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

篇1

关键词 新生儿 脓疱疮 综合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2.216

新生儿的皮肤出现一些米粒大小的小疙瘩,中间发黄,周围有一圈红晕,利用针刺后可流出脓液,这就是新生儿脓疱疮,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或两者混合感染引起[1]。多见于出生4~10天的婴儿。通常在室温较高,湿度较大时容易发生,以面部、颈部、耳后、腋窝等处多见。轻者仅在这些部位出现散在米粒大小至黄豆大小的脓疱[2]。开始是水疱,疱内浆液很快混浊成脓疱,有的开始即为脓疱,疱周有炎性红晕,疱壁薄,易破裂,破后基底为红色糜烂面。有些疱呈脓性结痂,脱痂后无癍痕形成;重者脓疱大而且累及全身皮肤,可以出现发烧,腹泄,衰竭,甚至患肺炎,脑膜炎等全身症状[3]。如不及时救治可发生败血症甚至危及患儿生命。本文回顾性分析出生的新生儿,发生脓疱疮治愈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其临床发病特点、治疗原则、护理及预防措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1年7月~2005年3月在我科出生的新生儿中,发生脓疱疮87例,无全身症状者81例,累及全身皮肤感染,有发热症状者6例,合并眼结膜充血、红肿,有脓性分泌物流出者1例。追问母亲怀孕史,大多数患儿的母亲在怀孕晚期有白带增多、阴道外阴不同程度瘙痒的阴道炎症状。考虑到用药对胎儿的影响,均未做正规治疗,阴道炎症迁延至胎儿出生。

临床特点:病情轻重不一,81例轻症患儿皮肤上出现一些散在的米粒大小至黄豆大小的脓疱。患儿无其他不适。6例病情较重者,脓疱大而且累及全身皮肤,脓疱周围皮肤发硬、发红、弹性差。初发时为鲜红色丘疹或水疱,迅速变为脓疱,周围有红晕,并且有糜烂及黄色脓痂,散在或融合存在。附近淋巴结肿大,并且伴有发热、呕吐、腹泻、不吃奶、精神萎靡等现象。6例中有1例合并眼部感染,结膜充血有脓性分泌物。

治疗方法:原则以局部治疗为主,抗生素应用为辅。

轻症患儿、仅用局部治疗即可,具体为每天淋浴后,消毒大毛巾擦干,用棉签蘸75%酒精消毒脓疱及周围皮肤,消毒针刺破脓疱,挤出脓液并拭净,再用75%酒精棉签彻底擦洗创面即可。不用包扎,也不用上药膏,自然干燥。但禁止在面部三角区挤脓点,只用酒精棉签轻轻涂抹。对于病灶极小,无脓点形成的,可先行局部消毒,待其稍长大形成脓点再行处理,方法同上。

重症患儿:配合应用抗生素。对于疱疹较大且多,有全身症状者,尽早应用抗生素,一般首选敏感性较高的抗生素,如青霉素钠40万U,肌肉注射2次/日,连用3~5天,或静滴80万,每8小时1次。并发结膜炎的患儿,除以上2种治疗外,需进行眼睛的局部护理。先用温生理盐水彻底清洗眼睛,拭净分泌物,点氯霉素眼药水,第天数次,直至无分泌物流出,结膜充血消失。

护理措施

首先对患儿进行隔离,患儿所用的一切用具必须消毒后专用,严禁混用,以免造成交叉感染,甚至流行。对出院患儿的衣物、被褥等彻底灭菌处理或焚毁。

婴儿淋浴间、治疗操作间应每天消毒,按时通风换气,保持室内清洁。严禁非工作人员入内。

勤洗澡,勤换衣,保持婴儿皮肤清洁干燥,尿布、被褥勤换,防止皮肤浸渍。

医护人员、乳母患化脓性疾病时,不要接触婴儿[4]。

预 防

加强孕期健康宣教,主意个人孕期卫生,减少阴道炎症的发生,对于妊娠晚期阴道炎患者,合理应用药物治疗,降低胎儿出生受感染的机会。废除蜡烛包,让新生儿处在宽松透气的襁褓中。护理婴儿、喂奶前,工作人员、乳母必须洗净双手,减少不洁手对婴儿皮肤的接触。切断感染途径,是预防新生儿脓疱疮的关键。实行床边消毒隔离,对患病婴儿的用物进行灭菌处理或焚毁,禁止用于健康婴儿,是防止疾病在新生儿中流行的重要措施。

新生儿脓疱疮感染多来自母亲、保姆或医护人员不洁手,其次是婴儿的衣服、尿布、包被等被污染。这些细菌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但在成人并不致病,而新生儿皮肤娇嫩,抵抗力差,加之传统习惯将新生儿裹成蜡烛包,不透气,使婴儿的皮肤长时间处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故患病的机会增多。国内有报道,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疗效也很好,但较复杂。我科采用的方法简便,疗效可靠,安全无不良反应。总结于此,供大家探讨,或可借鉴,若能推广,惠及更多患儿,使他们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韩凤久.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41-42.

2 郭辉.现代中医临床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1.

篇2

1993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住院母婴同室新生儿30432名。男婴15326名,女婴15106名,APgar在8分以上。对新生儿的护理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确定存在护理问题,针对存在问题制定护理措施。

2存在问题

2.1产妇及家属缺乏新生儿生理特征相关知识产妇及家属不了解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生理性黄疸、乳腺肿胀、女婴阴道分泌物及出血等生理特征,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和体征即表现出紧张焦虑状态。

2.2产妇及家属缺乏新生儿日常护理知识产妇及家属紧闭门窗,给新生儿包着厚厚的包被,导致保暖过度体温升高。为使新生儿后脑勺扁平,长时间置新生儿于平卧位,造成溢乳或呕吐。使用大黄水金银花露等给新生儿所谓的清胎热,导致新生儿呕吐或腹泻。不接受对新生儿的脐带采取暴露法护理。

2.3产妇及家属不理解母婴同室的制度及管理产科病房家属多,不配合管理,再加上不准病室通风,导致病房空气质量差。家属无菌观念不强,不能保证每次接触新生儿前均洗手。

2.4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护理记录不准确,不及时,医护记录不一致,未真实反映护理过程,甚至有涂改现象。

3护理对策

3.1护理人员及时向产妇及家属讲解新生儿的生理性表现。

3.1.1生理性体重下降告知产妇及家属,新生儿出生后因为不能立即进食,或因吸吮能力弱,进食量少,再加上胎粪、尿液的排泄,汗液的分泌,由呼吸道和皮肤排出的肉眼看不到的水分等,造成暂时性的体重下降,到第3~4天体重减轻累积可达出生时体重的6%~9%,一般于生后7~10d,随着孩子吃奶量的增多,机体对外界的适应性逐步调整,体重会逐渐增加。如新生儿体重下降超过出生体重的10%,应观察新生儿的吸吮情况和产妇乳汁的分泌量,增加哺乳次数和时间。

3.1.2生理性黄疸由于体内红细胞的破坏,以及肝内葡萄糖醛酸转换酶活力不足,新生儿出生后2~3d出现生理性黄疸,5~6d达高峰后逐渐消退,一般10~14d消退,无需特殊处理。

3.1.3乳腺肿胀新生儿受母体雌激素的影响,生后3~5d可能出现乳腺肿胀,一般生后2~3周肿胀逐渐消退。做好产妇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指导产妇及家属不要用手挤压,避免感染。

3.1.4阴道出血出生后5~7d女婴阴道可现少量出血,无需特殊处理,一般1~3d可停止。及时向家属及产妇宣讲阴道少量出血的原因,产妇及家属均能理解,缓解他们的紧张焦虑情绪。

3.2安排产科管理人员及护士参加新生儿护理及母乳喂养的相关培训,发放母乳喂养指导手册,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喂养的姿势及注意事项、新生儿日常护理的方法及观察的重点、新生儿脐带、臀部、皮肤护理的方法等。介绍产褥期常见的问题。保证产妇及新生儿健康的同时,也保护了医护人员的自身利益。

3.3传授现代育婴知识,对132例产妇及家属开展健康科学的育儿知识宣教,指导家属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不少于30min,室温保持在22~24℃。新生儿包被以体表温暖为度,体温维持在36~37℃之间即可。由于新生儿消化道平直的生理特点,哺乳后易发生溢乳,指导产妇哺乳后30min内抬高新生儿上半身或是置新生儿于倾斜式卧位,避免溢乳造成的误吸或窒息。告知家属用大黄水和金银花露“清胎热”不可随意应用。新生儿出生后第2天沐浴后不再包裹脐部,指导家属每日用3%过氧化氢和95%酒精擦洗脐轮凹陷处及脐残端3次,直至脐带脱落。

3.4加强病房管理,控制陪床家属及探视人员数量,严格落实室内环境卫生,每日湿式扫地2次,保证晨晚间护理质量,新生儿床单用品一旦污染立即更换。

篇3

新生儿是指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到出生后28天内的小儿。由于新生儿呼吸中枢发育不够成熟;胎盘血循环中断。建立肺循环;皮肤粘膜柔嫩、血管丰富,易擦伤;体温调世中枢尚未完善,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肺炎,硬肿的发生;新生儿脑相对较大,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较低,常处睡眠状态;各种疾病的进展极易被忽视,加上新生非特异性免疫力不足,屏障功能差,对化脓性细菌缺乏抵抗力,易感染脓疱病。真对新生儿的这些生理特征,我们护理人员在执行静脉输液时,一定要严密观察,加强责任心,及时发现每一细小病情变化,正确辩别是病理的,还是生理的而采取必要的处理。至今为止,笔者在高危新生儿病房已做11年的护理工作了,下面根据实际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将新生儿静脉输液的观察要点和护理注意事项总结如下:

1.给新生儿输液一般采用头皮静脉,实际操作时注意选择适当部位,同时要清楚头皮静脉无静脉瓣的解剖特点,从而选择使患儿卧位舒适,活动时不易将针头拔出的部位。输液治疗的患儿要包裹好,勤给患儿换尿布,因输液患儿尿量相对增加。

2.在给新生儿输液中,由于所用药量较小液量也较少,且准确性高。因此所选用的吊瓶要小刻度的,一般为开放式吊瓶,在更换液体时,如先把药物加人瓶内,再加入葡萄糖,尽管加液体速度很快,也会因一部分药物先进入输液管内而使输入药物浓度不均。故应先加入葡萄糖,或先将药物稀释再加入输液瓶内。在新生儿常用的几种药物中注意各药物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项:如654-2可引起患儿颜面潮红心率加快,且误以为是病情恶化;酚妥拉明有时引起患儿严重鼻塞,不可从输液管小壶给药用于新生儿;葡萄糖酸钙如输入皮下可引起皮下组织坏死,故输葡萄糖钙时要严密观察,一旦输入皮下;要及时用普鲁卡因和酚妥拉明作局部封闭。

3.准确掌握输液速度,速度过快可引起急性肺水肿和心力衰竭,过慢则不易纠正脱水酸中毒,难以保证入量,有些药物还因配制时间过长而效价降低。甚至增强其毒副作用,有碍疾病的恢复,为此只有准确掌握执行医生输液计划,根据患儿病种的不同面调节滴速。如肺炎合并心衰患儿输液速度一定不宜过快,液量不宜过多,而静滴甘露醇降颅内压时要快速滴入。

4.输液并发症的观察,是否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静脉炎、对胶布的不良反应、水电解质的异常、输液反应及滴注青霉素,细胞色素C,血浆等类药物时患儿皮肤有无红疹等现象,如有应立即停止输液,告之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新生儿疾病具有病情变化快特点,而患儿又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只能用哭声、用日周颜面皮肤颜色、用呼吸、甩前囱张力、用吸吮力、反应能力、肌张力来表示,所以新生儿病房的护士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慈母般的心来对待每一位患儿,来度过工作时间的分分秒秒,它有可能为下一步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在可能决定~个小生命的生与亡。如新生儿呼吸衰竭,新生儿惊厥、新生儿颅内出血等有脑水肿的可能,密切观察前窗紧张或隆起,瞳孔的变化,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对防止脑疝的发生很重要。还有,对于新生儿高热的处理一般首先散包降温,如果观察不到,就有可能因患儿体温调节中枢的不完善而导致硬肿,加上输入的液体温度一般都低于患儿体温,在此更体现严密观察新生儿输液的重要性。

总之,高危新生儿病房的患儿,在输液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只有掌握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输液规律后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也是新生儿病房护士所应具各的重要条件。同时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能,理论联系实践,以提高未来人口素质、提高护理水乎。

参 考 文 献

[1]谭启明,窦月玲.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引起水疱原因分析及预防.护士进修杂志,2001.

篇4

[关键词]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预防;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7-0160-01

1引起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医院交叉感染的相关因素

1.1新生儿本身的因素:新生儿本身免疫系统尚未成熟,白细胞趋化、局限、吞噬、杀菌能力弱,因此防御机能特别低下,由于这一生理特点,所以抗病能力极差,容易发生院内交叉感染。

1.2母亲的因素:我院是一所县级综合性医院,接收的产妇大多来自农村,卫生习惯极差,而母亲对新生儿既是直接的传染源,也是院内交叉感染的主要传染源,产妇本身的带菌如沙门氏菌、霉菌、球菌、杆菌、病毒对新生儿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3医护人员的因素;医护人员对感染监控的认识不足和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严,无菌观念淡漠,各项技术操作不正规或工作人员手的染菌问题明显,而洗手制度又不严,以工作人员的手为媒介是母婴室交叉感染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另外,医护人员患上呼吸道病,肠道疾病及其他传染性疾病而未能及时换岗,也是引起母婴同室院内交叉感染又一危险因素。

1.4环境因素:生理母婴室与病理母婴室未能严格分开,探视制度不严,家属亲朋好友来往频繁,带菌机会增多,室内空气污染,母婴室床位过多,人员复杂等不良环境都是引起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交叉感染的危险因素。

2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1健全院内感染监控组织。院领导将此项工作作为医院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成立了专门的院内感染监控小组,由分管业务的副院长直接领导,并培训专职人员上岗,从思想上、组织上、管理制度上、人员配备等方面入手,逐一落实,形成一条龙的监控网络。

2.2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控制新生儿院内交叉感染,不能单纯依赖行政手段和规章制度,更重要的是要把医护人员的思想和业务放在首位。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当前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就是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缺乏认识,对其管理更是一无所知。针对这一问题,院领导决定举办理论培训,让全院医护人员分批脱产学习,使每位医护人员真正认识到自己在院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和地位,自觉地去执行道义和责任。

2.3加强母婴室的预防措施

2.3.1加强对新生儿的预防措施:针对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弱的生理特点,对新生儿的衣裤衣服一律采用新的,全部由医院统一提供,各人一套,出院带走,不重复使用。对新生儿的尿布、奶瓶全部使用一次性的,用后消毁,尽量减少感染渠道。

2.3.2重视母亲的感染因素:母亲的感染对新生儿有直接的传染,因此要重视母亲的既往史,积极治疗传染病,切断传染源,合理对母亲使用抗菌素,尤其要重视从围产期抓起。对产妇特别是农村产妇要进行产褥期的卫生宣教,减少新生儿病从口入的危害。

2.3.3对在母婴室和临产室工作的人员,上岗前应进行双手采样监测:目的是督促工作人员严格洗手制度,要求不能检出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肝菌,这些菌一旦在母婴室扩散,易迅速引起新生儿感染。因此,在护理新生儿前必须严格洗手制度,必要时要用消毒液浸泡双手后方能操作。医护人员患上呼吸道感染、肠道疾病及其它传染性疾病时应暂调离母婴室。

2.3.4加强母婴室消毒管理,保持环境清洁:生理母婴室与病理母婴室要严格分开,限制工作人员擅入母婴室,严格探试及陪护制度;并对家属进行必要的院内感染基本知识的宣教,让他们积极配合工作。母婴同室属院内感染的高危区,消毒剂的使用应采用效力高、杀菌力强的,一些低效抑菌消毒液应尽量少用。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根据季节每日通风换气,降低空气中的微生物密度,温度相对保持在20-22度,湿度55%-65%。每日用0.5%过氧乙酸或84消毒液擦拭室内设备,用物,湿拖地。每日用紫外线空气消毒1h,每周乳酸熏蒸一次,每月空气培养一次。

2.3.5重视新生儿护理操作及消毒隔离。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发生及控制医源性感染。婴儿皮肤娇嫩,故一切操作要轻柔,并仔细检查,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并处理。根据季节变化,给婴儿擦浴,并由传统的盆浴改为淋浴。注意新生儿口腔护理,以预防为主,即婴儿出生后每日用20%制霉菌素擦洗口腔两次,从而杜绝了鹅口疮的发生。脐部护理,每时更换尿布时,检查脐带有无生血,洗澡后用75%的酒精消毒,几年来,无脐带感染,并使脐脱落时间由原来5~7d缩短为3~5d。臀部护理,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温水清洗,涂10%的鞣酸软膏,防止新生儿臀红,在1177人中,无一例臀红发生。

篇5

关键词:新生儿科;院内感染;原因分析;策略研究

     新生儿科是近些年来逐渐兴起的一门学科,它主要内容是扩展产科业务范围、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提高新生儿生命质量等方面。由于新生儿特有的生理特征,身体素质较低,容易感染疾病,因此不可避免的成为院感的高危人群,在对其进行护理时,医疗安全问题也显得更加重要。因此通过对新生儿住院发生感染的整个过程进行探讨找出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从中得出预防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措施和依据。

1 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1]

1.1  新生儿自身的特殊生理结构:新生儿的免疫系统未发育成熟,免疫力较低,白细胞较少。一旦被病菌感染,体内的白细胞会急剧下降,从而导致身体没有足够的防御能力来抵抗病菌感染,从而引起感染。

1.2  新生儿科室的特殊性[2]

1.2.1 新生儿病房布局条件较差:国内新生儿科病房的特点是病房少、患儿多、病区小等,而且新生儿的治疗和护理一般没有分离出来,都聚集在一起,这非常容易造成新生儿的院内感染。同时院内病房隔离条件较差,使病房内不同疾病的患儿接触机会较多,容易产生疾病上的交叉感染。根据医院规定,新生儿的床位面积不少于3 m2,床间距不少于90 cm,新生儿监护病房的每张床位不少于一般新生儿床位的2倍,但是这些规定目前国内还不能达到。

1.2.2 新生儿的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在国际规定中,每个患儿应配有2~3个护士进行护理,但目前国内1个护士要同时对2个患儿进行护理。还远远未达到国际的标准。特别是新生儿监护病房内护士的护理素质上更加明显,由于护理人员的不足,经常存在调用其他科室的护士来暂时顶替补充新生儿监护病房内护士的情况,这导致新生儿监护病房内护士的专业素质更不能达到标准要求。

1.3  进行治疗的存在的问题:①抢救危重患儿生命经常采用的坏死有创气管通气,这容易导致患儿出现气管损伤、胃部损伤等现象;②新生儿室护士、医护人员在对患儿进行治疗和护理要不断地接触到患儿的身体,使医护人员身上带有的病菌通过手或其他的物品传播到患儿身上,引起患儿的院内感染;③医生在对新生儿进行抗生素治疗时,由于患儿本身的生理特点,医生无法准确进行抗生素种类和量的施用。因此容易造成患儿体内的菌群平衡受到破坏,易发生感染。

2 应对新生儿感染的预防及发生时采取的策略[3]

2.1  预防新生儿科室院感的措施

2.1.1 提高新生儿免疫力:新生儿的免疫力与其营养状况、喂养种类有关,家长可以据此对患儿进行合理的营养搭配,进行母乳喂养,提高患儿的体质和免疫力,同时对患儿进行预防接种预防病菌感染,经常对新生儿进行按摩,促进其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促进身体成长,提高免疫力。同时还要注意室内空气的流通。

2.1.2 领导阶层要提高新生儿管理意识,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领导阶层要进行定期和随机的检查,同时与工作人员经常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对新生儿的医护人员要进行院感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同时发现可疑的病例时要及时进行检验,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进行新生儿病房布置时要按照要求进行,床位不宜过多。在配置病房医护人员时要配置充足,提高其专业素质。每年要对这些医护人员进行健康体检,一旦发现有传染病携带者,应立刻调离新生儿科。

2.1.3 使用抗生素要正确:长期使用抗生素易使体内菌群紊乱,造成患儿体内的菌群替代,已受到感染。医生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的应用范围及禁忌条件,并结合新生儿用药特点,积极发现其原发病,尽量减少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2.2  新生儿科室院感发生时的措施:①先将患儿隔离开,然后根据患儿的病情程度按情况不同分别进行治疗,建立专门的医疗小组,避免隔离期的来访,积极寻找传染源,做好防护措施,防止再次感染的产生;②医护人员在接触患儿之前要正确给自己消毒,培养洗手的习惯及意识,切断感染传播。对于那些需要密切接触传染源者的人员建议采用一次性手套操作,同时对病房和室内的相关用品进行彻底消毒,正确处理医疗废弃物。

2.3  新生儿科室院内感染治疗结束后的措施:①对产生的新生儿院内感染事件进行教训总结,并向卫生部门提交有关报告。医疗机构要建立完善的院内感染防护及治疗手段。在发生感染时,必须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报告,其中要包括医院采取的防护及救治措施,不隐藏其中的原因,同时还要对本次事件进行总结,为以后院内感染方面的事件处理和制定相关院内感染的发挥提供了经验;②要对院内感染进行教育和宣传。在发生院内感染事件的时候要及时找出其产生的元以内,进行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并且利用这样的机会向全院人员进行这方面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同时医院要定期的向院内医护人员提供相关知识的培训,增加医护人员防范院内感染的责任心,提高职业道德,对其薄弱知识进行有针对的解决。

3 参考文献

[1] 甘和平,仇  伟,林建海,等.上海市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与对策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3):23.

[2] 李爱仙.基层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探视管理对策[J].世界今日医学杂志,2005,6(4):285.

篇6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特殊素养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286-0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公民的法制意识逐渐增强,对医疗护理人员的要求日益增高,导致医务人员承受的压力和承担的风险愈来愈大,而儿科作为面向未成年人的医疗窗口,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更加高。新生儿病房作为儿科中的一个部门,由于护理群体的特殊性,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更应具有一些特殊素养。

1 新生儿病房的特殊性

1.1 患儿均为生后28天以内的新生儿,身体各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发育尚不成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力和调节性差[1]。

1.2 新生儿由于其生理特点,抵抗力差,病种多且病情变化快,急危重症较多。

1.3 新生儿不会言语表达与沟通、常以身体语言表述其生理需求及病理表现,病情观察较年长儿困难。

1.4 患儿家长一般不允许进入病室陪护,新生儿的基础护理工作较为繁重。且由于家长不能随时见到患儿,导致护患交流的诸多问题发生。

2 护理人员应具备的特殊素养

2.1 强烈的责任心:作为新生儿病房的护理人员,应把每一个患儿视作一个宝贵的生命,看护和照顾好每个柔弱娇嫩的生命是护理人员的职责所在。因此新生儿室的护理人员应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在患儿面前承担其父母的职责,一丝不苟地对待新生儿护理工作,做到工作细致认真,慎重对待每一个患儿,及时巡视每个哭闹的患儿,避免因缺乏责任心而导致患儿病情加重、用药剂量错误等后果。如在护理工作中缺乏责任心,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疏忽大意,不认真执行诊疗常规、护理规章制度,就可能引起护患纠纷甚至导致严重的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护士要学会换位思考,要从患儿的健康及患儿家属的切身利益出发,处处关心、体贴患儿,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2]。

2.2 充足的耐心和爱心:新生儿的护理工作繁重,除了一些治疗疾病所需的护理措施外,新生儿的喂养、卫生清洁等工作均由护理人员承担完成,因此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足够的耐心,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待每个患儿,才能保证患儿的健康成长。此外,新生儿病房不断出现的哭闹声会影响护理人员的工作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善于自我调节,维持良好的心态才能做好日常护理工作。

生命是宝贵的,每个患儿都是各个家庭的关注重心,作为护理人员应具有充足的爱心对待每个患儿,应视患儿为己出,轻柔地进行每项护理操作。在生理需求以外,新生儿还特别需要爱的哺育,作为患儿,缺乏父母亲人在身边的照顾和关爱,因此更需要护理人员代替家人给予其爱的眼神、言语、抚摸和拥抱,平等地对待每个患儿,不能因患儿有生理缺陷或不足而取笑,不能因患儿哭闹不止而怒斥,应以母性的胸怀给予每个新生命温柔的关爱。

2.3 慎独精神: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新生儿病房一般为单独隔离的区域,父母亲属一般不允许进入探视和陪护,因此作为无陪护患儿的护理人员更应具有慎独精神。曾有报道一些年轻的护理人员将患儿作为玩具,粗暴地对待患儿,甚至拍照取笑,这些护理人员就严重缺乏慎独精神。不能因无人看护就丧失护理人员应有的职业操守,不能因患儿无能力保护自己就肆意地虐待患儿,应该做到无人与有人时一个样,严格恪守职业规范,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尊重、善待每个新生命。

2.4 娴熟的操作技能:新生儿个体小、血管细、皮肤娇嫩,生理状况的特殊性及个体的差异性导致新生儿护理操作技术的难度较高,对护理人员的要求就相对较高。反复穿刺会损伤新生儿皮肤及血管,且易引起家属的意见,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各项儿科护理操作技能训练,如头皮静脉输液法、温箱使用法、光照疗法等,实际操作时才能做到既快又准,从而争取抢救的时间、减少患儿的痛苦。针对新生儿输液成功率的情况,可以在科室内设立患儿模拟输液、小儿头皮静脉穿刺训练,并每月进行实际操作考核1次,使低年资护士尽快熟练掌握小儿静脉穿刺法,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并指定高年资穿刺技术好的护士进行一帮一带教,排班时注意护士合理搭配,在输液穿刺时请同事协作,增强自信,做到一针见血,针对确实不易穿刺的血管由技术好的护士进行穿刺,保证穿刺成功[3]。此外,对新生儿的各项护理措施均应动作轻柔、操作规范,因新生儿所需睡眠时间较长,因此应集中护理,避免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2.5 细致的观察力:新生儿疾病多样,病情多变,而患儿无法与护理人员进行语言交流,一般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达其需求、痛苦及情绪,如哭闹、表情、姿势或阳性体征等。因此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较细致的观察力,勤巡视,多观察,熟悉新生儿各种身体语言的表达含义及不良的身体反应,以敏锐的眼光发现病情的进展和变化,从而早期干预,以达到较好的护理效果。

2.6 良好的沟通能力:《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规定:患者(家长)有权了解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及病情预后等情况[4]。因新生儿家属与患儿分离,护理人员更应站在患儿家属的角度,多与家属进行交流沟通,让家属了解患儿病情进展和治疗护理方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答患儿家属的疑惑,以宽容亲切的态度舒缓患儿家属的情绪,并同时多了解患儿的家族史和出生史,更有利于患儿的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护理工作繁重、责任重大,但是每个新生命又会给护理人员带来新的希望和快乐,因此只有热爱护理工作,尊重关爱患儿,全心全意为患儿服务,才能做好新生儿病房的护理工作,才能促进患儿尽快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崔炎.儿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5

[2] 严秀芳.儿科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0):69-70

篇7

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护理的150例新生儿,分析所采取的疾病预防措施及效果。

结果:通过科学、精心的护理,只有2例新生儿因病转新生儿科治疗,其余新生儿均正常出院。

结论: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采取有效的疾病预防措施,可降低新生儿发病率,提高新生儿生活质量。

关键词:新生儿 疾病预防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369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23-02

从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后算起到满28天,这段时期称为新生儿期。这个期是新生儿进行生理功能调节并适应宫外环境的关键时期,由于新生儿器官组织功能不健全,调节能力差,身体机能非常脆弱,容易发生窒息、感染等各种疾病,死亡率较高。因此,新生儿期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疾病,以保证新生儿健康快乐成长[1]。为了更好地了解新生儿护理中的疾病预防措施,现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出生护理的150例新生儿进行分析,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出生的150例新生儿。其中,男81例,年龄4d~24d;女69例,年龄4d~25d。所有新生儿体征正常,年龄、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150例新生儿采取积极有效的疾病预防措施,具体如下。

1.2.1 维持体温稳定,预防寒热病症。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容易受到体温改变的威胁,因此需要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1)新生儿病房保持安静、整洁,并且光线充足、空气流通,配置空调设备、空气净化设备及温、湿度计,在新生儿穿衣及裹被情况下保持室温在22℃~24℃,相对湿度在55%~65%。

(2)采取适当的保暖措施,给新生儿头戴帽、母体胸前怀抱、婴儿培养箱等。在为新生儿进行其他护理时,尽量减少暴露在外的面积,以免身体散热过多。气温过低,新生儿易患伤寒综合征和呼吸道感染。但气温过高或保暖过度,新生儿可能患上湿疹或脱水热,所以保温措施应当适宜。

(3)观察体温,每4h监测一次,维持新生儿体温在36℃~37℃。

1.2.2 喂养护理,防止窒息。

(1)新生儿出生半个小时左右可以给予母乳喂养,让婴儿吸吮母乳,并在出生1~2小时喂些5%~10%葡萄糖水,4~6小时或更早时候喂奶[2]。尽量给予新生儿母乳喂养,以确保新生儿获得全面优质的营养。如果确实无法实现母乳喂养,可从喂养葡萄糖过渡到配方奶。

(2)人工喂养时,奶具必须专用并进行消毒。对于消化道畸形或咽下综合征的患儿,应由临床医生进行诊治。喂后应先抱起婴儿头部片刻,再以侧卧位放到床上,避免呕吐或溢奶。如果发生溢奶,可将婴儿抱起,让其头部靠在喂奶者肩部,一手托住婴儿臀部,另一手握成空心状轻叩其背部,方向从腰部往上至背部,5~10min左右[3]。

(3)人工喂奶时新生儿容易发生呛奶,应采用仿母乳奶嘴,并且一次喂奶量不宜过多,喂奶时奶液应充满整个奶嘴,避免吸进空气。发生呛奶后护理者取坐位,将新生儿面朝下俯卧于护理者腿上,然后一手抱住新生儿,另一只手空心状轻叩其背部,助其将呛入的奶汁咳出来。

(4)为了防止新生儿窒息,及时调整新生儿睡姿,以平躺为宜,避免长时间趴睡。新生儿口鼻附近的被子、毛巾等软质物品必须及时移开,避免其发生窒息。

1.2.3 预防感染。

(1)严格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制度。新生儿病房定期进行全面清洁和消毒,采用湿式法进行清洁,每日以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30min以上。进入新生儿病房必先更衣换鞋,接触新生儿前后必须洗手。

(2)皮肤护理。新生儿应穿着柔软舒适的棉质衣物。婴儿体温稳定后,每日沐浴一次。为防交叉感染,遵守“一婴一盆一巾”原则。沐浴应采用煮沸过温水(36℃~37℃)清洗。为保持皮肤皱褶处干燥,可用消毒过的植物油轻轻擦拭。然后进行5min左右的抚触。每次换尿布或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再以毛巾蘸干,并涂抹少量油膏,防止红臀和尿布疹。

(3)脐部护理。新生儿出生1~2min脐带就可以结扎,处理时采用无菌法操作,残端应保持清洁干燥,并敷上脐部无菌敷料。每天对新生儿脐部护理一次,洗浴后擦干全身,除去原有敷料进行观察,并以0.5%碘伏涂搽脐窝。通过这种方法让脐部残端自然脱落,并可预防脐炎发生。

(4)眼、鼻、口腔及外耳道的护理。每天进行2次清洁护理。若眼部分泌物较多且为脓性时,提取分泌物进行微生物检测。

1.2.4 新生儿常见疾病预防。

(1)预防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病房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洁净,避免过多探视,谢绝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人员探访新生儿,乳母患有呼吸道感染时应采取隔离措施并暂停哺乳。

(2)预防新生儿败血症。主要感染源有羊水污染、产道污染及出生后皮肤、粘膜、脐部感染。由于新生儿对化脓性细菌抵抗力差、皮肤及淋巴组织屏障功能低等原因,新生儿容易感染败血症,并且同时可得脑膜炎、肝脓肿、肺炎等疾病,因此对新生儿败血症应采取措施积极治疗,皮肤、脐部局部感染者应给以碘伏等进行处理,避免引起败血症。

(3)预防新生儿破伤风。破伤风主要由断脐、脐带结扎不洁引起,因此接生时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就能降低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的机率。

(4)预防接种。新生儿出生3d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分别在出生1d、1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肝感染。

2 结果

采取上述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150例新生儿中148例正常出院,有2例因病转新生儿科治疗,其中1例为高胆红素血症,另1例为湿肺。经过治疗2例患儿也已痊愈出院。

3 讨论

结合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探讨并总结了新生儿护理中疾病预防措施。综上,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采取有效的疾病预防措施,可以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由于新生儿生理器官和皮肤都很脆弱,容易受到感染和生病,因此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应采取积极的疾病预防措施,以促进新生儿健康发育和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琳华.新生儿护理及新生儿疾病的预防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35):68

篇8

病的观察和预防,做好健康教育。本组32例均治愈出院。

【关键词】新生儿;唇裂修复术;围手术期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40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97-02

唇裂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一种先天性畸形,患病率大约为1:1000,早期手术可减轻患儿家长的心理负担,尽快恢复吸允功能,促使牙槽部靠拢,为修复腭裂创造条件等。2010年2月至2012年6我科对32例新生儿行唇裂修复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32例(男21例,女11例)先天性新生儿唇裂,足月顺产13例,剖腹产19例,出生时Apar评分为8-10分,无早产及其它脏器畸形,无新生儿感染。临床分类Ⅲ唇裂17例,Ⅱ13例,Ⅰ2例,合并腭裂11例。出生后修复年龄最小者为出生后10h,最大者72h。

患儿入院后行全身及局部检查无手术禁忌,手术前喂食少量糖水,本组病例手术均采用双侧眶下神经阻滞麻醉,单侧唇裂采用旋转推进法修复,双侧唇裂采用前唇原长法修复,无麻醉意外,手术顺利,术后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静脉滴注预防感染治疗1-2天,7-9d后治愈出院。出院后3-6月随访,患儿唇裂术后均愈合良好,唇部外形满意。

2护理

21心理干预唇裂畸形患儿的出生会给家长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产生沮丧、焦虑等心理状态,入院以后我们专门与患儿家长进行交谈,了解其思想顾虑,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给予足够的心理安慰和支持,嘱家长要像对待正常孩子一样和患儿亲近,通过既往病例、手术方法及预后的介绍,帮助他们建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2喂养指导新生儿入院后多为人工喂养,术前指导其家长用汤匙或滴管喂养,并坚持这种方式至术后7天使患儿适应,以免术后因患儿吸允或改变进食方法哭闹,影响伤口正常愈合。喂奶量按天数由少渐多,至婴儿7天时每天总量达120-180ml/kg,每次间隔时间3-4小时。术前可喂食少量糖水,减少术中患儿因饥饿致手术配合度降低。

23术后护理

231体征观测患儿手术结束返回病房后可平卧或自然抱起,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尤其呼吸情况,避免因切口肿胀、口腔分泌物积聚致呼吸道阻塞,可通过对患儿唇红颜色的观察了解其有无缺氧。患儿体温调节能力差,注意室温保持在22-25℃,监察患儿体温变化,一旦出现感染性发热或脱水热时,要多喂水。足月新生儿血容量不足300ml,失血达60ml就可能引发出血性休克,除了术中严密止血外,必须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便于补液给药,但一定要掌握新生儿补液量在5-8ml/(kg・h)、严格控制补液速度10-20ml/h,以免因液体输入过多过快,加重患儿心脏负担,出现心力衰竭、肺水肿等并发症[1]。

232创面护理切口正常愈合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创面的清洁,故唇裂术后创面护理尤为重要。指导患儿家长喂养时汤匙或滴管要紧贴下唇,喂养后抱起轻轻拍背排除胃内空气,防止患儿溢奶沾染创面,有鼻涕或泪水时要及时用消毒棉球轻轻拭去,以免污染创面。患儿双手术后制动也很重要,避免触碰到伤口,包被及衣物也要防止接触伤口。术后第一天创面可加压包扎,第二天尽早开放,可用唇弓固定上唇充分减张,协助医生每日用3%双氧水、生理盐水及硼酸酒精清洗伤口,每日两次,以创面清洁无痂为标准[2],如有切口裂开、异常分泌物,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术后5天早期间断拆线预防瘢痕形成。

233新生儿常见病防治新生儿脏器发育尚不成熟,调节能力差,一旦出现疾病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容易出现严重的后果,所以在护理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新生儿常见病的观察和防治。新生儿黄疸是由体内胆红素过高而引起的一组疾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两类,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d出现,7-9d消退,若生后24h即出现黄疸,14-21d仍不退者为病理性黄疸,重者可引起胆红素脑病,导致严重后遗症,当患儿出现黄疸后,轻者可以通过对患儿抚触、喂水后逐渐好转,重者及时转新生儿科行药物或光照疗法[3];新生儿腹泻可为喂养不当或肠道感染所致,要控制、调整新生儿饮食量,使用脱脂奶粉,及时补充水分、更换尿布,一般无需使用止泻药[4];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即喂养困难,可表现为频繁呕吐、腹胀及排便不畅等,可给予西利、四磨汤或小剂量红霉素[5]。对一些诊断不明、难治的疾病要及时请新生儿科会诊。

234出院指导新生儿唇裂出院后嘱其家长继续保持创面清洁,避免受伤,术后3-4个月内适当减少日光照射创面,如有继发畸形,可待学龄前期行唇裂Ⅱ期修复术;伴有腭裂患儿,应待1岁左右行腭裂修复术,以达到畸形矫正的目的。

3讨论

唇裂患儿手术治疗时机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一般主张单侧出生后3-6个月、双侧6-12个月进行手术[6],因为此时患儿全身情况已趋于稳定,能安全地耐受麻醉及手术,患儿家长的焦虑心情亦能平静下来。随着手术技巧的成熟、手术方法的改进和麻醉及护理水平的提高,现很多地方已开展新生儿唇裂的修复,早期矫正畸形,消除表情肌的异常附着牵拉,减少组织移位,早期手术瘢痕小,有利美观,及早解除或减少家长的心理障碍[7]。采用局部麻醉,避免了全身麻醉带来的危险性,因为新生儿对痛觉比较迟钝,疼痛刺激后出现泛化的现象。

笔者护理了32例新生儿唇裂患者,在出生后10h-72h内就进行了修复术,通过术前心理干预,及早修复解除了患儿父母的心理压力,恢复了患儿吸吮功能,满足了营养需要。患儿年龄小各种反射弱,便于创面护理,组织愈合好,瘢痕减少到最小程度,增加了手术效果。但由于新生儿本身及唇裂的生理特点,要进行科学、细致及针对性的护理,强化护理的责任性,是防止并发症和手术成功的关键。围手术期经过术前指导喂养,术中监护呼吸、心率,观察唇红颜色,术后加强创面护理,对新生儿常见病如黄疸、腹泻及喂养困难等进行观察,协助医生做好宣教预防。通过出院时伤口愈合情况及出院后随访,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综上所述,对于健康的唇裂新生儿可进行早期唇裂修复手术。术前充分准备、术中熟练操作、做好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陆凤妹,顾云岩新生儿唇裂术中护理配合[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08,4(1):49

[2]李思勤,谢巧庆,何丽颜,等新生儿唇裂修补术的护理体会[J]现代护理,2003,9(5):365

[3]《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黄疸诊疗原则的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0,48(9):685-686

[4]雷金娣,朱秀玲浅析新生儿腹泻的临床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8):3687

[5]赵职卫,徐海青婴幼儿喂养困难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2):145-148

篇9

关键词:循证护理;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院内感染; 系统评价

新生儿静脉输液治疗要求的静脉通路开放,选择PICC置管,保证了新生儿长期治疗时给药和营养支持的需要。为了让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置管理论知识,提高操作水平。我科将循证护理的方法,应用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培训,降低了院内感染率,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由护理部组织,新生儿科护士24人,年龄19~22岁,平均(20.10±1.4)岁,均为中等护理专业毕业,并有执业资格证,参加工作时间0.6~1.2年,平均(0.8±0.3)年,每12人分为一批,共分2批进行培训。

1.2方法

1.2.1理论学习 培训时间为每周2、4下午各2h,3个月共48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实践课16学时,以讲座形式组织学习循证护理的基础知识,包括循证护理的诞生与发展,循证护理的概念和内涵,循证护理中的实证和临床应用,自拟循证护理计划。掌握Cochrane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SR).Meta分析,随机化对照临床试验(Randomined controlled Trials.RCT),临床试验(Clinical.Controlled.Trails.CCT)等基本方法。由带教老师讲授静脉置管的理论知识,学习临床应用方面的文献,以寻找来源于研究领域的实证。分析穿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涉及到血管部位选择,进针角度,穿刺方法,置管时送管方式,穿刺成功后接管方法。强化预防院内感染理论教学。

1.2.2操作训练 由带教老师演示操作方法,培训对象实际操作,现场讨论,评审实证依据,制定实证的操作方法:将寻找的实证集中讨论,实证一:血管选择由于新生儿特殊生理条件,不需特别制动,让其自由活动,可防止肢体肿胀,肢体得到最大程度的舒适。对新生儿宜选用相对粗直、血流丰富、易于固定的血管。首选贵要静脉,依次为正中静脉,头静脉。实证二:进针角度,以60°角度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接触面积小,进针压强大,速度快,表皮受损范围小的特点,35~40°角进针具有穿刺回血时间快,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和静脉损伤程度轻的特点。培训时强调对进针角度灵活掌握。实证三:置管中的送管方式。采用边退针芯边置入外套管的方法,以避免针芯触及血管壁,同时外套管又有针芯支撑可顺利通过皮肤,置管成功率较高。

1.2.3循证护理相关证据的收集

1.2.3.1导管堵塞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但最常见的原因是纤维鞘形成或血栓,有文献报道[1]:60%的堵管是由血栓引起。患儿因素包括影响循环和/或凝血功能的病变,频繁使用CCAD采集血标本可引起医源性失血的潜在危险性,也是导致患儿感染的潜在因素。

1.2.3.2对静脉置管的记录应清楚准确,反应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及用药情况。置管记录内容包括:置管日期及时间,穿刺部位,置管功能(如出现回血,抽血量及输液量)和所使用的静脉输液,药物或冲洗液。对静脉置管的处理不当可导致发病率、致残率和延长住院日数的严重后果。

1.3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置管培训效果的评价方法 采用不同期对研究对象进行评价,即培训前,培训结束后两时点进行。①操作考核。评分标准参照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范[2],由护理部指定5名具有高级职称的老师监考,考核内容:完成时间,完成质量,进行打分,取平均分作为操作考核成绩。②理论考核:在两时点采用自行设计的试卷进行闭卷考试,内容包括:循证护理的理论根据,循证护理关于静脉置管的证据收集,临床护理文书的制定,新生儿静脉置管护理4个维度,共20个条目,采取Likert5级评分,总分为100分。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的差异性,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a=0.05,P

2结果

2.1 研究对象新生儿静脉置管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培训前操作考核成绩为(89.76±4.75)分,培训后为(93.38±3.53)分,两相比较t=4.98,P

2.2研究对象用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置管操作培训效果评价,见表1。

3讨论

新生儿重症监护,需要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选择顶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通道,与院内感染率相关。通过循证护理,使护理人员全面地掌握了新生儿静脉置管的相关知识,了解新生儿的生理特点,为每一操作步骤提供理论依据,降低了院内感染率。

肢体循环障碍是留置管较常见的并发症,由于置管后静脉变窄及道管周围血栓形成,引起静脉管腔狭窄,导致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沈诺等研究表明:一次性输液可有3%的患者因液体压力变小,软管内回血处理不及时,导致软管被血液堵塞,增加穿刺次数[3]。研究表明:在内径和血流速度相同的血管内,直径小的留置针对血管壁的物理刺激也小,因此引起的炎性反应也较轻[4]。在护理操作时,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管阻塞和院内感染。近20年的文献显示:置管时严格无菌操作,具有资质的护理人员实行置管与维护操作,是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重要手段[5]。1个月的新生儿院内感染数,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的患儿,重症监护,侵袭性操作等为发生院内感染的一般危险因素。新生儿所处的特殊环境,温箱光源,温度适宜,无菌条件好,操作前认真评估患儿情况,评估内容包括:患儿的全身情况,在穿刺过程中是否能保持生命体征的平稳,评估患儿血管情况,确定穿刺部位[6]。由于新生儿不具备自主生理反应能力,应加强巡视,及时处置意外情况。

综上所述,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对新生儿科护理人员进行静脉置管的培训,在深入学习相关理论与操作知识的同时,提高个体综合能力,降低院内感染率。

参考文献:

[1]张世玲,李桂芹.小儿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1):74-75.

[2]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46-47.

[3]沈诺,陈莉.静脉留置针与一次性静脉输液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8):72-73.

[4]American Cent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Guide Linefor the prevention of 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J]. MMWR Recomm Rep,2012,51(RR-10):11-29.

篇10

关键词 新生儿肺炎 氨溴素 疗效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儿由于其自身的生理解剖特点和免疫系统的薄弱之处,各种致病因素均易引起肺部感染,而肺炎一旦发生,其病情重,并发症多,容易引起不良预后。

我科2003~2006年在应用抗生素等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氨溴素辅助治疗新生儿肺炎,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3~2006年我院收治新生儿肺炎病人符合新生儿肺炎诊断标准[1]120例,其中男58例,女62例,早产儿20例,低体重儿1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早产儿5例,低体重儿4例;治疗组70例,男32例,女38例,早产儿15例,低体重儿8例。两组在病情、性别、年龄、体重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均常规给予抗感染、吸氧,纠正酸碱失衡及支持治疗,并加强保暖等护理工作。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氨溴素(按kg体重用药),每日2次,疗程5~7日。

疗效判断:显效,临床症状及肺部体征消失,7天后X线胸片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及肺部体征明显改善,7天后X线胸片吸收好转;无效,临床症状及肺部体征无改善,甚至恶化或死亡,7天后X线胸片无吸收。

统计学处理:数据用X±S表示,结果经t检验及X2检验。

结 果

两组症状、体征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两组在停氧时间、肺部消失时间及平均住院日均有显著差异。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2。

经X2检验两组总有效率具有显著差异,P<0.01。

讨 论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病,发病率较高,有一定的季节易发特点。新生儿由于本身解剖生理特点比较特殊,肺泡发育尚未成熟,气道狭小,炎症(细菌、病毒或化学因素)引起黏膜出血、水肿,黏液增多、黏稠,使小气道更加狭窄、阻塞。而肺泡表面积聚的黏液影响肺的通气、换气功能及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成,引起呼吸窘迫,而治疗新生儿肺炎时祛痰,消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尤为重要。

氨溴素具有促进呼吸道内黏稠分泌物的排除及溶解分泌物的特性,并有稀释痰液,使气管分泌物易被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肺通气功能,可刺激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成和分泌,防止肺泡萎缩,促使肺成熟[2],还具有协调抗生素作用,延长药物半衰期,与抗生素联合应用时,能增加抗生素在肺组织的浓度,减少发生感染性疾病的风险。

总而言之,在抗感染等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氨溴素治疗新生儿肺炎在改善临床症状,消除肺部音,缩短住院时间和提高治愈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是治疗新生儿肺炎的有效辅助药品,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