然形成了一定的创业模式,但是创业教育一直以来多以选修课或者讲座的形式游离于高校正规教育之外。同时,配套师资大多缺乏创业经历与体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创业理论与实践难以结合。而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实践,得益于其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实用课程体系遵循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课程讲授与创业家指导相结合,创业基本流程与实践问题分析、实训应用相结合,产业现状分析与未来趋势预测相结合等基本原则。我国急需创新创业人才来驱动创新发展的现状,倒逼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提上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议程。借鉴国外前沿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经验,对设计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训练。创新创业教育不单是为解决就业问题,更是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创新创业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现实问题,只有加强实践训练,掌握好商业融资、谈判、法律事务、趋势研判等创业实践技能,才能提升个人创业能力,在变革时代中保障创业成功,只有更加注重丰富企业实习、基地实训,创业竞赛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扎实实践训练、提升创业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出国家所需的创新创业人才,繁荣我国“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

作者:郎永杰 张冠蓉 李培凤 单位:山西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参考文献:

[3]李政.创业型经济:内在机理与发展策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0-41.

[4]拉里•法蕾尔.创业时代———唤醒个人、企业和国家的创业精神[M].李政,杨晓非,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52.

篇10

关键词:创业教育 专业教育 创新教育

一、引言

地方工科院校是指隶属于地方政府,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高等学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9年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提出: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地方工科院校对创业目标具有独特的理解和要求,建立什么样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怎样开展创业教育成为地方工科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新课题。

二、地方工科院校创业教育的任务

1.培养具有现代工程技术素养的创业者

创业者在自主创业过程中对生产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工科大学生对产品属性的深刻认识,对生产工艺的通晓,使他们更容易成为自主创业者。而工科大学生工程素质为其成长为自主创业者的能力奠定了基础。据统计,工科大学生成功创业的比例位于各专业前列。而一名工科大学生成为自主创业者,还需要通过创业教育,还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情感和创业能力。这样,他们才能具备创业者的基本素质,实现由一名岗位就业者到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的蜕变。因而,培养具有现代工程技术素养的自主创业者就成为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

2.培养具有现代开拓精神的企业管理者

创业实践对人的创业精神和管理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一个成功创业者应具备的创业精神包括对自己事业的执着和热爱、与众不同的开拓创新精神、敢于冒险的精神、切合实际的理性思维、坚定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执着信念、善于分享的性格特质。一个成功创业者应具备的管理能力包括对市场变化的准确判断能力、对企业发展的战略眼光、对各种关系和资源的综合协调能力、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从创业者应具备的创业精神和管理能力要求来看,与对现代工程管理者和企业管理者的能力要求没有不同。因此,实施创业教育,也是培养具有现代开拓精神的工程和企业管理者的过程。作为高校的创业教育不单是要培养具备创办新企业的创业者,而且更要培养胜任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3.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服务于企业的工程技术人才

大学生创业与普通人创业的主要区别在于,大学生创业主要靠科技成果,是将其科研成果市场化、产业化的过程。其核心在于其科技成果的技术价值和市场应用价值。把科技创新作为人才核心能力体现的工科院校,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必须提高大学生的工程素质,努力培养研发创新能力。只有这样,工科大学生才能具备创业的核心能力,才能成功实现创业。而提高大学生的工程素质,努力培养创新能力也是工科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创新精神也是工科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因此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即使不能实现创业,或者创业失败,也能凭借自身较高的工程素质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

三、地方工科院校如何实施创业教育

1.依托专业教育开展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建立是在专业教育基础上的,没有这个基础,创业教育只能是无源之水。而创业教育又高于专业教育,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是提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地方工科院校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将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建立起融合了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通过创业实践的实际操作努力培养学生符合专业发展方向和适应未来创业需要的能力结构,加强实验环节和实践环节锻炼,提高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突出个性发挥,做到创业教育进计划、进课堂,贯穿在学生入校直至毕业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高校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创业教育要与创新教育相结合

创新与创业是紧密相联的。一方面创新是创业的源泉,创新的价值在于创业;另一方面创业推动并深化创新。国外的创业实践证明,创业与创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地方工科院校专业教学中,创新素质成为工程素质的首要素质,工科人才创新能力的高低,成为影响人才竞争力高低的关键因素。同时,创业素质也是工程素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大力开展创新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工程素质成为工科院校的共识。在工科教学中,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首先要教育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人格,锻炼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创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其市场开发和经营能力,锻炼培养其创业心理品质。因此,只有将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密切结合起来,才能更好推动工科院校的素质教育。

3.创业教育要结合工程、生产实践来进行

工科院校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摇篮,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现代工程师,产学研一体化是地方工科院校的优势,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是教学科研与生产综合的过程。地方工科院校在创业教育中,应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专业课教师要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的技术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并带领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实习。教学中要结合课程特点和生产实际授课,使学生在听课、实习、专业训练、社会实践各个环节中能够发现问题;要在教学中结合生产实际,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技术骨干做导师,并形成制度化,定期考核、择优聘用,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把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更新等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纳入到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中,通过毕业环节的分析论证,并经过答辩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应用型的工程技术人员,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4.根据工科专业需求的构建创业课程体系

在专业教育中,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于是就会形成不同的能力结构。因此,在创业教育中,根据不同的学科需求,构建不同的创业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提高创业能力的要求。在工科院校中,要根据工科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创业意识教育课模块:包括创业基础概论等提高创业意识类型的课程;创业素质教育课模块:包括经营管理、公共关系、市场营销、经济法等创业素质提高的课程;创业实践课模块:包括创业企业KAB、创业融资、创业计划等创业具体操作类课程。这些模块的课程不是简单的分割,而是各课程相互的交叉、融合。同时,要注重改革课程制度、关注课程实施以及重视实践类课程,通过课程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创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朱红.新经济时代的创业教育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8).

[2]王扬铭.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创业教育的战略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7).

[3]涂善东.以创新实践为导向构建新型创业教育模式[J].化工高等教育,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