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5: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

篇1

1.1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学者DavidSackett等提出了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简称“EBM”)的概念。循证医学是指“慎重、准确、合理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临床研究依据,并结合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与患者的价值和愿望三者相结合,进而对患者采取正确的医疗措施”。循证医学的诞生,无疑给医药领域带来了思想革命和实践革命,它给临床医师提出了全新的命题,敦促他们重新审视以个人经验为主的传统医学模式,转而思考既重视个人临床经验又强调采用现有的、最好的研究证据的循证医学。

1.2临床中药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医院开展临床中药学对于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与临床疗效、降低药物主要毒副反应、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减少药品资源浪费,以及服务临床与科研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医院临床中药学的发展相对缓慢。在具体医疗实践中,医师对患者的诊疗往往建立在非实验性的临床经验上,不注重现代临床研究方法的应用,因此获得的临床研究试验数据较少。二是在中医药临床实践中,多以个人临床经验总结、临床描述性研究等较低质量的研究报告为依据,难以获得真实、准确的疗效评价标准,从而影响研究结论的推广应用。三是中药及其制剂缺乏科学、系统的质量标准和不良反应评价体系,给临床药物的遴选、应用和进一步研发带来困难。为此笔者设想,医院临床中药学的发展是否可以应用循证医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为临床中药学实践提供符合自身规律的临床试验方法,建立中药及其制剂科学可行的质量标准和不良反应评价体系,以实现临床用药有据可依,医师用药合理化、规范化,进一步提升医院诊疗水平和服务患者的能力。

2运用循证医学的可行性

2.1循证医学理论有利于指导临床医师用药合理、规范合理、科学地运用中医药是临床医师和患者的共同愿望。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支持,中药大多只能起辅助治疗作用。中医药的临床使用主要凭经验和主观感觉,客观、全面的依据相对缺乏。在传统的医学模式下,临床诊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师个人的经验。而在现代的循证医学下,临床医师的工作将有质的改变,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临床医师从系统、可靠、无偏的研究中获取信息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二是正确评价和利用临床实践提供的证据是指导临床工作的重要基础。然而,开展循证医学,依靠最新证据进行临床决策,在不完全依赖经验的同时,并不排除利用经验。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制定任何临床医疗决策,都需要基于科学研究的依据”,同时,循证医学也是一门临床实践的方法学。EBM是近年来临床医学界倡导的医学发展方向,它倡导改变传统的经验医学行为模式,建立以患者为中心、以依据为基础的医疗行为。循证医学对医师的诊疗技术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医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和精湛的临床技能,而且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了解医学科学进展,及时获取最佳研究成果,提高临床诊治技能,所以高素质的医生既是证据的使用者,又是证据的提供者。利用EBM建立科学、规范、可行性强的中药疗效评价体系,对中药临床使用的有效性、安全性、科学性和适用性进行评价,使医疗决策建立在现有最好的临床研究依据上,这些有助于临床医师实施正确的医疗决策,对临床医师诊疗水平的提高和合理、规范使用中药都将有积极推动作用。

2.2循证医学理论有利于医院开展科学研究,建立中药疗效评价体系运用循证医学理论,开展医院临床中药学科学研究是一项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其中涉及中医药理论、中药疗效、药材资源以及中药生产工艺等多方面研究内容。近年来,医院开展临床中药学科学研究受到诸多因素限制,基于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复杂性,中药及其复方制剂质量标准体系的不完善,同时,中药的辨证论治理论与现代医学的“分病论治”有很大差别,为中药的临床试验提出了许多难题,例如,如何处理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证的规范化问题,以及如何更客观地选择评价中药的疗效指标。同时,缺乏高质量的临床试验、临床试验病例较少、临床研究时间短、用药条件控制较严等。运用循证医学理论指导临床中药学科学研究工作,在从自身实际出发的同时,应注重建立和完善符合中药特点并达到国际认可标准的中药质量控制、安全性评价、药理学实验和临床验证等标准。目前,循证医学理论及其系统分析方法日益得到国际医学界和各国卫生决策部门的认可与重视。这些为医院开展临床中药学科研工作提供了具体努力的方向,将EBM理论运用到医院临床中药学的科研实践,在科研工作中遵循国际上通用的双盲法、安慰剂、阳性药对照、指标客观化等方法,可提高临床中药学科研的含金量,增加临床科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篇2

1在妇产科教学中引入循证思想的重要性

传统的医疗模式的运作过程是医生知识经验的临床再现、验证和重复运用的过程,强调知识的吸收和经验的积累,实质上属于经验医学的范畴;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与之相一致,强调以传授知识、经验和技能为目的,以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目前,我国的医学高等教育传统教学工作由于教科书从编写、印刷、出版和发行历时较长,妇产科教学仍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即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教材的顺序和内容,以课堂知识的灌输为主,临床实践为辅进行教学,学生主要忙于记笔记,来不及主动思考,学生的学习过程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记忆过程,很少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教科书和专家意见成为绝对权威;学期末通过强化记忆,考试即可顺利过关。如此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可能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较好,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自我学习、更新知识的能力不足,同时依靠陈旧过时的知识和有限的个人经验进行医疗决策,其后果是某些有效、安全、廉价的医疗措施未被临床医师常规使用,相反一些无效甚至有害的措施却被长期广泛应用,造成有限的卫生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同时有损患者的身体健康。现有的这种教学,一定程度上受教材质量、教师专业素质及授课技巧的限制,所传授的知识和经验难免过时,甚至存在误区,有其局限性;因此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不仅应将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将循证医学的原则、严谨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强调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使学生掌握以问题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教育技巧和方法,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者,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又鼓励学生自觉并勇于探索,学会学习,使学生终身受益[2,3]。

2如何在妇产科教学中实施循证医学教育

2.1正确树立循证医学的观点

循证医学对传统的经验医学有巨大的冲击力,可能会使一些教师和学生产生误解,认为循证医学可以忽视临床经验,忽视临床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直接获取最新的治疗方法及方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进行循证医学学习和教育的同时,我们要正确认识到传统的临床经验有局限性,必须根据最新的大规模的证据进行医疗决策,但临床经验和基本技能是临床工作的重要基础,是构成医生良好素质的前提,不能忽视。循证医学讲究的是两者的完美结合,医生在掌握好扎实的临床基础知识、积累临床经验、具备娴熟的临床技能的同时,加强循证医学意识,在实践中实施循证医学。两者的关系见图一。

2.2提高教师对循证医学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循证医学是教育的发展方向,实施循证医学教育的首要工作是提高教师对循证医学的认识,教师首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积极通过继续教育实现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更新和学习相关知识。教师通过自学、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习和掌握了循证医学的相关知识,并已经在临床医疗工作和科研项目中逐渐开展,运用了循证医学。通过循证医学的实践,使教师自身的思维能力和模式发生转变,掌握循证医学的思维方法,即以问题为中心、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目的的思维模式。同时将循证妇产科学编入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学生掌握或了解的教学内容,以4学时介绍循证医学基本概念、与妇产科学的关系以及在妇产科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如循证医学与早产、循证医学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循证医学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2.3循证医学知识的训练

循证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训练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之一,就是对现有理论、方法和结果进行提取、分析和判断,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其基本步骤如下:①提出临床问题: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疾病的复杂性,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②收集有关证据:根据提出的具体问题,搜集文献资料寻找最佳最新证据;③评估证据:严格评价资料的有效性和可用性,然后作出临床决策;④实施证据:临床医生可将其用于患者,在临床实施这些有用的证据;⑤效果评价:评价应用当前最佳证据指导解决临床具体问题的效果如何。

我们在妇产科教学阶段,对临床医学院的学生按照实习小组进行了循证医学的训练,各组学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提出妇产科相关问题,按照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了查询、分析以及判断,对照书本知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们通过循证医学知识的训练,使他们初步掌握了循证思维方法。

2.4指导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循证医学

妇产科的教学和实习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因此,教学中注重循证医学的教育十分重要。我们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开展自主性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先通过对患者的病史、体征、各种检查发现并提出有关疾病预防、诊断、预后、治疗病因等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按照解决问题的需要指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检索策略和途径全面地寻找相关证据;根据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评价文献的原则,严格评价研究证据的真实性和临床价值,帮助学生运用研究证据并结合临床专业知识及患者的选择指导医疗决策。如我们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不孕、腹腔镜手术后的药物治疗问题上,临床常有一些不同观点。那如何用药能够提高受孕率就成为一个问题中心。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指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找出所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有关的中英文文献,选出所有随机对照研究,发现大部分文献为保守手术治疗后,应用达那唑治疗以预防复发,疗程为3~6个月。分析文献发现,多项的临床双盲随机对照研究提示,应用达那唑对保守手术后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治疗时,复发率在随访12~36个月有明显的下降,且手术后及时使用药物巩固治疗效果较好。检索其他的医疗文献发现,有4篇文献得出了上述相似的结论,证明我们在查找文献、分析和判断文献,并得出结论的过程是正确的。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收集、整理和分析文献的方法,又进行了循证医学的实践,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术后药物治疗的时间有了全面的认识。通过循证医学实践,极大地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临床思维能力。由此可见,循证医学的教学模式下,改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和方法,使学习过程由被动吸纳变为主动获取[4,5]。

参考文献:

[1]周波.建立医学生循证医学教育模式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4,3(3):51-53.

[2]陈虹.临床教学医院循证医学教育理论应用评价[J].医院管理杂志,2006,13(2):185-186.

[3]陆俊羽,钱桂生,陈维中,等.以研究型教学法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教学探讨[J].西部医学,2006,18(4):258-260.

篇3

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潍坊护理职业学院护理专业三年制中专一、二班的学生,共82人。在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随机选取一班(40人)作为实验组,采用循证医学教学;二班(42人)作为对照组,仍采用传统教学。两组教学课时、内容、进度同步进行。

课程及教材 两组学时和内容均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要求安排,选用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2版《儿科护理》作为授课教材。

教学过程

1)循证医学教学法。实验组采取循证医学理念,充分利用医院和学校教学资源,讨论分析临床典型案例,应用图书馆资源查找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具体采取以下步骤:

①授课教师提前一周以多媒体的形式提前让学生认识、认知、认同循证医学教学法,更新学生受教育观念;

②针对儿科护理过程的疑难病案提出有关该疾病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等需要解决的问题,将学生分为5组,将事先准备好的病案发给每个组的学生;

③每个小组针对自己的病案,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信息等渠道收集相关证据资料,并根据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评价文献的标准评价收集的证据信息的真实性;

④小组内进行归纳总结,结合证据提出具体结论和解决临床问题的方案;

⑤正式上课时,每个小组在课堂上针对自己的病例进行讲授,同时其他小组可以提出问题,并可以提出建议;

⑥最后教师加以总结,简短地从专业的角度对每个问题的知识点加以重点强化,扩展和补充,解决学生遗留的问题。

2)传统教学法。采取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制作课件进行课堂讲授。

评价方法 传统考核方式注重理论知识要点的掌握,忽视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最终导致头脑僵化,不能创新,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创新性医护人才的培养。新的评价指标从客观性和主观性两个方面对效果进行评价,更注重学生对实际病例的分析能力、文献检索和证据评价的能力。

1)理论考试。全部课程结束后,期末进行闭卷考试。题型主要分为两部分:客观性试题(选择、判断、名词解释)占50%,主要考核学生对儿科护理学基本概念、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主观性试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占50%,测试学生理解、综合分析判断及应用的能力。

2)学生评价。问卷调查通过无记名方式在实验组中进行,由满意度、学习兴趣、能力提高、临床思维的培养等方面组成,征求每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每项内容均采用ABC三级进行评价。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处理按照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方法进行。

2 结果

理论考试 实验组学生客观性试题考试成绩与对照组成绩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认为两组学生在基础理论的掌握上有差别。主观性试题及平均成绩两组学生成绩有显著性差异(P

学生评价 问卷调查结果,大部分实验组学生对循证医学教学法给予了肯定,认为循证医学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证据检索和评价能力及临床思维的能力。结果见表2。

3 讨论

儿科护理学与医学专业学生熟悉的其他医学课程有很大不同,知识覆盖面较广,理论性较强。儿科患者年龄小、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患儿往往不能自诉病情,不能很好地配合体格检查,以致影响疾病的治疗和护理。故儿科护理学的临床教学有其自身的系统性和特殊性,更迫切需要改进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下尽管教师和学生都很努力,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且长期的死记硬背导致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差,其创新意识受到抑制;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循证医学模式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即“反客为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而不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即“变教为导”。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的思想,进行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通过统计分析发现,采用循证医学法教学组的基础理论成绩与对照组无差异,可能的原因是通过努力记忆,基础理论知识易于掌握,教学方法的变革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影响不大。循证医学法教学组在主观题上成绩显著高于传统组,可能的原因是循证医学教学法可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对疾病的应对处理能力;而对照组缺乏自己分析、思考问题的锻炼,应对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则相对较差。

通过对两组学生运用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所取得的不同效果的比较来看,循证医学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对现代医学教育将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循证医学取代传统的经验医学是儿科护理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中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不足之处:1)按照循证医学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践训练占用了学生太多的时间;2)学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缺乏;3)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高技能,且花费时间很多;4)循证医学教学法需要学生掌握熟练的英文阅读和数据库检索能力;5)远期的教学效果不清楚。针对这些新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临床技能,为培养具有创新性、高能力、高素质的儿科医护人员做好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篇4

输血科防范临床输血纠纷措施探讨

关于做好临床实验室营销服务的探讨

关于生化单试剂和双试剂的基本概念

血友病A基因突变及其检测方法的进展

CK亚型测定及应用

糖尿病实验诊断与分类的新标准

细胞因子检测试剂的规范化要求

血清中酶测定室间质量控制的探讨

循证医学与循证检验医学

医院检验科要实施质量管理

关于抗栓治疗实验室监测临床应用的建议

致腹泄大肠杆菌的检验急待加强

尿培养革兰氏阳性杆菌的鉴定

酶标法检测乳腺癌CA153的临床应用价值

血清促肝细胞生长素的检测与意义

DNA测序新策略——引物岛测序

EHEC感染的免疫学诊断

α—淀粉酶测定的评估

临床化学室内质量控制数据管理系统研制成功

对细胞分析仪检测工作质量保证的体会

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及纠正方法

血培养研究的进展

目前常用的HIV感染检测试剂类型及原理

液体型双试剂在生化分析仪上应用的体会

Sclavo试剂用于手工分析初探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监测指标

库尔特全自动血球计数仪的功能扩展

我国检验医学发展的道路及前景

尿液常规自动化检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AC970血细胞计数仪应用体会

同工酶测定在临床医学应用的进展

条码技术与生化全自动分析

淀粉酶测定:难以标准化的测定方法

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参数的测定临床意义

血清载脂蛋白测定三种方法评价

从空气环境中检出一株环状芽胞杆菌

特异性IgE的检测技术及临床应用

PCR产物直接测序

推广真空采血管势在必行

红斑丹毒丝菌的鉴定及临床意义

关于出血时间和凝血的建议

糖尿病临床监控的生化试验

万古霉素依赖性肠球菌感染

推广血清分离胶采血管很有必要

NCCLS药敏试验标准—1999年变动内容简介

心肌损伤的新标志物

从IFCC看检验医学的发展

篇5

与临床科室实习不同,影像诊断实习工作一般不与患者直接接触,通常涉及全身各系统疾病,同病异影,同影异病现象常见,涉及生词、术语较多,学生普遍感到不如临床实习更有兴趣,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对此,我们通常采用比较影像教学方法,即先列举临床病例,进而选择影像检查的方式,采用循序渐进的进行检查技术选择、征象分析、病例特点总结。也就是对不同设备所成的影像,病程发展的不同时期影像特点、病理特点及临床治疗过程进行比较,结合正常解剖及“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的原则,找出病变不同时期之间及病变与正常组织之间的异同,让学生从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和特征中理解影像表现。例如,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理解比较影像学的概念和基本方法;通过多组完整典型临床病例回顾性讲授具体方法[4]。此外,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快速发展,各种软、硬件新技术的应用,使各种影像方法所呈的影像,不论图像质量还是检查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通常,这些三维图像可以更直观、更立体的显示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将其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可以改变既往二维图像的枯燥性,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视觉冲击,有利于对解剖结构和疾患的认识,提升对学习的兴趣,也应该属于比较影像学教学的部分内容。

2应用比较影像学掌握不同检查技术的特点

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就某一单一成像技术原理、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影像及异常影像表现,授课过程中示教典型的影像资料。实际工作中发现,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疾病的整体认识。对不同影像方法诊断疾病的优缺点没有整体认识。对于医学生,尤其是临床专业的医学生,这会影响到他们未来在面对患者时,能否正确选择并应用诊断疾病最有效的影像方法。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适当纳入疾病的多种影像表现,并进行各种图像间的比较,这对提高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很有帮助[5]。例如骨关节外伤及病变首选X线平片检查,必要时再做CT检查,如需明确韧带或软组织损伤情况则进一步选择MR检查;急性头颅外伤、早期脑中风患者首先选择CT检查;急腹症首选超声和X线平片检查,进一步进行CT平扫和增强检查以明确病变部位、性质。此外,各种影像检查性价比各异,要结合各最新提出的诊治指南,由低到高排列,X线,超声,CT,磁共振,核素等检查。还要根据目的不同,分类选择不同的检查项目。如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如需确诊选择心脏超声检查即可,但如果要明确心肌纤维化情况,评价治疗效果,则选择心脏MR检查。

3应用比较影像学提高学生的临床和科研能力

篇6

【关键词】 恶性肿瘤

【关键词】 恶性肿瘤;放疗;三维适形

肿瘤放疗的理想境界是只照射肿瘤而不照射正常组织,但由于恶性肿瘤呈浸润性和不规则性生长,放射治疗很难达到以上境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善了肿瘤影像学诊断,创造了肿瘤及其周围正常组织和结构上的虚拟三维结构重建技术,改进了放射物理剂量的计算方法,使放射的形状和强度更适合肿瘤的形状和强度。最先出现的是三维立体适形放疗(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继之,又发展到逆行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IMRT是3DCRT的高级阶段。然而,由于该项技术应用相对较短,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针对三维适形放疗的热点、难点问题,遵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加以综述。

1 三维适形放疗的理论基础及发展史

适形放射治疗概念的提出和进行临床研究最早始于1959年,日本Takahashi博士及其同事首次提出并阐明了适形放疗的基本概念以及实施方法。

Proimos博士及其同事独立地提出了同步挡块旋转照射方法,同步挡块法是将特殊设计的铅挡块安装在患者和准直器之间,并且挡块能够随机架或患者的旋转作同步运动,保证挡块投影的形状随时与照射的靶区一致。Green 于1959年首先提出循迹扫描的原理,并在英国伦敦皇家北区医院建立了这种系统的机器和计划设计的方法。所谓循迹法,就是依靠治疗机和治疗床的相互配合的支持,使得靶区每个截面中心总是位于机器的旋转中心上,而射野的形状和大小靠准直器的扩缩以及床的纵向运行得到。因此,循迹扫描法的结果,使得高剂量区的横、纵方向上均与靶区形状一致,显然治疗范围即射野大小,仅由准直器限定,同时也由床的纵向运动范围确定,而机架旋转的速度和床的纵向运动的速度决定剂量的大小。继Green的研究后,英国TEM工厂生产出60Co循迹扫描治疗原型机,于1970年安装在伦敦皇家自由医院,并于1973年治疗了第一例患者。

Umegaki于1971年在Varian C Linac6直线加速器上安装一组多叶准直器,由一个旋转的盘片进行模拟控制。多叶准直器提供了一种实用的适形治疗方法,它是在常规治疗准直器上的一种改进,使得射野形状能随靶区形状改变,形成了三维适形放疗。

2 三维适形治疗的原则

①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由于肿瘤内有乏氧细胞的存在,必须采用分次治疗的方法,才能得到肿瘤的相对增敏,适形立体放疗也不例外。②由于分次照射可使恶性肿瘤的细胞同步化,适形放疗只有分次进行,才能得到肿瘤的自身增敏,提高疗效。③按照Brenner和Hall的观点,任何一种放射治疗方法的优化方案;都应该有长的总治疗时间,以减少正常早反应组织,特别是皮肤和粘膜的合并症;又要有短的总治疗时间,一限制肿瘤的再增殖;同时,还要有较多的分割次数,以允许再氧合的细胞同步化的再发生,利于最大限度的保护正常晚反应组织[1]。

对肿瘤的放疗,理论上是应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最高剂量才能得到最好疗效,有资料显示,完全杀灭直径为5 cm的肿瘤病灶,需要80~90 Gy甚至更高[2,3],但实际上,治疗时间和所给剂量均受到肿瘤周围正常组织耐受量的限制,临床上需要的是在不增加正常组织放射合并症的基础上减少总治疗时间,提高肿瘤剂量。因此,确定治疗方案时应注意:①在决定分次剂量时,考虑GTV(Gross Tumor Volume)的大小,几何保护因子的大小[4],以及PTV(Planing Target Volume)的范围内有无重要功能器官和组织等,一般分次剂量应在4~7 Gy左右。②在决定分割方式时,需考虑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的类型,是属于早反应组织还是晚反应组织。如属晚反应组织,则应每周五次,甚至更多,以得到缩短总治疗时间,加速治疗的目的。因为晚反应组织操作是否出现的相关因素是分次剂量的大小及总剂量,与总治疗时间的关系较小。这种情况下延长总治疗时间,(如每周治疗2~3次),对正常晚反应组织保护作用很小,保护的只能是肿瘤。相反,如果肿瘤周围是早反应组织,为避免早反应组织严重反应的出现,应适当延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时间。因为治疗速度过快会引起早反应组织的严重反应,势必影响治疗进度,反而影响疗效。

3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质量保证

31 治疗和照射野的验证

311 照射野胶片:照射野胶片是最早用于照射野验证的工具,它可以粗略地观察照射野形状或束流方向,观察多叶准直器叶片排列方式是否正确。由于便于操作,价格低廉,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由于照射野胶片通常只能做回顾性分析,而且照射野胶片的分辨率太差,这些不足都限制了它在适形放疗照射野验证中的作用[5,6]。

312 电子照射影像仪(electrical portal imaging device,EPID):近年来,EPID已成为放射治疗中监测照射野、重复性的主要工具,有逐渐取代照射野胶片的趋势。随着EPID的临床应用,人们逐渐意识到,利用EPID进行照射野、验证关键是改进处理照射野影像中变化信息的方法并研究效率更高的分析工具。一般来说,对EPID监测屏上的影像进行自动套准,会显著改善误差探测的准确性和效率。使用EPID进行照射野、验证既可脱机进行,也可联机进行。通常脱机验证发现的误差只有在下次治疗时才能得到纠正,联机验证则可以在治疗前,甚至治疗中随时纠正误差。Ten Haken等发明的倾斜滚动治疗床使联机自动纠正误差成为可能。

313 兆伏计算机断层扫描(MVCT)系统:MVCT是在高能射线治疗条件下,联机成像来进行照射野及验证的工具。MVCT关键在于扫描机,其基本原理为:扫描机内含有的碘化铯晶体,经高能射线照射后,晶体排布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数字由CCD摄像机拍摄并转变成影像,经高速录像的界面存储在光盘中并可联机放映,最后经校准重建后即可在三维方向上观察,分析并纠正照射野和误差。

314 录像验证系统:Johnson等[7]研究了联机录像验证系统。该系统的硬件包括闭路电视镜头,监测器和录像机,可用于录像影像的获取和归档,并实时放映经减影技术处理后的录像系统,以多视角显示误差。

315 三维实时移动分析系统:Baroni等[8]首先对该系统做了详细阐述。该系统由电视摄像机、移动分析器和处理单位组成,是根据光电学和近距离摄影测绘技术探测固定在皮肤上的标记物,通过将标记物的实时三维位置与模拟过程中或第一次照射时获得的参考位置比较,进行患者的监测。

32 剂量验证 有点剂量仪、平面剂量仪及胶片剂量仪验证。

4 三维适形放疗的临床应用现状

在常规放射治疗的过程中,残存的肿瘤细胞会出现加速再增殖,这是导致局部未控的主要原因[9],适形放射治疗应用的理论基础在于增加肿瘤剂量以提高局部控制率和无瘤生存率,进而可降低远处转移率;通过减少正常组织受照射量,可改善无并发症的生存率。以下情况应用适形放射治疗可能有益。①用常规放射剂量,但局部控制率差的肿瘤;②增加肿瘤剂量但不显著增加正常组织的损伤;③肿瘤位于复杂解剖部位;④极不规则的肿瘤;⑤肿瘤的邻近有放射敏感的正常组织结构;⑥小体积但需要高剂量照射的肿瘤。对放射治疗极度敏感和极度抵抗的肿瘤不适用于适形放射治疗。适形治疗常用于以下肿瘤,对肺癌的治疗,Mary等[10]用适形放疗治疗肺癌101例,肿瘤剂量74 Gy,全组平均生存期为203个月,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58%、45%和23%。然而,常规放射治疗效果不理想,5年生存率只有5%~10%,且反应重[9]。Huzaka等[11]报道88例,放射剂量676 Gy,随访12~78个月,全组病例中位生存期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15个月和37%,优于超分割放射治疗696 Gy和综合治疗的疗效。对脑肿瘤,Keilchi等[12]用高剂量适形放射治疗恶性胶质细胞瘤,患者基本能耐受,并发症较少,但高剂量适形放射治疗并不能改善其生存率。对肝脏和胰腺肿瘤:23例肝脏和胰腺肿瘤适形放射治疗,21例同时用5FU,放射剂量50~55 Gy,3~5个野照射,随访14~22个月,10例生存良好,无明显后遗症。Lawrence等认为如果大部分正常肝脏不受高剂量照射,对局部肿瘤照射60 Gy是安全的。

转贴于

5 三维适形放疗新进展

51 影象学指导的放疗(imaging guided radiotherapy,IGRT)和适应性照射(adaptive radiotherapy,ART)

目前在多数加速器上可安上电子照射系统(EPID)设备,先进的EPID设备还可进行剂量分布计算和验证。最新型的CT加速器也已投入临床应用。呼吸控制系统也已有市场化产品,如将治疗及与影像设备结合在一起,每天治疗时采集有关的影像学信息,确定治疗靶区。做到每日一靶,可称为IGRT。在治疗的前若干次治疗中,每次行一次影像学检查,并通过放射计划系统研究其计划靶区,然后综合分析这若干次的结果,确定最终的修正后计划靶区,可称为ART。

52 多维适形放疗(multi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MDCRT) 目前的3DCRT和IMRT已经做到了放射物理高剂量的立体分布和肿瘤的立体形态相适应,然而这仅仅考虑到了物理剂量一个方面。近年来医学影像学已有了飞速发展,并介入了生物学、生理学,主要仪器有磁共振(MRI)、影像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e image,MRS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i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核素示踪技术、基因显像等。Erdi等[13]将FDGPET图像与CT图像融合,制定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3DCRT计划,报道的11例患者中,7例PTV增大(5%~46%,平均19%),主要是因为PET发现了更多的淋巴结,4例PTV减少,其中2例是因为PET排除了肺不张。Pirzkall[13]比较了34例Ⅲ~Ⅳ级胶质瘤质子MRS与MRI(T1相及T2)勾画放疗靶区的差异,并与术中活检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根据T2相MRI勾画的靶区要大于MRS,但MES能更好地区分肿瘤坏死,能明显的改变增量区的大小,将MRS用于制定放疗计划有助于提高局部控制率并减少并发症。总之,上述新的诊断技术已经有能力鉴别出在一个肿瘤内,哪一部分是高恶性程度,哪一部分是抗放射的,因而可以对一个肿瘤内不同放射敏感性的肿瘤细胞亚群给予不同的剂量,换言之,对高恶性的抗放射性肿瘤细胞亚群给予更高的放射剂量。从生物学方面达到适形,在物理剂量的三维适形基础上生物适形,所以称为多维适形放疗。

总之,适形放疗作为放疗的一种高新技术,有许多优势必然成为21世纪放射治疗的主流,同时由于应用时间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的误区,而新兴起的循证医学能较好的指导我们合理的应用这项新技术。在循证医学的指导下必将使三维适形放疗不断改进,使之更加完善,使肿瘤放疗展现出勃勃生机。

参 考 文 献

1Brenner DJ,Hall EJ,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 of intracranial tumors:an ideal candidate for accelerated treantment[J]. Int J Radiat Oncol Biophys,1994,28:1039

2于金明,于甬华,郭守芳,等.后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ⅢB期肺鳞癌Ⅰ期临床实验[J]肿瘤防治杂志,2001,8(2):94

3于金明,李宝生,调强放射治疗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J]肿瘤防治杂志,2001,8(2):183

4Larson DA,Flickinger JC,Loeffler JS. The radiobiology of radiosurgery[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1993,25:557

5Lavertu S,Louis MG,Pouliot J,et alObservation study of electronic Portal images for offline Verificution[J].Radiother Oncol,2000,54:47

6Hesse BM,Spies L,Groh BA,et alTherapeutic portal imaging for radiaton treatment[J].Verification Phys med Biol,1998,43:1113

7Johsiom LS,Milliken BD,Haclley SW,et alMitial clinical esperience with a Videobased Patient Positioning system[J].Int J Radiat Oncol Biophys,1999,45:205

8Baroni G,Ferng no G,Orechia R,et alPealtime threedimentionaltion analysis for Patient Positioning Verification.Radiother Oncol,2000,54:21

9Baumann M,Appold S,Petersene,et alDose and fractionation concepts in the primary radiotherapy of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Lung cancer,2001,33 (Suppl) 1:S35

10Mary VG,Nilesh L,Lain MG,et alEvaluation model in three dimensional treatment of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Lung cancer,1996,34:469

11Huzaka MB,Turrisi AT,Lutz ET,et alResult of highdose ghoracic irradiation in corporting beam eye view dispay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retrospective multivariate analysis[J].Int J Radiat Oncol Biophys,1993,27:273

12Keilchi N,Yukimasa A,Takamitsu F,et alHighdose conformal radiotherapy influenced the patient of faiture but not improve survival in glioblastoma multiforme[J].Int J Radiat Oncol Biophys,1998,40:1142

篇7

备。相同内容可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巩固和加深核心知识,做到多练习,核心技能多训练,以提高护理操作能力。

1讲好总论的核心知识,使学生认识到护理专业课程的重要性

总论是临床护理学的开篇,对学生认识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授课时,要将目前护理科学发展与临床护理学内容融为一体,使学生对护理专业有科学、整体的认识。护理工作涉及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护理管理、社区保健[2],其理论知识和有关的护理学说有待于研究和探讨。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探索护理科学奥秘的浓厚兴趣,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之产生内在学习动力,完成“要我学”向“我要学”的重要转变。同时向学生介绍护理工作与医疗工作同等重要,救死扶伤,缺一不可。疾病的康复需要“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士是病人的哨兵,是疾病变化的第一发现人,通过讲授,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护理观,能正确评价所学专业,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3],认识到人类和社会对护理工作的需要。

2重点讲授各章节双核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内容

教师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利用网络及文献资源,组织合作学习等),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具体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从内心产生兴趣。采用各种教学法调动学生情感、思维和注意力,保证课堂秩序。每章都有核心知识测试,并与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相结合,巩固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严格训练专业实践能力,并将历年考题汇总,为其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双核教学中体现护理专业特色

基础教程的内容构架为护理专业课程服务,专业课程体现“整体观念”理念,并时刻浸透人文关怀精神。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使授课内容贴近社会、岗位、学生,与临床岗位“零距离”对接。课堂上,要创设有趣、真实的学习情景。在课堂教学起始阶段,教师要通过生动形象、灵活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巧妙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室环境,使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学习场景,始终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其中;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教师要善于营造自由、宽松、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使师生情感愉悦、思维顺畅、民主平等地交流,实现师生、生生间有价值的交流和对话。护士队伍是科技队伍,若护理工作总是被动执行医嘱,则很难适应当今工作和社会需求。如各种注射技术,需要具备解剖、消毒等知识;指导病人服药,需要应用药理学知识;为病人倒便盆和洗脚也需要专业知识,看到病人黑便时,要意识到病人是否上消化道出血,马上通知医生处理;为糖尿病病人洗脚时,要做好足部护理,不可弄破,以免感染而难以治疗等。随着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各种护理理论已充分运用于护理实践和管理工作中,如运用奥瑞姆的自理模式观点,要求护理工作根据病人自理能力缺陷给予针对性补偿,而不是简单将护士每周必须为病人洗几次脚、剪几次指甲作为评价其工作的指标之一;运用马斯洛理论,分析病人不同阶段的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使病人身体处于最佳状态,获得身心康复。

4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式学习,不断提高核心技能

篇8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model of the double tutorial system teaching is a kind of innovation in the clinical medic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interview and requirement analysis, the duties need to perform and the task needs to accomplish by the tutor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re cleared and definited. The study is aimed at summarizing the details of tutor's duty, tasks and goals under the dual tutorial system teaching mode based on its analysis.

关键词: 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双导师制;任务目标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ine;undergraduate education;dual tutorial system;mission objective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7-0247-04

0 引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于2012年3月16日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我国将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具体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三十条建议,包括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等。

为顺应医学教育改革趋势,贯彻和落实《意见》的精髓,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于2013年联合提出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双导师制教育模式。通过对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及云南省各高等医学院校部分师、生进行系统的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师生对双导师制的认识、具体实施办法、效果分析、评价等。在对随机发放的350份学生问卷和300份教师问卷进行统计发现,近80%的学生和近70%的老师认为很有必要实施双导师制教学模式;46.7%的老师和35.1%的学生认为导师的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在走访和座谈的过程中,多数教师和学生对如何顺利开展并实施双导师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尤其对导师的职责和任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实施办法。

目前,我国部分高等医学院校也开展了双导师制教学工作,在具体的导师指导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也起到了一定的实效。但是迄今为止尚未形成系统的双导师教学体系、管理制度、实施办法、考核、评估等,大多停留在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而自由发挥的层面。本研究就是通过前期的大量调查、研究、分析,结合医学教育现状及导师、学生、课程等诸多因素,围绕精英教育和卓越医师培养目标的实现,明确在双导师制教学模式下导师的遴选标准、各阶段培养目标、任务、职责等具体内容,让导师遵循共性的医学教育规律,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更好地引导、指导、培育学生。

1 导师遴选标准

1.1 具有较高的品德修养与高度的责任心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老师不仅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需要以自己的良知教育、帮助学生,以自己的行为引导、指导学生。无论是基础导师还是临床导师,他们在学生的思想品质塑造、日常学习养成和行为规范中都起着示范、权威的作用,导师的言行举止、品德修养直接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素养的形成。因此,应把品德修养、人文素养等作为遴选导师的首要参考指标。

1.2 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扎实的专业知识

医学是一门特殊的专业,医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医学高校及教师担负着培养精英型医学人才的重任,导师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直接影响到一个医学生的成长、成才,乃至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导师必不可少的条件。

1.3 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与各教学环节的关系,具有专业指导能力

这是一个指导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只有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准确了解和把握医学生的教学计划和每一个教学环节,才能在医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给予合理、有效的指导,为医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 明确导师培养目标

尽管占调查样本70%的老师认为有必要对临床医学本科生实施双导师教学,但是仅有12.8%的老师比较了解双导师制教育。因此,在进入具体指导教学之前,导师必需要明确自己在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所要承担的任务和目标。

2.1 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入学伊始,学生由高中踏入大学校园,面对全新的环境,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学习与生活态度容易发生变化。因此,导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价值观念方面的教育和帮助,尽快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转变学习、行为习惯,较早完成角色转换。主要帮助学生实现下面四个目标。

①思想积极健康,心理状态良好;②顺利适应大学生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③深入了解医学专业,牢固掌握基础知识;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2 强化基础课程学习,建立初步的科研思维和能力

大二阶段是基础课程相对集中的阶段,掌握好基础课程可以为后期桥梁课程的学习铺平道路,也会对科研思维的初步养成及科研能力的初步具备打好基础。随着医学基础课程的深入,医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态度等会有所变化。导师则要根据学生各方面的变化采取应对措施,帮助他们实现以下目标。

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缓解学习压力;②提高认知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③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目标;④建立初步的科研思维和能力。

2.3 巩固基础知识,培养临床思维

大三阶段,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医学生开始学习病理生理学、医学免疫学、诊断学等由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桥梁课程。并根据教学安排,定时参加临床见习。在这一阶段,要实现的目标具体如下。

①巩固基础理论知识,把握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②初步了解临床诊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逐步培养医患沟通能力;③定期撰写临床见习报告,掌握常见疾病的生理和病理特征;④定期进入临床,巩固加深从医的兴趣和职业的崇高与使命感。

2.4 加强临床理论和实践学习,全面培养综合能力

大四、大五阶段,随着学生专业课学习的不断深入与专业知识的拓展延伸,导师应在专业知识的理解、基本概念的把握、各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以及专业知识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等方面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引导。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定期参加临床实践教学,及时加强并巩固专业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这一阶段,临床导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临床导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发掘学生的专业特长及潜质,及时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全面提高综合素养和能力,要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①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②具有良好的临床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③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④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良好医德。

3 导师的职责与任务

明确了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之后,导师则要履行相应的职责和任务,以助于目标的实现。在访谈和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现代大学生多数为90后,他们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特立独行。赵瑞林[1]在比较90后大学生与8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时,也得出这样的结论: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较为现实,比较关心个人发展;他们追求时尚,彰显个性,善于接受新事物;他们集体主义欠缺,受挫折能力差,对网络依赖性强。医学教育除了课程专业性强、学习科目繁多,学习任务繁重、过程艰苦,时间和精力消耗量大之外,还具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动手能力要求极强等特征。彭鎏佳[2]等也曾对医学生学习特点进行过详细的分析,结果趋于一致。鉴于医学专业的特点,部分医学生可能会由于学习压力大等多种心理原因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因此,导师不仅要在医学生的学习方面给与指导,还要在思想、行为以及为人处世方面积极引导。按照对学生“思想引导、学习辅导、行为指导”的要求,导师的职责和任务有以下几点。

3.1 思想引导

①坚定信念,明确目标。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性格迥异。他们由紧张的初高中步入大学校园,面对陌生的环境,思想、性格难免会发生一些变化。导师要尽可能多的创造条件,比如开座谈会或者师生交流会等,为导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创造机会,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进行思想教育,坚定他们成为优秀医学人才的信念。

②加强医德与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过程中,人文学科是培养高素质医生的基础。当前医学教育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3]。在教学过程中,导师要能够通过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将法律、伦理、医德、医疗规范知识融入教学指导,强调职业道德、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体会医学教育者和医生所担负的神圣使命,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崇高的医德和人文素养。

3.2 学习辅导

大一阶段,医学生的学习课程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计算机应用、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医用基础化学、医学伦理学、有机化学、医用物理学、医学概论等公共课程以及人体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原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等医学入门基础课程。除了这些基础理论课程之外,医学生还要定期参加基础实验教学。据多数学生反映,面对众多公共课程和繁重的学习任务,对于之前从未接触过医学或者接触甚少的医学新生而言,需要一个缓慢的适应期和承受能力。导师则要根据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导师的职责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导师可以通过采取开设心理咨询服务,举办讲座和讨论会等方式,对医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提高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②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无论是在学习内容还是在学习方法方面,大学与初高中都截然不同。导师要通过自身经历和亲身体验言传身教,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大学与初高中的区别,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大二阶段,医学生基本进入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主要课程有:医学心理学、细胞生物学、药理学、病理学、人体局部解剖学、生理学等。面对进一步的学习,导师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注重重点难点课程的辅导,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随着课程的深入,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导师要根据课程学习的要求,侧重辅导那些重要但是比较难懂的知识点,并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②注重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基础课程如药理学、病理学和生理学等之间都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导师要能够在与授课教师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做好各门课程之间的对接,使学生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知识的学习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导师在为学生解疑答惑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思辨能力。

大三阶段,医学生进入到由医学基础课程向专业课程过渡的桥梁课学习阶段,主要课程有:医学遗传学、医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预防医学、诊断学、循证医学等。该阶段的学习是医学生由基础医学知识向专业医学知识过渡学习的关键时期。导师的职责对医学生顺利完成该阶段的学习目标来说至关重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指导学生做好基础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基础实验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验证,通过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

②指导临床见习,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临床见习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实践的重要教学活动之一,是学生由基础理论学习向临床实践过渡的桥梁。通过临床见习,在教师指导下,对临床常见疾病和多发疾病获得感性认识,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并与实践相结合,了解医院管理与医疗工作基本流程,培养学生科学的临床思维。

③传授临床诊疗思路与方法,培养与病人的沟通技巧和能力。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主要由临床导师进行言传身教。临床导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其诊疗思路和方法,还要注重医学生与病人沟通的技巧和能力,为将来从事医务工作打下基础。

大四阶段,学生完全进入到了临床专业课程的学习,涉及到的课程主要有:急诊医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神经病学、传染病学、皮肤性病学和临床路径等。此外,该阶段还要安排学生参加临床见习实践教学。该阶段的学习直接关系到医学生下一阶段的临床实习情况,是医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的关键所在。

导师的职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重点解答专业疑难问题,做好与临床实习的接轨。随着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学生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导师要定期与学生进行学习交流,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解答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与下一步临床实习接轨。

②对医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排除心理障碍。该阶段学习过程中涉及到神经病学、皮肤性病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临床实践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对该专业产生片面的认识。导师则要充当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和心理疏导,排除其专业学习障碍。

大五阶段,也是医学生本科学习的最后阶段。医学生在该阶段基本上完全进入临床实习教学,实习内容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医学生依然不能停止理论知识的学习。导师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医学文献、撰写临床周记和实践报告,适当参加临床病例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指导学生提高操作技能的同时,导师要善于循证引据,启发引导,培养他们的临床辩证思维和人文素养。一个优秀的医学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精湛的临床操作技能,还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独特的临床辩证思维,才符合当代社会对精英型、实用型医学人才的要求。

3.3 行为指导

①行为规范,举止得体。导师还要在学生的行为规范和言谈举止上给予正确指导、帮助。据调查,目前的医患关系趋于紧张,这与医务工作者的服务态度和沟通能力息息相关。因此,指导医学生行为规范、举止得体,导师责无旁贷。

②思维缜密,学术严谨。医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医学生在做到行为和言谈举止的严谨之外,还要做到思维和学术科研的严谨。医学人才的临床思维和学术科研关乎到医学的发展。导师责任重大,要能够做到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切实行动带动学生,影响学生,提高医学生的整体能力。

4 总结

双导师制的实施与应用将传统的单向知识传递转变为双向交流、互动,不仅使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导师也能从中获取更多的启迪,从而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实现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有机整合。

孙国胜[4]在探讨导师制在学分制实施中的地位及作用时提出,导师制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及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并且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白世国等[5]通过对廊坊师范学院参与导师制的大一至大三年级师范大学生共计644人进行调查,得出结论:参与导师制的大一至大三年级师范生,其教师教育职业能力实践均取得良好的提升效果。但是二者均没有明确地提出导师的职责和培养目标,也没有对双导师制教学体系的构建做出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在一系列的探索与调研之后,对实施临床医学本科生双导师制过程中导师的任务和目标有了明确的认识,双导师制教学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医学院与附属医院的协同合作与师资共享不仅贯彻了教育部关于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的建议,还很好的落实了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的主旨。

在双导师制教学过程中,严格的选导标准,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导师清晰具体的职责和任务保证了双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和落实,也为实现医学教育综合培养目标和培养卓越的医学专业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平台。

参考文献:

[1]赵瑞林.掌握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4):197-199.

[2]彭鎏佳,邓睿,李星.医学生学习特征及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24(3):110-111.

[3]何亚平,刘立萍.从中外医学教育标准的差异看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1):68-70.